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國運分水嶺
關燈
小
中
大
公元1044-1045年之間,是宋、遼、西夏三國的國運分水嶺,同時也是宋朝進入黃金時段的破曉時分。
這個黃金時段的生成,就源於宋仁宗的決斷。從這些決定,和其產生的後果,能隱約看到他35年的生命裏,隱藏得非常深的能力和個性。同時,這個黃金時段裏沈浮著太多的明星,中華五千年文臣的代表、儒家的大成者,都在這個時段裏產生。
按說是星光璀璨,無與倫比,也的確在歷史的長河中占有絕對的制高點,就連在評書演義中,這些人都是出鏡率最高的。但是真正看清楚他們之後,很多眼鏡片就會摔滿一地。
名與實之間,非常的相映成趣,基本成反比。
好了,我們這就開始。我不能保證精彩,也不能保證有趣,如果很不巧我做到了,那也是建立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一切都實話實說,讓我們從宋仁宗趙禎開始。
總體來說,這個人一直是半透明的,仁宗卷快寫了30萬字了,他是怎樣的個性,有多大的能力,還是看不清。
先推卸下責任,這不怪我。他今年35周歲了,13歲之前隱藏在他父親宋真宗趙恒的影子裏,24歲以前又被他養母劉娥徹底籠罩,好容易親政了,又有超級多的大臣、君子、小人來搞事,滿天下一直在折騰,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反而出鏡率少得驚人。
想分析,也無從談起。
於是歷代史書和學者們就給他送上了很多的頭銜——懦弱、懶惰、昏庸甚至好色。那麽他又是怎麽從一次次的內外動亂、財權糾紛、黨爭幫派裏存活下來的呢?每一次都平安度過,是他天生就戴著玉皇大帝給的不死金牌?
開玩笑,一次不死是偶然,兩次不死是幸運,三次不死就只能承認他是超人,不管他的內褲有沒有穿在外面。何況他還每次都做到了不動聲色,讓各方各面的蘋果自動掉到他的手裏來。
趙禎的不作為行為在慶歷新政中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到了遼、夏戰爭時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非常令人發指,幾乎所有知道內情的人都對他很抓狂。
戰爭爆發在那年的十月份,就在爆發的前夕,他答應了李元昊的求和。宋、夏議和議了一年多,在這個緊要關口居然達成了。而且條件還對宋朝非常的苛刻。具體如下:
每年歲“賜”西夏絹13萬匹,銀5萬兩,茶2萬斤;另常“賜”銀2萬兩,銀器2千兩,細衣著1千匹,雜帛2千匹,茶1萬斤;恢覆互市榷場。至於西夏的回報,只有李元昊的“臣”字自稱,以及送回在三川口之戰中被俘的名將石元孫。
這簡直太不對等了,就算答應,也不能這樣賠本!何況這是大好時機,為什麽不聯合遼國狠狠的痛打西夏,往大裏說很可能讓李元昊亡國滅種,徹底幹凈,小一些也能讓黨項人元氣大傷,回覆到原始社會,重新全族變土匪。那是多麽解恨又理想。
可趙禎居然狼狽到了僅次於割地的賠款狀態,真是懦弱加可恥,搞什麽嘛,昏頭到白癡!我想大家都抱有這個看法吧?
那麽不妨換一種思維方式,假設趙禎突然英明神武,至少精明強幹,他抓住了這個機會。要麽在同一時間出兵黨項,配合耶律宗真的軍事行動,要麽不答應李元昊的求和,耗下去,等更好的條款。
考慮下結果。出兵打仗,應該會勝利,李元昊畢竟不是鐵木真或者完顏阿骨打那樣的大角色,輸了,甚至本人都死翹翹,這個結果對宋朝好嗎?
兩個結果。
一、遼國從此獨大,至少恢覆宋、遼對峙。以耶律宗真占便宜不要命的性格,加上這次滅國級的大勝,再考慮到這人之前就對宋朝的瓦橋關土地發生過濃厚興趣。信不信下一個打擊目標就是宋朝?
二、李元昊死,西夏亡。這很好,黨項人會不會絕種呢?那片土地上會不會再出現個李繼遷?那個幽靈一樣的黨項影子再四處飄蕩起來,想想那是連宋太宗趙光義都搞不定的人物。讓趙禎怎麽才能安枕無憂?
所以出兵打仗沒有半點好處,何況還不見得必勝。
再說耗下去等更好的條款。這事兒看上去半點錯都沒有,不過稍微合計一下,就會發現是個豬腦袋才會想出的蠢招數。
請問你等什麽?
過了這個時段,李元昊無論是輸是贏,都不會再緊張對宋朝的關系。輸了一了百了,死人不需要和平,不死的話也落寞了,徹底當土匪去,直接就是個搶,還啰唆什麽?贏了,我連遼國都不放在眼裏,你宋朝算什麽東西?
那時的條件,不定會怎麽苛刻呢!
