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制流言皇帝圖治 逐良臣公主弄權 (1)
關燈
小
中
大
李成器為了不當太子,日日找父親哀求,並且數日絕食明志。如此弄得李旦毫無辦法,遂於六月二十七日下制,決定立皇三子李隆基為太子。
李隆基當然要辭讓一番,接連上表請求立大哥李成器為太子。如此三番五次,李成器派人將李隆基喚入府中,然後撐著虛弱的身體說道:“三弟,你如此辭讓,對得起我數日絕食嗎?”
李隆基涕泣說道:“儲位理應由大哥居之,就是大哥不做,還有二哥嘛。我有何德何能?實在不敢從命。”
其時,李成義等兄弟三人侍立在側,李成義看到李隆基在這裏裝模作樣,心裏當然有氣。然他們兄弟四人已商議好,今日要共同相勸李隆基答應,遂按著心中火氣,勸道:“三弟,此為我們兄弟們的意思。你不可再推,要早日即位,日後我們兄弟定然親愛有加,佐你辦好事兒。”
李成器道:“我們兄弟中,唯三弟能辦大事。此次誅滅韋氏,使父皇得登大寶,除了三弟之外,誰又有這個能耐?儲位需賢者居之,父皇之後,還望三弟能光大大唐祚業,我們兄弟還能托些福。三弟,你勿覆再推,莫非想讓大哥一死了之以明志,你方才就位不成?”
李隆業也道:“三哥,此為我們兄弟的共同意思,你就不要再推辭了。”
李隆基到了這種境地,無法再推,又見兄弟們發乎真情,其心中感動,遂伏在李成器面前,淚流滿面道:“大哥與兄弟們的恩情,我當謹記終生。也罷,我就僭位了。我今日在大哥面前發誓,此儲位是我們兄弟共有,隆基無非出面領之。總而言之,隆基今後不敢虧了兄弟們。”
李成器臉上露出微笑,說道:“這就很好嘛。我們得父皇教導,不管何時何地,兄弟相親恒久如常。自古至今,兄弟相殘之事疊出不斷,我們能夠如此,則可傳之後世以為美名。”
眾兄弟語出真誠,盛讚李成器這個大哥實為楷模。
人一生實際最難把握的就是自身,如果能夠認清自己的才具,使欲望與之相配,則其人就是一個清醒的人,能夠快樂地度過一生。李成器不願當太子,固然有畏懼李隆基咄咄逼人的成分,然他能夠審時度勢,認清自己所在的位置,這種豁達的心境常人往往難及。其實則天皇後時,李旦接替李顯為皇帝,李成器就被封為太子,後來則天皇後當了皇帝,李旦被降為皇嗣,李成器又成為皇太孫。李成器早有了皇太子的經歷,猶能按捺住無限的欲望,毅然將儲位讓給李隆基,這份堅毅之心更加難得。
七月二十日,李旦在承天門舉行了隆重的冊命典禮。此前七日,已然舉行了蔔日擇期、告圜丘、告方澤、告太廟等儀式,是日,禮官在李旦之側大聲宣讀了臨軒冊命書。
李隆基身著袞冕之服,腳著朱履,腰懸鹿盧玉具劍,從李旦手中接過皇太子金璽及左春坊印,然後接受百官的祝賀。
是時,晴空萬裏的宮城之上,忽然飄來數朵祥雲。司天監見之,急忙將之指示給李旦觀看,就見那數朵祥雲,堪堪罩在宮城上方,且良久不去。李旦大喜,下令自這日起改元,因有景雲之瑞,所以年號為“景雲”,並下令大赦天下。
李成器因讓立之功也有補償,李旦授其為雍州刺史、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一下子位居三師之列。
李旦接受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建議,將他們所薦之人召回京中,並逐個授以官職。
三省六部長官中,韋安石是時任中書省中書令,蕭至忠任門下省侍中、姚崇任尚書省左仆射。尚書省六部中,郭元振任兵部尚書,另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岑羲為刑部尚書;宋璟為吏部尚書,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崔湜以工部侍郎之身攝行工部之事,張說為戶部尚書。
竇懷貞和盧藏用因名聲不好,李旦雖將他們召回京中,但僅授竇懷貞為太仆少卿,授盧藏用為尚書右丞,皆為無足輕重的官兒。由此來看,太平公主所薦之人落在下風。
三省長官皆為宰相,另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及參知機務者皆為宰相職,他們皆有入政事堂議事的資格。劉幽求和崔日用因能參與機務,於是列身宰輔之職。從政事堂的構成人員來看,相王府舊屬如姚崇、郭元振等人實在占了上風,太平公主的嫡系之人無非蕭至忠一人而已。
這日凈鞭三響,李旦登禦座主持朝會。李旦率先說道:“眾位愛卿,如今三郎當了太子,百官依序就任,該是辦一些事兒的時候了。朕前日對韋公說過,讓他主持政事堂將此事議一議。韋公,你們議得如何?”
韋安石越眾奏道:“陛下,政事堂已然議了數回,有幾件事兒需陛下定奪。”
“嗯,你說吧。”
“第一件,此前多年,朝政紊亂,需對正義之人彰名,對有罪之人削爵。則天皇後有功於社稷,可上尊號為大聖天後。至於武氏、韋氏其他人應當削爵奪邑,如武三思、武崇訓等人,應當掘其墳暴其屍,將其他人流放邊鄙。至於故太子重俊,應覆其位號,臣等為其擬為節湣太子,不知可否?另雪敬暉、桓彥範、崔玄暐、張柬之、袁恕已、李多祚等罪,覆其官爵,以襲子孫。”
李旦答道:“如此很好,準奏。如何處置韋庶人和悖逆庶人,你們議過嗎?”
“議過。臣等以為,韋庶人雖為先帝之後,然她有罪,不能與先帝合葬。”
李旦點頭讚同,說道:“好呀,如此狂悖之人,確實不宜與先帝同陵。你們可另選墓地,以禮葬之吧。可給予韋庶人後妃之禮,裹兒雖不好,畢竟是公主,還以公主之禮葬之吧,還有上官婉兒也以後妃之禮葬之。”
韋安石道:“此為陛下的仁義之懷,臣等謹遵。”
李旦又道:“那個被宗楚客摔死的崔琬,應該好好表彰一番。”
“臣等議過了,想請陛下追贈其為諫議大夫,以彰其德。”
“準奏。韋庶人與宗楚客把持當時朝政,崔琬不畏強勢,明知有難依然強諫,頗有魏征之風,這樣的人應當成為我朝的楷模。眾愛卿,朕希望你們都學崔琬,忠心辦事,則為朕之幸。”
群臣躬身答應。
李隆基此時作為太子,距離父親最近。他觀此場面,似乎有點不認識這個父親了。多少年來,父親沈默寡言,似乎對萬事絕無縈懷,現在剛剛當了皇帝,馬上就有了勵精圖治的勁兒,如此來說,父親此前的言行表現莫非為韜晦之計嗎?
韋安石又稟道:“這第二件事兒,就是依貞觀故事行清明政治。陛下,此前政風敗壞,頗有積重難返之感。欲行其事,須理千頭萬緒,使之逐一歸真。譬如貞觀時期,朝中辦事官吏僅有六百餘人,如今僅‘斜封官’何止千人?臣等議事之時,認為尚書省職責最大,因推姚仆射主持此事。”
李旦道:“朕準奏。姚卿,此事重大,你須戮力行之。”
姚崇出班奏道:“臣謹遵陛下聖言,定將此事辦好。”
“你想如何辦此事呢?”
