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韓國戚與趙皇親 (2)
關燈
小
中
大
,但心智正常,而他已過古稀之年,這時不搏,一世將過。
所以他及時跳了出來,旗幟鮮明地支持趙汝愚,打壓韓侂胄。在他的奏章裏,不點名地把韓國戚定為禍亂朝野的小人,是使用陰險卑劣手段見不得人的東西,簡直是從根本上否定了這個人。
上來就這麽狠,要麽怎麽說道學殺人呢。
擺在韓侂胄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低頭認罪,判什麽罪就認什麽罪。想反駁?好,你是奸邪;想反抗,更該死了。站在了道學的對立面,一定會搞得你永世不得超生,遺臭萬年。
韓國戚沒急,他天生就是道學家們的克星。朱熹害我,搞倒他就是,急什麽。他輕松自在地想了一會兒,辦法就出來了。
很快一場傀儡戲在宮廷內部上演,一個木偶在優伶的操縱下,仿效朱熹的樣子講說性理道德。
該木偶嬉笑怒罵,對國朝大政,對百官形態,對皇帝的起居日常無不橫加指責,在他的眼裏,世間充滿了錯誤,誰都要接受他的斥責。
仿佛他是上帝,而其他人都是凡人,都生有原罪。
趙擴在臺下看著,一言不發。他心底的怒火迅速升騰,臺上演的不是戲,都是真實的生活。朱熹自從當上他的經筵官之後,的確什麽都管,對一切都插手。長此以往,到底誰才是皇帝,誰才是這個天下的主人?!
韓侂胄冷眼旁觀,只加了一把鹹鹽。他說:“朱熹實在是太迂腐了,陛下行動必有千乘萬騎,而他要求您每天朝見一次太上皇,這實在是無理取鬧。”
這說到了趙擴的心坎上。
幾天之後,趙擴親書禦筆,貶朱熹回鄉,只授予宮觀閑職。
趙汝愚第一時間知道了朱熹罷職的消息,他利用首相職權把禦筆封了起來,不給別人看。之後迅速去見趙擴,希望能夠挽回。
首相在皇帝榻前且拜且諫,說了很久。皇帝沒有打斷他,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加強了一個印象——趙汝愚,你跟我對著幹。
你助朱熹不行君命!
趙汝愚失望而歸,第二天朱熹罷職的禦筆傳遍朝野,事情開始變大發了。道學,在當時只是顯學,是南宋學術界的一大主流,並沒有成為官學,但受眾眾多,朱熹的門徒、崇拜者遍布官方民間,想罷免他,完全是在捅馬蜂窩。
先是侍從圈炸了,給事中、中書舍人輪番上陣,動用封駁權阻止罷免;再是省部級高官,吏部、工部的侍郎們一起上陣,跟新皇帝叫板;最後一錘定音的人是一位負責登聞鼓院的牛人,名叫游仲鴻,他告訴皇帝:“……朱熹一去,則誰不欲去?正人盡去,則何以為國?”
上升到了這種程度,任何稍有理智、邏輯的人都能看出來,游仲鴻說的不是某位德高望重的大教授,而是國家唯一的領導人。
而游仲鴻正是最初選禦史時,被禦筆頂下來的那個倒黴蛋。結合在一起,趙擴就算再不聰明,都能聯想到趙汝愚結黨幹政上去。
韓侂胄要的就是這個結果,大家都鬧起來,讓皇帝看一下,到底誰是忠君的,誰是另立山頭的。都對號入座之後,事情就簡單了。兩天之後,禦筆再次從天而降,直接交給了朱熹本人,讓他立即滾蛋。這下朱熹徹底沒話說了。只要是個人,稍有點面子,都沒辦法再賴著不走。
朱聖人卷鋪蓋回鄉,距離他入朝只有四十六天。
或許他真的是位聖人,人生遭遇和排名前兩位如出一轍。都是活著的時候東跑西顛,到了哪兒都不受待見。雖然身後有一大群的徒子徒孫,齊心合力地為他歌功頌德,將他推到宇宙第一寶座上去,可那要在他身後才能實現。
畢竟這時是宋朝了,聖人的待遇要比春秋戰國時強很多,比如生前有太多的人為之奔走忙碌打抱不平。最先一位出面的是當時的名臣。
彭龜年。
他是光宗趙惇的親信,曾為孝宗趙昚病危時趙惇不去探望而在龍墀上叩頭見血,平時也有很多的勸諫,很是硬朗,在朝廷裏以風骨著稱。這人在朱熹貶職期間正好出使金國,回來後看到木已成舟,沒法挽回了,一怒之下,他決定來個狠的。
他寫奏章說韓國戚是小人,聲稱自己與他勢不兩立,決不共存於同一朝廷。
這一招屢見不鮮,每次出現基本都會搞得雙方同歸於盡。這時的彭龜年覺得自己是位殉道士,為了真理、聖人、宋朝偉業,這樣做值了。
趙擴沒辦法,只好同意,他計劃讓兩人同時下野。如果真這樣了,對趙汝愚、朱熹一夥兒可真是天大的好事,以陣中一大將與對方主帥兌換,賺大了。
可是關鍵時刻趙汝愚的心突然變得柔軟,他覺得每一個同志都是珍貴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應該是圓滿的,他不能犧牲彭龜年!
