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端平入洛
關燈
小
中
大
蔡州之戰結束,塔察兒和孟珙重新強調了友誼,平均分配了戰利品,包括金哀宗沒有燒完的屍骨,各自回國交差去了。
於蒙古而言,塔察兒帶回來的東西很一般,全在意料之中,只需要簽名查收就可以了。對南宋則不然,南宋舉國上下歡慶若狂!
金哀宗的屍骨被奉獻於太廟徽、欽二帝的遺像前,算是為兩位“落難”祖先報仇雪恨。孟珙還順手牽羊抓回來金國的參知政事張天綱,趙昀派人去羞辱之:“有何面目至此。”同時祭掃河南祖宗陵園的準備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一切都預示著南宋的春天到了。
不只是滅掉了金國,更重要的是趙昀終於親政了。十年,整整十年的時光,他一直坐在皇帝的寶座上沈默著,一語不發,作垂拱狀。
這時,史彌遠終於死亡。
史權臣死了。對於他的死,筆者無言,南宋也無言。他做得實在太成功了,不僅讓整個國家沈默,也讓任何想詛咒、想痛斥的人說不出什麽。他在任期間外部發生了那麽多事,他都很清醒地應對了。歷史證明,就像直到蔡州之役時才答應蒙古聯合滅金一樣,他的選擇總是那麽恰到好處。
不吃虧。
能指責他什麽呢,無非是把南宋搞得更加文恬武嬉、死水一潭。可說到底,這又不是自他而始,他最多只有連帶責任,不必論殺論剮地上綱上線。如果實在要給他加罪名的話,是壓制。史彌遠聽任外部世界千變萬幻,他只冷靜旁觀。
現代人都知道,不能與時俱進的,只能被時代淘汰,南宋看似在緊要關頭痛打落水狗,既滅了世仇,還與蒙古交好。
其實,大謬不然。
這些都是後話,南宋這時的主題是慶祝,是自豪。尤其是趙昀本人,他雌伏十年,早就有了自己的全盤打算,正好一一實施。第一,確立史彌遠的歷史地位。這至關重要,要知道他之所以能當上皇帝,完全是史彌遠一手策劃的,如果史彌遠是錯的,那麽置他自己於何地?
所以當有人彈劾史權臣時,趙昀統統不聽,反而為其歌功頌德,將其樹立為南宋的政壇偶像。
反對聲很快就平息了。因為史權臣的敵人本就不多,基本上都在活著的時候被他本人處理了。至於世間所有事物的估價者道學家們,也對他沒什麽惡感。
史彌遠一生不與道學為敵。
於是乎,史權臣比之前的韓國戚要幸運得多。名列宋史的正臣欄,不必去與秦檜、張邦昌之流為伍。怎麽樣,生前身後都妥妥當當。
真聰明也。
趙昀也很聰明,他保全了史彌遠,卻狠抓史彌遠的黨羽。只用了很短的時間,朝廷的中下層幹部成功大換血,權柄快速回到了皇帝本人手中。
可以開始辦點實事了。
一個重要的議題擺上桌面,由一個投降的金國將領提出,簡稱為“據關守河”。具體指的是把南宋的國境防線從淮河、大散關一線,向北推進至黃河、潼關一線。這樣北宋的三京——東京開封、南京歸德、西京洛陽都會重歸版圖。
如果能成功的話,會大致上恢覆北宋當年的疆域。
這太誘人了,尤其在報仇雪恨自信提升的當下。每一個南宋人都心癢難耐起來,這真的可行嗎?朝中很快分成主戰、主守兩派,並各自列舉了一大堆理由。
主守的人是史嵩之,他有那麽點私心,不願意在他伯父之後有人迅速立功,成為新一代權臣。他說,中原早已殘破,軍隊北進無法自給自足,完全要從南方調運。眼下南宋本就國力空虛,根本無法支撐,尤其此舉是與蒙古爭利,無異於虎口奪食,恐為蒙古南侵制造理由。
