第十五回 去煩亂太子監國 遭放逐公主撒潑 (2)
關燈
小
中
大
這兩個強人之間平衡,註定討不了好。再說那些朝中大臣,一個個老謀深算,或暗中使絆兒,或見風使舵察言觀色,李旦與這幫人為伍,確實待錯了地方。
李旦現在就沒有識破姚崇與宋璟的機心,反而覺得如此提議甚為妥當,遂說道:“如此辦也不錯,你們以為,讓太平和大郎居於何地為好呀?”
姚崇答道:“微臣以為,東都繁華,又有宮苑住所,可使太平公主及駙馬武攸暨遷於洛陽居住;至於宋王,為了使其可以就近侍奉陛下,不可遷居太遠,可授予同州刺史就近居住。”同州距離長安近百裏距離,而洛陽就遠得多了。姚崇如此提議,其重點還是防範太平公主,將李成器授為同州刺史,不過作為陪襯罷了。姚崇他們知道,李成器沒有野心,又與李隆基相當友好。即使李成器被授為同州刺史,其在京中遙領也成,他是不會妨礙李隆基的。
李旦聞言,斷言道:“不可,朕無兄弟,唯太平一妹,豈可遠置東都?”
姚崇小心問道:“陛下的意思,莫非不想讓太平公主離開京中嗎?”
“朕說不可離得太遠,她可以離開京中。這樣吧,可把太平妹妹安置在蒲州即可。其與同州相鄰,離京中不遠,如此最為相宜。”蒲州治所與風陵渡相鄰,此處與洛陽相比,離京中相近許多。
姚崇與宋璟見李旦基本上接受了自己的建議,心中不由得樂開了花。然他們仕宦多年,心中雖狂喜萬分,臉上神色實在平淡至極,讓李旦瞧不出如何破綻。
李旦這一次沒有再找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商量此事,後一日,其下制宣布以李成器為同州刺史、李隆範與李隆業為東宮左右衛率,分掌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羽林軍,將之簡稱為北門四軍。另宣布太平公主赴蒲州安置。
太平公主聞聽此訊,心中頓時怒火萬丈。她這一次不找哥哥哭鬧,而是將矛頭直接對準李隆基。
政事堂這日再議“斜封官”的事兒,姚崇和宋璟提出必須廢之,郭元振、張說、劉幽求也讚同此議,然崔湜和竇懷貞認為不妥,蕭至忠起初沒有吭聲,最後亮出撒手鐧:“聖上金口,已說過暫緩此事兒,如今‘斜封官’餘波未平,再提此事,豈不是火上澆油嗎?再說了,此為抗旨!”
劉幽求道:“聖上確實說過暫緩此事兒,然非是永遠不辦。如今已過了許多時日,該是重提的時候了。我以為,可將此事奏聞太子與聖上,非為抗旨。”
劉幽求畢竟出身低微,政事堂裏皆為一幫官場老手,沒有人把他瞧在眼裏。他此言一出,蕭至忠呵呵笑道:“是了,劉大人要先奏聞太子,當然不把聖上的話當成聖旨了。”
蕭至忠的這句話說得甚是陰險,眾人皆聽出其話中的刺兒,劉幽求頓時大急,漲紅了臉,郭元振搶先說道:“蕭令的話有些離譜了。聖上令太子監國,大臣有話當然要先奏聞太子,這有什麽不對?”
因為郭元振的身份特殊,朝中大臣對其皆尊重且有些忌憚,他此言一出,表明他站在劉幽求的立場上,因而沒有人再敢向劉幽求啟釁。蕭至忠微笑答道:“此事先奏聞太子不錯,然‘斜封官’中六品以上者甚多,須聖上決之。郭尚書,我以為要廢‘斜封官’,須有聖上金口允可才是,這樣不對嗎?”
這幫人又在堂內辯了許久,終究沒有共同的意見。蕭至忠主持堂議,最後只好宣布說今日議事到此,下次再議。宰臣們於是起身離開政事堂,準備歸入各衙署辦公。
他們出了政事堂大門,就見一名麗人赫然站立在大門之前,此人正是太平公主。宰臣們見到公主,紛紛趨至面前問候,太平公主伸手止住眾人,說道:“列位少歇,我有話說。”
蕭至忠上前說道:“公主,這裏小風甚急,尚有寒氣。公主不如移入堂內,再來垂訓我們如何?”
太平公主斬釘截鐵說道:“不用。我有幾句話說與列位,說完就走。”
“如此,就請公主示下。”蕭至忠說道。
太平公主手指眾人,說道:“你們皆為宰輔之職,為朝廷的重臣,理應為朝廷殫精竭慮,直言其弊。我問你們,祖宗有成法,朝廷有規矩,你們須按此成法規矩行事。你們緣何拿了朝廷的俸祿,卻允許一些不合規制之事發生在你們的眼皮之下呢?”
姚崇眼見太平公主如此橫蠻攔住眾人,心裏氣道:你口口聲聲說行事要符合規制,那麽你以公主之身闖至政事堂,又對這幫宰輔之臣說三道四,這難道就合規制了?
崔湜此時言道:“敢問公主,到底有何不符規制之事發生?”
“哼,我先從太子說起。聖上有好好的嫡長者,你們不擁立,這難道符合成法規矩嗎?”
劉幽求躬身說道:“公主,此事天下人皆知。平王所以能當上太子,緣於宋王以死相讓。”
太平公主斥道:“你一個小小的除名小吏,到我面前有說話的資格嗎?是呀,大郎將太子之位讓給三郎,可是你們卻把他貶為同州刺史,都是你們幹的好事兒。”
眾人聽到現在,明白了太平公主之所以如此發怒的原因。大約她被遷蒲州,於是心中有氣,要來這裏發洩一番。
太平公主現在並不知道自己之所以被遷蒲州,那是緣於姚崇、宋璟的主意。她認定此為李隆基為固己位的招數,絕對是李隆基百般說通李旦而下的制書。有過上一次關於太子監國與哥哥的爭論,她這一次不想找哥哥爭吵,轉而找到宰臣們先吆喝一番。
宋璟實在聽不下去,遂拱手言道:“公主的這番話有些差謬了。太子有大功於天下,其儲位非謀取而來,實乃宋王真心相讓,此事天下皆知,聖上又親下制書明之,公主為何在此有定論之事上發難呢?”
太平公主道:“你乃皇兄一直信任的人,莫非現在改換了門庭?這個太子本來就當得不合禮制,既而又鼓動聖上讓他監國,又把我們姑侄趕出京外,他到底居何叵測之心?你們皆為皇兄的宰臣,這一節要弄明白了,不可讓王莽之徒攪起風浪。”
姚崇駁道:“公主的話,讓我們更加不明白了。太子為聖上的副君,其實為一體,又有什麽分別了?再說了,聖上這樣做其實為了歷練太子,有什麽不對?”
太平公主怒道:“姚崇、宋璟,你們眼裏只有太子,肯定沒有我這位公主了。呵呵,你們以為從此傍上太子,就可以橫行無忌了?休想!我告訴你們,天下人的眼光是雪亮的,百官心裏如明鏡也似,看你們能猖狂多久!”
