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啊……天殺的城墻 (2)
關燈
小
中
大
該太長吧,不過是一揮手。但是郭無為的自殺就比較詭異,劍和脖子之間似乎非常的遙遠,遠到了容許他的皇帝劉繼元走下了臺階,再接近他,還有充裕的時間奪下他的劍,再拉著他走回主席臺。這期間,他居然一直都活著。
所以,他才能接著說出來下面這句在正史裏都能查出來的話——幹嗎要拿一座孤城來對抗百萬雄師?(奈何以孤城抗百萬之師乎)聲音據說是相當的響亮,足以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聽清。
郁悶吧?這就是劉繼元跟他死去的哥哥劉繼恩請臣子們喝酒的結果,一個在酒局之後被郭無為要了命;一個在開喝之前被郭無為攪了局。但就是這樣,郭無為卻仍然還是北漢的宰相!
就在這個時期,局勢突然變化,無論是趙匡胤還是劉繼元,他們的目光都突然轉向了北方。契丹……無論你是喜歡它,還是憎恨它,都絕對無法抹殺它的一個重要的國家性格——守信,尤其在它答應出兵攻擊的時候。
契丹人來了,他們突然從石嶺關出現,殺向了自後周世宗皇帝柴榮之後最強勢的皇帝趙匡胤。那麽趙匡胤會是誰?是被契丹輕易滅國的石重貴、李從珂,還是大敗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後唐莊宗皇帝李存勗?
沒有人知道,但是世界很快就會都知道……
公元969年,註定了是一個刀兵四起,兇殺惡鬥的年頭,首先天時就不正。趙匡胤在2月份起兵時,被突如其來的暴雨摁住,一連洗了十八天的冷水澡。而剛到了4月,山西境內的天氣竟然熱得連單衣都穿不住了。
當趙匡胤接到契丹人殺過來的消息時,他正手裏把玩著一把出了鞘的寶劍,赤著頭光著腳,坐在汾河的岸邊,看著他的大兵們在岸邊忙碌。這時候他完全恢覆了一個軍人的形象和本能,其心情和狀態只能用一個字來概括形容,爽!
熱辣辣的陽光直射下來,照在他白皙細膩的腳部皮膚上……真是久違了,酷烈的陽光和冰冷的刀劍,還有身邊一大群一大群和他一樣赤膊精壯的士兵,這些才是他生命核心裏不可或缺的東西。而那些唧唧歪歪的腐儒酸丁,這時候終於離他遠一點了……想想吧,他曾在一個又悶又熱的夏天晚上,在便殿接見大臣,就因為沒穿正經禮服,那位仁兄就死活不進殿說事,直到他穿戴整齊,才勉強進門。
老天在上,那怎麽會是一個活人的生活?
重回戰場,生命重新變得酷烈而狂放,就在這時,他得到了他真正的敵人,契丹人來襲的戰報。突然之間,汾河河畔的風冷得讓人發抖,每一個記憶力健全的人,都會在腦海裏浮現出近五十多年來,漢人在契丹的鐵蹄鋼刀下血肉橫飛的慘狀。不錯,他們都是精銳的戰士,但是精銳到什麽程度?能強過後周柴榮時期的猛將史彥超嗎?
史彥超,就是在柴榮攻打太原時,阻截增援北漢的契丹人陣亡的。
那麽現在軍中還有誰?慕容、韓、石、高這些威名赫赫的百戰良將都不在這裏,唯一叫得響的名字就是趙匡胤本人。他自己在親征中降格為將,親自帶兵迎上去嗎?
趙匡胤在汾河岸邊緩緩地站了起來,手裏仍然提著那把出鞘的利劍,發出了指令——宣何繼筠。
何繼筠,字化龍,祖籍太原,其父為後周大將何福進。有宋之後,官封建武軍節度使,為人深沈不茍言笑,在趙匡胤這次在汾河邊上突然宣召他之前,他已經戍邊近二十年。這次契丹人入侵的路徑石嶺關,正是他的防區。
歷史記載,趙匡胤把他叫來之後,兩人秘密地商議了一會兒,說了什麽沒人知道。然後何繼筠就領兵出發。當時天很熱,趙匡胤命人特意做了一碗麻醬粉,親手遞給了何繼筠,只說了一句話——明天中午,我等你的好消息!(翌日亭午,俟卿捷奏至也!)
面對皇帝特殊的榮寵,何繼筠仍舊沈默寡言,他接過碗來,幾口吃完,就此領兵出戰。但讓人目瞪口呆的是,他領出去的兵居然只有幾千人!
最折磨人的就是等待,這一夜無比的漫長。宋軍和城裏的北漢人刁鬥相聞,卻再沒心情顧及眼前的敵人。他們都在盼望著北方的戰果。只不過區區百裏開外,卻牽動著整個的戰局走向。
到了第二天,連趙匡胤本人都沈不住氣了,臨近午時,他親自登上了高坡向北方遙望——勝負到底如何?
其實這時候每個人都清楚了,不管勝負怎樣,戰局都已經註定有了結果,遙望沒有意義了,所應該做的,只有兩件事。一,準備慶功大宴,犒勞勝利歸來的何繼筠;二,就是馬上向北集結隊伍,準備迎擊馬上就會到來的契丹!
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麽是理智的。
但每一個人還是向北遙望。終於,北方出現了一個黑影,那是個疾馳的騎兵,由遠及近,但還是看不清楚。趙匡胤再也無法忍耐,他命令迎上去,馬上問出消息。
鐵騎飛掠,片刻之後全軍歡呼!
