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李旦榮登皇帝位 長兄固讓太子座 (1)
關燈
小
中
大
李隆基徹底取得了事變勝利,其心腹之人控制著軍中實權,劉幽求掌管著皇帝印璽,可以隨時擬出詔敕明發天下。他們看到局勢已然穩定,遂連下數道詔敕,先對自己犒勞一番。
他們宣布大赦天下,申明“逆賊魁首已誅,自餘支黨一無所問”,以此來安定人心。另封李隆基為平王,從而以郡王的身份一躍成為親王之身,並兼知內外閑廄,押左右廂萬騎,從而有名有實掌控軍中實權。其他有功之人也論功行賞,授劉幽求為中書舍人,並參知機務,有宰相之實;鐘紹京為中書侍郎,並參知機務;麻嗣宗為右金吾衛中郎將;王崇曄為左金吾衛中郎將;崔日用為黃門侍郎,並參知機務;張暐為宮門郎,主責宮門守衛;王毛仲與李宜德皆為武衛將軍;陳玄禮、葛福順和李仙鳧皆為懷化將軍,分掌萬騎、北軍和南衙軍。
李隆基沒有忘記薛崇簡,囑劉幽求擬詔,封薛崇簡為立節王。
普潤也因此被封為鎮國大禪師,其名聲一時蓋過其師兄普寂。
看到這些有功之人被授官後,皆在那裏相互稱賀,普潤心裏有了一絲憂慮。他這些天一直協助劉幽求在太極殿裏忙碌,這日瞅到劉幽求有些空閑,遂將之拉到殿內的角落裏,說道:“劉兄,我有話說。”他們這些天旦夕在一起,普潤早忘記了自己的僧人身份,說話時與常人無異。
劉幽求已兩天未眠,只是空閑時候打個盹,眼中布滿了血絲。看到普潤臉色鄭重,遂答道:“嗯,禪師請說。”
普潤搖搖頭,說道:“我們起事之初,因混亂無序,我們以皇帝名義擬出詔敕明發天下,以此來安定大局,實屬必要。若長此以往,恐對殿下不利。”
劉幽求明白普潤的意思,即如此行事久了,外人定會說李隆基挾天子以令諸侯,定有不軌之心。劉幽求明白李隆基與自己這幫人的斤兩,若無相王的大旗罩住,其實毫無根基。他急問道:“禪師以為,我們應該如何行之呢?”
普潤答道:“須趕快讓相王出面,如此方能穩住局面。”
劉幽求啞然失笑,這樣一個關鍵之事沒有顧及,看來自己的確是忙昏了頭,他點頭答道:“禪師所慮甚有道理,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們不可漸行漸遠。待會兒見到殿下,我們就一起提醒他。”
李隆基過了一會兒來到太極殿,劉幽求將普潤所慮告知了他,李隆基聞言嘆道:“普潤禪師果然心思安靜,能理大節。然我那父王實在固執,姑姑和我百般勸說,他始終不允,如之奈何?”
劉幽求道:“我們浴血夜戰,為的就是將相王擁上皇位。殿下,我意你可發動你那些諸王兄弟輪番勸說,相王終有心動的時候。”
李隆基沈默了一會兒,然後說道:“也罷,就這麽辦吧。你把手頭上的事兒先放一放,隨我一同前去。我囑你擬的詔書,辦好了沒有?”
李隆基所說的詔書,即是以李重茂的皇帝名義所寫就的遜位詔。劉幽求答道:“辦好了。我以同樣的內容寫就了兩道,二十一日一道,二十二日一道。”
“嗯,你帶著這些詔書隨同我入府,將之交給父王。”
同樣是力推李旦登上皇帝位,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心思迥異。太平公主近日對李隆基的看法大起變化,她甚至感覺李隆基成為了一個很陌生的人兒。
從默默準備到發動事變,李隆基在其間做到了無痕跡。太平公主可謂全拋一片心,而李隆基卻虛與委蛇,讓太平公主如墜雲霧中,待事變結束,她甚至有一種被捉弄的感覺。多少次,她獨自憤憤地罵道:“黃口小子,莫非把我當成傻瓜不成?”
如果太平公主在這件事兒上感受到了李隆基的心機深沈,那麽在上官婉兒被殺這件事兒又感受到了他的手段狠辣。過了一日,太平公主輾轉得知了婉兒被殺的詳細過程,當她得知婉兒手執遺詔向李隆基展示自己的功勞,李隆基沒有任何猶豫當即下令斬殺的時候,她的心裏頓時不寒而栗:你李隆基明明已知婉兒與我太平公主交往甚密,婉兒又向李氏宗族示好,並且力推相王輔政,你為何還要不依不饒,斬之而後快呢?
至於這日李隆基授任了一批親信一事,更加增添了太平公主心中的怒火。不錯,李隆基沒有忘記薛崇簡,不過給了一個親王的虛名,朝中的實職未任一個,他分明想借著手執皇帝印璽的便利,大肆任人唯親嘛!如此下去,李隆基說不定會廢了皇帝,自己登上禦座呢。外人多會認為李隆基的這種做法匪夷所思,然太平公主認為,李隆基現在具備了心機深沈及手段狠辣的特點,那麽他若想攫取最高的權柄,顯然可以順勢而成。
眼下李隆基已牢牢掌控了軍中實權,又掌管著皇帝印璽,可以隨意擬出詔敕明發天下。那麽,若想改變這種局面的辦法只有一個,即是擁立李旦登上皇帝位。太平公主知道,這個四哥對自己友愛有加,自己說出的話到了他的面前一般不會掉在地上。如此,李隆基就可退出前臺,他也就從此沒有了發號施令的機會。
太平公主思念至此,立刻喚人備車,她要入相王府勸說哥哥。
李旦確實不想做這個現成的皇帝。
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有的人生於貧寒之家,雖絕頂聰明又有進取之心,終究不能借力攀緣以致蹉跎一生;有的人生於錦繡之家,其心淡泊不想有所作為,然權柄若即若離不離開身側,有時候還會主動找上門來,李旦顯然屬於後者。
李旦因為有了一個強悍的母親,其對權柄一道向來退避三舍。這也很正常,以太平公主之能,則天皇後在日,太平公主不敢越雷池一步,何況身為男身處於嫌疑之地的李旦呢?當自己的兩個妃子入宮向母親問安屍骨無存的時候,當來俊臣攜帶刑具入宮問訊的時候,李旦沒有其他辦法,只好選擇緘默來聽天由命。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李旦覺得只要保有一個親王的身份,日日可以賞樂屬文,即為人生最大的快樂。他作為父親言傳身教,兒子們大多秉承如此信條,以致多有父風,唯有一個李隆基透出特別,也最讓李旦不放心。
於是在毫無先兆之際,李隆基率人做下了驚天動地之事,讓李旦為之愕然萬分。其愕然之餘,突然發現事兒的結果竟然要讓自己當上皇帝,他的心中頓時矛盾萬分。
李旦不是傻子,他明白若韋太後一旦革命,天下由此姓韋,那麽自己一家頓時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由此來說,李隆基的行動十分有必要,由此避免了李氏宗族毀滅的境地。然若讓自己來當皇帝,自己則從此陷入了紛紜繁雜的政事之中,從此再無安靜的心緒;再者,自己奪了侄兒的皇位,世人和後世又會怎樣評說這件事兒呢?
他在仿徨無計的時候,忽然想起了韋安石,即令人去將韋安石召來。韋安石到來之後,李旦向他訴說了自己的郁悶之情。
韋安石聞言很幹脆地答道:“天降大任於相王,您不可猶豫。”
李旦道:“你熟知我的脾性,做皇帝實在是一件令人很煩心的事兒。我心如此,如何能做好呢?”
