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何至於靖康 (1)
關燈
小
中
大
一萬個中國人,有一萬個靖康元年。而在這一萬個中國人的心裏,靖康元年的第二次東京保衛戰卻是同一個模樣。
金軍一面倒的優勢,宋軍一頹到底的孱弱。
這似乎是千年以來的鐵證,哪怕再不服氣,也必須得承認。對此,我想說不,因為一切要等查完當年的資料再說。資料裏說,當年閏十一月二日,完顏宗翰的西路軍殺到開封之後,第二次東京保衛戰展開。宋軍並沒龜縮在城裏當鴕鳥,而是不斷地沖出城墻向金軍挑戰。
第一次,金軍攻擊通津門。幾百名宋軍順著繩子滑下城墻,燒毀金軍五個炮架、兩輛攻城用的戰車。
第二次,金軍攻破青城(開封南郊的小城),攻擊朝陽門。宋軍殿前司副都指揮使王宗濋出戰,戰況慘烈,統制官高師旦戰死。
第三次,金軍攻擊南城墻,張叔夜出戰。在深冬雨雪之中,南道兵奮勇激戰,陣斬金軍兩名頭戴金環的將官。逃跑的金軍慌不擇路,自相踐踏,淹死在護城河裏的數以千計。
第四次,宋將範瓊率領一千名士兵出宣化門挑戰金軍,全軍士氣高昂,沖散了城墻下的金軍,進一步追擊。可惜的是人馬踩踏,很多掉進了冰河裏,淹死了五百多人。
這一天是閏十一月二十三日,記住這一天和下面發生的事。
宋軍落進冰河裏,金軍趁勢反攻,將火梯、雲梯、編橋等戰械陸續運到城下,又推來五座裝滿石塊弓箭的對樓,強行攻城。守城的宋軍用撞桿搗毀了三座,然後向另外兩座投擲燃燒的草火。
忙中出錯,他們沒註意到風向突然變了。寒冬季節,而且還在雨雪交加,居然一下子刮起了強烈的南風。他們扔出去的草火順風刮了回來,點燃了城頭上的戰械。
金軍趁勢強攻,瞬間箭如雨下,壓得城頭上的守軍擡不起頭。金軍用填平太原護城河的三層疊床把開封城外的護城河填平了,大批攻城用的武器直抵通津、宣化兩門的城下。
這時距開戰以來已經二十一天了,戰況從來沒有這樣惡劣過。開封危急,最堅定的戰士也開始動搖了。這和信念無關,跟榮譽什麽的更扯不上,這是一個物質的世界,二十一天之後,宋軍的體力達到了極限。
不是因為金軍,而是因為這該死的天氣,還有趙桓的腦子出了問題。
天氣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多少次戰爭都因為它而改變結局,比如李元昊的崛起,遼國在戈壁灘上的失敗,這時的開封城。在金軍合圍之前,天氣是正常的,只是有點冷,這只是陰歷十一月,還不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可在這二十一天裏,狂風咆哮,雨雪交加,每時每刻都折磨著城墻上的守軍。開始還行,保家衛國嘛,男人死都不怕,還怕什麽冷?可是,不能每天都這麽挺著吧。後來,士兵們凍得全身冰冷,手僵直得握不住武器,有一些體質弱的士兵直接凍死在城墻上了。
號稱人類有史以來最富裕的都城的士兵們,居然落魄到這種地步。這是怎麽造成的呢?如果翻資料,人們無論如何也怪不到趙桓的頭上。因為皇帝陛下時刻出現在士兵中間,他能披甲戴盔登城,把禦膳賞賜給士卒;能在泥淖裏騎馬前進,讓人民感動哭泣;能光著腳,不戴帽子,跪在皇宮的天階上,祈禱上蒼不要再下雪了。皇後在後宮裏率領宮女給前線的將士趕制禦寒衣物。
這些加在一起,是多麽感人啊!
可另一方面,也恰好證明了問題出在哪兒。請問禦膳有多少斤呢?夠不夠守城的六七萬士兵吃?皇後是服裝業的熟練工人嗎?半個多月裏能做出幾件保暖手套?至於皇帝本人頂盔掛甲上城頭,不過是秀一場威武而已,這點精神鼓勵對饑寒交迫的士兵有多大作用呢?
每個開封人都清楚,國庫裏有成堆成堆的布匹綿麻,只要趙桓肯拿出來,絕對能在幾天之內讓士兵們抵禦嚴寒。
那麽,趙桓為什麽不拿出來呢?按說每一個理智健全的人都清楚,金銀財帛是普通人的財富,對帝王而言,它們只是數字,沒有任何具體意義。
連三國時偏安江南的孫權都明白這一點,為什麽從小受帝王教育的趙桓就不懂呢?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因為不只他不懂,世上很多人都不懂。
舉一些例子,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攻打洛陽,因為當年“神宗剝天下之財富福王”,所以他比崇禎皇帝還有錢,但他就是要當鐵公雞,連一文錢也不拿出來,結果城破身死。到了崇禎時,情況還是這樣,他向京城裏的皇親國戚借錢發兵餉,用盡辦法,滿城冠蓋無一人響應。
結果,北京城破了,這些有錢的貴人在李自成的皮鞭下把什麽都交出來了。更不用說清朝時期著名的“寧與友邦,不與家奴”。
除了這些,讓趙桓做出這種蠢事的還有金軍的誘惑。在連續二十一天的強攻中,完顏宗翰不間斷地用著“和談”這個無往不利的大殺器。
公正地說,“和談”這一招,是女真人崛起之後,連續滅掉遼、宋兩國的最強武器。它讓耶律延禧像傻子一樣做著夢,覺得末日遙不可及;也讓這時的趙桓覺得會有一抹動人的希望之光出現,還有活路,還遠遠不到最後一步……所以,他總是不舍得自己心中的立國之本。
宋朝的立國之本是什麽?一個字——錢!
錢,深入到每個宋朝人的心裏,百姓玩命地賺錢;士大夫們紅著眼睛賺錢;王安石為了錢分裂了官場;宋神宗為了錢不惜站在祖宗的對立面!
所以,他們都忘了,勇氣、聰慧、謀略、歹毒等是國家生存的第一要素。
回到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閏十一月二十三日,這一天,金軍乘勝強攻,開封的外城墻岌岌可危,當此生死攸關之際,宋朝的上層領導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個關鍵人物。他們引經據典地考證,覺得唯有這個人才能拯救他們。
郭京。
終於找到神仙了。首相、樞密使在開封城各處張貼的尋找神仙啟事有了結果,軍方大佬殿前司副都指揮使王宗濋在軍隊的龍衛兵裏找到了一個叫郭京的人。
這個人完全符合神仙的標準,他能撒豆成兵,能使自己的兵隱形,能用六甲之法活捉完顏宗翰、完顏宗望等金軍魁首,能掃蕩十萬金軍,解京都之圍。
多麽激動人心!而要做到這些,他只需要集結七千七百七十七個人。
當然,這些人不是一般人,他們都是身有仙緣、非同凡響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即生日時辰一樣。只要符合條件,哪怕他們是販夫走卒,也會讓宋朝起死回生,讓金軍瞬間崩潰。
這些話,趙桓、何栗、孫傅都相信了。
郭京升官了,從副都頭升到武略大夫、兗州刺史。他積極工作,飛快地集結了六甲神兵。兵源的成分嘛……比如一個在街頭耍棍弄棒賣藝的,名叫薄堅;一個還俗僧人,名叫傅致臨;一個賣藥的,名叫劉宋傑。比較突出的是一個叫劉孝竭的人,他很有創意,把神兵細化了。
神兵被分出了兵種,有卞丁力士、北鬥神兵、天闕大將等。他們變成了一群神秘人,與外界隔離,給人們留下了各種各樣的離奇猜想。
有些人覺得這太兒戲、太天真、太荒誕了,根本就是騙人嘛。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交給這種人,純粹是自殺行為。
對此,軍方代表孫傅怒不可遏。他發出了這輩子最大的怒火,向懷疑黨們咆哮,痛罵他們沒有知識,不懂歷史,把宋朝的傳統都忘光了。在他看來,郭京的出現,還有他的身份以及能力,都是最正確、最正常、最無可置疑的事實。
因為早有先例。
時光倒流到一百五十餘年前,宋太宗趙光義剛剛登基的時候,根據畫聖吳道子的作品《長壽仙人圖》,在現實中找到了與畫中人長得一模一樣的戴恩。
戴恩時任禦龍弓箭直都虞侯,之後平步青雲,啥事不做就升為平遠軍節度使了。這說明了什麽呢?聯系到郭京,兩人同樣都是禁軍成員,同樣都被皇帝挖掘,可郭京怎麽就一定是仙人……你說是不是?誰敢蔑視先帝,非聖瀆法,誰就得罪該萬死!
