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卿大夫們的政治舞臺 (6)
關燈
小
中
大
說過,公元前581年,鄭成公被囚禁在晉國的時候,鄭國大夫公子班擅自做主,立鄭成公的同父異母哥哥公子繻為君。僅僅過了一個月,公子繻便被鄭國人趕下臺,公子班只身逃往許國。
麻隧之戰中,鄭成公跟隨晉厲公出征秦國,公子班趁機潛返鄭國,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君位。陰謀被大夫公子騑(fēi)挫敗,公子班和他的弟弟公子駹(páng)等人被殺。
麻隧之戰的第二年,公元前577年春天,衛定公來到新田朝覲晉厲公。公事談完之後,晉厲公對衛定公說:“我讓你見一個人。”不待衛定公同意,晉厲公拍拍手掌,從帷幕之後走出一個中年男子,朝衛定公跪下。
衛定公一見這個人,當場臉就黑了。原來,這個人叫做孫林父,是孫良夫的兒子。七年之前,孫林父因為得罪衛定公,出逃到晉國,便一直居住在晉國。現在晉厲公將孫林父叫出來見衛定公,用意十分明顯:希望衛定公不計前嫌,將孫林父帶回衛國去。
史料沒有記載孫林父究竟與衛定公有什麽樣的過節,但是很顯然,衛定公不是一般地討厭孫林父,即使有晉厲公從中調解,他仍然不同意讓孫林父回國。晉厲公惱了,等衛定公回國之後,他便派郤犨將孫林父送回衛國,強行要衛定公接納他。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衛定公還是只想拒絕,倒是他的老婆定姜識相,扯扯他的袖子說:“別再強硬了,再怎麽說,孫林父也是有功的宗室大臣的後裔,又有大國在背後為他撐腰,您要是再不答應,國家就將要滅亡。難道您對他的厭惡,超過對國家滅亡的厭惡嗎?”衛定公聽到這裏,心裏已經轉過彎來了,定姜趁熱打鐵,又說:“安定社稷,寬待宗室大臣,沒什麽不好啊!”於是,衛定公徹底想通了,對郤犨說:“寡人願意聽命於晉君。”並且將孫林父的封地還給他。
據《左傳》記載,郤犨此次出訪衛國,給衛國人留下相當不好的印象,主要是因為態度過於倨傲。衛國大夫寧殖就曾對人說:“這個人恐怕要家破人亡了!古人舉行宴會,是為了觀察客人的威儀,省查其禍福的。所以詩上說,角杯彎彎,甜酒甘和,不驕不躁,福澤自來。現在國君招待他,他卻擺出一副狂妄自大的樣子,這不是自取其禍麽?”
同年冬天,衛定公去世。彌留之際,他做了一件違反常規的事,給衛國埋下動亂的伏筆——他命大夫孔成子和寧殖立庶子公子衎(kàn)為大子,也就是後來的衛獻公。
公子衎的母親敬姒是衛定公的小妾。定姜對衛定公的這一安排敢怒而不敢言,在衛定公的葬禮上,她應付著哭了一陣,回後宮休息,看到公子衎神情並不悲哀,便連水也顧不上喝,嘆息道:“這個人啊,恐怕將要導致衛國敗亡,而且必先從我身上開始。可嘆啊!天將降禍於衛國,我怎麽不能看到鱄來主持社稷呢?”
鱄,就是公子鱄,也是公子衎的同胞弟弟。衛國的大夫聽到這話,感覺大亂將至,無不憂心忡忡。孫林父更是未雨綢繆,將家財都搬到自己的封地戚城內,而且送禮給晉國的諸位大夫,為自己準備後路。
中原各國的動亂引起了楚共王的關註。公元前576年夏天,早就按捺不住寂寞的楚共王再一次揮鞭北上,征討內亂連綿的鄭國和衛國。這個時候,距晉楚兩國的宋之盟僅僅三年。
【晉國的隱憂:三郤亂政】
公元前576年夏天,楚共王在郢都舉行閱兵儀式,誓師北伐。他的弟弟公子貞對這次出征持有不同意見,勸諫道:“我們不久前才與晉國簽訂和平友好盟約,現在就背棄它,恐怕不妥。”
公子側不以為然地說:“敵情於我有利則進,有什麽不可以的?”在公子側看來,什麽盟約不盟約,統統都是浮雲。楚國群臣基本上也是這種論調,只有年老體衰的大夫申叔時在老家聽到這個消息,擔憂地說:“子反(公子側字子反)有難了,誠信守禮是明哲保身的根本,無信無禮,禍患就要來到了。”
楚國大軍一路北上,先是占領了鄭國的暴隧(地名),然後入侵衛國,抵達鄭衛邊境的首止。
鄭莊公的子孫時有驚人之舉。楚軍主力進入衛國之後,鄭國大夫公子喜打了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他帶兵南下,占領了楚國的北部城市新石,對北伐楚軍的後勤運輸線形成嚴重威脅。
當時晉國的中軍元帥欒書很想出兵與楚軍決一死戰,韓厥及時制止說:“根本用不著,楚君背棄盟約,役使人民打不義的戰爭,人民必定會拋棄他。沒有人民的支持,他還能打什麽啊?”
韓厥的這番話倒沒說錯,然而也使晉國失去了一次打擊楚軍的絕好機會。更為重要的是,鄭成公等不到晉國的援軍,內心不安,立場也發生動搖。身在武城的楚共王趁機發動外交攻勢,派公子成出使鄭國,請求與鄭國和談。
公子成給鄭成公提出一個不能拒絕的條件——以土地換和平,將汝陰(楚國北部地名)的土地統統劃給鄭國。另外,由於許國連年遭受鄭國的進攻,民不聊生,許靈公向楚共王提出,將國人全部遷入楚國境內,以求種族的延續。楚共王答應了許靈公的請求,將楚國的葉城劃給許國人居住,許國的舊地則一股腦兒送給了鄭國。這筆人情做得太大了,鄭成公大喜過望,馬上派公子騑前往武城,與楚共王舉行會談,雙方簽訂了和平友好盟約。
楚共王揮師北上的同時,晉國的另一個主要盟國,宋國也發生了內亂。這一年夏天,宋共公去世。當時宋國的政權把握在如下宗族手中:
右師華元,宋戴公的後人,“戴之族”的代表人物;
左師魚石,宋桓公的後人,“桓之族”的代表人物;
司馬蕩澤,宋桓公的後人,“桓之族”;
司徒華喜,宋戴公的後人,華父督的玄孫,“戴之族”;
司城公孫師,宋莊公的後人,“莊之族”;
大司寇向為人,“桓之族”;
少司寇鱗朱,“桓之族”;
大宰向帶,“桓之族”;
少宰魚府,“桓之族”。
通過以上名單不難看出,“桓之族”在宋國政壇人多勢眾,占有絕對優勢。宋共公死後,司馬蕩澤陰謀叛亂,派人刺殺了宋共公的大子——公子肥。
老好人華元對此無可奈何,哀嘆道:“我身為右師,明確君臣大義,就是我的職責所在。現在公室岌岌可危,我卻無能為力,我的罪過大了。既然不能盡忠職守,我怎麽還敢占著這個位置呢?”於是出逃到晉國。
左師魚石聽到這個消息,想去把華元追回來。魚府拉住他說:“讓他去!他如果回來,必定會討伐蕩澤,桓族受到牽連,就要滅亡了。”
“唉,你不了解他這個人。他如果回來,就算給他權力討伐,他也不敢。而且他立過很多大功,國人都擁護他,如果他不回來,國人對我們群起而攻之,那才是桓族的災難!退一萬步說,他就算真的討伐蕩澤,禍及桓族,也不至於對向戌動手。向戌不死,桓族的血脈也就保住了。”魚石如是說。
這裏說明一下,向戌也是宋桓公的後人,歷來跟華元走得很近,是華元的親信,所以魚石有此一說。而且,這位向戌不是一般人物,在春秋時期的歷史上,他的所作所為,甚至比齊桓公、晉文公這些霸主還閃亮,意義還重大。關於向戌的事,以後會講到,在此不提。
於是,魚石登上馬車,一路狂奔,終於在黃河邊上將華元截住了。“請您,請您看在列祖列宗的份上,務必回到商丘,主持大局,否則宋國必亂!”魚石上氣不接下氣,緊緊抓著華元的手。
