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晉國衰落 (3)
關燈
小
中
大
了神,急急忙忙想走出來,剛一轉身,袖子拂了玉磬,腳跟碰了編鐘,手肘撞倒了樂師,好端端一場演奏,被他這麽一攪,立馬亂了套,從陽春白雪直接變奏成了下裏巴人。鄭定公氣得臉色鐵青。子產表面上不動聲色,心裏卻恨得直咬牙。韓起倒是鎮定自若,裝作沒看見,但是晉國使團中有不少人已經忍不住捂著嘴在那裏偷笑。
外交無小事,何況是在如此重要的外交場合。鄭國群臣都對孔張這種不負責任的表現感到十分厭惡。事後,大夫富子找到子產說:“您時常教導我們,對待大國來的人,一定要小心謹慎,稍有失言,就會給國家帶來麻煩。這次晉國人公然取笑我們,是沒把我們放在眼裏。這也難怪,平時就算我們做得再有禮,他們也看不起我們,這次出現這樣的事情,他們就更有理由不把鄭國放在眼裏了。恕下臣直言,孔張失禮,實在是您的恥辱。”
“胡說!”子產拍案而起,把富子嚇了一跳,“我身為執政,如果政令不當,令而不行,刑罰不公,訴論混亂,失禮於人,招致大國欺陵,讓百姓們疲於奔命而一事無成,禍亂降臨而不能預知,這些確實都是我的恥辱。但是孔張,他是先君襄公的兄長(指公子嘉)的孫子、執政的後人(公子嘉曾任鄭國執政),是世襲的大夫,地位尊貴顯赫。他奉命出使各國,受到國人的尊敬,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他在朝中有官職,接受國家的俸祿和封邑,按時繳納貢賦,有戰爭的時候就帶領家臣參戰,在國家的祭祀中也有一席之地。他家世代相傳,保守家業,現在竟然忘記自己該處於什麽位置,為什麽該由我公孫僑來為他感到恥辱呢?你們這些宵小之徒把一切罪過都歸於我這個執政,難道是說先君從一開始就用錯了人嗎?你呀你呀,你如果一定要教育我,請你找別的理由,這個理由恕不接受!”
子產一反往日的溫文爾雅,臉紅脖子粗,嗓門也高了八度,就像一只鬥志昂揚的公雞。富子被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嚇壞了,兩腿不住地發抖,眼睛看著地面,不敢再看子產一眼。
子產為什麽發這麽大的火?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一個人再有能耐,再有修養,遇到孔張這樣的隊友,也難免動雷霆之怒。這個時候去子產面前說三道四,只能是自討沒趣。
不過,發火歸發火,韓起那邊,子產還是要去應付的。
據《左傳》記載,韓起有一副名貴的玉環,但是只持有其中的一片,另外一片在鄭國商人手上,一直求之不得。趁著這次出訪鄭國的機會,他向鄭定公提出,請鄭國政府出面幫忙把那片玉環搞到手。
鄭定公將這事交給子產去辦。子產很幹脆地告訴韓起:“您要的東西不在宮中,寡君壓根不知道。”
這是什麽態度?韓起要的東西,別說是玉環,就是楊玉環也得給啊!子大叔對此表示難以理解,他對子產說:“老韓這個人呢,其實還是蠻不錯的,平時也沒提什麽要求,還總是幫著咱們說話,為人很公道。他不就是要片玉環嗎?別說一片,就是十片百片我們也得送。您想想,上次孔張鬧得不像話,我們就已經很被動了,現在連這麽個小要求都不答應他,如果有些不安好心的人再從中挑撥離間,破壞晉、鄭兩國來之不易的信任關系,那是易於反掌!您又何必為了區區小事得罪大國呢?”
子產說:“我是故意不給他的。”
子大叔說:“那我就更不明白了。”
子產說:“這是個忠信的問題。我聽說君子不怕沒有財物,而是怕沒有好名聲。我還聽說治國不怕大國有意見,而是怕國內自己亂了套。如果大國的人來到小國,有求必應,有一就有二,我們拿什麽來滿足源源不斷的需求?這次給了,下次沒有,豈不是更加得罪他?所以,對於大國的要求,合理的就接受,不合理的就駁斥,沒有什麽情面好講。否則的話,國將不國,早晚淪為大國的附庸。”
子大叔說:“您說的話我明白,不過呢,老韓這個人,跟別人還是有區別的……我不講大道理,就是出於個人交情,我認為您也該為他把這事給辦了。”
子產說:“如果是為了韓起好,那就更不能答應了。他奉命出使鄭國,卻私下向我們取玉環,這是假公濟私的重罪啊!你想想,我們給他一個玉環,鄭國因此失去獨立,老韓也得個饕餮之名,兩敗俱傷,這又是何必呢?”
韓起最終沒占到這個便宜,只能自己花錢從鄭國商人那裏去買那片玉環。
當然,所謂花錢,就是自己定價格,也不管商人同不同意,馬上就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倒不是韓起欺負河南人,因為他在山西也就是這麽幹的。那個年代,商人排在“士、農、工、商”的最後一位,政治地位極其低下,根本不夠資格跟韓起這樣的大貴族討價還價。
鄭國商人自然知道韓起的來頭,他乖乖地交出了玉環,但是強調:“請務必將此事告訴執政大人。”
韓起說:“為什麽?”
商人說:“這是執政大人交代的。”
“什麽?”韓起徹底被惹毛了,他怒氣沖沖去找子產,劈頭蓋臉地說:“我找鄭伯要這片玉環,您認為不義,我不敢反駁。現在我自己花錢到商人那裏買,商人說必須告訴您,請問有那麽回事嗎?”
子產說:“確有此事。”
韓起說:“給我一個理由!”
子產說:“您先別生氣,聽我慢慢說。您想必也知道我們鄭國的歷史,當年先君鄭桓公本是畿內諸侯,東遷到這裏,得到了商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合作開發這片土地,才有今天的鄭國。因此,我們與商人之間,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以此互相信賴。誓詞說,‘你不要背叛我,我也不會強買你的東西,你不用乞求我,我也不會掠奪你,你有賺錢的買賣和寶貴的貨物,我也不加幹涉。’雙方都信守盟誓,直到今天。現在您帶著深厚的情誼來到敝國,卻又強奪商人的貨物,這是讓我們違背盟誓啊!我想,如果得到區區一片玉環而失去諸侯的擁戴,這樣的事您肯定是不幹的。如果大國要我們沒完沒了地貢獻財物,把鄭國當成附庸來對待,我們也是不幹的。不知道這樣的理由,您是否能夠接受?”
