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鮮血液的註入:外族崛起 (3)
關燈
小
中
大
父很不服氣,一時間惡向膽邊生,向魯莊公建議說,我們最好趁這個時候偷襲齊軍,齊軍沒有防備,必定大獲全勝。魯莊公嚇得連忙捂住慶父的嘴,小心翼翼把他拉到角落裏,批評說:“人家投降齊國而不投降魯國,是我們的德行不夠,齊軍有什麽罪呢?《夏書》上說,要下苦功培養德行,德行具備之後,別人自然會降服。這就是所謂的以德服人,我們現在這水平還是老老實實回去修行,等待時機吧!”悄然領兵回國。
對於魯莊公的行為,後世的評價很高,認為他註重反思自己行為操行,遇到任何問題,總是從自身出發找原因,嚴厲批評自己,很少責難別人。在那充滿怨恨的殺伐之世,能夠不為血氣所驅使,不輕易挑起與大國的戰爭,是明君應有的風範。
我只能說,他的脾氣真好。
就在齊襄公躊躇滿志,準備依仗武力號令中原,重振大國雄風的時候,公元前686年冬天,一場宮廷政變擊碎了他的春秋大夢。和那個年代諸多盛極一時的人物一樣,他那看似強大的國家政權和戰爭機器,其實都建立在一種極度脆弱的平衡之上。一旦這種平衡在某個方面被打破,很有可能導致整座大廈失去平衡,轟然坍塌。只不過,齊襄公的倒臺比別人更富有戲劇性,起因只是一個甜瓜。
事情還得從一年前說起。公元前687年七月,甜瓜成熟的季節,齊襄公派大夫管至父、連稱前往葵丘戍邊。
鎮守邊疆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按照當時的通例,士兵戍邊滿一年就要輪換,如果超過一年還沒有人前來換崗,可以擅自離崗,不作逃兵處理。當時齊襄公也是這樣安排管、連二人,說:“及瓜而代。”意思是明年瓜熟的時候,寡人派其他人去葵丘輪換二位,不必擔心。
有了齊襄公這句話,連稱和管至父雖然不太情願,但還是帶著士兵前往葵丘去了。邊疆的生活著實單調,不止人煙稀少,還單調乏味,遠不如城裏的豐富多彩,兩個人在那的生活百無聊賴,業餘時間也就是釣釣魚,打打牌,喝喝酒;實在郁悶不過,便光著膀子站在曠野裏喊幾嗓子,聽聽遠處的回音;憋不住了就跑到附近村裏抓幾個姑娘,有時其樂也融融,有時其樂也洩洩……總之,一年時間晃晃悠悠也就過去了。
某個炎熱的夏日,兩個人擺了張席子,坐在大樹下納涼,士兵端了一盤新鮮的甜瓜給他們解暑。吃著吃著,連稱突然說:“瓜熟了啊。”管至父一只腳踩在凳子上,一臉絡腮上還掛著甜瓜汁,也恍然大悟道:“瓜熟了啊。”
可是瓜熟了很多天,也不見齊襄公派人來接管工作。
看來齊襄公把這兩個人的事給忘了。這也難怪,他成天想著東征西討,幹涉他國的內政,還要抽時間和文姜約會,不在戎車上,就在文姜的繡榻上,不在文姜的繡榻上,就是在去文姜繡榻的路上,哪裏還記得起葵丘有那麽兩個人在傻乎乎地等著他派人去輪崗啊。
沒過多久,葵丘的邊疆部隊派專人不遠千裏給國君送來一個熟透了的甜瓜。齊襄公吃了兩口,覺得味道很不錯,點著果盤責備使者說,這麽好吃的瓜,應該多送兩車來,怎麽只有一個?
使者說:“這個……嗯……啊,那個連稱大夫和管至父大夫說,嗯……這個瓜,您知道的,就那什麽……”
齊襄公把瓜往盆裏一扔,瞪了他一眼,使者嚇得打了一個寒噤,頭垂得更低了:“他們說,瓜又熟了,您該找人去代他們了。”
齊襄公又好氣又好笑,抄起一塊甜瓜,咬了一口:“那麽點破事,犯得著兜這麽大一圈子嗎?你回去告訴他們,下次瓜熟的時候再說。”
使者這回沒敢多說:“是。”一溜煙跑了。
這時候齊襄公還沒有意識到,他的言而無信已經給自己埋下一顆定時炸彈。使者回到葵丘,將齊襄公的話對連稱和管至父一說,這兩個人當場便跳起來,也顧不得有旁人在場,吹胡子瞪眼,摔杯子摔碗,發了一晚上牢騷。發完牢騷,他們端起酒杯,瞪著兩雙布滿血絲的眼睛,眨巴眨巴就作了一個大膽而草率的決定:殺掉昏君,以洩心頭之恨!
榮格的共時性理論告訴我們,幾件毫不相幹的事如果在同一時空相遇,產生的效果往往是極其巨大的,以至於人們禁不住以為這些事情其實是冥冥之中已經註定。公元前686年,當連稱與管至父陰謀作亂的時候,一個叫公孫無知的人進入他們的視線,使得他們眼前一亮,暗自感嘆:這個人簡直就是為了造反而生的。
公孫無知是齊國的公室子弟,他的父親夷仲年是齊僖公的同胞弟弟。齊僖公在世的時候,對公孫無知這個親侄子寵愛有加,允許他穿著打扮如同嫡子。
在那個年代,嫡子的地位遠遠高於庶子,嫡子不只享有繼承權,在平時的穿著打扮、出行儀仗甚至膳食待遇上也區別於庶子。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體現封建等級制度的權威性,培養庶子對嫡子的服從意識,以維護統治階級內部的穩定。對於齊僖公來說,公孫無知連庶子都不是,卻讓他穿上嫡子的衣服,享受了嫡子的待遇,對他來說其實不是一件好事。
齊襄公還在當大子的時候,對公孫無知享受與自己同等的政治待遇就很有意見,等到他即位為君,立刻抓住公孫無知越級穿衣服這件事做文章,在眾人面前將他好好數落了一番,降低了他的政治待遇。
齊襄公這麽做,當然是簡單粗暴了點,但是並沒有做錯。只不過公孫無知也是驕傲慣了的人,當眾挨了一頓批之後,顏面盡失,自然就對齊襄公產生了不滿,進而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連稱和管至父想殺齊襄公,但他們不能解決殺死齊襄公之後的問題,沒有辦法建立一個具備合法性的新政權;公孫無知想取齊襄公而代之,但他現在無權無勢,手裏無兵,只能依靠別人。這三個人湊到一起,上面的問題就基本上解決了,他們很快達成一致,分好了工:連、管二人負責殺人,公孫無知負責以公室子弟的身份,建立新的政權。
一個女人在這樁陰謀中起到了間諜的作用。她是連稱的堂妹、齊襄公的小妾,在史料上沒有記載其名字和稱謂,我們姑且稱她為連妃罷,雖然也許並不準確。
和公孫無知一樣,連妃也是個郁郁不得志的人,只不過她不得志的場所不在朝堂,而在後宮。
連妃為什麽不得志?豈止她不得志,幾乎後宮所有女人都不得志。前些年周天子鄭重其事地將女兒王姬嫁給齊襄公做老婆,第二年也就郁郁而終了。這一切,都是因為那個從魯國回來的文姜,她以酥風媚骨帶給齊襄公無限美好的偷情感覺,成為了齊國後宮佳麗共同的噩夢。
為了爭取連妃入夥,公孫無知犧牲了自己的色相。他許諾,如果事成之後當上國君,就立她為夫人。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連妃不用掰手指頭都算得出國君夫人與小妾之間的差距,她立馬答應了公孫無知的要求,同意當他的同夥,為他們提供齊襄公的情報。
齊襄公並未意識到危險臨近。這一年十二月,他帶領群臣和宮內人員前往姑棼(fén)賞雪,並計劃在貝丘舉行狩獵活動。這一消息通過後宮被傳到公孫無知那裏,他與連稱、管至父三人決定動手。
說來也是冤冤相報,齊襄公在貝丘打獵,冷不丁冒出一頭野豬來,擋在他的車前。齊襄公命貼身小廝孟陽射殺它,孟陽拉開長弓,瞪大眼睛一看,大驚失色:“這哪裏是豬,分明是公子彭生!”