華元沈默了片刻,說:“要我回去不難,請左師您支持我討伐弒君之賊蕩澤。我知道這事對您來說,有點為難,畢竟蕩澤是您的同族……”
“國事為重,一切就由您作主!”魚石打斷華元的話,斬釘截鐵地說。
華元回到商丘,馬上安排華喜、公孫師帶領商丘的居民進攻蕩氏,殺死了蕩澤。《春秋》記載:“宋殺其大夫山。”山,是蕩澤的名字,按照微言大義的原則,直書其名,不書其氏,是對這個人的行為表示譴責之意。
果如魚石所料,華元將討伐的範圍嚴格控制在蕩氏一族,沒有擴大到整個“桓之族”。然而,蕩澤因弒君之罪而死,宋國朝野對“桓之族”都充滿了敵對情緒,要求討伐“桓之族”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為了避免禍患,魚石帶著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等桓族人士,舉家遷出商丘,來到睢水之濱,搭建起茅屋居住。華元派人挽留他們,被他們拒絕。入冬之後,華元又親自來到睢水之濱,請他們回去。
“右師請回吧,我們自知有罪,無臉回商丘。”冬天寒風凜冽,河邊尤其刺骨,魚石穿著粗布大衣,顫顫巍巍地對華元說。
“自知有罪,就更應該回去,逃避不是辦法。”華元態度很好,“你們要相信國家和政府嘛,至少應該相信我嘛,一定會給你們一個公正的判決。”
魚石等人一齊搖頭。華元也不再勸說,旋即登車絕塵而去。華元走得這麽利索,魚石等人倒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了,為什麽?這不是華元的風格啊!他至少應該苦口婆心地勸說半個時辰,實在不成,無可奈何地回去才對啊!
第一個反應過來的是魚府,他說:“我們這次沒有聽從華元的勸告,以後再想回去就不可能了。華元眼神飄忽不定,說話又這麽幹脆,恐怕心裏已經另有想法了。如果他不是真心想要我們回去,現在一定是快馬加鞭,自己急著趕回去了。”五個人連忙登上一座山丘,遠遠地望去,杯具了!只見平原上一輛輕車在迅速移動,一路煙塵,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小黑點。
向帶驚得合不攏嘴,問道:“右師這是……想幹嘛?”
“不對勁。”魚府說,“咱們跟蹤他看看。”
於是五人駕著馬車,跟隨著華元的馬車,一直跟到商丘的城門口。只見華元入城之後,商丘的城門立刻緊閉,守城的士兵全部登上城墻,原本幹涸的護城河也被註滿了水,這陣勢,分明是在防範桓族人士進攻商丘嘛!而且,從行動的迅速程度來看,只能說華元是早有準備要將他們拒之於門外了。
魚石苦笑:“好你個華元,人家都說你忠厚,沒想到耍起心眼來,比賊還精!”
魚府冷笑:“這也怪不得人家。當初你請人家回來,人家立馬答應,只管提條件;現在人家請咱們回去,咱們還要扭扭捏捏。這下好了,真的回不去了。”
向帶瞪大了眼睛:“那我們該怎麽辦?”
“還能怎麽辦?”魚府嘆息道,“人家早有準備,我們難道還能硬攻不成?”
五個人一合計,睢水之濱的族人也顧不上了,駕著馬車直奔楚國而去。後人評價魚石等人的行為,認為他們的做法很不明智,正確的做法是:一、在請華元回來之前,先將蕩澤抓住治罪,劃清界線;二、退一步說,如果做不到第一點,那就在華元回來並殺死蕩澤之後,自囚於官府,請求寬大處理;三、如果上述兩點都做不到,那也沒有必要舉家遷到睢水之濱,直接造反得了。說一千道一萬,還是那句話:逃避不是辦法。再說句題外話,讀史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讀後人對歷史的評價更是一件有樂趣的事,因為中國人的智慧和狡黠,全寫在那些豎排的文字裏了。
魚石等人既然逃到了楚國,華元就放手重振朝綱,立公子成(宋平公)為君,並任命向戌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幾個人齊心協力,漸漸將宋國的局勢穩定下來。
與楚國簽訂和平條約,得到了楚國割讓的汝陰土地和許國的舊地之後,鄭國人一下子忘乎所以,自信心膨脹起來。公元前575年夏天,鄭成公派公子喜帶兵入侵宋國,結果在汋陂(yuēbeī,宋國地名)被宋國大夫將鉏、樂懼打敗。
宋國人顯然小瞧了鄭國軍隊的戰鬥力,一戰得勝之後,便松懈下來不加戒備。公子喜抓住這個機會,將部隊偷偷轉移到汋陵(宋國地名),打了宋軍一個措手不及,反敗為勝,還俘虜了將鉏和樂懼。
在這種情況下,晉厲公再也不能安之若素了,他命令欒書召集眾卿開會,討論應對之策。
在這次會議上,士燮說:“如果按照我的意願,巴不得諸侯全部背叛晉國才好,晉國才有可能免於禍患。如果只有一個鄭國背叛,晉國的憂患還不小。”
咦?士燮這話是什麽意思,他想造反了不成?
當然不是,他的意思是,晉國這些年來政局動蕩,國君還不知道自我反省;如果只有一個鄭國背叛,不足以讓國君清醒過來;最好是諸侯全部背叛,這樣他才會明白形勢的嚴重,檢討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做得很糟糕。這樣的話,晉國才有可能勵精圖治,重振霸主的雄風。
晉國究竟發生了什麽事,使得士燮如此悲觀?說起來還是與“三郤”有關。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76年冬天,“三郤”因為與大夫伯宗有過節,便在晉厲公面前說伯宗的壞話,唆使晉厲公殺死了伯宗和他的親信欒弗忌,伯宗的兒子伯州犁逃亡到楚國,受到楚共王的重用,擔任了楚國的大宰。
伯宗是深受晉景公信任的老臣,歷來以聰明睿智而著稱。晉景公在世時,每遇大事,必與伯宗商議,聽取他的意見。伯宗也時常以此為榮,頗為沾沾自喜。有一次,伯宗上朝之後,面帶喜色回家。他老婆一邊幫他脫衣服,一邊問道:“您滿面春風,貌似有喜事,何不說來聽聽?”伯宗喜滋滋地回答說:“我在朝中發表言論,諸位大夫都說我機智善辯,很像先朝太傅陽處父啊。”
他老婆停了手邊的事情,正色道:“陽處父華而不實,直言不諱,因此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您像他有什麽好高興的?”伯宗很不以為然,說:“改天我請幾位大夫來家裏喝酒,你在一旁聽聽再說。”後來果然找了個機會,請幾位大夫到家裏,一邊喝酒一邊吹牛。酒宴散後,他老婆評論說:“那幾位的見識確實比您差遠了。但是,人是不會長期容忍別人的才智在自己之上,這樣下去,禍患遲早會降臨到您頭上啊!”勸他在朝中少發表意見,不要因為能言善辯而得罪人。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伯宗是個智商很高,而情商平平的人。但不管怎麽說,伯宗並沒有犯下什麽過失,而且曾經給晉國作出很大的貢獻。晉厲公僅憑“三郤”的一面之辭,就將這樣一位老臣判以死罪,在朝廷上下都引起了反感。韓厥就曾經說:“郤氏恐怕也有難了!善良的人,是天地的綱紀,而郤氏屢屢陷害善人。郤氏不亡,天理難容!”
