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東林崛起 (2)
關燈
小
中
大
。雖說皇帝大人發話,安撫大家不讓辭職,可這沒準是放長線釣大魚,不準你走,到時候來個一鍋端,那就麻煩大了。
總而言之,從上到下,一片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認定,在這件事情的背後,有很深的政治背景。
確實如此。
這是一件明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疑案,至今仍無答案,但從各種蛛絲馬跡之中,真相卻依稀可辨。
可以肯定的是,這件事情應該與鄭貴妃無關,因為她雖然蠢,也想鬧事,卻沒必要鬧出這麽大動靜,把自己擠到風口浪尖受罪,而太子也不會幹這事,以他的性格,別人不來惹他就謝天謝地,求神拜佛了。
作案人既不是鄭貴妃,也不是太子,但可以肯定的是,作案者,必定是受益者。
在當時的朝廷中,受益者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精神受益者,大致包括看不慣鄭貴妃欺壓良民,路見不平也不吼,專門暗地下黑手的人,寫篇東西罵罵出口氣。
這類人比較多,範圍很大,也沒法子查。
第二種是現實受益者。就當時的朝局而言,嫌疑人很少——只有兩個。
這兩個人,一個是沈一貫,另一個是沈鯉。
這二位仁兄雖然是本家,但要說他們不共戴天,也不算誇張。
萬歷二十九年,沈一貫剛剛當首輔的時候,覺得內閣人太少,決定挑兩個跑腿的,一個是朱賡,另一個是沈鯉。
朱賡是個老實人,高高興興地上班了,沈鯉卻不買賬,推辭了很多次,就是不來。沈一貫以為他高風亮節,也就沒提這事。
可兩年之後,這位仁兄竟然又入閣了。沈一貫同志這才明白,沈鯉不是不想入閣,而是不買他的帳。因為這位本家資歷老,名望高,還給皇帝講過課,關系很好,壓根就看不起自己。
看不起自然就不合作,外加沈鯉也不是啥善人,兩人在內閣裏一向是勢不兩立。
而現在妖書案發,內閣三個人,偏偏就拉上了沈一貫和朱賡,毫無疑問,沈鯉是有嫌疑的。
這是我的看法,也是沈一貫的看法。
這位老油條在家呆了好幾天,穩定情緒之後,突然發現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他隨即恢覆工作,以內閣首輔的身份親自指揮東廠錦衣衛搜捕,而且還一反往日裝孫子的常態,明目張膽對沈鯉的親信,禮部侍郎郭正域下手,把他的老鄉、朋友、下屬、仆人全都拉去審問。
在這個不尋常的行動背後,是一個不尋常的算盤:
如果事情是沈鯉幹的,那麽應該反擊,這叫報覆,如果事情不是沈鯉幹的,那麽也應該反擊,這叫栽贓。
在這一光輝思想的指導下,鬥爭愈演愈烈,沈鯉的親信被清算,他本人也未能幸免,錦衣衛派了幾百人到他家,也不進去,也不鬧事,就是不走,搞得沈鯉門都出不去,十分狼狽。
但沈先生如果沒兩把刷子,是不敢跟首輔叫板的,先是朱常洛出來幫忙叫屈,又傳話給東廠的領導,讓他們不要亂來,後來連萬歷都來了,直接下令不得騷擾沈鯉。
沈一貫碰了釘子,才明白這個冤家後臺很硬,死拼是不行的,他隨即轉換策略,命令錦衣衛限期破案——抓住作案人,不怕黑不了你。
可是破案談何容易,妖書滿街都是,傳抄者無數,鬼才知道到底哪一張紙才是源頭,十一月十日案發,查到二十日,依然毫無進展。
東廠太監陳矩,錦衣衛都督王之楨急得直跳腳,如果還不破案,這官就算當到頭了。
二十一日,案件告破。
說起來,這起妖書案是相當的妖,案發莫名其妙不說,破案也破得莫名其妙。二十一日這天,先是錦衣衛衙門收到一份匿名檢舉信,後又有群眾舉報,錦衣衛出動,這才逮住了那個所謂的真兇:皦生光。
皦生光先生是什麽人呢?
答案是——什麽人都不是。
這位仁兄既不是沈鯉的人,也不是沈一貫的人,他甚至根本就不是官員,而只是一個順天府的秀才。
真兇到案,卻沒有人心大快,恰恰相反,剛剛抓到他的時候,朝廷一片嘩然,大家都說錦衣衛和東廠太黑,抓不到人了弄這麽個人來背鍋。
這種猜測很有道理,因為那封妖書,不是一個秀才能寫得出來的。
那年頭,群眾參政議政積極性不高,把肚子混飽就行,誰當太子鬼才關心。更何況沈一貫和朱賡的關系,以及萬歷迫不得已才同意立長子這些情況,地方官都未必知道,一個小秀才怎麽可能清楚?
但細細一查,才發現這位仁兄倒還真有點來頭。
原來皦生光先生除了是秀才外,還兼職幹過詐騙犯。具體方法是欺負人家不識字,幫人寫文章,裏面總要帶點忌諱,不是用皇帝的避諱字,就是加點政治謠言。等人家用了,再上門勒索,說你要不給錢,我就跑去報官雲雲。
後來由於事情幹得多了,秀才也被革了,發配到大同當老百姓,最近才又潛回北京。
可即便如此,也沒啥大不了,歸根結底,他也就是個普通混混,之所以被確定為重點嫌疑人,是因為他曾經敲詐過一個叫鄭國泰的人。
鄭國泰,是鄭貴妃的弟弟。
一個窮秀才,又怎麽詐騙皇親國戚呢?