“陛下,貞觀之初,太宗皇帝申明四事,其一去奢省費;其二輕徭薄賦;其三任用廉吏;其四使民衣食有餘。臣以為,眼下百廢待興,若以此四事來振朝務,如此就抓住了總綱。臣已吩咐了下去,囑六部依此四事意思,再依本部職責,通過對比,列出細則,再厲加整頓。”
“好呀,你這細則何時能列出?”
“臣以為,月餘即可。”
“月餘?有點慢了。你要督促六部,讓他們抓緊拿出。如今天下之人思治心切,諸事若慢悠悠地來做,就會誤了大事。”
“臣明白,臣會督促他們挑燈夜戰,加緊完成。”
李隆基眼瞅著父親那著急的神情,心裏對父親更加陌生了。父親一向是慢悠悠的性子,現在也會著急起來。
其實李旦現在的行為實屬正常,人生在世,若遇到能夠建功立業的時候,皆願意躍躍欲試證明自己的能耐。李旦雖為恬淡的性子,畢竟也為一名睿智之人,他從酷吏政治瞧到此前韋氏當權的亂世,早對這些亂象深惡痛絕,因想整飭一番。
此後,君臣又在那裏議論了半天,其話題多關如何整頓朝政。蕭至忠這天只是隨聲附和,沒有主動奏言。他對整頓朝政一事不以為然,心想僅一個“斜封官”就是一個天大的難題,這些人盤根錯節牽涉面極廣,又是付出了錢財換來的官位。盡管這是李顯時代辦的事兒,然你李旦為李顯的弟弟,依舊為大唐之君,怎麽能說不認賬就不認賬呢?若廢了“斜封官”的俸祿,那麽當時買官的錢財誰來補償?
蕭至忠以為,若皇帝悍然廢止“斜封官”,那麽京城之中定如發生了大地震一樣驚天動地。
李隆基當了太子之後,當即從興慶坊搬入東宮之中。這日午後,劉幽求與麻嗣宗結伴入東宮拜見太子,他們向李隆基敘說了近來市面上的流言。
這些流言皆針對李隆基,其中有些流言甚為不堪。
麻嗣宗說道:“殿下尚未被冊命之時,京城已有流言。我派人打聽,發現此話主要在官宦之家傳言,主要說殿下非長子,又非嫡出,不應立為太子。我聽後心想,這些人說的是事實,他們也許不知宋王辭讓的過程,就先讓他們說去吧。心想待皇上冊命殿下為太子之後,這些流言就會不攻而散。”
劉幽求道:“我和嗣宗碰頭聊起此事,覺得事態緊急,不可放任不管。”
李隆基道:“嗯,嗣宗,你先說。”
麻嗣宗道:“誰知臨軒冊命之後,這些流言沒有止歇,且愈加不堪。奶奶的,我這一次徹底瞧花了眼。殿下,我把這些話覆述出來,你不可生氣喲。”
“你說吧。”
“有人說道,宋王所以辭讓儲位,緣於殿下以兵勢相逼。他們說得活靈活現,說是我與葛福順跟隨殿下,身後帶有數百萬騎兵士,將宋王府團團圍住,然後由殿下持刀威嚇宋王。”
劉幽求道:“我聽來的就更加有趣了,說我們將宋王裹挾入萬騎兵營,然後持刀逼迫。”
麻嗣宗繼續說道:“還有人說到,殿下數日間找聖上哭鬧,威脅聖上堅決要當太子。他們還杜撰了殿下的原話,絕對是無賴之詞。”
“他們如何杜撰我的原話?”
“他們說殿下見了聖上,威脅說道:‘我若為太子,萬事善罷。若不能,我馬上再起宮變,幹脆自己做了皇帝。’”
李隆基聽罷並不惱怒,微微一笑道:“如此一來,我豈不是成了十惡不赦之人?”
劉幽求道:“殿下,這些無稽之談固然荒謬,然流言彌散開來,庶民百姓不明內裏,更有好事之徒添油加醋,我怕此風愈刮愈烈,恐對殿下不利。”
麻嗣宗道:“是呀,我看到那些家夥在那裏說得口沫橫飛,就想把他們抓起來暴揍一頓。然說者太多,那是無論如何抓不完的。”
李隆基道:“我知道了。你們說,到底是誰不想讓我當太子呢?”
劉幽求心中當然知道答案,麻嗣宗卻不甚明了,他率然說道:“哼,估計是那些流人們幹的。他們以前仗著韋太後之勢作威作福,殿下帶領我們將他們趕下臺,這幫人心中怨恨又無計可施,只好討些嘴頭上的便宜。”
李隆基不想繼續這個話題,說道:“罷了,我們不用管它,這些流言終歸會傳入父皇耳中,他肯定會有處置之法的。嗣宗,我入東宮之後,與你們往來頗不方便,你們經常聚會嗎?”
麻嗣宗道:“曾經小聚了兩回,殿下和劉兄不在場,氣氛就悶了許多。”
李隆基道:“劉兄,你找個機會,將他們約在一起聚飲一次,我有話說。”
麻嗣宗道:“殿下有什麽話?先說給小弟聽聽也成呀。”
李隆基道:“你們立有大功,萬不可憑此作威作福。許多人告訴我說,萬騎將士近來實在跋扈,就在大街上橫沖直闖,甚至有搶掠之行。嗣宗,你們立有大功,若由此驕傲,就將這些功勞抹煞了去。你可告訴葛福順他們,讓其約束手下,並謹守本職才好。”
劉幽求點頭道:“殿下說得不錯,人得意最容易忘形。我這幾日檢討近一段的言行,確實有些躁了。嗣宗,看來人不管到如何時候,不能居功自傲。我們應戒之慎之。”
麻嗣宗不以為然,說道:“我們怎麽得意忘形了?不過飲些酒圖個快活,總不成立了功,日子反不如當初暢快?也罷,既然殿下說了,我註意就是,我也會把此番道理說與他們。”
李隆基說道:“我們此前皆默默無名,這一次起事後天下聞名,我們就從此立於浪頭之上。嗣宗,你要知道,我們身後不知有多少雙眼睛在註視著,所以要比以前更加有恐懼之心。”
麻嗣宗點頭稱是。
李隆基又道:“你和他們現在皆在軍中任職,不可恃功這山望著那山高,不要動輒離開軍中,須謹守本職。紹京兄的遭遇就在眼前吧,他已為宰相職,不是一樣成為地方刺史嗎?”
這是太子的訓令,麻嗣宗收起嬉笑之臉,躬身領命。
太平公主這些日子很煩,緣於兩件令她很窩火的事兒:三郎隆基果然當了太子,這令她很不爽;自己向皇兄薦的人雖被召回京中,除了一個崔湜以侍郎之身知事工部之外,其他所授官職無足輕重,那些昔日相王府的舊吏紛紛身居重位,她覺得皇兄沒有給予自己足夠的面子。
李隆基已然當上了太子,瞧大郎李成器那決死不願居儲位的勁兒,如此格局似乎短期內難以撼動。太平公主心有不甘,遂指使人出外散布流言,近日內京城裏的流言紛紛,皆為太平公主的功勞。她心中癡想,以皇兄那一向退讓避禍的性子,萬一他頂不住流言的壓力,心中再生出易儲的主意,那也是不無可能的。
至於如何改變朝中重臣的格局,這件事兒覆雜得多,須要謹慎謀之。正當劉幽求和麻嗣宗入東宮的時候,太平公主派人喚蕭至忠進入府中。
蕭至忠剛剛坐定,太平公主就急問道:“那兩件事兒辦得怎麽樣了?”