於是他進宮跟趙擴商量,要不讓他倆都退一步,別降別貶了成不?趙擴當然說好,他對韓國戚有深厚感情,對從小一直陪著他長大,動不動就對他進行“話療”的彭龜年也舍不得,息事寧人是他所希望的。
皇帝和首相終於就一件事情達成了共識,真不容易,值得高興。
幾天之後,趙汝愚恨不得拿頭去撞墻。他犯了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後一個錯誤,錯失了撂倒韓侂胄的最後一個機會!
沒人知道這幾天裏韓侂胄在皇宮裏是怎麽運作的,本來是與彭龜年一起死或者一起活的局面,這時居然是只有彭龜年一個人外放,而他官升一級。
幾番較量,趙皇親的招數基本上都用盡了,連聖人帶親信都賠了進去,終於輪到韓國戚向他進攻了。為了成功,韓國戚搜遍官場,給趙皇親準備了三個人。
他們分別是李沐、胡纮、京鏜。
這三個人都是趙汝愚歷年結下來的冤家,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都是趙汝愚積極主動結下來的。李沐,現任右正言,是言官首領。他的父親李彥穎是孝宗時期淳熙年間的副相,他本人以大臣之子身份恩蔭入官。
某次,他請假回鄉為父親辦壽,正巧按例當時朝廷要賜藥、茗,作為對前大臣的禮遇。這讓李沐非常高興,試想壽宴當天有禦賜臨席,這是多麽風光。可是趙汝愚非得讓他順道把藥、茗捎回去,朝廷就不另派人了。
李沐郁悶。
這是莫大的榮耀好吧,總是由特派的專員送達好吧,這樣才正規,才像個樣子。現在要他順道捎回去,知道的說是朝廷不見外,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假的,他裝樣子充場面呢。這個理由但凡是個正常人都會理解,可是趙汝愚不理解。
他把李沐訓了一通,非讓李沐帶回去不可。這是第一件事,再有是幾年之後,李沐想為年邁的父親爭取個節度使的頭銜,這是軍銜,李沐硬著頭皮找到了趙汝愚。結果可想而知,幫趙汝愚成功搞定宮廷政變的韓國戚都沒盼到,一個退休的老高幹憑什麽搞特殊?
李沐又被訓了一通,從此結仇。
胡纮更悲催些,他當學生時遠涉千裏去建安謁見主持武夷精舍的朱聖人。聖人·朱對來訪學子是一貫地冷淡,只待以脫粟飯,佐以酸泡茄子,每頓還限量,不超過四個。胡纮大為惱火,認為“只雞樽酒,山中不見得辦不到”。忒煞是輕慢人!
歸途中道經衢州,他向知州借船。船是有的,可是不巧當時有位大名士葉適也要借,學子與名士,當然取後者,於是胡纮只能站在江邊運氣,詛咒葉適。前面說過,葉適是趙汝愚的好朋友,世稱水心先生,永嘉事功學派的領袖,與朱熹、陸九淵並稱。
胡纮因此把朱、葉同時恨上了。
胡纮發憤苦讀,終於金榜題名,名次還很高。他當了幾任基層小官之後,入朝面見時任宰執的趙汝愚,特意提了一下自己中舉時的排名,希望得到重視。
趙皇親自己曾經是狀元,在他面前提排名簡直是笑話,是公開地、肆無忌憚地蔑視權威。
可想而知,他像李沐一樣被趙汝愚訓了一通。從此,他恨趙汝愚入骨。
至於京鏜,則更加無奈。兩者本來沒有絲毫的瓜葛,趙汝愚偏偏要打上門去。事情是這樣的,京鏜久歷官場,不走誰的門路,一步步地熬了上來,好不容易分配去四川主政。這不是什麽美缺,可也算一方大吏,從此邁上了至關重要的臺階。
關鍵時刻,趙汝愚不知哪根筋擰了,跳出來鄙視了一下:“京鏜有什麽才幹,怎麽配去主政蜀川?”明眼人瞬間就解讀了他的心理,蜀川是他曾經管理的地方,京鏜也去,難道說京鏜可以跟他這個頂級皇族、狀元、文武雙全的奇才相提並論?
京鏜郁悶,趙汝愚你嘴真臭!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趙汝愚平時的官場為人是怎樣的,可以說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從不把其他同志當人待。他非常善於且熱衷於憑空樹立死敵,而且之後就忘記,仿佛所有人都應該默許他的特權,而他的冷嘲熱諷、他的指手畫腳,是應當應分的,大家只能欣賞。
說實話,這樣的二貨能活下來,一直爬到帝國首相的位置,真是老天沒眼。
這幾個冤家聚集在一起,長期的怨憤升華出了智慧,很快幾條專屬於趙汝愚的罪名出現了,它們是如此完美,全部針對著趙汝愚的閃光點。
罪名一,內禪前,趙汝愚說過“只立趙家一塊肉便了”,話裏話外,趙擴並不是唯一選擇,其他的趙家皇室也有繼承權。
罪名二,趙汝愚說過“郎君不令”,即趙擴不聰慧,不是帝國的理想領導人。怎樣解決呢?太學生根據他說的這四個字而上書,要求趙擴尊趙汝愚為伯父,從而監國。
罪名三,政變前,趙汝愚曾說過,他夢見前太上皇趙昚授予他湯鼎,他背負白龍升天。鼎乃國器,龍乃人君,趙汝愚應於一身,這是想幹什麽?!
這些罪名精準地攻破了趙擴的心理防線,哪怕他真的不太聰明,可也不妨礙他回想所謂的內禪全過程。趙汝愚是忠於他的嗎?
