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四回 韋皇後頻顯祥瑞 庸皇帝兩較毬藝 (2)

關燈
:“劉尉所言不差。你們能入此室,皆為有緣之人。這樣吧,我已讓沙彌在室中備好茶具,現在沸水正滾,你們兩人可在室內飲茶清談,我在這裏備好齋飯,待會兒再行討擾吧。”說完,即合十為禮,輕輕退出門外。

李隆基向劉幽求笑道:“普潤禪師確實為有趣之人,倒是挺會享受日月。”

劉幽求躬身言道:“殿下這邊請,容我動手泡茶,如此也不枉他的一片心意。”

李隆基眼望劉幽求那精壯的身材,及眨動著泛出精亮之光的小眼,想不出此人巴巴地結交自己,到底所圖何事。

劉幽求將李隆基讓到座上,然後從一旁取過滾燙的沸水,向茶具內沖水泡茶。為了今日之會,劉幽求事先將自己所欲言語推演了數遍,他知道,這次會面極為重要,眼前的這位臨淄王也非等閑之人,虛言浪語定會惹其厭煩,故而不可大意。他將茶沖好,然後端起一盞送至李隆基面前,說道:“殿下,請飲此茶。我最愛飲滾燙之茶,如此方能啜其清香之味,殿下以為然否?”

李隆基隨口答道:“水熱水溫,無非解渴而已。我對飲茶一道,卻無特別嗜好,看來劉先生為茶中高手了。”

“不敢,我也是隨口一說。我聞殿下諸藝皆通,飲茶為其末節,那也是不用多加研討的。”

李隆基與劉幽求對答數句,覺得此人說話顛三倒四,頗無趣味,心中就生出了一絲不滿。他說自己諸藝皆通,那是說自己如長安浮浪子弟一般愛游賞之事,這人實在不會說話。李隆基心裏雖然這樣想,然他向來喜怒不形於色,無非話語少了一些,並未有什麽異樣。

劉幽求覺得眼前氣氛有些壓抑,遂俯身坐在李隆基對面,哈哈一笑道:“當初劉備三顧茅廬以求諸葛亮,緣於諸葛亮以臥龍之名滿天下。我劉幽求不過一小縣之尉,今日冒昧求見,大約被殿下看輕了。”

李隆基道:“隆基豈敢?你既知我諸藝皆通,當知我亦喜交友,且交友不問出身,三教九流,只要脾性相通,那是百無例外的。我們若談得快活,一樣為朋友,先生怎能說出看輕之言呢?”

劉幽求道:“看來我的眼光沒錯,殿下如此折節下士,那是我的福分。也罷,我不再說虛飾之詞,此後定單刀直入,若得罪了殿下,勿怪勿怪。”

“先生既說單刀直入,為何還大兜圈子?看來還是言不由衷啊!”李隆基說完哈哈大笑,劉幽求先是一怔,繼而也隨之賠著笑,如此,場面上的氣氛頓時變得活泛起來。

劉幽求微笑道:“殿下,我劉幽求今年已四十有餘,官至小縣之尉,知道我現在日日所思為何嗎?”

李隆基心裏當然明白他心中所思,一個中年人一生碌碌無為,且官職僅為縣尉,一般人到了這個分上眼見晉職無望,定會隨波逐流,想法打發掉今後的日子才是。眼前的這個人如此上躥下跳,費力結交各種人,說明他有不安分之心。如此不安分,則定有所圖。李隆基心中很明白,然故意不回答,做出一副茫然模樣,還搖搖頭,靜聽劉幽求後面言語。

場面因此沈寂片刻,少頃,劉幽求幽幽地說道:“幽求已蹉跎半生,我豈為蓬蒿之人?我今日面見殿下,正想從殿下身上博求後半生的功名!”

“先生錯了!隆基無非一虛名郡王,官職低微,難能獎掖擢拔先生功名,你倒弄得我一頭霧水。”

“殿下莫謙遜太過,你且聽幽求分剖明白,再評判不遲。”

“如此,隆基洗耳恭聽!”

劉幽求端起茶盞一飲而盡,然後說道:“則天皇後當初不立武姓,覆立當今皇上,此為其真實心意嗎?非也。當初則天皇後大肆屠戮李唐宗族之人及功臣,此後改唐為周,其目的很明確,即將李氏王朝改為武姓天下,那是明眼之事。知道則天皇後為何又改變心意了嗎?”

