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十六章 平壤,血戰 (2)

關燈
遁),設下埋伏,並派兵追擊,大敗日軍。

第二版本是朝鮮大臣柳成龍給國王的報告,說法也差不多,李如松料敵如神,在日軍逃遁之後發動攻擊,大敗日軍。

第三版本,是朝鮮國王給大明神宗皇帝的報告(他算是明神宗屬臣),這份東西可作為上下級的規範文本,說到自己的看法,都是“臣竊念”,說到明朝,都是天兵、天朝,大明皇帝英明神武,大明總兵神兵天降,從頭拍到尾。

而開戰後,明軍是“天地為之擺裂,山淵為之反覆”;自己(朝軍)是“小邦袖手駭縮,莫敢助力”;日軍則是“螳臂據轍,無敢抵敵”。照他的意思,日軍是礙於明軍的神威,一觸即潰了。

而講得最詳細,也最實在的,是第四個版本。

根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事情是這樣的:

在戰鬥陷入僵局後,李如松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派出了使者,去找小西行長談判。

對於這個決定,很多人並不理解,人都圍住了,還要談什麽判?

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明智的決定,因為此時日軍主力已被殲滅,平壤也已攻克,戰略目的已經完全達到,目前最需要的,是爭取時間修整,以防敵軍反撲,而城裏面放著這麽一群亡命之徒,硬攻不但耗費精力,傷亡也會很大,時間一長還可能生變,所以還是談判最劃算。

李如松的談判條件是這樣的:

“以我兵力,足以一舉殲滅,然不忍殺人命,姑為退卻,放你生路。”

這意思是,我可以滅了你,但無奈心太軟(其實是太費力),就放你們走了吧。

小西行長是這樣回覆的:

“俺等情願退軍,請無攔截後面。”

他的意思是,我認輸了,麻煩逃走的時候高擡貴手別黑我。

如此看來,也算是皆大歡喜,雙方達成協議,明軍撤去包圍,日軍在萬分警戒之下,手持武器逐步退卻,撤出了平壤城。

局勢發展到此,看似平淡無奇,但怪也就怪在這裏,既然事情圓滿解決,為什麽在官方報告中,卻都沒有提到這件事呢?

這大致有兩個原因,其一、跟敵人談判,把敵人放走,無論出於什麽目的,有什麽樣的結果,似乎都是不大好宣揚的。

而第二個原因,應該算是人品問題。

如果小西行長了解李如松,或者聽說過半年前寧夏叛亂的經過,相信即便打死他,也絕不會和李如松談判。

因為根據李如松的性格,以及寧夏叛軍首領哱拜的最終結局,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李如松,至少在這方面,是個不守信用的人。

幾乎就在小西行長帶領日軍退出平壤的同一時刻,李如松叫來了查大受,交給他一個任務:領兵三千,趕赴江東小路埋伏。

困獸是不好鬥的,但只要把它放出來,就好鬥了。

於是,當小西行長帶隊遠離平壤,終於放松所有警惕,放心大膽逃命的時候,查大受出現了。

據史料分析,此時日軍的兵力,大致在五千人左右,如果敢拼命,查大受手下這三千人應該還不夠打,但經過李司令員這麽一忽悠,日軍已經滿心都是對和平的祈望,鬥志全無,一見明軍不用人家動手,撒腿就跑。

查大受隨即命令追擊,大敗日軍,擊斃日軍三百餘名,但畢竟部隊作戰時間過長,十分疲勞,日軍又跑得賊快(奔命),明軍追趕不及(不及窮追),只能到此為止了。

平壤戰役就此結束,明軍大勝,日軍大敗。

此戰,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而日軍的傷亡數字,就有點意思了,據記載,此戰中明軍斬獲日軍一千六百四十七人,看起來似乎並不多。

應該說,這是個很準確的數字,但它並不是日軍的傷亡人數,而是日軍的人頭數。

由於戰前李如松命令不許搶人頭,所以對於這一寶貴資源,明軍並沒有過於關註,也沒有妥善保存,加上後來火攻水淹,不是燒成黑炭,就是凍成冰,要提取人頭,實在有點困難。於是挑來揀去,只撈出一千來個,已經很不容易了。

至於日軍的實際傷亡數,朝鮮和明朝史料都沒有明確記載,只有幾句“萬餘”、“千餘”之類不靠譜的話,這就是管殺不管埋導致的惡劣後果。

說到底,還是鬼子們最實在,既然沒人幫著數,就自己數。在《日本戰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萬歷二十一年(1593)三月二十日,日軍在漢城集結殘兵,統計結果摘錄如下: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原有人數18700人,現存6520人。

雖然入朝的日軍數量共計十餘萬,但很多都是來自於各地的軍閥,並不是豐臣秀吉的人,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雜牌軍。而他真正信任的人,只有第一軍小西行長和第二軍加藤清正,也就是所謂的嫡系。

因此這兩軍,才是豐臣秀吉的精銳和主力部隊,其中尤以第一軍戰鬥力為最強,之前攻擊朝鮮義軍時表現十分出色,打起來毫不費力。

但在朝鮮之戰時,該軍幾乎被全殲,具體數字大家做個減法就知道了,基本上算是被打殘廢了。

這還只是第一軍的損失人數,第二軍共損失八千人,其中相當部分戰死於平壤。

以上合計起來,朝鮮之戰,日軍的損失,至少在兩萬人以上。

當然,那五千朝鮮軍不在統計內,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應該還活著,因為李如松雖然不大守信用,但還不怎麽殺俘虜。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