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晉國稱霸 (3)
關燈
小
中
大
也有可能是先軫,總之是晉國的鷹派。這句話也不是憑空猜測,而是有準確的情報作為依據。
兩年前,秦國與鄭國簽訂秘密盟約後,秦將杞子等人就一直留守在鄭國,成為了秦國的駐外部隊。聽到晉文公去世的消息,他給秦穆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鄭國人對我們很信任,要我們擔任新鄭北門的守衛任務。如果派大軍潛行而來,裏應外合,消滅鄭國易於反掌。”
這無疑是個餿點子。當年燭之武游說秦穆公不要打鄭國的主意,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秦國離鄭國太遠,中間還隔著晉國,就算消滅了鄭國,好處也只能讓晉國得到,對秦國沒有任何意義。
秦國的大夫蹇叔則進一步指出:“勞師襲遠,是兵家大忌。部隊從秦國出發到鄭國,有千裏之遙,怎麽可能‘潛行’?不但鄭國人會知道這個計劃,晉國人也會知道。”堅決反對杞子的提議。
用現代管理的語言來說,杞子的計劃,不但目標的設定有問題,操作起來也不具備現實性。但秦穆公顯然將晉文公的去世當做秦國稱霸的一個契機,聽不進蹇叔的勸阻,決定派百裏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人帶部隊前往鄭國。
孟明視是大夫百裏奚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則是蹇叔的兒子。關於百裏奚這個人物,《左傳》與《史記》的記載有較大的出入:
第一,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滅虞國,俘虜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後來晉獻公將女兒嫁給秦穆公,將這兩個人作為陪嫁的奴仆,一並送到了秦國。在《左傳》的記載中,這兩個人自此沒有下文。而根據《史記》的記載,晉獻公俘虜了“虞君及其大夫井伯百裏奚”,則井伯即為百裏奚無疑。
《史記》又記載,百裏奚在前往秦國途中,趁人不註意,偷偷地跑出了送親隊伍,而且流亡到楚國,被楚國人當做三無人員給抓了起來。秦穆公聽公孫枝說百裏奚有德有能,想花重金從楚國人手裏將他贖回,但又怕動作太大,引起楚國人的警覺,於是派下人出面到楚國交涉,說:“我國有一個逃亡的奴仆百裏奚現在貴國,請允許我們用五張羊皮將他贖回,以懲戒逃亡之人。”
五張羊皮,在當時應該就是一個奴仆的價格。楚國人聽了,也沒懷疑什麽,就把百裏奚交給了秦國人。到了秦國,秦穆公親自來迎接百裏奚,一問年齡,已經七十了,老是老了點,然而滿腹經綸,秦穆公和他談了三天,如同當年周文王得到姜太公一般高興,拜為大夫,令他主持國政。當時國人都戲稱他為“五羊皮大夫”。百裏奚又向秦穆公推薦了自己的朋友蹇叔,秦穆公於是將蹇叔也找來,拜為上大夫。
雖然《史記》言之鑿鑿,但百裏奚與井伯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在《左傳》中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
第二,公元前628年,秦國打算派兵襲擊鄭國。根據《左傳》的記載,當時只有蹇叔站出來表示反對,則百裏奚無疑已不在人世。
秦穆公堅持要派兵,蹇叔牽著孟明視的手,說:“大侄子,我恐怕只能看見你出師,不能看見你回來了喲。”秦穆公知道了,派人警告蹇叔說:“你這老頭子胡說八道個啥,如果不是活得長,你墳墓上的樹都可以雙手合抱了!”言下之意,我聽你歪歪嘰嘰幾十年,早聽厭了。
秦國大軍從東門出發,蹇叔前往送行,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雄糾糾、氣昂昂地站在戰車上,忍不住哭泣,囑咐他們說:“此去鄭國,一定要小心晉國人在殽(xiáo)地偷襲我軍。殽地有一處山谷,地勢險要,南邊山麓是夏朝後臯的陵墓,北邊山麓是周文王當年躲避風雨的地方。你們倘若死在那裏,就由我這個老頭子來替你們收拾屍骨吧。”
但是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反對出兵的不止蹇叔,還有百裏奚。而且在秦軍出發的時候,兩個人都參與了“哭師”。
仔細推敲起來,《史記》的記載有點不靠譜:公元前655年,百裏奚已經七十歲,到公元前628年,百裏奚如果還活著,則已有九十七歲。在那個年代,一個人活到九十七歲恐怕不太容易。因此,我們還是采用《左傳》的觀點,即:百裏奚與井伯是兩個人,孟明視出征的時候,百裏奚已經去世。
言歸正傳。
公元前627年春天,偷襲鄭國的秦軍部隊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離鄭國很近的王城雒邑。經過雒邑北門的時候,為了表示對天子的尊重,孟明視令戰車上的弓手和持戟之士脫掉甲胄,下車步行。然而剛一過城門,秦軍將士就紛紛跳上戰車,動作十分彪悍。當時王孫滿尚幼,站在城樓上看到這一幕,說:“秦軍輕佻無禮,必定失敗。輕佻則少謀,無禮則防備不周。身處險境又沒有防備,且無謀略,哪能不敗?”
秦軍公然經過雒邑,其用心已經昭然若揭。鄭國如果有常駐雒邑的間諜或是外交人員,只要輕車快馬走小路給新鄭送去一封密報,秦軍偷襲新鄭的計劃就得泡湯。
然而,直到這個時候,鄭國官方似乎仍然對近在眼前的危險毫不知情。新鄭城內,一切有如往日般平靜,秦將杞子等人帶領的小支秦軍部隊仍然負責北門的警備,一絲不茍地檢查著可疑人員的行李和證件。
如果不是那個名叫弦高的鄭國商人的出現,秦軍這次千裏奔襲鄭國至少在戰術上是成功的。
弦高是來往於新鄭與雒邑之間的商人。他的生意很簡單,在鄭國收購牛,販到雒邑去賣,從中賺取差價。
春秋時期,商人的政治地位相當低下,在“士、農、工、商”四大職業中屬於墊底。但是,鄭國的商人地位特殊,某些商人自鄭桓公年代就與公室保持了良好的關系,甚至“世有盟誓”,休戚與共。據《國語》記載,鄭桓公在王室擔任司徒,聽了史伯的建議,向東經營自己的勢力,用大量的金錢賄賂雒東諸國,收買人心,背後想必就有商賈巨富為其撐腰。再加上鄭國地處中原心臟,是南來北往的交道要沖,商業遠比其他諸侯國發達,鄭國商人地位因此比別國商人高也不足為奇。
弦高是否與鄭國公室有交往,《左傳》沒有明說。但是當他途經滑國,聽到秦軍入侵的消息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派人趕回新鄭去,向鄭穆公報告敵情。弦高自己則裝作鄭國的使者,帶了四張牛皮和十二頭肥牛前往秦軍大營。見到秦軍主將孟明視,他神態自若地說:“寡君聽說您將帶兵經過蔽國,特命在下來犒勞大軍。”
古人獻禮,講究先輕後重,弦高先以四張牛皮獻給孟明視等人,然後再以十二頭肥牛犒勞秦軍將士,搞得像模像樣。秦國人對他的身份沒有產生任何懷疑。
既然派使者前來勞軍,說明鄭國已經有準備,偷襲顯然是不可能了。孟明視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他考慮再三,對西乞術和白乙丙說:“鄭國有了防備,我們如果硬攻,很難攻克;如果圍城,又沒有後援,只能回去。”
孟明視不想白跑一趟,順手將滑國滅了,擄獲大批財物,一路迤邐西行。
而在新鄭,鄭穆公收到弦高的情報之後,派人到杞子等人居住的賓館打探,發現秦軍正在厲兵秣馬,作戰鬥準備。
他派人前去拜訪杞子,說:“各位在敝國久居,將敝國存糧吃得也所剩無幾了。現在聽說你們將要遠行,也沒什麽相送,鄭國有塊原圃,和秦國的具圃一樣,是打獵的勝地,各位可以到那裏自行方便,打幾頭麋鹿作為糧食,也好讓敝國輕閑一下,如何?”話說得很客氣,杞子等人聽了卻是滿頭大汗。沒過多久,密探又送來孟明視大軍撤離的消息。杞子知道機密洩露,大勢已去,逃亡去了齊國,逢孫和楊孫則逃往宋國,駐守新鄭北門的秦軍部隊也一哄而散。
秦軍勞師襲遠,已經是一錯;襲遠不成,順手滅掉滑國,又是一錯。這兩錯的理由相同:鄭國和滑國離秦國千裏,就算滅了這兩個國家,也無法管理,只能讓他國得利。至於獲得些許戰利品,更不似大國所為,反倒像雞鳴狗盜之徒。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孟明視自滑國起程的時候,晉國也正在醞釀襲擊秦軍的計劃。剛剛繼承君位的晉襄公主持了軍事會議。
先軫非常興奮,說:“秦伯不聽蹇叔的勸告,因一己之貪而勞累全國,是上天給我們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咱們必須討伐秦軍。”
“我們尚未報答秦國人的恩惠,反而攻擊秦國的部隊,難道先君才死,你們就忘了他的立場了嗎?”欒枝反駁道。
“秦國不對我國先君的去世表示哀悼,還討伐我同姓諸侯,是秦國人無禮,還談什麽報答?我聽說一日放縱敵人,後患將波及幾代人。禍及子孫,難道是先君的立場嗎?”