平心而論,他說得有些道理。可千載一時的機遇出現了,真的要眼睜睜地放過嗎?軍方趙範、趙葵兄弟,新任宰相鄭清之都提議當機立斷,馬上出兵搶地盤。
支持他們這一觀點的,是蒙古軍隊近期詭異的動向,他們靜悄悄地向更北的北方運動,對中原大片土地視而不見。
蒙古貴為大陸有史以來版圖最廣袤的國家,其領導人要下的棋實在是太大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誠然是大片土地,然而卻不能始終只關註這一塊區域。
首要的世仇大敵金國被消滅,已經完成了蒙古的宏觀意圖。現在,他們必須得把目光投射到其他的區域裏去。
比如高麗,比如欽察。
說來高麗純粹是無妄之災,它好好地在朝鮮半島上過小日子,突然間一夥金國敗兵逃了進來,緊跟著蒙古人也到了。
高麗國王住得很偏,對市場行情卻很了解。他第一時間向成吉思汗效忠,帶人幫著蒙古人把金國逃兵給滅了,同時檢查國庫,決定每年給蒙古人上貢。這讓成吉思汗很滿意,高麗順利渡過險關。可隨後就被一個偶然事件打破。
高麗的治安差了些,蒙古使者在路上被強盜殺了。高麗方面集體冒冷汗,商量的結果地球人都知道,他們理直氣壯地宣稱啥也不知道。恰巧當時花剌子模不顧一切向蒙古挑釁,蒙古軍除少量留守之外傾巢出去西征,連木華黎都只有一萬多嫡系,哪有空理會既偏又遠還窮的高麗!
一連七年信使不通。
窩闊臺上任,派人一連攻下高麗四十多座城,高麗人又服了。蒙古留下七十二個官員後撤軍。一年後,七十二人全部被殺,高麗人又不服了。蒙古人再打過去,很不巧,主將居然被流矢射殺了。這下子高麗人心氣大增,居然沖出朝鮮半島,殺進了蒙古人的轄區。
這事剛好發生在公元1233年,也就是蒙、宋聯手滅金時。小小的高麗人在背後舞刀弄槍,蒙古人快氣瘋了,他們當然得先解決這些。
同時得兼顧欽察草原。
術赤死得太早太突然,金帳汗國的壓力大增。身在異域,不進則退,蒙古人為此召開全族大會,商量怎樣解決。
不知是出於怎樣的心態,或許都是草原地貌的原因吧,蒙古人對中亞、欽察一帶地區的興趣明顯比黃河、長江流域內的漢族聚居區濃厚。
這次全族大會定下了一個空前絕後的決策,為了西方,蒙古黃金家族的所有支脈、萬戶以下所有那顏的長子全部聚集出征。
引用《元朝秘史》中的原話是:“……其諸王內教巴禿(拔都)為長,在內出去的教古餘克(貴由)為長。凡征進去的諸王、駙馬、萬千百戶,也都教長子出征。這都教長子出征的緣故,因兄察阿歹(察合臺)說將來:長子出征呵,則人馬眾多,威勢盛大。聞說那敵人好生剛硬,我兄察阿歹謹慎的上頭,所以教長子出征,其緣故是這般。”
這種語言風格很有特色,元朝百年之後,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他們說話也這個味道。限於篇幅,不然把朱元璋立在太學裏的一塊訓誡碑原文錄上來,可以互相印證。
長子西征名義上以長子中的長子拔都為主帥,實際上的前軍主帥是橫掃歐亞,不久前還隨成吉思汗攻掠過那片土地的速不臺。
這場聲勢空前浩大的西征要在公元1235年才展開,可準備工作要提前很多,至少兵力都在向西方集結。
遠在江南的南宋不見得能迅速知道這些機密,但隨著蒙古兵力向西集結,整個中原地帶變得空虛起來的事實,卻再清晰不過地展現在他們的面前。
趙昀讚嘆曰:“中原好機會!”