所以看似不作為,其實時機拿捏得妙到毫巔,並且從根子上斷絕了西夏和遼國對宋朝再次動武的理由。其實多簡單,對於宋朝來說,這兩個蠻族鄰居是地道的惡鄰,又窮又橫的主兒。他們的東西宋朝半點都不惜罕,根本沒有搶和計較的必要。
如果要說有感興趣的東西,只有一樣——燕雲十六州。得到這個,才真正有意義。除了這點之外,一切免談。
好了,綜上所述,趙禎的對外策略已經分析完成。大家覺得怎樣?我們再回頭研究下他在慶歷新政時期的表現,看看不動聲色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智慧和打算。
他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和外戰方面一樣。麻木得就像那不是他的國家、他的子民一樣。簡直是放任著君子們去表現,再隨便小人們來掐架,一概不聞不問,徹底隱身。直到危及到了他的皇位時,就是夏竦的謠言,他才動用了點權力,讓君子們發寒。
千年間有無數人要問,你既然大張旗鼓的要新政,為什麽又撒手不管,讓君子們四面楚歌,變得灰頭土臉?這不僅是拿範仲淹等人涮著玩,更是拿宋朝的前途開玩笑!
那麽我們再換個思維想事,讓趙禎牢牢地站在君子們一邊,歐陽修他們說什麽,他就做什麽,那樣的局面會怎樣呢?
“進賢臣”,好,君子們都湧到身邊來。這些人天天唧唧歪歪地說三道四,核心內容就是皇帝坐穩了別動,我們怎樣指揮你就怎樣辦事,對,是個木偶就正確了。至於君子們的表現嘛,進奏院事件中,和歐陽修主動胖揍禦史臺,都表現得很清楚了。
好鬥、無節制,連起碼的倫常概念都沒有。這樣的君子要來幹什麽?尤其是針對國家具體難題時,根本拿不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而這些事情,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表現出來的。從新政開始到範仲淹外放,不過才8個月而已。歷代史書都在埋怨、嘲諷趙禎的始亂終棄,可為什麽就不看看新政者本身是什麽貨色呢?
好玩的是,繼續換角度思考。這些人之所以敢這麽短的時間內就原形畢露,無所顧忌,是因為什麽呢?如果換成是李世民那樣的皇帝,就算有這個心,也沒這個膽吧。呵呵,這就要拜趙禎的不作為所賜了,就是要讓你們表現,為什麽要壓制呢?那樣得花多少時間才能看清楚你們!
至於在黨爭中他的立場,為什麽要支持“小人”們,把君子們定性為黨派呢?那可怪不了趙禎,是歐陽修的文筆太偉大,每當讀到他的傳世大作《朋黨論》,我都會想起一個鏡頭。周星馳演的《武狀元蘇乞兒》,蘇燦淪落到乞丐之後,遇到了乞丐中的神秘人物,誇他,“見閣下舉止動態、神氣骨骼,無一不是乞丐中的上品,實在是乞丐中的霸王啊!”
蘇燦滿懷希望地問,那又怎樣?
回答——還是乞丐!
暈倒吧,歐陽大才子說得再美妙,那也還是朋黨,有了這東西,就會形成勢力,有了勢力,就會和皇帝爭權。尤其是這幫人已經在強迫著皇帝“退小人”了,並且還把小人一一指出。
這樣的人為什麽要支持?
何況政治鬥爭就像荒原上的生存法則,您得去鬥。這麽偉大的賢人君子如果連幾個小人都搞不定,我怎能放心把萬裏江山交給你們去管?
所以聽之任之,是這時最好的管理手段。事實也證明,趙禎從來都沒有失去對局勢的掌控力。並且有一件事情要註意。就是所謂的新政,對這個本來立意就不高明的改革事件,趙禎的處理結果是那麽的讓人稱道。如果稍微懂點歷史的話。
自古以來,關於改革有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改革,興旺;不改,漸亡;模棱兩可,亂。”
查遍史書,改革徹底的國家,經過陣痛之後,都會煥然一新,得到重生的機會。比如戰國時的秦、趙等國;不改,一以貫之的國家,好比各個朝代裏都有過的某一超長時段,如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間,所謂的盛世一直延續下去,盡量求穩,求溫和,可留給下一代的都是超級爛的大攤子,基本沒法收拾。
但這還不是最壞的,最可怕的就是最後的5個字。
模棱兩可,亂。
這個例子不必去別的朝代裏找,20年後的宋朝就是最大的經典。到時再細說。現在要強調的是,趙禎屬於第二類,見勢不妙,立即收手,不玩了。宋朝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把新政各個條款逐漸作廢,回到了“不改,漸亡”的路上。
這條路有遠憂,無近害。宋朝的好日子到了,在此後的3年時光裏,即公元1045年、1046年、1047年,宋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國際關系也很好,沒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翻開史書,只有兩件事值得說一下,都與皇帝的好心情有關。
第1件,趙禎出宮打獵了,這是破天荒頭一次。那時是十一月的深秋,天高雲淡,雲氣舒卷,他騎著馬在野外奔馳,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這是他一生中為數不多的真正快樂的日子;
第2件,發生在皇宮深處。寧靜祥和的日子裏,某一天,他突然對曹皇後微笑了一下。皇後,十三和滔滔已經長大了,我為十三主婚,你為滔滔做主,讓他們成親,你看好嗎?
