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背叛的跡象
關燈
小
中
大
第5種皇帝很微妙,完全符合我們傳統理論上的智慧最高境界——大巧不工,大智若庸,舉重若輕。他們的能力很玄妙,一直看不透到底有多少,在外表上看,都很軟弱,就跟第1、2種皇帝差不多。但膽子超大,貌似都在找死。
他們一直容忍著臣子們的發揮,甚至是毫無遮攔的、放肆型的發揮,尤其是到了這一步還不行,更要讓全體臣子們都活躍起來,各有理想,各有作張的發揮。
是的,這樣很危險,因為一定會形成黨派。不過要的就是這個,臣子們一邊放心大膽地做人做事,一邊你死我活地互相死磕,這樣才會形成風暴,皇帝才會坐暴風眼裏。
那裏是最平靜的。歷代的偉大皇帝都懂這一點,而公認的,宋朝的皇帝做得最好。
在宋朝皇帝中,做得最好的,就是仁宗陛下。以後有很多例子來證明他高在哪裏,眼前這一例也在其中。史書中在富弼血貫瞳仁一樣的憤怒之後,突然間變成了真空。沒有給出仁宗陛下任何處理的痕跡。
既沒有按富弼說的辦,把一大堆的奸邪如何怎樣,也沒有對富弼的君前無禮給出罰單。接下來的事,是招見宋朝的頂級文臣,前狀元、現翰林學士王供辰,由這位當時的第一筆桿子重新完成國書。之後群臣散去,各回各家,富弼去的地方特別點。不是回家,而是學士院,他住在那兒坐等。但這不是和晏殊父女慪氣,這是制度。
他的身份是使者,辦完公事之前,他沒有權力回家。
註意,這時往回看趙禎的處理辦法,好像的確是和了一堆稀泥,兩邊人都放過了。很多史書都說,真是無能,肱二頭肌稍微發達些的皇帝,都會來個各大50大板,就沖著你們敢在我面前大聲說話的份兒上,都別想屁股完好無損地下殿。趙禎這麽搞,小心臣子樣都不拿他當回事了,歷史上有太多的皇帝都倒臺在這一點上。
人無剛骨,立身不牢!
但奇妙的是,為什麽之後富弼出使辦差,仍然玩了命的給他爭利益,呂夷簡等人也始終對他畢恭畢敬,就算總攬朝綱,可也沒有半點背叛的跡象呢?
這是為什麽呢?僅僅一句宋朝臣子的個人素質好,就可以解釋得通嗎?
願你的生命裏充滿了雲翥,這樣才能襯托出美麗的晚霞。——多年以後,富弼回味自己起伏跌宕的人生,會非常享受這時的艱險磨難。
但那是事後,此時此刻,他還是希望各方面都消停點,讓他把事兒都順利地辦完吧。
國書縮水事件之後,宋朝的談判使團再次上路,在當年的八月二十六日見到了遼國皇帝耶律宗真。不過不是在遼上京的皇宮裏了,而是在一個叫清泉澱的地方。這是遼國皇族的規矩,要四時“捺體”,即打獵,打到哪裏,就在哪裏辦工,公卿貴族,朝廷大臣都要隨行。這時是八月,是夏捺缽。
再次見面,程度再走一遍。兩國使者先期溝通,把宋朝帶來的條件摸底,匯報給遼國皇帝,以便第二天開門見山,雙方心裏好有數怎麽爬。
第二天,富弼走進了金頂帳篷,發現遼國這次出席會議的人員級別非常高,皇帝、皇太弟、太子,三位一體都在場。這讓富弼很高興,這種力度,看來遼國是要簽約了。很好,夜長夢多,越快越好,這正是宋朝的期望。而遼國小皇帝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更讓他高興。
不用他費口舌,又一個問題解決了——“結親會讓宋朝骨血分離,我的皇兄會傷心的。何況公主與太子如果不和諧,也不件美事。還是用金錢來辦事吧。”耶律宗真如是說,非常通情達理,只是後面還有個轉折。“但是,我需要個名分。”
名分,中原漢族幾千年來的傳承之本,就是名分。名不正、則言不順,偉大的、無暇的至聖先師孔夫子教導我人,在名分的問題上,你家大門上嵌幾顆釘子,你吃飯時用多少人來唱歌跳舞,都要無比嚴格的硬性規定。如果錯了,就是大逆不道,舉世唾罵的罪人!
所以當耶律宗真提出名分的時候,富弼只能靜靜地聽著,提不出任何反駁的意見。畢竟這是一件如此重大的國事。他忐忑地等著,不能不給名分,但要看對方要什麽樣的名分。身為宋朝子民,他太清楚了這是漢人最敏感的一根神經。
“……須於誓書中加一‘獻’字乃可。”耶律宗真這樣說。
富弼立即就知道了自己的命運。寧教身死,不教名滅,他再也沒有了退路!“獻”,是下屬供奉上司,甚至奴隸侍奉主人的名詞,要是他答應了,那就是對整個漢人族群的汙辱!
富弼極力壓抑憤怒,用正規的外交辭令來回答:“‘獻’字是以下奉上的用詞,宋、遼兩國是平等的,決不可使用。況且宋朝皇帝是哥哥,怎麽能有兄長奉獻弟弟的道理?”
他還在講道理,遼國人卻露出了赤裸裸的要挾者嘴臉。耶律宗真說:“你們給我錢,是害怕我(南朝以厚幣遺我,是懼我也),錢都給了,一個小小的‘獻’又算得了什麽?”
滿帳的遼國人一定都笑得囂張得意,他們的皇帝是這樣的“英武”。契丹人仍然縱橫無敵!
這是外交,還是嘲弄?富弼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冷冷地回答,“南朝皇帝守祖宗之土地,顧全先皇的盟約,才用金錢交換和平。現在您這樣說,是存心想打仗了,如果這樣,宋朝還在乎什麽呢?”
