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十四章 東明縣事件 (1)

關燈
一個多月之後,大概是宋熙寧四年五月間,發生了一件事,讓宋神宗、王安石都驚醒了一下。那就是著名的東明縣事件。

這件事很亂,在官方就形成了兩種截然相反的事發原因,也就是到底是誰做了什麽,把這件事給鬧出來了。現在我們綜合一下,先從雙方公認的開頭部分說起。

話說五月間的某個早晨,陽光明媚,春風拂面,遠處的花也開了,草也綠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開封城的城門在清晨時打開了,突然間生意興隆,湧進來1000多個人。

這些人直奔市長辦公室——開封府大衙。可惜這時包拯已經死了很多年了,工作習慣早已恢覆成原樣,這些人被兩扇厚重冰冷的大門擋在外面,只能小心翼翼地把來的原因報告給門房。

他們是開封府轄區內的東明縣居民,因為免役法讓他們活不下去了,才來告狀。

暫停,事發到這裏,應該說一切都在控制範圍之內。國家的政策法令在實行中出現問題了,老百姓有些不理解,他們不管是來告狀,還是來請教,用的辦法找的部門都非常正確。

開封府尹,東京市長,這就是他的職責。

就算他是新法的反對派,不想、也不能對免役法的對錯做出合理的解釋,他至少有責任把局勢穩定住,讓這1000多人在開封府或者別的什麽地方老實呆著,然後請示上級怎樣處理。

他不,他選擇的做法真的很牛。開封府那天大門緊閉,放出話去,三個字“不受理”。你們去找負責新法的人吧。

這是事發之後的第一個大轉折點。事隔一千多年了,沒有書面證據留下來,我們不好胡亂猜測,是不是有什麽人在裏邊推波助瀾,出了些高明的點子,這些老百姓離開開封府之後,第一時間沖進了(突入)王安石的私宅。

寫匿名檢舉信的見過,到政府辦公樓前靜坐示威的見過,有誰見過在太平年月裏,1000多個老百姓沖進總理家裏去的嗎?

這事就發生在公元1071年的宋朝裏。

那天王安石還沒有上朝,出了這樣的事,可以肯定地說,王安石雖然貴為首相,但他家裏絕對沒有能隨時對抗1000多人的機動力量,這時他選擇的不是逃跑,而是親自站了出來。

他向這些人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這麽鬧是為什麽。鄉民們回答,免役法實行到他們縣裏,他們的戶口等級變了。

本來是第五等的窮苦農民,全都變成了第三等的富戶。這樣他們所要交的錢,就變成了一個天文數字。根本就交不起,要逼死人了!

王安石很震驚,相信那天早晨,他剛剛聽到這回答的一瞬間,能氣得咬牙切齒,但也怕得渾身冰冷。很簡單,東明縣就在開封城邊,在這個距離裏,新法的實施都有人敢做手腳,想想九州之大,中國之廣,離開了皇帝和他本人的視線,他的新法會被扭曲成什麽樣子?

那天他穩住神,告訴鄉民們,這件事“相府不知”,但很快就會著手調查。接著他問了第二個問題,你們來,東明縣的知縣知道嗎?

這是個原則問題,東明縣裏出了這麽大的事,是誰改了戶級先不說,這麽多人上訪,縣官至少得先期通報上級。

可回答是,縣官不知道。這就比較郁悶了,讓身為首長的王安石怎麽發力呢?民眾自發行為,1000多個,就算有什麽罪名,大家分一下,還剩下什麽?

王安石清楚,他必須得離開家,去上朝了。官場經驗告訴他,這件事肯定已經轟動整個開封都城,消息瞬間就會傳進皇宮裏,在那裏,才是他真正的戰場。

他告訴這些鄉民,事情還是要走法律程序,去找開封府的上一級單位禦史臺,讓那裏受理追查。這件事就從這裏形成了兩個版本,分為王安石版,以及禦史臺版。

當時的禦史中丞名叫楊繪,他的做法比開封府還要帥,面對捧著狀紙的鄉民,他直接聲明本衙門只受理官員糾紛,你們這些平頭百姓根本不夠資格讓我們操心。立即散了!這回鄉民們很聽話,都走了。可是人走了之後,楊繪才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他立即派出大批手下,去調查到底怎麽回事。很快調查結果出來了,是因為王安石的手下,不根據官府原有的戶籍賬本去劃分等級,私自先劃分好了,直接分配到下面縣裏去執行。才造成了東明縣裏下五等變成上三等的鬧劇。

所以結論得出,新法集團完全是瞎胡鬧,並且存心惡毒,變著法兒的剝削小民。必須及早廢除,才能恢覆天朝上國的祥和秩序!