辯論的結果,先軫占了上風。晉襄公身穿黑色孝服發兵,並且策動姜戎部落派兵相助,前往殽山攔截秦軍。
秦軍從雍城出發的時候,蹇叔一再叮囑他的兩個兒子要提防晉軍在殽山打埋伏。但西乞術和白乙丙都沒有將他的話放在心上,孟明視也放松了警惕,加上秦軍在滑國掠奪了不少輜重,經過殽山山谷的時候,部隊拖拖沓沓地,竟然拉了近十裏長。從殽山的地形來看,恐怕只能說,秦國人完全是為了讓敵人伏擊才擺出這種長蛇般的行軍隊列。
晉國人等秦軍完全進入山谷後發動進攻,將秦軍截成幾段,分割包圍。這一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也成為了晉軍的俘虜,從滑國搶回來的戰利品,不消說,也成為了晉國人的戰利品。
獲得“殽之戰”的勝利後,晉國上下才為晉文公披麻戴孝。
自晉獻公年代,秦國與晉國就互相通婚,不是晉國將女兒嫁到秦國去,就是秦國將公主嫁到晉國來,雙方借此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友好關系。後人將婚姻稱為“秦晉之好”,就是出自這一段典故。然而,再好的婚姻也不過是政治的附屬物,一旦政治利益發生沖突,兩國就不免拔刀相向,將幾十年的交情全部拋到了爪哇國。
在這些錯綜覆雜的政治與婚姻關系之中,女人雖然是弱者,卻時常以其柔弱的力量影響著歷史。公元前645年的韓原之戰,晉惠公成為秦國的俘虜,正是因為他姐姐在秦穆公面前以死相挾,他才得以免受恥辱,並最終被釋放回國。十八年之後的殽之戰,秦軍三帥成為晉國的俘虜,晉文公的遺孀文嬴希望能為秦國做一點事,便向兒子晉襄公請求釋放這三個人,她說:“就是這三個人離間秦、晉兩國君主,導致兩國交兵。秦君如果得到這三個人,恨不得扒他們的皮,吃他們的肉,哪裏用得著你動手?不如讓他們回秦國去受死,以滿足秦君的願望。”
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按照《左傳》的記載,應當就是當年被立為夫人的懷嬴。晉文公死後方獲得“文”的謚號,因此現在將懷嬴改稱為文嬴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晉襄公聽了文嬴的話,就把孟明視等人釋放了。
第二天上朝,先軫問起秦國戰俘的事,晉襄公如實回答說:“母後為他們求情,我已經放他們走了。”
先軫一聽,暴跳如雷:“戰士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戰場上捉到他們,婦人用一兩句話就將他們放跑了,這是損己利人的事,晉國離滅亡不遠啦!”說完竟然不顧禮節,在晉襄公面前就吐了一口痰。
晉襄公也醒悟過來了,命大夫陽處父去追孟明視。陽處父一直追到黃河邊上,孟明視等人已經在秦國派來接應的船中。陽處父急中生智,解開戰車左邊的馬,對孟明視說:“主公派我來送您一匹好馬,請回來將馬載走。”
傻瓜才會回來。孟明視站在船頭作了一個長輯,說:“感謝貴國國君的恩惠,沒有將我們殺掉祭戰鼓,使我們得以回秦國去接受懲罰。如果我回國被處以死刑,那是死而不朽;如果萬幸得不死,三年之後必定回來拜謝(三年將拜君賜)!”
秦穆公得到孟明視等人回國的消息,穿著白色的衣服親自到雍城郊外迎接,見到他們就大哭說:“都怪我沒聽蹇叔的話,使得你們遭受恥辱,罪責全在我一人。”當場宣布孟明視仍然官覆原職,並且說:“是我的過錯,大夫何罪之有?我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埋沒一個人的優點和能力。”
【父子相殘的人倫悲劇】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各諸侯國你攻我伐,爭奪“天下”這個有限的市場。周平王東遷到齊桓公興起的近百年間,中原諸國雖有大小,然而實力相差並不十分懸殊,用現代市場理論來說,是完全競爭時期。待到齊桓公興起,憑借雄厚的國力,通過軍事與外交手段,以“尊王攘夷”為口號,脅迫或誘使其他國家聽命於他的領導,霸主政治也隨之產生,春秋的歷史進入壟斷競爭時期,少數幾個寡頭先後崛起,各領風騷數十年,產生了所謂的“春秋五霸”,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當然,後人對“春秋五霸”這一說法,歷來有很多不同意見。
比如說,齊桓公被稱為霸主,自然當之無愧。可是,與齊桓公同時崛起的楚成王,無論在實力上還是成就上,都不輸於齊桓公,在某些方面似乎還略勝一籌。若論春秋之霸,楚成王不應被排在門外。
比如說,宋襄公志大才疏,失仁失義,喪師辱國。若論斤兩,充其量是一個鼻子上貼白藥膏的醜角,可是僅僅因為曾經召集過一兩次並不成功的會盟,便也將他列入五霸,有濫竽充數之嫌。
又比如說,鄭莊公挾天子以令諸侯,聯合齊、魯二國,縱橫河雒之間,所向披靡,雖無會盟諸侯之舉,已有號令諸侯之實,是否應該考慮將其也算作春秋一霸,而且是首霸?