齊襄公又驚又怒,罵道:“彭生哪敢見我?”搶過弓來搭箭便射。沒想到,那野豬如人站立,不住哀啼,把齊襄公嚇得魂飛魄散,從車上滾下來,不但崴了腳,還丟了鞋,十分狼狽。
回到姑棼的行宮,齊襄公方才發現自己有一只鞋不見了,叫了徒人費(徒人即寺人,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太監)來問。徒人費說:“鞋子大概被野豬給叼去了吧。”這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嘛,齊襄公一肚子火正沒處發,正好拿徒人費來撒氣,親自操起皮鞭,將徒人費打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淋。
徒人費好不容易一拐一拐地出了宮門,沒走幾步,就遇到一群黑衣武士。他想叫,還沒叫出聲,被對方拿刀柄一撞,就倒了。“昏君呢?”問話的人是連稱。
“在,在寢宮睡覺……”
“把他殺了。”連稱簡短地吩咐,便帶著人就往裏沖。徒人費一把抓住他的衣角:“千萬不要殺我,留我的小命,我可以進去做內應。”他把衣服褪下來,讓連稱看他背上的傷口。
沒錯,新鮮的,還流著血。
連稱信了他,讓他先潛回行宮當內應。這一舉動雖然沒有影響這次行動的最終結果,但從戰術上講,顯然是犯了個低級錯誤,錯就錯在連稱低估了徒人費的奴性。
徒人費跌跌撞撞跑回寢宮,上氣不接下氣地把外面遇到的事講給齊襄公聽。齊襄公嚇得臉色煞白,不知道如何是好。倒是徒人費有主見,將齊襄公藏在帷幕之後,又要孟陽穿上齊襄公的服裝,躺在齊襄公的床上當他的替身。徒人費自己則裝作向連稱通風報信,再一次出宮,企圖趁連稱不註意將其刺殺。
當然,徒人費沒有成功。連稱等人殺死徒人費,又在宮門之內殺死了護衛石之紛如,徑直闖進齊襄公的寢宮,將孟陽砍死在床上。
孟陽的死到底沒能挽救齊襄公。刺客們都是老手,將孟陽砍死之後,拿燈一照,年少無須,發現那不是要殺的人,遂四處搜索,忽然發現帷幕之下露出一只鞋,便知齊襄公藏在幕後。拉出來一看,齊襄公腳上只穿著一只鞋,原來刺客看到的是另外一只,而且就是原先以為被野豬叼去的那只!
我不能只站在現代人的立場上來評價古人的所作所為,比如徒人費的所作所為。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價值觀,脫離歷史背景來對他們評頭論足等於是放馬後炮,很有失公允,於歷史研究也很容易產生傲慢的情緒。但我忍不住要說,徒人費,如果有來生,還是繼續做奴才吧。
齊襄公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口碑不太好,主要原因:一是作風不檢點,長期與自己的妹妹文姜亂倫通奸,還公開高調得絲毫不避人耳目;二是生性殘暴,連別國的國君臣子也照殺無誤,先後殺死了魯桓公、公子亹和高渠彌等人;三是嫁禍於人,公子彭生殺魯桓公,明明是他的主意,但他為了掩飾自己的罪行,又將公子彭生殺掉;四是好壞不分,衛惠公明明是個陰險小人,在衛國很不得人心,他硬要幫助衛惠公覆國,連周王室都看不下去,要出面幹涉;五是言而無信,派連稱和管至父守衛葵丘,到了約定的時間又不讓人回來,結果引發叛亂。
齊襄公在位的時候,行事反覆無常,讓人捉摸不定。他的弟弟公子小白深懼伴君如伴虎,在師傅鮑叔牙的陪同下,早早避往莒(jǔ)國。公孫無知弒君之後,齊國大亂,齊襄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糾則在師傅管夷吾、召忽的陪同下逃往魯國尋求政治避難。
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的故事,很快就要講到。這裏有必要先將另外一個重要人物文姜的命運作一番交代。齊襄公死後,文姜回到了魯國,在魯國度過了自己的餘生。公元前679年,齊桓公開始嶄露頭角的時候,她曾經有一次回齊國省親的記錄。按照當時的規矩,女人出嫁之後,如父母在,可以歸寧;父母不在,則只能派卿大夫回國代為問候娘家人。因此,文姜的這一次省親,又被魯國的史官視為“非禮”的行為。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來看,文姜的這次省親,倒很有可能是正兒八經地前往齊國開展夫人外交,以齊桓公姐姐的身份,為齊、魯兩國建立戰略同盟牽線搭橋。
而公元前675和公元前674年,她又有兩次前往莒國的記錄,目的不明。後世有人大膽推測,說她很可能與莒國的某人有奸情,因此連連前往莒國與之相會。這種推測站不住腳,按照時間推算,那時文姜至少也有五十多歲了,早已經年老色衰,哪裏還能招蜂引蝶?比較靠譜的推測是,齊桓公上臺得到莒國人的鼎力相助,因而齊桓公對莒國人總是禮遇有加,文姜前往莒國,乃是致力於搞好魯國與莒國的關系,曲線外交,為魯莊公間接討好齊桓公。
公元前673年,亂世佳人文姜壽終正寢,結束了她風流多情、奔波牽掛、蔑視禮法、充滿爭議的一生。後世的中國人習慣於對她口誅筆伐,將她與妲己、褒姒等人同列為“政治蕩婦”,但是很少有人客觀地問一句: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女人何為?
