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選擇 (1)
關燈
小
中
大
明朝的道路就此確定,不妥協,不退讓。
相應的結果也很確定,皇太極帶著兵,再次攻入關內,開始搶掠。
這次入關的,可謂豪華陣容,清朝最能打的幾個,包括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岳托,全都來了,只用三天,就打到密雲,京城再度戒嚴。
要對付猛人,只能靠猛人,崇禎隨即調祖大壽進京,同時,他還命令陜西的孫傳庭、山東的劉澤清進京拉兄弟一把,總之,最能打仗的人,他基本都調來了。
但問題在於,祖大壽、孫傳庭這類人,雖然能力很強,但有個問題——不大服管。特別是祖大壽,自從袁崇煥死後,他基本上就算是脫離了組織,誰當總督,都不敢管他,當然,他也不服管。
對這種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為,崇禎很憤怒,後果不嚴重,畢竟能打的就這幾個,你要把他辦了,自己提著長矛上陣?
但不管終究是不行的,崇禎決定,找一個人,當前敵總指揮。
這個人必須有能力強,戰功多,威望高,威到祖大壽等猛人服氣,且就在京城附近,說用就能用。
滿足以上條件的唯一答案,是盧象升。
崇禎十一年(1638),盧象升到京城赴任。
他趕到京城,本來想馬上找皇帝報到,然而同僚打量他後,問:你想幹嘛?
之所以有此一問,是因為這位仁兄來的時候,父親剛剛去世,尚在奔喪,所以沒穿制服,披麻戴孝,還穿著草鞋。如果這身行頭進宮,皇帝坐正中間,他跪下磕頭,旁邊站一堆人,實在太像靈堂。
換了身衣服,見到了崇禎,崇禎問,現在而今,怎麽辦?
盧象升看了看旁邊的兩個人,只說了一句話:主戰!
站在他身邊的這兩人,分別是楊嗣昌、高起潛。
這個舉動的意思是,知道你們玩貓膩,就這麽著!
據說當時楊嗣昌的臉都氣白了。
崇禎倒很機靈,馬上出來打圓場,說和談的事,那都是謠傳,是路邊社,壓根沒事。
盧象升說,那好,我即刻上陣。
第二天,盧象升赴前線就任,就在這一天,他收到了崇禎送來的戰馬、武器。
其實崇禎送來這些東西,只是看他遠道而來,意思意思。
然而盧象升感動了,他說,以死報國!
就如同九年前,沒有命令,無人知曉,他依然率軍保衛京城。
他始終是個單純的人!
幾天後,盧象升得知,清軍已經逼近通州,威脅京城。
當時他的手下,只有三萬多人,大致是清軍的一半,而且此次出戰的,都是清軍主力,要真死磕,估計是要休息的,所以大多數識時務的明軍將領都很消停,能不動就不動。
然而盧象升不識時務,他分析形勢後,決心出戰。
盧象升雖然單純,但不蠢,他明白,要打,白天是幹不動的,只能晚上摸黑去,夜襲。
在那個漆黑的夜晚,士兵出發前,他下達了一條名垂青史的軍令:
〖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
趁著夜色,盧象升向著清軍營帳,發起了進攻。
進攻非常順利,清軍果然沒有提防,損失慘重,正當戰況順利進行之時,盧象升突然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他的後軍沒有了。
按照約定,前軍進攻之後,後軍應盡快跟上,然而他等了很久,也沒有看到後軍,雖然現在還能打,但畢竟是趁人不備,打了一悶棍,等人家醒過來,就不好辦了,無奈之下,只能率前軍撤退。
盧象升決定夜襲時,高起潛就在現場。
作為監軍太監,高起潛並沒有表示強烈反對,他只是說,路途遙遠,很難成功,盧象升堅持,他也就不說了。
但這人不但人陰(太監),人品也陰,暗地裏調走了盧象升的部隊,搞得盧總督白忙活半天。
差點把命搭上的盧象升氣急敗壞,知道是高起潛搞事,極為憤怒,立馬去找了楊嗣昌。
這個舉動充分說明,盧總督雖然單純,腦袋還很好使,他知道高起潛是皇帝身邊的太監,且文化低,沒法講道理,要講理,只能找楊嗣昌。
在楊嗣昌看來,盧象升是個死腦筋,沒開竅,所以見面的時候,他就給盧象升上了堂思想教育課,告訴他,議和是權宜之計,是偉大的,是光榮的。
盧象升只說了一句話,就讓楊嗣昌閉上了嘴。
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單純的盧象升,有時似乎也不單純。
“我手領尚方寶劍,身負重任,如果議和,當年袁崇煥的命運,就要輪到我的頭上!”
袁崇煥這輩子最失敗的地方,就是不講政治,相比而言,盧象升很有進步。
九年前,他在北京城下,親眼看到了袁崇煥的下場。那一幕,在他的心裏,種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很清楚,如果議和,再被朝裏那幫言官扯幾句,漢奸叛徒的罪名,絕對是沒個跑。
與其死在刑場,不如死在戰場,他下定了決心。
楊嗣昌也急了,當即大喝一聲:
你要這麽說,就用尚方寶劍殺我!
盧象升毫不示弱:
要殺也是殺我,關你何事?如今,只求拼死報國!
楊嗣昌沈默了,他明白,這是盧象升的最後選擇。
盧象升想報國,但比較惡搞的是,崇禎不讓。
事實上,盧象升對形勢的分析是很準確的,因為夜襲失敗,朝廷裏那幫吃飽了沒事幹的言官正準備彈劾他,漢奸、內奸之類的說法也開始流傳,如果他同意和談,估計早就被拉出去一刀了。
更麻煩的是,崇禎也生氣了,因為盧象升上任以來,清軍依然囂張,多處城池被攻陷,打算換個人用用。
此時,一位名叫劉宇亮的人站了出來,說,我去。
劉宇亮,時任內閣首輔,朝廷重臣,國難如此,實在看不下去,極為激動,所以站了出來。
崇禎非常高興,大大地誇獎了劉大人幾句。
等皇帝大人高興完了,劉大人終於說出了話的下半句:我去,閱兵。
崇禎感覺很抑郁,好不容易站出來,搞得這麽激動,竟然是涮我玩的?