就算是齊桓公、晉文公兩位最不受爭議的入選者,後人也還是有諸多爭議,焦點是:誰更勝一籌?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焦點問題也有諸多解讀。
比如說,在應對楚國的擴張這一問題上,齊桓公始終沒有勇氣與楚國放手一搏,在戰略上處於守勢;晉文公主動求戰,而且大獲全勝,有效地遏制了南風北漸。以此觀之,晉文公勝。
然而,齊桓公之所以不與楚國正面交鋒,自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召陵之盟貌似不如城濮之戰輝煌,但在其有限的條件下,也許是可能獲得的最好成果,單以戰爭的成敗論英雄,不能令人信服。若論及扶危救難,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齊桓公似乎又勝晉文公一籌。如是爭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恐永無定論。
我的意見是:齊桓晉文,俱為豪傑,單以個人成就論,難以區分伯仲。但齊桓之霸,僅為個人之霸,由於不註重接班人的培養,在他死後,齊國陷入混亂的局面,國勢每況愈下,齊國的霸業也被雨打風吹去,成為明日黃花。而晉文之霸,乃是晉國之霸,雖然其霸業甫成即撒手西去,晉國的霸業在一大批能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之下,不但沒有衰落,反而日益強盛。
殽之戰是在晉文公的葬禮尚未舉行的情況下進行的。殽之戰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晉國霸業方興未艾的標志性事件。
站在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晉文公完勝齊桓公。
完勝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堅持了以人為本,註重人才的使用和國民素質的培養。
晉文公的人力資源戰略其實很簡單:大膽起用非公族的士大夫,讓他們掌握實權。晉文公死後,正是狐偃、趙衰、先軫等非公族貴族作為晉國的主要支柱,繼續輔佐晉襄公,維護了晉國的穩定和發展。
晉文公用人唯賢,到了不拘一格的地步。《左傳》記載,某年晉國的大臣胥臣臼季奉命出使他國,在冀(晉地名)的郊外住了一宿,看見一個叫郤缺的農夫在田裏勞動,其妻為其送飯,態度十分恭敬,夫妻相敬如賓。臼季覺得很奇怪,於是向人打聽,才知道這位郤缺原來是罪臣郤芮的兒子。(公元前636年,呂甥、郤芮密謀放火焚燒公宮而謀害晉文公,事敗被殺。)臼季將郤缺帶回絳都,向晉文公匯報了出使的情況之後,介紹郤缺說:“我找到一個有德之人,特此向你推薦。”
晉文公一挑眉問:“你怎麽知道他是有德之人?”
臼季描述了一番他在冀郊田野裏看到的現象,說:“敬重,是有德行的表現;夫妻相敬如賓,其人必有大德,可以幫您治理民眾,懇請您一試!”見晉文公仍在猶豫,又說:“出門如見大賓,辦事如同祭祀一般慎重,這樣的人心地仁厚,可用!”
晉文公沈吟了半晌,不無疑慮地問道:“他父親犯有重罪,這樣的人也可以用嗎?”
“此人是國之棟梁,不應該計較其先人的罪惡。當年鯀治水不力,舜治其死罪,卻又起用鯀的兒子禹,並讓他做自己的繼承人;近代齊國的管仲,差點殺死齊桓公,齊桓公卻不計前嫌,任命管仲為相,齊國因此而強大。請您大膽用其才能,不必考慮其他因素。”
晉文公聽從了臼季的建議,任命郤缺為下軍大夫。
晉文公死後,北方狄人部落再次大舉入侵中原,先是侵犯東方的齊國,既而將矛頭指向西方的霸主晉國。晉襄公親自率領大軍迎擊,在箕地附近與狄軍相遇,並大敗狄軍。郤缺感念晉文公的知遇之恩,奮勇殺敵,親手俘獲了狄人部落的首領白狄子。
箕之戰是年輕的晉襄公自殽之戰後獲得的又一次重大軍事勝利。需要指出的是,為這一次戰役立下首功的不是俘獲敵酋的下軍大夫郤缺,而是中軍元帥先軫。
先軫在晉文公年代原為下軍副帥。城濮之戰前,中軍元帥郤谷因病身故,晉文公看重先軫的品德,直接提拔他為中軍元帥。箕之戰中,先軫以主帥之尊,突然脫掉盔甲,手持中軍大旗,不避箭矢,獨自駕車沖入狄人陣營。這一自殺性的瘋狂舉動引起了狄人的極大混亂,而晉軍為先軫的勇氣所鼓舞,抓住戰機,發動全面突擊,將狄軍一舉擊破。
先軫用自己的生命為晉國贏得一場勝利。戰後,狄人向晉國人歸還了先軫的首級,據說仍面不變色,栩栩如生。他留給晉襄公的遺書只有短短一句話:“臣在國君面前逞匹夫之志,您雖然不責備我,我豈敢不自責?”
所謂逞匹夫之志,當然是指殽之戰後,晉襄公放走了秦國的戰俘孟明視等三人,先軫情緒激動,不顧禮節在晉襄公面前吐了一口痰的事。
箕之戰後,晉襄公論功行賞,一是任命先軫的兒子先且居為中軍元帥,二是將故大夫先茅的封地賞賜胥臣臼季(先茅絕後,所以取其封地),表彰說:“舉薦郤缺,是你的功勞。”三是任命郤缺為卿,並且將原來沒收的郤芮的封地冀重新賞賜給郤缺。
公元前627年,晉國發生了三次對外戰爭,首先是夏天的殽之戰,接著是秋天的箕之戰,到了冬天,晉國再動刀兵,聯合陳、鄭兩個國家討伐許國,理由是許國仍然暗中與楚國保持勾結,不服從晉國的領導。
雖然在城濮之戰中敗於晉國,楚國的實力並未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楚成王迅速作出反應,派令尹鬥勃帶兵北上入侵陳國和蔡國,在迫使這兩個國家屈服後,鬥勃按原定計劃揮師逼近鄭國。
鄭國,中原的心臟,天子腳下的國度,是楚成王多年以來虎視眈眈的主要目標。他曾經一度將鄭文公這棵墻頭草牢牢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以此獲得了進出中原的最有利位置。然而,隨著晉文公的崛起和鄭文公的去世,加上城濮之戰的失利,鄭國很明顯地脫楚入晉,成為了晉國的附庸。
楚成王向他昔日的對手晉文公學了一手,這次討伐鄭國,不僅僅有軍事上的準備,同時也有政治上的準備——他命鬥勃帶上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做公子瑕。
前面說過,鄭文公有三位夫人,為他生了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都“以罪早死”。鄭文公一怒之下,將其他侍妾生的兒子也全部趕出國去。其中公子蘭逃到了晉國,並且在晉文公的幫助下回到鄭國,繼承了鄭文公的君位,成為歷史上的鄭穆公。另外還有一位就是我們現在要講到的公子瑕,逃到了楚國。
楚成王想做的事情,就是將晉文公當年做的事情重覆一次:幫助公子瑕登上鄭國的君位,達到控制鄭國的目的。
楚國大軍長驅直入,很快打到新鄭遠郊的桔柣(dié)之門,鄭國岌岌可危。就在此時,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公子瑕的馬車發生交通事故,連人帶車翻到了“周氏之汪”,也就是周家的池塘裏。公子瑕本人被一個叫髡(kūn)屯的奴仆擒獲,送到鄭穆公那裏,被斬了首。
七十年前,鄭厲公與雍糾密謀除掉祭仲,被祭仲事先得知,先下手殺了雍糾,也是將其拋屍“周氏之汪”。這樣看來,周家池塘應當在新鄭城內,至少不應在新鄭遠郊。可是,楚軍尚在攻打桔柣之門,而公子瑕在新鄭城內遭遇車禍,這事難道不是很奇怪嗎?
