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個國際統一戰線的建立 (3)
關燈
小
中
大
擔了祭祀虞國先祖的義務,並且還承擔了虞國對王室納貢的義務。對於周王室來說,虞國雖然滅亡,但虞國對王室應盡的義務仍然有人承擔,這就夠了。
荀息在收繳的戰利品中找到當年用來賄賂虞公的寶馬,把它們還給了晉獻公。
晉獻公得意地笑道:“馬還是我的馬,就是老了點啊。”
【楚與齊,兩種文化的沖撞】
前面說到,通過幫助邢國和衛國的重建,齊桓公獲得了中原諸國的敬重,霸主的地位日益鞏固。而此時在南方,楚成王自誅殺公子元、任命子文為令尹以來,撥亂反正,勵精圖治,楚國國力進一步攀升。南北雙雄你追我趕,在內政、外交、軍事各個方面互相較勁,終於到了狹路相逢的時刻。
公元前659年,楚國再一次出兵討伐鄭國,將爪子伸到了天子腳下。齊桓公迅速作出反應,召集魯、宋、鄭、曹、邾等國國君在宋國的檉地舉行會議,會議的主題:抗楚援鄭,保衛中原。
值得註意的是,自這一年開始,《春秋》提到楚國,再也不稱之為“荊”,而是稱之為“楚”,也算是給它正名了。
公元前658年,齊桓公進一步展開外交攻勢,在宋國的貫地與江國、黃國派來的代表舉行會談。從地理位置上看,江、黃兩個小國均在宋國的南部、楚國的東北部,迫於楚國的壓力,一直臣服於楚國。現在齊桓公通過宋桓公做工作,給這兩個小國打氣,目的是要它們脫離楚國的控制,重新回到中原大家庭的懷抱,同時也為下一步討伐楚國解除後顧之憂。
同年冬天,楚國大軍攻占鄭國的聃地,俘虜了守將聃伯。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齊桓公仍然安之若素,繼續開展他的外交攻勢。公元前657年,齊桓公和宋桓公再一次與江、黃兩國代表在齊國的陽谷會談,就應對楚國的入侵開展討論。同年冬天,魯國的執政大臣季友前往齊國,表達了魯僖公相應齊國號召、抗楚援鄭的意願。
那個年代既沒有電話、電報,更沒有互聯網,為了應付楚國的入侵,光開會都夠齊桓公東奔西跑一陣了。這個霸主的工作,真是一點也不輕松。
然而,在鄭文公看來,會開得再多也沒用,鄭國現在急需的是援兵。沒有援兵,一切會議、聲援、表態都是空談。在楚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鄭文公有點頂不住了,他想派代表與楚國進行和談。大夫孔叔及時阻止了他:“齊侯為了鄭國的事,正忙得不可開交呢,現在背棄他,恐怕大大的不妥。”
鄭文公忍不住把酒杯蓋重重一放,抱怨道:“他就知道開會、會盟,盡做些表面文章,務虛不務實,總是忽悠咱們。”
孔叔說:“如果不是齊侯在檉地主持會盟,只怕楚軍早就長驅直入,攻入新鄭了,請您再忍一忍,堅持一下,齊侯會拿出辦法來的。”
單從這件事來看,鄭文公和他的父親鄭厲公相比,顯然不在同一個檔次。
經過兩年的準備,公元前656年春天,齊桓公終於率領大軍南下了。這支浩浩蕩蕩的多國部隊由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八個國家的軍隊組成,咱們姑且稱之為八國聯軍吧。
八國聯軍沒有直接討伐楚國,而是將矛頭對準了蔡國。為什麽討伐蔡國呢?自公元前680年楚文王為了討好息媯討伐蔡國以來,蔡國就一直臣服於楚國,成為楚國進出中原的眼線。齊桓公此舉的目的,一是剪除楚國的羽翼,清除前進路上的障礙;二是為了不讓楚國人察覺八國聯軍的戰略意圖,好攻其不備。
如果回顧一下,早在公元前710年,雄才大略的鄭莊公就意識到楚國的威脅,跑到蔡國去和蔡桓公開會。鄭莊公之所以特別關註蔡國的動向,是因為他已經看出來:楚國人要進出中原,蔡國是門戶;而中原人想攻擊楚國,蔡國又是必經之路。
一個女人充當了這次戰略掩護的棋子,她就是蔡哀侯的女兒、現任蔡國國君蔡穆公的妹妹。
據《史記》記載,當年蔡哀侯被楚文王俘虜之後帶到楚國,就再也沒有回去過,最終死在楚國。他的兒子蔡穆公即位之後,周旋於齊、楚兩個大國之間,既聽命於楚國,又將妹妹嫁給齊桓公做小妾,也就是齊國的蔡姬。
蔡姬年少,生性頑皮,嫁給了齊桓公這個老頭子,有沒有性福很難揣測。在那個年代,諸侯的女兒生來就是政治籌碼,不是嫁到諸侯家,就是嫁到大夫家,“一樹梨花壓海棠”的事情時有發生,想必蔡姬也能正確對待。
那年夏天,蔡姬陪著齊桓公在湖上泛舟,采蓮為樂,將小船劃到湖中心。蔡姬童心未泯,將小船弄得左搖右晃,戲弄齊桓公。齊桓公是北方人,自幼不習水性,加上年事已高,難免把生命看得很重,雙手緊緊抓住船沿,驚呼蔡姬趕快住手。也許是他那慌慌張張的神色讓蔡姬看到他不為人知的一面,她覺得十分好玩,反而將小船搖晃得更厲害了。
如果她要謀殺天下的霸主,再用大一點力氣就夠了。可是,這個時候在她眼裏,齊桓公既不是天下的霸主,也不是齊國的國君,甚至不是她的“老”公,只是一個可愛的吹胡子瞪眼睛的老頭兒。她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齊桓公下船之後,幹了一件很缺德的事,立刻命人把蔡姬給送回蔡國去了。按道理,他把人家女孩子送回去,還得附上一紙休書,好歹給人家一個說法。可他不給,就讓蔡姬以一種不明不白的身份住在蔡國,從此不聞不問。
蔡穆公看到妹妹哭哭啼啼被送回來,本來就很惱火,齊桓公這種缺德的做法,更如同火上澆油,於是他幹脆又把這個妹妹給嫁出去了。這件事情在當時來看,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政治錯誤,大大地傷害了齊國人民的感情。而據某些人添油加醋地說,蔡姬再嫁的不是別人,正是齊桓公的死對頭楚成王!(姑妄聽之,姑妄聽之。)
不管蔡姬再嫁是誰家,齊桓公這次興兵伐蔡,對外宣稱的理由就是為了她這件事。等到楚國人回過神來,八國聯軍已經擊潰蔡國的防線,俘虜了蔡穆公。大軍順勢南下,抵達楚國邊境。
雖然措手不及,楚國人的反應卻很快。他們一方面撤回進攻鄭國的部隊,迅速收縮戰線,一方面派人到聯軍大營要求面見齊桓公。
聯軍尚未進入楚國,而楚使已抵達大營,無非是告訴聯軍,楚國是有防備的,請不要打偷襲的主意。
楚國人是如何獲知聯軍情報,及時把使者派到邊境上迎候齊桓公的呢?《左傳》雖然沒有言明,但是從其兩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58年的一段記載,後人可以窺知一二:“齊寺人貂始漏師於多魚。”翻譯成現代文,齊國的宦官豎貂在多魚(地名)開始洩漏齊國的軍事機密。這種事情,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很難說楚國有沒有派人與豎貂接頭,收買他掌握的情報,在此不細究。
既然偷襲不成,齊桓公就大大方方與楚國的使者見了一面。雙方的對話很簡單,也很精辟,尤其是楚國使者的辭令,堪稱古漢語之精粹,為了保持原汁原味,在此照抄如下: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翻譯成現代文:君侯您居住在北海之濱,而寡人我居住在南海之濱,好比馬兒牛兒即使發情也不可能發生什麽關系。沒想到您不遠千裏跑到我國來,到底是想幹什麽呢?