【龜兔賽跑,公子小白的險勝】
公元前686年冬天,連稱殺死齊襄公之後,公孫無知如願以償,當上了齊國的國君。連稱和管至父也官升三級,被封為上卿。但是,這個通過政變上臺的政權缺乏群眾基礎,齊國大多數卿大夫和傳統的權貴家族都持觀望態度,對其不支持,不反對,不表態。到第二年春天,大夫雍廩發動政變,殺死了公孫無知和連、管二人。對於這件事,《春秋》的記載是:“齊人殺無知。”《左傳》的記載是:“雍廩殺無知。”用的都是殺人的“殺”,而非弒君的“弒”。這就說明,當時的社會輿論並沒有承認公孫無知政權的合法性。
《春秋》微言大義,對於遣詞造句非常講究。同樣是死,有的人叫做“崩”,有的人叫做“薨”,有的人叫做“卒”;有的人本來應該“薨”,卻因為喪禮沒有辦到位,變成了“卒”;有的人本來應該“崩”,卻因為死得太早,變成了“薨”。現代人也許會嘲笑古人的繁文縟節,然而只要檢視一下現代教育,不難發現,其實我們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延續著古人的陳詞濫調。我記得很清楚,上小學的時候寫作文,我寫死去的爺爺,用了“逝世”二字。語文老師教育我說,“逝世”只能用在大人物身上,比如馬克思逝世、毛主席逝世、周總理逝世、至於我爺爺,湖南鄉下的一個漆匠,用“去世”就可以啦。
閑話少說,言歸正傳。
公孫無知的死給齊國造成了權力真空。公室的子弟都躍躍欲試,準備爭奪國君的寶座。在這些人當中,奪標呼聲最高的當屬公子小白和公子糾。
不妨對這兩個人進行一下對比:
首先是比出身。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是齊僖公的庶子,也就是齊襄公同父異母的弟弟。論年齡,公子糾長於公子小白。公子糾的母親原本是魯國公主,而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國公主,地位上難分高下。
其次是比人脈。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在齊國都有支持者。公子糾的支持者,在史料上沒有具名。而公子小白的支持者,按《史記》記載,是齊國的傳統貴族——國氏家族和高氏家族。
說起國、高二氏,在齊國乃是名門中的名門、望族中的望族。周朝初年,王室為了加強對各諸侯國的監管,除了在軍事上保持王軍的絕對優勢外,還確立了一套由王室來任命諸侯卿士的制度:一般的諸侯國設置三卿,其中兩卿由周天子任命,稱為上卿;一卿由諸侯自行任命,稱為下卿。國、高二氏就是當時周天子任命的上卿,在齊國執掌政權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樹大根深,足以左右政局,非同小可。從人脈上看,公子小白勝過公子糾。
第三是比外援。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公主,因此齊襄公死後,他逃到了魯國避難,實際上也就是希望借助魯國的力量來爭奪君位。公子小白則逃到了莒國。魯國是大國,莒國是小國,雙方實力不可同日而語,公子糾勝過公子小白。
最後是比智囊。智囊就是兩個人背後的競選團隊。公子糾的智囊主要有兩個人,一個叫管仲,一個叫召忽;公子小白的智囊就是鮑叔牙。召忽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多少記錄,我們只能將管仲和鮑叔牙來作個對比。但是這個對比沒有太多的懸念,因為大家都知道,管仲比鮑叔牙厲害,甚至鮑叔牙本人也是這麽認為的。
據《國語》記載,鮑叔牙曾親口說過:“治理國家不是我所長,能夠治理國家的人是管夷吾(管仲字夷吾)。”他還信誓旦旦分別舉了幾點來說明:“我有五點不如管夷吾,一是安撫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二是治理國家,不失其根本;三是忠誠信義,獲得百姓的信任;四是制定規章制度,規範人們的行為;五是擊鼓吶喊,鼓舞國民的鬥志。”
正確評價一個人的才能,前提是對這個人有充分了解。鮑叔牙了解管仲嗎?答案是肯定的,有管仲本人的話為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句話很有名,它所表達的信息,不僅僅是鮑叔牙很了解管仲,更多是管仲對鮑叔牙的感激之情。
據管仲後來自述,他與鮑叔牙自幼相交,從穿開襠褲的時候開始,就成為了死黨。管仲家裏窮,鮑叔牙是個富家子弟,很關照管仲。兩個人曾經合夥做生意,賺到了一些錢,每次分紅的時候,管仲總是給自己多分一份,而鮑叔牙知道他窮,更需要錢,所以從來不計較。鮑叔牙托管仲辦事,管仲給辦砸了,鮑叔牙也沒什麽抱怨,反而安慰管仲說,那是時運不濟,不要有心理負擔。齊襄公年代,管仲三次出來當公務員,三次被單位開除,也是鮑叔牙安慰他,告訴他是金子總會發光,總會有時來運轉的一天。更讓管仲感動的是,他們一夥人出去找人打架,打三次他竟然跑三次,兄弟們都很看不起他,鮑叔牙還替他開脫:“管仲家裏還有老母親要服侍呢,如果被打死了,誰來照顧老人家啊!”其實,誰也不是石頭縫裏蹦出來的,誰都有老有小。鮑叔牙這樣對待管仲,讓管仲十分感動,所以才會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通過以上對比,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競爭態勢就比較明朗了:公子糾的優勢在於外援和智囊,公子小白的優勢在於人脈。客觀地說,公子糾的綜合實力略高於公子小白,但是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究竟鹿死誰手,要看誰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找到對手的漏洞並給予狠狠的打擊——當然,也許還要看看誰的運氣更好,命更硬。
齊國的動亂使得一向韜光養晦的魯莊公突然活躍起來。公元前685年春天,就在公孫無知死後不到一個月,魯莊公與“齊大夫”在既地舉行會晤,雙方簽訂協議,就立公子糾為齊君的有關事宜達成一致意見。這裏的“齊大夫”不知姓甚名誰,總之是齊國國內“挺糾派”的代表。同年夏天,魯莊公親自率領大軍從曲阜出發,護送公子糾回國。
幾乎與此同時,齊國的名門望族國、高二氏也在暗中聯絡公子小白,準備迎立小白為君。得到“挺糾派”與魯莊公會盟的情報,公子小白同他的追隨者覺得情況緊急,在莒國派出的小股部隊的護送下,急急忙忙啟程趕往齊國。
這是一場政治賽跑,誰先抵達齊國的首都臨淄,誰就可以振臂一呼,掌握競爭的主動權。公子小白在距離和速度上具有優勢:莒國離臨淄很近,只有短短數日車程,而且他輕車簡從,速度遠遠快過公子糾。管仲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向魯莊公建議說,公子小白急於回國,難免防備不周,如果借給他三十乘兵車,抄小路去截擊公子小白,必定可以一擊而中,解決公子糾的後顧之憂。魯莊公答應了管仲的請求。
事實證明管仲的判斷是準確的。那天清晨,當他帶著突襲部隊出現在公子小白的隊伍面前,公子小白甚至沒來得及表示驚訝,就被管仲射出的一支箭擊中。
戰車飛馳,電光石火的一瞬間,管仲沒有意識到自己與眼前這位年輕人在冥冥之中存在著某種更為密切的聯系。他只記得自己冷靜地拔箭、扣弦、張弓、發射,一氣呵成。隨後他看到小白口吐鮮血,面目扭曲地倒在了車上。接著他聽到莒軍士兵的驚呼,中間夾雜著鮑叔牙野獸般的長嘯,他很難相信,這竟然是平素溫文爾雅的好友發出的聲音。他不敢回頭,只是催促駕車的士兵快馬加鞭,迅速離開了案發現場。
“原諒我,叔牙!”他心裏暗自說,絲毫感覺不到成功的喜悅。
應該說,在這次政治賽跑中,管仲作出了準確的判斷,實施了準確的行動,而且也射出了準確的一箭。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那一箭看似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腰,實際上正好射中了腰帶上的帶鉤(帶鉤是古人用來掛玉器等飾物的裝置,一般由金屬制作而成)。公子小白命真夠硬的。馬車夫見到攔截者驚得張口結舌,一個急剎車急轉彎,小白往後栽倒時不小心磕破了嘴唇。說時遲那時快,還沒來得及站穩,利箭已經射到了跟前,腰間一受力,公子小白又重重地撞倒在車板上,剛好又咬到了舌頭,口吐鮮血,暈厥過去。
小白演得實在是太逼真了,不但騙過了管仲,也騙過了鮑叔牙等一幹隨從。
等到管仲走遠,小白蘇醒過來,即刻招呼隊伍,整理隊形,馬不停蹄地趕往臨淄。在國、高二氏的主持下,臨淄的居民開城迎接了這位流亡的公子,並且奉他為君,也就是歷史上的齊桓公。
管仲的這一失誤,直接導致了公子糾的敗亡。十天之後,當魯莊公和公子糾以為萬無一失,慢悠悠率領大軍來到齊國邊境,卻被齊國人拒之門外。齊國人告訴他們,公子小白於數天之前抵達首都,已經在各位大臣的擁戴下,就任國君了。
公子糾和管仲面面相覷,管仲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
事已至此,只能接受現實。然而魯莊公對此很不服氣:因為齊國人和他有盟約啊,說好要公子糾即位的,怎麽一下子就變卦呢?