蕭至忠搖搖頭,嘆道:“一件事兒還算順利,另一件事兒,唉,還是如年初那樣啊。”
“你把詳細過程說一遍。”
“下官得了公主言語,將岑羲召入府中,向他言說了公主對聖上所說的讚語,如此方被授為刑部尚書。那岑羲聞言,頓時感激涕零,說要專程拜見公主以示感謝之意。”
太平公主臉上有了一些笑意,說道:“好呀,我正想見見他。”
“下官向他言道,公主向得聖上親愛,聖上每遇大事,定先問‘公主知否’,由此可見公主在聖上心中的位置。那岑羲還算知趣,說此生定追隨公主,永葆忠心。”其實蕭至忠的話僅說了半截,自從李隆基成為太子之後,大臣單獨向李旦奏事的時候,李旦肯定首先會問:“此事公主知否?”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後,再問,“三郎知否?”若再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後,此事肯定能得到李旦答應。
蕭至忠又說:“岑羲那日說道,若公主答應,他可以再彈劾崔日用,有把握將其趕出京城。”
太平公主笑道:“好呀,此人很知趣。崔日用原來追隨宗楚客,毛病應該不少,岑羲若把他扳下來,估計有把握。蕭公,此人連扳三郎的親隨,到我這裏有邀功之嫌呀,他莫非知我不喜三郎嗎?”
“他彈劾鐘紹京,公主又是讚揚又是推薦,他當然能明白公主的心意。公主,現在人的腦筋都很靈光,往往能從一件小事兒身上猜出大概。對了,現在市面上的流言愈刮愈烈,竟然有人說此為公主指使。”
其實這些流言泛濫,其中也有蕭至忠的一份功勞。他受太平公主指使,慣用一些不著痕跡的話來推波助瀾。蕭至忠與李隆基無仇無怨,然他鐵心跟定了太平公主,則主子的意志就是自己思想所在,自然指向哪裏就打到哪裏。
太平公主不屑一顧,說道:“隨他們去說吧。所謂流言,就是無端之語,何必要較真呢?好吧,你就對岑羲說,讓他選擇時機把崔日用趕走吧。”
“公主,我們是否可以招攬崔日用呢?”
太平公主搖頭不許:“如此反覆無常之人,你如何能識得他的真心?他若歸了我,會不會到關鍵時候再反戈一擊呢?罷了,我們不惹這個麻煩。”她停頓片刻又道,“你可在這裏拿些錢物,代我贈給岑羲。此人多年為小官,估計囊中羞澀,現在當了尚書,宅子也該換一換了。”
蕭至忠道:“公主關愛我們,我代他向公主致謝。公主動輒賞錢物給人,我的心中實在不安。”他說此話,估計日常也得了太平公主不少錢物。
“這有什麽。你也看到,皇兄近來又賞了我不少食邑。你說,我要這麽多錢有什麽用?不如大家一塊兒花吧。對了,你找韋安石怎麽說?”
“這老賊還是滴水不進,尤甚往日。這一次,他不收公主的錢物不說,還上了性兒,說了許多難聽話兒,下官不忍覆述。”
“你不可露了一句,詳細說與我聽。”
“他先拒收錢物,說道:‘我有俸祿,何必收他人錢物?你說此為公主之賞,此事有悖朝廷規制,我為大唐之臣,若有賞則為天子所賜。太平公主身份再尊貴,畢竟為公主之身,她沒有賞賜的資格。’公主您瞧,這些話說得我頓時噎著了氣兒。”
太平公主鐵青著臉,問道:“他還說了什麽?”
“他此後諄諄告誡我,說我為侍中,理應為聖上效力,不可妄動其他心思。他不讓我多往公主府中跑動,有句話最為氣人。”
“他怎麽說?”
“他說聖上最近新立太子,那麽大臣除了忠於聖上之外,其下也要忠於太子。若離了這個軌道,即是有不臣之心。”
“哼,這個老賊,他以為現在攀了皇兄這個高枝兒,就可以無所顧忌了。蕭公,他還說些什麽?”
“此後他多勸說我,說如今亂世結束,應該跟隨聖上好好治理國家,不能再有其他心思。他還說了最大逆不道的話,說女人為政最為不該,實在是壞了規矩,他這樣說豈不是把則天皇後也說在裏面了?”
“你還不明白這名老賊的真實意思嗎?他其實是在說我,讓你等不要再跟隨我。這個老賊,看來是活得不耐煩了。”
“其實公主不必太在乎此人,只要公主能在聖上面前說上話,不用理他。”
太平公主搖搖頭,說道:“蕭公,你仕宦多年,怎能說出如此稚嫩的話?現在政事堂由韋安石把持,下面又有姚崇、宋璟以及太子之親隨搖旗吶喊,你一人之力有什麽用?難道不論大事小事,都需要我在皇兄面前鼓舌嗎?只怕時日久了,皇兄也會厭煩起來。”
蕭至忠聽了太平公主的斥責,不敢再吭聲。他知道,這個公主雖為女人之身,然其見識和謀慮比其皇兄強多了,這也正是蕭至忠不懈追隨太平公主的根本原因。蕭至忠疊遭亂世,深知緊跟強勢的好處,則天皇後死後,他看準了韋皇後和太平公主這兩個強勢女人,卻沒有把李顯和李旦這兩個皇帝瞧在眼裏,現在韋皇後已死,他決意跟隨太平公主永不掉隊。
太平公主沈默了一會兒,說道:“蕭公,此人不能為我所用,即為禍胎,我們須想法除掉他。”
蕭至忠感到為難,說道:“公主,這個韋安石官聲不錯,如今又得聖上倚重,又有姚崇等人圍在身側,若想除掉他,似乎很難。”
“有什麽難的?人只要生於世上,都要吃穿交際,他難道就沒有毛病嗎?你和我都要留心,總能找出他的毛病。若把韋安石扳倒,中書令一職出現空缺,你可以設法填之。”
中書省主要負責皇帝之命的起草,門下省則負責審議中書省所起草的皇帝之命。兩省長官中書令與侍中皆為宰相,只不過中書令現在主持政事堂,隱然有了宰相之首的滋味,所以被人們推重。
蕭至忠的眉頭一皺,說道:“公主,今日朝堂之上,姚崇說要整飭吏治,下官當時心想,他們若如此做,則‘斜封官’首當其沖。‘斜封官’人員牽扯面廣,其內裏糾結覆雜,是不是可以以此做點文章呢?”
數千人的“斜封官”裏,其中通過太平公主辦成的就有數百人。由於這個緣故,太平公主絕對不願意廢除“斜封官”,她聞言問道:“他們果然決意廢除嗎?這幫該死的,就會沒事找事。”
“姚崇主持此事,宋璟又是吏部尚書,此事鐵板釘釘,那是沒跑的。”
太平公主決然道:“不成!不能讓他們辦這件事兒。然也不能找皇兄明說此事。應該想個法子讓他們知難而退。這樣吧,蕭公,此事還由你來辦。我告訴你幾個人名,你可暗暗去找他們,讓他們暗中聯絡,集齊所有‘斜封官’之後找宋璟大鬧。只要事兒鬧大了,我就可以在皇兄面前說話。”
蕭至忠一面答應,一面說道:“此計大妙。只要他們搬不動‘斜封官’,則諸多整飭措施皆為空言。他們失信於天下,聖上面前也會大削面子,實為‘一石雙鳥’之計。”
他們正在說話之時,一名下人入堂稟道:“稟公主,宮中來人傳皇帝之旨,宣公主入宮覲見。”
太平公主點頭道:“他們來得正好,我正要入宮見見皇兄呢。蕭公,我們走吧。對了,你這些日子要尋一個貼心的言官,估計近來有用。”
蕭至忠點頭答應。
太平公主入宮後就直奔太極殿,李旦正在那裏等待。太平公主入殿後,嗔道:“皇兄急巴巴將妹子召來,有什麽急事兒?現在雖然入秋了,外面依然炎熱,瞧我這身上的汗水,已然出了幾身了。”
李旦笑道:“我現在每遇到大事兒,皆想找你來商量。你若嫌麻煩,我讓他們清出一處宮殿來,你搬來居住如何?”