其實這也不怪劉首輔,畢竟他從沒打過仗,偶爾激動,以身報國,激動完了,回家睡覺,誤會而已。
但崇禎生氣了,生氣的結果就是,他決定讓劉首輔激動到底,一定要他去督師。
關鍵時刻,楊嗣昌出面了。
楊嗣昌之所以出頭,並非是他跟劉首輔有什麽交情,實在是劉首輔太差,太沒水平,讓這號人去帶兵,他自己死了倒沒啥,可惜了兵。
所以他向皇帝建議,劉首輔就讓他回去吧。目前在京城裏,能當督師的,只有一個人。
崇禎知道這個人是誰,但他不想用。
楊嗣昌堅持,這是唯一人選。
崇禎最終同意了。
三天後,盧象升再次上任。
此時,清軍的氣勢已經達到頂點,接連攻克城池,形勢非常危急。
然而盧象升沒有行動,他依然按兵未動。
因為此時他的手下,只有五千人,楊嗣昌講道理,高起潛卻不講,陰人陰到底,調走了大部主力,留下的只有這些人。
打,只能是死路一條,盧象升很猶豫。
就在這時,他得知了一個消息——高陽失陷了。
高陽,位處直隸(今河北),是個小縣城,沒兵,也沒錢,然而這個縣城的失陷,卻震驚了所有的人。
因為有個退休幹部,就住在縣城裏,他的名字叫孫承宗。
他培養出了袁崇煥,構建了關寧防線,阻擋了清軍幾十年,熬得努爾哈赤(包括皇太極)都掛了,也沒能啃動。無論怎麽看,都夠意思了。
心血、才華、戰略、人才,這位舉世無雙的天才,已經奉獻了所有的一切,然而,他終將把報國之誓言,進行到人生的最後時刻。
清軍進攻的時候,孫承宗七十六歲,城內並沒有守軍,也沒有將領,更沒有糧草,彈丸之地,不堪一擊。
很明顯,清軍知道誰住在這裏,所以他們並沒有進攻,派出使者,耐心勸降,做對方的思想工作,對於這位超級牛人,可謂是給足了面子。
而孫承宗的態度,是這樣的,清軍到來的當天,他就帶著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墻,開始堅守。
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數千百姓,無一人逃亡,準備迎敵。
每次看到這裏,我都會想起黃道周,想起後來的盧象升,想起這幫頑固不化的人,正如電影集結號裏,在得知戰友戰死的消息後,男主角嘆息一聲的那句臺詞:
〖老八區教導隊出來的,有一個算一個,都他媽死心眼。〗
黃道周和孫承宗應該不是教導隊出來的,但確實是死心眼。
這種死心眼,在歷史中的專用稱謂,叫做——氣節。
失望的清軍發動了進攻,在堅守幾天後,高陽失守,孫承宗被俘。
對於這位俘虜,清軍給予了很高的禮遇,希望他能投降,當然,他們自己也知道,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被拒絕之後,他們毫無意外,只是開始商量,該如何處置此人。
按照尋常的規矩,應該是推出去殺掉,成全對方的忠義,比如文天祥等等,都是這麽辦的。
然而清軍對於這位折磨了他們幾十年的老對手,似乎崇拜到了極點,所以他們決定,給予他自盡的權利。
孫承宗接受了敵人的敬意,他整頓衣著,向北方叩頭,然後,自盡而死。
這就是氣節。
消息很快流傳開來,舉國悲痛。
崇禎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日,聽說此事的盧象升,終於下定了決心。
此前,他曾多次下令,希望高起潛部向他靠攏,合兵與清軍作戰,但高起潛毫不理會。而從楊嗣昌那裏,他得知,自己將無法再得到任何支援。他的糧草已極度缺乏,兵力僅有五千,幾近彈盡糧絕。
而清軍的主力,就在他的駐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鋒芒正銳。
弄清眼前形勢的盧象升,走出了大營。
和孫承宗一樣,他向著北方,行叩拜禮。
然後,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作戰多年,身經幾十戰,無一敗績,今日彈盡糧絕,敵眾我寡,而我決心已定,明日出戰,願戰者隨,願走者留,但求以死報國,不求生還!〗
十二月二十一日,盧象升率五千人,向前進發,所部皆從,無一人留守。
出發的時候,盧象升身穿孝服,這意味著,他沒有打算活著回來。
前進至巨鹿時,遭遇清軍主力部隊,作戰開始。
清軍的人數,至今尚不清楚,根據史料推斷,至少在三萬以上,包圍了盧象升部。
面對強敵,盧象升毫無畏懼。他列陣迎敵,與清軍展開死戰,雙方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戰況極為慘烈,盧象升率部反覆沖擊,左沖右突,清軍損失極大。
在這天臨近夜晚的時候,盧象升明白,敗局已定了。
他的火炮、箭矢已經全部用盡,所部人馬所剩無幾。
但他依然揮舞馬刀,繼續戰鬥,為了他最後的選擇。
然後,清朝官員編寫的史料告訴我們,他非常頑強,他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奮戰。他也很勇敢,自己一人,殺死了幾十名清兵。
但他還是死了,負傷力竭而死,盡忠報國而死。
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盧象升雖然位高權重,卻很年輕,死時,才剛滿四十歲。
他死的時候,身邊的一名親兵為了保住他的屍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他所部數千人,除極少數外,全部戰死。
我再重覆一遍,這就是氣節。
在明末的諸位將領中,盧象升是個很特殊的人,他雖率軍於亂世,卻不擾民、不貪汙,廉潔自律,堅持原則,從不妥協。
中庸有雲:
〖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
無論這個世界多麽混亂,堅持自己的信念。
我欽佩這樣的人。
【幽默】
記得不久前,我去央視對話節目做訪談,臺下有問觀眾站起來,說,之前一直喜歡看你的書,但最近卻發現了個問題。
什麽問題?
之前喜歡看,是因為你寫的歷史很幽默,很樂觀,但最近發現你越來越不對勁,怎麽會越來越慘呢?
是啊,說句心裏話,我也沒想到會這樣,應該改變一下,這麽寫,比如崇禎沒有殺袁崇煥,皇太極繼位的時候,心臟病突發死了,接班的多爾袞也沒蹦幾天,就被孝莊幹掉了,然後孤兒寡母在遼東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進入山林後,沒過幾天,由於水土不服,也都過去了。
然後,偉大的大明朝終於千秋萬代,崇禎和他的子孫們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
是的,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歷史的真相。
歷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範圍內,都沒有什麽大團圓結局。
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它都無法改變。
