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十六章 中國神話

關燈
關於蘇軾的才華,在中國已經是一個神話。他的名字,都被稱為“坡仙”。當然,那是在他叫蘇東坡之後的事了。

東坡,這兩個字一點都不美妙,這是他個人的一次慘痛記憶。不過也正是自那以後,他的文采、書畫才超凡入聖,達到了有宋一代,才子第一的程度。

至於他的才華是怎麽來的,每個時代的教育家都會強調,跟李白一樣,“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也不管人家李白是不是願意,就下這樣的定義。蘇軾就很坦誠,他成年之後曾經交過一次底。說“書到今生讀己遲。”

做事要有天賦,他的學問是從前生帶來的。

傳說他的媽媽,程氏夫人生他的時候,曾經夢到了一個俊俏的和尚,向她頑皮地眨著眼微笑。媽媽,我做你的兒子好嗎?蘇軾由此而誕生,這也是他後來一生中都喜歡與和尚為伍的一大原因吧。稍微長大,他的父親把他和弟弟蘇轍送進了眉山當地的一座道觀裏,跟道士張易簡讀書,主要學的是聲律。

這是個關鍵點,是蘇軾的造化,更是中國人的幸運。就是聲律學的重要。它對蘇家人的影響,可以說,成也聲律,敗也聲律。

聲律,就是作詩賦詞的技術。一個讀書人,怎麽能不會作詩呢?但就是這樣的尷尬,老蘇就倒在了這上面。他什麽都強,就是不會作詩。每次科考都是勉勉強強地湊數交上去,其結果自然是被考官扔進廢紙簍。蘇軾就不同,他的聲律功力睥睨千古,傲視當代,讓宋詞只要流傳一天,就永遠會有人記得眉山蘇氏。

這就從蘇洵有自知之明,把兒子送給別人來啟蒙有關。不然蘇軾和蘇轍就又是兩位大儒,而不是坡仙與宰相了。不過不管是什麽,他們都得先跟著同學們一起邁進貢院的大門,吃幾天考生飯再說。

要說科考,在大家的印象裏,估計就是在一座像省級監獄的高墻之內,排列著像一排排進口豬舍一樣的低矮小房間,沒有窗戶,沒有大門,只有一張床和一張桌子,唯一的出口就是標準的鐵柵欄,走進來就上鎖,每天只會遞進來些吃的喝的。

除此之外,嚴防煙火,因為就算有火災地震了,這道鐵門都得到交卷時才能開!

基本上也就是這樣,在宋代比較特殊的就是時間和一些制度。

比如說主考官歐陽修就得在貢院裏至少呆上50天之久。至於為什麽,請看他的工作量。他得出題,還要閱卷。每屆至少一兩千名的考生,每個考生都有聲律、墨義等各種答卷,都得由專人抄寫,讓字跡不可辨認,光這一項工作,得多少個工時才能完成?

所以說考試嘛,不僅是考學生,更是折騰老師。而折騰,就更是宋代科考的一大特色。

印象裏考生們不許走動,只能在自己的小屋子裏一直憋著寫字,直到交卷。宋代不這樣,比如某考生在答卷時有疑問,不光是對題目的疑問,就算自己的學識哪處叫不準了,都可以去請教主考官。這叫做“扣簾”。

歐陽修在這一屆裏就被扣了,扣得他瞠目結舌,終身難忘。

那時是黃昏,歐陽修己是半百的人了,一介書生,既是近視眼,更有糖尿病(史書記載),累得實在懶得動彈,可一考生“扣”過來了。

――學生打算在文章中引用堯舜的典故,但不知堯舜是一個人呢,還是兩個人,請先生指教。

轟的一聲周圍徹底笑場,歐陽修目瞪口呆。這就是宋朝這一屆科考之前,通過鄉試的學子們的功夫!更絕的是都這樣了,那個考生還在簾外畢恭畢敬地等著。

歐陽修想了想,很正經地回答――這個……嗯,是有點難度,我看你還是別用了吧。

到了閱卷的時候,樂子就更多。比如說某位考生的大作裏就有這樣的詞句――天地軋,萬物茁,聖人發。意思想必大家都能理解幾分,可是有必要在說事論理的文章裏玩這樣的詞句游戲嗎?歐陽修這次存心尋這人的開心,給了6個字的評語。