勝利——!難以置信的輝煌勝利——!何繼筠在石嶺關列陣,在陽曲縣之北與契丹遭遇,一場激戰,居然生擒契丹武州刺史王彥符、俘虜百餘人、戰馬七百餘匹,另外還帶回了一千多顆契丹的人頭。
來報捷的那個騎兵是何繼筠的兒子何承睿,他帶回了勝利的消息,但也帶來了他父親的憂慮。就在全軍的歡呼聲中,他向皇帝悄悄地報告,有另外一支契丹軍隊正從定州方向來襲,雖然離太原還遠,但是一定要註意。
緊張過後的趙匡胤微微一笑,似乎他並不在意。果然,只是十幾天之後,就又有捷報傳來,他當年的義社十兄弟之一,曾任禁軍殿前都指揮使的韓重赟在定州方向重創來犯的契丹人,不僅將對方擊敗,還徹底將之逐出漢地。
至此,援助北漢的契丹軍隊還沒有到達太原城下,就被宋軍趕回了本國。戰爭的重點重新回到了太原城下,趙匡胤和他的士兵們的信心空前地高漲,他們後撤騰出了一塊幹凈的開闊地,在那兒把石嶺關帶回來的一千餘顆契丹人的人頭整齊碼放,讓城上的北漢人看得清清楚楚。
怎麽樣?投降嗎?還不?
趙匡胤輕輕地搖了搖頭,有時候堅定和固執真的很像。那好吧,他傳令給陳承昭,我不是早就在這兒駐紮了一千多萬名的精兵嗎?派他們上場吧……
汾河,前面提過的在太原城邊靜靜流過的黃河第二大支流,隨著趙匡胤的一聲令下,突然之間向北漢人露出了猙獰的面目。
一聲巨響之後,汾河改道了,只在片刻之後,太原城就變成了一片汪洋。
這就是趙匡胤的那一千萬精兵,請重溫那天陳承昭向趙匡胤所說的那句原話——“陛下自有千萬精兵在左右,何不用也?”
自古引水灌城,威力何止勝過千萬之兵?
負責此項水利工程的陳承昭顯然是位行家裏手,他從趙匡胤站在高坡上縱聲大笑那天起,就一直在修築堤壩,囤積洪水,這時候郁積多時的洪水突然破堤沖出,水勢強大到了一下子就把太原南城的一段城墻沖倒。
糟了,哪裏出事不好,非得是南城……那裏是猛人黨進的地盤。黨進一見大喜,真是喜從天降,這明明是老天照顧他,讓他去立頭功!
他招呼手下的大兵跳上了早就預備好的小船,直奔城墻的缺口。這時候的事情就需要有創造性的頭腦才能理解並實施的了。首先,劃著小船就能進太原,這在以前能想象嗎?再次,這個時候還有人能相信北漢的都城不會就此陷落嗎?
常識告訴我們,兩者都不會。可是現在黨進已經真的率兵操舟殺到了城墻的缺口,但是他馬上就被一陣空前密集的箭雨給射了回來。回來之後,黨進就變得有些神情恍惚,剛才是真的嗎?連契丹人都被打敗了,城墻也被沖塌了,北漢人還在頑抗?剛才這陣箭雨是不是幻覺?
為了證明,他再次發起進攻,然後就有了第三次、第四次……直到他惱羞成怒,一把火把太原的南城門給點著了。我就不信這個邪了,一個通道不行,我再開一個行不行?之後的情景相當罕見壯觀,為血腥的戰場塗上了一層絢爛迷人的美妙色彩,只見一片汪洋大水之中火光沖天而起,水火相映,晶紅蔚藍。太原城的南城門就此慢慢倒塌。
成群結隊的宋軍往南城集結,連趙匡胤本人也親自督戰。北漢人會射箭,那很好,趙匡胤命令把攻城用的強弓硬弩安裝到小船上,舉起大盾牌,劃到城墻邊,抵近射擊,先把北漢的射手全部消滅搞定,然後第二梯隊馬上沖上去搶占城墻。
再下面的,就可以是列隊歡迎皇帝進城了……
按說這樣的命令和步驟都非常正確吧,應該管用了。可是歷史再一次證明,勝利有時就是不講道理的。它就像愛情,要有驚喜,才會刺激。而刺激趙匡胤的事一件接一件地發生了。
箭來箭往,沒完沒了,宋軍裏的猛人們再也按捺不住,先是內外馬步軍都軍頭王廷義惡性勃發,抓過一面大鼓,一頓狠敲,之後把盔甲一把扯掉扔到一邊,跳上小船直奔城墻,結果對面滿天飛蝗一般的箭雨中,一箭正中他的腦袋……下一個是更加有名的殿前都指揮使都虞侯石漢卿,這時的宋軍是極其勇悍的,面對危險,每個人都敢像當年趙匡胤跳下壽州城的護城河時那樣對著死神齜牙。但他的結果和王廷義一樣,中箭之後栽下了船,被洪水沖走淹死。
主將如此,士兵的傷亡可想而知了,可緊接著就發生了一件更驚人的事。這時太原城裏也都是水了,突然在水裏漂出了一個空前巨大的草堆!這草堆一邊抵擋著宋軍射過來的箭,一邊緩緩推進,宋朝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草堆居然把城墻的豁口給堵住了!
在當年汾河的滔滔洪水之中,宋朝的士兵們漸漸地冷卻了,一個不祥的預感在他們心底裏慢慢地升起。太原城,難道真的沒法攻破了嗎?
但這是城墻外的哀嘆,很像是富得流油的財主對更大的財富流口水。可城裏面的人呢?生,還是死?已經到了必須選擇的時候。
危難之中,才顯出了真正的勇敢。前武當山真人,現任北漢宰相郭無為大人突發神勇,他越眾而出,向劉繼元請命——單純的防守終定了失敗,請給我一千精兵,我要出城向宋軍挑戰!