它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既成事實,拉到醫院急救都沒辦法的事實。
我感覺自己還是個比較實誠的人,所以在結局即將到來之前,我想,我應該跟您交個底,客觀地講,無論什麽朝代的史書,包括明朝在內,都不會讓你覺得輕松愉快,一直以來,幽默的並不是歷史,只是我而已。
雖然結局未必愉快,歷史的講述終將繼續,正如歷史本身那樣,但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將延續特長,接著幽默下去,不保證你不難受,至少高興點。
【忽悠】
正如以往,清軍沒有長期駐守的打算,搶了東西就跑了,回去怎麽分不知道,但被搶的明朝,那就慘了。
首先是將領,盧象升戰死,孫傳庭、洪承疇全都到了遼東,準備防守清軍,我說過,這是拆了東墻補西墻,沒辦法,不拆房子就塌了。
其次是兵力,能打仗的兵,無論是洪兵,還是秦兵,都調到遼東了。
所以最後的結果是,東墻補上了,西墻塌了。
說起忽悠這個詞,近幾年極為流行,有一次我跟人聊天,說起這個詞,突然想起若有一天,此詞沖出東北,走向世界,用英文該怎麽解釋,隨即有人發言,應該是cheat(欺騙)。
我想了一下,覺得似乎對,但不應該這麽簡單,畢竟如此傳神的詞,應該有一個傳神的翻譯,苦思冥想之後,我找到了一個比較恰當的翻譯:here and there。
回想過去十幾年,自打學習英語以來,我曾翻譯過不下兩篇英語文章,雖然字數較少(三百字左右),但回望短暫的翻譯生活,我認為這個詞是最為恰當的。
這個詞語的靈感,主要來自於熊文燦先生。作為一個沒有兵力,沒有經驗的高級官員,他主要的武器,就是先找這裏,再找那裏,屬於純忽悠型。
但值得誇獎的是,他的忽悠是很有效果的,在福建的時候,手下只有幾個兵,對面有一群海盜,二話不說,先找到了鄭芝龍,死乞白賴地隔三差五去找人家(所以後來有的官員彈劾他,說他是求賊),請客送禮,反覆招安,終於招來了鄭芝龍。
雖然後來證明,鄭大人是不大可靠的,但在當時,是絕對夠用了,後來他借助鄭大人的力量,殺掉了不肯投降的海盜劉香,平定了海亂。
這種空手道的生意,估計熊大人是做上癮了,所以到中原上任的時候,他也玩了同一套把戲,先here招降了劉國能,再用劉國能,there招降了張獻忠,here and there,無本生意,非常高明。
但這種生意有個問題,因為熊大人本人並無任何實力,只要here不行,或者there不行,他就不行了。
張獻忠就是個不行的人,按照他的習慣,投降的時候,就要想好幾時再造反,所以剛開始,他就不肯繳械,當然,這也有個說法,之所以不肯繳械,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罪孽深重,要留著自己這幾桿槍,為朝廷效力。
熊文燦倒是很高興,表揚了好幾次,後來他果真缺兵,去找張獻忠要幾千人幫忙,張獻忠又說還沒安頓好,先休整幾天。
張獻忠住的地方,就在今天襄樊的谷城地區,他老人家在此,基本就是縣長了,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每天都要去縣城裏轉一圈,算是視察,他手下的兵也沒消停,每天都要刻苦操練。
與此同時,張縣長也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行為是有錯誤的,比如,每次打仗的時候,都用蠻力,很少動腦子,且部隊文化太低,沒有讀過兵法。為了加強理論教育,保證將來再造反的時候,有相當的理論基礎,他找來了一個叫做潘獨鰲的秀才,給他當軍師。
這位潘獨鰲到底何許人也,待查,估計是個吳用型的人物,應該是幾次舉人沒考上,又想幹點事,就開始全心全意地給張獻忠幹活,具體說就是教書,每天晚上,在張縣長的統一帶領下,大大小小的頭目們跑去聽課,課程有好幾門,比如孫子兵法等等。學習完後,張縣長還要大家寫出學習心得,結合實際(比如再次造反後,該怎麽打仗),分析討論,學習氣氛非常濃烈。
但他所幹過最猖狂的事,還是下面這件事。
崇禎十二年(1639)年初的一天,谷城縣令阮之鈿接到報告,說谷城來了個人,正在和張獻忠見面。
阮縣令的職責是監視張獻忠,加上他還比較盡責,就派了個人去打探看看到底是誰來了,談了些什麽。
沒過多久,那人就回來了,他說談了些什麽,就不太知道了,但來的那個人,他認出來了。
誰?
李自成。
阮知縣差點暈過去。
按照常理,自從一年前被打垮後,李自成應該躲在山溝裏艱苦樸素,怎麽會出來呢?還這麽大搖大擺地見張獻忠。
讓人難以想象,這個來訪者確實是李自成,他是來找張獻忠要援助的。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李自成就這麽在谷城呆了幾天,都沒人管,又大搖大擺地走了。
其實不是沒人管,是沒法管。
張獻忠之所以囂張,是因為他手下還有幾萬人,而熊大人,我說過,他的主要能力,就是這裏、那裏的忽悠,要真拿刀收拾張縣長,就沒轍了。
而且更麻煩的是,他還收了張獻忠的錢。
在明末農民起義的許多頭領中,張頭領是個異類,異就異在他不太像綠林好漢,反而很像官僚。
比如他在投降後,就馬上馬不停蹄地開始送禮,從熊文燦開始,每個月都要去孝敬幾趟,而且他還喜歡串門,聯絡感情,連遠在京城的諸位大人,他也沒忘了,經常派人去送點孝敬,所以每次有什麽事,他都知道得比較早。
此外,張縣長還很講禮數,據某些史料講,他去見上級官員時,還行下跪禮,且非常周到,具有如此天賦,竟然幹了這個,實在選錯了行。
古語有雲,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張縣長的心,似乎也差不多了,從上到下,都知道他要反,只不過遲早而已,比如左良玉,曾多次上書,要求解決張獻忠,還有阮知縣,找熊文燦講了幾次,熊大人沒理他,結果氣得阮大人回家自盡了。
總之,無論誰說張獻忠要反,熊文燦都表示,這是沒可能的,張獻忠絕不會反。
對此,許多史料都奮筆疾書,說熊大人是白癡,是智商有問題。
我覺得這麽說,是典型的人身攻擊,熊大人連忽悠都能玩,絕非白癡。他之所以始終不相信張獻忠會反,是因為他不能相信。
我相信,此時此刻,熊文燦的腦海裏,經常出現這樣一番對話,對話的時間,是兩年前,熊大人剛剛接到調令,在以找死的覺悟準備赴任之前。
對話的地點,是廬山。對話的人,是個和尚,叫做空隱。
熊文燦找到空隱,似乎是想算卦,然而還沒等他說話,空隱和尚就先說了:
“你錯了(公誤矣)!”
怎麽個錯法呢?
“你估量估量,你有能搞定流賊的士兵嗎(自度所將兵足制賊死命乎)?”
“不能。”
“有能夠指揮大局,獨當一面的將領嗎(有可屬大事、當一面、不煩指揮而定者乎)?”
“沒有。”
按照上下文的關系,下一句話應該是:
那你還幹個屁啊!
但空隱畢竟是文明人,用了比較委婉的說法(似乎也沒太委婉):
“你兩樣都無,上面(指皇帝)又這麽器重你,一旦你搞不定,要殺頭的!”
熊文燦比較昏,等了半天,才想出一句話:
“招撫可以嗎?”
然而空隱回答:
“我料定你一定會招撫,但是請你記住,海賊不同流賊,你一定要慎重!”
