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去煩亂太子監國 遭放逐公主撒潑 (1)
關燈
小
中
大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又到年關。偶爾間飛雪一場,將山水間裝扮得銀妝素裹,既而寒風自北方卷地而來,渭河竟然為之封凍。於是,城內的冰面上,常有許多頑童在那裏戲耍,他們滑冰時摔得人仰馬翻,猶歡聲連天。
姚崇和宋璟面臨年關,卻沒有什麽好心景。他們自李旦即位後,竭力厘改弊政,然“斜封官”鬧事被李旦嚴令不得廢之,既而韋安石被逐,他們猶如得到當頭一棒,諸多的想法因之緩了下來。近日他們又得到訊息,韋安石竟然郁積成病,撒手離開人世,令他們更加煩悶。
王師虔尋來的言官果然找到了韋安石的破綻,於是好好地參了一本。事兒應該從韋安石之妻薛氏而起,韋安石一家到了洛陽,一婢女可能覺得主家勢落,於是其言行與往日大為不同,惹得薛氏心中甚惱。終於有一日,薛氏尋到此婢女的錯處,喝令家丁棒殺之,如此就授人以柄。禦史中丞楊茂謙以韋安石治家不嚴、致傷人命為由,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寫就數千言上奏給李旦,崔湜與竇懷貞又添油加醋,太平公主也來添上幾言,很快,韋安石居洛陽不及二月,又被貶為青州別駕,從而以三品之身滑落為五品官員。
一家人淒淒惶惶來到青州,其身上征塵剛剛掃落,韋安石馬上又看到青州轉過來的奏章。其一為禦史丞姜晦所奏,言說韋安石昔為李顯的宰臣,任憑宗楚客與韋溫擅削相王輔政的遺制,卻不發一言;其二為監察禦史郭震的奏言,言說韋安石主持李顯定陵的建造時,其建造材料丟失一批,應該是韋安石監守自盜,應予追回。
韋安石看罷,頓時臉如死灰,嘆道:“這些人想要我的命啊,我若不死,他們如何能罷休?”
這兩道奏章的用意都很惡毒。韋安石在相王輔政一事上沒有作為,顯系韋氏之黨;至於偷盜定陵的建造材料,按大唐律即為死罪。
此後韋安石郁悶之極,經歷了這番心智的折磨和旅途勞累,其急火攻心,竟然釀成一病,從此臥榻不起。
他如此在榻上撐到年底之前,這一日開始出氣多進氣少,晚間之時,他忽然淚流滿面,大聲喊道:“聖上,你不該受小人蒙蔽。老臣的為人,你莫非不知嗎?”言訖,他不再說話,又過了一個多時辰,其雙目一閉,頭顱輕輕滑落一側,如此無聲無息離開人世。
李旦當了皇帝,終於體會到了一言九鼎的威風和風光,然由於多年形成的簡約性子,漸對皇帝必須面對的紛繁事務感到厭煩。
李旦昔為相王時,日子過得相當有條理和愜意。每日黎明,李旦披衣而起,到後花園漫步,然後擇一空地揮舞木劍擊打一回。如此大汗淋漓之後回房梳洗,用早膳,再漫步至書房,開始磨墨寫字,李旦字寫得非常好,一手漂亮的隸草字馳名天下。或者伏案讀書,李旦還有一個愛好,就是精於訓詁之學。這訓詁之學即是釋讀古代書籍的方法,即音韻學與文字學。戰國時代的《爾雅》被推為最早的訓詁之學著作,隋唐之交的孔穎達則為訓詁之學的集大成者,其奉唐太宗之命編撰了《五經正義》,成為有唐一代五經的官方課本,影響甚大。
訓詁之學是一門相對枯燥的學問,研究之人必須要有相當的靜心和定力才成。李旦能夠精通訓詁之學,由此可見他在這方面傾註了相當的心力。
午膳之後,李旦再小憩一回,起來後即赴西側房,這裏為樂工的住宿和演奏之地。李隆基能夠精通音律之學,能作樂譜,又能操鼓,即是他自小受到了父親的重大影響而成。
李旦日日重覆如此的生活方式,而且樂此不疲。如此脾性之人,追求內心的安靜,不喜熱鬧,因此不善與外人交往。李隆基喜歡呼朋喚友,李旦認為他不類似自己,因而生厭,緣由此起。
這樣一種平靜的生活,卻被皇帝這個事兒給打破了。天未亮之時,李旦在左簇右擁下進入殿內主持早朝,從京城之事到邊疆形勢,他都要了解並且要下達旨意,這實在讓他煩透了。
李旦也想如祖父與父親那樣,成就一段如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那樣的盛世,他起初不知道,若想有如此成就,那是需要君臣一起費去許多心智、耗去許多力氣才成的。然一個“斜封官”事件就弄得他心灰意冷,姚崇、宋璟他們好不容易開了個頭,一下子就釀成流血事件,想起“斜封官”背後那錯綜覆雜的人際關系,李旦懶得一一梳理。他知道,妹妹和三郎近來並不和睦,然在此事上卻意見一致,皆認為不能馬上廢除“斜封官”,弄得李旦一頭霧水。既然這樣,將“斜封官”的事兒擱置起來,就可暫時平息這個矛盾,也就成為李旦的首選。
為了平衡妹妹和兒子的關系,李旦也傷透了腦筋。李旦知道,妹妹實在不願意三郎當太子,她先是以嫡長制為由要立大郎,結果大郎拼死不幹,三郎由此居了儲位。隨後流言滿天飛,李旦不得已專門下了詔書加以制止,如此流言方才消彌。然而妹妹還不死心,某一日找到大郎李成器,力勸他不要再推脫,她可以力保李成器再覆太子。看來大郎心堅如鐵,堅拒了姑姑的美意,並把這番話告知了父皇和三郎。
李隆基深知姑姑對自己的態度,然他沒有說過一句對姑姑的怨言。李旦由此很滿意,並深為同情兒子的遭際。畢竟,大郎不願為太子,那麽其兄弟中只有三郎最合適。李旦也隱隱感到,妹妹如此處心積慮反對三郎為太子,如今大局已定,實無必要。那麽她堅執這樣做,心中定有另外的考慮。所以妹妹來到自己面前敘說他事的時候,李旦往往滿口答應,然而事關太子三郎的時候,李旦就會很持重,他那不愛轉圈的腦子就開動起來,爭取在兩者之間不偏不斜。
太平公主深知這個四哥萬事不願縈懷,日常除了愛好書法、音律及訓詁之學外,還愛精研道家之學,捎帶著對方士之言也很相信。於是,某一日司天臺來了一人,此人名嚴善思,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善蔔之人,被授為司天臺少卿。
當李顯為皇帝時,嚴善思曾悄悄對姚崇說:“韋氏如今勢如中天,但終將惹禍上身。相王所居有華蓋紫氣,必位九五,你為相王府屬,要好好待之。”李旦後來果然當了皇帝,某一日姚崇向李旦說起此事,李旦認為嚴善思果然有本事,就將他召入司天臺任職。
李旦和姚崇沒有想到,這個嚴善思不久就暗暗加入了太平公主的陣營。太平公主覺得此人將來大有用處,遂使盡各種手段盡力籠絡。想是嚴善思自恃己身有靈異之能,覺得成為公主的人為大勢所趨,也就滿口答應。
姚崇將宋璟約入自己府中,令下人取出珍藏數年的葡萄酒,宋璟飲了一口,說道:“這不是郭公當初贈的涼州葡萄酒嗎?姚兄真是有心,竟然藏到現在。看來此酒藏愈久味愈醇,飲之除了四體融合之外,口感又多了許多回味。”
姚崇道:“郭公當初贈給你的酒,現在還有嗎?”