姚崇見太平公主拿出民意來做利器,心裏不禁笑了,心想:所謂民意,你又知道多少?他看到太平公主發怒,畢竟對她有所忌憚,遂退後不言。
太平公主也不想與這幫人過多糾纏,她早就計定今日在宰臣面前吆喝一番,這事兒肯定會很快傳入皇兄之耳,再經他們傳誦,京城人也會知道她大鬧政事堂,如此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她於是環視宰臣們一圈,沈聲說道:“你們為朝廷的重臣,當匡扶正義,驅邪扶正,若不依聖賢道理行事,或者與奸邪沆瀣一氣,終歸不能持久。姚崇、宋璟,你們以為替太子說話,就可以永葆富貴嗎?蕭公,你領我去見太子。”
蕭至忠領著太平公主向李隆基辦公的地方走去,宰臣們先是在當地佇立一會兒,然後逐個散去。
太平公主最後說的話充滿威脅之意,令姚崇等人心間湧上絲絲寒意。待眾人散盡,宋璟輕問姚崇道:“她今天前來,又是唱的哪一出兒?”
姚崇蔑視道:“哼,不過黔驢技窮罷了。”
李隆基自從新年之後喜事連連,先是被命監國,繼而姑姑又被趕出京城,看來其太子地位已日漸加固,且實際權力已淩於太子之上。李隆基明白,自己之所以有如此好事,皆緣於姚崇等這幫昔日相王府屬的幫助。
昨夜他思來想去,覺得父皇此次的制書下發之後,他不能不有所表示,所以一大早來到公堂之後,令門子擋住來人,自己在案上提筆疾書,欲書成後上奏父皇。
其奏書剛剛寫過大半,就聽門外有人喊道:“太平公主到。”他急忙起身,就見姑姑臉色嚴峻,已然踏入門檻內。
蕭至忠緊隨其後,他覺得自己今日不宜在場,遂躬身道:“公主、殿下,老臣告退。”
太平公主哼了一聲,說道:“你去吧。”
李隆基笑容滿面,躬身向太平公主行禮,然後說道:“姑姑為何勞頓至此?有什麽事兒,可讓下人傳話吩咐侄兒一聲即可。請就坐,侄兒為姑姑奉茶。”
太平公主道:“罷了,不坐。我有幾句話,說完就走。你如今非覆昔日之三郎,按道理我為你的臣下,我應該向你叩拜才好。”
李隆基慌忙說道:“如此姑姑就折殺侄兒了。”他到一側取過座兒,將之移到太平公主身後,說道:“姑姑,還是先坐吧。”
“哼,你不必殷勤,我就是不坐。我問你,我如何成了你的眼中釘?你必欲除之而後快嗎?”
李隆基侍立在太平公主面前,說道:“姑姑如何說出這等話來?侄兒敬愛姑姑,猶如父皇一般,姑姑定是誤會了。”
“誤會?大丈夫敢作敢當,你既然敢為,為何還要藏頭露尾?我問你,你攛掇皇兄將我放逐京外,居心何在?”
“姑姑果然誤會侄兒了。侄兒也是昨日看到父皇制書,方知姑姑和大哥遷出京外居住。您瞧,侄兒正寫奏書,求父皇收回成命才是。”他說罷轉身來到幾案前,將寫至大半的奏書拿起,然後將之遞給太平公主,說道,“姑姑若不信,一看便知。”
太平公主伸手一推,那奏書飄飄灑灑落在地面,她輕蔑地說道:“三郎,你以為玩些障眼法兒,我就信你了不成?我非三歲孩童,你也太小瞧我了。哼,不管千差萬別,誰得益誰主使的道理顛撲不破。你攛掇皇兄讓你監國,現在又要拔除我們這些你認為有威脅的人,你其實不用分辯。”
太平公主忽而清淚湧出,一屁股坐倒在身後的幾凳上,手指李隆基數落道:“三郎,你果然好得很呀。你幼小之時失母可憐,我對你關愛有加,你那幾個兄弟誰人如你那樣常入我府?你誅滅韋氏不假,然沒有我全力支持,四哥如何能當皇帝,你又如何能當太子?你現在翅膀硬了,就將我棄如敝帚嗎?”
這一番連珠似的責罵,弄得李隆基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只好躬身立在太平公主面前,心裏一急也流出淚來,涕泣說道:“姑姑這樣說,讓侄兒百死莫贖。其實這些事兒皆為父皇心思,姑姑若不信,可找父皇一問便知。”
太平公主伸手抹了一把淚水,說道:“你不要動輒擡出皇兄的牌子!我們皆知他的性兒,若無人在他的面前攛掇,他又何必生事?”她說罷立起身來,森然道,“三郎,別把事兒想得太簡單了。你以為你現在監國,又把我們趕出京城,則萬事大吉?告訴你,事兒若如此簡單,我也枉自為人了。我現在就給你撂下一句話來:前面的路還是黑的,你要好自為之。”
李隆基張口欲接言,不想太平公主已然轉身向室外走去。李隆基急忙緊隨身後,太平公主根本不理,她出門後徑直走入自己的那具大輦之中,然後喝令仆役擡起就走,把李隆基晾在當庭。
其實姚崇說太平公主“黔驢技窮”,實在是看走了眼,太平公主先是大鬧政事堂,繼而質問李隆基,並非情緒用事,相反,她是經過深思熟慮而成。
太平公主起初能在李旦面前呼風喚雨,朝臣中又有她的許多親信,李隆基與其相比無疑處於相對劣勢。然而風雲突變,李隆基先是以太子身份監國,繼而又把太平公主和李成器趕出京城,並親掌禁兵之權,如此,李隆基又處於相對優勢。太平公主深明其中的玄機所在,這些局勢的轉變最後歸結到一點:皇兄李旦的態度!現在李隆基把自己和李成器趕出京城,太平公主感到此招做得有些過火,由此可見李隆基的稚嫩之處:想急於求成,就失於敦厚,如此就與皇兄李旦的性情不符,於是就有可乘之機。
太平公主深谙皇兄性格中的“仁弱”一節,這樣的人往往對家人及親屬都十分關愛,若自己有能耐,此人就會希望自己的恩澤普惠於他們。太平公主如此連鬧兩場,卻不與李旦照面,她就想通過此舉告訴李旦:哥哥,妹子現在很不舒服,你瞧著辦吧。
李隆基待姑姑離開,又回案前將那道奏書寫完,然後起身入宮,他要面見父皇,並將此奏章奉上。
李旦此時已得聞妹妹大鬧政事堂的訊息,他正在那裏沈默思索,就見李隆基入殿叩見。他接過那道奏書,快速地看了一遍,然後嘆道:“哦,你也不讚同此議。唉,姚崇與宋璟如此提議,不料惹出如此多的麻煩。看來我當皇帝,實在是勉為其難了。”
李隆基直到此時,方知讓姑姑出京的制書實由姚宋二人提議。李隆基素常與他們沒有私下交往,李旦又未事先向李隆基說明,所以李隆基不知此事的過程。
李隆基道:“兒臣知道,父皇此舉是為兒臣好。然姑姑和大哥從此離開京城,讓兒臣的心裏實在不是滋味。就請父皇收回成命,不讓姑姑和大哥離開京城吧。”
李旦有些不喜,斥道:“國家大事,豈能等同於兒戲?我的制書剛下,再馬上收回,天下人會如何說?”
李旦又揮揮手,說道:“三郎,你去吧,讓我先靜一靜。我的心裏如亂麻一般,你讓我先理出頭緒。”
李隆基看到父親意興索然,就不再言聲,向父親叩拜後即退出殿外。
劉幽求看到太平公主去尋李隆基,知道她肯定又會大鬧一番。看到太平公主的大輦離開中書省,他就去尋李隆基。是時,李隆基正在續寫那道奏書,並且要馬上入宮,遂囑劉幽求過會再來。
此時已近午時,劉幽求算著時間,覺得李隆基該回來了,就又來到堂前求見。李隆基此時已返回片刻,正坐在那裏,臉色陰晴不定,獨自想心事兒。
劉幽求問道:“殿下剛才入宮,想是向聖上稟報太平公主的事兒?”
