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楚國稱霸 (3)
關燈
小
中
大
楚莊王一時適應不過來,說:“夏征舒大逆不道,以下犯上,殺死了自己的君主。寡人替天行道,率領諸侯討伐他,並且殺死了他,諸侯和各縣縣公都來歌功頌德。唯獨你當做不知道,連句祝賀的話都沒有,這是為什麽?”
申叔時倒是不含糊,問:“我還可以為自己辯護麽?”
“可以。”
“夏征舒犯上弒君,罪大惡極,您討伐他,並且將他治罪,乃是君王的責任和義務。不過,我們鄉下有一句話,‘牽牛踩壞了人家的田,而田主奪了他的牛。’牽牛踩田,當然有罪,但是因此而沒收他的牛,懲罰就太重了。諸侯跟隨您,是因為您替天行道,討伐有罪之人。現在您將陳國改為陳縣,是貪圖陳國的富庶,所以據為己有。您以討罪號召諸侯,最終卻以滿足貪心而結束,這樣好嗎?”
楚莊王一拍大腿,說:“有道理!我怎麽就沒想到這一層呢?那我恢覆陳國,如何?”
申叔時面露喜色,說:“這就是我們鄉下人常說的,從人家懷裏偷了東西,然後還給他呀!”
楚莊王於是命人將大子午從晉國迎接回來,立他為陳國的君主,撤銷陳縣而恢覆了陳國。大子午也就是歷史上的陳成公。
楚莊王又命令,從陳國的每一個鄉中遷出一人,帶到楚國,劃出一塊地方給這些人集中居住,並將這地方命名為“夏州”,以紀念討伐夏征舒的功績。據後人考證,夏州應當就在今天湖北省武漢市的漢陽區。
【晉國的內訌,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人】
辰陵會盟是楚莊王稱霸的標志性事件。然而,辰陵會盟本身的成果並不顯著。除了楚莊王自己,參與會盟的諸侯僅有兩位,那就是鄭襄公和陳國的大子午,也就是後來的陳成公。而且,對於夾縫中求生存的鄭襄公來說,會盟沒有任何約束力,今天參加楚國的會盟,明天就派人向晉國匯報情況,兩邊都不敢得罪。
料理了陳國的事務之後,楚莊王決定不再與晉國磨嘰,一勞永逸地解決鄭國問題。
公元前597年春天,楚軍入侵鄭國,包圍鄭國的首都新鄭,日夜攻打。圍城到第十七天,鄭國人快頂不住了,想向楚國人求和,問蔔,結果不吉;轉而又就“臨於大宮”和“巷出車”舉行問蔔,結果大吉。
所謂臨於大宮,就是跑到鄭國的祖廟去大哭;巷出車,則是將戰車陳列在街巷之中。這兩種活動都帶有決一死戰,絕不妥協之意。
既然天意如此,鄭國人也就放棄了投降的念頭,作好必死的準備,全體人民一起放聲大哭,連堅守在城墻上的將士也號啕大哭,直哭得驚天地,泣鬼神。想當年,鄭莊公縱橫河雒,打遍中原無敵手,一百多年後,他的子孫卻只能以號啕大哭的方式來作困獸之鬥,真是讓人唏噓。
哭聲傳到了楚軍大營,連楚莊王都聽到了,駭然道:“兩國交戰,百姓何罪?”於是命令楚軍停止攻城,後退數十裏地安營紮寨。
這一退為楚莊王的“霸道”寫下了註腳,深得世人好評。所謂霸主,原本就是打著仁義的旗號殺人的人。自古以來,識仁義而不會殺人的,被人們視為笨蛋,比如宋襄公;會殺人而不識仁義的,被視為暴君,比如齊襄公;既會仁義又會殺人,則成為天下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就是這樣的人。
鄭國人沒想到這一哭果然起作用,還以為是祖宗庇佑,趁著楚軍撤退,連忙修築城墻,加強新鄭的防衛。不久之後,楚軍卷土重來,再一次包圍新鄭。這一次,新鄭的城防比原來堅固多了,楚軍攻打了整整三個月才突破鄭軍的防禦。
六月上旬,楚莊王帶領部隊從皇門進入新鄭,這也是自公元前666年子元入侵新鄭以來,楚國軍隊第二次踏進鄭國的首都。鄭襄公肉袒牽羊(光著上身,牽著瘦羊)來迎接楚莊王,說:“全是我的錯,白活了一把年紀,卻不知道天命所歸,不自量力與大王對抗,殃及鄭國,辱及先人,更無臉拜見大王的尊顏。”
楚莊王將身體靠在車軾上,饒有興致地看著他表演。肉袒牽羊原本是商紂王的哥哥微子首創。當年周武王滅商,微子就是這樣向周武王表示降服,獲得周武王的寬恕。而對於楚國人來說,這樣的投降儀式也許並不陌生,公元前654年,許僖公就曾經對著楚成王表演過一次。
“無論大王怎麽懲罰我,我都唯命是從。就算您將我發配到江南,或者遷徙到海邊,我也心甘情願,因為那是我應得的。就算您消滅鄭國,將鄭國的男女作為您的仆人,我也不敢有意見,因為那是對抗您的下場。”說到這裏,鄭襄公擡眼偷偷看了一下楚莊王,後者正認真聽著,而且用鼓勵的眼光看著他,分明在說:“繼續,繼續。”
“但是,”鄭襄公清了清嗓子,接著說,“如果大王顧念楚、鄭兩國的傳統友好關系,不絕鄭國的社稷,讓鄭國的列祖列宗能夠繼續享受祭祀,使鄭國臣服於您,成為楚國的附庸,則鄭國上下都感念您的大恩大德,心悅誠服地接受楚國的領導。這也許是不切實際的癡心妄想,但也是我的真心話,請大王考慮。”
楚國的群臣都勸楚莊王不要接受鄭國的投降,直接將鄭國並入楚國的版圖。更有人說,從郢都千裏迢迢來到新鄭,連續作戰半年,將士們付出了太多血汗,怎麽能夠輕易就答應人家投降呢?
楚莊王擺擺手,制止了群臣的議論:“這個人身為國君,卻能夠這樣低三下四地求我,必能得到鄭國人民的信任,還是很有希望的嘛。再說我們討伐鄭國,是因為鄭國不服;現在既然服了,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還要怎麽樣呢?”於是接受了鄭襄公的投降,並親自揮動戰旗,指揮楚軍從新鄭撤出。
緊接著,楚國派潘尫(wāng)為代表,與鄭國簽訂了和平條約;鄭國則派公子去疾到楚國當人質。
就在楚軍第二次圍攻新鄭的同時,荀林父率領的晉國大軍正日夜兼程,前來救援鄭國。
此時的晉軍仍為三軍之制:荀林父為中軍元帥,先谷為副;士會為上軍元帥,郤克為副;趙朔為下軍元帥,欒書為副。除此之外,趙括、趙嬰為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韓厥為司馬。從這十三個人的名單不難看出,晉國的軍政大權仍由晉文公年代的老臣及其後代把持,而趙家子弟占了四人,風頭不減當年。
晉軍抵達黃河的時候,鄭國已經臣服於楚國,與楚國簽訂了城下之盟。得到這個消息,主帥荀林父便想打道回府,他對眾將說:“現在就算趕到鄭國也已經晚了,我們又何必日夜兼程?不如等到楚軍回國,我們再進軍討伐鄭國,也不算晚。”
士會讚同荀林父的意見:“言之有理。我聽說用兵之法,就是要發現敵人有漏洞才進軍。如果對方品德、刑法、政令、祭祀、禮儀都保持了常態,也就無隙可擊。楚王討伐鄭國,惱怒其三心二意而可憐其低三下四,鄭國背叛就討伐它,臣服就放過它,楚國的仁德和刑罰已經完善了。楚軍去年入陳,今年入鄭,百姓不感覺疲勞,君王沒招致怨恨,說明施政有方。大軍在前方作戰,國內的農、工、商各行各業均不受影響,車兵和步卒也能團結和睦,各安其分,實屬難得啊!”