這個問號一旦畫了出來,就再也沒法根除了。趙汝愚罷相,遠去福州。消息傳出,整個朝廷都不幹了,道學家們、侍從圈、宰執圈群起反對,這在意料之中,可連韓國戚一夥兒也不讚成。
這算什麽,趙汝愚體體面面地到福州主政一方,這是有罪貶職,還是正常調動?如果是後者,將意味著趙汝愚會在不久的將來重回臨安,再當首相。
這絕不允許。
韓國戚盡管只是一個高級服務員,可深谙政治鬥爭的真諦,打蛇一定要打到死。李沐等人再次彈劾,要求讓趙汝愚奉祠省過。就是說,剝奪趙汝愚的政治權力,暫停一切權力,只授予宮觀閑職,全心全意地反省。
趙擴同意了。
趙汝愚從權力之巔一跤摔了下來,直達底層。至此,韓侂胄終於松了口氣。他報仇了,也安全了,剩下的就是開始享受生活。
他慶祝得太早了,完全沒料到剛剛惹的是什麽禍。按常理來說,帝國首相的更替再常見不過,南宋自開國以來,四朝君主除了那個瘋了的之外,哪個都像按季節換外套一樣,幾個月、半年就換一個,每次都波瀾不驚。
可這一次,居然鬧到了天翻地覆的程度。大臣們、太學生們、名士們、侍從們從四面八方跳了出來,不要官職不要性命不要臉面地群起反抗,挺趙汝愚貶韓侂胄。
震驚過後,韓侂胄迅速透過現象看穿了本質。趙汝愚何德何能,一個只當過幾年樞密使、六個月首相的人,對帝國有什麽貢獻,對官僚有什麽影響,那張與生俱來的臭嘴,外加刻薄寡恩的性情,根本讓他得不到哪怕一個真正的盟友。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完全因為一個原因——道學、朱熹。
與其說這些人在挺趙汝愚,不如說他們是在為道學、為朱熹正名。意識到了這一點,韓侂胄冷笑:一群不知所謂的書生,不知天高地厚的東西。也不知道是誰給了他們如此大的自信,面對皇帝都敢指手畫腳,命令之呵斥之;面對權臣更加放肆到敢於反抗,敢於醜化!
很好,那就見個真章吧。
韓侂胄命令言官們火力全開,針對所有敢於上書言事的人,不管是官員、太學生、名士,有一個算一個,全部貶職遠徙。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著名的“慶元六君子”,也就是被遠徙的六個太學生;更出現了某官被禦筆貶職流放,趙擴本人卻不知道的事。
奇妙的是,韓國戚的禦筆露餡了,趙擴卻不追究。
到了這地步,任誰都應該絕望了,韓國戚與皇帝成了同夥,世間已經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撼動這對組合。可偏偏事情就反常了,反對派們一點兒沒屈,仍舊前仆後繼地往上沖。
這讓韓侂胄警醒,打擊的力度必須加大。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繼續揪住趙汝愚狠打,打到趙汝愚死。實際操作是由胡纮出面,揭露趙汝愚“自稱裔出楚王元佐,乃正統所在;準備挾持太上皇赴紹興,稱紹熙皇帝”。這裏的太上皇指的是趙惇。
不同於上次的三大罪名,那些是史實所承認的。這回是赤裸裸的誣陷,完全是無中生有。韓國戚達到了目的。趙汝愚在當年的十一月被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寒冬時節,趙汝愚孤身上路,他先是受了些風寒,又在衡州(今湖南衡陽)受到了州守錢鍪的百般羞辱,第二年正月十八日突然死亡。
有說他服藥暴卒的,也有說他中毒死的。
史料缺失,無法證明哪一種說法是對的。但他終究是死了,韓侂胄從根本上消除了來自他的威脅。皇親與國戚的爭鬥告一段落,餘波卻遠未平息,居然有無數人懷念追憶趙汝愚,並因為他的意外死亡而火冒三丈,認為韓侂胄不僅卑鄙狠毒,還毀掉了南宋振興的未來。
這實在讓韓侂胄費解,也讓後世讀史的人想不通。趙皇親到底做過什麽了不起的事,能得到如此崇高的評價?