這真是空前的勇敢,但每個人的心裏都有答案。能贏嗎?一千個士兵就想打退趙匡胤?守城的兵力本就不夠了,還要再浪費嗎?可不知道劉繼元是怎麽考慮的,他居然同意了。還派出了太原城裏最強的將領,劉繼業和郭守斌一起陪著郭無為出戰。
出戰選擇在一個標準的偷襲之夜,史稱“夜雨晦冥”,北漢國王劉繼元親自登上太原城北的延夏門送這些勇士出城,而且久久不願離去。郭無為帶著人馬出了城,走到北橋,他停下了馬,他要所有的戰將都到他身邊來,說有機密的事要和他們商量。
事情很反常,他要說什麽?要來個戰前動員,還是計劃有變?但不管怎樣,宰相大人被尷尬地晾在了隊伍的最前方。
“劉繼業,劉繼業呢?”他叫。
劉繼業遠遠地回答說我的馬蹄子傷了,就在剛才。現在必須得回城去,不然馬會很難受的……然後他就帶著一部分人先走了。
“郭守斌,郭守斌呢?”郭無為再叫。
可惜這次連回答他的人都沒有。史稱“守斌迷失道,呼之不獲”。之後就在他的面前,一大群一大群的士兵轉回身往太原城裏走,再沒人看他一眼。
郭無為傻了,這和他預想的場景太不一樣了。這本來是他精心構思的,可以在眼前這樣惡劣的情況下仍然奪回榮華富貴的大好機會,只要他能成功地夾裹著這一千精兵外加兩員勇將一起投降宋朝。可這是怎麽了?好像人人都知道他要幹什麽一樣,這……這不太可能吧?是他突然變傻了,還是這些人吃了什麽藥,突然變聰明了?
但是不要急,他身邊仍然還站著幾十個人,一直都離他很近。人不多,但已經足夠堵住了他奔向不遠處宋軍大營的路。
郭無為的路終於走到盡頭了,只是片刻之後,他就又回到了太原城裏,劉繼元還在延夏門上等著他。兩人再次見面,一個還是北漢的國王,另一個,再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了。
隔天之後,為了滿足趙匡胤能就近觀賞,郭無為被用一條皮帶勒死在了太原的南城墻上。而讓人難過的是,他雖然死於反叛這個千真萬確的罪名,但是揭露他的居然變成了一個叫衛德貴的太監。
這不知是對郭無為的揶揄,還是對劉繼元本人的嘲弄,就因為一個養在深宮裏的太監的密報,就把一國的宰相殺了?還在他剛剛領兵想為國征戰的時候?
話說城裏城外千百萬人同時欣賞了郭無為被活活勒死的現場表演之後,每一個人都對今後還要怎樣生活有了進一步的想法。
想法之後,行動如下:
有的人拒絕再玩了。比如北漢一方的嵐州刺史趙宏,本來就被宋軍圍困,這時候被郭無為的例子所震撼,覺得前途實在“無亮”,而且聽說趙匡胤那邊幾乎從來沒殺過大臣,於是決定主動投降。在他的感召之下,北漢太原附近的州縣不斷有人向趙宋投降。
在太原城裏,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似乎通過近距離觀賞了郭無為的死亡之後,每個人的心都和劉繼元貼得更近了。其表現是鬥志突然飆升,在又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太原的西城門悄悄地打開,黑黝黝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從城裏殺了出來。
西城,這是北漢人通過分析之前的偷襲成績,得出的正確結論。他們不考慮李繼勳、曹彬,當然,也絕不再去城南找黨進。就是趙讚,就是他了。而且他們此行的目標也非常的理智,不再是偷襲營盤,而是把宋軍攻城的戰具燒光就行了。
只求能暫緩一下城墻部位的壓力而已,但就是這樣,他們付出的代價都是超級巨大的。因為他們百密一疏,忘了趙讚的腳底板在前兩天才被他們射了一箭,他疼啊,他恨,所以他睡不著覺……這註定了他的反應比任何時候都迅速兇狠。
當天晚上,宋軍的攻城戰具完好無損,北漢人扔下了一萬多具屍體狼狽回城。
但這樣還沒完,西城趙讚的主意打不成,北漢直接想到了宋朝的皇帝趙匡胤。又是一天夜裏,趙匡胤在自己的大營裏睡不著覺想心事,突然聽見營寨之外有人大喊四個字。
這四個字讓宋營裏所有聽見的人都蹦了起來,做出了同一個動作——豎起耳朵,再聽一次,這不是真的……一定是整天想這事,都弄出幻聽了!
但喊聲再次傳來,四個字原樣不變——北漢主降!
天哪,劉繼元竟然投降了……籲——宋朝人都驚喜得快要虛脫了,不過想想也對,他們都快累垮了,劉繼元他們還能好嗎?只有比他們更慘……投降,也在情理之中。
這種想法很快就在宋營中達成了共識,包括見多識廣,以理智沈穩著稱的趙匡胤。
於是,趙匡胤下令,所有的衛士都穿好盔甲拔出刀,打開寨門,準備受降儀式。但突然有人叫停,給這個萬眾歡樂的時刻夾雜了點雜音。是宋營裏的八作使趙璲。
趙璲沒有反對受降,只是給喜出望外的皇帝提了個醒——陛下,自古受降如臨敵,半夜進行,好像不那麽隆重正規吧。
不必一盆冷水,趙匡胤恢覆冷靜只需要一杯冷水就足夠了。他點了點頭,讓人到外面去問問,結果一切就沒了下文。
但是沒人會相信當天晚上劉繼元真的滿懷投降誠意而來,只是因為趙匡胤沒有在第一時間親自歡迎就失望地回城了吧!
