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七章 所謂名相 (1)

關燈
國事家事真煩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要債的來了。德昭的屍體還有些餘溫,契丹人就殺過來了。

公元九七九年九月份,契丹人由幽州留守、燕王韓匡嗣(韓德讓他爹)為帥,率領南院宰相耶律沙、惕隱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權奚王抹只等統軍南下,報覆宋軍圍攻燕雲之仇。

趙光義憤怒且郁悶。這是宋朝第一次被契丹人進攻,可是竟然要讓他趙光義來創造這個紀錄……真是諷刺。於是他化郁悶為力量,空前重視這次挑戰,為了必勝,他給前線的將士們用快馬緊急送去了一份法寶。

那是他四十多年來苦心冥想,不斷實踐,並經過燕雲之戰的回顧,才凝結成的智慧結晶。

前線,滿城(今河北保定西北),宋軍的主帥是鎮州都鈐轄、雲州觀察使劉延翰,監軍是六宅使李繼隆,部下分別是右龍武將軍趙延進,河陽節度使崔彥進,以及殿前都虞侯崔翰。這些人站在徐河邊上,向西北邊看,只見好大的沙塵暴啊,塵土飛揚,看不清不要緊,“東西亙野,不見其際”,遼國人來了。

這時候弓上弦、刀出鞘,馬上你死我活。但是別忙,只見宋朝的大將軍們動作一致,他們都伸手往懷裏摸,然後各自抓出來一張紙。

人手一圖,趙光義的特快專遞。

圖上面畫得清楚明白,皇上要他們分為八陣,每陣相隔百步。具體每陣的內部構造還不得而知,更不知道這是不是後來被稱為宋朝軍陣第一經典的“平戎萬全陣”,但是圖上還附帶了聖旨便條一張,上面嚴正警告,不管敵軍怎樣來,我只這樣做,必須這樣做!

手捧圖紙,面對契丹,大宋的將軍們表情平靜。他們一個個地互相望過去,“死了。”趙延進說,他剛剛登高遠望來著,契丹人好多,而且沒分成八部,是一窩蜂擁過來的。

“死了。”崔翰同意。

“死了。”監軍李繼隆很難受,但他是個實事求是的人。

“死了。”主帥劉延翰超沮喪,他知道自己是死定了,不死在這裏,戰敗回去也得掉腦袋。

“閉嘴!”趙廷進突然暴怒,歷史證明這人最有種,他說出了大家都明白,可都不敢說的話——皇上把邊疆交給咱們,是要咱們殺敵的,可現在咱們的隊伍都分散了,眼看著就完蛋(我師星布,其勢懸絕),幹嗎不把兵都集合起來,和契丹人還有得一拼。你們說,是喪師辱國的好?還是違令勝利的好?!

誰都知道哪個好,但崔翰等一大堆人都冷冷地看著他,說了一句話——你保證一定能勝嗎?(萬一不捷,則若之何?)

趙廷進徹底火了,他一聲吼了出去——“倘有喪敗,延進獨當其責!”

吼完之後,他差點背過氣去。就見崔彥進等人跟沒聽見一樣,手捧地圖思領袖,一臉的無動於衷。這時候監軍李繼隆終於說話了——好了,變陣,抗旨的罪名是我的(違詔之罪,繼隆請獨當之)。

話一出口,眾將官應變神速,只見瞬息之間,八座大陣迅速合而為二,一前一後,互為依托。並且馬上有人拿起筆來寫信,李繼隆湊過去想看,被人一把推走。然後就見崔彥進跟誰也沒商量,自己帶人就跑了。

“去哪兒?”有人吼。

“誰跟你們這些傻狗紮堆。”崔彥進說跑就跑,跑了很遠之後似乎還拐了個彎。

沒過多久,對面遼軍主帥韓匡嗣就接到了宋軍的投降信。信裏寫得很實在,宋軍完了,幽州敗得太慘,皇帝不會領導,現在不想死,只能投降。韓匡嗣將心比心,相信了,要知道這也是他們敢殺過來的理由。好,受降!

可是他身邊還有個耶律休哥,這人前些天才被宋軍砍了三刀,差點把命丟了,宋軍是什麽變的,他比誰都清楚。他說——不對,宋軍人很多,都是精銳,絕對不會投降(彼眾整而銳,必不肯屈)。這是詐降,要做好準備。

但是韓匡嗣別的不行,頑固性絕對和他兒子有得一拼,我是主帥我做主,受降!

