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百年之錯
關燈
小
中
大
先是五月份,就在宋朝的第二宰相沈倫剛被罷免之後,遼國突然犯邊。這一次的規格和上次的瓦橋關一樣,是遼國皇帝耶律賢自將中軍,遼國所有的名將大臣幾乎全部到齊。
但是他們這次選的地點不太好,是滿城(今河北保定西北),也就是上次崔彥進等人手捧陣圖的地方。這一次滿城的將士們還是沒按常理出牌,他們面對遼國的皇帝,根本就沒想著守城,而是沖出去在城下與契丹人狠狠地拼了一場,硬生生地把遼國皇帝擊退,並且箭如雨發,把遼國太尉耶律希達當場射死。之後更發揮老傳統,在半路設下了伏兵,把遼國的統軍使耶律善布給圍住,可惜遼國人太多了,馬上就有人來救。
結果包圍圈被擊破,到嘴的鴨子又飛了。不過沒辦法,來的人是宋軍的老熟人,遼國的南院大王兼樞密使耶律斜軫。
就這樣,遼國人很沒面子,他們在當月就灰溜溜地回國了。
再過兩個月,雁門關傳來捷報,潘美與楊業在關下擊破來犯的遼軍,陣斬敵軍三千餘人,並追擊入遼境,擊破其堡壘三十六座,俘獲其老幼萬餘人,牛馬五萬匹。
北疆接連大勝,宋朝全境都松了一口氣。這把自去年以來瓦橋關之敗帶來的陰影大大消除了。但是真正讓宋朝人,讓趙光義興奮的事,卻與這兩戰無關。
回到五月份,就在滿城之戰剛剛勝利的時候,宋朝的國都開封城裏突然來了一群陌生的異族人。這些人裝束奇異,風塵仆仆,雖然神色沈郁,但是難掩其高貴強悍的本質。
因為他們本來就是王族,是雖然沒有帝號,但統治廣漠草原已過百年的領主。
這些異族王者在大宋君臣心目中一直是傳說般的人物,他們自從唐末以來,就再也沒有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國都裏,但是現在他們萬裏迢迢,從宋朝的西北邊疆入境,俯首低眉,給趙光義帶來了他做夢都想不到的好東西。
這些是黨項人,他們把自己世代居住兩百餘年的祖居之地,夏、綏、宥、銀、靜等五州獻給了大宋。這片土地,就是“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好不好?真好!但能不能要?得小心。
黨項人的歷史,同樣源遠流長,一說出自羌族;一說出自鮮卑。以羌族為源,他們的先祖在南北朝末期被載入歷史,原居住在黃河河曲一帶。到隋末唐初,他們西面的吐蕃人開始興起,成了他們世代的仇敵,他們被迫遷徙。先到了甘肅的慶陽,之後再分出一部分遷到了陜北的米脂、橫山一帶定居。
陜北一部的黨項人部族,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和拓跋氏。拓跋,為其中最強者。
另一說以鮮卑族為源,主要說的就是拓跋部的族出源頭。
拓跋鮮卑的原居住地是東北額爾古納河東南大興安嶺北段的大鮮卑山一帶(幾乎與契丹同源)。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他們乘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勢力衰微之際,南下至現在的內蒙古呼倫貝爾湖一帶;到了二世紀的初期,又遷徙到河套、陰山一帶;公元三世紀中葉,拓跋鮮卑中的一支,遷到了河西地區,建立了南涼政權;四一四年,西秦滅南涼,拓跋鮮卑歸服於吐谷渾。
隋時,吐谷渾被隋重創,被逐出以青海湖為中心的原住地,拓跋鮮卑乘機發難,聯合其他黨項諸部,並吸納了羌族的幾個部落,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黨項部落聯盟。
唐末,黃巢起義,唐僖宗向普天下所有種族求援,當時的黨項首領拓跋思恭率部參戰,戰功卓著,升任夏州節度使,封夏國公,並賜李姓,其軍隊被命名為“定難軍”,從此第一次在漢地正朔朝代中擁有了名銜封地。
進入五代,天下分崩離析,中原動蕩,可是河套之地牢牢地掌握在黨項人的手裏,還把陜西北部的鹽州、延州兩地並入,變得更加龐大。
到了北宋初年,這一片土地已經在黨項族人手裏經營了近兩百餘年,牧場廣袤,牧養無數牛羊,出產名種戰馬,與漢地交界,胡漢兩種生活方式並存。其中黨項的農耕極為發達,與宋交界的七裏平等地,放眼望去,皆是黨項人的儲糧之倉。尤為可貴的是,其南部更出產當時可以作為貨幣流通的上等青鹽,且產量巨大,一年能出產近一萬五千斛……這是一片多麽富饒神奇的土地啊,歷數中原諸州,能不能再找出另一塊物產如此齊全,地域如此廣大的土地呢?