韋安石道:“相王如此考慮自身太多,其實不該。如今韋氏被誅,舉目天下,能夠匡救天下者,唯相王一人而已。若相王不出山,誰來承繼高祖太宗皇帝傳承下來的大統?莫非相王還想讓天下繼續混亂下去嗎?”
“重茂現在皇帝做得好好的,他亦為李家兒孫,一樣能繼大統。”
“相王,請恕屬下直言。三郎此次領兵誅滅韋氏,立有大功,他能容一個年幼無知之人在那裏指手畫腳嗎?屬下知道,相王可以彈壓三郎,讓他擁戴重茂為帝,然別人會如何想呢?久之必生亂象。若相王進身為帝,則可斷了那些窺探者的妄想。”
“唔,你說得還有些道理。”
“再說了,自則天皇後之後,多年來國家權柄多由女人把持。三郎此次誅殺韋太後、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已然絕了此患。只要相王登上帝位,重用良臣,納諫求治,遵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故事,則國家即可邁入正軌,天下之人定會擁戴歡呼,天下覆至太平。”
李旦的心思有些活泛起來,問道:“我若為帝,你須為我出大力氣。”
韋安石回答道:“屬下跟隨您多年,定當鞠躬盡瘁,全傾心力。只是屬下才具有限,難孚相王之望。這次三郎起事,順勢蕩平韋氏及武氏勢力,那些獻媚之臣也得到了清理,若您為帝,可召回那些良臣輔弼,像武臣郭元振,文臣姚崇、宋璟、張說等人,他們皆有相者之材,實為國家棟梁。”
李旦道:“你說得對,朝中的官吏該清理一下了。那些多如牛毛的‘斜封官’,該讓他們壽終正寢了。”
李旦與韋安石的這一番晤談,激發了其勵精圖治的雄心。李旦的這番雄心此前被退讓之心深深包裹,連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麽會有這樣一番心思。不過李旦的這番心思需外力來激發,其有激情時雄心萬丈,遇到挫折時則一落千丈,缺乏恒久的堅持。
李旦被激發了雄心,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輪番來勸他的時候,他先是應景般地推托了一番,最後裝作無奈狀答應了。
到了六月二十三日這一天,劉幽求又擬出一道李重茂遜位詔,用璽後派人專程送給相王李旦,並將之明發天下。這一道詔書與此前兩道有些不同,劉幽求下了不少工夫,明確了相王為帝的法理所在。自周朝以後,立子立嫡之制是傳統的典禮,然而之前的殷商時代,還是可以實行兄終弟及的繼承辦法。所以劉幽求在詔令開篇寫道:“自昔帝王,必有符命,兄弟相及,存諸典禮。”用含糊的言語說明了李旦繼承其兄李顯之位的合法性,因為這種繼承法是“存儲典禮”的。當然,為了進一步證明李旦成為皇帝的必要性,劉幽求在下面寫道:“叔父相王,高宗之子,昔以天下讓於先帝,孝友寬簡,彰信兆人。神龍之初,已有明旨,將立太弟,以為副君。”這個天下本來就是李旦的,只不過他主動將皇位讓給哥哥李顯做,李顯當了皇帝之後,欲立李旦為皇太弟,擺明了李顯身後將由李旦來當皇帝。只不過李旦堅決辭讓,此事才作罷。
劉幽求以少帝李重茂的口氣,先說李旦當皇帝合乎古代典禮,再說這個天下本來就是李旦的,李重茂當皇帝反而是韋太後主使篡奪而來,所以李重茂翻然悔悟,決心“擇今日,請叔父相王即皇帝位”。
如此一來,李旦就是不想當皇帝也不成,因為這個位置單屬相王李旦,其他人若有癡心妄想即為謀逆不軌。
六月二十四日卯時,京城中九品以上文武官員皆集於太極殿。殿堂內一左一右分列文武官員,依服色自前而後排列。
殿外凈鞭三響,就見少年皇帝李重茂自東序門進入,然後升於禦座之上。李重茂畢竟已當了二十餘日皇帝,所以其入殿行止顯得比較熟悉。
按照往日謁見程序,百官須在黃門官口令下朝拜皇帝。然而這日黃門官不見蹤影,百官經此大變,皆靜默等待,不敢發出任何聲響,深恐行為逾制而得罪,所以殿內顯得非常寂靜。
驀地,就聞一陣鈿釵輕響,一位身著一品翟衣、頭戴九樹花釵的麗人緩步自東序門進入,眾人凝神細觀,赫然發現這位麗人正是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來到禦座前,面向群臣站立,啟唇說道:“宮中有大事發生,韋庶人和悖逆庶人已伏誅,想百官已知曉了。今日不用再朝見少帝,此為我的主意,請百官勿驚疑。”
此前劉幽求擬出一道皇帝制書明發天下,其中歷數韋太後和安樂公主的罪惡,最後決定廢除其太後和公主封號,貶韋太後為庶人,安樂公主為悖逆庶人。
按照大唐禮制,後妃及公主不得在朝會時入殿。然自則天皇後之後,女人甚至可以當皇帝接受群臣朝拜,這日太平公主出現在這裏,百官早已見怪不怪。何況現在正是非常時期,百官正在那裏惴惴不安,沒人敢有異議。
太平公主揚起手中的絲絹說道:“韋庶人和悖逆庶人倒行逆施,所以人神共怒,她們最終灰飛煙滅。她們胡作非為也就罷了,卻將這個大好江山弄得烏煙瘴氣,亟待重整河山。知道這是什麽呢?此為少帝的遜位詔書。這個少帝還是有些眼光的,他知道靠自己之力難負重任,因此想將天下讓給相王。”
百官聞言,不禁輕輕唏噓,人群中頓時湧出一陣“嗡嗡”聲。
太平公主又道:“這道詔書寫得甚好,不錯,這個天下本來就是相王的。奈何相王生性恬淡,不以世事縈懷,所以雖有天下,猶讓於人。如此詔書已發三道,相王一直不許。沒奈何,我婦道人家只好來到前臺,要為天下人謀此福祉。諸位,今日皇帝欲以此位讓給叔父,你們以為如何?”