這樣的大棒砸下來,誰都沒話了。於是,開封城裏憑空出現了七千七百七十八個神仙,每個人都在盼望,希望知道這些神仙能做些什麽。但又不敢盼得太急了,因為神仙說,除非到了天崩地裂、萬劫不覆的時刻,要不就別去煩他。
二十三日這天,開封城似乎真的快要塌了。危險面前人人平等,有人怕極了,越過軍方領導,直接去找郭京,要他趕緊作法,來個閃電什麽的,把金軍都劈死。
郭京很認真地問:“朝廷讓你來的?”
“……不是。”
“不去。”
這一天,他們就像很有默契一樣,官方沒去找郭京,郭京也很平靜。金軍最終沒能翻越城墻,開封城逃過了一劫。
二十四日,金軍繼續強攻。何栗、孫傅坐不住了,他們命令郭京上城。郭京很聽政府的話,事實上每個在人間得到神仙名聲的人都很聽政府的話,他起身就走。於是,一個神仙、七千七百七十七個神兵走上了開封城頭。這些人在一片槍林彈雨、火光大雪之中走過,轉了一圈,又下去了。
臨走前,郭京留下了一面大旗,說把它掛在城頭上,城下的敵軍會集體發抖,嚇得半死。望著神仙們的背影,士兵們把這面旗掛了上去。
旗幟飄揚在孤島一樣的開封城頭,上面畫的是一位天王。
也許真的是天王有靈,這一天,開封的外城墻還是宋朝的。第二天,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的早晨,大雪紛飛,朔風凜冽,金軍乘寒急攻。
生長在苦寒北方的女真人非常喜歡這樣的天氣,寒冷是他們的朋友,從古至今,這些游牧民族的每一場重要戰爭幾乎都是在冬天發起的。
與之相反,城頭上的宋軍筋疲力盡,到了崩潰的邊緣。快一個月了,缺吃少穿還要堅持作戰,是個人都沒法挺過去。尤其在根本上,他們是游牧民族,每年到了冬天,習慣了什麽事都不做,每天吃兩頓飯,少吃、早睡,等待第二年春天的到來。
最後的時刻到了,連遠在深宮裏的趙桓都感覺到了危險,他命令全軍上城,集結所有力量防守。對此,首相、樞密使都不認同,這是亂搞嘛。神仙已經出現,他會解決一切問題,安撫一切士兵,將一切事情做完美了,要軍隊做什麽,多此一舉。
神兵出戰。
郭京帶著神兵走上了空曠的城頭……你沒有看錯,這種時候,開封外城的城頭上沒有職業軍人,除了孫傅、張叔夜等少數幾個人之外,所有士兵都被趕下來了。理由是一會兒神兵就會隱形,人多了會有影響。
施法完畢,宣化門大開,神兵主動出擊,向金軍挑戰。
這一幕是多麽壯懷激烈!在城頭上的主神、樞密使、將軍的註視下,他們沖向了蜂擁而來的金軍鐵騎。他們行動迅速,越過了護城河,與敵軍相遇,又退向護城河……全體淹死。城頭上的郭京大怒,說必須由他親自施法。
郭京下城出戰,他的行動更加迅速,在金軍沒有逼近前就跑向了南方,又在金軍的追擊下消失了。
上面這一幕好笑嗎?不好笑;上面這一幕罕見嗎?不罕見。從宋朝開始,直到七百多年後的晚清,這種大無畏精神一直在中華大地上流傳著,它已經是一種傳統了。比如說義和團的高人們喝下神水,以血肉之軀沖向入侵者的洋槍,哪怕中彈倒地,臨死之前仍然念念有詞:“……刀槍不入!”
金軍擁向了開封城門。
金軍的步兵迅速登城,占據制高點。城外鐵鷂子重甲騎兵向城門靠攏,內外接應。同時,金軍派人放火燒毀就近的城門。這些年,女真人破門而入的活兒做得太多了,對這一整套的操作流程非常熟悉。
一陣忙亂過後,終於塵埃落定。他們覺得外城墻絕對到手了,這才騰出空兒來向城裏望了一眼。之後,他們驚呆了。
他們不是沒見過大城,前幾年奪遼國五京時,只看面積,並不比開封城小多少。他們也不是沒見過富裕的,燕雲十六州也不比宋朝差多少。讓他們楞住的是眼前發生的事,看看身邊,俺們金軍還沒下城呢,為什麽下邊火光沖天,喊殺聲震耳欲聾,死了一地的人呢?
我們還等著宋軍反擊,奪回城墻呢!人呢?都跑哪兒去了?
宋軍在下面殺人放火,就這一會兒的工夫,他們戰果累累。被殺的一般百姓、小官忽略不計,知名人士有:統制官姚平仲、何慶言、陳克禮,中書舍人高振,宦官黃經國,這幾位連同他們的家人全部遇難。
著重提一下姚平仲,這位將軍是守城的大功臣,開封外城能堅持二十三天之久,他功不可沒。以上是死在外城和內城之間的。
還有死在城門之外的,這是一位名聲顯赫的猛人。此人曾經率領數十萬軍隊征戰燕雲。他手握民族命運,前進則民族興旺、建不世奇功,穩定則坐享勝利果實。眼看敵人奄奄一息,他卻偏偏逃跑了,耗盡國家最大的一筆糧草輜重,也沒逃出遼軍的追擊。
劉延慶。
時任四壁守禦使的劉延慶奪門出逃,被金軍追上殺死。與之相反的是一位統領,名叫秦元。他帶著一些保甲,也就是連民兵都不算的治安隊員往外沖,迎頭遭遇城外的鐵鷂子重甲騎兵部隊。對比如此懸殊,死定了,可他奮勇力戰,居然斬關逃出。
這說明了一個真理,不會逃的人永遠逃不掉,廢物永遠是廢物,劉延慶以笨拙的方式結束了自己醜陋的一生。當然,他不會感到遺憾的,有人會繼承他的笨拙,在以後十幾年的時光裏將它發揚光大。
能持續作戰,並且最終生存下來的,只有張叔夜父子。他們在神跡消失後和金軍作戰,邊戰邊退,繼而與宋軍作戰,邊戰邊退,一直退至內城城邊,成了軍方的唯一希望。
開封三重城,外城八十裏,內城二十裏,生存空間驟然被迫縮小成原來的四分之一,幾十萬的市民擁擠踩踏著,隨著人流到處亂竄,不知道何去何從。
城破了,一百七十餘年來未經戰火的曠世名城突然間墜入地獄了,更讓他們恐慌的是軍隊突然失控了。
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不知道軍隊是什麽樣的怪物。它可以是神聖的,是守護家園的同宗同族的血脈子弟,任何時候都值得信賴,這是人們的共識。不幸的是,它還有另一面,它會在某些時候變成魔鬼,毀滅一切、淩虐一切,不分敵我。
比如說嘩變。
我寧願認為這時的宋軍是嘩變,而不是叛變,或者是著魔了。他們也是人,在近一個月的饑寒交迫、生死拼殺之後,突然遭遇這麽荒誕的事情,再加上以往皇家的吝嗇,換了誰,都會氣得要死。
要死了嗎?那就全去死吧!