士會此言並非誇大其辭。那些年間,楚國在令尹孫叔敖的治理下,各項法典不斷完善,軍政事務井井有條,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以作戰為例,楚軍被劃分為五個職能單位,右軍追隨主將,左軍準備糧草,前軍負責開路,中軍側重謀劃,後軍由精銳部隊組成,負責致命一擊。軍官各司其職,軍務自成體系,而且形成了完備的法典。
孫叔敖的管理水平在當世首屈一指。一年之前,楚莊王命孫叔敖親自監督沂城的建設。孫叔敖先派人擬訂工程設計,報告給司徒審批後付諸實施,從計量工程、測算日期、分配材料、委派人員、計算遠近到施工現場管理,一切都是有條不紊,只用三十天就順利完成任務,沒有出現任何浪費和工程質量問題。
另外,楚莊王本人也勤於政事,在人事方面,既重用王族親戚,也註重在外姓貴族中選拔骨幹,對於品德高尚的人予以重用,對於努力工作的人給予獎賞;平時還註意安撫老人,關心下層官吏的待遇;貴族和平民區別對待,貴族不能越權,平民亦有尊嚴,積極有效地促進了各階層的團結。
士會接著說,適時而進,知難而退,是用兵的原則,請主帥整頓軍備,等待時機,大不了我們還可以攻打弱小而昏亂的國家,為什麽一定要與楚國正面交鋒?
這話也許不中聽,但是有道理。打仗的原則就是要避實就虛,避強擊弱,不怕碰硬,更不硬碰。當時晉國眾將聽了荀林父和士會的發言,照舊產生了分歧。中軍副帥先谷主張繼續前進,稱:“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是因為軍隊勇敢,將士盡力。今天如果棄鄭國於不顧,自然不能說是盡力;有仗不打,也算不得勇敢,還不如去死!況且整頓軍隊出來,一聽說敵人強大就撤退,實非大丈夫所為。身為統帥,卻以不是大丈夫告終,在座各位做得到,我是做不到!”
討論的最後結果,主退派占了上風,荀林父於是命令全軍停止前進,準備打道回國。第二天一早,眾將齊集中軍大帳,安排退軍事宜,唯獨先谷不見人。荀林父派人去找,卻發現不僅先谷不見了,連他手下的數千部隊也不見了。
原來早在頭天晚上,先谷偷偷拔營,渡過了黃河。如果估計沒錯的話,此時他應該已經離楚國大軍很近了。
先谷的擅自行動使得晉軍全軍陷入被動。下軍大夫荀首悲觀地說:“這軍隊危險了!周易上說,軍隊出征,必須以律法治理,否則大兇。有統帥而不能服從領導,真的打起來,必定失敗,先谷此去,就算不戰死,也有大災難!”
司馬韓厥瞅了一眼荀林父,說:“先谷以偏師冒險,您的罪責最大。作為全軍統帥,將士不聽命令,是誰的責任?失去鄭國,丟掉軍隊,這個責任太重大了。不如幹脆進軍,就算打了敗仗,還有大夥共同承擔責任,總比呆在這裏,由您一個人承擔責任好。”
屬下不聽號令,統帥確實罪責難逃。但是,自從晉文公去世,晉國的眾將就以桀驁不馴而著稱,屢屢發生違令而行的事情,當事人都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先谷擅自行動,又豈是荀林父縱容的結果?
但事已至此,荀林父也只得聽從韓厥的建議,命令全軍渡河,接應先谷。
楚莊王大軍駐紮在鄭國的郔城,由孫叔敖擔任中軍主帥,公子嬰齊為左軍主帥,公子側為右軍主帥,打算飲馬黃河之後就回國。有趣的是,聽到晉軍渡過黃河的消息,楚莊王的第一個念頭和荀林父一樣:黃河水不喝了,立刻班師回朝。
楚莊王害怕戰爭嗎?當然害怕。自古以來,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越是對戰爭懷有敬畏感。因為戰爭不是游戲,是以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命為賭註的生死之搏,能夠不打,盡量不打。遠如周武王第一次伐紂,召集八百諸侯會於盟津,兵強馬壯,大家都說“紂可伐矣”,周武王卻以“未知天命”為由,解散了隊伍;近如齊桓公帶領八國聯軍討伐楚國,興師動眾,結果一箭不發,與楚國人簽訂了召陵之盟就回去了;又如晉文公在城濮大戰前退避三舍,因害怕與成得臣爭鋒,直到臨戰的前一天晚上還在猶豫不決。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只看到戰爭的輝煌,沒有留意這些人在戰前所作的思想鬥爭和痛苦抉擇。
楚莊王想逃,他手下有一個“嬖(bì)人”,名叫伍參,卻力勸他打這一仗。
所謂嬖人,就是寵臣,尤其指身份低賤而受到國君寵幸的人。可想而知,在門第觀念很重的封建社會,嬖人實際上是不太被人看得起的。作為名門之後的孫叔敖對於嬖人伍參議論軍機大事十分反感,他冷冷地說:“去年入陳,今年入鄭,戰事不斷,將士們都已經很疲勞了。這次如果戰而不勝,你伍參的肉夠我們吃嗎?”
伍參針鋒相對道:“如果戰而獲勝,是你孫叔敖無謀;戰而不勝,伍參的肉早被晉軍吃光了,哪輪得到你?”
孫叔敖懶得跟一個嬖人耍嘴皮子,命令將自己的戰車面向南方擺放,中軍大旗也朝南而立,以示南下之意。
當天夜裏,伍參又跑到楚莊王帳中,說:“晉軍統帥荀林父剛上任不久,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他的副手先谷剛愎自用,殘暴不仁,根本不聽他的指揮。三軍主帥想要獨斷專行卻辦不到,想要聽從命令卻沒有上級,導致將士們無所適從。這一仗,晉軍必敗無疑。再說,您堂堂一國之君,竟然在晉國的卿大夫面前逃跑,楚國的面子何在?”
伍參這話說到點子上了。那個年代的人,是很講究地位等級的,楚莊王權衡再三,覺得這場戰爭的勝算很大,而且有非打不可的理由,於是命令孫叔敖改變戰車的方向,全軍北上到管城,等待晉軍的到來。順便說一下,伍參有一位很有名氣的後人,叫做伍子胥。
得到楚軍前進的消息,晉軍也在敖山附近安營紮寨,等待戰機。
自城濮之戰以來,晉楚兩國屢有戰事,但都是小規模的戰爭,如此大規模的決戰,還是第一次。一時間,鄭國境內彌漫著大戰之前的緊張氣氛。做慣了墻頭草的鄭國人感覺到前景不明,不敢把寶都押在楚國人身上,又派大夫皇戌跑到晉軍大營,對荀林父說:“鄭國之所以屈服於楚國,只是為了保存江山社稷,並非對晉國有二心。楚軍這些年連打勝仗,必定驕傲輕敵,加上這次出國作戰已經半年,疲態已現,防備也不周密。您如果進攻楚軍,鄭國願意配合,楚軍必敗!”
平心而論,鄭國人的所作所為很不厚道,皇戌這番話也不過是在忽悠晉國人。但是先谷聽了很受用,跳起來說:“打敗楚國,收服鄭國,就在此一舉了,就聽他的!”