“我好像聽說過,那是則天皇後從狄公等人之意。”

“是呀,朝野傳聞,某一日狄公說則天皇後曰‘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下而祭姑於廟者也’,似傳為信史。幽求以為,狄公當初的確說了這番話,然以則天皇後之睿智,斷不會因狄公寥寥數語就改變心意。則天皇後所以這樣做,無非是迫於形勢,主要緣於兩種壓力。”

“兩種壓力?”

“是啊,兩種壓力。一者,當時朝中正直大臣如狄公、張柬之等人,皆以維護李唐王朝為正朔。他們認為,則天皇後雖改國號為周,並沒有改變國體,依舊是承繼高祖、太宗及高宗皇帝之體統而來。大臣如此,天下庶民百姓更是這樣以為,他們緬懷‘貞觀之治’及‘永徽之治’的榮光,享受著安詳與富足,極不願意重蹈隋末大亂的覆轍。若李姓易武,則是改朝換代,天下極易動亂,這是人們都不願意看到的。”

“不錯,劉先生說得對。隋末大亂雖離今近百年,然民間流傳著各種話本,煬帝楊廣,還有我那先祖建成與元吉,皆為話本中痛斥對象,而太宗皇帝及其手下秦叔寶、羅士信、程咬金、尉遲敬德皆為救世英雄,由此可以看出人心所向。”

“殿下所言甚是。人心思穩,不願動亂,此為庶民所求,太宗皇帝拼殺積功成就了唐朝,則我朝就成為人心思歸的基石所在。則天皇後眼光何等敏銳,她看到如此大勢,知道以己之力難以扭轉,終將國家大位交與當今聖上。則天皇後臨終遺言,囑對其不可再稱皇帝,只許稱則天皇後,則是對李唐王朝的徹底回歸。當時以張柬之為首的‘五王’誅滅張氏兄弟,換做別人,恐怕還會有如此選擇。”

“嗯,其二呢?”

“當初太宗皇帝回宮後向長孫皇後問計,長孫皇後卻之曰‘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堅決不問政事,由此成就她‘第一賢後’的美名。則天皇後能持大政,源於其不世出的才能以及殺伐決斷的能力。就男女而言,女人大多多愁善感,眼光短淺,所以,孔夫子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話,說明女人為政,非其擅長。我敢說,如則天皇後這樣能持大政的女人,五百年難再出一個。所以說,皇帝應該由男兒來當。女人連政事都不許問,奈何能處大政?此為其二。”

劉幽求所言反映了當時的正直官員及士族的想法,此等言語並不為奇。李隆基聽後並不響應,在那裏默默無語。

劉幽求說著說著立起身來,慨然道:“殿下,下官今日願說肺腑之言。我剛才以則天皇後為例,其實想說今日之事。如今聖上偏倚韋皇後,韋皇後又與上官昭容、安樂公主一起弄權,其安插朝中重臣,大肆授任‘斜封官’,近日又懸皇後圖畫,又獻什麽《桑韋歌》,擺明了想把韋皇後推上大寶之位。殿下,你願意唐朝改作他姓嗎?你願意讓女人把持大政嗎?”

劉幽求的這番話說得李隆基血脈賁張,其伸掌拍向幾案,將上面的碗盞敲得蹦了起來,沈聲道:“不能!我為李家子孫,焉能允許這等事情發生?”

“對呀,殿下,你應該做些什麽?”劉幽求見李隆基積極響應,心中欣喜。

李隆基馬上又平靜下來,覺得在劉幽求面前如此失態實在不該。畢竟,今日僅與其謀面兩次,對其所知不深,不該在此官微言輕之人面前輕易顯露自己的態度。他想到這裏,伸手扶正幾案上歪倒的茶盞,輕飲了一口裏面的剩茶,微笑道:“先生所言甚是,如今朝綱紊亂,一些正直之人觀之痛心疾首,我為李家子孫,當遙追先祖英烈,以匡扶正義。可是呀,你剛才說自己官微言輕,我自己也是如此啊。我雖有郡王之名,那不過虛名罷了,心中想改變現狀,然終無能力和機會啊。”

劉幽求拎起茶壺走至對面為李隆基添茶,又從一側取過抹布抹去李隆基面前的水痕,以此來緩和剛才激越的氣氛。他做完了這些事兒,然後回到座上,輕輕呷了一口茶,說道:“殿下不可以太謙!以下官所觀,大唐覆興之事,恐怕只有殿下才能擔當。”

李隆基聞言爽朗一笑,說道:“先生言重了。隆基非皇子,現為別駕之身,這天下大任如何能與我扯上幹系?”接著又正色道,“我們在此言說,可以言笑無忌。先生若出了門,此等話題不可露出半句,否則先生將獲罪,也為我惹下大禍!”