太平公主連連搖手,說道:“此事萬萬不可,我若搬入,定會群言洶洶,說我違了朝廷規制,我們不是自找麻煩嗎?”
李旦點頭道:“你說得有理,如此,就累你多跑動了。”
“不妨,就怕來多了,皇兄會煩我。皇兄召我入宮,到底有何事兒?”
“也沒有特別重要的事兒,近日市面上流言甚多,說三郎不當立太子,妹子聽說了嗎?”
太平公主仔細觀察哥哥臉上的表情,她許是做賊心虛,就想探明哥哥說此話的真實意思。然李旦臉上平靜,沒有什麽虛飾,她緩緩答道:“是呀,妹子聽到了不少。”
“你聽到了不少,為何不早日向我轉述一些呢?”
“四哥呀,你知道我支持大郎為太子,現在果然立了三郎,我若再把這些流言說給四哥,四哥定會認為妹子心有不滿。我如此做,就少了不少嫌疑唄。”
“妹子多慮了。這些流言非妹子之言,你早日告訴我,就可以早點心裏有底兒,如此就可早日想出對策。”
“四哥想如何處置此事呢?”
“很簡單,就是早日為三郎正名,以平浮議。”
太平公主點頭道:“是呀,應該這樣。四哥,難道沒有別的好法子了?”
“有什麽好法子?大郎以死相逼,弄得我焦頭爛額。我若迫於流言廢三郎之位,大郎估計會尋死,我豈不是雞飛蛋打?”
李旦亮明了自己的態度,讓太平公主無計可施。太平公主心中嘆道:人算不如天算,誰料李成器抵死不幹太子呢?如此方讓李隆基憑空揀了一個大便宜。由此來看,李隆基為太子實在無法逆轉,也只好聽之任之了。太平公主想到這裏,輕輕嘆道:“是呀,大郎這一次不知道犯了哪一根筋?事已至此,唯有為三郎正名了。四哥想如何為三郎正名?”
“我想明發一道制書,將大郎辭讓的過程與三郎的功勞說一遍。若此後再有流言,須問罪於傳播者。”
“好呀,如此一來,天下再無如此流言。”太平公主回答後,忽而想到如此簡單的一件事兒,皇兄自己下一道制書也就得了,何至於把自己巴巴地召入宮中商議一番呢?莫非皇兄對自己有什麽想法嗎?
李旦確實對妹妹有想法,流言中也有妹妹主使的話題,那麽近日兩人商議一番,即是申明了自己對妹妹的誠懇之意,若果然是妹妹主使流言,也順勢堵了她的嘴。由此來看,李旦一點兒都不糊塗,頗有睿智。
此事已妥,他們不再說此話題。
太平公主腦中快速一轉,說道:“四哥,三郎為太子,其謀慮智識高於大郎,堪當其任。然在敦厚恭謹一節上,大郎就把三郎比了下去。譬如這次起事,三郎辦了好事,然三郎事先並未向我們露出半句,他的心氣兒實在是膽大了一些。四哥知道,我此前對三郎甚是喜愛,可是有了這檔子事兒,就讓我心中添了不少憂慮。”
李旦沈吟道:“妹子說得有理,此子平時不露痕跡,突然之間辦些膽大妄為之事,確實令人憂心。知子莫如父,我此前多次教訓他,總覺得他沒有大郎他們穩當。就說這回事兒,他策動一些低層之人率然發動,天幸成功了。我此後多次想過,其過程也實在僥幸啊,若其事敗,我們豈不是都跟著倒黴!”
“是啊,他現在做了太子,更應持重。妹子以為,四哥可選些持重之人為太子師,以教授其聖賢道理及敦厚之道。”
“妹子所言有理。我想過了,如韋安石、姚崇這些人行為持重,又歷三朝為重臣,讓他們兼知太子之師,可能有些好處。”
太平公主聞言不吭聲,李旦見狀追問道:“妹子以為如何?”
太平公主嘆了一口氣,說道:“四哥呀,我有些擔憂。只怕說出來,又惹你生氣。”
“你直說無妨,我不生氣。”
“四哥以為,你昔日相王府的屬官,他們果然一心忠於你嗎?”
“他們皆為正直之人,難道心有旁屬?”
“哼,就說這韋安石吧。外人皆言此人為人正直,官聲甚好,我卻不這樣以為。自從三郎當了太子,此人傾心三郎,動輒往東宮跑。其貌似忠厚,心實奸詐,他如此做就是在想自己的後路!四哥你想啊,你剛剛即位,又是盛年,韋安石作為你的舊屬,他應該一心一意輔佐四哥才對,其以中書令之身對一個新任太子如此熱絡,他心裏難道沒有想法嗎?”
“妹子如何知道韋安石常常去見三郎?”
“我府中典簽王師虔此前多往三郎府中,與三郎的一名府屬交往甚密,這名府屬姓甚名誰,恕妹子不明言了。韋安石多與三郎交往,此是王師虔轉告妹子的。”
李旦若有所思,沒有吭聲。
太平公主見皇兄心裏有所考慮,又加了一把火,說道:“三郎在籠絡人物一節上,確實有相當本事。那崔日用昔日跟隨宗楚客,那是何等的忠謹啊,然而突然之間就轉投三郎了。四哥,你的兒郎中,才具以此子最為超卓。”
“嗯,我知道了。我現在就喚來韋安石,讓他擬出那道制止流言的制書,明日就明發天下。”
後一日,制書果然明發天下。此制一出,效果確實明顯。不日間,那些流言頓時變得無聲無息,再無蹤影。
炎熱的夏日已然過去,一場雨下來之後,空氣裏多了一絲清涼。人們告別了炎熱,心境也變得暢快起來。京城之人由於挨近皇宮,朝中的訊息通過各種渠道流入坊間,人們談論之後往往心情甚好。這緣於韋安石、姚崇等人依貞觀故事推行的吏治有了效果,人們說道,此前貪墨的風氣頓改,朝中“進忠良、退不肖、賞罰盡公、請托不行、綱紀修舉”,覆有貞觀、永徽時期之風。
廢除“斜封官”為此次厘改弊政的重頭戲,宋璟為吏部尚書,當然按照韋安石和姚崇的意思大力推動此事。孰料吏部尚未下廢除“斜封官”文書,那數千“斜封官”聞訊即來到吏部衙門前,將大門圍得水洩不通,群言洶洶,紛紛指名找宋璟討個說法。
宋璟無奈只好來到大門前,馬上就淹沒在辱罵的聲浪之中。
“斜封官”由於只要托到門子拿錢就被授官,其人員構成極為覆雜。其中有原來官職低微、搜刮了民脂民膏再圖升官的;有東西兩市商賈與豪強花錢買官的;甚至一些無賴惡棍借錢買官,以圖再大撈一把的。總而言之,這些人托門子要花錢,並按官職大小花錢不等。
宋璟揮手大聲喊道:“你們吵吵嚷嚷如何聽得清?你們推選數人依序來說。”
這數千人大約事先已有聯絡,幾名領頭之人聞言即暗中傳令,過了一會兒,本來洶湧的聲浪漸漸平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隆基當然要辭讓一番,接連上表請求立大哥李成器為太子。如此三番五次,李成器派人將李隆基喚入府中,然後撐著虛弱的身體說道:“三弟,你如此辭讓,對得起我數日絕食嗎?”
