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吳國崛起 (4)
關燈
小
中
大
莫測的笑容,然後伸出手指,輕輕地彈了彈其中一支。長戈發出一聲悅耳的長鳴,夫概仰天大笑,轉身離去。
半個時辰之後,夫概又回來了。這一次他帶來了自己的部隊,將囊瓦府團團圍住。“你不走,我就趕你走。”他叫人傳給子山一句話。夫概的五千名部下,本來就是吳軍中的精銳,這次又立下赫赫戰功,更是不可一世。子山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實力,乖乖讓出了令尹府。
闔閭將這一切看在眼裏,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伍子胥終於如願以償,以征服者的身份進入了郢都。如果將首都淪陷作為一個國家滅亡的標志,他已經實現了當初“必滅楚國”的誓言。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現在,人們會將他稱為漢奸,強烈批評他將個人欲望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但是在當時,人們更多認為,他也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
真正的問題是,伍子胥對這個結果仍然感到不滿足。他派人四處搜尋楚昭王的行蹤,懸賞捉拿楚昭王。他的邏輯很簡單,父債子還,既然楚平王已經去世,那就該讓楚昭王來代父受罪,接受他的懲罰。
那麽,楚昭王究竟在哪裏呢?
前面說過,他在雲夢。當時江漢平原湖泊密布,濕地眾多,總稱雲夢,又稱為雲夢澤。跟在楚昭王身邊的,只有寥寥幾個親隨,而且個個都衣冠不整,面有菜色,在茫茫雲夢中顯得分外淒涼。
有一天楚昭王實在太累,靠著一棵大樹睡著了。隨從們也昏昏沈沈,東倒西歪。不知從哪裏冒出一夥強盜,躡手躡腳地靠近,看看楚昭王,覺得像是個頭兒。一個強盜舉起長戈,猛地向楚昭王刺過去。睡在楚昭王身邊的王孫由於突然醒過來,不及細想,飛身撲上,用自己的肩膀擋住了這一戈。由於當場暈厥。大夥也驚醒了,一邊拔劍抵抗,一邊掩護著楚昭王逃跑。
強盜們偷襲不成,也不敢硬拼,瞅準了這群人中唯一的女人——季羋,漸漸圍了上去。季羋很年輕,長得也不賴,氣質又高貴,搶回去做壓寨夫人,自然是最理想不過了。眼看季羋就要落入敵手,大夫鐘建一聲暴喝,沖入圈中,一手將季羋扛在肩上,一手揮舞著寶劍,健步如飛,殺出了重圍。
強盜們被鐘建的氣勢嚇壞了,不敢再追。楚昭王一行由此得脫。由於蘇醒過來,也順著腳印追上了楚昭王。
受了這次驚嚇之後,一行人不敢耽擱,強打精神,日夜兼程,終於來到了鄖縣。
當年楚平王殺令尹鬥成然,又將其子鬥辛封為鄖公,也是鄖縣的縣長。鬥辛的弟弟鬥懷對殺父之仇一直念念不忘,對鬥辛說:“平王殺了我們的父親,現在我們殺他的兒子,也沒什麽不可以吧!”鬥辛不同意:“國君以罪討臣,天經地義,誰敢記仇?你如果還在打這個主意,我就先殺掉你!”
鬥懷唯唯而退。鬥辛越想越不放心,帶上另外一個弟弟鬥巢,護衛著楚昭王等人又逃到隨國。
消息傳到郢都,闔閭派使者給隨侯送去一封信,上面寫道:“江漢平原的姬姓子孫,楚國差不多將他們全部消滅了。現在老天懲罰楚國,命寡人攻占郢都,將楚王趕到了貴國。諸位若是顧念周朝的舊情,幫助寡人完成上天的使命,寡人感恩不盡。漢陽的土地,全部劃歸你們!”
前面說過,隨國是周朝在漢水流域建立的最大的姬姓國家(漢東諸國隨為大)。吳國也是姬姓,因此闔閭打出這樣一張親情牌,對於隨國人來說是很難抗拒的。
當時吳國使臣住在隨宮之南,楚昭王一行住在隨宮之北,相隔不到一裏。楚昭王的哥哥公子結意識到情況不妙,穿上楚王的服飾,對楚昭王說:“形勢危急,請讓我假扮成您,將我交給吳國人帶走,您可趁機逃跑。”君臣幾個一合計,也只得如此。便讓公子結坐上車,簇擁著送入隨宮,表示不想為難隨國人,願意將楚王交給吳國人。
吳國人想要,楚國人願意給,隨侯倒猶豫起來了。他找人算了一卦,給果是:如果交出楚王,將大大不利。當然,還有一種可能,算卦只是托詞,實際上是對吳國沒有信心,擔心楚國人有朝一日卷土重來。總之,經過謹慎的考慮之後,隨侯給了吳國使臣一個答覆:“隨國偏僻狹小,又近於楚國,能夠保持現在這個樣子,是因為楚國的好意。我們和楚國世代有盟約,至今沒有改變,如果趁亂而拋棄楚國,又如何侍奉吳國?大王所擔憂的,也不只是楚王一人。如果能夠安撫楚境,讓百姓都臣服,我們也隨時聽命。”
吳國使臣只好空手而歸。
楚國君臣感激涕零。楚昭王與隨侯鄭重盟誓,拿刀在公子結胸口割出血,滴入酒中。雙方喝了人血酒,宣誓要長久和平共處。楚國人也確實信守了盟約,直到戰國時期,隨國都還安然存在。據考證,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隨國即曾國,此事學術界多有爭論,本書從一國二名說),其中最大的镈鐘即楚國所贈,足可見當時兩國關系之密切。
伍子胥得到使者的回報,大為惱怒。據《吳越春秋》記載,他帶人挖開楚平王的墓穴,將屍體拖出來,足足打了三百鞭。還左腳踏其胸腹,右手掘其眼珠,譏笑道:“誰讓你聽信讒言,殺我父兄,就沒有想到會有今天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掘墓鞭屍”。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是否確有其事,已經無從考證。作者在此想說的是:如果不能適時放下仇恨,懲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此後不久,伍子胥收到了昔日老友申包胥的一封信,信上說:“您要為父兄報仇,現在也算可以了。楚國的都城在您手裏,平王的屍體也被您拿來出氣,難道還不能滿足您的欲望嗎?請速速引兵東還,還楚國一個安寧,否則的話,我必將實現自己的諾言,將您和您的吳國朋友趕出楚國。”
伍子胥冷笑一聲,將信扔進了火爐,然後對送信人說:“這就是我的答覆。”
得知伍子胥是這樣答覆自己,申包胥長嘆一聲,背起行囊,獨自一人前往秦國。他在雍城見到了秦哀公,說:“吳國就好比野豬、長蛇,貪得無厭,吞食大國。楚國首當其沖,深受其害。寡君失守社稷,藏身於草莽,特派下臣來貴國告急。如果讓吳國就此吞並楚國,則下一個受害者將是秦國。請君侯看在親戚的份上,幫助楚國奪回郢都,楚國世代感恩。”
自秦穆公去世後,秦國偏安一隅,根本無心過問中原事務,更懶得操心楚國的存亡。在秦哀公看來,吳國要滅楚國,那就滅吧,秦國地勢險要,連晉國都攻不進來,還擔心吳國有什麽不良企圖?他對申包胥說:“貴國的請求,寡人聽到了。您遠道而來,姑且到賓館中休息,容我們從長計議。”申包胥說:“寡君藏身於草莽,連個睡覺的地方都沒有,我哪裏敢休息!”抱著朝堂的柱子大哭,人家拉他也不走,送飯給他也不吃,一連哭了七天七夜。
