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老冤家寇準、李迪
關燈
小
中
大
在給劉娥提建議之前,他做了一內一外兩件大事。
他要清算恩仇,殺人到底。矛頭指向老冤家寇準、李迪。
很多史書上講,丁謂這樣做,是為了自己的狠毒心腸,所謂奸臣不是人,害人才快樂。但這樣解釋就太模糊了,把丁謂精於計算,運籌帷幄的心術看得太低。他之所以要痛打落水狗,恐怕這段時間內王曾的表現是一大原因。
老政敵們蠢蠢欲動了,難保新皇帝上任,再把兩個老家夥招回朝廷,尤其是寇準,此人坐電梯的次數太多了,沒法不讓人提防。那麽何不先下手為強,既洩憤又保險,幹得漂亮些,於公於私都是雙豐收?
於是丁謂提議,把現道州司馬寇準再貶為雷州司戶參軍;現戶部侍郎、知鄆州李迪貶為衡州團練副使。兩位前宰相徹底威名掃地。但這只是開始,丁謂要求再把他們的罪名播於中外,讓契丹人、黨項人、高麗人都知道,這兩個道貌岸然、聲名顯赫的人都是什麽德行。
貶官制的規格很高,由知制誥宋綬來寫。根據丁謂的要求,給寇準批了四個字:“為臣不忠。”給李迪的是:“附下濟惡。”
所謂一字定終身,這樣的考語在儒家的君臣倫理中已經是十惡不赦。不忠、濟惡之徒,足以為萬世君子所唾罵。宋綬寫完,既內疚又忐忑,為寇準李迪悲傷,更為自己的清名所痛惜。可是沒想到丁謂竟然大為不滿,這寫的是什麽東西?現如今的知制誥連個字都不會寫了嗎?!
“舍人都不解作文字耶?”丁謂橫眉以對。宋綬無可奈何,先道歉再請示,那麽應該怎麽寫?丁謂示意你滾開,我自己來。
他在寇準的貶官制上添了這麽一句:“當醜徒幹紀之際,屬先皇違豫之初,罹此震驚,遂此沈劇。”也就是說,當寇準這個“醜徒”在朝廷上搞風攪雨做壞事時,正遇上皇上開始得病,是被他嚇的,才病重而死!貶他的官都是輕的,他實在是個害君致死的敗類!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可是盡管這樣,冠蓋滿開封,卻無人敢一言,眼看著文件就要下放生效,寇準李迪的聲譽就要遭到前所未有的傷害,最後還是王曾走了出來,再次反對。第一,這樣的貶詞太嚴重了,不妥;第二,寇準貶得太遠了,崖州,那是南海之濱,荒蠻不毛之地,讓一個年己六十的老人萬水千山而去,不是要他的命嗎?
言辭懇切,不單單是反對,更是勸解,落井下石很尋常,可是對一個老人稍微憐憫一些不行嗎?但丁謂靜靜地凝視著王曾,緩緩地說出了一句話——“居停主人勿覆言。”
王曾立即閉嘴,後退,再不反對。
居停主人,這四個字是王曾的心病。當年寇準剛被罷相的時候,他曾經把自己的房子借給寇準住。很平常,但這事可大可小,聯系到之前的黨爭關系,以及現在他再為寇準說話的立場,丁謂很容易就會把他再次扔進黨爭的漩渦,把他也掃地出門。
根據後來王曾的表現,這時他不是怕,而是還有那麽多、那麽重要的事沒有做,他決不能白白地被丁謂迫害擠走,於是他只有選擇忍痛退後。就這樣貶官制開始生效,丁謂的政敵從官職到名譽被一擼到底,考慮到彼此的年歲差距以及得勢的程度,丁謂應該感覺滿足並且安全了,但是千真萬確的,當時開封城裏所有的宋朝高官們都沒有想到,這仍然只是個開始!
