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晉國衰落 (2)
關燈
小
中
大
席了!”
齊景公說:“寡人正有此意。”起身向晉昭公告辭,不顧晉國君臣的一再挽留,在公孫傁的護衛下離開了宴席。
齊景公這次對晉國說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各國的心聲。前面說過,公元前534年,晉國的虒(sī)祁宮落成,諸侯前往祝賀,參觀過虒祁宮後,諸侯便對晉國“皆有貳心”。為什麽?宮殿建得實在太奢華了,一磚一瓦,無不勾起諸侯心裏的痛——這是拿著咱們進貢的錢在揮霍啊!但大夥都敢怒而不敢言,現在齊景公公然挑戰晉昭公的權威,讓在場的諸侯都感到了一絲久違的快意。
晉國人也感到了這種情緒。“投壺之會”後,如何重建晉國的權威,成為晉國君臣苦思冥想的頭等大事。為此開了無數次研討會,討論來討論去,最後得出結論:“對諸侯不可以不示威。”也就是要用武力來震懾諸侯。
師出必有名。這些年來,楚國多次挑戰晉國的底線,滅陳滅蔡,晉國都是袖手旁觀,就算出兵也是虛張聲勢,至多派人去責問一番,還不敢太大聲,怕把楚國人惹毛了。楚國顯然不在晉國的考慮之列,柿子要揀軟的捏,那就舊事重提,拿魯國開刀吧!
公元前529年,晉昭公向各諸侯國發出會盟邀請:“魯侯以大欺小,霸占莒國的郠地,至今未能歸還。寡人身為盟主,豈可坐視?請諸公與寡人共同討伐此等不義之人。”
同年七月,諸侯聯軍雲集平丘(今河南省境內)——說“雲集”絕非誇張,據可靠記載,此次僅晉國就共出動戰車四千乘!想當年,晉楚城濮大戰,晉國方面也不過動員兵車七百乘。現在為了對付區區一個魯國,竟然要出動戰車四千乘,即便拋除經濟增長因素,這個數字也十分可觀,與其說是討伐,不如說是擺闊。
為了壯大聲勢,晉昭公還向吳王夷昧發出邀請,請吳國也派兵參加行動。在當時那種交通條件下,山西人跑到山東去耀武揚威,還把江蘇人叫來助拳,這多折騰!更折騰的是,為了表示對吳國的重視,晉昭公親自到良地(今江蘇省境內)去迎接夷昧,結果等了十幾天,等來的卻是吳國的使者和一封幹巴巴的信。信上說:“秋天到了,河水幹了,寡人的船也開不動了,這次會盟,吳國就不參加了。”
走不了水路,你可以走陸路啊!晉昭公差點跳起來,最終還是按捺住,沒有當場發脾氣。
同年七月,諸侯大軍從平丘出發,移師衛國。晉昭公派人給齊景公送信,請他來衛國會師,遭到了齊景公的斷然拒絕。
現在的晉國已經今非夕比了。如果是在晉景公、晉平公的年代發生這樣的事情,肯定是刀兵相向。晉昭公顯然沒有這樣的底氣,他派叔向悄悄去找劉獻公問計。
劉獻公是當朝天子周景王派來聲援晉昭公的王室大臣,位列卿士,有一肚子墨水,平時卻沒有用處。聽到晉昭公向他請教國際大事,劉獻公受寵若驚之餘,當即回答:“所謂結盟,是用來表達相互信任的。君侯言而有信,諸侯又沒有三心二意,有什麽好擔心?齊侯一時糊塗,您可以用文辭來勸告他,用武力來監督他,在下作為天子的卿士,請求率領天子的軍隊……戰車十乘,作為您的前鋒,早晚聽令於帳下。”
得到劉獻公的政治保證後,晉昭公又派叔向去見齊景公,說:“諸侯請求結盟,人都已經到這裏來了,只有您不覺得這是件好事,所以寡君派下臣來請求您同意。”
“大夥都很願意結盟嗎?”齊景公問道。
“當然,大夥都很團結。”
“諸侯早就結過盟了,本來已經是盟友。如果盟友中出現三心二意的國家,才需要重溫誓詞。現在您說大夥都很團結,還有必要重溫誓詞嗎?”齊景公慢條斯理地說。
叔向說:“一個國家之所以衰敗,是因為有人做事,無人監督,事情往往荒廢;有監督而不重視禮儀,則貴賤不分,秩序混亂;有禮儀而沒有威嚴,則表面上看秩序井然,實際上內心卻不恭敬;有威嚴而不通過特定的儀式昭顯出來,則大部分人還是不理解,不明白,這樣的話,內心的恭敬也不能長久,做起事來虎頭蛇尾,國家也就完蛋了。所以聖賢之主,要命令諸侯每年都來訪問,好讓他們記住自己的職責;三年朝覲一次,是為了正禮儀;六年集中會見一次,是表現盟主的威嚴;十二年再會盟一次,是為了昭顯信義。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晉國依先王的禮儀主持諸侯會盟,唯恐失職,準備好了犧牲奉獻於君侯之前,請求您善始善終。可是您卻說,沒有必要再結盟,依下臣之見,那也確實沒有必要了。請您認真考慮一下,無論何種答覆,寡君已經作好心理準備了。”
齊景公笑了:“聽說此次出征,晉侯動員了兵車四千乘,此事當真?”
叔向說:“千真萬確。”
齊景公說:“拿著四千乘兵車做後盾,誰敢不從?寡人只是提意見,決定權還是在晉侯手裏嘛!”
叔向臉一紅,說:“謝謝您的理解。我們也是沒辦法,諸侯現在和晉國有點離心離德,不得不向他們展示一下實力。”
齊景公笑笑,說:“那也是有必要的。”
齊景公第二次對晉國說不,以妥協而告終。後人評價齊景公,認為他最大的優點是不亢不卑,也不一味蠻幹,進退有度。齊景公知道,晉國的弱點不在於其整體實力,而在於公室的統治地位受到六卿的威脅。現在這種情況,晉國人顯然是一致對外,齊國還未能與之爭鋒。
【晉國撿了個軟柿子捏】
公元前529年八月四日,諸侯聯軍在平丘舉行閱兵儀式。晉國中軍“建而不旆①”,即建立旌旗,不設飄帶,以示僅供檢閱之用。但是到了八月五日第二次閱兵,則“覆旆之”,這是昭告天下,準備出兵了。諸侯們見到這副陣仗,打心底對晉國的武力產生了一種畏懼感。四千乘兵車,畢竟不是鬧著玩的!
魯國人自然知道四千乘兵車是為何而來。魯昭公半是裝瘋賣傻,半是提心吊膽,也跑到平丘去聽命。晉昭公又好氣又好笑,派叔向對他說:“您都看到了,大夥兒正準備用武器保衛盟約,寡人也知道自己是沒有為您服務的福氣了,您請回去吧!”
魯國大夫孟椒說:“請問敝國有什麽做得不對的地方嗎?”
叔向說:“邾(zhǔ)國、莒(jǔ)國都來告狀,說貴國以大欺小,不時侵略他們,搞到他們民不聊生,連進貢的錢都拿不出來。貴國這是公然違反盟約,人神共憤。”
“就這事?”孟椒說,“君侯因為蠻夷之國的幾句讒言就斷絕兄弟之國的感情,跟周公的後人過不去……既然是這樣,那也只能由得君侯決斷,寡君已經有心理準備了。”意思是,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看著辦吧!