以眼還眼,以暴制暴,這是千古不易之真理。富弼強硬的回答之後,突然間遼國小皇帝他滑坡了。“‘獻’字不行,改成‘納’字如何?”轉變得這叫個快,從宇宙超級大皇帝,一下子變成了討價還價的小商人。這個不行,我們換那個成不?
“不成。”富弼還是反對,至於怎麽不成,懶得再解釋,這一類說法統統不接受,花樣的不要!
僵局形成,耶律宗真不愧是宮廷裏長大的孩子,他突然讓氣氛緩解了一下。“誓書在哪兒?拿增幣20萬的那份來。”他這樣說。
富弼交給了他,這似乎是個好事。耶律宗真要20萬的,就是說他準備出頭替宋朝管教李元昊了。但高興得太早,耶律宗真拿著誓書看來看去,再次說話時,侵略性徒然提高。“寡人一定要加這個‘納’字,你再固執,小心壞了你家主人的大事。我若提兵南下,就是你們宋朝的大災難。”
還是戰爭威脅,真是老套路了,富弼的回答也是上次的重覆。
“陛下用兵,能保必勝嗎?”
“不能。”
“勝未可知,小心失敗。”
耶律宗真突然有了新意。“宋朝給我巨款,一個‘納’字有什麽大不了。何況這在你們漢人的歷史上早就有先例。”
先例?富弼深深地吸了口氣,塞外蠻族,你們知道些什麽先例?“從古至今,只有唐高祖李淵曾經向突厥借兵,那時被迫稱臣。但無論是‘獻’、還是‘納’,都在可有可無之間。何況之後突厥的頡利可汗就被唐太宗李世民活捉,東突厥也就此滅亡。這樣的循環報應,這樣的先例,就是你想要的嗎?!”
史書記載,富弼說到這裏,已經聲色俱厲。在自己國內的皇宮裏敢於咆哮,在敵人的金帳內也敢怒吼,富弼,不管他取得了怎樣的成績,他都是個真正的男人。
耶律宗真沈默了,很明顯,想讓眼前的這個漢人屈服,看來不大可能。但一定要折服某個漢人嗎?他是個非常聰明的人,馬上就轉過了這個彎,直抵要害。
“我另外派人去和南朝皇帝談這個事,如果你們朝廷同意了,富愛卿,你怎麽說?”
一句話之間,就把富弼的功能給屏蔽了。和你談不了,我直接和你的主人說話。如果那邊答應了,你一直在作梗,這個罪過怎麽論?
富弼的心變得悲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自己沒有再次說話的職權了。但他仍然有堅持自己的信念的權力。“如果我們國家答應了您,那麽請您寫一封信。把我與您的談話都記錄在案,那樣,有什麽罪責,我決不推辭。”富弼神情黯然,但仍然堅定地回答。
耶律宗真再次沈默,好一會兒,年輕的契丹皇帝這樣說,原話如下——“此乃卿忠孝為國之事,豈可罪乎!”至此,雙方的話都說到了盡頭,不管私下裏對對方有什麽樣的感慨,公事已經結束。富弼告辭出帳。出於禮節,遼國方面的使者劉六符送他出來。
帳外一片青山連綿無盡,富弼突然站住了腳步,對劉六符說。“你看,”他手指高山,“此山可以翻躍,但你們要想得到‘獻’、‘納’;兩字,就好比登天一樣,絕無可能!我頭可斷,此事絕不答應!”
帳門內外,滿是契丹人,富弼的聲音直達大帳深處,遼國現在的、以及未來的君主們都清清楚楚地聽到了這句話。宋朝絕不答應,這是他再三、再四所強調的內容。千年以後,他的用心不難猜度,他是緊張,甚至是害怕。他深知越過自己之後,遼國人所面對的談判人物是誰,那些人會怎樣維護本民族的利益。
靠呂夷簡、晏殊之流來扶持乾坤嗎?所以才這樣看似剛烈,實則悲涼地堅持。
就在這樣的憂慮裏,遼國留下了每年增幣20萬貫的國書、誓書,以此為根基,派使者耶律仁先、劉六符跟著富弼回宋朝。接下來的事,富弼只能隔岸觀火,愛莫能助了。
九月十五日,遼國使者進入開封。富弼作為接陪使一起回來的,他在國境線上做出了最後一次努力,給中書省寫了一封信。
在信裏,他把談判的最新進展做了個交代,把“獻”、“納”兩字的爭論始末仔細說明,要朝廷先做準備,想好怎樣處理。在信尾,他著重強調說,遼國無理要求這兩個字,我以死抗爭,對方已經很沮喪,我們只要再次拒絕,就會打破他們的妄想。
信,就這樣發出去了,在史料中也可以找到原文。但是沒有中書省的回覆記載。職權所限,宰執們不必回覆他,他只能懷著一顆忐忑憂慮的心回到了國都。宰執大人們,宋朝的權益,就在於你們的一念之間了。
問題又到了呂夷簡的手裏。
在史書中聲名顯赫的呂大宰相果然能力非凡,這麽點小事,他沒廢任何力氣,隨手就解決了。超級簡單,答應他!遼國要求一個“納”,給他們就是了。至於理由,就非常的雍容大度,站在宰相的立場上,要考慮全國局面。西北打仗,東北方一定要平靜。
為了一兩個字糾纏不休,萬一遼國人野性發作,真的發兵打過來怎麽辦?因小失大,實在愚蠢!
就這樣,“聰明”的宋朝人基本上答應了遼國的所有要求。要什麽,就給什麽,最後被確定下來的盟約裏,赫然寫著“……宋別納金帛之儀,用代賦稅之物,每年增絹10萬匹,銀10萬兩。”也就是說,實際每年交出的錢,是50萬兩白銀!