貶官制照發,由官方派出使者送往雷州、鄆州,送交寇準、李迪本人。只是在使者的行囊裏多了些東西,那是丁謂的私人禮物,卻蓋上宋朝官方的印跡。這就是丁謂的風格,你得罪他,或者他得罪你,都只有一個結果。
你死,他活。
開封使者離京城,宋皇旨意要殺人。一看這兩位分別趕赴道州、鄆州的使者的行囊裝扮,開封城裏稍有慈悲之心的人都不禁惻然下淚。
寇準和李迪就要死了,而且是身首異處,死無全屍……因為在這兩位使者的坐騎上以錦囊各包著一柄長劍,任誰都知道,那是去賜人一死的朝典。
君王賜,不可辭,做臣子的人除了死路一條,再無選擇。
就這樣,道州城裏終於迎來了寇準的兇信。只見這位使者直奔府衙,一路之上面無表情,長劍半露,州兵衙役都嚇呆了,甚至忘了替他通稟。
該使者直入府衙,發現道州府衙裏正在歡歌宴飲。酒香撲鼻,歌聲繞梁,寇準的標準生活仍然在道州繼續。這很好,要的就是這個強烈的逆差,該使者很有謀略,他轉身出門,先進了驛館,然後才派人通知皇命已經進城。一瞬間就把所有的歡樂都凍結。
道州官吏們立即趕了過來,誠惶誠恐,靜聽吩咐,可這位使者一來不見,二來不答。按理說這樣府吏們根本就不用等了,可以回去繼續喝酒。但誰敢呢?使者的冷臉,還有詔書與長劍都意味著什麽,開封人懂,道州人也懂!
可寇準不懂,前首相仍然坐在府衙裏,喝酒聽歌,無動於衷。這是自信,更是招數,這時寇準的表現完全有別於稍後的李迪以及數十年以後的蘇軾,他的鎮靜擊破了丁謂的預謀,以及這個使者的招數。
相持了好一會兒,寇準才派人去傳話:“如果朝廷要賜死寇準,請把詔書拿來我看。”
直到這時,該使者才不得已把詔書打開,當眾宣讀。籲―――一身的冷汗啊,原來只是貶官制,那把劍嘛,看來或許只是該使者走長途時的自衛武器,根本一字未提……寇準哈哈一笑,脫掉剛剛借穿的一件官袍,招呼賓朋再次入座,我們接著喝!
明日天涯遠,有酒今朝樂。雷州,那真是千山萬水之外,海天相接之處了,我寇準可能再無回日,但生當盡歡,死要無憾,這一生,過得值了!
這是寇準,是不是覺得他也沒什麽兇險的呢?沒有刀光劍影,也沒有毒酒和設計,沒怎麽為難他嘛。但只要再看一下李迪的遭遇,就知道寇準當時面臨著怎樣的局面。
在鄆州,使者的表現和道州的一樣,李迪卻萬念俱灰,他在接旨之前就選擇了自殺。結果被他的兒子救下來沒死成,接著的遭遇就更慘。他被剝奪了自由,關了起來。如果有來探望他的親朋部屬,那位使者也不攔著,只是當面一一記下各人的名字。如果有誰送來了吃的,就擺在那裏任它黴爛,李迪半口都別想吃到。
一切都合理合法,自殺是你自己搞的,探病的我也沒攔著,任誰也說不出個不字。就這樣,李迪都快餓死了,他兒子都不敢出頭,結果終於有一個賓客忍無可忍地跳了出來。此人名叫鄭餘,是個硬漢,開場就把天窗挑開了,跟這位殺人的天使說說亮話。
咱們明說了吧,你就是在討好丁謂,想害死我的主公。現在你聽好,我鄭餘不怕死,你要是弄死了我的主公,我就要你死!
直到這時,該使者才宣讀了詔書,李迪才得以到衡州去上任,繼續當他的官。
回顧整個過程,堪稱殺人不見血,並且連責任都不負。如果丁謂真的得逞了,有一天他和兩位老前輩在陰世裏相見,想必他都會笑得哈哈的。拜托你們真好玩,俺只是稍微地暗示了一下,就都急吼吼地去死了……怎樣,很爽很服氣是吧?
但是卻一點都不能嘲笑李迪的“自動自覺”。第一,他應該不是怕。怕就不會去自殺。頂多只是不願被砍頭,想留個全屍罷了;第二,要想知道為什麽一把裹在錦囊裏的長劍就能有這樣的威力,那麽請參看趙光義執政初期的“李飛雄事件”。一個冒名頂替的騙子,連個詔書都沒有,就能把宋朝邊防重地的全體官員都拿下,差點一起砍頭哢嚓,試問李迪的反應是不是很正常呢?