按照錦衣衛的筆錄,事情大致是這樣的:有個人要去鄭國泰家送禮,要找人寫文章,偏偏這人不知底細,找到了皦生光。皦秀才自然不客氣,發揮特長,文章裏夾了很多私貨,一來二去,東西送進去了。
一般說來,以鄭國泰的背景,普通的流氓是不敢惹的,可皦生光不是普通的流氓,膽賊大,竟然找上了門,要鄭大人給錢。至於此事的結局,說法就不同了,有的說鄭國泰把皦生光打了一頓,趕出了門,也有的說鄭國泰膽小,給錢私了。
但無論如何,皦秀才終究和此事搭上了邊。有了這麽個說法,事情就好辦了,偵查工作隨即開始,首先是搜查,家裏翻個底朝天,雖說沒找到妖書,但發現了一批文稿,據筆跡核對(司法學名:文檢),與妖書的初期版本相似(註意,是相似)。
之後是走訪當地群眾,以皦秀才平日的言行,好話自然沒有,加上這位兄弟又有前科,還進過號子,於是錦衣衛最後定案:有罪。
案子雖然定了,但事情還沒結。因為明朝的司法制度十分嚴格,處決人犯必須經過司法審訊。即便判了死罪,還得由皇帝親自進行死刑覆核,這才能把人拉出去哢嚓一刀。
所以萬歷下令,鑒於案情重大,將此案送交三法司會審。
之前提過,三法司,即是明朝的三大司法機關:大理寺、都察院、刑部,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監察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若幹部門。
三法司會審,是明代最高檔次的審判,也是最為公平的審判。倒不是三法司這幫人有啥覺悟,只是因為參與部門多,把每個人都搞定,比較難而已。例如當年的嚴世藩,人緣廣,關系硬,都察院、大理寺都有人,偏偏刑部的幾個領導是徐階的人,最後還是沒躲過去。
相比而言,像皦秀才這種要錢沒錢要權沒權的人,死前能撈個三司會審,也就不錯了,結案只是時間問題。
可是這起案件,遠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
一到三法司,皦秀才就不認賬了。雖說之前他曾招供,說自己是仇恨鄭國泰,故意寫妖書報覆,但那是在錦衣衛審訊時的口供。錦衣衛是沒有善男信女的,也不搞什麽批評教育,政策攻心,除了打就是打,口供是怎麽來的,大家心裏都有數。現在進了三法司,看見來了文明人,不打了,自然就翻了案。
更麻煩的是,沈一貫和朱賡也不認。
這二位明顯是被妖書案整慘了,心有不甘,想借機會給沈鯉點苦頭吃。上疏皇帝,說證詞空泛,不可輕信,看那意思,非要搞出個一二三才甘心。
所以在審訊前,他們找到了蕭大亨,準備做手腳。
蕭大亨,時任刑部尚書,是沈一貫的親信,接到指令後心領神會,在審訊時故意誘供,讓皦秀才說出幕後主使。
可是皦秀才還真夠意思,問來問去就一句話:
“無人主使!”
蕭大亨沒辦法,畢竟是三法司會審,搞得太明顯也不好,就給具體負責審案的下屬,刑部主事王述古寫了張條子,還親自塞進了他的袖口,字條大意是,把這件事情往郭正域、沈鯉身上推。
沒想到王述古接到條子,看後卻大聲反問領導:
“案情不出自從犯人口裏,卻要出自袖中嗎?!”
蕭大亨狼狽不堪,再也不敢摻和這事。
沈鯉這邊也沒閑著,他知道沈一貫要鬧事,早有防備:你有刑部幫忙,我有都察院撐腰。一聲令下,都察院的禦史們隨即開動,四下活動,滅火降溫,準備冷處理此事。
其中一位禦史實在過於激動,竟然在審案時,眾目睽睽之下,對皦秀才大聲疾呼:
“別牽連那麽多人了,你就認了吧。”
審案審到這個份上,大家都是哭笑不得,要結案,結不了;不結案,又沒個交代,皇帝、太子、貴妃、內閣,誰都不能得罪。萬一哪天皦秀才吃錯了藥,再把審案的諸位領導扯進去,那真是哭都沒眼淚。
三法司的人急得不行,可急也沒用,於是有些不地道的人就開始拿案件開涮。
比如有位審案禦史,有一天突然神秘地對同事說,他已經確定,此案一定是皦秀才幹的。
大家十分興奮,認定他有內部消息,紛紛追問他是怎麽知道的。
禦史答:
“昨天晚上我做夢,觀音菩薩告訴我,這事就是他幹的。”
當即笑癱一片。
沒辦法,就只能慢慢磨,開審休審,休審開審,周而覆始,終於有一天,事情解決了。
皦生光也受不了了,天天審問,天天用刑,天天折騰,還不如死了好,所以他招供了:
“是我幹的,你們拿我去結案吧。”
這個世界清凈了。
萬歷三十二年(1604)四月,皦生光被押赴刑場,淩遲處死。
妖書案就此結束,雖說鬧得天翻地覆,疑點重重,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皦生光很冤枉。
因為別的且不談,單說妖書上列出的那些官員,就皦秀才這點見識,別說認識,名字都記不全。找這麽個人當替死鬼,手真狠,心真黑。
妖書何人所寫,目的何在,沒人知道,似乎也沒人想知道。
因為有些時候,真相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妖書案是結了,可轟轟烈烈的鬥爭又開始了。沈一貫被這案子整得半死不活,氣得不行,卯足了勁要收拾沈鯉。挖坑、上告、彈劾輪番上陣,可沈鯉同志很是強悍,怎麽搞都沒倒。反倒是沈一貫,由於鬧得太過,加上樹大招風,竟然成為了言官們的新目標。罵他的人越來越多,後來竟然成了時尚(彈劾日眾)。
沈一貫眼看形勢不妙,只好回家躲起來,想要避避風頭,沒想到這風越刮越大,三年之間,彈劾他的奏疏堆起來足有一人高,於是他再也頂不住了。
萬歷三十四年(1606),沈一貫請求辭職,得到批準。
有意思的是,這位仁兄走之前,竟然還提了一個要求:我走,沈鯉也要走。
恨人恨到這個份上,也不容易。
而更有意思的是,萬歷竟然答應了。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舉動,因為沈鯉很有能力,又是他的親信。而沈一貫雖說人滑了點,辦事還算能幹,平時朝廷的事全靠這兩人辦,萬歷竟然讓他們全都走人,動機就一個字——煩。
自打登基以來,萬歷就沒過幾天清凈日子。先被張居正壓著,連大氣都不敢出,等張居正一死,言官解放,吵架的來了,天天鬧騰。到生了兒子,又開始爭國本,堂堂皇帝,竟然被迫就範。
現在太子也立了,某些人還不休息,跟著搞什麽妖書案,打算混水摸魚,手下這兩人還借機鬥來鬥去,時不時還以辭職相威脅,太過可惡。
既然如此,你們就都滾吧,有多遠滾多遠,讓老子清凈點!