能嗎?!
如果你是趙光義,這樣一份曠世厚禮從天而降,你要不要呢?
要?還是不要?
在當年的大宋朝堂之上,能瞬間把這問題返回到最初的取舍點上的,不是一位超敏銳的政治高手,就是一個品牌純正、無可救藥的傻子。
拋開定難五州的豐富物產不說,光看它的地理位置,就必須得牢牢抓住,絕不放手。
銀州——今陜西省榆林市橫山縣黨岔鎮;
夏州——今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紅墩間鄉白城子村,回到五胡亂華時代,這裏就是匈奴人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的都城“統萬城”;
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鎮;
綏州——今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
靜州——有些爭議,指認最多的是今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李自成故鄉)。
翻開現在的地圖,這些地方都壓在大宋國都開封城的左上方,直接威脅到關中平原。關中,趙匡胤曾經設想遷都到這裏的長安。這樣,問題就簡化了,如果定難五州有人作亂,大宋國陜西境內的永興、鄜延、環慶、秦鳳、涇原、熙河等六路經略都將不得安寧,其轄區的金明、塞門、承平、平戎等三百七十餘砦,屈丁、安定、定遠、安塞等三百五十堡更要時刻備戰。
所以,誰如果想不要它們,那他純粹是個瘋子、傻子,甚至是一個賣國賊。
但是請留意,這時如果有人神情呆滯、目光閃爍、全神貫註地思索,還在念叨著要還是不要,那麽這個人就真是太……不好說,不能說他有多聰明,起碼是很理智。
因為你用最笨的辦法想一下啊,這樣的好地方,為什麽當年的太祖皇帝趙匡胤就沒伸手呢?再往前數,為什麽連天可汗李世民也僅僅是在那兒設立節度使的職位,並且隨便當地人“恤其家屬,厚其爵祿,聽其招募驍勇以為爪牙,凡軍事悉聽其便宜處置”呢?
因為“羈縻”。
“羈”——馬絡頭,即“馬嚼子”。有了這東西,人類才能馴服牲畜。引申到政治手段上,就是派出軍隊去硬性壓服。
“縻”——牛韁繩,和“羈”差不多,“馬用羈、牛用縻”,但這裏就泛指溫柔親切的軟招子。不能總打,得在適當的時候,用經濟、物資,甚至皇帝的女兒們去安撫一下。
只有這樣,又拉又打,簡稱胡蘿蔔加大棒,才能勉強把彪悍難制,又地處僻遠的異族人收服。而且小心,這些人時刻都會背叛。就算到了明、清兩代,邊疆的改土歸流都從沒消停過。
但要說明的是,以上種種,都不過是常識。趙光義自幼讀書,他父親、他哥哥當年在戰場上搶戰利品時,都特意給他一車一車地往家裏拉書,這點小科普對他來說真是太兒戲了。高明的人要往深裏想,歷史只能代表歷史,不然魏晉南北朝時,那些胡人還敢夢想到中原來撒野嗎?
趙光義拋開陳舊的歷史概念,仔細地分析起這批西夏人無償送禮的原因。
來的人是西夏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他帶著自己的全家老小獻地歸降。明說了,就是想在開封城裏當個京官,再不回去。但是裏邊卻另有文章,嚴格地說,這時他已經被西夏人拋棄了。
原來的領袖是他的哥哥李承筠,兩年前死了,兒子太小,只好由弟弟,也就是李繼捧來接任。可惜他不是趙光義,在那片必須很強很暴力才能生存的土地上,沒人服他。沒辦法,篡位就要分生死,眼看危機臨頭,他突發靈感,想起了在很久很久以前,世上流行過一種保命法則。
唐朝末年的藩鎮時期,混不下去的節度使可以偷偷地跑到皇帝身邊宣誓效忠,然後就能良田美舍安度餘生。這不是很好嗎?於是李繼捧就來了個照本宣科。
很好,綜上所述,宋朝的分析結果立即得出——一,假設李繼捧是真心的;二,如果他是真心的,那麽西夏部落就已經亂了;三,如果西夏部落亂了,那麽就必須得抓緊時間了。
西夏是塊超級肥肉,看看它的四周,東南方是完成了統一大業的宋朝;東北方是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民族契丹;西方是繁榮的西域大國高昌;西南方最要命,是他們的世仇,高原上的種族吐蕃。哪一面都是虎視眈眈。你不下手,自有別人下手,你要下手,就必須得搶在別人的前面!