歷數功績,無非是內禪而已,那還是趙彥逾、韓侂胄兩人跑東跑西,他坐鎮中央而已。除此以外,幾年的樞密使、半年的首相,從哪兒論也沒什麽成就。
面對一波一波沒完沒了的彈劾、抗議和小人、卑鄙之類的謾罵,韓侂胄終於怒了。作為一個長期在內廷工作的高級服務員,他還真的不熟悉外廷的政治生活氣氛,不知道道學家是種什麽生物。他居然敢於選擇牙血相還,變本加厲。
第二件事,搞死朱熹。
聖人·朱被趕回原籍,閑職宮觀,看似風光不再,可斯文還在,光環還在。很好,繼續惡搞。言官沈繼祖列舉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恭、不謙六大罪狀,再曝出來朱熹“誘引尼姑,以為寵妾”的桃色往事,以及他兒子死了多年,足不出戶的兒媳婦居然懷孕了……從根本上破壞聖人形象。
很成功。
簡直正中聖人這種人存在的死穴,別說是聖人·朱,就算是聖人·孔,當年不過是多看了幾眼美女,學生子路就火了,搞得第一聖人賭咒發誓,如有奸情,“天厭之,地厭之”。何況聖人·朱是有前科的,他在官場上做過的事很不受人待見。
著名的南宋文人,《容齋隨筆》的作者洪邁在《夷堅志》庚卷第十裏記載,朱熹在孝宗時期曾任提舉浙東常平倉,與早年相識的臺州知府唐仲友較勁,一定要扳倒對方,罪名是與歌妓廝混,有辱官體。這位歌妓名叫嚴蕊,她不願違心指認,結果被朱熹下獄痛打,再發配痛打,直到岳飛的兒子岳霖提點刑獄時巡查,才揭露出這件事。
嚴蕊求自便,岳霖令她以一首詞為狀。這首詞是:“不是愛風塵,似被前身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岳霖放了她,並且許她從良。
這首詞迅速流傳開,聖人·朱迫害同僚,痛打逼供弱女子的惡行也隨之風行天下。有這樣的前科,哪怕有再多的道學門徒為他辯白,那些醜事也無法徹底撇清。
聖人·朱很痛苦,在郁悶中還得寫奏章認罪,哪怕是有選擇的部分認罪。他清楚地知道必須得這樣做,不然趙汝愚的下場就是他不久的將來。韓侂胄是個非常合格的政客,懂得與其費死力消滅一個人的思想,不如消滅一個人的肉體更徹底。
聖人·朱很聰明地尿了,卻沒能達到預期效果。他的身體出了狀況,幾個月之後就生病去世。他的死應該不算什麽意外,畢竟年歲很大了,年過七十。可是後果仍然很麻煩,他的眾多弟子、同道者、同情者風起雲湧、前仆後繼地為他辦喪事。
伺機報仇。
他們認定了是韓國戚害死了朱熹。聖人不能白死,韓侂胄必須為此負責!付出代價還不夠,得永遠地把這個敵人刻在恥辱柱上,萬年不得翻身!
他們真的這麽做了,很多年以後,如果有人翻閱《宋史》想找韓國戚的話,在正常的官員列傳中是找不到的,要到最後幾篇的極特殊人物群落裏去仔細搜,才有可能發現。
卷四百七十四列傳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韓侂胄郁悶地待在那兒,與萬俟卨、丁大全、賈似道為伍,排在黃潛善、汪伯彥、秦檜之後。在他們的前面,是兩宋的各大名太監,再向前很多排,才是偉大、光明、正確的道學家集團。這些韓國戚都不知道,他被眼前的局面搞得怒不可遏,也沒法遏。
想生存下去,只有與道學集團不共戴天。
作為韓琦的後人,韓侂胄不缺乏鬥爭基因與兇狠基因,為了根除後患,他使出了第三招——偽學黨禁。
先把道學定為偽學,道學家都是偽君子。這事兒可以從孝宗時代開始追溯。那時的朱熹等人就很讓孝宗惱火厭惡,直接導致了朱熹第N次的歸隱。這時上綱上線,把偽學晉升到偽黨,由偽黨再提升到逆黨,道學派全體成為了違禁品。
一聲令下,天下遵從。
基層工作從科考抓起,從這一年科考起,試卷只要稍微涉及義理就成廢卷,《論語》《孟子》都成了不能引用的禁書。
中層規定但凡是道學門徒一律不得擔任京官,歷年考進來的各科進士、太學生等要查清楚是不是“偽學之黨”。官員推薦、進士結保等環節要在有關文件上特別註明“如是偽學,甘受朝典”等保證。
在高端,事情是最嚴重的。北宋元豐榜、元祐碑的死靈覆蘇,韓侂胄列出了偽學逆黨名單。其中有宰執四人、待制以上十三人、其他官員三十一人、武臣三人、太學生六人,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與道學無關,之所以榜上有名,都是因為參與了反韓同盟。
這次黨禁在南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稱對南宋的傷害無與倫比。原話是“紹熙之前,一時風俗之好尚,為士者喜言時政,為吏者喜立功名”,黨禁之後“世俗毀方為圓,變真為佞,而流風之弊有不可勝言者矣”!
照這話,仿佛孝、光兩宗朝裏的士大夫都很積極向上,沒有不作為的,更不會整天清談。是韓侂胄的黨禁之後,才敗壞了天下風氣,誰都不敢幹工作,不敢說話了。
奇妙呀,韓國戚難道是秦相公轉世?
兩宋間只有秦相公才有這麽大的威力。韓侂胄的所謂黨禁,除了趙汝愚、朱熹兩人的非正常死亡、不是時候的死亡之外,其他人都活得好好的,也沒見誰進大牢受大刑,為時也不過七年,與北宋元豐、元祐黨人動輒幾十年不死不休的爭鬥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何況在鬥爭的後期,韓侂胄表現得非常寬容。據記載,一個叫趙令憲的官員受邀去韓府拜訪,倉促間把正在閱讀的經過朱熹批註的《論語集註》放入袖中,施禮時這本書落在了地上。趙令憲心驚膽戰以為大禍臨頭,韓侂胄卻只是報以一笑。
或許在韓侂胄的心中,道學之流只是些不值一提的跳梁小醜吧,痛打之後扔到一邊,時過境遷不必再理會就是了。
那麽,憑什麽說是韓侂胄把南宋從根到梢搞到腐爛的呢?
把所有的敵人都扳倒之後,韓侂胄環顧四周,有了點小迷茫。當初只是因為心中不平,受不了閑氣,才與趙汝愚叫板。誰承想開始之後欲罷不能,一路鬥下來前方再沒有攔路的了,於是擡眼一望,發現了個現實。
自己居然成了第一權臣!