李隆基反問道:“聽說姑姑此前見了你們這幫宰臣,她說了些什麽?”
劉幽求將太平公主說的話覆述了一遍。
李隆基嘆道:“此次算是把姑姑徹底得罪了,她如此撕下面皮,看來今後難有轉寰的時候。”
劉幽求道:“她不顧身份,又不管朝廷規制,就是鬧到聖上面前,她終歸討不到好處。殿下請靜默觀之,她跳得越高,摔得就越慘。殿下,公主出京之後,你須與郭元振及姚崇等人聯手,想法把公主之黨趕出政事堂,如此方能高枕無憂。”
李隆基擡頭看了看劉幽求那激昂的神情,忽然發現劉幽求自從當了宰臣之後性情改了許多。此前的劉幽求思維縝密、處事沈靜,他現在卻多了一些躁然之氣,恐怕他本人根本就覺察不出來。李隆基想到這裏,問道:“公主的那幾個人在政事堂中很有話語權嗎?”
“當然。譬如今日議廢‘斜封官’的事兒,他們沆瀣一氣,搬出聖上之旨百般阻撓,那蕭至忠還仗著老資格搶白我數句,如此,只要他們反對,許多事兒都議不成。”
“老資格?是了,你現在政事堂,大約資歷最淺,說話的時候估計不多。”李隆基順口答應了一句,忽然與劉幽求有了同病相憐的感覺。劉幽求在政事堂,其他人皆認為他自擬詔敕因而一步登天,內心對他甚為不屑,如姚崇、蕭至忠這些人,皆進士及第,然後一步一步積功而至高位,他們對於投機暴發戶的感覺是一致的,所以劉幽求在政事堂越來越感到寂寞;而李隆基雖名為監國的太子,其在朝中沒有任何的人脈可用,崔日用和鐘紹京被趕出京外,僅剩下一個劉幽求也日漸聲弱。李隆基此時忽然發現,自己的太子之位若失去父皇的支持,恐怕連一天都做不下去。
李隆基問道:“劉兄,你果然以為這樣很好嗎?姑姑現在離開京城,再把崔湜之流拿下來,我們真的就高枕無憂了嗎?”
劉幽求答道:“這些日子,上天總算垂顧殿下,頓改昔日劣勢。殿下若不順勢將崔湜之流拿下來,萬一讓他們得了手,就會不利於殿下。”
李隆基沒有吭聲,他在想就是把崔湜等人拿下,誰來填補此位呢?因為李隆基手中無人,那麽不論何人來填,皆與李隆基無幹。李隆基由此想到,若按劉幽求的思路來行之,就是空費力氣,毫無用處。
李隆基不想與劉幽求繼續談論下去,遂說道:“劉兄,我現在心裏很煩,容我獨自靜一靜。你去忙吧。”
劉幽求走後,李隆基獨自在那裏呆坐了許久,他的腦海裏一直晃悠著父皇剛才的神情,他竭力想參透些什麽。
命太平公主赴蒲州居住的制書發後第三日,太平公主就準備好了行裝,一溜兒車兒排在府門前,上面裝滿了各種用具和被褥,看樣子,太平公主真的要去蒲州居住了。
蕭至忠一大早就趕赴太平公主府內,意欲勸住太平公主不要成行,他說道:“公主何必著急要走呢?宋王現在不是還好好地端坐府中嗎?你應該見見聖上,此事也許還有轉機。”
“又非生離死別,要何轉機!我這些日子在京城中住得有些煩了,如今天氣漸暖,到外面走一走,住一住實在好哇。皇兄那裏,我就不去了,他狠心要把這個妹子趕走,我何必要求他?”
“公主,老臣打聽清楚了。聖上之所以下那道制書,卻是聽了姚崇與宋璟的提議,與太子無幹。老臣以為,現在正是多事之際,公主實在不宜遠離京城。若公主先找聖上說項,臣等再上奏,以聖上對公主的關愛之情,聖上許是能改了主意。”
“與太子無幹?蕭公,這才是可怕之處,姚宋二人素與三郎沒有交往,他們為何替三郎著想?此事已然很明白,這幫相王府屬意欲改換門庭,他們在向三郎邀功啊!蕭公,你無須再說,我決意出京。你記住,王師虔的事兒要辦好。”
太平公主讓王師虔負責京城與蒲州的聯絡,每兩日,蕭至忠將朝中要聞匯成書折,交王師虔派人快馬送至蒲州,返程時再帶回太平公主的指令。
蕭至忠點頭答應,這時,王師虔前來稟道:“公主,太子帶領諸王及宰臣前來送行。”太平公主聞言道:“先讓他們在門外候著。”
太平公主又囑咐道:“我離京後,你要多去問候聖上。我的這位皇兄耳朵根子軟,你不可讓別人鉆了空子。”
“老臣知道。只是公主到聖上面前言說無忌,我不過說些公事,希望公主早日返回。”
“不妨,你只要能知聖上的動向就可。你的中書省離宮中最近,你腿兒勤一些就行了。這裏有兩個人,她們皆在聖上身邊,你可找個機會見見她們。她們若有什麽話兒,就由你一並帶給我吧。”
薛崇簡走過來,說道:“母親,時辰差不多了,該是啟程的時候了。”
太平公主起身道:“如此就動身吧。大郎,我走之後,府中的事兒由你主持,不可亂了陣腳。”
“孩兒知道。”薛崇簡躬身答道。
太平公主邁出大門,就見李隆基帶領數十人正候在那裏。李隆基見到太平公主現身,急忙帶領眾人向太平公主施禮,並朗聲道:“隆基奉父皇之命,特帶眾官員為姑姑送行。”
太平公主哼了一聲,不接李隆基的茬兒,自顧自向所乘車前行去。她一閃眼,在人群中發現了李成器,遂緩下腳步,側頭喚道:“大郎,你過來。”
李成器趨步來到太平公主面前。
太平公主道:“你告訴皇兄,就說我不去向他辭行了,你再告訴他們,”她用手指了一下人群,繼續說道,“不許隨我車輛行走,我想清靜一些。”
李成器急忙答應。
太平公主又大聲道:“大郎,你怎麽還不識趣呀?你賴在京城,就礙了別人之眼,還不趕快走呀?你若再惹人煩,瞧人家定會用大板子把你拍出京城。”
李成器道:“侄兒不敢違了父皇之旨,後二日就走。”
太平公主道:“這就對了。你出京後要好好照顧自己,姑姑今後沒有機會再疼你了。罷了,你回去吧,我這就走了。”
太平公主登上車兒,然後蒙上布幔。就見領頭的車兒催開了馬,一溜兒車輪開始轆轆響起,依序向東首而去。
李隆基帶領眾人立在當地,只好目送太平公主緩緩離去。李隆基品味著姑姑臨行之前對大哥說的話,心裏的滋味一時難明。
太平公主毅然離京,此舉大出李隆基意料之外。李隆基原來心想,姑姑肯定不會願意離京,她會到父皇那裏哭訴一番,然後順勢央求不走。以父皇那經常搖擺不停的性兒,父皇也許會答應,準許她不走了。
然而姑姑卻沒有這樣做,她甚至離京前連父皇的面兒都不見一下,就自顧自地走了。李隆基當時目送姑姑的車隊漸漸遠去的時候,他在那裏一直思索一件事兒:姑姑這一次為何大違常情?