時隔數千年,仍能感受楚國使者操著楚地方言,搖頭晃腦地在諸侯面前說“風馬牛不相及也”帶來的喜劇效果。
讀史至此,捧腹大笑,唯楚有才,自古如此!
當時各位諸侯聽了楚國使者這一番話,卻是想笑又不敢笑。倒是管仲反應很快,他清清嗓子,對楚國使者說:“當年周成王派召康公對我齊國的先祖姜太公說,‘五等諸侯、九州之伯,你都可以討伐他們,以輔佐王室’。並且規定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普天之下,莫不能至。現在楚國長期不向天子進貢,當年周昭王南巡到楚國而沒有回去,我國君特來問罪。”
這裏先解釋一下,周昭王是周成王的孫子,南巡的時候在漢江坐船,遇到船難,溺水而亡,所以沒有回去。
管仲這番話說得四平八穩,引經據典,義正辭嚴,很符合中原人正兒八經的性格。
楚國使者聽了,幹笑兩聲,不慌不忙地說:“說起不向天子進貢這件事,確實是敝國之罪,今後豈敢不供給?至於昭王沒有回去,那都是哪一年的陳芝麻爛谷子喲,請您找漢水之濱居住的老人家問問情況,跟我們楚國硬是沒有任何關系撒。”
齊國和楚國的第一次交鋒,就發生在聯軍大營裏,不是用刀用槍,而是用口用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楚國使者以他幽默的語言、機智的回答占盡了上風。
口舌之爭雖然敗陣,八國聯軍還是繼續向楚國推進,抵達漢水之濱的陘地。由於楚國顯然已經有了準備,齊桓公和管仲及時調整戰略,將部隊駐紮在陘地等待時機,並且開始安營紮寨,挖壕築壘,囤積軍糧。
這一等就是兩個月。如果說是兩軍對壘吧,等兩個月也不稀奇,可問題是四周靜悄悄,連個楚軍的影子都沒有。八國聯軍成天出操、拉歌、會餐、看文藝演出,日子過得可樂了,不像是來打仗,倒像是來度假的。
時間一長,有的諸侯就坐不住了,跑去找齊桓公,要求動手。
齊桓公不動聲色地看看管仲。管仲則一副剛睡醒的樣子,說:“動手?跟誰動手?楚軍出現了嗎?”
“這個……楚軍尚未出現,只不過老這樣等下去,恐怕不是辦法,不如直搗郢都,將敵酋繩之以法……”
管仲不得不跟人家解釋一番,大意是八國聯軍離家千裏,後勤補給線已經拉得很長,如果繼續深入下去,人生地不熟,只怕還沒打到郢都,就被楚國人抄了後路。
“您想被楚國人關門打狗,甕中捉鱉嗎?”腦袋圓滾滾的管仲半瞇著眼睛問。這話說得很難聽,但是很管用,被問到的人一般只敢再弱弱地追問一句:“那,咱們還呆在這裏幹啥?”
管仲長嘆一聲,遠遠地看著帳外的夕陽,高深莫測地說:“等。”
再問下去的話,管仲就閉目養神了。
一直等到夏天,終於等來了管仲要等的人。楚成王派大夫屈完為全權代表,來到陘地的聯軍大營。
按常理,這個時候誰先提出和談,誰就處於心理弱勢,在談判中會做更多的讓步。可是屈完一到聯軍大營,就給齊桓公來了一個下馬威:“請貴軍後退三十裏,以示和談誠意。”
齊桓公差點想跳起來,被管仲使眼色制止了。他知道,和楚國人打交道,用菜市場討價還價的伎倆只會自討沒趣,還不如把牌攤開來打。
在管仲的建議下,聯軍退到召陵。在這裏,聯軍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閱兵儀式,齊桓公請屈完坐上他的戎車,檢閱了威武雄壯的聯軍部隊。這次檢閱出動的部隊之多,在春秋史上當屬罕見。齊桓公以他挺拔的身軀佇立在戎車上,不停地向將士們揮手,所到之處,他均致以“勇士們辛苦了”的慰問,而各國將士則用不同的方言回以“諸侯長更辛苦”,一唱一和,歡聲雷動,將熱烈的氣氛推到極致。
檢閱完畢,齊桓公得意洋洋地問屈完:“屈大夫認為我中原的軍隊如何?”
“威武之師,雄壯之師。”瘦小的屈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回答。
齊桓公故作感嘆道:“你看這些人,不遠千裏從中原跑到這裏,難道是為我而來的嗎?不是。他們是為了我們這些國家的傳統友誼而來的。屈大夫你說,我們兩國也建立這種友好關系如何?”他說這話的時候,語音中帶著一種不可思議的熱情,讓周圍的人都感覺到目眩神迷。
這一點,連屈完也感受到了。因此,他恭恭敬敬地回答:“這是敝國的福分。”
齊桓公沈默了一陣,話鋒一轉,說:“屈大夫你看,如果用這樣的軍隊作戰,誰能抵擋?用這樣的軍隊攻城,有什麽樣的城池攻不破?”
