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天亡此仇
關燈
小
中
大
蒙古軍從金西京城下撤退,抹然盡忠一時風頭盡出,華麗地進入中都城內,成為官方樹立的女真英雄典型,用以鼓舞士氣。
這時是公元1212年的秋冬之間,回到大歷史的天空下,蒙、金之間徹底決裂開戰,眼見著天翻地覆,大亂已成,曾經的東亞第一強國搖搖欲墜。如此巨變,南宋、西夏卻無動於衷,各自忙著各自的小事情。
先說一下西夏。
西夏的皇帝又換人了,靠取悅老婦人得以上位的夏襄宗被堂侄李遵頊推翻,一個多月後不幸暴病而亡。李遵頊自立為帝,改元“光定”,稱夏神宗。
這是一次標準的宮廷政變,政變原因很可能是夏神宗看不上堂叔的顛三倒四。為了國家利益,為了皇室永存,所以他鋌而走險。
從資歷上看,他完全可以這樣想。夏神宗是西夏諸帝中最有文采的一個,他是夏桓宗天慶十年(公元1203年)的廷試進士第一,也就是西夏當年的狀元。說實話,這真是歷史上少見的奇才,以漢人五千年歷史來算,也沒一個皇帝達到過。
全世界都期待著這位狀元皇帝的表現。
再說久違的南宋。
不是忘了說它,而是實在沒什麽好說的。新上任的權臣史彌遠實在是太卓越了,他迅速進入角色,幹得比曾經的韓國戚高明得太多。很多人想不通,一個沒經歷過什麽巨變,沒有過血淚發家史的中下級幹部,怎麽可能一下子就達到權臣的最高境界呢?
通過秦檜,我們知道權臣的最高境界是——把國家搞沈默。看似平靜祥和,實則一潭死水,沒有任何不同的聲音發出。
至於他是怎樣達到的,就和秦相公不同了。秦檜與女真人聯手,壓制南宋整個國家,連皇帝在內也不敢不從。這是強迫。史彌遠卻是陰柔狠毒,不動聲色,必要的時刻,他還懂得妥協。
比如就在這一年裏,在他的推動下,南宋頒布命令,聖人·朱撰寫的《論語集註》《孟子集註》作為太學讀本。以後官方科考的取才高下以此為標準。
理學界、道學家們一片歡呼:權臣,史聖明!!!
這就是南宋在天地如此巨變的大勢中所作出的應對。完全是鴕鳥行為,把腦袋紮進土裏之後,就覺得天下仍然太平,可以安然高臥。
再強調一點,南宋對剛剛發生的蒙、金之間的戰爭並不是一無所知。開禧北伐結束之後,南宋還像從前一樣每年都派使者在各個特殊日子去金國訪問,最近幾次因為戰爭沒能進入中都,回程時兩河、山東地區的慘狀都被他們看在眼裏。
南宋無動於衷。
江南的天空籠罩在粉紅色的桃花霧中,旖旎悱惻;塞北的風雲繼續變幻,凜冽的寒風從最北方不斷地吹來。一年之後,公元1213年秋天,成吉思汗的箭傷好了,覆仇之念大熾,決定再次出兵。正巧,同一時刻金國的東北方出現震蕩,兵力為之分散,這讓蒙古軍平白獲得了額外的助力。
那是成吉思汗在金西京城下中箭的前後,金國皇帝衛紹王完顏永濟不知哪根筋扭到了,突發奇想,在整個國土面積上尋找潛在的危機,覺得遼東那邊最緊迫,準確地說,是遼東方向的契丹人。
遼、金世仇。
為了防止契丹人借機報覆,完顏永濟下令每一戶遼民由二戶女真人夾居。這是赤裸裸的懷疑、猜忌、歧視、威脅,本就長期處於民族壓迫的契丹人再也忍受不了了,他們選擇反抗。
遼籍金國千戶耶律留哥出逃,在隆安(今吉林農安)一帶聚集契丹軍隊,很快達到了十幾萬軍力。作為現役高級軍官,他非常關註國際形勢,在第一時間派人與蒙古聯絡,效忠成吉思汗。
後院真的起火了!完顏永濟在佩服自己的遠見卓識之餘,迅速派出大軍平叛。原以為這些遼國遺民祖輩忍辱偷生,都只是些蛇鼠之輩,肯定手到擒來,卻不料起義之後的農奴煥然一新,比金國的正規軍強多了,耶律留哥大敗金軍,在遼東割據稱王。
金國的發源之地空了,蒙古人趁機發動了第三次滅金戰爭。
蒙古軍卷土重來,走的是上一次的舊道。他們出野狐嶺、經懷來,直奔中都。一路順暢,拔宣德,克德興,進兵至鎮州(今北京延慶)。
鎮州處於野狐嶺、居庸關之間。
蒙古人之所以選這條路,在於做熟不做生,曾經去過的,總是有把握些。可是這一次金國是有準備的,一共加強了兩道關卡。
第一關就是鎮州,第二關是居庸關。這兩關防住,就會阻蒙古軍於中都城外,連帶著兩河、山東諸道也變得安全。
說鎮州,雖名不見經傳,這時卻成為空前重鎮。金國權元帥右都監術虎高琪率領三十萬軍隊駐守,金廷又命尚書左丞相完顏綱率十萬人馬來幫忙。
一座要塞,屯兵四十萬。
這不是金國的兵多,而是一種全新的戰略。不再是上一戰野狐嶺兵力分散,讓蒙古軍各個擊破,而是逼迫蒙古軍進行集團軍決戰,以人海戰術壓倒對方。
想得不錯,實施起來卻犯了兩個大錯誤:
第一,術虎高琪和完顏綱兩人職位相當,誰也管不了誰。小小一座鎮州,出現兩套領導班子,聽誰的,不聽誰的?