可是王安石那邊很快也有了自己的說法。東明縣的縣官名叫賈藩,查履歷他是現樞密使文彥博大人的前部屬,是他擅自修改了東明縣裏戶籍等級。要強調的有三點,第一,他不是變法派,一直是反對派;第二,他這麽做是不是有人指使,比如說德高望重的文彥博大人,可沒誰敢這麽說;第三,他現在已經逃離職守,從東明縣逃進了東京城。可在哪裏,就是搜不到。

這件事情也就到此為止,不了了之了。從來沒有誰去分辨這兩個版本誰對誰錯,並不是說分辨不出,而是沒有必要。

在一千多年前,宋神宗不會去分辨的。已經夠鬧的了,何況這只是個個案,為了緩和矛盾,讓新法盡量快、平衡地推行,根本沒必要把事搞大,你死我活。

在一千多年以後,我們也沒必要去分清楚是誰在說謊,我啰唆這麽一大堆,一來是歷史上發生了這件事,二來也是讓大家能清楚地看到,當年在皇帝的眼皮底下,關於新法的推行,都有人敢耍花樣。

時間終於進入了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在這一年裏,王安石變法的真實目的,之前所有舉措的核心內容,終於露出了它的本來面目。

為什麽他的步調走得那樣急,為什麽不先把“吏治”等前期工作做足,都有了答案——戰爭、吐蕃、西夏、遼國。

這個問題表面上可以用熙寧變法的另一個常見詞“富國強兵”來概括,但太不準確了。細想一下,富國與強兵有統一性嗎?根本沒有,甚至正好相反。

世界歷史證明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越窮的國家,戰鬥力反而越強,一旦國家富裕了,百姓們有錢了,戰鬥力反而直線下降。

至少這一點,在冷兵器時代絕對是真理。例子非常多,比如古羅馬帝國毀於蠻族,西晉時五胡亂中原,還有這時活生生的北宋滅亡記,以及滅掉北宋的金國在更野蠻更落後的蒙古人面前死得有多慘。

所以這個“富國強兵”,只是個便於宣傳的口號而已,根本與事實聯系不起來。王安石變法的真實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迅速地籌集軍費。

只此一個目的,別無其他。

這個結論我想會讓很多人不爽,因為在此之前,幾乎所有的史書,尤其是近現代的著作裏,都把改革的目的與王安石、宋神宗的個人追求,心性表現結合起來談。比如他們是愛國愛民的,是有遠大理想的,甚至是走在時代的前面,要改造行將腐朽的宋帝國而努力的罕見聖賢。

這些,在我看來,只有一句話的回答——沒有深究。

仔細研究變法的前因後果,會發現一個事實。宋神宗、王安石肯定是炙烈地熱愛著自己的國家,以振興華夏為己任,尤其是宋神宗,他的目的是想讓國家富強,打垮西夏,收覆燕雲,威服遼國,恢覆漢唐時代的輝煌。這是超越了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終生成就的偉大抱負。

只是實現的步驟過程,絕不是人們平時所想像的那樣充滿了傳統意義上的仁愛道德,他們所選擇的振興之路非常兇險,是一個速成之法。而這個法,是一把可怕的雙刃劍,從始至終,如果想成功的話,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首先一步,就要把軍隊戰爭所需要的錢準備充足。現在我們就看一下,是怎樣得出的這個結論——“變法=軍費”之謎。

研究王安石變法,一般來說,歷代有兩種層次。第一,就事論事。這是根據王安石新法的每條逐個細想,與舊法相對照,再結合宋朝當時國情,來分析出他是錯是對,是先進還是蠻幹。

基本這種分析,最多只能得出來宋朝當時必須要變法,不管有沒有王安石,神宗都得變。只是有了王安石,變得更徹底、更矛盾、更慘烈而已。

所以,從立意上說,王安石是絕對對的;可是從細節上說,司馬光等人也有道理。這就是歷代最常見的一種論調查。

第二個層次,就是跳到歷史的天空中去,結合歷代史實知識,來分析王安石新法是他獨創的嗎?如果不是,前人實行過程中的效果怎樣?

