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覆仇 (1)
關燈
小
中
大
平心而論,陳友諒和張士誠確實是他最強的對手,但從個人感情上而言,他與此二人並無仇恨,甚至還有惺惺相惜之感。
但元就不一樣了,正是在這個殘暴王朝的統治之下,朱元璋失去了他的父母,家破人亡。自己流離失所,乞討度日,不得已才去造反。
在朱元璋的心裏,埋藏著對元的刻骨仇恨。
不但有家仇,還有國恨。
在朱元璋掃平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為了麻痹元朝,朱元璋不稱王,不稱帝,並暗中表示不與元朝為敵。他還給當時的元朝大將察罕貼木兒送去了厚禮。
這麽看來,他確實是個搞關系的能手。
在元朝看來,這是一個只想在戰爭中撈點好處的鄉巴佬,給點好處就行了。
如果他們去調查一下朱元璋童年時候的悲慘經歷,再思考一下是誰造成了朱元璋的痛苦,就會發現自己的這個想法是多麽的荒謬。
朱元璋的策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他解決了陳友諒,即將掃平江南的時候,元朝政府連忙派戶部尚書張昶來封他為官,他們總是覺得這個人是可以為他們所利用的,給點錢就是了。
朱元璋的反應卻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他把官辭了,卻把張昶留下了。朱元璋挖了元的墻腳,還對劉基說:元朝送了個賢人給我,你們沒事可以和他多談談。
如果這一行為還不能讓元朝明白朱元璋的真正用意,那他們就太蠢了。
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作戰,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元朝政府曾經非常高興的做了一回拳擊比賽的旁觀者,對於他們來說,最好的結果是三個人都倒下,然後自己上去宣布勝利。
元朝政府最愚蠢之處就在於,他不知道這場比賽是一場淘汰賽,而最後勝利的獎品是與自己決戰的資格!
當朱元璋歷盡艱難,從屍山血河中走出,從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屍體上爬起來時,元朝政府才畏懼的發現,這個勝利者比以往任何一個對手都可怕。
他有著精良的軍隊,善斷的謀臣,勇猛的武將,他率領的不再是那種一攻即破的農民起義軍,而是一支戰鬥力絕不遜於自己的強悍之師。
元朝政府為了挽救自己的命運,想盡了各種辦法,他們送了大量的金銀財寶給朱元璋,希望他能接受招撫,繼續做他們的奴隸。
可是他們慢慢發現,眼前的這個朱元璋不但想要自己的錢,更想要自己的命。
比賽就要開始了!
讓我們看一下雙方的選手,現在我們先歡迎元朝選手,元順帝出場!
下面請元順帝用一句話表達他現在的心情。
元順帝:就剩一句啊,那我說了,希望對方選手下手輕點,我怕疼。
現在請朱元璋選手說自己的感想,哎,朱元璋選手哪裏去了。
喔,我們找到他了,他正在磨刀,那我們就不打擾了。
現在比賽開始!
【參賽選手背景介紹】
在此之前,我們還要介紹一下朱元璋的對手,元。
元是蒙古建立的政權,蒙古強大起源於十二世紀,1206年,蒙古族首領鐵木真統一漠北,代表著蒙古進入全盛時期。
要說明一下的是,很多人都認為蒙古的強大是自鐵木真之後才開始,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實際上蒙古人的戰鬥力一直相當的強,他們是天生的戰士。
這個強悍的民族之所以一直沒有登上歷史舞臺,只是因為自身的分裂。而當鐵木真解決了這個問題後,其可怕的破環力和戰爭能力就如狂風暴雨宣洩到世界各地。
文化先進的民族被相對落後的民族征服,在歷史上並不少見,如西晉和北宋的滅亡等等,但其中存在著一個誤區。那就是人們一直認為這些落後民族能夠成為征服者,是因為他們的士兵英勇善戰,並不是他們的軍事機構先進。
在那些人看來,這些連字都不認識的野蠻人,只是憑借著所謂的勇猛作戰,怎麽可能在軍事謀略上勝過長期受到系統軍事理論訓練的文化先進民族的軍官們。
事實證明,他們可能是錯的。
軍事和經濟的發展往往是脫離的,這句話已經被歷史多次證明。
蒙古的軍事制度雖然簡單,卻很實用,他們沒有南宋那些無用的官僚機構,作戰時采用小股騎兵試探,然後采取突然襲擊的方法對敵方薄弱部位實施沖擊。一旦攻擊受挫,立刻撤走,然後尋機從側面突破。
機動,這是蒙古軍隊的最大優點。
更讓人難以相信的是,蒙古軍隊的武器也比南宋更先進,他們天才的發明了當時最為可怕的弓,其射程可達300米,無論多厚的鎧甲都難以抵擋。只有最精銳的南宋軍隊裝備的神臂弓才能與之相比。但戰爭中,武器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作戰的士兵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和蒙古人打仗是一種很痛苦的事,因為他們並不與對方直接用刀劍廝殺,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
當你碰到蒙古騎兵時,你的噩夢就開始了。進攻前射箭,進攻的過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時,還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著,這種類似無賴的打法可以把人逼瘋!
這也是為什麽後來的蒙古軍隊進攻東歐時,那些體格遠遠比他們健壯的歐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
他們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劍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
而蒙古人的另一個特點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那就是屠城。
蒙古人從東亞打到西亞,再打到歐洲,一直都來這一套,他們的屠城是比較有特點的,值得一說。
從各方面資料來看(多桑蒙古史、元史),蒙古人的屠城並不是放縱軍紀造成的,他們的屠城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註意這一特點)。
屠城是為了讓對手屈服。
在攻城前他們一般會打好招呼,投降就不屠城,不投降後果你們自己去想。
但他們缺德之處在於,不投降他們必然會屠城,但是投降的他們也並不放過,這是為什麽呢。
這是為了保障後方的需要,他們認為,有人留在自己的身後是不安全的,一定要殺光才安心(蓋蒙古兵不欲後路有居民,而使其有後顧之憂也)。
蒙古的狂潮席卷全球,不過歐洲人似乎更有自律精神,他們認為無端出來這麽些恐怖的家夥,是因為自己犯的錯太多,上帝用鞭子來教訓自己,所以他們稱呼蒙古人為“上帝之鞭”。
這一榮譽稱號的授予在歐洲歷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給了匈奴王阿提拉。
歷史學家們給了蒙古軍隊的這種屠殺行為一個非常確切的定義——國家恐怖主義。
蒙古軍隊似乎也有某些人相當愛好行為藝術,其具體表現為西亞戰役中,將被殺死的人腦袋砍下來,推成一座三角型山。
此外他們也是頗有些黑色幽默感的,比如在攻克巴格達後,他們將最高領袖哈裏發關在一座裝滿金銀珠寶的房子裏,讓他活活餓死。
他們在全世界範圍內解決了幾千萬人吃飯的問題,卻是用最殘酷的方式——屠殺!