那天晚上趙匡胤站在漆黑的露天地裏,被周圍無數雙眼睛盯著不停地看,似乎每一個人都在向他搖頭——唉,這樣就被騙了?還鄭重其事地準備受降……想贏都想瘋了吧!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這就是那天晚上趙匡胤心靈的真實寫照,而且馬上就變成了宋軍的具體行動。
攻擊點再次選中了太原的南城,那裏的崩塌效果最顯著,有草堆堵漏的城墻,還有勉強拼湊起來的城門。敵之弱點,即為我之要點。攻擊絕對正確。但遺憾的是,沒什麽新招兒。
沒辦法,這時正值四五月,是中國所有河流的水量最豐沛的季節,除了船,這時太原城下沒有更好的戰鬥工具了。宋軍在東西班都指揮使李懷忠的率領下駕著小船,再次沖向了南城門。老辦法,一把火點著了它,然後就近沖向城墻的缺口,完全覆制了前些天的戰鬥過程。
結果也和以前一樣,李懷忠中箭,不過沒死,他奄奄一息地被擡了回來。這時候,不管別人是什麽感受,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也就是趙匡胤本人的親兵衛隊再也坐不住了,接二連三的傷亡失敗,對別人產生的效果是驚愕和恐懼,可他們感到的是氣憤,是不服!是突然間跳起來去找趙匡胤。
殿前司指揮使都虞侯趙廷翰率領殿前司諸班衛士叩頭請命——“願先登急擊以盡死力!”
但是皇帝猶豫了,憤怒不像忌恨,它註定了只在短時間內強烈爆發。隨著李懷忠和大批的戰士死傷狼藉,他的心一邊在權衡利弊得失,一邊在逐漸冷卻。
一個在出兵之前就反覆思量的問題再一次浮現出來——得到北漢真的是這麽重要嗎?難道要用宋朝軍隊中所有精華的生命去換取嗎?
沒有了軍隊……就沒有了一切,連自己的國家都沒法保住。
趙匡胤的神經一下子放松了,他苦笑了一下說——你們都是我親自訓練的,我知道你們都能以一當百(汝曹皆吾所訓練,無不一當百),所以才用你們衛護左右,我們休戚與共。我寧願不要太原了,也不能命令你們去送死!(豈忍驅汝曹冒鋒刃,蹈必死之地乎!)
士兵們先是愕然,接著都哭了。這時的趙匡胤不再是皇帝,也不是將軍,而是比他們年長二十餘年的叔伯長輩。他的理智,把所有人從懸崖邊緣拉了回來,而且再次拉近了與自己士兵之間的距離。但是,無論是由衷的感動,還是精明的計算,在這種溫馨感人的氣氛裏,一片沖天殺氣也就此都消散了。
戰爭,本就開始於人心裏的一點或好勝、或貪婪的欲念。失去了這點欲念,一切都顯得荒謬可笑。
何況就在這時,幾個極端惡劣的消息一起傳來了。首先,魏仁浦死了。五十九歲的前宰相隨軍出征,在半路上就病了,只能回國療養,可還是沒緩過來,而且更要命的是契丹人突然出現。
這支契丹部隊躲過了宋軍散布出去的所有哨卡,當他們出現的時候,就到了太原城的西門外。他們沒有馬上發動攻擊,而是鳴鼓舉火,向城裏的劉繼元發送消息。這下子本就頑強不屈的北漢人更加有了底氣。
而且,這支部隊的首領級別居然是契丹的北院大王耶律烏珍!並且有消息表明,契丹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也已經出動,馬上就會到達。
這些消息都讓趙匡胤深深地呼吸。他明白,這是上次那兩次勝仗的後遺癥。契丹的國王剛換人,於情於理於利,從哪方面都丟不起這個臉,所以才會把南北兩院的大王一起派上了陣。這時候耶律烏珍到了還不開打,原因也非常的簡單。
一來是等南院的耶律斜軫到達;二來也是因為他們的對手是趙匡胤本人。但相持註定了是短暫的,擺在趙匡胤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個是趁其孤單,馬上攻擊;另一個,就是立即後撤。
攻還是退?趙匡胤的心變得極端的平靜。除了眼前的強敵,他更加註意到了另一個致命的不利因素。時間,從出兵至今,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個月,師老兵疲,後繼乏力……曾經也是一個大兵的趙匡胤,比十年之後的那位“天才”皇帝更清楚這意味著什麽。
事情到了這一步,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麽之前沒有什麽了不得的深仇大恨,劉繼元在面對趙匡胤時一定要頑抗到底,死不投降?而對異族契丹人卻靠得緊緊的,任憑他們隨意地欺淩壓榨,敲骨吸髓都不在乎?
奧妙何在?
或許還有什麽別的隱情吧,比如說劉繼元是個嚴重的受虐型變態狂,不然套用一句名言來解釋,倒也貼切——契丹只是要我的錢,可是趙匡胤卻是既要我的錢,更要我的命。
所以,我只能繼續投靠契丹,絕不能投降宋朝。因為我對契丹來說,是一只會不斷下出金蛋的雞,為了保護我,他們都會派大隊人馬過來拼命。我何樂而不為?大不了就再多交點保護費。至於錢,誰讓我統治下的人民都那麽能幹呢?
這樣來解釋劉繼元是不是有些靠譜?
但是他卻忘了,契丹治下的燕雲十六州裏漢人也占絕大多數,一樣非常能幹,契丹沒有理由相信,只有他劉繼元統治北漢才能給他們不斷進貢交錢吧!