對此,齊國人的解釋很是直白:盟約嘛,確實是有那麽回事,但那是敝國的大夫某某私下和您簽的,並沒有得到國君的授權,再說那個時候敝國正處於動亂時期,根本就沒有國君,怎麽可能授權呢?
齊國人的說法很合理,你要是和一個公司簽合同,得找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是找法人代表,如果一個公司群龍無首,根本就沒有法定代表人,即便是簽訂了合同,法律效力又從何談起呢?
魯莊公卻想不通,覺得自己被人當猴耍了,很不爽。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從一開始就犯了錯誤,不該派那麽多軍隊前往齊國護送公子糾。數萬大軍前往齊國,看起來很威風,但是有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行動遲緩,被公子小白搶了先機;二是明顯帶有威壓的性質,很容易引起齊國上下的反感。要知道,任何事情只要上升到民族感情的高度,就不那麽容易解決了。
一個人感到很不爽的時候,往往容易犯更大的錯誤。魯莊公腦子一熱,心想,反正部隊已經帶來了,不能只當擺設,打吧!
齊桓公針鋒相對,派大將王子成父等人率軍抵抗入侵,雙方在一個叫乾時的地方相遇。
這場史稱“乾時大戰”的戰役以魯軍的慘敗而告終。據《左傳》記載,魯莊公在戰場上被齊軍追得東奔西跑,走投無路,連戎車都不敢坐了,換了一乘輕車逃離戰場。而他的戎車駕駛員秦子和貼身護衛梁子二人繼續駕著他的戎車引誘齊軍,結果連車帶人被齊軍俘獲。
成者王也敗者寇。公子糾離國君的寶座只有一步之遙,終被小白捷足先登。爭奪繼承權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同胞兄弟尚且相煎,同父異母的兄弟就更不在話下。
齊桓公乘勝追擊,派鮑叔牙率軍直逼魯國邊境,給魯莊公開出了談判的條件:
第一,公子糾乃是齊侯的兄弟,雖然有罪,齊侯實在不忍親自動手,有請魯侯代勞。當然,人頭還是要送到齊國來驗貨的。
第二,管夷吾和召忽多年來與齊侯為敵,大逆不道,必須送到齊國來,由齊侯親自監斬,以快齊侯之意。
事到如今,魯莊公也只能以魯國的大局為重,派人把公子糾給殺了。召忽不願意回齊國受死,自殺殉主。而管仲則被裝在一輛囚車裏,押送往齊國。
魯國有一位大夫叫做施伯,很了解齊國的情況,他很看不慣管仲這種茍且偷生的行為,因而一把攔下囚車,對魯莊公說:“管仲這個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如果為齊國所用,對魯國有百害而無一利。現在齊國要回管仲,表面上看是為了報一箭之仇,實際上肯定是想重用他。”
魯莊公斜眼瞅了瞅囚車裏相貌平平矮墩墩的管仲,捏著胡須問道:“那該如何是好?”
施伯做了個刎頸的動作,“不如殺了他,把屍首交給齊國使者帶回去。”這消息不知為何讓齊國使者知道了,他馬上闖入宮中找到魯莊公,再一次強調,齊侯必須親自在群臣面前處死管仲,如果只給一具屍首,那就請魯侯整頓好軍備再打一仗!
魯莊公剛剛打了敗仗,元氣尚未恢覆,不想在這些小事上節外生枝,於是將管仲交給了齊國人。
以管仲的聰明機智,怎麽會不知道這全是鮑叔牙的安排?據說,囚車自曲阜出發,前往齊國的路上,管仲生怕魯莊公反悔派人來追殺他,於是編了一首《天鵝之歌》,教給押送的士兵唱。大意是:“天鵝啊天鵝,可憐羽毛被剪,雙足被系,不能飛也不能鳴,只能在籠子裏呆著。天雖然高,地雖然厚,又有什麽用?天鵝啊天鵝,天生羽翼就是為了飛翔,天生雙足就是為了奔跑,身陷囹圄誰來救你?總有一日你會沖破樊籬,飛上青天,遠離地面,讓那些手執弓箭的人空自嘆息!”士兵們一邊唱一邊走,忘記了行路的艱苦,很快來到了齊國邊境。
囚車一入齊境,鮑叔牙就把管仲放出來,給他換上好衣服,好酒好菜招待。
什麽叫管鮑之交,這就叫管鮑之交,管袍又管飽。
齊桓公見到管仲,第一句話就是:“拉出去斬了。”
鮑叔牙大吃一驚,一把擋在管仲身前,說:“大老遠把管仲給弄回來,不是給您砍的。”
齊桓公用手指戳戳自己的腰:“這裏,嗯?差一點被這家夥射死,這樣的人不殺,我還配當國君嗎?”
鮑叔牙跺腳道:“他當初射您,那是各為其主,無可厚非。現在您若用他,您就是他的主人,他照樣會為了您去射別人……咳,咳……您如果只用管仲去射人,也未免太大材小用了,他可以為您射天下!”
“得了吧,我有師傅您當幫手就夠了。”齊桓公揮了揮手,轉過身去,腮幫子鼓鼓的,上回磕傷的牙至今還疼著呢。
鮑叔牙拉著管仲的手,繼續道:“瞧您說的啥話?我是個很平庸的人,您讓我吃飽穿暖,我也就滿足了。說到治國平天下,還非得靠管仲不可。”
齊桓公轉過來,瞄了瞄管仲,眨眨眼說:“他有那麽神?”
“我雖然沒有什麽本事,但是跟著您出生入死,把身家性命都寄托在您身上了,我又怎麽會有片言只語騙您呢?”鮑叔牙一把把管仲推到齊桓公跟前,信誓旦旦,“您盡管用管仲,他的才能在高傒之上啊。”
高傒就是齊國的上卿高敬仲,也就是前面說的國、高二氏中的高氏,在齊國德高望重,而且直接主導了迎立齊桓公的行動,為他登上國君寶座立下首功。齊桓公對於高傒的感激和倚重可想而知。
聽鮑叔牙這麽一說,齊桓公不由得仔細打量了管仲一番:“這還真看不出來。”
“您不妨試試。”鮑叔牙說。
接下來的故事比較老套。齊桓公先是對管仲拱拱手,管仲也對齊桓公拱拱手,兩個人算是見過了禮。
齊桓公率先長嘆一聲,說:“先君襄公在位的時候,不好好料理國政,只喜歡游山玩水,放鷹打獵;不尊重人才,只喜歡討好婦人。後宮的女人多達數百,都是錦衣玉食,好生供養,軍費開支都被用在後宮,而前線作戰的將士吃不飽也穿不暖,賢能之士的地位反而不如女人的地位高。國家被搞得亂七八糟,宗廟也被弄得烏煙瘴氣。管先生給我說說,有什麽辦法改變這一切?”