屈完聽後,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君侯您如果以德服人,誰敢不服?如果想以武力服人,我楚國以方城山為城,以漢水為池,請盡管放馬過來好了。”
第二次口舌之爭,齊桓公又沒占到便宜。
《左傳》記載,齊桓公帶領八國聯軍討伐楚國,以雙方和解而告終。屈完代表楚成王與各諸侯國簽訂了盟約,史稱“召陵之盟”。
對於這件事,歷史上很有些爭論,有人認為召陵之盟意義非凡,有人認為齊桓公這次南征是無功而返,或者成效甚微。現將正、反兩方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評論簡述如下。
反方觀點認為:楚國於春秋年間不斷向北擴張,爭奪中原,消滅了靠近楚國的呂、申、息等小國,而獨蔡國延存,是因為蔡國死心塌地臣服於楚國,並且為虎作倀,成為楚國“有事”於中原的工具。從地理位置上看,蔡國既是楚國進出中原的捷徑,也是楚國抵禦中原各國進攻的屏障,所以要討伐楚國,必先討伐蔡國,拿下這塊兵家必爭之地。
按照這種觀點,齊桓公伐楚的最大收獲在於擊潰蔡國,斬斷了楚國在中原的爪牙,但是對於楚國本身沒有絲毫的影響。楚國反而在召陵之盟後變本加厲,加快了侵並中原的步伐。因此,召陵之盟的意義十分有限,遠遠不及後來晉文公在城濮一戰中大敗楚軍的意義。
正方觀點認為:“齊桓公加管仲”這對北方組合遇上“楚成王加子文”這對南方組合,可謂是棋逢對手。八國聯軍在陘地駐兵數月,楚軍一直按兵不動,只派了屈完來談判,寥寥幾句,雙方便息兵罷戰,是因為雙方都認識到打下去是兩敗俱傷,誰也占不到便宜。
齊桓公遠居山東,因其地理位置所限,一直將戰略重點放在平定北方的狄、戎之亂,無暇顧及南方。但是他仍然關心中原安危,為了解除中原諸國的心腹大患,不遠千裏跑到南方來討伐楚國,這種負責任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齊桓公南征的戰略目標,不在於使楚國屈服(這點顯然做不到),而在於打擊蔡國和堅定鄭國抗戰的決心,確保天子腳下的這片凈土不受楚國的侵犯。達到這個目的,他的任務就算是完成。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我看來,齊桓公和管仲最值得肯定的一點在於,他們雖然有志於稱霸諸侯,而且建立了強大的武裝力量,卻很少真正付諸刀兵,更多的是采用和平手段來解決問題。他們這種做法,不但與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理念不謀而合,而且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召陵之盟後,八國聯軍自楚國邊境撤退,一路迤邐北行,順便將被俘的蔡穆公釋放回國。其間發生了兩件小事。
第一件事,許穆公在軍中病逝。前面說過,許穆公娶了宣姜的小女兒為夫人,而齊桓公娶了宣姜的大女兒為小妾,所以兩個人是連襟。許穆公對齊桓公這位姐夫可以說是唯命是從,而齊桓公對這位窮親戚也不薄:許穆公本來是男爵,在他死後,齊桓公命人以侯爵的規格為他舉行葬禮,算是對他鞍前馬後效力的獎賞。
第二件事則有點覆雜。
聯軍部隊中,陳國的重臣轅濤塗找到鄭國的大夫申侯,說:“如果大軍取道陳、鄭兩國之間回師,則貴國和我國都要供應糧草物資,負擔十分沈重。如果大軍能取道東方,自海濱回師,就不會有這些麻煩。”申侯聽了,說:“這主意不錯,您去和齊侯建議一下嘛。”轅濤塗便跑去向齊桓公說了,齊桓公覺得走海邊看看風景也好,表示同意。
沒想到,申侯這家夥聽到大軍改道而行的消息,也跑去找齊桓公,裝作很驚訝的樣子說:“唉呀,您怎麽會下這樣的命令呢?大軍勞師遠征,已經很疲憊,如果再繞道海邊,萬一遇到夷人襲擾,恐怕難以抵擋。還是取道陳、鄭兩國之間,物資糧草的供應都有保障,才是萬全之策啊。”
申侯這麽一說,齊桓公立刻明白自己上了轅濤塗的當。他很感慨:同樣是諸侯的大夫,為什麽轅濤塗這麽陰險,而申侯這麽厚道呢?於是他把鄭文公給找來了,一是宣布大軍將接受鄭國的熱情邀請,從鄭國過境,請鄭國準備充分的糧草物資供應;二是告訴他申侯這位同志很不錯,要提拔重用,請鄭文公把虎牢賞給申侯作封邑。
前面說過,虎牢就是制的別稱。當年武姜要求鄭莊公把制封給弟弟段叔,鄭莊公猶且不肯,說了一大堆理由來推搪。現在齊桓公要求鄭文公把虎牢封給申侯,鄭文公心裏一萬個不樂意,卻也只能表示同意。
一句話,一座城,齊桓公還真是慷慨——慷別人之慨。
因為這件事,齊桓公派人把轅濤塗給抓了起來。大軍回國之後,他仍然覺得不解恨,又於當年冬天組織了七國聯軍討伐陳國。陳國立刻表示認錯,齊桓公索取了一筆軍費開支後,才將轅濤塗放回陳國。
轅濤塗深恨申侯的無恥行為。被釋放之後,他到鄭國去看望申侯,看了他的新封邑虎牢,讚不絕口,建議申侯加高城墻,把虎牢建設得漂漂亮亮的,好讓子孫不忘記申侯的功德。申侯好大喜功,果然照辦。這邊,轅濤塗又對鄭文公咬耳朵說:“申侯加高虎牢的城墻,恐怕是有了叛逆之心吧。”
鄭文公莫明其妙丟了一座虎牢,本來就對申侯不滿,聽了轅濤塗的話,意見就更大了。
【春秋首霸是怎樣煉成的】
八國聯軍南征楚國,雖然沒有占到楚國人任何便宜,卻仍然讓“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楚國人深受震動。聯軍撤退後,楚成王根據盟約的協定,派人前往王都雒邑,向周天子進貢地方土特產和金帛。這一舉動,意味著楚國改變了多年以來秉承的“去中國化”政策,而轉向“入中國化”政策。
很多年以來,楚國就以蠻夷自居,倚仗國力強橫,根本沒有把周王室放在眼裏。這次前來朝貢,可謂是破天荒頭一回。可想而知,周惠王對此十分高興,不但熱情招待了楚國使者,還命人分給楚國祭肉。
按照周禮的規定,祭肉原則上只分給周王室的兄弟之國,不能分給異姓諸侯。如果分給異姓諸侯,也只能分給二王之後,也就是周朝之前的夏、商兩個朝代國君的後人,以示尊重。
給楚國人上祭肉,這一禮遇高得實在有點嚇人,恐怕連楚國的使者都覺得受寵若驚。
周惠王一時高興,還不忘吩咐一句:“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意思是要楚國鎮守南方,彈壓蠻夷諸族,不要讓他們入侵中原。
這一句話讓機敏的楚國人如獲至寶,拿著雞毛當令箭,更加有恃無恐地在南方擴張勢力。據《史記》記載,周天子說過這句話之後,“於是楚地千裏”,楚國人洗腳上田,楚國一躍成為實至名歸的南方大國。
按理說,楚國這次主動向周王室示好,應該歸功於齊桓公。如果不是他帶著八國聯軍討伐楚國,讓楚國人感受到來自中原的壓力,楚國人才不會搭理什麽周天子。但是,周惠王此時不但不領齊桓公的情,反而因為一件家事和齊桓公鬧得很不開心。
這件事說來還是因為“以少陵長”引起的。前面說過,當年鄭厲公跑到王城去打探王室的情況,正好遇上虢公、晉侯朝覲天子,三個人做了一件好事,促成了周惠王與陳國公主的婚事,將一個叫陳媯的女人娶到王室來了。這位陳媯,在歷史上被稱為惠後。惠後深得周惠王寵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帶,也就是王子帶。周惠王愛屋及烏,想立王子帶為大子,而廢除原來的大子鄭。大子鄭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於是向當時中原的霸主齊桓公求援。
齊桓公當然很樂意幫大子鄭這個忙,這筆政治生意簡直是一本萬利,即使沒有管仲的教導,他也會主動去做。但是如何才能使周惠王放棄廢長立幼的念頭呢?人家好歹是天子,廢長立幼又是內政,齊桓公縱使強勢,但也不能明目張膽地幹涉天子的家事呀。這個時候,還是管仲給他支了一個高招:會盟。
據不完全統計,自公元前681年齊桓公首次舉行北杏會盟以來,終其一生,總共舉辦了十五次諸侯會盟。會盟成為了齊桓公實施霸業的主要手段,其作用遠遠大於軍事征伐。欲修霸業,會盟;討伐不臣,會盟;扶危救難,會盟;討伐楚國,會盟;與楚國息兵罷戰,會盟;這次幹涉王室內政,還是會盟。
齊桓公派了一位使者前往雒邑,對周天子說:“天下諸侯在衛國的首止舉行會晤,請您派世子參加,以體現您的關心和厚愛。”
周惠王沒辦法拒絕這一邀請。
《春秋》記載,“公(魯僖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於首止。”而《左傳》進一步闡釋說:“會於首止,會王大子鄭,謀寧周也。”直接指出,這次首止會盟的目的就是想平息周王室的繼承權之爭。
會議開得很輕松,既不討論衛國重建,也不討論防禦楚蠻,和我們現在的很多會議一樣,以游山玩水為主要議程,順帶開會學習。各國諸侯眾星捧月一般陪著世子鄭,白天舉行酒會請他坐中間,他不舉杯大家也不舉杯;晚上看文工團演出請他坐第一排,他不鼓掌大家也不鼓掌;齊桓公更是早問安,晚問寢,讓他好好過了一把當王世子的癮。
說實話,自周平王東遷以來,也沒有哪一任周天子享受過眾諸侯的如此擡愛。
齊桓公這樣做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世子鄭作為周王室的繼承人來參加會議,而且享受這般尊榮。周惠王想要更換世子,就得三思而後行了。
所以,這次會議雖然是游山玩水,其目的卻不在山水之間。
玩了十幾天之後,總算正兒八經坐下來開了一次會,幹啥?做會議總結——會議雖然沒有實質性的內容,總結還是要有一個的,否則沒辦法對史官交差。
這時候出現了一點小問題,周惠王意識到了齊桓公此舉的真實用心,派大臣宰孔找到鄭國的國君鄭文公說:“您是天子非常倚重的諸侯,怎麽也跟著這些人瞎起哄呢?”