合理的解釋是,公子瑕提前潛入新鄭,打算糾集黨羽,裏應外合,放楚國人入城,不料發生車禍,隨行的奴仆髡屯將他獻給了鄭穆公,楚成王扶持傀儡政權的打算自此泡湯。
當年晉文公扶持公子蘭,在攻打鄭國的時候,命令公子蘭在晉國東部的邊界待命,不讓其以身涉險,顯然比楚成王考慮得更周全。看來,在沙場上廝混了數十年的楚成王,真應該好好看看《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
楚成王這邊派鬥勃攻打鄭國,晉襄公那邊也派陽處父入侵蔡國,以牽制楚軍。果然,鬥勃不能坐視不救,加上公子瑕已死,進攻鄭國已無更大意義,於是楚軍放棄進攻鄭國,轉而救援蔡國,與晉軍在泜(zhì)水隔江相望。
距城濮之戰五年,晉、楚兩雄再一次狹路相逢。
鬥勃顯然吸取了城濮之戰的教訓,將軍隊駐紮在泜水岸邊,嚴陣以待。雙方都構築了牢固的防禦陣地,密切註視著對方的動向,按兵不動,戰線處於膠著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誰先渡過河主動出擊,誰恐怕就會吃虧。雙方的主將,鬥勃和陽處父都深谙此理,采取了同樣的靜坐戰略,等著對方犯錯誤。
因為有成得臣的前車之鑒,鬥勃慎之又慎,對晉軍的挑逗始終無動於衷。時間一長,陽處父有點沈不住氣了,他派人給鬥勃送去一封信,信上這麽說:“我聽說,文不犯順,武不避敵。現在咱們隔江相望已有些日子了,成天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實在了無樂趣,也有違武士之道。您若有心與我一戰,我可以將軍隊後退幾十裏,放您過江來列陣,咱們痛痛快快廝殺一場。如果您不願意那樣做,也沒關系,那就請您後退,讓我軍渡江列陣。要不然,咱們在這裏浪費時間,耗費財力,對雙方都沒任何好處。”並且擺出一副準備拔營起寨的架勢。
鬥勃心想,這樣耗下去確實也不是個辦法,不如就按陽處父說的,渡過河去大戰一場。成得臣的兒子成大心此時擔任鬥勃的部將,他阻止道:“晉國人言而無信,不要上晉國人的當,他們必定趁我軍半渡而擊,到時後悔莫及。實在要打的話,不如我軍後退,放晉軍過河,這樣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我們手裏,有利無害。”鬥勃聽從了成大心的建議,命令部隊向後撤退,讓出地盤來給晉國人渡河。
成大心的考慮是正確的。陽處父不是宋襄公,楚軍如果主動渡河,陽處父肯定會半渡而擊。但成大心沒有想到,楚軍主動後退,晉軍卻沒有如約渡河,而是對外大放厥詞宣稱:“楚軍逃跑啦!”便大搖大擺地班師回朝了。
陽處父狠狠地忽悠了一把楚國人。
但是,他獲得的戰果卻不僅僅是忽悠了一把楚國人。
鬥勃等了幾天,得知晉軍已經回國,追之不及,只好自認晦氣,也撤軍回國了。
數年前,楚成王想立兒子商臣為大子,詢問鬥勃的意見。鬥勃說:“您還正當壯年啊,沒有必要現在就考慮立大子的事。您的兒子眾多,受寵者不在少數,現在急急忙忙立了商臣,到時又因後悔而想廢掉他的話,恐怕就生內亂了。雖說商臣年長,但咱們楚國的傳統,往往是棄長而立幼,與中原諸國不同。”意猶未盡,又加了一句,“再說,商臣這個人,面相不正,行事殘忍,最好不要考慮他。”
鬥勃說的都是肺腑之言。但他不明白,楚成王這樣問他,並非真的是詢問他的意見,而是早已打定主意,只希望鬥勃的意見與他自己相切合而已。當時楚成王聽了鬥勃的話,不以為然,還是立商臣做了大子。但因為這件事,商臣對於鬥勃恨之入骨。等到鬥勃被陽處父忽悠後回國的時候,他便在楚成王面前說鬥勃的壞話:“令尹一箭未發就退兵回國,必定是受了晉國的賄賂,是楚國的恥辱,罪莫大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楚成王聽了商臣的讒言,派人殺了鬥勃。
公元前627年,是魯僖公即位的第三十三年。為了報十一年前升陘之役的仇,魯國派兵攻打邾國,並且攻取了邾國的訾(zī)婁。到了秋天,魯國大夫公子遂再一次帶兵討伐邾國,獲得勝利。冬天,魯僖公前往齊國朝覲齊昭公,以示睦鄰友好,同時對齊國遭受狄人入侵表示慰問。回國之後,魯僖公便壽終正寢了。
說壽終正寢也許不準確,《左傳》的記載是“薨於小寢”。後人解釋說,小寢就是夫人之寢,薨於小寢畢竟不如薨於路寢合適。
魯僖公的“僖”字,意思是小心畏忌。他即位的時候,齊桓公已經稱霸;他在位的三十多年間,時局風雲變化,經歷了齊國的衰落和晉國的崛起,目睹了晉楚爭霸的盛大場面。魯國作為第二世界國家,在南北強國的鬥爭之間生存,確實是戰戰兢兢,小心畏忌,容不得絲毫馬虎。
魯僖公死後,他的兒子興即位,也就是歷史上的魯文公。魯僖公死的第二年,曾經叱咤風雲、先後與齊桓公、晉文公分庭抗禮的楚成王也去世了。
楚成王的死,與他的兒子商臣有關。
殺死鬥勃之後不久,楚成王便後悔自己沒有聽從鬥勃的建議,草草立了商臣為大子。他對商臣的異母弟弟王子職更寄予厚望,開始考慮廢商臣而立王子職為大子。
這一消息不慎傳到商臣的耳朵裏。一開始情報並不確切,商臣也是將信將疑,於是去請教他的師傅潘崇:“如何才能弄明白老頭子的真實意圖?”
潘崇捏著他那稀稀幾根山羊胡子沈吟了半晌,說:“不妨通過江羋(mǐ)來打聽。”
江羋是個女人。關於江羋的身份,後世有不同的推斷。一種意見,江羋是楚成王的妹妹,被嫁到江國,所以稱之為江羋;另一種意見,江羋就是楚成王的小妾。我傾向於前一種意見,因為羋乃楚王的姓,根據“同姓不婚”的傳統,楚成王不太可能娶一個羋姓女子為妾。
商臣請姑媽江羋到自己宮中來吃飯,江羋欣然赴約。席間,商臣故意怠慢江羋,只顧與自己手下的小廝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置江羋於不顧。江羋數次與商臣說話,商臣都裝作沒聽到。江羋拍案而起,大怒道:“你這個賤人,難怪大王想殺你而立職!”
商臣裝作很惶恐的樣子給江羋陪罪。酒宴之後,商臣便找到潘崇說:“師傅好計謀,老頭子果然有廢我之意。”
潘崇面無表情地問道:“既然如此,你能夠屈身侍奉王子職嗎?”
“不能!”
“那你能逃亡到國外,以避禍害嗎?”
“不能!”
潘崇沈默了一陣:“那,你有膽識做件大事嗎?”