“我的那點酒一月不足即飲盡,誰知此酒還有如此妙用啊。”
“此酒須藏之酒窖,偶爾取出少許飲上一回,方顯珍貴。且此酒隨著貯藏的年份不同,滋味也就不同。看來郭公贈你的酒,確實被糟蹋了。”
兩人頓時哈哈一笑。他們厘改弊政受阻,日益感到太平公主的壓力,近日又聞韋安石的死訊,心境實在糟透了。不料今日品嘗葡萄酒,竟然得來些許快感。
宋璟道:“姚兄,我們當時送別韋公,韋公說道今後再見面就很難了,不料竟成永訣。唉,公主下手實在狠辣了一些,韋公畢竟是三朝老臣,為何不能給他留一條活路?”
姚崇道:“你還瞧不出來嗎?公主此舉實為敲山震虎之策。韋公得聖上之寵,官聲又好,我們誰人能與之相比?她輕易扳倒韋公,就是告訴我們:不許輕舉妄動!”
“哼,看來韋公說得對,不除公主,大唐將永無寧日!姚兄,看來公主沒有當皇帝的心思,她只是想永控權柄,辦好自己的事兒。聖上礙於這個元妹的親情,凡事讓著她,然而依太子的心性,他能長久地容許公主這樣為所欲為嗎?”
姚崇哂道:“太子又有什麽辦法?他現在自保不足,哪兒能想這些事兒?”
宋璟笑道:“姚兄想差了。太子誅韋之前,我們何嘗得聞其動手的丁點訊息!其雷霆萬鈞夜戰禁宮,這份膽魄非常人具有。你以為,太子現在什麽都不想嗎?”
姚崇默然不對。其實姚崇與宋璟相比,兩人的智識膽略差不多,若論敏悟程度宋璟還要稍遜一些。姚崇當然知道李隆基現在心裏想些什麽,然李隆基在朝中沒有根基,其所恃無非是李旦的信任而已。若李旦認為這個兒子還行,李隆基就可以把太子做下去;若李旦在太平公主的攛掇下心思搖蕩,則其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宋璟又道:“姚兄,我這些日子一直在想,若想革除弊政,按眼前的格局難有作為。公主在那裏掣肘,皇上搖擺不定,且偏向公主為多,那崔湜絕對是公主的影子,蕭至忠貌似公正,其實最合公主心意。唉,實在太難了。我們若想法兒加強太子的權力,事兒許是好做一些。”
“我豈非不知啊!公主實際上早將太子視為其最大的威脅,必欲除之而後快。加強太子的權力?此話從何說起?簡直就是癡人說夢!”姚崇此前也正反想過數回,加強太子的權力,就是削弱皇帝的威權。若如此做,太平公主肯定堅決反對,李旦若知削弱自己的權力,心中也肯定不願。姚崇斥責如此想法為癡人說夢,用語也甚為恰切。宋璟只好端起酒盞輕抿一口,室內於是陷入寂靜的境地。
這時下人入室稟道:“主人,張大人來訪。”他們明白,所謂的張大人就是張說,姚崇急忙起身向外迎去,嘴裏高聲說道:“快請、快請。”宋璟也起身,隨之向外迎接。
張說現任中書侍郎,剛剛與郭元振一起被授同平章事,即為宰相職。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即任東宮侍讀,平常需要陪伴太子李隆基讀書。姚崇、宋璟與張說大約秉承聖賢思想,有相同的治世理想,所以不約而同走到一起來了。他們此前與李隆基基本上沒有什麽聯絡,現在張說當了東宮侍讀,倒是無意間有了可以溝通的管道。
張說是時被奉為道德楷模,其丁憂在家未期滿時,皇帝李顯令他奪情歸朝辦事,是時人們的守孝觀念早已淡薄,沒有人按夫子所教守孝三年。然張說不遵李顯之旨,堅決守孝到期,由此博得美名。李旦所以選擇張說為東宮侍讀,這件事兒應該對其有所影響。
三人歸入室內坐下,張說飲了一大口葡萄酒潤了潤咽喉,然後再露出微笑說道:“兩位兄長,有好事兒要來了。”姚崇和宋璟急問究竟。
李旦得到了嚴善思的一道密奏,上面僅寫一句話:“五日內有急兵入宮。”
所謂的“急兵入宮”,即是要不利於皇帝李旦。自從“五王”誅張氏兄弟開始,再到故太子李重俊的未遂事變,以及由李隆基主持的誅韋氏之變,這三場事變的特點,即是“急兵入宮”。現在嚴善思又說有事變在即,那麽主使者是誰呢?李旦實在不願費腦子去想,然嚴善思畢竟不敢浪言,李旦的心中就不能將此事輕輕放下。
恰在此時,張說奉旨入宮。原來李旦此前忽然想起,應該查問一下太子最近的讀書情況,因召張說入宮。其明說想問讀書情況,其實想全面了解李隆基這一段的實況。畢竟,張說此前曾當過相王府屬,李旦還是將他視為自己人的。
張說叩拜已畢,李旦令其平身,然後手揮那道奏書,說道:“你來得正好。嚴善思的這句話說得甚是蹊蹺,來,你幫我看一看。”
張說觀罷奏書,說道:“陛下,此為妖人一派胡言,其中有極大的陰謀。”
“你如何說其為胡言呢?嚴善思系姚崇薦於我,說此人料事甚準。也罷,你就說說此為何等陰謀?”
“所謂‘急兵入宮’,此兵從何處而來?如今兵部由郭尚書總之,禁兵由宋王等人典之,他們或為皇子或為忠直之臣,應該不會調兵入宮吧?”
“我相信,他們絕無可能。”
“對呀,他們若不可能,又有誰來主持呢?領兵入宮就要逼陛下退位,由主使者即位。那麽此人應在誰身上呢?”
“我若退位,例由太子繼之。難道說太子已然急不可耐要來逼宮嗎?”
“陛下聖明。嚴善思此密奏的險惡之處,就在於他暗指太子!舉目天下,唯有太子能繼陛下之位,太子此前又有夜戰禁宮誅滅韋氏的經歷。微臣以為,有讒人鼓動嚴善思上此密奏,意欲陛下易置東宮。”
李旦明白,嚴善思雖由姚崇推薦,姚崇斷不會鼓動易置東宮。想起前時事關太子的流言,那麽指使者似為妹妹的那一幫人。若如此推斷,嚴善思現在莫非也被妹妹拉攏過去了嗎?李旦想到這裏,感到思路如麻,實在不願深想。
李旦嘆道:“張卿,你當了解我的性情。這皇帝的位置,實在麻煩得很,大違我的本意。我曾經想過,三郎雖年輕,然他英武有才,做皇帝肯定比我強。幹脆我退位,讓三郎即位最好。”
張說急忙止之曰:“陛下不可。陛下若如此辦,就中了奸人的詭計。太子如今尚需陛下的庇護,陛下若過早地將其推向前臺,對太子更為不利。”
“此話怎麽說?”
“陛下,臣說一件事兒,由此可見太子戰戰兢兢之情。太子入東宮之後,陛下曾冊楊氏為其良媛,數月之後,楊氏有孕,太子聞之大驚失色。”
“楊氏得孕,我又有皇孫,這很好呀。三郎為何大驚失色呢?”