沈一貫和沈鯉走了,內閣只剩下了朱賡。
這一年,朱賡七十二歲。
朱賡很可憐,他不但年紀大,而且老實,老實到他上任三天,就有言官上書罵他,首輔大人心態很好,統統不理。
可讓他無法忍受的是,他不理大臣,皇帝也不理他。
內閣人少,一個七十多的老頭起早貪黑熬夜,實在扛不住,所以朱賡多次上書,希望再找幾個人入閣。
可是前後寫了十幾份報告,全都石沈大海,到後來,朱大人忍不住了,可憐七十多歲的老大爺,親自跑到文華門求見皇帝,等了半天,卻還是吃了閉門羹。
換在以前,皇帝雖然不上朝,但大臣還是要見的,特別是內閣那幾個人,這樣才能控制朝局。比如嘉靖,幾十年不上朝,但沒事就找嚴嵩、徐階聊天,後來索性做了鄰居,住到了一起(西苑)。
但萬歷不同,他似乎是不想幹了。在他看來,內閣一個人不要緊,沒有人也不要緊,雖然朱首輔七十多了,也還活著嘛。能用就用,累死了再說,沒事就別見了,也不急這幾天,會有人的,會見面的,再等等吧。
就這樣,朱老頭一邊等一邊幹,一個人苦苦支撐,足足等了一年,既沒見到助手,也沒見過皇帝。
這一年裏朱老頭算被折騰慘了,上書國政,皇帝不理,上書辭職,皇帝也不理,到萬歷三十四年(1607),朱賡忍無可忍,上書說自己有病,竟然就這麽走了。
皇帝還是不理。
最後一個也走了。
內閣沒人呆,首輔沒人幹,經過萬歷的不懈努力,朝廷終於達到了傳說中的最高境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自明代開國以來,只有朱元璋在的時候,既無宰相,也無內閣,時隔多年,萬歷同志終於重現往日榮光。
而對於這一空前絕後的盛況,萬歷很是沈得住氣,沒人就沒人,日子還不是照樣過?
但很快,他就發現這日子沒法過了。
因為內閣是聯系大臣和皇帝的重要渠道,而且內閣有票擬權,所有的國家大事,都由其擬定處理意見,然後交由皇帝審閱批準。所以即使皇帝不幹活,國家也過得去。
朱元璋不用宰相和內閣,原因在於他是勞模,什麽都能幹。而萬歷先生連文件都懶得看,你要他去幹首輔的活,那就是白日做夢。
朝廷陷入了全面癱瘓,這麽下去,眼看就要破產清盤,萬歷也急了,下令要大臣們推舉內閣人選。
幾番周折後,於慎行、葉向高、李廷機三人成功入閣,班子總算又搭起來了。
但這個內閣並沒有首輔,因為萬歷特意空出了這個位置,準備留給一個熟人。
這個人就是王錫爵,雖說已經告老還鄉,但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之前共背黑鍋的革命友誼,給萬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派出專人,去請王錫爵重新出山,並同時請教他一個問題。
王錫爵不出山。
由於此前被人坑過一次,加上都七十四歲了,王錫爵拒絕了萬歷的下水邀請,但畢竟是多年戰友,還教過人家,所以,他解答了萬歷的那個疑問。
萬歷的問題是,言官太過兇悍,應該如何應付。
王錫爵的回答是,他們的奏疏你壓根別理(一概留中),就當是鳥叫(禽鳥之音)!
我覺得,這句話十分之中肯。
此外,他還針對當時的朝廷,說了許多意見和看法,為萬歷提供了借鑒。
然後,他把這些內容寫成了密疏,派人送給萬歷。
這是一封極為機密的信件,其內容如果被曝光,後果難以預料。
所以王錫爵很小心,不敢找郵局,派自己家人攜帶這封密信,並反覆囑托,讓他務必親手交到朝廷,絕不能流入任何人的手中,也算是吸取之前申時行密疏走光的經驗。
但他做夢也沒想到,這一次,他的下場會比申時行還慘。
話說回來,這位送信的同志還是很敬業的,拿到信後立即出發,日夜兼程趕路,一路平安,直到遇見了一個人。
當時他已經走到了淮安,準備停下來歇腳,卻聽說有個人也在這裏,於是他便去拜訪了此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李三才。
李三才,字道甫,陜西臨潼人,時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鳳陽巡撫。
這個名字,今天走到街上,問十個人估計十個都不知道,但在當年,卻是天下皆知。
關於此人的來歷,只講一點就夠了:
二十年後,魏忠賢上臺時,編了一本東林點將錄,把所有跟自己作對的人按照水滸一百單八將稱號,以實力排序,而排在此書第一號的,就是托塔天王李三才。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十分厲害的人物。
因為淮安正好歸他管,這位送信人原本認識李三才,到了李大人的地頭,就去找他敘舊。
兩人久別重逢,聊著聊著,自然是要吃飯,吃著吃著,自然是要喝酒,喝著喝著,自然是要喝醉。
送信人心情很好,聊得開心,多喝了幾杯,喝醉了。
李三才沒有醉,事實上,他非常清醒,因為他一直盯著送信人隨身攜帶的那口箱子。
在安置了送信人後,他打開了那個箱子,因為他知道,裏面必定有封密信。
得知信中內容之後,李三才大吃一驚,但和之前那位洩露申時行密疏的羅大纮不同,他並不打算公開此信,因為他有更為覆雜的政治動機。
手握著這封密信,李三才經過反覆思考,終於決定:篡改此信件。
在他看來,篡改信件,更有利於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謂篡改,其實就是重新寫一封,再重新放進盒子裏,讓這人送過去,神不知鬼不覺。
可是再一細看,他就開始感嘆:王錫爵真是個老狐貍。
古代沒有加密電報,所以在傳送機密信件時,往往信上設有暗號,兩方約定,要麽多寫幾個字,要麽留下印記,以防被人調包。
李三才手中拿著的,就是一封絕對無法更改的信,倒不是其中有什麽密碼,而是他發現,此信的寫作者,是王時敏。
王時敏,是王錫爵的孫子,李三才之所以認定此信系他所寫,是因為這位王時敏還有一個身份——著名書法家。
這是真沒法了,明天人家就走了,王時敏的書法天下皆知,就自己這筆字,學都沒法學,短短一夜時間,又練不出來。
無奈之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抄錄了信件全文,並把信件放了回去。
第二天,送信人走了,他還要急著把這封密信交給萬歷同志。
當萬歷收到此信時,絕不會想到,在他之前,已經有很多人知道了信件的內容,而其中之一,就是遠在無錫的普通老百姓顧憲成。
這件事可謂疑團密布,大體說來,有幾個疑點:
送信人明知身負重任,為什麽還敢主動去拜會李三才,而李三才又為何知道他隨身帶有密信,之後又要篡改密信呢?