這是一個可怕的敵人,他們的破壞力是極其驚人的。此處我們要列舉幾個數字。
這些數字讓人看了不寒而栗。
蒙古攻滅金國時留存人口的數字如下:
金全盛時(1207)有戶768萬,元滅金時(1235)剩下87萬戶,下降89%。
蒙古滅南宋時留存人口的數字如下:
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戶1267萬,元滅宋時剩下937萬,下降26%
這麽看來,蒙古對南宋還是相當寬大的,當然這其中是有原因的,我們後來會說到。
蒙古軍隊對中原諸國的攻擊確實厲害,滅掉西夏國用了二十二年(1205-1227),滅掉曾橫掃天下的金國用了二十三年(1211-1234)。
此時的蒙古認識到了自己的可怕實力,他們將下一個矛頭指向了南宋。
在他們看來,與他們同樣健壯勇敢的金國人也不堪一擊,何況是整天只會吟詩作畫、體格瘦弱的南人?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人做好了一切準備,進攻南宋。
他們認為,十年之內必然滅宋。
可他們沒有想到,這一仗打了近五十年,還搭上了一個大汗的命。
在他們屠城的威脅下,這些柔弱的南人似乎並不害怕,從兩淮到襄陽再到四川,無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他們在合州遭受到了最大的挫折。
宋寶祐七年(1259)二月,大汗蒙哥親自帶領軍隊攻擊四川合州,這一仗打了五個月。守將王堅堅守合州釣魚城,不但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還在戰鬥中擊傷了大汗蒙哥。
發生的這一切,讓蒙古貴族們很不理解,是什麽樣的力量支持著這些柔弱的人,讓他們如此堅強呢?
他們決心找出答案。
雖然南宋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終還是無法擋住蒙古軍隊的鐵騎。
1279年,在激烈抵抗後,南宋最後一個戰時丞相陸秀夫在海上向幼年的皇帝趙昺行禮,說出了最後的話:
“國家到了這個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身許國了”。
然後他背著皇帝,跳入了大海中。
南宋滅亡了,但蒙古貴族們心中的謎團始終沒有解開。
此時,他們發現自己有可能從一個人身上找到答案。
這個人叫文天祥。
【道義】
此時的文天祥已經在元的監獄裏待了很久,他是在南宋最危急的時刻起兵的,組織義兵抗元,戰敗後被俘。
這樣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正是元朝統治者們理想的研究對象。是什麽支持著他去做這樣一件根本沒有可能達成的事呢?
於是,從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到元朝的丞相、皇帝,個個都來勸降,但他們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樣的。
絕不投降!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鋒中,蒙古貴族們認識到,這個人心中有一樣東西在支持著他。
這樣東西叫做道義!
道義是個什麽玩意兒?
看不見也摸不著,但蒙古貴族們還是把握住了一點,那就是只要降伏了這個人,就能樹立一個典型,道義是可以被打敗的。
於是他們換著法子折磨文天祥,從舒適的暖房到臭氣熏天的黑牢,從軟到硬,無所不用。
但文天祥軟硬不吃。
文天祥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了自己的信念,寫下了千古名篇——《正氣歌》。
其中有兩句話,是他內心的寫照:
〖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一個人的氣節和尊嚴,正是在最困難的時候體現出來的。
蒙古貴族們沒有辦法了,只好讓忽必烈出場。
忽必烈是一個接受過長時間漢化教育的人,他深知,殺掉文天祥很簡單,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難的。
他以一種近乎哀求的語氣,對文天祥說,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這裏做個宰相吧。
文天祥拒絕了他!
忽必烈反覆勸說,都沒有效果,他實在無法了,只好對文天祥說:你想幹什麽,自己說吧。
文天祥昂頭說道:只求一死!
好好的活著不好嗎,為什麽一定要死呢,那個道義就那麽重要?
他佩服這個人,但也不理解他。
成全了你吧!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的刑場,他到達刑場時,周圍圍著無數百姓,他們將看著這個英勇不屈的人被處死。
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個問題,南是哪個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給了他。
他向南方跪拜行禮,然後坐下,從容不迫的對行刑的人說:
我的事結束了。
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勝利者!
他以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告訴了所有的人,在這場以個人對抗一個國家的戰爭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勝利者!
他至死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
元朝的統治者們最終還是沒有找到答案。
其實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帶詔中,這也是他的遺書。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此誠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
文天祥的行為告訴了所有的人,肉體可以被征服,但道義是不會被征服的。
這種道義,不但屬於每一個人,也屬於他們的國家,民族。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我們介紹文天祥不但是要介紹他的偉大,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作為典型人物,文天祥的行為及思想很值得研究,我們在前面說過,很多看起來不相關的事情,是有著很深刻的聯系的,文天祥的行為與後來明朝眾多的正臣及東林黨的產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將在今後的文章中揭示這種隱秘的聯系及其產生原因。
而元朝就在這種情況下,開始了自己的統治,他們不了解自己統治下的這些人在想些什麽,也不想了解,而文天祥卻作為一個楷模,成為了被統治者的精神偶像。
這樣的統治是不會牢固的。
蒙古貴族們很註意保持自己的民族特點,他們不接受漢化,不與漢人通婚(夢想娶趙敏的人就放棄吧),他們與被統治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無法達成共識。加上時不時又出來幾個貴族叫囂著把漢人都趕走,拿農田去養牛羊,幸好當時的丞相脫脫阻止,這個愚蠢的主意才沒有得以實現。
這裏要說明一下,這個脫脫不是後來的那個脫脫,這個元初的脫脫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就是因為他的建議,元朝軍隊在攻陷很多城市後,沒有大肆屠殺當地居民,而是不斷向農耕文明發展,此人實在是功不可沒。
另外說兩句,看元朝史書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他們的名字經常重覆,動不動就是帖木爾,脫脫等,我曾寫過一首打油詩:
〖紙頭皆掛帖木爾,擡眼望去盡脫脫。〗
玩笑而已。
在元朝的大家庭裏,家長對家庭成員似乎沒有什麽感情,看中了什麽就搶什麽,仿佛這個家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十年,雙方越看對方越不順眼,既然過不攏,就分家吧。
可問題是這個家裏幹活的都是家庭成員,離開了他們,這些蒙古貴族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一方要分,一方不讓分,就只好使用家庭暴力了。
可是這些曾經縱橫天下的蒙古騎兵已經在享樂的生活中沈淪了,有的連馬都不會騎了,他們除了欺負家裏那些手無寸鐵的下人外,並無其他本事。
而等到這些下人們拿起了平時幹活的菜刀和鋤頭反抗時,曾經的統治者就將手足無措。
比如蒙古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阿速軍,這支部隊即使在強悍的蒙古軍隊中也是出類拔萃的,曾立下大功。當起義爆發時,他們被派去鎮壓,這支部隊接到命令後,立刻出發,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去搶了一把老百姓。
但是運氣不好,在搶劫回來後,正好碰到了起義軍,剛看到對方的旗幟,領隊的首領便大叫“阿蔔,阿蔔”(快跑),這支最為精銳的部隊就是這樣敗退的,退回去後還反覆強調自己是遭遇數倍於自己的起義軍才敗退的。
就是這樣的軍隊素質,才使得元朝軍隊在起義初期顯得不堪一擊。
但隨著起義的擴大,元朝統治者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成吉思汗的血液在他們的血管裏覆蘇過來,他們重新整編了部隊,戰鬥力也直線上升,先後鎮壓了全國很多地方的起義。
只要跨上馬,我們仍然是偉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孫!