申包胥給後世豎立了一個榜樣——當你要求人辦事,當人家說要研究研究,你千萬不可以當真,必須死死盯住人家。人家如果住賓館,你就搬張椅子守在大堂;人家如果在上班,你就每天準時去他辦公室報到;人家如果要休假,你就跑他家裏去攔截。否則的話,事情肯定是辦不成的。秦哀公在後宮聽到申包胥的哭聲,開始不為所動,後來就難免動了惻隱之心,對大臣們說:“你們看看,楚國有這樣的臣子,吳國還要滅亡它,真是天理不容!”於是出來接見申包胥,賦了一首《無衣》之詩。這是秦國一首著名的軍旅之歌,裏面有這樣的句子:“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古人表達自己的意思,往往借用歌詩,顯得自己有文化。
申包胥當然也有文化,立刻不哭了,向秦哀公行九頓首之禮。按照周禮,最隆重的禮節,也就是磕三個響頭。申包胥救國心切,聽到秦穆公要出兵,特別多磕幾個以示感謝。
公元前505年夏天,秦哀公派大將子蒲、子虎帶領兵車五百乘救楚。子蒲要申包胥帶領楚軍殘部為前鋒,向吳軍挑戰。闔閭派夫概應戰。夫概哪裏將申包胥放在眼裏?也不打探情報,見面就開打。申包胥敗下陣去,夫概奮力直追。秦軍突然殺出,打了夫概一個措手不及。夫概遭受重創,看到是秦軍的旗號,情知不妙,連忙指揮部隊撤退。子蒲、子虎窮追不舍,又在沂城(今河南省境內)和軍祥(今湖北省境內)兩次大敗夫概,順便將唐國滅掉。
夫概吃了敗仗,也不回郢都向闔閭覆命,徑直從水路回到吳國,糾集部眾,自立為王。
夫概素有反心,闔閭是知道的。吳國的傳統是兄終弟及,夫概歷來將自己當成闔閭的繼承人。但是闔閭顯然並不想將王位傳給他,而是想傳給自己的兒子終累。夫概對此憤憤不平,只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動手。現在吳軍主力深入楚國內地,秦國又派兵插手楚國事務,勢必有一場惡戰,勝負難以預料。夫概找這個時候回國發動叛亂,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
夫概沒有想到的是,對於闔閭、伍子胥和孫武來說,這個時候國內有叛亂,正是一個最好的臺階。吳軍進入郢都已經有九個月,楚國各地一直沒有平定,反抗運動風起雲湧,楚國的附庸國也沒有見風使舵支持吳國,楚昭王仍然在隨國發號施令,再加上秦軍的介入,吳軍面臨的是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他們必須盡快從郢都撤出,以免陷入全軍覆滅的境地。
同年九月,闔閭率領大軍回到吳國,將夫概的烏合之眾一舉擊破。然後回師向西,在雍澨迎擊秦、楚聯軍。孫武的兵法顯然沒有發揮作用,楚軍先是在雍澨附近的麇地發動火攻,將吳軍趕出了雍澨,又在濁水(今湖北境內)大敗吳軍。
當年史墨預言吳軍入郢,但是不能滅楚,現在全部變成現實,仿佛冥冥之中已有定數。然而天道遠,人道邇,吳軍之所以這麽快便被趕出楚國,不是因為命中註定,而是因為他們自身有問題。這個問題在他們剛進郢都的時候就暴露了——鬥辛聽說吳國人在郢都爭搶宮室,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讓,則不和。不和,則不可能成就遠大目標。吳國人這樣幹,必定會出亂子。出了亂子,就只能回家,怎麽可能平定楚國?”
楚昭王又回到了郢都。他離開的時候有如喪家之犬,回來的時候卻受到滿城空巷的迎接。出於對大子建的懷念,郢都百姓本來對楚昭王不甚感冒,但是經過吳國人帶來的浩劫之後,人們將最美好的願望都寄托在了這位年輕的君主身上。他被化身為一個符號,承載了全體楚國人的愛國熱情。從楚昭王回來後的表現來看,倒也對得起大夥的期盼。他重重賞賜了勤王有功的九個人,其中包括鬥辛、申包胥、王孫由於、鐘建和鬥懷。王叔宜申對此不能理解:“在鄖縣的時候,鬥懷想加害於您,因為鬥辛的阻止才沒有得逞。這樣的人,不受懲罰就不錯了,怎麽還給他賞賜?”楚昭王回答:“居大德者,不計小怨。”有這句話就夠了。當領導的,最重要的是氣度。
有人不願意接受賞賜,那就是恢覆楚國的第一功臣申包胥。他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君,不是為了自己。既然國君已經安定了,我哪裏還有什麽要求?再者,有鬥成然的教訓在先,我還是不要跟他犯同樣的錯誤。”遂不辭而別,不知所終。但是據《戰國策》記載,申包胥後來隱居在磨山,是否就是今天武漢的磨山,則不得而知。
也有人心理不平衡。楚昭王呆在隨國的時候,王叔宜申穿著楚昭王的衣服,打著楚昭王的旗號,在脾洩(今湖北省江陵境內)建立了臨時政權,對於安定楚國的民心,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他不在重賞之列,心裏多少有些失落。要知道,當初楚平王去世,囊瓦本來是想立宜申為王,是宜申本人強烈反對才沒有得逞,否則楚昭王根本不可能繼承王位。宜申心裏不痛快,對於獲賞的九人,就頗有些微詞。王孫由於奉命監督修築麇城,修成後回來覆命,宜申故意問他:“新修的城墻有多高多厚?”由於答不上來。宜申說:“這都不知道,你怎麽監督?你就不應該接受這份差使。”由於說:“我推辭了多次,大王一定要我去,我只能從命。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大王在雲夢遇盜的時候,是我替他擋了一戈,傷口還在肩上。”說著脫下衣服給宜申看,說:“這就是我能做的事,至於假扮大王安撫民心,那不是我能做到的。”宜申無言以對。
不久之後,楚昭王的一紙委任狀消除了宜申所有的不快——他被任命為楚國令尹。
另外還有一個人值得一提,那就是闔閭的弟弟夫概。叛亂失敗後,夫概逃到了楚國。楚昭王認識到這個人的重要性,不計前嫌,賜給他土地,封其為堂溪氏。
最有意思是季羋。楚昭王給她挑了一個女婿,準備將她嫁掉,她堅決不同意,說:“身為女人,本該與男人保持距離,而我已經被鐘建抱了。”楚昭王大笑,於是將她嫁給鐘建,並封鐘建為樂尹(大樂官)。
【勾踐臥薪嘗膽】
郢都光覆後,幾乎所有的楚國人都產生了這樣一種念頭:直搗姑蘇,踏平吳國,活捉闔閭,一雪前恥。群情激憤中,只有令尹宜申保持了冷靜。他知道,吳國雖然遭到失敗,實力仍然不可小覷,而且吳國地形覆雜,易守難攻,要打到姑蘇談何容易?倒是楚國要吸取教訓,加強戒備,防著吳國人再度入侵。但是在當時這種情況下,他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說出去沒準被人叫做“楚奸”,不是鬧著玩的。
在這種全民覆仇的思想指導下,公元前504年夏天,楚昭王派出水陸兩路大軍討伐吳國。闔閭派大子終累率軍迎戰,大破楚國水軍,俘獲楚軍統帥潘子臣、小惟子以及大夫七名。消息傳到國內,連最好戰的人都不敢再說話了。郢都城內人心惶惶,不少人都收拾好了家當,準備第二次逃亡。接著又傳來噩耗,公子結率領的陸軍也在繁陽(今河南省新蔡境內)被擊敗,全軍逃散。楚昭王急忙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大夥兒面面相覷,誰也不敢發表意見。楚昭王只好將頭轉向宜申,希望他說兩句。宜申不慌不忙,清了清嗓門,說了兩個字:“遷都。”