叔向心想,喲,看來不太服氣,得下點猛藥。“您聽清楚了,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就算這事不占理,也是十分可怕的力量。何況現在是替天行道,試問天下有誰能擋得住?”說著往前走了兩步,孟椒情不自禁地向後退了兩步。“晉國,”叔向接著說,“就像是一頭牛。牛再瘦,壓在一只小豬身上,這小豬能受得了嗎?南蒯(kuǎi)、公孫慭(yìn)的事兒,貴國好像還沒有擺平吧?如果以晉國的兵力,率諸侯之師,借著邾、莒等國的憤怒來討伐魯國,再利用南蒯、公孫慭的事做文章,我們有什麽事情辦不到?”
一番話說得魯國君臣目瞪口呆。
南蒯是魯國權臣季氏的家臣,擔任季氏封地費(bì)邑的長官。六年前(公元前535年),權傾一時的季孫宿病逝,其孫季孫意如繼承家業,成為季氏族長。意如年少氣盛,不喜歡南蒯,多次在重要場合不給他面子。南蒯也不是什麽善類,受過幾次氣後,竟起了歹念,跟大夫公子慭商量:“我趕走季氏,將他的家產全部充公,您可以取代他的地位,而我只要仍能擔任費邑的長官就滿足了。”公子慭一口應承。為了爭取更多支持,南蒯又去游說季氏的另一位家臣叔仲小。
這裏說明一下,叔仲小是叔仲帶的兒子,南蒯是南遺的兒子。叔仲帶和南遺二人在當年叔孫氏豎牛之亂中曾經起過推波助瀾的作用。豎牛之亂導致叔孫氏嫡子盡喪,庶子叔孫婼(chuò)上臺。叔孫婼被魯昭公“三命”為卿——春秋時期之卿,有一命、二命、三命之別,三命最為尊貴,已經超過季孫意如的等級。叔仲小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對叔孫婼持有一種敵視的態度,致力於離間季氏與叔孫氏兩家的關系。他對季孫意如說:“叔孫婼這小子三命為卿①,已經超過了他爸和他哥的待遇,非禮也!”季孫意如本來就對這事不爽,於是派人去找叔孫婼,要他主動推辭三命為卿的待遇。叔孫婼答道:“叔孫氏家門不幸,殺嫡立庶,所以我才有今天。如果您認為我是庶子,不該有這個地位,我無話可說。但三命為卿是國君的命令,如果您不把國君的命令當兒戲,就應當尊重我的地位。”第二天上朝,叔孫婼把這件事公之於眾,要跟季孫意如打官司。這種強硬的態度把季孫意如嚇壞了,回來之後就把叔仲小臭罵了一頓。因為這件事,叔仲小對季孫意如也懷恨在心,跟南蒯、公子慭一拍即合,組成了一個“倒季三人組”。
公元前530年,公子慭陪同魯昭公出訪晉國,途中將南蒯的想法向魯昭公作了個匯報,希望魯昭公借晉國人的力量來辦成這件事。
公子慭說:“如果扳倒季孫意如,南蒯只要求保留費邑,季家的其他土地全部獻給公室。”
“哦?”魯昭公心裏一陣狂喜,但仍然故作驚訝地問道,“南蒯不是季氏的家臣嗎?”
公子慭說:“正是。”
魯昭公說:“身為季氏家臣,卻不忠於季氏,這恐怕不太好吧,我擔心人家說閑話。”
公子慭說:“誰敢說閑話?您是魯國的君主,南蒯將土地獻給您,難道不是忠誠?”
魯昭公點點頭,算是默許了。於是公子慭先去晉國聯絡。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魯昭公剛走到黃河邊,便被晉國人擋了回來。南蒯在家裏得到這個消息,覺得事情不妙。他知道,如果沒有晉國支持,單憑“倒季三人組”加上一個沒有實權而且搖擺不定的魯昭公,斷無可能扳倒季孫意如。現在事情敗露,季孫意如肯定不會放過他。他越想越怕,讓人帶著費邑的地圖叛逃到齊國,表示要將費邑獻給齊景公。公子慭從晉國回來,剛走到衛國,聽到南蒯叛逃的消息,知道回去沒有好果子吃,也偷偷地離開了隊伍,只身逃奔齊國。
南蒯、公子慭東窗事發,加深了季孫意如對叔仲小的反感和猜疑。季孫意如找叔孫婼商量:“季、叔孫兩家之所以有矛盾,全因叔仲小從中搬弄是非,您如果要對這小子下手,我不但沒意見,而且會支持。”叔仲小聽到消息,連上朝都不敢去了。叔孫婼倒是個明白人,心裏清楚,季孫意如這是想借刀殺人。他派人將叔仲小帶到朝堂上,說:“你就照常上班吧,我才不會傻到去給季孫意如當刀使。”
公元前529年春天,季孫意如派大夫叔弓率軍圍攻費邑。南蒯堅守城池,叔弓屢次攻而不克。季孫意如又羞又惱,傳令給叔弓說:“只要見到費邑之人,不管男女老幼,你見一個抓一個,抓到他們投降為止!”家臣冶區夫連忙勸阻:“您這樣做就大錯特錯了。應該傳令給前線,見到費邑之人,挨凍的就給他衣服,挨餓的就給他食物,讓他們認識到只有您才是好主子,他們如果歸順則好言安撫,就像回到自己家裏一樣。這樣的話,南蒯就沒戲了,老百姓都背叛他,還有誰會替他守一座孤城?您如果一味示威,用憤怒來使他們害怕,他們就會跟南蒯一條心,共同來對付您。”季孫意如聽從了冶區夫的建議,命令叔弓暫緩進攻,轉而采用懷柔政策。但是直到晉昭公在衛國大會諸侯,費邑仍然掌握在南蒯手裏,成為魯國的一個重大不安定因素。
因為這個原因,當叔向把南蒯、公孫慭拿出來說事,魯國君臣立馬不吭氣了,陪同魯昭公赴會的季孫意如更是東看看西看看,坐立不安,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更慘的還在後面,晉國人拒絕魯昭公參加會議,讓他回去面壁思過,同時逮捕了季孫意如,理由是:當年入侵莒國占領郠城的魯軍的統帥就是季孫意如。
晉國人將季孫意如囚禁在帳篷裏,派狄人看守。當時天寒地凍,帳內連床像樣的被子都沒有,更甭提生火取暖了。意如的家臣司鐸射用銅壺裝著冰,匍匐著潛入晉軍大營,想給主子喝點水,結果被守衛發現,用隨身攜帶的錦緞做賄賂才得以入內。自幼養尊處優的季孫意如何曾吃過這樣的苦?幸好諸侯聯軍不久解散,晉軍班師回朝,將季孫意如也帶回了新田,並允許孟椒陪同服侍。否則的話,季氏的族長就很有可能凍死在衛國的冰天雪地裏了。
同年十月,魯昭公再次來到晉國請求原諒,再度在黃河邊上吃了閉門羹。
孟椒私下找荀吳說:“魯國是晉國的兄弟之國,為什麽你們認為魯國侍奉晉國反而不如邾、莒等異姓小國?魯國土地廣闊,物產豐富,晉國要什麽我們都能滿足。如果為了那幾個小國家而放棄魯國,使它不得不投靠齊國或楚國,對晉國有什麽好處呢?所謂盟主,就是要親近兄弟,支持土地廣闊的國家,賞賜能夠進貢的國家,疏遠那些又窮又小的國家,請您認真考慮!晉國一定要拋棄魯國的話,您怕魯國找不到下家嗎?”