宋廷決意北進,以據關守河、收覆三京。為此趙昀大展帝威,辦了件在宋朝前所未見的狠事。他把之前的主守派,從史嵩之開始全體罷免,都放假回家,徹底杜絕這些反對派在後方搞小動作。之後任命趙葵為收覆三京的主帥,趙範為兩淮制置使兼沿邊制置副使,節制兩淮人馬,策應入洛部隊。
六月間,宋軍開始了北進。打頭陣的是原淮西置制使全子才,他率領萬餘名淮西兵自廬州出發,目的地是原北宋舊都開封。
一路上,仿佛人間地獄。
再沒有傳說中市民如織的城鎮,統計中不會少於一百個人口一萬至十萬之間的城鎮,已消失不見,沿途只有“茂草長林,白骨相望,虻蠅撲面,杳無人蹤”。宋軍在這樣的環境裏北進,不愉快,但也沒有任何的阻礙,就收覆了原南京歸德府(今河南商丘)。
沿途沒有敵軍。
蒙古人像是消失了一樣,任憑宋軍進入河南。全子才沒有停留,他率軍直奔終極目標開封城。在他身後,主帥趙葵也盡起兩淮精兵,帶著眾多器甲戰械,向開封運動。
先收覆三京,再據關守河,這是地理所決定的必然步驟。
全子才在七月上旬入開封。
開封也已是一座死城。宋軍鼓噪吶喊進城,城裏一片寂靜,回應他們的只是空曠的回音。經點查,偌大開封城,曾經出現居民百萬的人間奇跡,現只剩下了不到三百戶人口。這就是金國百年經營的結果,這就是蒙古人入侵之後的局面。
仍然不見蒙古軍,按說全子才應該繼續進軍,直抵黃河南岸,完成既定目標。可是他就此按兵不動,直到半個月之後,主帥趙葵也抵達了開封。
趙葵大怒,既而狂怒,再而沮喪。
大怒是因為全子才,如此良機,坐殆盡失,按律當斬。可是他巡視一圈之後,發現入城的宋軍早就沒有糧食了,半個多月只吃蒿草和面做的餅,這樣怎麽能去打仗?
狂怒是為了運糧。
計劃中由京湖區域運送的糧草遲遲不到,經查是因為某些人的小動作。是史嵩之,這個北進的反對派哪怕被停職了,仍然在搞風攪雨,教唆京湖制置司在運糧上陽奉陰違,著實該殺!
可是轉瞬間趙葵又變得沮喪。關於運糧,也許是史嵩之暗中下絆子,可一路北行,走的是什麽路他比誰都清楚。
那根本不是人走的路。
在蒙、金戰爭中,蒙古人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決開了黃河寸金堤,黃河泛濫成災,道路水深至腰,有時甚至會淹沒脖頸,健壯的士兵帶著軍械走都萬分艱難,更何況牛馬人力所拉的運糧車?!這不是誰能用鼓動教唆就能達到的阻撓,更不是誰能用鼓動命令就能克服的困難。
還能繼續北進嗎?
理智點,應該讓軍隊休整了。可三京已覆其二,黃河近在眼前,只差臨門一腳的事,誰能舍得這千載時機?趙葵命令立即挺進洛陽,就此把黃河南岸的要塞都占領,之後再休整也不遲。宋軍旋即以徐敏之為監軍,率領一萬三千人進取洛陽;楊義領兵一萬五千為後援,搜盡開封城,為他們各自攜帶了五天的口糧。
糧食,再一次成為了最重要的戰略物資。
七月末,徐敏之進入洛陽城。至此,宋軍拼盡全力,終於達到了原定目標,所差的只剩下一座潼關了。可他們再也沒辦法前進一步,連在原地生存都是件高難度的事。洛陽城裏一粒米都沒有,有的只是蒙古軍剛剛撤走的各種跡象。
一陣寒風在宋軍心頭掠過,洛陽城裏的蒙古軍去了哪裏?
