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剛柔並濟的政治鬥爭 (2)
關燈
小
中
大
,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在這首詩中,曹操通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一方面矜誇自己不辭辛苦、平定天下的功績,另一方面也表白了自己不想取天子而代之,只是想像周公旦一樣輔佐天子罷了。
毫無疑問,周公旦是周朝卿士政治的一座豐碑,周平王不能強求寤生也像周公旦那樣勤於王事,也不能要求寤生像他的祖父姬友那樣以死報國。他的要求很簡單,寤生身為王室的卿士,鄭國又離王室最近,好歹按時到雒邑來點個卯,在表面上維護一下王室的尊嚴。
當然,在維護尊嚴的同時,他還有另外一個很現實的考慮,那就是希望鄭國做個表率,履行向王室進貢的義務。
按照周朝初年定下的規矩,王畿之外千裏的地區稱為甸服,甸服地區要供給天子每天的祭祀所需物品;甸服之外五百裏的地區稱為侯服,侯服地區要供給天子每月的祭祀所需物品;更遠的賓服、要服地區則應該分別按季、按年向天子進貢;諸侯不分遠近,一生之中,至少要親自前往雒邑朝覲天子一次。在周朝強盛的年代,各諸侯國基本能夠按照規定朝覲與進貢;但在周平王東遷之後,王室衰微,王畿面積大大縮水,王室的經濟越來越拮據、越來越依賴於諸侯的進貢,諸侯們反而將自己的義務拋到了爪哇國,進貢的周期越來越長,進貢的物品越來越少,有的甚至根本不來進貢。
周平王並非昏庸的天子。如果與他的父親周幽王相比,他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敬業的一位統治者。只不過他生不逢時,從登上王位的第一天,便要直面這個封建王朝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內憂外患。處於這種情況之下,即便是周武王再世,恐怕也難以有所作為吧。
每逢祭祀遠祖的大祭,他總是出神地看著大廟中供奉的列祖列宗的牌位,心裏遙想著兩百年前周穆王以沒有按時進貢為由遠征犬戎的故事,難免又想到近在咫尺的鄭國居然已經大半年沒有進貢任何物品,而那個叫寤生的家夥竟然還堂而皇之地擔任著王室的卿士……
“一定要撤掉他在王室的職務。”周平王對親近的朝臣表達了這樣的意思。
朝臣們面面相覷。半晌,有人小聲地說了一句:“那個人可是對自己的親弟弟都下得了手啊!”又有人接著說:“差點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放過!”
“那就更該將他撤掉,另找有德之人擔任這一要職。”周平王說。
其實,在他心裏,已經有一個人選,那就是虢公忌父。
在周朝的歷史上,曾經有東、西兩個虢國。其中東虢國已經被鄭武公吞並,其領地成為鄭國的一部分;而西虢國在春秋初年仍然存在,虢公忌父就是西虢國君,當時也在周王室擔任了某一公職,因此常在朝廷行走。
值得一提的是,忌父的父親名叫石父,在周幽王年代擔任了王室的要職,位列三公,與寤生的爺爺姬友同朝為官。然而,這位虢公石父的歷史名聲並不好,屬於戲臺上的白臉奸臣。人們通常認為,周幽王千金買一笑和烽火戲諸侯這兩件荒唐事,實際上均由石父一手策劃。因此,西周的滅亡,石父是負有直接重大責任的。
和石父不同,忌父是一位知書達理、謹言慎行的諸侯,加上他對王室的態度依然保持了十分的恭敬,使得周平王對他另眼相看,產生了倚重之意。再說,既然石父曾經位列三公,現在由忌父擔任卿士的話,也算是子承父業了,在眾人面前容易通得過。
周平王把忌父找來說:“我關註你很久了。你這個人平時為人低調,辦事也勤勤懇懇,能力又強,而且最重要的,你對王室忠心耿耿,這是眾人都看在眼裏的。”
忌父謙虛地說:“這是為臣應該做的。”
“鄭伯一家在朝庭擔任卿士已經有三代了,當然啦,他們家也確實曾經為王室作出過一些貢獻,但成績都是過去的。最近幾年,那個寤生基本上都不理朝政,總是貓在自己的家裏處理家務事,這樣下去恐怕不是辦法。”
這裏要說明一下,姬友在王室擔任司徒,這個官職實際上也可以算作是卿士之一。
忌父說:“也許他家裏的事多,您就體諒一下吧。”
周平王說:“你就別替他說好話了,我了解他,他根本就是目無組織無紀律,自由渙散,不把王室放在眼裏。這樣吧,我決定對你委以重任,由你來代理國政,你可千萬別推辭。”說完他微笑著滿懷期望地看著忌父。
按理說,忌父這時候應該撲通一下伏在天子腳跟前,熱淚盈眶,帶著哭腔斷斷續續說:“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是周平王笑得臉部肌肉都僵硬了,也沒等到這一幕出現。忌父先是驚愕,繼而臉上出現驚恐的神色,他眼睛瞪得老大,連連搖頭說:“不好,不好,鄭伯不來朝庭,必定有他不來的理由,您最好親自批評教育他,如果要臣取而代之,他還不恨死臣?”
當天晚上,忌父就不辭而別,回到虢國去了,跑得比兔子還快。
周平王氣得一口氣摔了十八只陶罐。
氣歸氣,更可氣的事還在後頭。不知道怎麽搞的,寤生竟然知道了這事。一直不理朝政的他突然趕到了雒邑,出現在周平王面前。
“我們家三代蒙受聖恩,在朝中擔任要職已經有很多年了。現在聽說您想將朝政委以虢公,所以趕來交還卿士的職位,以滿足您的願望。”寤生客客氣氣地說。
“沒有的事。”周平王幹笑了兩聲。面對這個傳說中殺弟逐母的冷血動物,他竟然突然失去了撤銷其職務的勇氣,也忘記了自己貴為天子的身份,極力否認曾經發生過的事實。
“說來也是我寤生命苦,家裏有個不聽話的弟弟,一直跟我作對,所以這幾年我處理家務事,忙得不可開交,抽不出時間來打理朝政。現在家裏的事基本擺平了,我想這下可以好好盡忠王事,替您分憂了,沒想到,唉……”寤生一臉惋惜。
“寤生你誤會啦。我也是考慮你家裏事多,不忍心讓你兩頭跑,所以要忌父權且幫你把工作做一做,讓你好安心處理家裏的事,沒有說要撤你的職啊。你說說,這工作你要是不幹,誰還敢幹呢?”周平王連忙解釋。
“虢公有才啊,我哪比得上?不如就按您的意思,我把卿士一職讓給虢公得了。否則的話,人家還會說我貪戀虛名,素餐屍位,不體諒天子的苦衷。您說,我這又是何苦來呢?”
“我真沒那意思,你就別懷疑了。”天子著急了。
“寤生不敢懷疑,只求辭職。”
“不許。”
“一定要辭。”
“仍然不許。”
“堅持要辭。”
兩個人就這麽杠上了。一個是底氣不足,急於表白;一個是老謀深算,就等著對方犯錯誤。那光景,有如趙本山和範偉在互相忽悠。果然,忽悠來忽悠去,周平王說了一句胡話:“寤生你要實在信不過我,我就只好派狐到鄭國作為人質,如何?”
