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一章 剛柔並濟的政治鬥爭 (6)

關燈
程中幫助鄭昭公接管各項國家事務,確保其順利上位。

在鄭莊公的諸多兒子當中,鄭昭公和公子突最為能幹。公子突的母親名叫雍姞(jí),是宋國權臣雍氏的女兒。鄭莊公生前十分寵愛雍姞,愛屋及烏,本來就對公子突特別喜愛,再加上公子突長於軍事,在幾次重大戰役中都提出了正確的意見,為鄭軍克敵制勝立下奇功,更加令鄭莊公刮目相看,同時也令他感到擔心。他知道,一山不容二虎,為了避免鄭國再次出現兄弟相殘的悲劇,在他臨死的時候,安排公子突移居到宋國的外公家,交給宋莊公照顧。

回想起來,當年宋穆公臨死時,同樣是為了避免兄弟相殘,曾將公子馮交給鄭莊公照顧,結果與夷上臺之後,為了殺死公子馮,“十年十一戰”,不但沒有避免兄弟相殘的悲劇,反而造成鄭、宋兩國之間長期的矛盾,可謂事與願違,得不償失。現在鄭莊公又走了宋穆公的老路,他的兒子們又會重蹈與夷與公子馮的覆轍嗎?

答案是肯定的。

鄭莊公七月下葬。按照規矩,鄭昭公雖然已經執政,卻要等到第二年的正月才能正式即位。就在這一年的九月,隱居宋國的公子突忽然潛回新鄭,發動了政變。鄭昭公倉皇出逃到衛國。十二天之後,公子突即位為君,成為了歷史上的鄭厲公。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風雲突變的現場導演,竟然是深受鄭昭公信任的祭仲;而它的幕後總策劃,就是曾經在鄭國客居住過十年的宋莊公——這兩個人,一個是鄭莊公的老臣,一個曾受鄭莊公多年恩惠,現在聯合起來顛覆了鄭昭公的政權,開啟了鄭國的動蕩年代。

歷史,仿佛給鄭莊公開了一個巨大而殘酷的玩笑。

祭仲為什麽會背叛鄭昭公,轉而扶持鄭厲公呢?《左傳》解釋說,鄭厲公的外公雍氏家族在宋國很有權勢,他們對宋莊公施加影響,派人將祭仲引誘到宋國,綁架起來,說:“如果不立公子突為君,就殺死你!”祭仲為了保命,只好答應了宋國人的要求。同時,宋莊公又派人將公子突也抓了起來,逼他立下字據,答應事成之後送給宋國一大筆賄賂。結果祭仲就暗中將公子突帶回了鄭國,發動了政變。

這種說法存在諸多疑點。

第一,祭仲作為鄭國的權臣,何以在新君剛上臺的時候就被宋國人綁架?要知道,在任何年代,綁架一位宰相級的人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左傳》所言,祭仲是被人引誘到宋國才被綁架,那麽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究竟要采取什麽辦法才能將一位宰相級的人物引誘到數百裏之外的國境,而不被人察覺呢?

第二,就算是祭仲在宋國受到威脅,不得已答應了宋國人的要求,當他回到鄭國,還有必要履行自己的諾言,幫助公子突發動政變嗎?

第三,最令人疑惑的是,公子突本人似乎對這場政變並不積極,也是被人拿著刀子威逼才參與其中。這樣一場你不情我不願的政變,何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成功,改換了新鄭的主人呢?

我上小學的時候看小人書《東周列國志》,看到祭仲這一段故事就表示過懷疑,一直到上高中的時候才算把這事想明白,這要歸功於一本叫做《鹿鼎記》的煌煌巨著。

第一,雍氏實際上也是某一江湖團體的龍頭大哥,手下不乏武林高手,要綁架祭仲輕而易舉。

第二,祭仲必定是被雍氏強迫著喝下去某種定時發作的毒藥,必須按時吃獨門解藥才能保住性命。

第三,以此推論,公子突也很有可能喝了這種毒藥。

本來這個問題到此就算結束了。但是沒想到,上過大學之後,我不小心又看到了一本解釋《春秋》的《公羊傳》。這本書對祭仲其人其事都持褒揚的觀點,甚至將他上升到“賢相”的高度,認為他是“知權”的典型。所謂“權”,並不是指權力,而指為了達到某種善良的目的,在必要的時候不惜離經叛道,換句話說,就是為了正確的目的可能使用了不正確的手段。為此,《公羊傳》也對祭仲為何被宋國人綁架作了一番推演,說祭仲是外出辦事,途經宋國而被綁架。宋國人拿刀架在祭仲脖子上的一剎那,祭仲明白,他現在面臨選擇:如果他不聽宋國人的話,則鄭國必然滅亡,鄭昭公也不得好死;反之,如果他聽宋國人的話,則鄭國不至於滅亡,鄭昭公也不用死,再過一些日子,他還可以想辦法讓鄭昭公回來,將公子突趕走。經過這番思想鬥爭,祭仲決定不顧自己的名聲,忍辱負重,與宋國人合作。

這話聽上去很有道理,但我不是很明白,如果祭仲不和宋國人合作,鄭國為什麽就會滅亡?鄭昭公就不得好死?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汪精衛的文章,將汪精衛投靠日本人也視為不顧名聲而保全中國之舉。我也沒搞明白,為什麽汪精衛這麽聰明的人會認為,只有與日本人合作才能保全中國?