李重茂看到自己的這位厲害姑姑長篇大論,不敢吭一聲,其瘦弱的身軀縮坐在闊大的禦座裏。
劉幽求此時站立前排,當即跨前一步跪倒,朗聲奏道:“如今國家多難,正需明君勵精圖治。皇帝明白事理,非常仁孝,其追隨堯、舜之風,決然將皇位讓給叔父相王,此天幸也。相王領此重任,臣願意鞠躬盡瘁,盡心輔佐。”
百官見此情景,知道此為大勢所趨,遂齊刷刷地跪在地上,唯剩下一個相王李旦矗立當地。
群臣言語雜亂,然可清晰辨出他們皆擁護李旦為皇帝。
太平公主臉上綻開微笑,伸手揮了一下,然後說道:“既如此,大家請起,我們就奉相王為帝吧。”言訖,太平公主走下禦臺,走至李旦面前牽其手曰:“四哥,走吧,你可升禦座接受群臣的朝拜。”
李旦此時半推半就,任太平公主牽著其手走至禦座前。
太平公主驚奇地發現,李重茂此時依然癱坐在禦座,沒有乖覺地離去。她有些惱火,輕輕去掉李旦之手,然後抓起李重茂的衣領,將之提溜起來,說道:“天下之心已歸相王,此非兒座,你可到臺下向相王朝拜。”
李重茂身軀瘦小,所以太平公主可以輕易將之提起。李重茂及地的時候未曾站穩,一個趔趄伏於地下,前列的群臣可以看到,這個少年的眼中竟然噙滿了清淚。
太平公主再覆轉身,輕輕牽過李旦之手,輕輕說道:“四哥,事不宜遲,快坐上吧。”她將李旦迎入禦座後,側臉喚了一聲:“黃門官,過來。”
黃門官小心地走過來,太平公主隨後退下禦臺混入人群中。
百官在黃門官的導引下向李旦叩拜,李旦在二十六年前曾經當過皇帝,這一次終於擺脫了母親威權的陰影,名正言順地成為皇帝。
按照大唐禮制,新皇帝踐祚時需有一套相對繁覆的禮儀。李旦這日在太平公主主持下,身著親王之服升於禦座之上,接受群臣叩拜後當即登基,如此簡單的儀式倒深合李旦簡約的脾性。
太平公主力促李旦即皇帝位,在朝堂之上將少帝李重茂提溜下禦座,如此行為讓朝臣觀之恍若隔世,似乎那個果敢殺伐決斷的則天皇後又回來了,心中就對太平公主生出了不少畏懼。其中一些善於趨炎附勢之人立刻打定主意,今後要想法向太平公主靠攏,如此方能長保富貴。
李旦坐上禦座接受群臣的朝拜,其耳聽久違的“萬歲”聲音,心裏得到了無盡的滿足。他斜眼瞧了一眼身著翟衣的太平公主,心想關鍵之時還要靠至親之人,若無妹子力助,自己怎能輕易登上禦座?那一時刻,他心中溢滿了對太平公主的感激之情,反把兒子李隆基浴血奮戰才是自己能登上大寶的根本原因忘得一幹二凈。
朝會結束,李旦留下太平公主,兩人並肩入側殿密談。
兩人坐定後,李旦先向太平公主表達了感激之情:“妹子,我今日能夠順利地升上禦座,皆為你的功勞。你雖為女身,其魄力和決斷能力不讓須眉,比我強多了。”
太平公主道:“大事當前,不可猶豫仿徨,如此方能成大事。四哥,你今日很好嘛,群臣沒有一人出聲反對,看來你能上位,實為眾望所歸。”
“嗯,眼下百廢待興,我尚無頭緒。妹子,你能力超卓,人言你大有母親之風,你要不吝幫我啊。”
“這還用說嗎?四哥,如今韋氏被誅,我們從此就沒有了禍胎。天下之大,僅你我兄妹二人最為至親,我幫你,其實就是幫我自己呀。”
“嗯,你說得對。我現在剛登上皇位,你以為我們應該先辦些什麽事兒?”
“當前最緊要者莫非人事,譬如軍中一定要有至親之人掌控,朝中也要選出一些心向我們且有能耐辦事的人占據要位。”
“軍中?三郎現在管得挺好,何必再動?”
太平公主沒有接言,她先是瞧了一眼哥哥的神色和眼光,可以看出那是一片至誠。她於是嘆了一口氣,問道:“四哥,你以為三郎如何?”
“他很好嘛。這一次若不是他出面起事,韋氏也許就很快革命了。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的境遇實在堪憂啊。”
“四哥說得對,三郎的功勞很大。不過此子起事,事先不向我們透出一點信兒,他的主意實在拿捏得結實。四哥,有句話叫做疏不間親,然三郎如此深不可測,他心中所思什麽,我們一無所知。我以為,我們以後要給他安上韁繩,防止他亂蹦亂跳,如此可免他惹出事端。”
李旦的性格恬淡,他常常拿這種標準來衡量調教兒子們。除了李隆基以外,其他幾個兒子繼承了父親的性格特點,讓李旦感到大為滿意,唯對李隆基放心不下,其每每訓斥兒子的時候,訓斥對象多為李隆基。現在太平公主說出了自己的擔憂,李旦深以為然,當即點頭讚同,說道:“不錯,此子脾性既深沈又飛揚,實難把握,我們今後要註意規範其行為。妹子,我看三郎最聽你的話,你要多操點心呀。”
太平公主冷笑道:“四哥,三郎聽我的話?你錯了,此子只信自己,其心性實在堅定得很。嗯,我們不要扯遠了,還回到軍中之事上來說。”
“好呀,你意如何呢?”
“三郎現在掌控軍中實權,他起事後京中局面覆雜,他這樣做是唯一正途。然今兒四哥當了皇帝,百官皆擁戴,那麽軍中實權必須由四哥親自掌控。”
李旦有些不明白,現在三郎掌控軍中,實與自己掌控無異,太平公主為何還要說如此不妥呢?
太平公主十分了解這個哥哥的脾性,他與三哥李顯的相同之處,即是不願在瑣事上耗費太多的精力,所以日常處事都相對簡單;兩人的不同之處在於,李顯的思慮為一團糊塗,根本就理不出頭緒來,而李旦只是因為生性恬淡,所以不願去想去思,他若能靜下心來認真地想一件事兒,還是相當睿智的。所以太平公主在這個哥哥面前,還是能把握分寸的。她往往輕輕一點某事,似不著痕跡,李旦過一會兒就能理出頭緒。
李旦見妹妹不再吭聲,也就不再緊緊追問。他瞇起眼睛在那裏靜思,太平公主見狀也不去幹擾,場面一時變得很安靜。
李旦顯然有了主意,他微微一笑說道:“好呀,就按你說的辦。我待會兒叫來韋公商議一下,就讓大郎他們一同掌控軍中,你那大郎只有一個親王的爵位,也讓他隨大郎他們一起去歷練吧。”
太平公主微笑不語。
李旦又說道:“我剛才想了想,你此次擁立的功勞很大,如何賞你呢?你現在的尊號為鎮國太平公主,似無法再加。這樣吧,我再增加你的食邑,達到萬戶如何?”
太平公主並不推辭,笑道:“謝四哥賞。我呀,不圖虛名,不慕虛榮,嘿嘿,當一個富家婆即足矣。”
第二日,李旦當上皇帝後下發了第一道詔命。其罷李隆基所兼知的內外閑廄和押左右萬騎,授其為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另授長子李成器為左右大將軍、次子李成義為右衛大將軍、四子李隆範為左羽林大將軍、五子李隆業為右羽林大將軍、薛崇簡為右千牛衛將軍。
如此一道詔書,輕輕地把李隆基所掌控的軍中實權拿下。李隆基做夢也不會想到,父皇如此辦,卻是緣於姑姑太平公主的主意。
春風得意的李隆基沒有感受到巨大的危機正在襲來,此後的太子之位設立,讓他真正感受到了寒意陣陣。
劉幽求現任中書舍人,並參知機務,憑借事變之夜的功勞,他一躍從默默無名的縣尉之身升為宰相之職。劉幽求在那些日子裏,頗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味道,其在朝堂之上,有時甚至越過中書令韋安石之前奏事,許多官員私下裏頗有微言。
這日李旦升殿,劉幽求又率先奏事,其執笏奏道:“陛下即位以來,百官勤勉辦事,朝務日漸規範,天下正處於蒸蒸日上的關頭。臣以為,陛下大位穩固,百官秩位分明,唯缺一名儲君。請陛下為天下計,早立儲君,以孚天下人之望。”
劉幽求的話說完,李旦感覺平穩,神色中沒有異樣,向座下問道:“劉卿所言甚是,國有儲君可保江山穩固,眾卿以為呢?”