商臣盯著師傅的眼睛。據《史記》記載,商臣“蜂目而豺聲”,面相和發音都甚為怪異。商臣這樣盯著潘崇,潘崇心裏面難免打了一個寒戰。但他仍然不動聲色,用一種深不見底的眼神與商臣對視著。
“能!”商臣簡短而又堅定地回答。
公元前626年冬天的一個傍晚,商臣突然發動政變,派自己的親兵包圍了楚成王的宮殿。宮殿的守衛很快被擊潰,商臣提著一柄帶血的長劍,在一群死士的簇擁之下來到楚成王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兩年前,秦國與鄭國簽訂秘密盟約後,秦將杞子等人就一直留守在鄭國,成為了秦國的駐外部隊。聽到晉文公去世的消息,他給秦穆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鄭國人對我們很信任,要我們擔任新鄭北門的守衛任務。如果派大軍潛行而來,裏應外合,消滅鄭國易於反掌。”
這無疑是個餿點子。當年燭之武游說秦穆公不要打鄭國的主意,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秦國離鄭國太遠,中間還隔著晉國,就算消滅了鄭國,好處也只能讓晉國得到,對秦國沒有任何意義。
秦國的大夫蹇叔則進一步指出:“勞師襲遠,是兵家大忌。部隊從秦國出發到鄭國,有千裏之遙,怎麽可能‘潛行’?不但鄭國人會知道這個計劃,晉國人也會知道。”堅決反對杞子的提議。
用現代管理的語言來說,杞子的計劃,不但目標的設定有問題,操作起來也不具備現實性。但秦穆公顯然將晉文公的去世當做秦國稱霸的一個契機,聽不進蹇叔的勸阻,決定派百裏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人帶部隊前往鄭國。
孟明視是大夫百裏奚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則是蹇叔的兒子。關於百裏奚這個人物,《左傳》與《史記》的記載有較大的出入:
第一,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滅虞國,俘虜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後來晉獻公將女兒嫁給秦穆公,將這兩個人作為陪嫁的奴仆,一並送到了秦國。在《左傳》的記載中,這兩個人自此沒有下文。而根據《史記》的記載,晉獻公俘虜了“虞君及其大夫井伯百裏奚”,則井伯即為百裏奚無疑。
《史記》又記載,百裏奚在前往秦國途中,趁人不註意,偷偷地跑出了送親隊伍,而且流亡到楚國,被楚國人當做三無人員給抓了起來。秦穆公聽公孫枝說百裏奚有德有能,想花重金從楚國人手裏將他贖回,但又怕動作太大,引起楚國人的警覺,於是派下人出面到楚國交涉,說:“我國有一個逃亡的奴仆百裏奚現在貴國,請允許我們用五張羊皮將他贖回,以懲戒逃亡之人。”
五張羊皮,在當時應該就是一個奴仆的價格。楚國人聽了,也沒懷疑什麽,就把百裏奚交給了秦國人。到了秦國,秦穆公親自來迎接百裏奚,一問年齡,已經七十了,老是老了點,然而滿腹經綸,秦穆公和他談了三天,如同當年周文王得到姜太公一般高興,拜為大夫,令他主持國政。當時國人都戲稱他為“五羊皮大夫”。百裏奚又向秦穆公推薦了自己的朋友蹇叔,秦穆公於是將蹇叔也找來,拜為上大夫。
雖然《史記》言之鑿鑿,但百裏奚與井伯究竟是不是同一個人,在《左傳》中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
第二,公元前628年,秦國打算派兵襲擊鄭國。根據《左傳》的記載,當時只有蹇叔站出來表示反對,則百裏奚無疑已不在人世。
秦穆公堅持要派兵,蹇叔牽著孟明視的手,說:“大侄子,我恐怕只能看見你出師,不能看見你回來了喲。”秦穆公知道了,派人警告蹇叔說:“你這老頭子胡說八道個啥,如果不是活得長,你墳墓上的樹都可以雙手合抱了!”言下之意,我聽你歪歪嘰嘰幾十年,早聽厭了。
秦國大軍從東門出發,蹇叔前往送行,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雄糾糾、氣昂昂地站在戰車上,忍不住哭泣,囑咐他們說:“此去鄭國,一定要小心晉國人在殽(xiáo)地偷襲我軍。殽地有一處山谷,地勢險要,南邊山麓是夏朝後臯的陵墓,北邊山麓是周文王當年躲避風雨的地方。你們倘若死在那裏,就由我這個老頭子來替你們收拾屍骨吧。”
但是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反對出兵的不止蹇叔,還有百裏奚。而且在秦軍出發的時候,兩個人都參與了“哭師”。
仔細推敲起來,《史記》的記載有點不靠譜:公元前655年,百裏奚已經七十歲,到公元前628年,百裏奚如果還活著,則已有九十七歲。在那個年代,一個人活到九十七歲恐怕不太容易。因此,我們還是采用《左傳》的觀點,即:百裏奚與井伯是兩個人,孟明視出征的時候,百裏奚已經去世。
言歸正傳。
公元前627年春天,偷襲鄭國的秦軍部隊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離鄭國很近的王城雒邑。經過雒邑北門的時候,為了表示對天子的尊重,孟明視令戰車上的弓手和持戟之士脫掉甲胄,下車步行。然而剛一過城門,秦軍將士就紛紛跳上戰車,動作十分彪悍。當時王孫滿尚幼,站在城樓上看到這一幕,說:“秦軍輕佻無禮,必定失敗。輕佻則少謀,無禮則防備不周。身處險境又沒有防備,且無謀略,哪能不敗?”
秦軍公然經過雒邑,其用心已經昭然若揭。鄭國如果有常駐雒邑的間諜或是外交人員,只要輕車快馬走小路給新鄭送去一封密報,秦軍偷襲新鄭的計劃就得泡湯。
然而,直到這個時候,鄭國官方似乎仍然對近在眼前的危險毫不知情。新鄭城內,一切有如往日般平靜,秦將杞子等人帶領的小支秦軍部隊仍然負責北門的警備,一絲不茍地檢查著可疑人員的行李和證件。
如果不是那個名叫弦高的鄭國商人的出現,秦軍這次千裏奔襲鄭國至少在戰術上是成功的。
弦高是來往於新鄭與雒邑之間的商人。他的生意很簡單,在鄭國收購牛,販到雒邑去賣,從中賺取差價。
春秋時期,商人的政治地位相當低下,在“士、農、工、商”四大職業中屬於墊底。但是,鄭國的商人地位特殊,某些商人自鄭桓公年代就與公室保持了良好的關系,甚至“世有盟誓”,休戚與共。據《國語》記載,鄭桓公在王室擔任司徒,聽了史伯的建議,向東經營自己的勢力,用大量的金錢賄賂雒東諸國,收買人心,背後想必就有商賈巨富為其撐腰。再加上鄭國地處中原心臟,是南來北往的交道要沖,商業遠比其他諸侯國發達,鄭國商人地位因此比別國商人高也不足為奇。
弦高是否與鄭國公室有交往,《左傳》沒有明說。但是當他途經滑國,聽到秦軍入侵的消息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派人趕回新鄭去,向鄭穆公報告敵情。弦高自己則裝作鄭國的使者,帶了四張牛皮和十二頭肥牛前往秦軍大營。見到秦軍主將孟明視,他神態自若地說:“寡君聽說您將帶兵經過蔽國,特命在下來犒勞大軍。”
古人獻禮,講究先輕後重,弦高先以四張牛皮獻給孟明視等人,然後再以十二頭肥牛犒勞秦軍將士,搞得像模像樣。秦國人對他的身份沒有產生任何懷疑。
既然派使者前來勞軍,說明鄭國已經有準備,偷襲顯然是不可能了。孟明視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他考慮再三,對西乞術和白乙丙說:“鄭國有了防備,我們如果硬攻,很難攻克;如果圍城,又沒有後援,只能回去。”
孟明視不想白跑一趟,順手將滑國滅了,擄獲大批財物,一路迤邐西行。
而在新鄭,鄭穆公收到弦高的情報之後,派人到杞子等人居住的賓館打探,發現秦軍正在厲兵秣馬,作戰鬥準備。
他派人前去拜訪杞子,說:“各位在敝國久居,將敝國存糧吃得也所剩無幾了。現在聽說你們將要遠行,也沒什麽相送,鄭國有塊原圃,和秦國的具圃一樣,是打獵的勝地,各位可以到那裏自行方便,打幾頭麋鹿作為糧食,也好讓敝國輕閑一下,如何?”話說得很客氣,杞子等人聽了卻是滿頭大汗。沒過多久,密探又送來孟明視大軍撤離的消息。杞子知道機密洩露,大勢已去,逃亡去了齊國,逢孫和楊孫則逃往宋國,駐守新鄭北門的秦軍部隊也一哄而散。
秦軍勞師襲遠,已經是一錯;襲遠不成,順手滅掉滑國,又是一錯。這兩錯的理由相同:鄭國和滑國離秦國千裏,就算滅了這兩個國家,也無法管理,只能讓他國得利。至於獲得些許戰利品,更不似大國所為,反倒像雞鳴狗盜之徒。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孟明視自滑國起程的時候,晉國也正在醞釀襲擊秦軍的計劃。剛剛繼承君位的晉襄公主持了軍事會議。
先軫非常興奮,說:“秦伯不聽蹇叔的勸告,因一己之貪而勞累全國,是上天給我們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咱們必須討伐秦軍。”
“我們尚未報答秦國人的恩惠,反而攻擊秦國的部隊,難道先君才死,你們就忘了他的立場了嗎?”欒枝反駁道。
“秦國不對我國先君的去世表示哀悼,還討伐我同姓諸侯,是秦國人無禮,還談什麽報答?我聽說一日放縱敵人,後患將波及幾代人。禍及子孫,難道是先君的立場嗎?”