再問寇準的膽魄是不是很超人?
消息傳進了開封,人們這才恍然大悟,都長出了一口氣,接著望向丁謂的目光就更加的覆雜。這時有位仁兄(史書沒提是誰)實在沒忍住對丁謂說:“丁公,要是李迪真的死了,您想後世的史書和天下士人會怎樣記載議論?”
丁謂卻根本無所謂:“又能怎樣?‘異日好事書生弄筆墨,記事為輕重,不過曰『天下惜之』而已。’”能、奈、我、何?
接著他又神游於心,靜慮深思,思考怎樣對皇宮之內也做點必要的措施了。
內事,教教前後臺老板,現皇太後劉娥女士怎樣認清現實,即那個“真相”。然後老實做人,徹底分清楚彼此的大小關系,為以後的工作生活打好基礎。
事情很湊巧,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突然發生,變成了火花四射的導火索。
話說某一天小皇帝趙禎忽然感覺很不舒服,說什麽都不起床。可是早朝的時間卻到了,盡管不是初一、十五的正日子,必須出去見人,但是大臣們會按時在前殿等待召見。這事就有點不妙,涉及到禮儀,涉及到影響,一旦傳了出去,會讓全體臣民對還沒親政的小皇帝失去敬仰更失去信心的。
於是太後傳旨,請宰執大臣們先到她那裏議事,並且讓大家不必擔心,皇帝只是太幼小,今天是有點賴床而已。
事情截止到這裏,都很平常,甚至很家居,試問小孩兒賴床是件多麽可愛多麽溫馨的事啊,何況這在絕種好孩子趙禎的身上是那麽的罕見,怎麽就不能原諒一次?
這裏要稍微地提一下仁宗陛下的天性品格。這位皇家第一,且唯一的男孩兒自從降生之日起,就被當年全世界(沒誇張,中國那時就是世界文化之巔)最傑出的老師們調教成了一位沈默莊重的優秀兒童。史書記載,就算在他面前變戲法玩雜技時他都不動聲色,統統地看不見。
這時他13歲,比當年更加的沈穩端莊,一次小小的賴床,任誰都想不到別的上面吧?但是事情傳進了政事堂,當值的宰相們就全體沈默了。
大家面面相覷,都覺得很棘手。前面說過,丁謂的提議裏就有一條是“兩宮分處”。也就是說,小皇帝是自己單獨獨住的,於是好壞處都非常明顯。壞處是單獨被太監宮女包圍,實在不那麽溫馨。好處是大臣們覲見時也能獨自享受皇權,所謂名正言順。那麽這時太後要求大臣們到她那裏辦公說話,這算是什麽?
太後不是要垂簾聽政,而是要獨自聽政了!
大宋朝頂級朝臣們瞬間就解讀了太後劉娥的潛臺詞是什麽,可是要怎麽做,卻都沈默不語。因為當時政事堂裏缺一個人。
首相丁謂當天請病假了,沒來上班。
思來想去,次相馮拯對傳旨的內侍說,請先回稟太後,一會兒丁相公就會來,等他“出廳”之後再商議。然後馬上派人去緊急通知丁謂,該怎麽做,請您快點指示。
片刻之後丁謂就出現了。此人直接進宮,把政事堂裏所有的同僚都扔到一邊,去單挑太後。說出來的話冠冕堂皇,義正詞嚴——“臣等止聞今上皇帝傳寶受遺,若移大政於他處,則社稷之理不顧,難敢遵稟。”
於他處——別管是不是皇帝他媽的住處,也不行!
斬釘截鐵,丁謂高舉祖宗家法,以及先皇趙恒的牌位,把同樣鐵腕的劉太後砸得滿天金條,啞口無言。哼,丁謂冷笑,蠢女人,跟我耍這種閨房把戲,前有契丹女人述律平拿自己兒子小說事,總是不放權,現在漢人也來這套了,還是孩子小,居然想睡個懶覺就把帝國大權霸占了,想得美!
