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命運之巔 睥睨天下
關燈
小
中
大
李煜死了,在當時,就像是一根點燃的蠟燭,被風偶然吹滅了一樣,是件無聲無息、沒人在意的事。
畢竟人人都生而苦鬥,誰會去管別人的生死。
尤其是趙光義,他聽到回報的時候,連眉頭都沒皺一下,他在想著真正讓他興奮的事——男人的事業。其他的都不過是些玩物而已,包括李煜的老婆。
一個問題在折磨著他,真是又幸福又煩惱——他現在還要再做點什麽?這可真得慢慢地咀嚼享受啊,他需要功業,需要勝利,需要不斷更新完善自己的高大形象,那麽,他就需要下一個敵人。
趙光義在高大幽深的宮殿深處,默默地把頭轉向了北方,他的目光精亮而深邃,北方讓他充滿了渴望——北漢。
這個敵人妙不可言,首先它是最後一塊骨牌了,只要加上它,局面就十全十美;第二,這個敵人可真強,誰都記得,它經過了什麽樣的打擊,可就是一直都沒有倒下去。
這個時代曾經有過的神話,那個鋒芒利刃、戰無不勝的柴榮,還有拓地萬裏、橫掃天下的趙匡胤,不管他們怎樣強,甚至親自攻擊,北漢都巍然不墜,直到今天。那麽換到他呢?
趙光義再也遏制不住亢奮的心態,他站了起來,在帝國的中心睥睨四顧,在無人時向自己發問——難道你能不做點什麽嗎?現在每個人都對你畢恭畢敬,俯首帖耳,似乎你真的至高無上了,可你做到的哪一件事是你自己本身的能耐呢?每件事都仍然記在你哥哥的功勞簿上!
接管天下嗎?這誰做不到?漳、泉歸地,吳越獻土嗎?可要是非得出兵才能收服他們,那就是你天大的笑柄!
每個人都在背後恥笑著你,這些難道你就真的都不知道嗎?!
趙光義為之憤怒,但也為之更加冷靜。歷史證明,他的頭腦絕對清醒,他找來了帝國第一軍人樞密使曹彬,像閑談一樣問了一個問題——曹彬,你說說看,以前的周世宗柴榮以及我朝的太祖皇帝,都曾經親征太原,但都打不下來。是什麽原因?是城墻太高太厚,根本就不可能攻破嗎(豈城壁堅完,不可近乎)?
曹彬搖頭,就事論事——不是,周世宗時,史彥超兵敗石嶺關,軍心震恐,只能退兵;太祖時,屯兵的地點選在了甘草地裏,軍人水土不服拉肚子,所以沒法不撤。不關城墻的事。
趙光義再問——“我今舉兵,卿以為何如?”
曹彬瞬間緊張,他突然明白了事情有多重大。他凝聚精力,深思再三,說出了下面這段被後世人罵得狗血淋頭的話——“國家兵甲精銳,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
趙光義一聽哈哈大笑,然後“帝意遂決”,北伐的事就這樣定下來了。
曹彬說錯了什麽嗎?或許因此而罵他的人都是諸葛亮吧,不過都是事後型的。
與北漢相比,甚至與契丹相比,這時的宋朝難道稱不上是“兵甲精銳”嗎?更重要的是,難道就要讓北漢一直存在下去嗎?
事實上,從趙光義剛剛即位時起,他的心裏就有一個龐大的,足以震驚當世的計劃。為了實現它,他不止一次地在繁忙的公務中抽出身來到軍營裏,親自指揮軍隊操練,現場觀看新設計的攻城器械。但那時他必須忍耐,他很想對天下人說——我有一個夢想,我要讓你們都知道……但是打住,從青年時起就站在權力之巔的趙光義早就知道怎樣去說,更明白怎樣去做了。直到兩年過後,他真正掌握了這個國家,他才把這個夢想的第一個步驟告訴了他的部下。
征討北漢。
結果不出所料,有人反對,規模之大居然是整個中書省,即全體宰相。他們以首輔薛居正為首,旁征博引,論述北漢是打不得的。
首先是當年柴榮的例子,北漢只需要堅壁清野,再加上契丹的援軍,就足以獨立;接下來是趙光義哥哥的例子,話語變得微妙,但以趙光義的智慧足以聽懂。他的宰相們在暗示,連神威顯赫的趙匡胤親征都做不到的事,你趙光義憑什麽說行呢?
趙光義平靜地聽著,直到薛居正給他鋪好了不至於太過丟臉的臺階:陛下,北漢已經“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為患”,而且它的人口也快被先帝遷光了,還有什麽必要一定要攻打它呢?
趙光義冷冷地問:那麽,你們想過沒有,先帝為什麽要破契丹、遷人口呢?
宰相們愕然。
趙光義的回答讓他們徹底低下了頭:正是為了今天!“朕計決矣!”討論結束。
就這樣,公元九七九年,宋太平興國四年元月,宋朝皇帝趙光義下令征討北漢。
他沒有像柴榮或者他的哥哥趙匡胤那樣,采取純粹的軍事行動,也就是說,他沒有派出軍隊突然襲擊北漢,來達到最好的戰術效果,而是先派出太子中允張洎、著作郎句中正出使高麗,通報宋將北伐。
這是在做什麽?難道那時的高麗特別強大,都到了能威脅宋朝軍隊的程度了嗎?所以開戰之前要先打個招呼?開玩笑,趙光義在敲山震虎,他真正的目標還是契丹。
在別人眼裏,契丹是狼蟲虎豹,契丹意味著死亡和擄掠,但在趙光義的眼裏,他只知道自己是一團在太陽下面熊熊燃燒的火焰,“炅”,他深信自己對得起這個名字。只不過,這時他還遠遠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人,有那麽大的志氣是好事嗎?
但是歷史證明,當時的契丹人真的坐不住了,他們的國王派來了使者詢問——“何名而伐漢也?”
註意,只是詢問,而不是警告,似乎他們只敢問一個理由,像當年的耶律德光那樣對中原的國君大呼小叫的日子已經過去太久太久了。
相反趙光義的回答極其強悍有力:“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故;不然,惟有戰耳!”