劉幽求搖搖頭,說道:“我所言語為肺腑之言,非專為恭維殿下,殿下若有耐心,可聽我一一分剖明白。

“一者,如今聖上昏庸,皇後專權,此等局面難以長久。天下思穩心切,又追慕李唐王朝英烈,斷不會讓王朝改姓或讓女人專權,別看如今韋皇後貌似有則天皇後之行事模樣,然她無則天皇後的手段,行事不大氣,則如今猖狂愈烈,將來終會反噬其身。

“二者,則天皇後當日大肆屠戮李氏宗族,如今高宗皇帝之後僅留下聖上與相王兩支相對完備,若要昌盛李唐,當從這兩支中選取。換句話說,其他李姓之人皆無當皇帝資格。皇帝一脈,自從太子重俊死後,其他皇子皆年幼,他們難有擔當大任的能力。相王一脈,我聽說除了楚王以外,其他四王皆與相王一樣恬淡處事,絕足不問政事。如此,請殿下揣度之,豈不是僅剩下殿下一人能擔當大任嗎?”

看到劉幽求在這裏侃侃而談,其所言語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而成,李隆基的心扉漸漸打開,遂問道:“先生所言大任,莫非想讓我謀取皇位嗎?”

“不錯,就是這樣。”劉幽求慨然答道。

“先生異想天開了。隆基心思,若能為國家盡一份力量足矣,從未奢想謀取皇位。且你若果真有了這種心思,依眼前情勢斷不能為,若要硬取,豈非水中撈月?”

“不然,人若想幹大事,定要目標長遠且謀慮清楚。我這樣說非為浪言,已深思熟慮多日。”

“嗯,你且道來。”

“當今聖上與相王,一個昏庸,一個恬淡,皆非明君之選,其子輩中如前所言,唯殿下一人能擔大任。殿下若圖大事,須有大胸懷然後徐徐圖之。”

“這樣不好,皇帝由上天所授,非人力能謀。太宗皇帝在日,濮王泰才略超卓,終因有謀位之嫌被貶。太宗皇帝當時說道,所以貶濮王泰而立高宗皇帝,緣於要用此事例告訴子孫,皇位非謀能得。”

劉幽求見李隆基在這裏遮遮掩掩甚不暢快,忽然放聲大笑,然後說道:“殿下似敞開心扉為好。不錯,太宗皇帝當時確實如此說。我今天說句大不敬之話,若太宗皇帝自己不謀求皇位,其能成為皇帝嗎?還有,則天皇後當時已入尼庵修行,她若不謀取進身之道,能成為皇後嗎?能成為後來的周皇帝嗎?殿下,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實為至理名言,若不能謀略,焉能成事?”

李隆基有心試探,不為劉幽求情緒所動,他默然片刻,然後言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罷,我們敞開心扉最好。若先生為隆基謀之,你有何法呢?”

“上天定會垂青那些有準備之人。吾若替殿下謀之,那就是要廣結朋友,待機而動。如那日在王崇曄宅中所交之人,關鍵時都能用之。對了,那日殿下似提起萬騎將領,這些人最為有用。還有,殿下若圖大事,有一強援不可不用。”

“此人為誰?”

“此人久在殿下身側,又為殿下至親,殿下難道就沒有意識到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啊。太平公主與聖上和相王不同,此人秉承則天皇後的性格及謀略,其從政經驗比起兩位兄長要強許多。然此人有一樁好處,就是她不像則天皇後與韋皇後那樣以謀求高位為目的,只要富足即可。她雖這樣,然決不能容忍韋皇後把持大政,她怕這樣的結果會陷自己於風雨飄搖之中。太平公主既有謀略,又善籠絡人物,我近日聽人說,太平公主近來最愛結交朝中重臣,原來她對‘斜封官’一事向不參與,近來也經常找聖上授任,為此還與安樂公主有了爭執。她這樣做,我相信她非為財貨,定有圖謀。在此點上,殿下與太平公主有相同謀求之處,殿下應取得太平公主支持。若公主答應,其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人脈關系可為殿下所用,則大事成矣。”