鄭文公這個人沒主見,一聽說天子非常倚重他,心裏就熱乎乎的,腦子也熱乎乎的,“我這也是隨大流……”
宰孔打斷他的話說:“您怎麽能隨大流呢?您想想,當年您的父親鄭厲公奮力勤王,立下蓋世奇功,天子至今仍然念叨他的好處。您作為他的兒子,也應該像他那樣特立獨行,卓然不群,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應該受人擺布,東搖西晃。”
鄭文公一時無語。
宰孔接著說:“您別看齊侯現在神氣活現,動不動就把諸侯叫到一起開會,當年您父親在世時,根本沒把他這一套放在眼裏。您肯定還記得那一年,因為您父親沒去朝見他,他還惱羞成怒,不顧國際公法,將前去訪問的貴國大夫叔詹給扣留起來了。這完全是流氓行為嘛!”
鄭文公聽得熱血沸騰,但很快又低下頭來,喃喃道:“話雖如此,今時不同往日,齊侯霸業已成,天下諸侯,莫不依附於他,以我鄭國之力,怎麽敢和他較勁?”
“這事您別擔心。”宰孔拍拍他的肩膀說,“天下並非他齊侯的天下,諸侯也並非齊國獨大,西方的晉國、南方的楚國,都足以和齊國抗衡。天子說了,只要您聽他的招呼,別摻和這次大會,他會叫楚國、晉國都支持您,齊國也拿您沒辦法。”
很顯然,天子這話說得有點大。但是鄭文公聽了,卻如同打了一針雞血,當場決定逃離首止,不參加會議總結。鄭國大夫孔叔連忙阻止說:“身為一國之君,怎麽可以如此草率行事?這樣做必定失去別人的援助,失去援助則禍患很快就要降臨。如果等到禍患降臨再回過頭來求人家幫忙,乞求結盟,恐怕就虧大了,您一定會後悔。”
鄭文公聽不進去。他來參加會議的時候,按規矩帶了一支部隊隨行;他急急忙忙逃離首止,又怕齊桓公發現,幹脆將部隊留在首止,自己僅僅帶著幾個隨從跑回鄭國去了。
說起來,這不是他第一次幹這樣的事。早在公元前660年狄人入侵衛國的時候,鄭文公也派了一支部隊前往黃河駐防,防止狄人順勢入侵鄭國。這支部隊的指揮官高克是鄭文公非常討厭的一個人,平時找不到合適的機會修理他,等他帶兵駐防黃河,鄭文公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整人的損招:只給高克出兵的命令,不給他回師的命令。結果幾千人的部隊在黃河邊上駐守了幾個月,沒等到狄人入侵,又沒有後續指令,軍糧吃光,就一哄而散了,高克也只好逃到陳國避難。《春秋》記載這件事,只用了四個字:“鄭棄其師。”一個棄字,令人扼腕嘆息:這個人難道真是鄭厲公的兒子嗎?
齊桓公這次幹涉天子內政,可謂有得有失。得,是確立了王世子鄭的地位,以後世子鄭即位,周王室就會成為齊國的鐵桿大旗;失,是得罪了現任天子周惠王,周惠王因此胳膊往外拐,與第一次前來進貢的楚國發生親密接觸,並且幫助楚國從內部分化齊桓公的幽地同盟,成功地促使鄭文公逃離首止會盟,暗中投向楚國的懷抱。
楚國與鄭國的暗中勾結,鄭國大夫申侯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申侯原來是申國人,侯是他的名字。當年楚文王滅掉申國後,將申國改為申縣,申侯投靠楚文王,以其能說會道,深得楚文王寵信。楚文王既愛申侯之才,又很了解申侯的毛病,臨死時把他叫到身邊,給了他一筆錢財,讓他逃離楚國,並且說:“只有我最了解你,你這個人愛財如命,難以滿足,從我這裏拿了不少錢財,我都不怪罪你。但是我的兒子不會這樣對待你,恐怕遲早要拿你開刀。我死之後,你立刻離開楚國,尋找新的依靠。”
楚文王死後,申侯逃到了鄭國,又受到鄭厲公寵信,一直在鄭國擔任大夫。現在鄭國在天子的斡旋下,有意與楚國交好,申侯有過在楚國做官的經歷,自然成為雙方牽線搭橋的最理想人選。
有了天子的支持,楚成王抓緊分化中原諸國,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召陵之盟後的第二年,公元前655年,他派令尹子文帶兵進攻弦國。弦國是個小國,與周邊的江、黃、道、柏等小國都有親戚關系。江、黃等國這幾年被齊桓公、宋桓公外交拉攏,與齊國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弦國國君因此認為自己攀上了齊國這棵大樹,可以不再聽令於楚國。去年的八國聯軍討伐楚國,更讓這些小國家看到了齊桓公這位中原霸主的實力,越發沒把楚國放在眼裏。楚成王討伐弦國,一方面是為了殺雞儆猴,警告原來仆從於楚國的小國家,不要以為變了天,從此可以當家做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敲山震虎,試一試周天子命他鎮守南方這面大旗的功效。
弦國在楚國的軍事打擊下,很快滅亡了。弦國國君逃亡到黃國。
公元前654年,齊桓公糾集魯、宋、陳、衛、曹等諸侯,派兵討伐鄭國,包圍鄭國的新密。這次討伐鄭國的罪名有二:一是鄭文公逃離首止會盟,二是鄭國沒有征得齊國同意就加高新密的城墻,意在防禦諸侯的進攻,圖謀不軌。
楚成王倒是個很仗義的人,立刻派兵進攻許國,以救援鄭國。這一招很見效,齊桓公不忍心拋棄幽盟中的這位小弟弟,只好放棄進攻鄭國,轉而率領諸侯救援許國。齊、楚兩個大國,第二次狹路相逢,大戰一觸即發。
但是,萬眾期待的齊楚之戰再次令人失望,楚成王主動選擇了回避,將軍隊撤至武城觀望。
自從有了周天子的支持,楚國分化中原諸國的戰略,實施起來就很得心應手了,他覺得自己根本沒有必要和齊桓公真刀真槍地幹上一仗。等到齊桓公的大軍一撤,在楚國的鐵桿擁躉蔡穆公的勸說之下,許男(許國國君)親自跑到武城的楚軍大營,向楚成王認罪投誠來了。
據《左傳》記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荀息在收繳的戰利品中找到當年用來賄賂虞公的寶馬,把它們還給了晉獻公。
晉獻公得意地笑道:“馬還是我的馬,就是老了點啊。”
【楚與齊,兩種文化的沖撞】
前面說到,通過幫助邢國和衛國的重建,齊桓公獲得了中原諸國的敬重,霸主的地位日益鞏固。而此時在南方,楚成王自誅殺公子元、任命子文為令尹以來,撥亂反正,勵精圖治,楚國國力進一步攀升。南北雙雄你追我趕,在內政、外交、軍事各個方面互相較勁,終於到了狹路相逢的時刻。
公元前659年,楚國再一次出兵討伐鄭國,將爪子伸到了天子腳下。齊桓公迅速作出反應,召集魯、宋、鄭、曹、邾等國國君在宋國的檉地舉行會議,會議的主題:抗楚援鄭,保衛中原。