但得到了什麽呢?歷代史書中都強調,遼國從此以後,再沒給宋朝添什麽麻煩,宋朝的北方邊境真的一勞永逸,從此平安了。言外之意,這個錢花得值。但有個細節一直都忽略了過去。
給了20萬的數,遼國要盡的義務呢?是要約束李元昊投降的!但是這一條,在實際操作中,只寫進了宋、遼兩國的國書裏,那一式三份的誓書,也就是宋、遼、西夏三方面共同遵守的和平條約裏,根本就沒有這回事!
這是個什麽樣的買賣啊……
事情過後,遼國方面大肆慶祝,不僅多得了錢,還漲了面子。他們刻碑記功,把這個勝利傳之四方。作為使者的劉六符也加官進爵,從此進入遼國顯貴行列。
回到宋朝,立了大功的富弼名滿天下,他的堅持和勇氣讓國人像勇士一樣的尊敬他。國家議功,再次提升他為吏部郎中、樞密直學士,可他再次拒絕了。他落落寡歡,形單影支,比出使之前更加憂郁。尤其是在官場上。
一位大人物,宋朝第一學士王拱辰悄悄地找到了皇帝,行使他的最新權力。前狀元、現翰林王先生又升官了,已經是權(代理)禦史中丞,他來彈劾富弼。
“陛下,富弼喪權辱國。他不能阻止遼國的無理要求,是失職。尤其是陛下只有一位公主,遼國求婚,他居然就答應了下來,真是大逆不道!必須嚴懲。”
不料好脾氣的仁宗勃然大怒,“朕為天下生靈,一女非所惜!”一頓罕見的咆哮,把王大人罵走。
這句話留在了史書中,算是給富弼,也給這段屈辱的歷史定了性,做出了總結。這證明,一切過程皇帝都心中有數,談判的結果,是宋朝高層做出的決定。富弼,盡人事,聽“天”命,於國於己,他可以問心無愧了。
在這次談判的9個月裏,富弼是主角,最重的戲份卻不在他身上。遠在西北邊疆上的幾個人才真正左右了帝國的命運。他們是範仲淹、狄青、種世衡。他們分別做了些事,效果嘛……很難說。一方面讓李元昊劇烈頭痛,在西夏境內不敢動彈,連帶著富弼也能在耶律宗真面前挺直了腰說話。
另一方面,他們惹禍了,把李元昊逼到了墻角。沒有退路,就只好狗急跳墻,拼個你死我活。好,現在一個個登場,看看他們都是怎麽幹的。
從範仲淹開始。提到他人們會很迷惑,宋朝300年間最了不起的人,在西北工作了四五年的時間,沒見他打過什麽勝仗啊,甚至也沒打過仗啊,他那麽大的名聲是怎麽來的?
一個欺世盜名的騙子?!
這涉及到了一個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問題。一個個體的人,要為當時的社會做出有益處的貢獻,要有怎樣的約束?
註意,是約束,而不是努力。可千萬別亂努力,就好比喜歡上了某個姑娘了,得看準了人家好哪一口,再去獻殷勤不遲。國家與臣子的關系也是這樣。範仲淹是宋朝的臣子,不是唐朝的,針對已經成熟定型的宋朝國防方針,不能像要求他像唐朝的頂尖級將軍那樣,去千裏奔襲,境外作戰,把異族敵人綁回長安。
如果一定要強求,那很好,就會變成韓琦。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主戰本身沒有錯,可在趙匡胤定下的國防政策裏,任何人別想以軍功冒升。哪怕是後來的岳飛、韓世忠等人,也只能在北宋與南宋的歷史銜接的過渡夾縫裏,短暫地閃亮過。
相信韓琦本身也明白了,好水川之戰後,他性格仍然強硬好勝,但在軍事上,再沒有之前的“鬥志”了。
範仲淹的高明,就在於他從開始就理解到了宋朝軍政事務的神髓。所謂“攻中有防,防中帶攻。”具體起來就是修砦。這個方式,以前基本是用在國內,是純防禦的,只要推廣向前,就變成了移動的長城。
一步步向西夏的境內擴建,每建一處,就形成了攻防一體的戰鬥體系,一點點地蠶食掉了西夏的國土。在這9個月時間裏,他修建了大順城。這是宋朝慶歷年間最大膽的一次修砦行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位置。
它的前身是慶州西北方的馬鋪寨,再向西北方前進一點點,就是個歷史名勝地——後橋川。宋、西夏戰爭最開始的三川口之戰前,保安軍、承平砦之戰的尾聲,李元昊之所以緊急退兵,就是因為他的後路,後橋寨被宋軍洗劫了。
這就是大順城之所以險要的原因,它深深地侵入了西夏國境之內,說是建了個寨子,其實是越過國境,搶了一大片領土。並且時刻把刀子頂在了黨項人的脖子上,哪天高興,就直接捅出去。
早春二月時,範仲淹召集慶州府眾將,跟著他悄悄出城,一路向東北斜上方前進,一直到了前敵位置,和西夏勢力接壤的柔遠寨還沒停下來。繼續往前走,到了敵占區之後,大兵們才驚奇地發現,前面好大一堆的老熟人啊。
是範仲淹的兒子範純佑,和蕃族將領趙明。兩人各帶人馬守著小山一樣高的建築材料。這些兵立即就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幹活吧,不僅是和平時期,就算是戰爭時期,也得當建築工。
15天之內,一座新城建起。爭分奪秒,蓋成之後立即就迎來了敵人。黨項人急火攻心,才幾天沒留神,這麽大個非法建築就蓋到家門口來了?!這還了得,立即拔掉它。
西夏方面集結了3萬騎兵來攻城,一陣混戰之後,騎兵們在新城墻面前撞得滿頭大包往回跑,這個場面真是激動人心,宋朝的軍人們馬上就要去追。範仲淹卻攔住了他們。
我們就是來築城的,現在目的完全達到,額外的好處半點都不要。
看著多小心,甚至是懦弱。但稍微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宋朝從趙光義的幽燕之役開始,直到在李元昊手下吃大虧,軍事上的白癡行為簡直一以貫之,從來沒有例外。就是開始得利,然後猛追,突然中伏,大敗而回。就這麽簡單,百試百靈!