結果突然之間,對面的宋軍猛撲過來,羊變成了狼,卷起的塵沙比契丹人來時還要大(塵起漲天),韓匡嗣嚇傻了,一點反應都沒有(匡嗣倉猝不知所為),就這樣連蒙帶騙地被宋軍打敗了。但這還不算完,契丹人一頓猛跑,剛跑到西山,突然又擁出來一大堆宋兵,為首的就是脫離主戰場的崔彥進。這夥人趁火打劫,無所不用其極,等到契丹兵終於逃到了遂城,已經被砍了一萬多人,丟了一千多匹馬,三個將軍被宋軍抓了俘虜,遂城周邊的遼國屬民也被抓走了三萬多戶……只有耶律休哥早有準備,他率本部人馬整軍力戰,緩緩後退,宋軍居然拿他無可奈何。

這一戰之後,遼國把剛剛在幽州贏的彩頭都吐了出來,宋軍士氣大振,連帶著把趙光義那顆原本忐忑萎縮的心也稍微舒展了一些。可是也有了一個副作用,遼國南面的統帥換人了,韓匡嗣下野,耶律休哥正式登臺,從此日子不是那麽好過了。

宋朝迅速作出了反應,派出一位契丹人的宿敵出任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其具體駐防地設在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在城西北大約四十華裏的地方,又名西陘關,與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三關絕險,居於代縣北境的恒山之上,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孤峰聳峙,相傳連南雁北返,都沒法飛越山巔,要從山間縫隙之中才能通過,所以謂之“雁門”。

雁門向東,是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接連瀚海;向西,有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直到黃河岸邊,是中原漢地自外長城以後,最關鍵也是最後一道屏障。中原歷代王朝都派出了當時最強的將領來把守這道門戶。

戰國時,趙將李牧奉命常駐雁門,大破匈奴十餘萬騎;

秦時,始皇帝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出雁門北擊匈奴,悉收河套之地,並修築了萬裏長城;

漢時,李廣曾在此與匈奴交戰數十次,緊守漢家門戶,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

唐時,薛仁貴為代州都督,鎮守雁門。

這就是雁門天險的意義所在,“三關沖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宋朝太宗年間派出的這位抵擋契丹人的英雄名叫楊業。

楊業終於恢覆本姓,成了一名宋朝人了,並且受命鎮守這關乎宋朝全境安危的第一險塞,作為軍人,他應該沒有遺憾了。何況他的頂頭上司,就是宋朝的第二軍人,實際上軍功第一的潘美。英雄重英雄,好漢惜好漢,不管後來發生了什麽,這時的潘美和楊業是兩位真正的軍人,不管在戰場下能否在一起喝酒,上了戰場,他們是可以互相交托生死的戰友。

戰爭馬上到來,上一次的大敗,讓本想報覆的遼國皇帝耶律賢大怒,歷史證明,這個人的身體是很不好,但是他的精神非常強悍。他立即就又派出了十萬大軍,由遼西京節度使蕭多啰與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統率,出幽州進犯漢地,進攻地點就選在了代州絕險雁門關。

遼國人選中了雁門關,這是招險棋,天險意味著易守難攻,可是天險之後,就是一馬平川。契丹這麽搞,純粹是拉著宋朝人一起上懸崖,總有一個人要掉下去,不是我,就是你!

挑戰來了,這次別想再玩上次的把戲,無論是埋伏,還是詐降,都不再管用。甚至以潘美的身份,和楊業多年守邊(北漢時)的聲望,他們都不可能投降。敵我雙方都清楚,唯一的辦法,就只有殊死力戰。

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九八〇年年初,宋朝三交都部署潘美於雁門關下列重兵,以堂堂之師正面迎擊契丹,令部下楊業領麾下數百騎西出井陘,由小路迂回至雁門關北口,伺機攻敵。

潘美、楊業,這是當時宋朝軍中最強的組合了,兩人一樣的強悍善戰,一樣的鋒銳難當。當年雁門關下,血戰代州,潘、楊南北夾擊,一舉擊潰遼國十萬大軍,殺其領軍元帥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多啰,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不僅是大勝,而且是趕盡殺絕式的勝利。讓契丹人雪上加霜,不僅沒能挽回上次的失敗,反而更添敗績。

但是勝利能帶來什麽呢?此戰之後,潘美的聲譽再攀高峰,楊業的英名威震漠北,“楊無敵”的旗號讓契丹人望風而逃。但是,邊關的壓力卻急劇上升,契丹人絕不能容忍宋朝的軍功如此高漲,尤其是遼國的皇帝,一敗再敗,他沒法向自己的國人交代!