“太子密語於臣,說外人若知楊氏懷孕,定會有人說太子不思正事,專愛男女之私,甚至會到皇上面前添言。太子求臣尋來打胎之藥帶入東宮,他欲親手煮之助楊氏打胎。”
“糊塗,好好的事,怎能如此辦?你果然從太子之命,幫助他將我那胎中皇孫打掉了嗎?你若如此做,就是有罪。”
“微臣不敢。微臣力勸太子,讓他不可違了人倫大道,如此太子方止。”
“哦,這樣很好。三郎真是糊塗,險些鑄成大錯。嗯,待我日後見他,定好好申斥他一番。”李旦此時動了柔情,對自己的後代深為珍惜。
“臣定向太子轉述陛下之言,讓他主動向陛下謝罪。陛下,為人者誰不惜其子女?太子如此做,其實十分無奈,陛下能體會其心情嗎?”
李旦沈默了一會兒,然後說道:“你說得不錯,三郎自保尚且不足,他哪兒有心思再想其他狂妄之事?這個嚴善思實在可惡,看來確實受人指使。也罷,我當想法給予三郎朝中威信,讓他不要再戰戰兢兢才好。張卿,你要幫我出些主意,如何能夠加強太子威信呢?”
張說認真地思索,他想起了李旦被動地處置政務的煩亂勁兒,又想起李隆基那英武的面龐,心裏就有了計較,遂小心翼翼說道:“陛下,臣想起了一個主意,既免了陛下的過度操勞,又可歷練太子,增強太子的威信。此前許多皇帝,為了在其位時歷練太子,常令太子監國。”
所謂太子監國,即是皇帝猶總大政,由皇太子出面總理庶務。以往皇帝每離開京城之時,常常令太子監國。
李旦聞言眼光一亮,自己早對處置政務煩透了,雅不願為平衡各方勢力或洞察事件背後錯綜覆雜的關系而勞力勞心。若令太子監國,則將三郎推上了臺面之上,由其面對繁亂庶務,自己可以選擇性地在一些大事上表態,自己由此可以輕松許多。他大喜道:“太子監國?這個主意很好。我再與其他大臣商議一下,然後定之。”李旦知道,此事決計繞不過太平公主,自己也要征詢她的意見。
姚崇和宋璟將過程聽了一遍,他們對視了一眼,心想張說的這件事兒辦得十分漂亮。
張說說道:“聖上說過還要征詢其他大臣的意見,估計數日之內,他肯定要問到二位兄長這裏。我想,你們自會讚成我的提議。”
姚崇搖頭說道:“你的提議,實為損人利己。我們若附和此議,豈非要惹人忌恨嗎?”
宋璟和張說知道姚崇說的是反話,於是有了久違的笑聲。
這是李旦真正當了皇帝的第一個春節,李旦下旨另加假日兩天,並賜酺三日。賜酺首日,李旦率領幾個兒子走上街頭觀酺,就見人們臉上洋溢著快樂之意,受酺之餘,悠閑地觀看各種戲班子搭臺所演之戲,李旦感受到了與民同樂的滋味,心中不由得大喜。
是時,朝廷內部雖疊遭變亂,吏治松弛,然貞觀之初確定下來的租庸調法和均田法並未廢弛,依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此兩法的作用下,百姓安居樂業,依例向國家上繳庸調之後,家中尚有餘糧不少。所以自永徽以來,耕田在逐步增加,人口在逐步增殖。這些年又無大災大難,堪稱風調雨順,庶民百姓的日子過得還是相當順心的。
中國自古形成了以自耕農為主的農耕社會,百姓若有田種,再稍有餘糧,則相當滿足,社會也就相當恒定。
此後數日,即為朝廷的法定假日。除了元日那天,李旦需在太極殿接受百官及外番君長的朝賀之外,其餘日子就可以舉行家宴及呼朋喚友聚飲。這段日子,李旦可以不用再為政事煩惱,一心一意地過平靜祥和的日子。
假期過後,李旦無比留戀這段日子。想起張說的提議,他覺得讓太子監國,自己就可從庶務中超脫出來,實在是一個好辦法。他征詢重臣意見,可想而知,宰臣中頓時界限分明,分成兩派意見,郭元振、劉幽求、姚崇和宋璟當然支持張說之言;而蕭至忠、崔湜和竇懷貞則認為,皇帝精力充沛,且即位不到一年時間,所以不宜變動。
李旦知道,妹妹得了這個訊兒很快會找上門來。他此次似乎鐵定了心,鎮靜以對,決心說服妹妹接受這個事實。
太平公主很快入宮,她質問李旦道:“四哥,你難道就認可了這個餿主意不成?唉,你不識人心險惡,如此就中了別人的圈套。”
李旦大惑不解,問道:“妹子言重了。太子為儲君,需要歷練,歷朝君主多行此事。你說得令人毛骨悚然,怎麽又成了圈套了?”
“我問你,那張說是誰?他為東宮侍讀,當然要替三郎說話了。”
“妹子錯了,張說跟隨我許多年,此人又道德高尚,他的提議甚有道理。”
“道德高尚?那張說暗裏與姚崇、宋璟來往甚密,他們其實已為朋黨。這些人明裏道貌岸然,內裏多陰謀詭計,你不可不防啊。”
李旦怫然不悅,說道:“他們皆為我的舊屬,若為朋黨,我豈非就成了頭兒?”
“他們替太子說話,當然是與太子做成了一路。”
李旦想起李隆基欲打掉胎兒的事兒,心中頓時火起,然他在妹子面前實在發不起火來,遂說道:“妹子呀,你不要疑神疑鬼。三郎成為太子之後,沒有得意忘形,日常好學不倦,處事謹小慎微,你不可對他有偏見嘛。”
“我疑神疑鬼?四哥,你不可僅看表面。三郎起事之前,對我們密不透風,竟然做成了驚天動地之事……”
李旦打斷了太平公主的話頭,說道:“罷了,我們不要扯遠了。總而言之,太子監國必須行之。妹子,你就不要執拗了。”
太平公主何等聰穎,看到這個素常對自己很溫和的哥哥今日很堅決,明白再說下去終無用處,弄不好又增加了其反感,遂緘口不言此事。
兩人又聊了一些其他瑣事,然後太平公主辭出。
二月初二,李旦下制曰:“皇太子隆基仁孝因心,溫恭成德,深達禮體,能辨皇猷,宜令監國,俾爾為政。”
李旦為李隆基規定了權限,即由李隆基代管國事,六品以下授官及徒罪以下刑法,由李隆基全權處分;權限以上者,由李隆基與大臣商議之後,再報李旦核準。如此一來,李旦如願以償,從此擺脫了庶務,又返回了此前清靜的日子。
李隆基正在惶惶不安之際,得知父皇讓自己監國,不啻如天上掉下了一個大餡餅,頓時喜出望外。他完全明白此舉的寓意,此前流言說自己非為嫡長,當為太子;又有術士說“急兵入宮”,喻示自己有篡位之心。那麽自監國開始,自己代替父皇處置國政,不僅表明自己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且具有部分國君的權力,別人再對自己說三說四,終歸無用,且有犯上之罪。
李隆基為了表明自己的勤政之意,先是取得李旦的同意,然後令蕭至忠在中書省為自己騰出一處靜室,每日來這裏辦公。他這樣做的好處,一來可以與各衙署相距很近,便於官員奏事方便,免了官員們奔波之勞;二來可以及時入宮向父皇稟報。李隆基之所以選擇中書省為自己辦公地點,其心中還有更深層的考慮:蕭至忠為太平姑姑的親信之人,自己的一言一行皆在蕭至忠的耳目之下,如此可以表示坦誠之意。
自從李隆基監國之後,李隆基那明快幹脆的辦事風格為朝政帶來了一派清新,辦事的速度明顯快了起來。這也很正常,李旦辦事向來拖泥帶水,臣下的奏書或者被壓下再無回音,或者拖後許多時日後方有旨意。如此對比,官員們覺得還是李隆基有活力,辦事也舒心。
李旦也同樣舒心,其在宮內又回到昔日相王府時的日子。他不用再早朝,也不用應付那些瑣碎的煩事兒,心境也就隨之變得淡然。這一日,他偶然興起,遂在靜室裏焚香一爐,然後取出那具相傳為師曠曾經使用過的太古遺音琴,輕撫了一首《陽春白雪》。此曲系春秋時晉國的師曠所作,曲中既現陽春三月時的萬物知春與和風滌蕩之意,又有隆冬白雪的凜然清潔和雪竹傲然之景,其琴音舒緩悠揚,餘韻悠長,向為李旦最愛。
李旦與李隆基父子皆谙音律之學,都會作曲,所不同的地方在於李旦善琴,李隆基善鼓。
李旦撫琴一曲已罷,然興致盎然,又索筆譜曲一首。這是一首精致的小琴曲,李旦將之定名為《問樵》,其曲調悠然自得,表達了一種飄悠灑脫的情懷。李旦曲成之後,又操琴將曲譜撫出,果然是令他非常滿意的一首好曲子。
李旦撫完曲後,又在那裏靜默片刻,忽想起自己曾經讓召姚崇與宋璟入宮,看到他們未來,因問黃門官道:“嗯?他們為何還沒有來?”