群臣見劉幽求主動提出設立太子,臉上神色雖平靜,然內心裏滋味雜陳。劉幽求作為李隆基的親信人物,此次鏟除韋氏立有大功,現在這樣說,其心中太子人選定是李隆基無異。
蕭至忠作為太平公主的親信人物,這些日子與太平公主說話頗多,對太平公主的心思大致了解,知其不願李隆基的勢力漸強,他打定主意,說什麽也不能讓劉幽求的想法得逞。蕭至忠之所以有恃無恐,緣於他找到了可以擊敗劉幽求的一項利器。
事兒其實非常簡單,按照立嫡長子為儲君的古制,李隆基既非李旦的正妻劉氏所生,兄弟排行又為第三,那麽符合這一標準的唯李成器莫屬。
李旦將目光投向韋安石,問道:“韋卿,你以為呢?”
韋安石當然明白劉幽求說話的意思,作為一名三朝老臣,韋安石馬上窺知其中的關鍵。他心裏明白,太子當然應該設立,關鍵是應該立誰。按照嫡長制的慣例,當然應該立李成器,然李隆基立有大功,並兼智謀過人,他甘於屈於李成器之下嗎?若李隆基不甘心,久必為亂,那麽對國家極為不利。其實這也是一個老問題,即是立長還是立賢。從韋安石的內心來說,他雖對劉幽求等李隆基手下近來的飛揚跋扈不滿,然仍傾心於讓李隆基來當太子。看到皇帝發問,韋安石心中斟酌了一番徐徐說道:“陛下,儲位之立關系重大,臣以為大亂之後,早立太子可以進一步穩固大勢,亟需立之。”
李旦點點頭,又問蕭至忠道:“蕭卿,你以為呢?”
蕭至忠出班躬身奏道:“陛下,臣讚同韋公之言,希望早立太子。自周以降,立嫡必長,所以絕庶孽之窺窬,塞禍亂之源本,可見立儲之重要。”
韋安石聽到此話有些刺耳,他不待李旦說話,躬身奏道:“陛下,我們今日談論是否現在立太子,而非究竟立誰。臣以為,立儲之事非皇家私事,其事關國運,陛下須萬分持重,可與勳戚及重臣商之,然後決之。”
李旦道:“你們皆說現在可立太子,這也是群臣的意思了?”他環視下面一眼,就見群臣皆躬身讚同,他接著說道,“既如此,就按韋公的意思,朕與勳戚和重臣商量此事,以早日決之。”
此後又有數位大臣奏事,早朝很快散去。李旦命韋安石留下,讓他入側殿一起說話。
李旦坐在側殿內的幾案之後,幾案前面為韋安石準備了座位。韋安石入殿再覆叩拜,李旦示意其坐在自己面前。韋安石躬身道:“陛下今日非昔日藩王之身,臣不敢坐。”
李旦笑道:“韋公,你昔在相王府,我未將你視為下屬,實待你以亦師亦友之禮。我今日當了皇帝,你也不可生分了,你難道不知道我的性子嗎?我們照舊吧。”
韋安石只好依言坐下。
李旦道:“我將你留下,還是想與你商議一下立太子之事。儲位亟須早立,此事不用再說。我想問你,這個儲位究竟由誰來領?”
韋安石不假思索道:“今日朝堂之上,蕭至忠其實已說出最簡單人選,立嫡長為儲君嘛,則唯有宋王成器可以領之。陛下今日單獨召見老臣,顯然心中還有猶豫,臣妄自猜度,陛下肯定在想平王隆基之事。”
李旦嘆了一口氣,說道:“是啊,若立大郎為儲君,三郎會如何想呢?這一次誅滅韋氏擁我為帝,說到底還是三郎的功勞。”
韋安石笑道:“是啊,平王有大功在身,實為一等一的治國人才。按說吧,宋王有長兄之風,其沈靜敦厚實為仁義之人,立其為儲君亦為優選。只是這宋王與平王相比,治國的智謀與才具就落在下乘。陛下現在犯難,其實在立長與立賢之中搖擺。陛下視老臣為知心,請問陛下到底傾心於誰呢?”
李旦搖搖頭,在那裏沈默了半天,方才緩緩說道:“我想立大郎!蕭至忠說得對,立嫡長為儲君,實為塞禍亂之源本。若立三郎為儲君,其他兄弟會如何想呢?韋公,你熟知前朝掌故,高宗皇帝與濮王泰的才具相比,誰能占優呢?”
“稟陛下,臣研讀史料,知道高宗皇帝以仁義著名,所以太宗皇帝立其為儲。”
“不錯,太宗皇帝立高宗皇帝為儲時,曾向群臣說過,他之所以立高宗皇帝,是想告訴後人,儲位非經營所得。那濮王泰之所以被貶,空負才具在身,緣於他始終想經營儲位,甚至不惜嚇唬其弟高宗皇帝。”
“陛下所言甚是。陛下若立宋王為儲,將置平王於何等境地呢?”
“我想好了,可給予三郎最高的爵位,賞給他更多的食邑,以此來安慰其心。”
韋安石聞言不語,李旦見狀催促道:“韋公,你以為如何?”
韋安石嘆了一口氣,說道:“陛下,請恕臣直言相觸。陛下若如此行之,臣覺得如此情景似曾相識。”
“嗯,你可直言,我不怪你。”
“當初高祖立建成為太子,然太宗皇帝為秦王時,其開疆拓土所戰皆捷,大唐的天下多是其跨馬奪來,高祖皇帝不斷賞賜,最後將秦王封為天策上將,此位僅屈於高祖皇帝和太子建成以下。陛下,您能拿出天策上將類似的地位來賞平王嗎?”
李旦搖搖頭,說道:“我不能。”
韋安石接著道:“其實太子建成的文才武略僅僅略遜於太宗皇帝,實為超卓之人。他因為身為太子坐擁京城,所以少了太宗皇帝攻城略地的功勞。陛下若立宋王為太子,那麽宋王與平王今日之境遇,實與太子建成與太宗皇帝當日相類似。當高祖皇帝起兵太原的時候,太子建成和太宗皇帝分掌左右軍殺向京城,最後還是太子建成所率隊伍最先攻破京城。臣鬥膽說,宋王至今未有尺功,未經任何磨煉,其才具絕對比不上昔日的太子建成,陛下以為然否?”
李旦明白韋安石的意思,接口道:“我知道你的想法,不錯,大郎非三郎的對手。可是呀,他們為何要相爭呢?難道就不能平和處之嗎?”
韋安石嘆道:“陛下呀,利益之爭最為根本,誰敢打包票說可以平和其心呢?陛下您能嗎?”
李旦慨然說道:“我不能!然我可以隨時將此皇帝位放棄,因為我心境平和。”
“陛下數讓天下美名遠播。然如陛下如此心境平和者,世上又有幾人呢?”
李旦頷首讚同,他沈默片刻又問道:“韋公,依你的意思,當然要立賢了。看來你還是屬意三郎了?”
韋安石道:“臣平等對待宋王他們,與平王也沒有過度交往。臣以為,若平王被立為太子,宋王等幾個兄弟秉承陛下恬淡之風定無二話。反之,平王若心中不服,定生禍亂,此非國家之福,亦非陛下之福。”
李旦聞言喃喃說道:“嗯,我怎麽有這樣一個異類兒子?唉,韋公,你說得有理,容我仔細想想。”
蕭至忠下朝後即奔赴太平公主府,將今日議立太子之事向太平公主細細說了一遍。太平公主聽罷,眉頭微皺,問道:“劉幽求說話之後,三郎未發一言嗎?”