當時在國務會議上,士燮放了第一炮之後,郤锜和郤至的臉色就很難看,群臣也議論紛紛。士燮幹脆接著放炮:“我聽說做國君的,用刑罰來整飭百姓,國內安定了,才對外顯示武力。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我們晉國的司寇對平民百姓用刑太多太濫,對貴族大臣卻秋毫無犯。國內該用刑的都不用,憑什麽用刑罰去懲罰鄭國呢?人民對我們的內政有怨言,自然不支持這場戰爭,即使獲得勝利,也是僥幸。抱著僥幸的心理來管理國家,必有內憂,內憂比外患還嚴重,那才是真正的災難。何不暫且放過鄭國和楚國,讓他們作為使我們時時保持警惕的外患呢?”
大家聽了士燮這番話,面面相覷。士燮繼續說:“現在大家都覺得我們對鄭國、對楚國的戰爭都有勝算。沒錯,我們很有可能打贏這一場仗。可是接下來呢?我們的君主會炫耀自己的戰功,放松文化教育,加重百姓的稅收,用來提高寵臣的待遇,賜田地給喜歡的女人。諸位,請用你們的腦子想一想,土地是有限的,如果不奪取你們的土地,又用什麽來賞賜那班人呢?到了那時,你們當中有幾個人會甘心被剝奪土地?有幾個人不會參與作亂?所以我說,此戰不勝,那是晉國的福分;此戰獲勝,將會擾亂晉國土地的正常權屬關系,最終會害了你們!”
欒書說:“您的話,讓人感到震撼。但是無論如何,不能讓晉國在我們這些人手上失去諸侯的擁戴,一定要討伐鄭國!”於是在會上安排出征的有關事宜。
從當時晉國四軍的領導人名單可以看出“三郤”勢力之強大:中軍元帥欒書,中軍副帥士燮;上軍元帥郤锜,上軍副帥荀偃;下軍元帥韓厥,下軍副帥荀罃;新軍元帥郤犨,新軍副帥郤至。“三郤”全部列入八卿,郤氏家族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
決定出兵之後,晉國派出使者,前往各盟國請求派兵助戰。晉國四軍基本上全體出動,只留荀罃帶下軍的部分人馬留守國內。
鄭國人聽到這個消息,馬上派使者前往郢都報信。楚共王親自帶領軍隊救援鄭國,擺開了一個左中右三軍的陣勢,分別是:司馬公子側帶領的中軍,令尹公子嬰齊帶領的左軍,右尹公子壬夫帶領的右軍。
大軍經過申縣的時候,公子側抽空拜訪了在家養老的申叔時,向他請教對這次戰爭的看法。申叔時撓撓頭,說:“我這老頭子哪懂得什麽戰爭哦!您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兩句。我聽說,堅持高尚的品德、公正的刑法、端正事神的態度、正義的出師理由、合適的禮節和誠實守信六個原則,是戰爭之所以獲勝的基本前提。現在楚國不修內政,對外斷絕友好的關系,背棄與晉國的和平盟約,只圖一時之快,不顧人民的死活,又趕著正當春耕農忙季節出兵,老百姓都不知道什麽是信用,進退維谷,都擔心這次戰爭的結局,誰還會為楚國拼死作戰啊?請您多加小心,說句不中聽的話,我怕是再也見不到您啦!”
不只是申叔時看出楚軍此行不利,就連鄭國派到楚國去搬救兵的使者姚句耳也發現了不對頭的地方,他先於楚軍回到鄭國,對公子騑匯報說:“楚軍行動倒是很迅速,只不過經過險要地段的時候,隊伍散亂,一點也不整齊,此乃準備不足、鬥志不昂揚的征兆,恐怕楚國這次是靠不住了。”
【第三次晉楚大戰:鄢陵之戰】
公元前575年五月,晉楚兩國大軍一支南下,一支北上,朝著對方逼近,大戰即將爆發。
晉軍渡過黃河之後,駐紮在黃河邊休整。聽到楚軍將至的消息,士燮再一次向欒書建議避而不戰,在他看來,晉國已經衰落,當務之急是整飭內政,勵精圖治,而不是跑到國外去爭奪霸權。“領袖群倫的事,已經不是我們晉國能夠做到的了,為什麽不將它交給更有能力的國家去做呢?以我們的現狀,能夠做到君臣和睦,不出亂子,就已經很不錯了,哪裏有精力去管天下的大事?”
欒書懶得跟他嚼舌頭,簡單地回答:“不可。”便閉目養神不再搭理他了。
五月底,兩軍在鄢陵(地名)相遇。士燮仍然堅持自己觀點,建議與楚國人談判,化幹戈為玉帛。
“現在收兵還來得及,我士燮願意作為使者前去與楚國人談判。”在戰前軍事會議上,士燮這樣說。
“笑話!”郤至跳起來,指著士燮的鼻子罵道,“臨陣退縮,完全是懦夫所為!當年韓原之戰,先君惠公被秦國人俘虜;邲之戰,三軍敗逃,潰不成軍;箕之戰,主帥先軫戰死。這是晉軍的三大恥辱,至今不能忘懷。現在我們不去洗刷恥辱,反而逃避戰爭,難道是想再加上一筆恥辱嗎?”
“我是不是懦夫,世人自有公論,不是由你一個人說了算。”士燮冷冷地說,“洗刷恥辱有很多種方式。逞一時之勇,圖一時之快,是最愚蠢的方式。晉軍的三大恥辱,每一次都不是因為缺乏勇氣,恰恰是因為濫用了勇氣才會如此。我們現在不顧內部的動亂而去爭奪外部的霸權,分明是有勇無謀,難道是想再加上一筆恥辱嗎?”
辯論的結果,主戰派占了絕對的上風。五月三十日這天,歷史上著名的鄢陵之戰爆發了。
天剛蒙蒙亮,楚軍率先發動進攻。楚國人用的還是當年邲之戰中孫叔敖的戰術,全軍出動,快速逼進晉軍大營,意在不給晉軍出營布陣的機會,獲得戰場上的主動權。
那個年代,戰車仍然是各國軍隊的主力。而大規模的戰車運動,沒有布陣是不可想象的,不但無法發揮戰車的威力,反而容易造成自身的混亂,給敵人造成可乘之機。楚軍的戰術,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晉軍的混亂。士燮的兒子士匄(gài)當時還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小夥子,見到此情此景,連忙向晉厲公建議:“請下令填塞水井,夷平軍竈,這樣便可以在軍營中布陣。上天眷顧楚國也眷顧晉國,不會厚此薄彼,我們不用怕他們!”
士燮勃然大怒,隨手抄起一支長戈將他趕出去,罵道:“國家興亡有道,只有天知道,哪裏輪得到你這個乳臭未幹的娃娃來說三道四!”
士匄的意見,不失為可行。士燮反應過激,卻是另一種保護兒子的持重之舉——軍國無小事,獻計須謹慎。獻得不好,損兵折將,責任重大;獻得好了,功高蓋主,領導把你恨得片片兒飛,更不是鬧著玩的。士匄年紀輕輕,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何必在這個時候發表意見,去蹚這趟渾水呢?