看到蕭至忠、崔湜一幫人與姑姑依依惜別的樣子,李隆基心中忽生警覺:姑姑固然離開了京城,然蒲州離京城不遠,騎上馬不過一天的工夫,彼此訊息來往很方便,姑姑照樣可以指揮這幫人按她的意志行事。
再想起姑姑大聲對大哥李成器說的那番話,李隆基忽然明白了:姑姑故意這樣示以悲情,挑明了李隆基為固其位,不惜將姑姑與大哥趕出京城,由此彰顯了李隆基的無情無義。
於是,天下人定會同情太平公主與李成器,因為人們往往同情弱者。這些人不明宮廷爭鬥的詳細,僅看表面情形,再經過一些懷著叵惻之心的人故意渲染,也許又一股流言要洶湧而至。
李隆基心裏還有更大的憂心,這幾天父皇默默待在宮裏,沒有任何表示,那麽父皇到底在想些什麽呢?
假若父皇也像常人那樣對姑姑施以同情呢?
李隆基心中晃過此念,就如在漆黑的夜裏,這絲火星點燃了火把,頓時照亮了周邊的景物,令李隆基恍然大悟:是了,姑姑這幾天所做的一切,皆向父皇施以弱勢之態,以博父皇同情。
李隆基的心裏此時已有了計較,他沒有隨從人返回到中書省自己辦公的地點,而是回到東宮。一入門即令高力士趕快磨墨,他要再急書一道奏章,然後帶著奏章求見父皇。
李旦閱罷李隆基遞來的奏章,問道:“三郎,你果然如此想的?”
李隆基忽然流出眼淚,說道:“兒臣今日去送姑姑,其車輪轉動之時,兒臣心中如同刀割。父皇,您不可聽了小人之言使親人離散。若是為太子之位計,兒臣寧願舍了太子之位,一家人還是和和睦睦聚在一起最好。”
李旦的臉色變得輕松一些,臉上也有些笑意,嘆道:“唉,三郎,你能如此,算是解了我心頭之結。這兩天,我每每想起你姑姑那幽怨的神情,心裏實在不是滋味。你很好,果然知道我的心思。”
“父皇最知此事的由來,兒臣由此成了千夫所指。父皇,兒臣今日還有一個不情之請。”
“嗯,你說吧。”
“兒臣今後多跟在父皇身邊歷練即可,乞父皇罷掉監國之事。父皇如今正值盛年,正是視事的好時候,兒臣畢竟稚嫩,深恐今後錯謬太多。”
李旦有些不喜,說道:“你不讓你姑姑和大哥離京外居,此為你的敦厚之心,我心甚喜。至於這監國一節,你不可再推。我覺得如此辦事很好嘛,我打聽過了,你這一段時間處置政務還算妥當,沒有什麽錯謬呀?三郎,你知道我的性子,我壓根就不戀棧這個皇帝之位,我這些天一直在想,還是早日將皇位傳給你最好。”
李隆基聞言,頓時大驚,當即叩首拜道:“父皇千萬不敢這樣做,兒臣說什麽也不敢妄居皇位。”
“有何不敢?你當了太子,下一步就是要當皇帝!”
“自古以來帝位須有德有能者居之,兒臣有幸成為父皇之子,所以得以竊取之。兒臣如今稚嫩,且少謀乏斷,如何能居帝位?請父皇今後不可再出此語。”
“你起來吧。你若如此說,還算有些道理。不錯,凡事須循序漸進,看來你尚需要歷練一段。也罷,此事過後再說。”
李旦又嘆道:“你的奏章中言說姚崇與宋璟離間骨肉,讓我將他們貶至嶺南。三郎你想過沒有,其實姚宋這樣說,還是為了朝廷好。若將他們貶為流人,是不是有些過重了?”
李隆基起身稟道:“這兩人無端生事,如此惹下這場禍端,非重重懲戒一番不可。不過父皇說得對,這兩人為前朝老臣,官聲甚好,又對父皇忠誠,若將他們貶為流人確實有些過重。”
李隆基奏章的內容,即是指責姚崇和宋璟離間骨肉,請貶為流人;另允許姑姑回京,不許大哥李成器離京。李隆基如此拋出姚崇和宋璟,其目的是以此向天下之人表明,此事與他沒有幹系,並針對李旦的同情之心換取自己的主動。至於姚崇和宋璟,他深知此罪不足以貶為流人,何況他們還有與李旦的老交情。李隆基奏章中說得夠狠,無非想徹底撇清自己,以示自己與此二人毫無瓜葛。
李旦答道:“是啊,平心而論,他們這一段辦事還算勤謹。若為此小事將其貶為流士,豈不是寒了其他大臣之心?這樣吧,我讓蕭至忠為他們尋一個離京城較近的上州,將他們改任刺史,由此就平息了你姑姑之忿。”
“父皇仁厚聖明,不忘他們的功勞,諒他們也無話可說。”
“他們一走,這尚書左仆射和吏部尚書就出缺了。三郎,你有人可以薦給我嗎?”
“父皇,兒臣才智淺短,實無慧目識人之能。這兩個職位萬分重要,還需父皇擇人才是。”
“嗯,那個劉幽求隨你多時,我看他辦事還算妥當。尚書省庶務最多,你監國時與尚書省來往頻繁,不如讓劉幽求任尚書左仆射,這樣你使著更為順手。至於吏部尚書嘛,那個岑羲一腔公正,讓他任吏部尚書最為合適。你以為如何?”
“一切全憑父皇做主。”李隆基得聞劉幽求任尚書左仆射,心裏甚喜。尚書省下轄六部,是朝廷落實政務的辦事衙門,處置軍刑大政事務最為具體。按說尚書省的最高長官為尚書令,然唐太宗李世民曾任過此職,其成為皇帝後無人再敢任此職,於是尚書左右仆射就成為尚書省的最高長官。
李旦又道:“大郎可讓他遙領同州刺史,就不用離開京城了。”
李隆基道:“父皇須抓緊下敕,早日將姑姑召回京中。”
李旦搖頭不許,說道:“這事兒先緩緩,你姑姑此次怨氣不小,就先讓她在蒲州居住一段以平覆怨氣。我想過了,屆時讓大郎代我到蒲州走一趟,讓他向你姑姑說知我的心思,當無大礙。”其實李旦這樣做還是礙於自己的面子,當初制書下發時言明三事,若太平公主和李成器不再出京,那麽此制書的內容就去其二,則此書已廢。李旦現在先讓太平公主在蒲州小住一段,又令李成器遙領同州刺史,李隆範和李隆業為東宮左右衛率典禁兵,那麽此制書的內容都得到執行,李旦也因此保有了自己的面子。
然李旦沒有深想,若姚崇和宋璟離間骨肉的罪名果然成立,那麽其提議就是錯的。李旦接受了二人的提議,還據此下了一道制書明發天下。則姚宋二人被貶為刺史以示懲罰,這邊的制書依然有效,這件事兒豈非自相矛盾?
李旦根本不願意理清這些頭緒,他覺得由此安撫了妹妹的情緒,就達到了目的,其臉上的笑容也隨心情的舒展逐漸綻開。
由此來看,李旦確實不適合當皇帝。
李旦繼續著自己的思路,說道:“三郎,我想明日召見群臣,將你的這道奏章當庭宣讀,以此洗去你的冤屈;貶姚宋的事兒,也一同宣布吧。”
李隆基又覆感動,說道:“父皇為兒臣想得如此周到,讓兒臣大為感動。”
李旦笑道:“罷了。你這次能體會我的難處,也算周到嘛。很好,事兒就這樣辦吧。”
李隆基此次拋出姚宋二人當替罪羊,如此就為自己爭取了主動。李旦臉上始終洋溢著微笑,說明李隆基果然押對了寶。
李旦又道:“自從我搬入了宮內,你搬入了東宮,我們一家等閑難有同聚的時候。這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旦現在就沒有識破姚崇與宋璟的機心,反而覺得如此提議甚為妥當,遂說道:“如此辦也不錯,你們以為,讓太平和大郎居於何地為好呀?”