這段對話雖然比較玄乎,但出自正統史料,並非雜談筆記,所以可信度相當高,空隱提到的所謂海賊,指的就是鄭芝龍,而流賊,就不用多說了。
他的意思很明確,熊大人你能招降海上的,卻未必能招降地上的,可問題是,熊大人只有忽悠的能耐,就算海陸空一起來,他也只能招撫。外加他還收了張獻忠的錢,無論如何,死撐都要撐下去。
死撐的結果,就是撐死。
張獻忠之所以投降,不過是避避風頭,現在風頭過去,趕巧清軍入侵,孫傳庭和洪承疇兩大巨頭都到了遼東,千載難逢,決不能錯過。
於是,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正當崇禎兄收拾清軍入侵殘局的時候,張獻忠再次反叛,攻占谷城。
谷城縣令阮之鈿真是好樣的,雖然他此前服毒自盡,沒有死成,又搶救過來了,但事到臨頭,很有點士大夫精神,張獻忠的軍隊攻入縣城,大家都跑了,他不跑,非但不跑,就坐在家裏等著,讓他投降,不降,殺身成仁。
很明顯,張獻忠起兵,是有著充分準備的,因為他第一個目標,並非四周的州縣,而是曹操。
以曹操作為外號,對羅汝才而言,是比較貼切的,作為明末三大頭領之一,他很有點水平,作戰極狡猾,部下精銳,所以張獻忠在起兵之前,先要拉上他。
羅汝才效率很高,張獻忠剛反,他就反,並與張獻忠會師,準備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繼續奮鬥。
順道說一句,張獻忠同志在離開谷城前,幹的最後一件事,是貼布告,布告的內容,是一張名單,包括這幾年他送出去的賄賂,金額,以及受賄人的名字,全部一清二楚,詔告天下。
不該收的,終究要還。
我沒有看到那份布告,估計熊文燦同志的名字,應該名列前茅。但此時此刻,受賄是個小問題,瀆職才是大問題。
熊文燦還算反應快,而且他很幸運,因為當時世上,能與張獻忠、羅汝才匹敵的人,不會超過五個,而在他的手下,就有一個。
在眾多頭領中,左良玉最討厭,也最喜歡的,就是張獻忠。
他討厭張獻忠,是因為這個人太鬧騰,他喜歡張獻忠,是因為這個人雖然鬧騰,卻比較好打,他能當上總兵,基本就是靠打張獻忠,且無論張頭領狀態如何,心情好壞,只要遇到他,就是必敗無疑。
所以左總兵毅然決定,雖說熊大人很蠢,但看在張獻忠份上,還是要去打打。
幾天後,左良玉率軍,與張獻忠、羅汝才在襄陽附近遭遇,雙方發生激戰,慘敗——左良玉。
所謂慘敗,意思是,左良玉帶著很多人去,只帶著很少人跑回來。
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太過囂張,瞧不上張獻忠,結果被人打了埋伏。
這次失敗還導致了兩個後果:
一、由於左良玉跑得太過狼狽,丟了自己的官印,當年這玩意丟了,是沒法補辦的,所以不會刻公章的左總兵很郁悶。
二,熊文燦把官丟了,縱橫忽海幾十年,終於把自己忽了下去。
一個月後,崇禎下令,免去熊文燦的職務,找了個人代替他,將其逮捕入獄,一年後,斬首。
代替熊文燦的人,是楊嗣昌,逮捕熊文燦的人,是楊嗣昌,如果你還記得,當年推舉熊文燦的人,是楊嗣昌。
從頭到尾,左轉左轉左轉左轉,結果就是個圈,他知道,事到如今,他只剩下一個選擇。
崇禎十二年(1639)九月,楊嗣昌出征。
明朝有史以來,所有出征的將領中,派頭最大的,估計就是他了,當時他的職務,是東閣大學士,給他送行的,是皇帝本人,還跟他喝了好幾杯,才送他上路。
崇禎是個很容易激動的人,激動到十幾年裏,能換幾十個內閣大學士,此外,他的疑心很重,很難相信人。
而他唯一相信,且始終相信的人,只有楊嗣昌。在他看來,這個人可信,且可靠。
可信的人,未必可靠。
對於崇禎的厚愛,楊嗣昌很感動,據史料說,他當時就哭了,且哭得很傷心,很動容,表示一定完成任務,不辜負領導的期望。
當然,光哭是不夠的,哭完之後,他還向崇禎要了兩樣東西,一樣給自己的:尚方寶劍,另一樣是給左良玉的:平賊將軍印。
然後,楊嗣昌離開了京城,離開了崇禎的視線,此一去,即是永別。
崇禎十二年(1639)十月,楊嗣昌到達襄陽,第一件事,是開會。與會人員包括總督以及所有高級將領。楊嗣昌還反覆交代,大家都要來,要開一次團結的大會。
人都來了,會議開始,楊嗣昌的第一句話是,逮捕熊文燦,押送回京,立即執行。
然後,他拿出了尚方寶劍。
明白?這是個批鬥會。
總督處理了,接下來是各級軍官,但凡沒打好的,半路跑的,一個個拉出來單練,要麽殺頭,要麽撤職,至少也是處分,當然,有一個人除外——左良玉。
左良玉很慌張,因為他的罪過很大,敗得太慘,按楊大人的標準,估計直接就拉出去了。
但楊嗣昌始終沒有修理他,直到所有的人都處理完畢,他才叫了左良玉的名字,說,有樣東西要送給你。
左良玉很激動,因為楊嗣昌答應給他的,是平賊將軍印。
在明代,將軍這個稱呼,並非職務,也不是級別,大致相當於榮譽稱號,應該說,是最高榮譽,有明一代,武將能被稱為將軍的,不會超過五十個人。
對左良玉而言,意義更為重大,因為之前他把總兵印丟了,這種丟公章的事,是比較丟人的,而且麻煩,公文調兵都沒辦法,現在有了將軍印,實在是雪中送火鍋,太夠意思。
楊嗣昌絕頂聰明,要按照左良玉的戰績,就算砍了,也很正常,但他很明白,現在手下能打仗的,也就這位仁兄,所以必須籠絡。先用大棒砸別人,再用胡蘿蔔餵他,恩威並施,自然服氣。
效果確實很好,左良玉當即表示,願意跟著楊大人,水裏水裏去,火裏火裏去,幹到底。
對於楊嗣昌的到來,張獻忠相當緊張,緊張到楊大人剛來,他就跑了。
因為他知道,熊文燦只會忽悠,但楊嗣昌是玩真格的,事業剛剛起步,玩不起。
張獻忠對局勢有足夠的判斷,對實力有足夠的認識,可惜,跑得不足夠快。
他雖然很拼命地跑,但沒能跑過左良玉,心情激動的左大人熱情高漲,一路狂奔,終於在四川截住了張獻忠。
戰鬥結果說明,如果面對面死打,張獻忠是打不過的,短短一天之內,張獻忠就慘敗,敗得一塌糊塗,死傷近萬人,老婆孩子,連帶那位叫做潘獨鰲的軍師,都給抓了,由於敗得太慘,跑得太快,張獻忠連隨身武器都丟了(大刀),這些東西被左良玉全部打包帶走,送給了楊嗣昌。
消息傳來,萬眾歡騰,楊嗣昌極為高興,當即命令左良玉,立即跟蹤追擊,徹底消滅張獻忠。
左良玉依然積極,馬上率軍,尾隨攻擊張獻忠。
局勢大好。
【士為知己者死】
十幾天後,左大人報告,沒能追上,張獻忠跑了。
楊嗣昌大怒,都打到這份上了,竟然還讓人跑了,幹什麽吃的,怎麽回事?