欒書看在眼裏,微微一笑,說:“填井夷竈,自然是好計。只不過據我觀察,楚軍行為輕佻,傲氣十足,我們可以堅壁固壘,嚴加防範,只要我軍不自亂陣腳,三日之內,楚軍必定氣衰而退。到那時,我軍再主動出擊,從背後掩殺,必能大獲全勝。”
“我不同意!”欒書話音剛落,郤至就站起來說,“別看楚軍來勢洶洶,咄咄逼人,其實有六處硬傷。第一,公子側和公子嬰齊素有仇隙,互相不團結,為兵家之大忌;第二,楚王的親兵均為世家子弟,一味強調血統,從不對外招收優秀人才,固步自封;第三,鄭軍跟隨楚軍作戰,陣容不整,似有怯意;第四,楚國軍中的蠻族部隊更是胡亂布陣,全無章法;第五,今天是晦日(月終為晦日,古人迷信,認為晦日不宜擺兵布陣),楚軍今天布陣,是為不祥;第六,已經布好陣的士兵懶懶散散,吵吵嚷嚷,完全沒把我軍放在眼裏。就憑這六點,我軍完全可以主動出擊,速戰速決地打敗楚軍,哪裏還需要等三天?”
郤至的分析有道理嗎?當然有。而且不難看出,他是經過了深入的調查才敢這樣說的,很具有說服力。晉厲公考慮再三,采納了郤至的意見,同時也采納了士匄的意見,命令全軍飽餐一頓,然後填井夷竈,準備與楚軍決一死戰。
欒書冷冷地看了郤至一眼,目中閃過一絲兇光。
晉厲公登上樓車,遙望楚軍行動。欒書命令大夫苗賁皇跟隨晉厲公登車,為其提供參謀意見。
苗賁皇是楚國原令尹鬥越椒的兒子,自幼生長在楚國的軍事貴族之家,深知楚軍底細。“那裏,”他用手一指,“那裏就是楚王所在的位置,由王卒護衛,是楚軍的中樞。”
晉厲公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發現那一處兵將的旌旗裝束均與眾不同,傳令兵乘坐著輕車進進出出,正將楚王的軍令發送至各部。
“楚軍精銳,盡在王卒。請派部隊吸引王卒的註意力,引誘其分兵追擊,再集中力量打敗其左右兩翼,最後四軍一起發動,圍殲其王卒,必定獲勝!”苗賁皇又建議道。
“哦?”晉厲公覺得此計甚好,但又不太放心,於是將隨軍的占蔔師找來,令其就苗賁皇的計策算一卦。結果得到一個“覆”卦,爻辭為:“南國戚,射其元王,中厥目。”爻辭晦澀,翻譯成現代文,大意是:“南國的國土將要縮小,射其君王,中傷他的眼睛。”
“恭喜主公!”占蔔師大聲道,“此乃大吉之卦,敵人國土縮小,君王受傷,此時不戰,更待何時?”
無獨有偶,晉厲公這邊利用楚國人來分析楚軍的行動,楚共王那邊也在利用晉國人分析晉軍的陣勢,那個人便是大宰伯州犁,也就是前面說到過的晉國大夫伯宗的兒子。
“晉國的兵車向左右兩邊馳騁,是怎麽回事?”
“那是在召集各隊指揮官。”伯州犁回答。
“哦,那現在他們都跑到中軍去了。”
“那是開會商議對策呢。”
“帳幕張開了,是幹啥?”
“那是在先君的牌位前誠心占蔔,看誰適合擔任國君的戎車車夫和戎右護衛。”
“現在又閉上了。”
“那是將要發布命令了。”
“吵吵嚷嚷的,塵土飛揚,又是怎麽回事?”
伯州犁仔細看了一會兒,說:“晉軍準備填塞水井,夷平軍竈,進行布陣啦!”
“啊!他們都登上兵車了,但是左右的甲士又手持兵器下車,是想幹什麽?”
“聽指揮官發表戰前演講。”
“那他們是準備作戰嗎?”
“現在還說不準。”
“我看見他們又上了戰車,但是將帥和左右又下來了。”
“哦,那是在做戰前的禱告。”伯州犁說著,用手指著晉軍,“那裏,那裏就是晉侯的公卒,是晉軍的精銳部隊,請大王特別留心。”
正在此時,聽到晉營中一通鼓響,營門大開,晉軍戰車在前,步卒在後,排成整齊的隊形魚貫而出。楚共王連忙命令:“擂鼓,前進,今日一戰,各軍只許向前,不許退後!”
當時的情況,楚共王的戎車駕駛員是彭名,戎右護衛是潘黨;鄭成公的戎車駕駛員是石首,戎右護衛是唐茍;晉厲公的戎車駕駛員是郤至的弟弟郤毅,戎右護衛是欒書的兒子欒鍼,欒書和士燮帶領自己的族兵在晉厲公周圍護駕。
晉厲公出師不利,剛出營門,戎車便不慎陷入一小片沼澤中,進退不得。
欒書看到,連忙跳下車,屁顛屁顛一路小跑過來,請晉厲公乘坐自己的戎車。突然一只大手橫過來,將他推了個趔趄,定睛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兒子欒鍼。
“欒書你想幹啥,還不快退下!”欒鍼怒目圓睜,“國家有大事,你難道可以一人包攬嗎?保護國君是我的職責,你這是來搶我的飯碗嗎?讓國君坐上你的車,你自己還怎麽指揮作戰?如果將領們都像你這樣隨隨便便拋棄自己的部下,還不亂套了嗎?快回自己車上去,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不要亂插手我的工作!”說著奮起神力,大喝一聲,將晉厲公的戎車一側擡起,郤毅趕緊策馬前行,戎車在眾人的歡呼聲中離開了沼澤。
欒書被罵得灰溜溜的,一句話也不敢回,低著頭跑回自己車上,老半天才惡狠狠地說:“這個小王八羔子,當個小小的護衛就得瑟了,看老子回去怎麽收拾你!”
兩軍對陣,箭矢橫飛,刀戈相交,殺喊震天。晉軍按照苗賁皇的計策,派數十乘戰車突入至楚軍的王卒陣前,戰不多時,便虛晃一槍,呼嘯而退。楚軍果然上當,只留左廣戰車十五乘保護楚共王,其餘王卒傾巢而出,去追擊晉軍。
楚共王也登上戎車,親自擂鼓,鼓舞士氣。突然間,一支晉軍部隊橫插過來,為首一員將領遠遠看見楚共王,張弓便射。弓弦響處,長箭已至,正中楚共王的左眼。眾人齊聲驚呼,楚共王大叫一聲,手中鼓槌落地,疼得幾欲暈厥。
“養由基,養由基,快把養由基叫來!”他一手扶著車軾,眼睛什麽也看不見,只顧大聲叫道。
不多時,養由基來到。楚共王強忍疼痛,從箭壺中抽出兩支箭:“把射我的那個人給殺了!”