這個結果讓韓國戚有些不適應,畢竟他的官途長跑並沒有從開始時就確定了權臣終點站,可是既然達到了,誰舍得再離開呢?韓侂胄牢牢地攥住了這來之不易的權柄,下定決心誰也不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所以他及時跳了出來,旗幟鮮明地支持趙汝愚,打壓韓侂胄。在他的奏章裏,不點名地把韓國戚定為禍亂朝野的小人,是使用陰險卑劣手段見不得人的東西,簡直是從根本上否定了這個人。
上來就這麽狠,要麽怎麽說道學殺人呢。
擺在韓侂胄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低頭認罪,判什麽罪就認什麽罪。想反駁?好,你是奸邪;想反抗,更該死了。站在了道學的對立面,一定會搞得你永世不得超生,遺臭萬年。
韓國戚沒急,他天生就是道學家們的克星。朱熹害我,搞倒他就是,急什麽。他輕松自在地想了一會兒,辦法就出來了。
很快一場傀儡戲在宮廷內部上演,一個木偶在優伶的操縱下,仿效朱熹的樣子講說性理道德。
該木偶嬉笑怒罵,對國朝大政,對百官形態,對皇帝的起居日常無不橫加指責,在他的眼裏,世間充滿了錯誤,誰都要接受他的斥責。
仿佛他是上帝,而其他人都是凡人,都生有原罪。
趙擴在臺下看著,一言不發。他心底的怒火迅速升騰,臺上演的不是戲,都是真實的生活。朱熹自從當上他的經筵官之後,的確什麽都管,對一切都插手。長此以往,到底誰才是皇帝,誰才是這個天下的主人?!
韓侂胄冷眼旁觀,只加了一把鹹鹽。他說:“朱熹實在是太迂腐了,陛下行動必有千乘萬騎,而他要求您每天朝見一次太上皇,這實在是無理取鬧。”
這說到了趙擴的心坎上。
幾天之後,趙擴親書禦筆,貶朱熹回鄉,只授予宮觀閑職。
趙汝愚第一時間知道了朱熹罷職的消息,他利用首相職權把禦筆封了起來,不給別人看。之後迅速去見趙擴,希望能夠挽回。
首相在皇帝榻前且拜且諫,說了很久。皇帝沒有打斷他,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加強了一個印象——趙汝愚,你跟我對著幹。
你助朱熹不行君命!
趙汝愚失望而歸,第二天朱熹罷職的禦筆傳遍朝野,事情開始變大發了。道學,在當時只是顯學,是南宋學術界的一大主流,並沒有成為官學,但受眾眾多,朱熹的門徒、崇拜者遍布官方民間,想罷免他,完全是在捅馬蜂窩。
先是侍從圈炸了,給事中、中書舍人輪番上陣,動用封駁權阻止罷免;再是省部級高官,吏部、工部的侍郎們一起上陣,跟新皇帝叫板;最後一錘定音的人是一位負責登聞鼓院的牛人,名叫游仲鴻,他告訴皇帝:“……朱熹一去,則誰不欲去?正人盡去,則何以為國?”
上升到了這種程度,任何稍有理智、邏輯的人都能看出來,游仲鴻說的不是某位德高望重的大教授,而是國家唯一的領導人。
而游仲鴻正是最初選禦史時,被禦筆頂下來的那個倒黴蛋。結合在一起,趙擴就算再不聰明,都能聯想到趙汝愚結黨幹政上去。
韓侂胄要的就是這個結果,大家都鬧起來,讓皇帝看一下,到底誰是忠君的,誰是另立山頭的。都對號入座之後,事情就簡單了。兩天之後,禦筆再次從天而降,直接交給了朱熹本人,讓他立即滾蛋。這下朱熹徹底沒話說了。只要是個人,稍有點面子,都沒辦法再賴著不走。
朱聖人卷鋪蓋回鄉,距離他入朝只有四十六天。
或許他真的是位聖人,人生遭遇和排名前兩位如出一轍。都是活著的時候東跑西顛,到了哪兒都不受待見。雖然身後有一大群的徒子徒孫,齊心合力地為他歌功頌德,將他推到宇宙第一寶座上去,可那要在他身後才能實現。
畢竟這時是宋朝了,聖人的待遇要比春秋戰國時強很多,比如生前有太多的人為之奔走忙碌打抱不平。最先一位出面的是當時的名臣。
彭龜年。
他是光宗趙惇的親信,曾為孝宗趙昚病危時趙惇不去探望而在龍墀上叩頭見血,平時也有很多的勸諫,很是硬朗,在朝廷裏以風骨著稱。這人在朱熹貶職期間正好出使金國,回來後看到木已成舟,沒法挽回了,一怒之下,他決定來個狠的。
他寫奏章說韓國戚是小人,聲稱自己與他勢不兩立,決不共存於同一朝廷。
這一招屢見不鮮,每次出現基本都會搞得雙方同歸於盡。這時的彭龜年覺得自己是位殉道士,為了真理、聖人、宋朝偉業,這樣做值了。
趙擴沒辦法,只好同意,他計劃讓兩人同時下野。如果真這樣了,對趙汝愚、朱熹一夥兒可真是天大的好事,以陣中一大將與對方主帥兌換,賺大了。
可是關鍵時刻趙汝愚的心突然變得柔軟,他覺得每一個同志都是珍貴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應該是圓滿的,他不能犧牲彭龜年!
於是他進宮跟趙擴商量,要不讓他倆都退一步,別降別貶了成不?趙擴當然說好,他對韓國戚有深厚感情,對從小一直陪著他長大,動不動就對他進行“話療”的彭龜年也舍不得,息事寧人是他所希望的。
皇帝和首相終於就一件事情達成了共識,真不容易,值得高興。
幾天之後,趙汝愚恨不得拿頭去撞墻。他犯了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後一個錯誤,錯失了撂倒韓侂胄的最後一個機會!