孟椒的話說到點子上了。魯國侵略莒國、邾國不假,可魯國一直在向晉國進貢,一直是晉國的忠實盟友啊!相比之下,莒國、邾國又能為晉國提供什麽呢?只有麻煩。如果晉國執意要維護正義,替那些小國家強出頭,魯國很有可能用腳投票,改投齊國甚至楚國門下了。荀吳覺得問題嚴重,將孟椒的話轉告給了韓起,並且說:“楚國消滅陳、蔡等國,我們不能相救,卻在這裏為了點小事逮捕魯國的卿,仔細想想,抓他究竟有什麽用呢?”
韓起說:“是啊,抓他究竟有什麽用呢?”於是將孟椒找來說:“我們決定了,準備放季孫意如回國,你回去收拾收拾,擇日起程吧,恕不遠送。”
本以為孟椒會感激涕零,沒想到孟椒只是做了一個非常驚訝的表情,說:“且慢!寡君至今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過錯,你們就當著諸侯的面逮捕了魯國的卿。如果寡君確實有罪,你們就算殺了季孫意如,那也是理所當然,我們沒有半句怨言。但是,如果你們也認為寡君沒有什麽過錯,就這麽不聲不響地放了季孫意如,諸侯都不知道,那就相當於負罪潛逃了,還不如不放!”
“啊?”韓起沒想到孟椒會來這麽一套,“那依您之見,我們該怎麽辦呢?”
“接受寡君的朝覲,正式舉行會盟。”
韓起心想,好嘛,敲詐到我頭上來了!這個要求可不能隨便答應,那等於是要晉國公開認錯。他打了兩句哈哈,把孟椒打發走了,回過頭來一想,這事拖下去也不是個辦法,萬一季孫意如在晉國有個三長兩短,在諸侯面前就不好交代了。韓起抓耳撓腮想了一整天,終於想到一個人——叔向。他親自來到叔向府上,把事情跟叔向說了一遍,然後道:“您有什麽辦法讓這個季孫意如回國嗎?”
“這事可不好辦,我哪有這個能耐?”叔向一口拒絕,但是又說,“叔魚可以辦這事。”
叔魚就是羊舌鮒(fù),叔向的弟弟。四千乘兵車雲集衛國的時候,羊舌鮒代理司馬之職,不治軍紀,縱容士兵劫掠。當時衛國派人送給叔向一鍋肉湯和一箱子絲綢,請叔向代為說情。叔向只接受了肉湯,說:“實在是慚愧,羊舌鮒這個人歷來貪得無厭,總有一天會惹禍上身,我現在也沒辦法說他,說他也不會聽。這樣吧,您把這箱絲綢送到他那裏,就說是衛侯送給他的禮物,他自然明白該怎麽做。”衛國人聽從了叔向的建議。果然,禮物送上,人還沒退出來,羊舌鮒已經發布命令禁止士兵劫掠了。
這樣一個羊舌鮒,叔向為什麽認為只有他能說服季孫意如回國呢?原來,當年晉國的欒盈之亂,叔向一家受到牽連,叔向被逮捕,羊舌虎被砍頭,羊舌鮒則出逃到魯國,受到意如的祖父季孫宿的照顧,因此結緣。另外還有一點:羊舌鮒為人狡詐,善於逢場作戲,他深知對待敲竹杠的人,光講大道理是不行的!
羊舌鮒受命去見季孫意如,一見面就行跪拜之禮,倒把季孫意如嚇了一跳,連忙把他扶起。羊舌鮒說:“當年我得罪國君,跑到魯國去避難,如果沒有令祖武子(季孫宿謚“武”)相助,就沒有今天的我了。現在我這把老骨頭雖然已經回到晉國,但您一家人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豈敢不為了您的事而盡心盡力?”說到這裏,羊舌鮒有意左顧右盼,確認四周無其他人才壓低了聲音說,“我聽到官吏們在議論,說國君要您回國您卻不肯,所以他打算在西河地方(晉國西部邊境,在今陜西華陰一帶)建造房子,建好了就將您安置在那裏。如果是那樣的話,您這輩子就只能呆在晉國,如何是好?”說著拉住季孫意如的手,眼淚就不住地掉。
要說羊舌鮒演戲的功夫,那絕對是一流。季孫意如他鄉遇故知,本來就倍感親切,又被他這麽一嚇,立馬主意全無。不顧孟椒的勸阻,當天夜裏打點行裝,一個人先回魯國去了。臨走交代孟椒在新田繼續呆兩天,要他跟晉國人辦好交接手續再回去。
《春秋》記載,公元前528年春天,“意如”從晉國回來了。《左傳》解釋,之所以舍棄族名,只書“意如”,是為了對晉國表示尊重,承認魯國有罪責。不管怎麽樣,這件事總算是過去了,魯國終於可以放開手來解決南蒯和費邑的問題。
費邑的軍民本來就不想背叛魯國。南蒯發動叛亂之前,曾經將費邑的官吏聚集起來,要他們宣誓共同反對季氏。司徒(費邑的官吏之長,非魯國司徒)老祁、慮癸就持一種騎墻的態度,偽稱有病,對南蒯說:“下臣願意接受盟誓,但是不巧疾病發作,如果托您的福,大病不死,等到病情穩定一點立刻和您結盟。”南蒯畢竟做賊心虛,不敢逼得太緊,同意了二人的請求。只不過這一等,就從公元前530年夏天等到了公元前528年春天。這期間叔弓大軍圍城,費邑軍民一邊抵抗,一邊觀望,大致情況是這樣:叔弓開始進攻的時候,費邑人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後來季孫意如聽從冶區夫的建議,采取懷柔政策,費邑人便開始搖擺不定,不少人開始懷念季氏的好;再後來晉國發動四千乘兵車威懾魯國,費邑人又覺得這事還得再看看;接著魯昭公在衛國吃了閉門羹,季孫意如被拘捕,費邑人就更不敢輕舉妄動,連圍城的叔弓心裏也在打鼓,不知道事情最終會發展成什麽樣。結果季孫意如突然像兔子一樣跑了回來,晉國似乎也放過了魯國,費邑人也明白了該怎麽辦。
一天早上,老祁和慮癸突然請求跟南蒯盟誓。南蒯欣欣然前往,一到會場便被埋伏的武士劫持。但老、慮二人還是很客氣,對南蒯說:“大夥兒其實一直沒有忘記主人(指季氏),只不過畏於您的權勢才走到今天,聽從您的命令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您如果不及時回頭,費邑人感念主人的恩惠,將不再聽命於您。您在哪裏不能快樂地過日子呢?只要您願意離開,我們禮送出境。”說完還給他叩了一個頭。
事到如今,南蒯還能說什麽,能夠全身而退就已經是萬幸了。但他對形勢還抱有一絲幻想,請求說:“再給我五天時間,我收拾好行李再走。”五天能有什麽變化?只有叔弓大軍步步逼近,準備大舉進攻的信息。最終南蒯戀戀不舍地離開了費邑,逃到了齊國。老祁、慮癸開城投降,歷時三年的南蒯之亂終告結束。
齊景公有一次跟群臣喝酒,看到南蒯在場,便開玩笑地呼喝道:“叛徒!”
南蒯一本正經地說:“我不是叛徒,我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加強公室的力量!”