齊桓公這個題目出得很大,管仲的回答卻很簡單:“要想改變這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對於魯莊公的行為,後世的評價很高,認為他註重反思自己行為操行,遇到任何問題,總是從自身出發找原因,嚴厲批評自己,很少責難別人。在那充滿怨恨的殺伐之世,能夠不為血氣所驅使,不輕易挑起與大國的戰爭,是明君應有的風範。
我只能說,他的脾氣真好。
就在齊襄公躊躇滿志,準備依仗武力號令中原,重振大國雄風的時候,公元前686年冬天,一場宮廷政變擊碎了他的春秋大夢。和那個年代諸多盛極一時的人物一樣,他那看似強大的國家政權和戰爭機器,其實都建立在一種極度脆弱的平衡之上。一旦這種平衡在某個方面被打破,很有可能導致整座大廈失去平衡,轟然坍塌。只不過,齊襄公的倒臺比別人更富有戲劇性,起因只是一個甜瓜。
事情還得從一年前說起。公元前687年七月,甜瓜成熟的季節,齊襄公派大夫管至父、連稱前往葵丘戍邊。
鎮守邊疆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按照當時的通例,士兵戍邊滿一年就要輪換,如果超過一年還沒有人前來換崗,可以擅自離崗,不作逃兵處理。當時齊襄公也是這樣安排管、連二人,說:“及瓜而代。”意思是明年瓜熟的時候,寡人派其他人去葵丘輪換二位,不必擔心。
有了齊襄公這句話,連稱和管至父雖然不太情願,但還是帶著士兵前往葵丘去了。邊疆的生活著實單調,不止人煙稀少,還單調乏味,遠不如城裏的豐富多彩,兩個人在那的生活百無聊賴,業餘時間也就是釣釣魚,打打牌,喝喝酒;實在郁悶不過,便光著膀子站在曠野裏喊幾嗓子,聽聽遠處的回音;憋不住了就跑到附近村裏抓幾個姑娘,有時其樂也融融,有時其樂也洩洩……總之,一年時間晃晃悠悠也就過去了。
某個炎熱的夏日,兩個人擺了張席子,坐在大樹下納涼,士兵端了一盤新鮮的甜瓜給他們解暑。吃著吃著,連稱突然說:“瓜熟了啊。”管至父一只腳踩在凳子上,一臉絡腮上還掛著甜瓜汁,也恍然大悟道:“瓜熟了啊。”
可是瓜熟了很多天,也不見齊襄公派人來接管工作。
看來齊襄公把這兩個人的事給忘了。這也難怪,他成天想著東征西討,幹涉他國的內政,還要抽時間和文姜約會,不在戎車上,就在文姜的繡榻上,不在文姜的繡榻上,就是在去文姜繡榻的路上,哪裏還記得起葵丘有那麽兩個人在傻乎乎地等著他派人去輪崗啊。
沒過多久,葵丘的邊疆部隊派專人不遠千裏給國君送來一個熟透了的甜瓜。齊襄公吃了兩口,覺得味道很不錯,點著果盤責備使者說,這麽好吃的瓜,應該多送兩車來,怎麽只有一個?
使者說:“這個……嗯……啊,那個連稱大夫和管至父大夫說,嗯……這個瓜,您知道的,就那什麽……”
齊襄公把瓜往盆裏一扔,瞪了他一眼,使者嚇得打了一個寒噤,頭垂得更低了:“他們說,瓜又熟了,您該找人去代他們了。”
齊襄公又好氣又好笑,抄起一塊甜瓜,咬了一口:“那麽點破事,犯得著兜這麽大一圈子嗎?你回去告訴他們,下次瓜熟的時候再說。”
使者這回沒敢多說:“是。”一溜煙跑了。
這時候齊襄公還沒有意識到,他的言而無信已經給自己埋下一顆定時炸彈。使者回到葵丘,將齊襄公的話對連稱和管至父一說,這兩個人當場便跳起來,也顧不得有旁人在場,吹胡子瞪眼,摔杯子摔碗,發了一晚上牢騷。發完牢騷,他們端起酒杯,瞪著兩雙布滿血絲的眼睛,眨巴眨巴就作了一個大膽而草率的決定:殺掉昏君,以洩心頭之恨!
榮格的共時性理論告訴我們,幾件毫不相幹的事如果在同一時空相遇,產生的效果往往是極其巨大的,以至於人們禁不住以為這些事情其實是冥冥之中已經註定。公元前686年,當連稱與管至父陰謀作亂的時候,一個叫公孫無知的人進入他們的視線,使得他們眼前一亮,暗自感嘆:這個人簡直就是為了造反而生的。
公孫無知是齊國的公室子弟,他的父親夷仲年是齊僖公的同胞弟弟。齊僖公在世的時候,對公孫無知這個親侄子寵愛有加,允許他穿著打扮如同嫡子。
在那個年代,嫡子的地位遠遠高於庶子,嫡子不只享有繼承權,在平時的穿著打扮、出行儀仗甚至膳食待遇上也區別於庶子。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體現封建等級制度的權威性,培養庶子對嫡子的服從意識,以維護統治階級內部的穩定。對於齊僖公來說,公孫無知連庶子都不是,卻讓他穿上嫡子的衣服,享受了嫡子的待遇,對他來說其實不是一件好事。
齊襄公還在當大子的時候,對公孫無知享受與自己同等的政治待遇就很有意見,等到他即位為君,立刻抓住公孫無知越級穿衣服這件事做文章,在眾人面前將他好好數落了一番,降低了他的政治待遇。
齊襄公這麽做,當然是簡單粗暴了點,但是並沒有做錯。只不過公孫無知也是驕傲慣了的人,當眾挨了一頓批之後,顏面盡失,自然就對齊襄公產生了不滿,進而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連稱和管至父想殺齊襄公,但他們不能解決殺死齊襄公之後的問題,沒有辦法建立一個具備合法性的新政權;公孫無知想取齊襄公而代之,但他現在無權無勢,手裏無兵,只能依靠別人。這三個人湊到一起,上面的問題就基本上解決了,他們很快達成一致,分好了工:連、管二人負責殺人,公孫無知負責以公室子弟的身份,建立新的政權。
一個女人在這樁陰謀中起到了間諜的作用。她是連稱的堂妹、齊襄公的小妾,在史料上沒有記載其名字和稱謂,我們姑且稱她為連妃罷,雖然也許並不準確。
和公孫無知一樣,連妃也是個郁郁不得志的人,只不過她不得志的場所不在朝堂,而在後宮。
連妃為什麽不得志?豈止她不得志,幾乎後宮所有女人都不得志。前些年周天子鄭重其事地將女兒王姬嫁給齊襄公做老婆,第二年也就郁郁而終了。這一切,都是因為那個從魯國回來的文姜,她以酥風媚骨帶給齊襄公無限美好的偷情感覺,成為了齊國後宮佳麗共同的噩夢。
為了爭取連妃入夥,公孫無知犧牲了自己的色相。他許諾,如果事成之後當上國君,就立她為夫人。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連妃不用掰手指頭都算得出國君夫人與小妾之間的差距,她立馬答應了公孫無知的要求,同意當他的同夥,為他們提供齊襄公的情報。
齊襄公並未意識到危險臨近。這一年十二月,他帶領群臣和宮內人員前往姑棼(fén)賞雪,並計劃在貝丘舉行狩獵活動。這一消息通過後宮被傳到公孫無知那裏,他與連稱、管至父三人決定動手。
說來也是冤冤相報,齊襄公在貝丘打獵,冷不丁冒出一頭野豬來,擋在他的車前。齊襄公命貼身小廝孟陽射殺它,孟陽拉開長弓,瞪大眼睛一看,大驚失色:“這哪裏是豬,分明是公子彭生!”