這些問題,我可以回答。
送信人去找李三才,是因為李大人當年的老師,就是王錫爵。
非但如此,王錫爵還曾對人說,他最喜歡的學生,就是李三才。兩人關系非常的好,所以這位送信人到了淮安,才會去找李大人吃飯。
作為鳳陽巡撫,李三才算是封疆大吏,而且他本身就是都察院的高級官員,對中央的政治動向十分關心,皇帝為什麽找王錫爵,找王錫爵幹什麽,他都一清二楚,唯一不清楚的,就是王錫爵的答覆。
最關鍵的問題來了,既然李三才是王錫爵的學生,還算他的親信,李三才同志為什麽要背後一刀,痛下殺手呢?
因為在李三才的心中,有一個人,比王錫爵更加重要,為了這個人,他可以出賣自己的老師。
萬歷二年(1574),李三才考中了進士,經過初期培訓,他分到戶部,當上了主事,幾年之後,另一個人考中進士,也來到了戶部當主事,這個人叫顧憲成。
這之後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麽事情,史書上沒有寫,我也不知道,但是我驚奇地發現,當顧憲成和李三才在戶部做主事的時候,他們的上司竟然叫趙南星。
聯想到這幾位後來在朝廷裏呼風喚雨的情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那些日子裏,他們談論的應該不僅僅是仁義道德,君子之交,暗室密謀之類的把戲也沒少玩。
李三才雖然是東林黨,但道德水平明顯一般,他出賣王老師,只是因為一個目的——利益。
只要細細分析一下,就能發現,李三才塗改信件的真正動機。
當時的政治形勢看似明朗,實則覆雜,新成立的這個三人內閣,可謂兇險重重,殺機無限。
李廷機倒還好說,這個人性格軟弱,屬於和平派,誰也不得罪,誰也不搭理,基本可以忽略。
於慎行就不同了,這人是朱賡推薦的,算是朱賡的人,而朱賡是沈一貫的人,沈一貫和王錫爵又是一路人,所以在東林黨的眼裏,朱賡不是自己人。
剩下的葉向高,則是一個非同小可的人,此後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他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此人雖不是東林黨,卻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個合格的地下黨。
這麽一擺,你就明白了,內閣三個人,一個好欺負,兩個搞對立,遇到事情,必定會僵持不下。
僵持還算湊合,可要是王錫爵來了,和於慎行團結作戰,東林黨就沒戲了。
雖然王錫爵的層次很高,公開表明自己不願去,但東林黨的同志明顯不太相信,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開那封信,看個究竟。
在那封信中,李三才雖然沒有看到重新出山的許諾,卻看到了毫無保留的支持,為免除後患,他決定篡改。
然而由於寫字太差,沒法改,但也不能就此算數,為了徹底消除王錫爵的威脅,他抄錄並洩露了這封密信,而且特意洩露給言官。
因為在信中,王錫爵說言官發言是鳥叫,那麽言官就是鳥人了。鳥人折騰事,是從來不遺餘力的。
接下來的事情可謂順其自然,輿論大嘩,言官們奮筆疾書,把吃奶的力氣拿出來痛罵王錫爵,言辭極其憤怒,怎麽個憤怒法,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我曾翻閱過一位言官的奏疏,內容就不說了,單看名字,就很能提神醒腦——巨奸塗面喪心比私害國疏。
如此重壓之下,王錫爵沒有辦法,只好在家靜養,從此不問朝政,後來萬歷幾次派人找他覆出,他見都不見,連回信都不寫,估計是真的怕了。
事情的發展,就此進入了顧憲成的軌道。
王錫爵走了,朝廷再也沒有能擔當首輔的人選,於是李廷機當上了首輔,這位兄弟不負眾望,上任後不久就沒頂住罵,回家休養,誰叫也沒用,基本算是罷工了。
而異類於慎行也不爭氣,剛上任一年就死了,就這樣,葉向高成為了內閣的首輔,也是唯一的內閣大臣。
對手被鏟除了,這是最好的結局。
必須說明的是,所謂李三才和顧憲成的勾結,並不是猜測,因為在史料翻閱中,我找到了顧憲成的一篇文章。
在文章中,有這樣幾句話:
“木偶蘭溪、四明、嬰兒山陰、新建而已,乃在遏婁江之出耳。”
“人亦知福清之得以晏然安於其位者,全賴婁江之不果出……密揭傳自漕撫也,豈非社稷第一功哉?”
我看過之後,頓感毛骨悚然。
這是兩句驚天動地的話,卻不太容易看懂,要看懂這句話,必須解開幾個密碼。
第一句話中,木偶和嬰兒不用翻譯,關鍵在於新建、蘭溪、四明、山陰、以及婁江五個詞語。
這五個詞,是五個地名,而在這裏,則是暗指五個人。
新建,是指張位(新建人)、蘭溪,是指趙志臯(蘭溪人)、四明,是指沈一貫(四明人),山陰,是指朱賡(山陰人)。
所以前半句的意思是,趙志臯和沈一貫不過是木偶,張位和朱賡不過是嬰兒!
而後半句中的婁江,是指王錫爵(婁江人)。
連接起來,我們就得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趙志臯、沈一貫、張位、朱賡都不要緊,最為緊要的,是阻止王錫爵東山再起!
顧憲成,時任南直隸無錫縣普通平民,而趙、張、沈、朱四人中,除張位外,其餘三人都當過首輔,首輔者,宰相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然而這個無錫的平民,卻在自己的文章中,把這些不可一世的人物,稱為木偶、嬰兒。
而從文字語氣中可以看出,他絕非單純發洩,而是確有把握,似乎在他看來,除了王錫爵外,此類大人物都不值一提。
一個普通老百姓能牛到這個份上,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第二句話的玄機在於兩個關鍵詞語:福清和漕撫。
福清所指的,就是葉向高,而漕撫,則是李三才。
葉向高是福建福清人,李三才曾任漕運總督,把這兩個詞弄清楚後,我們就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葉向高能安心當首輔,是因為王錫爵不出山……密揭這事是李三才捅出來的,可謂是為社稷立下第一功!”