第二,術虎高琪的三十萬兵力是雜牌軍。雜牌軍的成分很覆雜,基本上由非女真人的金國籍將士組成,比如前面的耶律留哥。這些人當年都是女真人所征服的奴隸,想讓他們在女真人大難臨頭時出力,是何等的異想天開。
本應出現的第一次蒙、金兩國的集團軍決戰,卻成了一觸即潰。雜牌軍根本無心應戰,連帶著把完顏綱的十萬大軍也夾裹在一起一哄而散。
戰火瞬間燒到了居庸關前。
居庸關不是一年前的居庸關了。這時它城上有炮,大門以鐵錮死,關前遠近布滿了鐵蒺藜,哪一種都針對著蒙古騎兵。
而蒙古軍卻沒有質的提高,攻城繼續是他們的短板。連平地築起的高墻都沒法逾越,更何況建在崇山峻嶺之間的純軍事要塞。
居庸關任憑蒙古軍強攻,始終不破。
蒙古軍被迫拐了個彎,他們暫時放棄了居庸關,轉向西行,取道飛狐口,南入紫荊關。這次變向非常突然,充分發揮了蒙古騎兵機動力舉世無雙的特點。當金廷知道消息,派兵去堵截時,已經來不及了。
紫荊關既破,華北平原一路坦途。
蒙古軍卻沒有趁勢前進,而是派出哲別率領輕騎飛襲居庸關的背後——南口,同時派另一支人馬悄悄繞回居庸關正面。當蒙古軍前後夾擊時,史書記載:“……金鼓之聲若白天下,金人猶睡未知也。比驚起,已莫能支吾,鋒鏑所及,流血被野。”
居庸關再一次倒塌在蒙古軍的馬前。
歷史在重演,每個女真人眼前都浮現出上一次的慘境。蒙古人再一次讓他們失算了,成吉思汗並沒有立即挺進中都城,而是突然間散開了隊伍。
他命令客臺、哈臺兩人率軍圍攻中都,其餘大軍分成了三路:術赤、察合臺、窩闊臺為右軍,循太行山以東南下;合撒兒、斡陳、拙赤鋤、薄察為左軍,循海岸線向東;成吉思汗本人攜幼子拖雷率中軍深入燕南。
戰爭在這三路大軍征戰的路線上鋪開。
術赤等右軍十月陷涿州,掠邢、洛、磁、相等州,轉年正月陷懷、孟、衛等州後抵達黃河,進入晉東南地區,掠澤、潞,沿太行山西側北還,三月拔石、嵐等州;
合撒兒等左軍蹂躪整條海岸線;
中路成吉思汗與拖雷出中都之南,十一月陷河間、滄、景,進入冊東,第二年正月陷濟南,進而分兵陷益都,遠及於登、萊、沂等州。至三月,大軍還駐於中都北郊。
直至這時,才對中都下手。可以確定的是,這時金國再沒有任何軍隊能支援其都城了。
成吉思汗可以很悠閑地坐在中都城下,等著女真人作出決定。可是他卻等不著老對手完顏永濟了,這個激起他反抗之心,進而南侵金國的“庸懦”之人,已經成為了歷史。
這要從居庸關陷落時說起。那時中都大門驟失,上次的慘痛讓完顏永濟徹底慌亂。他忙不疊地調集所有兵力來護衛都城,這其中就包括上一次造成惡劣影響,還被他委以重職的胡沙虎。
胡沙虎權右副元帥,領兵屯駐中都城北。
這人一天到晚什麽事都不做,只是打獵喝酒。完顏永濟派人去責備他,敦促他趕快備戰。他突然間暴怒,一把摔死了正在調教餵養的鷂鷹,帶著軍隊就沖進了中都城。
胡沙虎直入皇宮,把完顏永濟給揪了出去。完顏永濟就此下臺,一個月後暴斃,新皇帝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孫子、金章宗完顏璟的哥哥完顏珣。
完顏珣稱金宣宗,胡沙虎要挾他把完顏永濟廢為庶人,以便為其抹去弒君的罪名。金宣宗覺得不錯,這樣也正好表明自己的上位很合法。
這就是為什麽前面提到完顏永濟的時候說他是“金國皇帝衛紹王完顏永濟”,此人當了五年金帝,卻沒有廟號、謚號,金國不承認他是正統,和從前的完顏亮差不多。
這時是當年的八月末,成吉思汗還在縱兵四野,中都城下只是蒙古軍的一小部分,胡沙虎決定主動出擊。還不錯,他本人出戰居然打贏了,可是腳卻扭傷了,估計是非常疼,所以他回城養傷,部隊交給從鎮州城敗回來的術虎高琪,嚴令其必須取勝。
——“勝則贖罪,敗則斬汝。”
術虎高琪被逼上了絕路。蒙古軍是那麽好贏的,居然只能勝不能敗?!苦悶中術虎高琪回憶起不久前兩人還是平級,這時居然被對方呼來喚去,這是為什麽呢?
無非是造反……很好,照搬。
十月間,術虎高琪率軍殺進中都,讓皇城第二次流血。胡沙虎被殺,軍政要權落進了術虎高琪的手裏。成吉思汗轉年回到中都城下,城裏的敵人已經更新換代。
金宣宗、術虎高琪根本不敢應戰,金國求和,把衛紹王完顏永濟的女兒岐國公主嫁給了成吉思汗,並以金帛、童男女五百人、繡衣三千件、禦馬三千匹為獻。
蒙古滿載戰利品回返漠北,在他們身後是更加殘破的中原大地。如果說上一次戰爭金國是元氣大傷的話,這時幾乎元氣盡失。
眼下的中都城,仿佛是汪洋中的一只孤獨小船。城裏自都統到謀克,高級軍官不下萬人,這非常像後世納粹德國覆滅前的柏林,士兵基本沒有了,抵抗的全是軍官。不同的是,這時的中都城內人心渙散,“將帥皆不肯戰”。
不想打還是小事,重要的是生活都成了問題。
中都城周邊遠至千裏之外都成了大片的焦土,河南、河北、山東全被燒掠一空,連糧食都沒法支援都城,何談效忠?