如果是半個月前說這兩個字,宜申會被人視為瘋子。現在這個時候說這兩個字,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松了一口氣,楚昭王臉上也露出釋然的笑容。但有人馬上問了一個新的問題:“遷到哪?”於是所有的眼光又都看著宜申。
“鄀。”宜申說。
鄀在今天的湖北省宜城境內,相對於郢都來說,地理位置偏北,離吳國更遠。此後數百年,楚國還將有多次遷都,但每一次都將新都命名為郢。因此,鄀在歷史上又稱為北郢。
楚國遷都之後,吳、楚之間果然消停了,雙方都忙著修養生息,恢覆經濟,整整八年未動刀兵。
公元前496年春,楚國的附庸頓國不知道出於什麽考慮,居然決定背叛楚國,投奔到晉國門下。楚昭王震怒,派兵消滅了頓國。就在這一年的夏天,吳國也有了動靜,闔閭親自指揮大軍南下,準備將越國夷為平地。
越國的先祖無餘,據說是夏帝少康的子孫,被封到會稽一帶建國,負責祭祀大禹。越國和吳國一樣,長期與中原隔絕,經濟文化都十分落後,在中原各國眼裏有如蠻夷。
春秋中後期,吳國得到晉國的幫助,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南方大國。越國則依附於楚國,吳國幾次與楚國交戰,越國都站在楚國這一邊。特別是公元前505年闔閭占領郢都的時候,越王允常還派兵襲擾吳國,企圖從後方牽制吳軍。越國對於吳國來說,就像是腳背上的螞蝗、飯桌上的蒼蠅,不除不快。
闔閭選擇這個時候進攻越國,其實不太厚道——允常剛剛去世,其子勾踐即位,正是國有大喪,新君立足未穩之時。雖然兩國交戰,講不了那麽多仁義道德,但是這樣乘人之危,顯然不是君子所為。
吳越兩軍在越國的檇(zuì)李(今浙江省嘉興境內)相遇。吳軍衣甲鮮明,裝備精良,隊列整齊,士氣高漲。相比之下,越軍的裝備簡直就是叫花子,越軍的戰鬥經驗也與吳軍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勾踐有他的秘密武器。據《墨子》記載,勾踐好勇,花三年時間訓練了一支敢死隊,這些人個個武藝高強,而且能夠一絲不茍地執行勾踐的命令,就算是讓他們走進火堆,也不會眨一下眼睛;即便被燒死,也不會吭一聲。
兩軍交戰,勾踐令敢死隊在前,企圖撕破吳軍的陣線。不料吳軍經過孫武的嚴格訓練,陣形十分嚴整,敢死隊雖然殺傷和俘虜了一些吳軍,卻不能阻止吳軍如鐵流一般滾滾而來。孫武的戰術思想很簡單,不計較皮毛的損失,保持整體的協調一致,讓敵人無機可乘,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雖然此時孫武不在軍中,但是伍子胥和伯嚭深得孫武真傳。他們一個率領左軍,一個率領右軍,拱衛著闔閭的中軍徐徐向前,一步一步接近越軍防線。
突然間,越軍陣中跳出數百名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人。他們手裏拿著短劍,怪叫著沖到吳軍跟前,卻又停下來,松松垮垮地排成三行,齊聲道:“我等乃是越國戰士,因為觸犯軍令,其罪當死。”說罷都將短劍橫在脖子上,只等越國軍中一通鼓響,數百人齊齊自刎,鮮血飛濺,如同數百朵鮮花一齊開放。吳國人身經百戰,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搞法,個個都看得呆了。就在此時,對面又是一通鼓響,還沒得吳國人回過神來,越軍已經沖入吳陣,發瘋似的砍殺。越將靈姑浮挺著一柄長戈,也不披甲,也不坐車,健步如飛,直奔闔閭。闔閭的衛士們想要阻擋,靈姑浮縱身一躍,輕巧地躍過人墻,長戈直刺闔閭的心臟。闔閭連忙用劍去格。靈姑浮知是寶劍,長戈倏然收回,又往闔閭下盤一掃。闔閭避之不及,一只腳趾頭連同戰靴都被斬下,當場暈厥。
靈姑浮還想取闔閭性命,伍子胥趕到,刷刷兩劍將其刺退。伍子胥一手挽住闔閭,一手持劍與靈姑浮惡鬥,且戰且退。衛士們也逐漸圍了上來。靈姑浮見勢不妙,抄起闔閭遺落下的那只戰靴,長嘯一聲,絕塵而去。
這一戰,越軍大獲全勝。吳軍倉皇撤退,行至離檇李不到七裏的陘關,闔閭失血過多,撒手西去。
闔閭在世的時候,立終累為大子。終累文武雙全,本可大有作為,卻於數年前因病去世。因此,在伍子胥和伯嚭等大臣的主持下,立終累的弟弟夫差為新一代吳王。伍子胥被封為相國,伯嚭則封為大宰。
夫差是個記性很差的年輕人,有《左傳》為證——
夫差專門派了一個人站在庭中,無論何時,只要他出入,那人便大喝一聲:“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大仇了嗎?”夫差聽了,渾身哆嗦,恭恭敬敬地說:“不敢忘!”
這樣過了兩年,到了公元前494年,夫差終於率領吳國大軍又殺回了越國。這一次,無論越國人耍什麽把戲,都沒能阻擋吳軍的鐵蹄。夫椒山(今浙江省紹興境內)一戰,越軍大敗。吳軍長驅直入,將會稽城團團包圍。
此時會稽城內只有將士五千人。如果吳軍發動總攻,估計支撐不到一天。
勾踐手下有兩位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範蠡,被勾踐倚為左膀右臂,三個人組成了越國的政治局,開會商量如何應對當前的形勢。
範蠡說:“要想國家盛而不衰,必須謙虛謹慎;要想挽救國家危難,必須卑躬屈膝;要想勤儉致富,必須因地制宜……”
勾踐打斷了他的話:“範大夫你就別長篇大論了,現在該怎麽辦,說點實際的吧!”
範蠡說:“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求饒。”
勾踐說:“好嘛!人家要是不答應呢?”
範蠡說:“那就只能給他當奴隸。”
勾踐長嘆:“難道我就這樣完蛋了嗎?”
文種安慰他說:“商湯曾經被關押在夏臺,周文王曾經被拘禁在羑裏,晉文公曾經逃亡到翟人居住的地方,齊桓公也曾經亡命莒國,但他們後來全都稱王稱霸。從這些人的遭遇來看,我們說不定也是面臨一場好事。”
勾踐心想,範蠡的主意等於沒出,文種說的盡是廢話,看來真是走投無路,只能投降了,於是派文種出城去向夫差求和。
文種到達吳軍大營後,跪行著來到夫差跟前,叩頭說:“您的臣下勾踐派他的仆人文種來向您稟告,勾踐請求當您的奴隸,他的妻子請求當您的小妾。”說著眼淚就流出來了,不是演戲,而是感覺到屈辱。
夫差的記性確實不好,看文種說得可憐,竟然將三年來每天都提醒自己要記住的父仇給忘了,想答應越國人的請求。伍子胥勸道:“現在是老天要將越國賜給您,您怎麽可以為了區區幾個奴婢,放棄整個越國呢?”夫差一想,也有道理啊!命令文種回去,暫時不給答覆。
文種失望地回到城內,把事情的經過報告了勾踐。勾踐立刻受不了,準備殺死妻兒,燒毀珍寶,與吳軍決一死戰。文種說:“且慢!人家也沒完全拒絕,還是有機會的。我聽說吳國的太宰伯嚭很貪婪,我們可以收買他,讓他為我們說話。”於是勾踐又命文種帶著財寶和美女去找伯嚭。
伯嚭的態度完全和伍子胥不一樣,他很爽快地收下禮物,帶著文種再去找夫差。
文種還是跪著跟夫差說話:“懇請大王寬恕勾踐的罪過,他將向您獻出越國全部的寶器。如果您不答應,他只好殺掉妻兒,燒毀寶器,率領五千人和您決戰。雖然明知會戰敗,但吳國也要付出代價,何必呢?”