姚崇答道:“微臣以為,東都繁華,又有宮苑住所,可使太平公主及駙馬武攸暨遷於洛陽居住;至於宋王,為了使其可以就近侍奉陛下,不可遷居太遠,可授予同州刺史就近居住。”同州距離長安近百裏距離,而洛陽就遠得多了。姚崇如此提議,其重點還是防範太平公主,將李成器授為同州刺史,不過作為陪襯罷了。姚崇他們知道,李成器沒有野心,又與李隆基相當友好。即使李成器被授為同州刺史,其在京中遙領也成,他是不會妨礙李隆基的。
李旦聞言,斷言道:“不可,朕無兄弟,唯太平一妹,豈可遠置東都?”
姚崇小心問道:“陛下的意思,莫非不想讓太平公主離開京中嗎?”
“朕說不可離得太遠,她可以離開京中。這樣吧,可把太平妹妹安置在蒲州即可。其與同州相鄰,離京中不遠,如此最為相宜。”蒲州治所與風陵渡相鄰,此處與洛陽相比,離京中相近許多。
姚崇與宋璟見李旦基本上接受了自己的建議,心中不由得樂開了花。然他們仕宦多年,心中雖狂喜萬分,臉上神色實在平淡至極,讓李旦瞧不出如何破綻。
李旦這一次沒有再找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商量此事,後一日,其下制宣布以李成器為同州刺史、李隆範與李隆業為東宮左右衛率,分掌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羽林軍,將之簡稱為北門四軍。另宣布太平公主赴蒲州安置。
太平公主聞聽此訊,心中頓時怒火萬丈。她這一次不找哥哥哭鬧,而是將矛頭直接對準李隆基。
政事堂這日再議“斜封官”的事兒,姚崇和宋璟提出必須廢之,郭元振、張說、劉幽求也讚同此議,然崔湜和竇懷貞認為不妥,蕭至忠起初沒有吭聲,最後亮出撒手鐧:“聖上金口,已說過暫緩此事兒,如今‘斜封官’餘波未平,再提此事,豈不是火上澆油嗎?再說了,此為抗旨!”
劉幽求道:“聖上確實說過暫緩此事兒,然非是永遠不辦。如今已過了許多時日,該是重提的時候了。我以為,可將此事奏聞太子與聖上,非為抗旨。”
劉幽求畢竟出身低微,政事堂裏皆為一幫官場老手,沒有人把他瞧在眼裏。他此言一出,蕭至忠呵呵笑道:“是了,劉大人要先奏聞太子,當然不把聖上的話當成聖旨了。”
蕭至忠的這句話說得甚是陰險,眾人皆聽出其話中的刺兒,劉幽求頓時大急,漲紅了臉,郭元振搶先說道:“蕭令的話有些離譜了。聖上令太子監國,大臣有話當然要先奏聞太子,這有什麽不對?”
因為郭元振的身份特殊,朝中大臣對其皆尊重且有些忌憚,他此言一出,表明他站在劉幽求的立場上,因而沒有人再敢向劉幽求啟釁。蕭至忠微笑答道:“此事先奏聞太子不錯,然‘斜封官’中六品以上者甚多,須聖上決之。郭尚書,我以為要廢‘斜封官’,須有聖上金口允可才是,這樣不對嗎?”
這幫人又在堂內辯了許久,終究沒有共同的意見。蕭至忠主持堂議,最後只好宣布說今日議事到此,下次再議。宰臣們於是起身離開政事堂,準備歸入各衙署辦公。
他們出了政事堂大門,就見一名麗人赫然站立在大門之前,此人正是太平公主。宰臣們見到公主,紛紛趨至面前問候,太平公主伸手止住眾人,說道:“列位少歇,我有話說。”
蕭至忠上前說道:“公主,這裏小風甚急,尚有寒氣。公主不如移入堂內,再來垂訓我們如何?”
太平公主斬釘截鐵說道:“不用。我有幾句話說與列位,說完就走。”
“如此,就請公主示下。”蕭至忠說道。
太平公主手指眾人,說道:“你們皆為宰輔之職,為朝廷的重臣,理應為朝廷殫精竭慮,直言其弊。我問你們,祖宗有成法,朝廷有規矩,你們須按此成法規矩行事。你們緣何拿了朝廷的俸祿,卻允許一些不合規制之事發生在你們的眼皮之下呢?”
姚崇眼見太平公主如此橫蠻攔住眾人,心裏氣道:你口口聲聲說行事要符合規制,那麽你以公主之身闖至政事堂,又對這幫宰輔之臣說三道四,這難道就合規制了?
崔湜此時言道:“敢問公主,到底有何不符規制之事發生?”
“哼,我先從太子說起。聖上有好好的嫡長者,你們不擁立,這難道符合成法規矩嗎?”
劉幽求躬身說道:“公主,此事天下人皆知。平王所以能當上太子,緣於宋王以死相讓。”
太平公主斥道:“你一個小小的除名小吏,到我面前有說話的資格嗎?是呀,大郎將太子之位讓給三郎,可是你們卻把他貶為同州刺史,都是你們幹的好事兒。”
眾人聽到現在,明白了太平公主之所以如此發怒的原因。大約她被遷蒲州,於是心中有氣,要來這裏發洩一番。
太平公主現在並不知道自己之所以被遷蒲州,那是緣於姚崇、宋璟的主意。她認定此為李隆基為固己位的招數,絕對是李隆基百般說通李旦而下的制書。有過上一次關於太子監國與哥哥的爭論,她這一次不想找哥哥爭吵,轉而找到宰臣們先吆喝一番。
宋璟實在聽不下去,遂拱手言道:“公主的這番話有些差謬了。太子有大功於天下,其儲位非謀取而來,實乃宋王真心相讓,此事天下皆知,聖上又親下制書明之,公主為何在此有定論之事上發難呢?”
太平公主道:“你乃皇兄一直信任的人,莫非現在改換了門庭?這個太子本來就當得不合禮制,既而又鼓動聖上讓他監國,又把我們姑侄趕出京外,他到底居何叵測之心?你們皆為皇兄的宰臣,這一節要弄明白了,不可讓王莽之徒攪起風浪。”
姚崇駁道:“公主的話,讓我們更加不明白了。太子為聖上的副君,其實為一體,又有什麽分別了?再說了,聖上這樣做其實為了歷練太子,有什麽不對?”
太平公主怒道:“姚崇、宋璟,你們眼裏只有太子,肯定沒有我這位公主了。呵呵,你們以為從此傍上太子,就可以橫行無忌了?休想!我告訴你們,天下人的眼光是雪亮的,百官心裏如明鏡也似,看你們能猖狂多久!”
姚崇見太平公主拿出民意來做利器,心裏不禁笑了,心想:所謂民意,你又知道多少?他看到太平公主發怒,畢竟對她有所忌憚,遂退後不言。
太平公主也不想與這幫人過多糾纏,她早就計定今日在宰臣面前吆喝一番,這事兒肯定會很快傳入皇兄之耳,再經他們傳誦,京城人也會知道她大鬧政事堂,如此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她於是環視宰臣們一圈,沈聲說道:“你們為朝廷的重臣,當匡扶正義,驅邪扶正,若不依聖賢道理行事,或者與奸邪沆瀣一氣,終歸不能持久。姚崇、宋璟,你們以為替太子說話,就可以永葆富貴嗎?蕭公,你領我去見太子。”
蕭至忠領著太平公主向李隆基辦公的地方走去,宰臣們先是在當地佇立一會兒,然後逐個散去。
太平公主最後說的話充滿威脅之意,令姚崇等人心間湧上絲絲寒意。待眾人散盡,宋璟輕問姚崇道:“她今天前來,又是唱的哪一出兒?”