這種分析法出現,王安石的高大形象就會萎縮不少。因為查歷史書就會清楚,他的新法極少有是他獨創的,比如青苗法。總有人強調,這是他在做底層官員時,在某地實行過,效果非常好,才在全國推廣的。不,不是這樣。

青苗法起源於唐朝中後葉,唐朝中央政權被各路藩鎮分割,除了軍隊數量不足外,更悲慘的是沒錢。青苗法就在那時出現,其主要目的就是為皇帝創收。

什麽救民不救民的,皇帝都快餓死了,還談什麽老百姓。

再比如均輸法,它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由桑弘羊這位在近期宋史裏頻頻出現,每次都和王安石掛鉤,被反對派罵得狗血淋頭。其實也該罵,均輸法都是漢武帝與匈奴掐架掐得最狠,搞得軍費飛騰,國庫見底時搞的國家緊急狀態法令。

前後一共搞了兩次,國內矛盾激烈程度比這時的宋史只高不低,可真的幫助漢武帝度過了難關。再比如方田均稅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其他法令,也能在各代史書中找到實施過的根據。於是結論出現,王安石的學識絕不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超逸絕倫,冠蓋當時。

他最多只是個傳道者,往好裏說是集古人之大成,刻薄些相當於文賊,偷竊古人成法,而且是效果不佳名聲不好的各種法,真是腦子短路,難怪把宋朝搞得官場混亂、黨爭劇烈、外交僵化、經濟崩潰,直至幾十年後亡國……

持這種理論的主要有後來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以及後來歷朝歷代的士大夫階級,也就是國家的官方認知。

但這就夠了嗎?除此兩層認識之外,就沒有別的疑問存在了嗎?比如說,王安石、宋神宗就算再白癡,他們作為當事人,總會知道這些法令在當時朝代裏的成績吧?

有那樣的前科,怎麽還會玩命的推行,不遺餘力,不留餘地,拿自己的國家猴耍,不耍死不罷休?

很顯然他們都清楚,那麽還這樣做了下來,就一定有他們的用意。這就必須得有第三個層次的答案才能解釋得清。

即“軍費”說。

得出這個結論,首先要站在前兩層認識的肩膀上,了解了第一層中宋朝當時的現狀,再結合第二層裏分析出的明知新法有弊,卻知難而進的行為,再當一回事後諸葛亮,參照之後宋朝七八年間發生的事情,才會得出“軍費”說的結論。

而它的萌芽,卻種在宋神宗剛剛登基的時候。

我們回憶,他上臺之後曾經第一時間“求言”,讓大家針對國事敞開了說。就在當時眾多頂級大佬們的發言裏,有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曾經也寫過一篇奏章,這篇奏章和這個人在這之前什麽都不是,而之後,他成了北宋史上一段最有爭議,也最為輝煌的軍事傳奇。

有一個疑問,一直以來,提起宋朝的軍人,如果要排名的話,三百年間第一人沒有任何爭議,是岳飛。具體到北宋,有人說是潘美,有人說是狄青。

說潘美,那是從戰績上講,平南漢滅南唐,攻燕雲戰遼國,潘美是宋初時漢人最強的將軍,這無可爭議。遠比“模範軍人”曹彬強萬倍;說是狄青,公平地講,更多的是出於一種悲憫蒼涼的無奈情結。

自古英雄多悲劇,狄青的一生太不公平了。

但是事實上,北宋還有一個人,他的戰績堪與潘美媲美,相比絕不遜色,甚至尤有過之。而他的悲情之處更遠在狄青之上。狄青千年傳誦,而這個人始終處在爭議的漩渦裏,被歷代的寫史、傳史的士大夫階層有選擇地忘記。

他的名字叫王韶。

王韶,字子純,江州德安人。他首先是一個文人,走的是一條正統之路。考中了進士,當上了一個小官,分配在新安縣任主簿,後調到建昌軍當司理參軍。

他很求上進,任期中參加了制科試,可惜這一次他落榜了。就在這時,他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堪稱官場不著調行為的經典。

他棄官不做,出去旅游了。而且看他選擇的路線,就知道他肯定是腦筋秀鬥無可救藥了。身為長江邊上的南方人,他居然跑到了陜西去。當時很多人都在猜想,這是不是考試不中升官不成之後心理變態,虐待自己找平衡?