――秀才刺,試官刷。

然後用大紅朱筆從頭到尾像刷墻似的抹了個全紅,有個名目叫“紅勒帛”,再批上“大紕繆”三個字,貼到外面的大墻示眾,以儆效尤。

以此類推,歐陽修砍掉了絕大多數的“優秀”考生,也把人都得罪了。三年才有一次科考,大家都是按照老規矩,老要求來覆習的,你憑什麽這樣難為人啊?!

考生們想不通,發榜之日在大街上就把歐陽修給攔住了,那情形就像農民工找黑心工頭要債一樣,汙言穢語,推搡叫罵,要不是當天遇上了巡街的禁軍,大才子歐陽修就得進醫院。就這樣,他回家後,院子裏還被扔進了一大堆一大堆的問候紙條。

這時候蘇氏兄弟已經在繁華的東京街頭游玩閑走了。他們是幸運的,比他們的父親幸運太多了。蘇洵之所以總是落榜,除了聲律之外,最大的原因是文章的底蘊和之前科考的標準嚴重不合拍。而作為他教出來的兩個兒子,如果還是遇上之前的考官們,想想結果是怎樣的?

父子三人把家還,六行長淚落漣漣,一個字,慘;兩個字,很慘;三個字,非常慘!

這就是這屆科考的重要性和幸運點了。沒有歐陽修,就沒有三蘇名揚天下;而三蘇不來,歐陽修也沒法妝點起文學盛世的門面,他要改變天下學子的文風,就更是一句笑談了。簡單地講,公元1057年的正月,是三蘇的幸運月,蘇軾、蘇轍都順利通過了禮部試,就等著殿試時大顯身手了。閑來無事,初到帝都,想想人世間最繁華的東京汴梁城就在房門的外面,能想像20出頭的青年會悶在房裏,一動不動嗎?

蘇洵與蘇轍很可能一靜到底,蘇軾卻一定會悄悄地溜出去,把開封城的每一個角落都走遍,看清這舉世無雙的繁華盛景。

首先是回憶,他從西南方的四川來,正好可以在第一時間接觸到都城的精華。即東京城外城13個城門(包括水門)中的正南方“南薰門”到內城,即皇城的“宣德門”這條禦街。

進城之前,他首先看到的是一條寬約120尺,植滿垂柳的護城河,以及那條蜿蜒曲折,像一條游龍一樣凹凸不平,不規則地建在護城河岸邊的外城城墻。這道城墻很怪,讓人看著高深莫測,很多人不喜歡它,因為不夠平整漂亮。

包括後來的宋徽宗趙佶。他把這道城墻給拆了,重新砌了一道整齊的方矩形城墻。可惜在女真人的石炮打擊下,很快它就塌了。只有到了那時,人們才會想起原先這道老墻的設計師――宋太祖趙匡胤。這道老墻在軍事上有特殊效果,它的不規則,能緩沖猛烈的攻擊力!

這道城墻的裏面,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封城,人口超過盛唐時長安城近10倍的人間天堂。

千年顯赫大梁城,蘇軾走過周長48裏232步,也就是22436米的外城,進入周長20裏,也就是9200餘米的內城。在他眼前展現的是一條無與倫比的,古今罕見的長街。

這條街筆直寬闊,長約七八裏,寬約200餘步,也就是307米,直抵皇城的南面八口宣德門。驚人的寬闊,被分成了5條通道。最中央的一條,給皇帝專用。兩邊的水路,都用巨大的條石砌成渠岸,岸邊種滿了桃、李、梨、杏等果樹,溝裏是成片的蓮花。