大夫公孫晳站起來說:“身為季氏家臣而想著加強公室的力量,沒有比這更大的罪了。”
齊景公聽了默然不語。齊國和魯國一樣,卿大夫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已經嚴重威脅到公室的統治地位。身為卿大夫的家臣而替國君考慮問題,這究竟是忠,還是不忠呢?也許站在不同的立場,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吧。
【子產的執政智慧(上):外交無小事】
公元前529年的平丘之會,是春秋後期的一大盛事,也是晉國霸業的最後一次回光返照。史載平丘之會:八月四日、五日閱兵,六日諸侯朝覲晉昭公,七日盟誓,議程安排得很緊湊。
八月六日諸侯朝覲晉昭公,實際上是七日盟誓的預備會。在這次預備會上,晉昭公發布了命令:在明日午時之前,各路諸侯必須抵達盟誓地點。
會後,鄭國的子產命令負責安排國君住宿的外仆(官名,相當於今天的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馬上趕到會場,找個向陽的位置,為國君搭好帳篷。”
外仆不敢怠慢,指揮手下人收拾家當,裝好車,正準備出發,遇到了子大叔。
子大叔說:“你們急急忙忙這是去哪兒呀?”
外仆說:“接到執政大人的命令,趕去明天盟誓的會場搭帳篷呢!”
子大叔說:“不是說明日午時前抵達就可以了嗎?你們去那麽早,也不怕別人笑話咱們太積極?”
外仆說:“可這是執政大人的命令。”
“執政大人管大事,小事我作主。你聽我的沒錯,把東西先拉回去,晚上好好睡一覺,明天上午再去不遲。”子大叔說完,就踱著方步走開了。
傍晚時分,子產出來巡視營地,看見外仆和他的手下正在無所事事地吹牛,不覺大吃一驚:“咦,你們怎麽還在這裏?”
外仆將情況對子產作了匯報。
子產氣得跺腳:“簡直是胡鬧!你們還楞著幹什麽?趕緊去,一刻也不許耽擱!”
子產平時說話溫吞吞,不緊不慢,這樣罵人就算是非常嚴厲的了。外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幸好東西已經打包裝車,大夥手忙腳亂地套好馬車,急急忙忙趕到會場,一看就傻了眼。只見以盟誓的祭壇為中心,各路諸侯的帳篷已經鋪得密密麻麻,別說向陽的寶地,連最差的位置都找不到了。
中國歷史上,子產以“敏於事”而聞名,從這件小事中,不難看出子產確實是關註細節,且有先見之明。
八月七日諸侯盟誓。
盟誓就是歃血為盟。盟誓之前還有一項重要議程,那就是討論各國向晉國納貢的順序和輕重。對於諸侯來說,宣誓效忠不是問題,交多少保護費給晉國才是關鍵。
子產代表鄭國發言:“從前天子確定諸侯進貢的班次,貢品的輕重是根據地位來決定的。爵位尊貴,地廣人多,要求的貢品就多。但也有地位低下而貢賦重的,那是因為在甸服之內。鄭伯,論爵位只是伯子男一等,不及各位公侯,卻要承擔和公侯一樣的貢賦,實在是力不從心,請考慮減少鄭國的貢賦。再說了,諸侯息兵罷戰,目的是睦鄰友好,和平共處,不是為了讓人奴役。可實際情況是,晉國派出去追收貢賦的使者無月不至,索取無度,小一點的國家根本應付不過來,所以常常得罪晉國。諸侯重溫誓詞,共敘舊情,難道不是為了扶助弱小的國家嗎?如果小國總是被過度索取,過不了多久就支撐不下去了,還談什麽扶助弱小?休怪我話說得嚴重,鄭國是存是亡,就取決於今天的會議了!”
說明一下:“服”即為天子服務。周朝的制度,王畿之內稱為甸服,甸服外五百裏內稱為侯服,侯服外五百裏內稱為賓服,再遠稱為要服,更遠的地區稱為荒服。畿內諸侯(甸服),受天子的直接領導,所封之地也是王室的直領地,因此不論貴賤,繳納的貢賦都很重。另外,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春秋時期的習慣,公侯被列為一類,伯子男被列為一類,相當於今天的“省部級以上”和“省部級以下”的劃分。
子產的話說得清楚——該繳納重賦的,要麽是公侯,要麽是畿內諸侯,鄭國兩邊都挨不上,所以不該交納重賦。
晉國人當然不會輕易松口,拿出各種理由來反駁子產。子產毫不示弱,一條一條回擊。雙方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時而動之以情,時而曉之以理,時而針鋒相對,時而笑裏藏刀,用盡了十八般武藝和各種奇謀技巧,從中午一直扯到太陽快下山,直扯到口幹舌燥,筋疲力盡。最後,晉國人終於頂不住了——再扯下去,天就黑了,盟誓都沒法舉行了,只好舉手投降,子產穩如泰山地贏得了這場辯論拉力賽的勝利。
子產在臺前拒理力爭,子大叔在幕後卻出了一身冷汗。子產下來後,他就責備道:“您今天也太厲害了!晉國人如果發動諸侯來討伐我們,您能夠為今天的事情而負責嗎?”
子產看了子大叔一眼,心想,昨天的事不算小,我不找你算賬便罷了,今天這麽大的事你還犯糊塗!他忍住沒發火,拍了拍子大叔的肩膀,說:“我理解您的擔心,晉侯一揮手,就能動員四千乘兵車,的確是很可怕。但我們不能被表面上的強大嚇倒。您應該知道,現在晉國各大家族並立,政出多門,難以統一。每遇大事則紛爭不斷,國君根本插不上手,最終往往是茍且解決,您覺得它會有時間和精力來討伐鄭國嗎?”
子大叔說:“話雖如此,就怕萬一……”
子產打斷他的話:“沒有什麽萬一,我們代表國家說話,如果不據理力爭,那就只有受欺負的份兒。連我們都畏畏縮縮的話,國家還像個國家嗎?”
子大叔不敢再說什麽。
孔夫子評價子產在平丘之會上的表現時說:“這個人真是國家的基石啊!詩上說,‘樂只君子,邦家之基。’子產就是那種安樂的君子。”又說:“團結諸侯,制止貪婪,禮也!”
事實證明,子產是正確的。
對於鄭國在平丘之會上的強硬表現,晉國不但沒有報覆,反倒是於公元前526年派出以中軍元帥韓起為首的代表團訪問鄭國,主動向鄭國示好。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鄭定公親自設宴招待韓起。子產負責安排宴會事務,發布命令說:“任何人如果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千萬不要在宴會那天做出任何不恭敬的事情!”
子產現在說話的分量,相比三年前更重了——平丘之會的時候,子產陪同鄭定公參加會議,留守國內的當國罕虎因病去世,子產回國後自然升級,成為鄭國眾卿中的第一人,一言九鼎,誰敢不從?