十多年之後,那些人目瞪口呆,他們親身印證了一句成語——燕雀焉知鴻鵠之志!

王韶在國家西北邊疆上一個人游蕩,時刻關註著吐蕃、西夏、羌等異族的動態,這是命運的安排,當宋朝換上了一位年輕氣盛志向遠大的皇帝宋神宗時,西北邊疆上也恰巧局勢動蕩,醞釀著一場即將重新洗牌,確立誰大誰小的風暴。

在這時,王韶把他觀察到的情況,寫成了一封奏章,呈交給了宋神宗。這封奏章名叫《平戎策》,它在歷史中的地位相當高,有人說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差不多。三國時孔明先生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王韶當時游離於官場之外,卻把國際大事看得清楚明白,兩者的身份,事情的難度都很像。

再看意義,《隆中對》確立了蜀漢的發展方向,占荊州奪四川,出宛、洛得天下。算得非常準,只是最後一環上關羽壞事,讓這篇文章有了小瑕疵。而王韶的《平戎策》規定了宋朝在神宗年間的發展方向,其運作意義直接影響到後來哲宗、徽宗,幾十年間宋朝每一位男性皇帝都把它當作金科玉律來奉行。

不管王韶本人的待遇怎樣,他指出的戰爭方向,一直都在進行中,哪怕是在北宋滅亡的前夕。在這個意義上,《平戎策》改變了宋朝乃至全體漢人的命運,它的意義又怎麽能是內戰性質的《隆中對》所能比?

但說來說去,它就是不被承認的。充其量,人們把它和五代十一國裏,後周世宗皇帝柴榮時期的樞密使王樸所寫的《平邊策》相提並論。

只是局部的一點小分爭嘛,有什麽了不起的……你問為什麽,也簡單,在宋史裏不只是王韶一個人,王安石身邊所有人,只要和新政粘邊兒,就都是小人、卑鄙、陰險、生事的代名詞。

好了,下面我們用自己的眼睛看一下,《平戎策》裏到底寫了些什麽。

《平戎策》共分三篇,它論述的主題根源於一個現狀——河湟部吐蕃的分裂。

河湟吐蕃的讚普唃斯啰生前和兩個兒子失和,磨氈角和瞎氈分別出走宗哥城、龕谷,吐蕃實力大損。唃斯啰本人在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病死後,局面亂上加亂。

繼任的是他的第三個兒子董氈。

董氈只擁有黃河以北的河湟之地,是一個相當勉強的讚普,他無力收服兩個分裂出去的哥哥,要等到大哥磨氈角死後,才能把其部屬收編。至於二哥瞎氈,他沒任何辦法,瞎氈死後,其子木征徹底獨立,占據河湟兩部中的河州(今甘肅臨夏東北)。

這就造成了一個可怕的局面。分裂後的吐蕃一盤散沙,對於宋朝來說,它不僅不再是一面抵擋西夏南進的屏障,一支牽制李元昊子孫的力量,而是一個禍胎。

王韶在《平戎策》裏說,欲取西夏,必先覆河、湟。我方搶先得到河湟,西夏人就有腹背受敵之憂。這是利;如果讓西夏人先得到河湟,後果不堪設想。

那時黨項騎兵沒有了後顧之憂,向宋朝發兵的力度會比李元昊時期更強。秦、渭兩地首當其沖,蘭、會兩州先被割斷,古渭境陷入癱瘓。這就造成了以前範仲淹、韓琦、狄青等人都不曾面對過的惡劣形勢。

仁宗時期,李元昊哪怕打穿了陜西路,都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繼續進兵,挺進宋朝腹地。這看似一條光明大道,可那會激起宋朝人陷入死地之後的劇烈反抗,除非李元昊能一戰定中原,不然他得不到什麽具體好處。

可這時就不同了,西夏人得到了河湟,他們可以向西南方發展,在秦州以西的重鎮武勝位置建立堡壘,那時隨時可以發兵侵襲洮、河兩地,宋朝的隴、蜀等州郡都在攻擊範圍之內。

那時宋朝怎麽辦?