伯嚭在一旁幫腔:“越國已經臣服於您,如果寬恕他們,對國家有利。”
夫差心裏又動搖了。
正在這時,伍子胥闖了進來。他看了跪在地上的文種一眼,對夫差說:“今天如果不把越國滅掉,將來肯定會後悔。勾踐非等閑之輩,文種、範蠡的才幹不可小視,如果放過他們,必將成為禍患。”
夫差大笑:“您太高估他們了。如果真像您說的那樣,他們怎麽會向寡人俯首稱臣?”
最終,吳國還是從會稽撤軍了。
《吳越春秋》記載,吳軍回國後,勾踐帶著自己的老婆和範蠡前往吳國,兌現給夫差當奴隸的承諾。
勾踐見到夫差,自稱“東海賤臣”,說:“東海賤臣勾踐,上愧皇天,下負後土,自不量力,汙辱大王的軍士,勞煩大王親征。大王寬厚仁慈,保全了賤臣危在旦夕的性命,還讓賤臣有機會拿著簸箕掃帚為您服務,賤臣深感慚愧。”
夫差故意問:“你難道就不記得吳越兩國之間多年的恩怨了麽?”
勾踐說:“豈敢,賤臣死不足惜,只求大王原諒。”
勾踐低三下四到這個份上,夫差也無話可說了,讓勾踐夫婦留在宮中,為自己駕車、養馬。至於範蠡,夫差很想用他,曾經對他這樣說:“寡人聽說,貞潔婦女不嫁破落戶,賢能之士不做亡國奴。現在越王無道,國家差不多滅亡,社稷也無人祭祀,為天下人所恥笑。像你這樣的人才,淪落到這個地步,豈不是太不明智了嗎?寡人想赦免你的罪過,你洗心革面,歸順吳國如何?”當時勾踐也在場,很緊張地看著範蠡,生怕他答應。範蠡回答:“敗軍之將,不敢言勇;亡國之臣,不可語政。越王自不量力,與大王相抗,下臣有很大的責任。承蒙大王鴻恩,讓我們君臣得以保全性命,已經是感恩戴德。下臣只求為您灑灑水,掃掃地,跑跑腿,就心滿意足了,哪敢做官?”勾踐暗中松了一口氣。夫差見範蠡態度堅決,倒也佩服他有骨氣,而且欣賞他說話得體,便不再強求。
勾踐在吳國一住就是三年。三年來,勾踐的工作就是劈柴養馬種菜,他老婆則澆水除糞清掃,日子過得艱苦,但也很快樂,如果再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那就更詩意了。夫差在宮中登臺遠望,看到他們夫婦在勞動,範蠡坐在馬糞旁侍候,“君臣之禮存,夫婦之儀具”,不禁感觸良多,對伯嚭說:“勾踐不過是孤家寡人,範蠡不過是一介之士,在這樣困苦的環境中仍然不失君臣之禮,寡人看了都很傷感啊!”伯嚭不失時機地說:“願大王以聖人之心,哀窮孤之士,把他們放了吧。”
伍子胥聽說夫差要釋放勾踐,連忙跑去勸阻:“當年夏桀囚禁商湯,商紂囚禁周文王,都是拘而不殺,放虎歸山,結果反被他們奪了天下。今天大王要放走勾踐,難道是想步桀、紂的後塵嗎?”伍子胥將夫差比為桀、紂,話說得很難聽,但是確實起到了作用。夫差便將釋放勾踐的事擱置下來。
接著發生了一件重口味的事。
夫差得了病,三個月未愈。勾踐前去問疾,正好夫差在大便,也不避諱,就坐在便桶上跟勾踐說話。大便完了,勾踐說:“賤臣從幼習得些醫道,能從糞便中得知病情。”沒等夫差反應過來,他已經用手撈起一坨臭臭,放在嘴裏咀嚼了幾下,然後說:“祝賀大王,您的病情已經基本解除,不出七日即可痊愈。”
夫差捂著鼻子說:“你怎麽得知?”
勾踐說:“糞便的味道與時氣相關,逆時氣者病,順時氣者愈。現在是春夏之交,賤臣嘗過大王之糞,有酸苦之味,正應春夏之氣,所以知道您的病就快要好了。”
夫差很感動。過了些日子,他的病果然好了。
經過這件事後,誰都擋不住夫差放勾踐回國了。夫差還親率群臣將勾踐送到蛇門之外,說:“寡人雖然放你回去,但心裏始終是舍不得的。你到了越國,寡人也會十分想念,有空常來信。”
勾踐叩首說:“上天蒼蒼,賤臣怎敢辜負大王!”
夫差長嘆一聲,說:“我聽說君子好話不說第二遍,你們走吧!”牽著勾踐的手登車,然後將韁繩交到範蠡手裏,看著他們緩緩離去,直到背影消失——這哪裏是送刑滿釋放人員,簡直是長亭相送,執手相看淚眼嘛!
勾踐回到會稽,沒有住進宮殿,而是住在一間茅屋裏。屋裏沒有其他家具,只有幾捆柴禾,那就是勾踐的床。每天上午,他都扛著農具去田裏和百姓一起幹活,他老婆則在家裏織布。吃飯以素為主,鮮有肉食;穿衣以麻布為主,沒有任何裝飾。下午處理政事,對大夫們都畢恭畢敬,對來訪的賓客禮遇有加。國中有貧苦的百姓,夫妻倆一起去看望;誰家裏有喪事,也會收到他的慰問。
在勾踐的屋子裏,吊著一顆苦膽。早上醒來嘗一口,吃飯之前嘗一口,睡覺之前還要嘗一口,問自己:“勾踐,你難道忘了為奴之恥了嗎?”這就是所謂的“臥薪嘗膽”。史上一般認為,他這是怕自己耽於享樂,忘記仇恨。我個人以為,勾踐這是在跟斯德哥爾摩綜合癥①作戰。想想看,他被迫在吳國當了三年奴隸,主人夫差對他也不差,臨走還依依不舍,這一主一奴之間,產生點感情也不是不可能。他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夫差是自己的敵人,在吳國的經歷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侮辱,千萬不能因為夫差的“善意”而心軟。
如何對付吳國,是一件難事。縱使勾踐勵精圖治,奮起直追,吳國對於越國來說,仍然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關於這一點,勾踐本人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很悲觀地對幾位親信大臣說:“寡人受辱於外,懷憂於內。內慚朝臣,外愧諸侯,心中迷惑,精神空虛,不知道如何才能報仇。”
大夫文種說:“下臣有九條計策,可以助您實現抱負。”
勾踐說:“不可能吧?”