韓起無言以對,回到賓館就將玉環送回給商人,說:“韓起雖然不聰明,豈敢為了一塊石頭而獲得兩項大罪,謹將它退還給您。”
商人在鄭國地位特殊,與公室交往甚密,是不爭的事實。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孟明視千裏奔襲鄭國,就是因為被商人弦高撞破而失敗(事見本書第33章),可知公室與商人之間是常有來往的。但是公室與商人之間竟然簽訂過如此平等的神聖條約,而且忠誠不渝地執行了兩百餘年,甚至在強大的外力壓迫下都不肯背棄,在當時難以想象,即便到現在也讓人覺得感動——此後數千年,政府與商人的關系難得有如此和諧的時候。
韓起在鄭國呆了一個月。公元前526年四月,他才從新鄭啟程回國,鄭國六卿在設宴為他送行。韓起提議,請諸位君子即席賦詩,他好聞弦歌而知雅意,從中可以知道鄭國對晉國究竟是個什麽態度。
前任當國罕虎的兒子嬰齊首先賦了一首《野有蔓草》,這是一首著名的愛情詩,寫的是情人偶遇的驚喜之情:
〖野有蔓草,零露漙(tuán)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rǎng)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韓起聽了十分高興,說:“孺子真是個好人,我很欣慰。”罕虎死於公元前529年冬天,至此不滿三年。按當時規矩,嬰齊父喪未滿三年,不論年齡多大,都可被稱為孺子。
子產賦了一首《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彥兮。〗
詩意為:小羊皮袍子舒服又漂亮,勤勤勉勉的君子啊,為國操勞,矢志不渝。這是當面拍韓起的馬屁。韓起連忙擺手說:“過獎了過獎了,我愧不敢當。”
子大叔賦了一首《褰(qiān)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zhēn)。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wěi)。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這是一首女子嗔怨情郎爽約的愛情詩,大意是:你如果心裏想著我,就提起衣角渡河來看我;你如果心裏沒有我,難道我就不會找別的男人?你這狂妄的小子!
聽到子大叔這樣撒嬌,韓起莞爾一笑,說:“只要有我在,怎麽會讓您心裏想著別人?”子大叔連忙下拜致謝。韓起感慨道:“這首詩賦得太好了!如果不是常常警惕著自己的女人也有可能投入別人的懷抱,男人們是不會一直都對女人那麽好吧?”
接下來駟偃賦《風雨》,豐施賦《有女同車》,印癸賦《萚兮》,都是表達女子對心上人的喜悅之情。韓起大為感動,說:“鄭國大有希望!幾位代表國君表揚韓起,所賦之詩都是鄭國的名句,而且表達了友好的願望。鄭伯有你們保駕護航,可以不用害怕什麽了。”命人牽出晉國出產的名馬送給他們,而且回贈了一首《我將》:
〖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饗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這是《周頌》裏的一首詩。韓起的意思是:我畏懼天命,將夙興夜寐,致力於維護四方的平安。
子產聽後下拜,而且示意其他五卿都下拜,說:“我們怎敢不拜謝您安定四方平息戰亂的大恩大德?”
臨別的時候,韓起又私下送給子產名玉和寶馬,誠懇地說:“您要我放棄那片玉環,是賜給我金玉良言,使我免於罪責,我又怎敢不拜謝您的大恩大德?”
【子產的執政智慧(下):維穩很不易】
公元前526年秋天,一場旱災席卷中原。這一年的《春秋》記載:“九月,大雩(yú)。”雩即求雨的祭祀,一般以童男童女各八人起舞,祈求天降甘霖。大雩則是最高規格的雩,如非旱情嚴重,魯國也不至於使用大雩來求雨。
鄭國的災情也很嚴重。鄭伯派大夫屠擊、祝款和豎柎(fū)前往桑山求雨。這三位仁兄到了桑山,就地取材,砍了數十棵大樹搭臺祭祀。結果雨沒求下來,三個人都被子產撤了職,沒收了封地。罪名是:“派你們去山裏祭祀,就是要培育山林,蓄養水氣,你們卻砍伐樹木,還有比這更大的罪過嗎?”
直到第二年,旱情也沒有緩解,反倒是出現了種種不祥之兆。夏天“日有食之”,也就是日食;冬天則“有星孛於大辰”,即有彗星掃過心宿二(又名大火),彗星的長尾西及銀河,蔚為壯觀。
日食發生的時候,魯國的祝史(祭祀官)向叔孫婼請示用什麽犧牲祭祀土地之神,叔孫婼說:“按照周禮,發生日食的時候,天子不吃豐盛的菜肴,在土地廟裏擊鼓;諸侯則在土地廟裏祭祀,在朝堂上擊鼓。這些事情都有成文規定,這還用得著問嗎?”
彗星經過的時候,魯國大夫申須夜觀天象,感嘆道:“好大的掃把星!這是老天用來除舊布新的吧?你看它現在將大火星完全遮住了,等到大火星重新出現的時候,必定散布災難,天下恐怕難免有火災了!”
“確實如此。”大夫梓慎說,“去年我就關註到它了,現在它變得更加明亮,豈能不興風作浪?如果發生火災的話,恐怕主要在宋、衛、陳、鄭四國。”
幾乎與此同時,鄭國的星象學大師、著名的烏鴉嘴裨竈也預測到了火災的發生,他對子產說:“下臣夜觀天象,預料宋、衛、陳、鄭四國將同日發生大火。此火五百年一遇,所到之處,玉石俱焚,無所幸免。但是,如果您將宗廟裏的玉杓交給我來舉行祭祀,可以確保鄭國躲過這一劫。”
子產笑了笑,拒絕了裨竈的建議。
大夫裏析,已經七十多歲了,見多識廣,頗有人望。他也跑去找子產說:“天象異常,恐怕有大事發生,人民會受到驚嚇,國家將面臨滅亡。”
子產說:“您也這麽認為嗎?”對於年邁的裏析,子產總是保持特別恭敬的態度。
裏析說:“我活了那麽多年,應該不會看錯。災難正在到來,只不過當它來臨的時候,我這個老頭子恐怕已經不在世上了。”說著猛烈地咳嗽了幾聲,子產趕緊伸手攙扶住他,他一把抓住子產的手,說:“事關鄭國存亡,請您認真考慮一下,實在不行的話,遷都如何?”
“這……遷都非同小可,不是我一個人能夠決定的。”子產打了個馬虎眼,將這件事搪塞過去了。
公元前524年五月七日,大火星剛剛出現在夏夜的天空,那天傍晚突然刮起了持續大風。梓慎再一次警告:“這是所謂的融風,乃是火災的前兆。七日之後,火災必至!”
兩天之後,風勢轉大。十四日晚,風更大。梓慎登高遠望,迎面撲來一股熱浪。他閉上眼睛,喃喃自語道:“天火已經降臨了,不出我所料,正是宋、衛、陳、鄭四國。”
身邊的人將信將疑。果不其然,數日之後,四國均派人來曲阜通報:十四日發生罕見大火,烈焰焚城,生靈塗炭!
火災發生的時候,子產一如繼往地沈著冷靜。他將各位卿大夫召集起來,有條不紊地發布了幾道命令:
第一,由他親自將晉國公使從東門送出,取道安全的地方回國。
第二,派外交人員前往邊境,謝絕一切來訪的客人。
第三,封鎖各國使館區,派重兵把守,不許任何人進出,保證使節的安全。
第四,派子大叔的兒子游吉巡視各處祭祀的場所直至宗廟,派大夫公孫登將占蔔用的大龜遷到安全地帶,派祝史(祭祀官)將宗廟裏安放神位的石匣搬到相對安全的周廟。
第五,嚴令各級官吏恪守崗位,派大夫商成公負責警備宮廷,將先君留下來的年紀較大的宮女安置在安全地帶,年輕的則堅守宮中。司馬、司寇等人則奔赴一線指揮滅火救災,城外的駐軍也列隊進城維持秩序,防止有人趁火打劫。
第六,命令各大家族發放武器,武裝族兵,登上城墻,加強守備。
第七,大夫裏析剛剛過世,尚未下葬,派三十人為其擡棺,搬到安全的地方。
子大叔有點擔心:“您剛送走了晉國的客人,現在又擺出一副備戰的架勢,難道就不怕晉國誤會?”