李隆基涕泣說道:“儲位理應由大哥居之,就是大哥不做,還有二哥嘛。我有何德何能?實在不敢從命。”
其時,李成義等兄弟三人侍立在側,李成義看到李隆基在這裏裝模作樣,心裏當然有氣。然他們兄弟四人已商議好,今日要共同相勸李隆基答應,遂按著心中火氣,勸道:“三弟,此為我們兄弟們的意思。你不可再推,要早日即位,日後我們兄弟定然親愛有加,佐你辦好事兒。”
李成器道:“我們兄弟中,唯三弟能辦大事。此次誅滅韋氏,使父皇得登大寶,除了三弟之外,誰又有這個能耐?儲位需賢者居之,父皇之後,還望三弟能光大大唐祚業,我們兄弟還能托些福。三弟,你勿覆再推,莫非想讓大哥一死了之以明志,你方才就位不成?”
李隆業也道:“三哥,此為我們兄弟的共同意思,你就不要再推辭了。”
李隆基到了這種境地,無法再推,又見兄弟們發乎真情,其心中感動,遂伏在李成器面前,淚流滿面道:“大哥與兄弟們的恩情,我當謹記終生。也罷,我就僭位了。我今日在大哥面前發誓,此儲位是我們兄弟共有,隆基無非出面領之。總而言之,隆基今後不敢虧了兄弟們。”
李成器臉上露出微笑,說道:“這就很好嘛。我們得父皇教導,不管何時何地,兄弟相親恒久如常。自古至今,兄弟相殘之事疊出不斷,我們能夠如此,則可傳之後世以為美名。”
眾兄弟語出真誠,盛讚李成器這個大哥實為楷模。
人一生實際最難把握的就是自身,如果能夠認清自己的才具,使欲望與之相配,則其人就是一個清醒的人,能夠快樂地度過一生。李成器不願當太子,固然有畏懼李隆基咄咄逼人的成分,然他能夠審時度勢,認清自己所在的位置,這種豁達的心境常人往往難及。其實則天皇後時,李旦接替李顯為皇帝,李成器就被封為太子,後來則天皇後當了皇帝,李旦被降為皇嗣,李成器又成為皇太孫。李成器早有了皇太子的經歷,猶能按捺住無限的欲望,毅然將儲位讓給李隆基,這份堅毅之心更加難得。
七月二十日,李旦在承天門舉行了隆重的冊命典禮。此前七日,已然舉行了蔔日擇期、告圜丘、告方澤、告太廟等儀式,是日,禮官在李旦之側大聲宣讀了臨軒冊命書。
李隆基身著袞冕之服,腳著朱履,腰懸鹿盧玉具劍,從李旦手中接過皇太子金璽及左春坊印,然後接受百官的祝賀。
是時,晴空萬裏的宮城之上,忽然飄來數朵祥雲。司天監見之,急忙將之指示給李旦觀看,就見那數朵祥雲,堪堪罩在宮城上方,且良久不去。李旦大喜,下令自這日起改元,因有景雲之瑞,所以年號為“景雲”,並下令大赦天下。
李成器因讓立之功也有補償,李旦授其為雍州刺史、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一下子位居三師之列。
李旦接受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建議,將他們所薦之人召回京中,並逐個授以官職。
三省六部長官中,韋安石是時任中書省中書令,蕭至忠任門下省侍中、姚崇任尚書省左仆射。尚書省六部中,郭元振任兵部尚書,另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岑羲為刑部尚書;宋璟為吏部尚書,兼知同中書門下三品;崔湜以工部侍郎之身攝行工部之事,張說為戶部尚書。
竇懷貞和盧藏用因名聲不好,李旦雖將他們召回京中,但僅授竇懷貞為太仆少卿,授盧藏用為尚書右丞,皆為無足輕重的官兒。由此來看,太平公主所薦之人落在下風。
三省長官皆為宰相,另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及參知機務者皆為宰相職,他們皆有入政事堂議事的資格。劉幽求和崔日用因能參與機務,於是列身宰輔之職。從政事堂的構成人員來看,相王府舊屬如姚崇、郭元振等人實在占了上風,太平公主的嫡系之人無非蕭至忠一人而已。
這日凈鞭三響,李旦登禦座主持朝會。李旦率先說道:“眾位愛卿,如今三郎當了太子,百官依序就任,該是辦一些事兒的時候了。朕前日對韋公說過,讓他主持政事堂將此事議一議。韋公,你們議得如何?”
韋安石越眾奏道:“陛下,政事堂已然議了數回,有幾件事兒需陛下定奪。”
“嗯,你說吧。”
“第一件,此前多年,朝政紊亂,需對正義之人彰名,對有罪之人削爵。則天皇後有功於社稷,可上尊號為大聖天後。至於武氏、韋氏其他人應當削爵奪邑,如武三思、武崇訓等人,應當掘其墳暴其屍,將其他人流放邊鄙。至於故太子重俊,應覆其位號,臣等為其擬為節湣太子,不知可否?另雪敬暉、桓彥範、崔玄暐、張柬之、袁恕已、李多祚等罪,覆其官爵,以襲子孫。”
李旦答道:“如此很好,準奏。如何處置韋庶人和悖逆庶人,你們議過嗎?”
“議過。臣等以為,韋庶人雖為先帝之後,然她有罪,不能與先帝合葬。”
李旦點頭讚同,說道:“好呀,如此狂悖之人,確實不宜與先帝同陵。你們可另選墓地,以禮葬之吧。可給予韋庶人後妃之禮,裹兒雖不好,畢竟是公主,還以公主之禮葬之吧,還有上官婉兒也以後妃之禮葬之。”
韋安石道:“此為陛下的仁義之懷,臣等謹遵。”
李旦又道:“那個被宗楚客摔死的崔琬,應該好好表彰一番。”
“臣等議過了,想請陛下追贈其為諫議大夫,以彰其德。”
“準奏。韋庶人與宗楚客把持當時朝政,崔琬不畏強勢,明知有難依然強諫,頗有魏征之風,這樣的人應當成為我朝的楷模。眾愛卿,朕希望你們都學崔琬,忠心辦事,則為朕之幸。”
群臣躬身答應。
李隆基此時作為太子,距離父親最近。他觀此場面,似乎有點不認識這個父親了。多少年來,父親沈默寡言,似乎對萬事絕無縈懷,現在剛剛當了皇帝,馬上就有了勵精圖治的勁兒,如此來說,父親此前的言行表現莫非為韜晦之計嗎?
韋安石又稟道:“這第二件事兒,就是依貞觀故事行清明政治。陛下,此前政風敗壞,頗有積重難返之感。欲行其事,須理千頭萬緒,使之逐一歸真。譬如貞觀時期,朝中辦事官吏僅有六百餘人,如今僅‘斜封官’何止千人?臣等議事之時,認為尚書省職責最大,因推姚仆射主持此事。”
李旦道:“朕準奏。姚卿,此事重大,你須戮力行之。”
姚崇出班奏道:“臣謹遵陛下聖言,定將此事辦好。”
“你想如何辦此事呢?”