皇後的笑容溫柔但微微有些辛酸。好,這是好事。她從來沒有拒絕過皇帝的任何要求。
要說明一下,十三,是一個孩子的小名,他的本名叫趙宗實。這個孩子從小就在皇宮中養大,至於理由,一來他是皇室宗親,二來因為仁宗始終沒有兒子。至於滔滔,她是個女孩兒,姓高,北宋名將高繼勳的孫女。之所以能嫁給宗實,是因為她的媽媽是曹皇後的親妹妹。
記住這兩個孩子,這時他們是仁宗、曹皇後寂寞生活裏的快樂,以後是宋帝國的主宰,不論是男孩兒十三,還是女孩兒滔滔,都讓整個國家因為他們的意志而改變。
除了這兩件事,剩下的就全都是官員升遷罷免的列表名單了。如果要列出來的話,幾乎每一個名字都大有來頭,很是光芒四射,但是那樣就太枯燥,也太無序了。看史書,要透過表面看本質。這些名單又雜又亂,人員變動時刻不停。其中也有規律可循。
從這時起,仁宗朝在官員方面就沒有主線了。再沒有像呂夷簡那樣的超級權臣誕生,也沒有範仲淹那樣的道德楷模出現。就連富弼、韓琦那樣強硬,有原則的人物都絕跡了。
為什麽呢?人生為什麽會變得這樣乏味?理由非常美妙,說實話,真是當時黎民百姓的幸福,也是後來每個時代裏老百姓的盼望。
終極解釋——因為沒有條件了。無論是生出權臣的土壤,還是出現標兵的機會,都徹底消失。這不難理解,只有出現了戰爭,才會有英雄,只有出現了爭鬥,才會鬥出來權臣。
現在一切平穩,趙禎用他的手段讓每一個臣子都沒機會做大,更沒機會表現。每個人都規規矩矩的上下班,做好本職工作就好了。
不知別人怎麽想,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美妙的局面,無論是對皇帝還是對平民,幾乎都是最好的了。不折騰,這3個字很簡單,可千真萬確地是宋朝百姓們最大的願望,也是古往今來,哪怕是現在,中國人最普遍的心聲。
這個局面,結束在宋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的十一月份。終於又出事了,相當嚴重,是宋朝最忌諱的造反。
這次造反的規模是仁宗朝裏排名第二的,其實就實力而言,應該是第一。尤其是兵變主腦的準備工作非常到位,遠遠比排名第一的那位仁兄在行。因為他本身就是個現役軍人。
這人叫王則,出生在河北涿州,從小孤苦,其命運就是北宋禁軍裏一個普通兵的通用檔案。本來都是好好的良民,可是一場饑荒過後,就沒法在本地生活了。逃荒在外,饑不可耐,正要行兇,結果朝廷招兵。於是就當上了國家的正規軍。
其實當北宋的正規軍,待遇是非常好的,甚至可以說非常理想。因為太人性化了,不僅他自己可以衣食無憂,就連他的家屬也可以從軍,住在軍區大院,從軍隊裏領錢領米領布過日子,時不時的還可以背著領導,或者幫助領導出去做買賣,賺些外快。非常好吧?這是當年的老兵趙匡胤給後來同行們想出的最佳安置方案了,應該滿意了吧?
可王則不這麽想,這個人鬧事決不是什麽官逼民反,迫不得已。他有崇高的理想,嚴密的組織,以及龐大的同夥,甚至還有強大的洗腦工具,從思想上就和其他的暴徒不同。
他信佛。這點應該說是個很普遍,也很正常的事。千百萬人,無數人都信嘛,有什麽大不了的?千百萬人都信,事兒就大了。
有兩點要註意。第一,中國歷朝歷代用信仰這個東西來造反的事層出不窮,上有漢代的張角,下至滿清時的太平天國。可見這東西很管用;第二,佛教,就算文盲都知道,它是宣揚善良,追求平靜的宗教。為什麽還能用來造反殺人呢?
這就和中國老百姓的素質有關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請問那些信佛的,有幾個人是真正看佛經的?又有多少是聽當地神漢、巫婆一樣的“傳教”者來鼓吹,才去信仰的?
例子很多,想找的話,我們身處現代,隨便向四周望一下就能找到。如果說古代,就看這時的王則,他之所成功地當上了佛教造反團的大統領,就有兩件法寶。第一,他有文化知識,寫出了《五龍經》、《滴淚經》這樣“佛”經,還有神秘莫測的各種圖讖。
這非常不得了,懂得揣摩大眾心理,再寫出實際作品。拋開水平高低的問題,他已經做出了和各個宗教開創人同樣的事。很高明,但這並不能作為大眾受騙上當的可原諒理由。
惡魔給你鋪了路,也得你自己走上去。這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國民素質問題。稍微有點知識文化,就該知道佛經萬卷,那有什麽狗屁的《五龍經》、《滴淚經》?
