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晉國和楚國的角力 (3)
關燈
小
中
大
。作為那個年代星相學的權威,周王室內史叔服夜觀天象,預測道:“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國君將先後死於內亂。”
被叔服的烏鴉嘴說到,絕對不是一件好玩的事。當然,當時沒有網絡、電話、電報,甚至沒有一份報紙,遠在山東的齊懿公很有可能並沒聽到叔服的這一預測。因此,對於哈雷彗星的來訪,他也僅僅是看了一番熱鬧,沒有放在心上。真正讓他感到頭疼的,是如何處理公子舍的母親,也就是那位不招人喜歡的前第一夫人子叔姬。
子叔姬原本是魯國公主,也就是魯文公的姐妹。公子舍被殺之後,子叔姬悲傷過度,而且遭到軟禁,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脅,魯文公出於親情,很想將子叔姬接回魯國來居住,安度餘生。
魯文公的想法一點也不過分,在當時卻是“非禮”的事情。畢竟,嫁出去的女兒等於潑出去的水,娘家人無權決定其歸屬。魯文公如果直接通過外交途徑向齊懿公要人,結果肯定是碰一鼻子灰。
魯文公想出了一個“曲線救人”的辦法,他派公子遂前往王城雒邑,請求周天子從中斡旋,要齊國人放子叔姬回魯國。
“既然已經殺了她的兒子,還留著這位傷心的母親做什麽呢?”公子遂對周天子說。
此時的周天子,是當年才新上任的周匡王。周匡王是周頃王的兒子,他上臺沒幾天,王室的兩位大臣——周公閱和王孫蘇就為了爭奪王室政治的主導權爆發沖突。這一事件在諸侯中影響很壞,魯國甚至以此為由,沒有派人參加周頃王的喪禮。
周公閱長期以來擔任大宰,在王室的地位本來極其穩固。周頃王剛死,王孫蘇就跳出來與周公閱爭權,當時人們一般認為,這是受到了新天子周匡王的暗中支持。但是沒想到事情鬧得太大,周公閱和王孫蘇互不相讓,以至於周匡王也沒辦法收拾,最後只好把官司打到晉國這個過氣的霸主那裏,請晉國人來做評判。在這個緊要關頭,周匡王不知出於何種考慮,突然又背棄了王孫蘇,轉而支持周公閱,而且派卿士尹氏和大夫聃伯前往晉國,為周公閱說理。對於這樁送上門的王室官司,晉國的權臣趙盾采取和稀泥的手段,平息了雙方的怨氣,重新明確了周公閱在王室的執政地位。
就是這樣一位連自己的家務事都處理不好的周匡王,在收到魯國人的報告之後,居然興致勃勃地參與了齊魯兩國之間的糾紛,於同年冬天派大夫單伯出訪齊國,為魯文公說項,要求齊國人將子叔姬送回魯國。
單伯的到訪,使得齊懿公極為不爽。在他看來,子叔姬的事純屬齊國內政,非但魯國無權過問,就算是周天子也不該插手。腦門子一熱,他竟然命人將單伯扣押起來,同時順手將子叔姬也囚禁起來。
齊懿公囚禁子叔姬,是沒把魯國放在眼裏;扣留單伯,是沒把周天子放在眼裏。這都不是問題,因為魯國人歷來好欺負,周天子也不過是泥菩薩一尊,能管好自己的家務事就不錯了。但是,齊懿公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魯國此時正和晉國打得火熱,魯文公既然能夠在晉靈公面前為衛國、鄭國說情,自然也能為自己說上一兩句話。
公元前612年春天,魯文公派季孫行父出使晉國,請求晉國做主,為王室和魯國討回一個公道,要求齊國盡快釋放單伯和子叔姬。到了夏天,齊國迫於晉國的壓力,終於釋放了單伯,但是仍然囚禁著子叔姬。
陰魂不散的子叔姬已經成為齊懿公的一塊心病,而魯國人不厭其煩地要求子叔姬回國,更使得他心神不寧,坐立不安。這一年秋天,齊懿公終於按捺不住,派兵入侵魯國的西部邊境,企圖通過軍事壓力來打消魯國人的念頭。
魯文公派季孫行父再一次到晉國告急。
此時的晉國,剛剛以郤缺為統帥,帶領上下二軍討伐蔡國,為的就是教訓教訓蔡國竟然有膽子不參加去年的新城會盟。蔡國人幾乎沒有抵抗,就走到了談判桌前,與郤缺簽訂了城下之盟,宣告脫離楚國的控制,投入晉國的懷抱。
在這種情況下,公元前612年十一月,晉、宋、衛、蔡、陳、鄭、許、曹等國諸侯在扈地會盟,重溫新城會盟的精神,商議共同討伐齊國的大事。
不過,這次會盟和新城會盟一樣,也是雷聲大,雨點小。齊懿公聽到消息,連夜派人趕到扈地,給晉靈公或者說就是給趙盾送了一份厚禮,要求晉國網開一面,放齊國一馬。趙盾收了賄賂,討伐齊國的事也就不提了,原本殺氣騰騰的兵車之會變成了歌功頌德的衣裳之會①。魯文公對此十分不滿,幹脆連會盟都不來參加,以示抗議。
事到如今,齊懿公也不好再囚禁子叔姬了,於是派人將子叔姬送回魯國。《左傳》對此特別加以解釋,說齊國人這樣做,是因為周天子的影響使然。這當然是不負責任的解釋。客觀地說,晉國人主導的扈地會盟雖然虎頭蛇尾,而且存在收受賄賂的貓膩,在客觀上卻無疑導致了齊懿公釋放子叔姬。因為感情上鬧別扭,《左傳》故意貶低扈地會盟的作用,硬要將子叔姬的回國歸功於周天子,再一次體現了魯國人面對齊國人的弱勢心理。說句題外話,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弱勢心理,往往導致其喪失客觀的判斷力,在一些嚴肅的歷史事實上產生扭曲的見解,以此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在現代也是屢見不鮮的。
扈地會盟雖然迫使齊懿公釋放了子叔姬,但同時也給了他一個信號:所謂的天下霸主,原來也受不住金錢炮彈的進攻。扈地會盟過後不到一個月,摸透了晉國人秉性的齊懿公再一次鋌而走險,悍然發動了對魯國的軍事進攻。齊國還公然破壞國際秩序,同時進攻了扈地會盟的成員國曹國,一直打到人家的都城門下。齊國進攻曹國的理由很簡單:這一年夏天,曹文公到魯國朝覲了魯文公。
事實上,曹文公朝覲魯文公,乃是秉承古代的傳統,“諸侯五年再相朝,以修王命”,原本無可厚非,也不關齊國什麽事。季孫行父對齊國的暴行評論說:“齊侯不得好死啊,自己無禮也就罷了,還要討伐有禮之人,口口聲聲‘你為什麽要行禮’。禮,是順應天意而設的,禮就是天之道。自己違逆天理,還不讓人順應天意,實在是罪無可赦。”
話雖如此,好漢不吃眼前虧,公元前611年,季孫行父和公子遂先後來到齊國,與齊國人進行了談判,委曲求全,最終以和平方式解決了兩國之間的矛盾。
【再一次的弒君熱潮】