很快,消息傳來。作為後援部隊的楊義在洛陽城外被蒙古軍偷襲,一萬五千人死傷殆盡,近一半落入滾滾洛水之中,楊義本人僅以身免。蒙古軍終於出現了,直接把入洛宋軍分成兩段,入城的畫地為牢,野外的盡數殲滅,至此宋軍進退兩難。
每一個宋朝大兵都清楚了眼前的局勢。蒙古人之所以大量撤軍,讓出整個河南區域任憑南宋北進,完全是挖了個大坑。千載一時的機會要不要,不要,那是兩百餘年的盼望,誰舍得;要,就會像眼前這樣,戰線漫長,無法供給,主動送上門去,讓蒙古軍各個擊破。
而蒙古軍只需要一支編制很小的部隊,就足以實施這個計劃。
八月一日,洛陽城裏的宋軍終於絕糧。絕糧的意思是所有能吃的都已經吃光,包括戰馬。第二天,宋軍決定撤退。
洛陽距開封不遠,距南宋邊境很遠,可徐敏之根本不敢向開封撤,那會把火引向己方大部隊,而所謂的大部隊也早就筋疲力盡。
徐敏之率部向南突圍,蒙古軍追擊百餘裏,宋軍死傷慘重,很多與其說是戰死的,不如說是疲勞饑餓而死。主將徐敏之身中箭傷,在三百餘名殘兵護擁下苦戰七天,終於逃回南宋邊郡光州。
消息很快傳到開封,趙主將最初決定立即增援,可部下們勸他正視現實,別說開封城裏的宋軍到底有多少戰力,光是洛陽城的條件,就會讓它變成個填不滿的坑。趁現在沒餓到徐敏之的程度,馬上後撤吧。馬上的意思是,第二天一早立即啟程。
消息很慢才傳進臨安。
南宋的皇帝陛下忙著把先前頒發的各種嘉獎令,甚至派去河南祭奠祖陵的指令都收回來。之前一直是進展、喜報,誰知道形勢急轉直下,宋軍已經一潰千裏。更加郁悶的是,後方的糧食此時終於運進了河南境內,可是再也運不出來了……
這件事發生在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進軍的終點站是洛陽,史書稱之為“端平入洛”。行動持續了近兩個月,以輕率出師始,以倉皇敗退終,留下的是一片荒唐可笑的印象。臨安城裏剛剛開始親政的皇帝啊,您還真是天真、純潔、可愛。
事後盤點一下,端平入洛有三個直接後果:第一,物質傷害。南宋國防力量被急劇削弱,軍民死傷十餘萬人,近百萬石糧草遺留在敵境,戰械輜重損失無數;第二,心理傷害。南宋由剛剛的聯蒙滅金提升的士氣瞬間全沒了,從此徹底喪失了與蒙古主動爭勝的心氣,變得被動消極起來;第三,給了蒙古南侵的合理借口,連起碼的道義之爭都徹底輸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於蒙古而言,塔察兒帶回來的東西很一般,全在意料之中,只需要簽名查收就可以了。對南宋則不然,南宋舉國上下歡慶若狂!
金哀宗的屍骨被奉獻於太廟徽、欽二帝的遺像前,算是為兩位“落難”祖先報仇雪恨。孟珙還順手牽羊抓回來金國的參知政事張天綱,趙昀派人去羞辱之:“有何面目至此。”同時祭掃河南祖宗陵園的準備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一切都預示著南宋的春天到了。
不只是滅掉了金國,更重要的是趙昀終於親政了。十年,整整十年的時光,他一直坐在皇帝的寶座上沈默著,一語不發,作垂拱狀。
這時,史彌遠終於死亡。
史權臣死了。對於他的死,筆者無言,南宋也無言。他做得實在太成功了,不僅讓整個國家沈默,也讓任何想詛咒、想痛斥的人說不出什麽。他在任期間外部發生了那麽多事,他都很清醒地應對了。歷史證明,就像直到蔡州之役時才答應蒙古聯合滅金一樣,他的選擇總是那麽恰到好處。
不吃虧。
能指責他什麽呢,無非是把南宋搞得更加文恬武嬉、死水一潭。可說到底,這又不是自他而始,他最多只有連帶責任,不必論殺論剮地上綱上線。如果實在要給他加罪名的話,是壓制。史彌遠聽任外部世界千變萬幻,他只冷靜旁觀。
現代人都知道,不能與時俱進的,只能被時代淘汰,南宋看似在緊要關頭痛打落水狗,既滅了世仇,還與蒙古交好。
其實,大謬不然。
這些都是後話,南宋這時的主題是慶祝,是自豪。尤其是趙昀本人,他雌伏十年,早就有了自己的全盤打算,正好一一實施。第一,確立史彌遠的歷史地位。這至關重要,要知道他之所以能當上皇帝,完全是史彌遠一手策劃的,如果史彌遠是錯的,那麽置他自己於何地?