值得註意的是,自這一年開始,《春秋》提到楚國,再也不稱之為“荊”,而是稱之為“楚”,也算是給它正名了。
公元前658年,齊桓公進一步展開外交攻勢,在宋國的貫地與江國、黃國派來的代表舉行會談。從地理位置上看,江、黃兩個小國均在宋國的南部、楚國的東北部,迫於楚國的壓力,一直臣服於楚國。現在齊桓公通過宋桓公做工作,給這兩個小國打氣,目的是要它們脫離楚國的控制,重新回到中原大家庭的懷抱,同時也為下一步討伐楚國解除後顧之憂。
同年冬天,楚國大軍攻占鄭國的聃地,俘虜了守將聃伯。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齊桓公仍然安之若素,繼續開展他的外交攻勢。公元前657年,齊桓公和宋桓公再一次與江、黃兩國代表在齊國的陽谷會談,就應對楚國的入侵開展討論。同年冬天,魯國的執政大臣季友前往齊國,表達了魯僖公相應齊國號召、抗楚援鄭的意願。
那個年代既沒有電話、電報,更沒有互聯網,為了應付楚國的入侵,光開會都夠齊桓公東奔西跑一陣了。這個霸主的工作,真是一點也不輕松。
然而,在鄭文公看來,會開得再多也沒用,鄭國現在急需的是援兵。沒有援兵,一切會議、聲援、表態都是空談。在楚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鄭文公有點頂不住了,他想派代表與楚國進行和談。大夫孔叔及時阻止了他:“齊侯為了鄭國的事,正忙得不可開交呢,現在背棄他,恐怕大大的不妥。”
鄭文公忍不住把酒杯蓋重重一放,抱怨道:“他就知道開會、會盟,盡做些表面文章,務虛不務實,總是忽悠咱們。”
孔叔說:“如果不是齊侯在檉地主持會盟,只怕楚軍早就長驅直入,攻入新鄭了,請您再忍一忍,堅持一下,齊侯會拿出辦法來的。”
單從這件事來看,鄭文公和他的父親鄭厲公相比,顯然不在同一個檔次。
經過兩年的準備,公元前656年春天,齊桓公終於率領大軍南下了。這支浩浩蕩蕩的多國部隊由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八個國家的軍隊組成,咱們姑且稱之為八國聯軍吧。
八國聯軍沒有直接討伐楚國,而是將矛頭對準了蔡國。為什麽討伐蔡國呢?自公元前680年楚文王為了討好息媯討伐蔡國以來,蔡國就一直臣服於楚國,成為楚國進出中原的眼線。齊桓公此舉的目的,一是剪除楚國的羽翼,清除前進路上的障礙;二是為了不讓楚國人察覺八國聯軍的戰略意圖,好攻其不備。
如果回顧一下,早在公元前710年,雄才大略的鄭莊公就意識到楚國的威脅,跑到蔡國去和蔡桓公開會。鄭莊公之所以特別關註蔡國的動向,是因為他已經看出來:楚國人要進出中原,蔡國是門戶;而中原人想攻擊楚國,蔡國又是必經之路。
一個女人充當了這次戰略掩護的棋子,她就是蔡哀侯的女兒、現任蔡國國君蔡穆公的妹妹。
據《史記》記載,當年蔡哀侯被楚文王俘虜之後帶到楚國,就再也沒有回去過,最終死在楚國。他的兒子蔡穆公即位之後,周旋於齊、楚兩個大國之間,既聽命於楚國,又將妹妹嫁給齊桓公做小妾,也就是齊國的蔡姬。
蔡姬年少,生性頑皮,嫁給了齊桓公這個老頭子,有沒有性福很難揣測。在那個年代,諸侯的女兒生來就是政治籌碼,不是嫁到諸侯家,就是嫁到大夫家,“一樹梨花壓海棠”的事情時有發生,想必蔡姬也能正確對待。
那年夏天,蔡姬陪著齊桓公在湖上泛舟,采蓮為樂,將小船劃到湖中心。蔡姬童心未泯,將小船弄得左搖右晃,戲弄齊桓公。齊桓公是北方人,自幼不習水性,加上年事已高,難免把生命看得很重,雙手緊緊抓住船沿,驚呼蔡姬趕快住手。也許是他那慌慌張張的神色讓蔡姬看到他不為人知的一面,她覺得十分好玩,反而將小船搖晃得更厲害了。
如果她要謀殺天下的霸主,再用大一點力氣就夠了。可是,這個時候在她眼裏,齊桓公既不是天下的霸主,也不是齊國的國君,甚至不是她的“老”公,只是一個可愛的吹胡子瞪眼睛的老頭兒。她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齊桓公下船之後,幹了一件很缺德的事,立刻命人把蔡姬給送回蔡國去了。按道理,他把人家女孩子送回去,還得附上一紙休書,好歹給人家一個說法。可他不給,就讓蔡姬以一種不明不白的身份住在蔡國,從此不聞不問。
蔡穆公看到妹妹哭哭啼啼被送回來,本來就很惱火,齊桓公這種缺德的做法,更如同火上澆油,於是他幹脆又把這個妹妹給嫁出去了。這件事情在當時來看,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政治錯誤,大大地傷害了齊國人民的感情。而據某些人添油加醋地說,蔡姬再嫁的不是別人,正是齊桓公的死對頭楚成王!(姑妄聽之,姑妄聽之。)
不管蔡姬再嫁是誰家,齊桓公這次興兵伐蔡,對外宣稱的理由就是為了她這件事。等到楚國人回過神來,八國聯軍已經擊潰蔡國的防線,俘虜了蔡穆公。大軍順勢南下,抵達楚國邊境。
雖然措手不及,楚國人的反應卻很快。他們一方面撤回進攻鄭國的部隊,迅速收縮戰線,一方面派人到聯軍大營要求面見齊桓公。
聯軍尚未進入楚國,而楚使已抵達大營,無非是告訴聯軍,楚國是有防備的,請不要打偷襲的主意。
楚國人是如何獲知聯軍情報,及時把使者派到邊境上迎候齊桓公的呢?《左傳》雖然沒有言明,但是從其兩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58年的一段記載,後人可以窺知一二:“齊寺人貂始漏師於多魚。”翻譯成現代文,齊國的宦官豎貂在多魚(地名)開始洩漏齊國的軍事機密。這種事情,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很難說楚國有沒有派人與豎貂接頭,收買他掌握的情報,在此不細究。
既然偷襲不成,齊桓公就大大方方與楚國的使者見了一面。雙方的對話很簡單,也很精辟,尤其是楚國使者的辭令,堪稱古漢語之精粹,為了保持原汁原味,在此照抄如下: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翻譯成現代文:君侯您居住在北海之濱,而寡人我居住在南海之濱,好比馬兒牛兒即使發情也不可能發生什麽關系。沒想到您不遠千裏跑到我國來,到底是想幹什麽呢?