李隆基到此時方悟劉幽求非誇誇其談之人,雖身處低位,然對朝中形勢與各方力量相當熟悉。其不計後果全盤向自己托出,足證其心真誠,尤其對太平公主的見地,李隆基此前雖與姑姑親密,然絕對想不到結盟謀事的地步。由此看來,劉幽求有著相當透徹的眼光。李隆基想到這裏,手一撐立起身來,然後走到劉幽求面前執其手道:“先生一心向唐,語出真誠,隆基幸也何如!謀事尚在其次,我們有緣結識,又談話投機,這才令人歡喜。來,我們且促膝深談,望先生不吝教我。”

劉幽求見李隆基情之所至,絕非作假,遂微笑道:“殿下蔔筮三次然後箸起三次,豈非上應天意?若謀慮清楚,天意佐之,大事豈能不成?”

李隆基聞言,方知普潤與劉幽求關系大非尋常,此等幽微之事定是普潤說知,則兩人談論自己絕非一次。其心念間恍然一動,心想今日莫非是二人設的圈套?然又觀劉幽求的神色發乎真情,對自己絕非惡意,又覆釋然,遂答道:“此等游戲之作,那是當不得真的。此事今後不可再說,若傳揚出去,我豈不是與朱雀門上的圖畫一般無聊?”

劉幽求正色道:“殿下,所謂成事在天,那也是真真切切的。諸葛孔明曾說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若不應天意,縱然謀慮百般,終無用處。”

李隆基就在劉幽求面前坐下,微笑道:“先生觀察隆基,恐非一日了。請問先生,若皆以此等眼光來看隆基,我豈不成為眾矢之的了?”劉幽求聞言一楞,一時不知道怎麽回答才好。

李隆基之所以被密友呼之為“阿瞞”,並非浪得虛名。大凡人之秉性,發乎天成,往往自小及大,從細微之處透出本質。據說八歲的李隆基有一次入宮,曾被武懿宗攔阻,李隆基慨然說出“這是我家朝堂,礙你什麽事兒”的豪言。一方面顯示了其英武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表明李隆基自小生在皇家,業已生出傲視天下的秉性。

雖然頂著則天皇後及武家的壓力,然李旦畢竟也當了數日皇帝,則天皇後稱帝後,李旦還是“皇嗣”,至少從名義上還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則天皇後當皇帝,從程序上還有李旦數次辭讓的環節,於是李旦就有了“一讓天下”的美名。後來李顯返京成為太子,也是因為李旦多次辭讓“皇嗣”稱號方有的結果,於是李旦更有了“二讓天下”的美名。

李隆基作為李旦的三兒子,親眼目睹了這些過程。父親曾經當了皇帝,然而轉瞬即逝;父親當了“皇嗣”,也說沒就沒了。探究個中緣由,他發現父親始終是一個被動者,就像一枚棋子,任人隨意拈起然後隨意落下,始終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

那位能夠左右自己一家命運的下棋者為祖母則天皇後,她之所以能夠成為下棋者,緣於她掌控著這個國家。

至於後來的局勢,李隆基看得眼花繚亂。伯父李顯當了皇帝,其不學父祖的勵精圖治之風,反而寵信韋皇後和武三思,使朝綱紊亂,政紀松弛。李隆基打心眼裏瞧不上自己的這位皇帝伯父,他始終認為祖母選擇自己的伯父而不選擇自己的父親當皇帝,是一個極大的錯誤。事情很明顯,伯父李顯向無主意,且任人唯親,父親李旦雖然恬淡無為,然頭腦清楚,日常修持儒家之術,其治國能耐明顯比李顯要強。當然,李隆基這樣想也有自己的私心,父親若當了皇帝,自己就成為皇子,也就有了當太子的可能。想想當初的太宗皇帝,其功勞很大,畢竟是皇二子,靠著其謀略及“玄武門之變”,結果也成了皇帝嘛!

對於李隆基刺激最深的是太子重俊的未遂政變,若此次政變成功,李重俊可以一躍成為皇帝。李隆基事後仔細打聽了事件的各個細節,忽然發現發動一場政變其實並不太難,若能把握好,則皇位伸手可及。假若那日李重俊少些猶豫,帶領兵士快速攻下玄武門,將皇帝皇後擒入手中,就是此後的皇帝援兵來得再多,也終歸無用。“成則王侯敗則賊”,此話一點不假,若事變成功,李重俊也不需要用自己的頭顱祭奠武三思了。李隆基此後每每想起這場事變,心中都會替李重俊感到惋惜:畢竟未歷大事顯得稚嫩啊!李隆基有時把李重俊想象成自己,若自己成為事變的主人,首要者需控制皇帝。李重俊先殺武三思等人打草驚蛇,讓宮中的皇帝等人有了準備,可謂本末倒置!