所以範仲淹才高明,我的騎兵是沒有你們多,探子也搞不清敵情,但我一定要去追你們嗎?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城蓋好了,就等著我步步為營,穩步前進吧,終有一天,把你們的生存空間都壓扁。到那時,你們想反攻的話,都會超級艱難,得把這一路上無數個城堡都拔掉!
歷史在以後的長河證明了這種戰略的正確性,在這時,更證明了範仲淹眼光的銳利。這3萬名黨項騎兵果然在半路上給宋朝人設下了一個大陷阱,只是在早春的寒風裏傻等了很久、很久、很久,仍然半個人影也沒有……
範仲淹已經回慶州了。
大順城建起,打破了西北邊疆的格局,西夏方面的白豹城、金湯城等據點變得岌岌可危,尤其重要的是範仲淹的不上當理念,讓黨項人無處發力,根本就找不出砍人的辦法。歷史的解讀是要在很覆雜的層面上進行的,在這種局面下,才有的那句流傳千古,但又被恥笑千年的歌謠: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這半點都不好笑,而且也沒有誇張。我個人覺得這兩句歌謠的文字水平很高,因為用詞非常準確。“軍中一韓心膽寒。”
說的是韓琦,他的好水川之戰是失敗了,但作戰的過程,還有黨項人的損失,無論是輸贏兩方面,都疼到了骨頭裏。面對這樣的對手,誰不膽寒?
“軍中一範驚破膽。”
不戰而屈人之兵,自從範仲淹到任,他的轄區就一直平靜,是李元昊跟他有交情?還是說西夏人讀懂了範夫子的本來面目,跟這人沒法打架!
多準確,沒有驚破膽,怎會沒戰爭?
以上是9個月期間宋朝方面發生的前2個事件,後面2個,分別與狄青和種世衡有關。
狄青的浮光掠影。
狄青有點像岳飛,不是說他們的忠勇風格和悲劇人生很相似,而是說他們的資料。岳飛死後,只二三十年間,他的資料就變成了傳說。在趙構和秦檜的通力合作下,他的人生被刪除了。再沒有充足的官方史料來證明他輝煌璀璨的一生。所以歷代談到岳飛,總有各種各樣的爭議、懷疑,甚至很多別有用心的人,要把他歪曲成一個莽夫、屠夫,或者蠢人。
那是極端可笑的,是岳飛的悲哀,更是我們民族的悲哀。竟然這樣來對待自己的英雄!現在說狄青,他的西北歲月同樣很模糊,在民間,他是鬼面戰神,無往不勝。在官方,歐陽修等人都承認,西北爭戰五六年,軍中只得到兩位常勝將軍。
狄青、種世衡。
可狄青是怎樣打仗的,卻只有含糊其辭的寥寥數語——“前後大小二十五戰,中流矢者八,破金湯城,略宥州,屠歲香、毛羅、尚羅、慶七等族,燔積聚數萬,收其帳兩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橋子谷,築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賊要害。嘗戰安遠,被創甚,聞敵至,即挺起馳赴,眾爭為前用。臨敵披發,戴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這就是他在西北的光輝歲月的全部官方紀錄。如果要分析,平心靜氣些,就會發現他比前面所記述的三川口眾將、好水川將軍們強不到哪兒去,何況還有麟府大捷時的張岊在。那麽他的戰神名譽是怎麽來的呢?還有為什麽這樣的成績單,還能在仁宗朝的下一個危機到來時,被任命為南征主帥的呢?
狄青是個很覆雜的人,並不完全是以軍功冒升的。
在一般史書裏,狄青的一生,成在武功,敗在文臣。他的悲劇是宋朝猜忌武將,重視文臣的“祖宗之法”造成的。
這話對嗎?沒錯。只是有個很微妙的一點,與文臣的恩怨,都是他自找的。
狄青的官做到指揮使時,主動接觸了一個人。當時的經略判官尹洙。尹洙的官不算高,身份很微妙,在西夏戰爭開打之前,他就是範仲淹、韓琦的好朋友,開戰之後,又在範、韓之間做溝通工作。可以說,他是個絕妙的跳板,與他交往,能迅速跳到西北方面的最高層。
果然,狄青的軍事才能打動了尹洙,把他推薦給了範仲淹和韓琦。史書中記載,“韓、範一見奇之,待之甚厚。”只是厚的方式,卻各有不同。
範仲淹拿出了一套《左氏春秋》,對狄青說,為將者不知古今戰例,不通曉兵法,只是一勇之夫。希望你多學多看,成為真正的將才。
這句話是決定性的。不管狄青與高層接觸的最初願望是什麽,他的命運從這時扭轉。知識是第一生產力,更是第一戰鬥力。範仲淹的一席話,讓宋帝國從此擁有了一位智勇雙全,獨當一面的國之帥才。冥冥中就像有定數,300年間第一人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宋帝國面臨又一次危機時,留下了解救的人物。
狄青從此精研史書兵法,再不是那個只知披發沖陣的勇將了。
這是和範仲淹交往的結果,與韓琦就截然相反了。說來這也是命運,之所以會有反差,最重要的一點,首先在年齡的差異上。
