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三章 暗潮洶湧的四十年和平 (2)

關燈
情的前因後果來看,崔氏兄弟與無咎的矛盾是最初的誘因,盧蒲弊對慶封的點撥是關鍵的推力。至於慶封本人,似乎並沒有起到太明顯的作用。換個說法,慶封雖然靠陰謀詭計擠垮了崔杼,但那主要是盧蒲弊的功勞,與他本人的政治手腕沒有太大關系。

公元前545年夏天,齊、陳、蔡、北燕、杞、胡等諸侯聯袂前往晉國朝覲晉平公。齊景公出行之前,慶封明確表示反對,說:“我們並沒有正式參加宋之盟(即弭兵會盟),為什麽要去晉國朝覲?”

聽到慶封這樣說,齊國的群臣都面面相覷,齊景公也啞口無言,不知道說什麽好。也許大夥心裏都在想,這慶封難道是天外來客,不谙世事嗎?但是誰也不敢發表異議,因為自崔杼死後,慶封一家獨大,大權獨攬,連齊景公也要看他的臉色行事,又有誰願意去觸他的虎須呢?

最後還是陳須無站出來說:“先考慮如何應付大國,再考慮財貨,這是合於禮的。小國事奉大國,即使沒有參加大國組織的活動,也要順從大國的意圖,這也是合於禮的。以我們現在的狀況,敢背叛晉國嗎?就算我們沒有參加宋之盟,重丘的會盟卻是不可以忘記的,請您務必讓國君出行!”

“這樣啊……”想不到慶封倒也通情達理,略作思考後說,“就照你的意思辦吧。”

大夥這才醒悟過來,敢情這慶封根本就不通政治,只是在那裏瞎胡鬧呢!

沒過多久,慶封將國事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帶著妻妾和財產跑到盧蒲弊家裏,成天喝酒打獵,過起了寓公的日子。

既然是當寓公,呆在自己家裏就很舒服,為什麽非要跑到盧蒲弊家裏去呢?說起來也是一樁奇聞——原來慶封有個非常特殊、前衛的愛好,喜歡跟別人交換妻妾來玩樂,也就是所謂的換妻。這個愛好口味太重了,只有盧蒲弊與他臭味相投,兩個人玩得不亦樂乎。慶封嫌來來回回太麻煩,所以幹脆搬到盧蒲弊家裏,過起了共妻的日子。

雖說將國事交給慶舍處理,慶封仍然是齊國的首席重臣。沒過幾天,朝中的大夫就跑到盧蒲弊家裏來向他匯報工作。

慶封在盧蒲弊家裏發布了一道命令:那些因政治原因而流亡在外的齊國人,如果得到崔杼餘黨的消息,前來報告,就可以將功抵罪,回到齊國。

這道命令自然是為了收買人心,而且很有可能是出自於盧蒲弊的建議。不久之後,當年因為崔杼之亂而逃亡在外的盧蒲癸(guǐ)便回到了齊國。

盧蒲癸是盧蒲弊的同族,通過盧蒲弊的介紹,擔任了慶舍的家臣。慶舍很欣賞盧蒲癸,將女兒嫁給他。有人對盧蒲癸說:“男女結婚要區別是否同姓,你卻不避同宗,這樣恐怕不好吧?”

慶氏是姜姓,盧蒲氏也是姜姓,按照同姓不婚的原則,本來是不可以結親的。盧蒲癸卻不以為然地說:“同宗不避我,我為什麽要避同宗呢?這就好比賦詩的斷章取義,我按自己的需求去理解就是了,管他什麽同宗不同宗?”

盧蒲癸當了慶舍的女婿,兩個人的關系就密切了。他又對慶舍說起了當年跟他一起逃亡的王何,慶舍便讓王何也回到齊國,讓盧蒲癸和王何當了自己的貼身警衛。

慶封父子如果稍微有點政治敏感性,就應該覺察得到不對勁:盧蒲癸和王何都是齊莊公的親信,因為齊莊公被殺才流亡在外。而齊莊公死後,崔、慶兩家專權,齊莊公的舊臣對他們無不恨之入骨,怎麽會突然改變立場,心甘情願地當起了慶氏門下的走狗呢?