金政權名存實亡。蒙古軍還在塞外虎視,朝發可夕至,這樣下去,簡直是坐以待斃。中都城無法再支撐下去,這已經是定局。
金廷遂出現遷都的提議。
中都棄守分為兩派。以左丞相徒單鎰為首的抵抗派認為固守中都才是上策,因為山陵、宗廟、百司、庶府全在於此,況且地勢有利,野狐嶺、居庸關、紫荊關等天險要塞只要防守得當,完全可以擋住蒙古軍。反之如果放棄中都,則北路盡失,中原就失去了一多半。
逃跑派以元帥左都監完顏弼為首,他們認為放棄中都才是理智的,而遷往南京府,即北宋原都城開封,則南有淮水,北有黃河,西面是千古天險潼關,足以防禦以騎兵為主要戰力的蒙古軍。
兩邊相持不下,新皇帝完顏珣沒法決斷。關鍵時刻一個消息傳進中都,金國派去征討遼東耶律留哥的四十萬大軍敗了,女真發源之地失去了控制!
金廷再也無法淡定,不只是蒙古,連契丹人都在卷土重來,這還商量什麽,逃,立即逃。公元1214年五月,金宣宗留右丞相兼都元帥完顏承暉、尚書左丞相抹然盡忠輔佐金國太子完顏守忠留守中都,他則帶著百官、後宮倉皇南竄。
開封做國都到底好不好,百年北宋早是明證,這根本不必再論。但限於眼前形勢,金廷再固守中都,不必蒙古軍攻城,估計都會餓死。
這就是現實。
只有逃跑,以生存的名義。但是要跑就好好跑嘛,金國的皇帝不知怎麽搞的,接二連三的不管誰上臺,都有各種的不著調。
完顏珣凝視車外,忽然想起隨行的軍隊有很大一部分是雜牌軍,這些都是正在造反的異族人,危急關頭還帶在身邊,並且武器裝備齊全,是不是太不安全了呢?
他下令繳回雜牌軍的馬匹、鎧甲,勉強留給他們兵刃。
這個命令讓本就軍心不定的雜牌軍立即嘩變。他們殺了下令的女真軍官,全軍返回中都。中都城的完顏承暉聞變,派軍封鎖盧溝橋,防止叛軍進城。雜牌軍非常熟悉地勢,他們分兵悄悄渡過橋南,兩面夾擊,大敗中都守軍。
之後他們聯絡遼東的耶律留哥,向北進發投降蒙古。
種種因素疊加,成吉思汗知道時機成熟了。他根本不必再次親征,只需要派幾員戰將,就足以了結金國的中都城。
成吉思汗以金國南遷敗盟為理由,派大將三木合拔都及契丹降將石抹明安率軍與中都雜牌軍會合,南下圍攻中都。
同時,西夏新上任的狀元皇帝夏神宗李遵頊也終於顯示出了他的才幹。此人嚴格遵守蒙古、西夏的主仆關系,派兵聯蒙伐金。
四面八方的壞消息,讓金宣宗在開封城裏也心驚膽戰。他日思夜想,非常周到地考慮了局勢之後,作出了一個決定。
把皇太子從中都城調出來,火速送到他的身邊。
這讓中都城,乃至於整個金國都明白了政府的潛臺詞——徹底放棄中都。城裏的人心立即散了,之所以還能支撐,完全是因為留守完顏承暉是個堅定的金國主義者,誓死抵抗,再加上抹然盡忠這個及時樹立起來的抗蒙英雄,提供了充足的抵抗熱情。
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連金宣宗也清楚這一點,所以他迅速調集軍力、物資向中都靠攏。金國元帥左監軍完顏永錫率領中山、真定兩州兵馬,元帥左都監烏古論慶壽領大名軍、西南路、河北眾軍兵馬,禦史中丞李英負責運糧,在參知政事大名行省孛術魯德裕居中調遣下,圖救中都。
這些人都是去送死的,離中都還很遠,就被蒙古軍聚殲。糧食被蒙古軍運到了中都城下,當場焚燒,加速了城內女真人的絕望。
即使這樣,中都城仍然堅守了近六個月。可以想象,這時的中都城內會是什麽樣的悲慘狀況。沒錯,人吃人,所有還活著的人,都以人肉為食。
再也挺不下去了,抹然盡忠趁著還能行動,及時南逃;完顏承暉服毒自盡,與中都城共存亡。至此,由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伊始,近六十年的金國都城陷落。
這不是一座城的問題,它牽扯了整個江北大局。以此為契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系列的變化隨之而起。包括河南、河北、遼東、山東,各種勢力,連同民間的土豪、農民、流民等,都或主動或被迫地參與了進來。
從北向南,先從最北端的遼東說起。
耶律留哥戰勝了龐大的金國討伐軍,自稱遼王,進而攻破金東京遼陽府,盡有遼東州郡。他的部下勸他稱帝建國,重立遼國。
這是契丹人百年以來的夙願,也是他進一步收攏民心、趁亂樹立國際地位的好時機。千載一時,他需要做的就是接受。
可他竟然拒絕。寧願眾叛親離也要拒絕。他帶著兒子薛阇去遙遠的漠北草原投奔成吉思汗,聲稱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不食言叛蒙。
成吉思汗大為欣賞,漠北之外無數人對之鄙視。這樣好的機會都不願意直立行走,真是個天生的奴才。不是金國的奴才,就是蒙古的奴才。
說這些話的都是數學不及格的人。多麽簡單啊,這時遼東的契丹人能戰勝四十萬金國主伐軍,實力相當不俗。可這又怎樣呢,真的能和金國相抗衡嗎?