更刻薄的話不說了,再說他的第二件武器。祥瑞。
回顧宋朝歷史,趙禎的老爸趙恒在晚期玩過超級創意、超大規模的祥瑞游戲,弄得國內國外所有人都目眩神秘,五體投地。這個王則就繼承了些遺澤。他經常光著膀子上街,讓大家看他的後背。
上面有個“福”字。本來是他老媽在他逃荒前給刺上去的,為了能在多年以後,無論怎樣變樣,都能認出來。無非就是個防偽標志,可在宗教光環的籠罩下,就有了神聖意味。
這是天生的,是上天彌勒佛下界接釋迦佛拯救眾生的標志……
王則的信徒越來越多,以貝州為根據地,以河北為範圍,教徒就像細菌一樣不斷裂變、感染、繁殖,短短幾年時間,就達到了一個飽和點。
不得不反了,不然就要露餡。事實也真的露餡了,他原本是想在慶歷八年的正月初一這個萬象更新的新日子裏來個造反大吉,先切斷澶州的浮橋,讓河北的軍事重地癱瘓,同時在德州、齊州等地行動,最後的目標是河北的首府大名。這樣就會把整個河北路都占領。
計劃很好,可是有人臨陣發抖,把他出賣了。一個信徒跑到大名府,直接面見當地的最高長官賈昌朝(超級覆雜的慶歷官員升遷,他被外放了)。逼得王則提前行動,日子是慶歷七年的十一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很有講究,體現了他現役軍人的軍事頭腦。
這天是宋朝例行的冬至日郊祀大典,皇帝要率領百官到城外去拜祭天地神靈。全國其他的各大主要城市,負責人也得搞同樣活動。王則就在這一天突然動手,在貝州城的天慶觀裏把知州以下的全體官員一鍋端,誰也沒跑了。
貝州得手,王則的行為變得古怪。全國還有那麽大的面積等待他的解放,他居然先忙起了家務。他要先安內,才去抑外。一系列的花樣就搞了起來,先是國號出現,叫安陽。年號也有了,叫得勝。緊接著就是征兵,貝州城裏12歲以上,70歲以下人人有份,大家都去軍資庫領東西,鎧甲兵器隨便挑。為了更加接近正規軍,每個人的臉上又都被刺了字。
字數有點多——“義軍破趙得勝。”口彩相當地好!
接下來他又設立了全套的朝廷班底。宰相、樞密使甚至三司六部都一應俱全。更絕的是貝州城裏的街區道路都改名了,他自己住的地方叫中京,以他為圓點,向四面八方輻射,城裏每一座樓房為一州,名字都和宋朝大地上的著名州縣一樣。城墻上設有四位總管,各自負責一面。正東的城頭上“佛”字大旗招風招展,等待他的教民們向他靠近。
他最先等來的消息是澶州、德州、齊州的教徒們動作有點慢,都被宋朝當局給逮住,扔進班房了。
接著就發現有大批的正規軍出現在城下。佛教造反團真是榮幸,他們比李元昊得到的重視度都高。中國所有朝代中,宋朝處理內亂的力度是最大最及時的。這次是正中鐵板。
這次宋朝派出了10萬禁軍,外加一位戰場上的隱形強人。樞密直學士、左諫議大夫、知成德軍、權開封府尹明鎬。
這個人大有來頭,他的官職生涯和慶歷君子們很相似。前一段是中進士、當小官,一步步熬資格。後半段他遇到了君子們共同的“貴人”——李元昊。沒有西夏戰爭,君子們是沒法沖破呂夷簡的鐵幕,跳上政治舞臺的。
戰爭中明鎬做了兩件事。第一件,李元昊在三川口之戰中,先打破了宋朝西北第一要塞金明寨,戰後就要重修。誰都不敢去,包括西北方面的正規軍。這時明鎬站了出來,他只帶了100多名騎兵,自己征集材料、督促工程,只一個月,就把金明塞修覆。接著又在當地招兵,訓練了300名弓弩手。
這300人不同尋常,名叫清邊軍,在當時號稱“最驍悍”。
第二件事是他升職後,作為龍圖閣直學士,知並州,去負責邊防事務。在那片,他郁悶了。具體地說,他感覺回到了東京開封!只見街上游兵散勇一堆一塊,穿得花裏胡哨,個個喜笑顏開。至於為什麽這麽高興,往他們身邊瞧。
美女如雲……軍隊裏面居然夾雜著大批的妓女!
明鎬頭疼,進退兩難。要士氣,還是要紀律?這在宋朝的仁宗年間沒法得到統一,尤其是當時西北方面最大的長官夏竦就是根不正的頂梁。他巡邊的時候都帶著小妾呢。就在猶豫中,軍隊裏出事了。女人永遠是導火索,有人爭風吃醋動了刀子,不僅殺了大兵,還砍死了好幾個妓女。
出了人命,明鎬卻高興了。有人來告狀,他只回答了一句話,就把所有問題都解決。死了人嗎?他殺?呵呵——“彼來軍中何耶?”
誰讓你們到軍隊裏來的?