但是這時說什麽都晚了,形勢要求趙匡胤必須退兵,而且必須得快——這時時機正好,北漢人不敢出來,契丹人還在等大部隊。這時不走,更待何時?而且在走時他為了給劉繼元再留下點深刻的印象,還順手牽羊帶走了太原城邊的一萬多戶居民。
只是一萬多戶百姓,這數字很大嗎?能讓劉繼元感到肉痛嗎?我們可以就此給劉繼元算一筆賬,就會知道這一萬多戶百姓對這時的北漢到底意味著什麽。
北漢在劉崇立國的時候,有十一州之地,作為國家來說是標準的“地狹民少”,而且國計民生在那時就到了可以隨時申請救災款的邊緣。以他們的宰相大人為例,一年的工資居然只有銅錢……別害怕,是一百貫;而位高權重的節度使大人們就更加的淒慘,居然是三十貫!
雖然這只是標準工資,不包括各種福利,但是水平怎樣,可想而知了。就這樣,還要每年向契丹上交十萬貫的保護費,而契丹人還會不定時地縱兵搶掠。
沒法不佩服那位開國皇帝劉崇了吧?在這種民生基礎之上,他還沒完沒了地向後周開戰,想想他每一次失敗之後,都扔下了堆積如山的軍用物資和糧草給養空身往太原老家跑,北漢那點可憐的家底就是這樣被他迅速敗光的。
然後劉鈞就只能慘淡經營了,他後面的劉繼恩、劉繼元又被趙匡胤雪上加霜。這時宋軍從太原城下退兵之後,北漢全國十一州之內只剩下了軍兵三萬人,人口約三萬五千戶!
這還是一個國家嗎?知道趙匡胤帶走那一萬多戶居民能讓劉繼元多心疼了吧?
但是折騰還沒完,宋軍撤走之後,契丹人的大隊人馬又到了,太原城下仍然是兵馬雲集,仍然不是他們自己的隊伍。
而北漢人賴以生存的太原城墻卻在排水之後突然大片崩塌了。斯情斯景,歷史上所記載的那個契丹使者韓知範的驚嘆就不值一提了,那不過就是說宋朝人還是不懂得怎樣以水浸城,要是先泡一下,再晾一晾,太原城墻就會變成泡了牛奶的餅幹,一腳就可以直接踹倒(若知先浸而後涸,則並人無類矣)。
這充其量不過是危險過後的一個感嘆號,真正的危險和機遇都在這時才剛剛出現。
城墻塌了,劉繼元的反應是立即全民籌錢,不管每家每戶在戰爭中已經損失了多少,家裏還剩下多少,馬上都交出來,不許私藏哪怕一個銅板!
可問題是,這些錢並不是用來搶修城墻的,而是送給城外面那些契丹人的。
這個命令被不折不扣地執行了。這時候每個太原人只要推開自己的家門,不必站在院子裏,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城外面成群成片的契丹騎兵。他們都明白,相對地,城外面的那些契丹騎兵也能每時每刻清清楚楚地看到他們。
不寒而栗,而且這些契丹人的數量還在急劇地增加著。幾天之後就達到了一個高峰,契丹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也到了,帶來的後續部隊更加龐大。
這時候相信每個北漢人都想到了一句老話——前門驅虎,後門進狼。危險是沒完沒了了,沒辦法,只好積極響應自己皇帝的號召,拿出所有的錢來,好打發這些契丹人上馬回家。
但是同一個問題,在不同人的眼睛裏,代表的意義是絕對不同的。就在整個太原都為近在咫尺的契丹騎兵集體發抖的時候,北漢第一名將劉繼業悄悄走到了劉繼元的身邊,小聲向他說了一些話。之後就見北漢國王突然間臉無人色,直勾勾地盯著劉繼業不說話,像是再不認識這個人。
劉繼業是這樣對他說的——陛下,現在是個天大的好機會,能讓您長享富貴,而且我們山西人也從此安全。一切都只看您敢不敢做。您看到城外的那些契丹人了嗎?說是來救我們的,可是契丹人既貪婪又沒信義,以後終究會滅亡我們。現在不如趁他們沒有防備,由我帶人殺出去,一定大勝。然後至少光戰馬就能搶到數萬匹,再以後……我們不如回歸中原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平安。
這個計劃怎麽樣?真是相當的大膽。那麽這個計劃可行嗎?就不好說了。但是拋開成功失敗,單純點只說說劉繼業這個願望的純真美好程度,那可……真是一廂情願啊。
他為國為民甚至為民族都考慮到了,可就是忘了為他的國王也考慮一下。深挖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忠臣以忠於國忠於君忠於民為榮,以自己的本心推及他偉大的國王時,也會想當然地以為比他更了不起的國王必定更忠,於是就總以自己之心去度國王之腹。
但是在國王的心裏,國與國王是一回事嗎?國王會為了國家來犧牲自己甚至壓抑一下自己嗎?或許有過,但是,那樣罕見的動物既不是這時的劉繼元,也不是此後三百餘年裏的趙姓官家。
於是劉繼元就本著自己是只專為契丹人下金蛋的雞的基礎立國理論,去做了自己認為對的事。他把從自己子民那裏搜刮來的錢,都交給了契丹南北兩院大王,讓他們可以不必再動刀槍,就能金銀財寶馱馬背,哼著小曲把家回。
北漢就此平安無事,繼續茍延殘喘。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所以,他才能接著說出來下面這句在正史裏都能查出來的話——幹嗎要拿一座孤城來對抗百萬雄師?(奈何以孤城抗百萬之師乎)聲音據說是相當的響亮,足以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聽清。
郁悶吧?這就是劉繼元跟他死去的哥哥劉繼恩請臣子們喝酒的結果,一個在酒局之後被郭無為要了命;一個在開喝之前被郭無為攪了局。但就是這樣,郭無為卻仍然還是北漢的宰相!