“陛下,貞觀之初,太宗皇帝申明四事,其一去奢省費;其二輕徭薄賦;其三任用廉吏;其四使民衣食有餘。臣以為,眼下百廢待興,若以此四事來振朝務,如此就抓住了總綱。臣已吩咐了下去,囑六部依此四事意思,再依本部職責,通過對比,列出細則,再厲加整頓。”
“好呀,你這細則何時能列出?”
“臣以為,月餘即可。”
“月餘?有點慢了。你要督促六部,讓他們抓緊拿出。如今天下之人思治心切,諸事若慢悠悠地來做,就會誤了大事。”
“臣明白,臣會督促他們挑燈夜戰,加緊完成。”
李隆基眼瞅著父親那著急的神情,心裏對父親更加陌生了。父親一向是慢悠悠的性子,現在也會著急起來。
其實李旦現在的行為實屬正常,人生在世,若遇到能夠建功立業的時候,皆願意躍躍欲試證明自己的能耐。李旦雖為恬淡的性子,畢竟也為一名睿智之人,他從酷吏政治瞧到此前韋氏當權的亂世,早對這些亂象深惡痛絕,因想整飭一番。
此後,君臣又在那裏議論了半天,其話題多關如何整頓朝政。蕭至忠這天只是隨聲附和,沒有主動奏言。他對整頓朝政一事不以為然,心想僅一個“斜封官”就是一個天大的難題,這些人盤根錯節牽涉面極廣,又是付出了錢財換來的官位。盡管這是李顯時代辦的事兒,然你李旦為李顯的弟弟,依舊為大唐之君,怎麽能說不認賬就不認賬呢?若廢了“斜封官”的俸祿,那麽當時買官的錢財誰來補償?
蕭至忠以為,若皇帝悍然廢止“斜封官”,那麽京城之中定如發生了大地震一樣驚天動地。
李隆基當了太子之後,當即從興慶坊搬入東宮之中。這日午後,劉幽求與麻嗣宗結伴入東宮拜見太子,他們向李隆基敘說了近來市面上的流言。
這些流言皆針對李隆基,其中有些流言甚為不堪。
麻嗣宗說道:“殿下尚未被冊命之時,京城已有流言。我派人打聽,發現此話主要在官宦之家傳言,主要說殿下非長子,又非嫡出,不應立為太子。我聽後心想,這些人說的是事實,他們也許不知宋王辭讓的過程,就先讓他們說去吧。心想待皇上冊命殿下為太子之後,這些流言就會不攻而散。”
劉幽求道:“我和嗣宗碰頭聊起此事,覺得事態緊急,不可放任不管。”
李隆基道:“嗯,嗣宗,你先說。”
麻嗣宗道:“誰知臨軒冊命之後,這些流言沒有止歇,且愈加不堪。奶奶的,我這一次徹底瞧花了眼。殿下,我把這些話覆述出來,你不可生氣喲。”
“你說吧。”
“有人說道,宋王所以辭讓儲位,緣於殿下以兵勢相逼。他們說得活靈活現,說是我與葛福順跟隨殿下,身後帶有數百萬騎兵士,將宋王府團團圍住,然後由殿下持刀威嚇宋王。”
劉幽求道:“我聽來的就更加有趣了,說我們將宋王裹挾入萬騎兵營,然後持刀逼迫。”
麻嗣宗繼續說道:“還有人說到,殿下數日間找聖上哭鬧,威脅聖上堅決要當太子。他們還杜撰了殿下的原話,絕對是無賴之詞。”
“他們如何杜撰我的原話?”
“他們說殿下見了聖上,威脅說道:‘我若為太子,萬事善罷。若不能,我馬上再起宮變,幹脆自己做了皇帝。’”
李隆基聽罷並不惱怒,微微一笑道:“如此一來,我豈不是成了十惡不赦之人?”
劉幽求道:“殿下,這些無稽之談固然荒謬,然流言彌散開來,庶民百姓不明內裏,更有好事之徒添油加醋,我怕此風愈刮愈烈,恐對殿下不利。”
麻嗣宗道:“是呀,我看到那些家夥在那裏說得口沫橫飛,就想把他們抓起來暴揍一頓。然說者太多,那是無論如何抓不完的。”
李隆基道:“我知道了。你們說,到底是誰不想讓我當太子呢?”
劉幽求心中當然知道答案,麻嗣宗卻不甚明了,他率然說道:“哼,估計是那些流人們幹的。他們以前仗著韋太後之勢作威作福,殿下帶領我們將他們趕下臺,這幫人心中怨恨又無計可施,只好討些嘴頭上的便宜。”
李隆基不想繼續這個話題,說道:“罷了,我們不用管它,這些流言終歸會傳入父皇耳中,他肯定會有處置之法的。嗣宗,我入東宮之後,與你們往來頗不方便,你們經常聚會嗎?”
麻嗣宗道:“曾經小聚了兩回,殿下和劉兄不在場,氣氛就悶了許多。”
李隆基道:“劉兄,你找個機會,將他們約在一起聚飲一次,我有話說。”
麻嗣宗道:“殿下有什麽話?先說給小弟聽聽也成呀。”
李隆基道:“你們立有大功,萬不可憑此作威作福。許多人告訴我說,萬騎將士近來實在跋扈,就在大街上橫沖直闖,甚至有搶掠之行。嗣宗,你們立有大功,若由此驕傲,就將這些功勞抹煞了去。你可告訴葛福順他們,讓其約束手下,並謹守本職才好。”
劉幽求點頭道:“殿下說得不錯,人得意最容易忘形。我這幾日檢討近一段的言行,確實有些躁了。嗣宗,看來人不管到如何時候,不能居功自傲。我們應戒之慎之。”
麻嗣宗不以為然,說道:“我們怎麽得意忘形了?不過飲些酒圖個快活,總不成立了功,日子反不如當初暢快?也罷,既然殿下說了,我註意就是,我也會把此番道理說與他們。”
李隆基說道:“我們此前皆默默無名,這一次起事後天下聞名,我們就從此立於浪頭之上。嗣宗,你要知道,我們身後不知有多少雙眼睛在註視著,所以要比以前更加有恐懼之心。”
麻嗣宗點頭稱是。
李隆基又道:“你和他們現在皆在軍中任職,不可恃功這山望著那山高,不要動輒離開軍中,須謹守本職。紹京兄的遭遇就在眼前吧,他已為宰相職,不是一樣成為地方刺史嗎?”
這是太子的訓令,麻嗣宗收起嬉笑之臉,躬身領命。
太平公主這些日子很煩,緣於兩件令她很窩火的事兒:三郎隆基果然當了太子,這令她很不爽;自己向皇兄薦的人雖被召回京中,除了一個崔湜以侍郎之身知事工部之外,其他所授官職無足輕重,那些昔日相王府的舊吏紛紛身居重位,她覺得皇兄沒有給予自己足夠的面子。
李隆基已然當上了太子,瞧大郎李成器那決死不願居儲位的勁兒,如此格局似乎短期內難以撼動。太平公主心有不甘,遂指使人出外散布流言,近日內京城裏的流言紛紛,皆為太平公主的功勞。她心中癡想,以皇兄那一向退讓避禍的性子,萬一他頂不住流言的壓力,心中再生出易儲的主意,那也是不無可能的。
至於如何改變朝中重臣的格局,這件事兒覆雜得多,須要謹慎謀之。正當劉幽求和麻嗣宗入東宮的時候,太平公主派人喚蕭至忠進入府中。
蕭至忠剛剛坐定,太平公主就急問道:“那兩件事兒辦得怎麽樣了?”