重覆我們前面說過的一個話題,當國君是一件很無趣的事情。當國君之所以無趣,是因為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人盯梢,稍有不慎,近則被卿大夫訓斥,耳根不凈;遠則被載入史書,貽笑千年;輕則失政,重則亡國,總之是一點也不好玩。更要命的是,國君身邊從來不缺乏君位的覬覦者。雖然在任何一個年代,殺國君都是一項非常嚴重的罪行,並且被特別用一個“弒”字標註出來,但是縱觀春秋數百年,弒君的記錄卻比比皆是,後人甚至有“春秋之中,亡國五十二,弒君三十六”的統計數據,弒君似乎是春秋年間的一項時尚運動,如果哪個國家沒有發生過弒君事件,倒是讓人有點不習慣。可想而知,在這種環境下當國君,隨時都有被弒的危險,實在不是一件好玩的差使。
公元前613年哈雷彗星造訪地球,在《春秋》上留下了確鑿的記錄。對此,當時的星相學權威、周王室的內史叔服預測說:“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將先後死於內亂。”從後面發生的事情來看,叔服不是半仙,而是全仙。
第一個被叔服說中的是宋國的君主宋昭公。自公元前620年上臺以來,宋昭公過得一直不怎麽平安。首先是即位當年,他想驅逐群公子,結果被“穆、襄之族”群起而攻之,造成公孫固、公孫鄭死亡,最後以“六卿和公室”而告終;其次是公元前619年,他的祖母宋襄公夫人發動華氏、樂氏、皇氏等幾家貴族作亂,殺死了宋昭公的主要支持者孔叔、公孫鐘離和公子卬;接著到公元前617年,楚穆王又陳兵宋國邊境,以武力脅迫宋昭公臣服於楚國,在宋國的孟諸舉行了大規模的狩獵活動,活動中宋昭公因為未遵從號令而被楚國人責罰,顏面無存;公元前613年,宋國蕭地守將高哀看不慣宋昭公的所作所為,叛逃到魯國。總之,宋昭公在位的時候,內憂外患不斷,他本人也喜歡瞎折騰,不是想驅逐群公子,就是對祖母無禮,導致國內政局動蕩,故事頻發,國不泰民不安。在這種情況下,身邊的人難免有取而代之的想法。這個人就是宋昭公同父異母的弟弟公子鮑。
公子鮑是個什麽樣的人呢?他和我們前面說過的公子商人(也就是齊懿公)有得一比。應該說,在收買人心這方面,他比公子商人更高明。公子商人收買的對象主要是齊國的“國人”,而公子鮑的收買對象和收買手段更是全方位、多層次。
第一,他“禮於國人”。宋國鬧饑荒的時候,他竭盡全力,傾其所有,將糧食低價賣給首都的居民。年齡在七十歲以上的老者,他更是免費贈送糧食,而且不時奉上一些山珍海味,深得老頭子們喜愛。
第二,他“無日不數於六卿之門”。也就是說,他既註重群眾基礎,又註重走上層路線,天天跑到六卿的府上噓寒問暖,很會來事,是領導們的貼心人。
第三,他尊重人才,“國之材人無不事也”。只要是有本事的人,不論貴賤,他都願意結交。
第四,他善於利用親情資源,“自桓以下無不恤也”。自曾祖父宋桓公以下的公族人士,都得到了他的照顧。
第五,他得到祖母宋襄公夫人的支持。前面說過,宋襄公夫人是周襄王的姐姐,在宋國有很強大的政治影響力,振臂一呼,就可以發動公族作亂。但是,宋襄公夫人為什麽要支持公子鮑呢?答案也許讓人意想不到:因為他長得帥。有《左傳》的記載為證:“公子鮑美而艷。”
早在公元前711年的記載中,《左傳》的作者曾經將“美而艷”三個字賦予宋國當時的絕色美人、孔父嘉的妻子孔夫人。事隔一個世紀,公子鮑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二人。用“美而艷”來形容一個男人的美,後人不難推測,公子鮑絕非粗獷型的帥哥,而是更趨於女性化的俊男,長得大概和陳坤比較類似吧。孔夫人美而艷,是酥到骨頭裏的美,可以令華父督色授魂與;公子鮑美而艷,同樣具有銷魂蝕骨的效果,使得身為祖母(當然不是親祖母)的宋襄公夫人也把持不住,主動向他投懷送抱,要與他私通。
史料記載,周襄王在位三十四年而崩,此時距周襄王的死又有八年,距宋襄公之死則有二十六年。宋襄公夫人是周襄王的姐姐,以此推算,此時年齡當在六十左右。古代女子十三四歲便婚配,十五六歲即生子,如果過了三十歲,便可稱作半老徐娘。宋襄公夫人以六十歲的高齡,仍然春心蕩漾,搔首弄姿,當屬罕見。還好,公子鮑雖然急於得到這位祖母的支持,但是總算保留了做人的底線,沒有硬著頭皮和她上床,而是非常委婉地拒絕了她的追求。
後人無從揣測公子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宋襄公夫人雖然求愛被拒,卻仍然對公子鮑一往情深,或者說,越發希望得到公子鮑的愛了。她把對公子鮑的支持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不僅僅為他搖旗吶喊,更拿出自己的私房錢為公子鮑提供政治資金,讓他以更慷慨的手段來收買人心。
如果將公子鮑與宋昭公之間的政治博弈看作一場牌局的話,毫不誇張地說,所有的王牌都被公子鮑抓在手裏,宋昭公只有舉手投降的份。
我們不妨看看當時能夠左右宋國政局的“六卿”,他們分別是:
右師華元,也就是華父督的曾孫。
左師公孫友。
司馬華耦,與華元是兄弟。據記載,公元前612年,華耦代表宋國出訪魯國,魯文公以對待卿的禮節來接待他,他推辭說:“我的祖上華父督得罪了先君宋殤公,被記載於各國的史書,我作為他的後人,哪裏敢屈辱君侯您賜宴呢?”強烈要求以大夫的禮節相對待。魯國人認為他應對得體。
司徒鱗鱹。
司城蕩意諸,公元前619年的內亂中,作為宋昭公的支持者,蕩意諸被迫逃到魯國避難。公元前616年,經魯國大臣公子遂從中斡旋得以回國。
司寇公子朝。
六卿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司城蕩意諸。
蕩意諸的祖父叫公子蕩,父親叫公孫壽,都是公族人士。按照“賜族”的原則,到了意諸這代,被國君賜以“蕩”姓,所以叫做蕩意諸。
蕩意諸家世代擔任司城的職務。公子蕩於公元前619年前後去世,本來應該由公孫壽來接任司城,可是公孫壽轉而讓自己的兒子蕩意諸接任了這個職務。當時的人們都覺得很奇怪,公孫壽解釋說:“當今國君無道,司城又是接近國君的大官,恐怕禍及自身。但是,如果棄官不做吧,一家人的生活從此又沒有著落,也不是個辦法。兒子,就是另外一個自己,為了家族的利益,他也應該挺身而出。就算他因此而死,只要我還活著,就不至於滅族。”
公孫壽這麽做,很難說是無恥還是獨到的大智慧。但是他的兒子蕩意諸卻是一個頗為忠義的人,而且忠義得近似於迂腐。
公元前611年十一月,宋襄公夫人計劃趁宋昭公到孟諸打獵的機會,派人殺死他。
當時的形勢對宋昭公很不利。宋襄公夫人和公子鮑的陰謀已經成了陽謀,連宋昭公本人都知道了。可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知道了又能怎麽樣呢?