文種說:“下臣這九條計策非同一般,商湯和周文王就是靠了它取得天下,齊桓公和秦穆公靠它稱霸諸侯。用它來攻城略地,易過脫鞋。”
勾踐心想,又來了,姑妄聽之吧。
文種便獻了他的“九術”:第一,尊天地,敬鬼神,自求多福;第二,多給夫差和吳國大臣們送禮,讓他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半個時辰之後,夫概又回來了。這一次他帶來了自己的部隊,將囊瓦府團團圍住。“你不走,我就趕你走。”他叫人傳給子山一句話。夫概的五千名部下,本來就是吳軍中的精銳,這次又立下赫赫戰功,更是不可一世。子山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實力,乖乖讓出了令尹府。
闔閭將這一切看在眼裏,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伍子胥終於如願以償,以征服者的身份進入了郢都。如果將首都淪陷作為一個國家滅亡的標志,他已經實現了當初“必滅楚國”的誓言。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現在,人們會將他稱為漢奸,強烈批評他將個人欲望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但是在當時,人們更多認為,他也許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
真正的問題是,伍子胥對這個結果仍然感到不滿足。他派人四處搜尋楚昭王的行蹤,懸賞捉拿楚昭王。他的邏輯很簡單,父債子還,既然楚平王已經去世,那就該讓楚昭王來代父受罪,接受他的懲罰。
那麽,楚昭王究竟在哪裏呢?
前面說過,他在雲夢。當時江漢平原湖泊密布,濕地眾多,總稱雲夢,又稱為雲夢澤。跟在楚昭王身邊的,只有寥寥幾個親隨,而且個個都衣冠不整,面有菜色,在茫茫雲夢中顯得分外淒涼。
有一天楚昭王實在太累,靠著一棵大樹睡著了。隨從們也昏昏沈沈,東倒西歪。不知從哪裏冒出一夥強盜,躡手躡腳地靠近,看看楚昭王,覺得像是個頭兒。一個強盜舉起長戈,猛地向楚昭王刺過去。睡在楚昭王身邊的王孫由於突然醒過來,不及細想,飛身撲上,用自己的肩膀擋住了這一戈。由於當場暈厥。大夥也驚醒了,一邊拔劍抵抗,一邊掩護著楚昭王逃跑。
強盜們偷襲不成,也不敢硬拼,瞅準了這群人中唯一的女人——季羋,漸漸圍了上去。季羋很年輕,長得也不賴,氣質又高貴,搶回去做壓寨夫人,自然是最理想不過了。眼看季羋就要落入敵手,大夫鐘建一聲暴喝,沖入圈中,一手將季羋扛在肩上,一手揮舞著寶劍,健步如飛,殺出了重圍。
強盜們被鐘建的氣勢嚇壞了,不敢再追。楚昭王一行由此得脫。由於蘇醒過來,也順著腳印追上了楚昭王。
受了這次驚嚇之後,一行人不敢耽擱,強打精神,日夜兼程,終於來到了鄖縣。
當年楚平王殺令尹鬥成然,又將其子鬥辛封為鄖公,也是鄖縣的縣長。鬥辛的弟弟鬥懷對殺父之仇一直念念不忘,對鬥辛說:“平王殺了我們的父親,現在我們殺他的兒子,也沒什麽不可以吧!”鬥辛不同意:“國君以罪討臣,天經地義,誰敢記仇?你如果還在打這個主意,我就先殺掉你!”
鬥懷唯唯而退。鬥辛越想越不放心,帶上另外一個弟弟鬥巢,護衛著楚昭王等人又逃到隨國。
消息傳到郢都,闔閭派使者給隨侯送去一封信,上面寫道:“江漢平原的姬姓子孫,楚國差不多將他們全部消滅了。現在老天懲罰楚國,命寡人攻占郢都,將楚王趕到了貴國。諸位若是顧念周朝的舊情,幫助寡人完成上天的使命,寡人感恩不盡。漢陽的土地,全部劃歸你們!”
前面說過,隨國是周朝在漢水流域建立的最大的姬姓國家(漢東諸國隨為大)。吳國也是姬姓,因此闔閭打出這樣一張親情牌,對於隨國人來說是很難抗拒的。
當時吳國使臣住在隨宮之南,楚昭王一行住在隨宮之北,相隔不到一裏。楚昭王的哥哥公子結意識到情況不妙,穿上楚王的服飾,對楚昭王說:“形勢危急,請讓我假扮成您,將我交給吳國人帶走,您可趁機逃跑。”君臣幾個一合計,也只得如此。便讓公子結坐上車,簇擁著送入隨宮,表示不想為難隨國人,願意將楚王交給吳國人。
吳國人想要,楚國人願意給,隨侯倒猶豫起來了。他找人算了一卦,給果是:如果交出楚王,將大大不利。當然,還有一種可能,算卦只是托詞,實際上是對吳國沒有信心,擔心楚國人有朝一日卷土重來。總之,經過謹慎的考慮之後,隨侯給了吳國使臣一個答覆:“隨國偏僻狹小,又近於楚國,能夠保持現在這個樣子,是因為楚國的好意。我們和楚國世代有盟約,至今沒有改變,如果趁亂而拋棄楚國,又如何侍奉吳國?大王所擔憂的,也不只是楚王一人。如果能夠安撫楚境,讓百姓都臣服,我們也隨時聽命。”
吳國使臣只好空手而歸。
楚國君臣感激涕零。楚昭王與隨侯鄭重盟誓,拿刀在公子結胸口割出血,滴入酒中。雙方喝了人血酒,宣誓要長久和平共處。楚國人也確實信守了盟約,直到戰國時期,隨國都還安然存在。據考證,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隨國即曾國,此事學術界多有爭論,本書從一國二名說),其中最大的镈鐘即楚國所贈,足可見當時兩國關系之密切。
伍子胥得到使者的回報,大為惱怒。據《吳越春秋》記載,他帶人挖開楚平王的墓穴,將屍體拖出來,足足打了三百鞭。還左腳踏其胸腹,右手掘其眼珠,譏笑道:“誰讓你聽信讒言,殺我父兄,就沒有想到會有今天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掘墓鞭屍”。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是否確有其事,已經無從考證。作者在此想說的是:如果不能適時放下仇恨,懲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此後不久,伍子胥收到了昔日老友申包胥的一封信,信上說:“您要為父兄報仇,現在也算可以了。楚國的都城在您手裏,平王的屍體也被您拿來出氣,難道還不能滿足您的欲望嗎?請速速引兵東還,還楚國一個安寧,否則的話,我必將實現自己的諾言,將您和您的吳國朋友趕出楚國。”
伍子胥冷笑一聲,將信扔進了火爐,然後對送信人說:“這就是我的答覆。”
得知伍子胥是這樣答覆自己,申包胥長嘆一聲,背起行囊,獨自一人前往秦國。他在雍城見到了秦哀公,說:“吳國就好比野豬、長蛇,貪得無厭,吞食大國。楚國首當其沖,深受其害。寡君失守社稷,藏身於草莽,特派下臣來貴國告急。如果讓吳國就此吞並楚國,則下一個受害者將是秦國。請君侯看在親戚的份上,幫助楚國奪回郢都,楚國世代感恩。”
自秦穆公去世後,秦國偏安一隅,根本無心過問中原事務,更懶得操心楚國的存亡。在秦哀公看來,吳國要滅楚國,那就滅吧,秦國地勢險要,連晉國都攻不進來,還擔心吳國有什麽不良企圖?他對申包胥說:“貴國的請求,寡人聽到了。您遠道而來,姑且到賓館中休息,容我們從長計議。”申包胥說:“寡君藏身於草莽,連個睡覺的地方都沒有,我哪裏敢休息!”抱著朝堂的柱子大哭,人家拉他也不走,送飯給他也不吃,一連哭了七天七夜。