沒有王法了。
一個平民,沒有任何職務,遠離京城上千裏,但他說,內閣大臣都是木偶嬰兒。而現在的朝廷第一號人物能夠坐穩位置,全都靠他的死黨出力。
縱觀二十四史,這種事情我沒有聽過,沒有看過。
但現在我知道了,在看似雜亂無章的萬歷年間,在無休止的爭鬥和吵鬧裏,一股暗流正在湧動、在黑暗中集結,慢慢地伸出手,操縱所有的一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總而言之,從上到下,一片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認定,在這件事情的背後,有很深的政治背景。
確實如此。
這是一件明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疑案,至今仍無答案,但從各種蛛絲馬跡之中,真相卻依稀可辨。
可以肯定的是,這件事情應該與鄭貴妃無關,因為她雖然蠢,也想鬧事,卻沒必要鬧出這麽大動靜,把自己擠到風口浪尖受罪,而太子也不會幹這事,以他的性格,別人不來惹他就謝天謝地,求神拜佛了。
作案人既不是鄭貴妃,也不是太子,但可以肯定的是,作案者,必定是受益者。
在當時的朝廷中,受益者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精神受益者,大致包括看不慣鄭貴妃欺壓良民,路見不平也不吼,專門暗地下黑手的人,寫篇東西罵罵出口氣。
這類人比較多,範圍很大,也沒法子查。
第二種是現實受益者。就當時的朝局而言,嫌疑人很少——只有兩個。
這兩個人,一個是沈一貫,另一個是沈鯉。
這二位仁兄雖然是本家,但要說他們不共戴天,也不算誇張。
萬歷二十九年,沈一貫剛剛當首輔的時候,覺得內閣人太少,決定挑兩個跑腿的,一個是朱賡,另一個是沈鯉。
朱賡是個老實人,高高興興地上班了,沈鯉卻不買賬,推辭了很多次,就是不來。沈一貫以為他高風亮節,也就沒提這事。
可兩年之後,這位仁兄竟然又入閣了。沈一貫同志這才明白,沈鯉不是不想入閣,而是不買他的帳。因為這位本家資歷老,名望高,還給皇帝講過課,關系很好,壓根就看不起自己。
看不起自然就不合作,外加沈鯉也不是啥善人,兩人在內閣裏一向是勢不兩立。
而現在妖書案發,內閣三個人,偏偏就拉上了沈一貫和朱賡,毫無疑問,沈鯉是有嫌疑的。
這是我的看法,也是沈一貫的看法。
這位老油條在家呆了好幾天,穩定情緒之後,突然發現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他隨即恢覆工作,以內閣首輔的身份親自指揮東廠錦衣衛搜捕,而且還一反往日裝孫子的常態,明目張膽對沈鯉的親信,禮部侍郎郭正域下手,把他的老鄉、朋友、下屬、仆人全都拉去審問。
在這個不尋常的行動背後,是一個不尋常的算盤:
如果事情是沈鯉幹的,那麽應該反擊,這叫報覆,如果事情不是沈鯉幹的,那麽也應該反擊,這叫栽贓。
在這一光輝思想的指導下,鬥爭愈演愈烈,沈鯉的親信被清算,他本人也未能幸免,錦衣衛派了幾百人到他家,也不進去,也不鬧事,就是不走,搞得沈鯉門都出不去,十分狼狽。
但沈先生如果沒兩把刷子,是不敢跟首輔叫板的,先是朱常洛出來幫忙叫屈,又傳話給東廠的領導,讓他們不要亂來,後來連萬歷都來了,直接下令不得騷擾沈鯉。
沈一貫碰了釘子,才明白這個冤家後臺很硬,死拼是不行的,他隨即轉換策略,命令錦衣衛限期破案——抓住作案人,不怕黑不了你。
可是破案談何容易,妖書滿街都是,傳抄者無數,鬼才知道到底哪一張紙才是源頭,十一月十日案發,查到二十日,依然毫無進展。
東廠太監陳矩,錦衣衛都督王之楨急得直跳腳,如果還不破案,這官就算當到頭了。
二十一日,案件告破。
說起來,這起妖書案是相當的妖,案發莫名其妙不說,破案也破得莫名其妙。二十一日這天,先是錦衣衛衙門收到一份匿名檢舉信,後又有群眾舉報,錦衣衛出動,這才逮住了那個所謂的真兇:皦生光。
皦生光先生是什麽人呢?
答案是——什麽人都不是。
這位仁兄既不是沈鯉的人,也不是沈一貫的人,他甚至根本就不是官員,而只是一個順天府的秀才。
真兇到案,卻沒有人心大快,恰恰相反,剛剛抓到他的時候,朝廷一片嘩然,大家都說錦衣衛和東廠太黑,抓不到人了弄這麽個人來背鍋。
這種猜測很有道理,因為那封妖書,不是一個秀才能寫得出來的。
那年頭,群眾參政議政積極性不高,把肚子混飽就行,誰當太子鬼才關心。更何況沈一貫和朱賡的關系,以及萬歷迫不得已才同意立長子這些情況,地方官都未必知道,一個小秀才怎麽可能清楚?
但細細一查,才發現這位仁兄倒還真有點來頭。
原來皦生光先生除了是秀才外,還兼職幹過詐騙犯。具體方法是欺負人家不識字,幫人寫文章,裏面總要帶點忌諱,不是用皇帝的避諱字,就是加點政治謠言。等人家用了,再上門勒索,說你要不給錢,我就跑去報官雲雲。
後來由於事情幹得多了,秀才也被革了,發配到大同當老百姓,最近才又潛回北京。
可即便如此,也沒啥大不了,歸根結底,他也就是個普通混混,之所以被確定為重點嫌疑人,是因為他曾經敲詐過一個叫鄭國泰的人。
鄭國泰,是鄭貴妃的弟弟。
一個窮秀才,又怎麽詐騙皇親國戚呢?