子產說:“送走晉國客人,是怕他們萬一有個閃失,成為晉國責難我們的口實。加強戒備,是怕別的國家趁亂而入。請問這有什麽不妥嗎?”
第二天早上,新鄭城內的火勢基本得到控制。子產又命令各地的治安官加強管理,約束各地征發的徒役,確保社會穩定。派祝史前往城北築壇,向玄冥(水神)、回祿(火神)祈求平安。派官吏登記被燒毀的房屋,減免這些家庭的稅賦,並發給他們重建家園的材料。新鄭城全體市民致哀三天,停止一切交易活動。形勢穩定後,才派外交官向各國通報情況。
不久之後,晉國的邊境官吏果然給鄭國送來一封責備的信。信上說:“鄭國遇到重大災害,晉侯和大夫都深感不安,又是占蔔禱告,又是打探消息,為此花費了大量的錢財也在所不惜。鄭國的災難,就是寡君的憂患啊!但是聽說貴國擺出一副打仗的樣子,派人登墻戒備,這是打算向誰問罪呢?我們對此感到擔憂,不敢不問個明白。”
子產回信:“誠如您所言,鄭國的火災就是晉侯的憂患。子產不才,執政不力,所以上天降罪於鄭國,才有火災發生。又害怕壞人趁火打劫,加重鄭國的災難,那就是加重晉侯的憂患了,所以才派人加強戒備,這也是為晉侯著想呀。所幸現在問題已經解決,鄭國依然屹立不倒,有一些小小的誤會也是可以解釋的。如果鄭國不幸滅亡,就算晉侯為我們操心,也於事無補了。鄭國既然侍奉晉國,怎麽敢有二心?請您明察。”
晉國人對這個解釋表示接受,沒有再拿這件事做文章。倒是裨竈再度提出要借用玉杓來祭祀祈禱,而且警告說:“不聽我的,鄭國還會有火災發生!”
子產還是拒絕了他的建議。
子大叔得知此事,勸道:“宗廟裏的寶物,是用來保民平安的。如果再一次發生火災,國家就要滅亡了,您為什麽愛惜區區一個玉杓而不在乎國家的安危呢?”
子產說:“事情如果真像裨竈說的那樣,為了國家的安危,就算要我的性命也無妨,怎麽會吝惜寶物呢?只不過天道幽遠艱澀,人道則切近易懂(天道遠,人道邇),凡夫俗子又如何看得透天道?您認為裨竈懂得天道嗎?我看他只不過是話說得多了,偶爾有一兩次說中罷了!”
話雖如此,同年七月,子產還是大興土木,修建土地神廟,舉行祭祀向四方之神祈求平安和豐收。同時,為了提振民心士氣,還挑選精銳部隊在新鄭舉行盛大閱兵。
閱兵需要場地。不巧的是,子產圈定的進場道路正好穿過子大叔的宅子。具體來說,子大叔家的宗祠——游氏宗廟在路南,住房在路北,兩者之間的庭院又小,不足以清理出一條大道。子大叔突然面臨很多現代人經歷過的噩夢——拆遷!而且為了保持道路筆直,必須拆掉宗廟而不是住房。
回想起來,這已經是游氏宗廟第二次遇到拆遷問題。
前一次是在公元前530年鄭簡公去世的時候。當時為了給鄭簡公送葬,要清除道路障礙,游氏宗廟就被列為拆遷對象(可見這宗廟的選址也確實有些問題)。子大叔當然不願意,命令家人拿著鍬、鎬之類的拆遷工具站在宗廟旁邊,就是不動手,交代說:“如果子產過來,問你們為什麽不動手,你們就說這是安放祖宗神位的場所,不忍拆除,但是上命不可違,我們不想拆也得拆了。”這一招果然奏效,子產聽到子大叔的家人這麽說,便命令施工隊繞開游氏宗廟。
那時一同列為拆遷對象的,還有幾位司墓(公墓的看守者)的房屋。如果拆掉,則靈車可直達公墓,清早即可下葬;如果不拆,則靈車必須迂回進墓園,須延遲至中午方可下葬。子大叔不厚道,保住了自家宗廟,便不顧他人的居所,向子產建議說:“拆吧!否則的話,要諸侯的使臣等到中午,恐怕他們不樂意。”
子產說:“諸侯既然派人來會葬,又怎麽會在乎等到中午?不拆也沒什麽影響,而且也不會給民眾帶來麻煩,那為什麽非要拆不可?”於是一並不拆,鄭簡公的靈車因此兜了遠路,只能“日中而葬”。《左傳》對此評價很高,認為子產知禮,“所謂禮,就是不為了成全自己而損害別人”(子產於是乎知禮,無毀人以自成也)。
事隔六年,游氏宗廟第二次面臨拆遷,子大叔駕輕就熟,故伎重演,又是派幾十個家人拿著拆遷工具站在宗廟的外邊,交代說:“如果子產過來檢查,命令迅速拆除,你們才真動手。”
三天之後,子產上朝,經過子大叔家,看到房子還好好的,幾個巨大的“拆”字分外刺眼,不覺大怒,問是怎麽回事。子大叔的家人見了,拿起鎬釬,朝著宗廟的外墻“乒乒乓乓”就幹起來。
子產邊走邊看,走了不到半裏地,突然想起什麽似的,急忙命隨從:“快回去,命令他們住手!”
“啊?”
“還楞著幹啥?要他們拆北邊的房間,不要拆南邊的宗廟,快去!”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子產為政寬猛相濟,大原則不動搖,然而在細微處又體察人情,盡量不損害別人的利益,由此可見一斑。
公元前523年,鄭國六卿之一、駟氏家族的族長駟偃去世。
駟偃的嫡妻是晉國人,為他生了嫡子駟絲,當時還未成年。駟氏家族的幾位頭面人物聚在一起商量,決定立駟偃的弟弟駟乞為族長,繼承卿位。
這件事當然需要得到子產的支持。但是子產的態度很暧昧,既不支持,也不反對。主要原因,一來子產憎惡駟偃的為人,懶得去管他的身後事;二來父死子替,兄終弟及,既然有駟絲這個嫡子在,輪不到駟乞插隊。
在這種情況下,駟家人不敢輕舉妄動。
而在另一方面,由於覺察到兒子的繼承權受到威脅,駟絲的嫡妻也寫了一封信給晉國的娘家,希望娘家人在這個關鍵時刻幫外孫一把。娘家人把這事捅到了晉昭公那裏。於是,同年冬天,晉國派出使者訪問鄭國,直截了當地質詢駟家的事。
晉國使者來勢洶洶,鄭國朝中無人敢應對。為什麽?理虧啊!人家正兒八經的嫡子,為什麽不能繼承家業呢?駟乞頂不住壓力,想要逃走,被子產制止;想請求祝史占蔔兇吉,又被子產攔住。卿大夫們也很緊張,專門開了一個會來討論對策,商量了半天卻沒有結果。子產在一邊冷眼旁觀,討論的時候沒有說一句話,最後才說:“諸位大夫就此打住,此事不用再議,就由我這把老骨頭去對付吧!”