所以當有人彈劾史權臣時,趙昀統統不聽,反而為其歌功頌德,將其樹立為南宋的政壇偶像。
反對聲很快就平息了。因為史權臣的敵人本就不多,基本上都在活著的時候被他本人處理了。至於世間所有事物的估價者道學家們,也對他沒什麽惡感。
史彌遠一生不與道學為敵。
於是乎,史權臣比之前的韓國戚要幸運得多。名列宋史的正臣欄,不必去與秦檜、張邦昌之流為伍。怎麽樣,生前身後都妥妥當當。
真聰明也。
趙昀也很聰明,他保全了史彌遠,卻狠抓史彌遠的黨羽。只用了很短的時間,朝廷的中下層幹部成功大換血,權柄快速回到了皇帝本人手中。
可以開始辦點實事了。
一個重要的議題擺上桌面,由一個投降的金國將領提出,簡稱為“據關守河”。具體指的是把南宋的國境防線從淮河、大散關一線,向北推進至黃河、潼關一線。這樣北宋的三京——東京開封、南京歸德、西京洛陽都會重歸版圖。
如果能成功的話,會大致上恢覆北宋當年的疆域。
這太誘人了,尤其在報仇雪恨自信提升的當下。每一個南宋人都心癢難耐起來,這真的可行嗎?朝中很快分成主戰、主守兩派,並各自列舉了一大堆理由。
主守的人是史嵩之,他有那麽點私心,不願意在他伯父之後有人迅速立功,成為新一代權臣。他說,中原早已殘破,軍隊北進無法自給自足,完全要從南方調運。眼下南宋本就國力空虛,根本無法支撐,尤其此舉是與蒙古爭利,無異於虎口奪食,恐為蒙古南侵制造理由。
平心而論,他說得有些道理。可千載一時的機遇出現了,真的要眼睜睜地放過嗎?軍方趙範、趙葵兄弟,新任宰相鄭清之都提議當機立斷,馬上出兵搶地盤。
支持他們這一觀點的,是蒙古軍隊近期詭異的動向,他們靜悄悄地向更北的北方運動,對中原大片土地視而不見。
蒙古貴為大陸有史以來版圖最廣袤的國家,其領導人要下的棋實在是太大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誠然是大片土地,然而卻不能始終只關註這一塊區域。
首要的世仇大敵金國被消滅,已經完成了蒙古的宏觀意圖。現在,他們必須得把目光投射到其他的區域裏去。
比如高麗,比如欽察。
說來高麗純粹是無妄之災,它好好地在朝鮮半島上過小日子,突然間一夥金國敗兵逃了進來,緊跟著蒙古人也到了。
高麗國王住得很偏,對市場行情卻很了解。他第一時間向成吉思汗效忠,帶人幫著蒙古人把金國逃兵給滅了,同時檢查國庫,決定每年給蒙古人上貢。這讓成吉思汗很滿意,高麗順利渡過險關。可隨後就被一個偶然事件打破。
高麗的治安差了些,蒙古使者在路上被強盜殺了。高麗方面集體冒冷汗,商量的結果地球人都知道,他們理直氣壯地宣稱啥也不知道。恰巧當時花剌子模不顧一切向蒙古挑釁,蒙古軍除少量留守之外傾巢出去西征,連木華黎都只有一萬多嫡系,哪有空理會既偏又遠還窮的高麗!