下軍副帥欒書不同意了,說:“自從楚國平息庸國的叛亂以來,楚王沒有一天不教育國民說,百姓安居樂業來之不易,禍患隨時可能發生,不可以放松戒備。也時時訓誡軍隊不可以坐在勝利結果上驕傲輕敵,絕不可學商紂王百戰百勝卻最終亡國。還用先祖若敖、蚡冒坐著柴車、穿著破衣開辟山林的事跡來鼓舞大家。這樣的楚國怎麽可以說是驕傲輕敵呢?當年城濮之戰,先大夫狐突就曾說過,‘師出有名則理直氣壯,師出無名則疲態畢現’,現在是我們做事情不合道德而和楚國結怨,理在楚國,又怎麽說楚軍疲態已現呢?我聽說,楚君的親兵分為左右兩廣,每廣有兵車三十乘,右廣值班到中午,再由左廣接替,直到黃昏,再由親近的內臣值班通宵,以備意外發生,這難道是防備不周密嗎?
“潘尫和公子去疾在各自的國家都是地位很崇高的人,潘尫代表楚國與鄭國簽訂盟約,去疾跑到楚國當人質,楚鄭兩國的關系分明是如膠似漆!現在卻跑到我們這裏來勸我們打仗,我們如果贏了就投靠我們,如果輸了就投靠楚國,鄭國人的鬼話完全不可信!”
聽了欒書的話,皇戌心頭一驚,臉色煞白。中軍大夫趙括、下軍大夫趙同卻站起來說:“領兵而來,就是為了尋找敵人決戰。打敗敵人,收服鄭國,又有什麽好猶豫的?我們聽從先谷的領導。”
這又是兩個不知死活的。身為軍中大夫,應該聽從統帥荀林父的領導,怎麽說是聽從先谷的領導呢?
荀首白了他們兩兄弟一眼,不屑道:“你們兩個,不過是自取其禍之徒!”
下軍元帥趙朔是趙盾的兒子,也就是趙括和趙同的侄子,他對兩位叔叔的魯莽很不滿意,但又不好得罪他們,只好含含糊糊地說:“欒伯(指欒書)是個好人,聽他的話,必能使晉國長治久安。”
正當晉國眾將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派少宰(官名)為使者,來到了晉軍大營。少宰客客氣氣地說:“我們的國君自幼經歷坎坷,不善於辭令。聽說成王和穆王兩位先君曾經奔波於楚、鄭之間,為的就是教訓和平定鄭國,並非想與晉國爭利。請你們幾位不要誤會,別在這裏呆得太久!”意思是說,楚國人教訓鄭國人,不關你們晉國人什麽事,請你們走吧!
士會回答說:“當年周平王曾經命令我先君晉文侯,說‘你與鄭伯一道輔助王室,不要廢棄王命!’今天鄭國不遵循平王的旨意,與晉國離心離德,我們也不過是為了這事來質問鄭國,哪裏敢勞煩您前來過問?請回去向貴國國君轉達我們的謝意。”士會這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意思是說,晉國人教訓鄭國人,也不關你們楚國人什麽事,請你們別自討沒趣。
這一來一往很有意思,好比兩個人搶一張燒餅,又都不肯承認是搶,只肯說“我是來拿燒餅的,沒你的事!”——兩個人如果這樣吵架,一般是打不起來的了。
先谷認為士會這是在諂媚楚國人,私底下派趙括跟著少宰,走出營門之後才拉著少宰說:“剛剛那個人說的不算數,他沒有資格代表晉國說話。我們國君派我們來,就是為了把你們趕出鄭國,而且一再強調說,‘不要逃避作戰!’我們不能推卸責任。”
趙括此言一出,好比兩個人搶燒餅,本來都不想打架,只是吵吵嘴皮子,其中有一個人突然蠻橫起來,說:“我就是來打你的,怎麽著?”結果可想而知,這兩個人很快就要大打出手了。
沒想到,楚莊王聽到少宰的回覆,不怒反笑,又派使者來到晉營,直接與晉軍統帥荀林父會談,請求和平解決沖突。荀林父自然求之不得,答應了楚國方面的請求,雙方還約定了舉行會盟的日期和地點。
想當年城濮之戰,晉文公一讓再讓,一忍再忍,總是擺出一副委曲求全的樣子,而成得臣氣勢洶洶,咄咄逼人,死死咬住晉文公不放,結果卻是晉軍大勝,成就了晉文公的霸業。事隔四十年,晉楚兩雄第二次狹路相逢,形勢剛好倒過來,晉國人步步緊逼,而楚國人不斷讓步。到了這個時候,楚莊王還不放棄和談的努力,他究竟是膽小懦弱,還是高深莫測?
【第二次晉楚大戰:邲之戰】
與楚莊王的使者談妥了和平協議的條款之後,荀林父總算輕松了兩天。自從兩個月前離開絳都,他對這次遠征就有一種不祥之感,而一路上發生的事情,更使得他情緒低落,甚至後悔當初不該接任這個所謂的中軍元帥。
表面上看,他帶領的是當世最強大的一支軍隊,事實上卻只是一群烏合之眾。他就像一個白胡子老公公,趕著一群不聽話的鴨子來到黃河邊,耳朵裏充滿了“嘎嘎”的叫聲,一不留神就發現一只鴨子已經不見了,而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趕著剩下的鴨子去找那只鴨子……如果不是做惡夢,他上輩子一定是個鴨司令。
最可恨是那個叫做先谷的家夥,仗著祖上的餘威,根本不把他這個中軍元帥放在眼裏,膽大妄為,居然敢不聽命令,擅自行動,將全軍拖到戰爭的邊緣。他也不想想,以這樣的一盤散沙,怎麽能夠面對楚國的虎狼之師?幸好,那個楚王似乎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否則的話,一旦開戰,他荀林父的一世英名很有可能就要毀於一旦了。
正當荀林父微微瞇上眼睛,準備小憩一陣的時候,中軍帳外突然一陣騷動,一名侍衛匆匆跑進來匯報道:“楚軍進攻了!”
荀林父表面上不動聲色,心裏卻吃了一驚,連忙問:“多少戰車?多少步卒?”