“朝會之時,平王隆基未發一言。”
“哼,他現在朝中安插了那麽多人,當然不用自己說話。想是三郎這一次自恃功勞,以為儲君之位為囊中之物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他們宣布大赦天下,申明“逆賊魁首已誅,自餘支黨一無所問”,以此來安定人心。另封李隆基為平王,從而以郡王的身份一躍成為親王之身,並兼知內外閑廄,押左右廂萬騎,從而有名有實掌控軍中實權。其他有功之人也論功行賞,授劉幽求為中書舍人,並參知機務,有宰相之實;鐘紹京為中書侍郎,並參知機務;麻嗣宗為右金吾衛中郎將;王崇曄為左金吾衛中郎將;崔日用為黃門侍郎,並參知機務;張暐為宮門郎,主責宮門守衛;王毛仲與李宜德皆為武衛將軍;陳玄禮、葛福順和李仙鳧皆為懷化將軍,分掌萬騎、北軍和南衙軍。
李隆基沒有忘記薛崇簡,囑劉幽求擬詔,封薛崇簡為立節王。
普潤也因此被封為鎮國大禪師,其名聲一時蓋過其師兄普寂。
看到這些有功之人被授官後,皆在那裏相互稱賀,普潤心裏有了一絲憂慮。他這些天一直協助劉幽求在太極殿裏忙碌,這日瞅到劉幽求有些空閑,遂將之拉到殿內的角落裏,說道:“劉兄,我有話說。”他們這些天旦夕在一起,普潤早忘記了自己的僧人身份,說話時與常人無異。
劉幽求已兩天未眠,只是空閑時候打個盹,眼中布滿了血絲。看到普潤臉色鄭重,遂答道:“嗯,禪師請說。”
普潤搖搖頭,說道:“我們起事之初,因混亂無序,我們以皇帝名義擬出詔敕明發天下,以此來安定大局,實屬必要。若長此以往,恐對殿下不利。”
劉幽求明白普潤的意思,即如此行事久了,外人定會說李隆基挾天子以令諸侯,定有不軌之心。劉幽求明白李隆基與自己這幫人的斤兩,若無相王的大旗罩住,其實毫無根基。他急問道:“禪師以為,我們應該如何行之呢?”
普潤答道:“須趕快讓相王出面,如此方能穩住局面。”
劉幽求啞然失笑,這樣一個關鍵之事沒有顧及,看來自己的確是忙昏了頭,他點頭答道:“禪師所慮甚有道理,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們不可漸行漸遠。待會兒見到殿下,我們就一起提醒他。”
李隆基過了一會兒來到太極殿,劉幽求將普潤所慮告知了他,李隆基聞言嘆道:“普潤禪師果然心思安靜,能理大節。然我那父王實在固執,姑姑和我百般勸說,他始終不允,如之奈何?”
劉幽求道:“我們浴血夜戰,為的就是將相王擁上皇位。殿下,我意你可發動你那些諸王兄弟輪番勸說,相王終有心動的時候。”
李隆基沈默了一會兒,然後說道:“也罷,就這麽辦吧。你把手頭上的事兒先放一放,隨我一同前去。我囑你擬的詔書,辦好了沒有?”
李隆基所說的詔書,即是以李重茂的皇帝名義所寫就的遜位詔。劉幽求答道:“辦好了。我以同樣的內容寫就了兩道,二十一日一道,二十二日一道。”
“嗯,你帶著這些詔書隨同我入府,將之交給父王。”
同樣是力推李旦登上皇帝位,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心思迥異。太平公主近日對李隆基的看法大起變化,她甚至感覺李隆基成為了一個很陌生的人兒。
從默默準備到發動事變,李隆基在其間做到了無痕跡。太平公主可謂全拋一片心,而李隆基卻虛與委蛇,讓太平公主如墜雲霧中,待事變結束,她甚至有一種被捉弄的感覺。多少次,她獨自憤憤地罵道:“黃口小子,莫非把我當成傻瓜不成?”
如果太平公主在這件事兒上感受到了李隆基的心機深沈,那麽在上官婉兒被殺這件事兒又感受到了他的手段狠辣。過了一日,太平公主輾轉得知了婉兒被殺的詳細過程,當她得知婉兒手執遺詔向李隆基展示自己的功勞,李隆基沒有任何猶豫當即下令斬殺的時候,她的心裏頓時不寒而栗:你李隆基明明已知婉兒與我太平公主交往甚密,婉兒又向李氏宗族示好,並且力推相王輔政,你為何還要不依不饒,斬之而後快呢?
至於這日李隆基授任了一批親信一事,更加增添了太平公主心中的怒火。不錯,李隆基沒有忘記薛崇簡,不過給了一個親王的虛名,朝中的實職未任一個,他分明想借著手執皇帝印璽的便利,大肆任人唯親嘛!如此下去,李隆基說不定會廢了皇帝,自己登上禦座呢。外人多會認為李隆基的這種做法匪夷所思,然太平公主認為,李隆基現在具備了心機深沈及手段狠辣的特點,那麽他若想攫取最高的權柄,顯然可以順勢而成。
眼下李隆基已牢牢掌控了軍中實權,又掌管著皇帝印璽,可以隨意擬出詔敕明發天下。那麽,若想改變這種局面的辦法只有一個,即是擁立李旦登上皇帝位。太平公主知道,這個四哥對自己友愛有加,自己說出的話到了他的面前一般不會掉在地上。如此,李隆基就可退出前臺,他也就從此沒有了發號施令的機會。
太平公主思念至此,立刻喚人備車,她要入相王府勸說哥哥。
李旦確實不想做這個現成的皇帝。
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有的人生於貧寒之家,雖絕頂聰明又有進取之心,終究不能借力攀緣以致蹉跎一生;有的人生於錦繡之家,其心淡泊不想有所作為,然權柄若即若離不離開身側,有時候還會主動找上門來,李旦顯然屬於後者。
李旦因為有了一個強悍的母親,其對權柄一道向來退避三舍。這也很正常,以太平公主之能,則天皇後在日,太平公主不敢越雷池一步,何況身為男身處於嫌疑之地的李旦呢?當自己的兩個妃子入宮向母親問安屍骨無存的時候,當來俊臣攜帶刑具入宮問訊的時候,李旦沒有其他辦法,只好選擇緘默來聽天由命。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李旦覺得只要保有一個親王的身份,日日可以賞樂屬文,即為人生最大的快樂。他作為父親言傳身教,兒子們大多秉承如此信條,以致多有父風,唯有一個李隆基透出特別,也最讓李旦不放心。
於是在毫無先兆之際,李隆基率人做下了驚天動地之事,讓李旦為之愕然萬分。其愕然之餘,突然發現事兒的結果竟然要讓自己當上皇帝,他的心中頓時矛盾萬分。
李旦不是傻子,他明白若韋太後一旦革命,天下由此姓韋,那麽自己一家頓時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由此來說,李隆基的行動十分有必要,由此避免了李氏宗族毀滅的境地。然若讓自己來當皇帝,自己則從此陷入了紛紜繁雜的政事之中,從此再無安靜的心緒;再者,自己奪了侄兒的皇位,世人和後世又會怎樣評說這件事兒呢?
他在仿徨無計的時候,忽然想起了韋安石,即令人去將韋安石召來。韋安石到來之後,李旦向他訴說了自己的郁悶之情。
韋安石聞言很幹脆地答道:“天降大任於相王,您不可猶豫。”
李旦道:“你熟知我的脾性,做皇帝實在是一件令人很煩心的事兒。我心如此,如何能做好呢?”