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一貫不怎麽靈光的宋昭公倒是表現出一種樂天知命的從容。他按照原定計劃,前往孟諸湖狩獵,而且將能帶上的金銀珠寶全部帶上。
蕩意諸試探性地問他:“何不逃亡國外,要求諸侯接納,尚可保住性命?”宋昭公回答道:“我身為國君,卻不能讓卿大夫們滿意,也不能讓祖母和國人滿意,就算逃出去,諸侯誰肯接納我?再說,既然當上了國君,卻跑到國外對別人俯首稱臣,不如安然受死。”在路上將金銀珠寶分給身邊的侍從,要他們各自逃難。唯獨蕩意諸堅決不肯離去。
宋襄公夫人素知蕩意諸忠義,於是特意派了一位使者到孟諸湖傳話,要蕩意諸速速離開,以免玉石俱焚。
蕩意諸謝過使者的好意,迎著山間的寒風說:“身為臣子,在君主有難的時候就逃跑,就算僥幸保住了性命,新君又將會怎麽看待這種人呢?”說完將使者打發回去了。
從這一段記載來看,六卿之中,只有蕩意諸死心塌地隨著宋昭公,其餘五人縱使沒有成為公子鮑的同黨,也唯恐禍及自身,都躲在家裏作壁上觀。
宋襄公夫人派帥甸帶人截殺宋昭公,蕩意諸以死表達了自己的忠義。所謂帥甸,是春秋時期的官名,統帥步兵約三百人,大概相當於現在的營長吧。
宋昭公治國無方,眾叛親離,所以宋襄公夫人只派區區一個營長就將他解決了。《春秋》記載:“宋人弒其君杵臼。”杵臼就是宋昭公的名字。《左傳》解釋說,因為宋昭公無道,所以直書其名,以示批評。
公子鮑如願以償地繼承了宋國的君位,也就是歷史上的宋文公。他任命同胞弟弟公子須擔任了司城一職。後來司馬華耦去世,他又任命蕩虺(huì)接任了司馬一職。
蕩虺就是蕩意諸的弟弟。宋文公這樣做,除了安撫人心,還是懷著對蕩意諸的些許敬意罷。
宋國的政權更疊得到了上至宋襄公夫人、下至普通國民的支持,雖然有流血事件發生,卻沒有造成更多的動蕩。相比之下,反倒是國際社會對這一事件表現出了更大的興趣。公元前610年,由晉國發起,匆匆組成的晉、衛、陳、鄭四國聯軍以弒君之罪討伐宋國。
據《國語》記載,年少的晉靈公對於這次出兵表示了不同的意見,他對趙盾說:“這事不是咱們晉國的當務之急啊。”趙盾回答:“天地至高無上,其次則是君臣大義,這是自古以來的明訓。現在宋國人以下犯上,殺了他們的國君,這是違反君臣大義的,必受天譴。晉國是天下的盟主,如果不執行天意,我怕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晉國。”於是在大廟檢閱軍隊,大張旗鼓準備討伐宋國。趙同對此疑惑不解,問:“國家將有大戰,您不去安撫民眾,反而敲鑼打鼓,是為什麽?”趙盾回答得冠冕堂皇:“別的國家有大罪就去討伐,有小罪則去譴責。如果我們秘密行動,偷襲宋國,別人會覺得我們是在侵略弱小的國家。所以,我們必須大張旗鼓,用正義之師去聲討宋國人的罪過,這是正大光明的事,只恐怕外界不知道。我這樣做,也是為了宣傳君臣大義啊!”於是派出使者昭告天下,帶著諸侯聯軍,鼓樂喧天地來到了宋國。
趙盾講了那麽多大道理,擺出一副奉天討罪的架勢,動員了為數眾多的部隊,結果卻和上次討伐齊國一樣,又是以虎頭蛇尾而告終,不但沒有將以下犯上的宋文公繩之以法,反而承認了宋文公政權的合法性,偃旗息鼓地回來了。
本來是去問罪,結果變成了賀喜,這種事也只有趙盾才做得出了。史料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猜也猜得到,這次又是金錢起了作用。宋文公參照齊懿公的做法,給趙盾送了一筆不菲的賄賂,就將四國聯軍打發走了。
這件事讓齊懿公徹底看清了晉國這位霸主的真面目。同年夏天,他單方面撕毀齊魯兩國的和平協議,親自帶兵侵略魯國北部邊境。這自然又是嚴重違反扈地同盟條約的行為。但是,魯國人也算是徹底看清了晉國的真面目,沒有對其抱任何幻想,趕快派公子遂到齊國要求和談,並與齊懿公在谷城簽訂了城下之盟。
同年冬天,公子遂再一次來到齊國,拜謝齊懿公,同時也是為了試探齊國對魯國的野心究竟有多大。回來之後,他對魯文公說:“大家都擔心,說齊國人要吃魯國的麥子了。但是據我觀察,這事不太可能,因為齊侯和我說話的時候,語氣茍且。臧文仲說過,為民之主者,茍且必死。讓我們拭目以待。”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9年春天,齊魯邊境又傳來令人不安的消息,齊軍主力再一次集結,準備入侵魯國。但是,魯國人枕戈待旦等待了十幾天,邊境對面卻沒有任何動靜,於是派出探子前往齊國打探,才知道原來是齊懿公得了病,所以將入侵魯國的事情耽擱下來了。
魯國人還得知,齊懿公病入膏肓,齊國的醫生都束手無策,斷定齊懿公熬不到秋天了。對此,魯國上上下下都松了一口氣,魯文公還特意派人進行占蔔,並且說:“如果那個人在發兵之前就死了,該多好!”
大夫惠伯跑到大廟中,將魯文公的願望告訴了用來蔔筮的龜甲——這是當時的一貫做法,在蔔筮之前,將所蔔之事告龜,並且要舉行相應的儀式。掌管蔔筮的大夫楚丘奉命以龜甲蔔筮,得到的結果是:“齊侯等不到發兵就會死,但並非因為疾病。而主公也聽不到他的死訊,告訴龜甲的人也有兇兆。”
“主公”就是魯文公,他之所以聽不到齊懿公的死訊,是因為他先齊懿公而去。告訴龜甲的人當然就是惠伯,他的不幸也將很快降臨。
公元前609年二月,在位十八年的魯文公去世了。三個月後,齊懿公死於非命。
齊懿公在當公子的時候,與大夫邴歜(chù)的父親因為爭奪地皮而發生矛盾,結果沒有占到便宜。等他當上了國君,邴歜的父親已經去世多年,齊懿公派人將這老頭子的墳墓挖開,將其屍首弄出來,執行了刖刑,也就是砍斷了兩只腳,以洩當年之憤。
中國人自古尊重死者。齊懿公這樣做,邴歜敢怒而不敢言。更令人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齊懿公居然任命邴歜當了他的駕駛員。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因為邴歜懷恨在心,隨時有可能找機會行刺齊懿公。但齊懿公絲毫不以為然。我們很難理解他這樣做的動機,只能推測,他覺得這樣做很有趣,僅僅是有趣。
更有趣的是,齊懿公喜歡上了另一位大夫閻職的老婆,而且將閻夫人搶到公宮裏去了。也許是為了羞辱那位倒黴的丈夫,也許是為了某種陰暗的心理樂趣,他又任命閻職擔任了驂(cān)乘。
國君出征乘坐戎車,站在國君身邊的戎車護衛稱為“戎右”;平時出行乘坐乘車,站在國君身邊擔任警衛的叫做“驂乘”。可見,驂乘就相當於國君平時的警衛員,也是相當敏感的職務。現在齊懿公只要出門,身邊最親近的兩個人中,一個與他有刖父之仇,一個與他有奪妻之恨,這實在相當罕見。
公元前609年五月,齊懿公帶著宮庭人員到臨淄郊外的申池游玩。司機邴歜和警衛閻職兩人在申池之中游泳消暑,談笑間,邴歜突然用竹子敲了閻職的頭部一下。閻職勃然大怒,就要與邴歜拼命。
“別,別……”邴歜嬉皮笑臉地說,“人家搶了你老婆你都不生氣,打你一下又有什麽大不了!”