沒人知道這幾天裏韓侂胄在皇宮裏是怎麽運作的,本來是與彭龜年一起死或者一起活的局面,這時居然是只有彭龜年一個人外放,而他官升一級。
幾番較量,趙皇親的招數基本上都用盡了,連聖人帶親信都賠了進去,終於輪到韓國戚向他進攻了。為了成功,韓國戚搜遍官場,給趙皇親準備了三個人。
他們分別是李沐、胡纮、京鏜。
這三個人都是趙汝愚歷年結下來的冤家,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都是趙汝愚積極主動結下來的。李沐,現任右正言,是言官首領。他的父親李彥穎是孝宗時期淳熙年間的副相,他本人以大臣之子身份恩蔭入官。
某次,他請假回鄉為父親辦壽,正巧按例當時朝廷要賜藥、茗,作為對前大臣的禮遇。這讓李沐非常高興,試想壽宴當天有禦賜臨席,這是多麽風光。可是趙汝愚非得讓他順道把藥、茗捎回去,朝廷就不另派人了。
李沐郁悶。
這是莫大的榮耀好吧,總是由特派的專員送達好吧,這樣才正規,才像個樣子。現在要他順道捎回去,知道的說是朝廷不見外,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假的,他裝樣子充場面呢。這個理由但凡是個正常人都會理解,可是趙汝愚不理解。
他把李沐訓了一通,非讓李沐帶回去不可。這是第一件事,再有是幾年之後,李沐想為年邁的父親爭取個節度使的頭銜,這是軍銜,李沐硬著頭皮找到了趙汝愚。結果可想而知,幫趙汝愚成功搞定宮廷政變的韓國戚都沒盼到,一個退休的老高幹憑什麽搞特殊?
李沐又被訓了一通,從此結仇。
胡纮更悲催些,他當學生時遠涉千裏去建安謁見主持武夷精舍的朱聖人。聖人·朱對來訪學子是一貫地冷淡,只待以脫粟飯,佐以酸泡茄子,每頓還限量,不超過四個。胡纮大為惱火,認為“只雞樽酒,山中不見得辦不到”。忒煞是輕慢人!
歸途中道經衢州,他向知州借船。船是有的,可是不巧當時有位大名士葉適也要借,學子與名士,當然取後者,於是胡纮只能站在江邊運氣,詛咒葉適。前面說過,葉適是趙汝愚的好朋友,世稱水心先生,永嘉事功學派的領袖,與朱熹、陸九淵並稱。
胡纮因此把朱、葉同時恨上了。
胡纮發憤苦讀,終於金榜題名,名次還很高。他當了幾任基層小官之後,入朝面見時任宰執的趙汝愚,特意提了一下自己中舉時的排名,希望得到重視。
趙皇親自己曾經是狀元,在他面前提排名簡直是笑話,是公開地、肆無忌憚地蔑視權威。
可想而知,他像李沐一樣被趙汝愚訓了一通。從此,他恨趙汝愚入骨。
至於京鏜,則更加無奈。兩者本來沒有絲毫的瓜葛,趙汝愚偏偏要打上門去。事情是這樣的,京鏜久歷官場,不走誰的門路,一步步地熬了上來,好不容易分配去四川主政。這不是什麽美缺,可也算一方大吏,從此邁上了至關重要的臺階。
關鍵時刻,趙汝愚不知哪根筋擰了,跳出來鄙視了一下:“京鏜有什麽才幹,怎麽配去主政蜀川?”明眼人瞬間就解讀了他的心理,蜀川是他曾經管理的地方,京鏜也去,難道說京鏜可以跟他這個頂級皇族、狀元、文武雙全的奇才相提並論?
京鏜郁悶,趙汝愚你嘴真臭!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趙汝愚平時的官場為人是怎樣的,可以說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從不把其他同志當人待。他非常善於且熱衷於憑空樹立死敵,而且之後就忘記,仿佛所有人都應該默許他的特權,而他的冷嘲熱諷、他的指手畫腳,是應當應分的,大家只能欣賞。
說實話,這樣的二貨能活下來,一直爬到帝國首相的位置,真是老天沒眼。
這幾個冤家聚集在一起,長期的怨憤升華出了智慧,很快幾條專屬於趙汝愚的罪名出現了,它們是如此完美,全部針對著趙汝愚的閃光點。
罪名一,內禪前,趙汝愚說過“只立趙家一塊肉便了”,話裏話外,趙擴並不是唯一選擇,其他的趙家皇室也有繼承權。
罪名二,趙汝愚說過“郎君不令”,即趙擴不聰慧,不是帝國的理想領導人。怎樣解決呢?太學生根據他說的這四個字而上書,要求趙擴尊趙汝愚為伯父,從而監國。
罪名三,政變前,趙汝愚曾說過,他夢見前太上皇趙昚授予他湯鼎,他背負白龍升天。鼎乃國器,龍乃人君,趙汝愚應於一身,這是想幹什麽?!
這些罪名精準地攻破了趙擴的心理防線,哪怕他真的不太聰明,可也不妨礙他回想所謂的內禪全過程。趙汝愚是忠於他的嗎?