扯遠了,就此打住,讓我們帶著各種疑問,繼續關註這些人物的命運罷。

公子突——現在應該叫做鄭厲公,是一個面色冷峻的年輕人,喜歡皺著眉頭,寡言少語,不說話則已,一說話必定挾持風雷,擲地有聲。他和父親鄭莊公是兩種性格。

他不像當時大多數諸侯子弟那樣,喜歡捧著竹簡研讀詩書禮樂。在他看來,那些看似高深的文字無非是些過時的文物,與時代的精神格格不入。

他喜歡打仗,並非有嗜血的偏好,而是享受運籌帷幄的樂趣,喜歡看到敵人在自己的擺布之下兵敗如山倒。戰鬥進行的時候,他甚至獨自駕車跑到戰場的最高點,以一種置身事外的冷漠眼神觀察著戰場上的動靜,把敵我雙方的弱點都看得很清楚。就這樣,每次他都能給父親提出獨到的建議,而鄭莊公每次也都采納了他的建議,結果總是大獲全勝。

他那高人一籌的戰術其實很簡單:第一,了解敵人的弱點;第二,避實擊虛,各個擊破。

除此之外,他並不喜歡政治,或者說不喜歡玩弄權術。否則以他的智商,又有鄭莊公這樣的好老師,他完全有可能在權謀領域青出於藍。但他的興趣愛好限制了他在這一領域的發展,而且他認為自己不過是次子,沒有權力繼承君位,也就沒有必要去考慮那些折騰人的爾虞我詐,轉而將全部精力放在對戰爭的研究上。他甚至想過,如果哥哥世子忽即位,他仍然會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哥哥,替他領兵打仗,克敵制勝。

然而,這種想法隨著父親的死,竟然變成了一種奢望。參加完父親的葬禮,他就被送到宋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他對於背井離鄉倒也沒什麽太多怨言,宋國的飯菜與鄭國的飯菜一樣香,外公家裏的人也似乎沒把他當個外人看待。他難以接受的是:從今往後,他就只能老老實實寓居宋國,不能再指揮鄭國的虎狼之師活躍在中原大地上了。

他開始讀詩書禮樂,開始種花養草,準備頤養天年。

但是,這種平靜的生活持續了不到三個月,那場突如其來的陰謀就將他卷回到故國,一直將他送上鄭國國君的寶座。

登上君位沒多久,宋國的使臣就到了,一方面是祝賀新君即位,另一方面則是要求兌現賄賂。

鄭厲公想不通:宋莊公還是公子馮的時候,受鄭國庇護多年,吃喝拉撒都由鄭國供給,父親鄭莊公為了保護他,曾以一國之力與五國聯軍對抗,始終沒有將他交出去,最終順利將他扶上了宋國國君的寶座。按理說,宋莊公應該知恩圖報才對,怎麽好意思反過來向鄭國伸手索要財物呢?

鄭厲公先是拖延,既而提出先支付一小部分,接下來開始賴賬,最後幹脆板起臉來,把宋國的使者拒之於門外。

在宋莊公看來,這筆看似一本萬利的政治投資還沒分到紅利,就已經面臨清盤的危險。鄭、宋兩國的關系,因為宋莊公的貪得無厭,再一次走到了懸崖邊緣。

這個時候,魯桓公出面來斡旋了。

僅僅是一年多以前,鄭莊公還帶著齊、衛兩國的軍隊討伐魯國,“來戰於郎”,現在魯國為什麽願意出面來擺平鄭國與宋國之間的這筆肉賬呢?

《左傳》對此沒有解釋,只寫道:“公欲平宋、鄭。”我想,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應該首先是鄭國主動找了魯國,要求恢覆友好關系,並請魯國出面解決鄭、宋爭端;其次是因為一年多前的“郎之戰”,起因與鄭莊公有關,現在鄭莊公已經去世,魯國朝野也就消了氣,畢竟是以和為貴,想通過調和宋、鄭兩國這樣的外交活動來重新建立友好的國際格局。

宋莊公還是蠻尊重魯桓公的。沒辦法不尊重,當年賄賂人家的郜大鼎還在魯國的宗廟裏放著呢。兩國元首在句瀆會盟,就解決鄭、宋爭端的有關問題進行商討,然而沒有取得一致性意見。魯桓公鍥而不舍,又約宋莊公在虛地會談,仍然未果。到了冬天,又不辭嚴寒與宋莊公在龜地會晤,宋莊公沒有被感動,表面上答應,背地裏還是堅持要鄭國把賬付清楚。

魯桓公毛了,幹脆和鄭厲公在武父結了盟,兩個國家聯合起來,把矛頭對準了宋國。宋國也不示弱,聯合一些小諸侯國討伐鄭國,於公元前698年打到新鄭城下,燒了新鄭的城門,搗毀了鄭國的大宮,並將鄭國大宮的大椽取下來,帶回宋國做了城門的大椽。戰爭的機器又開動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卷入戰爭,分成了魯、鄭、紀和齊、宋、衛、燕兩個集團互相攻伐,中原大地又亂成了一鍋粥。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