就這一句話,所有的妓女們都不見了,大兵們想留都留不住。人家是來賺錢的,生命都沒安全,還有什麽搞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個黃金時段的生成,就源於宋仁宗的決斷。從這些決定,和其產生的後果,能隱約看到他35年的生命裏,隱藏得非常深的能力和個性。同時,這個黃金時段裏沈浮著太多的明星,中華五千年文臣的代表、儒家的大成者,都在這個時段裏產生。
按說是星光璀璨,無與倫比,也的確在歷史的長河中占有絕對的制高點,就連在評書演義中,這些人都是出鏡率最高的。但是真正看清楚他們之後,很多眼鏡片就會摔滿一地。
名與實之間,非常的相映成趣,基本成反比。
好了,我們這就開始。我不能保證精彩,也不能保證有趣,如果很不巧我做到了,那也是建立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一切都實話實說,讓我們從宋仁宗趙禎開始。
總體來說,這個人一直是半透明的,仁宗卷快寫了30萬字了,他是怎樣的個性,有多大的能力,還是看不清。
先推卸下責任,這不怪我。他今年35周歲了,13歲之前隱藏在他父親宋真宗趙恒的影子裏,24歲以前又被他養母劉娥徹底籠罩,好容易親政了,又有超級多的大臣、君子、小人來搞事,滿天下一直在折騰,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反而出鏡率少得驚人。
想分析,也無從談起。
於是歷代史書和學者們就給他送上了很多的頭銜——懦弱、懶惰、昏庸甚至好色。那麽他又是怎麽從一次次的內外動亂、財權糾紛、黨爭幫派裏存活下來的呢?每一次都平安度過,是他天生就戴著玉皇大帝給的不死金牌?
開玩笑,一次不死是偶然,兩次不死是幸運,三次不死就只能承認他是超人,不管他的內褲有沒有穿在外面。何況他還每次都做到了不動聲色,讓各方各面的蘋果自動掉到他的手裏來。
趙禎的不作為行為在慶歷新政中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到了遼、夏戰爭時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非常令人發指,幾乎所有知道內情的人都對他很抓狂。
戰爭爆發在那年的十月份,就在爆發的前夕,他答應了李元昊的求和。宋、夏議和議了一年多,在這個緊要關口居然達成了。而且條件還對宋朝非常的苛刻。具體如下:
每年歲“賜”西夏絹13萬匹,銀5萬兩,茶2萬斤;另常“賜”銀2萬兩,銀器2千兩,細衣著1千匹,雜帛2千匹,茶1萬斤;恢覆互市榷場。至於西夏的回報,只有李元昊的“臣”字自稱,以及送回在三川口之戰中被俘的名將石元孫。
這簡直太不對等了,就算答應,也不能這樣賠本!何況這是大好時機,為什麽不聯合遼國狠狠的痛打西夏,往大裏說很可能讓李元昊亡國滅種,徹底幹凈,小一些也能讓黨項人元氣大傷,回覆到原始社會,重新全族變土匪。那是多麽解恨又理想。
可趙禎居然狼狽到了僅次於割地的賠款狀態,真是懦弱加可恥,搞什麽嘛,昏頭到白癡!我想大家都抱有這個看法吧?
那麽不妨換一種思維方式,假設趙禎突然英明神武,至少精明強幹,他抓住了這個機會。要麽在同一時間出兵黨項,配合耶律宗真的軍事行動,要麽不答應李元昊的求和,耗下去,等更好的條款。
考慮下結果。出兵打仗,應該會勝利,李元昊畢竟不是鐵木真或者完顏阿骨打那樣的大角色,輸了,甚至本人都死翹翹,這個結果對宋朝好嗎?
兩個結果。
一、遼國從此獨大,至少恢覆宋、遼對峙。以耶律宗真占便宜不要命的性格,加上這次滅國級的大勝,再考慮到這人之前就對宋朝的瓦橋關土地發生過濃厚興趣。信不信下一個打擊目標就是宋朝?
二、李元昊死,西夏亡。這很好,黨項人會不會絕種呢?那片土地上會不會再出現個李繼遷?那個幽靈一樣的黨項影子再四處飄蕩起來,想想那是連宋太宗趙光義都搞不定的人物。讓趙禎怎麽才能安枕無憂?
所以出兵打仗沒有半點好處,何況還不見得必勝。
再說耗下去等更好的條款。這事兒看上去半點錯都沒有,不過稍微合計一下,就會發現是個豬腦袋才會想出的蠢招數。
請問你等什麽?
過了這個時段,李元昊無論是輸是贏,都不會再緊張對宋朝的關系。輸了一了百了,死人不需要和平,不死的話也落寞了,徹底當土匪去,直接就是個搶,還啰唆什麽?贏了,我連遼國都不放在眼裏,你宋朝算什麽東西?
那時的條件,不定會怎麽苛刻呢!