寤生倒是一下子楞住了,想說“成交”卻又張不開嘴。
狐是何許人?狐就是王子狐,周平王的世子,下一任周天子的法定人選。
自古以來,諸侯之間為了取得信任或結成同盟,互相遣子入質,是很正常的外交行為。但是,天子遣子入質諸侯,卻是聞所未聞的事。
寤生瞪著天子看了老半天。事情顯然超出了想象範圍。他弄不明白,眼前這位天子究竟是大智若愚、深不可測,還是僅僅因為昏了頭。
“您……該不是開玩笑吧?”
“君無戲言。”
寤生深呼吸了一口空氣,快速計算著這事帶來的好處與風險。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周平王也太不按常理出牌了,即便是寤生,也難免躑躅不前。
“這樣做還不能消除你的疑慮嗎?”周平王有點受不了了,鼻尖上開始冒汗。
“好吧,聖命難違,做臣子的也只能照辦。為表示寤生的忠心,消除您的擔憂,我自願派世子忽作為人質到雒邑來居住。”寤生終於一本正經地說。
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周鄭交質。
周鄭交質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王室威信掃地,淪落到與諸侯等量齊觀的地位。
《左傳》對此有一段評論:“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大概意思是說,各自心懷鬼胎,交換人質也沒多大意義;雙方互相誠信,不違禮制,即使不交換人質,又有誰能夠從中挑撥離間?
話說得很好,只是在那個爾虞我詐、雲譎波詭的年代,誠信究竟能值幾個錢?
命運坎坷的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於公元前720年駕崩。這個時候,王室的法定繼承人王子狐還在鄭國的首都新鄭當人質,父子倆連最後一面都沒有見上。
不久之後,王室將世子忽送回了新鄭,而寤生也安排人將王子狐護送回雒邑,準備繼承王位。不料王子狐尚未來得及登基,突然又一命嗚呼,追隨他父親而去了。
關於王子狐突然死亡的原因,史書上沒有過多記載。後人只能推測,這位尊貴的人質在鄭國生活的日子過得一點也不快樂(快樂才怪),加上父親過世的時候還不能盡孝送終,所以悲傷過度,沒來得及過把當天子的癮就“薨”了(天子之死稱崩,諸侯之死稱為薨,王子狐未即位為王,所以只能稱薨)。
國不可一日無主,周王室的諸位大臣轉而奉王子狐的兒子林為君。林就是歷史上的周桓王。
說起來也是令人心酸,周平王死的時候,王室的財政拮據到了無錢舉行一次像樣的葬禮的地步,只好派人到魯國,低三下四地請求魯國讚助一點喪葬費。
周平王和王子狐的先後去世,引發了王室對寤生的強烈不滿。年少氣盛的周桓王決心繼承爺爺的遺志,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
不知道被兩代天子一致看好的虢公這次有沒有勇氣挑起大梁,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消息傳到新鄭後,寤生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生氣就要發洩,否則會內分泌失調,影響身體健康。
當然,寤生不會躲在家裏摔東西,不會像祥林嫂那樣到處去訴苦,也不會沖冠一怒就起兵和王室對著幹起來,更不可能跑到雒邑去和天子據理力爭。即使是在最惱怒的情況下,他都不會做出不理性的事情,這是寤生真正可怕之處。
他派大夫祭仲帶領一支軍馬,優哉游哉地開到周王室的邊境一個叫做溫的地方,對當地的官員說:“不好意思,今年鄙國收成不好,所以把部隊開到貴地來開飯,請領導支援麥子一千鐘,我們吃得差不多了就會回去,不會給貴地添太多麻煩……什麽,不給?沒關系,不勞您親自動手,我們自己來。”
這是公元前720年四月發生的事,周平王父子屍骨未寒。
祭仲的人馬在溫吃喝拉撒,呆了三個多月,又移師到成周地方,正好這裏的禾熟了,繼續吃。面對這群武裝蝗蟲,當地官員緊閉城門,也不敢出來管事,只好派人向王室報告。
王室的反應出人意料的冷靜。據說年少氣盛的周桓王很想放手與寤生一搏,被輔政大臣周公黑肩給勸阻了。黑肩也沒有給天子講多少大道理,一來實力差距擺在那裏了,二來考慮到寤生好歹也是周王室的後代,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些許小事,忍忍就算啦。
這件事在歷史上叫做“周鄭交惡”。
【州籲的“妙計”:越是家醜越要外揚】
接下來要說的幾件事可能有點覆雜,不但互相牽連,而且要翻歷史的老賬。
第一件事仍與“鄭伯克段於鄢”有關。公元前722年,京城大叔起兵反叛寤生,派自己兒子公孫滑到衛國求援,鼓動衛國出兵占領了鄭國的廩延。後來段兵敗,公孫滑則以流亡者的身份留在了衛國。為了報這一箭之仇,同時也可能是為了斬草除根,公元前721年,寤生利用王室卿士的地位,動用王師(王室的軍隊)和虢、邾等國的軍隊聯合討伐衛國,奪回了廩延。這一段歷史,成為鄭、衛兩國之間不愉快的記憶。
第二件事,公元前720年,宋國的君主宋穆公去世。宋國的前一任君主宋宣公是宋穆公的哥哥。當年,宋宣公臨死的時候,本來應該將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與夷的,但那時候與夷還很小,沒有執政的能力,為了政權的穩定,宋宣公幹脆將君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公子和,也就是宋穆公。宋穆公是個厚道人,對於兄長的恩情念念不忘,臨死的時候,他對大司馬孔父嘉說:“先君以國事為重,不立與夷而立寡人,寡人一直不敢忘懷。如果托您的福,寡人得以善終,在黃泉路上遇到先君,先君要是問起與夷的情況,寡人將如何回答呢?寡人死後,請您務必輔佐與夷即位,主持社稷。那樣的話,寡人就算死也瞑目了。”
“可是,”孔父嘉低下頭回答,“群臣們都願意奉公子馮為君啊。”公子馮是宋穆公的兒子,和與夷的關系是堂兄弟。
宋穆公對孔父嘉說:“你們萬萬不可違背寡人的意願。先君之所以將社稷交給寡人,是覺得寡人品德良好。如果現在寡人不讓與夷當上國君,那就太對不起先君了!”