多麽強硬,這是自從唐代中葉以後,從來都沒有出自過中原皇帝之口的上位式的話語了。
當年的契丹使者愕然,接著就乖乖地回去了。回顧歷史,這時的契丹對宋朝的態度至少是敬畏的,柴榮和趙匡胤給他們的震撼還沒有過去,趙光義自登基以來更是以一個超強者的姿態存在著。《遼史》裏清楚地記載“……趙炅自立……”他自立為皇,綏服南方,把國內所有權柄都加於己身,這些,都讓契丹人深深地顧忌。
他們尊重強者。一切的跡象都表明,趙光義是一個比他哥哥趙匡胤還要強得多的強者!
強者說過的每一句話都是算數的,契丹人的使者還在回家的路上,宋朝的軍隊已經殺進了北漢的國境。
最先沖進去的是雲州觀察使郭進。郭進揮軍疾進,方向卻偏離了北漢的都城太原很遠。他奔向了太原城的東北方,一百二十餘裏開外的石嶺關,那裏才是他的目的地。
石嶺關,是並、代、雲、朔等四州的要沖之地,契丹人如果援助北漢,這裏就是必經之路。而他現在的實際差遣職位就是石嶺關都部署,任務就是把這道大門死死地關住。
任務重大,郭進卻一邊跑路一邊偷著樂——潘美、曹翰、劉遇,你們這幫孫子,老子給你們關門望風去,可你們到底誰去幹什麽,都爭出結果了嗎?
事情是這樣的,這一年的元月,趙光義下令,命宋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率領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彰德節度使李漢環、桂州觀察使曹翰、彰信節度使劉遇等四將進攻北漢的都城太原。
本來很簡單,計劃是直接沖到太原城下,然後四面攻城,按照職位的分配是崔彥進攻東城、劉遇攻西城、李漢環攻南城,剩下的北城是曹翰的。但是曹翰不幹了,他的職位不過是觀察使,東西南北,只配選最尾,可他卻對三位節度使一陣冷笑,然後他選定了劉遇:你不行,把西城交給我!
這就是曹翰的要求。話一出口,舉座皆驚,劉遇更是大怒,這是對他從頭到腳的蔑視,再沒有比這更傷人的了!因為誰都知道,太原的皇宮就在西城,相應地那裏的防禦體系最強,上幾次攻打時,局面險惡,死的人遠遠超過了其他三面。按理說的確應該派最強的人去攻打,而曹翰之強,在當時的宋軍名列前茅,不說別的,你們屠過城嗎?曹翰就屠過!
但劉遇不能讓步,這不僅僅關系到事後功勞的大小,更是一個軍人的起碼尊嚴。宋朝的兵將,至少在這時,是以做一個強者為榮的。
兩不相讓,最後趙光義出面,他擔心將帥不和,但更珍惜曹翰的驍勇--“卿智勇無雙,城西面非卿不能當也”。
西城歸曹翰。
就是這樣,宋朝的軍隊別管是為了戰勝後的貪婪,還是軍隊裏的好鬥血性尚存,他們爭著搶著殺進了北漢的國境。
兵派出去了,剩下的還應該再做什麽?似乎是等待,就像當年的趙匡胤一樣,坐鎮國都,靜等著前線傳回來捷報。但這時的趙光義另有想法。
他反覆思量兩個選擇。
第一,他學他的哥哥,靜等。事實上這也是最好,也最正常合理的方法。試想,他現在派出去的人,都是他哥哥當年的得力部下,就是這些人在實際操作中,為宋朝削平了後蜀、南漢、南唐等國家。事隔不過三年而已,他仍然可以相信他們的戰鬥力。只要後勤保障充足,相信無論怎樣,他們都會給他一個差不多的結果。
那麽就這麽辦嗎?
趙光義細如毫發的心靈裏分厘必較,他清醒地認知到,不能這樣。很簡單,坐鎮國都,靜等勝利,那不是每一個國君都有資格享受的待遇。他的哥哥之所以能那樣,是因為之前勇冠三軍,把前半生都扔進了軍隊裏並且戰無不勝,才得到了遙控指揮軍隊的權力。要不然,想一下當年的劉承祐,他為什麽就不能指揮郭威的軍隊?還有為什麽剛剛上任的柴榮會被部下公然背叛?
趙光義知道自己此前從來沒有上過戰場,沒有任何軍功,軍人們可以為了軍餉和人質的威脅而服從他,但那是在平時,上了戰場呢?
而趙光義絕不允許有任何事情脫出他的掌控範圍。更何況,在他的心中,還有那個從來不曾告訴過別人,尤其是不能在這時告訴任何人的偉大計劃。
所以,他只能選擇第二。
禦駕親征。
其實這樣做的理由也很充分,北漢人有多難纏,整個宋朝都知道。想當年神武英明的太祖皇帝都要親征,何況是別人?一想到這裏,趙光義的心跳就加速了,“太祖皇帝都要親征”,但仍然沒有拿下,那麽如果我拿下了北漢呢?
我就會成為什麽?!
目標遠大,但相應的過程就會加倍兇險艱難,已經四十一歲的趙光義極其善於控制自己,他馬上就平靜了下來,提醒自己應該開工做事了。
北伐的先頭部隊在元月出發,大宋皇帝趙光義在當年的二月份,就親率10萬大軍從開封起程,自將中軍,沖入北漢境內。
鐵甲鏗鏘,馬鳴蕭蕭,龐大的軍團向北方運動。行進在行列中的每一個戰士,包括皇帝趙光義本人,他們都知道嗎?能夠想象嗎?他們自己正在做著什麽。
在公元九世紀,作為世界中心的東亞,已經形成了近半個多世紀的格局馬上就要因為他們而發生劇烈的碰撞轉化,千萬年不斷衍化遷移的種族,千萬年不斷流血爭搶的生存土地,就要再流盡千百萬人的鮮血來覆蓋塗抹它們!
那是因為一個種族的長久期盼,還是僅僅因為一個人的夢想?