那一日李隆基忽發奇想,一個毛頭小子李重俊尚且能釀成此大事變,可見皇位非為天授,是能夠用實力來謀取的。當初陳勝作為一個草民戍卒,就能說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自己作為一個曾經的皇子,為何不能有如此胸懷呢?

李隆基被任命為潞州別駕,雖整日徜徉在樂舞游宴之中,身側又有美女相伴,然其心中日思夢想的就是這樣一件事兒:改變自己的命運,追逐權力以獲取人們的尊敬。他返京之前,韓凝禮為其蔔筮,其心間念叨的則是這樣一件事兒:此次回京,我能有所斬獲嗎?

李隆基的心事無人知曉,其返京後滯留不歸,看似無意中交結眾人,其實內心實有目的:所謂“亂世出英雄”,眼前堪為亂世,則蘊藏著無盡的機會。李隆基知道,要想成事,必須有人脈資源,這也是他看似無意交結眾人的原因。

劉幽求現在聞李隆基所言一時發楞:若答眾人皆能看出李隆基意圖,則顯李隆基行事實在低劣;若答眾人未能看出,唯自己能識,自己豈非成了神人?思慮至此,劉幽求一時躊躇未答。他沈默片刻,覺得避開話題非為良選,遂答道:“幽求處心積慮,欲攀緣晉升機會,所以以小人之心,度殿下之腹。此等幽暗之心,常人一般難有,殿下勿多慮了。”

李隆基見劉幽求通過貶低自己來答,覺得這人堪為機智,心中甚喜。他默思自己數年懷此心事,此後若能與眼前之人逐項溝通,定有裨益。太宗皇帝曾說過,以一人之智,難決天下之務,所以其為秦王乃至為皇帝時,最愛招引人物,其身邊也常常圍繞一大幫能臣猛將,大事方成。其思念至此,再度執劉幽求手道:“先生不必太謙,我們今日晤談,實屬天意。隆基許多日子以來,心中郁悶,又想有作為,惜無人言說。今日得遇先生,乃上天助我,今後我有猶豫,當敞開心扉,請先生釋疑,望先生勿卻。我將先生倚為良師,也請先生妥善保密,如今日之語,那是不需向普潤禪師透露的。”

“殿下放心,幽求自會謹記。”劉幽求緊握了一下李隆基之手,鄭重說道。他知道,李隆基能對自己說出這般話,明顯已將心事交托,則普天之下,唯己一人而已。劉幽求思念至此,心中一陣狂喜。他知道自己已然下了一大註,此生的富貴維系於眼前之人,成功與否取決於今後的努力和天意。

這時,就聽傳來輕輕的叩門聲,劉幽求叫了一聲“請進”,就見普潤身後立著王毛仲。他們步入堂內,王毛仲躬身說道:“主人,剛才宮內來人入府宣旨,聖上讓臨淄王速入宮覲見。”

李隆基“哎喲”一聲,知道宮人宣旨後,王毛仲再來到這裏,已費去許多時辰,遂起身拱手道:“禪師,劉先生,如此就告別了。”說罷,其快步出寺,然後跨馬向北馳去。

普潤與劉幽求眼望李隆基絕塵而去的背影,心中皆生出了一個疑問:“出了什麽大事兒?聖上竟然如此急召。李隆基雖為親王,畢竟官微,若有什麽軍國大事,皇上也不用找他商議呀。”

然肯定不是壞事,若那樣也不用大費周章派人宣旨了。

兩人對望一眼,終無頭緒,遂又步入寺內。

李隆基一路上猛抽馬鞭,馬兒在街道上狂奔,多次欲撞上行人。

皇帝急召到底有什麽事兒?莫非怪自己久滯京中不回潞州嗎?李隆基在馬上思來想去,皇帝如此急召自己大約只會在這件事兒上詢問自己,現在自己又耽誤入宮許久,皇帝若再雷霆一怒,弄不好會降罪自己。李隆基畢竟是馬毬高手,其在路上風馳電掣,腦袋裏還在那裏快速猜疑,掌握馬兒猶入化境,可謂人馬一體。其在街道上奔馳騰躍,惹得行人為之側目,許多人嘖嘖讚道,方寸之間騰躍自如,實乃馬上高手。