但偏偏就有人以身試法。
當天的宴會十分隆重。大堂之上,鄭定公端坐主位,子產陪侍,客座上只有韓起一人。大堂之下,鄭國文武百官和晉國使團分列東西兩廂,整齊肅然。宮廷樂隊演奏周朝的迎賓樂,鐘鼓齊鳴,氣勢非同小可。盡管菜肴十分豐盛,大夥心裏都明白,那不是讓你放開肚皮吃的,動動嘴巴,意思一下就可以啦!更重要的,是看著堂上那三個人表演,適時發出會心的微笑。
宴會正在進行,突然有個人冒冒失失闖了進來。鄭國人都認得這是故卿公子嘉之孫孔張,在朝中擔任大夫,因為仗了祖宗的餘蔭,也是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的人。孔張四下張望,想找自己的席位,卻發現自己不但遲了到,而且進錯了門。
他本來應該從東廂入殿,卻錯走了西廂,來到了晉國使團這一邊。他吐了吐舌頭,躡手躡腳地想在晉國人當中找個位置坐下。司儀連忙走過來,意思是這裏不能坐。他只好往後退,想坐到晉國人後面,司儀又走過來,示意他這裏也不行。再往後,就退到正在演奏樂隊中間了,孔張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齊景公說:“寡人正有此意。”起身向晉昭公告辭,不顧晉國君臣的一再挽留,在公孫傁的護衛下離開了宴席。
齊景公這次對晉國說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各國的心聲。前面說過,公元前534年,晉國的虒(sī)祁宮落成,諸侯前往祝賀,參觀過虒祁宮後,諸侯便對晉國“皆有貳心”。為什麽?宮殿建得實在太奢華了,一磚一瓦,無不勾起諸侯心裏的痛——這是拿著咱們進貢的錢在揮霍啊!但大夥都敢怒而不敢言,現在齊景公公然挑戰晉昭公的權威,讓在場的諸侯都感到了一絲久違的快意。
晉國人也感到了這種情緒。“投壺之會”後,如何重建晉國的權威,成為晉國君臣苦思冥想的頭等大事。為此開了無數次研討會,討論來討論去,最後得出結論:“對諸侯不可以不示威。”也就是要用武力來震懾諸侯。
師出必有名。這些年來,楚國多次挑戰晉國的底線,滅陳滅蔡,晉國都是袖手旁觀,就算出兵也是虛張聲勢,至多派人去責問一番,還不敢太大聲,怕把楚國人惹毛了。楚國顯然不在晉國的考慮之列,柿子要揀軟的捏,那就舊事重提,拿魯國開刀吧!
公元前529年,晉昭公向各諸侯國發出會盟邀請:“魯侯以大欺小,霸占莒國的郠地,至今未能歸還。寡人身為盟主,豈可坐視?請諸公與寡人共同討伐此等不義之人。”
同年七月,諸侯聯軍雲集平丘(今河南省境內)——說“雲集”絕非誇張,據可靠記載,此次僅晉國就共出動戰車四千乘!想當年,晉楚城濮大戰,晉國方面也不過動員兵車七百乘。現在為了對付區區一個魯國,竟然要出動戰車四千乘,即便拋除經濟增長因素,這個數字也十分可觀,與其說是討伐,不如說是擺闊。
為了壯大聲勢,晉昭公還向吳王夷昧發出邀請,請吳國也派兵參加行動。在當時那種交通條件下,山西人跑到山東去耀武揚威,還把江蘇人叫來助拳,這多折騰!更折騰的是,為了表示對吳國的重視,晉昭公親自到良地(今江蘇省境內)去迎接夷昧,結果等了十幾天,等來的卻是吳國的使者和一封幹巴巴的信。信上說:“秋天到了,河水幹了,寡人的船也開不動了,這次會盟,吳國就不參加了。”
走不了水路,你可以走陸路啊!晉昭公差點跳起來,最終還是按捺住,沒有當場發脾氣。
同年七月,諸侯大軍從平丘出發,移師衛國。晉昭公派人給齊景公送信,請他來衛國會師,遭到了齊景公的斷然拒絕。
現在的晉國已經今非夕比了。如果是在晉景公、晉平公的年代發生這樣的事情,肯定是刀兵相向。晉昭公顯然沒有這樣的底氣,他派叔向悄悄去找劉獻公問計。
劉獻公是當朝天子周景王派來聲援晉昭公的王室大臣,位列卿士,有一肚子墨水,平時卻沒有用處。聽到晉昭公向他請教國際大事,劉獻公受寵若驚之餘,當即回答:“所謂結盟,是用來表達相互信任的。君侯言而有信,諸侯又沒有三心二意,有什麽好擔心?齊侯一時糊塗,您可以用文辭來勸告他,用武力來監督他,在下作為天子的卿士,請求率領天子的軍隊……戰車十乘,作為您的前鋒,早晚聽令於帳下。”
得到劉獻公的政治保證後,晉昭公又派叔向去見齊景公,說:“諸侯請求結盟,人都已經到這裏來了,只有您不覺得這是件好事,所以寡君派下臣來請求您同意。”
“大夥都很願意結盟嗎?”齊景公問道。
“當然,大夥都很團結。”
“諸侯早就結過盟了,本來已經是盟友。如果盟友中出現三心二意的國家,才需要重溫誓詞。現在您說大夥都很團結,還有必要重溫誓詞嗎?”齊景公慢條斯理地說。
叔向說:“一個國家之所以衰敗,是因為有人做事,無人監督,事情往往荒廢;有監督而不重視禮儀,則貴賤不分,秩序混亂;有禮儀而沒有威嚴,則表面上看秩序井然,實際上內心卻不恭敬;有威嚴而不通過特定的儀式昭顯出來,則大部分人還是不理解,不明白,這樣的話,內心的恭敬也不能長久,做起事來虎頭蛇尾,國家也就完蛋了。所以聖賢之主,要命令諸侯每年都來訪問,好讓他們記住自己的職責;三年朝覲一次,是為了正禮儀;六年集中會見一次,是表現盟主的威嚴;十二年再會盟一次,是為了昭顯信義。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晉國依先王的禮儀主持諸侯會盟,唯恐失職,準備好了犧牲奉獻於君侯之前,請求您善始善終。可是您卻說,沒有必要再結盟,依下臣之見,那也確實沒有必要了。請您認真考慮一下,無論何種答覆,寡君已經作好心理準備了。”
齊景公笑了:“聽說此次出征,晉侯動員了兵車四千乘,此事當真?”
叔向說:“千真萬確。”
齊景公說:“拿著四千乘兵車做後盾,誰敢不從?寡人只是提意見,決定權還是在晉侯手裏嘛!”
叔向臉一紅,說:“謝謝您的理解。我們也是沒辦法,諸侯現在和晉國有點離心離德,不得不向他們展示一下實力。”
齊景公笑笑,說:“那也是有必要的。”
齊景公第二次對晉國說不,以妥協而告終。後人評價齊景公,認為他最大的優點是不亢不卑,也不一味蠻幹,進退有度。齊景公知道,晉國的弱點不在於其整體實力,而在於公室的統治地位受到六卿的威脅。現在這種情況,晉國人顯然是一致對外,齊國還未能與之爭鋒。
【晉國撿了個軟柿子捏】
公元前529年八月四日,諸侯聯軍在平丘舉行閱兵儀式。晉國中軍“建而不旆①”,即建立旌旗,不設飄帶,以示僅供檢閱之用。但是到了八月五日第二次閱兵,則“覆旆之”,這是昭告天下,準備出兵了。諸侯們見到這副陣仗,打心底對晉國的武力產生了一種畏懼感。四千乘兵車,畢竟不是鬧著玩的!
魯國人自然知道四千乘兵車是為何而來。魯昭公半是裝瘋賣傻,半是提心吊膽,也跑到平丘去聽命。晉昭公又好氣又好笑,派叔向對他說:“您都看到了,大夥兒正準備用武器保衛盟約,寡人也知道自己是沒有為您服務的福氣了,您請回去吧!”
魯國大夫孟椒說:“請問敝國有什麽做得不對的地方嗎?”
叔向說:“邾(zhǔ)國、莒(jǔ)國都來告狀,說貴國以大欺小,不時侵略他們,搞到他們民不聊生,連進貢的錢都拿不出來。貴國這是公然違反盟約,人神共憤。”
“就這事?”孟椒說,“君侯因為蠻夷之國的幾句讒言就斷絕兄弟之國的感情,跟周公的後人過不去……既然是這樣,那也只能由得君侯決斷,寡君已經有心理準備了。”意思是,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看著辦吧!