根本不能。
而金人舉全國之力,仍被蒙古軍摧枯拉朽般戰勝,這意味著叛蒙必死,毫無前途!就是這麽簡單的對比,認識到了,算是明智;被所謂的千載一時迷了眼的,只能算是愚蠢。
歷史的進程證明了這些。
耶律留哥父子在蒙古重新起家,幾年後重回遼東,之前拋棄他的部下那不廝此時已經稱帝了,卻被蒙古軍一掃而平。進而另一股找不到上級領導,孤獨地在遼東立國的女真人蒲鮮萬奴也被搞定。這個功勞被記錄在蒙古大將木華黎的名下。
木華黎是蒙古軍人中的另類。他似乎不是在漠北草原上土生土長的蒙古人,他不粗魯。成吉思汗在對待敵人時經常會蔑視地罵人、吐唾沫,可他不會。他溫文細致,安靜理智,仿佛是在漢地留學深造過似的。
連他的戰術,都層次分明,有著與漠北寒帶民族野戰截然不同的策略。於是他在蒙古開始攻入金國時就被成吉思汗委以重任,單獨負責了超大面積的攻擊權、治理權。
如此被重用。他的出身卻只是奴隸。
如果說蒙古人的崛起是因為他們無與倫比的勇武,是因為有鐵木真這樣少有的大天才,那麽木華黎也毫不遜色,像是個奇跡。不識字的塞外潦倒貴族,不識字的奴隸天才將軍,這些都是無法解釋的,可實實在在地存在,他們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木華黎的身影籠罩著遼東,很快就會向南發展,進而拓展整片中原地帶。在那之前,再說一下河北、山東等地區的民間起義。
久受女真人壓迫的各民族,尤其是漢族,在金國中都陷落、金帝南逃的情況下,爆發了金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民間起義。起義軍大多以“紅襖”為號,史稱“紅襖軍”。
起義的原因很簡單,生存。生存問題,多年以來一直存在。比如金章宗完顏璟時期為了享樂,使“腴田沃野盡入勢家,塋墓井竈悉為軍有”,將民間財富搜刮殆盡,底層的怒火早就點燃了,之所以沒燒起來,只是因為那時金國還是東亞最大而已。
此時金軍雖然崩潰,可老百姓的日子更加難熬。一點都不誇張地說,那時黃河以北中原各地是真正的地獄。
即使不為仇恨,只為生存,都得拿起刀槍。
紅襖軍起義,規模較大的有益都楊安兒、濰州李全、泰安劉二祖、濟南夏全、兗州郝定,其餘的小股部隊星落間雜,不下數十支。
這些起義部隊在蒙古軍的攻擊中產生、壯大,在蒙古軍撤退之後,大部分被消滅,因為金國騰出手來了,可以分出軍力去平叛。
金國下了血本,派出了最精銳的、連國都危在旦夕都舍不得動用的花帽軍。這是一支建制不大、戰鬥力達到傳奇程度的部隊,不久之後他們會與蒙古軍在戰場上相遇。
花帽軍的戰略目的很明確,先集中兵力狠打紅襖軍中的一支主力,立威之後再招降其餘。楊安兒第一個向前沖,他的部隊達到十萬以上,可是一觸即潰,他本人從慌不擇路到無處可逃到乘船入海,直到逃離了陸地才喘了口氣。
可惜他上錯了船,那年頭一個劃船的都不是良民。堂堂十萬之眾起義軍的大首領,居然被船家陷害掉進海裏淹死了。
楊安兒死後,餘部數萬人由其妹妹楊妙真率領,與李全合軍繼續抗金。
花帽軍第二步,招降劉二祖。很可能是因為楊安兒一役沒能斬草除根,所以劉二祖根本不怕,此人殊死抵抗,一年後兵敗被殺。
郝定收編了劉二祖、楊安兒的部分餘眾,達到六萬人。此人心氣特高,只有這些力量就急吼吼地自稱大漢皇帝,設署官府,大肆封官。他的結果可想而知,花帽軍正愁找不到重點,立即全力剿殺。郝定被抓到了開封城殺頭示眾。
起義軍剩餘部隊歸附李全,李全成為最後一支有實力的紅襖軍。現實讓他變聰明了,他不再和金國硬碰硬,而是伸長了手腳,在蒙古、金、南宋之間不斷游移,尋找生存壯大的機會。
李全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過程很有代表性,可以在史書中開一個單章。那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努力,而是眾多勢力合縱連橫的大舞臺。蒙古、金、南宋都在他的身上折射出了各自的戰略政策。
稍後說他。
最後看南宋。世間大亂,天翻地覆,長江以南卻平靜如昔。針對蒙古的興起、金國的衰落,宋人的態度是“天亡此仇”!
非常高興,非常有誠意的幸災樂禍。宋人從來沒有淡忘對女真人的仇恨,多年以來一直在謀求著以戰爭的方式討還血債。這時金國在蒙古軍的攻打下瀕臨滅亡,他們希望越快越好、越慘越好。
至於說有人提出金國橫亙於南宋、蒙古之間,應該適時地支援金國,讓女真人始終為宋人擋災……這種聲音剛剛露頭,立即被人圍攻。太學生們俯闕上書,要求立斬此人以謝天下!
再沒人敢亂講話了。
宋廷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暫不出兵助戰,加速金國的滅亡。並且停止歲幣,坐山觀虎鬥,讓國家置身事外,讓所有的異族人自相殘殺,彼此削弱。
這樣,南宋的利益能達到最大化。
站在歷史的大天空下審視這個決定,絕大多數的後世人嗤之以鼻,這和當年女真人興起時,宋人聯金滅遼,以報覆百年間遼人的欺壓何其相似。忘了前門驅虎後門進狼,忘了能滅掉舊仇的異族當然比舊仇更強,之後直接接壤,被欺負得比之前更狠。
不長記性。
可反之就一定好嗎?
支持金國,是出錢支持,還是出兵支持?不管是哪一種,哪怕既出錢又出入全方位支持,就能阻擋蒙古軍隊了嗎?
何其天真。
這就像當年如果大宋支持遼國,可遼國動輒一戰損軍失地成天文數字,北宋要怎樣支持,才能挽回這種頹勢?