子產親自跑到賓館去見使者,說:“上天不保佑鄭國,寡君的幾位臣子都不幸早死,現在又輪到駟氏家族遭遇喪事。更不幸的是,駟家的繼承人年齡尚幼,他的幾位叔伯兄長怕宗族因此衰落,私下商量,想立他的叔叔。這件事情非常棘手,連寡君也難以定奪,私下對我們說,‘也許是上天故意擾亂世間的秩序,我們又能做什麽呢?’這是上天的安排啊!誰敢去問為什麽。現在您代表晉國來問這件事,我實話告訴您,寡君根本不支持這件事,也不敢支持,別人當然就更不敢插手了。”一句話,駟家的動亂,是他們自己的事,與鄭伯無關。
子產接著說:“平丘之會上,晉侯與諸侯重溫過去的誓詞,強調說‘不要失職!’如果寡君的臣子不幸去世,晉國就伸長了手來幹涉其繼承之事,這不是把鄭國當作晉國的一個縣,甚至一個鄉來對待嗎?那樣的話,鄭國還像是一個國家嗎?寡君豈不是失職嗎?我這個執政豈不是失職嗎?”言下之意,駟家的事,再怎麽說也是鄭國的內政,輪不到晉國人來插手。
晉國使者無言以對,這件事最終不了了之。
同年十二月,鄭國氣候反常,冬天竟然發生洪災。有人看到兩條龍在新鄭南門外的洧水中爭鬥,自然認為這是洪災的原因,於是請求舉行祭祀,祈求平安。子產不同意,說:“我們爭鬥,龍不看;龍爭鬥,我們為什麽要湊熱鬧跑去看呢?就算我們祭祀祈禱,那洧水本來就是它們的居所,豈能因為我們祭祀就離開?我們對龍沒什麽要求,龍自然也就對我們沒什麽要求,祭祀大可不必!”
也許子產是這麽認為,一切神仙鬼怪,只要你不去招惹他,他就拿你沒辦法,你有事沒事去祭祀他,他就給你找麻煩了。這一點,倒是與孔夫子的“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不謀而合。
說來也怪,自此之後很多年,鄭國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水火災害。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22年,子產去世了。
子產馳騁政壇四十餘年,以“寬猛相濟”而聞名,行事作風有儒家的仁愛,有法家的嚴厲,有外交家的靈活,還有改革家的勇氣與智慧。當人們不理解他,在背後議論他的時候,他總是淡然處之,“不毀鄉校”而倡言論自由之風,氣度委實罕見;“鑄刑書”是子產在當時最受爭議的舉動,即便是後世儒家也頗有微詞,卻是從人治走向法治的標志性事件,至今仍有現實價值;在外交上,子產堅持不亢不卑,致力於維護國家的獨立,保護國家的權益,贏得了廣泛尊重。
《史記》記載:子產執政期間,鄭國的兒童不用下田幹活,年輕人作風正派,老年人可以安度餘生;市場上買賣公平,物價穩定;社會和諧,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子產去世後,鄭國的青壯年失聲痛哭,老人像孩童一樣哭泣,說:“子產離開我們而去了啊,老百姓將來依靠誰!”似乎天都要塌下來了。更有野史記載:子產去世,鄭國的男子不佩玉器,婦女不戴首飾,停止一切娛樂活動,痛哭悼念了整整三個月。
聽到子產逝世的消息,還有一個人很傷心,那就是孔子。他大哭流涕,稱子產為“古之遺愛”。在孔子給同時代人的評價當中,這個評價無疑是最高的。
孔夫子對子產最欽佩之處,還是“寬猛相濟”。他說:“子產確實是善於治國。政策寬大百姓就容易產生輕慢之心,輕慢則用嚴厲的手段加以糾正。但是嚴厲又會傷害到百姓,又必須以寬大來安撫他們。只有寬猛相濟,不急不慢,不剛不柔,從容不迫,才會政通人和。”
孔子如此尊崇子產,後世學者自然跟風膜拜,歷朝歷代對子產都是推崇備至。甚至有人說:“春秋的前半段,管仲唱主角;春秋的後半段,子產挑大梁。”更有人說:“後半段春秋,全靠子產生色。”言下之意,如果沒有子產,後半段春秋就沒有什麽看頭了。
當然,也有人對子產頗有微詞,孟子就是其中一位。據傳,鄭國發大水的時候,子產命車夫駕著自己的馬車,在洧水幫助百姓渡河。坐過他的車的人都感恩戴德,孟子卻不以為然,說:“子產也就知道用小恩小惠籠絡人心,卻不知道怎麽治國。提早兩個月搭好橋,民眾渡河就不會有困難了,哪裏用得著馬車?他一輛馬車,能夠讓所有人都渡過河嗎?君子只要能夠治理好國家,就算出行的時候命令百姓都回避也沒什麽不妥。要想人人都說他的好話,只怕他活一萬年都不夠!”
孟子的話,說得也有道理。國家總理這個級別的幹部,關鍵是要抓好大事,保證國家不出亂子,而不是在小事上體現所謂愛民之心。但是從子產的實際表現來看,孟子的指責又過於嚴厲,畢竟,在子產當政期間,鄭國社會穩定,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諸侯不敢輕視——大事,他也抓好了。
子產彌留之際,子大叔陪侍左右。子產對子大叔說:“我死之後,您必定當政,有句話想送給您——這世上唯有有德之人能夠以寬厚來使百姓服從,否則就不如采取嚴厲的手段。嚴厲就像是猛烈的火,人們一看就害怕,躲得遠遠的,自然不會被燒死;寬厚就像是溫柔的水,人們容易輕視它,淹死的就很多。寬厚,畢竟是一件很難掌握的技巧啊!”
子大叔聽了,心裏很不是滋味:你幹脆說我無德不就行了?子產死後,子大叔果然執政,他也學著子產那一套,“不忍猛而寬”,希望以德服人。結果不到半年,鄭國盜賊四起,甚至有人在萑苻(huánfú,地名)嘯聚山林,拉起了武裝,公然跟朝廷對著幹。子大叔追悔莫及,派軍隊進攻萑苻的盜賊,將他們趕盡殺絕,鄭國的治安才稍有好轉。
【傀儡天子的繼承權爭奪戰】
公元前527年,王室流年不利。六月,周景王的大子壽不幸去世。八月,大子壽的母親穆後因為過度悲傷,也撒手西去。
同年十二月,穆後的葬禮在雒邑舉行,晉國給足面子,派出以下軍副帥荀躒(lì)為首的代表團參加。
葬禮之後,周景王設宴款待荀躒和他的副手籍談。王室對晉國派要員會葬穆後受寵若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這個悲傷的時候請客吃飯,顯然不合時宜。畢竟天子也是人,老婆剛剛下葬,就算是裝,也得裝出一副吃不下飯的樣子啊!