一連七年信使不通。
窩闊臺上任,派人一連攻下高麗四十多座城,高麗人又服了。蒙古留下七十二個官員後撤軍。一年後,七十二人全部被殺,高麗人又不服了。蒙古人再打過去,很不巧,主將居然被流矢射殺了。這下子高麗人心氣大增,居然沖出朝鮮半島,殺進了蒙古人的轄區。
這事剛好發生在公元1233年,也就是蒙、宋聯手滅金時。小小的高麗人在背後舞刀弄槍,蒙古人快氣瘋了,他們當然得先解決這些。
同時得兼顧欽察草原。
術赤死得太早太突然,金帳汗國的壓力大增。身在異域,不進則退,蒙古人為此召開全族大會,商量怎樣解決。
不知是出於怎樣的心態,或許都是草原地貌的原因吧,蒙古人對中亞、欽察一帶地區的興趣明顯比黃河、長江流域內的漢族聚居區濃厚。
這次全族大會定下了一個空前絕後的決策,為了西方,蒙古黃金家族的所有支脈、萬戶以下所有那顏的長子全部聚集出征。
引用《元朝秘史》中的原話是:“……其諸王內教巴禿(拔都)為長,在內出去的教古餘克(貴由)為長。凡征進去的諸王、駙馬、萬千百戶,也都教長子出征。這都教長子出征的緣故,因兄察阿歹(察合臺)說將來:長子出征呵,則人馬眾多,威勢盛大。聞說那敵人好生剛硬,我兄察阿歹謹慎的上頭,所以教長子出征,其緣故是這般。”
這種語言風格很有特色,元朝百年之後,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他們說話也這個味道。限於篇幅,不然把朱元璋立在太學裏的一塊訓誡碑原文錄上來,可以互相印證。
長子西征名義上以長子中的長子拔都為主帥,實際上的前軍主帥是橫掃歐亞,不久前還隨成吉思汗攻掠過那片土地的速不臺。
這場聲勢空前浩大的西征要在公元1235年才展開,可準備工作要提前很多,至少兵力都在向西方集結。
遠在江南的南宋不見得能迅速知道這些機密,但隨著蒙古兵力向西集結,整個中原地帶變得空虛起來的事實,卻再清晰不過地展現在他們的面前。
趙昀讚嘆曰:“中原好機會!”
宋廷決意北進,以據關守河、收覆三京。為此趙昀大展帝威,辦了件在宋朝前所未見的狠事。他把之前的主守派,從史嵩之開始全體罷免,都放假回家,徹底杜絕這些反對派在後方搞小動作。之後任命趙葵為收覆三京的主帥,趙範為兩淮制置使兼沿邊制置副使,節制兩淮人馬,策應入洛部隊。
六月間,宋軍開始了北進。打頭陣的是原淮西置制使全子才,他率領萬餘名淮西兵自廬州出發,目的地是原北宋舊都開封。
一路上,仿佛人間地獄。
再沒有傳說中市民如織的城鎮,統計中不會少於一百個人口一萬至十萬之間的城鎮,已消失不見,沿途只有“茂草長林,白骨相望,虻蠅撲面,杳無人蹤”。宋軍在這樣的環境裏北進,不愉快,但也沒有任何的阻礙,就收覆了原南京歸德府(今河南商丘)。
沿途沒有敵軍。
蒙古人像是消失了一樣,任憑宋軍進入河南。全子才沒有停留,他率軍直奔終極目標開封城。在他身後,主帥趙葵也盡起兩淮精兵,帶著眾多器甲戰械,向開封運動。
先收覆三京,再據關守河,這是地理所決定的必然步驟。
全子才在七月上旬入開封。
開封也已是一座死城。宋軍鼓噪吶喊進城,城裏一片寂靜,回應他們的只是空曠的回音。經點查,偌大開封城,曾經出現居民百萬的人間奇跡,現只剩下了不到三百戶人口。這就是金國百年經營的結果,這就是蒙古人入侵之後的局面。
仍然不見蒙古軍,按說全子才應該繼續進軍,直抵黃河南岸,完成既定目標。可是他就此按兵不動,直到半個月之後,主帥趙葵也抵達了開封。
趙葵大怒,既而狂怒,再而沮喪。
大怒是因為全子才,如此良機,坐殆盡失,按律當斬。可是他巡視一圈之後,發現入城的宋軍早就沒有糧食了,半個多月只吃蒿草和面做的餅,這樣怎麽能去打仗?
狂怒是為了運糧。
計劃中由京湖區域運送的糧草遲遲不到,經查是因為某些人的小動作。是史嵩之,這個北進的反對派哪怕被停職了,仍然在搞風攪雨,教唆京湖制置司在運糧上陽奉陰違,著實該殺!