他們沖向達官顯貴的家,沖向富商大賈的家,燒殺搶掠,或許燃燒起來的熊熊大火,能讓他們凍僵的身體暖和一些。
當然,這裏也包括一大批趁火打劫的市井無賴。這些渣滓唯利是圖、渾水摸魚,是這個歷史階段裏最可恥的小人。不久之後,他們將會做出更無恥的事。
回到趙桓身邊。
宋欽宗走火入魔了,外城失陷的消息傳進了皇城,他追悔、檢討、思辨,他似乎看清楚了以往的種種事情,還即興發揮為種師道正名。之後,他冷靜了許多,開始為自己的安危著想。
沒辦法,除了國庫和封樁庫,他什麽都沒了。還能做什麽?關鍵時刻,他想起了人民。第二天,閏十一月二十六日的清晨,他下令百姓赴宣德門救駕,看看這幾十萬人能給他想出什麽辦法。
那一天,三十多萬人擁到了宣德門前,這讓趙桓感覺好多了。這些人給他帶來了一個消息和一個要求。
消息是金軍再一次派來了使者,有四個人,是昨天進城的。他們剛剛進來就被百姓摁住砍成了碎塊。
要求是三十多萬開封市民向皇帝要武器,城外是敵人,守軍不可靠,他們要自己保護自己。
商朝末代帝王紂能在艱險之中釋放囚徒,發放武器,讓他們去前線抗敵。現在,三十多萬百姓向趙桓要武器,這是多麽難得的民心士氣啊。
如果利用好了,誰說沒有轉機呢?至少可以多抵抗幾天,等待李綱、宗澤等人率領的勤王部隊的到來。
可是,情況變得很詭異,是趙桓下令召集百姓來想辦法的,他本人卻遲遲不到。百姓等煩了。在不安中,有些人再次失控。
三十多萬百姓用斧頭劈砍左掖門,要皇帝出來。皇帝終於出來了,可氣氛卻變了,本是皇帝與民同憂,一起渡難關,現在搞得像是兵變升級一樣,百姓殺到了宮門前,皇帝出來和人民談判。
趙桓站在城樓上,露腕憑欄大呼:“事已至此,軍民打算如何?有謀即獻,朕當聽之。”
之後,百姓回答了。
三十多萬人一起回答,讓人怎麽聽呢?這邊答,趙桓去這邊談;那邊答,趙桓再跑去那邊談。紛亂中,趙桓神色慌張,他的帽子都掉了。
如此這般,直到散會。百姓灰心喪氣地離開了,趙桓渾渾噩噩地回宮了。什麽都沒有得到,這次集會的唯一結果就是見證了趙宋子孫的狼狽,高高在上的帝王居然會有這樣一天。
趙桓這個樣子把侍衛氣壞了。平心而論,宋朝的皇帝,哪怕是徽宗趙佶都對身邊人很好,仁德、寬厚、容忍,這些美德是任何朝代都很少有的。
自漢唐以來,漢朝十常侍做了什麽,地球人都知道;唐朝的宮廷裏血肉橫飛,太監侍衛是皇帝的幹爹;元朝從來沒有融入中原世界;明朝酷吏嚴厲,宮廷內部什麽部門都有,什麽樣的事都會發生;清朝……他們自已定的稱號就說明了一切,除了一個主子之外,全是奴才。
全然看不到半點人性。
萬事都有報應,宋朝皇帝的窘迫讓侍衛們憤怒。當時,趙桓身邊有三個人,分別是孫傅、梅執禮、呂好問。一群侍衛突然沖了過來,領頭的是都虞侯蔣宣,他大聲指責,國家到了這種地步,全是宰執信任奸邪,不用好人搞的。
孫傅立即火了,這明擺著是罵他,他是宰執。奸邪……還能有誰,當然是郭京。從嚴格意義上說,開封外城之所以連一個月都沒挺住,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招惹了七千七百七十八個神仙。可是,難道這樣就可以罵他嗎?不可以!
孫傅選擇回擊,他在外面搞出兵變的情況下,厲聲呵斥蔣宣。
很遺憾,有人攔著,蔣宣沒能砍了他。孫傅這個人做事總是失誤,有失偏頗,讓人恨不得一把捏死他。
可是,他還有另一面。他的故事沒完,當他的那一面顯露出來時,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回到當天晚上,趙桓賞給侍衛們很多金銀酒食,和他們說了很多話。談到了逃跑,談到了護衛,可是都沒有可行之道。
想讓幾百名侍衛,或者幾千名侍衛扭轉乾坤,這是個多麽不現實的夢。
當他冷靜之後,想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為什麽金軍還沒有進攻呢?最堅固的外城陷落了,守軍也筋疲力盡並且嘩變了,金軍為什麽不一鼓作氣攻進內城,甚至攻進皇城呢?
一個大臣給出了解釋,說金軍並不想趕盡殺絕。昨天城破之後,金軍不是派來了和談使者嗎?這種時候,宋朝不應該只想著走極端路線,比如全民死拼或者逃跑,而要順應局勢。戰勝方都想和談,戰敗者為什麽要決裂呢?
趙桓覺得眼前的迷霧被撥開了,事實俱在,看來金國人並不是那麽兇殘嘛。他的內心輕松了些,能思考問題了,比如明天派什麽人出城和金國人見面。
他當然不知道,金軍沒有進攻的真正原因是開封城的老百姓。他們殺了使者,尋找武器,要展開巷戰,這些都讓完顏宗翰等人深感忌憚。城裏有三十多萬人口,要是驟然面臨絕境,臨死反擊的話,金軍必將付出慘痛代價。
那麽,再給出一條活路怎樣?讓城裏的人面臨絕境,習慣絕境,進而忍受絕境,是不是更好呢?
絕妙的是,宋朝上層的某些“聰明理智”的人,會幫金軍去延伸這種感覺,讓他們順著這個思路去完善所謂的和談活路。
第二天,宋朝派出了和談使臣,由濟王趙栩、首相何栗擔任。何首相磨磨蹭蹭不願上路,趙桓一連催了他好多遍,他仍然頻頻回首,就是不走。這真讓人為難,國難當頭,首相怯懦,讓人拿他怎麽辦呢?
這時,有一個人走了出來,當廳叱罵他:“致國家如此,皆爾輩誤事。今社稷傾危,爾輩萬死何足塞責?”
這個人姓李,名若水,時任吏部侍郎。
李若水,原名若冰,字清卿,廣平曲周水德堡(今屬河北)人,生於公元1093年,時年三十三歲。對於他,我沒有什麽可寫的。
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他的作為、操守。那麽,為什麽要饒舌呢?讓歷史走下去,讓李公自己走近那一天,不是更好嗎?