時隔數千年,仍能感受楚國使者操著楚地方言,搖頭晃腦地在諸侯面前說“風馬牛不相及也”帶來的喜劇效果。
讀史至此,捧腹大笑,唯楚有才,自古如此!
當時各位諸侯聽了楚國使者這一番話,卻是想笑又不敢笑。倒是管仲反應很快,他清清嗓子,對楚國使者說:“當年周成王派召康公對我齊國的先祖姜太公說,‘五等諸侯、九州之伯,你都可以討伐他們,以輔佐王室’。並且規定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普天之下,莫不能至。現在楚國長期不向天子進貢,當年周昭王南巡到楚國而沒有回去,我國君特來問罪。”
這裏先解釋一下,周昭王是周成王的孫子,南巡的時候在漢江坐船,遇到船難,溺水而亡,所以沒有回去。
管仲這番話說得四平八穩,引經據典,義正辭嚴,很符合中原人正兒八經的性格。
楚國使者聽了,幹笑兩聲,不慌不忙地說:“說起不向天子進貢這件事,確實是敝國之罪,今後豈敢不供給?至於昭王沒有回去,那都是哪一年的陳芝麻爛谷子喲,請您找漢水之濱居住的老人家問問情況,跟我們楚國硬是沒有任何關系撒。”
齊國和楚國的第一次交鋒,就發生在聯軍大營裏,不是用刀用槍,而是用口用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楚國使者以他幽默的語言、機智的回答占盡了上風。
口舌之爭雖然敗陣,八國聯軍還是繼續向楚國推進,抵達漢水之濱的陘地。由於楚國顯然已經有了準備,齊桓公和管仲及時調整戰略,將部隊駐紮在陘地等待時機,並且開始安營紮寨,挖壕築壘,囤積軍糧。
這一等就是兩個月。如果說是兩軍對壘吧,等兩個月也不稀奇,可問題是四周靜悄悄,連個楚軍的影子都沒有。八國聯軍成天出操、拉歌、會餐、看文藝演出,日子過得可樂了,不像是來打仗,倒像是來度假的。
時間一長,有的諸侯就坐不住了,跑去找齊桓公,要求動手。
齊桓公不動聲色地看看管仲。管仲則一副剛睡醒的樣子,說:“動手?跟誰動手?楚軍出現了嗎?”
“這個……楚軍尚未出現,只不過老這樣等下去,恐怕不是辦法,不如直搗郢都,將敵酋繩之以法……”
管仲不得不跟人家解釋一番,大意是八國聯軍離家千裏,後勤補給線已經拉得很長,如果繼續深入下去,人生地不熟,只怕還沒打到郢都,就被楚國人抄了後路。
“您想被楚國人關門打狗,甕中捉鱉嗎?”腦袋圓滾滾的管仲半瞇著眼睛問。這話說得很難聽,但是很管用,被問到的人一般只敢再弱弱地追問一句:“那,咱們還呆在這裏幹啥?”
管仲長嘆一聲,遠遠地看著帳外的夕陽,高深莫測地說:“等。”
再問下去的話,管仲就閉目養神了。
一直等到夏天,終於等來了管仲要等的人。楚成王派大夫屈完為全權代表,來到陘地的聯軍大營。
按常理,這個時候誰先提出和談,誰就處於心理弱勢,在談判中會做更多的讓步。可是屈完一到聯軍大營,就給齊桓公來了一個下馬威:“請貴軍後退三十裏,以示和談誠意。”
齊桓公差點想跳起來,被管仲使眼色制止了。他知道,和楚國人打交道,用菜市場討價還價的伎倆只會自討沒趣,還不如把牌攤開來打。
在管仲的建議下,聯軍退到召陵。在這裏,聯軍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閱兵儀式,齊桓公請屈完坐上他的戎車,檢閱了威武雄壯的聯軍部隊。這次檢閱出動的部隊之多,在春秋史上當屬罕見。齊桓公以他挺拔的身軀佇立在戎車上,不停地向將士們揮手,所到之處,他均致以“勇士們辛苦了”的慰問,而各國將士則用不同的方言回以“諸侯長更辛苦”,一唱一和,歡聲雷動,將熱烈的氣氛推到極致。
檢閱完畢,齊桓公得意洋洋地問屈完:“屈大夫認為我中原的軍隊如何?”
“威武之師,雄壯之師。”瘦小的屈完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地回答。
齊桓公故作感嘆道:“你看這些人,不遠千裏從中原跑到這裏,難道是為我而來的嗎?不是。他們是為了我們這些國家的傳統友誼而來的。屈大夫你說,我們兩國也建立這種友好關系如何?”他說這話的時候,語音中帶著一種不可思議的熱情,讓周圍的人都感覺到目眩神迷。
這一點,連屈完也感受到了。因此,他恭恭敬敬地回答:“這是敝國的福分。”
齊桓公沈默了一陣,話鋒一轉,說:“屈大夫你看,如果用這樣的軍隊作戰,誰能抵擋?用這樣的軍隊攻城,有什麽樣的城池攻不破?”