這樣說,並不是助長異族威勢,散發頹廢、不作為、必亡言論,而是冷靜客觀地反向思維,目的在於設身處地地以南宋的視角去看待具體問題,而不是事發幾百年之後,拿著史書看結果,居高臨下地去嘲笑、鄙視。那太無情了。不公平,也不理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時是公元1212年的秋冬之間,回到大歷史的天空下,蒙、金之間徹底決裂開戰,眼見著天翻地覆,大亂已成,曾經的東亞第一強國搖搖欲墜。如此巨變,南宋、西夏卻無動於衷,各自忙著各自的小事情。
先說一下西夏。
西夏的皇帝又換人了,靠取悅老婦人得以上位的夏襄宗被堂侄李遵頊推翻,一個多月後不幸暴病而亡。李遵頊自立為帝,改元“光定”,稱夏神宗。
這是一次標準的宮廷政變,政變原因很可能是夏神宗看不上堂叔的顛三倒四。為了國家利益,為了皇室永存,所以他鋌而走險。
從資歷上看,他完全可以這樣想。夏神宗是西夏諸帝中最有文采的一個,他是夏桓宗天慶十年(公元1203年)的廷試進士第一,也就是西夏當年的狀元。說實話,這真是歷史上少見的奇才,以漢人五千年歷史來算,也沒一個皇帝達到過。
全世界都期待著這位狀元皇帝的表現。
再說久違的南宋。
不是忘了說它,而是實在沒什麽好說的。新上任的權臣史彌遠實在是太卓越了,他迅速進入角色,幹得比曾經的韓國戚高明得太多。很多人想不通,一個沒經歷過什麽巨變,沒有過血淚發家史的中下級幹部,怎麽可能一下子就達到權臣的最高境界呢?
通過秦檜,我們知道權臣的最高境界是——把國家搞沈默。看似平靜祥和,實則一潭死水,沒有任何不同的聲音發出。
至於他是怎樣達到的,就和秦相公不同了。秦檜與女真人聯手,壓制南宋整個國家,連皇帝在內也不敢不從。這是強迫。史彌遠卻是陰柔狠毒,不動聲色,必要的時刻,他還懂得妥協。
比如就在這一年裏,在他的推動下,南宋頒布命令,聖人·朱撰寫的《論語集註》《孟子集註》作為太學讀本。以後官方科考的取才高下以此為標準。
理學界、道學家們一片歡呼:權臣,史聖明!!!
這就是南宋在天地如此巨變的大勢中所作出的應對。完全是鴕鳥行為,把腦袋紮進土裏之後,就覺得天下仍然太平,可以安然高臥。
再強調一點,南宋對剛剛發生的蒙、金之間的戰爭並不是一無所知。開禧北伐結束之後,南宋還像從前一樣每年都派使者在各個特殊日子去金國訪問,最近幾次因為戰爭沒能進入中都,回程時兩河、山東地區的慘狀都被他們看在眼裏。
南宋無動於衷。
江南的天空籠罩在粉紅色的桃花霧中,旖旎悱惻;塞北的風雲繼續變幻,凜冽的寒風從最北方不斷地吹來。一年之後,公元1213年秋天,成吉思汗的箭傷好了,覆仇之念大熾,決定再次出兵。正巧,同一時刻金國的東北方出現震蕩,兵力為之分散,這讓蒙古軍平白獲得了額外的助力。
那是成吉思汗在金西京城下中箭的前後,金國皇帝衛紹王完顏永濟不知哪根筋扭到了,突發奇想,在整個國土面積上尋找潛在的危機,覺得遼東那邊最緊迫,準確地說,是遼東方向的契丹人。
遼、金世仇。
為了防止契丹人借機報覆,完顏永濟下令每一戶遼民由二戶女真人夾居。這是赤裸裸的懷疑、猜忌、歧視、威脅,本就長期處於民族壓迫的契丹人再也忍受不了了,他們選擇反抗。
遼籍金國千戶耶律留哥出逃,在隆安(今吉林農安)一帶聚集契丹軍隊,很快達到了十幾萬軍力。作為現役高級軍官,他非常關註國際形勢,在第一時間派人與蒙古聯絡,效忠成吉思汗。
後院真的起火了!完顏永濟在佩服自己的遠見卓識之餘,迅速派出大軍平叛。原以為這些遼國遺民祖輩忍辱偷生,都只是些蛇鼠之輩,肯定手到擒來,卻不料起義之後的農奴煥然一新,比金國的正規軍強多了,耶律留哥大敗金軍,在遼東割據稱王。
金國的發源之地空了,蒙古人趁機發動了第三次滅金戰爭。
蒙古軍卷土重來,走的是上一次的舊道。他們出野狐嶺、經懷來,直奔中都。一路順暢,拔宣德,克德興,進兵至鎮州(今北京延慶)。
鎮州處於野狐嶺、居庸關之間。
蒙古人之所以選這條路,在於做熟不做生,曾經去過的,總是有把握些。可是這一次金國是有準備的,一共加強了兩道關卡。
第一關就是鎮州,第二關是居庸關。這兩關防住,就會阻蒙古軍於中都城外,連帶著兩河、山東諸道也變得安全。
說鎮州,雖名不見經傳,這時卻成為空前重鎮。金國權元帥右都監術虎高琪率領三十萬軍隊駐守,金廷又命尚書左丞相完顏綱率十萬人馬來幫忙。
一座要塞,屯兵四十萬。
這不是金國的兵多,而是一種全新的戰略。不再是上一戰野狐嶺兵力分散,讓蒙古軍各個擊破,而是逼迫蒙古軍進行集團軍決戰,以人海戰術壓倒對方。
想得不錯,實施起來卻犯了兩個大錯誤:
第一,術虎高琪和完顏綱兩人職位相當,誰也管不了誰。小小一座鎮州,出現兩套領導班子,聽誰的,不聽誰的?