就在這個時期,局勢突然變化,無論是趙匡胤還是劉繼元,他們的目光都突然轉向了北方。契丹……無論你是喜歡它,還是憎恨它,都絕對無法抹殺它的一個重要的國家性格——守信,尤其在它答應出兵攻擊的時候。
契丹人來了,他們突然從石嶺關出現,殺向了自後周世宗皇帝柴榮之後最強勢的皇帝趙匡胤。那麽趙匡胤會是誰?是被契丹輕易滅國的石重貴、李從珂,還是大敗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後唐莊宗皇帝李存勗?
沒有人知道,但是世界很快就會都知道……
公元969年,註定了是一個刀兵四起,兇殺惡鬥的年頭,首先天時就不正。趙匡胤在2月份起兵時,被突如其來的暴雨摁住,一連洗了十八天的冷水澡。而剛到了4月,山西境內的天氣竟然熱得連單衣都穿不住了。
當趙匡胤接到契丹人殺過來的消息時,他正手裏把玩著一把出了鞘的寶劍,赤著頭光著腳,坐在汾河的岸邊,看著他的大兵們在岸邊忙碌。這時候他完全恢覆了一個軍人的形象和本能,其心情和狀態只能用一個字來概括形容,爽!
熱辣辣的陽光直射下來,照在他白皙細膩的腳部皮膚上……真是久違了,酷烈的陽光和冰冷的刀劍,還有身邊一大群一大群和他一樣赤膊精壯的士兵,這些才是他生命核心裏不可或缺的東西。而那些唧唧歪歪的腐儒酸丁,這時候終於離他遠一點了……想想吧,他曾在一個又悶又熱的夏天晚上,在便殿接見大臣,就因為沒穿正經禮服,那位仁兄就死活不進殿說事,直到他穿戴整齊,才勉強進門。
老天在上,那怎麽會是一個活人的生活?
重回戰場,生命重新變得酷烈而狂放,就在這時,他得到了他真正的敵人,契丹人來襲的戰報。突然之間,汾河河畔的風冷得讓人發抖,每一個記憶力健全的人,都會在腦海裏浮現出近五十多年來,漢人在契丹的鐵蹄鋼刀下血肉橫飛的慘狀。不錯,他們都是精銳的戰士,但是精銳到什麽程度?能強過後周柴榮時期的猛將史彥超嗎?
史彥超,就是在柴榮攻打太原時,阻截增援北漢的契丹人陣亡的。
那麽現在軍中還有誰?慕容、韓、石、高這些威名赫赫的百戰良將都不在這裏,唯一叫得響的名字就是趙匡胤本人。他自己在親征中降格為將,親自帶兵迎上去嗎?
趙匡胤在汾河岸邊緩緩地站了起來,手裏仍然提著那把出鞘的利劍,發出了指令——宣何繼筠。
何繼筠,字化龍,祖籍太原,其父為後周大將何福進。有宋之後,官封建武軍節度使,為人深沈不茍言笑,在趙匡胤這次在汾河邊上突然宣召他之前,他已經戍邊近二十年。這次契丹人入侵的路徑石嶺關,正是他的防區。
歷史記載,趙匡胤把他叫來之後,兩人秘密地商議了一會兒,說了什麽沒人知道。然後何繼筠就領兵出發。當時天很熱,趙匡胤命人特意做了一碗麻醬粉,親手遞給了何繼筠,只說了一句話——明天中午,我等你的好消息!(翌日亭午,俟卿捷奏至也!)
面對皇帝特殊的榮寵,何繼筠仍舊沈默寡言,他接過碗來,幾口吃完,就此領兵出戰。但讓人目瞪口呆的是,他領出去的兵居然只有幾千人!
最折磨人的就是等待,這一夜無比的漫長。宋軍和城裏的北漢人刁鬥相聞,卻再沒心情顧及眼前的敵人。他們都在盼望著北方的戰果。只不過區區百裏開外,卻牽動著整個的戰局走向。
到了第二天,連趙匡胤本人都沈不住氣了,臨近午時,他親自登上了高坡向北方遙望——勝負到底如何?
其實這時候每個人都清楚了,不管勝負怎樣,戰局都已經註定有了結果,遙望沒有意義了,所應該做的,只有兩件事。一,準備慶功大宴,犒勞勝利歸來的何繼筠;二,就是馬上向北集結隊伍,準備迎擊馬上就會到來的契丹!
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麽是理智的。
但每一個人還是向北遙望。終於,北方出現了一個黑影,那是個疾馳的騎兵,由遠及近,但還是看不清楚。趙匡胤再也無法忍耐,他命令迎上去,馬上問出消息。
鐵騎飛掠,片刻之後全軍歡呼!
勝利——!難以置信的輝煌勝利——!何繼筠在石嶺關列陣,在陽曲縣之北與契丹遭遇,一場激戰,居然生擒契丹武州刺史王彥符、俘虜百餘人、戰馬七百餘匹,另外還帶回了一千多顆契丹的人頭。
來報捷的那個騎兵是何繼筠的兒子何承睿,他帶回了勝利的消息,但也帶來了他父親的憂慮。就在全軍的歡呼聲中,他向皇帝悄悄地報告,有另外一支契丹軍隊正從定州方向來襲,雖然離太原還遠,但是一定要註意。
緊張過後的趙匡胤微微一笑,似乎他並不在意。果然,只是十幾天之後,就又有捷報傳來,他當年的義社十兄弟之一,曾任禁軍殿前都指揮使的韓重赟在定州方向重創來犯的契丹人,不僅將對方擊敗,還徹底將之逐出漢地。
至此,援助北漢的契丹軍隊還沒有到達太原城下,就被宋軍趕回了本國。戰爭的重點重新回到了太原城下,趙匡胤和他的士兵們的信心空前地高漲,他們後撤騰出了一塊幹凈的開闊地,在那兒把石嶺關帶回來的一千餘顆契丹人的人頭整齊碼放,讓城上的北漢人看得清清楚楚。
怎麽樣?投降嗎?還不?