而在元朝陷入危急之時,也出現了一些具有豐富作戰經驗和軍事才能的將領。
其中最優秀的一個,叫做擴廓帖木爾。
他還有個為人所熟知的名字——王保保。
擴廓帖木爾這個名字太拗口了,我們就稱呼他為王保保吧。
王保保是元朝名將察罕帖木爾的外甥,也是他的養子,在察罕被殺後,他承擔起了守護元朝的使命,並成為了明朝的主要敵人。
這個名字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目標,元!】
朱元璋終於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消滅元,為自己的父母報仇,而他提出的口號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驅除胡虜,恢覆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也是當時很多人的想法。
我們引用著名史學家吳晗先生的話來形容當時的局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的性質改變了,不再是紅巾軍原來的階級鬥爭的性質,而是一個漢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戰爭。”
今天的蒙古族當然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當時的人們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騎兵一同聯歡的。
事實上,他們等待這一天的到來已經很久了。
是的,當時就是這樣。
【北伐開始】
至元二十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常遇春揮師北伐,這次北伐是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公元十世紀初,石敬瑭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將北邊險要之地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此人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其人格之無恥,行為之卑劣,臉皮之厚度,後人難於匹敵。
他的這一行為使得從此中原王朝在與游牧民族的軍事鬥爭中處於無險可守的被動地位。由於中原以步兵為主,而游牧民族以騎兵為主,割讓十六州以後,中原步兵們就要在千裏平原上直接面對騎兵的沖擊。
從某種程度上說,整個宋朝就毀在了石敬瑭的手中,中原的士兵們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抵抗游牧民族的侵略。直到整個大宋王朝的崩潰。
在燕雲失陷四百年後,朱元璋開始了他的北伐,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統一戰爭。
朱元璋此時又面臨新的選擇,該怎麽進攻呢。
當時朱元璋已經占據了江浙和湖廣一帶,但元仍然占據著北方的大部分地區。要實現推翻元朝的目的,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作戰計劃。
朱元璋並沒有選擇直接進攻元首都大都的策略,他認為要想徹底的擊敗元朝統治者,必須先攻取山東和河南,然後再圖大都。
這個策略被證明是正確的,因為此時的元朝實力還很強。
為了鼓舞軍隊的士氣,朱元璋在出征前對他的士兵和將領們說了一句話,以鼓舞他們的士氣。
“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我們可以想象到,朱元璋應該是咬牙切齒說出這句話的。
北伐正式開始,主將是堪稱明帝國雙璧的徐達和常遇春,他們並未讓朱元璋失望。經過殘酷戰爭考驗的吳軍連續攻破元的防線,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占領了山東。
這一過程實在是無甚可寫,因為元軍實在是不堪一擊。
在王保保的心中,並沒有把朱元璋和徐達當回事,在他看來,徐達軍和被他打垮的那些紀律松散,戰鬥力差的農民起義軍沒有什麽區別。他把自己的主力拿去對付與他爭權的李思齊,而只是將防守的任務交給了他的弟弟脫因帖木兒,這位脫因帖木兒倒也是一位不錯的將領,但和超一流的徐達常遇春相比,他還差得很遠。
徐達和常遇春用自己的軍事行動給他上了一堂軍事理論課,他在濟南還沒回過味來,就發現自己駐守的山東已經遍插吳軍的旗幟。
徐達常遇春一刻不停,從山東出發,分兵兩路,進攻河南,在這裏,他們遇到了北伐途中最頑強的抵抗。
駐守在這裏的是元梁王阿魯溫,他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將領,危急時刻,他正確認識了形勢,集中了五萬軍隊,在洛水北岸布陣,等待敵軍到來。
應該說,他占據了一個很好的位置,這個有利地形帶給他兩個優勢,如果敵軍敢於強攻,他就會召集軍隊擊其半渡,打一個措手不及,而且即使作戰不力,也方便撤退逃跑。
事實證明,他還是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其中一個優勢,當然,不是前者。
當徐達軍到達洛水時,他們並沒有蒙古軍隊想象中的躊躇,而是在第一時間就發動了進攻,而組織進攻者正是永遠當先鋒的常遇春。
他帶領軍隊象飛一樣的度過了洛水,目瞪口呆的元軍連部隊都還沒來得及組織起來,常遇春的鋼刀已經架在了他們的脖子上。於是,“敵大潰,追奔五十餘裏”。梁王阿魯溫做了俘虜。
此時王保保才意識到,自己面前對手的可怕。
但已經太晚了。
【明朝的建立】
就在徐達與常遇春出征山東,大破元軍時,一個新的王朝在應天宣布了它的誕生。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宣布繼皇帝位,定年號為洪武,國號為明!
當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勸朱元璋登基為皇帝位,而朱元璋的反應自然也是十分驚訝,然後連連推辭。
大臣們肯定不會甘休,於是磕頭的磕頭,尋死的尋死(當然只是說說),好像朱元璋不當皇帝他就活不下去。
朱元璋為了不讓大臣們難過,並挽救那些想尋死的大臣,只好勉為其難的登基了。
當然了,最後還要再說兩句比如我是被迫的,都是你們逼我之類的話。註意說這幾句話的時候臉上一定要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就好像馬上要被拉去殺頭一樣難受。
歷史上的這套把戲大家應該也看慣了,封建社會歷來都是如此。但這一套不演也是不行的,大家各有所需,大臣演完後可以升官發財,朱元璋演完後可以做皇帝,可以說是雙贏。
不管我們如何鄙視這套把戲,但王朝建立的事實及其對歷史深遠的影響的是存在的。
就在這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將以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延續二百七十六年,並將它的影響擴展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
它的光輝,它的榮耀,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擁有的。
它的陰暗,它的醜惡,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承受的。
1368年正月初四,這個日子將永遠被歷史所銘記,在這一天,一個偉大的王朝建立了。
放牛娃朱元璋坐在他的寶座上,看著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
他沒有想到,這個位置會屬於自己,其實他原先所要求的只是一碗飽飯,一個家,一個妻子,如果運氣好,能有一頭牛幫他耕地。
然而現實的殘酷逼迫他選擇了這一艱苦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沒有人可以陪伴他,他所能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他自己。
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如果我當時能吃飽飯,能活下去,我還會走這條路嗎?