種種跡象表明,一場針對慶氏家族的風暴正在醞釀,而幕後推手不是別人,就是那位成天與慶封玩換妻游戲的盧蒲弊。

按照齊國的規定,卿大夫在朝中辦事,由公家供給夥食,標準是每人每天兩只雞。齊景公當朝的時候,政局先後由崔氏和慶氏把持,公家政治荒廢,連管夥食的人都敢於貪汙腐敗,私自將兩只雞換成了兩只鴨。傳菜的人知道了,幹脆連鴨肉都私吞掉,只端上肉湯來。可憐那些大臣,在朝中辦了半天事,只喝到點湯湯水水,大部分人仍然是敢怒而不敢言,只有子雅和子尾兩個人站出來表示憤怒,發了一通牢騷。

慶封聽到這件事,就告訴了盧蒲弊。按照慶封本人的意思,宮裏的後勤工作也確實該抓一抓啦,連卿大夫的雞都敢偷,成何體統?盧蒲弊聽了,卻是另一種意見,他對慶封說:“把這些人比作禽獸的話,我就要睡到他們的皮上了。”

古人殺死野獸,食其肉而寢其皮。盧蒲弊的意思很明顯:這些人不知天高地厚,成天嘰嘰歪歪,不如殺了清靜!

慶封完全沒有意識到盧蒲弊這是在將他往火坑裏推。在盧蒲弊的建議下,他命令析歸父去找晏嬰,明確告訴晏嬰:“子雅和子尾仗著自己是公孫(均為齊惠公之孫),狂妄自大,目無尊長,我打算討伐他們,請你共同參與。”

晏嬰連連搖頭,說:“您找錯人啦!我手下那些人既不中看,也不中用,我的智慧也不配與您同謀,您還是另尋高明吧!但我也不會把這件事洩露出去,您如果不相信,可以盟誓為證。”

析歸父回去將晏嬰的話轉告慶封。慶封說:“他都這樣說了,還用得著盟誓嗎?”於是派人去找大夫北郭子車,北郭子車也婉拒道:“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忠君報國,這件事不是我能夠做到的。”

沒過幾天,整個臨淄都知道慶封要對子雅和子尾動手了。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有一家人顯得特別鎮靜,那就是陳須無和陳無宇父子。

陳家人的思維與眾不同。按一般人的思維,大亂將至,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我們該怎麽避禍?”但是據《左傳》記載,當時陳須無問陳無宇的問題是:“大亂將至,我們能得到什麽?”

陳無宇回答:“我們能夠在莊街上得到慶氏的木材一百車。”

莊街是臨淄城裏的大街,木材則是建房子的主料。這是一句政治隱語,意思是:慶氏必敗,我們可以趁亂而起,掌握大權。

陳須無說:“如果是那樣,我們可要好好地守住它們啊!”

自公元前672年公子完逃到齊國尋求政治避難,陳氏家族在齊國的歷史已經有一百多年,他們代代相傳,誠敬守業,小心翼翼地延續了家族的火種,同時目睹了齊國政局的風雲變幻,洞悉了其中的生存法則,也開啟了他們謀求權力的欲望。後來的人一般認為,通過陳須無父子的這次對話,陳氏家族篡奪姜氏政權的野心已經萌芽。

公元前545年9月,盧蒲癸和王何決定殺死慶封父子,為齊莊公報仇。事前,兩個人舉行了占蔔,然後還將占蔔的龜板拿去給慶舍看,煞有介事地問慶舍:“有人為了攻打仇人而占蔔,請您看看結果如何?”慶舍哪裏知道這是在算自己的命?他仔細觀察了龜板的裂紋,說:“事能成,見到了血。”

同年十月,慶封離開臨淄,前往萊地打獵,命令陳無宇等一批大夫跟從。幾天之後,陳須無派了一名使者到萊地,向慶封請示說:“無宇的母親病重,請讓他回去送終。”

慶封一聽,也很重視,派家裏的占蔔官給陳無宇的母親占蔔,並將龜板拿給陳無宇看。陳無宇一看就捧著龜板大哭起來,說:“這是死兆啊!”