還有新上任的遼國南院大王耶律休哥,這就是他的開業大吉,換你,你能接受嗎?這些人在不久之後,馬上就會再找上門來。

並且還有一點,這樣的大勝,對於楊業本人來說是好事嗎?此戰之後,他以軍功升賞為雲州觀察使,不僅仍判代州,連鄭州也成了他的轄區。但是他以一個投降不過才一年的敵將,就驟然冒升,馬上就招人嫉恨了。史稱有人給趙光義寫密信告發了他的種種不是。但趙光義的反應很理智,不予追究,把信送到了邊關,交給了楊業。

楊業感激之餘,只有更加竭力盡忠。

邊關穩定,宋朝的國內也迎來了一次盛典,太宗朝的第三次科考開始了。這一科,是公認的“龍虎榜”,有宋一代,這一榜湧現出的人才質量之高,密度之大,對國家貢獻之大,都是宋代獨一無二的。其中名臣眾多,以當年的進士張詠的話說——“吾榜中得人最多,謹重有雅望,無如李沆;深沈有德,鎮服天下,無如王旦;面折庭爭,素有風采,無如寇準;當方面計,則詠不敢辭。”

李沆、王旦、寇準、張詠,這都是宋朝第一流的人才,前三位都官至宰相,張詠則是有宋一代,治理地方最有名的大臣。

風采各異,形神超越的宋代名臣終於登場了,在以後的三百年裏,一個個既鮮活,又陳舊,既熟悉,可是真實面孔又那麽晦澀的名字就要出現在我們面前了。讓我們小心翼翼地揭開他們的面紗,看看後面到底隱藏了些什麽。

但稍等,目前東亞大地上的主流還是戰爭。整個宋朝的文官集團都在等待,等著武將們把天下都掃平,好由他們去接管;或者武將們把戰爭打輸了,好由他們來評判。

但是戰爭到底是什麽呢?節約點筆墨吧,一句話,是一把尺子,用來界定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地位。比如說,咱倆誰是爺?誰是孫子?或者半斤八兩,可以做個兄弟?這都要打個清楚明白才行。

在沒明白之前,就只有打到明白為止。這時連連吃虧的遼國人不幹了,連續兩次,近二十多萬的部隊都輸了,下一步還要怎麽辦?繼續升級是定了的,只是宋朝人沒想到,遼國方面突然之間就玩了個最大的——遼國皇帝耶律賢禦駕親征,總理南面事務的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為前部主將,盡出精銳,要和宋朝來個徹底了斷。

消息傳進開封城時,是公元九八〇年的十一月間。宋廷震蕩,所有朝臣都看著皇帝的臉色,卻見趙光義非常平靜。急什麽?得先看看契丹人這次選在哪兒入關再說吧。

沒辦法,這就是進攻者的權利,可以任選順眼的地方下刀。這一次,契丹人遠遠地躲開了潘美、楊業以及雁門關,他們把突破點向東移,選在了幽州通向開封的傳統路線的重點關隘——瓦橋關。也就是當年柴榮北伐時從契丹人手裏奪到的雄州。

趙光義迅速作出部署,先命令邊境上所有駐地將領不得妄動,隨時戒備契丹人的攻擊變向。然後調備兵力,向雄州一帶集結。令——萊州刺史楊重進、沂州刺史毛繼美率軍屯關南;亳州刺史蔡玉、濟州刺史上黨陳廷山屯定州;單州刺史盧漢氾屯鎮州。

至此,宋遼邊境戰火重燃。公元九八〇年十一月三日,赴援的宋軍剛剛到達瓦橋關之南,正準備渡過關南水路,進抵城下,遼國人突然發動攻擊。

時機掌握得恰到好處,這時宋朝的援軍與守城部隊隔河相望,兩無依托,契丹人發動攻勢圍攻瓦橋關,把他們徹底隔離。

瓦橋關的守將叫張師,這是一員勇將,他當機立斷率軍沖出城去,要把攻城的遼軍打散,好讓河岸對面的友軍過河。但是他忘了至關重要的一件事。

他倒是看一下遼軍攻城的主將是誰啊。那是遼國的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本人!