這些已經沒有意義了,放牛娃朱元璋,不,我們應該稱呼他為皇帝朱元璋了,他很明白:
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
在這裏,我們還要介紹一下韓林兒,這位原先朱元璋的皇上現在哪裏呢?
他已經在江底沈了一年了。
1367年,韓林兒坐船到應天,由朱元璋手下將領廖永忠迎接,結果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船沈了,事後廖永忠承認是自己幹的。但問題在於,他有沒有得到朱元璋的指示呢?
我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朱元璋留著韓林兒只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當他滅掉陳友諒和張士誠後,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局面。
諸侯都沒了,要天子幹什麽?
朱元璋事後曾經表白過自己,說他本無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張,並且還公開指責他,說如果不是你小子自己幹這件事情,以你的功勞,我本是要封你公爵的,現在為了懲罰你,只封侯爵。
這真是奇談,以廖永忠的功勞,如何與徐達、李文忠等人相比,可封公爵?給你個侯爵,自己偷著樂吧。
無論如何,朱元璋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事情還未結束,朱元璋還有一個敵人,只有消滅了這個敵人,他才能成為真正的華夏之主!
在成功占據了山東和河南後,明軍向著最後的目標大都(今北京)前進,大都是元朝的首都,也是蒙古統治的中心,只要占據了大都,就可以宣告元朝的滅亡。
這無疑是極有吸引力的。
徐達和常遇春是幸運的,他們得到了這個可以名垂青史的任務。
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七日,徐達軍攻克通州,直逼大都,目標就在眼前!
大都作為元的中心,城防十分堅固,而且城中有大量的軍隊和糧食,足以堅守一年以上,而更為嚴重的是,就在離大都不遠的太原,王保保統帥的十萬大軍正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勤王。
徐達和常遇春充分估計了困難,做好了應對多種情況的準備,於八月二日才正式包圍大都。
然而讓他們吃驚的是,這裏並沒有大軍駐守,也沒有元朝皇帝,這位仁兄聽到消息,七月二十八日就帶著老婆孩子跑了。
看來怕死的還真不少。
當徐達縱馬奔入齊化門時,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中原政權失去四百年的燕雲地區終於收覆了,從此它就像母親的手臂一樣保衛著自己的孩子,抵禦著游牧民族的侵略。在它的庇佑下,明朝獲得了發展政治經濟的時間和環境,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延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盛唐之後,經歷長達四百年的戰亂,中原政權終於真正且完全掌握了這片大地的統治權,在這片土地上,在明王朝的保護下,農民勤勞耕作,商人來回奔波,先進的生產力不斷的向前發展。
這是不朽的歷史功績!
光榮屬於徐達、常遇春,更屬於朱元璋!
無論朱元璋所作所為是對還是錯,也無論後世對朱元璋如何評價,但屬於他的光榮無人可以拿走,他的不朽功勳無人可以否認!
朱元璋,歷史將證明你的偉大!
我們要說明一下,當時的元朝皇帝名叫妥歡貼睦爾,他的謚號是元惠宗,元順帝這個稱號,並不是元朝給他的,而是明朝對這位元朝亡國皇帝的一種調侃,朱元璋在這一點上頗有點幽默感,因為他放棄了堅固的大都,選擇了逃走,明朝認為他“順應天意”,所以稱呼他為元順帝。
元順帝推出了大都後,逃到了上都(今開平,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繼續做他的皇帝,歷史上稱之為北元,元作為一個全國性政權的時代結束。
元這個朝代滅亡了,但對於朱元璋和他的將軍們來說,挑戰才剛剛開始。
【真正的對決,王保保!】
在統治全國的元朝滅亡之後,蒙古貴族仍然企圖重新入主中原,不斷組織力量反攻。當時的局勢對於朱元璋來說並不樂觀。
此時王保保率領十餘萬軍隊,占據山西、甘肅。丞相納哈出帶領二十餘萬軍隊守遼東。而雲南還有十餘萬元軍,甚至高麗(今朝鮮)也仍然聽從元的統治。
這就好比朱元璋睡覺時,幫邊站著一群拿著大刀和長棍的人,隨時準備給他一下。
在這種情況下,徐達和常遇春又開始了進攻,這次他們的目標,正是王保保。
此時的元軍終於痛定思痛,重新整合了軍隊,元順帝也認識到了王保保的實力,將所有的軍事指揮權交給了他。王保保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兵權,他將名正言順的帶領精銳元軍與統領明軍的明朝第一名將徐達決戰。
徐達、常遇春在攻下大都後,分兵兩路,常遇春南下保定,從北路進攻山西。
徐達的部隊進軍漳德,從南路進攻。他們預備在太原合擊王保保,將他一舉殲滅,由於第一先鋒常遇春成為了北路軍的統帥,徐達軍的前鋒由湯和擔任。這位朱元璋的老朋友十分想搶頭功,他在沒有得到徐達許可的情況下,自行突進,攻克了澤州,在他看來,取得山西指日可待!
事實證明,他們把王保保看得太簡單了。
王保保等待的正是這個時刻,他利用湯和孤軍深入的機會,連夜集合大軍在山西韓店偷襲湯和,湯和率領的明軍慘敗,死傷數千人。
徐達軍陷入困境,這是他與今後的老對手王保保的第一次交鋒。
此時,元順帝突然不順了,回到上都後,每天看到的都是草原和沙漠,還是大城市好,他有點後悔,自己為什麽要逃出大都,韓店的勝利鼓舞了他,看來明軍並不可怕。於是他命令王保保集合主力,北出居庸關,收覆大都!