第二,術虎高琪的三十萬兵力是雜牌軍。雜牌軍的成分很覆雜,基本上由非女真人的金國籍將士組成,比如前面的耶律留哥。這些人當年都是女真人所征服的奴隸,想讓他們在女真人大難臨頭時出力,是何等的異想天開。
本應出現的第一次蒙、金兩國的集團軍決戰,卻成了一觸即潰。雜牌軍根本無心應戰,連帶著把完顏綱的十萬大軍也夾裹在一起一哄而散。
戰火瞬間燒到了居庸關前。
居庸關不是一年前的居庸關了。這時它城上有炮,大門以鐵錮死,關前遠近布滿了鐵蒺藜,哪一種都針對著蒙古騎兵。
而蒙古軍卻沒有質的提高,攻城繼續是他們的短板。連平地築起的高墻都沒法逾越,更何況建在崇山峻嶺之間的純軍事要塞。
居庸關任憑蒙古軍強攻,始終不破。
蒙古軍被迫拐了個彎,他們暫時放棄了居庸關,轉向西行,取道飛狐口,南入紫荊關。這次變向非常突然,充分發揮了蒙古騎兵機動力舉世無雙的特點。當金廷知道消息,派兵去堵截時,已經來不及了。
紫荊關既破,華北平原一路坦途。
蒙古軍卻沒有趁勢前進,而是派出哲別率領輕騎飛襲居庸關的背後——南口,同時派另一支人馬悄悄繞回居庸關正面。當蒙古軍前後夾擊時,史書記載:“……金鼓之聲若白天下,金人猶睡未知也。比驚起,已莫能支吾,鋒鏑所及,流血被野。”
居庸關再一次倒塌在蒙古軍的馬前。
歷史在重演,每個女真人眼前都浮現出上一次的慘境。蒙古人再一次讓他們失算了,成吉思汗並沒有立即挺進中都城,而是突然間散開了隊伍。
他命令客臺、哈臺兩人率軍圍攻中都,其餘大軍分成了三路:術赤、察合臺、窩闊臺為右軍,循太行山以東南下;合撒兒、斡陳、拙赤鋤、薄察為左軍,循海岸線向東;成吉思汗本人攜幼子拖雷率中軍深入燕南。
戰爭在這三路大軍征戰的路線上鋪開。
術赤等右軍十月陷涿州,掠邢、洛、磁、相等州,轉年正月陷懷、孟、衛等州後抵達黃河,進入晉東南地區,掠澤、潞,沿太行山西側北還,三月拔石、嵐等州;
合撒兒等左軍蹂躪整條海岸線;
中路成吉思汗與拖雷出中都之南,十一月陷河間、滄、景,進入冊東,第二年正月陷濟南,進而分兵陷益都,遠及於登、萊、沂等州。至三月,大軍還駐於中都北郊。
直至這時,才對中都下手。可以確定的是,這時金國再沒有任何軍隊能支援其都城了。
成吉思汗可以很悠閑地坐在中都城下,等著女真人作出決定。可是他卻等不著老對手完顏永濟了,這個激起他反抗之心,進而南侵金國的“庸懦”之人,已經成為了歷史。
這要從居庸關陷落時說起。那時中都大門驟失,上次的慘痛讓完顏永濟徹底慌亂。他忙不疊地調集所有兵力來護衛都城,這其中就包括上一次造成惡劣影響,還被他委以重職的胡沙虎。
胡沙虎權右副元帥,領兵屯駐中都城北。
這人一天到晚什麽事都不做,只是打獵喝酒。完顏永濟派人去責備他,敦促他趕快備戰。他突然間暴怒,一把摔死了正在調教餵養的鷂鷹,帶著軍隊就沖進了中都城。
胡沙虎直入皇宮,把完顏永濟給揪了出去。完顏永濟就此下臺,一個月後暴斃,新皇帝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孫子、金章宗完顏璟的哥哥完顏珣。
完顏珣稱金宣宗,胡沙虎要挾他把完顏永濟廢為庶人,以便為其抹去弒君的罪名。金宣宗覺得不錯,這樣也正好表明自己的上位很合法。
這就是為什麽前面提到完顏永濟的時候說他是“金國皇帝衛紹王完顏永濟”,此人當了五年金帝,卻沒有廟號、謚號,金國不承認他是正統,和從前的完顏亮差不多。
這時是當年的八月末,成吉思汗還在縱兵四野,中都城下只是蒙古軍的一小部分,胡沙虎決定主動出擊。還不錯,他本人出戰居然打贏了,可是腳卻扭傷了,估計是非常疼,所以他回城養傷,部隊交給從鎮州城敗回來的術虎高琪,嚴令其必須取勝。
——“勝則贖罪,敗則斬汝。”
術虎高琪被逼上了絕路。蒙古軍是那麽好贏的,居然只能勝不能敗?!苦悶中術虎高琪回憶起不久前兩人還是平級,這時居然被對方呼來喚去,這是為什麽呢?
無非是造反……很好,照搬。
十月間,術虎高琪率軍殺進中都,讓皇城第二次流血。胡沙虎被殺,軍政要權落進了術虎高琪的手裏。成吉思汗轉年回到中都城下,城裏的敵人已經更新換代。
金宣宗、術虎高琪根本不敢應戰,金國求和,把衛紹王完顏永濟的女兒岐國公主嫁給了成吉思汗,並以金帛、童男女五百人、繡衣三千件、禦馬三千匹為獻。
蒙古滿載戰利品回返漠北,在他們身後是更加殘破的中原大地。如果說上一次戰爭金國是元氣大傷的話,這時幾乎元氣盡失。
眼下的中都城,仿佛是汪洋中的一只孤獨小船。城裏自都統到謀克,高級軍官不下萬人,這非常像後世納粹德國覆滅前的柏林,士兵基本沒有了,抵抗的全是軍官。不同的是,這時的中都城內人心渙散,“將帥皆不肯戰”。
不想打還是小事,重要的是生活都成了問題。
中都城周邊遠至千裏之外都成了大片的焦土,河南、河北、山東全被燒掠一空,連糧食都沒法支援都城,何談效忠?