丁謂轉身出宮,又找政事堂的麻煩,苗頭直接對準了通風報信的馮拯:“諸位怎能這樣沒種?何必等我,當時就該直接駁回!”
只見一片宰相樞密都低下頭去,人人老實聽訓。
丁謂這才覺得爽了些,想了想已經連續口吐霹靂,把宋朝兩處最高級別的辦公室都轟炸了,而且目的達到,他才心滿意足地到後邊更衣裏換衣服去了(上廁所)。敢情他也急,把什麽都忍住了沖進宮的。
在他的身後,馮拯的臉色變得鐵青,他悄悄地對另一位參知政事魯道宗說:“這人只想自己做周公,卻讓咱們去當王莽、董卓!”
實在這才說到了點子上。丁謂前前後後做了這麽多的事,都是為了當周公。周公,即周武王之弟周姬旦,當年周武王早死,新君年幼,周公軍政大權一把抓,裏裏外外事無巨細什麽都做,最終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現在的宋朝是不是與當年的周朝很像呢?
趙恒死得很暴,趙禎又這麽的小,丁謂熟讀史書,更精研宋初三代的歷史轉變,他的行為證明了他肯定是第一個看到了那個“真相”的人。
真相——即轉變。宰相之權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的增強或衰弱,在宋初三代的消亡又突然間的強盛,這都是必須要想,而且看準了就要去做的!
簡單回顧相權,以及與國君的地位比較。在漢朝以前,或者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宰相是可以和皇帝促膝相談的。也就是說,兩人都以古禮跪坐,近到了膝蓋相碰,互相親切且私密地交流天下大事、治國之道。
再之後就是坐而論道。
秦皇、漢帝之後,皇帝高高在上,大殿禦座之旁神聖不可侵犯,無論是誰都別想靠近皇帝的方寸之地。但宰相們有座位,並且有茶水,當家人還是很有地位的。
接下來就是趙匡胤了,歷史傳說趙先生出身五代時的武人,對文官們天生就不大感冒,何況還要收回君權,來個強幹弱枝。於是他在把相權一分為三之後,還在某天耍了個小花招。那時還是範質、王浦、魏仁浦當宰相,手拿文本正常說事,趙匡胤突然說,愛卿們暫且閉嘴,我眼睛突然間花了,看不清你們,近前來,咱們離近了好說話。
三位宰相起身離座,近前回話。結果辦公完畢再回頭時,座位全都不見了……從此以後,就連大宋第一宰相趙普都得站著上殿,挺直了做人,永遠“腳踏實地”。這也就成了宋朝的規矩。
可是人間的事就是個不一定,你有了鐵打的規矩,還得有鐵打的人,才能把規矩變成法律。
到了趙光義時人生就無奈了。敗仗太多,可正因為失敗,才更不能對武人放權,要加倍地警惕!所以文臣們,尤其是宰相們的行情迅速看漲,如呂蒙正都敢當面讓皇帝下不來臺。可終趙二一朝,所有的宰相都沒有實權,聰明強悍的光義把他們當走馬燈玩,連千古人傑趙普都只有活活累死的份兒。
但到了趙恒時期突然風雲變色,相權在瞬間就高大威猛,神武英明了。因為那位可怕的大胖子衰神呂端。
沒有呂端趙恒就別想當上皇帝,而且他一直活在老而不死、傷而不廢的偉大父親趙光義的陰影之下,在親政的初期啥也不懂,必須得由一大堆的前太子賓客加老師,如聖相李沆等人來幫助指導,這樣才能勉強把當時千瘡百孔、外焦裏嫩的宋朝驅動。可一個大後遺癥也在此時生成——宰相是老師加恩人了,皇帝變成了孫子加徒弟,每個人都可以稱頌宋真宗趙恒的仁慈和開明,但他也是千古以來,最弱勢、最沒法獨裁的一位皇帝。
當然,被造反推翻的那些例外。
那麽到了趙恒死、趙禎13歲,尤其是劉娥還只是深宮裏的太後的關口時,相權與君權的對比又會產生什麽樣的變化呢?