話說到這個份上,孔父嘉也就不好反對了。但是宋穆公仍然不放心,以他對與夷和公子馮的了解,他知道無論是誰上臺,對另外一個人都將極為不利。為了避免出現堂兄弟相爭的悲劇,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他派人將公子馮送到鄭國,交給寤生照顧。在這種安排下,與夷順利繼承了君位,成為了歷史上的宋殤公。
應該說,宋穆公人很好,後事也考慮得很周全,但是他對人性的陰暗嚴重估計不足——與夷雖然當上了國君,仍然對遠在鄭國的公子馮很不放心,必欲除之而後快;而公子馮對於本來屬於自己的君位也念念不忘,總想著借助鄭國的力量將它搶回來。與夷和公子馮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也導致了宋國與鄭國之間的矛盾。
第三件事,衛莊公娶了個齊國老婆,在歷史上被稱為莊姜,雖然一直沒有生育,卻是一位絕世美女。衛國人很八卦,寫了一首《碩人》以示對她容貌的讚美:
〖碩人其頎,衣錦褧(jiǒng)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於農郊。四牡有驕,朱幩(fén)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gǔ)濊濊,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qiè)。〗
這首詩被收錄於《詩經·衛風》之中,鮮活地描述了這位皮膚白皙,身材高挑,凹凸有致的莊姜夫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中國古代美女最傳神的寫真。然而,這位絕世美女竟然不能生育,真是讓愛管閑事的衛國人扼腕嘆息。
除了大老婆莊姜,衛莊公還娶了個陳國老婆,史書上稱為厲媯。當時流行買一送一,所以厲媯的妹妹也跟著姐姐嫁到了衛國,史書上稱為戴媯。厲媯給衛莊公生了個兒子,但不幸夭折。戴媯給衛莊公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做公子完,一個叫做公子晉。此外,衛莊公還和一個侍女生了一個小孩,叫做公子州籲。
莊姜不能生育,就把公子完、公子晉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對待。但是對於公子州籲,她沒有任何好感,甚至感到相當厭惡。
這三件事之所以放到一起講,正是和這位公子州籲有關。
史料記載,公子州籲雖然不受莊姜待見,卻深受衛莊公溺愛,從小喜歡舞刀弄槍,想要當一名軍事家。
大夫石碏(què)對此很有看法,他當面勸諫衛莊公說:“我聽說父親愛兒子,就應該教他怎麽遵守禮法,而不養成壞習慣。小孩子養成驕、奢、淫、逸的壞習慣,主要原因就是太溺愛了。您是不是打算立州籲為世子,以繼承大業呢?如果是這樣考慮,那就宜早不宜遲,快點定下來;如果沒有這想法,您又那麽溺愛他,其實是害了他。”
衛莊公轉過頭,“哦”了一聲,不置可否,走到一旁去。
石碏追在莊公屁股後頭說:“自古以來,被寵慣了的孩子沒有不心高氣傲的,心高氣傲就必定不能忍受地位的下降,一旦地位下降心裏就會懊惱,心裏懊惱則難免有出軌的舉動。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是所謂的‘六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是所謂的‘六順’。您現在這樣寵愛州籲,是去順效逆的行為,禍患無窮。”
這番話大道理講了不少,歸結到一點,與州籲的出身有關。
我們來看看衛莊公的幾個女人(請註意,這只是有記載的幾個女人,並不代表他全部的女人):
大老婆莊姜,“齊東宮得臣之妹”,東宮就是太子,太子的妹妹,自然也就是齊國的公主;
二老婆厲媯,陳國公主;
三老婆戴媯,厲媯的妹妹,也是陳國公主;
州籲的媽媽,沒有名字,身份是“嬖(bì)人”。
什麽叫做嬖?身份低賤但是得到寵幸就叫做嬖。身份低賤到什麽程度?活著的時候也許有個玉兒、蘭兒的小名,但歷史書就根本不屑於記載其名字。
由此可見,完、晉、州籲同為公子(諸侯統稱為“公”,諸侯之子均稱為“公子”,並非姓氏),不只有長幼之別,更有貴賤之分。春秋時期子以母貴,母親的地位決定兒子在一大群同父異母的兄弟之間的地位。在石碏看來,州籲這種人,說得好聽是公子,說得不好聽,只不過是國君發洩性欲之後的副產品,不小心給漏出來的。他如果明白自己的身份,低調做人,倒也沒什麽。現在衛莊公這麽寵愛他,把他當個寶貝,他自然也就很把自己當盤菜,這樣下去,其實是害了他。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石大夫這個人,未免太沒有草根精神了。但是,如果拋開政治偏見不談,就站在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來看,他的話又很有道理。
春秋時期,法律允許中國男人娶多個老婆,生一大堆兒子,由此產生的問題就是,這個男人死後,他的家產該以什麽形式來分配給這些兒子們?當然不是平均分配,平均分配看似公平,對這個家庭或者家族來說,卻是大大的不利,而且當這個男人就是國君的時候,平均分配顯然就更不可行了。為了解決繼承的難題,尤其是富貴人家的繼承難題,避免繼承權爭端,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一套名為“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
第一,一個男人雖然有很多個老婆,但他必須確立其中的一個為大老婆,也就是嫡妻,又被稱為正妻或正室。嫡妻之外的老婆,一般叫做庶妻。當然,嫡妻的確立也不是單憑男人個人的喜好,一般是以女子娘家的地位為依據來確立。
第二,這個男人所生的一大堆兒子中,第一個有權繼承他全部家業的,是嫡妻所生的長子,也就是嫡長子。而庶妻所生的兒子,即使年齡大於嫡妻所生的兒子,也只能排名於嫡妻所生的兒子之後。
第三,如果嫡妻所生的兒子因特殊原因不能擔任世子,或嫡妻不能生育,則考慮由庶妻所生的兒子繼承家業,但也要根據其母親的身份,擇其貴者而立之。
根據這一套原則,公子完和公子晉雖然不是衛莊公的嫡妻莊姜所生,但是因為莊姜沒有生育,他們的母親戴媯的地位也不算低,再加上莊姜對他們很好,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兒子來撫養,他們的身份地位在兄弟之間應該說是最高的。而公子州籲作為嬖人之子,地位本來就低賤,加上莊姜又討厭他,更是賤上加賤,與公子完、公子晉不可相提並論。