所以看似不作為,其實時機拿捏得妙到毫巔,並且從根子上斷絕了西夏和遼國對宋朝再次動武的理由。其實多簡單,對於宋朝來說,這兩個蠻族鄰居是地道的惡鄰,又窮又橫的主兒。他們的東西宋朝半點都不惜罕,根本沒有搶和計較的必要。
如果要說有感興趣的東西,只有一樣——燕雲十六州。得到這個,才真正有意義。除了這點之外,一切免談。
好了,綜上所述,趙禎的對外策略已經分析完成。大家覺得怎樣?我們再回頭研究下他在慶歷新政時期的表現,看看不動聲色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智慧和打算。
他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和外戰方面一樣。麻木得就像那不是他的國家、他的子民一樣。簡直是放任著君子們去表現,再隨便小人們來掐架,一概不聞不問,徹底隱身。直到危及到了他的皇位時,就是夏竦的謠言,他才動用了點權力,讓君子們發寒。
千年間有無數人要問,你既然大張旗鼓的要新政,為什麽又撒手不管,讓君子們四面楚歌,變得灰頭土臉?這不僅是拿範仲淹等人涮著玩,更是拿宋朝的前途開玩笑!
那麽我們再換個思維想事,讓趙禎牢牢地站在君子們一邊,歐陽修他們說什麽,他就做什麽,那樣的局面會怎樣呢?
“進賢臣”,好,君子們都湧到身邊來。這些人天天唧唧歪歪地說三道四,核心內容就是皇帝坐穩了別動,我們怎樣指揮你就怎樣辦事,對,是個木偶就正確了。至於君子們的表現嘛,進奏院事件中,和歐陽修主動胖揍禦史臺,都表現得很清楚了。
好鬥、無節制,連起碼的倫常概念都沒有。這樣的君子要來幹什麽?尤其是針對國家具體難題時,根本拿不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而這些事情,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表現出來的。從新政開始到範仲淹外放,不過才8個月而已。歷代史書都在埋怨、嘲諷趙禎的始亂終棄,可為什麽就不看看新政者本身是什麽貨色呢?
好玩的是,繼續換角度思考。這些人之所以敢這麽短的時間內就原形畢露,無所顧忌,是因為什麽呢?如果換成是李世民那樣的皇帝,就算有這個心,也沒這個膽吧。呵呵,這就要拜趙禎的不作為所賜了,就是要讓你們表現,為什麽要壓制呢?那樣得花多少時間才能看清楚你們!
至於在黨爭中他的立場,為什麽要支持“小人”們,把君子們定性為黨派呢?那可怪不了趙禎,是歐陽修的文筆太偉大,每當讀到他的傳世大作《朋黨論》,我都會想起一個鏡頭。周星馳演的《武狀元蘇乞兒》,蘇燦淪落到乞丐之後,遇到了乞丐中的神秘人物,誇他,“見閣下舉止動態、神氣骨骼,無一不是乞丐中的上品,實在是乞丐中的霸王啊!”
蘇燦滿懷希望地問,那又怎樣?
回答——還是乞丐!
暈倒吧,歐陽大才子說得再美妙,那也還是朋黨,有了這東西,就會形成勢力,有了勢力,就會和皇帝爭權。尤其是這幫人已經在強迫著皇帝“退小人”了,並且還把小人一一指出。
這樣的人為什麽要支持?
何況政治鬥爭就像荒原上的生存法則,您得去鬥。這麽偉大的賢人君子如果連幾個小人都搞不定,我怎能放心把萬裏江山交給你們去管?
所以聽之任之,是這時最好的管理手段。事實也證明,趙禎從來都沒有失去對局勢的掌控力。並且有一件事情要註意。就是所謂的新政,對這個本來立意就不高明的改革事件,趙禎的處理結果是那麽的讓人稱道。如果稍微懂點歷史的話。
自古以來,關於改革有一個顛簸不破的真理——“改革,興旺;不改,漸亡;模棱兩可,亂。”
查遍史書,改革徹底的國家,經過陣痛之後,都會煥然一新,得到重生的機會。比如戰國時的秦、趙等國;不改,一以貫之的國家,好比各個朝代裏都有過的某一超長時段,如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間,所謂的盛世一直延續下去,盡量求穩,求溫和,可留給下一代的都是超級爛的大攤子,基本沒法收拾。
但這還不是最壞的,最可怕的就是最後的5個字。
模棱兩可,亂。
這個例子不必去別的朝代裏找,20年後的宋朝就是最大的經典。到時再細說。現在要強調的是,趙禎屬於第二類,見勢不妙,立即收手,不玩了。宋朝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把新政各個條款逐漸作廢,回到了“不改,漸亡”的路上。
這條路有遠憂,無近害。宋朝的好日子到了,在此後的3年時光裏,即公元1045年、1046年、1047年,宋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國際關系也很好,沒有任何不如意的地方。翻開史書,只有兩件事值得說一下,都與皇帝的好心情有關。
第1件,趙禎出宮打獵了,這是破天荒頭一次。那時是十一月的深秋,天高雲淡,雲氣舒卷,他騎著馬在野外奔馳,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這是他一生中為數不多的真正快樂的日子;
第2件,發生在皇宮深處。寧靜祥和的日子裏,某一天,他突然對曹皇後微笑了一下。皇後,十三和滔滔已經長大了,我為十三主婚,你為滔滔做主,讓他們成親,你看好嗎?