叔向心想,喲,看來不太服氣,得下點猛藥。“您聽清楚了,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就算這事不占理,也是十分可怕的力量。何況現在是替天行道,試問天下有誰能擋得住?”說著往前走了兩步,孟椒情不自禁地向後退了兩步。“晉國,”叔向接著說,“就像是一頭牛。牛再瘦,壓在一只小豬身上,這小豬能受得了嗎?南蒯(kuǎi)、公孫慭(yìn)的事兒,貴國好像還沒有擺平吧?如果以晉國的兵力,率諸侯之師,借著邾、莒等國的憤怒來討伐魯國,再利用南蒯、公孫慭的事做文章,我們有什麽事情辦不到?”
一番話說得魯國君臣目瞪口呆。
南蒯是魯國權臣季氏的家臣,擔任季氏封地費(bì)邑的長官。六年前(公元前535年),權傾一時的季孫宿病逝,其孫季孫意如繼承家業,成為季氏族長。意如年少氣盛,不喜歡南蒯,多次在重要場合不給他面子。南蒯也不是什麽善類,受過幾次氣後,竟起了歹念,跟大夫公子慭商量:“我趕走季氏,將他的家產全部充公,您可以取代他的地位,而我只要仍能擔任費邑的長官就滿足了。”公子慭一口應承。為了爭取更多支持,南蒯又去游說季氏的另一位家臣叔仲小。
這裏說明一下,叔仲小是叔仲帶的兒子,南蒯是南遺的兒子。叔仲帶和南遺二人在當年叔孫氏豎牛之亂中曾經起過推波助瀾的作用。豎牛之亂導致叔孫氏嫡子盡喪,庶子叔孫婼(chuò)上臺。叔孫婼被魯昭公“三命”為卿——春秋時期之卿,有一命、二命、三命之別,三命最為尊貴,已經超過季孫意如的等級。叔仲小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對叔孫婼持有一種敵視的態度,致力於離間季氏與叔孫氏兩家的關系。他對季孫意如說:“叔孫婼這小子三命為卿①,已經超過了他爸和他哥的待遇,非禮也!”季孫意如本來就對這事不爽,於是派人去找叔孫婼,要他主動推辭三命為卿的待遇。叔孫婼答道:“叔孫氏家門不幸,殺嫡立庶,所以我才有今天。如果您認為我是庶子,不該有這個地位,我無話可說。但三命為卿是國君的命令,如果您不把國君的命令當兒戲,就應當尊重我的地位。”第二天上朝,叔孫婼把這件事公之於眾,要跟季孫意如打官司。這種強硬的態度把季孫意如嚇壞了,回來之後就把叔仲小臭罵了一頓。因為這件事,叔仲小對季孫意如也懷恨在心,跟南蒯、公子慭一拍即合,組成了一個“倒季三人組”。
公元前530年,公子慭陪同魯昭公出訪晉國,途中將南蒯的想法向魯昭公作了個匯報,希望魯昭公借晉國人的力量來辦成這件事。
公子慭說:“如果扳倒季孫意如,南蒯只要求保留費邑,季家的其他土地全部獻給公室。”
“哦?”魯昭公心裏一陣狂喜,但仍然故作驚訝地問道,“南蒯不是季氏的家臣嗎?”
公子慭說:“正是。”
魯昭公說:“身為季氏家臣,卻不忠於季氏,這恐怕不太好吧,我擔心人家說閑話。”
公子慭說:“誰敢說閑話?您是魯國的君主,南蒯將土地獻給您,難道不是忠誠?”
魯昭公點點頭,算是默許了。於是公子慭先去晉國聯絡。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魯昭公剛走到黃河邊,便被晉國人擋了回來。南蒯在家裏得到這個消息,覺得事情不妙。他知道,如果沒有晉國支持,單憑“倒季三人組”加上一個沒有實權而且搖擺不定的魯昭公,斷無可能扳倒季孫意如。現在事情敗露,季孫意如肯定不會放過他。他越想越怕,讓人帶著費邑的地圖叛逃到齊國,表示要將費邑獻給齊景公。公子慭從晉國回來,剛走到衛國,聽到南蒯叛逃的消息,知道回去沒有好果子吃,也偷偷地離開了隊伍,只身逃奔齊國。
南蒯、公子慭東窗事發,加深了季孫意如對叔仲小的反感和猜疑。季孫意如找叔孫婼商量:“季、叔孫兩家之所以有矛盾,全因叔仲小從中搬弄是非,您如果要對這小子下手,我不但沒意見,而且會支持。”叔仲小聽到消息,連上朝都不敢去了。叔孫婼倒是個明白人,心裏清楚,季孫意如這是想借刀殺人。他派人將叔仲小帶到朝堂上,說:“你就照常上班吧,我才不會傻到去給季孫意如當刀使。”
公元前529年春天,季孫意如派大夫叔弓率軍圍攻費邑。南蒯堅守城池,叔弓屢次攻而不克。季孫意如又羞又惱,傳令給叔弓說:“只要見到費邑之人,不管男女老幼,你見一個抓一個,抓到他們投降為止!”家臣冶區夫連忙勸阻:“您這樣做就大錯特錯了。應該傳令給前線,見到費邑之人,挨凍的就給他衣服,挨餓的就給他食物,讓他們認識到只有您才是好主子,他們如果歸順則好言安撫,就像回到自己家裏一樣。這樣的話,南蒯就沒戲了,老百姓都背叛他,還有誰會替他守一座孤城?您如果一味示威,用憤怒來使他們害怕,他們就會跟南蒯一條心,共同來對付您。”季孫意如聽從了冶區夫的建議,命令叔弓暫緩進攻,轉而采用懷柔政策。但是直到晉昭公在衛國大會諸侯,費邑仍然掌握在南蒯手裏,成為魯國的一個重大不安定因素。
因為這個原因,當叔向把南蒯、公孫慭拿出來說事,魯國君臣立馬不吭氣了,陪同魯昭公赴會的季孫意如更是東看看西看看,坐立不安,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更慘的還在後面,晉國人拒絕魯昭公參加會議,讓他回去面壁思過,同時逮捕了季孫意如,理由是:當年入侵莒國占領郠城的魯軍的統帥就是季孫意如。
晉國人將季孫意如囚禁在帳篷裏,派狄人看守。當時天寒地凍,帳內連床像樣的被子都沒有,更甭提生火取暖了。意如的家臣司鐸射用銅壺裝著冰,匍匐著潛入晉軍大營,想給主子喝點水,結果被守衛發現,用隨身攜帶的錦緞做賄賂才得以入內。自幼養尊處優的季孫意如何曾吃過這樣的苦?幸好諸侯聯軍不久解散,晉軍班師回朝,將季孫意如也帶回了新田,並允許孟椒陪同服侍。否則的話,季氏的族長就很有可能凍死在衛國的冰天雪地裏了。
同年十月,魯昭公再次來到晉國請求原諒,再度在黃河邊上吃了閉門羹。
孟椒私下找荀吳說:“魯國是晉國的兄弟之國,為什麽你們認為魯國侍奉晉國反而不如邾、莒等異姓小國?魯國土地廣闊,物產豐富,晉國要什麽我們都能滿足。如果為了那幾個小國家而放棄魯國,使它不得不投靠齊國或楚國,對晉國有什麽好處呢?所謂盟主,就是要親近兄弟,支持土地廣闊的國家,賞賜能夠進貢的國家,疏遠那些又窮又小的國家,請您認真考慮!晉國一定要拋棄魯國的話,您怕魯國找不到下家嗎?”