金政權名存實亡。蒙古軍還在塞外虎視,朝發可夕至,這樣下去,簡直是坐以待斃。中都城無法再支撐下去,這已經是定局。
金廷遂出現遷都的提議。
中都棄守分為兩派。以左丞相徒單鎰為首的抵抗派認為固守中都才是上策,因為山陵、宗廟、百司、庶府全在於此,況且地勢有利,野狐嶺、居庸關、紫荊關等天險要塞只要防守得當,完全可以擋住蒙古軍。反之如果放棄中都,則北路盡失,中原就失去了一多半。
逃跑派以元帥左都監完顏弼為首,他們認為放棄中都才是理智的,而遷往南京府,即北宋原都城開封,則南有淮水,北有黃河,西面是千古天險潼關,足以防禦以騎兵為主要戰力的蒙古軍。
兩邊相持不下,新皇帝完顏珣沒法決斷。關鍵時刻一個消息傳進中都,金國派去征討遼東耶律留哥的四十萬大軍敗了,女真發源之地失去了控制!
金廷再也無法淡定,不只是蒙古,連契丹人都在卷土重來,這還商量什麽,逃,立即逃。公元1214年五月,金宣宗留右丞相兼都元帥完顏承暉、尚書左丞相抹然盡忠輔佐金國太子完顏守忠留守中都,他則帶著百官、後宮倉皇南竄。
開封做國都到底好不好,百年北宋早是明證,這根本不必再論。但限於眼前形勢,金廷再固守中都,不必蒙古軍攻城,估計都會餓死。
這就是現實。
只有逃跑,以生存的名義。但是要跑就好好跑嘛,金國的皇帝不知怎麽搞的,接二連三的不管誰上臺,都有各種的不著調。
完顏珣凝視車外,忽然想起隨行的軍隊有很大一部分是雜牌軍,這些都是正在造反的異族人,危急關頭還帶在身邊,並且武器裝備齊全,是不是太不安全了呢?
他下令繳回雜牌軍的馬匹、鎧甲,勉強留給他們兵刃。
這個命令讓本就軍心不定的雜牌軍立即嘩變。他們殺了下令的女真軍官,全軍返回中都。中都城的完顏承暉聞變,派軍封鎖盧溝橋,防止叛軍進城。雜牌軍非常熟悉地勢,他們分兵悄悄渡過橋南,兩面夾擊,大敗中都守軍。
之後他們聯絡遼東的耶律留哥,向北進發投降蒙古。
種種因素疊加,成吉思汗知道時機成熟了。他根本不必再次親征,只需要派幾員戰將,就足以了結金國的中都城。
成吉思汗以金國南遷敗盟為理由,派大將三木合拔都及契丹降將石抹明安率軍與中都雜牌軍會合,南下圍攻中都。
同時,西夏新上任的狀元皇帝夏神宗李遵頊也終於顯示出了他的才幹。此人嚴格遵守蒙古、西夏的主仆關系,派兵聯蒙伐金。
四面八方的壞消息,讓金宣宗在開封城裏也心驚膽戰。他日思夜想,非常周到地考慮了局勢之後,作出了一個決定。
把皇太子從中都城調出來,火速送到他的身邊。
這讓中都城,乃至於整個金國都明白了政府的潛臺詞——徹底放棄中都。城裏的人心立即散了,之所以還能支撐,完全是因為留守完顏承暉是個堅定的金國主義者,誓死抵抗,再加上抹然盡忠這個及時樹立起來的抗蒙英雄,提供了充足的抵抗熱情。
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連金宣宗也清楚這一點,所以他迅速調集軍力、物資向中都靠攏。金國元帥左監軍完顏永錫率領中山、真定兩州兵馬,元帥左都監烏古論慶壽領大名軍、西南路、河北眾軍兵馬,禦史中丞李英負責運糧,在參知政事大名行省孛術魯德裕居中調遣下,圖救中都。
這些人都是去送死的,離中都還很遠,就被蒙古軍聚殲。糧食被蒙古軍運到了中都城下,當場焚燒,加速了城內女真人的絕望。
即使這樣,中都城仍然堅守了近六個月。可以想象,這時的中都城內會是什麽樣的悲慘狀況。沒錯,人吃人,所有還活著的人,都以人肉為食。
再也挺不下去了,抹然盡忠趁著還能行動,及時南逃;完顏承暉服毒自盡,與中都城共存亡。至此,由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伊始,近六十年的金國都城陷落。
這不是一座城的問題,它牽扯了整個江北大局。以此為契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系列的變化隨之而起。包括河南、河北、遼東、山東,各種勢力,連同民間的土豪、農民、流民等,都或主動或被迫地參與了進來。
從北向南,先從最北端的遼東說起。
耶律留哥戰勝了龐大的金國討伐軍,自稱遼王,進而攻破金東京遼陽府,盡有遼東州郡。他的部下勸他稱帝建國,重立遼國。
這是契丹人百年以來的夙願,也是他進一步收攏民心、趁亂樹立國際地位的好時機。千載一時,他需要做的就是接受。
可他竟然拒絕。寧願眾叛親離也要拒絕。他帶著兒子薛阇去遙遠的漠北草原投奔成吉思汗,聲稱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不食言叛蒙。
成吉思汗大為欣賞,漠北之外無數人對之鄙視。這樣好的機會都不願意直立行走,真是個天生的奴才。不是金國的奴才,就是蒙古的奴才。
說這些話的都是數學不及格的人。多麽簡單啊,這時遼東的契丹人能戰勝四十萬金國主伐軍,實力相當不俗。可這又怎樣呢,真的能和金國相抗衡嗎?