皇後的笑容溫柔但微微有些辛酸。好,這是好事。她從來沒有拒絕過皇帝的任何要求。
要說明一下,十三,是一個孩子的小名,他的本名叫趙宗實。這個孩子從小就在皇宮中養大,至於理由,一來他是皇室宗親,二來因為仁宗始終沒有兒子。至於滔滔,她是個女孩兒,姓高,北宋名將高繼勳的孫女。之所以能嫁給宗實,是因為她的媽媽是曹皇後的親妹妹。
記住這兩個孩子,這時他們是仁宗、曹皇後寂寞生活裏的快樂,以後是宋帝國的主宰,不論是男孩兒十三,還是女孩兒滔滔,都讓整個國家因為他們的意志而改變。
除了這兩件事,剩下的就全都是官員升遷罷免的列表名單了。如果要列出來的話,幾乎每一個名字都大有來頭,很是光芒四射,但是那樣就太枯燥,也太無序了。看史書,要透過表面看本質。這些名單又雜又亂,人員變動時刻不停。其中也有規律可循。
從這時起,仁宗朝在官員方面就沒有主線了。再沒有像呂夷簡那樣的超級權臣誕生,也沒有範仲淹那樣的道德楷模出現。就連富弼、韓琦那樣強硬,有原則的人物都絕跡了。
為什麽呢?人生為什麽會變得這樣乏味?理由非常美妙,說實話,真是當時黎民百姓的幸福,也是後來每個時代裏老百姓的盼望。
終極解釋——因為沒有條件了。無論是生出權臣的土壤,還是出現標兵的機會,都徹底消失。這不難理解,只有出現了戰爭,才會有英雄,只有出現了爭鬥,才會鬥出來權臣。
現在一切平穩,趙禎用他的手段讓每一個臣子都沒機會做大,更沒機會表現。每個人都規規矩矩的上下班,做好本職工作就好了。
不知別人怎麽想,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美妙的局面,無論是對皇帝還是對平民,幾乎都是最好的了。不折騰,這3個字很簡單,可千真萬確地是宋朝百姓們最大的願望,也是古往今來,哪怕是現在,中國人最普遍的心聲。
這個局面,結束在宋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的十一月份。終於又出事了,相當嚴重,是宋朝最忌諱的造反。
這次造反的規模是仁宗朝裏排名第二的,其實就實力而言,應該是第一。尤其是兵變主腦的準備工作非常到位,遠遠比排名第一的那位仁兄在行。因為他本身就是個現役軍人。
這人叫王則,出生在河北涿州,從小孤苦,其命運就是北宋禁軍裏一個普通兵的通用檔案。本來都是好好的良民,可是一場饑荒過後,就沒法在本地生活了。逃荒在外,饑不可耐,正要行兇,結果朝廷招兵。於是就當上了國家的正規軍。
其實當北宋的正規軍,待遇是非常好的,甚至可以說非常理想。因為太人性化了,不僅他自己可以衣食無憂,就連他的家屬也可以從軍,住在軍區大院,從軍隊裏領錢領米領布過日子,時不時的還可以背著領導,或者幫助領導出去做買賣,賺些外快。非常好吧?這是當年的老兵趙匡胤給後來同行們想出的最佳安置方案了,應該滿意了吧?
可王則不這麽想,這個人鬧事決不是什麽官逼民反,迫不得已。他有崇高的理想,嚴密的組織,以及龐大的同夥,甚至還有強大的洗腦工具,從思想上就和其他的暴徒不同。
他信佛。這點應該說是個很普遍,也很正常的事。千百萬人,無數人都信嘛,有什麽大不了的?千百萬人都信,事兒就大了。
有兩點要註意。第一,中國歷朝歷代用信仰這個東西來造反的事層出不窮,上有漢代的張角,下至滿清時的太平天國。可見這東西很管用;第二,佛教,就算文盲都知道,它是宣揚善良,追求平靜的宗教。為什麽還能用來造反殺人呢?
這就和中國老百姓的素質有關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請問那些信佛的,有幾個人是真正看佛經的?又有多少是聽當地神漢、巫婆一樣的“傳教”者來鼓吹,才去信仰的?
例子很多,想找的話,我們身處現代,隨便向四周望一下就能找到。如果說古代,就看這時的王則,他之所成功地當上了佛教造反團的大統領,就有兩件法寶。第一,他有文化知識,寫出了《五龍經》、《滴淚經》這樣“佛”經,還有神秘莫測的各種圖讖。
這非常不得了,懂得揣摩大眾心理,再寫出實際作品。拋開水平高低的問題,他已經做出了和各個宗教開創人同樣的事。很高明,但這並不能作為大眾受騙上當的可原諒理由。
惡魔給你鋪了路,也得你自己走上去。這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國民素質問題。稍微有點知識文化,就該知道佛經萬卷,那有什麽狗屁的《五龍經》、《滴淚經》?