每年花信風吹過,五彩繽紛的花兒就都開了,這條長街就變成了花的河流,一路芬芳伴隨著百萬居民。

岸邊是一排紅漆欄桿,它既是水路的屏界,更是一道標志,它劃出了左右兩條人行車馬道,名叫禦廊。這條禦廊就是北宋繁華的象征,它布滿了店鋪、民居、官署,還有很多雜七雜八,說不上高雅的去處。它們合在一起,醞釀出了中國歷代王朝中獨一無二的北宋風格。

蘇軾隨著人流慢慢地走,眼前先出現的是內城朱雀門前的龍津橋。這是禦街三段景的頭一段,這裏的商家很多,但貨物的檔次不算太高,算是平民消費區,主要經營時鮮果品、筆墨紙張。這很對蘇軾的胃口,他會選些果子吃,再擠進人堆裏看看字畫條幅的功力,然後撇撇嘴再擠出來走路。

四川最不缺的就是水果,蘇軾最強的就是書畫筆墨,這些東西都不在他的眼裏。他的興趣很快就被一座亭子,兩座道觀所吸引。

亭子名叫“看街亭”,說來這真是仁宗皇帝的悲哀。據記載,宋朝的皇帝除了應付外敵禦駕親征之外,就只有趙恒當年去四處燒香拜神了,其他的都沒走出開封城周圍100裏。他們貴為人間最富有、最強大的皇帝,所活動的空間只有周長5裏,也就是2300餘米的皇城。除此之外,就只有坐上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就一直在用的那輛玉輅,一路吱吱呀呀地在禦街上轉兩圈。

轉時也很煩,基本上只能看到馬屁股。這時仁宗就會叫停,他登上這座看街亭,俯覽皇城外的市井生活,民間百態,算是一次難得的放松。

不知那時,他是自豪,還是羨慕……

看見道觀,讓蘇軾有點猶豫,我喜歡和尚耶,不過好奇心戰勝了猶豫,他還是走了過去。準確地說,是走向了街東頭。

西邊是延真觀,接待四方道民,是個宗教大旅店,實在沒什麽看頭。東邊的五岳觀,那就真是非同小可了。五岳,中國人都知道是五座名山,名山裏都住著神仙,比如東岳泰山就是管全人類轉世投胎這項超級重要的工作的。

權力超大,道教的狂熱鼓吹者宋真宗趙恒就想出了個好辦法。為何不把五岳尊神都請進京城呢?就在禦街上安家落戶,朝夕與他作鄰居。於是這座五岳廟就成了北宋“最為雄壯”的道觀。蘇軾邊走邊看,搖頭嘆息,真是不來東京,不知天下之大,不看這座道觀,不知皇帝能作出啥!

接著走,他就看到了競爭對手紮堆處,宋朝的國立大學——太學。這個所在目前來說,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要到20年之後,才能擴大為生員3000人的巨大學府。當然,那是神宗陛下和王相公的作為。這時蘇軾看著這衙門,嘴撇得更歪了。一群手下敗將,禮部試第二名在此,你們哪個不服氣?

以前學的都作廢了,以後就跟著歐陽老師和我走,自然少不了你們的功名富貴……呵呵。再往前走,最精彩的地段到了。查年紀,蘇軾這時只是個21歲的青年,真是猶豫,到底該不該在街上小拐個彎呢?

只要從太學的旁邊拐進去,就是一團胭脂粉香,鶯聲燕語的旖旎風光。煙花柳巷到了,宋朝的學子們很香艷,他們每天讀書時就能聽到道士們的吟唱聲,和妓女們的打情罵俏聲。阿彌陀佛,罪過罪過,還是快點走過去吧。

第一段終於走過去了,它是禦街最長的部分,共有5裏。接下來的這一段,就是讓人最神往的州橋段落。

州橋,還記得《清明上河圖》裏那道彎彎的、狹窄的虹橋嗎?下面河水滔滔,橋上面車水馬龍,居然還有做生意搭起來的大傘篾棚,生意做到了見縫插針。但這和州橋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比較的不入流。