地位最低的兒子,卻享受了最多的寵愛,在石碏看來是很危險的事。用孔夫子的話來說,是“不正名”,即名與實互不相符。州籲現在最受寵愛,可是等到衛莊公死去,繼承君位的卻是公子完,這就意味著州籲要在公子完面前俯首帖耳,地位的落差會使州籲產生嚴重的心理不平衡,加上他已經養成了驕奢淫逸的性格,而且喜歡舞刀弄槍,造反只是遲早的事——鄭國的京城大叔段就是前車之鑒。
石碏並不迂腐,他其實不在乎由哪個公子來繼承君位,他只是敏銳地意識到,“不正名”必定會鬧出亂子,所以在他那番長篇大論中,他又給了衛莊公兩個“正名”的提案:
第一,要不就立州籲為大子,讓他繼續享受最高級別的寵愛;
第二,要不就減少對州籲的寵愛,以符合他嬖人之子的身份。
歸根結底,名與實要相符,否則的話,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禮樂不興,刑罰不中,最終的結果是國家大亂。
讀史至此,又是一嘆:如果我們現代的社會也那麽重視“正名”,則“公仆”當有公仆之實,不應高高在上;“主人”當有主人之權,不應戰戰兢兢……就此打住。
但是,衛莊公只是一味“哦,哦,哦……”就打發了石碏的建議。
“州籲日後必定會成為衛國動亂的根源。”石碏暗自想。
更讓石碏不安的是,他的兒子石厚看到州籲深受國君寵愛,反而認定這是一只穩賺不賠的潛力股,千方百計與州籲攀上關系,成為了州籲的死黨。
公元前734年,衛莊公去世,公子完繼承了衛國的君位,也就是衛桓公。
操辦完衛莊公的喪事,石碏就借口身體欠佳,告老還鄉了。
石碏的擔心並非多餘。對於從小被嬌寵過度的州籲來說,現在要臣服於自己的兄弟腳下,確實是一件難以習慣的事。
衛桓公即位的第二年,州籲因為目無尊長,遭到衛桓公的斥責,被迫離開首都朝歌,回到自己的封地。在封建社會,這就相當於流放,意味著州籲的政治前途從此結束,只能在鄉下過過地方貴族的日子了。
州籲當然不能接受這種安排,但他還是忍耐了十幾年。和鄭國的京城大叔一樣,他默默地蟄伏著,暗暗積蓄力量。十八年之後的公元前719年,州籲抓住一個機會,帶人暗殺了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衛桓公的同胞弟弟公子晉逃亡到邢國,而一直追隨著州籲的石厚因此飛黃騰達,被封為上大夫。
後人評論春秋亂世,有“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之說。“弒”在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罪大惡極的字,特指以下犯上、以臣殺君的行為。州籲處心積慮十餘年,只考慮到了弒君這一步,對弒君之後該如何獲得臣民的承認,缺乏周密的後續計劃。而且,他先天不足的出身成為他站穩腳根的最大障礙——如果嬖人之子都可以通過“弒君”這麽可怕的罪行,堂而皇之地坐在國君的寶座上,那麽君權的神聖性就很值得懷疑了。
新政權在漫天的流言蜚語中搖搖欲墜。
在這種情況下,州籲無師自通地想到,有必要將國內矛盾轉移到國外,通過對外戰爭來平息國內的非議。
如前所述,鄭國和衛國有過不愉快的記憶,和宋國有現實性的矛盾,州籲要對外尋找突破口,最可行的辦法是舊事重提,拿鄭國開刀。
他派人去挑逗宋殤公說:“公子馮居住在鄭國,受到鄭國的保護,成天想著怎麽依靠寤生的力量殺回宋國,搶奪您的位置。這個人只要活在世界上一天,對您就是一大威脅。而我們衛國呢,也看不慣寤生的胡作非為,與鄭國勢不兩立。如果您願意挺身而出,帶頭發兵討伐鄭國,我們衛國一定唯您馬首是瞻,就算是勒緊褲腰帶,也要拿出一年的財政收入作為軍費,再叫上陳國、蔡國幫忙,替您鏟除公子馮。”
他算是摸到了宋殤公的心病。
宋殤公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公子馮殺回來搶他的位置。只要公子馮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天,他就食不甘味,睡不安寢。
如果能逼鄭國把公子馮交出來,發動一場戰爭又算得了什麽呢?更何況,這次戰爭還有人主動買單。
一個想睡覺,一個送枕頭,州籲和宋殤公一拍即合。
公元前719年夏天,以宋國為首的宋、衛、陳、蔡四國大軍浩浩蕩蕩殺往鄭國。據記載,這次討伐總共動用了兵車一千三百乘!按照春秋時期的軍制,每乘戰車由甲士三人加步兵共計二十七人構成(後來隨著步兵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每輛兵車配備的步兵日益增多,到春秋中後期,一乘戰車所配備的步兵多達七十二人),以此計算,進攻鄭國的四國聯軍,僅作戰部隊就達到了三萬九千人。如果按照我們現在的安排,加上炊事班、運輸隊、衛生隊、文工團、軍樂隊等輔助部隊,總數應該在十萬人左右吧!
數十年後,齊桓公欲稱霸天下,問計於管仲,管仲給他來了一通長篇大論,其中提到:“如果有善戰之士三萬人,就可以縱橫天下,所向無敵。”可見,即便是數十年之後,三萬精銳部隊也是一個霸主之國的常備武裝力量了。
然而,四國聯軍討伐鄭國,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十萬大軍靜悄悄地將新鄭的東門圍了五日,又靜悄悄打道回府了,附近的村民連個熱鬧都沒看成。
《左傳》上是這麽記載的:“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
好可怕的戰果!午後書社?
對此,老謀深算的寤生看得很透徹,他分析說:
“這回四國聯軍入侵鄭國,主謀是衛國的州籲。州籲弒君篡位,擺不平國內的輿論,所以急於對外發動戰爭,想通過戰爭來團結國民,同時獲得同盟諸侯的外交承認,並不是真的想攻打我國。而陳、蔡二國跟我鄭國素無怨仇,只是跟著人家湊熱鬧,不會動真格的。真正有心病的是宋國的與夷,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消滅公子馮,拔掉眼中釘,咱們只要小心應付他就行了。”
寤生派人把公子馮轉移到了境內的長葛城,而且故意將風聲放出去,讓宋殤公得到消息。宋殤公果然移師相向。宋軍一走,陳國和蔡國的軍隊跟著就撤了。州籲獨力難支,只好也將軍隊撤回了國內。
轟轟烈烈的鄭國討伐戰,以虎頭蛇尾的結局而告終。
傳說,收錄於《詩經·邶風》中的《擊鼓》一詩就是為此役而作: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當時魯國的國君魯隱公問了大夫眾仲一個問題:“州籲這事算是擺平了嗎?”