慶封看到陳無宇那悲傷的樣子,自然深信不疑,也沒有要求親自察看龜板,準了陳無宇的假,讓他回去給母親送終。但是,慶封的堂弟慶嗣在一旁看到了,隱隱覺得不對勁。他將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仔細梳理了一番,認定陳無宇的請假絕非偶然,而是另有原因。

“莫非,慶氏家族將有大難了?”慶嗣想到這一層,不寒而栗,連忙跑去找慶封:“請您停止打獵,趕快回到臨淄,否則將有大禍!”

慶封笑了,整個齊國都掌握在自己手裏,臨淄又有慶舍坐鎮,能出什麽亂子呢?他不聽慶嗣的勸告,繼續在萊地喝酒打獵,絲毫沒有擔憂之意。慶嗣退下來之後就對親信說:“兄長恐怕要流離失所了,如果能夠逃到吳國、越國這樣的偏遠之地,也算是萬幸。”

陳無宇渡過濟水,順道就將濟水上的橋梁毀壞,渡船也統統鑿沈。而在臨淄城內,盧蒲癸和王何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發動政變。一連數日,盧蒲癸都是早出晚歸,行色匆匆,家裏也明顯地加強了戒備,不斷有武裝人員出入。

這一切引起了盧蒲癸的老婆盧蒲姜的懷疑。她對盧蒲癸說:“你如果有事情就不要瞞著我,否則一定不能成功。”

盧蒲癸一開始不說,盧蒲姜可是慶舍的女兒啊,這事告訴她還得了?但是經不住那女人糾纏,盧蒲癸又不是個會撒謊的主兒,竟然就將要攻打慶舍的事告訴了她,而且告訴她,只等到“嘗祭”(也就是秋祭)那一天,慶舍從府裏出來就動手。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應該說,差不多就沒戲了。當年鄭厲公想用雍糾殺祭仲,就是因為雍糾向老婆走漏了風聲,反而被祭仲搶了先機,結果雍糾被殺,鄭厲公出逃。現在盧蒲癸又重蹈了雍糾的覆轍,將這麽重要的事告訴了自己的老婆,可見一個人,不學點歷史是不行的。

但是,當盧蒲姜聽到這個事情,采取的立場很耐人尋味,她對盧蒲癸說:“我父親性格倔強,喜歡和別人對著幹。如果沒有人勸阻他,他反倒不想出門,請讓我去勸阻他。”

盧蒲癸說:“好。”

同年十一月七日,齊國在宗廟中舉行嘗祭,慶舍將要到場主持。當天早上,盧蒲姜跑到娘家,對慶舍說:“有人想要在宗廟中刺殺您,請您千萬不要出門。”

慶舍不耐煩地說:“誰敢刺殺我?”不聽盧蒲姜的勸阻,按原計劃出行。

自古以來,恐怕沒有比這更富有戲劇性的一幕了:女婿要殺岳父,女兒一邊幫著老公出謀劃策,一邊又跑到父親這裏將陰謀告訴他,客觀上卻又促使父親更加堅定了出門的意願。人說忠孝不能兩全,這個女人卻在矛盾不可調和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對丈夫的忠和對父親的孝。作為後世之人,很難評價這究竟是一種智慧,一種無恥,還是一種無奈?