閻職楞了一下,聽出邴歜話裏有話,回應道:“那我比那種老爸的屍骨被刖,但是不知道傷心的人如何啊?”
兩個人相互對了一個眼神。遠遠望去,齊懿公喝醉了酒,正躺在池邊一片竹林邊上酣然大睡呢。身邊一個警衛都沒有——警衛就是閻職啊。兩人悄悄游過去,閻職掏出一把隨身攜帶的短刀,邴歜繞到齊懿公身後,突然按住他的肩膀,閻職手起刀落……
殺死齊懿公後,邴歜和閻職將他的屍體拖到竹林中。他們氣定神閑地做完這些事,駕著齊懿公的馬車晃晃悠悠地回到城裏,找了一家酒館喝得酩酊大醉,然後將酒杯一扔,帶著各自的家屬,不緊不慢地投奔他國去了。
據傳,家人得知他們弒君之後,都非常緊張,一個勁地催促他們快馬加鞭,好躲避追殺。邴歜不以為意說:“不用急,昏君無道,國人早就恨不得他下臺了,我們有什麽好怕的?”
果然,齊國人對齊懿公的死都表現得漠不關心,他們打掃了一下公宮,很快擁立公子元為君。公子元也就是歷史上的齊惠公。齊桓公所生的兒子中,他是第五個登上君位的。
同年六月,魯國為魯文公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作為兩國關系改善的標志,齊惠公派使者參加了魯文公的葬禮。
為了抓緊討好齊國的新主人,這一年秋天,魯國大夫公子遂和叔孫得臣來到齊國,祝賀齊惠公登上君位,同時對齊國派人參加魯文公的葬禮表示感謝。
但是,公子遂此行除了上述公開的使命,還有一項自作主張的秘密使命。
齊魯兩國歷來通婚。魯文公的正室姜氏,也是齊國的公主。姜氏為魯文公生了大子惡和公子視。魯文公死後,按照慣例,應該由大子惡來繼承君位。但是,魯文公還有一個寵妾,名叫敬嬴,敬嬴生了公子倭。敬嬴出身不如姜氏高貴,但是有政治野心,很早就和公子遂搭上了關系(是什麽樣的關系不得而知),將公子倭托付給公子遂照顧。魯文公死後,公子遂就想立公子倭為君,但是遭到了惠伯等大臣的強烈反對。
公子遂到齊國的秘密使命就是,說服新上臺的齊惠公同意公子倭擔任魯國國君,這就意味著要廢除大子惡的繼承人地位。
大子惡的母親姜氏是齊國公主,公子遂想要廢除大子惡的繼承人地位,事先征求齊惠公的意見,自然是持重之計,但也是與虎謀皮之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齊惠公居然同意了公子遂的想法。《左傳》對此的解釋是,“齊侯新立而欲親魯,許之。”單單為了親近魯國,就答應人家欺負自己人,似乎有點說不過去。我們只能猜測,問題還是出在“新立”上,齊惠公畢竟也是通過“弒君”的游戲而上臺的,在諸侯之中,存在一定的合法性危機,如果魯國這樣有影響力的國家能夠承認他的合法性,他願意做這筆生意。更何況,為了討好齊惠公,公子遂還許諾,一旦公子倭上臺,就迎娶齊國公主為妻,並且把濟西的土地獻給齊國,作為報答。
得到齊惠公的許可,公子遂便放手行動了。從齊國回來不久,他派人暗殺了大子惡和公子視,立公子倭為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魯宣公。
公子遂同時殺害了朝中的反對黨惠伯。據《左傳》記載,公子遂假傳大子惡的命令,召惠伯入宮晉見。惠伯的家臣公冉務人看出了不對勁,提醒惠伯說,去了之後兇多吉少。惠伯是個思想守舊的人物,他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公冉務人拍著大腿說:“咳,君命當然不可違,可如果不是君命,您為什麽要聽從呢?”惠伯一定要去,結果被公子遂的手下殺死在公宮的馬廄之中。公冉務人則保護著惠伯的家人出逃到蔡國。
惠伯忠君而死,後人評價惠伯,卻沒有太多的褒揚。最具代表性的評論是這樣說的:凡有奸人(當然是指公子遂之流)當道,欲行廢奪主君之事,如果要反對,就必須充分考慮對策,光以口舌抗爭,優柔寡斷,行事不密,則只能坐以待斃。
有意思的是,在《春秋》的記載中,大子惡之死僅以“子卒”二字記述,而惠伯之死則根本不書。據後人推測,這是當時的史官害怕公子遂報覆,所以不敢直書其事。
最可憐的是大子惡與公子視的母親姜氏。公子遂殺了她的兩個兒子之後,倒是不敢像齊國人那樣又將母親扣留起來,主動將姜氏送回到齊國去。姜氏的馬車經過魯國都城的大街,她忍不住悲傷,大哭道:“天啊,襄仲(公子遂字襄仲)大逆不道,殺嫡立庶,兩個小孩有什麽罪過啊!”聽到的人無不傷感而哭。因此,魯國人又稱姜氏為哀姜。算起來,這已經是魯國的第二個“哀姜”了(第一個是魯莊公的老婆)。
公元前609年,諸侯級的人物先後去世的有魯文公(病逝)、秦康公(自然死亡)、齊懿公(被仇殺)、魯大子惡(被暗殺)和莒紀公(被刺殺)。
莒國是春秋時期的小國,與魯國相鄰,又靠近東夷部落,因此文化習俗與東夷人相近。莒國的國君死後,沒有謚號,其國君往往以地名為號。莒紀公的“紀”字,就是地名。
莒紀公生了大子仆,又生了小兒子季佗。莒紀公疼愛小兒子,因此不顧傳統,廢除了大子仆的繼承權,打算讓季佗來繼承自己的位置。大子仆對此十分不滿,加上莒紀公平時荒淫無度,深受國民憎恨,大子仆於是發動國民暴動,殺死了莒紀公,然後帶著一批金銀財寶投奔魯國。
新上任的魯宣公收到大子仆的賄賂,當場就拍板,要賜給大子仆一塊土地,並且交待左右說:“今天必須辦好手續,將土地賜給他!”
但是,奉命辦事的季孫行父一轉身就將魯宣公的命令改了,他命令司寇將大子仆監管起來,送出邊境,而且說:“今天必須將他送出去,不得有誤!”