遼軍從一開始就全力以赴了,張師雖勇,但終究難敵耶律休哥,當場陣亡。他的兵及時退回瓦橋關裏,把門戶守住。

到此為止,似乎耶律休哥的攻城計劃擱淺了,瓦橋關還在宋軍的手裏,除非他硬攻,但是河對岸就是宋軍的援軍主力,小心腹背受敵。可這正是耶律休哥計算的精妙所在,他不攻城,但牢牢地把瓦橋關鎮住,並且通過瓦橋關的危機,讓對岸的宋軍不敢移動。

時間到了九日,耶律休哥率精騎渡水,強攻對岸宋軍。對岸的宋軍主將不是潘美,不是楊業,不是李繼隆,也不是田欽祚……歷史上沒有記載他的名字,宋軍大敗,一路敗退,直到莫州。耶律休哥大獲全勝。

敗了,一場戰鬥而已,是嗎?暫時的失敗而已,不必擔憂,真的嗎?可是宋軍九日敗退,十日趙光義就突然宣布禦駕親征,馬上集結京師重兵,立即趕赴前線。

因為瓦橋關被突破了,敵軍甚至已經沖到了莫州,中原百裏路徑,已經是一片坦途,契丹人可以長驅直入了!

趙光義十日宣布親征,當天動身,也就在當天,莫州前線的宋軍不顧一切地集結兵力,主動向遼軍挑戰。但是從結果上看,這根本就不是挑戰,而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阻止遼軍的推進速度,給皇帝的親征大軍贏得趕路的時間。

當天莫州宋軍全軍覆沒。

趙光義盡最快速度趕赴莫州,社禝安危,在此一舉,眼看著宋、遼兩國的皇帝第一次對陣廝殺已成定局,但是,當月的十七日,沒有任何征兆,契丹人突然退兵了。他們一路向北,再沒生事,在二十六日回到了幽州。

這是為什麽?遼國皇帝不想孤註一擲?還是他們另有陰謀詭計?甚至趙光義親自迎敵,把他們嚇跑的?都不是,契丹人有內傷。他們內部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後來這缺陷被宋朝人有意無意地發現了,澶淵之盟之所以能簽下來,後世仁宗朝的名臣富弼之所以能只增歲幣不割地,都很大程度上受益於這一點。

契丹人跑了,趙光義豪情大發,賦詩一首,其中有“一箭未施戎馬遁,六軍空恨陣雲高”。唉,手癢啊,你跑那麽快幹嗎,有種打一架啊!而且《宋史》裏記錄,這一段的史實是“關南言大破契丹萬餘騎,斬首三千餘級……”

似乎這一架打過了,而且相當兇狠呢。

趙光義班師回朝,一路上歌功頌德,歡慶勝利,為陛下的勇敢歡呼。但是趙光義心裏清楚,所有的人也都明白,這是怎麽回事。怎麽能封得住嘴呢?就算再強的輿論宣傳,隨軍參戰的士兵成千上萬呢!趙光義悻悻回京,沒過幾天,他大哥的二兒子趙德芳就在睡夢中說死就死了,當時年僅二十三歲。

德芳死了,這次沒有怒喝,沒有自殺,沒有水果刀,也沒有現場直播,抱屍痛哭,似乎人們已經習慣了趙光義每次親征之後都死一個侄子的慣例。

但是為什麽呢?萬事總得有點理由吧?

沒有理由,因為沒有證據,想猜?那好,繼續生活。在公元九八一年的這一年裏,宋朝的故事多多,每個人的生活都多姿多彩。

先從一件小事說起,話說開封府裏有一個叫呂端的判官,長得肥胖渾圓,平時笑嘻嘻的,給人們的總體印象就是酒量好、肉量大,是個飯桌上的英雄,正常生活裏的飯桶。這一天不知道他犯了什麽錯(史書沒寫),只說皇帝對他“赫怒”,命令給他戴上一面重枷,押送到商州(今陜西商縣)安置。但是當時開封府裏他還有些活兒沒幹完,好多的文件得簽署。只見呂大胖子照舊笑呵呵,跟沒事人一樣,叫道:“但將來,但將來!帶枷判事,自古有之。”

結果等他臨上路,皇帝又來了一道聖旨,命令他不許騎馬,更別想坐船,從開封到商州,1300多裏地,只許步行!