後世人等可以根據史實來推算,那會一目了然,毫厘不差。可是身當其時的宰相們又得怎樣才能給自己定位呢?創造歷史的人,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麽事。
變化,如同呂端在25年前時一樣,每個人都要給自己重新定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他要清算恩仇,殺人到底。矛頭指向老冤家寇準、李迪。
很多史書上講,丁謂這樣做,是為了自己的狠毒心腸,所謂奸臣不是人,害人才快樂。但這樣解釋就太模糊了,把丁謂精於計算,運籌帷幄的心術看得太低。他之所以要痛打落水狗,恐怕這段時間內王曾的表現是一大原因。
老政敵們蠢蠢欲動了,難保新皇帝上任,再把兩個老家夥招回朝廷,尤其是寇準,此人坐電梯的次數太多了,沒法不讓人提防。那麽何不先下手為強,既洩憤又保險,幹得漂亮些,於公於私都是雙豐收?
於是丁謂提議,把現道州司馬寇準再貶為雷州司戶參軍;現戶部侍郎、知鄆州李迪貶為衡州團練副使。兩位前宰相徹底威名掃地。但這只是開始,丁謂要求再把他們的罪名播於中外,讓契丹人、黨項人、高麗人都知道,這兩個道貌岸然、聲名顯赫的人都是什麽德行。
貶官制的規格很高,由知制誥宋綬來寫。根據丁謂的要求,給寇準批了四個字:“為臣不忠。”給李迪的是:“附下濟惡。”
所謂一字定終身,這樣的考語在儒家的君臣倫理中已經是十惡不赦。不忠、濟惡之徒,足以為萬世君子所唾罵。宋綬寫完,既內疚又忐忑,為寇準李迪悲傷,更為自己的清名所痛惜。可是沒想到丁謂竟然大為不滿,這寫的是什麽東西?現如今的知制誥連個字都不會寫了嗎?!
“舍人都不解作文字耶?”丁謂橫眉以對。宋綬無可奈何,先道歉再請示,那麽應該怎麽寫?丁謂示意你滾開,我自己來。
他在寇準的貶官制上添了這麽一句:“當醜徒幹紀之際,屬先皇違豫之初,罹此震驚,遂此沈劇。”也就是說,當寇準這個“醜徒”在朝廷上搞風攪雨做壞事時,正遇上皇上開始得病,是被他嚇的,才病重而死!貶他的官都是輕的,他實在是個害君致死的敗類!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可是盡管這樣,冠蓋滿開封,卻無人敢一言,眼看著文件就要下放生效,寇準李迪的聲譽就要遭到前所未有的傷害,最後還是王曾走了出來,再次反對。第一,這樣的貶詞太嚴重了,不妥;第二,寇準貶得太遠了,崖州,那是南海之濱,荒蠻不毛之地,讓一個年己六十的老人萬水千山而去,不是要他的命嗎?
言辭懇切,不單單是反對,更是勸解,落井下石很尋常,可是對一個老人稍微憐憫一些不行嗎?但丁謂靜靜地凝視著王曾,緩緩地說出了一句話——“居停主人勿覆言。”
王曾立即閉嘴,後退,再不反對。
居停主人,這四個字是王曾的心病。當年寇準剛被罷相的時候,他曾經把自己的房子借給寇準住。很平常,但這事可大可小,聯系到之前的黨爭關系,以及現在他再為寇準說話的立場,丁謂很容易就會把他再次扔進黨爭的漩渦,把他也掃地出門。
根據後來王曾的表現,這時他不是怕,而是還有那麽多、那麽重要的事沒有做,他決不能白白地被丁謂迫害擠走,於是他只有選擇忍痛退後。就這樣貶官制開始生效,丁謂的政敵從官職到名譽被一擼到底,考慮到彼此的年歲差距以及得勢的程度,丁謂應該感覺滿足並且安全了,但是千真萬確的,當時開封城裏所有的宋朝高官們都沒有想到,這仍然只是個開始!