王保保經過了周密的準備和計劃,帶領了十萬大軍,向大都攻擊。但在他的心中,卻有著兩種打算,如果徐達不去救援,他就趁機攻下大都,迎接元順帝歸位。如果徐達來援,他就以逸待勞,設下圈套,伏擊徐達。
這是一個萬無一失的計劃,無論徐達選擇哪條路,他都是勝利者。
可是徐達卻選擇了第三條路,一條讓他哭笑不得的路。
徐達在得到王保保進攻大都的消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但元就不一樣了,正是在這個殘暴王朝的統治之下,朱元璋失去了他的父母,家破人亡。自己流離失所,乞討度日,不得已才去造反。
在朱元璋的心裏,埋藏著對元的刻骨仇恨。
不但有家仇,還有國恨。
在朱元璋掃平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為了麻痹元朝,朱元璋不稱王,不稱帝,並暗中表示不與元朝為敵。他還給當時的元朝大將察罕貼木兒送去了厚禮。
這麽看來,他確實是個搞關系的能手。
在元朝看來,這是一個只想在戰爭中撈點好處的鄉巴佬,給點好處就行了。
如果他們去調查一下朱元璋童年時候的悲慘經歷,再思考一下是誰造成了朱元璋的痛苦,就會發現自己的這個想法是多麽的荒謬。
朱元璋的策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他解決了陳友諒,即將掃平江南的時候,元朝政府連忙派戶部尚書張昶來封他為官,他們總是覺得這個人是可以為他們所利用的,給點錢就是了。
朱元璋的反應卻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他把官辭了,卻把張昶留下了。朱元璋挖了元的墻腳,還對劉基說:元朝送了個賢人給我,你們沒事可以和他多談談。
如果這一行為還不能讓元朝明白朱元璋的真正用意,那他們就太蠢了。
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作戰,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元朝政府曾經非常高興的做了一回拳擊比賽的旁觀者,對於他們來說,最好的結果是三個人都倒下,然後自己上去宣布勝利。
元朝政府最愚蠢之處就在於,他不知道這場比賽是一場淘汰賽,而最後勝利的獎品是與自己決戰的資格!
當朱元璋歷盡艱難,從屍山血河中走出,從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屍體上爬起來時,元朝政府才畏懼的發現,這個勝利者比以往任何一個對手都可怕。
他有著精良的軍隊,善斷的謀臣,勇猛的武將,他率領的不再是那種一攻即破的農民起義軍,而是一支戰鬥力絕不遜於自己的強悍之師。
元朝政府為了挽救自己的命運,想盡了各種辦法,他們送了大量的金銀財寶給朱元璋,希望他能接受招撫,繼續做他們的奴隸。
可是他們慢慢發現,眼前的這個朱元璋不但想要自己的錢,更想要自己的命。
比賽就要開始了!
讓我們看一下雙方的選手,現在我們先歡迎元朝選手,元順帝出場!
下面請元順帝用一句話表達他現在的心情。
元順帝:就剩一句啊,那我說了,希望對方選手下手輕點,我怕疼。
現在請朱元璋選手說自己的感想,哎,朱元璋選手哪裏去了。
喔,我們找到他了,他正在磨刀,那我們就不打擾了。
現在比賽開始!
【參賽選手背景介紹】
在此之前,我們還要介紹一下朱元璋的對手,元。
元是蒙古建立的政權,蒙古強大起源於十二世紀,1206年,蒙古族首領鐵木真統一漠北,代表著蒙古進入全盛時期。
要說明一下的是,很多人都認為蒙古的強大是自鐵木真之後才開始,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實際上蒙古人的戰鬥力一直相當的強,他們是天生的戰士。
這個強悍的民族之所以一直沒有登上歷史舞臺,只是因為自身的分裂。而當鐵木真解決了這個問題後,其可怕的破環力和戰爭能力就如狂風暴雨宣洩到世界各地。
文化先進的民族被相對落後的民族征服,在歷史上並不少見,如西晉和北宋的滅亡等等,但其中存在著一個誤區。那就是人們一直認為這些落後民族能夠成為征服者,是因為他們的士兵英勇善戰,並不是他們的軍事機構先進。
在那些人看來,這些連字都不認識的野蠻人,只是憑借著所謂的勇猛作戰,怎麽可能在軍事謀略上勝過長期受到系統軍事理論訓練的文化先進民族的軍官們。
事實證明,他們可能是錯的。
軍事和經濟的發展往往是脫離的,這句話已經被歷史多次證明。
蒙古的軍事制度雖然簡單,卻很實用,他們沒有南宋那些無用的官僚機構,作戰時采用小股騎兵試探,然後采取突然襲擊的方法對敵方薄弱部位實施沖擊。一旦攻擊受挫,立刻撤走,然後尋機從側面突破。
機動,這是蒙古軍隊的最大優點。
更讓人難以相信的是,蒙古軍隊的武器也比南宋更先進,他們天才的發明了當時最為可怕的弓,其射程可達300米,無論多厚的鎧甲都難以抵擋。只有最精銳的南宋軍隊裝備的神臂弓才能與之相比。但戰爭中,武器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作戰的士兵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和蒙古人打仗是一種很痛苦的事,因為他們並不與對方直接用刀劍廝殺,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
當你碰到蒙古騎兵時,你的噩夢就開始了。進攻前射箭,進攻的過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時,還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著,這種類似無賴的打法可以把人逼瘋!
這也是為什麽後來的蒙古軍隊進攻東歐時,那些體格遠遠比他們健壯的歐洲人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原因。
他們基本上都不是被刀劍砍死的,而是被箭射死。
而蒙古人的另一個特點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那就是屠城。
蒙古人從東亞打到西亞,再打到歐洲,一直都來這一套,他們的屠城是比較有特點的,值得一說。
從各方面資料來看(多桑蒙古史、元史),蒙古人的屠城並不是放縱軍紀造成的,他們的屠城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註意這一特點)。
屠城是為了讓對手屈服。
在攻城前他們一般會打好招呼,投降就不屠城,不投降後果你們自己去想。
但他們缺德之處在於,不投降他們必然會屠城,但是投降的他們也並不放過,這是為什麽呢。
這是為了保障後方的需要,他們認為,有人留在自己的身後是不安全的,一定要殺光才安心(蓋蒙古兵不欲後路有居民,而使其有後顧之憂也)。
蒙古的狂潮席卷全球,不過歐洲人似乎更有自律精神,他們認為無端出來這麽些恐怖的家夥,是因為自己犯的錯太多,上帝用鞭子來教訓自己,所以他們稱呼蒙古人為“上帝之鞭”。
這一榮譽稱號的授予在歐洲歷史上是第二次,第一次給了匈奴王阿提拉。
歷史學家們給了蒙古軍隊的這種屠殺行為一個非常確切的定義——國家恐怖主義。
蒙古軍隊似乎也有某些人相當愛好行為藝術,其具體表現為西亞戰役中,將被殺死的人腦袋砍下來,推成一座三角型山。
此外他們也是頗有些黑色幽默感的,比如在攻克巴格達後,他們將最高領袖哈裏發關在一座裝滿金銀珠寶的房子裏,讓他活活餓死。
他們在全世界範圍內解決了幾千萬人吃飯的問題,卻是用最殘酷的方式——屠殺!