可是轉瞬間趙葵又變得沮喪。關於運糧,也許是史嵩之暗中下絆子,可一路北行,走的是什麽路他比誰都清楚。
那根本不是人走的路。
在蒙、金戰爭中,蒙古人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決開了黃河寸金堤,黃河泛濫成災,道路水深至腰,有時甚至會淹沒脖頸,健壯的士兵帶著軍械走都萬分艱難,更何況牛馬人力所拉的運糧車?!這不是誰能用鼓動教唆就能達到的阻撓,更不是誰能用鼓動命令就能克服的困難。
還能繼續北進嗎?
理智點,應該讓軍隊休整了。可三京已覆其二,黃河近在眼前,只差臨門一腳的事,誰能舍得這千載時機?趙葵命令立即挺進洛陽,就此把黃河南岸的要塞都占領,之後再休整也不遲。宋軍旋即以徐敏之為監軍,率領一萬三千人進取洛陽;楊義領兵一萬五千為後援,搜盡開封城,為他們各自攜帶了五天的口糧。
糧食,再一次成為了最重要的戰略物資。
七月末,徐敏之進入洛陽城。至此,宋軍拼盡全力,終於達到了原定目標,所差的只剩下一座潼關了。可他們再也沒辦法前進一步,連在原地生存都是件高難度的事。洛陽城裏一粒米都沒有,有的只是蒙古軍剛剛撤走的各種跡象。
一陣寒風在宋軍心頭掠過,洛陽城裏的蒙古軍去了哪裏?
很快,消息傳來。作為後援部隊的楊義在洛陽城外被蒙古軍偷襲,一萬五千人死傷殆盡,近一半落入滾滾洛水之中,楊義本人僅以身免。蒙古軍終於出現了,直接把入洛宋軍分成兩段,入城的畫地為牢,野外的盡數殲滅,至此宋軍進退兩難。
每一個宋朝大兵都清楚了眼前的局勢。蒙古人之所以大量撤軍,讓出整個河南區域任憑南宋北進,完全是挖了個大坑。千載一時的機會要不要,不要,那是兩百餘年的盼望,誰舍得;要,就會像眼前這樣,戰線漫長,無法供給,主動送上門去,讓蒙古軍各個擊破。
而蒙古軍只需要一支編制很小的部隊,就足以實施這個計劃。
八月一日,洛陽城裏的宋軍終於絕糧。絕糧的意思是所有能吃的都已經吃光,包括戰馬。第二天,宋軍決定撤退。
洛陽距開封不遠,距南宋邊境很遠,可徐敏之根本不敢向開封撤,那會把火引向己方大部隊,而所謂的大部隊也早就筋疲力盡。
徐敏之率部向南突圍,蒙古軍追擊百餘裏,宋軍死傷慘重,很多與其說是戰死的,不如說是疲勞饑餓而死。主將徐敏之身中箭傷,在三百餘名殘兵護擁下苦戰七天,終於逃回南宋邊郡光州。
消息很快傳到開封,趙主將最初決定立即增援,可部下們勸他正視現實,別說開封城裏的宋軍到底有多少戰力,光是洛陽城的條件,就會讓它變成個填不滿的坑。趁現在沒餓到徐敏之的程度,馬上後撤吧。馬上的意思是,第二天一早立即啟程。
消息很慢才傳進臨安。
南宋的皇帝陛下忙著把先前頒發的各種嘉獎令,甚至派去河南祭奠祖陵的指令都收回來。之前一直是進展、喜報,誰知道形勢急轉直下,宋軍已經一潰千裏。更加郁悶的是,後方的糧食此時終於運進了河南境內,可是再也運不出來了……
這件事發生在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進軍的終點站是洛陽,史書稱之為“端平入洛”。行動持續了近兩個月,以輕率出師始,以倉皇敗退終,留下的是一片荒唐可笑的印象。臨安城裏剛剛開始親政的皇帝啊,您還真是天真、純潔、可愛。
事後盤點一下,端平入洛有三個直接後果:第一,物質傷害。南宋國防力量被急劇削弱,軍民死傷十餘萬人,近百萬石糧草遺留在敵境,戰械輜重損失無數;第二,心理傷害。南宋由剛剛的聯蒙滅金提升的士氣瞬間全沒了,從此徹底喪失了與蒙古主動爭勝的心氣,變得被動消極起來;第三,給了蒙古南侵的合理借口,連起碼的道義之爭都徹底輸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