申包胥給後世豎立了一個榜樣——當你要求人辦事,當人家說要研究研究,你千萬不可以當真,必須死死盯住人家。人家如果住賓館,你就搬張椅子守在大堂;人家如果在上班,你就每天準時去他辦公室報到;人家如果要休假,你就跑他家裏去攔截。否則的話,事情肯定是辦不成的。秦哀公在後宮聽到申包胥的哭聲,開始不為所動,後來就難免動了惻隱之心,對大臣們說:“你們看看,楚國有這樣的臣子,吳國還要滅亡它,真是天理不容!”於是出來接見申包胥,賦了一首《無衣》之詩。這是秦國一首著名的軍旅之歌,裏面有這樣的句子:“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古人表達自己的意思,往往借用歌詩,顯得自己有文化。
申包胥當然也有文化,立刻不哭了,向秦哀公行九頓首之禮。按照周禮,最隆重的禮節,也就是磕三個響頭。申包胥救國心切,聽到秦穆公要出兵,特別多磕幾個以示感謝。
公元前505年夏天,秦哀公派大將子蒲、子虎帶領兵車五百乘救楚。子蒲要申包胥帶領楚軍殘部為前鋒,向吳軍挑戰。闔閭派夫概應戰。夫概哪裏將申包胥放在眼裏?也不打探情報,見面就開打。申包胥敗下陣去,夫概奮力直追。秦軍突然殺出,打了夫概一個措手不及。夫概遭受重創,看到是秦軍的旗號,情知不妙,連忙指揮部隊撤退。子蒲、子虎窮追不舍,又在沂城(今河南省境內)和軍祥(今湖北省境內)兩次大敗夫概,順便將唐國滅掉。
夫概吃了敗仗,也不回郢都向闔閭覆命,徑直從水路回到吳國,糾集部眾,自立為王。
夫概素有反心,闔閭是知道的。吳國的傳統是兄終弟及,夫概歷來將自己當成闔閭的繼承人。但是闔閭顯然並不想將王位傳給他,而是想傳給自己的兒子終累。夫概對此憤憤不平,只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動手。現在吳軍主力深入楚國內地,秦國又派兵插手楚國事務,勢必有一場惡戰,勝負難以預料。夫概找這個時候回國發動叛亂,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
夫概沒有想到的是,對於闔閭、伍子胥和孫武來說,這個時候國內有叛亂,正是一個最好的臺階。吳軍進入郢都已經有九個月,楚國各地一直沒有平定,反抗運動風起雲湧,楚國的附庸國也沒有見風使舵支持吳國,楚昭王仍然在隨國發號施令,再加上秦軍的介入,吳軍面臨的是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他們必須盡快從郢都撤出,以免陷入全軍覆滅的境地。
同年九月,闔閭率領大軍回到吳國,將夫概的烏合之眾一舉擊破。然後回師向西,在雍澨迎擊秦、楚聯軍。孫武的兵法顯然沒有發揮作用,楚軍先是在雍澨附近的麇地發動火攻,將吳軍趕出了雍澨,又在濁水(今湖北境內)大敗吳軍。
當年史墨預言吳軍入郢,但是不能滅楚,現在全部變成現實,仿佛冥冥之中已有定數。然而天道遠,人道邇,吳軍之所以這麽快便被趕出楚國,不是因為命中註定,而是因為他們自身有問題。這個問題在他們剛進郢都的時候就暴露了——鬥辛聽說吳國人在郢都爭搶宮室,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讓,則不和。不和,則不可能成就遠大目標。吳國人這樣幹,必定會出亂子。出了亂子,就只能回家,怎麽可能平定楚國?”
楚昭王又回到了郢都。他離開的時候有如喪家之犬,回來的時候卻受到滿城空巷的迎接。出於對大子建的懷念,郢都百姓本來對楚昭王不甚感冒,但是經過吳國人帶來的浩劫之後,人們將最美好的願望都寄托在了這位年輕的君主身上。他被化身為一個符號,承載了全體楚國人的愛國熱情。從楚昭王回來後的表現來看,倒也對得起大夥的期盼。他重重賞賜了勤王有功的九個人,其中包括鬥辛、申包胥、王孫由於、鐘建和鬥懷。王叔宜申對此不能理解:“在鄖縣的時候,鬥懷想加害於您,因為鬥辛的阻止才沒有得逞。這樣的人,不受懲罰就不錯了,怎麽還給他賞賜?”楚昭王回答:“居大德者,不計小怨。”有這句話就夠了。當領導的,最重要的是氣度。
有人不願意接受賞賜,那就是恢覆楚國的第一功臣申包胥。他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君,不是為了自己。既然國君已經安定了,我哪裏還有什麽要求?再者,有鬥成然的教訓在先,我還是不要跟他犯同樣的錯誤。”遂不辭而別,不知所終。但是據《戰國策》記載,申包胥後來隱居在磨山,是否就是今天武漢的磨山,則不得而知。
也有人心理不平衡。楚昭王呆在隨國的時候,王叔宜申穿著楚昭王的衣服,打著楚昭王的旗號,在脾洩(今湖北省江陵境內)建立了臨時政權,對於安定楚國的民心,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他不在重賞之列,心裏多少有些失落。要知道,當初楚平王去世,囊瓦本來是想立宜申為王,是宜申本人強烈反對才沒有得逞,否則楚昭王根本不可能繼承王位。宜申心裏不痛快,對於獲賞的九人,就頗有些微詞。王孫由於奉命監督修築麇城,修成後回來覆命,宜申故意問他:“新修的城墻有多高多厚?”由於答不上來。宜申說:“這都不知道,你怎麽監督?你就不應該接受這份差使。”由於說:“我推辭了多次,大王一定要我去,我只能從命。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大王在雲夢遇盜的時候,是我替他擋了一戈,傷口還在肩上。”說著脫下衣服給宜申看,說:“這就是我能做的事,至於假扮大王安撫民心,那不是我能做到的。”宜申無言以對。
不久之後,楚昭王的一紙委任狀消除了宜申所有的不快——他被任命為楚國令尹。
另外還有一個人值得一提,那就是闔閭的弟弟夫概。叛亂失敗後,夫概逃到了楚國。楚昭王認識到這個人的重要性,不計前嫌,賜給他土地,封其為堂溪氏。
最有意思是季羋。楚昭王給她挑了一個女婿,準備將她嫁掉,她堅決不同意,說:“身為女人,本該與男人保持距離,而我已經被鐘建抱了。”楚昭王大笑,於是將她嫁給鐘建,並封鐘建為樂尹(大樂官)。
【勾踐臥薪嘗膽】
郢都光覆後,幾乎所有的楚國人都產生了這樣一種念頭:直搗姑蘇,踏平吳國,活捉闔閭,一雪前恥。群情激憤中,只有令尹宜申保持了冷靜。他知道,吳國雖然遭到失敗,實力仍然不可小覷,而且吳國地形覆雜,易守難攻,要打到姑蘇談何容易?倒是楚國要吸取教訓,加強戒備,防著吳國人再度入侵。但是在當時這種情況下,他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說出去沒準被人叫做“楚奸”,不是鬧著玩的。
在這種全民覆仇的思想指導下,公元前504年夏天,楚昭王派出水陸兩路大軍討伐吳國。闔閭派大子終累率軍迎戰,大破楚國水軍,俘獲楚軍統帥潘子臣、小惟子以及大夫七名。消息傳到國內,連最好戰的人都不敢再說話了。郢都城內人心惶惶,不少人都收拾好了家當,準備第二次逃亡。接著又傳來噩耗,公子結率領的陸軍也在繁陽(今河南省新蔡境內)被擊敗,全軍逃散。楚昭王急忙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大夥兒面面相覷,誰也不敢發表意見。楚昭王只好將頭轉向宜申,希望他說兩句。宜申不慌不忙,清了清嗓門,說了兩個字:“遷都。”