範仲淹這時年近花甲,狄青只是個30出頭的青壯年,兩者相差如父子,再加上範仲淹的博大胸懷,自然而然地就把他當後輩學生看待,既教導又愛護,一片溫柔的心腸。但韓琦呢?他倆可真是有緣。
居然同歲,都出生在公元1008年。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他們一直容忍著臣子們的發揮,甚至是毫無遮攔的、放肆型的發揮,尤其是到了這一步還不行,更要讓全體臣子們都活躍起來,各有理想,各有作張的發揮。
是的,這樣很危險,因為一定會形成黨派。不過要的就是這個,臣子們一邊放心大膽地做人做事,一邊你死我活地互相死磕,這樣才會形成風暴,皇帝才會坐暴風眼裏。
那裏是最平靜的。歷代的偉大皇帝都懂這一點,而公認的,宋朝的皇帝做得最好。
在宋朝皇帝中,做得最好的,就是仁宗陛下。以後有很多例子來證明他高在哪裏,眼前這一例也在其中。史書中在富弼血貫瞳仁一樣的憤怒之後,突然間變成了真空。沒有給出仁宗陛下任何處理的痕跡。
既沒有按富弼說的辦,把一大堆的奸邪如何怎樣,也沒有對富弼的君前無禮給出罰單。接下來的事,是招見宋朝的頂級文臣,前狀元、現翰林學士王供辰,由這位當時的第一筆桿子重新完成國書。之後群臣散去,各回各家,富弼去的地方特別點。不是回家,而是學士院,他住在那兒坐等。但這不是和晏殊父女慪氣,這是制度。
他的身份是使者,辦完公事之前,他沒有權力回家。
註意,這時往回看趙禎的處理辦法,好像的確是和了一堆稀泥,兩邊人都放過了。很多史書都說,真是無能,肱二頭肌稍微發達些的皇帝,都會來個各大50大板,就沖著你們敢在我面前大聲說話的份兒上,都別想屁股完好無損地下殿。趙禎這麽搞,小心臣子樣都不拿他當回事了,歷史上有太多的皇帝都倒臺在這一點上。
人無剛骨,立身不牢!
但奇妙的是,為什麽之後富弼出使辦差,仍然玩了命的給他爭利益,呂夷簡等人也始終對他畢恭畢敬,就算總攬朝綱,可也沒有半點背叛的跡象呢?
這是為什麽呢?僅僅一句宋朝臣子的個人素質好,就可以解釋得通嗎?
願你的生命裏充滿了雲翥,這樣才能襯托出美麗的晚霞。——多年以後,富弼回味自己起伏跌宕的人生,會非常享受這時的艱險磨難。
但那是事後,此時此刻,他還是希望各方面都消停點,讓他把事兒都順利地辦完吧。
國書縮水事件之後,宋朝的談判使團再次上路,在當年的八月二十六日見到了遼國皇帝耶律宗真。不過不是在遼上京的皇宮裏了,而是在一個叫清泉澱的地方。這是遼國皇族的規矩,要四時“捺體”,即打獵,打到哪裏,就在哪裏辦工,公卿貴族,朝廷大臣都要隨行。這時是八月,是夏捺缽。
再次見面,程度再走一遍。兩國使者先期溝通,把宋朝帶來的條件摸底,匯報給遼國皇帝,以便第二天開門見山,雙方心裏好有數怎麽爬。
第二天,富弼走進了金頂帳篷,發現遼國這次出席會議的人員級別非常高,皇帝、皇太弟、太子,三位一體都在場。這讓富弼很高興,這種力度,看來遼國是要簽約了。很好,夜長夢多,越快越好,這正是宋朝的期望。而遼國小皇帝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更讓他高興。
不用他費口舌,又一個問題解決了——“結親會讓宋朝骨血分離,我的皇兄會傷心的。何況公主與太子如果不和諧,也不件美事。還是用金錢來辦事吧。”耶律宗真如是說,非常通情達理,只是後面還有個轉折。“但是,我需要個名分。”
名分,中原漢族幾千年來的傳承之本,就是名分。名不正、則言不順,偉大的、無暇的至聖先師孔夫子教導我人,在名分的問題上,你家大門上嵌幾顆釘子,你吃飯時用多少人來唱歌跳舞,都要無比嚴格的硬性規定。如果錯了,就是大逆不道,舉世唾罵的罪人!
所以當耶律宗真提出名分的時候,富弼只能靜靜地聽著,提不出任何反駁的意見。畢竟這是一件如此重大的國事。他忐忑地等著,不能不給名分,但要看對方要什麽樣的名分。身為宋朝子民,他太清楚了這是漢人最敏感的一根神經。
“……須於誓書中加一‘獻’字乃可。”耶律宗真這樣說。
富弼立即就知道了自己的命運。寧教身死,不教名滅,他再也沒有了退路!“獻”,是下屬供奉上司,甚至奴隸侍奉主人的名詞,要是他答應了,那就是對整個漢人族群的汙辱!
富弼極力壓抑憤怒,用正規的外交辭令來回答:“‘獻’字是以下奉上的用詞,宋、遼兩國是平等的,決不可使用。況且宋朝皇帝是哥哥,怎麽能有兄長奉獻弟弟的道理?”
他還在講道理,遼國人卻露出了赤裸裸的要挾者嘴臉。耶律宗真說:“你們給我錢,是害怕我(南朝以厚幣遺我,是懼我也),錢都給了,一個小小的‘獻’又算得了什麽?”
滿帳的遼國人一定都笑得囂張得意,他們的皇帝是這樣的“英武”。契丹人仍然縱橫無敵!
這是外交,還是嘲弄?富弼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冷冷地回答,“南朝皇帝守祖宗之土地,顧全先皇的盟約,才用金錢交換和平。現在您這樣說,是存心想打仗了,如果這樣,宋朝還在乎什麽呢?”