左良玉回覆:有病。
按左大人的說法,是因為他進入四川後,水土不服,結果染了病,無力追趕,導致張獻忠跑掉。
但按某些小道消息的說法,事情是這樣的,在追擊過程中,張獻忠派人找到左良玉,說你別追我了,讓我跑,結果左良玉被說服了,就讓他跑了。
這種說法的可能性,在楊嗣昌看來,基本是零,畢竟左良玉跟張獻忠是老對頭,而且左大人剛封了將軍,正在興頭上,殘兵敗將,拿啥收買左良玉?無論如何,不會幹這種事。
然而事實就是這樣。
左良玉很得意,張獻忠很落魄,左良玉很有錢,張獻忠很窮,然而張獻忠確實收買了左良玉,沒花一分錢。
他只是托人,對左良玉說了一句話。
這句話的大意是,你之所以受重用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相應的結果也很確定,皇太極帶著兵,再次攻入關內,開始搶掠。
這次入關的,可謂豪華陣容,清朝最能打的幾個,包括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岳托,全都來了,只用三天,就打到密雲,京城再度戒嚴。
要對付猛人,只能靠猛人,崇禎隨即調祖大壽進京,同時,他還命令陜西的孫傳庭、山東的劉澤清進京拉兄弟一把,總之,最能打仗的人,他基本都調來了。
但問題在於,祖大壽、孫傳庭這類人,雖然能力很強,但有個問題——不大服管。特別是祖大壽,自從袁崇煥死後,他基本上就算是脫離了組織,誰當總督,都不敢管他,當然,他也不服管。
對這種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為,崇禎很憤怒,後果不嚴重,畢竟能打的就這幾個,你要把他辦了,自己提著長矛上陣?
但不管終究是不行的,崇禎決定,找一個人,當前敵總指揮。
這個人必須有能力強,戰功多,威望高,威到祖大壽等猛人服氣,且就在京城附近,說用就能用。
滿足以上條件的唯一答案,是盧象升。
崇禎十一年(1638),盧象升到京城赴任。
他趕到京城,本來想馬上找皇帝報到,然而同僚打量他後,問:你想幹嘛?
之所以有此一問,是因為這位仁兄來的時候,父親剛剛去世,尚在奔喪,所以沒穿制服,披麻戴孝,還穿著草鞋。如果這身行頭進宮,皇帝坐正中間,他跪下磕頭,旁邊站一堆人,實在太像靈堂。
換了身衣服,見到了崇禎,崇禎問,現在而今,怎麽辦?
盧象升看了看旁邊的兩個人,只說了一句話:主戰!
站在他身邊的這兩人,分別是楊嗣昌、高起潛。
這個舉動的意思是,知道你們玩貓膩,就這麽著!
據說當時楊嗣昌的臉都氣白了。
崇禎倒很機靈,馬上出來打圓場,說和談的事,那都是謠傳,是路邊社,壓根沒事。
盧象升說,那好,我即刻上陣。
第二天,盧象升赴前線就任,就在這一天,他收到了崇禎送來的戰馬、武器。
其實崇禎送來這些東西,只是看他遠道而來,意思意思。
然而盧象升感動了,他說,以死報國!
就如同九年前,沒有命令,無人知曉,他依然率軍保衛京城。
他始終是個單純的人!
幾天後,盧象升得知,清軍已經逼近通州,威脅京城。
當時他的手下,只有三萬多人,大致是清軍的一半,而且此次出戰的,都是清軍主力,要真死磕,估計是要休息的,所以大多數識時務的明軍將領都很消停,能不動就不動。
然而盧象升不識時務,他分析形勢後,決心出戰。
盧象升雖然單純,但不蠢,他明白,要打,白天是幹不動的,只能晚上摸黑去,夜襲。
在那個漆黑的夜晚,士兵出發前,他下達了一條名垂青史的軍令:
〖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
趁著夜色,盧象升向著清軍營帳,發起了進攻。
進攻非常順利,清軍果然沒有提防,損失慘重,正當戰況順利進行之時,盧象升突然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他的後軍沒有了。
按照約定,前軍進攻之後,後軍應盡快跟上,然而他等了很久,也沒有看到後軍,雖然現在還能打,但畢竟是趁人不備,打了一悶棍,等人家醒過來,就不好辦了,無奈之下,只能率前軍撤退。
盧象升決定夜襲時,高起潛就在現場。
作為監軍太監,高起潛並沒有表示強烈反對,他只是說,路途遙遠,很難成功,盧象升堅持,他也就不說了。
但這人不但人陰(太監),人品也陰,暗地裏調走了盧象升的部隊,搞得盧總督白忙活半天。
差點把命搭上的盧象升氣急敗壞,知道是高起潛搞事,極為憤怒,立馬去找了楊嗣昌。
這個舉動充分說明,盧總督雖然單純,腦袋還很好使,他知道高起潛是皇帝身邊的太監,且文化低,沒法講道理,要講理,只能找楊嗣昌。
在楊嗣昌看來,盧象升是個死腦筋,沒開竅,所以見面的時候,他就給盧象升上了堂思想教育課,告訴他,議和是權宜之計,是偉大的,是光榮的。
盧象升只說了一句話,就讓楊嗣昌閉上了嘴。
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單純的盧象升,有時似乎也不單純。
“我手領尚方寶劍,身負重任,如果議和,當年袁崇煥的命運,就要輪到我的頭上!”
袁崇煥這輩子最失敗的地方,就是不講政治,相比而言,盧象升很有進步。
九年前,他在北京城下,親眼看到了袁崇煥的下場。那一幕,在他的心裏,種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很清楚,如果議和,再被朝裏那幫言官扯幾句,漢奸叛徒的罪名,絕對是沒個跑。
與其死在刑場,不如死在戰場,他下定了決心。
楊嗣昌也急了,當即大喝一聲:
你要這麽說,就用尚方寶劍殺我!
盧象升毫不示弱:
要殺也是殺我,關你何事?如今,只求拼死報國!
楊嗣昌沈默了,他明白,這是盧象升的最後選擇。
盧象升想報國,但比較惡搞的是,崇禎不讓。
事實上,盧象升對形勢的分析是很準確的,因為夜襲失敗,朝廷裏那幫吃飽了沒事幹的言官正準備彈劾他,漢奸、內奸之類的說法也開始流傳,如果他同意和談,估計早就被拉出去一刀了。
更麻煩的是,崇禎也生氣了,因為盧象升上任以來,清軍依然囂張,多處城池被攻陷,打算換個人用用。
此時,一位名叫劉宇亮的人站了出來,說,我去。
劉宇亮,時任內閣首輔,朝廷重臣,國難如此,實在看不下去,極為激動,所以站了出來。
崇禎非常高興,大大地誇獎了劉大人幾句。
等皇帝大人高興完了,劉大人終於說出了話的下半句:我去,閱兵。
崇禎感覺很抑郁,好不容易站出來,搞得這麽激動,竟然是涮我玩的?