郭進率軍直撲石嶺關,在石嶺關與引進使、汾州防禦使田欽祚(三千打六萬的那位英雄)會合,兩人稍微合計了一下,就辦了一件壞事。
趙光義的中軍正在行進中,突然接到了前方的戰報,郭進已經擊破了北漢的西龍門寨,僅生擒的俘虜就抓了一千多個,沒殺,全都送到了皇帝的中軍行營裏,開門大吉,向全軍獻俘!
全軍士氣大震,前方的郭進卻沖出了石嶺關,繼續向東北方疾進,晝夜兼程,一百四十餘裏之後,到達了胡漢交界處的白馬山。
白馬山,在太原城東北二百六十餘裏處,旁有木馬水,山上有白馬關,是石嶺關外圍的戰略要地。郭進與田欽祚分工,由田欽祚在石嶺關堅守,作為第二道屏障關隘,而他絕不要單純的防禦,他要前進到白馬山主動迎敵,殲敵於國門之外!
很快他就遇到了他的敵人,契丹人是突然出現的。他們“間道進至白馬山”,領軍的人規格極高,竟然是契丹的南院宰相耶律沙。
《遼史》記載,這一年,契丹人為了保住北漢這道南邊的防線,先派出了南院宰相耶律沙為主帥,冀王耶律敵烈監軍的龐大軍團,緊跟著又命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軍接應,再令左千牛衛大將軍韓讬、大同節度使耶律善補為本路軍南援。
三路大軍,層層推進,互為救援,唯恐有失。
契丹人為什麽要這樣重視?這樣小心?這次救援北漢的軍隊,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年阻止趙匡胤親征北漢時契丹人的兵力,這樣的謹慎已經帶著濃重的恐懼意味。
要換位思考,北漢是宋朝北面的釘子,是阻止漢人奪回燕雲十六州的障礙,而對於契丹人,北漢就是阻止宋軍北伐的第一道防線,更加是絕對不容有失的!
公元九七九年三月,北方苦寒,仍是嚴冬,宋軍負責阻擊契丹援軍的郭進將軍,在塞外白馬山上與胡人野外相遇,兩軍相接,中間只隔了一條水流湍急的大澗。
沒有城池,沒有援軍,郭進要向稱雄野戰已近半個世紀之久的契丹鐵騎挑戰,來吧,就從這時開始,揭開了宋、遼之間近二十年的連番血戰!
兩軍相遇,郭進突然穩定下來,先前的百裏奔襲,風卷殘雲,一下子瞬間靜止。他率軍駐立在大澗的南邊,面對對岸越聚越多的契丹士兵不動聲色。
對岸的契丹人卻不習慣等待,這不是契丹騎兵的傳統,尤其是他們的監軍——冀王耶律敵烈,漢人的監軍們往往遏制士兵們的戰鬥力,可耶律敵烈的求戰欲望卻比主帥耶律沙還要強。他不顧耶律沙的反對,命令立即進攻,並且率領自己的兒子耶律蛙哥親自充當先鋒。
監軍代表著皇帝,契丹主帥耶律沙只能聽令。就這樣,白馬山上短暫的寂靜被突然打破,契丹鐵騎縱馬躍入了深冬時節冰冷的山澗裏,向對岸的宋軍沖去。鐵蹄濺水,鋼刀出鞘,他們以為宋軍會像以往的那些漢人軍隊一樣向後退卻,但他們萬萬沒有料到,他們僅僅才到達了山澗的中游,對岸的宋軍就突然間躍入了水中,像他們一樣無視冰冷刺骨的寒水,沖殺了過來!
第一場血戰爆發在山澗之中,郭進以淩駕於契丹人之上的勇猛率部廝殺,混戰的結果是契丹人在山澗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慘敗,監軍耶律敵烈及其子蛙哥、主帥耶律沙的兒子耶律德裏、令穩都敏、詳穩唐番等五位上將當場戰死,契丹人潰不成軍,蜂擁逃回北岸,郭進乘勢登岸,率軍疾追,繼續沖向契丹人的中軍。
契丹人全線崩潰,主帥耶律沙對部隊徹底失去控制,只能夾雜在敗兵裏向北逃命。但是郭進緊追不舍,他用事實證明了自己從開始就沒打算過固守阻擋,他要的是把契丹人趕盡殺絕!
就在這時,契丹人的第二路援軍到了,是契丹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耶律斜軫瞬間就解讀了戰場上的形勢,他作出了個明智的選擇,命令全軍收束,放過耶律沙的敗兵,然後萬箭齊發,把宋軍的攻勢遏制住。
絕不和殺紅了眼,徹底進入狀態的郭進短兵相接,爭一時之勝負。
石嶺關白馬山之戰就此結束,宋軍大獲全勝,名為阻擊,實為野戰。隔天之後,戰報傳至大宋皇帝的行營,瞬間全軍歡呼。這一戰,宋軍陣斬契丹一萬餘人,援軍變成了逃兵,而且一路北逃,不敢停歇,直到撤回了契丹境內的幽州。
公元九七九年四月,大宋皇帝趙光義禦駕親征至北漢太原城下。二月出發,四月到達,似乎慢了點,但一路之上,捷報頻傳,趙光義的每一天都走在命運的巔峰時刻。
他不斷地遣兵派將,先頭的潘美等主攻部隊不算,他自己親將的十萬大軍不算,又征發河南的鄆、濟、博、棣、澤、潞、懷、汝、華、虢等諸州軍隊及河中的晉、絳、慈、解、齊、德、曹、單、淄、衛等諸州將士趕赴太原,一時間整個中原的北部戰雲密布,軍事調動空前密集。
效果顯著,一路行軍,攻城拔寨,宋朝的軍隊像潮水一樣湧進了北漢的境內,所過之處,所有州縣完全蕩平。等到中軍大營終於出現在太原城下時,所謂的北漢,除了更北邊的汾州之外,只剩下了一座孤零零的都城。
但無論如何,它是太原城,就算失去了契丹的援軍,北漢人至少還擁有那條舉世聞名,讓柴榮和趙匡胤都抓狂的城墻。更何況,最初時潘美等人犯了個大錯誤,他們的動作還是不夠快,在圍城之前,讓一個人帶兵先闖進了城裏。
北漢天雄軍節度使,劉繼業。
又是他!潘美等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手心發癢,但也同時普遍性地腦子發木,身子發麻。不是怕他,而是太難纏了!