眾仲回答:“適得其反。我只聽過以德服人的,沒聽過以亂服人的。州籲靠政變上臺,又不知道怎麽安撫百姓,反而一味加重百姓的負擔,想通過戰爭來平息國內的情緒,不會有好下場。”
寤生分析得沒錯,四國諸侯中,真正想打仗的只有宋殤公。這年秋天,宋殤公覺得自己的目的沒達到,又糾集四國聯軍第二次討伐鄭國,並派人到魯國請求支援。魯隱公因為聽了眾仲的話,覺得沒有必要去摻和這件事,委婉推辭了。
但是,魯國有一位叫做公子翚(huī)的大夫,極力主張魯國參與這場戰事。魯隱公沒有批準,他就帶著自己的部隊主動加入了四國聯軍,從而將四國聯軍變成了五國聯軍。
派兵出征這樣的大事,大夫不聽令於國君,擅做主張,說明當時不只是諸侯不聽天子號令,諸侯國中的卿大夫階層也有可能不聽令於諸侯。《春秋》記述這段歷史,無可奈何地寫道:“秋,翚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翚,就是公子翚,在這裏用一個“翚”字的簡稱,絕不是圖省事,而是對其目無君主的做法表示譴責。
對於宋、衛等國的第二次入侵,鄭莊公還是采取了避而不戰的策略,只派了一支步兵部隊與五國聯軍接戰。
戰果可想而知,聯軍取得完全勝利。時值秋天禾熟,五國聯軍幹脆將鄭國的莊稼收割一空,才各自回國。回想當年鄭國派兵收割王室的莊稼,這次的事情也算是小小的報應。
但是,從戰爭的初衷來說,宋殤公仍然沒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在這首詩中,曹操通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一方面矜誇自己不辭辛苦、平定天下的功績,另一方面也表白了自己不想取天子而代之,只是想像周公旦一樣輔佐天子罷了。
毫無疑問,周公旦是周朝卿士政治的一座豐碑,周平王不能強求寤生也像周公旦那樣勤於王事,也不能要求寤生像他的祖父姬友那樣以死報國。他的要求很簡單,寤生身為王室的卿士,鄭國又離王室最近,好歹按時到雒邑來點個卯,在表面上維護一下王室的尊嚴。
當然,在維護尊嚴的同時,他還有另外一個很現實的考慮,那就是希望鄭國做個表率,履行向王室進貢的義務。
按照周朝初年定下的規矩,王畿之外千裏的地區稱為甸服,甸服地區要供給天子每天的祭祀所需物品;甸服之外五百裏的地區稱為侯服,侯服地區要供給天子每月的祭祀所需物品;更遠的賓服、要服地區則應該分別按季、按年向天子進貢;諸侯不分遠近,一生之中,至少要親自前往雒邑朝覲天子一次。在周朝強盛的年代,各諸侯國基本能夠按照規定朝覲與進貢;但在周平王東遷之後,王室衰微,王畿面積大大縮水,王室的經濟越來越拮據、越來越依賴於諸侯的進貢,諸侯們反而將自己的義務拋到了爪哇國,進貢的周期越來越長,進貢的物品越來越少,有的甚至根本不來進貢。
周平王並非昏庸的天子。如果與他的父親周幽王相比,他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敬業的一位統治者。只不過他生不逢時,從登上王位的第一天,便要直面這個封建王朝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內憂外患。處於這種情況之下,即便是周武王再世,恐怕也難以有所作為吧。
每逢祭祀遠祖的大祭,他總是出神地看著大廟中供奉的列祖列宗的牌位,心裏遙想著兩百年前周穆王以沒有按時進貢為由遠征犬戎的故事,難免又想到近在咫尺的鄭國居然已經大半年沒有進貢任何物品,而那個叫寤生的家夥竟然還堂而皇之地擔任著王室的卿士……
“一定要撤掉他在王室的職務。”周平王對親近的朝臣表達了這樣的意思。
朝臣們面面相覷。半晌,有人小聲地說了一句:“那個人可是對自己的親弟弟都下得了手啊!”又有人接著說:“差點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放過!”
“那就更該將他撤掉,另找有德之人擔任這一要職。”周平王說。
其實,在他心裏,已經有一個人選,那就是虢公忌父。
在周朝的歷史上,曾經有東、西兩個虢國。其中東虢國已經被鄭武公吞並,其領地成為鄭國的一部分;而西虢國在春秋初年仍然存在,虢公忌父就是西虢國君,當時也在周王室擔任了某一公職,因此常在朝廷行走。
值得一提的是,忌父的父親名叫石父,在周幽王年代擔任了王室的要職,位列三公,與寤生的爺爺姬友同朝為官。然而,這位虢公石父的歷史名聲並不好,屬於戲臺上的白臉奸臣。人們通常認為,周幽王千金買一笑和烽火戲諸侯這兩件荒唐事,實際上均由石父一手策劃。因此,西周的滅亡,石父是負有直接重大責任的。
和石父不同,忌父是一位知書達理、謹言慎行的諸侯,加上他對王室的態度依然保持了十分的恭敬,使得周平王對他另眼相看,產生了倚重之意。再說,既然石父曾經位列三公,現在由忌父擔任卿士的話,也算是子承父業了,在眾人面前容易通得過。
周平王把忌父找來說:“我關註你很久了。你這個人平時為人低調,辦事也勤勤懇懇,能力又強,而且最重要的,你對王室忠心耿耿,這是眾人都看在眼裏的。”
忌父謙虛地說:“這是為臣應該做的。”
“鄭伯一家在朝庭擔任卿士已經有三代了,當然啦,他們家也確實曾經為王室作出過一些貢獻,但成績都是過去的。最近幾年,那個寤生基本上都不理朝政,總是貓在自己的家裏處理家務事,這樣下去恐怕不是辦法。”
這裏要說明一下,姬友在王室擔任司徒,這個官職實際上也可以算作是卿士之一。
忌父說:“也許他家裏的事多,您就體諒一下吧。”
周平王說:“你就別替他說好話了,我了解他,他根本就是目無組織無紀律,自由渙散,不把王室放在眼裏。這樣吧,我決定對你委以重任,由你來代理國政,你可千萬別推辭。”說完他微笑著滿懷期望地看著忌父。
按理說,忌父這時候應該撲通一下伏在天子腳跟前,熱淚盈眶,帶著哭腔斷斷續續說:“臣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是周平王笑得臉部肌肉都僵硬了,也沒等到這一幕出現。忌父先是驚愕,繼而臉上出現驚恐的神色,他眼睛瞪得老大,連連搖頭說:“不好,不好,鄭伯不來朝庭,必定有他不來的理由,您最好親自批評教育他,如果要臣取而代之,他還不恨死臣?”
當天晚上,忌父就不辭而別,回到虢國去了,跑得比兔子還快。
周平王氣得一口氣摔了十八只陶罐。
氣歸氣,更可氣的事還在後頭。不知道怎麽搞的,寤生竟然知道了這事。一直不理朝政的他突然趕到了雒邑,出現在周平王面前。
“我們家三代蒙受聖恩,在朝中擔任要職已經有很多年了。現在聽說您想將朝政委以虢公,所以趕來交還卿士的職位,以滿足您的願望。”寤生客客氣氣地說。
“沒有的事。”周平王幹笑了兩聲。面對這個傳說中殺弟逐母的冷血動物,他竟然突然失去了撤銷其職務的勇氣,也忘記了自己貴為天子的身份,極力否認曾經發生過的事實。
“說來也是我寤生命苦,家裏有個不聽話的弟弟,一直跟我作對,所以這幾年我處理家務事,忙得不可開交,抽不出時間來打理朝政。現在家裏的事基本擺平了,我想這下可以好好盡忠王事,替您分憂了,沒想到,唉……”寤生一臉惋惜。
“寤生你誤會啦。我也是考慮你家裏事多,不忍心讓你兩頭跑,所以要忌父權且幫你把工作做一做,讓你好安心處理家裏的事,沒有說要撤你的職啊。你說說,這工作你要是不幹,誰還敢幹呢?”周平王連忙解釋。
“虢公有才啊,我哪比得上?不如就按您的意思,我把卿士一職讓給虢公得了。否則的話,人家還會說我貪戀虛名,素餐屍位,不體諒天子的苦衷。您說,我這又是何苦來呢?”
“我真沒那意思,你就別懷疑了。”天子著急了。
“寤生不敢懷疑,只求辭職。”
“不許。”
“一定要辭。”
“仍然不許。”
“堅持要辭。”
兩個人就這麽杠上了。一個是底氣不足,急於表白;一個是老謀深算,就等著對方犯錯誤。那光景,有如趙本山和範偉在互相忽悠。果然,忽悠來忽悠去,周平王說了一句胡話:“寤生你要實在信不過我,我就只好派狐到鄭國作為人質,如何?”