其實這也不怪劉首輔,畢竟他從沒打過仗,偶爾激動,以身報國,激動完了,回家睡覺,誤會而已。
但崇禎生氣了,生氣的結果就是,他決定讓劉首輔激動到底,一定要他去督師。
關鍵時刻,楊嗣昌出面了。
楊嗣昌之所以出頭,並非是他跟劉首輔有什麽交情,實在是劉首輔太差,太沒水平,讓這號人去帶兵,他自己死了倒沒啥,可惜了兵。
所以他向皇帝建議,劉首輔就讓他回去吧。目前在京城裏,能當督師的,只有一個人。
崇禎知道這個人是誰,但他不想用。
楊嗣昌堅持,這是唯一人選。
崇禎最終同意了。
三天後,盧象升再次上任。
此時,清軍的氣勢已經達到頂點,接連攻克城池,形勢非常危急。
然而盧象升沒有行動,他依然按兵未動。
因為此時他的手下,只有五千人,楊嗣昌講道理,高起潛卻不講,陰人陰到底,調走了大部主力,留下的只有這些人。
打,只能是死路一條,盧象升很猶豫。
就在這時,他得知了一個消息——高陽失陷了。
高陽,位處直隸(今河北),是個小縣城,沒兵,也沒錢,然而這個縣城的失陷,卻震驚了所有的人。
因為有個退休幹部,就住在縣城裏,他的名字叫孫承宗。
他培養出了袁崇煥,構建了關寧防線,阻擋了清軍幾十年,熬得努爾哈赤(包括皇太極)都掛了,也沒能啃動。無論怎麽看,都夠意思了。
心血、才華、戰略、人才,這位舉世無雙的天才,已經奉獻了所有的一切,然而,他終將把報國之誓言,進行到人生的最後時刻。
清軍進攻的時候,孫承宗七十六歲,城內並沒有守軍,也沒有將領,更沒有糧草,彈丸之地,不堪一擊。
很明顯,清軍知道誰住在這裏,所以他們並沒有進攻,派出使者,耐心勸降,做對方的思想工作,對於這位超級牛人,可謂是給足了面子。
而孫承宗的態度,是這樣的,清軍到來的當天,他就帶著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墻,開始堅守。
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數千百姓,無一人逃亡,準備迎敵。
每次看到這裏,我都會想起黃道周,想起後來的盧象升,想起這幫頑固不化的人,正如電影集結號裏,在得知戰友戰死的消息後,男主角嘆息一聲的那句臺詞:
〖老八區教導隊出來的,有一個算一個,都他媽死心眼。〗
黃道周和孫承宗應該不是教導隊出來的,但確實是死心眼。
這種死心眼,在歷史中的專用稱謂,叫做——氣節。
失望的清軍發動了進攻,在堅守幾天後,高陽失守,孫承宗被俘。
對於這位俘虜,清軍給予了很高的禮遇,希望他能投降,當然,他們自己也知道,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被拒絕之後,他們毫無意外,只是開始商量,該如何處置此人。
按照尋常的規矩,應該是推出去殺掉,成全對方的忠義,比如文天祥等等,都是這麽辦的。
然而清軍對於這位折磨了他們幾十年的老對手,似乎崇拜到了極點,所以他們決定,給予他自盡的權利。
孫承宗接受了敵人的敬意,他整頓衣著,向北方叩頭,然後,自盡而死。
這就是氣節。
消息很快流傳開來,舉國悲痛。
崇禎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日,聽說此事的盧象升,終於下定了決心。
此前,他曾多次下令,希望高起潛部向他靠攏,合兵與清軍作戰,但高起潛毫不理會。而從楊嗣昌那裏,他得知,自己將無法再得到任何支援。他的糧草已極度缺乏,兵力僅有五千,幾近彈盡糧絕。
而清軍的主力,就在他的駐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鋒芒正銳。
弄清眼前形勢的盧象升,走出了大營。
和孫承宗一樣,他向著北方,行叩拜禮。
然後,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作戰多年,身經幾十戰,無一敗績,今日彈盡糧絕,敵眾我寡,而我決心已定,明日出戰,願戰者隨,願走者留,但求以死報國,不求生還!〗
十二月二十一日,盧象升率五千人,向前進發,所部皆從,無一人留守。
出發的時候,盧象升身穿孝服,這意味著,他沒有打算活著回來。
前進至巨鹿時,遭遇清軍主力部隊,作戰開始。
清軍的人數,至今尚不清楚,根據史料推斷,至少在三萬以上,包圍了盧象升部。
面對強敵,盧象升毫無畏懼。他列陣迎敵,與清軍展開死戰,雙方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戰況極為慘烈,盧象升率部反覆沖擊,左沖右突,清軍損失極大。
在這天臨近夜晚的時候,盧象升明白,敗局已定了。
他的火炮、箭矢已經全部用盡,所部人馬所剩無幾。
但他依然揮舞馬刀,繼續戰鬥,為了他最後的選擇。
然後,清朝官員編寫的史料告訴我們,他非常頑強,他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奮戰。他也很勇敢,自己一人,殺死了幾十名清兵。
但他還是死了,負傷力竭而死,盡忠報國而死。
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盧象升雖然位高權重,卻很年輕,死時,才剛滿四十歲。
他死的時候,身邊的一名親兵為了保住他的屍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他所部數千人,除極少數外,全部戰死。
我再重覆一遍,這就是氣節。
在明末的諸位將領中,盧象升是個很特殊的人,他雖率軍於亂世,卻不擾民、不貪汙,廉潔自律,堅持原則,從不妥協。
中庸有雲:
〖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
無論這個世界多麽混亂,堅持自己的信念。
我欽佩這樣的人。
【幽默】
記得不久前,我去央視對話節目做訪談,臺下有問觀眾站起來,說,之前一直喜歡看你的書,但最近卻發現了個問題。
什麽問題?
之前喜歡看,是因為你寫的歷史很幽默,很樂觀,但最近發現你越來越不對勁,怎麽會越來越慘呢?
是啊,說句心裏話,我也沒想到會這樣,應該改變一下,這麽寫,比如崇禎沒有殺袁崇煥,皇太極繼位的時候,心臟病突發死了,接班的多爾袞也沒蹦幾天,就被孝莊幹掉了,然後孤兒寡母在遼東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進入山林後,沒過幾天,由於水土不服,也都過去了。
然後,偉大的大明朝終於千秋萬代,崇禎和他的子孫們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
是的,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歷史的真相。
歷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範圍內,都沒有什麽大團圓結局。
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它都無法改變。