齊襄公又驚又怒,罵道:“彭生哪敢見我?”搶過弓來搭箭便射。沒想到,那野豬如人站立,不住哀啼,把齊襄公嚇得魂飛魄散,從車上滾下來,不但崴了腳,還丟了鞋,十分狼狽。
回到姑棼的行宮,齊襄公方才發現自己有一只鞋不見了,叫了徒人費(徒人即寺人,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太監)來問。徒人費說:“鞋子大概被野豬給叼去了吧。”這不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嘛,齊襄公一肚子火正沒處發,正好拿徒人費來撒氣,親自操起皮鞭,將徒人費打得皮開肉綻,鮮血淋淋。
徒人費好不容易一拐一拐地出了宮門,沒走幾步,就遇到一群黑衣武士。他想叫,還沒叫出聲,被對方拿刀柄一撞,就倒了。“昏君呢?”問話的人是連稱。
“在,在寢宮睡覺……”
“把他殺了。”連稱簡短地吩咐,便帶著人就往裏沖。徒人費一把抓住他的衣角:“千萬不要殺我,留我的小命,我可以進去做內應。”他把衣服褪下來,讓連稱看他背上的傷口。
沒錯,新鮮的,還流著血。
連稱信了他,讓他先潛回行宮當內應。這一舉動雖然沒有影響這次行動的最終結果,但從戰術上講,顯然是犯了個低級錯誤,錯就錯在連稱低估了徒人費的奴性。
徒人費跌跌撞撞跑回寢宮,上氣不接下氣地把外面遇到的事講給齊襄公聽。齊襄公嚇得臉色煞白,不知道如何是好。倒是徒人費有主見,將齊襄公藏在帷幕之後,又要孟陽穿上齊襄公的服裝,躺在齊襄公的床上當他的替身。徒人費自己則裝作向連稱通風報信,再一次出宮,企圖趁連稱不註意將其刺殺。
當然,徒人費沒有成功。連稱等人殺死徒人費,又在宮門之內殺死了護衛石之紛如,徑直闖進齊襄公的寢宮,將孟陽砍死在床上。
孟陽的死到底沒能挽救齊襄公。刺客們都是老手,將孟陽砍死之後,拿燈一照,年少無須,發現那不是要殺的人,遂四處搜索,忽然發現帷幕之下露出一只鞋,便知齊襄公藏在幕後。拉出來一看,齊襄公腳上只穿著一只鞋,原來刺客看到的是另外一只,而且就是原先以為被野豬叼去的那只!
我不能只站在現代人的立場上來評價古人的所作所為,比如徒人費的所作所為。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價值觀,脫離歷史背景來對他們評頭論足等於是放馬後炮,很有失公允,於歷史研究也很容易產生傲慢的情緒。但我忍不住要說,徒人費,如果有來生,還是繼續做奴才吧。
齊襄公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口碑不太好,主要原因:一是作風不檢點,長期與自己的妹妹文姜亂倫通奸,還公開高調得絲毫不避人耳目;二是生性殘暴,連別國的國君臣子也照殺無誤,先後殺死了魯桓公、公子亹和高渠彌等人;三是嫁禍於人,公子彭生殺魯桓公,明明是他的主意,但他為了掩飾自己的罪行,又將公子彭生殺掉;四是好壞不分,衛惠公明明是個陰險小人,在衛國很不得人心,他硬要幫助衛惠公覆國,連周王室都看不下去,要出面幹涉;五是言而無信,派連稱和管至父守衛葵丘,到了約定的時間又不讓人回來,結果引發叛亂。
齊襄公在位的時候,行事反覆無常,讓人捉摸不定。他的弟弟公子小白深懼伴君如伴虎,在師傅鮑叔牙的陪同下,早早避往莒(jǔ)國。公孫無知弒君之後,齊國大亂,齊襄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糾則在師傅管夷吾、召忽的陪同下逃往魯國尋求政治避難。
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的故事,很快就要講到。這裏有必要先將另外一個重要人物文姜的命運作一番交代。齊襄公死後,文姜回到了魯國,在魯國度過了自己的餘生。公元前679年,齊桓公開始嶄露頭角的時候,她曾經有一次回齊國省親的記錄。按照當時的規矩,女人出嫁之後,如父母在,可以歸寧;父母不在,則只能派卿大夫回國代為問候娘家人。因此,文姜的這一次省親,又被魯國的史官視為“非禮”的行為。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來看,文姜的這次省親,倒很有可能是正兒八經地前往齊國開展夫人外交,以齊桓公姐姐的身份,為齊、魯兩國建立戰略同盟牽線搭橋。
而公元前675和公元前674年,她又有兩次前往莒國的記錄,目的不明。後世有人大膽推測,說她很可能與莒國的某人有奸情,因此連連前往莒國與之相會。這種推測站不住腳,按照時間推算,那時文姜至少也有五十多歲了,早已經年老色衰,哪裏還能招蜂引蝶?比較靠譜的推測是,齊桓公上臺得到莒國人的鼎力相助,因而齊桓公對莒國人總是禮遇有加,文姜前往莒國,乃是致力於搞好魯國與莒國的關系,曲線外交,為魯莊公間接討好齊桓公。
公元前673年,亂世佳人文姜壽終正寢,結束了她風流多情、奔波牽掛、蔑視禮法、充滿爭議的一生。後世的中國人習慣於對她口誅筆伐,將她與妲己、褒姒等人同列為“政治蕩婦”,但是很少有人客觀地問一句: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女人何為?