以眼還眼,以暴制暴,這是千古不易之真理。富弼強硬的回答之後,突然間遼國小皇帝他滑坡了。“‘獻’字不行,改成‘納’字如何?”轉變得這叫個快,從宇宙超級大皇帝,一下子變成了討價還價的小商人。這個不行,我們換那個成不?
“不成。”富弼還是反對,至於怎麽不成,懶得再解釋,這一類說法統統不接受,花樣的不要!
僵局形成,耶律宗真不愧是宮廷裏長大的孩子,他突然讓氣氛緩解了一下。“誓書在哪兒?拿增幣20萬的那份來。”他這樣說。
富弼交給了他,這似乎是個好事。耶律宗真要20萬的,就是說他準備出頭替宋朝管教李元昊了。但高興得太早,耶律宗真拿著誓書看來看去,再次說話時,侵略性徒然提高。“寡人一定要加這個‘納’字,你再固執,小心壞了你家主人的大事。我若提兵南下,就是你們宋朝的大災難。”
還是戰爭威脅,真是老套路了,富弼的回答也是上次的重覆。
“陛下用兵,能保必勝嗎?”
“不能。”
“勝未可知,小心失敗。”
耶律宗真突然有了新意。“宋朝給我巨款,一個‘納’字有什麽大不了。何況這在你們漢人的歷史上早就有先例。”
先例?富弼深深地吸了口氣,塞外蠻族,你們知道些什麽先例?“從古至今,只有唐高祖李淵曾經向突厥借兵,那時被迫稱臣。但無論是‘獻’、還是‘納’,都在可有可無之間。何況之後突厥的頡利可汗就被唐太宗李世民活捉,東突厥也就此滅亡。這樣的循環報應,這樣的先例,就是你想要的嗎?!”
史書記載,富弼說到這裏,已經聲色俱厲。在自己國內的皇宮裏敢於咆哮,在敵人的金帳內也敢怒吼,富弼,不管他取得了怎樣的成績,他都是個真正的男人。
耶律宗真沈默了,很明顯,想讓眼前的這個漢人屈服,看來不大可能。但一定要折服某個漢人嗎?他是個非常聰明的人,馬上就轉過了這個彎,直抵要害。
“我另外派人去和南朝皇帝談這個事,如果你們朝廷同意了,富愛卿,你怎麽說?”
一句話之間,就把富弼的功能給屏蔽了。和你談不了,我直接和你的主人說話。如果那邊答應了,你一直在作梗,這個罪過怎麽論?
富弼的心變得悲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自己沒有再次說話的職權了。但他仍然有堅持自己的信念的權力。“如果我們國家答應了您,那麽請您寫一封信。把我與您的談話都記錄在案,那樣,有什麽罪責,我決不推辭。”富弼神情黯然,但仍然堅定地回答。
耶律宗真再次沈默,好一會兒,年輕的契丹皇帝這樣說,原話如下——“此乃卿忠孝為國之事,豈可罪乎!”至此,雙方的話都說到了盡頭,不管私下裏對對方有什麽樣的感慨,公事已經結束。富弼告辭出帳。出於禮節,遼國方面的使者劉六符送他出來。
帳外一片青山連綿無盡,富弼突然站住了腳步,對劉六符說。“你看,”他手指高山,“此山可以翻躍,但你們要想得到‘獻’、‘納’;兩字,就好比登天一樣,絕無可能!我頭可斷,此事絕不答應!”
帳門內外,滿是契丹人,富弼的聲音直達大帳深處,遼國現在的、以及未來的君主們都清清楚楚地聽到了這句話。宋朝絕不答應,這是他再三、再四所強調的內容。千年以後,他的用心不難猜度,他是緊張,甚至是害怕。他深知越過自己之後,遼國人所面對的談判人物是誰,那些人會怎樣維護本民族的利益。
靠呂夷簡、晏殊之流來扶持乾坤嗎?所以才這樣看似剛烈,實則悲涼地堅持。
就在這樣的憂慮裏,遼國留下了每年增幣20萬貫的國書、誓書,以此為根基,派使者耶律仁先、劉六符跟著富弼回宋朝。接下來的事,富弼只能隔岸觀火,愛莫能助了。
九月十五日,遼國使者進入開封。富弼作為接陪使一起回來的,他在國境線上做出了最後一次努力,給中書省寫了一封信。
在信裏,他把談判的最新進展做了個交代,把“獻”、“納”兩字的爭論始末仔細說明,要朝廷先做準備,想好怎樣處理。在信尾,他著重強調說,遼國無理要求這兩個字,我以死抗爭,對方已經很沮喪,我們只要再次拒絕,就會打破他們的妄想。
信,就這樣發出去了,在史料中也可以找到原文。但是沒有中書省的回覆記載。職權所限,宰執們不必回覆他,他只能懷著一顆忐忑憂慮的心回到了國都。宰執大人們,宋朝的權益,就在於你們的一念之間了。
問題又到了呂夷簡的手裏。
在史書中聲名顯赫的呂大宰相果然能力非凡,這麽點小事,他沒廢任何力氣,隨手就解決了。超級簡單,答應他!遼國要求一個“納”,給他們就是了。至於理由,就非常的雍容大度,站在宰相的立場上,要考慮全國局面。西北打仗,東北方一定要平靜。
為了一兩個字糾纏不休,萬一遼國人野性發作,真的發兵打過來怎麽辦?因小失大,實在愚蠢!
就這樣,“聰明”的宋朝人基本上答應了遼國的所有要求。要什麽,就給什麽,最後被確定下來的盟約裏,赫然寫著“……宋別納金帛之儀,用代賦稅之物,每年增絹10萬匹,銀10萬兩。”也就是說,實際每年交出的錢,是50萬兩白銀!