果不其然,連續攻城兩個月,就差像上次一樣把汾河掘開放水灌城了,可太原城墻就是死氣活樣地挺在那兒,無論如何就是不倒。直到他們很沒面子地迎來了皇帝。
趙光義把自己的大帳設在了汾河的東岸邊,從即日起巡視四城,撫慰將士。稍微休息之後,他寫了一道詔書給劉繼元,態度很親切,內容很寬松,只要劉繼元能投降,就什麽都好說。可是詔書送到了城下,城上的北漢人卻既不拒絕,也不傳送,充分體現了北漢這時的迎敵精神——裝聾作啞,非暴力不合作。
意料之中,但是過場也就此走完了。
第二天天還沒亮,趙光義決定親自上戰場,他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穿上了盔甲,先到西城來看望曹翰。一見面,曹翰死的心都有了,當初他說了什麽,全宋朝人都知道,可他現在做到了嗎?尤其是皇帝陛下沒有半句的埋怨,只有慰問、鼓勵甚至感謝……曹翰面無表情地出去了,片刻之後太原城下沸騰了,宋軍開始不計生死,全力攻城!
當天曹翰的人馬差一點就沖進了太原城裏。他的部下們蜂擁而上,天武軍校荊嗣第一個沖上了城墻,一連砍翻了好幾個北漢兵,可是代價也相當慘重,他的腳上中了好多箭,手裏拿著的家夥都砍得崩了齒。史書記載,趙光義在下面都看見了,他馬上命令荊嗣撤下來,賜給他錦袍銀帶,以示嘉獎。
但是行動還是失敗了,《宋史》仍然有所諱言,眼看城就要破了,誰會因為一位勇士負傷就停止攻擊?當年的理由只有一個——這段城墻的裏邊就是北漢的皇宮,北漢最強的士兵也一定駐紮在這裏。那是誰?
劉繼業。只能是他。
趙光義轉場,他“躬擐甲胄,蒙犯矢石,指揮戎旅”,親自來到了戰鬥的第一線,有人勸他留神安全,他的回答是:“將士爭效命於鋒鏑之下,朕豈忍坐視!”
宋軍士氣大振,“人百其勇,皆冒死先登”。而且這時,宋朝經趙匡胤一生所積攢下來的軍備力量充分發揮了威力,當時宋軍隨行的“控弦”之士達到了數十萬,每次發給他們的箭有數百萬之多,而且命令他們必須“頃刻而盡”。
就這樣,射手們列陣在趙光義的馬前,“蹲甲交射”,其效果達到了太原城頭“城無完堞、矢集如猬”。
這還不算完,趙光義巡行四城,走過之後,城上的北漢人都嚇得面無人色。只見在趙光義的馬前,有數百個軍校前導,他們“袒裼鼓譟”,意態豪雄,把隨身佩帶的刀劍拋向了空中,只見白刃飛舞,滿空刀劍,這些人卻反而跳了起來,左右承接,曲盡其妙,殺人的兇器在這些人的身上不過都是玩物!
但盡管如此,太原城仍然不破,它在數十萬人的瘋狂攻擊之下巍然屹立,讓宋朝人無可奈何。
時間進入了五月份,宋軍的攻擊力度再次加大,達到了整月連續攻擊,不分晝夜的程度。到了月末的二十九日(己卯朔),趙光義在夜間來到了太原城的西南角,集結重兵急攻,到了快天亮的時候,太原城的外城——羊馬城終於陷落了。宋軍正要一鼓作氣沖進內城,卻發現突然間城門開了,一群北漢人沖了出來——是反攻!
殺紅了眼的宋軍沒有絲毫的遲疑,他們直接殺了過去,把這些敢於出城迎戰的北漢人全都砍了腦袋,而且拿到了趙光義的馬前請功。可就在這時,一件讓他們萬分不解的事情發生了。只見太原城頭上突然出現了很多的人影,一陣刀起刀落之後,一大堆人頭被扔了下來。
撿起一看,全是女人和孩子。
事後才知道,沖出城來的是北漢的宣徽使範超,那是來投降的!可是時機和火候都沒掌握好,不僅自己被宋朝人殺了,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被劉繼元砍了示眾……但是大勢已去,極限到了,之前無數的史實都可以證明,沒有任何一座城池是永遠都不會被攻破的。
隔天之後,五月三十一日,宋軍改攻太原城的西北角,這一次北漢人學乖了,北漢的軍隊首腦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投降成功;六月一日,趙光義發出了勝利宣言——明天中午,我們進城去吃飯!(翌日重午,當食於城中);到了第二天,公元九七九年六月二日,一切的終結點到了。
這一天,宋軍數十萬的士兵集結到了太原城的南面,他們瘋了,已經整整半年了,沒日沒夜的強攻讓人心力交瘁忍無可忍,就是這座該死的太原城,前前後後讓多少人死在它的腳下!該結束了,“士奮怒,不可遏”,宋朝的軍隊不顧一切地沖向了太原城的城頭!