【龜兔賽跑,公子小白的險勝】
公元前686年冬天,連稱殺死齊襄公之後,公孫無知如願以償,當上了齊國的國君。連稱和管至父也官升三級,被封為上卿。但是,這個通過政變上臺的政權缺乏群眾基礎,齊國大多數卿大夫和傳統的權貴家族都持觀望態度,對其不支持,不反對,不表態。到第二年春天,大夫雍廩發動政變,殺死了公孫無知和連、管二人。對於這件事,《春秋》的記載是:“齊人殺無知。”《左傳》的記載是:“雍廩殺無知。”用的都是殺人的“殺”,而非弒君的“弒”。這就說明,當時的社會輿論並沒有承認公孫無知政權的合法性。
《春秋》微言大義,對於遣詞造句非常講究。同樣是死,有的人叫做“崩”,有的人叫做“薨”,有的人叫做“卒”;有的人本來應該“薨”,卻因為喪禮沒有辦到位,變成了“卒”;有的人本來應該“崩”,卻因為死得太早,變成了“薨”。現代人也許會嘲笑古人的繁文縟節,然而只要檢視一下現代教育,不難發現,其實我們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延續著古人的陳詞濫調。我記得很清楚,上小學的時候寫作文,我寫死去的爺爺,用了“逝世”二字。語文老師教育我說,“逝世”只能用在大人物身上,比如馬克思逝世、毛主席逝世、周總理逝世、至於我爺爺,湖南鄉下的一個漆匠,用“去世”就可以啦。
閑話少說,言歸正傳。
公孫無知的死給齊國造成了權力真空。公室的子弟都躍躍欲試,準備爭奪國君的寶座。在這些人當中,奪標呼聲最高的當屬公子小白和公子糾。
不妨對這兩個人進行一下對比:
首先是比出身。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是齊僖公的庶子,也就是齊襄公同父異母的弟弟。論年齡,公子糾長於公子小白。公子糾的母親原本是魯國公主,而公子小白的母親是衛國公主,地位上難分高下。
其次是比人脈。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在齊國都有支持者。公子糾的支持者,在史料上沒有具名。而公子小白的支持者,按《史記》記載,是齊國的傳統貴族——國氏家族和高氏家族。
說起國、高二氏,在齊國乃是名門中的名門、望族中的望族。周朝初年,王室為了加強對各諸侯國的監管,除了在軍事上保持王軍的絕對優勢外,還確立了一套由王室來任命諸侯卿士的制度:一般的諸侯國設置三卿,其中兩卿由周天子任命,稱為上卿;一卿由諸侯自行任命,稱為下卿。國、高二氏就是當時周天子任命的上卿,在齊國執掌政權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樹大根深,足以左右政局,非同小可。從人脈上看,公子小白勝過公子糾。
第三是比外援。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公主,因此齊襄公死後,他逃到了魯國避難,實際上也就是希望借助魯國的力量來爭奪君位。公子小白則逃到了莒國。魯國是大國,莒國是小國,雙方實力不可同日而語,公子糾勝過公子小白。
最後是比智囊。智囊就是兩個人背後的競選團隊。公子糾的智囊主要有兩個人,一個叫管仲,一個叫召忽;公子小白的智囊就是鮑叔牙。召忽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多少記錄,我們只能將管仲和鮑叔牙來作個對比。但是這個對比沒有太多的懸念,因為大家都知道,管仲比鮑叔牙厲害,甚至鮑叔牙本人也是這麽認為的。
據《國語》記載,鮑叔牙曾親口說過:“治理國家不是我所長,能夠治理國家的人是管夷吾(管仲字夷吾)。”他還信誓旦旦分別舉了幾點來說明:“我有五點不如管夷吾,一是安撫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二是治理國家,不失其根本;三是忠誠信義,獲得百姓的信任;四是制定規章制度,規範人們的行為;五是擊鼓吶喊,鼓舞國民的鬥志。”
正確評價一個人的才能,前提是對這個人有充分了解。鮑叔牙了解管仲嗎?答案是肯定的,有管仲本人的話為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句話很有名,它所表達的信息,不僅僅是鮑叔牙很了解管仲,更多是管仲對鮑叔牙的感激之情。
據管仲後來自述,他與鮑叔牙自幼相交,從穿開襠褲的時候開始,就成為了死黨。管仲家裏窮,鮑叔牙是個富家子弟,很關照管仲。兩個人曾經合夥做生意,賺到了一些錢,每次分紅的時候,管仲總是給自己多分一份,而鮑叔牙知道他窮,更需要錢,所以從來不計較。鮑叔牙托管仲辦事,管仲給辦砸了,鮑叔牙也沒什麽抱怨,反而安慰管仲說,那是時運不濟,不要有心理負擔。齊襄公年代,管仲三次出來當公務員,三次被單位開除,也是鮑叔牙安慰他,告訴他是金子總會發光,總會有時來運轉的一天。更讓管仲感動的是,他們一夥人出去找人打架,打三次他竟然跑三次,兄弟們都很看不起他,鮑叔牙還替他開脫:“管仲家裏還有老母親要服侍呢,如果被打死了,誰來照顧老人家啊!”其實,誰也不是石頭縫裏蹦出來的,誰都有老有小。鮑叔牙這樣對待管仲,讓管仲十分感動,所以才會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通過以上對比,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競爭態勢就比較明朗了:公子糾的優勢在於外援和智囊,公子小白的優勢在於人脈。客觀地說,公子糾的綜合實力略高於公子小白,但是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究竟鹿死誰手,要看誰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找到對手的漏洞並給予狠狠的打擊——當然,也許還要看看誰的運氣更好,命更硬。
齊國的動亂使得一向韜光養晦的魯莊公突然活躍起來。公元前685年春天,就在公孫無知死後不到一個月,魯莊公與“齊大夫”在既地舉行會晤,雙方簽訂協議,就立公子糾為齊君的有關事宜達成一致意見。這裏的“齊大夫”不知姓甚名誰,總之是齊國國內“挺糾派”的代表。同年夏天,魯莊公親自率領大軍從曲阜出發,護送公子糾回國。
幾乎與此同時,齊國的名門望族國、高二氏也在暗中聯絡公子小白,準備迎立小白為君。得到“挺糾派”與魯莊公會盟的情報,公子小白同他的追隨者覺得情況緊急,在莒國派出的小股部隊的護送下,急急忙忙啟程趕往齊國。
這是一場政治賽跑,誰先抵達齊國的首都臨淄,誰就可以振臂一呼,掌握競爭的主動權。公子小白在距離和速度上具有優勢:莒國離臨淄很近,只有短短數日車程,而且他輕車簡從,速度遠遠快過公子糾。管仲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向魯莊公建議說,公子小白急於回國,難免防備不周,如果借給他三十乘兵車,抄小路去截擊公子小白,必定可以一擊而中,解決公子糾的後顧之憂。魯莊公答應了管仲的請求。
事實證明管仲的判斷是準確的。那天清晨,當他帶著突襲部隊出現在公子小白的隊伍面前,公子小白甚至沒來得及表示驚訝,就被管仲射出的一支箭擊中。
戰車飛馳,電光石火的一瞬間,管仲沒有意識到自己與眼前這位年輕人在冥冥之中存在著某種更為密切的聯系。他只記得自己冷靜地拔箭、扣弦、張弓、發射,一氣呵成。隨後他看到小白口吐鮮血,面目扭曲地倒在了車上。接著他聽到莒軍士兵的驚呼,中間夾雜著鮑叔牙野獸般的長嘯,他很難相信,這竟然是平素溫文爾雅的好友發出的聲音。他不敢回頭,只是催促駕車的士兵快馬加鞭,迅速離開了案發現場。
“原諒我,叔牙!”他心裏暗自說,絲毫感覺不到成功的喜悅。
應該說,在這次政治賽跑中,管仲作出了準確的判斷,實施了準確的行動,而且也射出了準確的一箭。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那一箭看似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腰,實際上正好射中了腰帶上的帶鉤(帶鉤是古人用來掛玉器等飾物的裝置,一般由金屬制作而成)。公子小白命真夠硬的。馬車夫見到攔截者驚得張口結舌,一個急剎車急轉彎,小白往後栽倒時不小心磕破了嘴唇。說時遲那時快,還沒來得及站穩,利箭已經射到了跟前,腰間一受力,公子小白又重重地撞倒在車板上,剛好又咬到了舌頭,口吐鮮血,暈厥過去。
小白演得實在是太逼真了,不但騙過了管仲,也騙過了鮑叔牙等一幹隨從。
等到管仲走遠,小白蘇醒過來,即刻招呼隊伍,整理隊形,馬不停蹄地趕往臨淄。在國、高二氏的主持下,臨淄的居民開城迎接了這位流亡的公子,並且奉他為君,也就是歷史上的齊桓公。
管仲的這一失誤,直接導致了公子糾的敗亡。十天之後,當魯莊公和公子糾以為萬無一失,慢悠悠率領大軍來到齊國邊境,卻被齊國人拒之門外。齊國人告訴他們,公子小白於數天之前抵達首都,已經在各位大臣的擁戴下,就任國君了。
公子糾和管仲面面相覷,管仲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
事已至此,只能接受現實。然而魯莊公對此很不服氣:因為齊國人和他有盟約啊,說好要公子糾即位的,怎麽一下子就變卦呢?