黃門官道:“稟陛下,姚大人和宋大人已然來了。他們不敢擾了陛下的琴興,一直在殿外等待。”
“讓他們趕快進來。”
姚宋二人入殿向李旦叩拜,李旦令其平身。姚崇恭維道:“陛下,臣等蒙宣召,不意在殿外恭聽了優雅的琴音,竟然聽得如癡如醉。陛下的琴藝,愈發爐火純青了。”
人皆願聽恭維之詞,李旦聞言心裏十分暢快,微笑道:“這一段為忙國事,久不操琴,已然有些生疏了。要說還是張說的主意好,若非太子監國,朕哪兒有如此閑情逸致?”
姚崇聞言,心想自己若與張說相比,就此被比了下去。看來張說摸透了李旦的心思,否則分權之事向為大忌,李旦如何樂於接受呢?
李旦又道:“朕今日叫你們過來,緣於你們皆為相王府舊屬,說話就可隨便一些,且尚書省庶務最多。朕想問你們,三郎這一段處置政務還算妥當嗎?”
姚崇知道宋璟說話向來不拐彎兒,急忙接過李旦的話頭答道:“太子初掌庶務,畢竟未曾歷練過,處置事兒時不免有些生疏。然太子很勤勉,善於傾聽大臣們的意見,如此就補足了生疏的缺憾,諸事皆為妥當。”姚崇知道,若把李隆基誇成一朵花兒,依實情說李隆基比他的老子要明快,李旦雖為淡泊的性兒,他肯定會不舒服。
李旦點頭說道:“諸事妥當就好。朕這幾天在想,若三郎果然把政事處置得井井有條,也可以把五品以上官員除授及軍馬刑政交由三郎處置,然後再奏聞給朕。”看來李旦嘗到了擺脫庶務的好處,又在尋思繼續給李隆基放權。
姚崇與宋璟對視了一眼,他們頓時了然對方所思。姚崇示意宋璟說話,宋璟遂稟道:“陛下,臣等以為太子尚未歷練成熟,諸事還要由陛下來總大政,如此才算妥當。”
李旦斥道:“有什麽妥當不妥當的?朕為皇帝從未歷練,不是一樣能做嗎?”
姚宋二人現在反對李旦繼續放權,緣於他們認為李隆基根基未穩。若驟然加之,他們深恐引起太平公主的激烈反對,所謂欲速則不達是也。且他們在李旦面前如此表態,表明他們心裏首先想到的還是李旦,而非李隆基。
姚宋他們之所以如此為李隆基賣力,緣於他們越來越瞧清了:要想把國家扳回到清明政治的老路上,靠李旦絕對不行,李隆基才是希望所在。如此,他們也可借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姚崇急忙答道:“宋尚書之所以這樣說,緣於臣等皆認為要循序漸進,過一些時日還是可以交由太子的。”姚崇說話比較圓滑,又極有策略,他話鋒一轉,說道,“陛下,其實太子現在對有些事兒尚未處置純熟。這裏面有尚需歷練的原因,也有太子不敢放手的原因。”
“三郎不敢放手?不對吧,朕讓三郎全權處置所有事兒,朕一概不問,他又何來掣肘呢?”
“陛下,太子之所以不敢放手,緣於他有所忌。陛下可能不知,太子處置事兒時,有大臣動輒說太平公主說如何如何,甚至有一次,公主竟然駕臨中書省質問太子。太子畢竟為晚輩,他不敢違了公主之言。”
李旦知道這個妹妹愛插手朝政之事,她竟然當面質問三郎,如此就做得有些過分,其心中就有些惱怒,然忍住沒有吭聲。
姚崇繼續道:“還有一節,太子之位是宋王辭讓的。”
李旦插言道:“大郎又怎麽了?”
姚崇道:“宋王沈靜謙遜,極得人們愛戴,那是沒說的。然宋王現任太子太師、揚州大都督、雍州刺史,可謂位高權重。太子每遇到與宋王有關的事兒,他對宋王感恩又極為尊重,其處置事兒時不免畏手畏腳。”
李旦沈吟道:“你如此說,還是有些道理的。嗯,朕回頭找公主和大郎囑咐一番,讓他們不得問事。”
姚崇搖搖頭,說道:“陛下如此做效果甚微。臣以為,要想讓太子政令暢通,陛下須下定決心,要讓太平公主和宋王離開京城,如此方為上策。”
“離開京城?宋卿,你也是這樣以為吧?”李旦側頭問宋璟道。
宋璟躬身答道:“臣此前與姚仆射就此事已商議數回,覺得唯此法為上策。還有一事,萬騎近來恃功橫暴不法,亟需整治。臣等認為可將萬騎改為左右龍武軍,選擇功臣子弟充實其中,另由皇四子隆範、皇五子隆業為東宮左右率,由他們親典左右龍武軍。”
姚崇與宋璟的這三點建議真正為李隆基著想,將太平公主與李成器遷到外地居住,那麽京城之中李旦不問政事,再無掣肘李隆基之人。讓李隆範與李隆業以東宮屬官的身份親典左右龍武軍,從法理來言,左右龍武軍實由李隆基親自指揮。如此李隆基實際上又向皇帝寶座邁了一大步。
若換作別人,如此逐步削弱自己的權力,當事者早該惱怒非常。然李旦與常人殊異,他沒有覺得這三點建議對自己構成了威脅,反而覺得讓妹妹和兒子們各據一方,從此相安無事,如此甚好。兩個兒子親典龍武軍,即是自己親掌,沒有什麽特殊的地方。
李旦對權力確實十分淡泊,他覺得一家人只要能平安居家,沒有必要為了權力鬥得你死我活。他作為皇帝,當然明白妹妹對三郎甚為厭惡,他於是成為居中調和的角色。太平公主向他建言,他大多聽從,然始終兼顧著李隆基的利益。他認為自己為皇帝,有必要讓包括太平公主在內的所有家人享受富貴與尊崇,並且要平和相處。
這種美好的願望實為一廂情願,太平公主時刻想保持自己在朝中的聲音,以權謀的手段大肆安插親信;那太子李隆基現在雖謹小慎微,也是一個厲害的角色。這兩人強強相碰,若不分出高低斷難妥協。李旦竭力在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姚崇和宋璟面臨年關,卻沒有什麽好心景。他們自李旦即位後,竭力厘改弊政,然“斜封官”鬧事被李旦嚴令不得廢之,既而韋安石被逐,他們猶如得到當頭一棒,諸多的想法因之緩了下來。近日他們又得到訊息,韋安石竟然郁積成病,撒手離開人世,令他們更加煩悶。
王師虔尋來的言官果然找到了韋安石的破綻,於是好好地參了一本。事兒應該從韋安石之妻薛氏而起,韋安石一家到了洛陽,一婢女可能覺得主家勢落,於是其言行與往日大為不同,惹得薛氏心中甚惱。終於有一日,薛氏尋到此婢女的錯處,喝令家丁棒殺之,如此就授人以柄。禦史中丞楊茂謙以韋安石治家不嚴、致傷人命為由,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寫就數千言上奏給李旦,崔湜與竇懷貞又添油加醋,太平公主也來添上幾言,很快,韋安石居洛陽不及二月,又被貶為青州別駕,從而以三品之身滑落為五品官員。
一家人淒淒惶惶來到青州,其身上征塵剛剛掃落,韋安石馬上又看到青州轉過來的奏章。其一為禦史丞姜晦所奏,言說韋安石昔為李顯的宰臣,任憑宗楚客與韋溫擅削相王輔政的遺制,卻不發一言;其二為監察禦史郭震的奏言,言說韋安石主持李顯定陵的建造時,其建造材料丟失一批,應該是韋安石監守自盜,應予追回。
韋安石看罷,頓時臉如死灰,嘆道:“這些人想要我的命啊,我若不死,他們如何能罷休?”