這個問號一旦畫了出來,就再也沒法根除了。趙汝愚罷相,遠去福州。消息傳出,整個朝廷都不幹了,道學家們、侍從圈、宰執圈群起反對,這在意料之中,可連韓國戚一夥兒也不讚成。
這算什麽,趙汝愚體體面面地到福州主政一方,這是有罪貶職,還是正常調動?如果是後者,將意味著趙汝愚會在不久的將來重回臨安,再當首相。
這絕不允許。
韓國戚盡管只是一個高級服務員,可深谙政治鬥爭的真諦,打蛇一定要打到死。李沐等人再次彈劾,要求讓趙汝愚奉祠省過。就是說,剝奪趙汝愚的政治權力,暫停一切權力,只授予宮觀閑職,全心全意地反省。
趙擴同意了。
趙汝愚從權力之巔一跤摔了下來,直達底層。至此,韓侂胄終於松了口氣。他報仇了,也安全了,剩下的就是開始享受生活。
他慶祝得太早了,完全沒料到剛剛惹的是什麽禍。按常理來說,帝國首相的更替再常見不過,南宋自開國以來,四朝君主除了那個瘋了的之外,哪個都像按季節換外套一樣,幾個月、半年就換一個,每次都波瀾不驚。
可這一次,居然鬧到了天翻地覆的程度。大臣們、太學生們、名士們、侍從們從四面八方跳了出來,不要官職不要性命不要臉面地群起反抗,挺趙汝愚貶韓侂胄。
震驚過後,韓侂胄迅速透過現象看穿了本質。趙汝愚何德何能,一個只當過幾年樞密使、六個月首相的人,對帝國有什麽貢獻,對官僚有什麽影響,那張與生俱來的臭嘴,外加刻薄寡恩的性情,根本讓他得不到哪怕一個真正的盟友。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完全因為一個原因——道學、朱熹。
與其說這些人在挺趙汝愚,不如說他們是在為道學、為朱熹正名。意識到了這一點,韓侂胄冷笑:一群不知所謂的書生,不知天高地厚的東西。也不知道是誰給了他們如此大的自信,面對皇帝都敢指手畫腳,命令之呵斥之;面對權臣更加放肆到敢於反抗,敢於醜化!
很好,那就見個真章吧。
韓侂胄命令言官們火力全開,針對所有敢於上書言事的人,不管是官員、太學生、名士,有一個算一個,全部貶職遠徙。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著名的“慶元六君子”,也就是被遠徙的六個太學生;更出現了某官被禦筆貶職流放,趙擴本人卻不知道的事。
奇妙的是,韓國戚的禦筆露餡了,趙擴卻不追究。
到了這地步,任誰都應該絕望了,韓國戚與皇帝成了同夥,世間已經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撼動這對組合。可偏偏事情就反常了,反對派們一點兒沒屈,仍舊前仆後繼地往上沖。
這讓韓侂胄警醒,打擊的力度必須加大。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繼續揪住趙汝愚狠打,打到趙汝愚死。實際操作是由胡纮出面,揭露趙汝愚“自稱裔出楚王元佐,乃正統所在;準備挾持太上皇赴紹興,稱紹熙皇帝”。這裏的太上皇指的是趙惇。
不同於上次的三大罪名,那些是史實所承認的。這回是赤裸裸的誣陷,完全是無中生有。韓國戚達到了目的。趙汝愚在當年的十一月被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寒冬時節,趙汝愚孤身上路,他先是受了些風寒,又在衡州(今湖南衡陽)受到了州守錢鍪的百般羞辱,第二年正月十八日突然死亡。
有說他服藥暴卒的,也有說他中毒死的。
史料缺失,無法證明哪一種說法是對的。但他終究是死了,韓侂胄從根本上消除了來自他的威脅。皇親與國戚的爭鬥告一段落,餘波卻遠未平息,居然有無數人懷念追憶趙汝愚,並因為他的意外死亡而火冒三丈,認為韓侂胄不僅卑鄙狠毒,還毀掉了南宋振興的未來。
這實在讓韓侂胄費解,也讓後世讀史的人想不通。趙皇親到底做過什麽了不起的事,能得到如此崇高的評價?