說話間,李隆基已然馳入朱雀門,很快來到宮門前。他提身下馬,然後報名入宮,這一溜小跑兒,又弄得周身大汗淋漓。其在太監引領下進入太極殿西側殿,入內即叩首道:“臣李隆基奉旨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顯此時正在殿中轉悠,其一臉怒色,看到李隆基前來,斥道:“哼,你已然為官身,緣何猶如浮浪子弟一般嬉戲無度?我派人宣你,為何耽誤許多時辰方來?”

“臣不在府中,所以耽誤了許多時辰,望陛下恕罪。”

“你好像在潞州為官嘛,不好好在任上為國出力,卻滯留京中嬉戲,該是不該?”

“臣該死,臣這幾日正準備行裝,欲動身回潞州。”

“罷了,你起來吧,嗯,三郎,眼前有一件大事,你若替我辦好了,我可恕你之罪,還能再加獎賞。”

李隆基再叩首,說道:“謝陛下。”然後起身道,“陛下,不知臣有何能替陛下效勞?”李隆基一聽李顯對自己改了稱呼,知道今天有驚無險,遂殷勤探詢。

李顯聞言一揮手,罵道:“若提起此事,讓朕實在惱怒。可恨呀可惱,朕養了這一幫人,實在是養了一幫飯桶。觀其模樣一個個生得白白胖胖,一到場上頓時丟盔卸甲,立馬敗下陣來。”

李隆基問道:“陛下,莫非邊疆有事嗎?”

李顯斥道:“什麽邊疆,這幫死豬,整日裏拿著朕的俸祿,吃著朕的美食,到了毬場上竟然連吐蕃人都鬥不過,朕丟臉死了,堂堂一個大國,竟然敗在吐蕃人手中,丟臉,實在丟臉。”

李隆基恍然大悟,他也聽說吐蕃使團年前入京欲迎金城公主,隨團還帶來一個馬毬隊,欲與大唐馬毬手比試一回。吐蕃人早知當今皇帝最愛馬毬,其專帶馬毬手入京,目的也是為了取悅皇帝。兩國馬毬手定於今日對陣比賽,李隆基平素亦愛玩馬毬,今日本擬觀看,為了與劉幽求約會放棄了到場機會,遂關切地問道:“陛下,莫非今日馬毬之戲,我大唐馬毬手敗下陣來了嗎?”

“那還有假!這些吐蕃人也實在不給我臉面,打個平手也成啊,卻在我面前直贏數盤。奶奶的,這些吐蕃人可氣,那些無能毬手該殺!”看來李顯今日實在氣極,在小輩面前口不擇言,粗話脫口而出,李隆基聽來覺得很有趣。

李顯的語言忽然變得緩和起來,問道:“三郎,我聽說你的馬毬玩得不錯呀。怎麽樣?你找些人與吐蕃人再比試一回,替我掙回來一些臉面,如何?”

李隆基得知李顯著急找自己,竟然是為了此等事兒,心中不由得大樂。他知道,朝廷養的那些馬毬手實在中看不中用,完全是花拳繡腿,整日裏哄著皇帝玩樂還行,到了場上真刀實槍地操練起來,很快就會露出真餡兒。皇帝現在想到自己,實在選對人了,他心裏不由得摩拳擦掌,答道:“陛下,若讓臣上陣廝殺,臣無完勝的把握。若論馬毬場上比試,臣不是吹大話,管教吐蕃人片甲不回。”

李顯看到李隆基說話很滿,疑惑道:“三郎,君前無戲言呀。此非尋常戲樂,事關國家大體,你若敗了,到時候別怪我懲罰你啊。”

李隆基昂然道:“君前無戲言,臣願領軍令狀。馬毬場上慣例各方出十人比試,可讓吐蕃人依舊上十人,臣領四人與其對陣即可。”

李顯眼珠一轉,心想此次若再敗落,自己也可用己方人數少來搪塞。其心中雖如此想,口中猶說道:“四人對十人?三郎,你不可太托大了。也罷,就這樣吧,明日午後,我們馬毬場見吧。你速去調派人手,也可演練一回,屆時場上見真章。嗯,你若能勝了這一場,今後潞州就不用回了,我另有賞賜。對了,你那幾個伴兒為誰?”