回到當天,何栗終於上馬了,他腳軟得沒法踏蹬,要人扶著,才勉強坐穩。一路上,從皇宮出發,到走出宣德門,他的馬鞭居然落地三次。
這樣的膽子,要怎樣去談判呢?但是請註意,我只是說這樣的膽子,沒說這樣的人,因為何栗並不是人們印象中的驕橫腐朽的老資格文官。看他的履歷就能知道,他很年輕,很奮進,甚至很正義。
何栗,字文縝,仙井監(今四川仁壽)人。生於公元1089年,時年三十七歲。他是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的狀元郎,仕途很順利,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結束之後,他成了禦史中丞。在這個位置上,他彈劾了六賊之中的王黼,把這個國賊發配出京城,使他在半路上丟了腦袋。
多麽大快人心。
無奈時事變幻,這個世界變得太荒誕了,堂堂大宋首相居然變成了一個笑話。唐恪被開封市民追殺,騎馬逃命才活了下來;何栗像是去救場一樣,火線上崗,接下了這塊燙手的山芋。
他願意幹嗎?他沒得選擇。
截至這時,他只當了不到半個月的首相,看看他的成績:他主張起用趙構、汪伯彥、宗澤等人回師勤王;主張堅守城池待援,號召百姓展開巷戰。
這些做得怎樣?
絕大多數的歷史書都著重提到他掉了三次馬鞭子,並給他貼上了怯懦、無能、小醜一樣的標簽。這是不是太草率了,太苛求了呢?畢竟他只是個文官。連武將們都不願去招惹金兵,他一介書生怯場了,難道很不正常嗎?
可要是原諒他,卻沒法繞過郭京這個神棍騙子。神兵們之所以能登上城墻,除了孫傅之外,就是他出了最大的力……
何栗出城,逼近金營,他想到了很多種危險難堪的見面場景,甚至覺得完顏宗翰會直接砍了他。事實卻出乎他的意料,傳說中兇狠殘暴的金軍居然非常溫和理智,甚至彬彬有禮。
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說,自古以來,有南即有北,哪一個都不能缺少,現在他們所要求的,只不過是割讓一些土地而已。
何栗大喜!這句話裏透出兩個意思:第一,有南即有北,哪個都不能缺。這是在承認宋朝的存在,很明顯,金軍不想趕盡殺絕;第二,金國人開價了,只是割讓土地。從以往慣例來看,戰爭中割讓土地是有規定的,一般來說,不會多於戰勝方已經占領的土地。
也就是說,很可能是以黃河為界,宋朝能保住黃河天險以及整個京畿地區。這簡直跟做夢一樣,何栗甚至想,早知道是這樣,何必打什麽仗嘛,直接割了多省事。
當天,宋、金兩國的首腦們愉快地結束了交談,雙方都很滿意,認為這是一個文明、互惠、成功的大會,對於兩國的發展都有幫助。何栗急忙告辭,他要回城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皇帝。完顏宗翰等人親切地送他們出營,臨別前,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
他們希望能在城外見到傳說中的風雅博學的宋朝太上皇趙佶。
回城後,全開封三十多萬人都松了一口氣……原來真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啊!這裏面也包括皇帝趙桓。趙桓簡直快要虛脫了,重壓之下突然輕松了,讓他興奮得不敢相信。為此,他同意一切,甚至主動表示,可以代替他的父親宋徽宗出城。
這種情緒感染了整個官場。當天,頂級高官們誰也沒有回家,就在皇宮的議事大廳裏推杯換盞,喝了一頓慶功酒。席間,他們一致決定,要趁熱打鐵,讓和談立即進行,因為局勢已經越來越惡化了。比如金兵三五成群地爬過外城墻,到城裏殺人搶劫,很多市井無賴居然給他們牽線引路;更有甚者,潰散的宋軍改扮成金軍的樣子,在城裏殺人搶貨。開封城裏的王公貴族、富商巨賈每時每刻都在危險中。
金軍正在破壞開封的城防,他們挖斷了各門之間的道路,把鐵鷂子重騎兵派上城墻,放火燒毀甕城樓櫓和所有宋軍的炮架……這一切表明,和談每拖延一天,危險就要增加一分。
這些大臣建議,趙桓要盡快出城和金軍相見。
說幹就幹,宋朝爭分奪秒,沒等這個月過完,換換運氣,就急著出發了。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閏十一月三十日,趙桓帶著首相何栗、中書侍郎陳過庭、同知樞密院事孫傅出城去金營。
城裏由曹輔、張叔夜留守。
歷史性的時刻到來了,中原的漢族皇帝第二次被入侵的異族人逼到了絕境。八百餘年前,西晉的兩位末帝晉懷帝司馬熾、晉湣帝司馬鄴都被匈奴俘虜,受盡屈辱死去。
歷史多麽相似,除了結果,連過程都幾乎一模一樣。比如宋朝的沒落與趙桓無關,前面的兩位司馬,也只是替他們的父輩埋單。
所不同的是趙桓這時的心情。他被何栗感染,覺得這次會面雖然無名譽、不光榮,但也談不到屈辱,因為金人是那麽有素質。
當天,他們騎馬出城。從南薰門開始,就全是金軍了,這些活動的路標一直把他們引到了……青城。這裏遠遠不是金營,更沒有完顏宗翰。金國的大太子讓人帶來一個口信,說他有空,可是二弟宗望外出了,正在劉家寺附近,今天趕不回來,只好委屈宋朝官員在青城睡一晚上,明天一起見面。
趙桓驚愕,這種拙劣的借口不如沒有,這是赤裸裸的怠慢,是對一個皇帝的巨大侮辱。這難道就是金國人的素質,是何栗帶回來的好消息?
容不得他多想,當晚只好在青城睡了一覺。第二天天一亮,金國人很早就到了。這時,他才知道,昨天是多麽輕松。
來人仍然不是完顏宗翰,只是帶來了他的新口信,說這不是私人約會,而是代表兩個國家,宋朝必須先寫降表,才能讓見面有意義。
這一點是題中之意,並沒有讓趙桓等人意外。他們這次來的本意就是為了和談,說白了就是有條件的投降。連外城都陷落了,只要能保住命,還有什麽是不能答應的呢?
趙桓讓隨行的禦用筆桿子孫覿執筆,寫這份降表。他給這份文件定下了基調,說要突出“請和稱藩”這四個字。稱藩,也就是承認自己是從屬國。
降表很快寫好了,趙桓派人送過去,卻被退了回來。理由是大太子殿下仔細讀了幾遍,覺得詞句松散,文采不夠。
宋朝人很郁悶!
歷史沒能留下完顏宗翰的學歷,所以,我們不知道他有多大的才學,但是基本上可以估算出來,比如女真人近十年來才有了文字,而完顏宗翰已經好幾十歲了,怎麽學也只是個掃盲生的水平,他憑什麽指摘文化程度居於人類之巔的宋朝文人?
宋朝不得不馬上重寫。為了過關,孫覿一連寫了好幾次,結果毫無例外都被退回。最後,趙桓都煩了,他派當年的狀元郎、現在的首相大人何栗出馬,合孫、何兩人之力去完成它!