“這個……戰車一乘,戰將三人,為首的似乎是楚國大將樂伯。”
“哦?”荀林父陷入沈思。
前來進攻晉軍的確實只有一車三人,為首的是楚莊王的猛將樂伯,駕車的是許伯,擔任護衛的是攝叔。
春秋時期各國交戰,仍留有些許商周之際的古風,每逢會戰,先遣勇士單車挑戰,進犯敵陣,稱之為“致師”,意在壓制敵方氣焰,提高己方士氣。
楚莊王派人與荀林父和談,盟約尚未簽訂,又派樂伯前來致師,用意是很明顯的:既然晉軍內部對於是戰是和的意見分歧很大,將帥不團結,那就再放個煙霧彈,搞得他們無從判斷楚軍的真實意圖,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需要說明的是,“致師”是一項很危險的任務。在前往晉營的路上,許伯說:“我聽說致師時駕車的人,要像風一樣掠過敵人的陣地,所到之處,敵人的旌旗靡倒,直到敵人的營壘門口,才能回來。”許伯駕車,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對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樂伯點點頭,也不含糊,說:“我聽說致師時立於車左的人,要以長箭射擊敵人,然後代替車夫執掌馬韁,車夫下車整理好馬身上的飾物和皮帶,再上車而回。”樂伯以主將的身份,負責引弓射敵,同時還要求這個三人小團隊保持優雅的姿態,出入敵陣就如同出門做客一般,連馬匹身上的飾物都要打理得整整齊齊——這種臨危不亂的武人氣概,在日本叫做武士道,在歐洲叫做騎士精神,但是在中國,自從秦朝“統一”中國以後,似乎就漸漸變得稀缺了。
攝叔聽完,也給自己提了個標準:“我聽說致師時立於車右的人,要跳入敵人的營壘,殺死敵人並割下耳朵,抓住俘虜後返回。”攝叔擔任護衛,又稱為“車右”,他給自己定的目標也不低。
三個人說著就到了晉軍陣前。許伯快馬加鞭,戰車飛馳闖入晉軍陣中;樂伯連發數箭,每箭皆不落空;表現最突出的是攝叔,像兇神惡煞一般跳下車,連砍數人,然後揮拳打暈一個已經嚇得半死的士兵,抱著他躍回車上。做完這一切,許伯將韁繩交給樂伯,下車從容不迫地整理好戰馬身上的飾物。
等到晉軍反應過來,他們已經沖出了營寨,朝著楚營的方向急馳。晉將鮑癸(guǐ)帶著數十乘戰車,兵分三路追擊樂伯。樂伯彎弓搭箭,左射馬,右射人,箭無虛發,致使左右兩路追兵亂成一團,只有鮑癸的中路人馬仍然緊追不舍。
樂伯本來想射鮑癸,伸手一摸箭囊,只剩一支箭。恰好前面有一群麋鹿,被突如其來的喧嘩聲驚動,作勢欲逃。樂伯一轉念,弓弦響處,長箭穩穩地釘在一頭鹿的背部。
樂伯叫攝叔下車,捧起死鹿擋在鮑癸車前。鮑癸心裏泛了一個嘀咕,正在想這南蠻耍什麽花樣,就聽見攝叔笑咪咪地說:“因為時節未到,應當奉獻的動物沒有來,只好將它奉獻給您的左右作為膳食。”
按照周禮,以獵物獻人,要根據不同的季節獻不同的品種。時值六月,獻麋鹿尚為時過早,所以攝叔有此一說。
鮑癸不知道這已經是樂伯的最後一支箭,心裏想,這分明是在警告我,如果再追下去,下一支箭就是射我嘛。同時又感嘆,區區一個護衛都將周朝的風俗摸得一清二楚,而且辭令通達,不亢不卑,誰敢說南蠻沒有文化,不懂禮儀啊?
鮑癸命人接受了攝叔的禮物,對左右說:“車左的楚將善於射箭,車右的護衛善於辭令,這都是君子啊!”於是不再追趕,樂伯三人得以安全返回。
樂伯的挑戰在晉營引起了騷動,也給先谷等“主戰派”一個極好的理由,他們齊集在中軍大營,逼問主帥荀林父:楚國人都踩到咱們頭上來了,難道還要當縮頭烏龜嗎?
趙括更是拔出佩劍,惡狠狠地砍在案幾上,說:“我等即便戰死,也不能忍受此等羞辱。”
說起荀林父的帳中,那真是魚龍混雜,什麽樣的人都有。其中有一位魏锜(qí),乃是晉文公的虎將魏犨之孫,頗通幾分武藝,自視甚高。當年晉成公為了鞏固公室的力量,曾經將一批異姓貴族任命為公族大夫,魏锜以為自己很有希望,誰知道榜上無名,因此一直懷恨在心,處心積慮就只想晉軍打敗仗。當時他聽到趙括這麽說,便站出來向荀林父請戰,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楚將既然敢來致師,我軍也不能示弱,請您派我前去致師!”
話音未落,又有一位叫趙旃的站起來說:“如果魏將軍前去致師,我願為使者,前往楚營下戰書。”趙旃乃是趙穿之子,一直認為自己應當成為六卿(三軍正副元帥)之一,但是連個三軍大夫都沒當上,因此也是心懷不滿,唯恐天下不亂。
荀林父被搞得心煩意亂,跟士會商量了一陣,決定同意魏锜和趙旃前往楚營,但是任務有所改變:魏锜的任務是去譴責楚軍言而無信,趙旃則是去邀請楚莊王如期舉行會盟。
魏锜和趙旃接受了命令。看到這兩個人雄糾糾氣昂昂地駕車而去,上軍副帥郤克苦笑道:“兩個心懷不滿的人去了,咱們如果不作充分的防備,必敗無疑。”
先谷踹著路邊的小石子,冷冷地說:“鄭國人勸我們作戰,我們不敢戰;楚國人向我們求和,結果又不能和。主帥的意見飄忽不定,防備又有什麽用呢?”
士會勸說道:“還是要加強防備。如果這兩個人惹怒了楚國人,楚國人乘機掩襲,我們就很危險了。有備則無患,如果楚國人放棄敵意,前來會盟,再解除戒備也不遲;如果楚國人帶著敵意而來,我們有所防備,也不至於落敗。”
先谷不耐煩地說:“沒那個必要。”
士會是不想打這仗的,但是大敵當前的時候,他又極力主張加強防備,體現了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先谷很想打這仗,但是因為不痛快,連最起碼的軍事常識都置於一邊,在他的心裏邊,恐怕和魏锜、趙旃一樣,都恨不得晉軍失敗,好等著看荀林父的笑話吧。
士會越想越不放心,派上軍大夫鞏朔、韓穿二將在敖山前面設下七路伏兵。中軍大夫趙嬰也覺得形勢不容樂觀,派人先在黃河邊準備好船只。士會和趙嬰都是聰明人,所不同的是,士會考慮的是大局,趙嬰關心的僅僅是自己的生路。
魏锜奉命來到楚營,見到楚莊王,也不行禮,就大大咧咧地說:“荀元帥派我來告訴你們,準備好刀劍,咱們戰場上見!”說完轉身就走。楚將潘黨被他這種無理的態度惹惱了,帶上十幾輛戰車,一直追到熒澤(湖名)。正好有六頭麋鹿在湖邊吃草,魏锜心念一動,也張弓射死一頭麋鹿,命手下獻給潘黨,並且說:“您有軍事在身,獸人恐怕不能及時給您提供新鮮的野味,謹以此鹿獻給您的部下。”
所謂獸人,就是掌管打獵的官員。樂伯獻鹿於鮑癸,魏锜獻鹿於潘黨,均不說是獻給他本人,而是獻給他的部下——這也是春秋時期人們常用的客套方式,意思是小小禮物不成敬意,只敢獻給下人。
潘黨收下了這頭鹿,對自己的手下說:“人家這是學樂伯呢,我們難道還不如晉國人懂禮貌?”於是也放棄了追逐。那個年代的人,骨子裏頭有一種騎士精神,即便是赳赳武夫,也很有紳士風度。
相對於魏锜的魯莽,趙旃的行為更具有瘋狂氣概。他帶著幾十名手下,趁夜來到楚軍的營門之前,鋪了一張席子,自己坐在席子上喝了一夜酒,又命手下混入楚營。
由此可以看出,楚軍的防衛實際上也出現了漏洞。
前面說過,楚王的親兵分為左右兩廣,每廣兵車三十乘。從拂曉直到中午,由右廣擔任警備;從中午到黃昏,由左廣擔任警備。楚莊王乘坐右廣兵車,許偃駕車,神箭手養由基護衛;乘坐左廣兵車,彭名駕車,屈蕩護衛。直到第二天早上,楚軍才發現有晉軍混入營中。楚莊王十分惱怒,親自帶領左廣追擊趙旃。
趙旃逃到一片樹林前面,棄車跑入樹林。屈蕩也跳下車,尾隨而入。趙旃酒也醒了,情知鬥不過屈蕩,幹脆使了個金蟬脫殼,脫掉自己的盔甲,拼了命往樹林深處跑。屈蕩追趕不上,只好拿了他的盔甲回去向楚莊王交差。
這個時候,荀林父也覺得不對勁了,派出重車部隊出營接應魏锜和趙旃。潘黨遠遠地看到晉軍車隊揚起的塵土,連忙派人報告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申叔時倒是不含糊,問:“我還可以為自己辯護麽?”