怎麽辦?這個時候,難道還允許趙光義猶豫嗎?
趙光義迅速伸手,他賜給李繼捧大批金銀財寶,給李氏一族在京城蓋起了超豪華住宅,然後向黨項方面下令,所有李氏族人立即全體搬家,目的地,京城大房子。
同時派尹憲為夏州知州、曹光實為都巡檢使,文武齊備,幾乎是在瞬息之間就把當地的“土官”變成了內地性質的“流官”。
了不起吧,改土歸流在趙光義這兒做得就是快。
政令發出,宋朝人緊鑼密鼓去西夏撿便宜,一切也都進行得非常順利。黨項的貴族們百分之九十九都非常聽話,他們俯首帖耳離開了自己祖居兩百餘年的故鄉,跟著宋朝的“護送”軍隊向開封進發。其中李繼捧的叔叔、綏州刺史李克文尤其恭順,他把唐僖宗賜給黨項人創業之祖拓跋思恭的鐵券禦劄都帶來了,獻給了大宋的皇帝趙光義,以此表示全族改頭換面,重新做人。
看到這裏,是不是覺得很眼熟呢?如果把李繼捧改成錢俶,把西夏換成吳越,是不是一切就都是夕日重現了?都是主動送上門來,都是舉族搬進開封,從此和宋朝的官家們做鄰居,一切美滿和諧。
真的嗎?
要註意,這都是對宋朝人而言,請換到黨項人那邊去思考,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李繼捧嗎?內遷的消息就像一只篩子,把黨項人中最桀驁不馴的人過濾了出來。
這一天,銀州城有一個剛滿二十歲的黨項青年,他帶著幾十個隨從,擡著自己乳母的棺槨,來到了城門口。他對把門的宋軍說,要到城外去給乳母安葬。
理由充分,況且他的身份也不算太高貴,他只是李繼捧的一個族弟而已,當時的官職是管內都知蕃落使。
就這樣,他們出了城,然後從棺槨中取出了弓箭兵刃,縱馬狂奔三百餘裏,逃入草原深處,在現今鄂爾多斯大草原水草最豐美的地斤澤地區紮下了營寨。就在這裏,西夏人的反抗開始了。
這個黨項青年的名字叫做李繼遷。
從開始就是仇恨,回顧一下黨項人和宋朝人的歷史——趙匡胤剛剛登基,當時的黨項首領李彜殷就立即遣使上貢,並且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彜興,來避趙匡胤父親的名諱,同時貢獻大批的黨項戰馬。
到了李彜興的兒子李光睿,不僅四時上貢,奉獻戰馬,而且還奉命向北漢挑戰,來配合宋軍的行動。等到趙光義登基,他又主動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李克睿,來避趙光義的諱。
李光睿死,其子李繼筠完全繼承祖、父兩代的恭順原則,把宋朝當上國天子崇敬,可惜死得太早,兩年之後,黨項人的首領就變成了他的弟弟李繼捧。
李繼捧更上層樓,把黨項全族當了貢品……
而宋朝人給了黨項人什麽呢?不過就是一句口頭的允諾——“許之世襲”。我準許你們可以在自己的故鄉,自主地生活。
現在,連這句話也過期作廢了。
由此可見,黨項人沒有半點對不起宋朝的地方,甚至連一點點的失禮冒犯都沒有。這是之後千百年間所有的史學家都必須承認的事實。可是上國天朝卻欺侮了他們,趁他們出了一個民族敗類的時候,迫不及待地搶奪了他們的家園。
是的,你可以說,國與國之間沒有道義,只有利益,趙光義遵循了帝王之道,他的強取豪奪很正常。那麽,西夏人的反抗以及他們的報覆,也就再正常不過了,在這之後的百十餘年間,無論人家做出了什麽,宋朝人也應該無話可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但是他們這次選的地點不太好,是滿城(今河北保定西北),也就是上次崔彥進等人手捧陣圖的地方。這一次滿城的將士們還是沒按常理出牌,他們面對遼國的皇帝,根本就沒想著守城,而是沖出去在城下與契丹人狠狠地拼了一場,硬生生地把遼國皇帝擊退,並且箭如雨發,把遼國太尉耶律希達當場射死。之後更發揮老傳統,在半路設下了伏兵,把遼國的統軍使耶律善布給圍住,可惜遼國人太多了,馬上就有人來救。