如果是半個月前說這兩個字,宜申會被人視為瘋子。現在這個時候說這兩個字,幾乎所有的官員都松了一口氣,楚昭王臉上也露出釋然的笑容。但有人馬上問了一個新的問題:“遷到哪?”於是所有的眼光又都看著宜申。
“鄀。”宜申說。
鄀在今天的湖北省宜城境內,相對於郢都來說,地理位置偏北,離吳國更遠。此後數百年,楚國還將有多次遷都,但每一次都將新都命名為郢。因此,鄀在歷史上又稱為北郢。
楚國遷都之後,吳、楚之間果然消停了,雙方都忙著修養生息,恢覆經濟,整整八年未動刀兵。
公元前496年春,楚國的附庸頓國不知道出於什麽考慮,居然決定背叛楚國,投奔到晉國門下。楚昭王震怒,派兵消滅了頓國。就在這一年的夏天,吳國也有了動靜,闔閭親自指揮大軍南下,準備將越國夷為平地。
越國的先祖無餘,據說是夏帝少康的子孫,被封到會稽一帶建國,負責祭祀大禹。越國和吳國一樣,長期與中原隔絕,經濟文化都十分落後,在中原各國眼裏有如蠻夷。
春秋中後期,吳國得到晉國的幫助,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南方大國。越國則依附於楚國,吳國幾次與楚國交戰,越國都站在楚國這一邊。特別是公元前505年闔閭占領郢都的時候,越王允常還派兵襲擾吳國,企圖從後方牽制吳軍。越國對於吳國來說,就像是腳背上的螞蝗、飯桌上的蒼蠅,不除不快。
闔閭選擇這個時候進攻越國,其實不太厚道——允常剛剛去世,其子勾踐即位,正是國有大喪,新君立足未穩之時。雖然兩國交戰,講不了那麽多仁義道德,但是這樣乘人之危,顯然不是君子所為。
吳越兩軍在越國的檇(zuì)李(今浙江省嘉興境內)相遇。吳軍衣甲鮮明,裝備精良,隊列整齊,士氣高漲。相比之下,越軍的裝備簡直就是叫花子,越軍的戰鬥經驗也與吳軍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勾踐有他的秘密武器。據《墨子》記載,勾踐好勇,花三年時間訓練了一支敢死隊,這些人個個武藝高強,而且能夠一絲不茍地執行勾踐的命令,就算是讓他們走進火堆,也不會眨一下眼睛;即便被燒死,也不會吭一聲。
兩軍交戰,勾踐令敢死隊在前,企圖撕破吳軍的陣線。不料吳軍經過孫武的嚴格訓練,陣形十分嚴整,敢死隊雖然殺傷和俘虜了一些吳軍,卻不能阻止吳軍如鐵流一般滾滾而來。孫武的戰術思想很簡單,不計較皮毛的損失,保持整體的協調一致,讓敵人無機可乘,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雖然此時孫武不在軍中,但是伍子胥和伯嚭深得孫武真傳。他們一個率領左軍,一個率領右軍,拱衛著闔閭的中軍徐徐向前,一步一步接近越軍防線。
突然間,越軍陣中跳出數百名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人。他們手裏拿著短劍,怪叫著沖到吳軍跟前,卻又停下來,松松垮垮地排成三行,齊聲道:“我等乃是越國戰士,因為觸犯軍令,其罪當死。”說罷都將短劍橫在脖子上,只等越國軍中一通鼓響,數百人齊齊自刎,鮮血飛濺,如同數百朵鮮花一齊開放。吳國人身經百戰,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搞法,個個都看得呆了。就在此時,對面又是一通鼓響,還沒得吳國人回過神來,越軍已經沖入吳陣,發瘋似的砍殺。越將靈姑浮挺著一柄長戈,也不披甲,也不坐車,健步如飛,直奔闔閭。闔閭的衛士們想要阻擋,靈姑浮縱身一躍,輕巧地躍過人墻,長戈直刺闔閭的心臟。闔閭連忙用劍去格。靈姑浮知是寶劍,長戈倏然收回,又往闔閭下盤一掃。闔閭避之不及,一只腳趾頭連同戰靴都被斬下,當場暈厥。
靈姑浮還想取闔閭性命,伍子胥趕到,刷刷兩劍將其刺退。伍子胥一手挽住闔閭,一手持劍與靈姑浮惡鬥,且戰且退。衛士們也逐漸圍了上來。靈姑浮見勢不妙,抄起闔閭遺落下的那只戰靴,長嘯一聲,絕塵而去。
這一戰,越軍大獲全勝。吳軍倉皇撤退,行至離檇李不到七裏的陘關,闔閭失血過多,撒手西去。
闔閭在世的時候,立終累為大子。終累文武雙全,本可大有作為,卻於數年前因病去世。因此,在伍子胥和伯嚭等大臣的主持下,立終累的弟弟夫差為新一代吳王。伍子胥被封為相國,伯嚭則封為大宰。
夫差是個記性很差的年輕人,有《左傳》為證——
夫差專門派了一個人站在庭中,無論何時,只要他出入,那人便大喝一聲:“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大仇了嗎?”夫差聽了,渾身哆嗦,恭恭敬敬地說:“不敢忘!”
這樣過了兩年,到了公元前494年,夫差終於率領吳國大軍又殺回了越國。這一次,無論越國人耍什麽把戲,都沒能阻擋吳軍的鐵蹄。夫椒山(今浙江省紹興境內)一戰,越軍大敗。吳軍長驅直入,將會稽城團團包圍。
此時會稽城內只有將士五千人。如果吳軍發動總攻,估計支撐不到一天。
勾踐手下有兩位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範蠡,被勾踐倚為左膀右臂,三個人組成了越國的政治局,開會商量如何應對當前的形勢。
範蠡說:“要想國家盛而不衰,必須謙虛謹慎;要想挽救國家危難,必須卑躬屈膝;要想勤儉致富,必須因地制宜……”
勾踐打斷了他的話:“範大夫你就別長篇大論了,現在該怎麽辦,說點實際的吧!”
範蠡說:“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求饒。”
勾踐說:“好嘛!人家要是不答應呢?”
範蠡說:“那就只能給他當奴隸。”
勾踐長嘆:“難道我就這樣完蛋了嗎?”
文種安慰他說:“商湯曾經被關押在夏臺,周文王曾經被拘禁在羑裏,晉文公曾經逃亡到翟人居住的地方,齊桓公也曾經亡命莒國,但他們後來全都稱王稱霸。從這些人的遭遇來看,我們說不定也是面臨一場好事。”
勾踐心想,範蠡的主意等於沒出,文種說的盡是廢話,看來真是走投無路,只能投降了,於是派文種出城去向夫差求和。
文種到達吳軍大營後,跪行著來到夫差跟前,叩頭說:“您的臣下勾踐派他的仆人文種來向您稟告,勾踐請求當您的奴隸,他的妻子請求當您的小妾。”說著眼淚就流出來了,不是演戲,而是感覺到屈辱。
夫差的記性確實不好,看文種說得可憐,竟然將三年來每天都提醒自己要記住的父仇給忘了,想答應越國人的請求。伍子胥勸道:“現在是老天要將越國賜給您,您怎麽可以為了區區幾個奴婢,放棄整個越國呢?”夫差一想,也有道理啊!命令文種回去,暫時不給答覆。
文種失望地回到城內,把事情的經過報告了勾踐。勾踐立刻受不了,準備殺死妻兒,燒毀珍寶,與吳軍決一死戰。文種說:“且慢!人家也沒完全拒絕,還是有機會的。我聽說吳國的太宰伯嚭很貪婪,我們可以收買他,讓他為我們說話。”於是勾踐又命文種帶著財寶和美女去找伯嚭。
伯嚭的態度完全和伍子胥不一樣,他很爽快地收下禮物,帶著文種再去找夫差。
文種還是跪著跟夫差說話:“懇請大王寬恕勾踐的罪過,他將向您獻出越國全部的寶器。如果您不答應,他只好殺掉妻兒,燒毀寶器,率領五千人和您決戰。雖然明知會戰敗,但吳國也要付出代價,何必呢?”