辯論的結果,先軫占了上風。晉襄公身穿黑色孝服發兵,並且策動姜戎部落派兵相助,前往殽山攔截秦軍。
秦軍從雍城出發的時候,蹇叔一再叮囑他的兩個兒子要提防晉軍在殽山打埋伏。但西乞術和白乙丙都沒有將他的話放在心上,孟明視也放松了警惕,加上秦軍在滑國掠奪了不少輜重,經過殽山山谷的時候,部隊拖拖沓沓地,竟然拉了近十裏長。從殽山的地形來看,恐怕只能說,秦國人完全是為了讓敵人伏擊才擺出這種長蛇般的行軍隊列。
晉國人等秦軍完全進入山谷後發動進攻,將秦軍截成幾段,分割包圍。這一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也成為了晉軍的俘虜,從滑國搶回來的戰利品,不消說,也成為了晉國人的戰利品。
獲得“殽之戰”的勝利後,晉國上下才為晉文公披麻戴孝。
自晉獻公年代,秦國與晉國就互相通婚,不是晉國將女兒嫁到秦國去,就是秦國將公主嫁到晉國來,雙方借此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友好關系。後人將婚姻稱為“秦晉之好”,就是出自這一段典故。然而,再好的婚姻也不過是政治的附屬物,一旦政治利益發生沖突,兩國就不免拔刀相向,將幾十年的交情全部拋到了爪哇國。
在這些錯綜覆雜的政治與婚姻關系之中,女人雖然是弱者,卻時常以其柔弱的力量影響著歷史。公元前645年的韓原之戰,晉惠公成為秦國的俘虜,正是因為他姐姐在秦穆公面前以死相挾,他才得以免受恥辱,並最終被釋放回國。十八年之後的殽之戰,秦軍三帥成為晉國的俘虜,晉文公的遺孀文嬴希望能為秦國做一點事,便向兒子晉襄公請求釋放這三個人,她說:“就是這三個人離間秦、晉兩國君主,導致兩國交兵。秦君如果得到這三個人,恨不得扒他們的皮,吃他們的肉,哪裏用得著你動手?不如讓他們回秦國去受死,以滿足秦君的願望。”
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按照《左傳》的記載,應當就是當年被立為夫人的懷嬴。晉文公死後方獲得“文”的謚號,因此現在將懷嬴改稱為文嬴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晉襄公聽了文嬴的話,就把孟明視等人釋放了。
第二天上朝,先軫問起秦國戰俘的事,晉襄公如實回答說:“母後為他們求情,我已經放他們走了。”
先軫一聽,暴跳如雷:“戰士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戰場上捉到他們,婦人用一兩句話就將他們放跑了,這是損己利人的事,晉國離滅亡不遠啦!”說完竟然不顧禮節,在晉襄公面前就吐了一口痰。
晉襄公也醒悟過來了,命大夫陽處父去追孟明視。陽處父一直追到黃河邊上,孟明視等人已經在秦國派來接應的船中。陽處父急中生智,解開戰車左邊的馬,對孟明視說:“主公派我來送您一匹好馬,請回來將馬載走。”
傻瓜才會回來。孟明視站在船頭作了一個長輯,說:“感謝貴國國君的恩惠,沒有將我們殺掉祭戰鼓,使我們得以回秦國去接受懲罰。如果我回國被處以死刑,那是死而不朽;如果萬幸得不死,三年之後必定回來拜謝(三年將拜君賜)!”
秦穆公得到孟明視等人回國的消息,穿著白色的衣服親自到雍城郊外迎接,見到他們就大哭說:“都怪我沒聽蹇叔的話,使得你們遭受恥辱,罪責全在我一人。”當場宣布孟明視仍然官覆原職,並且說:“是我的過錯,大夫何罪之有?我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埋沒一個人的優點和能力。”
【父子相殘的人倫悲劇】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各諸侯國你攻我伐,爭奪“天下”這個有限的市場。周平王東遷到齊桓公興起的近百年間,中原諸國雖有大小,然而實力相差並不十分懸殊,用現代市場理論來說,是完全競爭時期。待到齊桓公興起,憑借雄厚的國力,通過軍事與外交手段,以“尊王攘夷”為口號,脅迫或誘使其他國家聽命於他的領導,霸主政治也隨之產生,春秋的歷史進入壟斷競爭時期,少數幾個寡頭先後崛起,各領風騷數十年,產生了所謂的“春秋五霸”,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當然,後人對“春秋五霸”這一說法,歷來有很多不同意見。
比如說,齊桓公被稱為霸主,自然當之無愧。可是,與齊桓公同時崛起的楚成王,無論在實力上還是成就上,都不輸於齊桓公,在某些方面似乎還略勝一籌。若論春秋之霸,楚成王不應被排在門外。
比如說,宋襄公志大才疏,失仁失義,喪師辱國。若論斤兩,充其量是一個鼻子上貼白藥膏的醜角,可是僅僅因為曾經召集過一兩次並不成功的會盟,便也將他列入五霸,有濫竽充數之嫌。
又比如說,鄭莊公挾天子以令諸侯,聯合齊、魯二國,縱橫河雒之間,所向披靡,雖無會盟諸侯之舉,已有號令諸侯之實,是否應該考慮將其也算作春秋一霸,而且是首霸?