結果包圍圈被擊破,到嘴的鴨子又飛了。不過沒辦法,來的人是宋軍的老熟人,遼國的南院大王兼樞密使耶律斜軫。
就這樣,遼國人很沒面子,他們在當月就灰溜溜地回國了。
再過兩個月,雁門關傳來捷報,潘美與楊業在關下擊破來犯的遼軍,陣斬敵軍三千餘人,並追擊入遼境,擊破其堡壘三十六座,俘獲其老幼萬餘人,牛馬五萬匹。
北疆接連大勝,宋朝全境都松了一口氣。這把自去年以來瓦橋關之敗帶來的陰影大大消除了。但是真正讓宋朝人,讓趙光義興奮的事,卻與這兩戰無關。
回到五月份,就在滿城之戰剛剛勝利的時候,宋朝的國都開封城裏突然來了一群陌生的異族人。這些人裝束奇異,風塵仆仆,雖然神色沈郁,但是難掩其高貴強悍的本質。
因為他們本來就是王族,是雖然沒有帝號,但統治廣漠草原已過百年的領主。
這些異族王者在大宋君臣心目中一直是傳說般的人物,他們自從唐末以來,就再也沒有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國都裏,但是現在他們萬裏迢迢,從宋朝的西北邊疆入境,俯首低眉,給趙光義帶來了他做夢都想不到的好東西。
這些是黨項人,他們把自己世代居住兩百餘年的祖居之地,夏、綏、宥、銀、靜等五州獻給了大宋。這片土地,就是“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好不好?真好!但能不能要?得小心。
黨項人的歷史,同樣源遠流長,一說出自羌族;一說出自鮮卑。以羌族為源,他們的先祖在南北朝末期被載入歷史,原居住在黃河河曲一帶。到隋末唐初,他們西面的吐蕃人開始興起,成了他們世代的仇敵,他們被迫遷徙。先到了甘肅的慶陽,之後再分出一部分遷到了陜北的米脂、橫山一帶定居。
陜北一部的黨項人部族,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和拓跋氏。拓跋,為其中最強者。
另一說以鮮卑族為源,主要說的就是拓跋部的族出源頭。
拓跋鮮卑的原居住地是東北額爾古納河東南大興安嶺北段的大鮮卑山一帶(幾乎與契丹同源)。在公元一世紀左右,他們乘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勢力衰微之際,南下至現在的內蒙古呼倫貝爾湖一帶;到了二世紀的初期,又遷徙到河套、陰山一帶;公元三世紀中葉,拓跋鮮卑中的一支,遷到了河西地區,建立了南涼政權;四一四年,西秦滅南涼,拓跋鮮卑歸服於吐谷渾。
隋時,吐谷渾被隋重創,被逐出以青海湖為中心的原住地,拓跋鮮卑乘機發難,聯合其他黨項諸部,並吸納了羌族的幾個部落,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黨項部落聯盟。
唐末,黃巢起義,唐僖宗向普天下所有種族求援,當時的黨項首領拓跋思恭率部參戰,戰功卓著,升任夏州節度使,封夏國公,並賜李姓,其軍隊被命名為“定難軍”,從此第一次在漢地正朔朝代中擁有了名銜封地。
進入五代,天下分崩離析,中原動蕩,可是河套之地牢牢地掌握在黨項人的手裏,還把陜西北部的鹽州、延州兩地並入,變得更加龐大。
到了北宋初年,這一片土地已經在黨項族人手裏經營了近兩百餘年,牧場廣袤,牧養無數牛羊,出產名種戰馬,與漢地交界,胡漢兩種生活方式並存。其中黨項的農耕極為發達,與宋交界的七裏平等地,放眼望去,皆是黨項人的儲糧之倉。尤為可貴的是,其南部更出產當時可以作為貨幣流通的上等青鹽,且產量巨大,一年能出產近一萬五千斛……這是一片多麽富饒神奇的土地啊,歷數中原諸州,能不能再找出另一塊物產如此齊全,地域如此廣大的土地呢?