魯宣公十分不解也十分不滿,追著季孫行父要論個曲直是非。
這個年輕人還沒感覺到,自從公子遂殺死大子惡,將他立為君主,魯國的政局就悄然發生了變化,國君的權力被日益強大的公室貴族所侵奪,“三桓”控制魯國的局面逐漸成形。
前面說過,所謂“三桓”,就是魯桓公的幾個兒子的後裔,分別是季友的後代季氏、慶父的後代孟氏和叔牙的後代叔孫氏。季孫行父是當時季氏的族長,位高權重,聽了魯宣公的追問,他笑而不答,轉頭叫大史克給年少的國君解釋。
大史克接下來說的一段話,堪稱一篇小論文:
“當年,我國的先大夫臧文仲教季孫行父如何服侍君主,行父奉若圭臬(niè),不敢有半點馬虎。
“臧文仲大夫是這樣說的——看到有人以禮侍奉君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被叔服的烏鴉嘴說到,絕對不是一件好玩的事。當然,當時沒有網絡、電話、電報,甚至沒有一份報紙,遠在山東的齊懿公很有可能並沒聽到叔服的這一預測。因此,對於哈雷彗星的來訪,他也僅僅是看了一番熱鬧,沒有放在心上。真正讓他感到頭疼的,是如何處理公子舍的母親,也就是那位不招人喜歡的前第一夫人子叔姬。
子叔姬原本是魯國公主,也就是魯文公的姐妹。公子舍被殺之後,子叔姬悲傷過度,而且遭到軟禁,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脅,魯文公出於親情,很想將子叔姬接回魯國來居住,安度餘生。
魯文公的想法一點也不過分,在當時卻是“非禮”的事情。畢竟,嫁出去的女兒等於潑出去的水,娘家人無權決定其歸屬。魯文公如果直接通過外交途徑向齊懿公要人,結果肯定是碰一鼻子灰。
魯文公想出了一個“曲線救人”的辦法,他派公子遂前往王城雒邑,請求周天子從中斡旋,要齊國人放子叔姬回魯國。
“既然已經殺了她的兒子,還留著這位傷心的母親做什麽呢?”公子遂對周天子說。
此時的周天子,是當年才新上任的周匡王。周匡王是周頃王的兒子,他上臺沒幾天,王室的兩位大臣——周公閱和王孫蘇就為了爭奪王室政治的主導權爆發沖突。這一事件在諸侯中影響很壞,魯國甚至以此為由,沒有派人參加周頃王的喪禮。
周公閱長期以來擔任大宰,在王室的地位本來極其穩固。周頃王剛死,王孫蘇就跳出來與周公閱爭權,當時人們一般認為,這是受到了新天子周匡王的暗中支持。但是沒想到事情鬧得太大,周公閱和王孫蘇互不相讓,以至於周匡王也沒辦法收拾,最後只好把官司打到晉國這個過氣的霸主那裏,請晉國人來做評判。在這個緊要關頭,周匡王不知出於何種考慮,突然又背棄了王孫蘇,轉而支持周公閱,而且派卿士尹氏和大夫聃伯前往晉國,為周公閱說理。對於這樁送上門的王室官司,晉國的權臣趙盾采取和稀泥的手段,平息了雙方的怨氣,重新明確了周公閱在王室的執政地位。
就是這樣一位連自己的家務事都處理不好的周匡王,在收到魯國人的報告之後,居然興致勃勃地參與了齊魯兩國之間的糾紛,於同年冬天派大夫單伯出訪齊國,為魯文公說項,要求齊國人將子叔姬送回魯國。
單伯的到訪,使得齊懿公極為不爽。在他看來,子叔姬的事純屬齊國內政,非但魯國無權過問,就算是周天子也不該插手。腦門子一熱,他竟然命人將單伯扣押起來,同時順手將子叔姬也囚禁起來。
齊懿公囚禁子叔姬,是沒把魯國放在眼裏;扣留單伯,是沒把周天子放在眼裏。這都不是問題,因為魯國人歷來好欺負,周天子也不過是泥菩薩一尊,能管好自己的家務事就不錯了。但是,齊懿公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魯國此時正和晉國打得火熱,魯文公既然能夠在晉靈公面前為衛國、鄭國說情,自然也能為自己說上一兩句話。
公元前612年春天,魯文公派季孫行父出使晉國,請求晉國做主,為王室和魯國討回一個公道,要求齊國盡快釋放單伯和子叔姬。到了夏天,齊國迫於晉國的壓力,終於釋放了單伯,但是仍然囚禁著子叔姬。
陰魂不散的子叔姬已經成為齊懿公的一塊心病,而魯國人不厭其煩地要求子叔姬回國,更使得他心神不寧,坐立不安。這一年秋天,齊懿公終於按捺不住,派兵入侵魯國的西部邊境,企圖通過軍事壓力來打消魯國人的念頭。
魯文公派季孫行父再一次到晉國告急。
此時的晉國,剛剛以郤缺為統帥,帶領上下二軍討伐蔡國,為的就是教訓教訓蔡國竟然有膽子不參加去年的新城會盟。蔡國人幾乎沒有抵抗,就走到了談判桌前,與郤缺簽訂了城下之盟,宣告脫離楚國的控制,投入晉國的懷抱。
在這種情況下,公元前612年十一月,晉、宋、衛、蔡、陳、鄭、許、曹等國諸侯在扈地會盟,重溫新城會盟的精神,商議共同討伐齊國的大事。
不過,這次會盟和新城會盟一樣,也是雷聲大,雨點小。齊懿公聽到消息,連夜派人趕到扈地,給晉靈公或者說就是給趙盾送了一份厚禮,要求晉國網開一面,放齊國一馬。趙盾收了賄賂,討伐齊國的事也就不提了,原本殺氣騰騰的兵車之會變成了歌功頌德的衣裳之會①。魯文公對此十分不滿,幹脆連會盟都不來參加,以示抗議。
事到如今,齊懿公也不好再囚禁子叔姬了,於是派人將子叔姬送回魯國。《左傳》對此特別加以解釋,說齊國人這樣做,是因為周天子的影響使然。這當然是不負責任的解釋。客觀地說,晉國人主導的扈地會盟雖然虎頭蛇尾,而且存在收受賄賂的貓膩,在客觀上卻無疑導致了齊懿公釋放子叔姬。因為感情上鬧別扭,《左傳》故意貶低扈地會盟的作用,硬要將子叔姬的回國歸功於周天子,再一次體現了魯國人面對齊國人的弱勢心理。說句題外話,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的弱勢心理,往往導致其喪失客觀的判斷力,在一些嚴肅的歷史事實上產生扭曲的見解,以此獲得心理上的平衡,在現代也是屢見不鮮的。
扈地會盟雖然迫使齊懿公釋放了子叔姬,但同時也給了他一個信號:所謂的天下霸主,原來也受不住金錢炮彈的進攻。扈地會盟過後不到一個月,摸透了晉國人秉性的齊懿公再一次鋌而走險,悍然發動了對魯國的軍事進攻。齊國還公然破壞國際秩序,同時進攻了扈地會盟的成員國曹國,一直打到人家的都城門下。齊國進攻曹國的理由很簡單:這一年夏天,曹文公到魯國朝覲了魯文公。
事實上,曹文公朝覲魯文公,乃是秉承古代的傳統,“諸侯五年再相朝,以修王命”,原本無可厚非,也不關齊國什麽事。季孫行父對齊國的暴行評論說:“齊侯不得好死啊,自己無禮也就罷了,還要討伐有禮之人,口口聲聲‘你為什麽要行禮’。禮,是順應天意而設的,禮就是天之道。自己違逆天理,還不讓人順應天意,實在是罪無可赦。”
話雖如此,好漢不吃眼前虧,公元前611年,季孫行父和公子遂先後來到齊國,與齊國人進行了談判,委曲求全,最終以和平方式解決了兩國之間的矛盾。
【再一次的弒君熱潮】