完了,呂大胖子,這麽肥,還戴著枷,只能步行,這不是要人命嗎。沒人敢勸,連宰相、首輔薛居正都托人帶話安慰這位呂仁兄,要他暫且認災。卻不料呂端呵呵一笑——這不是我的災,這是長耳朵驢的災!

說完大笑上路,毫不介意。

說這事,不是提一下未來托孤宰相的氣度,而是說,趙光義為什麽對自己的老衙門老部下生這麽大的氣呢?要知道,呂端之前所有的記錄就只有一條——在征北漢時,提醒當時的開封府尹趙廷美千萬別答應皇帝留守開封,而是強烈要求隨軍一起去前線。

似乎是個忠臣吧,不管具體是為了誰,至少趙廷美、趙光義和大宋朝都因此受了益。那麽趙光義在搞什麽?幹嗎發了這麽大的邪火?呂端充其量不過就是趙廷美的一個親信罷了。

往下再看。

轉過年來,到九月,也就是德芳死後整半年,如京使柴禹錫等人突然告發開封府尹、秦王趙廷美,罪名是“將有陰謀竊發”,具體表現是“驕恣”。

註意,是“將”有陰謀竊發。

“將”有,不等於有。這算犯罪嗎?但是每天的火警預報,也都是在火還沒有燒起來時就播的吧。

小心無大錯,甚至早點提防,也是對“將”要犯罪的人的關懷愛護嘛,免得他真正犯了罪。於是趙光義決定重視一下,針對於“將要”,他應對以“預防”。

他需要一個從政經驗極其豐富,政治鬥爭水平高超的老同志來給他把把關。到這裏為止,一切都很正常,都能讓人理解,只是下一步就誰也沒料到了,他找的人居然是……趙普。

居然是趙普,這簡直不可思議。趙普雖然符合所有的技術條件,但是從原則上講,他不被肅清就是皇恩浩蕩了。何況大宋朝裏文官人才鼎盛,光宰相就有兩位(遺憾,首輔薛居正在三個月前死了,不然就是三個),找個高級點的秘密警察用得著起用以前的死敵嗎?

但他就是找了。

那麽換個角度來看,趙普敢來嗎?他被壓制折磨快六年了,想盡了辦法,甚至自覺進京接受監管,才勉強活了下來,他還敢上朝蹚渾水嗎?

但又是出人意料,趙普來了,而且主動說——我想在朝廷的核心樞紐工作,來觀察是否有陰謀叛亂。(願備樞軸,以察奸變)

不僅蹚了,而且往水最深的地方走。並且當天下朝,他就連夜給皇帝寫了一封密奏,信的中心議題就是告訴陛下,請您到皇宮內院去仔細地找找,有一個重要的小盒子,裏面裝的是您母親、您大哥,還有臣趙普一起簽名生效過的遺囑,可以證明您的即位是合理合法的——即“金匱盟書”。

好東西,好創意,只是似乎晚了點吧?

這時候前任皇帝趙匡胤的兩個親生兒子德昭、德芳都已經死了,再談合不合法,還有意義嗎?而且總是舊話重提,沒完沒了地揭趙光義的老傷疤,信不信拍到了馬蹄子上被踢個灰頭土臉?!

但事情就是這麽的邪門,趙光義不僅沒生氣,反而“大喜”、“大感悟”,立即把趙普召上殿來,對他說——人誰無過,朕不等五十歲,已盡知四十九年的錯了。

一句話,趙普,你真是我的貼心人!當天趙普就被加封為司徒兼侍中,取代己死的薛居正,當上了大宋的首輔宰相。

一步登天,重回舊位。而且不止這些,同樣的一個職務,在不同的人來幹,就有不同的效果。當趙普恢覆工作的第一天,率領文武百官上朝時,就發生了一件事。趙廷美的位置後移了。

按照規定,開封府尹、秦王,像以前的開封府尹、晉王一樣,位居宰相之上,每朝列班,為禦座之下第一人。但是趙普來了,趙廷美就主動申請,把這個位置還給了以前的老宰相,自己寧可後撤。

趙普愉快地接受了,能回來工作,實在是太好了,能和大家夥兒再見面,也真是太高興了。他的目光劃過全場,向每一位同事微笑致意,每個人的回覆表情也各不相同。最後,他和一個人短暫地對視了。