按照錦衣衛的筆錄,事情大致是這樣的:有個人要去鄭國泰家送禮,要找人寫文章,偏偏這人不知底細,找到了皦生光。皦秀才自然不客氣,發揮特長,文章裏夾了很多私貨,一來二去,東西送進去了。
一般說來,以鄭國泰的背景,普通的流氓是不敢惹的,可皦生光不是普通的流氓,膽賊大,竟然找上了門,要鄭大人給錢。至於此事的結局,說法就不同了,有的說鄭國泰把皦生光打了一頓,趕出了門,也有的說鄭國泰膽小,給錢私了。
但無論如何,皦秀才終究和此事搭上了邊。有了這麽個說法,事情就好辦了,偵查工作隨即開始,首先是搜查,家裏翻個底朝天,雖說沒找到妖書,但發現了一批文稿,據筆跡核對(司法學名:文檢),與妖書的初期版本相似(註意,是相似)。
之後是走訪當地群眾,以皦秀才平日的言行,好話自然沒有,加上這位兄弟又有前科,還進過號子,於是錦衣衛最後定案:有罪。
案子雖然定了,但事情還沒結。因為明朝的司法制度十分嚴格,處決人犯必須經過司法審訊。即便判了死罪,還得由皇帝親自進行死刑覆核,這才能把人拉出去哢嚓一刀。
所以萬歷下令,鑒於案情重大,將此案送交三法司會審。
之前提過,三法司,即是明朝的三大司法機關:大理寺、都察院、刑部,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監察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等若幹部門。
三法司會審,是明代最高檔次的審判,也是最為公平的審判。倒不是三法司這幫人有啥覺悟,只是因為參與部門多,把每個人都搞定,比較難而已。例如當年的嚴世藩,人緣廣,關系硬,都察院、大理寺都有人,偏偏刑部的幾個領導是徐階的人,最後還是沒躲過去。
相比而言,像皦秀才這種要錢沒錢要權沒權的人,死前能撈個三司會審,也就不錯了,結案只是時間問題。
可是這起案件,遠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
一到三法司,皦秀才就不認賬了。雖說之前他曾招供,說自己是仇恨鄭國泰,故意寫妖書報覆,但那是在錦衣衛審訊時的口供。錦衣衛是沒有善男信女的,也不搞什麽批評教育,政策攻心,除了打就是打,口供是怎麽來的,大家心裏都有數。現在進了三法司,看見來了文明人,不打了,自然就翻了案。
更麻煩的是,沈一貫和朱賡也不認。
這二位明顯是被妖書案整慘了,心有不甘,想借機會給沈鯉點苦頭吃。上疏皇帝,說證詞空泛,不可輕信,看那意思,非要搞出個一二三才甘心。
所以在審訊前,他們找到了蕭大亨,準備做手腳。
蕭大亨,時任刑部尚書,是沈一貫的親信,接到指令後心領神會,在審訊時故意誘供,讓皦秀才說出幕後主使。
可是皦秀才還真夠意思,問來問去就一句話:
“無人主使!”
蕭大亨沒辦法,畢竟是三法司會審,搞得太明顯也不好,就給具體負責審案的下屬,刑部主事王述古寫了張條子,還親自塞進了他的袖口,字條大意是,把這件事情往郭正域、沈鯉身上推。
沒想到王述古接到條子,看後卻大聲反問領導:
“案情不出自從犯人口裏,卻要出自袖中嗎?!”
蕭大亨狼狽不堪,再也不敢摻和這事。
沈鯉這邊也沒閑著,他知道沈一貫要鬧事,早有防備:你有刑部幫忙,我有都察院撐腰。一聲令下,都察院的禦史們隨即開動,四下活動,滅火降溫,準備冷處理此事。
其中一位禦史實在過於激動,竟然在審案時,眾目睽睽之下,對皦秀才大聲疾呼:
“別牽連那麽多人了,你就認了吧。”
審案審到這個份上,大家都是哭笑不得,要結案,結不了;不結案,又沒個交代,皇帝、太子、貴妃、內閣,誰都不能得罪。萬一哪天皦秀才吃錯了藥,再把審案的諸位領導扯進去,那真是哭都沒眼淚。
三法司的人急得不行,可急也沒用,於是有些不地道的人就開始拿案件開涮。
比如有位審案禦史,有一天突然神秘地對同事說,他已經確定,此案一定是皦秀才幹的。
大家十分興奮,認定他有內部消息,紛紛追問他是怎麽知道的。
禦史答:
“昨天晚上我做夢,觀音菩薩告訴我,這事就是他幹的。”
當即笑癱一片。
沒辦法,就只能慢慢磨,開審休審,休審開審,周而覆始,終於有一天,事情解決了。
皦生光也受不了了,天天審問,天天用刑,天天折騰,還不如死了好,所以他招供了:
“是我幹的,你們拿我去結案吧。”
這個世界清凈了。
萬歷三十二年(1604)四月,皦生光被押赴刑場,淩遲處死。
妖書案就此結束,雖說鬧得天翻地覆,疑點重重,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皦生光很冤枉。
因為別的且不談,單說妖書上列出的那些官員,就皦秀才這點見識,別說認識,名字都記不全。找這麽個人當替死鬼,手真狠,心真黑。
妖書何人所寫,目的何在,沒人知道,似乎也沒人想知道。
因為有些時候,真相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妖書案是結了,可轟轟烈烈的鬥爭又開始了。沈一貫被這案子整得半死不活,氣得不行,卯足了勁要收拾沈鯉。挖坑、上告、彈劾輪番上陣,可沈鯉同志很是強悍,怎麽搞都沒倒。反倒是沈一貫,由於鬧得太過,加上樹大招風,竟然成為了言官們的新目標。罵他的人越來越多,後來竟然成了時尚(彈劾日眾)。
沈一貫眼看形勢不妙,只好回家躲起來,想要避避風頭,沒想到這風越刮越大,三年之間,彈劾他的奏疏堆起來足有一人高,於是他再也頂不住了。
萬歷三十四年(1606),沈一貫請求辭職,得到批準。
有意思的是,這位仁兄走之前,竟然還提了一個要求:我走,沈鯉也要走。
恨人恨到這個份上,也不容易。
而更有意思的是,萬歷竟然答應了。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舉動,因為沈鯉很有能力,又是他的親信。而沈一貫雖說人滑了點,辦事還算能幹,平時朝廷的事全靠這兩人辦,萬歷竟然讓他們全都走人,動機就一個字——煩。
自打登基以來,萬歷就沒過幾天清凈日子。先被張居正壓著,連大氣都不敢出,等張居正一死,言官解放,吵架的來了,天天鬧騰。到生了兒子,又開始爭國本,堂堂皇帝,竟然被迫就範。
現在太子也立了,某些人還不休息,跟著搞什麽妖書案,打算混水摸魚,手下這兩人還借機鬥來鬥去,時不時還以辭職相威脅,太過可惡。
既然如此,你們就都滾吧,有多遠滾多遠,讓老子清凈點!