就算是齊桓公、晉文公兩位最不受爭議的入選者,後人也還是有諸多爭議,焦點是:誰更勝一籌?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焦點問題也有諸多解讀。
比如說,在應對楚國的擴張這一問題上,齊桓公始終沒有勇氣與楚國放手一搏,在戰略上處於守勢;晉文公主動求戰,而且大獲全勝,有效地遏制了南風北漸。以此觀之,晉文公勝。
然而,齊桓公之所以不與楚國正面交鋒,自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召陵之盟貌似不如城濮之戰輝煌,但在其有限的條件下,也許是可能獲得的最好成果,單以戰爭的成敗論英雄,不能令人信服。若論及扶危救難,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齊桓公似乎又勝晉文公一籌。如是爭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恐永無定論。
我的意見是:齊桓晉文,俱為豪傑,單以個人成就論,難以區分伯仲。但齊桓之霸,僅為個人之霸,由於不註重接班人的培養,在他死後,齊國陷入混亂的局面,國勢每況愈下,齊國的霸業也被雨打風吹去,成為明日黃花。而晉文之霸,乃是晉國之霸,雖然其霸業甫成即撒手西去,晉國的霸業在一大批能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之下,不但沒有衰落,反而日益強盛。
殽之戰是在晉文公的葬禮尚未舉行的情況下進行的。殽之戰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晉國霸業方興未艾的標志性事件。
站在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晉文公完勝齊桓公。
完勝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堅持了以人為本,註重人才的使用和國民素質的培養。
晉文公的人力資源戰略其實很簡單:大膽起用非公族的士大夫,讓他們掌握實權。晉文公死後,正是狐偃、趙衰、先軫等非公族貴族作為晉國的主要支柱,繼續輔佐晉襄公,維護了晉國的穩定和發展。
晉文公用人唯賢,到了不拘一格的地步。《左傳》記載,某年晉國的大臣胥臣臼季奉命出使他國,在冀(晉地名)的郊外住了一宿,看見一個叫郤缺的農夫在田裏勞動,其妻為其送飯,態度十分恭敬,夫妻相敬如賓。臼季覺得很奇怪,於是向人打聽,才知道這位郤缺原來是罪臣郤芮的兒子。(公元前636年,呂甥、郤芮密謀放火焚燒公宮而謀害晉文公,事敗被殺。)臼季將郤缺帶回絳都,向晉文公匯報了出使的情況之後,介紹郤缺說:“我找到一個有德之人,特此向你推薦。”
晉文公一挑眉問:“你怎麽知道他是有德之人?”
臼季描述了一番他在冀郊田野裏看到的現象,說:“敬重,是有德行的表現;夫妻相敬如賓,其人必有大德,可以幫您治理民眾,懇請您一試!”見晉文公仍在猶豫,又說:“出門如見大賓,辦事如同祭祀一般慎重,這樣的人心地仁厚,可用!”
晉文公沈吟了半晌,不無疑慮地問道:“他父親犯有重罪,這樣的人也可以用嗎?”
“此人是國之棟梁,不應該計較其先人的罪惡。當年鯀治水不力,舜治其死罪,卻又起用鯀的兒子禹,並讓他做自己的繼承人;近代齊國的管仲,差點殺死齊桓公,齊桓公卻不計前嫌,任命管仲為相,齊國因此而強大。請您大膽用其才能,不必考慮其他因素。”
晉文公聽從了臼季的建議,任命郤缺為下軍大夫。
晉文公死後,北方狄人部落再次大舉入侵中原,先是侵犯東方的齊國,既而將矛頭指向西方的霸主晉國。晉襄公親自率領大軍迎擊,在箕地附近與狄軍相遇,並大敗狄軍。郤缺感念晉文公的知遇之恩,奮勇殺敵,親手俘獲了狄人部落的首領白狄子。
箕之戰是年輕的晉襄公自殽之戰後獲得的又一次重大軍事勝利。需要指出的是,為這一次戰役立下首功的不是俘獲敵酋的下軍大夫郤缺,而是中軍元帥先軫。
先軫在晉文公年代原為下軍副帥。城濮之戰前,中軍元帥郤谷因病身故,晉文公看重先軫的品德,直接提拔他為中軍元帥。箕之戰中,先軫以主帥之尊,突然脫掉盔甲,手持中軍大旗,不避箭矢,獨自駕車沖入狄人陣營。這一自殺性的瘋狂舉動引起了狄人的極大混亂,而晉軍為先軫的勇氣所鼓舞,抓住戰機,發動全面突擊,將狄軍一舉擊破。
先軫用自己的生命為晉國贏得一場勝利。戰後,狄人向晉國人歸還了先軫的首級,據說仍面不變色,栩栩如生。他留給晉襄公的遺書只有短短一句話:“臣在國君面前逞匹夫之志,您雖然不責備我,我豈敢不自責?”
所謂逞匹夫之志,當然是指殽之戰後,晉襄公放走了秦國的戰俘孟明視等三人,先軫情緒激動,不顧禮節在晉襄公面前吐了一口痰的事。
箕之戰後,晉襄公論功行賞,一是任命先軫的兒子先且居為中軍元帥,二是將故大夫先茅的封地賞賜胥臣臼季(先茅絕後,所以取其封地),表彰說:“舉薦郤缺,是你的功勞。”三是任命郤缺為卿,並且將原來沒收的郤芮的封地冀重新賞賜給郤缺。
公元前627年,晉國發生了三次對外戰爭,首先是夏天的殽之戰,接著是秋天的箕之戰,到了冬天,晉國再動刀兵,聯合陳、鄭兩個國家討伐許國,理由是許國仍然暗中與楚國保持勾結,不服從晉國的領導。
雖然在城濮之戰中敗於晉國,楚國的實力並未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楚成王迅速作出反應,派令尹鬥勃帶兵北上入侵陳國和蔡國,在迫使這兩個國家屈服後,鬥勃按原定計劃揮師逼近鄭國。
鄭國,中原的心臟,天子腳下的國度,是楚成王多年以來虎視眈眈的主要目標。他曾經一度將鄭文公這棵墻頭草牢牢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以此獲得了進出中原的最有利位置。然而,隨著晉文公的崛起和鄭文公的去世,加上城濮之戰的失利,鄭國很明顯地脫楚入晉,成為了晉國的附庸。
楚成王向他昔日的對手晉文公學了一手,這次討伐鄭國,不僅僅有軍事上的準備,同時也有政治上的準備——他命鬥勃帶上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做公子瑕。
前面說過,鄭文公有三位夫人,為他生了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都“以罪早死”。鄭文公一怒之下,將其他侍妾生的兒子也全部趕出國去。其中公子蘭逃到了晉國,並且在晉文公的幫助下回到鄭國,繼承了鄭文公的君位,成為歷史上的鄭穆公。另外還有一位就是我們現在要講到的公子瑕,逃到了楚國。
楚成王想做的事情,就是將晉文公當年做的事情重覆一次:幫助公子瑕登上鄭國的君位,達到控制鄭國的目的。
楚國大軍長驅直入,很快打到新鄭遠郊的桔柣(dié)之門,鄭國岌岌可危。就在此時,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公子瑕的馬車發生交通事故,連人帶車翻到了“周氏之汪”,也就是周家的池塘裏。公子瑕本人被一個叫髡(kūn)屯的奴仆擒獲,送到鄭穆公那裏,被斬了首。
七十年前,鄭厲公與雍糾密謀除掉祭仲,被祭仲事先得知,先下手殺了雍糾,也是將其拋屍“周氏之汪”。這樣看來,周家池塘應當在新鄭城內,至少不應在新鄭遠郊。可是,楚軍尚在攻打桔柣之門,而公子瑕在新鄭城內遭遇車禍,這事難道不是很奇怪嗎?