伯嚭在一旁幫腔:“越國已經臣服於您,如果寬恕他們,對國家有利。”
夫差心裏又動搖了。
正在這時,伍子胥闖了進來。他看了跪在地上的文種一眼,對夫差說:“今天如果不把越國滅掉,將來肯定會後悔。勾踐非等閑之輩,文種、範蠡的才幹不可小視,如果放過他們,必將成為禍患。”
夫差大笑:“您太高估他們了。如果真像您說的那樣,他們怎麽會向寡人俯首稱臣?”
最終,吳國還是從會稽撤軍了。
《吳越春秋》記載,吳軍回國後,勾踐帶著自己的老婆和範蠡前往吳國,兌現給夫差當奴隸的承諾。
勾踐見到夫差,自稱“東海賤臣”,說:“東海賤臣勾踐,上愧皇天,下負後土,自不量力,汙辱大王的軍士,勞煩大王親征。大王寬厚仁慈,保全了賤臣危在旦夕的性命,還讓賤臣有機會拿著簸箕掃帚為您服務,賤臣深感慚愧。”
夫差故意問:“你難道就不記得吳越兩國之間多年的恩怨了麽?”
勾踐說:“豈敢,賤臣死不足惜,只求大王原諒。”
勾踐低三下四到這個份上,夫差也無話可說了,讓勾踐夫婦留在宮中,為自己駕車、養馬。至於範蠡,夫差很想用他,曾經對他這樣說:“寡人聽說,貞潔婦女不嫁破落戶,賢能之士不做亡國奴。現在越王無道,國家差不多滅亡,社稷也無人祭祀,為天下人所恥笑。像你這樣的人才,淪落到這個地步,豈不是太不明智了嗎?寡人想赦免你的罪過,你洗心革面,歸順吳國如何?”當時勾踐也在場,很緊張地看著範蠡,生怕他答應。範蠡回答:“敗軍之將,不敢言勇;亡國之臣,不可語政。越王自不量力,與大王相抗,下臣有很大的責任。承蒙大王鴻恩,讓我們君臣得以保全性命,已經是感恩戴德。下臣只求為您灑灑水,掃掃地,跑跑腿,就心滿意足了,哪敢做官?”勾踐暗中松了一口氣。夫差見範蠡態度堅決,倒也佩服他有骨氣,而且欣賞他說話得體,便不再強求。
勾踐在吳國一住就是三年。三年來,勾踐的工作就是劈柴養馬種菜,他老婆則澆水除糞清掃,日子過得艱苦,但也很快樂,如果再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那就更詩意了。夫差在宮中登臺遠望,看到他們夫婦在勞動,範蠡坐在馬糞旁侍候,“君臣之禮存,夫婦之儀具”,不禁感觸良多,對伯嚭說:“勾踐不過是孤家寡人,範蠡不過是一介之士,在這樣困苦的環境中仍然不失君臣之禮,寡人看了都很傷感啊!”伯嚭不失時機地說:“願大王以聖人之心,哀窮孤之士,把他們放了吧。”
伍子胥聽說夫差要釋放勾踐,連忙跑去勸阻:“當年夏桀囚禁商湯,商紂囚禁周文王,都是拘而不殺,放虎歸山,結果反被他們奪了天下。今天大王要放走勾踐,難道是想步桀、紂的後塵嗎?”伍子胥將夫差比為桀、紂,話說得很難聽,但是確實起到了作用。夫差便將釋放勾踐的事擱置下來。
接著發生了一件重口味的事。
夫差得了病,三個月未愈。勾踐前去問疾,正好夫差在大便,也不避諱,就坐在便桶上跟勾踐說話。大便完了,勾踐說:“賤臣從幼習得些醫道,能從糞便中得知病情。”沒等夫差反應過來,他已經用手撈起一坨臭臭,放在嘴裏咀嚼了幾下,然後說:“祝賀大王,您的病情已經基本解除,不出七日即可痊愈。”
夫差捂著鼻子說:“你怎麽得知?”
勾踐說:“糞便的味道與時氣相關,逆時氣者病,順時氣者愈。現在是春夏之交,賤臣嘗過大王之糞,有酸苦之味,正應春夏之氣,所以知道您的病就快要好了。”
夫差很感動。過了些日子,他的病果然好了。
經過這件事後,誰都擋不住夫差放勾踐回國了。夫差還親率群臣將勾踐送到蛇門之外,說:“寡人雖然放你回去,但心裏始終是舍不得的。你到了越國,寡人也會十分想念,有空常來信。”
勾踐叩首說:“上天蒼蒼,賤臣怎敢辜負大王!”
夫差長嘆一聲,說:“我聽說君子好話不說第二遍,你們走吧!”牽著勾踐的手登車,然後將韁繩交到範蠡手裏,看著他們緩緩離去,直到背影消失——這哪裏是送刑滿釋放人員,簡直是長亭相送,執手相看淚眼嘛!
勾踐回到會稽,沒有住進宮殿,而是住在一間茅屋裏。屋裏沒有其他家具,只有幾捆柴禾,那就是勾踐的床。每天上午,他都扛著農具去田裏和百姓一起幹活,他老婆則在家裏織布。吃飯以素為主,鮮有肉食;穿衣以麻布為主,沒有任何裝飾。下午處理政事,對大夫們都畢恭畢敬,對來訪的賓客禮遇有加。國中有貧苦的百姓,夫妻倆一起去看望;誰家裏有喪事,也會收到他的慰問。
在勾踐的屋子裏,吊著一顆苦膽。早上醒來嘗一口,吃飯之前嘗一口,睡覺之前還要嘗一口,問自己:“勾踐,你難道忘了為奴之恥了嗎?”這就是所謂的“臥薪嘗膽”。史上一般認為,他這是怕自己耽於享樂,忘記仇恨。我個人以為,勾踐這是在跟斯德哥爾摩綜合癥①作戰。想想看,他被迫在吳國當了三年奴隸,主人夫差對他也不差,臨走還依依不舍,這一主一奴之間,產生點感情也不是不可能。他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夫差是自己的敵人,在吳國的經歷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侮辱,千萬不能因為夫差的“善意”而心軟。
如何對付吳國,是一件難事。縱使勾踐勵精圖治,奮起直追,吳國對於越國來說,仍然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關於這一點,勾踐本人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很悲觀地對幾位親信大臣說:“寡人受辱於外,懷憂於內。內慚朝臣,外愧諸侯,心中迷惑,精神空虛,不知道如何才能報仇。”
大夫文種說:“下臣有九條計策,可以助您實現抱負。”
勾踐說:“不可能吧?”
文種說:“下臣這九條計策非同一般,商湯和周文王就是靠了它取得天下,齊桓公和秦穆公靠它稱霸諸侯。用它來攻城略地,易過脫鞋。”
勾踐心想,又來了,姑妄聽之吧。
文種便獻了他的“九術”:第一,尊天地,敬鬼神,自求多福;第二,多給夫差和吳國大臣們送禮,讓他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