但得到了什麽呢?歷代史書中都強調,遼國從此以後,再沒給宋朝添什麽麻煩,宋朝的北方邊境真的一勞永逸,從此平安了。言外之意,這個錢花得值。但有個細節一直都忽略了過去。
給了20萬的數,遼國要盡的義務呢?是要約束李元昊投降的!但是這一條,在實際操作中,只寫進了宋、遼兩國的國書裏,那一式三份的誓書,也就是宋、遼、西夏三方面共同遵守的和平條約裏,根本就沒有這回事!
這是個什麽樣的買賣啊……
事情過後,遼國方面大肆慶祝,不僅多得了錢,還漲了面子。他們刻碑記功,把這個勝利傳之四方。作為使者的劉六符也加官進爵,從此進入遼國顯貴行列。
回到宋朝,立了大功的富弼名滿天下,他的堅持和勇氣讓國人像勇士一樣的尊敬他。國家議功,再次提升他為吏部郎中、樞密直學士,可他再次拒絕了。他落落寡歡,形單影支,比出使之前更加憂郁。尤其是在官場上。
一位大人物,宋朝第一學士王拱辰悄悄地找到了皇帝,行使他的最新權力。前狀元、現翰林王先生又升官了,已經是權(代理)禦史中丞,他來彈劾富弼。
“陛下,富弼喪權辱國。他不能阻止遼國的無理要求,是失職。尤其是陛下只有一位公主,遼國求婚,他居然就答應了下來,真是大逆不道!必須嚴懲。”
不料好脾氣的仁宗勃然大怒,“朕為天下生靈,一女非所惜!”一頓罕見的咆哮,把王大人罵走。
這句話留在了史書中,算是給富弼,也給這段屈辱的歷史定了性,做出了總結。這證明,一切過程皇帝都心中有數,談判的結果,是宋朝高層做出的決定。富弼,盡人事,聽“天”命,於國於己,他可以問心無愧了。
在這次談判的9個月裏,富弼是主角,最重的戲份卻不在他身上。遠在西北邊疆上的幾個人才真正左右了帝國的命運。他們是範仲淹、狄青、種世衡。他們分別做了些事,效果嘛……很難說。一方面讓李元昊劇烈頭痛,在西夏境內不敢動彈,連帶著富弼也能在耶律宗真面前挺直了腰說話。
另一方面,他們惹禍了,把李元昊逼到了墻角。沒有退路,就只好狗急跳墻,拼個你死我活。好,現在一個個登場,看看他們都是怎麽幹的。
從範仲淹開始。提到他人們會很迷惑,宋朝300年間最了不起的人,在西北工作了四五年的時間,沒見他打過什麽勝仗啊,甚至也沒打過仗啊,他那麽大的名聲是怎麽來的?
一個欺世盜名的騙子?!
這涉及到了一個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問題。一個個體的人,要為當時的社會做出有益處的貢獻,要有怎樣的約束?
註意,是約束,而不是努力。可千萬別亂努力,就好比喜歡上了某個姑娘了,得看準了人家好哪一口,再去獻殷勤不遲。國家與臣子的關系也是這樣。範仲淹是宋朝的臣子,不是唐朝的,針對已經成熟定型的宋朝國防方針,不能像要求他像唐朝的頂尖級將軍那樣,去千裏奔襲,境外作戰,把異族敵人綁回長安。
如果一定要強求,那很好,就會變成韓琦。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主戰本身沒有錯,可在趙匡胤定下的國防政策裏,任何人別想以軍功冒升。哪怕是後來的岳飛、韓世忠等人,也只能在北宋與南宋的歷史銜接的過渡夾縫裏,短暫地閃亮過。
相信韓琦本身也明白了,好水川之戰後,他性格仍然強硬好勝,但在軍事上,再沒有之前的“鬥志”了。
範仲淹的高明,就在於他從開始就理解到了宋朝軍政事務的神髓。所謂“攻中有防,防中帶攻。”具體起來就是修砦。這個方式,以前基本是用在國內,是純防禦的,只要推廣向前,就變成了移動的長城。
一步步向西夏的境內擴建,每建一處,就形成了攻防一體的戰鬥體系,一點點地蠶食掉了西夏的國土。在這9個月時間裏,他修建了大順城。這是宋朝慶歷年間最大膽的一次修砦行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位置。
它的前身是慶州西北方的馬鋪寨,再向西北方前進一點點,就是個歷史名勝地——後橋川。宋、西夏戰爭最開始的三川口之戰前,保安軍、承平砦之戰的尾聲,李元昊之所以緊急退兵,就是因為他的後路,後橋寨被宋軍洗劫了。
這就是大順城之所以險要的原因,它深深地侵入了西夏國境之內,說是建了個寨子,其實是越過國境,搶了一大片領土。並且時刻把刀子頂在了黨項人的脖子上,哪天高興,就直接捅出去。
早春二月時,範仲淹召集慶州府眾將,跟著他悄悄出城,一路向東北斜上方前進,一直到了前敵位置,和西夏勢力接壤的柔遠寨還沒停下來。繼續往前走,到了敵占區之後,大兵們才驚奇地發現,前面好大一堆的老熟人啊。
是範仲淹的兒子範純佑,和蕃族將領趙明。兩人各帶人馬守著小山一樣高的建築材料。這些兵立即就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幹活吧,不僅是和平時期,就算是戰爭時期,也得當建築工。
15天之內,一座新城建起。爭分奪秒,蓋成之後立即就迎來了敵人。黨項人急火攻心,才幾天沒留神,這麽大個非法建築就蓋到家門口來了?!這還了得,立即拔掉它。
西夏方面集結了3萬騎兵來攻城,一陣混戰之後,騎兵們在新城墻面前撞得滿頭大包往回跑,這個場面真是激動人心,宋朝的軍人們馬上就要去追。範仲淹卻攔住了他們。
我們就是來築城的,現在目的完全達到,額外的好處半點都不要。
看著多小心,甚至是懦弱。但稍微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宋朝從趙光義的幽燕之役開始,直到在李元昊手下吃大虧,軍事上的白癡行為簡直一以貫之,從來沒有例外。就是開始得利,然後猛追,突然中伏,大敗而回。就這麽簡單,百試百靈!