州橋,又叫天漢橋,意喻它就像天上銀河的橋梁,又寬又大,請想像它是連接307米寬的超級長街的橋!蘇軾向下看,滔滔的汴河水從橋下流過,不過沒有船只通行。因為它是石柱支撐型的橋梁,不像虹橋那樣橫跨兩岸,二來再向前就是皇城和各個衙門了,船只的流動性太大,對安全有威脅。

再向四周張望,能看到它正處於子城的中心點,禦街和東西禦道的交叉點上,是名副其實的市中心。

這時蘇軾應該有些懊惱,他還是初到京城,不知道州橋之美是在夜色闌珊時,他來早了。入夜之後,這裏才會真正的活起來。那時,橋面上燈火明亮,擠滿儺床,會變成蘇軾這個中國最著名的貪吃鬼的天堂!

所有你能想到的美味小吃這裏都有,你想不到的宋朝人也會做出來。

從華燈初上,到半夜三更,不管你什麽時候來,這裏應有盡有。煎炒、熬燉、蒸煮、涼拌,雞皮、腰腎、雞碎、旋煎羊、白腸、鲊脯、燒凍魚片、獾兒、野狐、盤兔、旋炙野豬肉、野鴨……等等等等,吃膩了葷腥,州橋上的時鮮果品更是上乘貨色。

如果您身份高貴,不屑於躋身民間,州橋附近更是酒家連片,以橋南端與曲院街接口拐角上的遇仙樓正店為最,號稱“臺上”,是東京城首屈……那個三指的地方。因為如果要去酒家,東京城最好的選擇毫無疑問是“樊樓”和“任店”。

去樊樓,要先向東轉,它在皇城的東華門外。事實上它比皇城還要醒目,查資料可以顯示,已故的柏楊老先生很可能說錯了,他在《中國人史綱》裏嘲諷中國封建年代時,說全國的建築物都非常低矮,不許超過皇宮的高度。

可北宋仁宗年間不這樣。樊樓是一座“三層相高,五樓相向”的龐大建築,考慮到當時是磚木傳統結構,說三層,實際上是指樓梯上的三層,也就是說,它是座四層樓高的酒店!皇宮的規格雖高,但就以舉行大典的天安殿為例,也高不過它。

五座四層高的樓體彼此連通,層層都有飛橋欄桿,棟與棟之間明暗相連,蘇軾站在夜色中,仰頭望去,會看到每間閣子的窗口都掛著珠簾繡幕,透出溫暖的燈光,每個屋檐的瓦櫳上也都掛著一盞燈,遠遠望去樊樓就是夢幻般的一團光霧。

在蘇軾的眼裏,是一片激動、羨慕、欲望又懊喪的光霧……格老子的,俺是剛從劍門走出來的川娃兒,腰裏實在沒幾貫銅錢,這麽上檔次的地方,讓俺怎麽進去耍嘛!

實際上,他進去也看不到樊樓在中國商業進步意義上的獨特位置。第一,他身在局中,跳不到歷史的大天空裏去俯覽;第二,食客是註意不到那些細枝末節的,比如樊樓的後廚房,那才是它在歷史上留名的價值所在。

誰都知道,古時候都是些手工業者的小作坊式生產,就好比從前的農民,一家子不分工,從播種、插秧、鋤草、收割等等農活兒誰都要做,映射到餐飲行業,就是現在都有的夫妻店。

與之相對應的是現代的大酒店,那裏邊分工明確,每個人各自負責一攤。這就是劃時代的象征,只有酒店開到了一定規模,社會的消費力也達到了一個高度,才能出現這種分工。

樊樓在一千多年前就做到了這一點。它的經營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每層樓各有一個主管,由他主持本層業務,樊樓5棟4層,至少要近30個人;第二個是後廚房。一共20層的食客,都得照顧到,要知道那個時代沒有煤、氣、水、電!