屈完聽後,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君侯您如果以德服人,誰敢不服?如果想以武力服人,我楚國以方城山為城,以漢水為池,請盡管放馬過來好了。”
第二次口舌之爭,齊桓公又沒占到便宜。
《左傳》記載,齊桓公帶領八國聯軍討伐楚國,以雙方和解而告終。屈完代表楚成王與各諸侯國簽訂了盟約,史稱“召陵之盟”。
對於這件事,歷史上很有些爭論,有人認為召陵之盟意義非凡,有人認為齊桓公這次南征是無功而返,或者成效甚微。現將正、反兩方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評論簡述如下。
反方觀點認為:楚國於春秋年間不斷向北擴張,爭奪中原,消滅了靠近楚國的呂、申、息等小國,而獨蔡國延存,是因為蔡國死心塌地臣服於楚國,並且為虎作倀,成為楚國“有事”於中原的工具。從地理位置上看,蔡國既是楚國進出中原的捷徑,也是楚國抵禦中原各國進攻的屏障,所以要討伐楚國,必先討伐蔡國,拿下這塊兵家必爭之地。
按照這種觀點,齊桓公伐楚的最大收獲在於擊潰蔡國,斬斷了楚國在中原的爪牙,但是對於楚國本身沒有絲毫的影響。楚國反而在召陵之盟後變本加厲,加快了侵並中原的步伐。因此,召陵之盟的意義十分有限,遠遠不及後來晉文公在城濮一戰中大敗楚軍的意義。
正方觀點認為:“齊桓公加管仲”這對北方組合遇上“楚成王加子文”這對南方組合,可謂是棋逢對手。八國聯軍在陘地駐兵數月,楚軍一直按兵不動,只派了屈完來談判,寥寥幾句,雙方便息兵罷戰,是因為雙方都認識到打下去是兩敗俱傷,誰也占不到便宜。
齊桓公遠居山東,因其地理位置所限,一直將戰略重點放在平定北方的狄、戎之亂,無暇顧及南方。但是他仍然關心中原安危,為了解除中原諸國的心腹大患,不遠千裏跑到南方來討伐楚國,這種負責任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齊桓公南征的戰略目標,不在於使楚國屈服(這點顯然做不到),而在於打擊蔡國和堅定鄭國抗戰的決心,確保天子腳下的這片凈土不受楚國的侵犯。達到這個目的,他的任務就算是完成。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我看來,齊桓公和管仲最值得肯定的一點在於,他們雖然有志於稱霸諸侯,而且建立了強大的武裝力量,卻很少真正付諸刀兵,更多的是采用和平手段來解決問題。他們這種做法,不但與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理念不謀而合,而且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召陵之盟後,八國聯軍自楚國邊境撤退,一路迤邐北行,順便將被俘的蔡穆公釋放回國。其間發生了兩件小事。
第一件事,許穆公在軍中病逝。前面說過,許穆公娶了宣姜的小女兒為夫人,而齊桓公娶了宣姜的大女兒為小妾,所以兩個人是連襟。許穆公對齊桓公這位姐夫可以說是唯命是從,而齊桓公對這位窮親戚也不薄:許穆公本來是男爵,在他死後,齊桓公命人以侯爵的規格為他舉行葬禮,算是對他鞍前馬後效力的獎賞。
第二件事則有點覆雜。
聯軍部隊中,陳國的重臣轅濤塗找到鄭國的大夫申侯,說:“如果大軍取道陳、鄭兩國之間回師,則貴國和我國都要供應糧草物資,負擔十分沈重。如果大軍能取道東方,自海濱回師,就不會有這些麻煩。”申侯聽了,說:“這主意不錯,您去和齊侯建議一下嘛。”轅濤塗便跑去向齊桓公說了,齊桓公覺得走海邊看看風景也好,表示同意。
沒想到,申侯這家夥聽到大軍改道而行的消息,也跑去找齊桓公,裝作很驚訝的樣子說:“唉呀,您怎麽會下這樣的命令呢?大軍勞師遠征,已經很疲憊,如果再繞道海邊,萬一遇到夷人襲擾,恐怕難以抵擋。還是取道陳、鄭兩國之間,物資糧草的供應都有保障,才是萬全之策啊。”
申侯這麽一說,齊桓公立刻明白自己上了轅濤塗的當。他很感慨:同樣是諸侯的大夫,為什麽轅濤塗這麽陰險,而申侯這麽厚道呢?於是他把鄭文公給找來了,一是宣布大軍將接受鄭國的熱情邀請,從鄭國過境,請鄭國準備充分的糧草物資供應;二是告訴他申侯這位同志很不錯,要提拔重用,請鄭文公把虎牢賞給申侯作封邑。
前面說過,虎牢就是制的別稱。當年武姜要求鄭莊公把制封給弟弟段叔,鄭莊公猶且不肯,說了一大堆理由來推搪。現在齊桓公要求鄭文公把虎牢封給申侯,鄭文公心裏一萬個不樂意,卻也只能表示同意。
一句話,一座城,齊桓公還真是慷慨——慷別人之慨。
因為這件事,齊桓公派人把轅濤塗給抓了起來。大軍回國之後,他仍然覺得不解恨,又於當年冬天組織了七國聯軍討伐陳國。陳國立刻表示認錯,齊桓公索取了一筆軍費開支後,才將轅濤塗放回陳國。
轅濤塗深恨申侯的無恥行為。被釋放之後,他到鄭國去看望申侯,看了他的新封邑虎牢,讚不絕口,建議申侯加高城墻,把虎牢建設得漂漂亮亮的,好讓子孫不忘記申侯的功德。申侯好大喜功,果然照辦。這邊,轅濤塗又對鄭文公咬耳朵說:“申侯加高虎牢的城墻,恐怕是有了叛逆之心吧。”
鄭文公莫明其妙丟了一座虎牢,本來就對申侯不滿,聽了轅濤塗的話,意見就更大了。
【春秋首霸是怎樣煉成的】
八國聯軍南征楚國,雖然沒有占到楚國人任何便宜,卻仍然讓“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楚國人深受震動。聯軍撤退後,楚成王根據盟約的協定,派人前往王都雒邑,向周天子進貢地方土特產和金帛。這一舉動,意味著楚國改變了多年以來秉承的“去中國化”政策,而轉向“入中國化”政策。
很多年以來,楚國就以蠻夷自居,倚仗國力強橫,根本沒有把周王室放在眼裏。這次前來朝貢,可謂是破天荒頭一回。可想而知,周惠王對此十分高興,不但熱情招待了楚國使者,還命人分給楚國祭肉。
按照周禮的規定,祭肉原則上只分給周王室的兄弟之國,不能分給異姓諸侯。如果分給異姓諸侯,也只能分給二王之後,也就是周朝之前的夏、商兩個朝代國君的後人,以示尊重。
給楚國人上祭肉,這一禮遇高得實在有點嚇人,恐怕連楚國的使者都覺得受寵若驚。
周惠王一時高興,還不忘吩咐一句:“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意思是要楚國鎮守南方,彈壓蠻夷諸族,不要讓他們入侵中原。
這一句話讓機敏的楚國人如獲至寶,拿著雞毛當令箭,更加有恃無恐地在南方擴張勢力。據《史記》記載,周天子說過這句話之後,“於是楚地千裏”,楚國人洗腳上田,楚國一躍成為實至名歸的南方大國。
按理說,楚國這次主動向周王室示好,應該歸功於齊桓公。如果不是他帶著八國聯軍討伐楚國,讓楚國人感受到來自中原的壓力,楚國人才不會搭理什麽周天子。但是,周惠王此時不但不領齊桓公的情,反而因為一件家事和齊桓公鬧得很不開心。
這件事說來還是因為“以少陵長”引起的。前面說過,當年鄭厲公跑到王城去打探王室的情況,正好遇上虢公、晉侯朝覲天子,三個人做了一件好事,促成了周惠王與陳國公主的婚事,將一個叫陳媯的女人娶到王室來了。這位陳媯,在歷史上被稱為惠後。惠後深得周惠王寵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帶,也就是王子帶。周惠王愛屋及烏,想立王子帶為大子,而廢除原來的大子鄭。大子鄭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於是向當時中原的霸主齊桓公求援。
齊桓公當然很樂意幫大子鄭這個忙,這筆政治生意簡直是一本萬利,即使沒有管仲的教導,他也會主動去做。但是如何才能使周惠王放棄廢長立幼的念頭呢?人家好歹是天子,廢長立幼又是內政,齊桓公縱使強勢,但也不能明目張膽地幹涉天子的家事呀。這個時候,還是管仲給他支了一個高招:會盟。
據不完全統計,自公元前681年齊桓公首次舉行北杏會盟以來,終其一生,總共舉辦了十五次諸侯會盟。會盟成為了齊桓公實施霸業的主要手段,其作用遠遠大於軍事征伐。欲修霸業,會盟;討伐不臣,會盟;扶危救難,會盟;討伐楚國,會盟;與楚國息兵罷戰,會盟;這次幹涉王室內政,還是會盟。
齊桓公派了一位使者前往雒邑,對周天子說:“天下諸侯在衛國的首止舉行會晤,請您派世子參加,以體現您的關心和厚愛。”
周惠王沒辦法拒絕這一邀請。
《春秋》記載,“公(魯僖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於首止。”而《左傳》進一步闡釋說:“會於首止,會王大子鄭,謀寧周也。”直接指出,這次首止會盟的目的就是想平息周王室的繼承權之爭。
會議開得很輕松,既不討論衛國重建,也不討論防禦楚蠻,和我們現在的很多會議一樣,以游山玩水為主要議程,順帶開會學習。各國諸侯眾星捧月一般陪著世子鄭,白天舉行酒會請他坐中間,他不舉杯大家也不舉杯;晚上看文工團演出請他坐第一排,他不鼓掌大家也不鼓掌;齊桓公更是早問安,晚問寢,讓他好好過了一把當王世子的癮。
說實話,自周平王東遷以來,也沒有哪一任周天子享受過眾諸侯的如此擡愛。
齊桓公這樣做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世子鄭作為周王室的繼承人來參加會議,而且享受這般尊榮。周惠王想要更換世子,就得三思而後行了。
所以,這次會議雖然是游山玩水,其目的卻不在山水之間。
玩了十幾天之後,總算正兒八經坐下來開了一次會,幹啥?做會議總結——會議雖然沒有實質性的內容,總結還是要有一個的,否則沒辦法對史官交差。
這時候出現了一點小問題,周惠王意識到了齊桓公此舉的真實用心,派大臣宰孔找到鄭國的國君鄭文公說:“您是天子非常倚重的諸侯,怎麽也跟著這些人瞎起哄呢?”