蕭至忠搖搖頭,嘆道:“一件事兒還算順利,另一件事兒,唉,還是如年初那樣啊。”
“你把詳細過程說一遍。”
“下官得了公主言語,將岑羲召入府中,向他言說了公主對聖上所說的讚語,如此方被授為刑部尚書。那岑羲聞言,頓時感激涕零,說要專程拜見公主以示感謝之意。”
太平公主臉上有了一些笑意,說道:“好呀,我正想見見他。”
“下官向他言道,公主向得聖上親愛,聖上每遇大事,定先問‘公主知否’,由此可見公主在聖上心中的位置。那岑羲還算知趣,說此生定追隨公主,永葆忠心。”其實蕭至忠的話僅說了半截,自從李隆基成為太子之後,大臣單獨向李旦奏事的時候,李旦肯定首先會問:“此事公主知否?”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後,再問,“三郎知否?”若再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後,此事肯定能得到李旦答應。
蕭至忠又說:“岑羲那日說道,若公主答應,他可以再彈劾崔日用,有把握將其趕出京城。”
太平公主笑道:“好呀,此人很知趣。崔日用原來追隨宗楚客,毛病應該不少,岑羲若把他扳下來,估計有把握。蕭公,此人連扳三郎的親隨,到我這裏有邀功之嫌呀,他莫非知我不喜三郎嗎?”
“他彈劾鐘紹京,公主又是讚揚又是推薦,他當然能明白公主的心意。公主,現在人的腦筋都很靈光,往往能從一件小事兒身上猜出大概。對了,現在市面上的流言愈刮愈烈,竟然有人說此為公主指使。”
其實這些流言泛濫,其中也有蕭至忠的一份功勞。他受太平公主指使,慣用一些不著痕跡的話來推波助瀾。蕭至忠與李隆基無仇無怨,然他鐵心跟定了太平公主,則主子的意志就是自己思想所在,自然指向哪裏就打到哪裏。
太平公主不屑一顧,說道:“隨他們去說吧。所謂流言,就是無端之語,何必要較真呢?好吧,你就對岑羲說,讓他選擇時機把崔日用趕走吧。”
“公主,我們是否可以招攬崔日用呢?”
太平公主搖頭不許:“如此反覆無常之人,你如何能識得他的真心?他若歸了我,會不會到關鍵時候再反戈一擊呢?罷了,我們不惹這個麻煩。”她停頓片刻又道,“你可在這裏拿些錢物,代我贈給岑羲。此人多年為小官,估計囊中羞澀,現在當了尚書,宅子也該換一換了。”
蕭至忠道:“公主關愛我們,我代他向公主致謝。公主動輒賞錢物給人,我的心中實在不安。”他說此話,估計日常也得了太平公主不少錢物。
“這有什麽。你也看到,皇兄近來又賞了我不少食邑。你說,我要這麽多錢有什麽用?不如大家一塊兒花吧。對了,你找韋安石怎麽說?”
“這老賊還是滴水不進,尤甚往日。這一次,他不收公主的錢物不說,還上了性兒,說了許多難聽話兒,下官不忍覆述。”
“你不可露了一句,詳細說與我聽。”
“他先拒收錢物,說道:‘我有俸祿,何必收他人錢物?你說此為公主之賞,此事有悖朝廷規制,我為大唐之臣,若有賞則為天子所賜。太平公主身份再尊貴,畢竟為公主之身,她沒有賞賜的資格。’公主您瞧,這些話說得我頓時噎著了氣兒。”
太平公主鐵青著臉,問道:“他還說了什麽?”
“他此後諄諄告誡我,說我為侍中,理應為聖上效力,不可妄動其他心思。他不讓我多往公主府中跑動,有句話最為氣人。”
“他怎麽說?”
“他說聖上最近新立太子,那麽大臣除了忠於聖上之外,其下也要忠於太子。若離了這個軌道,即是有不臣之心。”
“哼,這個老賊,他以為現在攀了皇兄這個高枝兒,就可以無所顧忌了。蕭公,他還說些什麽?”
“此後他多勸說我,說如今亂世結束,應該跟隨聖上好好治理國家,不能再有其他心思。他還說了最大逆不道的話,說女人為政最為不該,實在是壞了規矩,他這樣說豈不是把則天皇後也說在裏面了?”
“你還不明白這名老賊的真實意思嗎?他其實是在說我,讓你等不要再跟隨我。這個老賊,看來是活得不耐煩了。”
“其實公主不必太在乎此人,只要公主能在聖上面前說上話,不用理他。”
太平公主搖搖頭,說道:“蕭公,你仕宦多年,怎能說出如此稚嫩的話?現在政事堂由韋安石把持,下面又有姚崇、宋璟以及太子之親隨搖旗吶喊,你一人之力有什麽用?難道不論大事小事,都需要我在皇兄面前鼓舌嗎?只怕時日久了,皇兄也會厭煩起來。”
蕭至忠聽了太平公主的斥責,不敢再吭聲。他知道,這個公主雖為女人之身,然其見識和謀慮比其皇兄強多了,這也正是蕭至忠不懈追隨太平公主的根本原因。蕭至忠疊遭亂世,深知緊跟強勢的好處,則天皇後死後,他看準了韋皇後和太平公主這兩個強勢女人,卻沒有把李顯和李旦這兩個皇帝瞧在眼裏,現在韋皇後已死,他決意跟隨太平公主永不掉隊。
太平公主沈默了一會兒,說道:“蕭公,此人不能為我所用,即為禍胎,我們須想法除掉他。”
蕭至忠感到為難,說道:“公主,這個韋安石官聲不錯,如今又得聖上倚重,又有姚崇等人圍在身側,若想除掉他,似乎很難。”
“有什麽難的?人只要生於世上,都要吃穿交際,他難道就沒有毛病嗎?你和我都要留心,總能找出他的毛病。若把韋安石扳倒,中書令一職出現空缺,你可以設法填之。”
中書省主要負責皇帝之命的起草,門下省則負責審議中書省所起草的皇帝之命。兩省長官中書令與侍中皆為宰相,只不過中書令現在主持政事堂,隱然有了宰相之首的滋味,所以被人們推重。
蕭至忠的眉頭一皺,說道:“公主,今日朝堂之上,姚崇說要整飭吏治,下官當時心想,他們若如此做,則‘斜封官’首當其沖。‘斜封官’人員牽扯面廣,其內裏糾結覆雜,是不是可以以此做點文章呢?”
數千人的“斜封官”裏,其中通過太平公主辦成的就有數百人。由於這個緣故,太平公主絕對不願意廢除“斜封官”,她聞言問道:“他們果然決意廢除嗎?這幫該死的,就會沒事找事。”
“姚崇主持此事,宋璟又是吏部尚書,此事鐵板釘釘,那是沒跑的。”
太平公主決然道:“不成!不能讓他們辦這件事兒。然也不能找皇兄明說此事。應該想個法子讓他們知難而退。這樣吧,蕭公,此事還由你來辦。我告訴你幾個人名,你可暗暗去找他們,讓他們暗中聯絡,集齊所有‘斜封官’之後找宋璟大鬧。只要事兒鬧大了,我就可以在皇兄面前說話。”
蕭至忠一面答應,一面說道:“此計大妙。只要他們搬不動‘斜封官’,則諸多整飭措施皆為空言。他們失信於天下,聖上面前也會大削面子,實為‘一石雙鳥’之計。”
他們正在說話之時,一名下人入堂稟道:“稟公主,宮中來人傳皇帝之旨,宣公主入宮覲見。”
太平公主點頭道:“他們來得正好,我正要入宮見見皇兄呢。蕭公,我們走吧。對了,你這些日子要尋一個貼心的言官,估計近來有用。”
蕭至忠點頭答應。
太平公主入宮後就直奔太極殿,李旦正在那裏等待。太平公主入殿後,嗔道:“皇兄急巴巴將妹子召來,有什麽急事兒?現在雖然入秋了,外面依然炎熱,瞧我這身上的汗水,已然出了幾身了。”
李旦笑道:“我現在每遇到大事兒,皆想找你來商量。你若嫌麻煩,我讓他們清出一處宮殿來,你搬來居住如何?”