寤生倒是一下子楞住了,想說“成交”卻又張不開嘴。
狐是何許人?狐就是王子狐,周平王的世子,下一任周天子的法定人選。
自古以來,諸侯之間為了取得信任或結成同盟,互相遣子入質,是很正常的外交行為。但是,天子遣子入質諸侯,卻是聞所未聞的事。
寤生瞪著天子看了老半天。事情顯然超出了想象範圍。他弄不明白,眼前這位天子究竟是大智若愚、深不可測,還是僅僅因為昏了頭。
“您……該不是開玩笑吧?”
“君無戲言。”
寤生深呼吸了一口空氣,快速計算著這事帶來的好處與風險。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周平王也太不按常理出牌了,即便是寤生,也難免躑躅不前。
“這樣做還不能消除你的疑慮嗎?”周平王有點受不了了,鼻尖上開始冒汗。
“好吧,聖命難違,做臣子的也只能照辦。為表示寤生的忠心,消除您的擔憂,我自願派世子忽作為人質到雒邑來居住。”寤生終於一本正經地說。
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周鄭交質。
周鄭交質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王室威信掃地,淪落到與諸侯等量齊觀的地位。
《左傳》對此有一段評論:“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大概意思是說,各自心懷鬼胎,交換人質也沒多大意義;雙方互相誠信,不違禮制,即使不交換人質,又有誰能夠從中挑撥離間?
話說得很好,只是在那個爾虞我詐、雲譎波詭的年代,誠信究竟能值幾個錢?
命運坎坷的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於公元前720年駕崩。這個時候,王室的法定繼承人王子狐還在鄭國的首都新鄭當人質,父子倆連最後一面都沒有見上。
不久之後,王室將世子忽送回了新鄭,而寤生也安排人將王子狐護送回雒邑,準備繼承王位。不料王子狐尚未來得及登基,突然又一命嗚呼,追隨他父親而去了。
關於王子狐突然死亡的原因,史書上沒有過多記載。後人只能推測,這位尊貴的人質在鄭國生活的日子過得一點也不快樂(快樂才怪),加上父親過世的時候還不能盡孝送終,所以悲傷過度,沒來得及過把當天子的癮就“薨”了(天子之死稱崩,諸侯之死稱為薨,王子狐未即位為王,所以只能稱薨)。
國不可一日無主,周王室的諸位大臣轉而奉王子狐的兒子林為君。林就是歷史上的周桓王。
說起來也是令人心酸,周平王死的時候,王室的財政拮據到了無錢舉行一次像樣的葬禮的地步,只好派人到魯國,低三下四地請求魯國讚助一點喪葬費。
周平王和王子狐的先後去世,引發了王室對寤生的強烈不滿。年少氣盛的周桓王決心繼承爺爺的遺志,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
不知道被兩代天子一致看好的虢公這次有沒有勇氣挑起大梁,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消息傳到新鄭後,寤生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生氣就要發洩,否則會內分泌失調,影響身體健康。
當然,寤生不會躲在家裏摔東西,不會像祥林嫂那樣到處去訴苦,也不會沖冠一怒就起兵和王室對著幹起來,更不可能跑到雒邑去和天子據理力爭。即使是在最惱怒的情況下,他都不會做出不理性的事情,這是寤生真正可怕之處。
他派大夫祭仲帶領一支軍馬,優哉游哉地開到周王室的邊境一個叫做溫的地方,對當地的官員說:“不好意思,今年鄙國收成不好,所以把部隊開到貴地來開飯,請領導支援麥子一千鐘,我們吃得差不多了就會回去,不會給貴地添太多麻煩……什麽,不給?沒關系,不勞您親自動手,我們自己來。”
這是公元前720年四月發生的事,周平王父子屍骨未寒。
祭仲的人馬在溫吃喝拉撒,呆了三個多月,又移師到成周地方,正好這裏的禾熟了,繼續吃。面對這群武裝蝗蟲,當地官員緊閉城門,也不敢出來管事,只好派人向王室報告。
王室的反應出人意料的冷靜。據說年少氣盛的周桓王很想放手與寤生一搏,被輔政大臣周公黑肩給勸阻了。黑肩也沒有給天子講多少大道理,一來實力差距擺在那裏了,二來考慮到寤生好歹也是周王室的後代,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些許小事,忍忍就算啦。
這件事在歷史上叫做“周鄭交惡”。
【州籲的“妙計”:越是家醜越要外揚】
接下來要說的幾件事可能有點覆雜,不但互相牽連,而且要翻歷史的老賬。
第一件事仍與“鄭伯克段於鄢”有關。公元前722年,京城大叔起兵反叛寤生,派自己兒子公孫滑到衛國求援,鼓動衛國出兵占領了鄭國的廩延。後來段兵敗,公孫滑則以流亡者的身份留在了衛國。為了報這一箭之仇,同時也可能是為了斬草除根,公元前721年,寤生利用王室卿士的地位,動用王師(王室的軍隊)和虢、邾等國的軍隊聯合討伐衛國,奪回了廩延。這一段歷史,成為鄭、衛兩國之間不愉快的記憶。
第二件事,公元前720年,宋國的君主宋穆公去世。宋國的前一任君主宋宣公是宋穆公的哥哥。當年,宋宣公臨死的時候,本來應該將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與夷的,但那時候與夷還很小,沒有執政的能力,為了政權的穩定,宋宣公幹脆將君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公子和,也就是宋穆公。宋穆公是個厚道人,對於兄長的恩情念念不忘,臨死的時候,他對大司馬孔父嘉說:“先君以國事為重,不立與夷而立寡人,寡人一直不敢忘懷。如果托您的福,寡人得以善終,在黃泉路上遇到先君,先君要是問起與夷的情況,寡人將如何回答呢?寡人死後,請您務必輔佐與夷即位,主持社稷。那樣的話,寡人就算死也瞑目了。”
“可是,”孔父嘉低下頭回答,“群臣們都願意奉公子馮為君啊。”公子馮是宋穆公的兒子,和與夷的關系是堂兄弟。
宋穆公對孔父嘉說:“你們萬萬不可違背寡人的意願。先君之所以將社稷交給寡人,是覺得寡人品德良好。如果現在寡人不讓與夷當上國君,那就太對不起先君了!”