貶官制照發,由官方派出使者送往雷州、鄆州,送交寇準、李迪本人。只是在使者的行囊裏多了些東西,那是丁謂的私人禮物,卻蓋上宋朝官方的印跡。這就是丁謂的風格,你得罪他,或者他得罪你,都只有一個結果。
你死,他活。
開封使者離京城,宋皇旨意要殺人。一看這兩位分別趕赴道州、鄆州的使者的行囊裝扮,開封城裏稍有慈悲之心的人都不禁惻然下淚。
寇準和李迪就要死了,而且是身首異處,死無全屍……因為在這兩位使者的坐騎上以錦囊各包著一柄長劍,任誰都知道,那是去賜人一死的朝典。
君王賜,不可辭,做臣子的人除了死路一條,再無選擇。
就這樣,道州城裏終於迎來了寇準的兇信。只見這位使者直奔府衙,一路之上面無表情,長劍半露,州兵衙役都嚇呆了,甚至忘了替他通稟。
該使者直入府衙,發現道州府衙裏正在歡歌宴飲。酒香撲鼻,歌聲繞梁,寇準的標準生活仍然在道州繼續。這很好,要的就是這個強烈的逆差,該使者很有謀略,他轉身出門,先進了驛館,然後才派人通知皇命已經進城。一瞬間就把所有的歡樂都凍結。
道州官吏們立即趕了過來,誠惶誠恐,靜聽吩咐,可這位使者一來不見,二來不答。按理說這樣府吏們根本就不用等了,可以回去繼續喝酒。但誰敢呢?使者的冷臉,還有詔書與長劍都意味著什麽,開封人懂,道州人也懂!
可寇準不懂,前首相仍然坐在府衙裏,喝酒聽歌,無動於衷。這是自信,更是招數,這時寇準的表現完全有別於稍後的李迪以及數十年以後的蘇軾,他的鎮靜擊破了丁謂的預謀,以及這個使者的招數。
相持了好一會兒,寇準才派人去傳話:“如果朝廷要賜死寇準,請把詔書拿來我看。”
直到這時,該使者才不得已把詔書打開,當眾宣讀。籲―――一身的冷汗啊,原來只是貶官制,那把劍嘛,看來或許只是該使者走長途時的自衛武器,根本一字未提……寇準哈哈一笑,脫掉剛剛借穿的一件官袍,招呼賓朋再次入座,我們接著喝!
明日天涯遠,有酒今朝樂。雷州,那真是千山萬水之外,海天相接之處了,我寇準可能再無回日,但生當盡歡,死要無憾,這一生,過得值了!
這是寇準,是不是覺得他也沒什麽兇險的呢?沒有刀光劍影,也沒有毒酒和設計,沒怎麽為難他嘛。但只要再看一下李迪的遭遇,就知道寇準當時面臨著怎樣的局面。
在鄆州,使者的表現和道州的一樣,李迪卻萬念俱灰,他在接旨之前就選擇了自殺。結果被他的兒子救下來沒死成,接著的遭遇就更慘。他被剝奪了自由,關了起來。如果有來探望他的親朋部屬,那位使者也不攔著,只是當面一一記下各人的名字。如果有誰送來了吃的,就擺在那裏任它黴爛,李迪半口都別想吃到。
一切都合理合法,自殺是你自己搞的,探病的我也沒攔著,任誰也說不出個不字。就這樣,李迪都快餓死了,他兒子都不敢出頭,結果終於有一個賓客忍無可忍地跳了出來。此人名叫鄭餘,是個硬漢,開場就把天窗挑開了,跟這位殺人的天使說說亮話。
咱們明說了吧,你就是在討好丁謂,想害死我的主公。現在你聽好,我鄭餘不怕死,你要是弄死了我的主公,我就要你死!
直到這時,該使者才宣讀了詔書,李迪才得以到衡州去上任,繼續當他的官。
回顧整個過程,堪稱殺人不見血,並且連責任都不負。如果丁謂真的得逞了,有一天他和兩位老前輩在陰世裏相見,想必他都會笑得哈哈的。拜托你們真好玩,俺只是稍微地暗示了一下,就都急吼吼地去死了……怎樣,很爽很服氣是吧?
但是卻一點都不能嘲笑李迪的“自動自覺”。第一,他應該不是怕。怕就不會去自殺。頂多只是不願被砍頭,想留個全屍罷了;第二,要想知道為什麽一把裹在錦囊裏的長劍就能有這樣的威力,那麽請參看趙光義執政初期的“李飛雄事件”。一個冒名頂替的騙子,連個詔書都沒有,就能把宋朝邊防重地的全體官員都拿下,差點一起砍頭哢嚓,試問李迪的反應是不是很正常呢?