孟椒的話說到點子上了。魯國侵略莒國、邾國不假,可魯國一直在向晉國進貢,一直是晉國的忠實盟友啊!相比之下,莒國、邾國又能為晉國提供什麽呢?只有麻煩。如果晉國執意要維護正義,替那些小國家強出頭,魯國很有可能用腳投票,改投齊國甚至楚國門下了。荀吳覺得問題嚴重,將孟椒的話轉告給了韓起,並且說:“楚國消滅陳、蔡等國,我們不能相救,卻在這裏為了點小事逮捕魯國的卿,仔細想想,抓他究竟有什麽用呢?”
韓起說:“是啊,抓他究竟有什麽用呢?”於是將孟椒找來說:“我們決定了,準備放季孫意如回國,你回去收拾收拾,擇日起程吧,恕不遠送。”
本以為孟椒會感激涕零,沒想到孟椒只是做了一個非常驚訝的表情,說:“且慢!寡君至今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過錯,你們就當著諸侯的面逮捕了魯國的卿。如果寡君確實有罪,你們就算殺了季孫意如,那也是理所當然,我們沒有半句怨言。但是,如果你們也認為寡君沒有什麽過錯,就這麽不聲不響地放了季孫意如,諸侯都不知道,那就相當於負罪潛逃了,還不如不放!”
“啊?”韓起沒想到孟椒會來這麽一套,“那依您之見,我們該怎麽辦呢?”
“接受寡君的朝覲,正式舉行會盟。”
韓起心想,好嘛,敲詐到我頭上來了!這個要求可不能隨便答應,那等於是要晉國公開認錯。他打了兩句哈哈,把孟椒打發走了,回過頭來一想,這事拖下去也不是個辦法,萬一季孫意如在晉國有個三長兩短,在諸侯面前就不好交代了。韓起抓耳撓腮想了一整天,終於想到一個人——叔向。他親自來到叔向府上,把事情跟叔向說了一遍,然後道:“您有什麽辦法讓這個季孫意如回國嗎?”
“這事可不好辦,我哪有這個能耐?”叔向一口拒絕,但是又說,“叔魚可以辦這事。”
叔魚就是羊舌鮒(fù),叔向的弟弟。四千乘兵車雲集衛國的時候,羊舌鮒代理司馬之職,不治軍紀,縱容士兵劫掠。當時衛國派人送給叔向一鍋肉湯和一箱子絲綢,請叔向代為說情。叔向只接受了肉湯,說:“實在是慚愧,羊舌鮒這個人歷來貪得無厭,總有一天會惹禍上身,我現在也沒辦法說他,說他也不會聽。這樣吧,您把這箱絲綢送到他那裏,就說是衛侯送給他的禮物,他自然明白該怎麽做。”衛國人聽從了叔向的建議。果然,禮物送上,人還沒退出來,羊舌鮒已經發布命令禁止士兵劫掠了。
這樣一個羊舌鮒,叔向為什麽認為只有他能說服季孫意如回國呢?原來,當年晉國的欒盈之亂,叔向一家受到牽連,叔向被逮捕,羊舌虎被砍頭,羊舌鮒則出逃到魯國,受到意如的祖父季孫宿的照顧,因此結緣。另外還有一點:羊舌鮒為人狡詐,善於逢場作戲,他深知對待敲竹杠的人,光講大道理是不行的!
羊舌鮒受命去見季孫意如,一見面就行跪拜之禮,倒把季孫意如嚇了一跳,連忙把他扶起。羊舌鮒說:“當年我得罪國君,跑到魯國去避難,如果沒有令祖武子(季孫宿謚“武”)相助,就沒有今天的我了。現在我這把老骨頭雖然已經回到晉國,但您一家人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豈敢不為了您的事而盡心盡力?”說到這裏,羊舌鮒有意左顧右盼,確認四周無其他人才壓低了聲音說,“我聽到官吏們在議論,說國君要您回國您卻不肯,所以他打算在西河地方(晉國西部邊境,在今陜西華陰一帶)建造房子,建好了就將您安置在那裏。如果是那樣的話,您這輩子就只能呆在晉國,如何是好?”說著拉住季孫意如的手,眼淚就不住地掉。
要說羊舌鮒演戲的功夫,那絕對是一流。季孫意如他鄉遇故知,本來就倍感親切,又被他這麽一嚇,立馬主意全無。不顧孟椒的勸阻,當天夜裏打點行裝,一個人先回魯國去了。臨走交代孟椒在新田繼續呆兩天,要他跟晉國人辦好交接手續再回去。
《春秋》記載,公元前528年春天,“意如”從晉國回來了。《左傳》解釋,之所以舍棄族名,只書“意如”,是為了對晉國表示尊重,承認魯國有罪責。不管怎麽樣,這件事總算是過去了,魯國終於可以放開手來解決南蒯和費邑的問題。
費邑的軍民本來就不想背叛魯國。南蒯發動叛亂之前,曾經將費邑的官吏聚集起來,要他們宣誓共同反對季氏。司徒(費邑的官吏之長,非魯國司徒)老祁、慮癸就持一種騎墻的態度,偽稱有病,對南蒯說:“下臣願意接受盟誓,但是不巧疾病發作,如果托您的福,大病不死,等到病情穩定一點立刻和您結盟。”南蒯畢竟做賊心虛,不敢逼得太緊,同意了二人的請求。只不過這一等,就從公元前530年夏天等到了公元前528年春天。這期間叔弓大軍圍城,費邑軍民一邊抵抗,一邊觀望,大致情況是這樣:叔弓開始進攻的時候,費邑人同仇敵愾,一致對外;後來季孫意如聽從冶區夫的建議,采取懷柔政策,費邑人便開始搖擺不定,不少人開始懷念季氏的好;再後來晉國發動四千乘兵車威懾魯國,費邑人又覺得這事還得再看看;接著魯昭公在衛國吃了閉門羹,季孫意如被拘捕,費邑人就更不敢輕舉妄動,連圍城的叔弓心裏也在打鼓,不知道事情最終會發展成什麽樣。結果季孫意如突然像兔子一樣跑了回來,晉國似乎也放過了魯國,費邑人也明白了該怎麽辦。
一天早上,老祁和慮癸突然請求跟南蒯盟誓。南蒯欣欣然前往,一到會場便被埋伏的武士劫持。但老、慮二人還是很客氣,對南蒯說:“大夥兒其實一直沒有忘記主人(指季氏),只不過畏於您的權勢才走到今天,聽從您的命令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您如果不及時回頭,費邑人感念主人的恩惠,將不再聽命於您。您在哪裏不能快樂地過日子呢?只要您願意離開,我們禮送出境。”說完還給他叩了一個頭。
事到如今,南蒯還能說什麽,能夠全身而退就已經是萬幸了。但他對形勢還抱有一絲幻想,請求說:“再給我五天時間,我收拾好行李再走。”五天能有什麽變化?只有叔弓大軍步步逼近,準備大舉進攻的信息。最終南蒯戀戀不舍地離開了費邑,逃到了齊國。老祁、慮癸開城投降,歷時三年的南蒯之亂終告結束。
齊景公有一次跟群臣喝酒,看到南蒯在場,便開玩笑地呼喝道:“叛徒!”
南蒯一本正經地說:“我不是叛徒,我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加強公室的力量!”