這兩道奏章的用意都很惡毒。韋安石在相王輔政一事上沒有作為,顯系韋氏之黨;至於偷盜定陵的建造材料,按大唐律即為死罪。
此後韋安石郁悶之極,經歷了這番心智的折磨和旅途勞累,其急火攻心,竟然釀成一病,從此臥榻不起。
他如此在榻上撐到年底之前,這一日開始出氣多進氣少,晚間之時,他忽然淚流滿面,大聲喊道:“聖上,你不該受小人蒙蔽。老臣的為人,你莫非不知嗎?”言訖,他不再說話,又過了一個多時辰,其雙目一閉,頭顱輕輕滑落一側,如此無聲無息離開人世。
李旦當了皇帝,終於體會到了一言九鼎的威風和風光,然由於多年形成的簡約性子,漸對皇帝必須面對的紛繁事務感到厭煩。
李旦昔為相王時,日子過得相當有條理和愜意。每日黎明,李旦披衣而起,到後花園漫步,然後擇一空地揮舞木劍擊打一回。如此大汗淋漓之後回房梳洗,用早膳,再漫步至書房,開始磨墨寫字,李旦字寫得非常好,一手漂亮的隸草字馳名天下。或者伏案讀書,李旦還有一個愛好,就是精於訓詁之學。這訓詁之學即是釋讀古代書籍的方法,即音韻學與文字學。戰國時代的《爾雅》被推為最早的訓詁之學著作,隋唐之交的孔穎達則為訓詁之學的集大成者,其奉唐太宗之命編撰了《五經正義》,成為有唐一代五經的官方課本,影響甚大。
訓詁之學是一門相對枯燥的學問,研究之人必須要有相當的靜心和定力才成。李旦能夠精通訓詁之學,由此可見他在這方面傾註了相當的心力。
午膳之後,李旦再小憩一回,起來後即赴西側房,這裏為樂工的住宿和演奏之地。李隆基能夠精通音律之學,能作樂譜,又能操鼓,即是他自小受到了父親的重大影響而成。
李旦日日重覆如此的生活方式,而且樂此不疲。如此脾性之人,追求內心的安靜,不喜熱鬧,因此不善與外人交往。李隆基喜歡呼朋喚友,李旦認為他不類似自己,因而生厭,緣由此起。
這樣一種平靜的生活,卻被皇帝這個事兒給打破了。天未亮之時,李旦在左簇右擁下進入殿內主持早朝,從京城之事到邊疆形勢,他都要了解並且要下達旨意,這實在讓他煩透了。
李旦也想如祖父與父親那樣,成就一段如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那樣的盛世,他起初不知道,若想有如此成就,那是需要君臣一起費去許多心智、耗去許多力氣才成的。然一個“斜封官”事件就弄得他心灰意冷,姚崇、宋璟他們好不容易開了個頭,一下子就釀成流血事件,想起“斜封官”背後那錯綜覆雜的人際關系,李旦懶得一一梳理。他知道,妹妹和三郎近來並不和睦,然在此事上卻意見一致,皆認為不能馬上廢除“斜封官”,弄得李旦一頭霧水。既然這樣,將“斜封官”的事兒擱置起來,就可暫時平息這個矛盾,也就成為李旦的首選。
為了平衡妹妹和兒子的關系,李旦也傷透了腦筋。李旦知道,妹妹實在不願意三郎當太子,她先是以嫡長制為由要立大郎,結果大郎拼死不幹,三郎由此居了儲位。隨後流言滿天飛,李旦不得已專門下了詔書加以制止,如此流言方才消彌。然而妹妹還不死心,某一日找到大郎李成器,力勸他不要再推脫,她可以力保李成器再覆太子。看來大郎心堅如鐵,堅拒了姑姑的美意,並把這番話告知了父皇和三郎。
李隆基深知姑姑對自己的態度,然他沒有說過一句對姑姑的怨言。李旦由此很滿意,並深為同情兒子的遭際。畢竟,大郎不願為太子,那麽其兄弟中只有三郎最合適。李旦也隱隱感到,妹妹如此處心積慮反對三郎為太子,如今大局已定,實無必要。那麽她堅執這樣做,心中定有另外的考慮。所以妹妹來到自己面前敘說他事的時候,李旦往往滿口答應,然而事關太子三郎的時候,李旦就會很持重,他那不愛轉圈的腦子就開動起來,爭取在兩者之間不偏不斜。
太平公主深知這個四哥萬事不願縈懷,日常除了愛好書法、音律及訓詁之學外,還愛精研道家之學,捎帶著對方士之言也很相信。於是,某一日司天臺來了一人,此人名嚴善思,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善蔔之人,被授為司天臺少卿。
當李顯為皇帝時,嚴善思曾悄悄對姚崇說:“韋氏如今勢如中天,但終將惹禍上身。相王所居有華蓋紫氣,必位九五,你為相王府屬,要好好待之。”李旦後來果然當了皇帝,某一日姚崇向李旦說起此事,李旦認為嚴善思果然有本事,就將他召入司天臺任職。
李旦和姚崇沒有想到,這個嚴善思不久就暗暗加入了太平公主的陣營。太平公主覺得此人將來大有用處,遂使盡各種手段盡力籠絡。想是嚴善思自恃己身有靈異之能,覺得成為公主的人為大勢所趨,也就滿口答應。
姚崇將宋璟約入自己府中,令下人取出珍藏數年的葡萄酒,宋璟飲了一口,說道:“這不是郭公當初贈的涼州葡萄酒嗎?姚兄真是有心,竟然藏到現在。看來此酒藏愈久味愈醇,飲之除了四體融合之外,口感又多了許多回味。”
姚崇道:“郭公當初贈給你的酒,現在還有嗎?”