姚崇蔑視道:“哼,不過黔驢技窮罷了。”
李隆基自從新年之後喜事連連,先是被命監國,繼而姑姑又被趕出京城,看來其太子地位已日漸加固,且實際權力已淩於太子之上。李隆基明白,自己之所以有如此好事,皆緣於姚崇等這幫昔日相王府屬的幫助。
昨夜他思來想去,覺得父皇此次的制書下發之後,他不能不有所表示,所以一大早來到公堂之後,令門子擋住來人,自己在案上提筆疾書,欲書成後上奏父皇。
其奏書剛剛寫過大半,就聽門外有人喊道:“太平公主到。”他急忙起身,就見姑姑臉色嚴峻,已然踏入門檻內。
蕭至忠緊隨其後,他覺得自己今日不宜在場,遂躬身道:“公主、殿下,老臣告退。”
太平公主哼了一聲,說道:“你去吧。”
李隆基笑容滿面,躬身向太平公主行禮,然後說道:“姑姑為何勞頓至此?有什麽事兒,可讓下人傳話吩咐侄兒一聲即可。請就坐,侄兒為姑姑奉茶。”
太平公主道:“罷了,不坐。我有幾句話,說完就走。你如今非覆昔日之三郎,按道理我為你的臣下,我應該向你叩拜才好。”
李隆基慌忙說道:“如此姑姑就折殺侄兒了。”他到一側取過座兒,將之移到太平公主身後,說道:“姑姑,還是先坐吧。”
“哼,你不必殷勤,我就是不坐。我問你,我如何成了你的眼中釘?你必欲除之而後快嗎?”
李隆基侍立在太平公主面前,說道:“姑姑如何說出這等話來?侄兒敬愛姑姑,猶如父皇一般,姑姑定是誤會了。”
“誤會?大丈夫敢作敢當,你既然敢為,為何還要藏頭露尾?我問你,你攛掇皇兄將我放逐京外,居心何在?”
“姑姑果然誤會侄兒了。侄兒也是昨日看到父皇制書,方知姑姑和大哥遷出京外居住。您瞧,侄兒正寫奏書,求父皇收回成命才是。”他說罷轉身來到幾案前,將寫至大半的奏書拿起,然後將之遞給太平公主,說道,“姑姑若不信,一看便知。”
太平公主伸手一推,那奏書飄飄灑灑落在地面,她輕蔑地說道:“三郎,你以為玩些障眼法兒,我就信你了不成?我非三歲孩童,你也太小瞧我了。哼,不管千差萬別,誰得益誰主使的道理顛撲不破。你攛掇皇兄讓你監國,現在又要拔除我們這些你認為有威脅的人,你其實不用分辯。”
太平公主忽而清淚湧出,一屁股坐倒在身後的幾凳上,手指李隆基數落道:“三郎,你果然好得很呀。你幼小之時失母可憐,我對你關愛有加,你那幾個兄弟誰人如你那樣常入我府?你誅滅韋氏不假,然沒有我全力支持,四哥如何能當皇帝,你又如何能當太子?你現在翅膀硬了,就將我棄如敝帚嗎?”
這一番連珠似的責罵,弄得李隆基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只好躬身立在太平公主面前,心裏一急也流出淚來,涕泣說道:“姑姑這樣說,讓侄兒百死莫贖。其實這些事兒皆為父皇心思,姑姑若不信,可找父皇一問便知。”
太平公主伸手抹了一把淚水,說道:“你不要動輒擡出皇兄的牌子!我們皆知他的性兒,若無人在他的面前攛掇,他又何必生事?”她說罷立起身來,森然道,“三郎,別把事兒想得太簡單了。你以為你現在監國,又把我們趕出京城,則萬事大吉?告訴你,事兒若如此簡單,我也枉自為人了。我現在就給你撂下一句話來:前面的路還是黑的,你要好自為之。”
李隆基張口欲接言,不想太平公主已然轉身向室外走去。李隆基急忙緊隨身後,太平公主根本不理,她出門後徑直走入自己的那具大輦之中,然後喝令仆役擡起就走,把李隆基晾在當庭。
其實姚崇說太平公主“黔驢技窮”,實在是看走了眼,太平公主先是大鬧政事堂,繼而質問李隆基,並非情緒用事,相反,她是經過深思熟慮而成。
太平公主起初能在李旦面前呼風喚雨,朝臣中又有她的許多親信,李隆基與其相比無疑處於相對劣勢。然而風雲突變,李隆基先是以太子身份監國,繼而又把太平公主和李成器趕出京城,並親掌禁兵之權,如此,李隆基又處於相對優勢。太平公主深明其中的玄機所在,這些局勢的轉變最後歸結到一點:皇兄李旦的態度!現在李隆基把自己和李成器趕出京城,太平公主感到此招做得有些過火,由此可見李隆基的稚嫩之處:想急於求成,就失於敦厚,如此就與皇兄李旦的性情不符,於是就有可乘之機。
太平公主深谙皇兄性格中的“仁弱”一節,這樣的人往往對家人及親屬都十分關愛,若自己有能耐,此人就會希望自己的恩澤普惠於他們。太平公主如此連鬧兩場,卻不與李旦照面,她就想通過此舉告訴李旦:哥哥,妹子現在很不舒服,你瞧著辦吧。
李隆基待姑姑離開,又回案前將那道奏書寫完,然後起身入宮,他要面見父皇,並將此奏章奉上。
李旦此時已得聞妹妹大鬧政事堂的訊息,他正在那裏沈默思索,就見李隆基入殿叩見。他接過那道奏書,快速地看了一遍,然後嘆道:“哦,你也不讚同此議。唉,姚崇與宋璟如此提議,不料惹出如此多的麻煩。看來我當皇帝,實在是勉為其難了。”
李隆基直到此時,方知讓姑姑出京的制書實由姚宋二人提議。李隆基素常與他們沒有私下交往,李旦又未事先向李隆基說明,所以李隆基不知此事的過程。
李隆基道:“兒臣知道,父皇此舉是為兒臣好。然姑姑和大哥從此離開京城,讓兒臣的心裏實在不是滋味。就請父皇收回成命,不讓姑姑和大哥離開京城吧。”
李旦有些不喜,斥道:“國家大事,豈能等同於兒戲?我的制書剛下,再馬上收回,天下人會如何說?”
李旦又揮揮手,說道:“三郎,你去吧,讓我先靜一靜。我的心裏如亂麻一般,你讓我先理出頭緒。”
李隆基看到父親意興索然,就不再言聲,向父親叩拜後即退出殿外。
劉幽求看到太平公主去尋李隆基,知道她肯定又會大鬧一番。看到太平公主的大輦離開中書省,他就去尋李隆基。是時,李隆基正在續寫那道奏書,並且要馬上入宮,遂囑劉幽求過會再來。
此時已近午時,劉幽求算著時間,覺得李隆基該回來了,就又來到堂前求見。李隆基此時已返回片刻,正坐在那裏,臉色陰晴不定,獨自想心事兒。
劉幽求問道:“殿下剛才入宮,想是向聖上稟報太平公主的事兒?”