重覆我們前面說過的一個話題,當國君是一件很無趣的事情。當國君之所以無趣,是因為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人盯梢,稍有不慎,近則被卿大夫訓斥,耳根不凈;遠則被載入史書,貽笑千年;輕則失政,重則亡國,總之是一點也不好玩。更要命的是,國君身邊從來不缺乏君位的覬覦者。雖然在任何一個年代,殺國君都是一項非常嚴重的罪行,並且被特別用一個“弒”字標註出來,但是縱觀春秋數百年,弒君的記錄卻比比皆是,後人甚至有“春秋之中,亡國五十二,弒君三十六”的統計數據,弒君似乎是春秋年間的一項時尚運動,如果哪個國家沒有發生過弒君事件,倒是讓人有點不習慣。可想而知,在這種環境下當國君,隨時都有被弒的危險,實在不是一件好玩的差使。
公元前613年哈雷彗星造訪地球,在《春秋》上留下了確鑿的記錄。對此,當時的星相學權威、周王室的內史叔服預測說:“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將先後死於內亂。”從後面發生的事情來看,叔服不是半仙,而是全仙。
第一個被叔服說中的是宋國的君主宋昭公。自公元前620年上臺以來,宋昭公過得一直不怎麽平安。首先是即位當年,他想驅逐群公子,結果被“穆、襄之族”群起而攻之,造成公孫固、公孫鄭死亡,最後以“六卿和公室”而告終;其次是公元前619年,他的祖母宋襄公夫人發動華氏、樂氏、皇氏等幾家貴族作亂,殺死了宋昭公的主要支持者孔叔、公孫鐘離和公子卬;接著到公元前617年,楚穆王又陳兵宋國邊境,以武力脅迫宋昭公臣服於楚國,在宋國的孟諸舉行了大規模的狩獵活動,活動中宋昭公因為未遵從號令而被楚國人責罰,顏面無存;公元前613年,宋國蕭地守將高哀看不慣宋昭公的所作所為,叛逃到魯國。總之,宋昭公在位的時候,內憂外患不斷,他本人也喜歡瞎折騰,不是想驅逐群公子,就是對祖母無禮,導致國內政局動蕩,故事頻發,國不泰民不安。在這種情況下,身邊的人難免有取而代之的想法。這個人就是宋昭公同父異母的弟弟公子鮑。
公子鮑是個什麽樣的人呢?他和我們前面說過的公子商人(也就是齊懿公)有得一比。應該說,在收買人心這方面,他比公子商人更高明。公子商人收買的對象主要是齊國的“國人”,而公子鮑的收買對象和收買手段更是全方位、多層次。
第一,他“禮於國人”。宋國鬧饑荒的時候,他竭盡全力,傾其所有,將糧食低價賣給首都的居民。年齡在七十歲以上的老者,他更是免費贈送糧食,而且不時奉上一些山珍海味,深得老頭子們喜愛。
第二,他“無日不數於六卿之門”。也就是說,他既註重群眾基礎,又註重走上層路線,天天跑到六卿的府上噓寒問暖,很會來事,是領導們的貼心人。
第三,他尊重人才,“國之材人無不事也”。只要是有本事的人,不論貴賤,他都願意結交。
第四,他善於利用親情資源,“自桓以下無不恤也”。自曾祖父宋桓公以下的公族人士,都得到了他的照顧。
第五,他得到祖母宋襄公夫人的支持。前面說過,宋襄公夫人是周襄王的姐姐,在宋國有很強大的政治影響力,振臂一呼,就可以發動公族作亂。但是,宋襄公夫人為什麽要支持公子鮑呢?答案也許讓人意想不到:因為他長得帥。有《左傳》的記載為證:“公子鮑美而艷。”
早在公元前711年的記載中,《左傳》的作者曾經將“美而艷”三個字賦予宋國當時的絕色美人、孔父嘉的妻子孔夫人。事隔一個世紀,公子鮑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二人。用“美而艷”來形容一個男人的美,後人不難推測,公子鮑絕非粗獷型的帥哥,而是更趨於女性化的俊男,長得大概和陳坤比較類似吧。孔夫人美而艷,是酥到骨頭裏的美,可以令華父督色授魂與;公子鮑美而艷,同樣具有銷魂蝕骨的效果,使得身為祖母(當然不是親祖母)的宋襄公夫人也把持不住,主動向他投懷送抱,要與他私通。
史料記載,周襄王在位三十四年而崩,此時距周襄王的死又有八年,距宋襄公之死則有二十六年。宋襄公夫人是周襄王的姐姐,以此推算,此時年齡當在六十左右。古代女子十三四歲便婚配,十五六歲即生子,如果過了三十歲,便可稱作半老徐娘。宋襄公夫人以六十歲的高齡,仍然春心蕩漾,搔首弄姿,當屬罕見。還好,公子鮑雖然急於得到這位祖母的支持,但是總算保留了做人的底線,沒有硬著頭皮和她上床,而是非常委婉地拒絕了她的追求。
後人無從揣測公子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宋襄公夫人雖然求愛被拒,卻仍然對公子鮑一往情深,或者說,越發希望得到公子鮑的愛了。她把對公子鮑的支持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不僅僅為他搖旗吶喊,更拿出自己的私房錢為公子鮑提供政治資金,讓他以更慷慨的手段來收買人心。
如果將公子鮑與宋昭公之間的政治博弈看作一場牌局的話,毫不誇張地說,所有的王牌都被公子鮑抓在手裏,宋昭公只有舉手投降的份。
我們不妨看看當時能夠左右宋國政局的“六卿”,他們分別是:
右師華元,也就是華父督的曾孫。
左師公孫友。
司馬華耦,與華元是兄弟。據記載,公元前612年,華耦代表宋國出訪魯國,魯文公以對待卿的禮節來接待他,他推辭說:“我的祖上華父督得罪了先君宋殤公,被記載於各國的史書,我作為他的後人,哪裏敢屈辱君侯您賜宴呢?”強烈要求以大夫的禮節相對待。魯國人認為他應對得體。
司徒鱗鱹。
司城蕩意諸,公元前619年的內亂中,作為宋昭公的支持者,蕩意諸被迫逃到魯國避難。公元前616年,經魯國大臣公子遂從中斡旋得以回國。
司寇公子朝。
六卿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司城蕩意諸。
蕩意諸的祖父叫公子蕩,父親叫公孫壽,都是公族人士。按照“賜族”的原則,到了意諸這代,被國君賜以“蕩”姓,所以叫做蕩意諸。
蕩意諸家世代擔任司城的職務。公子蕩於公元前619年前後去世,本來應該由公孫壽來接任司城,可是公孫壽轉而讓自己的兒子蕩意諸接任了這個職務。當時的人們都覺得很奇怪,公孫壽解釋說:“當今國君無道,司城又是接近國君的大官,恐怕禍及自身。但是,如果棄官不做吧,一家人的生活從此又沒有著落,也不是個辦法。兒子,就是另外一個自己,為了家族的利益,他也應該挺身而出。就算他因此而死,只要我還活著,就不至於滅族。”
公孫壽這麽做,很難說是無恥還是獨到的大智慧。但是他的兒子蕩意諸卻是一個頗為忠義的人,而且忠義得近似於迂腐。
公元前611年十一月,宋襄公夫人計劃趁宋昭公到孟諸打獵的機會,派人殺死他。
當時的形勢對宋昭公很不利。宋襄公夫人和公子鮑的陰謀已經成了陽謀,連宋昭公本人都知道了。可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知道了又能怎麽樣呢?