“可以。”
“夏征舒犯上弒君,罪大惡極,您討伐他,並且將他治罪,乃是君王的責任和義務。不過,我們鄉下有一句話,‘牽牛踩壞了人家的田,而田主奪了他的牛。’牽牛踩田,當然有罪,但是因此而沒收他的牛,懲罰就太重了。諸侯跟隨您,是因為您替天行道,討伐有罪之人。現在您將陳國改為陳縣,是貪圖陳國的富庶,所以據為己有。您以討罪號召諸侯,最終卻以滿足貪心而結束,這樣好嗎?”
楚莊王一拍大腿,說:“有道理!我怎麽就沒想到這一層呢?那我恢覆陳國,如何?”
申叔時面露喜色,說:“這就是我們鄉下人常說的,從人家懷裏偷了東西,然後還給他呀!”
楚莊王於是命人將大子午從晉國迎接回來,立他為陳國的君主,撤銷陳縣而恢覆了陳國。大子午也就是歷史上的陳成公。
楚莊王又命令,從陳國的每一個鄉中遷出一人,帶到楚國,劃出一塊地方給這些人集中居住,並將這地方命名為“夏州”,以紀念討伐夏征舒的功績。據後人考證,夏州應當就在今天湖北省武漢市的漢陽區。
【晉國的內訌,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人】
辰陵會盟是楚莊王稱霸的標志性事件。然而,辰陵會盟本身的成果並不顯著。除了楚莊王自己,參與會盟的諸侯僅有兩位,那就是鄭襄公和陳國的大子午,也就是後來的陳成公。而且,對於夾縫中求生存的鄭襄公來說,會盟沒有任何約束力,今天參加楚國的會盟,明天就派人向晉國匯報情況,兩邊都不敢得罪。
料理了陳國的事務之後,楚莊王決定不再與晉國磨嘰,一勞永逸地解決鄭國問題。
公元前597年春天,楚軍入侵鄭國,包圍鄭國的首都新鄭,日夜攻打。圍城到第十七天,鄭國人快頂不住了,想向楚國人求和,問蔔,結果不吉;轉而又就“臨於大宮”和“巷出車”舉行問蔔,結果大吉。
所謂臨於大宮,就是跑到鄭國的祖廟去大哭;巷出車,則是將戰車陳列在街巷之中。這兩種活動都帶有決一死戰,絕不妥協之意。
既然天意如此,鄭國人也就放棄了投降的念頭,作好必死的準備,全體人民一起放聲大哭,連堅守在城墻上的將士也號啕大哭,直哭得驚天地,泣鬼神。想當年,鄭莊公縱橫河雒,打遍中原無敵手,一百多年後,他的子孫卻只能以號啕大哭的方式來作困獸之鬥,真是讓人唏噓。
哭聲傳到了楚軍大營,連楚莊王都聽到了,駭然道:“兩國交戰,百姓何罪?”於是命令楚軍停止攻城,後退數十裏地安營紮寨。
這一退為楚莊王的“霸道”寫下了註腳,深得世人好評。所謂霸主,原本就是打著仁義的旗號殺人的人。自古以來,識仁義而不會殺人的,被人們視為笨蛋,比如宋襄公;會殺人而不識仁義的,被視為暴君,比如齊襄公;既會仁義又會殺人,則成為天下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就是這樣的人。
鄭國人沒想到這一哭果然起作用,還以為是祖宗庇佑,趁著楚軍撤退,連忙修築城墻,加強新鄭的防衛。不久之後,楚軍卷土重來,再一次包圍新鄭。這一次,新鄭的城防比原來堅固多了,楚軍攻打了整整三個月才突破鄭軍的防禦。
六月上旬,楚莊王帶領部隊從皇門進入新鄭,這也是自公元前666年子元入侵新鄭以來,楚國軍隊第二次踏進鄭國的首都。鄭襄公肉袒牽羊(光著上身,牽著瘦羊)來迎接楚莊王,說:“全是我的錯,白活了一把年紀,卻不知道天命所歸,不自量力與大王對抗,殃及鄭國,辱及先人,更無臉拜見大王的尊顏。”
楚莊王將身體靠在車軾上,饒有興致地看著他表演。肉袒牽羊原本是商紂王的哥哥微子首創。當年周武王滅商,微子就是這樣向周武王表示降服,獲得周武王的寬恕。而對於楚國人來說,這樣的投降儀式也許並不陌生,公元前654年,許僖公就曾經對著楚成王表演過一次。
“無論大王怎麽懲罰我,我都唯命是從。就算您將我發配到江南,或者遷徙到海邊,我也心甘情願,因為那是我應得的。就算您消滅鄭國,將鄭國的男女作為您的仆人,我也不敢有意見,因為那是對抗您的下場。”說到這裏,鄭襄公擡眼偷偷看了一下楚莊王,後者正認真聽著,而且用鼓勵的眼光看著他,分明在說:“繼續,繼續。”
“但是,”鄭襄公清了清嗓子,接著說,“如果大王顧念楚、鄭兩國的傳統友好關系,不絕鄭國的社稷,讓鄭國的列祖列宗能夠繼續享受祭祀,使鄭國臣服於您,成為楚國的附庸,則鄭國上下都感念您的大恩大德,心悅誠服地接受楚國的領導。這也許是不切實際的癡心妄想,但也是我的真心話,請大王考慮。”
楚國的群臣都勸楚莊王不要接受鄭國的投降,直接將鄭國並入楚國的版圖。更有人說,從郢都千裏迢迢來到新鄭,連續作戰半年,將士們付出了太多血汗,怎麽能夠輕易就答應人家投降呢?
楚莊王擺擺手,制止了群臣的議論:“這個人身為國君,卻能夠這樣低三下四地求我,必能得到鄭國人民的信任,還是很有希望的嘛。再說我們討伐鄭國,是因為鄭國不服;現在既然服了,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還要怎麽樣呢?”於是接受了鄭襄公的投降,並親自揮動戰旗,指揮楚軍從新鄭撤出。
緊接著,楚國派潘尫(wāng)為代表,與鄭國簽訂了和平條約;鄭國則派公子去疾到楚國當人質。
就在楚軍第二次圍攻新鄭的同時,荀林父率領的晉國大軍正日夜兼程,前來救援鄭國。
此時的晉軍仍為三軍之制:荀林父為中軍元帥,先谷為副;士會為上軍元帥,郤克為副;趙朔為下軍元帥,欒書為副。除此之外,趙括、趙嬰為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韓厥為司馬。從這十三個人的名單不難看出,晉國的軍政大權仍由晉文公年代的老臣及其後代把持,而趙家子弟占了四人,風頭不減當年。
晉軍抵達黃河的時候,鄭國已經臣服於楚國,與楚國簽訂了城下之盟。得到這個消息,主帥荀林父便想打道回府,他對眾將說:“現在就算趕到鄭國也已經晚了,我們又何必日夜兼程?不如等到楚軍回國,我們再進軍討伐鄭國,也不算晚。”
士會讚同荀林父的意見:“言之有理。我聽說用兵之法,就是要發現敵人有漏洞才進軍。如果對方品德、刑法、政令、祭祀、禮儀都保持了常態,也就無隙可擊。楚王討伐鄭國,惱怒其三心二意而可憐其低三下四,鄭國背叛就討伐它,臣服就放過它,楚國的仁德和刑罰已經完善了。楚軍去年入陳,今年入鄭,百姓不感覺疲勞,君王沒招致怨恨,說明施政有方。大軍在前方作戰,國內的農、工、商各行各業均不受影響,車兵和步卒也能團結和睦,各安其分,實屬難得啊!”