緊跟著發生的事情,讓最渴求勝利的趙光義都驚呆了,以至於他下令馬上後退。因為他害怕他的士兵沖進城之後會大開殺戒屠城(上恐屠其城,因麾觽少退)……
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劉繼元投降了,太原城終於陷落,而大宋第二任皇帝趙光義在動用舉國軍力,耗時半年,並且擊退強敵契丹的情況下,終於創造了歷史。
不,是他結束了歷史——五代十一國終於徹底成了歷史,從唐末的黃巢起義開始,不斷分裂衍變的中華大地終於重新結成一體。
當天數十萬人的歡呼聲一定震古爍今,響徹雲霄,但很顯然,其中絕大部分的人都只感到了如釋重負。仗,終於打完了,可以回家了……不知道他們看沒看到正在接受歡呼的陛下的神色,那有幾分是滿足,又有幾分是更大的躊躇滿志。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畢竟人人都生而苦鬥,誰會去管別人的生死。
尤其是趙光義,他聽到回報的時候,連眉頭都沒皺一下,他在想著真正讓他興奮的事——男人的事業。其他的都不過是些玩物而已,包括李煜的老婆。
一個問題在折磨著他,真是又幸福又煩惱——他現在還要再做點什麽?這可真得慢慢地咀嚼享受啊,他需要功業,需要勝利,需要不斷更新完善自己的高大形象,那麽,他就需要下一個敵人。
趙光義在高大幽深的宮殿深處,默默地把頭轉向了北方,他的目光精亮而深邃,北方讓他充滿了渴望——北漢。
這個敵人妙不可言,首先它是最後一塊骨牌了,只要加上它,局面就十全十美;第二,這個敵人可真強,誰都記得,它經過了什麽樣的打擊,可就是一直都沒有倒下去。
這個時代曾經有過的神話,那個鋒芒利刃、戰無不勝的柴榮,還有拓地萬裏、橫掃天下的趙匡胤,不管他們怎樣強,甚至親自攻擊,北漢都巍然不墜,直到今天。那麽換到他呢?
趙光義再也遏制不住亢奮的心態,他站了起來,在帝國的中心睥睨四顧,在無人時向自己發問——難道你能不做點什麽嗎?現在每個人都對你畢恭畢敬,俯首帖耳,似乎你真的至高無上了,可你做到的哪一件事是你自己本身的能耐呢?每件事都仍然記在你哥哥的功勞簿上!
接管天下嗎?這誰做不到?漳、泉歸地,吳越獻土嗎?可要是非得出兵才能收服他們,那就是你天大的笑柄!
每個人都在背後恥笑著你,這些難道你就真的都不知道嗎?!
趙光義為之憤怒,但也為之更加冷靜。歷史證明,他的頭腦絕對清醒,他找來了帝國第一軍人樞密使曹彬,像閑談一樣問了一個問題——曹彬,你說說看,以前的周世宗柴榮以及我朝的太祖皇帝,都曾經親征太原,但都打不下來。是什麽原因?是城墻太高太厚,根本就不可能攻破嗎(豈城壁堅完,不可近乎)?
曹彬搖頭,就事論事——不是,周世宗時,史彥超兵敗石嶺關,軍心震恐,只能退兵;太祖時,屯兵的地點選在了甘草地裏,軍人水土不服拉肚子,所以沒法不撤。不關城墻的事。
趙光義再問——“我今舉兵,卿以為何如?”
曹彬瞬間緊張,他突然明白了事情有多重大。他凝聚精力,深思再三,說出了下面這段被後世人罵得狗血淋頭的話——“國家兵甲精銳,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
趙光義一聽哈哈大笑,然後“帝意遂決”,北伐的事就這樣定下來了。
曹彬說錯了什麽嗎?或許因此而罵他的人都是諸葛亮吧,不過都是事後型的。
與北漢相比,甚至與契丹相比,這時的宋朝難道稱不上是“兵甲精銳”嗎?更重要的是,難道就要讓北漢一直存在下去嗎?
事實上,從趙光義剛剛即位時起,他的心裏就有一個龐大的,足以震驚當世的計劃。為了實現它,他不止一次地在繁忙的公務中抽出身來到軍營裏,親自指揮軍隊操練,現場觀看新設計的攻城器械。但那時他必須忍耐,他很想對天下人說——我有一個夢想,我要讓你們都知道……但是打住,從青年時起就站在權力之巔的趙光義早就知道怎樣去說,更明白怎樣去做了。直到兩年過後,他真正掌握了這個國家,他才把這個夢想的第一個步驟告訴了他的部下。
征討北漢。
結果不出所料,有人反對,規模之大居然是整個中書省,即全體宰相。他們以首輔薛居正為首,旁征博引,論述北漢是打不得的。
首先是當年柴榮的例子,北漢只需要堅壁清野,再加上契丹的援軍,就足以獨立;接下來是趙光義哥哥的例子,話語變得微妙,但以趙光義的智慧足以聽懂。他的宰相們在暗示,連神威顯赫的趙匡胤親征都做不到的事,你趙光義憑什麽說行呢?
趙光義平靜地聽著,直到薛居正給他鋪好了不至於太過丟臉的臺階:陛下,北漢已經“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為患”,而且它的人口也快被先帝遷光了,還有什麽必要一定要攻打它呢?
趙光義冷冷地問:那麽,你們想過沒有,先帝為什麽要破契丹、遷人口呢?
宰相們愕然。
趙光義的回答讓他們徹底低下了頭:正是為了今天!“朕計決矣!”討論結束。
就這樣,公元九七九年,宋太平興國四年元月,宋朝皇帝趙光義下令征討北漢。
他沒有像柴榮或者他的哥哥趙匡胤那樣,采取純粹的軍事行動,也就是說,他沒有派出軍隊突然襲擊北漢,來達到最好的戰術效果,而是先派出太子中允張洎、著作郎句中正出使高麗,通報宋將北伐。
這是在做什麽?難道那時的高麗特別強大,都到了能威脅宋朝軍隊的程度了嗎?所以開戰之前要先打個招呼?開玩笑,趙光義在敲山震虎,他真正的目標還是契丹。
在別人眼裏,契丹是狼蟲虎豹,契丹意味著死亡和擄掠,但在趙光義的眼裏,他只知道自己是一團在太陽下面熊熊燃燒的火焰,“炅”,他深信自己對得起這個名字。只不過,這時他還遠遠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人,有那麽大的志氣是好事嗎?
但是歷史證明,當時的契丹人真的坐不住了,他們的國王派來了使者詢問——“何名而伐漢也?”
註意,只是詢問,而不是警告,似乎他們只敢問一個理由,像當年的耶律德光那樣對中原的國君大呼小叫的日子已經過去太久太久了。
相反趙光義的回答極其強悍有力:“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故;不然,惟有戰耳!”