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一貫不怎麽靈光的宋昭公倒是表現出一種樂天知命的從容。他按照原定計劃,前往孟諸湖狩獵,而且將能帶上的金銀珠寶全部帶上。
蕩意諸試探性地問他:“何不逃亡國外,要求諸侯接納,尚可保住性命?”宋昭公回答道:“我身為國君,卻不能讓卿大夫們滿意,也不能讓祖母和國人滿意,就算逃出去,諸侯誰肯接納我?再說,既然當上了國君,卻跑到國外對別人俯首稱臣,不如安然受死。”在路上將金銀珠寶分給身邊的侍從,要他們各自逃難。唯獨蕩意諸堅決不肯離去。
宋襄公夫人素知蕩意諸忠義,於是特意派了一位使者到孟諸湖傳話,要蕩意諸速速離開,以免玉石俱焚。
蕩意諸謝過使者的好意,迎著山間的寒風說:“身為臣子,在君主有難的時候就逃跑,就算僥幸保住了性命,新君又將會怎麽看待這種人呢?”說完將使者打發回去了。
從這一段記載來看,六卿之中,只有蕩意諸死心塌地隨著宋昭公,其餘五人縱使沒有成為公子鮑的同黨,也唯恐禍及自身,都躲在家裏作壁上觀。
宋襄公夫人派帥甸帶人截殺宋昭公,蕩意諸以死表達了自己的忠義。所謂帥甸,是春秋時期的官名,統帥步兵約三百人,大概相當於現在的營長吧。
宋昭公治國無方,眾叛親離,所以宋襄公夫人只派區區一個營長就將他解決了。《春秋》記載:“宋人弒其君杵臼。”杵臼就是宋昭公的名字。《左傳》解釋說,因為宋昭公無道,所以直書其名,以示批評。
公子鮑如願以償地繼承了宋國的君位,也就是歷史上的宋文公。他任命同胞弟弟公子須擔任了司城一職。後來司馬華耦去世,他又任命蕩虺(huì)接任了司馬一職。
蕩虺就是蕩意諸的弟弟。宋文公這樣做,除了安撫人心,還是懷著對蕩意諸的些許敬意罷。
宋國的政權更疊得到了上至宋襄公夫人、下至普通國民的支持,雖然有流血事件發生,卻沒有造成更多的動蕩。相比之下,反倒是國際社會對這一事件表現出了更大的興趣。公元前610年,由晉國發起,匆匆組成的晉、衛、陳、鄭四國聯軍以弒君之罪討伐宋國。
據《國語》記載,年少的晉靈公對於這次出兵表示了不同的意見,他對趙盾說:“這事不是咱們晉國的當務之急啊。”趙盾回答:“天地至高無上,其次則是君臣大義,這是自古以來的明訓。現在宋國人以下犯上,殺了他們的國君,這是違反君臣大義的,必受天譴。晉國是天下的盟主,如果不執行天意,我怕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晉國。”於是在大廟檢閱軍隊,大張旗鼓準備討伐宋國。趙同對此疑惑不解,問:“國家將有大戰,您不去安撫民眾,反而敲鑼打鼓,是為什麽?”趙盾回答得冠冕堂皇:“別的國家有大罪就去討伐,有小罪則去譴責。如果我們秘密行動,偷襲宋國,別人會覺得我們是在侵略弱小的國家。所以,我們必須大張旗鼓,用正義之師去聲討宋國人的罪過,這是正大光明的事,只恐怕外界不知道。我這樣做,也是為了宣傳君臣大義啊!”於是派出使者昭告天下,帶著諸侯聯軍,鼓樂喧天地來到了宋國。
趙盾講了那麽多大道理,擺出一副奉天討罪的架勢,動員了為數眾多的部隊,結果卻和上次討伐齊國一樣,又是以虎頭蛇尾而告終,不但沒有將以下犯上的宋文公繩之以法,反而承認了宋文公政權的合法性,偃旗息鼓地回來了。
本來是去問罪,結果變成了賀喜,這種事也只有趙盾才做得出了。史料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猜也猜得到,這次又是金錢起了作用。宋文公參照齊懿公的做法,給趙盾送了一筆不菲的賄賂,就將四國聯軍打發走了。
這件事讓齊懿公徹底看清了晉國這位霸主的真面目。同年夏天,他單方面撕毀齊魯兩國的和平協議,親自帶兵侵略魯國北部邊境。這自然又是嚴重違反扈地同盟條約的行為。但是,魯國人也算是徹底看清了晉國的真面目,沒有對其抱任何幻想,趕快派公子遂到齊國要求和談,並與齊懿公在谷城簽訂了城下之盟。
同年冬天,公子遂再一次來到齊國,拜謝齊懿公,同時也是為了試探齊國對魯國的野心究竟有多大。回來之後,他對魯文公說:“大家都擔心,說齊國人要吃魯國的麥子了。但是據我觀察,這事不太可能,因為齊侯和我說話的時候,語氣茍且。臧文仲說過,為民之主者,茍且必死。讓我們拭目以待。”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9年春天,齊魯邊境又傳來令人不安的消息,齊軍主力再一次集結,準備入侵魯國。但是,魯國人枕戈待旦等待了十幾天,邊境對面卻沒有任何動靜,於是派出探子前往齊國打探,才知道原來是齊懿公得了病,所以將入侵魯國的事情耽擱下來了。
魯國人還得知,齊懿公病入膏肓,齊國的醫生都束手無策,斷定齊懿公熬不到秋天了。對此,魯國上上下下都松了一口氣,魯文公還特意派人進行占蔔,並且說:“如果那個人在發兵之前就死了,該多好!”
大夫惠伯跑到大廟中,將魯文公的願望告訴了用來蔔筮的龜甲——這是當時的一貫做法,在蔔筮之前,將所蔔之事告龜,並且要舉行相應的儀式。掌管蔔筮的大夫楚丘奉命以龜甲蔔筮,得到的結果是:“齊侯等不到發兵就會死,但並非因為疾病。而主公也聽不到他的死訊,告訴龜甲的人也有兇兆。”
“主公”就是魯文公,他之所以聽不到齊懿公的死訊,是因為他先齊懿公而去。告訴龜甲的人當然就是惠伯,他的不幸也將很快降臨。
公元前609年二月,在位十八年的魯文公去世了。三個月後,齊懿公死於非命。
齊懿公在當公子的時候,與大夫邴歜(chù)的父親因為爭奪地皮而發生矛盾,結果沒有占到便宜。等他當上了國君,邴歜的父親已經去世多年,齊懿公派人將這老頭子的墳墓挖開,將其屍首弄出來,執行了刖刑,也就是砍斷了兩只腳,以洩當年之憤。
中國人自古尊重死者。齊懿公這樣做,邴歜敢怒而不敢言。更令人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齊懿公居然任命邴歜當了他的駕駛員。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因為邴歜懷恨在心,隨時有可能找機會行刺齊懿公。但齊懿公絲毫不以為然。我們很難理解他這樣做的動機,只能推測,他覺得這樣做很有趣,僅僅是有趣。
更有趣的是,齊懿公喜歡上了另一位大夫閻職的老婆,而且將閻夫人搶到公宮裏去了。也許是為了羞辱那位倒黴的丈夫,也許是為了某種陰暗的心理樂趣,他又任命閻職擔任了驂(cān)乘。
國君出征乘坐戎車,站在國君身邊的戎車護衛稱為“戎右”;平時出行乘坐乘車,站在國君身邊擔任警衛的叫做“驂乘”。可見,驂乘就相當於國君平時的警衛員,也是相當敏感的職務。現在齊懿公只要出門,身邊最親近的兩個人中,一個與他有刖父之仇,一個與他有奪妻之恨,這實在相當罕見。
公元前609年五月,齊懿公帶著宮庭人員到臨淄郊外的申池游玩。司機邴歜和警衛閻職兩人在申池之中游泳消暑,談笑間,邴歜突然用竹子敲了閻職的頭部一下。閻職勃然大怒,就要與邴歜拼命。
“別,別……”邴歜嬉皮笑臉地說,“人家搶了你老婆你都不生氣,打你一下又有什麽大不了!”