趙普的笑容更加親切了,那個人的表情有些生硬,他叫盧多遜。

幸會,幸會。兩人的目光內蘊濃烈,惺惺相惜,連夾在他倆中間的秦王趙廷美都往旁邊閃。沒辦法,趙普和盧多遜挨得就是這麽近,一生的緣分,掰都掰不開。

看現在,趙普是第一宰相,其下是第二宰相沈倫,但是很不巧,沈宰相病倒了,重得差點追隨原領導薛居正一起到陰間報到。而第三宰相就是盧多遜,兩人不僅是現在站班挨得近,以後就連上班報到都得在政事堂的同一間辦公室裏。

看以前,那故事就太長了。兩人本不在一個輩分上,不僅是年齡,看資歷,趙普已經是趙匡胤的首席幕僚了,盧多遜才在後周考中了進士,等到趙普獨自做了十年的宰相,盧多遜才爬到了翰林學士的位置。

一手遮天PK剛剛冒頭,看著是有點找死,但是盧多遜就有能耐把趙普弄得灰頭土臉。因為實力相克,趙普的致命短處,正是盧多遜的特長。

誰都知道,趙普讀書不多,當宰相憑的是吏道精通,能用普通話和實際行動把天下擺平。可要是一旦說到了“之乎者也”,趙普就死梗了。但要命的是,當時的皇上趙匡胤就是個好讀書的人。據記載,不管當時宋朝的國家圖書館(崇文院前身)硬件設施多糟糕,他都會頻頻借閱,而且讀完之後和臣子們交流讀後感。

每當此時,就是趙普的鬼門關。那是一本又一本的線裝書啊,今天你說沒看過,明天你說讀過可忘了,可後天居然還有!這日子還能過嗎?

這時就是盧多遜的天下了,就像奇跡一樣,當年不管趙匡胤讀的是什麽書,想說什麽事,甚至想回味某一個具體的段落,盧多遜都能給你現場背出來!

嚇死人吧?但這根本不是盧多遜博學廣記,而是他單純的記憶力超強。他每天都和圖書館的館員溝通,皇帝借了什麽書,他也照樣借一本,皇帝在看時,他也在看,第二天……哈哈,贏就贏在起跑線上。

長此以往,趙匡胤的下巴每天都砸到腳面上,趙普滿臉是土,盧多遜鋥光瓦亮。從此盧多遜在趙匡胤的面前掙足了印象分,並且抓住每一次與皇帝見面的機會,見一次,就揭露一些趙普的短處,一直努力到了趙普被罷免,被趕出京師。

趙普當年與趙光義的爭鬥是禁忌,知道的人不說,不知道的人不敢猜,盧多遜作為PK趙普的絕對主力,就理所當然地在趙普慘敗之後,成了勝利者。從此他平步青雲,在五六年之間就坐到了大宋第三宰相的位子。並且由於他是趙光義的親信,他上面的薛居正和沈倫都要讓他三分,他的地位和專橫程度已經基本達到了當年趙普的程度。

有一件事可以證明,趙普當年在政事堂裏立一陶壺,中外奏章看著煩的,就扔進去,等到量夠了,就一把火燒掉;而盧多遜當朝,百官寫給皇帝的奏折都要由他過目,他不想讓皇帝看著的,趙光義還就是看不著。

至於原因,至於他為什麽有這樣大的權力,就不好說了。

趙普能,那是因為人家是開國功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天下就是由他和趙匡胤共同打下來的,宋朝執行了三百餘年的國政綱領,一直都打著趙普的印跡。那麽盧多遜呢?

盧多遜就是一個執行者,如此而已。但是地球的法則是,你打敗了誰,你就高於誰。但是這還不夠,盧多遜把它發揚光大了。

他打敗了一個對手,之後就要不斷地加以虐待。具體表現就是,他似乎對胖揍趙普上癮。一來二去,時間長了連他老爸都看不下去了,專門找他談了次話——兒子,你找死吧?趙普是開國元老,你搞他,唉,我還是早點死吧,別趕上你完蛋時受牽連(彼元勳也,而小子毀之,吾得早死,不見其敗,幸也)。

但盧多遜一意孤行,痛打落水狗。趙普被趕出京城,不行,得繼續罷官;趙普進京被監管,不行,還得繼續迫害;到後來趙普的身邊只剩下了一個王繼英了,堂堂的大宋故相,弄成了個孤寡老人,可就這樣,還只是個開頭!