鄭文公這個人沒主見,一聽說天子非常倚重他,心裏就熱乎乎的,腦子也熱乎乎的,“我這也是隨大流……”
宰孔打斷他的話說:“您怎麽能隨大流呢?您想想,當年您的父親鄭厲公奮力勤王,立下蓋世奇功,天子至今仍然念叨他的好處。您作為他的兒子,也應該像他那樣特立獨行,卓然不群,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應該受人擺布,東搖西晃。”
鄭文公一時無語。
宰孔接著說:“您別看齊侯現在神氣活現,動不動就把諸侯叫到一起開會,當年您父親在世時,根本沒把他這一套放在眼裏。您肯定還記得那一年,因為您父親沒去朝見他,他還惱羞成怒,不顧國際公法,將前去訪問的貴國大夫叔詹給扣留起來了。這完全是流氓行為嘛!”
鄭文公聽得熱血沸騰,但很快又低下頭來,喃喃道:“話雖如此,今時不同往日,齊侯霸業已成,天下諸侯,莫不依附於他,以我鄭國之力,怎麽敢和他較勁?”
“這事您別擔心。”宰孔拍拍他的肩膀說,“天下並非他齊侯的天下,諸侯也並非齊國獨大,西方的晉國、南方的楚國,都足以和齊國抗衡。天子說了,只要您聽他的招呼,別摻和這次大會,他會叫楚國、晉國都支持您,齊國也拿您沒辦法。”
很顯然,天子這話說得有點大。但是鄭文公聽了,卻如同打了一針雞血,當場決定逃離首止,不參加會議總結。鄭國大夫孔叔連忙阻止說:“身為一國之君,怎麽可以如此草率行事?這樣做必定失去別人的援助,失去援助則禍患很快就要降臨。如果等到禍患降臨再回過頭來求人家幫忙,乞求結盟,恐怕就虧大了,您一定會後悔。”
鄭文公聽不進去。他來參加會議的時候,按規矩帶了一支部隊隨行;他急急忙忙逃離首止,又怕齊桓公發現,幹脆將部隊留在首止,自己僅僅帶著幾個隨從跑回鄭國去了。
說起來,這不是他第一次幹這樣的事。早在公元前660年狄人入侵衛國的時候,鄭文公也派了一支部隊前往黃河駐防,防止狄人順勢入侵鄭國。這支部隊的指揮官高克是鄭文公非常討厭的一個人,平時找不到合適的機會修理他,等他帶兵駐防黃河,鄭文公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整人的損招:只給高克出兵的命令,不給他回師的命令。結果幾千人的部隊在黃河邊上駐守了幾個月,沒等到狄人入侵,又沒有後續指令,軍糧吃光,就一哄而散了,高克也只好逃到陳國避難。《春秋》記載這件事,只用了四個字:“鄭棄其師。”一個棄字,令人扼腕嘆息:這個人難道真是鄭厲公的兒子嗎?
齊桓公這次幹涉天子內政,可謂有得有失。得,是確立了王世子鄭的地位,以後世子鄭即位,周王室就會成為齊國的鐵桿大旗;失,是得罪了現任天子周惠王,周惠王因此胳膊往外拐,與第一次前來進貢的楚國發生親密接觸,並且幫助楚國從內部分化齊桓公的幽地同盟,成功地促使鄭文公逃離首止會盟,暗中投向楚國的懷抱。
楚國與鄭國的暗中勾結,鄭國大夫申侯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申侯原來是申國人,侯是他的名字。當年楚文王滅掉申國後,將申國改為申縣,申侯投靠楚文王,以其能說會道,深得楚文王寵信。楚文王既愛申侯之才,又很了解申侯的毛病,臨死時把他叫到身邊,給了他一筆錢財,讓他逃離楚國,並且說:“只有我最了解你,你這個人愛財如命,難以滿足,從我這裏拿了不少錢財,我都不怪罪你。但是我的兒子不會這樣對待你,恐怕遲早要拿你開刀。我死之後,你立刻離開楚國,尋找新的依靠。”
楚文王死後,申侯逃到了鄭國,又受到鄭厲公寵信,一直在鄭國擔任大夫。現在鄭國在天子的斡旋下,有意與楚國交好,申侯有過在楚國做官的經歷,自然成為雙方牽線搭橋的最理想人選。
有了天子的支持,楚成王抓緊分化中原諸國,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召陵之盟後的第二年,公元前655年,他派令尹子文帶兵進攻弦國。弦國是個小國,與周邊的江、黃、道、柏等小國都有親戚關系。江、黃等國這幾年被齊桓公、宋桓公外交拉攏,與齊國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弦國國君因此認為自己攀上了齊國這棵大樹,可以不再聽令於楚國。去年的八國聯軍討伐楚國,更讓這些小國家看到了齊桓公這位中原霸主的實力,越發沒把楚國放在眼裏。楚成王討伐弦國,一方面是為了殺雞儆猴,警告原來仆從於楚國的小國家,不要以為變了天,從此可以當家做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敲山震虎,試一試周天子命他鎮守南方這面大旗的功效。
弦國在楚國的軍事打擊下,很快滅亡了。弦國國君逃亡到黃國。
公元前654年,齊桓公糾集魯、宋、陳、衛、曹等諸侯,派兵討伐鄭國,包圍鄭國的新密。這次討伐鄭國的罪名有二:一是鄭文公逃離首止會盟,二是鄭國沒有征得齊國同意就加高新密的城墻,意在防禦諸侯的進攻,圖謀不軌。
楚成王倒是個很仗義的人,立刻派兵進攻許國,以救援鄭國。這一招很見效,齊桓公不忍心拋棄幽盟中的這位小弟弟,只好放棄進攻鄭國,轉而率領諸侯救援許國。齊、楚兩個大國,第二次狹路相逢,大戰一觸即發。
但是,萬眾期待的齊楚之戰再次令人失望,楚成王主動選擇了回避,將軍隊撤至武城觀望。
自從有了周天子的支持,楚國分化中原諸國的戰略,實施起來就很得心應手了,他覺得自己根本沒有必要和齊桓公真刀真槍地幹上一仗。等到齊桓公的大軍一撤,在楚國的鐵桿擁躉蔡穆公的勸說之下,許男(許國國君)親自跑到武城的楚軍大營,向楚成王認罪投誠來了。
據《左傳》記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