第三點,就是樊樓的特權了。它之所以這樣強盛,是因為它有著國家所特許的釀酒權。每年官府配給樊樓5萬斤酒曲,平均每天用曲137斤,可以釀酒5500斤以上!這些酒它可以自產自銷,也有權散賣給別的酒店。

有這些內在的支撐,才有蘇軾在樓下看到的那團光霧。

夜幕下的開封城光怪陸離,它就像個突然出現在歷史天空下的奇跡。宋之前沒有過,宋之後也再沒有呈現,甚至仁宗朝之後,它就有些失色了。這時有個問題要提出來。

在以前的敘述裏,仁宗朝給我們的印象是對外戰事失利,不斷妥協。對內墨守成規,得過且過。尤其是仁宗本人太寬容,太軟弱了,他縱容得自己的臣子都敢當面無禮。這樣的皇帝當得實在太失敗!

可為什麽開封城變得這樣繁華茂盛了呢?這是怎麽搞的。

其中的道理,可以參照歷史上和宋仁宗截然相反的著名皇帝,如漢武帝。這是位真正的大人物了,對內對外一律鐵腕政策,不管是國內的豪強,還是塞外的匈奴,只要惹了他,沒有不倒黴的。讓千年之後的漢人都為之自豪。

了不起的皇帝,純爺們!

稍等,去看當時的民間生活,以及國家成色。這裏首先要澄清,沒人說他北伐匈奴不對,我本人更沒有受虐趨向,說必須與異族百年好合,像宋朝這樣用錢買和平才怎樣先進和諧。要說的是連年戰爭,威加天下,他本人強如天神之後,漢朝百姓們的生活。

不用我說,看他自己的《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

這是條無可奈何的真理,無論是出於什麽樣的目的,不管戰爭是打勝了還是輸慘了,對國力、民生的消耗都是驚人的。就算以漢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攢下來的家底,也承受不住沒完沒了的征伐。還有,這道《罪己詔》不僅是對戰爭的總結,更是對內政的懺悔。

他以強權統治國內,用各種辦法把民間的錢收歸國有,支持他去做那些千秋偉業。這些事情加在一起,除了匈奴被他趕得遠遠的之外,漢朝人已經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徹底貧窮了。

在這種對照下,看著開封城裏的繁華,才能映射出宋仁宗的智慧。相對於漢武之強硬,來體驗宋仁的“柔弱”,他是怎樣在外族欺侮、內臣無禮的境地下,把國家治理得這樣文明昌盛的呢?

這是個大課題,可以寫出一篇歷史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可惜資料實在太少,就算是大師級的人物,也只能是分析和猜想。宋仁宗一直默默地隱藏在幕後,他的臣子們不管是怎樣的性格,都可以暢所欲言,沒有生命危險的為國家做事。

狄青除外,他的死,一部分也是他心理承受力差些。

請問這種施政的手法,是不是很高妙呢?而他的臣子們,也都對他百分之百的忠心,從來沒人想過背叛他。你說奇不奇怪?他本是最理想的被篡位者啊!

拋開這些都不講,只說他的仁慈和這一城的繁盛,就是對他的子民們的最好恩賜。那麽下邊就可以看一下,他的臣子們是怎樣回報他的。

終人一生,都有困惑,要怎樣才能看清楚一個人呢?古人雲,懂得看人背後的,是聰明人;能在背後看人的,是奸雄。

可是,就算看遍了一個人的前面背後,他還有不同的側面。更要命的,人生沒有平行線,只要兩兩相看,就總有互相的高低……人生最多的還是上下看。那時貴賤分隔,人情怎一個冷暖了得。

就連貴為一國之君,也終有一天會這樣傷感。他終究會明白,皇帝這個職稱其實跟美人一樣,再光輝燦爛的頭銜,也會隨著年華老去。是人生至尊嗎?您可千萬別生病。

自從仁宗這次病了之後,他就發現,他的臣子們一邊熱衷於替他打理江山,另一方面,突然間集體煥發了空前的熱情,用來……給他尋找繼承人。要說這也是憋了很久的事了,西北打仗、南方叛變、黃河鬧水甚至皇上生病,這些事哪一樣都是文官集團們不懂的啊,可算是皇上本人善解人意,突然間病倒了,參考下仁宗的年齡,47歲,以往的健康,經常昏迷。太棒了,各位仁兄,我等齊心合力,做一件真正的大事情吧!