養由基二話不說,躍身上車,快馬加鞭,朝著那晉將追去。
那晉將就是在邲之戰中出過風頭的魏锜。說來也是奇事,魏锜在戰前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彎弓射月,射中了,自己卻一屁股坐到了汙泥裏。他找人來占蔔,蔔者說:“太陽象征姬姓,月亮象征異姓,也就是楚王。您射中了楚王,自己卻退入泥中,說明你也必死無疑。”
養由基是楚國的神箭手。戰前一天,他和潘黨在營中比賽射箭。潘黨自忖很難比得過他,就想出一個新花樣——不射箭靶,改射皮甲。當時叫人在樹下面懸掛了疊在一起的十層皮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麻隧之戰中,鄭成公跟隨晉厲公出征秦國,公子班趁機潛返鄭國,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君位。陰謀被大夫公子騑(fēi)挫敗,公子班和他的弟弟公子駹(páng)等人被殺。
麻隧之戰的第二年,公元前577年春天,衛定公來到新田朝覲晉厲公。公事談完之後,晉厲公對衛定公說:“我讓你見一個人。”不待衛定公同意,晉厲公拍拍手掌,從帷幕之後走出一個中年男子,朝衛定公跪下。
衛定公一見這個人,當場臉就黑了。原來,這個人叫做孫林父,是孫良夫的兒子。七年之前,孫林父因為得罪衛定公,出逃到晉國,便一直居住在晉國。現在晉厲公將孫林父叫出來見衛定公,用意十分明顯:希望衛定公不計前嫌,將孫林父帶回衛國去。
史料沒有記載孫林父究竟與衛定公有什麽樣的過節,但是很顯然,衛定公不是一般地討厭孫林父,即使有晉厲公從中調解,他仍然不同意讓孫林父回國。晉厲公惱了,等衛定公回國之後,他便派郤犨將孫林父送回衛國,強行要衛定公接納他。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衛定公還是只想拒絕,倒是他的老婆定姜識相,扯扯他的袖子說:“別再強硬了,再怎麽說,孫林父也是有功的宗室大臣的後裔,又有大國在背後為他撐腰,您要是再不答應,國家就將要滅亡。難道您對他的厭惡,超過對國家滅亡的厭惡嗎?”衛定公聽到這裏,心裏已經轉過彎來了,定姜趁熱打鐵,又說:“安定社稷,寬待宗室大臣,沒什麽不好啊!”於是,衛定公徹底想通了,對郤犨說:“寡人願意聽命於晉君。”並且將孫林父的封地還給他。
據《左傳》記載,郤犨此次出訪衛國,給衛國人留下相當不好的印象,主要是因為態度過於倨傲。衛國大夫寧殖就曾對人說:“這個人恐怕要家破人亡了!古人舉行宴會,是為了觀察客人的威儀,省查其禍福的。所以詩上說,角杯彎彎,甜酒甘和,不驕不躁,福澤自來。現在國君招待他,他卻擺出一副狂妄自大的樣子,這不是自取其禍麽?”
同年冬天,衛定公去世。彌留之際,他做了一件違反常規的事,給衛國埋下動亂的伏筆——他命大夫孔成子和寧殖立庶子公子衎(kàn)為大子,也就是後來的衛獻公。
公子衎的母親敬姒是衛定公的小妾。定姜對衛定公的這一安排敢怒而不敢言,在衛定公的葬禮上,她應付著哭了一陣,回後宮休息,看到公子衎神情並不悲哀,便連水也顧不上喝,嘆息道:“這個人啊,恐怕將要導致衛國敗亡,而且必先從我身上開始。可嘆啊!天將降禍於衛國,我怎麽不能看到鱄來主持社稷呢?”
鱄,就是公子鱄,也是公子衎的同胞弟弟。衛國的大夫聽到這話,感覺大亂將至,無不憂心忡忡。孫林父更是未雨綢繆,將家財都搬到自己的封地戚城內,而且送禮給晉國的諸位大夫,為自己準備後路。
中原各國的動亂引起了楚共王的關註。公元前576年夏天,早就按捺不住寂寞的楚共王再一次揮鞭北上,征討內亂連綿的鄭國和衛國。這個時候,距晉楚兩國的宋之盟僅僅三年。
【晉國的隱憂:三郤亂政】
公元前576年夏天,楚共王在郢都舉行閱兵儀式,誓師北伐。他的弟弟公子貞對這次出征持有不同意見,勸諫道:“我們不久前才與晉國簽訂和平友好盟約,現在就背棄它,恐怕不妥。”
公子側不以為然地說:“敵情於我有利則進,有什麽不可以的?”在公子側看來,什麽盟約不盟約,統統都是浮雲。楚國群臣基本上也是這種論調,只有年老體衰的大夫申叔時在老家聽到這個消息,擔憂地說:“子反(公子側字子反)有難了,誠信守禮是明哲保身的根本,無信無禮,禍患就要來到了。”
楚國大軍一路北上,先是占領了鄭國的暴隧(地名),然後入侵衛國,抵達鄭衛邊境的首止。
鄭莊公的子孫時有驚人之舉。楚軍主力進入衛國之後,鄭國大夫公子喜打了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他帶兵南下,占領了楚國的北部城市新石,對北伐楚軍的後勤運輸線形成嚴重威脅。
當時晉國的中軍元帥欒書很想出兵與楚軍決一死戰,韓厥及時制止說:“根本用不著,楚君背棄盟約,役使人民打不義的戰爭,人民必定會拋棄他。沒有人民的支持,他還能打什麽啊?”
韓厥的這番話倒沒說錯,然而也使晉國失去了一次打擊楚軍的絕好機會。更為重要的是,鄭成公等不到晉國的援軍,內心不安,立場也發生動搖。身在武城的楚共王趁機發動外交攻勢,派公子成出使鄭國,請求與鄭國和談。
公子成給鄭成公提出一個不能拒絕的條件——以土地換和平,將汝陰(楚國北部地名)的土地統統劃給鄭國。另外,由於許國連年遭受鄭國的進攻,民不聊生,許靈公向楚共王提出,將國人全部遷入楚國境內,以求種族的延續。楚共王答應了許靈公的請求,將楚國的葉城劃給許國人居住,許國的舊地則一股腦兒送給了鄭國。這筆人情做得太大了,鄭成公大喜過望,馬上派公子騑前往武城,與楚共王舉行會談,雙方簽訂了和平友好盟約。
楚共王揮師北上的同時,晉國的另一個主要盟國,宋國也發生了內亂。這一年夏天,宋共公去世。當時宋國的政權把握在如下宗族手中:
右師華元,宋戴公的後人,“戴之族”的代表人物;
左師魚石,宋桓公的後人,“桓之族”的代表人物;
司馬蕩澤,宋桓公的後人,“桓之族”;
司徒華喜,宋戴公的後人,華父督的玄孫,“戴之族”;
司城公孫師,宋莊公的後人,“莊之族”;
大司寇向為人,“桓之族”;
少司寇鱗朱,“桓之族”;
大宰向帶,“桓之族”;
少宰魚府,“桓之族”。
通過以上名單不難看出,“桓之族”在宋國政壇人多勢眾,占有絕對優勢。宋共公死後,司馬蕩澤陰謀叛亂,派人刺殺了宋共公的大子——公子肥。
老好人華元對此無可奈何,哀嘆道:“我身為右師,明確君臣大義,就是我的職責所在。現在公室岌岌可危,我卻無能為力,我的罪過大了。既然不能盡忠職守,我怎麽還敢占著這個位置呢?”於是出逃到晉國。
左師魚石聽到這個消息,想去把華元追回來。魚府拉住他說:“讓他去!他如果回來,必定會討伐蕩澤,桓族受到牽連,就要滅亡了。”
“唉,你不了解他這個人。他如果回來,就算給他權力討伐,他也不敢。而且他立過很多大功,國人都擁護他,如果他不回來,國人對我們群起而攻之,那才是桓族的災難!退一萬步說,他就算真的討伐蕩澤,禍及桓族,也不至於對向戌動手。向戌不死,桓族的血脈也就保住了。”魚石如是說。
這裏說明一下,向戌也是宋桓公的後人,歷來跟華元走得很近,是華元的親信,所以魚石有此一說。而且,這位向戌不是一般人物,在春秋時期的歷史上,他的所作所為,甚至比齊桓公、晉文公這些霸主還閃亮,意義還重大。關於向戌的事,以後會講到,在此不提。