閻職楞了一下,聽出邴歜話裏有話,回應道:“那我比那種老爸的屍骨被刖,但是不知道傷心的人如何啊?”
兩個人相互對了一個眼神。遠遠望去,齊懿公喝醉了酒,正躺在池邊一片竹林邊上酣然大睡呢。身邊一個警衛都沒有——警衛就是閻職啊。兩人悄悄游過去,閻職掏出一把隨身攜帶的短刀,邴歜繞到齊懿公身後,突然按住他的肩膀,閻職手起刀落……
殺死齊懿公後,邴歜和閻職將他的屍體拖到竹林中。他們氣定神閑地做完這些事,駕著齊懿公的馬車晃晃悠悠地回到城裏,找了一家酒館喝得酩酊大醉,然後將酒杯一扔,帶著各自的家屬,不緊不慢地投奔他國去了。
據傳,家人得知他們弒君之後,都非常緊張,一個勁地催促他們快馬加鞭,好躲避追殺。邴歜不以為意說:“不用急,昏君無道,國人早就恨不得他下臺了,我們有什麽好怕的?”
果然,齊國人對齊懿公的死都表現得漠不關心,他們打掃了一下公宮,很快擁立公子元為君。公子元也就是歷史上的齊惠公。齊桓公所生的兒子中,他是第五個登上君位的。
同年六月,魯國為魯文公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作為兩國關系改善的標志,齊惠公派使者參加了魯文公的葬禮。
為了抓緊討好齊國的新主人,這一年秋天,魯國大夫公子遂和叔孫得臣來到齊國,祝賀齊惠公登上君位,同時對齊國派人參加魯文公的葬禮表示感謝。
但是,公子遂此行除了上述公開的使命,還有一項自作主張的秘密使命。
齊魯兩國歷來通婚。魯文公的正室姜氏,也是齊國的公主。姜氏為魯文公生了大子惡和公子視。魯文公死後,按照慣例,應該由大子惡來繼承君位。但是,魯文公還有一個寵妾,名叫敬嬴,敬嬴生了公子倭。敬嬴出身不如姜氏高貴,但是有政治野心,很早就和公子遂搭上了關系(是什麽樣的關系不得而知),將公子倭托付給公子遂照顧。魯文公死後,公子遂就想立公子倭為君,但是遭到了惠伯等大臣的強烈反對。
公子遂到齊國的秘密使命就是,說服新上臺的齊惠公同意公子倭擔任魯國國君,這就意味著要廢除大子惡的繼承人地位。
大子惡的母親姜氏是齊國公主,公子遂想要廢除大子惡的繼承人地位,事先征求齊惠公的意見,自然是持重之計,但也是與虎謀皮之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齊惠公居然同意了公子遂的想法。《左傳》對此的解釋是,“齊侯新立而欲親魯,許之。”單單為了親近魯國,就答應人家欺負自己人,似乎有點說不過去。我們只能猜測,問題還是出在“新立”上,齊惠公畢竟也是通過“弒君”的游戲而上臺的,在諸侯之中,存在一定的合法性危機,如果魯國這樣有影響力的國家能夠承認他的合法性,他願意做這筆生意。更何況,為了討好齊惠公,公子遂還許諾,一旦公子倭上臺,就迎娶齊國公主為妻,並且把濟西的土地獻給齊國,作為報答。
得到齊惠公的許可,公子遂便放手行動了。從齊國回來不久,他派人暗殺了大子惡和公子視,立公子倭為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魯宣公。
公子遂同時殺害了朝中的反對黨惠伯。據《左傳》記載,公子遂假傳大子惡的命令,召惠伯入宮晉見。惠伯的家臣公冉務人看出了不對勁,提醒惠伯說,去了之後兇多吉少。惠伯是個思想守舊的人物,他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公冉務人拍著大腿說:“咳,君命當然不可違,可如果不是君命,您為什麽要聽從呢?”惠伯一定要去,結果被公子遂的手下殺死在公宮的馬廄之中。公冉務人則保護著惠伯的家人出逃到蔡國。
惠伯忠君而死,後人評價惠伯,卻沒有太多的褒揚。最具代表性的評論是這樣說的:凡有奸人(當然是指公子遂之流)當道,欲行廢奪主君之事,如果要反對,就必須充分考慮對策,光以口舌抗爭,優柔寡斷,行事不密,則只能坐以待斃。
有意思的是,在《春秋》的記載中,大子惡之死僅以“子卒”二字記述,而惠伯之死則根本不書。據後人推測,這是當時的史官害怕公子遂報覆,所以不敢直書其事。
最可憐的是大子惡與公子視的母親姜氏。公子遂殺了她的兩個兒子之後,倒是不敢像齊國人那樣又將母親扣留起來,主動將姜氏送回到齊國去。姜氏的馬車經過魯國都城的大街,她忍不住悲傷,大哭道:“天啊,襄仲(公子遂字襄仲)大逆不道,殺嫡立庶,兩個小孩有什麽罪過啊!”聽到的人無不傷感而哭。因此,魯國人又稱姜氏為哀姜。算起來,這已經是魯國的第二個“哀姜”了(第一個是魯莊公的老婆)。
公元前609年,諸侯級的人物先後去世的有魯文公(病逝)、秦康公(自然死亡)、齊懿公(被仇殺)、魯大子惡(被暗殺)和莒紀公(被刺殺)。
莒國是春秋時期的小國,與魯國相鄰,又靠近東夷部落,因此文化習俗與東夷人相近。莒國的國君死後,沒有謚號,其國君往往以地名為號。莒紀公的“紀”字,就是地名。
莒紀公生了大子仆,又生了小兒子季佗。莒紀公疼愛小兒子,因此不顧傳統,廢除了大子仆的繼承權,打算讓季佗來繼承自己的位置。大子仆對此十分不滿,加上莒紀公平時荒淫無度,深受國民憎恨,大子仆於是發動國民暴動,殺死了莒紀公,然後帶著一批金銀財寶投奔魯國。
新上任的魯宣公收到大子仆的賄賂,當場就拍板,要賜給大子仆一塊土地,並且交待左右說:“今天必須辦好手續,將土地賜給他!”
但是,奉命辦事的季孫行父一轉身就將魯宣公的命令改了,他命令司寇將大子仆監管起來,送出邊境,而且說:“今天必須將他送出去,不得有誤!”
魯宣公十分不解也十分不滿,追著季孫行父要論個曲直是非。
這個年輕人還沒感覺到,自從公子遂殺死大子惡,將他立為君主,魯國的政局就悄然發生了變化,國君的權力被日益強大的公室貴族所侵奪,“三桓”控制魯國的局面逐漸成形。
前面說過,所謂“三桓”,就是魯桓公的幾個兒子的後裔,分別是季友的後代季氏、慶父的後代孟氏和叔牙的後代叔孫氏。季孫行父是當時季氏的族長,位高權重,聽了魯宣公的追問,他笑而不答,轉頭叫大史克給年少的國君解釋。
大史克接下來說的一段話,堪稱一篇小論文:
“當年,我國的先大夫臧文仲教季孫行父如何服侍君主,行父奉若圭臬(niè),不敢有半點馬虎。
“臧文仲大夫是這樣說的——看到有人以禮侍奉君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