更刻薄的話不說了,再說他的第二件武器。祥瑞。
回顧宋朝歷史,趙禎的老爸趙恒在晚期玩過超級創意、超大規模的祥瑞游戲,弄得國內國外所有人都目眩神秘,五體投地。這個王則就繼承了些遺澤。他經常光著膀子上街,讓大家看他的後背。
上面有個“福”字。本來是他老媽在他逃荒前給刺上去的,為了能在多年以後,無論怎樣變樣,都能認出來。無非就是個防偽標志,可在宗教光環的籠罩下,就有了神聖意味。
這是天生的,是上天彌勒佛下界接釋迦佛拯救眾生的標志……
王則的信徒越來越多,以貝州為根據地,以河北為範圍,教徒就像細菌一樣不斷裂變、感染、繁殖,短短幾年時間,就達到了一個飽和點。
不得不反了,不然就要露餡。事實也真的露餡了,他原本是想在慶歷八年的正月初一這個萬象更新的新日子裏來個造反大吉,先切斷澶州的浮橋,讓河北的軍事重地癱瘓,同時在德州、齊州等地行動,最後的目標是河北的首府大名。這樣就會把整個河北路都占領。
計劃很好,可是有人臨陣發抖,把他出賣了。一個信徒跑到大名府,直接面見當地的最高長官賈昌朝(超級覆雜的慶歷官員升遷,他被外放了)。逼得王則提前行動,日子是慶歷七年的十一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很有講究,體現了他現役軍人的軍事頭腦。
這天是宋朝例行的冬至日郊祀大典,皇帝要率領百官到城外去拜祭天地神靈。全國其他的各大主要城市,負責人也得搞同樣活動。王則就在這一天突然動手,在貝州城的天慶觀裏把知州以下的全體官員一鍋端,誰也沒跑了。
貝州得手,王則的行為變得古怪。全國還有那麽大的面積等待他的解放,他居然先忙起了家務。他要先安內,才去抑外。一系列的花樣就搞了起來,先是國號出現,叫安陽。年號也有了,叫得勝。緊接著就是征兵,貝州城裏12歲以上,70歲以下人人有份,大家都去軍資庫領東西,鎧甲兵器隨便挑。為了更加接近正規軍,每個人的臉上又都被刺了字。
字數有點多——“義軍破趙得勝。”口彩相當地好!
接下來他又設立了全套的朝廷班底。宰相、樞密使甚至三司六部都一應俱全。更絕的是貝州城裏的街區道路都改名了,他自己住的地方叫中京,以他為圓點,向四面八方輻射,城裏每一座樓房為一州,名字都和宋朝大地上的著名州縣一樣。城墻上設有四位總管,各自負責一面。正東的城頭上“佛”字大旗招風招展,等待他的教民們向他靠近。
他最先等來的消息是澶州、德州、齊州的教徒們動作有點慢,都被宋朝當局給逮住,扔進班房了。
接著就發現有大批的正規軍出現在城下。佛教造反團真是榮幸,他們比李元昊得到的重視度都高。中國所有朝代中,宋朝處理內亂的力度是最大最及時的。這次是正中鐵板。
這次宋朝派出了10萬禁軍,外加一位戰場上的隱形強人。樞密直學士、左諫議大夫、知成德軍、權開封府尹明鎬。
這個人大有來頭,他的官職生涯和慶歷君子們很相似。前一段是中進士、當小官,一步步熬資格。後半段他遇到了君子們共同的“貴人”——李元昊。沒有西夏戰爭,君子們是沒法沖破呂夷簡的鐵幕,跳上政治舞臺的。
戰爭中明鎬做了兩件事。第一件,李元昊在三川口之戰中,先打破了宋朝西北第一要塞金明寨,戰後就要重修。誰都不敢去,包括西北方面的正規軍。這時明鎬站了出來,他只帶了100多名騎兵,自己征集材料、督促工程,只一個月,就把金明塞修覆。接著又在當地招兵,訓練了300名弓弩手。
這300人不同尋常,名叫清邊軍,在當時號稱“最驍悍”。
第二件事是他升職後,作為龍圖閣直學士,知並州,去負責邊防事務。在那片,他郁悶了。具體地說,他感覺回到了東京開封!只見街上游兵散勇一堆一塊,穿得花裏胡哨,個個喜笑顏開。至於為什麽這麽高興,往他們身邊瞧。
美女如雲……軍隊裏面居然夾雜著大批的妓女!
明鎬頭疼,進退兩難。要士氣,還是要紀律?這在宋朝的仁宗年間沒法得到統一,尤其是當時西北方面最大的長官夏竦就是根不正的頂梁。他巡邊的時候都帶著小妾呢。就在猶豫中,軍隊裏出事了。女人永遠是導火索,有人爭風吃醋動了刀子,不僅殺了大兵,還砍死了好幾個妓女。
出了人命,明鎬卻高興了。有人來告狀,他只回答了一句話,就把所有問題都解決。死了人嗎?他殺?呵呵——“彼來軍中何耶?”
誰讓你們到軍隊裏來的?
就這一句話,所有的妓女們都不見了,大兵們想留都留不住。人家是來賺錢的,生命都沒安全,還有什麽搞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