等於面臨了一大片新戰場。如果發兵去救,陜西方面的兵力、開封附近的兵力都會被分散,那樣處處皆備,等於處處松散,等於無備。

黨項人隨意選哪裏進兵,都會讓宋朝應接不暇。

局面惡劣到那一步,宋朝基本上就算死梗了。很簡單,想抵抗,只有增加軍隊,增加軍隊,就要多加糧餉,多加糧餉,宋朝唯一能立於周邊各蠻族環繞下還能保持生存的武器——經濟,就註定了崩潰!

到時救無所救,從根子上爛掉了……偌大的文明之邦,幅員萬裏的大宋朝,居然被區區新興的野蠻小族西夏人搞死,想想都讓人恨得撞墻!

而這,都源發於最初始的那一點——是否保得住河湟。

這是後來對王韶的《平戎策》的最大爭議。反對派們說,河湟部吐蕃一直以來都是“不侵不叛”的朋友,你放著敵人不打,先對朋友下手,搞得眾叛親離,有什麽好處呢?往好裏說,打贏了,把河湟搶過來了,可那就直接和西夏人對話,也等同於多開辟了一個戰場。

萬一打不贏,或者打得糊塗,變成溫吞水,那時樂子就大了,宋朝等於憑空多出來一大堆敵人,不是多一片戰場的問題,是既多戰場又多敵人的問題!

很不幸,這在以後成了事實。但有一點要指出,請註意,之所以宋朝和河湟吐蕃沒完沒了的掐來掐去,完全是反對派的錯。

他們以司馬光為首,把宋神宗、王安石、王韶等人連年血戰搶回來的土地,都無償地還了回去,逼得後來的君主不得已還得發兵去搶!

歷史證明了,河湟部只要去搶,宋朝必勝。得到它之後,雖然多出了一塊戰場,從數量上和西夏人搶得河湟後,在宋朝的西部開戰一樣,但性質截然不同。

西夏得到河湟,是我們腹背受敵,應接不暇。宋朝得到河湟,是西夏人腹背受敵,應接不暇。這是最根本、也最顯著的區別。

這一點都看不清,宋朝當時的反對派們不是一群蠢豬,就是睜大眼睛說白話,為了鏟除異己,連國濟民生,舉族安危都不顧了!

討論出戰爭的必須性之後,王韶還談到了得到河湟地區之後的後續性。打河湟不同於打西夏,西夏那片地方,除了河套平原一小塊之外,全都是窮山惡水,沙漠戈壁,老實說那種破地方,白給宋朝都不惜罕。

河湟不一樣。

首先,打河湟這個概念就不對,應該是“收覆”。這片土地在前代一直是漢人的,往遠裏說,武威之南的洮、河、蘭、鄯等,都在西漢版圖之內。說近的,河湟之地,在唐朝的安史之亂以前,還是輝煌的大唐的領地。是吐蕃人趁著漢地內亂,乘虛而入偷竊了它。

200年間漢人自顧不暇,久而久之,就把它遺忘了。直到宋神宗時期,各位滿腹經綸的“大儒君子”們,竟然理所當然地把它拋棄。

這是歷史基因,再看它的自給狀況。

河湟地區土地肥沃,“所謂湟中、浩亹、大小榆、枹罕,土地肥美,宜五種者在焉。”它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不必宋朝中央向它撥款運糧。其實多簡單,用笨理想想也能明白,這片土地能養著唃斯啰成功地對抗李元昊,無論如何它都是物產豐富,出產穩定的。

至此,打贏之後怎樣後續也已經清楚,王韶又更進一步地闡述了征服河湟的根本性原則。從這個原則可以知道,他不是好戰成性的人,並不想殺光趕盡那裏的吐蕃人,然後派去大量的漢人去移民。

那樣不現實,漢人是個特殊的種群,他們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四海為家,哪怕漂洋過海,也能在大洋彼岸繁衍生息。可是自己的土地有得種,還被迫去移民開荒的話,事兒就會鬧大。

篡漢的王莽就是這麽死的。

王韶的主張是征服河湟,收編唃氏,通過他們再去收編羌人,最終目的是連吐蕃再羌人都歸到西南的武勝,或者西北的渭源等城,讓他們習用漢法,變成以前延州的“鐵壁相公”李士彬、環州的慕恩那樣雖是異族,卻為宋朝盡忠的精銳部隊。