宗廟在公宮之中。慶舍命衛兵將公宮包圍起來,盧蒲癸和王何手持長戈跟在他身邊。從這一安排來看,慶舍是有防備的。但是,當最親信的人已經背叛,再多的防備也不過是虛設。最堅強的防備是人心而不是武士,這一點,是諸多統治者難以明白的道理。

當天祭祀之後,齊景公還安排了眾多娛樂節目招待各位大臣,大家喝酒狂歡,簇擁著前往魚裏(臨淄地名)看戲。在這種普天同慶的氣氛之下,慶舍的衛兵們不知不覺放松了警惕,他們脫下盔甲,放下兵器,將馬匹從戰車上卸下,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喝酒看戲。

趁著這個機會,子雅、子尾、陳須無、鮑國的手下偷偷地拿走了慶舍的衛兵的武裝。子尾從袖子中抽出一支鼓槌,在門上敲了三下。

慶舍已經喝得差不多了,根本沒有留意子尾這一動作。他舉起酒杯,突然感覺背上一涼,接著腹內一陣劇痛,回頭一看,只見盧蒲癸獰笑著,雙手握住長戈,戈鋒已經插入自己的身體。他來不及驚叫,王何又一戈斜掃過來,將他的左膀硬生生地砍下。

一時之間,戲臺下血肉橫飛,變成了殺戮戰場。作為一個政客,慶舍無疑是不合格的;但是作為一個武士,他的武勇讓人刮目相看。在身受重傷的情況下,他仍然奮力拼殺,撞到屋柱上,連屋梁都為之震動。甚至連桌面上的青銅器皿,也成為了他的武器,一連砸死了好幾個人。最後,因為失血過多,慶舍倒在了血泊之中。他的親信慶繩和麻嬰也被殺死。

齊景公被眼前這一幕嚇壞了,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臉色蒼白,汗流浹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鮑國跑到他身邊說:“群臣這是為國君鏟除忤逆之臣,請您不要擔心。”陳須無則將他攙扶起來,給他換了衣服,迅速退到宮內。

遠在萊地的慶封得到消息,星夜兼程趕回臨淄,由於陳無宇破壞了濟水上的橋梁和渡船,回到臨淄城外已經是十一月十九日。他組織族兵進攻臨淄的西門,沒有攻克,繼而又攻打北門,從北門進入了臨淄,攻打公宮。陳、鮑等家族在公宮中拼死抵抗,打退了慶封的進攻。眼看各地前來“勤王”的軍隊越來越多,慶封不敢戀戰,帶著少數親信逃到了魯國。

作為見面禮,慶封將自己乘坐的馬車送給了魯國的權臣季孫宿。據《左傳》記載,這輛車做工精細,裝飾華麗,光可照人,堪稱馬車中的勞斯萊斯。

季孫宿很高興,將這輛馬車擺放在自家的院子裏,來往的朝臣無不對它讚不絕口。大夫展莊叔見了,用手撫摸著閃亮的車身,說:“車甚澤,人必瘁!”(車這麽漂亮,它的主人想必很憔悴吧)言下之意,連馬車都造得這麽漂亮,慶封必定斂聚了不少錢財,恐怕難免為此而心力交瘁。

一年之前,也就是公元前546年春天,慶封曾經代表齊國訪問魯國,他的車駕之美就已經引起了魯國群臣的關註。仲孫羯對叔孫豹說:“慶封的馬車可真漂亮啊!”叔孫豹說:“一個人的衣著、車馬、裝飾如果和他的身份不相稱,必得惡果。馬車再漂亮又有什麽用呢?”當時叔孫豹還請慶封吃了一頓便飯,慶封大大咧咧,席間表現出諸多不敬,引起了叔孫豹的反感,於是吟了一首《相鼠》之詩對其進行規勸: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老鼠尚有皮,人卻不知禮儀,不死還等啥?叔孫豹的話已經說得很重了,慶封卻聽不出其中的含義,還以為這是讚美他,一個勁地喝酒,直到酩酊大醉。

