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英雄的結局
關燈
小
中
大
權傾天下的胡宗憲之所以落得這個結果,起因還是告狀。不久之前,南京戶科給事中陸鳳儀彈劾他十大罪狀,包括投靠嚴嵩、貪汙腐化、謊報軍功以及個人生活作風問題等等。
一直以來,告胡宗憲的人總是絡繹不絕,這並不奇怪,任誰坐在他那個位置上,都得被人告死。但在過去的幾年中,卻從未有人能奈何得了他。
因為胡宗憲聰明機靈,且皇帝庇佑、會搞關系,所以總是平安無事,涉險過關。
但所謂樹大招風,日覆一日,年覆一年,總被人吊起來當靶子輪番攻打,皮肉再厚實,也是抵擋不住的,慢慢地皇帝也不待見他了,加上陸鳳儀所說的那些也並非虛構,這位仁兄確實投靠奸黨,好大喜功,身邊女人眾多,生活作風上很成問題。
於是日積月累,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落了下來,皇帝徹底失去了對他的信任,他被革職查問,關入監獄,而這一次,別說白鹿,就算白老虎、白豹子一起出來,也回天無力了。
嘉靖同志還比較厚道,念在胡宗憲確實做了很多工作,且送過白化鹿的情分上,免職後就放他回家了。
但這位仁兄當年為了急於立功,幹過的缺德事實在太多,兩年之後,他又被人揭發,說他曾假擬聖旨,攤上這麽個罪名就算神仙也跑不掉了。
胡宗憲回到了闊別兩年的監獄,等待問罪,但嘉靖同志為人實在不錯,依然沒有殺他的打算,只是將其關押待審。
然而一向堅強的胡宗憲再也承受不住了,他費盡了心思,用盡了氣力,不惜投靠奸黨,不惜聲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須拍馬,無所不用其極,他背棄了盟約,殺死了徐海,除掉了汪直,送出白鹿,屢報祥瑞,只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為了拯救萬民,平息倭亂。
但現在他卻落得了這樣一個結局,腐臭的牢房,破爛的囚服,還有遙遙無期的羈押,坐鎮東南的風光一去不返,即使將來出獄,等待他的也只是眾人的唾棄和鄙視。
驕傲的胡宗憲是無法忍受這些的,他寧可舍棄生命,也不願犧牲尊嚴。
不久之後的一個深夜,五十四歲的胡宗憲選擇了自殺,在牢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臨死前,他寫下了人生最後時刻的忿怒與不平: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
從徽州到大同,再從大同到浙江,從一個小小的禦史,到東南數省的總督,再到階下囚,胡宗憲把他的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他的理想,卻有了這樣的下場。我相信,在他死前的那一刻,是絕望而又不甘的吧。
所以在這裏,我誠實地寫下了關於他的一切,他的貪狡背盟,他的陰謀機巧,他的堅韌無畏,他的盡忠報國,以及他所有的好與壞,是與非。
我相信,歷史終將給予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胡宗憲完了,但他的志向並未半途而廢,戚繼光成功地避開了所有糾葛,繼續著自己的抗倭戰爭,不久之後,他和官覆原職的俞大猷一起進軍福建,歷經興化、仙游之戰,清除了福建的倭寇。此後的五年中,他又窮追猛打,至隆慶元年(1567),為禍中國數十年的倭患終於被平息。
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起,在胡宗憲的統領下,經過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不懈努力,歷時十二年的長期戰鬥,日本強盜們終於被趕出了中國。
這場歷時極長,影響極大的抗倭之戰,雖然過程極其驚心動魄,卻並沒有什麽太大規模的戰役,幾十萬人對砍的大場面也從未出現過,但我依然詳盡地記錄下了它的過程。
因為在這次禍亂中,有名的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以及千千萬萬無名的老百姓,都用他們的行動,對侵略者發出了一個響亮的聲音:
這裏是我們生長的地方,我們將守衛在這裏,永不屈服,絕不退讓。膽敢進犯這片土地的人,必將付出最為沈重的代價。
而這出好戲的幾個主角,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結局。
平定福建後,俞大猷去了兩廣地區,就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在那裏他成功討伐叛亂,並獲得了他一生中的最高職務——右都督(一品)。