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席間使用的酒器,顯然不是尋常之物,若以規格而論,休說招待荀躒,即便是招待晉侯,甚至祭祀列祖列宗也足夠氣派了。
“此乃今年魯國進貢之物。”也許是看出了荀、籍二人的疑惑,周景王主動介紹道。
荀躒“哦”了一聲,似乎明白點什麽,他沒有接周景王的話,而是偷偷地向籍談使了個眼色。籍談含笑微微點頭,意思是您放心,由我來應付。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外交無小事,何況是在如此重要的外交場合。鄭國群臣都對孔張這種不負責任的表現感到十分厭惡。事後,大夫富子找到子產說:“您時常教導我們,對待大國來的人,一定要小心謹慎,稍有失言,就會給國家帶來麻煩。這次晉國人公然取笑我們,是沒把我們放在眼裏。這也難怪,平時就算我們做得再有禮,他們也看不起我們,這次出現這樣的事情,他們就更有理由不把鄭國放在眼裏了。恕下臣直言,孔張失禮,實在是您的恥辱。”
“胡說!”子產拍案而起,把富子嚇了一跳,“我身為執政,如果政令不當,令而不行,刑罰不公,訴論混亂,失禮於人,招致大國欺陵,讓百姓們疲於奔命而一事無成,禍亂降臨而不能預知,這些確實都是我的恥辱。但是孔張,他是先君襄公的兄長(指公子嘉)的孫子、執政的後人(公子嘉曾任鄭國執政),是世襲的大夫,地位尊貴顯赫。他奉命出使各國,受到國人的尊敬,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他在朝中有官職,接受國家的俸祿和封邑,按時繳納貢賦,有戰爭的時候就帶領家臣參戰,在國家的祭祀中也有一席之地。他家世代相傳,保守家業,現在竟然忘記自己該處於什麽位置,為什麽該由我公孫僑來為他感到恥辱呢?你們這些宵小之徒把一切罪過都歸於我這個執政,難道是說先君從一開始就用錯了人嗎?你呀你呀,你如果一定要教育我,請你找別的理由,這個理由恕不接受!”
子產一反往日的溫文爾雅,臉紅脖子粗,嗓門也高了八度,就像一只鬥志昂揚的公雞。富子被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嚇壞了,兩腿不住地發抖,眼睛看著地面,不敢再看子產一眼。
子產為什麽發這麽大的火?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一個人再有能耐,再有修養,遇到孔張這樣的隊友,也難免動雷霆之怒。這個時候去子產面前說三道四,只能是自討沒趣。
不過,發火歸發火,韓起那邊,子產還是要去應付的。
據《左傳》記載,韓起有一副名貴的玉環,但是只持有其中的一片,另外一片在鄭國商人手上,一直求之不得。趁著這次出訪鄭國的機會,他向鄭定公提出,請鄭國政府出面幫忙把那片玉環搞到手。
鄭定公將這事交給子產去辦。子產很幹脆地告訴韓起:“您要的東西不在宮中,寡君壓根不知道。”
這是什麽態度?韓起要的東西,別說是玉環,就是楊玉環也得給啊!子大叔對此表示難以理解,他對子產說:“老韓這個人呢,其實還是蠻不錯的,平時也沒提什麽要求,還總是幫著咱們說話,為人很公道。他不就是要片玉環嗎?別說一片,就是十片百片我們也得送。您想想,上次孔張鬧得不像話,我們就已經很被動了,現在連這麽個小要求都不答應他,如果有些不安好心的人再從中挑撥離間,破壞晉、鄭兩國來之不易的信任關系,那是易於反掌!您又何必為了區區小事得罪大國呢?”
子產說:“我是故意不給他的。”
子大叔說:“那我就更不明白了。”
子產說:“這是個忠信的問題。我聽說君子不怕沒有財物,而是怕沒有好名聲。我還聽說治國不怕大國有意見,而是怕國內自己亂了套。如果大國的人來到小國,有求必應,有一就有二,我們拿什麽來滿足源源不斷的需求?這次給了,下次沒有,豈不是更加得罪他?所以,對於大國的要求,合理的就接受,不合理的就駁斥,沒有什麽情面好講。否則的話,國將不國,早晚淪為大國的附庸。”
子大叔說:“您說的話我明白,不過呢,老韓這個人,跟別人還是有區別的……我不講大道理,就是出於個人交情,我認為您也該為他把這事給辦了。”
子產說:“如果是為了韓起好,那就更不能答應了。他奉命出使鄭國,卻私下向我們取玉環,這是假公濟私的重罪啊!你想想,我們給他一個玉環,鄭國因此失去獨立,老韓也得個饕餮之名,兩敗俱傷,這又是何必呢?”
韓起最終沒占到這個便宜,只能自己花錢從鄭國商人那裏去買那片玉環。
當然,所謂花錢,就是自己定價格,也不管商人同不同意,馬上就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倒不是韓起欺負河南人,因為他在山西也就是這麽幹的。那個年代,商人排在“士、農、工、商”的最後一位,政治地位極其低下,根本不夠資格跟韓起這樣的大貴族討價還價。
鄭國商人自然知道韓起的來頭,他乖乖地交出了玉環,但是強調:“請務必將此事告訴執政大人。”
韓起說:“為什麽?”
商人說:“這是執政大人交代的。”
“什麽?”韓起徹底被惹毛了,他怒氣沖沖去找子產,劈頭蓋臉地說:“我找鄭伯要這片玉環,您認為不義,我不敢反駁。現在我自己花錢到商人那裏買,商人說必須告訴您,請問有那麽回事嗎?”
子產說:“確有此事。”
韓起說:“給我一個理由!”
子產說:“您先別生氣,聽我慢慢說。您想必也知道我們鄭國的歷史,當年先君鄭桓公本是畿內諸侯,東遷到這裏,得到了商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合作開發這片土地,才有今天的鄭國。因此,我們與商人之間,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以此互相信賴。誓詞說,‘你不要背叛我,我也不會強買你的東西,你不用乞求我,我也不會掠奪你,你有賺錢的買賣和寶貴的貨物,我也不加幹涉。’雙方都信守盟誓,直到今天。現在您帶著深厚的情誼來到敝國,卻又強奪商人的貨物,這是讓我們違背盟誓啊!我想,如果得到區區一片玉環而失去諸侯的擁戴,這樣的事您肯定是不幹的。如果大國要我們沒完沒了地貢獻財物,把鄭國當成附庸來對待,我們也是不幹的。不知道這樣的理由,您是否能夠接受?”