時隔一年,叔孫豹又請慶封吃了一頓便飯。慶封心想:今時不同往日,一年前我是齊國權臣,人人敬畏;現在我是流亡之身,必須有所收斂。慶封的想法是對的,可是做出來的事情卻讓人不敢恭維。

開餐之前,慶封煞有介事地端起酒杯,向諸神獻祭。按照周禮的規定,但有飲食,必先獻祭,這倒是沒錯,可獻祭是主人的專利,客人來越俎代庖就很不合適了,而且有托大的嫌疑。

叔孫豹很不高興,命樂工唱了一首《茅鴟》之歌,諷刺慶封不敬主人。和上次一樣,慶封仍然不知道這是在批評他,趕緊端起酒杯向叔孫豹表示感謝。

不久之後,齊國派人到魯國,責備魯國收留慶封一事。慶封在魯國呆不下去,只好南下投奔吳國。吳王餘祭收留了慶封,讓他居住在朱方(地名),而且將女兒嫁給他。

奇怪的是,慶封雖然不通政治,不讀詩書,搞經濟卻是一把好手。他在朱方收聚族人,投機贏利,很快就積聚了大批錢財,比在齊國的時候更為富有。消息傳到魯國,有人對叔孫豹說:“這還真是惡人好命,慶封又當上暴發戶啦!”叔孫豹說:“不可這樣說,好人發財叫做獎賞,壞人發財那是災難,我看老天是想降災於他,所以將他們聚集在一起好一網打盡吧。”

同年十一月,齊國實行撥亂反正,將崔杼之亂時逃亡到各國的公族人士都召回齊國。賞賜給晏嬰邶(bèi)殿(齊國地名)附近的鄉鎮六十個,晏嬰拒不接受。子尾對晏嬰說:“富貴,是人們都有的欲望,您為什麽不接受?”晏嬰說:“慶氏擁有眾多土地,滿足了欲望,結果逃亡了。誠然,我現在擁有的土地不能滿足我的欲望,如果將邶殿的土地賞賜給我,那也就滿足了。可是欲望滿足之後呢?離逃亡也就不遠了。逃亡在外的人連一座城邑都不能主宰,那多沒意思!我不接受邶殿的土地,不是討厭富貴,而是喜歡富貴,怕失去富貴啊!而且,富貴這玩意,要像布帛一樣,有一定的長度限制,讓它不能無限制增長。治理百姓,要考慮到他們總是想生活富裕,器用豐厚,那就要用端正的道德加以限制,讓他們的富貴程度不多不少,恰到好處。我不貪多,這就是對自己的限制。”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晏嬰的這段話中已經得到充分的體現。

齊景公又賞賜給北郭子車六十個鄉鎮,北郭子車接受了;賞賜給子雅土地,子雅推辭的多,接受的少;賞賜給子尾土地,子尾悉數奉還;至於慶封的親信盧蒲弊,竟然僅僅被流放到北部邊境,這在當時也算是異數了。

【弱國的外交智慧】

公元前545年春天,曲阜一帶出人意料的暖和,沒有出現冰凍天氣。魯國的大夫梓慎夜觀天象,預言道:“今年宋國和鄭國恐怕要發生饑荒了,歲星本來應該在星紀,現在卻已經到了玄枵(xiāo),這是因為天時不正,陰陽也因此不調。蛇騎乘於龍之上,而龍是宋國、鄭國的星宿,所以發生饑荒的是這兩個國家。玄枵,虛宿在它的中間。枵,就是消耗。土地虛而百姓耗,饑荒自然就產生了。”

簡單地解釋一下:

第一,歲星就是木星,其公轉周期為11.86年,古人誤以為是12年,所以用木星記年,稱之為歲星。

第二,西方人將黃道附近的天空分為十二個區域,稱之為黃道十二宮,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十二星座;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則將黃道附近的天空分為二十八個區域,稱之為二十八宿。