“我的那點酒一月不足即飲盡,誰知此酒還有如此妙用啊。”
“此酒須藏之酒窖,偶爾取出少許飲上一回,方顯珍貴。且此酒隨著貯藏的年份不同,滋味也就不同。看來郭公贈你的酒,確實被糟蹋了。”
兩人頓時哈哈一笑。他們厘改弊政受阻,日益感到太平公主的壓力,近日又聞韋安石的死訊,心境實在糟透了。不料今日品嘗葡萄酒,竟然得來些許快感。
宋璟道:“姚兄,我們當時送別韋公,韋公說道今後再見面就很難了,不料竟成永訣。唉,公主下手實在狠辣了一些,韋公畢竟是三朝老臣,為何不能給他留一條活路?”
姚崇道:“你還瞧不出來嗎?公主此舉實為敲山震虎之策。韋公得聖上之寵,官聲又好,我們誰人能與之相比?她輕易扳倒韋公,就是告訴我們:不許輕舉妄動!”
“哼,看來韋公說得對,不除公主,大唐將永無寧日!姚兄,看來公主沒有當皇帝的心思,她只是想永控權柄,辦好自己的事兒。聖上礙於這個元妹的親情,凡事讓著她,然而依太子的心性,他能長久地容許公主這樣為所欲為嗎?”
姚崇哂道:“太子又有什麽辦法?他現在自保不足,哪兒能想這些事兒?”
宋璟笑道:“姚兄想差了。太子誅韋之前,我們何嘗得聞其動手的丁點訊息!其雷霆萬鈞夜戰禁宮,這份膽魄非常人具有。你以為,太子現在什麽都不想嗎?”
姚崇默然不對。其實姚崇與宋璟相比,兩人的智識膽略差不多,若論敏悟程度宋璟還要稍遜一些。姚崇當然知道李隆基現在心裏想些什麽,然李隆基在朝中沒有根基,其所恃無非是李旦的信任而已。若李旦認為這個兒子還行,李隆基就可以把太子做下去;若李旦在太平公主的攛掇下心思搖蕩,則其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宋璟又道:“姚兄,我這些日子一直在想,若想革除弊政,按眼前的格局難有作為。公主在那裏掣肘,皇上搖擺不定,且偏向公主為多,那崔湜絕對是公主的影子,蕭至忠貌似公正,其實最合公主心意。唉,實在太難了。我們若想法兒加強太子的權力,事兒許是好做一些。”
“我豈非不知啊!公主實際上早將太子視為其最大的威脅,必欲除之而後快。加強太子的權力?此話從何說起?簡直就是癡人說夢!”姚崇此前也正反想過數回,加強太子的權力,就是削弱皇帝的威權。若如此做,太平公主肯定堅決反對,李旦若知削弱自己的權力,心中也肯定不願。姚崇斥責如此想法為癡人說夢,用語也甚為恰切。宋璟只好端起酒盞輕抿一口,室內於是陷入寂靜的境地。
這時下人入室稟道:“主人,張大人來訪。”他們明白,所謂的張大人就是張說,姚崇急忙起身向外迎去,嘴裏高聲說道:“快請、快請。”宋璟也起身,隨之向外迎接。
張說現任中書侍郎,剛剛與郭元振一起被授同平章事,即為宰相職。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即任東宮侍讀,平常需要陪伴太子李隆基讀書。姚崇、宋璟與張說大約秉承聖賢思想,有相同的治世理想,所以不約而同走到一起來了。他們此前與李隆基基本上沒有什麽聯絡,現在張說當了東宮侍讀,倒是無意間有了可以溝通的管道。
張說是時被奉為道德楷模,其丁憂在家未期滿時,皇帝李顯令他奪情歸朝辦事,是時人們的守孝觀念早已淡薄,沒有人按夫子所教守孝三年。然張說不遵李顯之旨,堅決守孝到期,由此博得美名。李旦所以選擇張說為東宮侍讀,這件事兒應該對其有所影響。
三人歸入室內坐下,張說飲了一大口葡萄酒潤了潤咽喉,然後再露出微笑說道:“兩位兄長,有好事兒要來了。”姚崇和宋璟急問究竟。
李旦得到了嚴善思的一道密奏,上面僅寫一句話:“五日內有急兵入宮。”
所謂的“急兵入宮”,即是要不利於皇帝李旦。自從“五王”誅張氏兄弟開始,再到故太子李重俊的未遂事變,以及由李隆基主持的誅韋氏之變,這三場事變的特點,即是“急兵入宮”。現在嚴善思又說有事變在即,那麽主使者是誰呢?李旦實在不願費腦子去想,然嚴善思畢竟不敢浪言,李旦的心中就不能將此事輕輕放下。
恰在此時,張說奉旨入宮。原來李旦此前忽然想起,應該查問一下太子最近的讀書情況,因召張說入宮。其明說想問讀書情況,其實想全面了解李隆基這一段的實況。畢竟,張說此前曾當過相王府屬,李旦還是將他視為自己人的。
張說叩拜已畢,李旦令其平身,然後手揮那道奏書,說道:“你來得正好。嚴善思的這句話說得甚是蹊蹺,來,你幫我看一看。”
張說觀罷奏書,說道:“陛下,此為妖人一派胡言,其中有極大的陰謀。”
“你如何說其為胡言呢?嚴善思系姚崇薦於我,說此人料事甚準。也罷,你就說說此為何等陰謀?”
“所謂‘急兵入宮’,此兵從何處而來?如今兵部由郭尚書總之,禁兵由宋王等人典之,他們或為皇子或為忠直之臣,應該不會調兵入宮吧?”
“我相信,他們絕無可能。”
“對呀,他們若不可能,又有誰來主持呢?領兵入宮就要逼陛下退位,由主使者即位。那麽此人應在誰身上呢?”
“我若退位,例由太子繼之。難道說太子已然急不可耐要來逼宮嗎?”
“陛下聖明。嚴善思此密奏的險惡之處,就在於他暗指太子!舉目天下,唯有太子能繼陛下之位,太子此前又有夜戰禁宮誅滅韋氏的經歷。微臣以為,有讒人鼓動嚴善思上此密奏,意欲陛下易置東宮。”
李旦明白,嚴善思雖由姚崇推薦,姚崇斷不會鼓動易置東宮。想起前時事關太子的流言,那麽指使者似為妹妹的那一幫人。若如此推斷,嚴善思現在莫非也被妹妹拉攏過去了嗎?李旦想到這裏,感到思路如麻,實在不願深想。
李旦嘆道:“張卿,你當了解我的性情。這皇帝的位置,實在麻煩得很,大違我的本意。我曾經想過,三郎雖年輕,然他英武有才,做皇帝肯定比我強。幹脆我退位,讓三郎即位最好。”
張說急忙止之曰:“陛下不可。陛下若如此辦,就中了奸人的詭計。太子如今尚需陛下的庇護,陛下若過早地將其推向前臺,對太子更為不利。”
“此話怎麽說?”
“陛下,臣說一件事兒,由此可見太子戰戰兢兢之情。太子入東宮之後,陛下曾冊楊氏為其良媛,數月之後,楊氏有孕,太子聞之大驚失色。”
“楊氏得孕,我又有皇孫,這很好呀。三郎為何大驚失色呢?”