韓起無言以對,回到賓館就將玉環送回給商人,說:“韓起雖然不聰明,豈敢為了一塊石頭而獲得兩項大罪,謹將它退還給您。”
商人在鄭國地位特殊,與公室交往甚密,是不爭的事實。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孟明視千裏奔襲鄭國,就是因為被商人弦高撞破而失敗(事見本書第33章),可知公室與商人之間是常有來往的。但是公室與商人之間竟然簽訂過如此平等的神聖條約,而且忠誠不渝地執行了兩百餘年,甚至在強大的外力壓迫下都不肯背棄,在當時難以想象,即便到現在也讓人覺得感動——此後數千年,政府與商人的關系難得有如此和諧的時候。
韓起在鄭國呆了一個月。公元前526年四月,他才從新鄭啟程回國,鄭國六卿在設宴為他送行。韓起提議,請諸位君子即席賦詩,他好聞弦歌而知雅意,從中可以知道鄭國對晉國究竟是個什麽態度。
前任當國罕虎的兒子嬰齊首先賦了一首《野有蔓草》,這是一首著名的愛情詩,寫的是情人偶遇的驚喜之情:
〖野有蔓草,零露漙(tuán)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rǎng)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韓起聽了十分高興,說:“孺子真是個好人,我很欣慰。”罕虎死於公元前529年冬天,至此不滿三年。按當時規矩,嬰齊父喪未滿三年,不論年齡多大,都可被稱為孺子。
子產賦了一首《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彥兮。〗
詩意為:小羊皮袍子舒服又漂亮,勤勤勉勉的君子啊,為國操勞,矢志不渝。這是當面拍韓起的馬屁。韓起連忙擺手說:“過獎了過獎了,我愧不敢當。”
子大叔賦了一首《褰(qiān)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zhēn)。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wěi)。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這是一首女子嗔怨情郎爽約的愛情詩,大意是:你如果心裏想著我,就提起衣角渡河來看我;你如果心裏沒有我,難道我就不會找別的男人?你這狂妄的小子!
聽到子大叔這樣撒嬌,韓起莞爾一笑,說:“只要有我在,怎麽會讓您心裏想著別人?”子大叔連忙下拜致謝。韓起感慨道:“這首詩賦得太好了!如果不是常常警惕著自己的女人也有可能投入別人的懷抱,男人們是不會一直都對女人那麽好吧?”
接下來駟偃賦《風雨》,豐施賦《有女同車》,印癸賦《萚兮》,都是表達女子對心上人的喜悅之情。韓起大為感動,說:“鄭國大有希望!幾位代表國君表揚韓起,所賦之詩都是鄭國的名句,而且表達了友好的願望。鄭伯有你們保駕護航,可以不用害怕什麽了。”命人牽出晉國出產的名馬送給他們,而且回贈了一首《我將》:
〖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饗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這是《周頌》裏的一首詩。韓起的意思是:我畏懼天命,將夙興夜寐,致力於維護四方的平安。
子產聽後下拜,而且示意其他五卿都下拜,說:“我們怎敢不拜謝您安定四方平息戰亂的大恩大德?”
臨別的時候,韓起又私下送給子產名玉和寶馬,誠懇地說:“您要我放棄那片玉環,是賜給我金玉良言,使我免於罪責,我又怎敢不拜謝您的大恩大德?”
【子產的執政智慧(下):維穩很不易】
公元前526年秋天,一場旱災席卷中原。這一年的《春秋》記載:“九月,大雩(yú)。”雩即求雨的祭祀,一般以童男童女各八人起舞,祈求天降甘霖。大雩則是最高規格的雩,如非旱情嚴重,魯國也不至於使用大雩來求雨。
鄭國的災情也很嚴重。鄭伯派大夫屠擊、祝款和豎柎(fū)前往桑山求雨。這三位仁兄到了桑山,就地取材,砍了數十棵大樹搭臺祭祀。結果雨沒求下來,三個人都被子產撤了職,沒收了封地。罪名是:“派你們去山裏祭祀,就是要培育山林,蓄養水氣,你們卻砍伐樹木,還有比這更大的罪過嗎?”
直到第二年,旱情也沒有緩解,反倒是出現了種種不祥之兆。夏天“日有食之”,也就是日食;冬天則“有星孛於大辰”,即有彗星掃過心宿二(又名大火),彗星的長尾西及銀河,蔚為壯觀。
日食發生的時候,魯國的祝史(祭祀官)向叔孫婼請示用什麽犧牲祭祀土地之神,叔孫婼說:“按照周禮,發生日食的時候,天子不吃豐盛的菜肴,在土地廟裏擊鼓;諸侯則在土地廟裏祭祀,在朝堂上擊鼓。這些事情都有成文規定,這還用得著問嗎?”
彗星經過的時候,魯國大夫申須夜觀天象,感嘆道:“好大的掃把星!這是老天用來除舊布新的吧?你看它現在將大火星完全遮住了,等到大火星重新出現的時候,必定散布災難,天下恐怕難免有火災了!”
“確實如此。”大夫梓慎說,“去年我就關註到它了,現在它變得更加明亮,豈能不興風作浪?如果發生火災的話,恐怕主要在宋、衛、陳、鄭四國。”
幾乎與此同時,鄭國的星象學大師、著名的烏鴉嘴裨竈也預測到了火災的發生,他對子產說:“下臣夜觀天象,預料宋、衛、陳、鄭四國將同日發生大火。此火五百年一遇,所到之處,玉石俱焚,無所幸免。但是,如果您將宗廟裏的玉杓交給我來舉行祭祀,可以確保鄭國躲過這一劫。”
子產笑了笑,拒絕了裨竈的建議。
大夫裏析,已經七十多歲了,見多識廣,頗有人望。他也跑去找子產說:“天象異常,恐怕有大事發生,人民會受到驚嚇,國家將面臨滅亡。”
子產說:“您也這麽認為嗎?”對於年邁的裏析,子產總是保持特別恭敬的態度。
裏析說:“我活了那麽多年,應該不會看錯。災難正在到來,只不過當它來臨的時候,我這個老頭子恐怕已經不在世上了。”說著猛烈地咳嗽了幾聲,子產趕緊伸手攙扶住他,他一把抓住子產的手,說:“事關鄭國存亡,請您認真考慮一下,實在不行的話,遷都如何?”
“這……遷都非同小可,不是我一個人能夠決定的。”子產打了個馬虎眼,將這件事搪塞過去了。
公元前524年五月七日,大火星剛剛出現在夏夜的天空,那天傍晚突然刮起了持續大風。梓慎再一次警告:“這是所謂的融風,乃是火災的前兆。七日之後,火災必至!”
兩天之後,風勢轉大。十四日晚,風更大。梓慎登高遠望,迎面撲來一股熱浪。他閉上眼睛,喃喃自語道:“天火已經降臨了,不出我所料,正是宋、衛、陳、鄭四國。”
身邊的人將信將疑。果不其然,數日之後,四國均派人來曲阜通報:十四日發生罕見大火,烈焰焚城,生靈塗炭!
火災發生的時候,子產一如繼往地沈著冷靜。他將各位卿大夫召集起來,有條不紊地發布了幾道命令:
第一,由他親自將晉國公使從東門送出,取道安全的地方回國。
第二,派外交人員前往邊境,謝絕一切來訪的客人。
第三,封鎖各國使館區,派重兵把守,不許任何人進出,保證使節的安全。
第四,派子大叔的兒子游吉巡視各處祭祀的場所直至宗廟,派大夫公孫登將占蔔用的大龜遷到安全地帶,派祝史(祭祀官)將宗廟裏安放神位的石匣搬到相對安全的周廟。
第五,嚴令各級官吏恪守崗位,派大夫商成公負責警備宮廷,將先君留下來的年紀較大的宮女安置在安全地帶,年輕的則堅守宮中。司馬、司寇等人則奔赴一線指揮滅火救災,城外的駐軍也列隊進城維持秩序,防止有人趁火打劫。
第六,命令各大家族發放武器,武裝族兵,登上城墻,加強守備。
第七,大夫裏析剛剛過世,尚未下葬,派三十人為其擡棺,搬到安全的地方。
子大叔有點擔心:“您剛送走了晉國的客人,現在又擺出一副備戰的架勢,難道就不怕晉國誤會?”