於是,魚石登上馬車,一路狂奔,終於在黃河邊上將華元截住了。“請您,請您看在列祖列宗的份上,務必回到商丘,主持大局,否則宋國必亂!”魚石上氣不接下氣,緊緊抓著華元的手。
華元沈默了片刻,說:“要我回去不難,請左師您支持我討伐弒君之賊蕩澤。我知道這事對您來說,有點為難,畢竟蕩澤是您的同族……”
“國事為重,一切就由您作主!”魚石打斷華元的話,斬釘截鐵地說。
華元回到商丘,馬上安排華喜、公孫師帶領商丘的居民進攻蕩氏,殺死了蕩澤。《春秋》記載:“宋殺其大夫山。”山,是蕩澤的名字,按照微言大義的原則,直書其名,不書其氏,是對這個人的行為表示譴責之意。
果如魚石所料,華元將討伐的範圍嚴格控制在蕩氏一族,沒有擴大到整個“桓之族”。然而,蕩澤因弒君之罪而死,宋國朝野對“桓之族”都充滿了敵對情緒,要求討伐“桓之族”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為了避免禍患,魚石帶著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等桓族人士,舉家遷出商丘,來到睢水之濱,搭建起茅屋居住。華元派人挽留他們,被他們拒絕。入冬之後,華元又親自來到睢水之濱,請他們回去。
“右師請回吧,我們自知有罪,無臉回商丘。”冬天寒風凜冽,河邊尤其刺骨,魚石穿著粗布大衣,顫顫巍巍地對華元說。
“自知有罪,就更應該回去,逃避不是辦法。”華元態度很好,“你們要相信國家和政府嘛,至少應該相信我嘛,一定會給你們一個公正的判決。”
魚石等人一齊搖頭。華元也不再勸說,旋即登車絕塵而去。華元走得這麽利索,魚石等人倒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了,為什麽?這不是華元的風格啊!他至少應該苦口婆心地勸說半個時辰,實在不成,無可奈何地回去才對啊!
第一個反應過來的是魚府,他說:“我們這次沒有聽從華元的勸告,以後再想回去就不可能了。華元眼神飄忽不定,說話又這麽幹脆,恐怕心裏已經另有想法了。如果他不是真心想要我們回去,現在一定是快馬加鞭,自己急著趕回去了。”五個人連忙登上一座山丘,遠遠地望去,杯具了!只見平原上一輛輕車在迅速移動,一路煙塵,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小黑點。
向帶驚得合不攏嘴,問道:“右師這是……想幹嘛?”
“不對勁。”魚府說,“咱們跟蹤他看看。”
於是五人駕著馬車,跟隨著華元的馬車,一直跟到商丘的城門口。只見華元入城之後,商丘的城門立刻緊閉,守城的士兵全部登上城墻,原本幹涸的護城河也被註滿了水,這陣勢,分明是在防範桓族人士進攻商丘嘛!而且,從行動的迅速程度來看,只能說華元是早有準備要將他們拒之於門外了。
魚石苦笑:“好你個華元,人家都說你忠厚,沒想到耍起心眼來,比賊還精!”
魚府冷笑:“這也怪不得人家。當初你請人家回來,人家立馬答應,只管提條件;現在人家請咱們回去,咱們還要扭扭捏捏。這下好了,真的回不去了。”
向帶瞪大了眼睛:“那我們該怎麽辦?”
“還能怎麽辦?”魚府嘆息道,“人家早有準備,我們難道還能硬攻不成?”
五個人一合計,睢水之濱的族人也顧不上了,駕著馬車直奔楚國而去。後人評價魚石等人的行為,認為他們的做法很不明智,正確的做法是:一、在請華元回來之前,先將蕩澤抓住治罪,劃清界線;二、退一步說,如果做不到第一點,那就在華元回來並殺死蕩澤之後,自囚於官府,請求寬大處理;三、如果上述兩點都做不到,那也沒有必要舉家遷到睢水之濱,直接造反得了。說一千道一萬,還是那句話:逃避不是辦法。再說句題外話,讀史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讀後人對歷史的評價更是一件有樂趣的事,因為中國人的智慧和狡黠,全寫在那些豎排的文字裏了。
魚石等人既然逃到了楚國,華元就放手重振朝綱,立公子成(宋平公)為君,並任命向戌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幾個人齊心協力,漸漸將宋國的局勢穩定下來。
與楚國簽訂和平條約,得到了楚國割讓的汝陰土地和許國的舊地之後,鄭國人一下子忘乎所以,自信心膨脹起來。公元前575年夏天,鄭成公派公子喜帶兵入侵宋國,結果在汋陂(yuēbeī,宋國地名)被宋國大夫將鉏、樂懼打敗。
宋國人顯然小瞧了鄭國軍隊的戰鬥力,一戰得勝之後,便松懈下來不加戒備。公子喜抓住這個機會,將部隊偷偷轉移到汋陵(宋國地名),打了宋軍一個措手不及,反敗為勝,還俘虜了將鉏和樂懼。
在這種情況下,晉厲公再也不能安之若素了,他命令欒書召集眾卿開會,討論應對之策。
在這次會議上,士燮說:“如果按照我的意願,巴不得諸侯全部背叛晉國才好,晉國才有可能免於禍患。如果只有一個鄭國背叛,晉國的憂患還不小。”
咦?士燮這話是什麽意思,他想造反了不成?
當然不是,他的意思是,晉國這些年來政局動蕩,國君還不知道自我反省;如果只有一個鄭國背叛,不足以讓國君清醒過來;最好是諸侯全部背叛,這樣他才會明白形勢的嚴重,檢討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做得很糟糕。這樣的話,晉國才有可能勵精圖治,重振霸主的雄風。
晉國究竟發生了什麽事,使得士燮如此悲觀?說起來還是與“三郤”有關。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76年冬天,“三郤”因為與大夫伯宗有過節,便在晉厲公面前說伯宗的壞話,唆使晉厲公殺死了伯宗和他的親信欒弗忌,伯宗的兒子伯州犁逃亡到楚國,受到楚共王的重用,擔任了楚國的大宰。
伯宗是深受晉景公信任的老臣,歷來以聰明睿智而著稱。晉景公在世時,每遇大事,必與伯宗商議,聽取他的意見。伯宗也時常以此為榮,頗為沾沾自喜。有一次,伯宗上朝之後,面帶喜色回家。他老婆一邊幫他脫衣服,一邊問道:“您滿面春風,貌似有喜事,何不說來聽聽?”伯宗喜滋滋地回答說:“我在朝中發表言論,諸位大夫都說我機智善辯,很像先朝太傅陽處父啊。”
他老婆停了手邊的事情,正色道:“陽處父華而不實,直言不諱,因此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您像他有什麽好高興的?”伯宗很不以為然,說:“改天我請幾位大夫來家裏喝酒,你在一旁聽聽再說。”後來果然找了個機會,請幾位大夫到家裏,一邊喝酒一邊吹牛。酒宴散後,他老婆評論說:“那幾位的見識確實比您差遠了。但是,人是不會長期容忍別人的才智在自己之上,這樣下去,禍患遲早會降臨到您頭上啊!”勸他在朝中少發表意見,不要因為能言善辯而得罪人。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伯宗是個智商很高,而情商平平的人。但不管怎麽說,伯宗並沒有犯下什麽過失,而且曾經給晉國作出很大的貢獻。晉厲公僅憑“三郤”的一面之辭,就將這樣一位老臣判以死罪,在朝廷上下都引起了反感。韓厥就曾經說:“郤氏恐怕也有難了!善良的人,是天地的綱紀,而郤氏屢屢陷害善人。郤氏不亡,天理難容!”