但他沒有想到,自己這輩子還真是有始有終,到了這個份上,莫名其妙的事情竟然還沒完,他明明為官清廉,家裏窮得不行,竟然被人告黑狀,說他貪汙腐化,只得回家休養。不久後再次出任福建總兵,沒曾想幾年後因為部下犯錯被降職,之後又升官,萬歷八年(1580)去世,年七十七,追封左都督。
折騰了一輩子的俞大俠終於不用再折騰了,雖然他一輩子都很莫名其妙,但他的豐功偉績將永世流傳。
戚繼光去了薊門,十七年後,當年那個巡邏的小軍官又回到了這裏,但他的稱呼已經改成了戚總兵。在這裏,他將得到盟友張居正的全力支持,並發揮出自己的最大能量,關於他的故事還很長。
現在還剩下最後一位主角,而他的結局最為奇特,也最為悲慘。
在胡宗憲被抓走的時候,徐渭一句話也沒說,因為他知道,說什麽都沒用了,事情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現在他要擔心的,是他自己。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道理他十分清楚,作為胡宗憲的幕僚,他自然也難逃幹系,但更讓他痛苦的是自己夢想的徹底破滅。
徐渭是有夢想的,他雖然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卻並不想做一個文學家或藝術家,他希望獲得功名,成就一番事業,這才是他真正的抱負。
當他成為胡宗憲的左右手,指揮若定,運籌帷幄的時候,他曾一度以為自己的前程將會無比光明,然而轉瞬之間,命運卻再次將他拋入了深淵。
希望已經落空,加上時有傳聞,說要把他抓去跟胡宗憲做伴,徐渭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他試圖自殺,具體方法如下:
方法1、用斧頭砍自己的頭。
方法2、用釘子釘入自己的腦袋。
方法3、用錘子錘自己的肚子。
要說奇人就是奇人,自殺也用這麽奇怪的招數,但更奇怪的是,雖歷經不懈的努力,他竟然還是沒有死成,雖然他鮮血滿面,長釘入腦,內臟出血,偏偏就是沒死,創造了醫學界的奇跡。
所以也有人猜測,他不過是為了避禍裝瘋自殘而已,但如果裝瘋,他的本錢似乎也下得太大了。但總而言之,他吃了很多苦,卻還是進了監獄,不過不是被胡宗憲牽連,而是因為殺人。
由於在自殺(或是裝瘋)中太過賣力,他一時錯手,殺掉了自己的妻子,悔恨之餘,被當地政府逮捕法辦,看在他名氣大,加上又是誤殺,沒有處決他,只是關進了牢房。
這一關就是七年,後來他的同鄉聽說此事,設法營救,終於讓他走出了監獄。
此時已是隆慶年間,天下已然大變,物是人非。五十多歲歷盡滄桑的徐渭看上去,似乎比七十歲的老頭還要蒼老,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然就是當年志得意滿、意氣風發的東南第一軍師。
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前程,連希望也已失去。
於是孑然一身的徐渭開始流浪,他游歷全國,福建、直隸、山西,然後是薊州,在那裏,他再次見到了戚繼光。
徐渭平生為人孤傲,自負奇才,經常蔑視他人,卻唯獨對戚繼光禮遇有加,因為在他看來,此人極其生猛,其才不下於己,所以引為知交。
見到這位久別的戰友,戚繼光十分激動,他安排了酒宴,招待老朋友,在酒桌上,兩人把酒言歡,談及徐渭將來的去向時,戚繼光表示,希望他能留下來,在自己的軍中效力。
徐渭卻只是笑而不答,戚繼光是個機靈人,也就不再提起,徐渭並沒有變,雖然落魄,雖然流浪,卻依然是那個心高氣傲的徐渭。
於是他們說起了另一件事。
話題又回到了當年的平倭事略,精研兵法的徐渭開始暢談天下名將,在他看來,自嘉靖以來武將堪稱傑出者惟三人而已:戚繼光、俞大猷,以及譚綸(時任薊遼總督),其餘的皆是泛泛之輩,不值一提。
這裏提一下譚綸,此人雖後來的名氣不如戚繼光,當時卻是戚繼光的上級,他文官出身,喜好軍事,從軍三十餘年,極有謀略且對敵作戰勇猛,每次打仗都要親自上陣,據統計被他親手殺死的敵人就多達上百人,可謂是殺人如麻,名將之譽實至名歸。
戚繼光同意徐渭的說法,卻也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你說得沒錯,只是在我看來,還有一個。”
第二天,拜別了戚繼光,懷著好奇心的徐渭出發前往遼東,他要親眼見一見那個連戚繼光也推崇備至的第四個人——李成梁。
在遼東,徐渭聽到了這樣一個消息,時任遼東副總兵的李成梁家要請先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前去應聘。
當看到眼前的這個落魄的半老頭子時,李成梁差點準備讓人給他盛點飯,讓他趕緊走人。出於禮貌,他還是極有耐心地詢問此人有何專長,能教些什麽。
“兵法。”
當這個答案傳到眾人的耳朵裏時,在場的所有人幾乎同時哄堂大笑,李成梁也禁不住笑出了聲。自己就是武將,還要你這個糟老頭來教兵法?