所以範仲淹才高明,我的騎兵是沒有你們多,探子也搞不清敵情,但我一定要去追你們嗎?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城蓋好了,就等著我步步為營,穩步前進吧,終有一天,把你們的生存空間都壓扁。到那時,你們想反攻的話,都會超級艱難,得把這一路上無數個城堡都拔掉!
歷史在以後的長河證明了這種戰略的正確性,在這時,更證明了範仲淹眼光的銳利。這3萬名黨項騎兵果然在半路上給宋朝人設下了一個大陷阱,只是在早春的寒風裏傻等了很久、很久、很久,仍然半個人影也沒有……
範仲淹已經回慶州了。
大順城建起,打破了西北邊疆的格局,西夏方面的白豹城、金湯城等據點變得岌岌可危,尤其重要的是範仲淹的不上當理念,讓黨項人無處發力,根本就找不出砍人的辦法。歷史的解讀是要在很覆雜的層面上進行的,在這種局面下,才有的那句流傳千古,但又被恥笑千年的歌謠: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這半點都不好笑,而且也沒有誇張。我個人覺得這兩句歌謠的文字水平很高,因為用詞非常準確。“軍中一韓心膽寒。”
說的是韓琦,他的好水川之戰是失敗了,但作戰的過程,還有黨項人的損失,無論是輸贏兩方面,都疼到了骨頭裏。面對這樣的對手,誰不膽寒?
“軍中一範驚破膽。”
不戰而屈人之兵,自從範仲淹到任,他的轄區就一直平靜,是李元昊跟他有交情?還是說西夏人讀懂了範夫子的本來面目,跟這人沒法打架!
多準確,沒有驚破膽,怎會沒戰爭?
以上是9個月期間宋朝方面發生的前2個事件,後面2個,分別與狄青和種世衡有關。
狄青的浮光掠影。
狄青有點像岳飛,不是說他們的忠勇風格和悲劇人生很相似,而是說他們的資料。岳飛死後,只二三十年間,他的資料就變成了傳說。在趙構和秦檜的通力合作下,他的人生被刪除了。再沒有充足的官方史料來證明他輝煌璀璨的一生。所以歷代談到岳飛,總有各種各樣的爭議、懷疑,甚至很多別有用心的人,要把他歪曲成一個莽夫、屠夫,或者蠢人。
那是極端可笑的,是岳飛的悲哀,更是我們民族的悲哀。竟然這樣來對待自己的英雄!現在說狄青,他的西北歲月同樣很模糊,在民間,他是鬼面戰神,無往不勝。在官方,歐陽修等人都承認,西北爭戰五六年,軍中只得到兩位常勝將軍。
狄青、種世衡。
可狄青是怎樣打仗的,卻只有含糊其辭的寥寥數語——“前後大小二十五戰,中流矢者八,破金湯城,略宥州,屠歲香、毛羅、尚羅、慶七等族,燔積聚數萬,收其帳兩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橋子谷,築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賊要害。嘗戰安遠,被創甚,聞敵至,即挺起馳赴,眾爭為前用。臨敵披發,戴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這就是他在西北的光輝歲月的全部官方紀錄。如果要分析,平心靜氣些,就會發現他比前面所記述的三川口眾將、好水川將軍們強不到哪兒去,何況還有麟府大捷時的張岊在。那麽他的戰神名譽是怎麽來的呢?還有為什麽這樣的成績單,還能在仁宗朝的下一個危機到來時,被任命為南征主帥的呢?
狄青是個很覆雜的人,並不完全是以軍功冒升的。
在一般史書裏,狄青的一生,成在武功,敗在文臣。他的悲劇是宋朝猜忌武將,重視文臣的“祖宗之法”造成的。
這話對嗎?沒錯。只是有個很微妙的一點,與文臣的恩怨,都是他自找的。
狄青的官做到指揮使時,主動接觸了一個人。當時的經略判官尹洙。尹洙的官不算高,身份很微妙,在西夏戰爭開打之前,他就是範仲淹、韓琦的好朋友,開戰之後,又在範、韓之間做溝通工作。可以說,他是個絕妙的跳板,與他交往,能迅速跳到西北方面的最高層。
果然,狄青的軍事才能打動了尹洙,把他推薦給了範仲淹和韓琦。史書中記載,“韓、範一見奇之,待之甚厚。”只是厚的方式,卻各有不同。
範仲淹拿出了一套《左氏春秋》,對狄青說,為將者不知古今戰例,不通曉兵法,只是一勇之夫。希望你多學多看,成為真正的將才。
這句話是決定性的。不管狄青與高層接觸的最初願望是什麽,他的命運從這時扭轉。知識是第一生產力,更是第一戰鬥力。範仲淹的一席話,讓宋帝國從此擁有了一位智勇雙全,獨當一面的國之帥才。冥冥中就像有定數,300年間第一人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宋帝國面臨又一次危機時,留下了解救的人物。
狄青從此精研史書兵法,再不是那個只知披發沖陣的勇將了。
這是和範仲淹交往的結果,與韓琦就截然相反了。說來這也是命運,之所以會有反差,最重要的一點,首先在年齡的差異上。
範仲淹這時年近花甲,狄青只是個30出頭的青壯年,兩者相差如父子,再加上範仲淹的博大胸懷,自然而然地就把他當後輩學生看待,既教導又愛護,一片溫柔的心腸。但韓琦呢?他倆可真是有緣。
居然同歲,都出生在公元1008年。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