得其力,不畏其變,這才是利弊權衡之後,最合適的一個辦法。

至於河湟本土,則一定要由漢人主持大局,軍隊入主,自給自足。具體的辦法,他歸納出《和戎六策》。限於篇幅,就不一一述說了,它會在王韶之後的軍事行動裏體現出來。

現在回到我們最初的出發點,別忘了我們是為什麽說了這麽一長套關於王韶的事。

關於新政的核心所在——軍費。要破解為什麽王安石改革要走得那樣急,那樣亂。那關系到吐蕃旁邊的西夏人。

好久沒說說我們的老朋友西夏人了,大家是不是挺好奇的,自從李元昊死後,他們過得好嗎?可以明確地回答“非常好”。

相比於微妙的宋史,西夏人永遠過得精彩變態。現在我們閃回到李元昊剛被親兒子砍死的時候,全面回顧下這些年來他們的生活。李元昊死後,他的最小的兒子,“兩岔”即位,沒多久,兩岔就變成“諒祚”,就這是夏毅宗官方名字的由來。

諧音真奇妙,不僅能讓平娃變平凹,也能讓兩岔變諒祚。

由於李諒祚小同學的年紀實在太小,西夏的大權掌握在他的媽媽和舅舅的手裏,也就是被宋將種世衡用反奸計害死的野利遇乞的寡婦、李元昊的情婦沒藏氏,和國相沒藏訛龐。這對兄妹非常的精彩,可以說西夏史在這段時間裏之所以流光溢彩,香艷多姿,都是拜他們所賜。

各有各的好玩,以程度來說,從低到高的排列,應該從沒藏訛龐開始。

這位國舅加宰相太好玩了,按說權傾朝野,就算西夏是個沒有悠久傳統,家底比周邊的遼、宋,甚至吐蕃都薄得多的國家,可李元昊生前打家劫舍,無所不搶,總會留下點東西吧?他會缺錢缺好東西嗎?

事實證明,他缺。

他的找錢辦法,居然是派兵侵占了宋朝麟州西北屈野河(今陜西境內窟野河)以西的肥沃耕地,令民種植,收入歸己。聽著這可真是個大買賣,土地耶,那是國王才有的資本。但是留意下面積就會暈倒。

只是幾十裏而已……

就為了這麽點土地上的出產,就一邊頂著西夏國內的罵聲,一邊派兵和宋朝不斷掐架,來保住這麽點收入。這是什麽樣的精神啊,這得有多少損人不利己的性格天賦,才能動用自己同胞的鮮血,來換這麽點銀子。再得有多大的貪婪,才能利欲熏心,變態到和李元昊生前都搞不定的敵人,與宋朝爭利。

沒藏訛龐都幹出來了,並且與他後面的所作所為相比,這事兒還真的不算太大。

說到大,姓沒藏的永遠不怕事大。身為哥哥,沒藏訛龐的癥狀還是輕的,為了二三十裏土地的出產,他可以和宋朝鬧僵,氣得宋朝把西夏的經濟生存命脈——邊境榷場關閉,他一點都不在乎。管你國內青鹽堆成山,換不來半尺布。只要我有錢有糧就行。這看上去相當的彪悍了吧?

不,他的妹妹皇太後沒藏氏更上層樓。

追溯這位黨項美女的一生,從始至終都充滿了動人的玫瑰色。婚前怎樣不知道,史書未載,不可亂講。結婚之後,有最初的丈夫野利遇乞,西夏皇帝李元昊,兩人相繼死後,她登上了國家的權力之巔,這時才顯露出她真正的愛好。

年青強壯的男孩兒……她先是和前夫野利遇乞的財務官李守貴私通,後來又轉向了李元昊的侍衛官保吃多。說來真是層次分明,連找情人都順延著以前的丈夫排名。

這樣香艷旖旎的生活,毀在了一個沒情趣的男人手裏。野利遇乞的財務官李守貴,這人也是奇怪,身為前貴族將領的一個賬房先生,能和國母風流快活已經很幸福了吧,他居然吃醋了。

沒藏氏,你怎麽能這樣不專一,有了我,又去找別的男人?!不行,我一定要懲罰你!