話說到這個份上,孔父嘉也就不好反對了。但是宋穆公仍然不放心,以他對與夷和公子馮的了解,他知道無論是誰上臺,對另外一個人都將極為不利。為了避免出現堂兄弟相爭的悲劇,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他派人將公子馮送到鄭國,交給寤生照顧。在這種安排下,與夷順利繼承了君位,成為了歷史上的宋殤公。
應該說,宋穆公人很好,後事也考慮得很周全,但是他對人性的陰暗嚴重估計不足——與夷雖然當上了國君,仍然對遠在鄭國的公子馮很不放心,必欲除之而後快;而公子馮對於本來屬於自己的君位也念念不忘,總想著借助鄭國的力量將它搶回來。與夷和公子馮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也導致了宋國與鄭國之間的矛盾。
第三件事,衛莊公娶了個齊國老婆,在歷史上被稱為莊姜,雖然一直沒有生育,卻是一位絕世美女。衛國人很八卦,寫了一首《碩人》以示對她容貌的讚美:
〖碩人其頎,衣錦褧(jiǒng)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於農郊。四牡有驕,朱幩(fén)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gǔ)濊濊,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qiè)。〗
這首詩被收錄於《詩經·衛風》之中,鮮活地描述了這位皮膚白皙,身材高挑,凹凸有致的莊姜夫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中國古代美女最傳神的寫真。然而,這位絕世美女竟然不能生育,真是讓愛管閑事的衛國人扼腕嘆息。
除了大老婆莊姜,衛莊公還娶了個陳國老婆,史書上稱為厲媯。當時流行買一送一,所以厲媯的妹妹也跟著姐姐嫁到了衛國,史書上稱為戴媯。厲媯給衛莊公生了個兒子,但不幸夭折。戴媯給衛莊公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做公子完,一個叫做公子晉。此外,衛莊公還和一個侍女生了一個小孩,叫做公子州籲。
莊姜不能生育,就把公子完、公子晉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對待。但是對於公子州籲,她沒有任何好感,甚至感到相當厭惡。
這三件事之所以放到一起講,正是和這位公子州籲有關。
史料記載,公子州籲雖然不受莊姜待見,卻深受衛莊公溺愛,從小喜歡舞刀弄槍,想要當一名軍事家。
大夫石碏(què)對此很有看法,他當面勸諫衛莊公說:“我聽說父親愛兒子,就應該教他怎麽遵守禮法,而不養成壞習慣。小孩子養成驕、奢、淫、逸的壞習慣,主要原因就是太溺愛了。您是不是打算立州籲為世子,以繼承大業呢?如果是這樣考慮,那就宜早不宜遲,快點定下來;如果沒有這想法,您又那麽溺愛他,其實是害了他。”
衛莊公轉過頭,“哦”了一聲,不置可否,走到一旁去。
石碏追在莊公屁股後頭說:“自古以來,被寵慣了的孩子沒有不心高氣傲的,心高氣傲就必定不能忍受地位的下降,一旦地位下降心裏就會懊惱,心裏懊惱則難免有出軌的舉動。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是所謂的‘六逆’;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是所謂的‘六順’。您現在這樣寵愛州籲,是去順效逆的行為,禍患無窮。”
這番話大道理講了不少,歸結到一點,與州籲的出身有關。
我們來看看衛莊公的幾個女人(請註意,這只是有記載的幾個女人,並不代表他全部的女人):
大老婆莊姜,“齊東宮得臣之妹”,東宮就是太子,太子的妹妹,自然也就是齊國的公主;
二老婆厲媯,陳國公主;
三老婆戴媯,厲媯的妹妹,也是陳國公主;
州籲的媽媽,沒有名字,身份是“嬖(bì)人”。
什麽叫做嬖?身份低賤但是得到寵幸就叫做嬖。身份低賤到什麽程度?活著的時候也許有個玉兒、蘭兒的小名,但歷史書就根本不屑於記載其名字。
由此可見,完、晉、州籲同為公子(諸侯統稱為“公”,諸侯之子均稱為“公子”,並非姓氏),不只有長幼之別,更有貴賤之分。春秋時期子以母貴,母親的地位決定兒子在一大群同父異母的兄弟之間的地位。在石碏看來,州籲這種人,說得好聽是公子,說得不好聽,只不過是國君發洩性欲之後的副產品,不小心給漏出來的。他如果明白自己的身份,低調做人,倒也沒什麽。現在衛莊公這麽寵愛他,把他當個寶貝,他自然也就很把自己當盤菜,這樣下去,其實是害了他。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石大夫這個人,未免太沒有草根精神了。但是,如果拋開政治偏見不談,就站在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來看,他的話又很有道理。
春秋時期,法律允許中國男人娶多個老婆,生一大堆兒子,由此產生的問題就是,這個男人死後,他的家產該以什麽形式來分配給這些兒子們?當然不是平均分配,平均分配看似公平,對這個家庭或者家族來說,卻是大大的不利,而且當這個男人就是國君的時候,平均分配顯然就更不可行了。為了解決繼承的難題,尤其是富貴人家的繼承難題,避免繼承權爭端,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一套名為“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
第一,一個男人雖然有很多個老婆,但他必須確立其中的一個為大老婆,也就是嫡妻,又被稱為正妻或正室。嫡妻之外的老婆,一般叫做庶妻。當然,嫡妻的確立也不是單憑男人個人的喜好,一般是以女子娘家的地位為依據來確立。
第二,這個男人所生的一大堆兒子中,第一個有權繼承他全部家業的,是嫡妻所生的長子,也就是嫡長子。而庶妻所生的兒子,即使年齡大於嫡妻所生的兒子,也只能排名於嫡妻所生的兒子之後。
第三,如果嫡妻所生的兒子因特殊原因不能擔任世子,或嫡妻不能生育,則考慮由庶妻所生的兒子繼承家業,但也要根據其母親的身份,擇其貴者而立之。
根據這一套原則,公子完和公子晉雖然不是衛莊公的嫡妻莊姜所生,但是因為莊姜沒有生育,他們的母親戴媯的地位也不算低,再加上莊姜對他們很好,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兒子來撫養,他們的身份地位在兄弟之間應該說是最高的。而公子州籲作為嬖人之子,地位本來就低賤,加上莊姜又討厭他,更是賤上加賤,與公子完、公子晉不可相提並論。
地位最低的兒子,卻享受了最多的寵愛,在石碏看來是很危險的事。用孔夫子的話來說,是“不正名”,即名與實互不相符。州籲現在最受寵愛,可是等到衛莊公死去,繼承君位的卻是公子完,這就意味著州籲要在公子完面前俯首帖耳,地位的落差會使州籲產生嚴重的心理不平衡,加上他已經養成了驕奢淫逸的性格,而且喜歡舞刀弄槍,造反只是遲早的事——鄭國的京城大叔段就是前車之鑒。
石碏並不迂腐,他其實不在乎由哪個公子來繼承君位,他只是敏銳地意識到,“不正名”必定會鬧出亂子,所以在他那番長篇大論中,他又給了衛莊公兩個“正名”的提案:
第一,要不就立州籲為大子,讓他繼續享受最高級別的寵愛;