能嗎?!
如果你是趙光義,這樣一份曠世厚禮從天而降,你要不要呢?
要?還是不要?
在當年的大宋朝堂之上,能瞬間把這問題返回到最初的取舍點上的,不是一位超敏銳的政治高手,就是一個品牌純正、無可救藥的傻子。
拋開定難五州的豐富物產不說,光看它的地理位置,就必須得牢牢抓住,絕不放手。
銀州——今陜西省榆林市橫山縣黨岔鎮;
夏州——今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紅墩間鄉白城子村,回到五胡亂華時代,這裏就是匈奴人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的都城“統萬城”;
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鎮;
綏州——今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
靜州——有些爭議,指認最多的是今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李自成故鄉)。
翻開現在的地圖,這些地方都壓在大宋國都開封城的左上方,直接威脅到關中平原。關中,趙匡胤曾經設想遷都到這裏的長安。這樣,問題就簡化了,如果定難五州有人作亂,大宋國陜西境內的永興、鄜延、環慶、秦鳳、涇原、熙河等六路經略都將不得安寧,其轄區的金明、塞門、承平、平戎等三百七十餘砦,屈丁、安定、定遠、安塞等三百五十堡更要時刻備戰。
所以,誰如果想不要它們,那他純粹是個瘋子、傻子,甚至是一個賣國賊。
但是請留意,這時如果有人神情呆滯、目光閃爍、全神貫註地思索,還在念叨著要還是不要,那麽這個人就真是太……不好說,不能說他有多聰明,起碼是很理智。
因為你用最笨的辦法想一下啊,這樣的好地方,為什麽當年的太祖皇帝趙匡胤就沒伸手呢?再往前數,為什麽連天可汗李世民也僅僅是在那兒設立節度使的職位,並且隨便當地人“恤其家屬,厚其爵祿,聽其招募驍勇以為爪牙,凡軍事悉聽其便宜處置”呢?
因為“羈縻”。
“羈”——馬絡頭,即“馬嚼子”。有了這東西,人類才能馴服牲畜。引申到政治手段上,就是派出軍隊去硬性壓服。
“縻”——牛韁繩,和“羈”差不多,“馬用羈、牛用縻”,但這裏就泛指溫柔親切的軟招子。不能總打,得在適當的時候,用經濟、物資,甚至皇帝的女兒們去安撫一下。
只有這樣,又拉又打,簡稱胡蘿蔔加大棒,才能勉強把彪悍難制,又地處僻遠的異族人收服。而且小心,這些人時刻都會背叛。就算到了明、清兩代,邊疆的改土歸流都從沒消停過。
但要說明的是,以上種種,都不過是常識。趙光義自幼讀書,他父親、他哥哥當年在戰場上搶戰利品時,都特意給他一車一車地往家裏拉書,這點小科普對他來說真是太兒戲了。高明的人要往深裏想,歷史只能代表歷史,不然魏晉南北朝時,那些胡人還敢夢想到中原來撒野嗎?
趙光義拋開陳舊的歷史概念,仔細地分析起這批西夏人無償送禮的原因。
來的人是西夏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他帶著自己的全家老小獻地歸降。明說了,就是想在開封城裏當個京官,再不回去。但是裏邊卻另有文章,嚴格地說,這時他已經被西夏人拋棄了。
原來的領袖是他的哥哥李承筠,兩年前死了,兒子太小,只好由弟弟,也就是李繼捧來接任。可惜他不是趙光義,在那片必須很強很暴力才能生存的土地上,沒人服他。沒辦法,篡位就要分生死,眼看危機臨頭,他突發靈感,想起了在很久很久以前,世上流行過一種保命法則。
唐朝末年的藩鎮時期,混不下去的節度使可以偷偷地跑到皇帝身邊宣誓效忠,然後就能良田美舍安度餘生。這不是很好嗎?於是李繼捧就來了個照本宣科。
很好,綜上所述,宋朝的分析結果立即得出——一,假設李繼捧是真心的;二,如果他是真心的,那麽西夏部落就已經亂了;三,如果西夏部落亂了,那麽就必須得抓緊時間了。
西夏是塊超級肥肉,看看它的四周,東南方是完成了統一大業的宋朝;東北方是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民族契丹;西方是繁榮的西域大國高昌;西南方最要命,是他們的世仇,高原上的種族吐蕃。哪一面都是虎視眈眈。你不下手,自有別人下手,你要下手,就必須得搶在別人的前面!