對此,齊國人的解釋很是直白:盟約嘛,確實是有那麽回事,但那是敝國的大夫某某私下和您簽的,並沒有得到國君的授權,再說那個時候敝國正處於動亂時期,根本就沒有國君,怎麽可能授權呢?
齊國人的說法很合理,你要是和一個公司簽合同,得找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是找法人代表,如果一個公司群龍無首,根本就沒有法定代表人,即便是簽訂了合同,法律效力又從何談起呢?
魯莊公卻想不通,覺得自己被人當猴耍了,很不爽。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從一開始就犯了錯誤,不該派那麽多軍隊前往齊國護送公子糾。數萬大軍前往齊國,看起來很威風,但是有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行動遲緩,被公子小白搶了先機;二是明顯帶有威壓的性質,很容易引起齊國上下的反感。要知道,任何事情只要上升到民族感情的高度,就不那麽容易解決了。
一個人感到很不爽的時候,往往容易犯更大的錯誤。魯莊公腦子一熱,心想,反正部隊已經帶來了,不能只當擺設,打吧!
齊桓公針鋒相對,派大將王子成父等人率軍抵抗入侵,雙方在一個叫乾時的地方相遇。
這場史稱“乾時大戰”的戰役以魯軍的慘敗而告終。據《左傳》記載,魯莊公在戰場上被齊軍追得東奔西跑,走投無路,連戎車都不敢坐了,換了一乘輕車逃離戰場。而他的戎車駕駛員秦子和貼身護衛梁子二人繼續駕著他的戎車引誘齊軍,結果連車帶人被齊軍俘獲。
成者王也敗者寇。公子糾離國君的寶座只有一步之遙,終被小白捷足先登。爭奪繼承權的鬥爭是你死我活的,同胞兄弟尚且相煎,同父異母的兄弟就更不在話下。
齊桓公乘勝追擊,派鮑叔牙率軍直逼魯國邊境,給魯莊公開出了談判的條件:
第一,公子糾乃是齊侯的兄弟,雖然有罪,齊侯實在不忍親自動手,有請魯侯代勞。當然,人頭還是要送到齊國來驗貨的。
第二,管夷吾和召忽多年來與齊侯為敵,大逆不道,必須送到齊國來,由齊侯親自監斬,以快齊侯之意。
事到如今,魯莊公也只能以魯國的大局為重,派人把公子糾給殺了。召忽不願意回齊國受死,自殺殉主。而管仲則被裝在一輛囚車裏,押送往齊國。
魯國有一位大夫叫做施伯,很了解齊國的情況,他很看不慣管仲這種茍且偷生的行為,因而一把攔下囚車,對魯莊公說:“管仲這個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如果為齊國所用,對魯國有百害而無一利。現在齊國要回管仲,表面上看是為了報一箭之仇,實際上肯定是想重用他。”
魯莊公斜眼瞅了瞅囚車裏相貌平平矮墩墩的管仲,捏著胡須問道:“那該如何是好?”
施伯做了個刎頸的動作,“不如殺了他,把屍首交給齊國使者帶回去。”這消息不知為何讓齊國使者知道了,他馬上闖入宮中找到魯莊公,再一次強調,齊侯必須親自在群臣面前處死管仲,如果只給一具屍首,那就請魯侯整頓好軍備再打一仗!
魯莊公剛剛打了敗仗,元氣尚未恢覆,不想在這些小事上節外生枝,於是將管仲交給了齊國人。
以管仲的聰明機智,怎麽會不知道這全是鮑叔牙的安排?據說,囚車自曲阜出發,前往齊國的路上,管仲生怕魯莊公反悔派人來追殺他,於是編了一首《天鵝之歌》,教給押送的士兵唱。大意是:“天鵝啊天鵝,可憐羽毛被剪,雙足被系,不能飛也不能鳴,只能在籠子裏呆著。天雖然高,地雖然厚,又有什麽用?天鵝啊天鵝,天生羽翼就是為了飛翔,天生雙足就是為了奔跑,身陷囹圄誰來救你?總有一日你會沖破樊籬,飛上青天,遠離地面,讓那些手執弓箭的人空自嘆息!”士兵們一邊唱一邊走,忘記了行路的艱苦,很快來到了齊國邊境。
囚車一入齊境,鮑叔牙就把管仲放出來,給他換上好衣服,好酒好菜招待。
什麽叫管鮑之交,這就叫管鮑之交,管袍又管飽。
齊桓公見到管仲,第一句話就是:“拉出去斬了。”
鮑叔牙大吃一驚,一把擋在管仲身前,說:“大老遠把管仲給弄回來,不是給您砍的。”
齊桓公用手指戳戳自己的腰:“這裏,嗯?差一點被這家夥射死,這樣的人不殺,我還配當國君嗎?”
鮑叔牙跺腳道:“他當初射您,那是各為其主,無可厚非。現在您若用他,您就是他的主人,他照樣會為了您去射別人……咳,咳……您如果只用管仲去射人,也未免太大材小用了,他可以為您射天下!”
“得了吧,我有師傅您當幫手就夠了。”齊桓公揮了揮手,轉過身去,腮幫子鼓鼓的,上回磕傷的牙至今還疼著呢。
鮑叔牙拉著管仲的手,繼續道:“瞧您說的啥話?我是個很平庸的人,您讓我吃飽穿暖,我也就滿足了。說到治國平天下,還非得靠管仲不可。”
齊桓公轉過來,瞄了瞄管仲,眨眨眼說:“他有那麽神?”
“我雖然沒有什麽本事,但是跟著您出生入死,把身家性命都寄托在您身上了,我又怎麽會有片言只語騙您呢?”鮑叔牙一把把管仲推到齊桓公跟前,信誓旦旦,“您盡管用管仲,他的才能在高傒之上啊。”
高傒就是齊國的上卿高敬仲,也就是前面說的國、高二氏中的高氏,在齊國德高望重,而且直接主導了迎立齊桓公的行動,為他登上國君寶座立下首功。齊桓公對於高傒的感激和倚重可想而知。
聽鮑叔牙這麽一說,齊桓公不由得仔細打量了管仲一番:“這還真看不出來。”
“您不妨試試。”鮑叔牙說。
接下來的故事比較老套。齊桓公先是對管仲拱拱手,管仲也對齊桓公拱拱手,兩個人算是見過了禮。
齊桓公率先長嘆一聲,說:“先君襄公在位的時候,不好好料理國政,只喜歡游山玩水,放鷹打獵;不尊重人才,只喜歡討好婦人。後宮的女人多達數百,都是錦衣玉食,好生供養,軍費開支都被用在後宮,而前線作戰的將士吃不飽也穿不暖,賢能之士的地位反而不如女人的地位高。國家被搞得亂七八糟,宗廟也被弄得烏煙瘴氣。管先生給我說說,有什麽辦法改變這一切?”
齊桓公這個題目出得很大,管仲的回答卻很簡單:“要想改變這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