子產說:“送走晉國客人,是怕他們萬一有個閃失,成為晉國責難我們的口實。加強戒備,是怕別的國家趁亂而入。請問這有什麽不妥嗎?”
第二天早上,新鄭城內的火勢基本得到控制。子產又命令各地的治安官加強管理,約束各地征發的徒役,確保社會穩定。派祝史前往城北築壇,向玄冥(水神)、回祿(火神)祈求平安。派官吏登記被燒毀的房屋,減免這些家庭的稅賦,並發給他們重建家園的材料。新鄭城全體市民致哀三天,停止一切交易活動。形勢穩定後,才派外交官向各國通報情況。
不久之後,晉國的邊境官吏果然給鄭國送來一封責備的信。信上說:“鄭國遇到重大災害,晉侯和大夫都深感不安,又是占蔔禱告,又是打探消息,為此花費了大量的錢財也在所不惜。鄭國的災難,就是寡君的憂患啊!但是聽說貴國擺出一副打仗的樣子,派人登墻戒備,這是打算向誰問罪呢?我們對此感到擔憂,不敢不問個明白。”
子產回信:“誠如您所言,鄭國的火災就是晉侯的憂患。子產不才,執政不力,所以上天降罪於鄭國,才有火災發生。又害怕壞人趁火打劫,加重鄭國的災難,那就是加重晉侯的憂患了,所以才派人加強戒備,這也是為晉侯著想呀。所幸現在問題已經解決,鄭國依然屹立不倒,有一些小小的誤會也是可以解釋的。如果鄭國不幸滅亡,就算晉侯為我們操心,也於事無補了。鄭國既然侍奉晉國,怎麽敢有二心?請您明察。”
晉國人對這個解釋表示接受,沒有再拿這件事做文章。倒是裨竈再度提出要借用玉杓來祭祀祈禱,而且警告說:“不聽我的,鄭國還會有火災發生!”
子產還是拒絕了他的建議。
子大叔得知此事,勸道:“宗廟裏的寶物,是用來保民平安的。如果再一次發生火災,國家就要滅亡了,您為什麽愛惜區區一個玉杓而不在乎國家的安危呢?”
子產說:“事情如果真像裨竈說的那樣,為了國家的安危,就算要我的性命也無妨,怎麽會吝惜寶物呢?只不過天道幽遠艱澀,人道則切近易懂(天道遠,人道邇),凡夫俗子又如何看得透天道?您認為裨竈懂得天道嗎?我看他只不過是話說得多了,偶爾有一兩次說中罷了!”
話雖如此,同年七月,子產還是大興土木,修建土地神廟,舉行祭祀向四方之神祈求平安和豐收。同時,為了提振民心士氣,還挑選精銳部隊在新鄭舉行盛大閱兵。
閱兵需要場地。不巧的是,子產圈定的進場道路正好穿過子大叔的宅子。具體來說,子大叔家的宗祠——游氏宗廟在路南,住房在路北,兩者之間的庭院又小,不足以清理出一條大道。子大叔突然面臨很多現代人經歷過的噩夢——拆遷!而且為了保持道路筆直,必須拆掉宗廟而不是住房。
回想起來,這已經是游氏宗廟第二次遇到拆遷問題。
前一次是在公元前530年鄭簡公去世的時候。當時為了給鄭簡公送葬,要清除道路障礙,游氏宗廟就被列為拆遷對象(可見這宗廟的選址也確實有些問題)。子大叔當然不願意,命令家人拿著鍬、鎬之類的拆遷工具站在宗廟旁邊,就是不動手,交代說:“如果子產過來,問你們為什麽不動手,你們就說這是安放祖宗神位的場所,不忍拆除,但是上命不可違,我們不想拆也得拆了。”這一招果然奏效,子產聽到子大叔的家人這麽說,便命令施工隊繞開游氏宗廟。
那時一同列為拆遷對象的,還有幾位司墓(公墓的看守者)的房屋。如果拆掉,則靈車可直達公墓,清早即可下葬;如果不拆,則靈車必須迂回進墓園,須延遲至中午方可下葬。子大叔不厚道,保住了自家宗廟,便不顧他人的居所,向子產建議說:“拆吧!否則的話,要諸侯的使臣等到中午,恐怕他們不樂意。”
子產說:“諸侯既然派人來會葬,又怎麽會在乎等到中午?不拆也沒什麽影響,而且也不會給民眾帶來麻煩,那為什麽非要拆不可?”於是一並不拆,鄭簡公的靈車因此兜了遠路,只能“日中而葬”。《左傳》對此評價很高,認為子產知禮,“所謂禮,就是不為了成全自己而損害別人”(子產於是乎知禮,無毀人以自成也)。
事隔六年,游氏宗廟第二次面臨拆遷,子大叔駕輕就熟,故伎重演,又是派幾十個家人拿著拆遷工具站在宗廟的外邊,交代說:“如果子產過來檢查,命令迅速拆除,你們才真動手。”
三天之後,子產上朝,經過子大叔家,看到房子還好好的,幾個巨大的“拆”字分外刺眼,不覺大怒,問是怎麽回事。子大叔的家人見了,拿起鎬釬,朝著宗廟的外墻“乒乒乓乓”就幹起來。
子產邊走邊看,走了不到半裏地,突然想起什麽似的,急忙命隨從:“快回去,命令他們住手!”
“啊?”
“還楞著幹啥?要他們拆北邊的房間,不要拆南邊的宗廟,快去!”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子產為政寬猛相濟,大原則不動搖,然而在細微處又體察人情,盡量不損害別人的利益,由此可見一斑。
公元前523年,鄭國六卿之一、駟氏家族的族長駟偃去世。
駟偃的嫡妻是晉國人,為他生了嫡子駟絲,當時還未成年。駟氏家族的幾位頭面人物聚在一起商量,決定立駟偃的弟弟駟乞為族長,繼承卿位。
這件事當然需要得到子產的支持。但是子產的態度很暧昧,既不支持,也不反對。主要原因,一來子產憎惡駟偃的為人,懶得去管他的身後事;二來父死子替,兄終弟及,既然有駟絲這個嫡子在,輪不到駟乞插隊。
在這種情況下,駟家人不敢輕舉妄動。
而在另一方面,由於覺察到兒子的繼承權受到威脅,駟絲的嫡妻也寫了一封信給晉國的娘家,希望娘家人在這個關鍵時刻幫外孫一把。娘家人把這事捅到了晉昭公那裏。於是,同年冬天,晉國派出使者訪問鄭國,直截了當地質詢駟家的事。
晉國使者來勢洶洶,鄭國朝中無人敢應對。為什麽?理虧啊!人家正兒八經的嫡子,為什麽不能繼承家業呢?駟乞頂不住壓力,想要逃走,被子產制止;想請求祝史占蔔兇吉,又被子產攔住。卿大夫們也很緊張,專門開了一個會來討論對策,商量了半天卻沒有結果。子產在一邊冷眼旁觀,討論的時候沒有說一句話,最後才說:“諸位大夫就此打住,此事不用再議,就由我這把老骨頭去對付吧!”