當時在國務會議上,士燮放了第一炮之後,郤锜和郤至的臉色就很難看,群臣也議論紛紛。士燮幹脆接著放炮:“我聽說做國君的,用刑罰來整飭百姓,國內安定了,才對外顯示武力。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我們晉國的司寇對平民百姓用刑太多太濫,對貴族大臣卻秋毫無犯。國內該用刑的都不用,憑什麽用刑罰去懲罰鄭國呢?人民對我們的內政有怨言,自然不支持這場戰爭,即使獲得勝利,也是僥幸。抱著僥幸的心理來管理國家,必有內憂,內憂比外患還嚴重,那才是真正的災難。何不暫且放過鄭國和楚國,讓他們作為使我們時時保持警惕的外患呢?”
大家聽了士燮這番話,面面相覷。士燮繼續說:“現在大家都覺得我們對鄭國、對楚國的戰爭都有勝算。沒錯,我們很有可能打贏這一場仗。可是接下來呢?我們的君主會炫耀自己的戰功,放松文化教育,加重百姓的稅收,用來提高寵臣的待遇,賜田地給喜歡的女人。諸位,請用你們的腦子想一想,土地是有限的,如果不奪取你們的土地,又用什麽來賞賜那班人呢?到了那時,你們當中有幾個人會甘心被剝奪土地?有幾個人不會參與作亂?所以我說,此戰不勝,那是晉國的福分;此戰獲勝,將會擾亂晉國土地的正常權屬關系,最終會害了你們!”
欒書說:“您的話,讓人感到震撼。但是無論如何,不能讓晉國在我們這些人手上失去諸侯的擁戴,一定要討伐鄭國!”於是在會上安排出征的有關事宜。
從當時晉國四軍的領導人名單可以看出“三郤”勢力之強大:中軍元帥欒書,中軍副帥士燮;上軍元帥郤锜,上軍副帥荀偃;下軍元帥韓厥,下軍副帥荀罃;新軍元帥郤犨,新軍副帥郤至。“三郤”全部列入八卿,郤氏家族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
決定出兵之後,晉國派出使者,前往各盟國請求派兵助戰。晉國四軍基本上全體出動,只留荀罃帶下軍的部分人馬留守國內。
鄭國人聽到這個消息,馬上派使者前往郢都報信。楚共王親自帶領軍隊救援鄭國,擺開了一個左中右三軍的陣勢,分別是:司馬公子側帶領的中軍,令尹公子嬰齊帶領的左軍,右尹公子壬夫帶領的右軍。
大軍經過申縣的時候,公子側抽空拜訪了在家養老的申叔時,向他請教對這次戰爭的看法。申叔時撓撓頭,說:“我這老頭子哪懂得什麽戰爭哦!您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兩句。我聽說,堅持高尚的品德、公正的刑法、端正事神的態度、正義的出師理由、合適的禮節和誠實守信六個原則,是戰爭之所以獲勝的基本前提。現在楚國不修內政,對外斷絕友好的關系,背棄與晉國的和平盟約,只圖一時之快,不顧人民的死活,又趕著正當春耕農忙季節出兵,老百姓都不知道什麽是信用,進退維谷,都擔心這次戰爭的結局,誰還會為楚國拼死作戰啊?請您多加小心,說句不中聽的話,我怕是再也見不到您啦!”
不只是申叔時看出楚軍此行不利,就連鄭國派到楚國去搬救兵的使者姚句耳也發現了不對頭的地方,他先於楚軍回到鄭國,對公子騑匯報說:“楚軍行動倒是很迅速,只不過經過險要地段的時候,隊伍散亂,一點也不整齊,此乃準備不足、鬥志不昂揚的征兆,恐怕楚國這次是靠不住了。”
【第三次晉楚大戰:鄢陵之戰】
公元前575年五月,晉楚兩國大軍一支南下,一支北上,朝著對方逼近,大戰即將爆發。
晉軍渡過黃河之後,駐紮在黃河邊休整。聽到楚軍將至的消息,士燮再一次向欒書建議避而不戰,在他看來,晉國已經衰落,當務之急是整飭內政,勵精圖治,而不是跑到國外去爭奪霸權。“領袖群倫的事,已經不是我們晉國能夠做到的了,為什麽不將它交給更有能力的國家去做呢?以我們的現狀,能夠做到君臣和睦,不出亂子,就已經很不錯了,哪裏有精力去管天下的大事?”
欒書懶得跟他嚼舌頭,簡單地回答:“不可。”便閉目養神不再搭理他了。
五月底,兩軍在鄢陵(地名)相遇。士燮仍然堅持自己觀點,建議與楚國人談判,化幹戈為玉帛。
“現在收兵還來得及,我士燮願意作為使者前去與楚國人談判。”在戰前軍事會議上,士燮這樣說。
“笑話!”郤至跳起來,指著士燮的鼻子罵道,“臨陣退縮,完全是懦夫所為!當年韓原之戰,先君惠公被秦國人俘虜;邲之戰,三軍敗逃,潰不成軍;箕之戰,主帥先軫戰死。這是晉軍的三大恥辱,至今不能忘懷。現在我們不去洗刷恥辱,反而逃避戰爭,難道是想再加上一筆恥辱嗎?”
“我是不是懦夫,世人自有公論,不是由你一個人說了算。”士燮冷冷地說,“洗刷恥辱有很多種方式。逞一時之勇,圖一時之快,是最愚蠢的方式。晉軍的三大恥辱,每一次都不是因為缺乏勇氣,恰恰是因為濫用了勇氣才會如此。我們現在不顧內部的動亂而去爭奪外部的霸權,分明是有勇無謀,難道是想再加上一筆恥辱嗎?”
辯論的結果,主戰派占了絕對的上風。五月三十日這天,歷史上著名的鄢陵之戰爆發了。
天剛蒙蒙亮,楚軍率先發動進攻。楚國人用的還是當年邲之戰中孫叔敖的戰術,全軍出動,快速逼進晉軍大營,意在不給晉軍出營布陣的機會,獲得戰場上的主動權。
那個年代,戰車仍然是各國軍隊的主力。而大規模的戰車運動,沒有布陣是不可想象的,不但無法發揮戰車的威力,反而容易造成自身的混亂,給敵人造成可乘之機。楚軍的戰術,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晉軍的混亂。士燮的兒子士匄(gài)當時還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小夥子,見到此情此景,連忙向晉厲公建議:“請下令填塞水井,夷平軍竈,這樣便可以在軍營中布陣。上天眷顧楚國也眷顧晉國,不會厚此薄彼,我們不用怕他們!”
士燮勃然大怒,隨手抄起一支長戈將他趕出去,罵道:“國家興亡有道,只有天知道,哪裏輪得到你這個乳臭未幹的娃娃來說三道四!”
士匄的意見,不失為可行。士燮反應過激,卻是另一種保護兒子的持重之舉——軍國無小事,獻計須謹慎。獻得不好,損兵折將,責任重大;獻得好了,功高蓋主,領導把你恨得片片兒飛,更不是鬧著玩的。士匄年紀輕輕,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何必在這個時候發表意見,去蹚這趟渾水呢?