多麽強硬,這是自從唐代中葉以後,從來都沒有出自過中原皇帝之口的上位式的話語了。
當年的契丹使者愕然,接著就乖乖地回去了。回顧歷史,這時的契丹對宋朝的態度至少是敬畏的,柴榮和趙匡胤給他們的震撼還沒有過去,趙光義自登基以來更是以一個超強者的姿態存在著。《遼史》裏清楚地記載“……趙炅自立……”他自立為皇,綏服南方,把國內所有權柄都加於己身,這些,都讓契丹人深深地顧忌。
他們尊重強者。一切的跡象都表明,趙光義是一個比他哥哥趙匡胤還要強得多的強者!
強者說過的每一句話都是算數的,契丹人的使者還在回家的路上,宋朝的軍隊已經殺進了北漢的國境。
最先沖進去的是雲州觀察使郭進。郭進揮軍疾進,方向卻偏離了北漢的都城太原很遠。他奔向了太原城的東北方,一百二十餘裏開外的石嶺關,那裏才是他的目的地。
石嶺關,是並、代、雲、朔等四州的要沖之地,契丹人如果援助北漢,這裏就是必經之路。而他現在的實際差遣職位就是石嶺關都部署,任務就是把這道大門死死地關住。
任務重大,郭進卻一邊跑路一邊偷著樂——潘美、曹翰、劉遇,你們這幫孫子,老子給你們關門望風去,可你們到底誰去幹什麽,都爭出結果了嗎?
事情是這樣的,這一年的元月,趙光義下令,命宋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率領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彰德節度使李漢環、桂州觀察使曹翰、彰信節度使劉遇等四將進攻北漢的都城太原。
本來很簡單,計劃是直接沖到太原城下,然後四面攻城,按照職位的分配是崔彥進攻東城、劉遇攻西城、李漢環攻南城,剩下的北城是曹翰的。但是曹翰不幹了,他的職位不過是觀察使,東西南北,只配選最尾,可他卻對三位節度使一陣冷笑,然後他選定了劉遇:你不行,把西城交給我!
這就是曹翰的要求。話一出口,舉座皆驚,劉遇更是大怒,這是對他從頭到腳的蔑視,再沒有比這更傷人的了!因為誰都知道,太原的皇宮就在西城,相應地那裏的防禦體系最強,上幾次攻打時,局面險惡,死的人遠遠超過了其他三面。按理說的確應該派最強的人去攻打,而曹翰之強,在當時的宋軍名列前茅,不說別的,你們屠過城嗎?曹翰就屠過!
但劉遇不能讓步,這不僅僅關系到事後功勞的大小,更是一個軍人的起碼尊嚴。宋朝的兵將,至少在這時,是以做一個強者為榮的。
兩不相讓,最後趙光義出面,他擔心將帥不和,但更珍惜曹翰的驍勇--“卿智勇無雙,城西面非卿不能當也”。
西城歸曹翰。
就是這樣,宋朝的軍隊別管是為了戰勝後的貪婪,還是軍隊裏的好鬥血性尚存,他們爭著搶著殺進了北漢的國境。
兵派出去了,剩下的還應該再做什麽?似乎是等待,就像當年的趙匡胤一樣,坐鎮國都,靜等著前線傳回來捷報。但這時的趙光義另有想法。
他反覆思量兩個選擇。
第一,他學他的哥哥,靜等。事實上這也是最好,也最正常合理的方法。試想,他現在派出去的人,都是他哥哥當年的得力部下,就是這些人在實際操作中,為宋朝削平了後蜀、南漢、南唐等國家。事隔不過三年而已,他仍然可以相信他們的戰鬥力。只要後勤保障充足,相信無論怎樣,他們都會給他一個差不多的結果。
那麽就這麽辦嗎?
趙光義細如毫發的心靈裏分厘必較,他清醒地認知到,不能這樣。很簡單,坐鎮國都,靜等勝利,那不是每一個國君都有資格享受的待遇。他的哥哥之所以能那樣,是因為之前勇冠三軍,把前半生都扔進了軍隊裏並且戰無不勝,才得到了遙控指揮軍隊的權力。要不然,想一下當年的劉承祐,他為什麽就不能指揮郭威的軍隊?還有為什麽剛剛上任的柴榮會被部下公然背叛?
趙光義知道自己此前從來沒有上過戰場,沒有任何軍功,軍人們可以為了軍餉和人質的威脅而服從他,但那是在平時,上了戰場呢?
而趙光義絕不允許有任何事情脫出他的掌控範圍。更何況,在他的心中,還有那個從來不曾告訴過別人,尤其是不能在這時告訴任何人的偉大計劃。
所以,他只能選擇第二。
禦駕親征。
其實這樣做的理由也很充分,北漢人有多難纏,整個宋朝都知道。想當年神武英明的太祖皇帝都要親征,何況是別人?一想到這裏,趙光義的心跳就加速了,“太祖皇帝都要親征”,但仍然沒有拿下,那麽如果我拿下了北漢呢?
我就會成為什麽?!
目標遠大,但相應的過程就會加倍兇險艱難,已經四十一歲的趙光義極其善於控制自己,他馬上就平靜了下來,提醒自己應該開工做事了。
北伐的先頭部隊在元月出發,大宋皇帝趙光義在當年的二月份,就親率10萬大軍從開封起程,自將中軍,沖入北漢境內。
鐵甲鏗鏘,馬鳴蕭蕭,龐大的軍團向北方運動。行進在行列中的每一個戰士,包括皇帝趙光義本人,他們都知道嗎?能夠想象嗎?他們自己正在做著什麽。
在公元九世紀,作為世界中心的東亞,已經形成了近半個多世紀的格局馬上就要因為他們而發生劇烈的碰撞轉化,千萬年不斷衍化遷移的種族,千萬年不斷流血爭搶的生存土地,就要再流盡千百萬人的鮮血來覆蓋塗抹它們!
那是因為一個種族的長久期盼,還是僅僅因為一個人的夢想?