士會此言並非誇大其辭。那些年間,楚國在令尹孫叔敖的治理下,各項法典不斷完善,軍政事務井井有條,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以作戰為例,楚軍被劃分為五個職能單位,右軍追隨主將,左軍準備糧草,前軍負責開路,中軍側重謀劃,後軍由精銳部隊組成,負責致命一擊。軍官各司其職,軍務自成體系,而且形成了完備的法典。
孫叔敖的管理水平在當世首屈一指。一年之前,楚莊王命孫叔敖親自監督沂城的建設。孫叔敖先派人擬訂工程設計,報告給司徒審批後付諸實施,從計量工程、測算日期、分配材料、委派人員、計算遠近到施工現場管理,一切都是有條不紊,只用三十天就順利完成任務,沒有出現任何浪費和工程質量問題。
另外,楚莊王本人也勤於政事,在人事方面,既重用王族親戚,也註重在外姓貴族中選拔骨幹,對於品德高尚的人予以重用,對於努力工作的人給予獎賞;平時還註意安撫老人,關心下層官吏的待遇;貴族和平民區別對待,貴族不能越權,平民亦有尊嚴,積極有效地促進了各階層的團結。
士會接著說,適時而進,知難而退,是用兵的原則,請主帥整頓軍備,等待時機,大不了我們還可以攻打弱小而昏亂的國家,為什麽一定要與楚國正面交鋒?
這話也許不中聽,但是有道理。打仗的原則就是要避實就虛,避強擊弱,不怕碰硬,更不硬碰。當時晉國眾將聽了荀林父和士會的發言,照舊產生了分歧。中軍副帥先谷主張繼續前進,稱:“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是因為軍隊勇敢,將士盡力。今天如果棄鄭國於不顧,自然不能說是盡力;有仗不打,也算不得勇敢,還不如去死!況且整頓軍隊出來,一聽說敵人強大就撤退,實非大丈夫所為。身為統帥,卻以不是大丈夫告終,在座各位做得到,我是做不到!”
討論的最後結果,主退派占了上風,荀林父於是命令全軍停止前進,準備打道回國。第二天一早,眾將齊集中軍大帳,安排退軍事宜,唯獨先谷不見人。荀林父派人去找,卻發現不僅先谷不見了,連他手下的數千部隊也不見了。
原來早在頭天晚上,先谷偷偷拔營,渡過了黃河。如果估計沒錯的話,此時他應該已經離楚國大軍很近了。
先谷的擅自行動使得晉軍全軍陷入被動。下軍大夫荀首悲觀地說:“這軍隊危險了!周易上說,軍隊出征,必須以律法治理,否則大兇。有統帥而不能服從領導,真的打起來,必定失敗,先谷此去,就算不戰死,也有大災難!”
司馬韓厥瞅了一眼荀林父,說:“先谷以偏師冒險,您的罪責最大。作為全軍統帥,將士不聽命令,是誰的責任?失去鄭國,丟掉軍隊,這個責任太重大了。不如幹脆進軍,就算打了敗仗,還有大夥共同承擔責任,總比呆在這裏,由您一個人承擔責任好。”
屬下不聽號令,統帥確實罪責難逃。但是,自從晉文公去世,晉國的眾將就以桀驁不馴而著稱,屢屢發生違令而行的事情,當事人都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先谷擅自行動,又豈是荀林父縱容的結果?
但事已至此,荀林父也只得聽從韓厥的建議,命令全軍渡河,接應先谷。
楚莊王大軍駐紮在鄭國的郔城,由孫叔敖擔任中軍主帥,公子嬰齊為左軍主帥,公子側為右軍主帥,打算飲馬黃河之後就回國。有趣的是,聽到晉軍渡過黃河的消息,楚莊王的第一個念頭和荀林父一樣:黃河水不喝了,立刻班師回朝。
楚莊王害怕戰爭嗎?當然害怕。自古以來,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越是對戰爭懷有敬畏感。因為戰爭不是游戲,是以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命為賭註的生死之搏,能夠不打,盡量不打。遠如周武王第一次伐紂,召集八百諸侯會於盟津,兵強馬壯,大家都說“紂可伐矣”,周武王卻以“未知天命”為由,解散了隊伍;近如齊桓公帶領八國聯軍討伐楚國,興師動眾,結果一箭不發,與楚國人簽訂了召陵之盟就回去了;又如晉文公在城濮大戰前退避三舍,因害怕與成得臣爭鋒,直到臨戰的前一天晚上還在猶豫不決。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只看到戰爭的輝煌,沒有留意這些人在戰前所作的思想鬥爭和痛苦抉擇。
楚莊王想逃,他手下有一個“嬖(bì)人”,名叫伍參,卻力勸他打這一仗。
所謂嬖人,就是寵臣,尤其指身份低賤而受到國君寵幸的人。可想而知,在門第觀念很重的封建社會,嬖人實際上是不太被人看得起的。作為名門之後的孫叔敖對於嬖人伍參議論軍機大事十分反感,他冷冷地說:“去年入陳,今年入鄭,戰事不斷,將士們都已經很疲勞了。這次如果戰而不勝,你伍參的肉夠我們吃嗎?”
伍參針鋒相對道:“如果戰而獲勝,是你孫叔敖無謀;戰而不勝,伍參的肉早被晉軍吃光了,哪輪得到你?”
孫叔敖懶得跟一個嬖人耍嘴皮子,命令將自己的戰車面向南方擺放,中軍大旗也朝南而立,以示南下之意。
當天夜裏,伍參又跑到楚莊王帳中,說:“晉軍統帥荀林父剛上任不久,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他的副手先谷剛愎自用,殘暴不仁,根本不聽他的指揮。三軍主帥想要獨斷專行卻辦不到,想要聽從命令卻沒有上級,導致將士們無所適從。這一仗,晉軍必敗無疑。再說,您堂堂一國之君,竟然在晉國的卿大夫面前逃跑,楚國的面子何在?”
伍參這話說到點子上了。那個年代的人,是很講究地位等級的,楚莊王權衡再三,覺得這場戰爭的勝算很大,而且有非打不可的理由,於是命令孫叔敖改變戰車的方向,全軍北上到管城,等待晉軍的到來。順便說一下,伍參有一位很有名氣的後人,叫做伍子胥。
得到楚軍前進的消息,晉軍也在敖山附近安營紮寨,等待戰機。
自城濮之戰以來,晉楚兩國屢有戰事,但都是小規模的戰爭,如此大規模的決戰,還是第一次。一時間,鄭國境內彌漫著大戰之前的緊張氣氛。做慣了墻頭草的鄭國人感覺到前景不明,不敢把寶都押在楚國人身上,又派大夫皇戌跑到晉軍大營,對荀林父說:“鄭國之所以屈服於楚國,只是為了保存江山社稷,並非對晉國有二心。楚軍這些年連打勝仗,必定驕傲輕敵,加上這次出國作戰已經半年,疲態已現,防備也不周密。您如果進攻楚軍,鄭國願意配合,楚軍必敗!”
平心而論,鄭國人的所作所為很不厚道,皇戌這番話也不過是在忽悠晉國人。但是先谷聽了很受用,跳起來說:“打敗楚國,收服鄭國,就在此一舉了,就聽他的!”