然而堂下的這個人卻絲毫不亂,只是靜靜地看著那些嘲笑他的人。
李成梁卻不笑了,因為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不久之前,薊州總兵戚繼光曾派人快馬前來報信,描述過一個類似的人。
他改變了態度,小心翼翼地問道:
“閣下是從孟諸(戚繼光號孟諸)那裏來的嗎?”
徐渭微微點了點頭。
於是李成梁嚴辭喝斥了那些無禮的部下,問出了第二個問題:
“閣下可是姓徐?”
在得到再次肯定後,他立刻迎下堂來,恭敬地向這位老先生行禮,旁邊的人驚訝至極,都瞪大了眼睛,但李成梁卻清楚地知道,當他還是一個落魄秀才的時候,這個人已經籌謀東南,名震天下。
他把自己的長子李如松和次子李如柏叫到身邊,當面交付給了徐渭,並叮囑他們要用心向學,虛心討教。
徐渭並沒有辜負李成梁的期望,在此後的日子裏,他將自己的文賦才學,以及在那段抗倭歲月中所領悟的一切悉數教給了這兩個少年。
畢竟徐渭的這套理論和之前的先生教授的完全不同,特別是他所傳的抗倭兵法,似乎並不適於對付那些平日縱橫馳騁於平原之上的蒙古騎兵。李如松產生了疑問:
“學這些有用嗎?”
徐渭看著眼前的這個孩子,十分嚴肅地點了點頭。
於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李如松專心致志地學習、鉆研著徐先生教給他的一切,他相信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不久之後,徐渭提出了辭職,雖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卻依然離開了這裏,或許在他看來,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
二十多年後朝鮮平壤。
被追得只剩半條命的朝鮮國王李日公終於回到了他的王宮,而在此之前不久,這裏還曾是侵朝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的指揮部,但現在,他將在這裏召開盛大的宴會,歡迎那個趕走日軍,將他接回王宮的人。
薊遼提督李如松如約前來了,作為援朝軍指揮官,他率軍自入朝以來,連戰連捷,多次擊敗日軍小西行長部,殲滅上萬敵軍,接連收覆平壤、開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場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松,對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畢竟要沒有這位仁兄,估計他還不知在哪個山溝裏蹲著,但在他的心中,也有著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於是借此機會,他請教了李如松:
“貴軍如此善戰,那為何之前祖承訓將軍會失敗呢?”
李日公所說的祖承訓,是先期入朝的明軍將領,但他作戰不利,沒多久就全線敗退回國,與後來的李如松形成了強烈反差。
李如松笑了笑,吩咐手下拿出了一本書,展示在李日公面前:
“制倭之策,皆在此書之中也。”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紀效新書》,作者戚繼光。
李日公大喜,看過了封面後,準備從李如松的手中接過此書,繼續看內容,然而李如松面上保持著微笑,手卻緊握此書,緩緩地收了回來。
這是一個很明確的表示——這本書不能給你看。
李日公沒有勉強,卻牢牢地記住了此書的名字,後來命人到中國大量購買,《紀效新書》就此傳入朝鮮以及日本。
雖然李如松拿出了硬通貨,但李日公仍有所懷疑,他接著詢問李如松,難道他打勝仗就只憑這一本書不成?
李如松收斂了笑容,他莊重地告訴這位國王,此書是名將戚繼光所寫,書中總結了其當年與倭寇作戰十餘年之經驗,專克日軍,雖看似不起眼,卻極難領會,要妥善運用,未經長期實踐,斷不可為。
而自己能熟悉其中兵法,卻非此書所賜,因為該書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曉了其中的奧妙。
於是李日公好奇地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此書未成之時,你又怎能熟知書中兵法呢?