郭進率軍直撲石嶺關,在石嶺關與引進使、汾州防禦使田欽祚(三千打六萬的那位英雄)會合,兩人稍微合計了一下,就辦了一件壞事。
趙光義的中軍正在行進中,突然接到了前方的戰報,郭進已經擊破了北漢的西龍門寨,僅生擒的俘虜就抓了一千多個,沒殺,全都送到了皇帝的中軍行營裏,開門大吉,向全軍獻俘!
全軍士氣大震,前方的郭進卻沖出了石嶺關,繼續向東北方疾進,晝夜兼程,一百四十餘裏之後,到達了胡漢交界處的白馬山。
白馬山,在太原城東北二百六十餘裏處,旁有木馬水,山上有白馬關,是石嶺關外圍的戰略要地。郭進與田欽祚分工,由田欽祚在石嶺關堅守,作為第二道屏障關隘,而他絕不要單純的防禦,他要前進到白馬山主動迎敵,殲敵於國門之外!
很快他就遇到了他的敵人,契丹人是突然出現的。他們“間道進至白馬山”,領軍的人規格極高,竟然是契丹的南院宰相耶律沙。
《遼史》記載,這一年,契丹人為了保住北漢這道南邊的防線,先派出了南院宰相耶律沙為主帥,冀王耶律敵烈監軍的龐大軍團,緊跟著又命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軍接應,再令左千牛衛大將軍韓讬、大同節度使耶律善補為本路軍南援。
三路大軍,層層推進,互為救援,唯恐有失。
契丹人為什麽要這樣重視?這樣小心?這次救援北漢的軍隊,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年阻止趙匡胤親征北漢時契丹人的兵力,這樣的謹慎已經帶著濃重的恐懼意味。
要換位思考,北漢是宋朝北面的釘子,是阻止漢人奪回燕雲十六州的障礙,而對於契丹人,北漢就是阻止宋軍北伐的第一道防線,更加是絕對不容有失的!
公元九七九年三月,北方苦寒,仍是嚴冬,宋軍負責阻擊契丹援軍的郭進將軍,在塞外白馬山上與胡人野外相遇,兩軍相接,中間只隔了一條水流湍急的大澗。
沒有城池,沒有援軍,郭進要向稱雄野戰已近半個世紀之久的契丹鐵騎挑戰,來吧,就從這時開始,揭開了宋、遼之間近二十年的連番血戰!
兩軍相遇,郭進突然穩定下來,先前的百裏奔襲,風卷殘雲,一下子瞬間靜止。他率軍駐立在大澗的南邊,面對對岸越聚越多的契丹士兵不動聲色。
對岸的契丹人卻不習慣等待,這不是契丹騎兵的傳統,尤其是他們的監軍——冀王耶律敵烈,漢人的監軍們往往遏制士兵們的戰鬥力,可耶律敵烈的求戰欲望卻比主帥耶律沙還要強。他不顧耶律沙的反對,命令立即進攻,並且率領自己的兒子耶律蛙哥親自充當先鋒。
監軍代表著皇帝,契丹主帥耶律沙只能聽令。就這樣,白馬山上短暫的寂靜被突然打破,契丹鐵騎縱馬躍入了深冬時節冰冷的山澗裏,向對岸的宋軍沖去。鐵蹄濺水,鋼刀出鞘,他們以為宋軍會像以往的那些漢人軍隊一樣向後退卻,但他們萬萬沒有料到,他們僅僅才到達了山澗的中游,對岸的宋軍就突然間躍入了水中,像他們一樣無視冰冷刺骨的寒水,沖殺了過來!
第一場血戰爆發在山澗之中,郭進以淩駕於契丹人之上的勇猛率部廝殺,混戰的結果是契丹人在山澗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慘敗,監軍耶律敵烈及其子蛙哥、主帥耶律沙的兒子耶律德裏、令穩都敏、詳穩唐番等五位上將當場戰死,契丹人潰不成軍,蜂擁逃回北岸,郭進乘勢登岸,率軍疾追,繼續沖向契丹人的中軍。
契丹人全線崩潰,主帥耶律沙對部隊徹底失去控制,只能夾雜在敗兵裏向北逃命。但是郭進緊追不舍,他用事實證明了自己從開始就沒打算過固守阻擋,他要的是把契丹人趕盡殺絕!
就在這時,契丹人的第二路援軍到了,是契丹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耶律斜軫瞬間就解讀了戰場上的形勢,他作出了個明智的選擇,命令全軍收束,放過耶律沙的敗兵,然後萬箭齊發,把宋軍的攻勢遏制住。
絕不和殺紅了眼,徹底進入狀態的郭進短兵相接,爭一時之勝負。
石嶺關白馬山之戰就此結束,宋軍大獲全勝,名為阻擊,實為野戰。隔天之後,戰報傳至大宋皇帝的行營,瞬間全軍歡呼。這一戰,宋軍陣斬契丹一萬餘人,援軍變成了逃兵,而且一路北逃,不敢停歇,直到撤回了契丹境內的幽州。
公元九七九年四月,大宋皇帝趙光義禦駕親征至北漢太原城下。二月出發,四月到達,似乎慢了點,但一路之上,捷報頻傳,趙光義的每一天都走在命運的巔峰時刻。
他不斷地遣兵派將,先頭的潘美等主攻部隊不算,他自己親將的十萬大軍不算,又征發河南的鄆、濟、博、棣、澤、潞、懷、汝、華、虢等諸州軍隊及河中的晉、絳、慈、解、齊、德、曹、單、淄、衛等諸州將士趕赴太原,一時間整個中原的北部戰雲密布,軍事調動空前密集。
效果顯著,一路行軍,攻城拔寨,宋朝的軍隊像潮水一樣湧進了北漢的境內,所過之處,所有州縣完全蕩平。等到中軍大營終於出現在太原城下時,所謂的北漢,除了更北邊的汾州之外,只剩下了一座孤零零的都城。
但無論如何,它是太原城,就算失去了契丹的援軍,北漢人至少還擁有那條舉世聞名,讓柴榮和趙匡胤都抓狂的城墻。更何況,最初時潘美等人犯了個大錯誤,他們的動作還是不夠快,在圍城之前,讓一個人帶兵先闖進了城裏。
北漢天雄軍節度使,劉繼業。
又是他!潘美等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手心發癢,但也同時普遍性地腦子發木,身子發麻。不是怕他,而是太難纏了!