再問寇準的膽魄是不是很超人?
消息傳進了開封,人們這才恍然大悟,都長出了一口氣,接著望向丁謂的目光就更加的覆雜。這時有位仁兄(史書沒提是誰)實在沒忍住對丁謂說:“丁公,要是李迪真的死了,您想後世的史書和天下士人會怎樣記載議論?”
丁謂卻根本無所謂:“又能怎樣?‘異日好事書生弄筆墨,記事為輕重,不過曰『天下惜之』而已。’”能、奈、我、何?
接著他又神游於心,靜慮深思,思考怎樣對皇宮之內也做點必要的措施了。
內事,教教前後臺老板,現皇太後劉娥女士怎樣認清現實,即那個“真相”。然後老實做人,徹底分清楚彼此的大小關系,為以後的工作生活打好基礎。
事情很湊巧,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突然發生,變成了火花四射的導火索。
話說某一天小皇帝趙禎忽然感覺很不舒服,說什麽都不起床。可是早朝的時間卻到了,盡管不是初一、十五的正日子,必須出去見人,但是大臣們會按時在前殿等待召見。這事就有點不妙,涉及到禮儀,涉及到影響,一旦傳了出去,會讓全體臣民對還沒親政的小皇帝失去敬仰更失去信心的。
於是太後傳旨,請宰執大臣們先到她那裏議事,並且讓大家不必擔心,皇帝只是太幼小,今天是有點賴床而已。
事情截止到這裏,都很平常,甚至很家居,試問小孩兒賴床是件多麽可愛多麽溫馨的事啊,何況這在絕種好孩子趙禎的身上是那麽的罕見,怎麽就不能原諒一次?
這裏要稍微地提一下仁宗陛下的天性品格。這位皇家第一,且唯一的男孩兒自從降生之日起,就被當年全世界(沒誇張,中國那時就是世界文化之巔)最傑出的老師們調教成了一位沈默莊重的優秀兒童。史書記載,就算在他面前變戲法玩雜技時他都不動聲色,統統地看不見。
這時他13歲,比當年更加的沈穩端莊,一次小小的賴床,任誰都想不到別的上面吧?但是事情傳進了政事堂,當值的宰相們就全體沈默了。
大家面面相覷,都覺得很棘手。前面說過,丁謂的提議裏就有一條是“兩宮分處”。也就是說,小皇帝是自己單獨獨住的,於是好壞處都非常明顯。壞處是單獨被太監宮女包圍,實在不那麽溫馨。好處是大臣們覲見時也能獨自享受皇權,所謂名正言順。那麽這時太後要求大臣們到她那裏辦公說話,這算是什麽?
太後不是要垂簾聽政,而是要獨自聽政了!
大宋朝頂級朝臣們瞬間就解讀了太後劉娥的潛臺詞是什麽,可是要怎麽做,卻都沈默不語。因為當時政事堂裏缺一個人。
首相丁謂當天請病假了,沒來上班。
思來想去,次相馮拯對傳旨的內侍說,請先回稟太後,一會兒丁相公就會來,等他“出廳”之後再商議。然後馬上派人去緊急通知丁謂,該怎麽做,請您快點指示。
片刻之後丁謂就出現了。此人直接進宮,把政事堂裏所有的同僚都扔到一邊,去單挑太後。說出來的話冠冕堂皇,義正詞嚴——“臣等止聞今上皇帝傳寶受遺,若移大政於他處,則社稷之理不顧,難敢遵稟。”
於他處——別管是不是皇帝他媽的住處,也不行!
斬釘截鐵,丁謂高舉祖宗家法,以及先皇趙恒的牌位,把同樣鐵腕的劉太後砸得滿天金條,啞口無言。哼,丁謂冷笑,蠢女人,跟我耍這種閨房把戲,前有契丹女人述律平拿自己兒子小說事,總是不放權,現在漢人也來這套了,還是孩子小,居然想睡個懶覺就把帝國大權霸占了,想得美!
丁謂轉身出宮,又找政事堂的麻煩,苗頭直接對準了通風報信的馮拯:“諸位怎能這樣沒種?何必等我,當時就該直接駁回!”