“很久以前,我的老師曾教授於我。”
李如松向著南方昂起了頭,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為自己的先輩,他的老師曾在那裏與戚繼光一同戰鬥,驅除倭寇,保家衛國。
此時是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
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幾乎與此同時,那個曾經教過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經賣光了所有的字畫,貧病交加,且無人理會。不久之後,他帶著滿腔的悲憤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傳奇的一生就此劃上了句號,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他已經頑強地堅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將被載入史冊,因為絕頂的才學機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勳。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一直以來,告胡宗憲的人總是絡繹不絕,這並不奇怪,任誰坐在他那個位置上,都得被人告死。但在過去的幾年中,卻從未有人能奈何得了他。
因為胡宗憲聰明機靈,且皇帝庇佑、會搞關系,所以總是平安無事,涉險過關。
但所謂樹大招風,日覆一日,年覆一年,總被人吊起來當靶子輪番攻打,皮肉再厚實,也是抵擋不住的,慢慢地皇帝也不待見他了,加上陸鳳儀所說的那些也並非虛構,這位仁兄確實投靠奸黨,好大喜功,身邊女人眾多,生活作風上很成問題。
於是日積月累,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落了下來,皇帝徹底失去了對他的信任,他被革職查問,關入監獄,而這一次,別說白鹿,就算白老虎、白豹子一起出來,也回天無力了。
嘉靖同志還比較厚道,念在胡宗憲確實做了很多工作,且送過白化鹿的情分上,免職後就放他回家了。
但這位仁兄當年為了急於立功,幹過的缺德事實在太多,兩年之後,他又被人揭發,說他曾假擬聖旨,攤上這麽個罪名就算神仙也跑不掉了。
胡宗憲回到了闊別兩年的監獄,等待問罪,但嘉靖同志為人實在不錯,依然沒有殺他的打算,只是將其關押待審。
然而一向堅強的胡宗憲再也承受不住了,他費盡了心思,用盡了氣力,不惜投靠奸黨,不惜聲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須拍馬,無所不用其極,他背棄了盟約,殺死了徐海,除掉了汪直,送出白鹿,屢報祥瑞,只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為了拯救萬民,平息倭亂。
但現在他卻落得了這樣一個結局,腐臭的牢房,破爛的囚服,還有遙遙無期的羈押,坐鎮東南的風光一去不返,即使將來出獄,等待他的也只是眾人的唾棄和鄙視。
驕傲的胡宗憲是無法忍受這些的,他寧可舍棄生命,也不願犧牲尊嚴。
不久之後的一個深夜,五十四歲的胡宗憲選擇了自殺,在牢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臨死前,他寫下了人生最後時刻的忿怒與不平: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
從徽州到大同,再從大同到浙江,從一個小小的禦史,到東南數省的總督,再到階下囚,胡宗憲把他的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他的理想,卻有了這樣的下場。我相信,在他死前的那一刻,是絕望而又不甘的吧。
所以在這裏,我誠實地寫下了關於他的一切,他的貪狡背盟,他的陰謀機巧,他的堅韌無畏,他的盡忠報國,以及他所有的好與壞,是與非。
我相信,歷史終將給予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胡宗憲完了,但他的志向並未半途而廢,戚繼光成功地避開了所有糾葛,繼續著自己的抗倭戰爭,不久之後,他和官覆原職的俞大猷一起進軍福建,歷經興化、仙游之戰,清除了福建的倭寇。此後的五年中,他又窮追猛打,至隆慶元年(1567),為禍中國數十年的倭患終於被平息。
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起,在胡宗憲的統領下,經過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不懈努力,歷時十二年的長期戰鬥,日本強盜們終於被趕出了中國。
這場歷時極長,影響極大的抗倭之戰,雖然過程極其驚心動魄,卻並沒有什麽太大規模的戰役,幾十萬人對砍的大場面也從未出現過,但我依然詳盡地記錄下了它的過程。
因為在這次禍亂中,有名的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以及千千萬萬無名的老百姓,都用他們的行動,對侵略者發出了一個響亮的聲音:
這裏是我們生長的地方,我們將守衛在這裏,永不屈服,絕不退讓。膽敢進犯這片土地的人,必將付出最為沈重的代價。
而這出好戲的幾個主角,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結局。
平定福建後,俞大猷去了兩廣地區,就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在那裏他成功討伐叛亂,並獲得了他一生中的最高職務——右都督(一品)。
但他沒有想到,自己這輩子還真是有始有終,到了這個份上,莫名其妙的事情竟然還沒完,他明明為官清廉,家裏窮得不行,竟然被人告黑狀,說他貪汙腐化,只得回家休養。不久後再次出任福建總兵,沒曾想幾年後因為部下犯錯被降職,之後又升官,萬歷八年(1580)去世,年七十七,追封左都督。
折騰了一輩子的俞大俠終於不用再折騰了,雖然他一輩子都很莫名其妙,但他的豐功偉績將永世流傳。
戚繼光去了薊門,十七年後,當年那個巡邏的小軍官又回到了這裏,但他的稱呼已經改成了戚總兵。在這裏,他將得到盟友張居正的全力支持,並發揮出自己的最大能量,關於他的故事還很長。
現在還剩下最後一位主角,而他的結局最為奇特,也最為悲慘。
在胡宗憲被抓走的時候,徐渭一句話也沒說,因為他知道,說什麽都沒用了,事情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現在他要擔心的,是他自己。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道理他十分清楚,作為胡宗憲的幕僚,他自然也難逃幹系,但更讓他痛苦的是自己夢想的徹底破滅。
徐渭是有夢想的,他雖然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卻並不想做一個文學家或藝術家,他希望獲得功名,成就一番事業,這才是他真正的抱負。
當他成為胡宗憲的左右手,指揮若定,運籌帷幄的時候,他曾一度以為自己的前程將會無比光明,然而轉瞬之間,命運卻再次將他拋入了深淵。
希望已經落空,加上時有傳聞,說要把他抓去跟胡宗憲做伴,徐渭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他試圖自殺,具體方法如下:
方法1、用斧頭砍自己的頭。
方法2、用釘子釘入自己的腦袋。
方法3、用錘子錘自己的肚子。
要說奇人就是奇人,自殺也用這麽奇怪的招數,但更奇怪的是,雖歷經不懈的努力,他竟然還是沒有死成,雖然他鮮血滿面,長釘入腦,內臟出血,偏偏就是沒死,創造了醫學界的奇跡。
所以也有人猜測,他不過是為了避禍裝瘋自殘而已,但如果裝瘋,他的本錢似乎也下得太大了。但總而言之,他吃了很多苦,卻還是進了監獄,不過不是被胡宗憲牽連,而是因為殺人。
由於在自殺(或是裝瘋)中太過賣力,他一時錯手,殺掉了自己的妻子,悔恨之餘,被當地政府逮捕法辦,看在他名氣大,加上又是誤殺,沒有處決他,只是關進了牢房。
這一關就是七年,後來他的同鄉聽說此事,設法營救,終於讓他走出了監獄。
此時已是隆慶年間,天下已然大變,物是人非。五十多歲歷盡滄桑的徐渭看上去,似乎比七十歲的老頭還要蒼老,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然就是當年志得意滿、意氣風發的東南第一軍師。
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前程,連希望也已失去。
於是孑然一身的徐渭開始流浪,他游歷全國,福建、直隸、山西,然後是薊州,在那裏,他再次見到了戚繼光。
徐渭平生為人孤傲,自負奇才,經常蔑視他人,卻唯獨對戚繼光禮遇有加,因為在他看來,此人極其生猛,其才不下於己,所以引為知交。
見到這位久別的戰友,戚繼光十分激動,他安排了酒宴,招待老朋友,在酒桌上,兩人把酒言歡,談及徐渭將來的去向時,戚繼光表示,希望他能留下來,在自己的軍中效力。
徐渭卻只是笑而不答,戚繼光是個機靈人,也就不再提起,徐渭並沒有變,雖然落魄,雖然流浪,卻依然是那個心高氣傲的徐渭。
於是他們說起了另一件事。
話題又回到了當年的平倭事略,精研兵法的徐渭開始暢談天下名將,在他看來,自嘉靖以來武將堪稱傑出者惟三人而已:戚繼光、俞大猷,以及譚綸(時任薊遼總督),其餘的皆是泛泛之輩,不值一提。
這裏提一下譚綸,此人雖後來的名氣不如戚繼光,當時卻是戚繼光的上級,他文官出身,喜好軍事,從軍三十餘年,極有謀略且對敵作戰勇猛,每次打仗都要親自上陣,據統計被他親手殺死的敵人就多達上百人,可謂是殺人如麻,名將之譽實至名歸。
戚繼光同意徐渭的說法,卻也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你說得沒錯,只是在我看來,還有一個。”
第二天,拜別了戚繼光,懷著好奇心的徐渭出發前往遼東,他要親眼見一見那個連戚繼光也推崇備至的第四個人——李成梁。
在遼東,徐渭聽到了這樣一個消息,時任遼東副總兵的李成梁家要請先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前去應聘。
當看到眼前的這個落魄的半老頭子時,李成梁差點準備讓人給他盛點飯,讓他趕緊走人。出於禮貌,他還是極有耐心地詢問此人有何專長,能教些什麽。
“兵法。”
當這個答案傳到眾人的耳朵裏時,在場的所有人幾乎同時哄堂大笑,李成梁也禁不住笑出了聲。自己就是武將,還要你這個糟老頭來教兵法?