大夫公孫晳站起來說:“身為季氏家臣而想著加強公室的力量,沒有比這更大的罪了。”
齊景公聽了默然不語。齊國和魯國一樣,卿大夫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已經嚴重威脅到公室的統治地位。身為卿大夫的家臣而替國君考慮問題,這究竟是忠,還是不忠呢?也許站在不同的立場,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吧。
【子產的執政智慧(上):外交無小事】
公元前529年的平丘之會,是春秋後期的一大盛事,也是晉國霸業的最後一次回光返照。史載平丘之會:八月四日、五日閱兵,六日諸侯朝覲晉昭公,七日盟誓,議程安排得很緊湊。
八月六日諸侯朝覲晉昭公,實際上是七日盟誓的預備會。在這次預備會上,晉昭公發布了命令:在明日午時之前,各路諸侯必須抵達盟誓地點。
會後,鄭國的子產命令負責安排國君住宿的外仆(官名,相當於今天的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馬上趕到會場,找個向陽的位置,為國君搭好帳篷。”
外仆不敢怠慢,指揮手下人收拾家當,裝好車,正準備出發,遇到了子大叔。
子大叔說:“你們急急忙忙這是去哪兒呀?”
外仆說:“接到執政大人的命令,趕去明天盟誓的會場搭帳篷呢!”
子大叔說:“不是說明日午時前抵達就可以了嗎?你們去那麽早,也不怕別人笑話咱們太積極?”
外仆說:“可這是執政大人的命令。”
“執政大人管大事,小事我作主。你聽我的沒錯,把東西先拉回去,晚上好好睡一覺,明天上午再去不遲。”子大叔說完,就踱著方步走開了。
傍晚時分,子產出來巡視營地,看見外仆和他的手下正在無所事事地吹牛,不覺大吃一驚:“咦,你們怎麽還在這裏?”
外仆將情況對子產作了匯報。
子產氣得跺腳:“簡直是胡鬧!你們還楞著幹什麽?趕緊去,一刻也不許耽擱!”
子產平時說話溫吞吞,不緊不慢,這樣罵人就算是非常嚴厲的了。外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幸好東西已經打包裝車,大夥手忙腳亂地套好馬車,急急忙忙趕到會場,一看就傻了眼。只見以盟誓的祭壇為中心,各路諸侯的帳篷已經鋪得密密麻麻,別說向陽的寶地,連最差的位置都找不到了。
中國歷史上,子產以“敏於事”而聞名,從這件小事中,不難看出子產確實是關註細節,且有先見之明。
八月七日諸侯盟誓。
盟誓就是歃血為盟。盟誓之前還有一項重要議程,那就是討論各國向晉國納貢的順序和輕重。對於諸侯來說,宣誓效忠不是問題,交多少保護費給晉國才是關鍵。
子產代表鄭國發言:“從前天子確定諸侯進貢的班次,貢品的輕重是根據地位來決定的。爵位尊貴,地廣人多,要求的貢品就多。但也有地位低下而貢賦重的,那是因為在甸服之內。鄭伯,論爵位只是伯子男一等,不及各位公侯,卻要承擔和公侯一樣的貢賦,實在是力不從心,請考慮減少鄭國的貢賦。再說了,諸侯息兵罷戰,目的是睦鄰友好,和平共處,不是為了讓人奴役。可實際情況是,晉國派出去追收貢賦的使者無月不至,索取無度,小一點的國家根本應付不過來,所以常常得罪晉國。諸侯重溫誓詞,共敘舊情,難道不是為了扶助弱小的國家嗎?如果小國總是被過度索取,過不了多久就支撐不下去了,還談什麽扶助弱小?休怪我話說得嚴重,鄭國是存是亡,就取決於今天的會議了!”
說明一下:“服”即為天子服務。周朝的制度,王畿之內稱為甸服,甸服外五百裏內稱為侯服,侯服外五百裏內稱為賓服,再遠稱為要服,更遠的地區稱為荒服。畿內諸侯(甸服),受天子的直接領導,所封之地也是王室的直領地,因此不論貴賤,繳納的貢賦都很重。另外,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春秋時期的習慣,公侯被列為一類,伯子男被列為一類,相當於今天的“省部級以上”和“省部級以下”的劃分。
子產的話說得清楚——該繳納重賦的,要麽是公侯,要麽是畿內諸侯,鄭國兩邊都挨不上,所以不該交納重賦。
晉國人當然不會輕易松口,拿出各種理由來反駁子產。子產毫不示弱,一條一條回擊。雙方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時而動之以情,時而曉之以理,時而針鋒相對,時而笑裏藏刀,用盡了十八般武藝和各種奇謀技巧,從中午一直扯到太陽快下山,直扯到口幹舌燥,筋疲力盡。最後,晉國人終於頂不住了——再扯下去,天就黑了,盟誓都沒法舉行了,只好舉手投降,子產穩如泰山地贏得了這場辯論拉力賽的勝利。
子產在臺前拒理力爭,子大叔在幕後卻出了一身冷汗。子產下來後,他就責備道:“您今天也太厲害了!晉國人如果發動諸侯來討伐我們,您能夠為今天的事情而負責嗎?”
子產看了子大叔一眼,心想,昨天的事不算小,我不找你算賬便罷了,今天這麽大的事你還犯糊塗!他忍住沒發火,拍了拍子大叔的肩膀,說:“我理解您的擔心,晉侯一揮手,就能動員四千乘兵車,的確是很可怕。但我們不能被表面上的強大嚇倒。您應該知道,現在晉國各大家族並立,政出多門,難以統一。每遇大事則紛爭不斷,國君根本插不上手,最終往往是茍且解決,您覺得它會有時間和精力來討伐鄭國嗎?”
子大叔說:“話雖如此,就怕萬一……”
子產打斷他的話:“沒有什麽萬一,我們代表國家說話,如果不據理力爭,那就只有受欺負的份兒。連我們都畏畏縮縮的話,國家還像個國家嗎?”
子大叔不敢再說什麽。
孔夫子評價子產在平丘之會上的表現時說:“這個人真是國家的基石啊!詩上說,‘樂只君子,邦家之基。’子產就是那種安樂的君子。”又說:“團結諸侯,制止貪婪,禮也!”
事實證明,子產是正確的。
對於鄭國在平丘之會上的強硬表現,晉國不但沒有報覆,反倒是於公元前526年派出以中軍元帥韓起為首的代表團訪問鄭國,主動向鄭國示好。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鄭定公親自設宴招待韓起。子產負責安排宴會事務,發布命令說:“任何人如果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千萬不要在宴會那天做出任何不恭敬的事情!”
子產現在說話的分量,相比三年前更重了——平丘之會的時候,子產陪同鄭定公參加會議,留守國內的當國罕虎因病去世,子產回國後自然升級,成為鄭國眾卿中的第一人,一言九鼎,誰敢不從?
但偏偏就有人以身試法。
當天的宴會十分隆重。大堂之上,鄭定公端坐主位,子產陪侍,客座上只有韓起一人。大堂之下,鄭國文武百官和晉國使團分列東西兩廂,整齊肅然。宮廷樂隊演奏周朝的迎賓樂,鐘鼓齊鳴,氣勢非同小可。盡管菜肴十分豐盛,大夥心裏都明白,那不是讓你放開肚皮吃的,動動嘴巴,意思一下就可以啦!更重要的,是看著堂上那三個人表演,適時發出會心的微笑。
宴會正在進行,突然有個人冒冒失失闖了進來。鄭國人都認得這是故卿公子嘉之孫孔張,在朝中擔任大夫,因為仗了祖宗的餘蔭,也是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的人。孔張四下張望,想找自己的席位,卻發現自己不但遲了到,而且進錯了門。
他本來應該從東廂入殿,卻錯走了西廂,來到了晉國使團這一邊。他吐了吐舌頭,躡手躡腳地想在晉國人當中找個位置坐下。司儀連忙走過來,意思是這裏不能坐。他只好往後退,想坐到晉國人後面,司儀又走過來,示意他這裏也不行。再往後,就退到正在演奏樂隊中間了,孔張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