欒書看在眼裏,微微一笑,說:“填井夷竈,自然是好計。只不過據我觀察,楚軍行為輕佻,傲氣十足,我們可以堅壁固壘,嚴加防範,只要我軍不自亂陣腳,三日之內,楚軍必定氣衰而退。到那時,我軍再主動出擊,從背後掩殺,必能大獲全勝。”
“我不同意!”欒書話音剛落,郤至就站起來說,“別看楚軍來勢洶洶,咄咄逼人,其實有六處硬傷。第一,公子側和公子嬰齊素有仇隙,互相不團結,為兵家之大忌;第二,楚王的親兵均為世家子弟,一味強調血統,從不對外招收優秀人才,固步自封;第三,鄭軍跟隨楚軍作戰,陣容不整,似有怯意;第四,楚國軍中的蠻族部隊更是胡亂布陣,全無章法;第五,今天是晦日(月終為晦日,古人迷信,認為晦日不宜擺兵布陣),楚軍今天布陣,是為不祥;第六,已經布好陣的士兵懶懶散散,吵吵嚷嚷,完全沒把我軍放在眼裏。就憑這六點,我軍完全可以主動出擊,速戰速決地打敗楚軍,哪裏還需要等三天?”
郤至的分析有道理嗎?當然有。而且不難看出,他是經過了深入的調查才敢這樣說的,很具有說服力。晉厲公考慮再三,采納了郤至的意見,同時也采納了士匄的意見,命令全軍飽餐一頓,然後填井夷竈,準備與楚軍決一死戰。
欒書冷冷地看了郤至一眼,目中閃過一絲兇光。
晉厲公登上樓車,遙望楚軍行動。欒書命令大夫苗賁皇跟隨晉厲公登車,為其提供參謀意見。
苗賁皇是楚國原令尹鬥越椒的兒子,自幼生長在楚國的軍事貴族之家,深知楚軍底細。“那裏,”他用手一指,“那裏就是楚王所在的位置,由王卒護衛,是楚軍的中樞。”
晉厲公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發現那一處兵將的旌旗裝束均與眾不同,傳令兵乘坐著輕車進進出出,正將楚王的軍令發送至各部。
“楚軍精銳,盡在王卒。請派部隊吸引王卒的註意力,引誘其分兵追擊,再集中力量打敗其左右兩翼,最後四軍一起發動,圍殲其王卒,必定獲勝!”苗賁皇又建議道。
“哦?”晉厲公覺得此計甚好,但又不太放心,於是將隨軍的占蔔師找來,令其就苗賁皇的計策算一卦。結果得到一個“覆”卦,爻辭為:“南國戚,射其元王,中厥目。”爻辭晦澀,翻譯成現代文,大意是:“南國的國土將要縮小,射其君王,中傷他的眼睛。”
“恭喜主公!”占蔔師大聲道,“此乃大吉之卦,敵人國土縮小,君王受傷,此時不戰,更待何時?”
無獨有偶,晉厲公這邊利用楚國人來分析楚軍的行動,楚共王那邊也在利用晉國人分析晉軍的陣勢,那個人便是大宰伯州犁,也就是前面說到過的晉國大夫伯宗的兒子。
“晉國的兵車向左右兩邊馳騁,是怎麽回事?”
“那是在召集各隊指揮官。”伯州犁回答。
“哦,那現在他們都跑到中軍去了。”
“那是開會商議對策呢。”
“帳幕張開了,是幹啥?”
“那是在先君的牌位前誠心占蔔,看誰適合擔任國君的戎車車夫和戎右護衛。”
“現在又閉上了。”
“那是將要發布命令了。”
“吵吵嚷嚷的,塵土飛揚,又是怎麽回事?”
伯州犁仔細看了一會兒,說:“晉軍準備填塞水井,夷平軍竈,進行布陣啦!”
“啊!他們都登上兵車了,但是左右的甲士又手持兵器下車,是想幹什麽?”
“聽指揮官發表戰前演講。”
“那他們是準備作戰嗎?”
“現在還說不準。”
“我看見他們又上了戰車,但是將帥和左右又下來了。”
“哦,那是在做戰前的禱告。”伯州犁說著,用手指著晉軍,“那裏,那裏就是晉侯的公卒,是晉軍的精銳部隊,請大王特別留心。”
正在此時,聽到晉營中一通鼓響,營門大開,晉軍戰車在前,步卒在後,排成整齊的隊形魚貫而出。楚共王連忙命令:“擂鼓,前進,今日一戰,各軍只許向前,不許退後!”
當時的情況,楚共王的戎車駕駛員是彭名,戎右護衛是潘黨;鄭成公的戎車駕駛員是石首,戎右護衛是唐茍;晉厲公的戎車駕駛員是郤至的弟弟郤毅,戎右護衛是欒書的兒子欒鍼,欒書和士燮帶領自己的族兵在晉厲公周圍護駕。
晉厲公出師不利,剛出營門,戎車便不慎陷入一小片沼澤中,進退不得。
欒書看到,連忙跳下車,屁顛屁顛一路小跑過來,請晉厲公乘坐自己的戎車。突然一只大手橫過來,將他推了個趔趄,定睛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兒子欒鍼。
“欒書你想幹啥,還不快退下!”欒鍼怒目圓睜,“國家有大事,你難道可以一人包攬嗎?保護國君是我的職責,你這是來搶我的飯碗嗎?讓國君坐上你的車,你自己還怎麽指揮作戰?如果將領們都像你這樣隨隨便便拋棄自己的部下,還不亂套了嗎?快回自己車上去,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人,不要亂插手我的工作!”說著奮起神力,大喝一聲,將晉厲公的戎車一側擡起,郤毅趕緊策馬前行,戎車在眾人的歡呼聲中離開了沼澤。
欒書被罵得灰溜溜的,一句話也不敢回,低著頭跑回自己車上,老半天才惡狠狠地說:“這個小王八羔子,當個小小的護衛就得瑟了,看老子回去怎麽收拾你!”
兩軍對陣,箭矢橫飛,刀戈相交,殺喊震天。晉軍按照苗賁皇的計策,派數十乘戰車突入至楚軍的王卒陣前,戰不多時,便虛晃一槍,呼嘯而退。楚軍果然上當,只留左廣戰車十五乘保護楚共王,其餘王卒傾巢而出,去追擊晉軍。
楚共王也登上戎車,親自擂鼓,鼓舞士氣。突然間,一支晉軍部隊橫插過來,為首一員將領遠遠看見楚共王,張弓便射。弓弦響處,長箭已至,正中楚共王的左眼。眾人齊聲驚呼,楚共王大叫一聲,手中鼓槌落地,疼得幾欲暈厥。
“養由基,養由基,快把養由基叫來!”他一手扶著車軾,眼睛什麽也看不見,只顧大聲叫道。
不多時,養由基來到。楚共王強忍疼痛,從箭壺中抽出兩支箭:“把射我的那個人給殺了!”
養由基二話不說,躍身上車,快馬加鞭,朝著那晉將追去。
那晉將就是在邲之戰中出過風頭的魏锜。說來也是奇事,魏锜在戰前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彎弓射月,射中了,自己卻一屁股坐到了汙泥裏。他找人來占蔔,蔔者說:“太陽象征姬姓,月亮象征異姓,也就是楚王。您射中了楚王,自己卻退入泥中,說明你也必死無疑。”
養由基是楚國的神箭手。戰前一天,他和潘黨在營中比賽射箭。潘黨自忖很難比得過他,就想出一個新花樣——不射箭靶,改射皮甲。當時叫人在樹下面懸掛了疊在一起的十層皮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