韋安石道:“相王如此考慮自身太多,其實不該。如今韋氏被誅,舉目天下,能夠匡救天下者,唯相王一人而已。若相王不出山,誰來承繼高祖太宗皇帝傳承下來的大統?莫非相王還想讓天下繼續混亂下去嗎?”
“重茂現在皇帝做得好好的,他亦為李家兒孫,一樣能繼大統。”
“相王,請恕屬下直言。三郎此次領兵誅滅韋氏,立有大功,他能容一個年幼無知之人在那裏指手畫腳嗎?屬下知道,相王可以彈壓三郎,讓他擁戴重茂為帝,然別人會如何想呢?久之必生亂象。若相王進身為帝,則可斷了那些窺探者的妄想。”
“唔,你說得還有些道理。”
“再說了,自則天皇後之後,多年來國家權柄多由女人把持。三郎此次誅殺韋太後、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已然絕了此患。只要相王登上帝位,重用良臣,納諫求治,遵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故事,則國家即可邁入正軌,天下之人定會擁戴歡呼,天下覆至太平。”
李旦的心思有些活泛起來,問道:“我若為帝,你須為我出大力氣。”
韋安石回答道:“屬下跟隨您多年,定當鞠躬盡瘁,全傾心力。只是屬下才具有限,難孚相王之望。這次三郎起事,順勢蕩平韋氏及武氏勢力,那些獻媚之臣也得到了清理,若您為帝,可召回那些良臣輔弼,像武臣郭元振,文臣姚崇、宋璟、張說等人,他們皆有相者之材,實為國家棟梁。”
李旦道:“你說得對,朝中的官吏該清理一下了。那些多如牛毛的‘斜封官’,該讓他們壽終正寢了。”
李旦與韋安石的這一番晤談,激發了其勵精圖治的雄心。李旦的這番雄心此前被退讓之心深深包裹,連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麽會有這樣一番心思。不過李旦的這番心思需外力來激發,其有激情時雄心萬丈,遇到挫折時則一落千丈,缺乏恒久的堅持。
李旦被激發了雄心,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輪番來勸他的時候,他先是應景般地推托了一番,最後裝作無奈狀答應了。
到了六月二十三日這一天,劉幽求又擬出一道李重茂遜位詔,用璽後派人專程送給相王李旦,並將之明發天下。這一道詔書與此前兩道有些不同,劉幽求下了不少工夫,明確了相王為帝的法理所在。自周朝以後,立子立嫡之制是傳統的典禮,然而之前的殷商時代,還是可以實行兄終弟及的繼承辦法。所以劉幽求在詔令開篇寫道:“自昔帝王,必有符命,兄弟相及,存諸典禮。”用含糊的言語說明了李旦繼承其兄李顯之位的合法性,因為這種繼承法是“存儲典禮”的。當然,為了進一步證明李旦成為皇帝的必要性,劉幽求在下面寫道:“叔父相王,高宗之子,昔以天下讓於先帝,孝友寬簡,彰信兆人。神龍之初,已有明旨,將立太弟,以為副君。”這個天下本來就是李旦的,只不過他主動將皇位讓給哥哥李顯做,李顯當了皇帝之後,欲立李旦為皇太弟,擺明了李顯身後將由李旦來當皇帝。只不過李旦堅決辭讓,此事才作罷。
劉幽求以少帝李重茂的口氣,先說李旦當皇帝合乎古代典禮,再說這個天下本來就是李旦的,李重茂當皇帝反而是韋太後主使篡奪而來,所以李重茂翻然悔悟,決心“擇今日,請叔父相王即皇帝位”。
如此一來,李旦就是不想當皇帝也不成,因為這個位置單屬相王李旦,其他人若有癡心妄想即為謀逆不軌。
六月二十四日卯時,京城中九品以上文武官員皆集於太極殿。殿堂內一左一右分列文武官員,依服色自前而後排列。
殿外凈鞭三響,就見少年皇帝李重茂自東序門進入,然後升於禦座之上。李重茂畢竟已當了二十餘日皇帝,所以其入殿行止顯得比較熟悉。
按照往日謁見程序,百官須在黃門官口令下朝拜皇帝。然而這日黃門官不見蹤影,百官經此大變,皆靜默等待,不敢發出任何聲響,深恐行為逾制而得罪,所以殿內顯得非常寂靜。
驀地,就聞一陣鈿釵輕響,一位身著一品翟衣、頭戴九樹花釵的麗人緩步自東序門進入,眾人凝神細觀,赫然發現這位麗人正是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來到禦座前,面向群臣站立,啟唇說道:“宮中有大事發生,韋庶人和悖逆庶人已伏誅,想百官已知曉了。今日不用再朝見少帝,此為我的主意,請百官勿驚疑。”
此前劉幽求擬出一道皇帝制書明發天下,其中歷數韋太後和安樂公主的罪惡,最後決定廢除其太後和公主封號,貶韋太後為庶人,安樂公主為悖逆庶人。
按照大唐禮制,後妃及公主不得在朝會時入殿。然自則天皇後之後,女人甚至可以當皇帝接受群臣朝拜,這日太平公主出現在這裏,百官早已見怪不怪。何況現在正是非常時期,百官正在那裏惴惴不安,沒人敢有異議。
太平公主揚起手中的絲絹說道:“韋庶人和悖逆庶人倒行逆施,所以人神共怒,她們最終灰飛煙滅。她們胡作非為也就罷了,卻將這個大好江山弄得烏煙瘴氣,亟待重整河山。知道這是什麽呢?此為少帝的遜位詔書。這個少帝還是有些眼光的,他知道靠自己之力難負重任,因此想將天下讓給相王。”
百官聞言,不禁輕輕唏噓,人群中頓時湧出一陣“嗡嗡”聲。
太平公主又道:“這道詔書寫得甚好,不錯,這個天下本來就是相王的。奈何相王生性恬淡,不以世事縈懷,所以雖有天下,猶讓於人。如此詔書已發三道,相王一直不許。沒奈何,我婦道人家只好來到前臺,要為天下人謀此福祉。諸位,今日皇帝欲以此位讓給叔父,你們以為如何?”