然而堂下的這個人卻絲毫不亂,只是靜靜地看著那些嘲笑他的人。
李成梁卻不笑了,因為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不久之前,薊州總兵戚繼光曾派人快馬前來報信,描述過一個類似的人。
他改變了態度,小心翼翼地問道:
“閣下是從孟諸(戚繼光號孟諸)那裏來的嗎?”
徐渭微微點了點頭。
於是李成梁嚴辭喝斥了那些無禮的部下,問出了第二個問題:
“閣下可是姓徐?”
在得到再次肯定後,他立刻迎下堂來,恭敬地向這位老先生行禮,旁邊的人驚訝至極,都瞪大了眼睛,但李成梁卻清楚地知道,當他還是一個落魄秀才的時候,這個人已經籌謀東南,名震天下。
他把自己的長子李如松和次子李如柏叫到身邊,當面交付給了徐渭,並叮囑他們要用心向學,虛心討教。
徐渭並沒有辜負李成梁的期望,在此後的日子裏,他將自己的文賦才學,以及在那段抗倭歲月中所領悟的一切悉數教給了這兩個少年。
畢竟徐渭的這套理論和之前的先生教授的完全不同,特別是他所傳的抗倭兵法,似乎並不適於對付那些平日縱橫馳騁於平原之上的蒙古騎兵。李如松產生了疑問:
“學這些有用嗎?”
徐渭看著眼前的這個孩子,十分嚴肅地點了點頭。
於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李如松專心致志地學習、鉆研著徐先生教給他的一切,他相信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不久之後,徐渭提出了辭職,雖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卻依然離開了這裏,或許在他看來,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
二十多年後朝鮮平壤。
被追得只剩半條命的朝鮮國王李日公終於回到了他的王宮,而在此之前不久,這裏還曾是侵朝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的指揮部,但現在,他將在這裏召開盛大的宴會,歡迎那個趕走日軍,將他接回王宮的人。
薊遼提督李如松如約前來了,作為援朝軍指揮官,他率軍自入朝以來,連戰連捷,多次擊敗日軍小西行長部,殲滅上萬敵軍,接連收覆平壤、開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場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松,對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畢竟要沒有這位仁兄,估計他還不知在哪個山溝裏蹲著,但在他的心中,也有著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於是借此機會,他請教了李如松:
“貴軍如此善戰,那為何之前祖承訓將軍會失敗呢?”
李日公所說的祖承訓,是先期入朝的明軍將領,但他作戰不利,沒多久就全線敗退回國,與後來的李如松形成了強烈反差。
李如松笑了笑,吩咐手下拿出了一本書,展示在李日公面前:
“制倭之策,皆在此書之中也。”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紀效新書》,作者戚繼光。
李日公大喜,看過了封面後,準備從李如松的手中接過此書,繼續看內容,然而李如松面上保持著微笑,手卻緊握此書,緩緩地收了回來。
這是一個很明確的表示——這本書不能給你看。
李日公沒有勉強,卻牢牢地記住了此書的名字,後來命人到中國大量購買,《紀效新書》就此傳入朝鮮以及日本。
雖然李如松拿出了硬通貨,但李日公仍有所懷疑,他接著詢問李如松,難道他打勝仗就只憑這一本書不成?
李如松收斂了笑容,他莊重地告訴這位國王,此書是名將戚繼光所寫,書中總結了其當年與倭寇作戰十餘年之經驗,專克日軍,雖看似不起眼,卻極難領會,要妥善運用,未經長期實踐,斷不可為。
而自己能熟悉其中兵法,卻非此書所賜,因為該書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曉了其中的奧妙。
於是李日公好奇地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此書未成之時,你又怎能熟知書中兵法呢?
“很久以前,我的老師曾教授於我。”
李如松向著南方昂起了頭,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為自己的先輩,他的老師曾在那裏與戚繼光一同戰鬥,驅除倭寇,保家衛國。
此時是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
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幾乎與此同時,那個曾經教過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經賣光了所有的字畫,貧病交加,且無人理會。不久之後,他帶著滿腔的悲憤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傳奇的一生就此劃上了句號,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他已經頑強地堅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將被載入史冊,因為絕頂的才學機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勳。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