只見一片宰相樞密都低下頭去,人人老實聽訓。
丁謂這才覺得爽了些,想了想已經連續口吐霹靂,把宋朝兩處最高級別的辦公室都轟炸了,而且目的達到,他才心滿意足地到後邊更衣裏換衣服去了(上廁所)。敢情他也急,把什麽都忍住了沖進宮的。
在他的身後,馮拯的臉色變得鐵青,他悄悄地對另一位參知政事魯道宗說:“這人只想自己做周公,卻讓咱們去當王莽、董卓!”
實在這才說到了點子上。丁謂前前後後做了這麽多的事,都是為了當周公。周公,即周武王之弟周姬旦,當年周武王早死,新君年幼,周公軍政大權一把抓,裏裏外外事無巨細什麽都做,最終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現在的宋朝是不是與當年的周朝很像呢?
趙恒死得很暴,趙禎又這麽的小,丁謂熟讀史書,更精研宋初三代的歷史轉變,他的行為證明了他肯定是第一個看到了那個“真相”的人。
真相——即轉變。宰相之權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的增強或衰弱,在宋初三代的消亡又突然間的強盛,這都是必須要想,而且看準了就要去做的!
簡單回顧相權,以及與國君的地位比較。在漢朝以前,或者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宰相是可以和皇帝促膝相談的。也就是說,兩人都以古禮跪坐,近到了膝蓋相碰,互相親切且私密地交流天下大事、治國之道。
再之後就是坐而論道。
秦皇、漢帝之後,皇帝高高在上,大殿禦座之旁神聖不可侵犯,無論是誰都別想靠近皇帝的方寸之地。但宰相們有座位,並且有茶水,當家人還是很有地位的。
接下來就是趙匡胤了,歷史傳說趙先生出身五代時的武人,對文官們天生就不大感冒,何況還要收回君權,來個強幹弱枝。於是他在把相權一分為三之後,還在某天耍了個小花招。那時還是範質、王浦、魏仁浦當宰相,手拿文本正常說事,趙匡胤突然說,愛卿們暫且閉嘴,我眼睛突然間花了,看不清你們,近前來,咱們離近了好說話。
三位宰相起身離座,近前回話。結果辦公完畢再回頭時,座位全都不見了……從此以後,就連大宋第一宰相趙普都得站著上殿,挺直了做人,永遠“腳踏實地”。這也就成了宋朝的規矩。
可是人間的事就是個不一定,你有了鐵打的規矩,還得有鐵打的人,才能把規矩變成法律。
到了趙光義時人生就無奈了。敗仗太多,可正因為失敗,才更不能對武人放權,要加倍地警惕!所以文臣們,尤其是宰相們的行情迅速看漲,如呂蒙正都敢當面讓皇帝下不來臺。可終趙二一朝,所有的宰相都沒有實權,聰明強悍的光義把他們當走馬燈玩,連千古人傑趙普都只有活活累死的份兒。
但到了趙恒時期突然風雲變色,相權在瞬間就高大威猛,神武英明了。因為那位可怕的大胖子衰神呂端。
沒有呂端趙恒就別想當上皇帝,而且他一直活在老而不死、傷而不廢的偉大父親趙光義的陰影之下,在親政的初期啥也不懂,必須得由一大堆的前太子賓客加老師,如聖相李沆等人來幫助指導,這樣才能勉強把當時千瘡百孔、外焦裏嫩的宋朝驅動。可一個大後遺癥也在此時生成——宰相是老師加恩人了,皇帝變成了孫子加徒弟,每個人都可以稱頌宋真宗趙恒的仁慈和開明,但他也是千古以來,最弱勢、最沒法獨裁的一位皇帝。
當然,被造反推翻的那些例外。
那麽到了趙恒死、趙禎13歲,尤其是劉娥還只是深宮裏的太後的關口時,相權與君權的對比又會產生什麽樣的變化呢?
後世人等可以根據史實來推算,那會一目了然,毫厘不差。可是身當其時的宰相們又得怎樣才能給自己定位呢?創造歷史的人,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麽事。
變化,如同呂端在25年前時一樣,每個人都要給自己重新定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