李重茂看到自己的這位厲害姑姑長篇大論,不敢吭一聲,其瘦弱的身軀縮坐在闊大的禦座裏。
劉幽求此時站立前排,當即跨前一步跪倒,朗聲奏道:“如今國家多難,正需明君勵精圖治。皇帝明白事理,非常仁孝,其追隨堯、舜之風,決然將皇位讓給叔父相王,此天幸也。相王領此重任,臣願意鞠躬盡瘁,盡心輔佐。”
百官見此情景,知道此為大勢所趨,遂齊刷刷地跪在地上,唯剩下一個相王李旦矗立當地。
群臣言語雜亂,然可清晰辨出他們皆擁護李旦為皇帝。
太平公主臉上綻開微笑,伸手揮了一下,然後說道:“既如此,大家請起,我們就奉相王為帝吧。”言訖,太平公主走下禦臺,走至李旦面前牽其手曰:“四哥,走吧,你可升禦座接受群臣的朝拜。”
李旦此時半推半就,任太平公主牽著其手走至禦座前。
太平公主驚奇地發現,李重茂此時依然癱坐在禦座,沒有乖覺地離去。她有些惱火,輕輕去掉李旦之手,然後抓起李重茂的衣領,將之提溜起來,說道:“天下之心已歸相王,此非兒座,你可到臺下向相王朝拜。”
李重茂身軀瘦小,所以太平公主可以輕易將之提起。李重茂及地的時候未曾站穩,一個趔趄伏於地下,前列的群臣可以看到,這個少年的眼中竟然噙滿了清淚。
太平公主再覆轉身,輕輕牽過李旦之手,輕輕說道:“四哥,事不宜遲,快坐上吧。”她將李旦迎入禦座後,側臉喚了一聲:“黃門官,過來。”
黃門官小心地走過來,太平公主隨後退下禦臺混入人群中。
百官在黃門官的導引下向李旦叩拜,李旦在二十六年前曾經當過皇帝,這一次終於擺脫了母親威權的陰影,名正言順地成為皇帝。
按照大唐禮制,新皇帝踐祚時需有一套相對繁覆的禮儀。李旦這日在太平公主主持下,身著親王之服升於禦座之上,接受群臣叩拜後當即登基,如此簡單的儀式倒深合李旦簡約的脾性。
太平公主力促李旦即皇帝位,在朝堂之上將少帝李重茂提溜下禦座,如此行為讓朝臣觀之恍若隔世,似乎那個果敢殺伐決斷的則天皇後又回來了,心中就對太平公主生出了不少畏懼。其中一些善於趨炎附勢之人立刻打定主意,今後要想法向太平公主靠攏,如此方能長保富貴。
李旦坐上禦座接受群臣的朝拜,其耳聽久違的“萬歲”聲音,心裏得到了無盡的滿足。他斜眼瞧了一眼身著翟衣的太平公主,心想關鍵之時還要靠至親之人,若無妹子力助,自己怎能輕易登上禦座?那一時刻,他心中溢滿了對太平公主的感激之情,反把兒子李隆基浴血奮戰才是自己能登上大寶的根本原因忘得一幹二凈。
朝會結束,李旦留下太平公主,兩人並肩入側殿密談。
兩人坐定後,李旦先向太平公主表達了感激之情:“妹子,我今日能夠順利地升上禦座,皆為你的功勞。你雖為女身,其魄力和決斷能力不讓須眉,比我強多了。”
太平公主道:“大事當前,不可猶豫仿徨,如此方能成大事。四哥,你今日很好嘛,群臣沒有一人出聲反對,看來你能上位,實為眾望所歸。”
“嗯,眼下百廢待興,我尚無頭緒。妹子,你能力超卓,人言你大有母親之風,你要不吝幫我啊。”
“這還用說嗎?四哥,如今韋氏被誅,我們從此就沒有了禍胎。天下之大,僅你我兄妹二人最為至親,我幫你,其實就是幫我自己呀。”
“嗯,你說得對。我現在剛登上皇位,你以為我們應該先辦些什麽事兒?”
“當前最緊要者莫非人事,譬如軍中一定要有至親之人掌控,朝中也要選出一些心向我們且有能耐辦事的人占據要位。”
“軍中?三郎現在管得挺好,何必再動?”
太平公主沒有接言,她先是瞧了一眼哥哥的神色和眼光,可以看出那是一片至誠。她於是嘆了一口氣,問道:“四哥,你以為三郎如何?”
“他很好嘛。這一次若不是他出面起事,韋氏也許就很快革命了。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的境遇實在堪憂啊。”
“四哥說得對,三郎的功勞很大。不過此子起事,事先不向我們透出一點信兒,他的主意實在拿捏得結實。四哥,有句話叫做疏不間親,然三郎如此深不可測,他心中所思什麽,我們一無所知。我以為,我們以後要給他安上韁繩,防止他亂蹦亂跳,如此可免他惹出事端。”
李旦的性格恬淡,他常常拿這種標準來衡量調教兒子們。除了李隆基以外,其他幾個兒子繼承了父親的性格特點,讓李旦感到大為滿意,唯對李隆基放心不下,其每每訓斥兒子的時候,訓斥對象多為李隆基。現在太平公主說出了自己的擔憂,李旦深以為然,當即點頭讚同,說道:“不錯,此子脾性既深沈又飛揚,實難把握,我們今後要註意規範其行為。妹子,我看三郎最聽你的話,你要多操點心呀。”
太平公主冷笑道:“四哥,三郎聽我的話?你錯了,此子只信自己,其心性實在堅定得很。嗯,我們不要扯遠了,還回到軍中之事上來說。”
“好呀,你意如何呢?”
“三郎現在掌控軍中實權,他起事後京中局面覆雜,他這樣做是唯一正途。然今兒四哥當了皇帝,百官皆擁戴,那麽軍中實權必須由四哥親自掌控。”
李旦有些不明白,現在三郎掌控軍中,實與自己掌控無異,太平公主為何還要說如此不妥呢?
太平公主十分了解這個哥哥的脾性,他與三哥李顯的相同之處,即是不願在瑣事上耗費太多的精力,所以日常處事都相對簡單;兩人的不同之處在於,李顯的思慮為一團糊塗,根本就理不出頭緒來,而李旦只是因為生性恬淡,所以不願去想去思,他若能靜下心來認真地想一件事兒,還是相當睿智的。所以太平公主在這個哥哥面前,還是能把握分寸的。她往往輕輕一點某事,似不著痕跡,李旦過一會兒就能理出頭緒。
李旦見妹妹不再吭聲,也就不再緊緊追問。他瞇起眼睛在那裏靜思,太平公主見狀也不去幹擾,場面一時變得很安靜。
李旦顯然有了主意,他微微一笑說道:“好呀,就按你說的辦。我待會兒叫來韋公商議一下,就讓大郎他們一同掌控軍中,你那大郎只有一個親王的爵位,也讓他隨大郎他們一起去歷練吧。”
太平公主微笑不語。
李旦又說道:“我剛才想了想,你此次擁立的功勞很大,如何賞你呢?你現在的尊號為鎮國太平公主,似無法再加。這樣吧,我再增加你的食邑,達到萬戶如何?”
太平公主並不推辭,笑道:“謝四哥賞。我呀,不圖虛名,不慕虛榮,嘿嘿,當一個富家婆即足矣。”
第二日,李旦當上皇帝後下發了第一道詔命。其罷李隆基所兼知的內外閑廄和押左右萬騎,授其為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另授長子李成器為左右大將軍、次子李成義為右衛大將軍、四子李隆範為左羽林大將軍、五子李隆業為右羽林大將軍、薛崇簡為右千牛衛將軍。
如此一道詔書,輕輕地把李隆基所掌控的軍中實權拿下。李隆基做夢也不會想到,父皇如此辦,卻是緣於姑姑太平公主的主意。
春風得意的李隆基沒有感受到巨大的危機正在襲來,此後的太子之位設立,讓他真正感受到了寒意陣陣。
劉幽求現任中書舍人,並參知機務,憑借事變之夜的功勞,他一躍從默默無名的縣尉之身升為宰相之職。劉幽求在那些日子裏,頗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味道,其在朝堂之上,有時甚至越過中書令韋安石之前奏事,許多官員私下裏頗有微言。
這日李旦升殿,劉幽求又率先奏事,其執笏奏道:“陛下即位以來,百官勤勉辦事,朝務日漸規範,天下正處於蒸蒸日上的關頭。臣以為,陛下大位穩固,百官秩位分明,唯缺一名儲君。請陛下為天下計,早立儲君,以孚天下人之望。”
劉幽求的話說完,李旦感覺平穩,神色中沒有異樣,向座下問道:“劉卿所言甚是,國有儲君可保江山穩固,眾卿以為呢?”