趙匡胤輕輕地搖了搖頭,有時候堅定和固執真的很像。那好吧,他傳令給陳承昭,我不是早就在這兒駐紮了一千多萬名的精兵嗎?派他們上場吧……
汾河,前面提過的在太原城邊靜靜流過的黃河第二大支流,隨著趙匡胤的一聲令下,突然之間向北漢人露出了猙獰的面目。
一聲巨響之後,汾河改道了,只在片刻之後,太原城就變成了一片汪洋。
這就是趙匡胤的那一千萬精兵,請重溫那天陳承昭向趙匡胤所說的那句原話——“陛下自有千萬精兵在左右,何不用也?”
自古引水灌城,威力何止勝過千萬之兵?
負責此項水利工程的陳承昭顯然是位行家裏手,他從趙匡胤站在高坡上縱聲大笑那天起,就一直在修築堤壩,囤積洪水,這時候郁積多時的洪水突然破堤沖出,水勢強大到了一下子就把太原南城的一段城墻沖倒。
糟了,哪裏出事不好,非得是南城……那裏是猛人黨進的地盤。黨進一見大喜,真是喜從天降,這明明是老天照顧他,讓他去立頭功!
他招呼手下的大兵跳上了早就預備好的小船,直奔城墻的缺口。這時候的事情就需要有創造性的頭腦才能理解並實施的了。首先,劃著小船就能進太原,這在以前能想象嗎?再次,這個時候還有人能相信北漢的都城不會就此陷落嗎?
常識告訴我們,兩者都不會。可是現在黨進已經真的率兵操舟殺到了城墻的缺口,但是他馬上就被一陣空前密集的箭雨給射了回來。回來之後,黨進就變得有些神情恍惚,剛才是真的嗎?連契丹人都被打敗了,城墻也被沖塌了,北漢人還在頑抗?剛才這陣箭雨是不是幻覺?
為了證明,他再次發起進攻,然後就有了第三次、第四次……直到他惱羞成怒,一把火把太原的南城門給點著了。我就不信這個邪了,一個通道不行,我再開一個行不行?之後的情景相當罕見壯觀,為血腥的戰場塗上了一層絢爛迷人的美妙色彩,只見一片汪洋大水之中火光沖天而起,水火相映,晶紅蔚藍。太原城的南城門就此慢慢倒塌。
成群結隊的宋軍往南城集結,連趙匡胤本人也親自督戰。北漢人會射箭,那很好,趙匡胤命令把攻城用的強弓硬弩安裝到小船上,舉起大盾牌,劃到城墻邊,抵近射擊,先把北漢的射手全部消滅搞定,然後第二梯隊馬上沖上去搶占城墻。
再下面的,就可以是列隊歡迎皇帝進城了……
按說這樣的命令和步驟都非常正確吧,應該管用了。可是歷史再一次證明,勝利有時就是不講道理的。它就像愛情,要有驚喜,才會刺激。而刺激趙匡胤的事一件接一件地發生了。
箭來箭往,沒完沒了,宋軍裏的猛人們再也按捺不住,先是內外馬步軍都軍頭王廷義惡性勃發,抓過一面大鼓,一頓狠敲,之後把盔甲一把扯掉扔到一邊,跳上小船直奔城墻,結果對面滿天飛蝗一般的箭雨中,一箭正中他的腦袋……下一個是更加有名的殿前都指揮使都虞侯石漢卿,這時的宋軍是極其勇悍的,面對危險,每個人都敢像當年趙匡胤跳下壽州城的護城河時那樣對著死神齜牙。但他的結果和王廷義一樣,中箭之後栽下了船,被洪水沖走淹死。
主將如此,士兵的傷亡可想而知了,可緊接著就發生了一件更驚人的事。這時太原城裏也都是水了,突然在水裏漂出了一個空前巨大的草堆!這草堆一邊抵擋著宋軍射過來的箭,一邊緩緩推進,宋朝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草堆居然把城墻的豁口給堵住了!
在當年汾河的滔滔洪水之中,宋朝的士兵們漸漸地冷卻了,一個不祥的預感在他們心底裏慢慢地升起。太原城,難道真的沒法攻破了嗎?
但這是城墻外的哀嘆,很像是富得流油的財主對更大的財富流口水。可城裏面的人呢?生,還是死?已經到了必須選擇的時候。
危難之中,才顯出了真正的勇敢。前武當山真人,現任北漢宰相郭無為大人突發神勇,他越眾而出,向劉繼元請命——單純的防守終定了失敗,請給我一千精兵,我要出城向宋軍挑戰!