太平公主連連搖手,說道:“此事萬萬不可,我若搬入,定會群言洶洶,說我違了朝廷規制,我們不是自找麻煩嗎?”
李旦點頭道:“你說得有理,如此,就累你多跑動了。”
“不妨,就怕來多了,皇兄會煩我。皇兄召我入宮,到底有何事兒?”
“也沒有特別重要的事兒,近日市面上流言甚多,說三郎不當立太子,妹子聽說了嗎?”
太平公主仔細觀察哥哥臉上的表情,她許是做賊心虛,就想探明哥哥說此話的真實意思。然李旦臉上平靜,沒有什麽虛飾,她緩緩答道:“是呀,妹子聽到了不少。”
“你聽到了不少,為何不早日向我轉述一些呢?”
“四哥呀,你知道我支持大郎為太子,現在果然立了三郎,我若再把這些流言說給四哥,四哥定會認為妹子心有不滿。我如此做,就少了不少嫌疑唄。”
“妹子多慮了。這些流言非妹子之言,你早日告訴我,就可以早點心裏有底兒,如此就可早日想出對策。”
“四哥想如何處置此事呢?”
“很簡單,就是早日為三郎正名,以平浮議。”
太平公主點頭道:“是呀,應該這樣。四哥,難道沒有別的好法子了?”
“有什麽好法子?大郎以死相逼,弄得我焦頭爛額。我若迫於流言廢三郎之位,大郎估計會尋死,我豈不是雞飛蛋打?”
李旦亮明了自己的態度,讓太平公主無計可施。太平公主心中嘆道:人算不如天算,誰料李成器抵死不幹太子呢?如此方讓李隆基憑空揀了一個大便宜。由此來看,李隆基為太子實在無法逆轉,也只好聽之任之了。太平公主想到這裏,輕輕嘆道:“是呀,大郎這一次不知道犯了哪一根筋?事已至此,唯有為三郎正名了。四哥想如何為三郎正名?”
“我想明發一道制書,將大郎辭讓的過程與三郎的功勞說一遍。若此後再有流言,須問罪於傳播者。”
“好呀,如此一來,天下再無如此流言。”太平公主回答後,忽而想到如此簡單的一件事兒,皇兄自己下一道制書也就得了,何至於把自己巴巴地召入宮中商議一番呢?莫非皇兄對自己有什麽想法嗎?
李旦確實對妹妹有想法,流言中也有妹妹主使的話題,那麽近日兩人商議一番,即是申明了自己對妹妹的誠懇之意,若果然是妹妹主使流言,也順勢堵了她的嘴。由此來看,李旦一點兒都不糊塗,頗有睿智。
此事已妥,他們不再說此話題。
太平公主腦中快速一轉,說道:“四哥,三郎為太子,其謀慮智識高於大郎,堪當其任。然在敦厚恭謹一節上,大郎就把三郎比了下去。譬如這次起事,三郎辦了好事,然三郎事先並未向我們露出半句,他的心氣兒實在是膽大了一些。四哥知道,我此前對三郎甚是喜愛,可是有了這檔子事兒,就讓我心中添了不少憂慮。”
李旦沈吟道:“妹子說得有理,此子平時不露痕跡,突然之間辦些膽大妄為之事,確實令人憂心。知子莫如父,我此前多次教訓他,總覺得他沒有大郎他們穩當。就說這回事兒,他策動一些低層之人率然發動,天幸成功了。我此後多次想過,其過程也實在僥幸啊,若其事敗,我們豈不是都跟著倒黴!”
“是啊,他現在做了太子,更應持重。妹子以為,四哥可選些持重之人為太子師,以教授其聖賢道理及敦厚之道。”
“妹子所言有理。我想過了,如韋安石、姚崇這些人行為持重,又歷三朝為重臣,讓他們兼知太子之師,可能有些好處。”
太平公主聞言不吭聲,李旦見狀追問道:“妹子以為如何?”
太平公主嘆了一口氣,說道:“四哥呀,我有些擔憂。只怕說出來,又惹你生氣。”
“你直說無妨,我不生氣。”
“四哥以為,你昔日相王府的屬官,他們果然一心忠於你嗎?”
“他們皆為正直之人,難道心有旁屬?”
“哼,就說這韋安石吧。外人皆言此人為人正直,官聲甚好,我卻不這樣以為。自從三郎當了太子,此人傾心三郎,動輒往東宮跑。其貌似忠厚,心實奸詐,他如此做就是在想自己的後路!四哥你想啊,你剛剛即位,又是盛年,韋安石作為你的舊屬,他應該一心一意輔佐四哥才對,其以中書令之身對一個新任太子如此熱絡,他心裏難道沒有想法嗎?”
“妹子如何知道韋安石常常去見三郎?”
“我府中典簽王師虔此前多往三郎府中,與三郎的一名府屬交往甚密,這名府屬姓甚名誰,恕妹子不明言了。韋安石多與三郎交往,此是王師虔轉告妹子的。”
李旦若有所思,沒有吭聲。
太平公主見皇兄心裏有所考慮,又加了一把火,說道:“三郎在籠絡人物一節上,確實有相當本事。那崔日用昔日跟隨宗楚客,那是何等的忠謹啊,然而突然之間就轉投三郎了。四哥,你的兒郎中,才具以此子最為超卓。”
“嗯,我知道了。我現在就喚來韋安石,讓他擬出那道制止流言的制書,明日就明發天下。”
後一日,制書果然明發天下。此制一出,效果確實明顯。不日間,那些流言頓時變得無聲無息,再無蹤影。
炎熱的夏日已然過去,一場雨下來之後,空氣裏多了一絲清涼。人們告別了炎熱,心境也變得暢快起來。京城之人由於挨近皇宮,朝中的訊息通過各種渠道流入坊間,人們談論之後往往心情甚好。這緣於韋安石、姚崇等人依貞觀故事推行的吏治有了效果,人們說道,此前貪墨的風氣頓改,朝中“進忠良、退不肖、賞罰盡公、請托不行、綱紀修舉”,覆有貞觀、永徽時期之風。
廢除“斜封官”為此次厘改弊政的重頭戲,宋璟為吏部尚書,當然按照韋安石和姚崇的意思大力推動此事。孰料吏部尚未下廢除“斜封官”文書,那數千“斜封官”聞訊即來到吏部衙門前,將大門圍得水洩不通,群言洶洶,紛紛指名找宋璟討個說法。
宋璟無奈只好來到大門前,馬上就淹沒在辱罵的聲浪之中。
“斜封官”由於只要托到門子拿錢就被授官,其人員構成極為覆雜。其中有原來官職低微、搜刮了民脂民膏再圖升官的;有東西兩市商賈與豪強花錢買官的;甚至一些無賴惡棍借錢買官,以圖再大撈一把的。總而言之,這些人托門子要花錢,並按官職大小花錢不等。
宋璟揮手大聲喊道:“你們吵吵嚷嚷如何聽得清?你們推選數人依序來說。”
這數千人大約事先已有聯絡,幾名領頭之人聞言即暗中傳令,過了一會兒,本來洶湧的聲浪漸漸平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