歷數功績,無非是內禪而已,那還是趙彥逾、韓侂胄兩人跑東跑西,他坐鎮中央而已。除此以外,幾年的樞密使、半年的首相,從哪兒論也沒什麽成就。
面對一波一波沒完沒了的彈劾、抗議和小人、卑鄙之類的謾罵,韓侂胄終於怒了。作為一個長期在內廷工作的高級服務員,他還真的不熟悉外廷的政治生活氣氛,不知道道學家是種什麽生物。他居然敢於選擇牙血相還,變本加厲。
第二件事,搞死朱熹。
聖人·朱被趕回原籍,閑職宮觀,看似風光不再,可斯文還在,光環還在。很好,繼續惡搞。言官沈繼祖列舉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恭、不謙六大罪狀,再曝出來朱熹“誘引尼姑,以為寵妾”的桃色往事,以及他兒子死了多年,足不出戶的兒媳婦居然懷孕了……從根本上破壞聖人形象。
很成功。
簡直正中聖人這種人存在的死穴,別說是聖人·朱,就算是聖人·孔,當年不過是多看了幾眼美女,學生子路就火了,搞得第一聖人賭咒發誓,如有奸情,“天厭之,地厭之”。何況聖人·朱是有前科的,他在官場上做過的事很不受人待見。
著名的南宋文人,《容齋隨筆》的作者洪邁在《夷堅志》庚卷第十裏記載,朱熹在孝宗時期曾任提舉浙東常平倉,與早年相識的臺州知府唐仲友較勁,一定要扳倒對方,罪名是與歌妓廝混,有辱官體。這位歌妓名叫嚴蕊,她不願違心指認,結果被朱熹下獄痛打,再發配痛打,直到岳飛的兒子岳霖提點刑獄時巡查,才揭露出這件事。
嚴蕊求自便,岳霖令她以一首詞為狀。這首詞是:“不是愛風塵,似被前身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岳霖放了她,並且許她從良。
這首詞迅速流傳開,聖人·朱迫害同僚,痛打逼供弱女子的惡行也隨之風行天下。有這樣的前科,哪怕有再多的道學門徒為他辯白,那些醜事也無法徹底撇清。
聖人·朱很痛苦,在郁悶中還得寫奏章認罪,哪怕是有選擇的部分認罪。他清楚地知道必須得這樣做,不然趙汝愚的下場就是他不久的將來。韓侂胄是個非常合格的政客,懂得與其費死力消滅一個人的思想,不如消滅一個人的肉體更徹底。
聖人·朱很聰明地尿了,卻沒能達到預期效果。他的身體出了狀況,幾個月之後就生病去世。他的死應該不算什麽意外,畢竟年歲很大了,年過七十。可是後果仍然很麻煩,他的眾多弟子、同道者、同情者風起雲湧、前仆後繼地為他辦喪事。
伺機報仇。
他們認定了是韓國戚害死了朱熹。聖人不能白死,韓侂胄必須為此負責!付出代價還不夠,得永遠地把這個敵人刻在恥辱柱上,萬年不得翻身!
他們真的這麽做了,很多年以後,如果有人翻閱《宋史》想找韓國戚的話,在正常的官員列傳中是找不到的,要到最後幾篇的極特殊人物群落裏去仔細搜,才有可能發現。
卷四百七十四列傳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韓侂胄郁悶地待在那兒,與萬俟卨、丁大全、賈似道為伍,排在黃潛善、汪伯彥、秦檜之後。在他們的前面,是兩宋的各大名太監,再向前很多排,才是偉大、光明、正確的道學家集團。這些韓國戚都不知道,他被眼前的局面搞得怒不可遏,也沒法遏。
想生存下去,只有與道學集團不共戴天。
作為韓琦的後人,韓侂胄不缺乏鬥爭基因與兇狠基因,為了根除後患,他使出了第三招——偽學黨禁。
先把道學定為偽學,道學家都是偽君子。這事兒可以從孝宗時代開始追溯。那時的朱熹等人就很讓孝宗惱火厭惡,直接導致了朱熹第N次的歸隱。這時上綱上線,把偽學晉升到偽黨,由偽黨再提升到逆黨,道學派全體成為了違禁品。
一聲令下,天下遵從。
基層工作從科考抓起,從這一年科考起,試卷只要稍微涉及義理就成廢卷,《論語》《孟子》都成了不能引用的禁書。
中層規定但凡是道學門徒一律不得擔任京官,歷年考進來的各科進士、太學生等要查清楚是不是“偽學之黨”。官員推薦、進士結保等環節要在有關文件上特別註明“如是偽學,甘受朝典”等保證。
在高端,事情是最嚴重的。北宋元豐榜、元祐碑的死靈覆蘇,韓侂胄列出了偽學逆黨名單。其中有宰執四人、待制以上十三人、其他官員三十一人、武臣三人、太學生六人,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與道學無關,之所以榜上有名,都是因為參與了反韓同盟。
這次黨禁在南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稱對南宋的傷害無與倫比。原話是“紹熙之前,一時風俗之好尚,為士者喜言時政,為吏者喜立功名”,黨禁之後“世俗毀方為圓,變真為佞,而流風之弊有不可勝言者矣”!
照這話,仿佛孝、光兩宗朝裏的士大夫都很積極向上,沒有不作為的,更不會整天清談。是韓侂胄的黨禁之後,才敗壞了天下風氣,誰都不敢幹工作,不敢說話了。
奇妙呀,韓國戚難道是秦相公轉世?
兩宋間只有秦相公才有這麽大的威力。韓侂胄的所謂黨禁,除了趙汝愚、朱熹兩人的非正常死亡、不是時候的死亡之外,其他人都活得好好的,也沒見誰進大牢受大刑,為時也不過七年,與北宋元豐、元祐黨人動輒幾十年不死不休的爭鬥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何況在鬥爭的後期,韓侂胄表現得非常寬容。據記載,一個叫趙令憲的官員受邀去韓府拜訪,倉促間把正在閱讀的經過朱熹批註的《論語集註》放入袖中,施禮時這本書落在了地上。趙令憲心驚膽戰以為大禍臨頭,韓侂胄卻只是報以一笑。
或許在韓侂胄的心中,道學之流只是些不值一提的跳梁小醜吧,痛打之後扔到一邊,時過境遷不必再理會就是了。
那麽,憑什麽說是韓侂胄把南宋從根到梢搞到腐爛的呢?
把所有的敵人都扳倒之後,韓侂胄環顧四周,有了點小迷茫。當初只是因為心中不平,受不了閑氣,才與趙汝愚叫板。誰承想開始之後欲罷不能,一路鬥下來前方再沒有攔路的了,於是擡眼一望,發現了個現實。
自己居然成了第一權臣!
這個結果讓韓國戚有些不適應,畢竟他的官途長跑並沒有從開始時就確定了權臣終點站,可是既然達到了,誰舍得再離開呢?韓侂胄牢牢地攥住了這來之不易的權柄,下定決心誰也不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