果不其然,連續攻城兩個月,就差像上次一樣把汾河掘開放水灌城了,可太原城墻就是死氣活樣地挺在那兒,無論如何就是不倒。直到他們很沒面子地迎來了皇帝。
趙光義把自己的大帳設在了汾河的東岸邊,從即日起巡視四城,撫慰將士。稍微休息之後,他寫了一道詔書給劉繼元,態度很親切,內容很寬松,只要劉繼元能投降,就什麽都好說。可是詔書送到了城下,城上的北漢人卻既不拒絕,也不傳送,充分體現了北漢這時的迎敵精神——裝聾作啞,非暴力不合作。
意料之中,但是過場也就此走完了。
第二天天還沒亮,趙光義決定親自上戰場,他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穿上了盔甲,先到西城來看望曹翰。一見面,曹翰死的心都有了,當初他說了什麽,全宋朝人都知道,可他現在做到了嗎?尤其是皇帝陛下沒有半句的埋怨,只有慰問、鼓勵甚至感謝……曹翰面無表情地出去了,片刻之後太原城下沸騰了,宋軍開始不計生死,全力攻城!
當天曹翰的人馬差一點就沖進了太原城裏。他的部下們蜂擁而上,天武軍校荊嗣第一個沖上了城墻,一連砍翻了好幾個北漢兵,可是代價也相當慘重,他的腳上中了好多箭,手裏拿著的家夥都砍得崩了齒。史書記載,趙光義在下面都看見了,他馬上命令荊嗣撤下來,賜給他錦袍銀帶,以示嘉獎。
但是行動還是失敗了,《宋史》仍然有所諱言,眼看城就要破了,誰會因為一位勇士負傷就停止攻擊?當年的理由只有一個——這段城墻的裏邊就是北漢的皇宮,北漢最強的士兵也一定駐紮在這裏。那是誰?
劉繼業。只能是他。
趙光義轉場,他“躬擐甲胄,蒙犯矢石,指揮戎旅”,親自來到了戰鬥的第一線,有人勸他留神安全,他的回答是:“將士爭效命於鋒鏑之下,朕豈忍坐視!”
宋軍士氣大振,“人百其勇,皆冒死先登”。而且這時,宋朝經趙匡胤一生所積攢下來的軍備力量充分發揮了威力,當時宋軍隨行的“控弦”之士達到了數十萬,每次發給他們的箭有數百萬之多,而且命令他們必須“頃刻而盡”。
就這樣,射手們列陣在趙光義的馬前,“蹲甲交射”,其效果達到了太原城頭“城無完堞、矢集如猬”。
這還不算完,趙光義巡行四城,走過之後,城上的北漢人都嚇得面無人色。只見在趙光義的馬前,有數百個軍校前導,他們“袒裼鼓譟”,意態豪雄,把隨身佩帶的刀劍拋向了空中,只見白刃飛舞,滿空刀劍,這些人卻反而跳了起來,左右承接,曲盡其妙,殺人的兇器在這些人的身上不過都是玩物!
但盡管如此,太原城仍然不破,它在數十萬人的瘋狂攻擊之下巍然屹立,讓宋朝人無可奈何。
時間進入了五月份,宋軍的攻擊力度再次加大,達到了整月連續攻擊,不分晝夜的程度。到了月末的二十九日(己卯朔),趙光義在夜間來到了太原城的西南角,集結重兵急攻,到了快天亮的時候,太原城的外城——羊馬城終於陷落了。宋軍正要一鼓作氣沖進內城,卻發現突然間城門開了,一群北漢人沖了出來——是反攻!
殺紅了眼的宋軍沒有絲毫的遲疑,他們直接殺了過去,把這些敢於出城迎戰的北漢人全都砍了腦袋,而且拿到了趙光義的馬前請功。可就在這時,一件讓他們萬分不解的事情發生了。只見太原城頭上突然出現了很多的人影,一陣刀起刀落之後,一大堆人頭被扔了下來。
撿起一看,全是女人和孩子。
事後才知道,沖出城來的是北漢的宣徽使範超,那是來投降的!可是時機和火候都沒掌握好,不僅自己被宋朝人殺了,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被劉繼元砍了示眾……但是大勢已去,極限到了,之前無數的史實都可以證明,沒有任何一座城池是永遠都不會被攻破的。
隔天之後,五月三十一日,宋軍改攻太原城的西北角,這一次北漢人學乖了,北漢的軍隊首腦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投降成功;六月一日,趙光義發出了勝利宣言——明天中午,我們進城去吃飯!(翌日重午,當食於城中);到了第二天,公元九七九年六月二日,一切的終結點到了。
這一天,宋軍數十萬的士兵集結到了太原城的南面,他們瘋了,已經整整半年了,沒日沒夜的強攻讓人心力交瘁忍無可忍,就是這座該死的太原城,前前後後讓多少人死在它的腳下!該結束了,“士奮怒,不可遏”,宋朝的軍隊不顧一切地沖向了太原城的城頭!
緊跟著發生的事情,讓最渴求勝利的趙光義都驚呆了,以至於他下令馬上後退。因為他害怕他的士兵沖進城之後會大開殺戒屠城(上恐屠其城,因麾觽少退)……
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劉繼元投降了,太原城終於陷落,而大宋第二任皇帝趙光義在動用舉國軍力,耗時半年,並且擊退強敵契丹的情況下,終於創造了歷史。
不,是他結束了歷史——五代十一國終於徹底成了歷史,從唐末的黃巢起義開始,不斷分裂衍變的中華大地終於重新結成一體。
當天數十萬人的歡呼聲一定震古爍今,響徹雲霄,但很顯然,其中絕大部分的人都只感到了如釋重負。仗,終於打完了,可以回家了……不知道他們看沒看到正在接受歡呼的陛下的神色,那有幾分是滿足,又有幾分是更大的躊躇滿志。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