完顏宗翰也終於說出了他心底真正的願望。他喜歡漢人的四六對偶句式,他覺得,如果把降表寫成歌賦,那該是多麽新穎別致啊,絕對是古往今來從未有過的作品。
他完顏宗翰的名字,絕對會隨著這份降表流傳千古。
於是,一份四六對仗的降表出爐了,還別說,文藝這東西就是奇妙,無論多惡劣的事,都能搞出風雅來。比如“……三匝之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金軍一面倒的優勢,宋軍一頹到底的孱弱。
這似乎是千年以來的鐵證,哪怕再不服氣,也必須得承認。對此,我想說不,因為一切要等查完當年的資料再說。資料裏說,當年閏十一月二日,完顏宗翰的西路軍殺到開封之後,第二次東京保衛戰展開。宋軍並沒龜縮在城裏當鴕鳥,而是不斷地沖出城墻向金軍挑戰。
第一次,金軍攻擊通津門。幾百名宋軍順著繩子滑下城墻,燒毀金軍五個炮架、兩輛攻城用的戰車。
第二次,金軍攻破青城(開封南郊的小城),攻擊朝陽門。宋軍殿前司副都指揮使王宗濋出戰,戰況慘烈,統制官高師旦戰死。
第三次,金軍攻擊南城墻,張叔夜出戰。在深冬雨雪之中,南道兵奮勇激戰,陣斬金軍兩名頭戴金環的將官。逃跑的金軍慌不擇路,自相踐踏,淹死在護城河裏的數以千計。
第四次,宋將範瓊率領一千名士兵出宣化門挑戰金軍,全軍士氣高昂,沖散了城墻下的金軍,進一步追擊。可惜的是人馬踩踏,很多掉進了冰河裏,淹死了五百多人。
這一天是閏十一月二十三日,記住這一天和下面發生的事。
宋軍落進冰河裏,金軍趁勢反攻,將火梯、雲梯、編橋等戰械陸續運到城下,又推來五座裝滿石塊弓箭的對樓,強行攻城。守城的宋軍用撞桿搗毀了三座,然後向另外兩座投擲燃燒的草火。
忙中出錯,他們沒註意到風向突然變了。寒冬季節,而且還在雨雪交加,居然一下子刮起了強烈的南風。他們扔出去的草火順風刮了回來,點燃了城頭上的戰械。
金軍趁勢強攻,瞬間箭如雨下,壓得城頭上的守軍擡不起頭。金軍用填平太原護城河的三層疊床把開封城外的護城河填平了,大批攻城用的武器直抵通津、宣化兩門的城下。
這時距開戰以來已經二十一天了,戰況從來沒有這樣惡劣過。開封危急,最堅定的戰士也開始動搖了。這和信念無關,跟榮譽什麽的更扯不上,這是一個物質的世界,二十一天之後,宋軍的體力達到了極限。
不是因為金軍,而是因為這該死的天氣,還有趙桓的腦子出了問題。
天氣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多少次戰爭都因為它而改變結局,比如李元昊的崛起,遼國在戈壁灘上的失敗,這時的開封城。在金軍合圍之前,天氣是正常的,只是有點冷,這只是陰歷十一月,還不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可在這二十一天裏,狂風咆哮,雨雪交加,每時每刻都折磨著城墻上的守軍。開始還行,保家衛國嘛,男人死都不怕,還怕什麽冷?可是,不能每天都這麽挺著吧。後來,士兵們凍得全身冰冷,手僵直得握不住武器,有一些體質弱的士兵直接凍死在城墻上了。
號稱人類有史以來最富裕的都城的士兵們,居然落魄到這種地步。這是怎麽造成的呢?如果翻資料,人們無論如何也怪不到趙桓的頭上。因為皇帝陛下時刻出現在士兵中間,他能披甲戴盔登城,把禦膳賞賜給士卒;能在泥淖裏騎馬前進,讓人民感動哭泣;能光著腳,不戴帽子,跪在皇宮的天階上,祈禱上蒼不要再下雪了。皇後在後宮裏率領宮女給前線的將士趕制禦寒衣物。
這些加在一起,是多麽感人啊!
可另一方面,也恰好證明了問題出在哪兒。請問禦膳有多少斤呢?夠不夠守城的六七萬士兵吃?皇後是服裝業的熟練工人嗎?半個多月裏能做出幾件保暖手套?至於皇帝本人頂盔掛甲上城頭,不過是秀一場威武而已,這點精神鼓勵對饑寒交迫的士兵有多大作用呢?
每個開封人都清楚,國庫裏有成堆成堆的布匹綿麻,只要趙桓肯拿出來,絕對能在幾天之內讓士兵們抵禦嚴寒。
那麽,趙桓為什麽不拿出來呢?按說每一個理智健全的人都清楚,金銀財帛是普通人的財富,對帝王而言,它們只是數字,沒有任何具體意義。
連三國時偏安江南的孫權都明白這一點,為什麽從小受帝王教育的趙桓就不懂呢?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因為不只他不懂,世上很多人都不懂。
舉一些例子,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攻打洛陽,因為當年“神宗剝天下之財富福王”,所以他比崇禎皇帝還有錢,但他就是要當鐵公雞,連一文錢也不拿出來,結果城破身死。到了崇禎時,情況還是這樣,他向京城裏的皇親國戚借錢發兵餉,用盡辦法,滿城冠蓋無一人響應。
結果,北京城破了,這些有錢的貴人在李自成的皮鞭下把什麽都交出來了。更不用說清朝時期著名的“寧與友邦,不與家奴”。
除了這些,讓趙桓做出這種蠢事的還有金軍的誘惑。在連續二十一天的強攻中,完顏宗翰不間斷地用著“和談”這個無往不利的大殺器。
公正地說,“和談”這一招,是女真人崛起之後,連續滅掉遼、宋兩國的最強武器。它讓耶律延禧像傻子一樣做著夢,覺得末日遙不可及;也讓這時的趙桓覺得會有一抹動人的希望之光出現,還有活路,還遠遠不到最後一步……所以,他總是不舍得自己心中的立國之本。
宋朝的立國之本是什麽?一個字——錢!
錢,深入到每個宋朝人的心裏,百姓玩命地賺錢;士大夫們紅著眼睛賺錢;王安石為了錢分裂了官場;宋神宗為了錢不惜站在祖宗的對立面!
所以,他們都忘了,勇氣、聰慧、謀略、歹毒等是國家生存的第一要素。
回到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閏十一月二十三日,這一天,金軍乘勝強攻,開封的外城墻岌岌可危,當此生死攸關之際,宋朝的上層領導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個關鍵人物。他們引經據典地考證,覺得唯有這個人才能拯救他們。
郭京。
終於找到神仙了。首相、樞密使在開封城各處張貼的尋找神仙啟事有了結果,軍方大佬殿前司副都指揮使王宗濋在軍隊的龍衛兵裏找到了一個叫郭京的人。
這個人完全符合神仙的標準,他能撒豆成兵,能使自己的兵隱形,能用六甲之法活捉完顏宗翰、完顏宗望等金軍魁首,能掃蕩十萬金軍,解京都之圍。
多麽激動人心!而要做到這些,他只需要集結七千七百七十七個人。
當然,這些人不是一般人,他們都是身有仙緣、非同凡響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即生日時辰一樣。只要符合條件,哪怕他們是販夫走卒,也會讓宋朝起死回生,讓金軍瞬間崩潰。
這些話,趙桓、何栗、孫傅都相信了。
郭京升官了,從副都頭升到武略大夫、兗州刺史。他積極工作,飛快地集結了六甲神兵。兵源的成分嘛……比如一個在街頭耍棍弄棒賣藝的,名叫薄堅;一個還俗僧人,名叫傅致臨;一個賣藥的,名叫劉宋傑。比較突出的是一個叫劉孝竭的人,他很有創意,把神兵細化了。
神兵被分出了兵種,有卞丁力士、北鬥神兵、天闕大將等。他們變成了一群神秘人,與外界隔離,給人們留下了各種各樣的離奇猜想。
有些人覺得這太兒戲、太天真、太荒誕了,根本就是騙人嘛。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交給這種人,純粹是自殺行為。
對此,軍方代表孫傅怒不可遏。他發出了這輩子最大的怒火,向懷疑黨們咆哮,痛罵他們沒有知識,不懂歷史,把宋朝的傳統都忘光了。在他看來,郭京的出現,還有他的身份以及能力,都是最正確、最正常、最無可置疑的事實。
因為早有先例。
時光倒流到一百五十餘年前,宋太宗趙光義剛剛登基的時候,根據畫聖吳道子的作品《長壽仙人圖》,在現實中找到了與畫中人長得一模一樣的戴恩。
戴恩時任禦龍弓箭直都虞侯,之後平步青雲,啥事不做就升為平遠軍節度使了。這說明了什麽呢?聯系到郭京,兩人同樣都是禁軍成員,同樣都被皇帝挖掘,可郭京怎麽就一定是仙人……你說是不是?誰敢蔑視先帝,非聖瀆法,誰就得罪該萬死!