根本不能。
而金人舉全國之力,仍被蒙古軍摧枯拉朽般戰勝,這意味著叛蒙必死,毫無前途!就是這麽簡單的對比,認識到了,算是明智;被所謂的千載一時迷了眼的,只能算是愚蠢。
歷史的進程證明了這些。
耶律留哥父子在蒙古重新起家,幾年後重回遼東,之前拋棄他的部下那不廝此時已經稱帝了,卻被蒙古軍一掃而平。進而另一股找不到上級領導,孤獨地在遼東立國的女真人蒲鮮萬奴也被搞定。這個功勞被記錄在蒙古大將木華黎的名下。
木華黎是蒙古軍人中的另類。他似乎不是在漠北草原上土生土長的蒙古人,他不粗魯。成吉思汗在對待敵人時經常會蔑視地罵人、吐唾沫,可他不會。他溫文細致,安靜理智,仿佛是在漢地留學深造過似的。
連他的戰術,都層次分明,有著與漠北寒帶民族野戰截然不同的策略。於是他在蒙古開始攻入金國時就被成吉思汗委以重任,單獨負責了超大面積的攻擊權、治理權。
如此被重用。他的出身卻只是奴隸。
如果說蒙古人的崛起是因為他們無與倫比的勇武,是因為有鐵木真這樣少有的大天才,那麽木華黎也毫不遜色,像是個奇跡。不識字的塞外潦倒貴族,不識字的奴隸天才將軍,這些都是無法解釋的,可實實在在地存在,他們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木華黎的身影籠罩著遼東,很快就會向南發展,進而拓展整片中原地帶。在那之前,再說一下河北、山東等地區的民間起義。
久受女真人壓迫的各民族,尤其是漢族,在金國中都陷落、金帝南逃的情況下,爆發了金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民間起義。起義軍大多以“紅襖”為號,史稱“紅襖軍”。
起義的原因很簡單,生存。生存問題,多年以來一直存在。比如金章宗完顏璟時期為了享樂,使“腴田沃野盡入勢家,塋墓井竈悉為軍有”,將民間財富搜刮殆盡,底層的怒火早就點燃了,之所以沒燒起來,只是因為那時金國還是東亞最大而已。
此時金軍雖然崩潰,可老百姓的日子更加難熬。一點都不誇張地說,那時黃河以北中原各地是真正的地獄。
即使不為仇恨,只為生存,都得拿起刀槍。
紅襖軍起義,規模較大的有益都楊安兒、濰州李全、泰安劉二祖、濟南夏全、兗州郝定,其餘的小股部隊星落間雜,不下數十支。
這些起義部隊在蒙古軍的攻擊中產生、壯大,在蒙古軍撤退之後,大部分被消滅,因為金國騰出手來了,可以分出軍力去平叛。
金國下了血本,派出了最精銳的、連國都危在旦夕都舍不得動用的花帽軍。這是一支建制不大、戰鬥力達到傳奇程度的部隊,不久之後他們會與蒙古軍在戰場上相遇。
花帽軍的戰略目的很明確,先集中兵力狠打紅襖軍中的一支主力,立威之後再招降其餘。楊安兒第一個向前沖,他的部隊達到十萬以上,可是一觸即潰,他本人從慌不擇路到無處可逃到乘船入海,直到逃離了陸地才喘了口氣。
可惜他上錯了船,那年頭一個劃船的都不是良民。堂堂十萬之眾起義軍的大首領,居然被船家陷害掉進海裏淹死了。
楊安兒死後,餘部數萬人由其妹妹楊妙真率領,與李全合軍繼續抗金。
花帽軍第二步,招降劉二祖。很可能是因為楊安兒一役沒能斬草除根,所以劉二祖根本不怕,此人殊死抵抗,一年後兵敗被殺。
郝定收編了劉二祖、楊安兒的部分餘眾,達到六萬人。此人心氣特高,只有這些力量就急吼吼地自稱大漢皇帝,設署官府,大肆封官。他的結果可想而知,花帽軍正愁找不到重點,立即全力剿殺。郝定被抓到了開封城殺頭示眾。
起義軍剩餘部隊歸附李全,李全成為最後一支有實力的紅襖軍。現實讓他變聰明了,他不再和金國硬碰硬,而是伸長了手腳,在蒙古、金、南宋之間不斷游移,尋找生存壯大的機會。
李全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過程很有代表性,可以在史書中開一個單章。那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努力,而是眾多勢力合縱連橫的大舞臺。蒙古、金、南宋都在他的身上折射出了各自的戰略政策。
稍後說他。
最後看南宋。世間大亂,天翻地覆,長江以南卻平靜如昔。針對蒙古的興起、金國的衰落,宋人的態度是“天亡此仇”!
非常高興,非常有誠意的幸災樂禍。宋人從來沒有淡忘對女真人的仇恨,多年以來一直在謀求著以戰爭的方式討還血債。這時金國在蒙古軍的攻打下瀕臨滅亡,他們希望越快越好、越慘越好。
至於說有人提出金國橫亙於南宋、蒙古之間,應該適時地支援金國,讓女真人始終為宋人擋災……這種聲音剛剛露頭,立即被人圍攻。太學生們俯闕上書,要求立斬此人以謝天下!
再沒人敢亂講話了。
宋廷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暫不出兵助戰,加速金國的滅亡。並且停止歲幣,坐山觀虎鬥,讓國家置身事外,讓所有的異族人自相殘殺,彼此削弱。
這樣,南宋的利益能達到最大化。
站在歷史的大天空下審視這個決定,絕大多數的後世人嗤之以鼻,這和當年女真人興起時,宋人聯金滅遼,以報覆百年間遼人的欺壓何其相似。忘了前門驅虎後門進狼,忘了能滅掉舊仇的異族當然比舊仇更強,之後直接接壤,被欺負得比之前更狠。
不長記性。
可反之就一定好嗎?
支持金國,是出錢支持,還是出兵支持?不管是哪一種,哪怕既出錢又出入全方位支持,就能阻擋蒙古軍隊了嗎?
何其天真。
這就像當年如果大宋支持遼國,可遼國動輒一戰損軍失地成天文數字,北宋要怎樣支持,才能挽回這種頹勢?
這樣說,並不是助長異族威勢,散發頹廢、不作為、必亡言論,而是冷靜客觀地反向思維,目的在於設身處地地以南宋的視角去看待具體問題,而不是事發幾百年之後,拿著史書看結果,居高臨下地去嘲笑、鄙視。那太無情了。不公平,也不理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