話說趙普的妹夫叫侯仁寶,是大家子弟,家有大第良田,生活悠閑自在。忽然有天想當官。好,趙普一句話,他當上了洛陽知府。美差啊,那可是大宋朝的西京。但是時光有限,轉眼趙普倒臺,盧多遜和趙光義的樂趣是一樣的,他倆一合計,好,給這位妹夫一個好職位,直接把侯仁寶從洛陽派到了邕州,那可是秦嶺之外,等於發配了!

從此苦日子沒完沒了,一連九年,侯仁寶連個探親假都沒有,更別談調換職務,回到北方了。最後他連致仕辭職都不被允許,被逼無奈,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其難度之高,真讓人瞠目結舌,他居然為了能回家,就算把國家扔上戰場都在所不惜。

侯仁寶給皇帝上疏——陛下,交趾出兵變了,主帥被害,國亂可取,我想到京城當面向您匯報攻取的辦法。

趙光義大喜,要知道交趾在五代時獨立了,第一名將潘美征南漢的時候,就像王仁斌征後蜀時放過大理國一樣,對交趾沒理睬,讓它繼續獨立。哥哥的遺憾,就是弟弟的事業,趙光義決定把交趾像吳越,漳、泉二州那樣收歸國有,於是馬上派人召侯仁寶進京。

眼看侯仁寶的夢想就要實現了,他哪是想領兵打仗,他只是想找個機會回開封,然後就算在開封當街把腿摔斷,都絕對不出城了。可是他賊,盧多遜是賊祖宗,一眼就看穿了裏邊的玄機。一句話就把侯仁寶的美夢砸得粉碎。

——陛下,召侯仁寶進京,消息就會洩露了。不如派他在嶺南直接出兵,這樣才能出其不意,一戰成功。

趙光義一聽大喜,愛卿你想得真周到,就這麽辦了!

於是當年的七月份,侯仁寶欲哭無淚,從駐地邕州領兵出征。朝廷也算對得起他,給他配備了蘭州團練使孫全興、寧州刺史劉澄等文武官僚,水陸並進征討交趾。

戰況簡單點說,就是侯仁寶誤國誤己。一個從來沒上過戰場的文官,出身只是個公子哥,他懂什麽軍事?殺了一千多個交趾人,就開始盲目樂觀,不等全軍到齊,就嚴令進軍。結果交趾人似乎怕了他了,他來就投降,他一高興就受了降,結果受降大會上被交趾人一刀砍掉了事。

就這麽簡單,遠征軍主帥先死了,而且當時正是北半球最濕熱的七、八月份,交趾地面上瘴疫流行,遠征軍嚴重水土不服,當地的轉運使許仲宣當機立斷,一面快馬回京報告侯仁寶戰死,一面直接宣布撤軍。

他的理由很充分——如果等朝廷的命令,遠征軍就都得死光了(若俟報,則此數萬人皆積屍於廣野矣)。

就這樣,征交趾失敗了,朝廷裏的黨爭第一次影響了宋朝的軍事勝負。但在當時沒人去想這個,一來交趾本是外快,搶過來是便宜,沒搶到也不是損失;二來剛剛莫州大敗,在動搖宋朝國都根本的危險面前,這樣的小勝負實在沒法吸引公眾的眼球。

但是趙普心疼,那是妹夫,而且他老妹還健在,天天鬧啊,換誰能受得了?但是很快,這件事就揭了過去,連趙普的老婆都不再提。其原因不是因為朝廷追封侯仁寶為工部侍郎,並且給他留下的兩個兒子封官作為補償,而是因為趙家有喜事了。

大喜,趙普的長子趙承宗要成親了,女方是真正的皇親國戚,是趙光義的姐姐燕國公主與歸德節度使高懷德的女兒。趙家人高興,這不僅是說結婚添人進口,而且代表著趙普老夫妻晚景終於不再淒涼,身邊能有個照應人了。

這之前,趙承宗像侯仁寶一樣,被迫到外地當官,在潭州做知府,和他姑夫一樣回不了京城。可是與皇家結親之後,一般來說可以留京工作,這樣不管職位高低,最少是父子團圓,美滿生活啊。

可是婚後不到一個月,盧多遜就上表要求趙承宗離京歸任……他媽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趙普出離憤怒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