“稟陛下,另外還有五人。他們是尚衣奉禦王崇曄、禁苑總監鐘紹京、利仁府折沖麻嗣宗、萬騎果毅葛福順與陳玄禮。”

“你不是上場四人嗎?”

“葛福順與陳玄禮毬技稍遜,屆時讓他們在場邊掠陣即可,以為替補。”

“好吧,你告訴他們,只要勝了這一場,朕皆有賞賜。你去吧。”

“謝陛下。”李隆基躬身退出。

按:史料所載,李隆基此次與吐蕃人比賽的毬伴實為嗣虢王李邕、駙馬楊慎交、武延秀,此為小說家言,請勿對號入座。

第二日午後,陽光明媚,氣候適宜。禁苑馬毬場側聚滿了朝廷達官貴人,他們皆知當今皇上愛好這一口兒,自然趨之若鶩。今日座中還有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李令月到觀,吐蕃使團悉數前來,其聲勢顯得更加隆重。這時,內侍官入場大聲喊道:“聖上駕到。”就見李顯按轡進入毬場,其身後跟隨著韋皇後、安樂公主等人,群臣皆就地迎拜。那李顯下馬,在太監攙扶下升入禦座坐下,然後揮手道:“愛卿們平身,各就各位吧。”

毬場三面設有短垣,四周豎立紅旗,其南側豎立兩根木樁,之間置一直板,板下開一孔為門,門上加網為囊。毬場平滑堅實,大約已用食油灑就,其平望若砥,下看若鏡,微露滴而必聞,纖塵飛而不映。毬場兩側,分別站立著十名吐蕃毬手及李隆基四人,葛福順與陳玄禮牽馬站在場外。

李顯很滿意,他看到諸事皆備,吩咐身邊太監道:“去,讓他們開始吧。”

太監快步跑下臺子至場側大聲喊道:“聖上有旨,兩隊進入毬場,教練使入場置球。”

兩隊人馬緩緩進入場中,分東西而立。教練使手捧圓毬入場,將之置入場中,然後擡起右手,大聲喊道:“毬場規矩,以先得毬而擊過毬門者為勝。”說罷,其退出場外,然後將手落下,大聲道:“第一籌開始。”

其話聲剛落,兩旁之人立即催動馬兒向場中圓毬奔去。看來李隆基並未虛言,其馬兒明顯比其他馬兒快了數步,最先搶到圓毬面前,只見其偃月形的鞠杖一揮,那圓毬頓時被擊得成流星形狀,不知飛向何方。

李隆基撥轉馬頭向北而去,場邊人看得奇怪,毬門明明在南邊,他為何向北跑?人們不禁發出一陣陣驚呼。

李隆基知道,馬兒畢竟沒有人那樣轉身自如,兩側人馬自東西相向入內搶毬,到了中場勢必有慣性。待他們穩住身子,按常理皆知圓毬要向南首飛去,自然向南撥轉馬頭,然今日圓毬並非飛向南端,他們因找尋定會有混亂。李隆基今日要給對方一個下馬威,事先已囑其他三人到南首占好位置,為自己留下一個空當,然後自己反轉身子殺一個回馬槍,以快速入毬。

果然在眾人驚呼聲中,李隆基拿捏好力量,將圓毬擊過半場,其邊擊毬邊催動馬兒,毬剛落地馬兒已到,其帶毬插入王崇曄等人留出的空當之中,又輕舒猿臂揮杖擊毬,只見那圓毬在空中劃了一個弧形,已然入洞落入囊中。

場上沈寂片刻,繼而歡聲雷動。按照常規,場外在擊毬過程中可以唱好喝彩以助興,今日他們尚未唱好,毬已落袋。李顯在那裏愕然道:“果然進了嗎?就此一眨眼的工夫,三郎用了什麽障眼法兒?”

教練使下場取出圓毬,示意兩隊人馬覆位站好,然後宣布道:“第一籌,大唐勝。第二籌開始。”

李隆基今日在場面實在是出盡了風頭,只見他馳驟擊拂,風馳電掣。其還有一個本領,即空中運毬,能夠連擊數百次,而馬馳不止,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過人技術。事後有人這樣形容李隆基,謂之:“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

總而言之,吐蕃人在這場毬賽中除了僥幸進了兩籌毬外,其餘的皆為大唐毬隊勝。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