第二,要不就減少對州籲的寵愛,以符合他嬖人之子的身份。
歸根結底,名與實要相符,否則的話,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禮樂不興,刑罰不中,最終的結果是國家大亂。
讀史至此,又是一嘆:如果我們現代的社會也那麽重視“正名”,則“公仆”當有公仆之實,不應高高在上;“主人”當有主人之權,不應戰戰兢兢……就此打住。
但是,衛莊公只是一味“哦,哦,哦……”就打發了石碏的建議。
“州籲日後必定會成為衛國動亂的根源。”石碏暗自想。
更讓石碏不安的是,他的兒子石厚看到州籲深受國君寵愛,反而認定這是一只穩賺不賠的潛力股,千方百計與州籲攀上關系,成為了州籲的死黨。
公元前734年,衛莊公去世,公子完繼承了衛國的君位,也就是衛桓公。
操辦完衛莊公的喪事,石碏就借口身體欠佳,告老還鄉了。
石碏的擔心並非多餘。對於從小被嬌寵過度的州籲來說,現在要臣服於自己的兄弟腳下,確實是一件難以習慣的事。
衛桓公即位的第二年,州籲因為目無尊長,遭到衛桓公的斥責,被迫離開首都朝歌,回到自己的封地。在封建社會,這就相當於流放,意味著州籲的政治前途從此結束,只能在鄉下過過地方貴族的日子了。
州籲當然不能接受這種安排,但他還是忍耐了十幾年。和鄭國的京城大叔一樣,他默默地蟄伏著,暗暗積蓄力量。十八年之後的公元前719年,州籲抓住一個機會,帶人暗殺了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衛桓公的同胞弟弟公子晉逃亡到邢國,而一直追隨著州籲的石厚因此飛黃騰達,被封為上大夫。
後人評論春秋亂世,有“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之說。“弒”在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罪大惡極的字,特指以下犯上、以臣殺君的行為。州籲處心積慮十餘年,只考慮到了弒君這一步,對弒君之後該如何獲得臣民的承認,缺乏周密的後續計劃。而且,他先天不足的出身成為他站穩腳根的最大障礙——如果嬖人之子都可以通過“弒君”這麽可怕的罪行,堂而皇之地坐在國君的寶座上,那麽君權的神聖性就很值得懷疑了。
新政權在漫天的流言蜚語中搖搖欲墜。
在這種情況下,州籲無師自通地想到,有必要將國內矛盾轉移到國外,通過對外戰爭來平息國內的非議。
如前所述,鄭國和衛國有過不愉快的記憶,和宋國有現實性的矛盾,州籲要對外尋找突破口,最可行的辦法是舊事重提,拿鄭國開刀。
他派人去挑逗宋殤公說:“公子馮居住在鄭國,受到鄭國的保護,成天想著怎麽依靠寤生的力量殺回宋國,搶奪您的位置。這個人只要活在世界上一天,對您就是一大威脅。而我們衛國呢,也看不慣寤生的胡作非為,與鄭國勢不兩立。如果您願意挺身而出,帶頭發兵討伐鄭國,我們衛國一定唯您馬首是瞻,就算是勒緊褲腰帶,也要拿出一年的財政收入作為軍費,再叫上陳國、蔡國幫忙,替您鏟除公子馮。”
他算是摸到了宋殤公的心病。
宋殤公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公子馮殺回來搶他的位置。只要公子馮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天,他就食不甘味,睡不安寢。
如果能逼鄭國把公子馮交出來,發動一場戰爭又算得了什麽呢?更何況,這次戰爭還有人主動買單。
一個想睡覺,一個送枕頭,州籲和宋殤公一拍即合。
公元前719年夏天,以宋國為首的宋、衛、陳、蔡四國大軍浩浩蕩蕩殺往鄭國。據記載,這次討伐總共動用了兵車一千三百乘!按照春秋時期的軍制,每乘戰車由甲士三人加步兵共計二十七人構成(後來隨著步兵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每輛兵車配備的步兵日益增多,到春秋中後期,一乘戰車所配備的步兵多達七十二人),以此計算,進攻鄭國的四國聯軍,僅作戰部隊就達到了三萬九千人。如果按照我們現在的安排,加上炊事班、運輸隊、衛生隊、文工團、軍樂隊等輔助部隊,總數應該在十萬人左右吧!
數十年後,齊桓公欲稱霸天下,問計於管仲,管仲給他來了一通長篇大論,其中提到:“如果有善戰之士三萬人,就可以縱橫天下,所向無敵。”可見,即便是數十年之後,三萬精銳部隊也是一個霸主之國的常備武裝力量了。
然而,四國聯軍討伐鄭國,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十萬大軍靜悄悄地將新鄭的東門圍了五日,又靜悄悄打道回府了,附近的村民連個熱鬧都沒看成。
《左傳》上是這麽記載的:“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
好可怕的戰果!午後書社?
對此,老謀深算的寤生看得很透徹,他分析說:
“這回四國聯軍入侵鄭國,主謀是衛國的州籲。州籲弒君篡位,擺不平國內的輿論,所以急於對外發動戰爭,想通過戰爭來團結國民,同時獲得同盟諸侯的外交承認,並不是真的想攻打我國。而陳、蔡二國跟我鄭國素無怨仇,只是跟著人家湊熱鬧,不會動真格的。真正有心病的是宋國的與夷,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消滅公子馮,拔掉眼中釘,咱們只要小心應付他就行了。”
寤生派人把公子馮轉移到了境內的長葛城,而且故意將風聲放出去,讓宋殤公得到消息。宋殤公果然移師相向。宋軍一走,陳國和蔡國的軍隊跟著就撤了。州籲獨力難支,只好也將軍隊撤回了國內。
轟轟烈烈的鄭國討伐戰,以虎頭蛇尾的結局而告終。
傳說,收錄於《詩經·邶風》中的《擊鼓》一詩就是為此役而作: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當時魯國的國君魯隱公問了大夫眾仲一個問題:“州籲這事算是擺平了嗎?”
眾仲回答:“適得其反。我只聽過以德服人的,沒聽過以亂服人的。州籲靠政變上臺,又不知道怎麽安撫百姓,反而一味加重百姓的負擔,想通過戰爭來平息國內的情緒,不會有好下場。”
寤生分析得沒錯,四國諸侯中,真正想打仗的只有宋殤公。這年秋天,宋殤公覺得自己的目的沒達到,又糾集四國聯軍第二次討伐鄭國,並派人到魯國請求支援。魯隱公因為聽了眾仲的話,覺得沒有必要去摻和這件事,委婉推辭了。
但是,魯國有一位叫做公子翚(huī)的大夫,極力主張魯國參與這場戰事。魯隱公沒有批準,他就帶著自己的部隊主動加入了四國聯軍,從而將四國聯軍變成了五國聯軍。
派兵出征這樣的大事,大夫不聽令於國君,擅做主張,說明當時不只是諸侯不聽天子號令,諸侯國中的卿大夫階層也有可能不聽令於諸侯。《春秋》記述這段歷史,無可奈何地寫道:“秋,翚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翚,就是公子翚,在這裏用一個“翚”字的簡稱,絕不是圖省事,而是對其目無君主的做法表示譴責。
對於宋、衛等國的第二次入侵,鄭莊公還是采取了避而不戰的策略,只派了一支步兵部隊與五國聯軍接戰。
戰果可想而知,聯軍取得完全勝利。時值秋天禾熟,五國聯軍幹脆將鄭國的莊稼收割一空,才各自回國。回想當年鄭國派兵收割王室的莊稼,這次的事情也算是小小的報應。
但是,從戰爭的初衷來說,宋殤公仍然沒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