沈一貫和沈鯉走了,內閣只剩下了朱賡。
這一年,朱賡七十二歲。
朱賡很可憐,他不但年紀大,而且老實,老實到他上任三天,就有言官上書罵他,首輔大人心態很好,統統不理。
可讓他無法忍受的是,他不理大臣,皇帝也不理他。
內閣人少,一個七十多的老頭起早貪黑熬夜,實在扛不住,所以朱賡多次上書,希望再找幾個人入閣。
可是前後寫了十幾份報告,全都石沈大海,到後來,朱大人忍不住了,可憐七十多歲的老大爺,親自跑到文華門求見皇帝,等了半天,卻還是吃了閉門羹。
換在以前,皇帝雖然不上朝,但大臣還是要見的,特別是內閣那幾個人,這樣才能控制朝局。比如嘉靖,幾十年不上朝,但沒事就找嚴嵩、徐階聊天,後來索性做了鄰居,住到了一起(西苑)。
但萬歷不同,他似乎是不想幹了。在他看來,內閣一個人不要緊,沒有人也不要緊,雖然朱首輔七十多了,也還活著嘛。能用就用,累死了再說,沒事就別見了,也不急這幾天,會有人的,會見面的,再等等吧。
就這樣,朱老頭一邊等一邊幹,一個人苦苦支撐,足足等了一年,既沒見到助手,也沒見過皇帝。
這一年裏朱老頭算被折騰慘了,上書國政,皇帝不理,上書辭職,皇帝也不理,到萬歷三十四年(1607),朱賡忍無可忍,上書說自己有病,竟然就這麽走了。
皇帝還是不理。
最後一個也走了。
內閣沒人呆,首輔沒人幹,經過萬歷的不懈努力,朝廷終於達到了傳說中的最高境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自明代開國以來,只有朱元璋在的時候,既無宰相,也無內閣,時隔多年,萬歷同志終於重現往日榮光。
而對於這一空前絕後的盛況,萬歷很是沈得住氣,沒人就沒人,日子還不是照樣過?
但很快,他就發現這日子沒法過了。
因為內閣是聯系大臣和皇帝的重要渠道,而且內閣有票擬權,所有的國家大事,都由其擬定處理意見,然後交由皇帝審閱批準。所以即使皇帝不幹活,國家也過得去。
朱元璋不用宰相和內閣,原因在於他是勞模,什麽都能幹。而萬歷先生連文件都懶得看,你要他去幹首輔的活,那就是白日做夢。
朝廷陷入了全面癱瘓,這麽下去,眼看就要破產清盤,萬歷也急了,下令要大臣們推舉內閣人選。
幾番周折後,於慎行、葉向高、李廷機三人成功入閣,班子總算又搭起來了。
但這個內閣並沒有首輔,因為萬歷特意空出了這個位置,準備留給一個熟人。
這個人就是王錫爵,雖說已經告老還鄉,但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之前共背黑鍋的革命友誼,給萬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派出專人,去請王錫爵重新出山,並同時請教他一個問題。
王錫爵不出山。
由於此前被人坑過一次,加上都七十四歲了,王錫爵拒絕了萬歷的下水邀請,但畢竟是多年戰友,還教過人家,所以,他解答了萬歷的那個疑問。
萬歷的問題是,言官太過兇悍,應該如何應付。
王錫爵的回答是,他們的奏疏你壓根別理(一概留中),就當是鳥叫(禽鳥之音)!
我覺得,這句話十分之中肯。
此外,他還針對當時的朝廷,說了許多意見和看法,為萬歷提供了借鑒。
然後,他把這些內容寫成了密疏,派人送給萬歷。
這是一封極為機密的信件,其內容如果被曝光,後果難以預料。
所以王錫爵很小心,不敢找郵局,派自己家人攜帶這封密信,並反覆囑托,讓他務必親手交到朝廷,絕不能流入任何人的手中,也算是吸取之前申時行密疏走光的經驗。
但他做夢也沒想到,這一次,他的下場會比申時行還慘。
話說回來,這位送信的同志還是很敬業的,拿到信後立即出發,日夜兼程趕路,一路平安,直到遇見了一個人。
當時他已經走到了淮安,準備停下來歇腳,卻聽說有個人也在這裏,於是他便去拜訪了此人。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李三才。
李三才,字道甫,陜西臨潼人,時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鳳陽巡撫。
這個名字,今天走到街上,問十個人估計十個都不知道,但在當年,卻是天下皆知。
關於此人的來歷,只講一點就夠了:
二十年後,魏忠賢上臺時,編了一本東林點將錄,把所有跟自己作對的人按照水滸一百單八將稱號,以實力排序,而排在此書第一號的,就是托塔天王李三才。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十分厲害的人物。
因為淮安正好歸他管,這位送信人原本認識李三才,到了李大人的地頭,就去找他敘舊。
兩人久別重逢,聊著聊著,自然是要吃飯,吃著吃著,自然是要喝酒,喝著喝著,自然是要喝醉。
送信人心情很好,聊得開心,多喝了幾杯,喝醉了。
李三才沒有醉,事實上,他非常清醒,因為他一直盯著送信人隨身攜帶的那口箱子。
在安置了送信人後,他打開了那個箱子,因為他知道,裏面必定有封密信。
得知信中內容之後,李三才大吃一驚,但和之前那位洩露申時行密疏的羅大纮不同,他並不打算公開此信,因為他有更為覆雜的政治動機。
手握著這封密信,李三才經過反覆思考,終於決定:篡改此信件。
在他看來,篡改信件,更有利於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謂篡改,其實就是重新寫一封,再重新放進盒子裏,讓這人送過去,神不知鬼不覺。
可是再一細看,他就開始感嘆:王錫爵真是個老狐貍。
古代沒有加密電報,所以在傳送機密信件時,往往信上設有暗號,兩方約定,要麽多寫幾個字,要麽留下印記,以防被人調包。
李三才手中拿著的,就是一封絕對無法更改的信,倒不是其中有什麽密碼,而是他發現,此信的寫作者,是王時敏。
王時敏,是王錫爵的孫子,李三才之所以認定此信系他所寫,是因為這位王時敏還有一個身份——著名書法家。
這是真沒法了,明天人家就走了,王時敏的書法天下皆知,就自己這筆字,學都沒法學,短短一夜時間,又練不出來。
無奈之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抄錄了信件全文,並把信件放了回去。
第二天,送信人走了,他還要急著把這封密信交給萬歷同志。
當萬歷收到此信時,絕不會想到,在他之前,已經有很多人知道了信件的內容,而其中之一,就是遠在無錫的普通老百姓顧憲成。
這件事可謂疑團密布,大體說來,有幾個疑點:
送信人明知身負重任,為什麽還敢主動去拜會李三才,而李三才又為何知道他隨身帶有密信,之後又要篡改密信呢?