在某次沒藏氏和保吃多去賀蘭山打獵的途中,李守貴派人半路截殺,堂堂的西夏皇太後,就這樣死了。沒藏氏死後,他的哥哥大展神威,替她殺了李守貴一家報仇,緊跟著繼承她的遺志,繼續欺壓她的親兒子小諒祚。

大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沒有寫錯。西夏人的作風就是母親兒子世代死敵,就是從李諒祚和他的媽媽沒藏氏開始的。

外戚和本家,一直你死我活的糾纏,直到西夏滅亡。

李諒祚小同學的日子越發艱難了,沒等他享受下失去媽媽的快樂,他的舅舅立即就把他的表妹送進了皇宮。這就是他親愛的妻子,現任西夏皇後了。

不帶這樣欺負人的吧!李諒祚欲哭無淚,人生怎麽能這樣暗無天日呢?他一怒之下,本性勃發,展現了他爸爸媽媽留給他的優秀基因,和他舅舅的兒媳婦也私通了……誰能想到,這竟然是他人生命運的轉折點呢?

話說權力,無數的私通事件之後,老謀深算的沒藏訛龐並沒有對外甥和兒媳婦的那些事在意,尤其是李諒祚當時剛剛過完13歲生日。這麽點的小孩子能搞出什麽鬼?

他錯了,李諒祚是李元昊的親生兒子,天生的人小鬼大。在名為皇帝,實者傀儡的日子裏,他悄悄地向外界了解著情況。通過的渠道非常隱匿,是他幼年時兩個奶娘的丈夫,兩個小官高懷正、毛惟昌。按說這樣應該名正言順了,孤獨的小孩子尋找奶娘有問題嗎?

有,沒藏訛龐不允許外界任何人接觸這個既寶貴又棘手的外甥。他沒客氣,找個機會就把高、毛兩家斬盡殺絕。

李諒祚的心涼了,從這時起,他真正明白了所謂的舅舅是什麽動物。但是他仍然沒屈服,這個孩子竟然是這麽的聰明狠辣,一方面加緊了和舅舅的兒媳婦,漢人梁氏女孩兒的私通力度,一方面把手伸向了舅舅的政界死對頭。

從此你死我活!

一年多以後,先是沒藏訛龐的兒子受不了了,他的老婆經常白天進宮,晚上回家,全西夏的人都知道她在幹什麽。這樣的氣沒法受,他慫恿老爸幹掉這個傀儡表弟,反正權傾朝野了,索性就當西夏皇帝吧!

沒藏訛龐想了很久,同意了。不為別的,小諒祚越長越大,想想李元昊當年胖揍所有鄰邦,殺人百萬,血流成河的紀錄,沒法不對這種血脈害怕。

說來在這件事上,沒藏訛龐還是相當理智的。出於對李元昊留下來的威信,以及自己半斤八兩的對比衡量之後,他決定把事情做得隱秘些,來個小陰謀,把小諒祚做掉了事。可惜,他百密一疏,忘記了身邊有顆定時炸彈。

兒媳婦梁氏。

這個女人早就不是他沒藏家的人了,不管是身,還是心,早就飄到了李諒祚的身邊。公公和丈夫所密謀的事被她偷聽得一清二楚,大家可以想像下,這是她無意中知道的,還是天天都有意留神呢?

說偶然,鬼才信!

第二天,她像往常一樣,梳妝打扮去皇宮,在她身後是她丈夫恨得滴血的眼睛,死死地盯著她,看你還能再囂張多久!而在她的前方,是諒祚風流……瀟灑……性感……,該死,無論哪個詞都沒法形容李元昊兒子的魅力。

因為李諒祚這時才15歲!

梁氏把聽到的陰謀告訴了諒祚,諒祚搶先一步,約舅舅父子兩人進宮議政。那一天伏兵四起,沒藏訛龐的政敵聯合起來拼死一搏。沒藏氏全完了,全家族滅,留下的唯一活口,是諒祚的表妹,那位西夏皇後,她被貶為平民。

以上就是李諒祚奪權的全過程,接下來的日子應該說比較美妙。比如他親政之後,把沒藏訛龐搶的屈野河以西二三十裏的耕地還給了宋朝,換回兩國重開榷場。向宋朝求取《九經》、《冊府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