這樣的大棒砸下來,誰都沒話了。於是,開封城裏憑空出現了七千七百七十八個神仙,每個人都在盼望,希望知道這些神仙能做些什麽。但又不敢盼得太急了,因為神仙說,除非到了天崩地裂、萬劫不覆的時刻,要不就別去煩他。
二十三日這天,開封城似乎真的快要塌了。危險面前人人平等,有人怕極了,越過軍方領導,直接去找郭京,要他趕緊作法,來個閃電什麽的,把金軍都劈死。
郭京很認真地問:“朝廷讓你來的?”
“……不是。”
“不去。”
這一天,他們就像很有默契一樣,官方沒去找郭京,郭京也很平靜。金軍最終沒能翻越城墻,開封城逃過了一劫。
二十四日,金軍繼續強攻。何栗、孫傅坐不住了,他們命令郭京上城。郭京很聽政府的話,事實上每個在人間得到神仙名聲的人都很聽政府的話,他起身就走。於是,一個神仙、七千七百七十七個神兵走上了開封城頭。這些人在一片槍林彈雨、火光大雪之中走過,轉了一圈,又下去了。
臨走前,郭京留下了一面大旗,說把它掛在城頭上,城下的敵軍會集體發抖,嚇得半死。望著神仙們的背影,士兵們把這面旗掛了上去。
旗幟飄揚在孤島一樣的開封城頭,上面畫的是一位天王。
也許真的是天王有靈,這一天,開封的外城墻還是宋朝的。第二天,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的早晨,大雪紛飛,朔風凜冽,金軍乘寒急攻。
生長在苦寒北方的女真人非常喜歡這樣的天氣,寒冷是他們的朋友,從古至今,這些游牧民族的每一場重要戰爭幾乎都是在冬天發起的。
與之相反,城頭上的宋軍筋疲力盡,到了崩潰的邊緣。快一個月了,缺吃少穿還要堅持作戰,是個人都沒法挺過去。尤其在根本上,他們是游牧民族,每年到了冬天,習慣了什麽事都不做,每天吃兩頓飯,少吃、早睡,等待第二年春天的到來。
最後的時刻到了,連遠在深宮裏的趙桓都感覺到了危險,他命令全軍上城,集結所有力量防守。對此,首相、樞密使都不認同,這是亂搞嘛。神仙已經出現,他會解決一切問題,安撫一切士兵,將一切事情做完美了,要軍隊做什麽,多此一舉。
神兵出戰。
郭京帶著神兵走上了空曠的城頭……你沒有看錯,這種時候,開封外城的城頭上沒有職業軍人,除了孫傅、張叔夜等少數幾個人之外,所有士兵都被趕下來了。理由是一會兒神兵就會隱形,人多了會有影響。
施法完畢,宣化門大開,神兵主動出擊,向金軍挑戰。
這一幕是多麽壯懷激烈!在城頭上的主神、樞密使、將軍的註視下,他們沖向了蜂擁而來的金軍鐵騎。他們行動迅速,越過了護城河,與敵軍相遇,又退向護城河……全體淹死。城頭上的郭京大怒,說必須由他親自施法。
郭京下城出戰,他的行動更加迅速,在金軍沒有逼近前就跑向了南方,又在金軍的追擊下消失了。
上面這一幕好笑嗎?不好笑;上面這一幕罕見嗎?不罕見。從宋朝開始,直到七百多年後的晚清,這種大無畏精神一直在中華大地上流傳著,它已經是一種傳統了。比如說義和團的高人們喝下神水,以血肉之軀沖向入侵者的洋槍,哪怕中彈倒地,臨死之前仍然念念有詞:“……刀槍不入!”
金軍擁向了開封城門。
金軍的步兵迅速登城,占據制高點。城外鐵鷂子重甲騎兵向城門靠攏,內外接應。同時,金軍派人放火燒毀就近的城門。這些年,女真人破門而入的活兒做得太多了,對這一整套的操作流程非常熟悉。
一陣忙亂過後,終於塵埃落定。他們覺得外城墻絕對到手了,這才騰出空兒來向城裏望了一眼。之後,他們驚呆了。
他們不是沒見過大城,前幾年奪遼國五京時,只看面積,並不比開封城小多少。他們也不是沒見過富裕的,燕雲十六州也不比宋朝差多少。讓他們楞住的是眼前發生的事,看看身邊,俺們金軍還沒下城呢,為什麽下邊火光沖天,喊殺聲震耳欲聾,死了一地的人呢?
我們還等著宋軍反擊,奪回城墻呢!人呢?都跑哪兒去了?
宋軍在下面殺人放火,就這一會兒的工夫,他們戰果累累。被殺的一般百姓、小官忽略不計,知名人士有:統制官姚平仲、何慶言、陳克禮,中書舍人高振,宦官黃經國,這幾位連同他們的家人全部遇難。
著重提一下姚平仲,這位將軍是守城的大功臣,開封外城能堅持二十三天之久,他功不可沒。以上是死在外城和內城之間的。
還有死在城門之外的,這是一位名聲顯赫的猛人。此人曾經率領數十萬軍隊征戰燕雲。他手握民族命運,前進則民族興旺、建不世奇功,穩定則坐享勝利果實。眼看敵人奄奄一息,他卻偏偏逃跑了,耗盡國家最大的一筆糧草輜重,也沒逃出遼軍的追擊。
劉延慶。
時任四壁守禦使的劉延慶奪門出逃,被金軍追上殺死。與之相反的是一位統領,名叫秦元。他帶著一些保甲,也就是連民兵都不算的治安隊員往外沖,迎頭遭遇城外的鐵鷂子重甲騎兵部隊。對比如此懸殊,死定了,可他奮勇力戰,居然斬關逃出。
這說明了一個真理,不會逃的人永遠逃不掉,廢物永遠是廢物,劉延慶以笨拙的方式結束了自己醜陋的一生。當然,他不會感到遺憾的,有人會繼承他的笨拙,在以後十幾年的時光裏將它發揚光大。
能持續作戰,並且最終生存下來的,只有張叔夜父子。他們在神跡消失後和金軍作戰,邊戰邊退,繼而與宋軍作戰,邊戰邊退,一直退至內城城邊,成了軍方的唯一希望。
開封三重城,外城八十裏,內城二十裏,生存空間驟然被迫縮小成原來的四分之一,幾十萬的市民擁擠踩踏著,隨著人流到處亂竄,不知道何去何從。
城破了,一百七十餘年來未經戰火的曠世名城突然間墜入地獄了,更讓他們恐慌的是軍隊突然失控了。
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不知道軍隊是什麽樣的怪物。它可以是神聖的,是守護家園的同宗同族的血脈子弟,任何時候都值得信賴,這是人們的共識。不幸的是,它還有另一面,它會在某些時候變成魔鬼,毀滅一切、淩虐一切,不分敵我。
比如說嘩變。
我寧願認為這時的宋軍是嘩變,而不是叛變,或者是著魔了。他們也是人,在近一個月的饑寒交迫、生死拼殺之後,突然遭遇這麽荒誕的事情,再加上以往皇家的吝嗇,換了誰,都會氣得要死。
要死了嗎?那就全去死吧!