合理的解釋是,公子瑕提前潛入新鄭,打算糾集黨羽,裏應外合,放楚國人入城,不料發生車禍,隨行的奴仆髡屯將他獻給了鄭穆公,楚成王扶持傀儡政權的打算自此泡湯。
當年晉文公扶持公子蘭,在攻打鄭國的時候,命令公子蘭在晉國東部的邊界待命,不讓其以身涉險,顯然比楚成王考慮得更周全。看來,在沙場上廝混了數十年的楚成王,真應該好好看看《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
楚成王這邊派鬥勃攻打鄭國,晉襄公那邊也派陽處父入侵蔡國,以牽制楚軍。果然,鬥勃不能坐視不救,加上公子瑕已死,進攻鄭國已無更大意義,於是楚軍放棄進攻鄭國,轉而救援蔡國,與晉軍在泜(zhì)水隔江相望。
距城濮之戰五年,晉、楚兩雄再一次狹路相逢。
鬥勃顯然吸取了城濮之戰的教訓,將軍隊駐紮在泜水岸邊,嚴陣以待。雙方都構築了牢固的防禦陣地,密切註視著對方的動向,按兵不動,戰線處於膠著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誰先渡過河主動出擊,誰恐怕就會吃虧。雙方的主將,鬥勃和陽處父都深谙此理,采取了同樣的靜坐戰略,等著對方犯錯誤。
因為有成得臣的前車之鑒,鬥勃慎之又慎,對晉軍的挑逗始終無動於衷。時間一長,陽處父有點沈不住氣了,他派人給鬥勃送去一封信,信上這麽說:“我聽說,文不犯順,武不避敵。現在咱們隔江相望已有些日子了,成天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實在了無樂趣,也有違武士之道。您若有心與我一戰,我可以將軍隊後退幾十裏,放您過江來列陣,咱們痛痛快快廝殺一場。如果您不願意那樣做,也沒關系,那就請您後退,讓我軍渡江列陣。要不然,咱們在這裏浪費時間,耗費財力,對雙方都沒任何好處。”並且擺出一副準備拔營起寨的架勢。
鬥勃心想,這樣耗下去確實也不是個辦法,不如就按陽處父說的,渡過河去大戰一場。成得臣的兒子成大心此時擔任鬥勃的部將,他阻止道:“晉國人言而無信,不要上晉國人的當,他們必定趁我軍半渡而擊,到時後悔莫及。實在要打的話,不如我軍後退,放晉軍過河,這樣主動權始終掌握在我們手裏,有利無害。”鬥勃聽從了成大心的建議,命令部隊向後撤退,讓出地盤來給晉國人渡河。
成大心的考慮是正確的。陽處父不是宋襄公,楚軍如果主動渡河,陽處父肯定會半渡而擊。但成大心沒有想到,楚軍主動後退,晉軍卻沒有如約渡河,而是對外大放厥詞宣稱:“楚軍逃跑啦!”便大搖大擺地班師回朝了。
陽處父狠狠地忽悠了一把楚國人。
但是,他獲得的戰果卻不僅僅是忽悠了一把楚國人。
鬥勃等了幾天,得知晉軍已經回國,追之不及,只好自認晦氣,也撤軍回國了。
數年前,楚成王想立兒子商臣為大子,詢問鬥勃的意見。鬥勃說:“您還正當壯年啊,沒有必要現在就考慮立大子的事。您的兒子眾多,受寵者不在少數,現在急急忙忙立了商臣,到時又因後悔而想廢掉他的話,恐怕就生內亂了。雖說商臣年長,但咱們楚國的傳統,往往是棄長而立幼,與中原諸國不同。”意猶未盡,又加了一句,“再說,商臣這個人,面相不正,行事殘忍,最好不要考慮他。”
鬥勃說的都是肺腑之言。但他不明白,楚成王這樣問他,並非真的是詢問他的意見,而是早已打定主意,只希望鬥勃的意見與他自己相切合而已。當時楚成王聽了鬥勃的話,不以為然,還是立商臣做了大子。但因為這件事,商臣對於鬥勃恨之入骨。等到鬥勃被陽處父忽悠後回國的時候,他便在楚成王面前說鬥勃的壞話:“令尹一箭未發就退兵回國,必定是受了晉國的賄賂,是楚國的恥辱,罪莫大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楚成王聽了商臣的讒言,派人殺了鬥勃。
公元前627年,是魯僖公即位的第三十三年。為了報十一年前升陘之役的仇,魯國派兵攻打邾國,並且攻取了邾國的訾(zī)婁。到了秋天,魯國大夫公子遂再一次帶兵討伐邾國,獲得勝利。冬天,魯僖公前往齊國朝覲齊昭公,以示睦鄰友好,同時對齊國遭受狄人入侵表示慰問。回國之後,魯僖公便壽終正寢了。
說壽終正寢也許不準確,《左傳》的記載是“薨於小寢”。後人解釋說,小寢就是夫人之寢,薨於小寢畢竟不如薨於路寢合適。
魯僖公的“僖”字,意思是小心畏忌。他即位的時候,齊桓公已經稱霸;他在位的三十多年間,時局風雲變化,經歷了齊國的衰落和晉國的崛起,目睹了晉楚爭霸的盛大場面。魯國作為第二世界國家,在南北強國的鬥爭之間生存,確實是戰戰兢兢,小心畏忌,容不得絲毫馬虎。
魯僖公死後,他的兒子興即位,也就是歷史上的魯文公。魯僖公死的第二年,曾經叱咤風雲、先後與齊桓公、晉文公分庭抗禮的楚成王也去世了。
楚成王的死,與他的兒子商臣有關。
殺死鬥勃之後不久,楚成王便後悔自己沒有聽從鬥勃的建議,草草立了商臣為大子。他對商臣的異母弟弟王子職更寄予厚望,開始考慮廢商臣而立王子職為大子。
這一消息不慎傳到商臣的耳朵裏。一開始情報並不確切,商臣也是將信將疑,於是去請教他的師傅潘崇:“如何才能弄明白老頭子的真實意圖?”
潘崇捏著他那稀稀幾根山羊胡子沈吟了半晌,說:“不妨通過江羋(mǐ)來打聽。”
江羋是個女人。關於江羋的身份,後世有不同的推斷。一種意見,江羋是楚成王的妹妹,被嫁到江國,所以稱之為江羋;另一種意見,江羋就是楚成王的小妾。我傾向於前一種意見,因為羋乃楚王的姓,根據“同姓不婚”的傳統,楚成王不太可能娶一個羋姓女子為妾。
商臣請姑媽江羋到自己宮中來吃飯,江羋欣然赴約。席間,商臣故意怠慢江羋,只顧與自己手下的小廝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置江羋於不顧。江羋數次與商臣說話,商臣都裝作沒聽到。江羋拍案而起,大怒道:“你這個賤人,難怪大王想殺你而立職!”
商臣裝作很惶恐的樣子給江羋陪罪。酒宴之後,商臣便找到潘崇說:“師傅好計謀,老頭子果然有廢我之意。”
潘崇面無表情地問道:“既然如此,你能夠屈身侍奉王子職嗎?”
“不能!”
“那你能逃亡到國外,以避禍害嗎?”
“不能!”
潘崇沈默了一陣:“那,你有膽識做件大事嗎?”
商臣盯著師傅的眼睛。據《史記》記載,商臣“蜂目而豺聲”,面相和發音都甚為怪異。商臣這樣盯著潘崇,潘崇心裏面難免打了一個寒戰。但他仍然不動聲色,用一種深不見底的眼神與商臣對視著。
“能!”商臣簡短而又堅定地回答。
公元前626年冬天的一個傍晚,商臣突然發動政變,派自己的親兵包圍了楚成王的宮殿。宮殿的守衛很快被擊潰,商臣提著一柄帶血的長劍,在一群死士的簇擁之下來到楚成王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