下軍副帥欒書不同意了,說:“自從楚國平息庸國的叛亂以來,楚王沒有一天不教育國民說,百姓安居樂業來之不易,禍患隨時可能發生,不可以放松戒備。也時時訓誡軍隊不可以坐在勝利結果上驕傲輕敵,絕不可學商紂王百戰百勝卻最終亡國。還用先祖若敖、蚡冒坐著柴車、穿著破衣開辟山林的事跡來鼓舞大家。這樣的楚國怎麽可以說是驕傲輕敵呢?當年城濮之戰,先大夫狐突就曾說過,‘師出有名則理直氣壯,師出無名則疲態畢現’,現在是我們做事情不合道德而和楚國結怨,理在楚國,又怎麽說楚軍疲態已現呢?我聽說,楚君的親兵分為左右兩廣,每廣有兵車三十乘,右廣值班到中午,再由左廣接替,直到黃昏,再由親近的內臣值班通宵,以備意外發生,這難道是防備不周密嗎?
“潘尫和公子去疾在各自的國家都是地位很崇高的人,潘尫代表楚國與鄭國簽訂盟約,去疾跑到楚國當人質,楚鄭兩國的關系分明是如膠似漆!現在卻跑到我們這裏來勸我們打仗,我們如果贏了就投靠我們,如果輸了就投靠楚國,鄭國人的鬼話完全不可信!”
聽了欒書的話,皇戌心頭一驚,臉色煞白。中軍大夫趙括、下軍大夫趙同卻站起來說:“領兵而來,就是為了尋找敵人決戰。打敗敵人,收服鄭國,又有什麽好猶豫的?我們聽從先谷的領導。”
這又是兩個不知死活的。身為軍中大夫,應該聽從統帥荀林父的領導,怎麽說是聽從先谷的領導呢?
荀首白了他們兩兄弟一眼,不屑道:“你們兩個,不過是自取其禍之徒!”
下軍元帥趙朔是趙盾的兒子,也就是趙括和趙同的侄子,他對兩位叔叔的魯莽很不滿意,但又不好得罪他們,只好含含糊糊地說:“欒伯(指欒書)是個好人,聽他的話,必能使晉國長治久安。”
正當晉國眾將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楚莊王派少宰(官名)為使者,來到了晉軍大營。少宰客客氣氣地說:“我們的國君自幼經歷坎坷,不善於辭令。聽說成王和穆王兩位先君曾經奔波於楚、鄭之間,為的就是教訓和平定鄭國,並非想與晉國爭利。請你們幾位不要誤會,別在這裏呆得太久!”意思是說,楚國人教訓鄭國人,不關你們晉國人什麽事,請你們走吧!
士會回答說:“當年周平王曾經命令我先君晉文侯,說‘你與鄭伯一道輔助王室,不要廢棄王命!’今天鄭國不遵循平王的旨意,與晉國離心離德,我們也不過是為了這事來質問鄭國,哪裏敢勞煩您前來過問?請回去向貴國國君轉達我們的謝意。”士會這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意思是說,晉國人教訓鄭國人,也不關你們楚國人什麽事,請你們別自討沒趣。
這一來一往很有意思,好比兩個人搶一張燒餅,又都不肯承認是搶,只肯說“我是來拿燒餅的,沒你的事!”——兩個人如果這樣吵架,一般是打不起來的了。
先谷認為士會這是在諂媚楚國人,私底下派趙括跟著少宰,走出營門之後才拉著少宰說:“剛剛那個人說的不算數,他沒有資格代表晉國說話。我們國君派我們來,就是為了把你們趕出鄭國,而且一再強調說,‘不要逃避作戰!’我們不能推卸責任。”
趙括此言一出,好比兩個人搶燒餅,本來都不想打架,只是吵吵嘴皮子,其中有一個人突然蠻橫起來,說:“我就是來打你的,怎麽著?”結果可想而知,這兩個人很快就要大打出手了。
沒想到,楚莊王聽到少宰的回覆,不怒反笑,又派使者來到晉營,直接與晉軍統帥荀林父會談,請求和平解決沖突。荀林父自然求之不得,答應了楚國方面的請求,雙方還約定了舉行會盟的日期和地點。
想當年城濮之戰,晉文公一讓再讓,一忍再忍,總是擺出一副委曲求全的樣子,而成得臣氣勢洶洶,咄咄逼人,死死咬住晉文公不放,結果卻是晉軍大勝,成就了晉文公的霸業。事隔四十年,晉楚兩雄第二次狹路相逢,形勢剛好倒過來,晉國人步步緊逼,而楚國人不斷讓步。到了這個時候,楚莊王還不放棄和談的努力,他究竟是膽小懦弱,還是高深莫測?
【第二次晉楚大戰:邲之戰】
與楚莊王的使者談妥了和平協議的條款之後,荀林父總算輕松了兩天。自從兩個月前離開絳都,他對這次遠征就有一種不祥之感,而一路上發生的事情,更使得他情緒低落,甚至後悔當初不該接任這個所謂的中軍元帥。
表面上看,他帶領的是當世最強大的一支軍隊,事實上卻只是一群烏合之眾。他就像一個白胡子老公公,趕著一群不聽話的鴨子來到黃河邊,耳朵裏充滿了“嘎嘎”的叫聲,一不留神就發現一只鴨子已經不見了,而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趕著剩下的鴨子去找那只鴨子……如果不是做惡夢,他上輩子一定是個鴨司令。
最可恨是那個叫做先谷的家夥,仗著祖上的餘威,根本不把他這個中軍元帥放在眼裏,膽大妄為,居然敢不聽命令,擅自行動,將全軍拖到戰爭的邊緣。他也不想想,以這樣的一盤散沙,怎麽能夠面對楚國的虎狼之師?幸好,那個楚王似乎是個通情達理的人,否則的話,一旦開戰,他荀林父的一世英名很有可能就要毀於一旦了。
正當荀林父微微瞇上眼睛,準備小憩一陣的時候,中軍帳外突然一陣騷動,一名侍衛匆匆跑進來匯報道:“楚軍進攻了!”
荀林父表面上不動聲色,心裏卻吃了一驚,連忙問:“多少戰車?多少步卒?”