它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既成事實,拉到醫院急救都沒辦法的事實。
我感覺自己還是個比較實誠的人,所以在結局即將到來之前,我想,我應該跟您交個底,客觀地講,無論什麽朝代的史書,包括明朝在內,都不會讓你覺得輕松愉快,一直以來,幽默的並不是歷史,只是我而已。
雖然結局未必愉快,歷史的講述終將繼續,正如歷史本身那樣,但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將延續特長,接著幽默下去,不保證你不難受,至少高興點。
【忽悠】
正如以往,清軍沒有長期駐守的打算,搶了東西就跑了,回去怎麽分不知道,但被搶的明朝,那就慘了。
首先是將領,盧象升戰死,孫傳庭、洪承疇全都到了遼東,準備防守清軍,我說過,這是拆了東墻補西墻,沒辦法,不拆房子就塌了。
其次是兵力,能打仗的兵,無論是洪兵,還是秦兵,都調到遼東了。
所以最後的結果是,東墻補上了,西墻塌了。
說起忽悠這個詞,近幾年極為流行,有一次我跟人聊天,說起這個詞,突然想起若有一天,此詞沖出東北,走向世界,用英文該怎麽解釋,隨即有人發言,應該是cheat(欺騙)。
我想了一下,覺得似乎對,但不應該這麽簡單,畢竟如此傳神的詞,應該有一個傳神的翻譯,苦思冥想之後,我找到了一個比較恰當的翻譯:here and there。
回想過去十幾年,自打學習英語以來,我曾翻譯過不下兩篇英語文章,雖然字數較少(三百字左右),但回望短暫的翻譯生活,我認為這個詞是最為恰當的。
這個詞語的靈感,主要來自於熊文燦先生。作為一個沒有兵力,沒有經驗的高級官員,他主要的武器,就是先找這裏,再找那裏,屬於純忽悠型。
但值得誇獎的是,他的忽悠是很有效果的,在福建的時候,手下只有幾個兵,對面有一群海盜,二話不說,先找到了鄭芝龍,死乞白賴地隔三差五去找人家(所以後來有的官員彈劾他,說他是求賊),請客送禮,反覆招安,終於招來了鄭芝龍。
雖然後來證明,鄭大人是不大可靠的,但在當時,是絕對夠用了,後來他借助鄭大人的力量,殺掉了不肯投降的海盜劉香,平定了海亂。
這種空手道的生意,估計熊大人是做上癮了,所以到中原上任的時候,他也玩了同一套把戲,先here招降了劉國能,再用劉國能,there招降了張獻忠,here and there,無本生意,非常高明。
但這種生意有個問題,因為熊大人本人並無任何實力,只要here不行,或者there不行,他就不行了。
張獻忠就是個不行的人,按照他的習慣,投降的時候,就要想好幾時再造反,所以剛開始,他就不肯繳械,當然,這也有個說法,之所以不肯繳械,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罪孽深重,要留著自己這幾桿槍,為朝廷效力。
熊文燦倒是很高興,表揚了好幾次,後來他果真缺兵,去找張獻忠要幾千人幫忙,張獻忠又說還沒安頓好,先休整幾天。
張獻忠住的地方,就在今天襄樊的谷城地區,他老人家在此,基本就是縣長了,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每天都要去縣城裏轉一圈,算是視察,他手下的兵也沒消停,每天都要刻苦操練。
與此同時,張縣長也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行為是有錯誤的,比如,每次打仗的時候,都用蠻力,很少動腦子,且部隊文化太低,沒有讀過兵法。為了加強理論教育,保證將來再造反的時候,有相當的理論基礎,他找來了一個叫做潘獨鰲的秀才,給他當軍師。
這位潘獨鰲到底何許人也,待查,估計是個吳用型的人物,應該是幾次舉人沒考上,又想幹點事,就開始全心全意地給張獻忠幹活,具體說就是教書,每天晚上,在張縣長的統一帶領下,大大小小的頭目們跑去聽課,課程有好幾門,比如孫子兵法等等。學習完後,張縣長還要大家寫出學習心得,結合實際(比如再次造反後,該怎麽打仗),分析討論,學習氣氛非常濃烈。
但他所幹過最猖狂的事,還是下面這件事。
崇禎十二年(1639)年初的一天,谷城縣令阮之鈿接到報告,說谷城來了個人,正在和張獻忠見面。
阮縣令的職責是監視張獻忠,加上他還比較盡責,就派了個人去打探看看到底是誰來了,談了些什麽。
沒過多久,那人就回來了,他說談了些什麽,就不太知道了,但來的那個人,他認出來了。
誰?
李自成。
阮知縣差點暈過去。
按照常理,自從一年前被打垮後,李自成應該躲在山溝裏艱苦樸素,怎麽會出來呢?還這麽大搖大擺地見張獻忠。
讓人難以想象,這個來訪者確實是李自成,他是來找張獻忠要援助的。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李自成就這麽在谷城呆了幾天,都沒人管,又大搖大擺地走了。
其實不是沒人管,是沒法管。
張獻忠之所以囂張,是因為他手下還有幾萬人,而熊大人,我說過,他的主要能力,就是這裏、那裏的忽悠,要真拿刀收拾張縣長,就沒轍了。
而且更麻煩的是,他還收了張獻忠的錢。
在明末農民起義的許多頭領中,張頭領是個異類,異就異在他不太像綠林好漢,反而很像官僚。
比如他在投降後,就馬上馬不停蹄地開始送禮,從熊文燦開始,每個月都要去孝敬幾趟,而且他還喜歡串門,聯絡感情,連遠在京城的諸位大人,他也沒忘了,經常派人去送點孝敬,所以每次有什麽事,他都知道得比較早。
此外,張縣長還很講禮數,據某些史料講,他去見上級官員時,還行下跪禮,且非常周到,具有如此天賦,竟然幹了這個,實在選錯了行。
古語有雲,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張縣長的心,似乎也差不多了,從上到下,都知道他要反,只不過遲早而已,比如左良玉,曾多次上書,要求解決張獻忠,還有阮知縣,找熊文燦講了幾次,熊大人沒理他,結果氣得阮大人回家自盡了。
總之,無論誰說張獻忠要反,熊文燦都表示,這是沒可能的,張獻忠絕不會反。
對此,許多史料都奮筆疾書,說熊大人是白癡,是智商有問題。
我覺得這麽說,是典型的人身攻擊,熊大人連忽悠都能玩,絕非白癡。他之所以始終不相信張獻忠會反,是因為他不能相信。
我相信,此時此刻,熊文燦的腦海裏,經常出現這樣一番對話,對話的時間,是兩年前,熊大人剛剛接到調令,在以找死的覺悟準備赴任之前。
對話的地點,是廬山。對話的人,是個和尚,叫做空隱。
熊文燦找到空隱,似乎是想算卦,然而還沒等他說話,空隱和尚就先說了:
“你錯了(公誤矣)!”
怎麽個錯法呢?
“你估量估量,你有能搞定流賊的士兵嗎(自度所將兵足制賊死命乎)?”
“不能。”
“有能夠指揮大局,獨當一面的將領嗎(有可屬大事、當一面、不煩指揮而定者乎)?”
“沒有。”
按照上下文的關系,下一句話應該是:
那你還幹個屁啊!
但空隱畢竟是文明人,用了比較委婉的說法(似乎也沒太委婉):
“你兩樣都無,上面(指皇帝)又這麽器重你,一旦你搞不定,要殺頭的!”
熊文燦比較昏,等了半天,才想出一句話:
“招撫可以嗎?”
然而空隱回答:
“我料定你一定會招撫,但是請你記住,海賊不同流賊,你一定要慎重!”