第三,星紀所在的區域,與黃道十二宮中的魔羯座相當,在二十八宿中則為鬥宿和牛宿。玄枵所在的區域,與黃道十二宮的水瓶座相當,在二十八宿中則為女、虛、危三宿。根據梓慎推算,當年木星應當在星紀的位置。但是據觀察所得,卻在玄枵的位置,所以叫做“天時不正”。

第四,按照中國古代陰陽五行的學說,木星為青龍,虛宿和危宿為蛇。木星跑得太快,插到了虛、危兩宿之下,所以說“蛇騎乘於龍之上”。

第五,古人認為,天上的星宿對應地上的疆域,即所謂“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宋、鄭兩國所在位置,正是木星對應的疆域。木星位置不正,宋、鄭兩國自然受到影響,將會發生饑荒。

關於星相命理之學,自古以來見仁見智,未有定論,在此亦不做深入探討。從《春秋》和《左傳》的記載來看,這一年中原地區的收成確實不太好,宋、鄭兩國尤其不景氣。但是,就在這一年秋天,按照弭兵會盟中“從今以後,晉國的盟國要向楚國朝覲,楚國的盟國也要向晉國朝覲”的約定,各國諸侯顧不上饑荒,紛紛派代表或親自到新田和郢都朝覲晉平公和楚康王。一時之間,進出山西和湖北的大路上,飄揚著各國旗幟的華麗馬車絡繹不絕,國際之間的交流大大活躍起來。

在位已經四十七年的蔡景公不顧年事已高,前往新田朝覲了晉平公。從蔡國到晉國,鄭國是必經之路。蔡景公去的時候,鄭簡公派公孫舍之到新鄭的東門外慰勞他;回的時候,鄭簡公又在新鄭城內設宴親自招待他,以盡地主之誼。應該說,鄭簡公做得蠻有人情味,但是蔡景公不知出於何種心態,對鄭國人的熱情始終不太感冒,甚至可以說有諸多不敬。

子產對此評論道:“蔡侯恐怕有災難降臨了。一個月前他經過這裏,國君派子展(公孫舍之字子展)到東門外慰勞他,他表現得很倨傲。現在他回來又經過這裏,國君親自接待他,他還是那麽漫不經心,這就是他的本性了。作為小國的國君,侍奉大國,本來應該戰戰兢兢,他倒好,反而將輕慢作為本性,能有好結果嗎?如果他被殺,殺他的人肯定是他兒子。”

子產敢於如此確切地預測蔡景公的下場,並非空穴來風。據《左傳》記載,這位蔡景公人老心不老,長期跟自己的兒媳通奸,而且不避人耳目,已經在國際上傳為奇談。兩年之後,蔡景公果然死於親生兒子之手,扒灰畢竟是要付出代價的。

就在蔡景公訪問晉國的時候,鄭簡公也派大夫子大叔出訪楚國。但是子大叔沒有見到楚康王,剛走到漢水就被楚國人勸回去了。楚國人說:“在宋國結盟的時候(即弭兵會盟),貴國的國君親自參加,現在卻派大夫前來朝覲,寡君對此感到迷惑。大夫姑且回去,我們將派人專程趕赴晉國把這件事情了解清楚,明確貴國國君是否應該親自前來朝覲,再告訴你們。”話說得很客氣,表達的意思卻是毫不含糊:你不夠資格朝覲楚王,換你們的國君前來!

子大叔回答:“在宋國的會盟,楚王明確表示要做有利於小國的事,讓小國安定它的社稷,安撫它的百姓,用禮儀承受上天賜予的福氣,這都是楚王親口說的,也是我們這些小國的希望所在。今年鄭國的收成不好,寡君因此派我奉上財禮,向貴國的辦事人員表示敬意。現在您卻對我說,你有什麽資格參與鄭國的大事?難道一定要寡君拋棄守衛疆土的職責,跋山涉水,頂風冒雨,才能滿足楚王的心願嗎?如果是那樣,寡君唯楚王的馬首是瞻,豈敢不聽命?只不過……”子大叔話鋒一轉,“這不符合會盟的精神,也使得楚王的德行有所缺失,對於您本人也不利,我們怕的就是這個啊!如果不是因為這層擔憂,寡君哪裏敢害怕勞苦,不親自前來呢?”