這是一個可怕的敵人,他們的破壞力是極其驚人的。此處我們要列舉幾個數字。
這些數字讓人看了不寒而栗。
蒙古攻滅金國時留存人口的數字如下:
金全盛時(1207)有戶768萬,元滅金時(1235)剩下87萬戶,下降89%。
蒙古滅南宋時留存人口的數字如下:
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戶1267萬,元滅宋時剩下937萬,下降26%
這麽看來,蒙古對南宋還是相當寬大的,當然這其中是有原因的,我們後來會說到。
蒙古軍隊對中原諸國的攻擊確實厲害,滅掉西夏國用了二十二年(1205-1227),滅掉曾橫掃天下的金國用了二十三年(1211-1234)。
此時的蒙古認識到了自己的可怕實力,他們將下一個矛頭指向了南宋。
在他們看來,與他們同樣健壯勇敢的金國人也不堪一擊,何況是整天只會吟詩作畫、體格瘦弱的南人?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人做好了一切準備,進攻南宋。
他們認為,十年之內必然滅宋。
可他們沒有想到,這一仗打了近五十年,還搭上了一個大汗的命。
在他們屠城的威脅下,這些柔弱的南人似乎並不害怕,從兩淮到襄陽再到四川,無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他們在合州遭受到了最大的挫折。
宋寶祐七年(1259)二月,大汗蒙哥親自帶領軍隊攻擊四川合州,這一仗打了五個月。守將王堅堅守合州釣魚城,不但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還在戰鬥中擊傷了大汗蒙哥。
發生的這一切,讓蒙古貴族們很不理解,是什麽樣的力量支持著這些柔弱的人,讓他們如此堅強呢?
他們決心找出答案。
雖然南宋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終還是無法擋住蒙古軍隊的鐵騎。
1279年,在激烈抵抗後,南宋最後一個戰時丞相陸秀夫在海上向幼年的皇帝趙昺行禮,說出了最後的話:
“國家到了這個地步,陛下也只好以身許國了”。
然後他背著皇帝,跳入了大海中。
南宋滅亡了,但蒙古貴族們心中的謎團始終沒有解開。
此時,他們發現自己有可能從一個人身上找到答案。
這個人叫文天祥。
【道義】
此時的文天祥已經在元的監獄裏待了很久,他是在南宋最危急的時刻起兵的,組織義兵抗元,戰敗後被俘。
這樣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正是元朝統治者們理想的研究對象。是什麽支持著他去做這樣一件根本沒有可能達成的事呢?
於是,從投降的宋朝丞相到皇帝,再到元朝的丞相、皇帝,個個都來勸降,但他們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樣的。
絕不投降!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鋒中,蒙古貴族們認識到,這個人心中有一樣東西在支持著他。
這樣東西叫做道義!
道義是個什麽玩意兒?
看不見也摸不著,但蒙古貴族們還是把握住了一點,那就是只要降伏了這個人,就能樹立一個典型,道義是可以被打敗的。
於是他們換著法子折磨文天祥,從舒適的暖房到臭氣熏天的黑牢,從軟到硬,無所不用。
但文天祥軟硬不吃。
文天祥在艱苦的環境下,堅持了自己的信念,寫下了千古名篇——《正氣歌》。
其中有兩句話,是他內心的寫照:
〖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一個人的氣節和尊嚴,正是在最困難的時候體現出來的。
蒙古貴族們沒有辦法了,只好讓忽必烈出場。
忽必烈是一個接受過長時間漢化教育的人,他深知,殺掉文天祥很簡單,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是困難的。
他以一種近乎哀求的語氣,對文天祥說,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這裏做個宰相吧。
文天祥拒絕了他!
忽必烈反覆勸說,都沒有效果,他實在無法了,只好對文天祥說:你想幹什麽,自己說吧。
文天祥昂頭說道:只求一死!
好好的活著不好嗎,為什麽一定要死呢,那個道義就那麽重要?
他佩服這個人,但也不理解他。
成全了你吧!
1283年,文天祥被押往大都的刑場,他到達刑場時,周圍圍著無數百姓,他們將看著這個英勇不屈的人被處死。
文天祥提出了他人生的最後一個問題,南是哪個方向,立刻有百姓指給了他。
他向南方跪拜行禮,然後坐下,從容不迫的對行刑的人說:
我的事結束了。
這一天,文天祥是真正的勝利者!
他以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告訴了所有的人,在這場以個人對抗一個國家的戰爭中,他才是不折不扣的勝利者!
他至死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
元朝的統治者們最終還是沒有找到答案。
其實答案就藏在文天祥的衣帶詔中,這也是他的遺書。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此誠為光照日月、氣壯山河的絕唱!
文天祥的行為告訴了所有的人,肉體可以被征服,但道義是不會被征服的。
這種道義,不但屬於每一個人,也屬於他們的國家,民族。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我們介紹文天祥不但是要介紹他的偉大,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作為典型人物,文天祥的行為及思想很值得研究,我們在前面說過,很多看起來不相關的事情,是有著很深刻的聯系的,文天祥的行為與後來明朝眾多的正臣及東林黨的產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們將在今後的文章中揭示這種隱秘的聯系及其產生原因。
而元朝就在這種情況下,開始了自己的統治,他們不了解自己統治下的這些人在想些什麽,也不想了解,而文天祥卻作為一個楷模,成為了被統治者的精神偶像。
這樣的統治是不會牢固的。
蒙古貴族們很註意保持自己的民族特點,他們不接受漢化,不與漢人通婚(夢想娶趙敏的人就放棄吧),他們與被統治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無法達成共識。加上時不時又出來幾個貴族叫囂著把漢人都趕走,拿農田去養牛羊,幸好當時的丞相脫脫阻止,這個愚蠢的主意才沒有得以實現。
這裏要說明一下,這個脫脫不是後來的那個脫脫,這個元初的脫脫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就是因為他的建議,元朝軍隊在攻陷很多城市後,沒有大肆屠殺當地居民,而是不斷向農耕文明發展,此人實在是功不可沒。
另外說兩句,看元朝史書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他們的名字經常重覆,動不動就是帖木爾,脫脫等,我曾寫過一首打油詩:
〖紙頭皆掛帖木爾,擡眼望去盡脫脫。〗
玩笑而已。
在元朝的大家庭裏,家長對家庭成員似乎沒有什麽感情,看中了什麽就搶什麽,仿佛這個家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十年,雙方越看對方越不順眼,既然過不攏,就分家吧。
可問題是這個家裏幹活的都是家庭成員,離開了他們,這些蒙古貴族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一方要分,一方不讓分,就只好使用家庭暴力了。
可是這些曾經縱橫天下的蒙古騎兵已經在享樂的生活中沈淪了,有的連馬都不會騎了,他們除了欺負家裏那些手無寸鐵的下人外,並無其他本事。
而等到這些下人們拿起了平時幹活的菜刀和鋤頭反抗時,曾經的統治者就將手足無措。
比如蒙古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阿速軍,這支部隊即使在強悍的蒙古軍隊中也是出類拔萃的,曾立下大功。當起義爆發時,他們被派去鎮壓,這支部隊接到命令後,立刻出發,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去搶了一把老百姓。
但是運氣不好,在搶劫回來後,正好碰到了起義軍,剛看到對方的旗幟,領隊的首領便大叫“阿蔔,阿蔔”(快跑),這支最為精銳的部隊就是這樣敗退的,退回去後還反覆強調自己是遭遇數倍於自己的起義軍才敗退的。
就是這樣的軍隊素質,才使得元朝軍隊在起義初期顯得不堪一擊。
但隨著起義的擴大,元朝統治者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成吉思汗的血液在他們的血管裏覆蘇過來,他們重新整編了部隊,戰鬥力也直線上升,先後鎮壓了全國很多地方的起義。
只要跨上馬,我們仍然是偉大的成吉思汗的子孫!