李隆基反問道:“聽說姑姑此前見了你們這幫宰臣,她說了些什麽?”
劉幽求將太平公主說的話覆述了一遍。
李隆基嘆道:“此次算是把姑姑徹底得罪了,她如此撕下面皮,看來今後難有轉寰的時候。”
劉幽求道:“她不顧身份,又不管朝廷規制,就是鬧到聖上面前,她終歸討不到好處。殿下請靜默觀之,她跳得越高,摔得就越慘。殿下,公主出京之後,你須與郭元振及姚崇等人聯手,想法把公主之黨趕出政事堂,如此方能高枕無憂。”
李隆基擡頭看了看劉幽求那激昂的神情,忽然發現劉幽求自從當了宰臣之後性情改了許多。此前的劉幽求思維縝密、處事沈靜,他現在卻多了一些躁然之氣,恐怕他本人根本就覺察不出來。李隆基想到這裏,問道:“公主的那幾個人在政事堂中很有話語權嗎?”
“當然。譬如今日議廢‘斜封官’的事兒,他們沆瀣一氣,搬出聖上之旨百般阻撓,那蕭至忠還仗著老資格搶白我數句,如此,只要他們反對,許多事兒都議不成。”
“老資格?是了,你現在政事堂,大約資歷最淺,說話的時候估計不多。”李隆基順口答應了一句,忽然與劉幽求有了同病相憐的感覺。劉幽求在政事堂,其他人皆認為他自擬詔敕因而一步登天,內心對他甚為不屑,如姚崇、蕭至忠這些人,皆進士及第,然後一步一步積功而至高位,他們對於投機暴發戶的感覺是一致的,所以劉幽求在政事堂越來越感到寂寞;而李隆基雖名為監國的太子,其在朝中沒有任何的人脈可用,崔日用和鐘紹京被趕出京外,僅剩下一個劉幽求也日漸聲弱。李隆基此時忽然發現,自己的太子之位若失去父皇的支持,恐怕連一天都做不下去。
李隆基問道:“劉兄,你果然以為這樣很好嗎?姑姑現在離開京城,再把崔湜之流拿下來,我們真的就高枕無憂了嗎?”
劉幽求答道:“這些日子,上天總算垂顧殿下,頓改昔日劣勢。殿下若不順勢將崔湜之流拿下來,萬一讓他們得了手,就會不利於殿下。”
李隆基沒有吭聲,他在想就是把崔湜等人拿下,誰來填補此位呢?因為李隆基手中無人,那麽不論何人來填,皆與李隆基無幹。李隆基由此想到,若按劉幽求的思路來行之,就是空費力氣,毫無用處。
李隆基不想與劉幽求繼續談論下去,遂說道:“劉兄,我現在心裏很煩,容我獨自靜一靜。你去忙吧。”
劉幽求走後,李隆基獨自在那裏呆坐了許久,他的腦海裏一直晃悠著父皇剛才的神情,他竭力想參透些什麽。
命太平公主赴蒲州居住的制書發後第三日,太平公主就準備好了行裝,一溜兒車兒排在府門前,上面裝滿了各種用具和被褥,看樣子,太平公主真的要去蒲州居住了。
蕭至忠一大早就趕赴太平公主府內,意欲勸住太平公主不要成行,他說道:“公主何必著急要走呢?宋王現在不是還好好地端坐府中嗎?你應該見見聖上,此事也許還有轉機。”
“又非生離死別,要何轉機!我這些日子在京城中住得有些煩了,如今天氣漸暖,到外面走一走,住一住實在好哇。皇兄那裏,我就不去了,他狠心要把這個妹子趕走,我何必要求他?”
“公主,老臣打聽清楚了。聖上之所以下那道制書,卻是聽了姚崇與宋璟的提議,與太子無幹。老臣以為,現在正是多事之際,公主實在不宜遠離京城。若公主先找聖上說項,臣等再上奏,以聖上對公主的關愛之情,聖上許是能改了主意。”
“與太子無幹?蕭公,這才是可怕之處,姚宋二人素與三郎沒有交往,他們為何替三郎著想?此事已然很明白,這幫相王府屬意欲改換門庭,他們在向三郎邀功啊!蕭公,你無須再說,我決意出京。你記住,王師虔的事兒要辦好。”
太平公主讓王師虔負責京城與蒲州的聯絡,每兩日,蕭至忠將朝中要聞匯成書折,交王師虔派人快馬送至蒲州,返程時再帶回太平公主的指令。
蕭至忠點頭答應,這時,王師虔前來稟道:“公主,太子帶領諸王及宰臣前來送行。”太平公主聞言道:“先讓他們在門外候著。”
太平公主又囑咐道:“我離京後,你要多去問候聖上。我的這位皇兄耳朵根子軟,你不可讓別人鉆了空子。”
“老臣知道。只是公主到聖上面前言說無忌,我不過說些公事,希望公主早日返回。”
“不妨,你只要能知聖上的動向就可。你的中書省離宮中最近,你腿兒勤一些就行了。這裏有兩個人,她們皆在聖上身邊,你可找個機會見見她們。她們若有什麽話兒,就由你一並帶給我吧。”
薛崇簡走過來,說道:“母親,時辰差不多了,該是啟程的時候了。”
太平公主起身道:“如此就動身吧。大郎,我走之後,府中的事兒由你主持,不可亂了陣腳。”
“孩兒知道。”薛崇簡躬身答道。
太平公主邁出大門,就見李隆基帶領數十人正候在那裏。李隆基見到太平公主現身,急忙帶領眾人向太平公主施禮,並朗聲道:“隆基奉父皇之命,特帶眾官員為姑姑送行。”
太平公主哼了一聲,不接李隆基的茬兒,自顧自向所乘車前行去。她一閃眼,在人群中發現了李成器,遂緩下腳步,側頭喚道:“大郎,你過來。”
李成器趨步來到太平公主面前。
太平公主道:“你告訴皇兄,就說我不去向他辭行了,你再告訴他們,”她用手指了一下人群,繼續說道,“不許隨我車輛行走,我想清靜一些。”
李成器急忙答應。
太平公主又大聲道:“大郎,你怎麽還不識趣呀?你賴在京城,就礙了別人之眼,還不趕快走呀?你若再惹人煩,瞧人家定會用大板子把你拍出京城。”
李成器道:“侄兒不敢違了父皇之旨,後二日就走。”
太平公主道:“這就對了。你出京後要好好照顧自己,姑姑今後沒有機會再疼你了。罷了,你回去吧,我這就走了。”
太平公主登上車兒,然後蒙上布幔。就見領頭的車兒催開了馬,一溜兒車輪開始轆轆響起,依序向東首而去。
李隆基帶領眾人立在當地,只好目送太平公主緩緩離去。李隆基品味著姑姑臨行之前對大哥說的話,心裏的滋味一時難明。
太平公主毅然離京,此舉大出李隆基意料之外。李隆基原來心想,姑姑肯定不會願意離京,她會到父皇那裏哭訴一番,然後順勢央求不走。以父皇那經常搖擺不停的性兒,父皇也許會答應,準許她不走了。
然而姑姑卻沒有這樣做,她甚至離京前連父皇的面兒都不見一下,就自顧自地走了。李隆基當時目送姑姑的車隊漸漸遠去的時候,他在那裏一直思索一件事兒:姑姑這一次為何大違常情?