那個年代的人,個個都是算命高手,預測專家。子大叔沒有去成郢都,回到新鄭之後就對公孫舍之說:“楚王快死了,不致力於修明德政,反而在諸侯那裏索取無度,以圖一逞,這樣能夠活得長久嗎?”他還以《周易》的知識來闡釋自己的觀點,說,“《周易》中也有這樣的情況,那就是‘遇覆之頤’(由覆卦變為頤卦),也就是迷了路往回走,兇象已現。這說的就是楚王吧!想實現他的願望卻忘掉了來時的路,想回來卻找不到北,這就叫做‘迷覆’,能不兇嗎?”

預測歸預測,當務之急卻是給楚國人一個明確的答覆。子大叔勸鄭簡公:“您就去一趟楚國吧,讓他們高興一下,而你就當是去給楚王送葬,如何?依我之見,楚國在近十年之內都無力爭霸天下,只要我們不主動去惹怒他們,就不會有戰亂降臨,鄭國的百姓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大夫裨竈也說:“臣夜觀天象,今年歲星不在其應有的位置上,而是運行得過了頭,已經危害到鶉(chún)尾(鶉火和鶉尾,分別包含柳、星、張三宿和翼、軫兩宿,對應地上的王畿和楚地),如果我沒說錯的話,只怕周天子和楚王都活不長了。”

鄭簡公心想,既然你們都那樣說,那就去吧,犯不著為了一個將死的人鬧別扭。懷著這種阿Q心理,鄭簡公派子大叔前往晉國,向晉國匯報了有關情況,然後於同年九月由子產陪同前往郢都朝覲楚康王。

按照當時的習俗,諸侯到他國訪問,未入對方國都之前,要接受對方的“郊勞”,也就是出城慰問。為此,必須尋找一塊空地,拔除野草,清潔土地,然後堆土為壇,並用帷幕圍蔽四周,以接待對方人員。

鄭簡公抵達郢都城外,卻僅僅搭建了一些休息用的帳篷,沒有搭建土壇。負責安排住宿的外仆(官名)對子產說:“從前先大夫陪同先君到各國訪問,從來沒有不築壇的先例,這一規矩至今沿襲不改。現在您不除草也不築壇,就搭起了帳篷,這樣恐怕不好吧?”

子產說:“是這樣的,大國諸侯去到小國,就築壇;小國諸侯去到大國,草草搭起帳篷就行了,哪裏用得了築壇?”

外仆表示不解。

子產說:“大國諸侯去到小國,有五種好的目的——赦免小國的罪過,原諒它的錯誤,救助它的災難,表揚它以德治國而且有法可依,教導它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小國沒有困惑,心甘情願地服從大國的領導,所以築壇以宣揚功德,告訴後人不要懈怠。而小國諸侯去到大國,有五種壞的目的——聽大國掩飾自己的罪過,要求得到所缺乏的物資,主動前去聽命於大國,向大國貢獻物品,服從大國突如其來的指示。如果不這樣做,大國就加重小國的負擔,無論紅白喜事都要求小國出錢出力。這些都是小國的禍患,還用得著築壇來宣揚這些禍患,而且告訴後人嗎?”