“太子密語於臣,說外人若知楊氏懷孕,定會有人說太子不思正事,專愛男女之私,甚至會到皇上面前添言。太子求臣尋來打胎之藥帶入東宮,他欲親手煮之助楊氏打胎。”
“糊塗,好好的事,怎能如此辦?你果然從太子之命,幫助他將我那胎中皇孫打掉了嗎?你若如此做,就是有罪。”
“微臣不敢。微臣力勸太子,讓他不可違了人倫大道,如此太子方止。”
“哦,這樣很好。三郎真是糊塗,險些鑄成大錯。嗯,待我日後見他,定好好申斥他一番。”李旦此時動了柔情,對自己的後代深為珍惜。
“臣定向太子轉述陛下之言,讓他主動向陛下謝罪。陛下,為人者誰不惜其子女?太子如此做,其實十分無奈,陛下能體會其心情嗎?”
李旦沈默了一會兒,然後說道:“你說得不錯,三郎自保尚且不足,他哪兒有心思再想其他狂妄之事?這個嚴善思實在可惡,看來確實受人指使。也罷,我當想法給予三郎朝中威信,讓他不要再戰戰兢兢才好。張卿,你要幫我出些主意,如何能夠加強太子威信呢?”
張說認真地思索,他想起了李旦被動地處置政務的煩亂勁兒,又想起李隆基那英武的面龐,心裏就有了計較,遂小心翼翼說道:“陛下,臣想起了一個主意,既免了陛下的過度操勞,又可歷練太子,增強太子的威信。此前許多皇帝,為了在其位時歷練太子,常令太子監國。”
所謂太子監國,即是皇帝猶總大政,由皇太子出面總理庶務。以往皇帝每離開京城之時,常常令太子監國。
李旦聞言眼光一亮,自己早對處置政務煩透了,雅不願為平衡各方勢力或洞察事件背後錯綜覆雜的關系而勞力勞心。若令太子監國,則將三郎推上了臺面之上,由其面對繁亂庶務,自己可以選擇性地在一些大事上表態,自己由此可以輕松許多。他大喜道:“太子監國?這個主意很好。我再與其他大臣商議一下,然後定之。”李旦知道,此事決計繞不過太平公主,自己也要征詢她的意見。
姚崇和宋璟將過程聽了一遍,他們對視了一眼,心想張說的這件事兒辦得十分漂亮。
張說說道:“聖上說過還要征詢其他大臣的意見,估計數日之內,他肯定要問到二位兄長這裏。我想,你們自會讚成我的提議。”
姚崇搖頭說道:“你的提議,實為損人利己。我們若附和此議,豈非要惹人忌恨嗎?”
宋璟和張說知道姚崇說的是反話,於是有了久違的笑聲。
這是李旦真正當了皇帝的第一個春節,李旦下旨另加假日兩天,並賜酺三日。賜酺首日,李旦率領幾個兒子走上街頭觀酺,就見人們臉上洋溢著快樂之意,受酺之餘,悠閑地觀看各種戲班子搭臺所演之戲,李旦感受到了與民同樂的滋味,心中不由得大喜。
是時,朝廷內部雖疊遭變亂,吏治松弛,然貞觀之初確定下來的租庸調法和均田法並未廢弛,依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此兩法的作用下,百姓安居樂業,依例向國家上繳庸調之後,家中尚有餘糧不少。所以自永徽以來,耕田在逐步增加,人口在逐步增殖。這些年又無大災大難,堪稱風調雨順,庶民百姓的日子過得還是相當順心的。
中國自古形成了以自耕農為主的農耕社會,百姓若有田種,再稍有餘糧,則相當滿足,社會也就相當恒定。
此後數日,即為朝廷的法定假日。除了元日那天,李旦需在太極殿接受百官及外番君長的朝賀之外,其餘日子就可以舉行家宴及呼朋喚友聚飲。這段日子,李旦可以不用再為政事煩惱,一心一意地過平靜祥和的日子。
假期過後,李旦無比留戀這段日子。想起張說的提議,他覺得讓太子監國,自己就可從庶務中超脫出來,實在是一個好辦法。他征詢重臣意見,可想而知,宰臣中頓時界限分明,分成兩派意見,郭元振、劉幽求、姚崇和宋璟當然支持張說之言;而蕭至忠、崔湜和竇懷貞則認為,皇帝精力充沛,且即位不到一年時間,所以不宜變動。
李旦知道,妹妹得了這個訊兒很快會找上門來。他此次似乎鐵定了心,鎮靜以對,決心說服妹妹接受這個事實。
太平公主很快入宮,她質問李旦道:“四哥,你難道就認可了這個餿主意不成?唉,你不識人心險惡,如此就中了別人的圈套。”
李旦大惑不解,問道:“妹子言重了。太子為儲君,需要歷練,歷朝君主多行此事。你說得令人毛骨悚然,怎麽又成了圈套了?”
“我問你,那張說是誰?他為東宮侍讀,當然要替三郎說話了。”
“妹子錯了,張說跟隨我許多年,此人又道德高尚,他的提議甚有道理。”
“道德高尚?那張說暗裏與姚崇、宋璟來往甚密,他們其實已為朋黨。這些人明裏道貌岸然,內裏多陰謀詭計,你不可不防啊。”
李旦怫然不悅,說道:“他們皆為我的舊屬,若為朋黨,我豈非就成了頭兒?”
“他們替太子說話,當然是與太子做成了一路。”
李旦想起李隆基欲打掉胎兒的事兒,心中頓時火起,然他在妹子面前實在發不起火來,遂說道:“妹子呀,你不要疑神疑鬼。三郎成為太子之後,沒有得意忘形,日常好學不倦,處事謹小慎微,你不可對他有偏見嘛。”
“我疑神疑鬼?四哥,你不可僅看表面。三郎起事之前,對我們密不透風,竟然做成了驚天動地之事……”
李旦打斷了太平公主的話頭,說道:“罷了,我們不要扯遠了。總而言之,太子監國必須行之。妹子,你就不要執拗了。”
太平公主何等聰穎,看到這個素常對自己很溫和的哥哥今日很堅決,明白再說下去終無用處,弄不好又增加了其反感,遂緘口不言此事。
兩人又聊了一些其他瑣事,然後太平公主辭出。
二月初二,李旦下制曰:“皇太子隆基仁孝因心,溫恭成德,深達禮體,能辨皇猷,宜令監國,俾爾為政。”
李旦為李隆基規定了權限,即由李隆基代管國事,六品以下授官及徒罪以下刑法,由李隆基全權處分;權限以上者,由李隆基與大臣商議之後,再報李旦核準。如此一來,李旦如願以償,從此擺脫了庶務,又返回了此前清靜的日子。
李隆基正在惶惶不安之際,得知父皇讓自己監國,不啻如天上掉下了一個大餡餅,頓時喜出望外。他完全明白此舉的寓意,此前流言說自己非為嫡長,當為太子;又有術士說“急兵入宮”,喻示自己有篡位之心。那麽自監國開始,自己代替父皇處置國政,不僅表明自己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且具有部分國君的權力,別人再對自己說三說四,終歸無用,且有犯上之罪。
李隆基為了表明自己的勤政之意,先是取得李旦的同意,然後令蕭至忠在中書省為自己騰出一處靜室,每日來這裏辦公。他這樣做的好處,一來可以與各衙署相距很近,便於官員奏事方便,免了官員們奔波之勞;二來可以及時入宮向父皇稟報。李隆基之所以選擇中書省為自己辦公地點,其心中還有更深層的考慮:蕭至忠為太平姑姑的親信之人,自己的一言一行皆在蕭至忠的耳目之下,如此可以表示坦誠之意。
自從李隆基監國之後,李隆基那明快幹脆的辦事風格為朝政帶來了一派清新,辦事的速度明顯快了起來。這也很正常,李旦辦事向來拖泥帶水,臣下的奏書或者被壓下再無回音,或者拖後許多時日後方有旨意。如此對比,官員們覺得還是李隆基有活力,辦事也舒心。
李旦也同樣舒心,其在宮內又回到昔日相王府時的日子。他不用再早朝,也不用應付那些瑣碎的煩事兒,心境也就隨之變得淡然。這一日,他偶然興起,遂在靜室裏焚香一爐,然後取出那具相傳為師曠曾經使用過的太古遺音琴,輕撫了一首《陽春白雪》。此曲系春秋時晉國的師曠所作,曲中既現陽春三月時的萬物知春與和風滌蕩之意,又有隆冬白雪的凜然清潔和雪竹傲然之景,其琴音舒緩悠揚,餘韻悠長,向為李旦最愛。
李旦與李隆基父子皆谙音律之學,都會作曲,所不同的地方在於李旦善琴,李隆基善鼓。
李旦撫琴一曲已罷,然興致盎然,又索筆譜曲一首。這是一首精致的小琴曲,李旦將之定名為《問樵》,其曲調悠然自得,表達了一種飄悠灑脫的情懷。李旦曲成之後,又操琴將曲譜撫出,果然是令他非常滿意的一首好曲子。
李旦撫完曲後,又在那裏靜默片刻,忽想起自己曾經讓召姚崇與宋璟入宮,看到他們未來,因問黃門官道:“嗯?他們為何還沒有來?”