而在元朝陷入危急之時,也出現了一些具有豐富作戰經驗和軍事才能的將領。
其中最優秀的一個,叫做擴廓帖木爾。
他還有個為人所熟知的名字——王保保。
擴廓帖木爾這個名字太拗口了,我們就稱呼他為王保保吧。
王保保是元朝名將察罕帖木爾的外甥,也是他的養子,在察罕被殺後,他承擔起了守護元朝的使命,並成為了明朝的主要敵人。
這個名字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目標,元!】
朱元璋終於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消滅元,為自己的父母報仇,而他提出的口號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驅除胡虜,恢覆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也是當時很多人的想法。
我們引用著名史學家吳晗先生的話來形容當時的局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的性質改變了,不再是紅巾軍原來的階級鬥爭的性質,而是一個漢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戰爭。”
今天的蒙古族當然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當時的人們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騎兵一同聯歡的。
事實上,他們等待這一天的到來已經很久了。
是的,當時就是這樣。
【北伐開始】
至元二十七(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常遇春揮師北伐,這次北伐是有著特殊歷史意義的,公元十世紀初,石敬瑭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將北邊險要之地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此人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罪人之一。其人格之無恥,行為之卑劣,臉皮之厚度,後人難於匹敵。
他的這一行為使得從此中原王朝在與游牧民族的軍事鬥爭中處於無險可守的被動地位。由於中原以步兵為主,而游牧民族以騎兵為主,割讓十六州以後,中原步兵們就要在千裏平原上直接面對騎兵的沖擊。
從某種程度上說,整個宋朝就毀在了石敬瑭的手中,中原的士兵們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抵抗游牧民族的侵略。直到整個大宋王朝的崩潰。
在燕雲失陷四百年後,朱元璋開始了他的北伐,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統一戰爭。
朱元璋此時又面臨新的選擇,該怎麽進攻呢。
當時朱元璋已經占據了江浙和湖廣一帶,但元仍然占據著北方的大部分地區。要實現推翻元朝的目的,必須有一個明確的作戰計劃。
朱元璋並沒有選擇直接進攻元首都大都的策略,他認為要想徹底的擊敗元朝統治者,必須先攻取山東和河南,然後再圖大都。
這個策略被證明是正確的,因為此時的元朝實力還很強。
為了鼓舞軍隊的士氣,朱元璋在出征前對他的士兵和將領們說了一句話,以鼓舞他們的士氣。
“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
我們可以想象到,朱元璋應該是咬牙切齒說出這句話的。
北伐正式開始,主將是堪稱明帝國雙璧的徐達和常遇春,他們並未讓朱元璋失望。經過殘酷戰爭考驗的吳軍連續攻破元的防線,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占領了山東。
這一過程實在是無甚可寫,因為元軍實在是不堪一擊。
在王保保的心中,並沒有把朱元璋和徐達當回事,在他看來,徐達軍和被他打垮的那些紀律松散,戰鬥力差的農民起義軍沒有什麽區別。他把自己的主力拿去對付與他爭權的李思齊,而只是將防守的任務交給了他的弟弟脫因帖木兒,這位脫因帖木兒倒也是一位不錯的將領,但和超一流的徐達常遇春相比,他還差得很遠。
徐達和常遇春用自己的軍事行動給他上了一堂軍事理論課,他在濟南還沒回過味來,就發現自己駐守的山東已經遍插吳軍的旗幟。
徐達常遇春一刻不停,從山東出發,分兵兩路,進攻河南,在這裏,他們遇到了北伐途中最頑強的抵抗。
駐守在這裏的是元梁王阿魯溫,他是一個比較有能力的將領,危急時刻,他正確認識了形勢,集中了五萬軍隊,在洛水北岸布陣,等待敵軍到來。
應該說,他占據了一個很好的位置,這個有利地形帶給他兩個優勢,如果敵軍敢於強攻,他就會召集軍隊擊其半渡,打一個措手不及,而且即使作戰不力,也方便撤退逃跑。
事實證明,他還是充分利用了地形的其中一個優勢,當然,不是前者。
當徐達軍到達洛水時,他們並沒有蒙古軍隊想象中的躊躇,而是在第一時間就發動了進攻,而組織進攻者正是永遠當先鋒的常遇春。
他帶領軍隊象飛一樣的度過了洛水,目瞪口呆的元軍連部隊都還沒來得及組織起來,常遇春的鋼刀已經架在了他們的脖子上。於是,“敵大潰,追奔五十餘裏”。梁王阿魯溫做了俘虜。
此時王保保才意識到,自己面前對手的可怕。
但已經太晚了。
【明朝的建立】
就在徐達與常遇春出征山東,大破元軍時,一個新的王朝在應天宣布了它的誕生。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宣布繼皇帝位,定年號為洪武,國號為明!
當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勸朱元璋登基為皇帝位,而朱元璋的反應自然也是十分驚訝,然後連連推辭。
大臣們肯定不會甘休,於是磕頭的磕頭,尋死的尋死(當然只是說說),好像朱元璋不當皇帝他就活不下去。
朱元璋為了不讓大臣們難過,並挽救那些想尋死的大臣,只好勉為其難的登基了。
當然了,最後還要再說兩句比如我是被迫的,都是你們逼我之類的話。註意說這幾句話的時候臉上一定要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就好像馬上要被拉去殺頭一樣難受。
歷史上的這套把戲大家應該也看慣了,封建社會歷來都是如此。但這一套不演也是不行的,大家各有所需,大臣演完後可以升官發財,朱元璋演完後可以做皇帝,可以說是雙贏。
不管我們如何鄙視這套把戲,但王朝建立的事實及其對歷史深遠的影響的是存在的。
就在這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將以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延續二百七十六年,並將它的影響擴展到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
它的光輝,它的榮耀,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擁有的。
它的陰暗,它的醜惡,是我們每個人共同承受的。
1368年正月初四,這個日子將永遠被歷史所銘記,在這一天,一個偉大的王朝建立了。
放牛娃朱元璋坐在他的寶座上,看著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
他沒有想到,這個位置會屬於自己,其實他原先所要求的只是一碗飽飯,一個家,一個妻子,如果運氣好,能有一頭牛幫他耕地。
然而現實的殘酷逼迫他選擇了這一艱苦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沒有人可以陪伴他,他所能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他自己。
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如果我當時能吃飽飯,能活下去,我還會走這條路嗎?