說白了,鄭簡公本來就不想來楚國,是楚國人逼著來的,沒有必要鄭重其事地做足功課,將就著應付一下就行了。

裨竈的預測很準確。同年十一月,在位二十七年的周靈王駕崩。而這個時候,宋平公、魯襄公、陳哀公、鄭簡公、許悼公等諸侯都在忙於前往楚國朝覲。對於天子的死訊,大夥也許僅僅是“哦”了一聲,如同不相幹的人一般,很快就將它拋諸腦後了。魯國的史書《春秋》幹脆沒有記載這件事。《左傳》則解釋說,王室沒有發來訃告,所以不記載這件事也是“禮也”!

前面說過,鄭國是中原的心臟。各路諸侯南下楚國,鄭國是必經之道。魯襄公經過鄭國的時候,鄭簡公已經在楚國了,只能委托良霄前往新鄭北部的黃崖(地名)慰勞魯襄公。

但是,良霄的傲慢態度引起了魯國君臣的強烈不滿。叔孫豹甚至說:“這個人如果不受到懲罰,鄭國必然有大災禍。恭敬,是用來維系民心的,他卻丟棄了它,還能用什麽來繼承保有祖宗的積業?如果鄭國人不討伐他,也必定會因他而受到上天的懲罰。”從後面發生的事情來看,叔孫豹也是預言家,這是後話,在此不提。

裨竈的預測再一次得到驗證。魯襄公走到漢水的時候,聽到了楚康王去世的消息。他的第一反應是松了一口氣,馬上決定打道回府。但是陪同魯襄公出訪的大夫叔仲帶認為不可以這樣做,說:“我們來這裏是為了楚國,又不是為了某一個人,還是繼續走吧!”

孟椒對此不以為然:“君子考慮長遠,小人卻只顧眼前。但是如果饑寒都顧不上解決的話,誰還會有工夫去顧及後果?不如姑且回去。”

叔仲帶說:“我們不遠千裏來到楚國,不是因為楚國的仁義,而是因為它有盟主的名分,而且害怕它的武力。如果是為了它的仁義而來,當然應該慶賀它的喜樂,哀悼它的悲傷;因為畏懼而來,就更應該這樣做啦!我們在國內聽到楚國有喪事還要前往吊喪,現在途中接到訃告反而回去,這不是明目張膽地輕侮楚國麽?到時候楚國人如果以此為借口討伐我國,你們有沒有辦法抵禦?如果有,那現在回去也罷;如果沒有,還是老老實實向前走吧!”

兩種意見碰撞,叔仲帶占了上風。叔孫豹評價道:“叔仲帶可以考慮讓他獨當一面了,孟椒還要多多學習才能任用。”大夫榮成伯也說:“忠誠的人多半目光較為長遠。”在這種情況下,魯襄公放棄了回去的打算,繼續前進,並於當年年底抵達了郢都。

公元前544年的春節,魯襄公是在郢都度過的。南方的春寒料峭,比北方更多了一層濕冷,讓長期生活在曲阜的魯襄公感到很不適應。更讓他渾身起雞皮疙瘩的是,楚國人提出,要他親自為楚康王致襚。

所謂“致襚”,就是為死者穿衣,是春秋時期諸侯使臣參加他國諸侯的喪禮必行的禮儀——當然,死者的衣服早就由親人給他穿好了,致襚也就簡化成為向死者贈送衣服,並置於靈柩的東面這樣一種形式,並非真的要為死者穿衣。

值得一提的是,致襚是由使臣完成的,從古至今,沒有諸侯親自致襚的先例。楚國人要魯襄公親自為楚康王致襚,無論對魯襄公本人還是對魯國來說,無疑都是極大的侮辱。

他把叔仲帶找來臭罵了一通:“都是你的餿主意,早點回國的話,怎麽會有今日的羞辱?”叔仲帶無言以對。

他又向叔孫豹抱怨:“你看人家向戌多聰明,聽到楚王的死訊,立馬勸宋公打道回府,咱們還傻乎乎跑到郢都來自取其辱。”——宋公就是宋平公,向戌陪同宋平公訪楚,聽到楚康王去世的消息,對宋平公說:“我們就是沖著這個人來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