要是有誰猶豫,請大家鄙視他,因為他忘了當年那件轟動開封城的鬧劇。

那時是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同時期比較著名的事,就是全體動員,狠K皇貴妃她大伯父張堯佐。正在文官集團熱身已畢,準備在包拯等人的帶領下大打出手時,皇宮門前突然來了兩個人。一個是普通男青年,一個是和尚,聽口音還是江西省那邊的。

當天這兩個人直接就往皇宮裏走,那架勢就像這是他們的家,想來就來,想進就進,再自然不過了。當時衛士們比較掃興,他們出面把人攔住了。歷史證明,要是這兩人當天進去了,這出戲就會加倍的精彩。

“幹什麽的?”衛士喝問。

青年仰頭不理,神態倨傲。那個和尚莊嚴神聖地說了一句,“不得無禮,這乃是當年聖上龍種,太子也。”

晴天霹靂,太子下凡。大宋朝當時誰都知道,皇帝有過3個兒子,可都沒活過3歲,從哪兒冒出來這麽大個“太子”?!

衛士們的表情就像生吞了200多只蒼蠅,兩瘋子,給我滾!不由分說把這兩個人趕走。

這就犯了個原則性的錯誤。當異常情況出現時,是嚴格地控制住局面好,還是把問題扔到民間好?要知道這可是天下繁華第一,有史以來最大的都市。

超過100萬的居民!

這一僧一青年被趕離皇宮後,直奔鬧市街頭,站在人群最多的地方,開始了演講。由於內容實在火爆,人潮洶湧,立即把他們圍了個水洩不通。

據和尚講,這位青年來例隆重,起因是他的媽媽。該媽媽在20多年前是皇宮裏的宮女,也就是最高檔的使喚丫頭。全人類都知道,女孩兒的命運是不確定的,就看她嫁了什麽人,或者被什麽人喜歡了。這位傳奇性的母親就是這樣。她被當今皇帝仁宗給“喜歡”了。

之後的發展急轉直下,出於這樣的或者那樣的不便於公開的原因,她被趕出了宮門,流落到民間。註意,被迫害的時候,她已經有了仁宗的骨肉。

――他就是現在站在你們面前這位青年!他就是大宋全體臣民盼望了N多年的皇太子!

和尚的演說結束,周圍的群眾目瞪口呆。真的……假的?這沒法確定,不過自古以來最有趣的就是圍觀效應。經過現場眾多不明真相的群眾的圍觀,皇太子大街回憶生平記這出戲,已經瞬間傳遍全開封城。

當然,也傳進了官方具體負責人,當時的開封府尹錢明逸的耳朵裏。錢大人一聽,這還了得?馬上把人給我抓回來,妖言惑眾,冒認皇親,陷陛下於……那個意外的香艷境地,成何體統!

可是人抓回來後,他的樂子就大了。只見一直一言不發,神態冷傲的“皇太子”殿下突然凝視著他,高傲地說了一句:“明逸安得不起!”

錢明逸一聽就傻了,這是多麽的親切,親切裏飽含著對自己的臣子身份的蔑視。明逸……他真的很有皇太子風範!不由自主的,他真的站起來了。

站起來之後,他就慢慢地轉變了心態。史書裏沒有繼續交代他發現了什麽,不過他給出的判斷是,把這位“皇太子”殿下發配汝州編管。註意,這是個不太重的懲罰,等於還沒有徹底否認這人的皇太子身份。不然就是大逆罪,必斬無疑。

事情到了這一步,可以說深得宋朝法治社會的治理神髓。事情很大,罰得很輕,大事化小,趕走了事,讓社會繼續平穩,讓謠言沒有折騰的機會。錢明逸除了一時慌張,被吼起來之外,沒什麽丟人敗事的地方。可事情仍舊搞大了,原因嘛,同樣因為這是在宋朝。