黃門官道:“稟陛下,姚大人和宋大人已然來了。他們不敢擾了陛下的琴興,一直在殿外等待。”
“讓他們趕快進來。”
姚宋二人入殿向李旦叩拜,李旦令其平身。姚崇恭維道:“陛下,臣等蒙宣召,不意在殿外恭聽了優雅的琴音,竟然聽得如癡如醉。陛下的琴藝,愈發爐火純青了。”
人皆願聽恭維之詞,李旦聞言心裏十分暢快,微笑道:“這一段為忙國事,久不操琴,已然有些生疏了。要說還是張說的主意好,若非太子監國,朕哪兒有如此閑情逸致?”
姚崇聞言,心想自己若與張說相比,就此被比了下去。看來張說摸透了李旦的心思,否則分權之事向為大忌,李旦如何樂於接受呢?
李旦又道:“朕今日叫你們過來,緣於你們皆為相王府舊屬,說話就可隨便一些,且尚書省庶務最多。朕想問你們,三郎這一段處置政務還算妥當嗎?”
姚崇知道宋璟說話向來不拐彎兒,急忙接過李旦的話頭答道:“太子初掌庶務,畢竟未曾歷練過,處置事兒時不免有些生疏。然太子很勤勉,善於傾聽大臣們的意見,如此就補足了生疏的缺憾,諸事皆為妥當。”姚崇知道,若把李隆基誇成一朵花兒,依實情說李隆基比他的老子要明快,李旦雖為淡泊的性兒,他肯定會不舒服。
李旦點頭說道:“諸事妥當就好。朕這幾天在想,若三郎果然把政事處置得井井有條,也可以把五品以上官員除授及軍馬刑政交由三郎處置,然後再奏聞給朕。”看來李旦嘗到了擺脫庶務的好處,又在尋思繼續給李隆基放權。
姚崇與宋璟對視了一眼,他們頓時了然對方所思。姚崇示意宋璟說話,宋璟遂稟道:“陛下,臣等以為太子尚未歷練成熟,諸事還要由陛下來總大政,如此才算妥當。”
李旦斥道:“有什麽妥當不妥當的?朕為皇帝從未歷練,不是一樣能做嗎?”
姚宋二人現在反對李旦繼續放權,緣於他們認為李隆基根基未穩。若驟然加之,他們深恐引起太平公主的激烈反對,所謂欲速則不達是也。且他們在李旦面前如此表態,表明他們心裏首先想到的還是李旦,而非李隆基。
姚宋他們之所以如此為李隆基賣力,緣於他們越來越瞧清了:要想把國家扳回到清明政治的老路上,靠李旦絕對不行,李隆基才是希望所在。如此,他們也可借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姚崇急忙答道:“宋尚書之所以這樣說,緣於臣等皆認為要循序漸進,過一些時日還是可以交由太子的。”姚崇說話比較圓滑,又極有策略,他話鋒一轉,說道,“陛下,其實太子現在對有些事兒尚未處置純熟。這裏面有尚需歷練的原因,也有太子不敢放手的原因。”
“三郎不敢放手?不對吧,朕讓三郎全權處置所有事兒,朕一概不問,他又何來掣肘呢?”
“陛下,太子之所以不敢放手,緣於他有所忌。陛下可能不知,太子處置事兒時,有大臣動輒說太平公主說如何如何,甚至有一次,公主竟然駕臨中書省質問太子。太子畢竟為晚輩,他不敢違了公主之言。”
李旦知道這個妹妹愛插手朝政之事,她竟然當面質問三郎,如此就做得有些過分,其心中就有些惱怒,然忍住沒有吭聲。
姚崇繼續道:“還有一節,太子之位是宋王辭讓的。”
李旦插言道:“大郎又怎麽了?”
姚崇道:“宋王沈靜謙遜,極得人們愛戴,那是沒說的。然宋王現任太子太師、揚州大都督、雍州刺史,可謂位高權重。太子每遇到與宋王有關的事兒,他對宋王感恩又極為尊重,其處置事兒時不免畏手畏腳。”
李旦沈吟道:“你如此說,還是有些道理的。嗯,朕回頭找公主和大郎囑咐一番,讓他們不得問事。”
姚崇搖搖頭,說道:“陛下如此做效果甚微。臣以為,要想讓太子政令暢通,陛下須下定決心,要讓太平公主和宋王離開京城,如此方為上策。”
“離開京城?宋卿,你也是這樣以為吧?”李旦側頭問宋璟道。
宋璟躬身答道:“臣此前與姚仆射就此事已商議數回,覺得唯此法為上策。還有一事,萬騎近來恃功橫暴不法,亟需整治。臣等認為可將萬騎改為左右龍武軍,選擇功臣子弟充實其中,另由皇四子隆範、皇五子隆業為東宮左右率,由他們親典左右龍武軍。”
姚崇與宋璟的這三點建議真正為李隆基著想,將太平公主與李成器遷到外地居住,那麽京城之中李旦不問政事,再無掣肘李隆基之人。讓李隆範與李隆業以東宮屬官的身份親典左右龍武軍,從法理來言,左右龍武軍實由李隆基親自指揮。如此李隆基實際上又向皇帝寶座邁了一大步。
若換作別人,如此逐步削弱自己的權力,當事者早該惱怒非常。然李旦與常人殊異,他沒有覺得這三點建議對自己構成了威脅,反而覺得讓妹妹和兒子們各據一方,從此相安無事,如此甚好。兩個兒子親典龍武軍,即是自己親掌,沒有什麽特殊的地方。
李旦對權力確實十分淡泊,他覺得一家人只要能平安居家,沒有必要為了權力鬥得你死我活。他作為皇帝,當然明白妹妹對三郎甚為厭惡,他於是成為居中調和的角色。太平公主向他建言,他大多聽從,然始終兼顧著李隆基的利益。他認為自己為皇帝,有必要讓包括太平公主在內的所有家人享受富貴與尊崇,並且要平和相處。
這種美好的願望實為一廂情願,太平公主時刻想保持自己在朝中的聲音,以權謀的手段大肆安插親信;那太子李隆基現在雖謹小慎微,也是一個厲害的角色。這兩人強強相碰,若不分出高低斷難妥協。李旦竭力在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