“這個……戰車一乘,戰將三人,為首的似乎是楚國大將樂伯。”
“哦?”荀林父陷入沈思。
前來進攻晉軍的確實只有一車三人,為首的是楚莊王的猛將樂伯,駕車的是許伯,擔任護衛的是攝叔。
春秋時期各國交戰,仍留有些許商周之際的古風,每逢會戰,先遣勇士單車挑戰,進犯敵陣,稱之為“致師”,意在壓制敵方氣焰,提高己方士氣。
楚莊王派人與荀林父和談,盟約尚未簽訂,又派樂伯前來致師,用意是很明顯的:既然晉軍內部對於是戰是和的意見分歧很大,將帥不團結,那就再放個煙霧彈,搞得他們無從判斷楚軍的真實意圖,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需要說明的是,“致師”是一項很危險的任務。在前往晉營的路上,許伯說:“我聽說致師時駕車的人,要像風一樣掠過敵人的陣地,所到之處,敵人的旌旗靡倒,直到敵人的營壘門口,才能回來。”許伯駕車,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對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樂伯點點頭,也不含糊,說:“我聽說致師時立於車左的人,要以長箭射擊敵人,然後代替車夫執掌馬韁,車夫下車整理好馬身上的飾物和皮帶,再上車而回。”樂伯以主將的身份,負責引弓射敵,同時還要求這個三人小團隊保持優雅的姿態,出入敵陣就如同出門做客一般,連馬匹身上的飾物都要打理得整整齊齊——這種臨危不亂的武人氣概,在日本叫做武士道,在歐洲叫做騎士精神,但是在中國,自從秦朝“統一”中國以後,似乎就漸漸變得稀缺了。
攝叔聽完,也給自己提了個標準:“我聽說致師時立於車右的人,要跳入敵人的營壘,殺死敵人並割下耳朵,抓住俘虜後返回。”攝叔擔任護衛,又稱為“車右”,他給自己定的目標也不低。
三個人說著就到了晉軍陣前。許伯快馬加鞭,戰車飛馳闖入晉軍陣中;樂伯連發數箭,每箭皆不落空;表現最突出的是攝叔,像兇神惡煞一般跳下車,連砍數人,然後揮拳打暈一個已經嚇得半死的士兵,抱著他躍回車上。做完這一切,許伯將韁繩交給樂伯,下車從容不迫地整理好戰馬身上的飾物。
等到晉軍反應過來,他們已經沖出了營寨,朝著楚營的方向急馳。晉將鮑癸(guǐ)帶著數十乘戰車,兵分三路追擊樂伯。樂伯彎弓搭箭,左射馬,右射人,箭無虛發,致使左右兩路追兵亂成一團,只有鮑癸的中路人馬仍然緊追不舍。
樂伯本來想射鮑癸,伸手一摸箭囊,只剩一支箭。恰好前面有一群麋鹿,被突如其來的喧嘩聲驚動,作勢欲逃。樂伯一轉念,弓弦響處,長箭穩穩地釘在一頭鹿的背部。
樂伯叫攝叔下車,捧起死鹿擋在鮑癸車前。鮑癸心裏泛了一個嘀咕,正在想這南蠻耍什麽花樣,就聽見攝叔笑咪咪地說:“因為時節未到,應當奉獻的動物沒有來,只好將它奉獻給您的左右作為膳食。”
按照周禮,以獵物獻人,要根據不同的季節獻不同的品種。時值六月,獻麋鹿尚為時過早,所以攝叔有此一說。
鮑癸不知道這已經是樂伯的最後一支箭,心裏想,這分明是在警告我,如果再追下去,下一支箭就是射我嘛。同時又感嘆,區區一個護衛都將周朝的風俗摸得一清二楚,而且辭令通達,不亢不卑,誰敢說南蠻沒有文化,不懂禮儀啊?
鮑癸命人接受了攝叔的禮物,對左右說:“車左的楚將善於射箭,車右的護衛善於辭令,這都是君子啊!”於是不再追趕,樂伯三人得以安全返回。
樂伯的挑戰在晉營引起了騷動,也給先谷等“主戰派”一個極好的理由,他們齊集在中軍大營,逼問主帥荀林父:楚國人都踩到咱們頭上來了,難道還要當縮頭烏龜嗎?
趙括更是拔出佩劍,惡狠狠地砍在案幾上,說:“我等即便戰死,也不能忍受此等羞辱。”
說起荀林父的帳中,那真是魚龍混雜,什麽樣的人都有。其中有一位魏锜(qí),乃是晉文公的虎將魏犨之孫,頗通幾分武藝,自視甚高。當年晉成公為了鞏固公室的力量,曾經將一批異姓貴族任命為公族大夫,魏锜以為自己很有希望,誰知道榜上無名,因此一直懷恨在心,處心積慮就只想晉軍打敗仗。當時他聽到趙括這麽說,便站出來向荀林父請戰,說:“來而不往非禮也,楚將既然敢來致師,我軍也不能示弱,請您派我前去致師!”
話音未落,又有一位叫趙旃的站起來說:“如果魏將軍前去致師,我願為使者,前往楚營下戰書。”趙旃乃是趙穿之子,一直認為自己應當成為六卿(三軍正副元帥)之一,但是連個三軍大夫都沒當上,因此也是心懷不滿,唯恐天下不亂。
荀林父被搞得心煩意亂,跟士會商量了一陣,決定同意魏锜和趙旃前往楚營,但是任務有所改變:魏锜的任務是去譴責楚軍言而無信,趙旃則是去邀請楚莊王如期舉行會盟。
魏锜和趙旃接受了命令。看到這兩個人雄糾糾氣昂昂地駕車而去,上軍副帥郤克苦笑道:“兩個心懷不滿的人去了,咱們如果不作充分的防備,必敗無疑。”
先谷踹著路邊的小石子,冷冷地說:“鄭國人勸我們作戰,我們不敢戰;楚國人向我們求和,結果又不能和。主帥的意見飄忽不定,防備又有什麽用呢?”
士會勸說道:“還是要加強防備。如果這兩個人惹怒了楚國人,楚國人乘機掩襲,我們就很危險了。有備則無患,如果楚國人放棄敵意,前來會盟,再解除戒備也不遲;如果楚國人帶著敵意而來,我們有所防備,也不至於落敗。”
先谷不耐煩地說:“沒那個必要。”
士會是不想打這仗的,但是大敵當前的時候,他又極力主張加強防備,體現了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先谷很想打這仗,但是因為不痛快,連最起碼的軍事常識都置於一邊,在他的心裏邊,恐怕和魏锜、趙旃一樣,都恨不得晉軍失敗,好等著看荀林父的笑話吧。
士會越想越不放心,派上軍大夫鞏朔、韓穿二將在敖山前面設下七路伏兵。中軍大夫趙嬰也覺得形勢不容樂觀,派人先在黃河邊準備好船只。士會和趙嬰都是聰明人,所不同的是,士會考慮的是大局,趙嬰關心的僅僅是自己的生路。
魏锜奉命來到楚營,見到楚莊王,也不行禮,就大大咧咧地說:“荀元帥派我來告訴你們,準備好刀劍,咱們戰場上見!”說完轉身就走。楚將潘黨被他這種無理的態度惹惱了,帶上十幾輛戰車,一直追到熒澤(湖名)。正好有六頭麋鹿在湖邊吃草,魏锜心念一動,也張弓射死一頭麋鹿,命手下獻給潘黨,並且說:“您有軍事在身,獸人恐怕不能及時給您提供新鮮的野味,謹以此鹿獻給您的部下。”
所謂獸人,就是掌管打獵的官員。樂伯獻鹿於鮑癸,魏锜獻鹿於潘黨,均不說是獻給他本人,而是獻給他的部下——這也是春秋時期人們常用的客套方式,意思是小小禮物不成敬意,只敢獻給下人。
潘黨收下了這頭鹿,對自己的手下說:“人家這是學樂伯呢,我們難道還不如晉國人懂禮貌?”於是也放棄了追逐。那個年代的人,骨子裏頭有一種騎士精神,即便是赳赳武夫,也很有紳士風度。
相對於魏锜的魯莽,趙旃的行為更具有瘋狂氣概。他帶著幾十名手下,趁夜來到楚軍的營門之前,鋪了一張席子,自己坐在席子上喝了一夜酒,又命手下混入楚營。
由此可以看出,楚軍的防衛實際上也出現了漏洞。
前面說過,楚王的親兵分為左右兩廣,每廣兵車三十乘。從拂曉直到中午,由右廣擔任警備;從中午到黃昏,由左廣擔任警備。楚莊王乘坐右廣兵車,許偃駕車,神箭手養由基護衛;乘坐左廣兵車,彭名駕車,屈蕩護衛。直到第二天早上,楚軍才發現有晉軍混入營中。楚莊王十分惱怒,親自帶領左廣追擊趙旃。
趙旃逃到一片樹林前面,棄車跑入樹林。屈蕩也跳下車,尾隨而入。趙旃酒也醒了,情知鬥不過屈蕩,幹脆使了個金蟬脫殼,脫掉自己的盔甲,拼了命往樹林深處跑。屈蕩追趕不上,只好拿了他的盔甲回去向楚莊王交差。
這個時候,荀林父也覺得不對勁了,派出重車部隊出營接應魏锜和趙旃。潘黨遠遠地看到晉軍車隊揚起的塵土,連忙派人報告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