他們沖向達官顯貴的家,沖向富商大賈的家,燒殺搶掠,或許燃燒起來的熊熊大火,能讓他們凍僵的身體暖和一些。
當然,這裏也包括一大批趁火打劫的市井無賴。這些渣滓唯利是圖、渾水摸魚,是這個歷史階段裏最可恥的小人。不久之後,他們將會做出更無恥的事。
回到趙桓身邊。
宋欽宗走火入魔了,外城失陷的消息傳進了皇城,他追悔、檢討、思辨,他似乎看清楚了以往的種種事情,還即興發揮為種師道正名。之後,他冷靜了許多,開始為自己的安危著想。
沒辦法,除了國庫和封樁庫,他什麽都沒了。還能做什麽?關鍵時刻,他想起了人民。第二天,閏十一月二十六日的清晨,他下令百姓赴宣德門救駕,看看這幾十萬人能給他想出什麽辦法。
那一天,三十多萬人擁到了宣德門前,這讓趙桓感覺好多了。這些人給他帶來了一個消息和一個要求。
消息是金軍再一次派來了使者,有四個人,是昨天進城的。他們剛剛進來就被百姓摁住砍成了碎塊。
要求是三十多萬開封市民向皇帝要武器,城外是敵人,守軍不可靠,他們要自己保護自己。
商朝末代帝王紂能在艱險之中釋放囚徒,發放武器,讓他們去前線抗敵。現在,三十多萬百姓向趙桓要武器,這是多麽難得的民心士氣啊。
如果利用好了,誰說沒有轉機呢?至少可以多抵抗幾天,等待李綱、宗澤等人率領的勤王部隊的到來。
可是,情況變得很詭異,是趙桓下令召集百姓來想辦法的,他本人卻遲遲不到。百姓等煩了。在不安中,有些人再次失控。
三十多萬百姓用斧頭劈砍左掖門,要皇帝出來。皇帝終於出來了,可氣氛卻變了,本是皇帝與民同憂,一起渡難關,現在搞得像是兵變升級一樣,百姓殺到了宮門前,皇帝出來和人民談判。
趙桓站在城樓上,露腕憑欄大呼:“事已至此,軍民打算如何?有謀即獻,朕當聽之。”
之後,百姓回答了。
三十多萬人一起回答,讓人怎麽聽呢?這邊答,趙桓去這邊談;那邊答,趙桓再跑去那邊談。紛亂中,趙桓神色慌張,他的帽子都掉了。
如此這般,直到散會。百姓灰心喪氣地離開了,趙桓渾渾噩噩地回宮了。什麽都沒有得到,這次集會的唯一結果就是見證了趙宋子孫的狼狽,高高在上的帝王居然會有這樣一天。
趙桓這個樣子把侍衛氣壞了。平心而論,宋朝的皇帝,哪怕是徽宗趙佶都對身邊人很好,仁德、寬厚、容忍,這些美德是任何朝代都很少有的。
自漢唐以來,漢朝十常侍做了什麽,地球人都知道;唐朝的宮廷裏血肉橫飛,太監侍衛是皇帝的幹爹;元朝從來沒有融入中原世界;明朝酷吏嚴厲,宮廷內部什麽部門都有,什麽樣的事都會發生;清朝……他們自已定的稱號就說明了一切,除了一個主子之外,全是奴才。
全然看不到半點人性。
萬事都有報應,宋朝皇帝的窘迫讓侍衛們憤怒。當時,趙桓身邊有三個人,分別是孫傅、梅執禮、呂好問。一群侍衛突然沖了過來,領頭的是都虞侯蔣宣,他大聲指責,國家到了這種地步,全是宰執信任奸邪,不用好人搞的。
孫傅立即火了,這明擺著是罵他,他是宰執。奸邪……還能有誰,當然是郭京。從嚴格意義上說,開封外城之所以連一個月都沒挺住,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招惹了七千七百七十八個神仙。可是,難道這樣就可以罵他嗎?不可以!
孫傅選擇回擊,他在外面搞出兵變的情況下,厲聲呵斥蔣宣。
很遺憾,有人攔著,蔣宣沒能砍了他。孫傅這個人做事總是失誤,有失偏頗,讓人恨不得一把捏死他。
可是,他還有另一面。他的故事沒完,當他的那一面顯露出來時,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
回到當天晚上,趙桓賞給侍衛們很多金銀酒食,和他們說了很多話。談到了逃跑,談到了護衛,可是都沒有可行之道。
想讓幾百名侍衛,或者幾千名侍衛扭轉乾坤,這是個多麽不現實的夢。
當他冷靜之後,想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為什麽金軍還沒有進攻呢?最堅固的外城陷落了,守軍也筋疲力盡並且嘩變了,金軍為什麽不一鼓作氣攻進內城,甚至攻進皇城呢?
一個大臣給出了解釋,說金軍並不想趕盡殺絕。昨天城破之後,金軍不是派來了和談使者嗎?這種時候,宋朝不應該只想著走極端路線,比如全民死拼或者逃跑,而要順應局勢。戰勝方都想和談,戰敗者為什麽要決裂呢?
趙桓覺得眼前的迷霧被撥開了,事實俱在,看來金國人並不是那麽兇殘嘛。他的內心輕松了些,能思考問題了,比如明天派什麽人出城和金國人見面。
他當然不知道,金軍沒有進攻的真正原因是開封城的老百姓。他們殺了使者,尋找武器,要展開巷戰,這些都讓完顏宗翰等人深感忌憚。城裏有三十多萬人口,要是驟然面臨絕境,臨死反擊的話,金軍必將付出慘痛代價。
那麽,再給出一條活路怎樣?讓城裏的人面臨絕境,習慣絕境,進而忍受絕境,是不是更好呢?
絕妙的是,宋朝上層的某些“聰明理智”的人,會幫金軍去延伸這種感覺,讓他們順著這個思路去完善所謂的和談活路。
第二天,宋朝派出了和談使臣,由濟王趙栩、首相何栗擔任。何首相磨磨蹭蹭不願上路,趙桓一連催了他好多遍,他仍然頻頻回首,就是不走。這真讓人為難,國難當頭,首相怯懦,讓人拿他怎麽辦呢?
這時,有一個人走了出來,當廳叱罵他:“致國家如此,皆爾輩誤事。今社稷傾危,爾輩萬死何足塞責?”
這個人姓李,名若水,時任吏部侍郎。
李若水,原名若冰,字清卿,廣平曲周水德堡(今屬河北)人,生於公元1093年,時年三十三歲。對於他,我沒有什麽可寫的。
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他的作為、操守。那麽,為什麽要饒舌呢?讓歷史走下去,讓李公自己走近那一天,不是更好嗎?