群臣見劉幽求主動提出設立太子,臉上神色雖平靜,然內心裏滋味雜陳。劉幽求作為李隆基的親信人物,此次鏟除韋氏立有大功,現在這樣說,其心中太子人選定是李隆基無異。
蕭至忠作為太平公主的親信人物,這些日子與太平公主說話頗多,對太平公主的心思大致了解,知其不願李隆基的勢力漸強,他打定主意,說什麽也不能讓劉幽求的想法得逞。蕭至忠之所以有恃無恐,緣於他找到了可以擊敗劉幽求的一項利器。
事兒其實非常簡單,按照立嫡長子為儲君的古制,李隆基既非李旦的正妻劉氏所生,兄弟排行又為第三,那麽符合這一標準的唯李成器莫屬。
李旦將目光投向韋安石,問道:“韋卿,你以為呢?”
韋安石當然明白劉幽求說話的意思,作為一名三朝老臣,韋安石馬上窺知其中的關鍵。他心裏明白,太子當然應該設立,關鍵是應該立誰。按照嫡長制的慣例,當然應該立李成器,然李隆基立有大功,並兼智謀過人,他甘於屈於李成器之下嗎?若李隆基不甘心,久必為亂,那麽對國家極為不利。其實這也是一個老問題,即是立長還是立賢。從韋安石的內心來說,他雖對劉幽求等李隆基手下近來的飛揚跋扈不滿,然仍傾心於讓李隆基來當太子。看到皇帝發問,韋安石心中斟酌了一番徐徐說道:“陛下,儲位之立關系重大,臣以為大亂之後,早立太子可以進一步穩固大勢,亟需立之。”
李旦點點頭,又問蕭至忠道:“蕭卿,你以為呢?”
蕭至忠出班躬身奏道:“陛下,臣讚同韋公之言,希望早立太子。自周以降,立嫡必長,所以絕庶孽之窺窬,塞禍亂之源本,可見立儲之重要。”
韋安石聽到此話有些刺耳,他不待李旦說話,躬身奏道:“陛下,我們今日談論是否現在立太子,而非究竟立誰。臣以為,立儲之事非皇家私事,其事關國運,陛下須萬分持重,可與勳戚及重臣商之,然後決之。”
李旦道:“你們皆說現在可立太子,這也是群臣的意思了?”他環視下面一眼,就見群臣皆躬身讚同,他接著說道,“既如此,就按韋公的意思,朕與勳戚和重臣商量此事,以早日決之。”
此後又有數位大臣奏事,早朝很快散去。李旦命韋安石留下,讓他入側殿一起說話。
李旦坐在側殿內的幾案之後,幾案前面為韋安石準備了座位。韋安石入殿再覆叩拜,李旦示意其坐在自己面前。韋安石躬身道:“陛下今日非昔日藩王之身,臣不敢坐。”
李旦笑道:“韋公,你昔在相王府,我未將你視為下屬,實待你以亦師亦友之禮。我今日當了皇帝,你也不可生分了,你難道不知道我的性子嗎?我們照舊吧。”
韋安石只好依言坐下。
李旦道:“我將你留下,還是想與你商議一下立太子之事。儲位亟須早立,此事不用再說。我想問你,這個儲位究竟由誰來領?”
韋安石不假思索道:“今日朝堂之上,蕭至忠其實已說出最簡單人選,立嫡長為儲君嘛,則唯有宋王成器可以領之。陛下今日單獨召見老臣,顯然心中還有猶豫,臣妄自猜度,陛下肯定在想平王隆基之事。”
李旦嘆了一口氣,說道:“是啊,若立大郎為儲君,三郎會如何想呢?這一次誅滅韋氏擁我為帝,說到底還是三郎的功勞。”
韋安石笑道:“是啊,平王有大功在身,實為一等一的治國人才。按說吧,宋王有長兄之風,其沈靜敦厚實為仁義之人,立其為儲君亦為優選。只是這宋王與平王相比,治國的智謀與才具就落在下乘。陛下現在犯難,其實在立長與立賢之中搖擺。陛下視老臣為知心,請問陛下到底傾心於誰呢?”
李旦搖搖頭,在那裏沈默了半天,方才緩緩說道:“我想立大郎!蕭至忠說得對,立嫡長為儲君,實為塞禍亂之源本。若立三郎為儲君,其他兄弟會如何想呢?韋公,你熟知前朝掌故,高宗皇帝與濮王泰的才具相比,誰能占優呢?”
“稟陛下,臣研讀史料,知道高宗皇帝以仁義著名,所以太宗皇帝立其為儲。”
“不錯,太宗皇帝立高宗皇帝為儲時,曾向群臣說過,他之所以立高宗皇帝,是想告訴後人,儲位非經營所得。那濮王泰之所以被貶,空負才具在身,緣於他始終想經營儲位,甚至不惜嚇唬其弟高宗皇帝。”
“陛下所言甚是。陛下若立宋王為儲,將置平王於何等境地呢?”
“我想好了,可給予三郎最高的爵位,賞給他更多的食邑,以此來安慰其心。”
韋安石聞言不語,李旦見狀催促道:“韋公,你以為如何?”
韋安石嘆了一口氣,說道:“陛下,請恕臣直言相觸。陛下若如此行之,臣覺得如此情景似曾相識。”
“嗯,你可直言,我不怪你。”
“當初高祖立建成為太子,然太宗皇帝為秦王時,其開疆拓土所戰皆捷,大唐的天下多是其跨馬奪來,高祖皇帝不斷賞賜,最後將秦王封為天策上將,此位僅屈於高祖皇帝和太子建成以下。陛下,您能拿出天策上將類似的地位來賞平王嗎?”
李旦搖搖頭,說道:“我不能。”
韋安石接著道:“其實太子建成的文才武略僅僅略遜於太宗皇帝,實為超卓之人。他因為身為太子坐擁京城,所以少了太宗皇帝攻城略地的功勞。陛下若立宋王為太子,那麽宋王與平王今日之境遇,實與太子建成與太宗皇帝當日相類似。當高祖皇帝起兵太原的時候,太子建成和太宗皇帝分掌左右軍殺向京城,最後還是太子建成所率隊伍最先攻破京城。臣鬥膽說,宋王至今未有尺功,未經任何磨煉,其才具絕對比不上昔日的太子建成,陛下以為然否?”
李旦明白韋安石的意思,接口道:“我知道你的想法,不錯,大郎非三郎的對手。可是呀,他們為何要相爭呢?難道就不能平和處之嗎?”
韋安石嘆道:“陛下呀,利益之爭最為根本,誰敢打包票說可以平和其心呢?陛下您能嗎?”
李旦慨然說道:“我不能!然我可以隨時將此皇帝位放棄,因為我心境平和。”
“陛下數讓天下美名遠播。然如陛下如此心境平和者,世上又有幾人呢?”
李旦頷首讚同,他沈默片刻又問道:“韋公,依你的意思,當然要立賢了。看來你還是屬意三郎了?”
韋安石道:“臣平等對待宋王他們,與平王也沒有過度交往。臣以為,若平王被立為太子,宋王等幾個兄弟秉承陛下恬淡之風定無二話。反之,平王若心中不服,定生禍亂,此非國家之福,亦非陛下之福。”
李旦聞言喃喃說道:“嗯,我怎麽有這樣一個異類兒子?唉,韋公,你說得有理,容我仔細想想。”
蕭至忠下朝後即奔赴太平公主府,將今日議立太子之事向太平公主細細說了一遍。太平公主聽罷,眉頭微皺,問道:“劉幽求說話之後,三郎未發一言嗎?”
“朝會之時,平王隆基未發一言。”
“哼,他現在朝中安插了那麽多人,當然不用自己說話。想是三郎這一次自恃功勞,以為儲君之位為囊中之物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