宋朝政治寬明,不僅頂級大臣在皇帝面前可以保持尊嚴,在官場裏,也沒有什麽官大一級就是爹媽的惡習。錢明逸被自己的下屬給告發了。

一位開封府的推官參了自己的主官一本。說錢某辦事不妥,讓造謠者回到民間,等於支持造謠繼續造謠。

比如現在京城裏關於皇帝私生子的傳說就有了很多新版本。進入到彈劾程序,事情終於讓皇上本人知道了,那時仁宗還很清醒,他想了又想,20多年前和某個宮女……有點太久了,想不清哎。於是難題交給了一位傳奇性的大人物處理。

知諫院包拯包大人出馬。

地球人都知道,包拯辦案的力度空前絕後的強大。幾天的時間,事情就水落石出了。這個男青年姓冷,叫冷青,就是開封本地人。他媽媽的確曾在宮裏服役,出宮後嫁給了一個醫生叫冷緒。先生了一個女兒,第二胎才有了冷青。

冷青和家裏人不和,跑到江西廬山附近胡說八道,破壞生母的清白,和皇帝攪在了一起。至於那個和尚,他是第一個不明真相,胡亂激動的圍觀群眾。

案子大白,冷青被斬首示眾,宋朝的臣民們心情卻很覆雜。說實在的,他們多希望這事兒是真的,一位健康的成年的皇太子憑空出現,是帝國最大的驚喜,誰管他是不是明媒正娶生出來的。人人都知道,現在的仁宗皇帝身世不就蠻曲折的嗎?

而且縱觀兩宋歷史,憑空出現的皇太子是真實存在的。歷史證明,只要名分說得過去,一切都皆有可能!

回到原題,假太子上街事件後,立真太子的事就被提上了日程。前面說過,這是文官集團們所能做的有限幾件事之一,幾乎每個人都竭盡全力,使出了各自的絕招,來說服皇帝,成就這件“帝國最重大事件”的成功。

過程很精彩,有幾位中華歷史上的大名人露出了真實的本相。

第一個人叫範鎮,他不算很有名,相信千年之後沒多少人知道他的存在,可他在仁宗朝裏算個人物,起因在20年前的一次科考。

那時正是宋、夏戰爭開戰的前夕,王隨、陳堯佐、韓億、程琳、石中立等老人幫主政,那一屆的科考出現了醜聞,他們的大批親信子弟都考中了,結果大清洗,本來是禮部試第一名的範鎮被連累。到手的殿試前三名被剝奪,落到了第79位。

他本可以當場反對,但選擇了沈默。這種氣度和涵養讓他瞬間成名,每個人都牢牢地記住了他。這是條真理,人是必須成名的,不管你用什麽方式,什麽渠道成的名,只要有名,就有一切。

範鎮以殿試第79名的劣等成績進入官場,升遷速度卻非常驚人,十幾年之後,到了仁宗生病的這一年,他做到了言官的首領,成為宋朝的頂級官員。

這時要澄清一點,一個時代裏,不管有多少卑鄙齷齪、貪戀權貴的人,高貴清白的人永遠都是存在的,盡管很少。範鎮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科考時表現出的氣度貫穿了他的一生,甚至愈老彌堅,從輕視名位,到後來連生死存亡都不屑一顧。

只要他認為他做的是對的。

他在仁宗病剛剛見好時,沒跟任何人商量,就直接寫奏章,提議立皇太子,確定國家的接班人。他犯戒了,不僅得罪了皇帝,連中書省政事堂裏的宰相們都對他怒不可遏。

皇上的病還沒全好,你就不能等等?病人本身就敏感,再跟敏感的人說最可疑的事,你的腦袋進水了吧。將心比心,仁宗統治天下三十多年,恩德之厚古今第一,一旦病了,馬上就有人跳出給預備後事,忙著找接班人,換誰誰不急?這是什麽人心世道!

宰相們更憤怒。當時文彥博們剛剛搞倒了樞密使狄青,正是獨掌大權的時候,這樣重大的事,居然繞過了當家人,直接找大領導說事,你還把我們放在眼裏嗎?

更重要的是,誰告訴你的這事我們就不想幹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