這些問題,我可以回答。
送信人去找李三才,是因為李大人當年的老師,就是王錫爵。
非但如此,王錫爵還曾對人說,他最喜歡的學生,就是李三才。兩人關系非常的好,所以這位送信人到了淮安,才會去找李大人吃飯。
作為鳳陽巡撫,李三才算是封疆大吏,而且他本身就是都察院的高級官員,對中央的政治動向十分關心,皇帝為什麽找王錫爵,找王錫爵幹什麽,他都一清二楚,唯一不清楚的,就是王錫爵的答覆。
最關鍵的問題來了,既然李三才是王錫爵的學生,還算他的親信,李三才同志為什麽要背後一刀,痛下殺手呢?
因為在李三才的心中,有一個人,比王錫爵更加重要,為了這個人,他可以出賣自己的老師。
萬歷二年(1574),李三才考中了進士,經過初期培訓,他分到戶部,當上了主事,幾年之後,另一個人考中進士,也來到了戶部當主事,這個人叫顧憲成。
這之後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麽事情,史書上沒有寫,我也不知道,但是我驚奇地發現,當顧憲成和李三才在戶部做主事的時候,他們的上司竟然叫趙南星。
聯想到這幾位後來在朝廷裏呼風喚雨的情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那些日子裏,他們談論的應該不僅僅是仁義道德,君子之交,暗室密謀之類的把戲也沒少玩。
李三才雖然是東林黨,但道德水平明顯一般,他出賣王老師,只是因為一個目的——利益。
只要細細分析一下,就能發現,李三才塗改信件的真正動機。
當時的政治形勢看似明朗,實則覆雜,新成立的這個三人內閣,可謂兇險重重,殺機無限。
李廷機倒還好說,這個人性格軟弱,屬於和平派,誰也不得罪,誰也不搭理,基本可以忽略。
於慎行就不同了,這人是朱賡推薦的,算是朱賡的人,而朱賡是沈一貫的人,沈一貫和王錫爵又是一路人,所以在東林黨的眼裏,朱賡不是自己人。
剩下的葉向高,則是一個非同小可的人,此後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他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此人雖不是東林黨,卻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個合格的地下黨。
這麽一擺,你就明白了,內閣三個人,一個好欺負,兩個搞對立,遇到事情,必定會僵持不下。
僵持還算湊合,可要是王錫爵來了,和於慎行團結作戰,東林黨就沒戲了。
雖然王錫爵的層次很高,公開表明自己不願去,但東林黨的同志明顯不太相信,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開那封信,看個究竟。
在那封信中,李三才雖然沒有看到重新出山的許諾,卻看到了毫無保留的支持,為免除後患,他決定篡改。
然而由於寫字太差,沒法改,但也不能就此算數,為了徹底消除王錫爵的威脅,他抄錄並洩露了這封密信,而且特意洩露給言官。
因為在信中,王錫爵說言官發言是鳥叫,那麽言官就是鳥人了。鳥人折騰事,是從來不遺餘力的。
接下來的事情可謂順其自然,輿論大嘩,言官們奮筆疾書,把吃奶的力氣拿出來痛罵王錫爵,言辭極其憤怒,怎麽個憤怒法,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我曾翻閱過一位言官的奏疏,內容就不說了,單看名字,就很能提神醒腦——巨奸塗面喪心比私害國疏。
如此重壓之下,王錫爵沒有辦法,只好在家靜養,從此不問朝政,後來萬歷幾次派人找他覆出,他見都不見,連回信都不寫,估計是真的怕了。
事情的發展,就此進入了顧憲成的軌道。
王錫爵走了,朝廷再也沒有能擔當首輔的人選,於是李廷機當上了首輔,這位兄弟不負眾望,上任後不久就沒頂住罵,回家休養,誰叫也沒用,基本算是罷工了。
而異類於慎行也不爭氣,剛上任一年就死了,就這樣,葉向高成為了內閣的首輔,也是唯一的內閣大臣。
對手被鏟除了,這是最好的結局。
必須說明的是,所謂李三才和顧憲成的勾結,並不是猜測,因為在史料翻閱中,我找到了顧憲成的一篇文章。
在文章中,有這樣幾句話:
“木偶蘭溪、四明、嬰兒山陰、新建而已,乃在遏婁江之出耳。”
“人亦知福清之得以晏然安於其位者,全賴婁江之不果出……密揭傳自漕撫也,豈非社稷第一功哉?”
我看過之後,頓感毛骨悚然。
這是兩句驚天動地的話,卻不太容易看懂,要看懂這句話,必須解開幾個密碼。
第一句話中,木偶和嬰兒不用翻譯,關鍵在於新建、蘭溪、四明、山陰、以及婁江五個詞語。
這五個詞,是五個地名,而在這裏,則是暗指五個人。
新建,是指張位(新建人)、蘭溪,是指趙志臯(蘭溪人)、四明,是指沈一貫(四明人),山陰,是指朱賡(山陰人)。
所以前半句的意思是,趙志臯和沈一貫不過是木偶,張位和朱賡不過是嬰兒!
而後半句中的婁江,是指王錫爵(婁江人)。
連接起來,我們就得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趙志臯、沈一貫、張位、朱賡都不要緊,最為緊要的,是阻止王錫爵東山再起!
顧憲成,時任南直隸無錫縣普通平民,而趙、張、沈、朱四人中,除張位外,其餘三人都當過首輔,首輔者,宰相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然而這個無錫的平民,卻在自己的文章中,把這些不可一世的人物,稱為木偶、嬰兒。
而從文字語氣中可以看出,他絕非單純發洩,而是確有把握,似乎在他看來,除了王錫爵外,此類大人物都不值一提。
一個普通老百姓能牛到這個份上,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第二句話的玄機在於兩個關鍵詞語:福清和漕撫。
福清所指的,就是葉向高,而漕撫,則是李三才。
葉向高是福建福清人,李三才曾任漕運總督,把這兩個詞弄清楚後,我們就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葉向高能安心當首輔,是因為王錫爵不出山……密揭這事是李三才捅出來的,可謂是為社稷立下第一功!”
沒有王法了。
一個平民,沒有任何職務,遠離京城上千裏,但他說,內閣大臣都是木偶嬰兒。而現在的朝廷第一號人物能夠坐穩位置,全都靠他的死黨出力。
縱觀二十四史,這種事情我沒有聽過,沒有看過。
但現在我知道了,在看似雜亂無章的萬歷年間,在無休止的爭鬥和吵鬧裏,一股暗流正在湧動、在黑暗中集結,慢慢地伸出手,操縱所有的一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