這些已經沒有意義了,放牛娃朱元璋,不,我們應該稱呼他為皇帝朱元璋了,他很明白:
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
在這裏,我們還要介紹一下韓林兒,這位原先朱元璋的皇上現在哪裏呢?
他已經在江底沈了一年了。
1367年,韓林兒坐船到應天,由朱元璋手下將領廖永忠迎接,結果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船沈了,事後廖永忠承認是自己幹的。但問題在於,他有沒有得到朱元璋的指示呢?
我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朱元璋留著韓林兒只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當他滅掉陳友諒和張士誠後,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局面。
諸侯都沒了,要天子幹什麽?
朱元璋事後曾經表白過自己,說他本無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張,並且還公開指責他,說如果不是你小子自己幹這件事情,以你的功勞,我本是要封你公爵的,現在為了懲罰你,只封侯爵。
這真是奇談,以廖永忠的功勞,如何與徐達、李文忠等人相比,可封公爵?給你個侯爵,自己偷著樂吧。
無論如何,朱元璋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事情還未結束,朱元璋還有一個敵人,只有消滅了這個敵人,他才能成為真正的華夏之主!
在成功占據了山東和河南後,明軍向著最後的目標大都(今北京)前進,大都是元朝的首都,也是蒙古統治的中心,只要占據了大都,就可以宣告元朝的滅亡。
這無疑是極有吸引力的。
徐達和常遇春是幸運的,他們得到了這個可以名垂青史的任務。
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七日,徐達軍攻克通州,直逼大都,目標就在眼前!
大都作為元的中心,城防十分堅固,而且城中有大量的軍隊和糧食,足以堅守一年以上,而更為嚴重的是,就在離大都不遠的太原,王保保統帥的十萬大軍正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勤王。
徐達和常遇春充分估計了困難,做好了應對多種情況的準備,於八月二日才正式包圍大都。
然而讓他們吃驚的是,這裏並沒有大軍駐守,也沒有元朝皇帝,這位仁兄聽到消息,七月二十八日就帶著老婆孩子跑了。
看來怕死的還真不少。
當徐達縱馬奔入齊化門時,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中原政權失去四百年的燕雲地區終於收覆了,從此它就像母親的手臂一樣保衛著自己的孩子,抵禦著游牧民族的侵略。在它的庇佑下,明朝獲得了發展政治經濟的時間和環境,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延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盛唐之後,經歷長達四百年的戰亂,中原政權終於真正且完全掌握了這片大地的統治權,在這片土地上,在明王朝的保護下,農民勤勞耕作,商人來回奔波,先進的生產力不斷的向前發展。
這是不朽的歷史功績!
光榮屬於徐達、常遇春,更屬於朱元璋!
無論朱元璋所作所為是對還是錯,也無論後世對朱元璋如何評價,但屬於他的光榮無人可以拿走,他的不朽功勳無人可以否認!
朱元璋,歷史將證明你的偉大!
我們要說明一下,當時的元朝皇帝名叫妥歡貼睦爾,他的謚號是元惠宗,元順帝這個稱號,並不是元朝給他的,而是明朝對這位元朝亡國皇帝的一種調侃,朱元璋在這一點上頗有點幽默感,因為他放棄了堅固的大都,選擇了逃走,明朝認為他“順應天意”,所以稱呼他為元順帝。
元順帝推出了大都後,逃到了上都(今開平,內蒙古正藍旗境內),繼續做他的皇帝,歷史上稱之為北元,元作為一個全國性政權的時代結束。
元這個朝代滅亡了,但對於朱元璋和他的將軍們來說,挑戰才剛剛開始。
【真正的對決,王保保!】
在統治全國的元朝滅亡之後,蒙古貴族仍然企圖重新入主中原,不斷組織力量反攻。當時的局勢對於朱元璋來說並不樂觀。
此時王保保率領十餘萬軍隊,占據山西、甘肅。丞相納哈出帶領二十餘萬軍隊守遼東。而雲南還有十餘萬元軍,甚至高麗(今朝鮮)也仍然聽從元的統治。
這就好比朱元璋睡覺時,幫邊站著一群拿著大刀和長棍的人,隨時準備給他一下。
在這種情況下,徐達和常遇春又開始了進攻,這次他們的目標,正是王保保。
此時的元軍終於痛定思痛,重新整合了軍隊,元順帝也認識到了王保保的實力,將所有的軍事指揮權交給了他。王保保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兵權,他將名正言順的帶領精銳元軍與統領明軍的明朝第一名將徐達決戰。
徐達、常遇春在攻下大都後,分兵兩路,常遇春南下保定,從北路進攻山西。
徐達的部隊進軍漳德,從南路進攻。他們預備在太原合擊王保保,將他一舉殲滅,由於第一先鋒常遇春成為了北路軍的統帥,徐達軍的前鋒由湯和擔任。這位朱元璋的老朋友十分想搶頭功,他在沒有得到徐達許可的情況下,自行突進,攻克了澤州,在他看來,取得山西指日可待!
事實證明,他們把王保保看得太簡單了。
王保保等待的正是這個時刻,他利用湯和孤軍深入的機會,連夜集合大軍在山西韓店偷襲湯和,湯和率領的明軍慘敗,死傷數千人。
徐達軍陷入困境,這是他與今後的老對手王保保的第一次交鋒。
此時,元順帝突然不順了,回到上都後,每天看到的都是草原和沙漠,還是大城市好,他有點後悔,自己為什麽要逃出大都,韓店的勝利鼓舞了他,看來明軍並不可怕。於是他命令王保保集合主力,北出居庸關,收覆大都!
王保保經過了周密的準備和計劃,帶領了十萬大軍,向大都攻擊。但在他的心中,卻有著兩種打算,如果徐達不去救援,他就趁機攻下大都,迎接元順帝歸位。如果徐達來援,他就以逸待勞,設下圈套,伏擊徐達。
這是一個萬無一失的計劃,無論徐達選擇哪條路,他都是勝利者。
可是徐達卻選擇了第三條路,一條讓他哭笑不得的路。
徐達在得到王保保進攻大都的消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