子產親自跑到賓館去見使者,說:“上天不保佑鄭國,寡君的幾位臣子都不幸早死,現在又輪到駟氏家族遭遇喪事。更不幸的是,駟家的繼承人年齡尚幼,他的幾位叔伯兄長怕宗族因此衰落,私下商量,想立他的叔叔。這件事情非常棘手,連寡君也難以定奪,私下對我們說,‘也許是上天故意擾亂世間的秩序,我們又能做什麽呢?’這是上天的安排啊!誰敢去問為什麽。現在您代表晉國來問這件事,我實話告訴您,寡君根本不支持這件事,也不敢支持,別人當然就更不敢插手了。”一句話,駟家的動亂,是他們自己的事,與鄭伯無關。
子產接著說:“平丘之會上,晉侯與諸侯重溫過去的誓詞,強調說‘不要失職!’如果寡君的臣子不幸去世,晉國就伸長了手來幹涉其繼承之事,這不是把鄭國當作晉國的一個縣,甚至一個鄉來對待嗎?那樣的話,鄭國還像是一個國家嗎?寡君豈不是失職嗎?我這個執政豈不是失職嗎?”言下之意,駟家的事,再怎麽說也是鄭國的內政,輪不到晉國人來插手。
晉國使者無言以對,這件事最終不了了之。
同年十二月,鄭國氣候反常,冬天竟然發生洪災。有人看到兩條龍在新鄭南門外的洧水中爭鬥,自然認為這是洪災的原因,於是請求舉行祭祀,祈求平安。子產不同意,說:“我們爭鬥,龍不看;龍爭鬥,我們為什麽要湊熱鬧跑去看呢?就算我們祭祀祈禱,那洧水本來就是它們的居所,豈能因為我們祭祀就離開?我們對龍沒什麽要求,龍自然也就對我們沒什麽要求,祭祀大可不必!”
也許子產是這麽認為,一切神仙鬼怪,只要你不去招惹他,他就拿你沒辦法,你有事沒事去祭祀他,他就給你找麻煩了。這一點,倒是與孔夫子的“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不謀而合。
說來也怪,自此之後很多年,鄭國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水火災害。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22年,子產去世了。
子產馳騁政壇四十餘年,以“寬猛相濟”而聞名,行事作風有儒家的仁愛,有法家的嚴厲,有外交家的靈活,還有改革家的勇氣與智慧。當人們不理解他,在背後議論他的時候,他總是淡然處之,“不毀鄉校”而倡言論自由之風,氣度委實罕見;“鑄刑書”是子產在當時最受爭議的舉動,即便是後世儒家也頗有微詞,卻是從人治走向法治的標志性事件,至今仍有現實價值;在外交上,子產堅持不亢不卑,致力於維護國家的獨立,保護國家的權益,贏得了廣泛尊重。
《史記》記載:子產執政期間,鄭國的兒童不用下田幹活,年輕人作風正派,老年人可以安度餘生;市場上買賣公平,物價穩定;社會和諧,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子產去世後,鄭國的青壯年失聲痛哭,老人像孩童一樣哭泣,說:“子產離開我們而去了啊,老百姓將來依靠誰!”似乎天都要塌下來了。更有野史記載:子產去世,鄭國的男子不佩玉器,婦女不戴首飾,停止一切娛樂活動,痛哭悼念了整整三個月。
聽到子產逝世的消息,還有一個人很傷心,那就是孔子。他大哭流涕,稱子產為“古之遺愛”。在孔子給同時代人的評價當中,這個評價無疑是最高的。
孔夫子對子產最欽佩之處,還是“寬猛相濟”。他說:“子產確實是善於治國。政策寬大百姓就容易產生輕慢之心,輕慢則用嚴厲的手段加以糾正。但是嚴厲又會傷害到百姓,又必須以寬大來安撫他們。只有寬猛相濟,不急不慢,不剛不柔,從容不迫,才會政通人和。”
孔子如此尊崇子產,後世學者自然跟風膜拜,歷朝歷代對子產都是推崇備至。甚至有人說:“春秋的前半段,管仲唱主角;春秋的後半段,子產挑大梁。”更有人說:“後半段春秋,全靠子產生色。”言下之意,如果沒有子產,後半段春秋就沒有什麽看頭了。
當然,也有人對子產頗有微詞,孟子就是其中一位。據傳,鄭國發大水的時候,子產命車夫駕著自己的馬車,在洧水幫助百姓渡河。坐過他的車的人都感恩戴德,孟子卻不以為然,說:“子產也就知道用小恩小惠籠絡人心,卻不知道怎麽治國。提早兩個月搭好橋,民眾渡河就不會有困難了,哪裏用得著馬車?他一輛馬車,能夠讓所有人都渡過河嗎?君子只要能夠治理好國家,就算出行的時候命令百姓都回避也沒什麽不妥。要想人人都說他的好話,只怕他活一萬年都不夠!”
孟子的話,說得也有道理。國家總理這個級別的幹部,關鍵是要抓好大事,保證國家不出亂子,而不是在小事上體現所謂愛民之心。但是從子產的實際表現來看,孟子的指責又過於嚴厲,畢竟,在子產當政期間,鄭國社會穩定,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諸侯不敢輕視——大事,他也抓好了。
子產彌留之際,子大叔陪侍左右。子產對子大叔說:“我死之後,您必定當政,有句話想送給您——這世上唯有有德之人能夠以寬厚來使百姓服從,否則就不如采取嚴厲的手段。嚴厲就像是猛烈的火,人們一看就害怕,躲得遠遠的,自然不會被燒死;寬厚就像是溫柔的水,人們容易輕視它,淹死的就很多。寬厚,畢竟是一件很難掌握的技巧啊!”
子大叔聽了,心裏很不是滋味:你幹脆說我無德不就行了?子產死後,子大叔果然執政,他也學著子產那一套,“不忍猛而寬”,希望以德服人。結果不到半年,鄭國盜賊四起,甚至有人在萑苻(huánfú,地名)嘯聚山林,拉起了武裝,公然跟朝廷對著幹。子大叔追悔莫及,派軍隊進攻萑苻的盜賊,將他們趕盡殺絕,鄭國的治安才稍有好轉。
【傀儡天子的繼承權爭奪戰】
公元前527年,王室流年不利。六月,周景王的大子壽不幸去世。八月,大子壽的母親穆後因為過度悲傷,也撒手西去。
同年十二月,穆後的葬禮在雒邑舉行,晉國給足面子,派出以下軍副帥荀躒(lì)為首的代表團參加。
葬禮之後,周景王設宴款待荀躒和他的副手籍談。王室對晉國派要員會葬穆後受寵若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這個悲傷的時候請客吃飯,顯然不合時宜。畢竟天子也是人,老婆剛剛下葬,就算是裝,也得裝出一副吃不下飯的樣子啊!
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席間使用的酒器,顯然不是尋常之物,若以規格而論,休說招待荀躒,即便是招待晉侯,甚至祭祀列祖列宗也足夠氣派了。
“此乃今年魯國進貢之物。”也許是看出了荀、籍二人的疑惑,周景王主動介紹道。
荀躒“哦”了一聲,似乎明白點什麽,他沒有接周景王的話,而是偷偷地向籍談使了個眼色。籍談含笑微微點頭,意思是您放心,由我來應付。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