看到蕭至忠、崔湜一幫人與姑姑依依惜別的樣子,李隆基心中忽生警覺:姑姑固然離開了京城,然蒲州離京城不遠,騎上馬不過一天的工夫,彼此訊息來往很方便,姑姑照樣可以指揮這幫人按她的意志行事。
再想起姑姑大聲對大哥李成器說的那番話,李隆基忽然明白了:姑姑故意這樣示以悲情,挑明了李隆基為固其位,不惜將姑姑與大哥趕出京城,由此彰顯了李隆基的無情無義。
於是,天下人定會同情太平公主與李成器,因為人們往往同情弱者。這些人不明宮廷爭鬥的詳細,僅看表面情形,再經過一些懷著叵惻之心的人故意渲染,也許又一股流言要洶湧而至。
李隆基心裏還有更大的憂心,這幾天父皇默默待在宮裏,沒有任何表示,那麽父皇到底在想些什麽呢?
假若父皇也像常人那樣對姑姑施以同情呢?
李隆基心中晃過此念,就如在漆黑的夜裏,這絲火星點燃了火把,頓時照亮了周邊的景物,令李隆基恍然大悟:是了,姑姑這幾天所做的一切,皆向父皇施以弱勢之態,以博父皇同情。
李隆基的心裏此時已有了計較,他沒有隨從人返回到中書省自己辦公的地點,而是回到東宮。一入門即令高力士趕快磨墨,他要再急書一道奏章,然後帶著奏章求見父皇。
李旦閱罷李隆基遞來的奏章,問道:“三郎,你果然如此想的?”
李隆基忽然流出眼淚,說道:“兒臣今日去送姑姑,其車輪轉動之時,兒臣心中如同刀割。父皇,您不可聽了小人之言使親人離散。若是為太子之位計,兒臣寧願舍了太子之位,一家人還是和和睦睦聚在一起最好。”
李旦的臉色變得輕松一些,臉上也有些笑意,嘆道:“唉,三郎,你能如此,算是解了我心頭之結。這兩天,我每每想起你姑姑那幽怨的神情,心裏實在不是滋味。你很好,果然知道我的心思。”
“父皇最知此事的由來,兒臣由此成了千夫所指。父皇,兒臣今日還有一個不情之請。”
“嗯,你說吧。”
“兒臣今後多跟在父皇身邊歷練即可,乞父皇罷掉監國之事。父皇如今正值盛年,正是視事的好時候,兒臣畢竟稚嫩,深恐今後錯謬太多。”
李旦有些不喜,說道:“你不讓你姑姑和大哥離京外居,此為你的敦厚之心,我心甚喜。至於這監國一節,你不可再推。我覺得如此辦事很好嘛,我打聽過了,你這一段時間處置政務還算妥當,沒有什麽錯謬呀?三郎,你知道我的性子,我壓根就不戀棧這個皇帝之位,我這些天一直在想,還是早日將皇位傳給你最好。”
李隆基聞言,頓時大驚,當即叩首拜道:“父皇千萬不敢這樣做,兒臣說什麽也不敢妄居皇位。”
“有何不敢?你當了太子,下一步就是要當皇帝!”
“自古以來帝位須有德有能者居之,兒臣有幸成為父皇之子,所以得以竊取之。兒臣如今稚嫩,且少謀乏斷,如何能居帝位?請父皇今後不可再出此語。”
“你起來吧。你若如此說,還算有些道理。不錯,凡事須循序漸進,看來你尚需要歷練一段。也罷,此事過後再說。”
李旦又嘆道:“你的奏章中言說姚崇與宋璟離間骨肉,讓我將他們貶至嶺南。三郎你想過沒有,其實姚宋這樣說,還是為了朝廷好。若將他們貶為流人,是不是有些過重了?”
李隆基起身稟道:“這兩人無端生事,如此惹下這場禍端,非重重懲戒一番不可。不過父皇說得對,這兩人為前朝老臣,官聲甚好,又對父皇忠誠,若將他們貶為流人確實有些過重。”
李隆基奏章的內容,即是指責姚崇和宋璟離間骨肉,請貶為流人;另允許姑姑回京,不許大哥李成器離京。李隆基如此拋出姚崇和宋璟,其目的是以此向天下之人表明,此事與他沒有幹系,並針對李旦的同情之心換取自己的主動。至於姚崇和宋璟,他深知此罪不足以貶為流人,何況他們還有與李旦的老交情。李隆基奏章中說得夠狠,無非想徹底撇清自己,以示自己與此二人毫無瓜葛。
李旦答道:“是啊,平心而論,他們這一段辦事還算勤謹。若為此小事將其貶為流士,豈不是寒了其他大臣之心?這樣吧,我讓蕭至忠為他們尋一個離京城較近的上州,將他們改任刺史,由此就平息了你姑姑之忿。”
“父皇仁厚聖明,不忘他們的功勞,諒他們也無話可說。”
“他們一走,這尚書左仆射和吏部尚書就出缺了。三郎,你有人可以薦給我嗎?”
“父皇,兒臣才智淺短,實無慧目識人之能。這兩個職位萬分重要,還需父皇擇人才是。”
“嗯,那個劉幽求隨你多時,我看他辦事還算妥當。尚書省庶務最多,你監國時與尚書省來往頻繁,不如讓劉幽求任尚書左仆射,這樣你使著更為順手。至於吏部尚書嘛,那個岑羲一腔公正,讓他任吏部尚書最為合適。你以為如何?”
“一切全憑父皇做主。”李隆基得聞劉幽求任尚書左仆射,心裏甚喜。尚書省下轄六部,是朝廷落實政務的辦事衙門,處置軍刑大政事務最為具體。按說尚書省的最高長官為尚書令,然唐太宗李世民曾任過此職,其成為皇帝後無人再敢任此職,於是尚書左右仆射就成為尚書省的最高長官。
李旦又道:“大郎可讓他遙領同州刺史,就不用離開京城了。”
李隆基道:“父皇須抓緊下敕,早日將姑姑召回京中。”
李旦搖頭不許,說道:“這事兒先緩緩,你姑姑此次怨氣不小,就先讓她在蒲州居住一段以平覆怨氣。我想過了,屆時讓大郎代我到蒲州走一趟,讓他向你姑姑說知我的心思,當無大礙。”其實李旦這樣做還是礙於自己的面子,當初制書下發時言明三事,若太平公主和李成器不再出京,那麽此制書的內容就去其二,則此書已廢。李旦現在先讓太平公主在蒲州小住一段,又令李成器遙領同州刺史,李隆範和李隆業為東宮左右衛率典禁兵,那麽此制書的內容都得到執行,李旦也因此保有了自己的面子。
然李旦沒有深想,若姚崇和宋璟離間骨肉的罪名果然成立,那麽其提議就是錯的。李旦接受了二人的提議,還據此下了一道制書明發天下。則姚宋二人被貶為刺史以示懲罰,這邊的制書依然有效,這件事兒豈非自相矛盾?
李旦根本不願意理清這些頭緒,他覺得由此安撫了妹妹的情緒,就達到了目的,其臉上的笑容也隨心情的舒展逐漸綻開。
由此來看,李旦確實不適合當皇帝。
李旦繼續著自己的思路,說道:“三郎,我想明日召見群臣,將你的這道奏章當庭宣讀,以此洗去你的冤屈;貶姚宋的事兒,也一同宣布吧。”
李隆基又覆感動,說道:“父皇為兒臣想得如此周到,讓兒臣大為感動。”
李旦笑道:“罷了。你這次能體會我的難處,也算周到嘛。很好,事兒就這樣辦吧。”
李隆基此次拋出姚宋二人當替罪羊,如此就為自己爭取了主動。李旦臉上始終洋溢著微笑,說明李隆基果然押對了寶。
李旦又道:“自從我搬入了宮內,你搬入了東宮,我們一家等閑難有同聚的時候。這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