這段對話雖然比較玄乎,但出自正統史料,並非雜談筆記,所以可信度相當高,空隱提到的所謂海賊,指的就是鄭芝龍,而流賊,就不用多說了。
他的意思很明確,熊大人你能招降海上的,卻未必能招降地上的,可問題是,熊大人只有忽悠的能耐,就算海陸空一起來,他也只能招撫。外加他還收了張獻忠的錢,無論如何,死撐都要撐下去。
死撐的結果,就是撐死。
張獻忠之所以投降,不過是避避風頭,現在風頭過去,趕巧清軍入侵,孫傳庭和洪承疇兩大巨頭都到了遼東,千載難逢,決不能錯過。
於是,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正當崇禎兄收拾清軍入侵殘局的時候,張獻忠再次反叛,攻占谷城。
谷城縣令阮之鈿真是好樣的,雖然他此前服毒自盡,沒有死成,又搶救過來了,但事到臨頭,很有點士大夫精神,張獻忠的軍隊攻入縣城,大家都跑了,他不跑,非但不跑,就坐在家裏等著,讓他投降,不降,殺身成仁。
很明顯,張獻忠起兵,是有著充分準備的,因為他第一個目標,並非四周的州縣,而是曹操。
以曹操作為外號,對羅汝才而言,是比較貼切的,作為明末三大頭領之一,他很有點水平,作戰極狡猾,部下精銳,所以張獻忠在起兵之前,先要拉上他。
羅汝才效率很高,張獻忠剛反,他就反,並與張獻忠會師,準備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繼續奮鬥。
順道說一句,張獻忠同志在離開谷城前,幹的最後一件事,是貼布告,布告的內容,是一張名單,包括這幾年他送出去的賄賂,金額,以及受賄人的名字,全部一清二楚,詔告天下。
不該收的,終究要還。
我沒有看到那份布告,估計熊文燦同志的名字,應該名列前茅。但此時此刻,受賄是個小問題,瀆職才是大問題。
熊文燦還算反應快,而且他很幸運,因為當時世上,能與張獻忠、羅汝才匹敵的人,不會超過五個,而在他的手下,就有一個。
在眾多頭領中,左良玉最討厭,也最喜歡的,就是張獻忠。
他討厭張獻忠,是因為這個人太鬧騰,他喜歡張獻忠,是因為這個人雖然鬧騰,卻比較好打,他能當上總兵,基本就是靠打張獻忠,且無論張頭領狀態如何,心情好壞,只要遇到他,就是必敗無疑。
所以左總兵毅然決定,雖說熊大人很蠢,但看在張獻忠份上,還是要去打打。
幾天後,左良玉率軍,與張獻忠、羅汝才在襄陽附近遭遇,雙方發生激戰,慘敗——左良玉。
所謂慘敗,意思是,左良玉帶著很多人去,只帶著很少人跑回來。
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太過囂張,瞧不上張獻忠,結果被人打了埋伏。
這次失敗還導致了兩個後果:
一、由於左良玉跑得太過狼狽,丟了自己的官印,當年這玩意丟了,是沒法補辦的,所以不會刻公章的左總兵很郁悶。
二,熊文燦把官丟了,縱橫忽海幾十年,終於把自己忽了下去。
一個月後,崇禎下令,免去熊文燦的職務,找了個人代替他,將其逮捕入獄,一年後,斬首。
代替熊文燦的人,是楊嗣昌,逮捕熊文燦的人,是楊嗣昌,如果你還記得,當年推舉熊文燦的人,是楊嗣昌。
從頭到尾,左轉左轉左轉左轉,結果就是個圈,他知道,事到如今,他只剩下一個選擇。
崇禎十二年(1639)九月,楊嗣昌出征。
明朝有史以來,所有出征的將領中,派頭最大的,估計就是他了,當時他的職務,是東閣大學士,給他送行的,是皇帝本人,還跟他喝了好幾杯,才送他上路。
崇禎是個很容易激動的人,激動到十幾年裏,能換幾十個內閣大學士,此外,他的疑心很重,很難相信人。
而他唯一相信,且始終相信的人,只有楊嗣昌。在他看來,這個人可信,且可靠。
可信的人,未必可靠。
對於崇禎的厚愛,楊嗣昌很感動,據史料說,他當時就哭了,且哭得很傷心,很動容,表示一定完成任務,不辜負領導的期望。
當然,光哭是不夠的,哭完之後,他還向崇禎要了兩樣東西,一樣給自己的:尚方寶劍,另一樣是給左良玉的:平賊將軍印。
然後,楊嗣昌離開了京城,離開了崇禎的視線,此一去,即是永別。
崇禎十二年(1639)十月,楊嗣昌到達襄陽,第一件事,是開會。與會人員包括總督以及所有高級將領。楊嗣昌還反覆交代,大家都要來,要開一次團結的大會。
人都來了,會議開始,楊嗣昌的第一句話是,逮捕熊文燦,押送回京,立即執行。
然後,他拿出了尚方寶劍。
明白?這是個批鬥會。
總督處理了,接下來是各級軍官,但凡沒打好的,半路跑的,一個個拉出來單練,要麽殺頭,要麽撤職,至少也是處分,當然,有一個人除外——左良玉。
左良玉很慌張,因為他的罪過很大,敗得太慘,按楊大人的標準,估計直接就拉出去了。
但楊嗣昌始終沒有修理他,直到所有的人都處理完畢,他才叫了左良玉的名字,說,有樣東西要送給你。
左良玉很激動,因為楊嗣昌答應給他的,是平賊將軍印。
在明代,將軍這個稱呼,並非職務,也不是級別,大致相當於榮譽稱號,應該說,是最高榮譽,有明一代,武將能被稱為將軍的,不會超過五十個人。
對左良玉而言,意義更為重大,因為之前他把總兵印丟了,這種丟公章的事,是比較丟人的,而且麻煩,公文調兵都沒辦法,現在有了將軍印,實在是雪中送火鍋,太夠意思。
楊嗣昌絕頂聰明,要按照左良玉的戰績,就算砍了,也很正常,但他很明白,現在手下能打仗的,也就這位仁兄,所以必須籠絡。先用大棒砸別人,再用胡蘿蔔餵他,恩威並施,自然服氣。
效果確實很好,左良玉當即表示,願意跟著楊大人,水裏水裏去,火裏火裏去,幹到底。
對於楊嗣昌的到來,張獻忠相當緊張,緊張到楊大人剛來,他就跑了。
因為他知道,熊文燦只會忽悠,但楊嗣昌是玩真格的,事業剛剛起步,玩不起。
張獻忠對局勢有足夠的判斷,對實力有足夠的認識,可惜,跑得不足夠快。
他雖然很拼命地跑,但沒能跑過左良玉,心情激動的左大人熱情高漲,一路狂奔,終於在四川截住了張獻忠。
戰鬥結果說明,如果面對面死打,張獻忠是打不過的,短短一天之內,張獻忠就慘敗,敗得一塌糊塗,死傷近萬人,老婆孩子,連帶那位叫做潘獨鰲的軍師,都給抓了,由於敗得太慘,跑得太快,張獻忠連隨身武器都丟了(大刀),這些東西被左良玉全部打包帶走,送給了楊嗣昌。
消息傳來,萬眾歡騰,楊嗣昌極為高興,當即命令左良玉,立即跟蹤追擊,徹底消滅張獻忠。
左良玉依然積極,馬上率軍,尾隨攻擊張獻忠。
局勢大好。
【士為知己者死】
十幾天後,左大人報告,沒能追上,張獻忠跑了。
楊嗣昌大怒,都打到這份上了,竟然還讓人跑了,幹什麽吃的,怎麽回事?
左良玉回覆:有病。
按左大人的說法,是因為他進入四川後,水土不服,結果染了病,無力追趕,導致張獻忠跑掉。
但按某些小道消息的說法,事情是這樣的,在追擊過程中,張獻忠派人找到左良玉,說你別追我了,讓我跑,結果左良玉被說服了,就讓他跑了。
這種說法的可能性,在楊嗣昌看來,基本是零,畢竟左良玉跟張獻忠是老對頭,而且左大人剛封了將軍,正在興頭上,殘兵敗將,拿啥收買左良玉?無論如何,不會幹這種事。
然而事實就是這樣。
左良玉很得意,張獻忠很落魄,左良玉很有錢,張獻忠很窮,然而張獻忠確實收買了左良玉,沒花一分錢。
他只是托人,對左良玉說了一句話。
這句話的大意是,你之所以受重用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