回到當天,何栗終於上馬了,他腳軟得沒法踏蹬,要人扶著,才勉強坐穩。一路上,從皇宮出發,到走出宣德門,他的馬鞭居然落地三次。
這樣的膽子,要怎樣去談判呢?但是請註意,我只是說這樣的膽子,沒說這樣的人,因為何栗並不是人們印象中的驕橫腐朽的老資格文官。看他的履歷就能知道,他很年輕,很奮進,甚至很正義。
何栗,字文縝,仙井監(今四川仁壽)人。生於公元1089年,時年三十七歲。他是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的狀元郎,仕途很順利,第一次東京保衛戰結束之後,他成了禦史中丞。在這個位置上,他彈劾了六賊之中的王黼,把這個國賊發配出京城,使他在半路上丟了腦袋。
多麽大快人心。
無奈時事變幻,這個世界變得太荒誕了,堂堂大宋首相居然變成了一個笑話。唐恪被開封市民追殺,騎馬逃命才活了下來;何栗像是去救場一樣,火線上崗,接下了這塊燙手的山芋。
他願意幹嗎?他沒得選擇。
截至這時,他只當了不到半個月的首相,看看他的成績:他主張起用趙構、汪伯彥、宗澤等人回師勤王;主張堅守城池待援,號召百姓展開巷戰。
這些做得怎樣?
絕大多數的歷史書都著重提到他掉了三次馬鞭子,並給他貼上了怯懦、無能、小醜一樣的標簽。這是不是太草率了,太苛求了呢?畢竟他只是個文官。連武將們都不願去招惹金兵,他一介書生怯場了,難道很不正常嗎?
可要是原諒他,卻沒法繞過郭京這個神棍騙子。神兵們之所以能登上城墻,除了孫傅之外,就是他出了最大的力……
何栗出城,逼近金營,他想到了很多種危險難堪的見面場景,甚至覺得完顏宗翰會直接砍了他。事實卻出乎他的意料,傳說中兇狠殘暴的金軍居然非常溫和理智,甚至彬彬有禮。
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說,自古以來,有南即有北,哪一個都不能缺少,現在他們所要求的,只不過是割讓一些土地而已。
何栗大喜!這句話裏透出兩個意思:第一,有南即有北,哪個都不能缺。這是在承認宋朝的存在,很明顯,金軍不想趕盡殺絕;第二,金國人開價了,只是割讓土地。從以往慣例來看,戰爭中割讓土地是有規定的,一般來說,不會多於戰勝方已經占領的土地。
也就是說,很可能是以黃河為界,宋朝能保住黃河天險以及整個京畿地區。這簡直跟做夢一樣,何栗甚至想,早知道是這樣,何必打什麽仗嘛,直接割了多省事。
當天,宋、金兩國的首腦們愉快地結束了交談,雙方都很滿意,認為這是一個文明、互惠、成功的大會,對於兩國的發展都有幫助。何栗急忙告辭,他要回城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皇帝。完顏宗翰等人親切地送他們出營,臨別前,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
他們希望能在城外見到傳說中的風雅博學的宋朝太上皇趙佶。
回城後,全開封三十多萬人都松了一口氣……原來真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啊!這裏面也包括皇帝趙桓。趙桓簡直快要虛脫了,重壓之下突然輕松了,讓他興奮得不敢相信。為此,他同意一切,甚至主動表示,可以代替他的父親宋徽宗出城。
這種情緒感染了整個官場。當天,頂級高官們誰也沒有回家,就在皇宮的議事大廳裏推杯換盞,喝了一頓慶功酒。席間,他們一致決定,要趁熱打鐵,讓和談立即進行,因為局勢已經越來越惡化了。比如金兵三五成群地爬過外城墻,到城裏殺人搶劫,很多市井無賴居然給他們牽線引路;更有甚者,潰散的宋軍改扮成金軍的樣子,在城裏殺人搶貨。開封城裏的王公貴族、富商巨賈每時每刻都在危險中。
金軍正在破壞開封的城防,他們挖斷了各門之間的道路,把鐵鷂子重騎兵派上城墻,放火燒毀甕城樓櫓和所有宋軍的炮架……這一切表明,和談每拖延一天,危險就要增加一分。
這些大臣建議,趙桓要盡快出城和金軍相見。
說幹就幹,宋朝爭分奪秒,沒等這個月過完,換換運氣,就急著出發了。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閏十一月三十日,趙桓帶著首相何栗、中書侍郎陳過庭、同知樞密院事孫傅出城去金營。
城裏由曹輔、張叔夜留守。
歷史性的時刻到來了,中原的漢族皇帝第二次被入侵的異族人逼到了絕境。八百餘年前,西晉的兩位末帝晉懷帝司馬熾、晉湣帝司馬鄴都被匈奴俘虜,受盡屈辱死去。
歷史多麽相似,除了結果,連過程都幾乎一模一樣。比如宋朝的沒落與趙桓無關,前面的兩位司馬,也只是替他們的父輩埋單。
所不同的是趙桓這時的心情。他被何栗感染,覺得這次會面雖然無名譽、不光榮,但也談不到屈辱,因為金人是那麽有素質。
當天,他們騎馬出城。從南薰門開始,就全是金軍了,這些活動的路標一直把他們引到了……青城。這裏遠遠不是金營,更沒有完顏宗翰。金國的大太子讓人帶來一個口信,說他有空,可是二弟宗望外出了,正在劉家寺附近,今天趕不回來,只好委屈宋朝官員在青城睡一晚上,明天一起見面。
趙桓驚愕,這種拙劣的借口不如沒有,這是赤裸裸的怠慢,是對一個皇帝的巨大侮辱。這難道就是金國人的素質,是何栗帶回來的好消息?
容不得他多想,當晚只好在青城睡了一覺。第二天天一亮,金國人很早就到了。這時,他才知道,昨天是多麽輕松。
來人仍然不是完顏宗翰,只是帶來了他的新口信,說這不是私人約會,而是代表兩個國家,宋朝必須先寫降表,才能讓見面有意義。
這一點是題中之意,並沒有讓趙桓等人意外。他們這次來的本意就是為了和談,說白了就是有條件的投降。連外城都陷落了,只要能保住命,還有什麽是不能答應的呢?
趙桓讓隨行的禦用筆桿子孫覿執筆,寫這份降表。他給這份文件定下了基調,說要突出“請和稱藩”這四個字。稱藩,也就是承認自己是從屬國。
降表很快寫好了,趙桓派人送過去,卻被退了回來。理由是大太子殿下仔細讀了幾遍,覺得詞句松散,文采不夠。
宋朝人很郁悶!
歷史沒能留下完顏宗翰的學歷,所以,我們不知道他有多大的才學,但是基本上可以估算出來,比如女真人近十年來才有了文字,而完顏宗翰已經好幾十歲了,怎麽學也只是個掃盲生的水平,他憑什麽指摘文化程度居於人類之巔的宋朝文人?
宋朝不得不馬上重寫。為了過關,孫覿一連寫了好幾次,結果毫無例外都被退回。最後,趙桓都煩了,他派當年的狀元郎、現在的首相大人何栗出馬,合孫、何兩人之力去完成它!
完顏宗翰也終於說出了他心底真正的願望。他喜歡漢人的四六對偶句式,他覺得,如果把降表寫成歌賦,那該是多麽新穎別致啊,絕對是古往今來從未有過的作品。
他完顏宗翰的名字,絕對會隨著這份降表流傳千古。
於是,一份四六對仗的降表出爐了,還別說,文藝這東西就是奇妙,無論多惡劣的事,都能搞出風雅來。比如“……三匝之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