怎麽辦?這個時候,難道還允許趙光義猶豫嗎?
趙光義迅速伸手,他賜給李繼捧大批金銀財寶,給李氏一族在京城蓋起了超豪華住宅,然後向黨項方面下令,所有李氏族人立即全體搬家,目的地,京城大房子。
同時派尹憲為夏州知州、曹光實為都巡檢使,文武齊備,幾乎是在瞬息之間就把當地的“土官”變成了內地性質的“流官”。
了不起吧,改土歸流在趙光義這兒做得就是快。
政令發出,宋朝人緊鑼密鼓去西夏撿便宜,一切也都進行得非常順利。黨項的貴族們百分之九十九都非常聽話,他們俯首帖耳離開了自己祖居兩百餘年的故鄉,跟著宋朝的“護送”軍隊向開封進發。其中李繼捧的叔叔、綏州刺史李克文尤其恭順,他把唐僖宗賜給黨項人創業之祖拓跋思恭的鐵券禦劄都帶來了,獻給了大宋的皇帝趙光義,以此表示全族改頭換面,重新做人。
看到這裏,是不是覺得很眼熟呢?如果把李繼捧改成錢俶,把西夏換成吳越,是不是一切就都是夕日重現了?都是主動送上門來,都是舉族搬進開封,從此和宋朝的官家們做鄰居,一切美滿和諧。
真的嗎?
要註意,這都是對宋朝人而言,請換到黨項人那邊去思考,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李繼捧嗎?內遷的消息就像一只篩子,把黨項人中最桀驁不馴的人過濾了出來。
這一天,銀州城有一個剛滿二十歲的黨項青年,他帶著幾十個隨從,擡著自己乳母的棺槨,來到了城門口。他對把門的宋軍說,要到城外去給乳母安葬。
理由充分,況且他的身份也不算太高貴,他只是李繼捧的一個族弟而已,當時的官職是管內都知蕃落使。
就這樣,他們出了城,然後從棺槨中取出了弓箭兵刃,縱馬狂奔三百餘裏,逃入草原深處,在現今鄂爾多斯大草原水草最豐美的地斤澤地區紮下了營寨。就在這裏,西夏人的反抗開始了。
這個黨項青年的名字叫做李繼遷。
從開始就是仇恨,回顧一下黨項人和宋朝人的歷史——趙匡胤剛剛登基,當時的黨項首領李彜殷就立即遣使上貢,並且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彜興,來避趙匡胤父親的名諱,同時貢獻大批的黨項戰馬。
到了李彜興的兒子李光睿,不僅四時上貢,奉獻戰馬,而且還奉命向北漢挑戰,來配合宋軍的行動。等到趙光義登基,他又主動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李克睿,來避趙光義的諱。
李光睿死,其子李繼筠完全繼承祖、父兩代的恭順原則,把宋朝當上國天子崇敬,可惜死得太早,兩年之後,黨項人的首領就變成了他的弟弟李繼捧。
李繼捧更上層樓,把黨項全族當了貢品……
而宋朝人給了黨項人什麽呢?不過就是一句口頭的允諾——“許之世襲”。我準許你們可以在自己的故鄉,自主地生活。
現在,連這句話也過期作廢了。
由此可見,黨項人沒有半點對不起宋朝的地方,甚至連一點點的失禮冒犯都沒有。這是之後千百年間所有的史學家都必須承認的事實。可是上國天朝卻欺侮了他們,趁他們出了一個民族敗類的時候,迫不及待地搶奪了他們的家園。
是的,你可以說,國與國之間沒有道義,只有利益,趙光義遵循了帝王之道,他的強取豪奪很正常。那麽,西夏人的反抗以及他們的報覆,也就再正常不過了,在這之後的百十餘年間,無論人家做出了什麽,宋朝人也應該無話可說。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