這真是空前的勇敢,但每個人的心裏都有答案。能贏嗎?一千個士兵就想打退趙匡胤?守城的兵力本就不夠了,還要再浪費嗎?可不知道劉繼元是怎麽考慮的,他居然同意了。還派出了太原城裏最強的將領,劉繼業和郭守斌一起陪著郭無為出戰。
出戰選擇在一個標準的偷襲之夜,史稱“夜雨晦冥”,北漢國王劉繼元親自登上太原城北的延夏門送這些勇士出城,而且久久不願離去。郭無為帶著人馬出了城,走到北橋,他停下了馬,他要所有的戰將都到他身邊來,說有機密的事要和他們商量。
事情很反常,他要說什麽?要來個戰前動員,還是計劃有變?但不管怎樣,宰相大人被尷尬地晾在了隊伍的最前方。
“劉繼業,劉繼業呢?”他叫。
劉繼業遠遠地回答說我的馬蹄子傷了,就在剛才。現在必須得回城去,不然馬會很難受的……然後他就帶著一部分人先走了。
“郭守斌,郭守斌呢?”郭無為再叫。
可惜這次連回答他的人都沒有。史稱“守斌迷失道,呼之不獲”。之後就在他的面前,一大群一大群的士兵轉回身往太原城裏走,再沒人看他一眼。
郭無為傻了,這和他預想的場景太不一樣了。這本來是他精心構思的,可以在眼前這樣惡劣的情況下仍然奪回榮華富貴的大好機會,只要他能成功地夾裹著這一千精兵外加兩員勇將一起投降宋朝。可這是怎麽了?好像人人都知道他要幹什麽一樣,這……這不太可能吧?是他突然變傻了,還是這些人吃了什麽藥,突然變聰明了?
但是不要急,他身邊仍然還站著幾十個人,一直都離他很近。人不多,但已經足夠堵住了他奔向不遠處宋軍大營的路。
郭無為的路終於走到盡頭了,只是片刻之後,他就又回到了太原城裏,劉繼元還在延夏門上等著他。兩人再次見面,一個還是北漢的國王,另一個,再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了。
隔天之後,為了滿足趙匡胤能就近觀賞,郭無為被用一條皮帶勒死在了太原的南城墻上。而讓人難過的是,他雖然死於反叛這個千真萬確的罪名,但是揭露他的居然變成了一個叫衛德貴的太監。
這不知是對郭無為的揶揄,還是對劉繼元本人的嘲弄,就因為一個養在深宮裏的太監的密報,就把一國的宰相殺了?還在他剛剛領兵想為國征戰的時候?
話說城裏城外千百萬人同時欣賞了郭無為被活活勒死的現場表演之後,每一個人都對今後還要怎樣生活有了進一步的想法。
想法之後,行動如下:
有的人拒絕再玩了。比如北漢一方的嵐州刺史趙宏,本來就被宋軍圍困,這時候被郭無為的例子所震撼,覺得前途實在“無亮”,而且聽說趙匡胤那邊幾乎從來沒殺過大臣,於是決定主動投降。在他的感召之下,北漢太原附近的州縣不斷有人向趙宋投降。
在太原城裏,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似乎通過近距離觀賞了郭無為的死亡之後,每個人的心都和劉繼元貼得更近了。其表現是鬥志突然飆升,在又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太原的西城門悄悄地打開,黑黝黝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從城裏殺了出來。
西城,這是北漢人通過分析之前的偷襲成績,得出的正確結論。他們不考慮李繼勳、曹彬,當然,也絕不再去城南找黨進。就是趙讚,就是他了。而且他們此行的目標也非常的理智,不再是偷襲營盤,而是把宋軍攻城的戰具燒光就行了。
只求能暫緩一下城墻部位的壓力而已,但就是這樣,他們付出的代價都是超級巨大的。因為他們百密一疏,忘了趙讚的腳底板在前兩天才被他們射了一箭,他疼啊,他恨,所以他睡不著覺……這註定了他的反應比任何時候都迅速兇狠。
當天晚上,宋軍的攻城戰具完好無損,北漢人扔下了一萬多具屍體狼狽回城。
但這樣還沒完,西城趙讚的主意打不成,北漢直接想到了宋朝的皇帝趙匡胤。又是一天夜裏,趙匡胤在自己的大營裏睡不著覺想心事,突然聽見營寨之外有人大喊四個字。
這四個字讓宋營裏所有聽見的人都蹦了起來,做出了同一個動作——豎起耳朵,再聽一次,這不是真的……一定是整天想這事,都弄出幻聽了!
但喊聲再次傳來,四個字原樣不變——北漢主降!
天哪,劉繼元竟然投降了……籲——宋朝人都驚喜得快要虛脫了,不過想想也對,他們都快累垮了,劉繼元他們還能好嗎?只有比他們更慘……投降,也在情理之中。
這種想法很快就在宋營中達成了共識,包括見多識廣,以理智沈穩著稱的趙匡胤。
於是,趙匡胤下令,所有的衛士都穿好盔甲拔出刀,打開寨門,準備受降儀式。但突然有人叫停,給這個萬眾歡樂的時刻夾雜了點雜音。是宋營裏的八作使趙璲。
趙璲沒有反對受降,只是給喜出望外的皇帝提了個醒——陛下,自古受降如臨敵,半夜進行,好像不那麽隆重正規吧。
不必一盆冷水,趙匡胤恢覆冷靜只需要一杯冷水就足夠了。他點了點頭,讓人到外面去問問,結果一切就沒了下文。
但是沒人會相信當天晚上劉繼元真的滿懷投降誠意而來,只是因為趙匡胤沒有在第一時間親自歡迎就失望地回城了吧!
那天晚上趙匡胤站在漆黑的露天地裏,被周圍無數雙眼睛盯著不停地看,似乎每一個人都在向他搖頭——唉,這樣就被騙了?還鄭重其事地準備受降……想贏都想瘋了吧!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裏!”——這就是那天晚上趙匡胤心靈的真實寫照,而且馬上就變成了宋軍的具體行動。
攻擊點再次選中了太原的南城,那裏的崩塌效果最顯著,有草堆堵漏的城墻,還有勉強拼湊起來的城門。敵之弱點,即為我之要點。攻擊絕對正確。但遺憾的是,沒什麽新招兒。
沒辦法,這時正值四五月,是中國所有河流的水量最豐沛的季節,除了船,這時太原城下沒有更好的戰鬥工具了。宋軍在東西班都指揮使李懷忠的率領下駕著小船,再次沖向了南城門。老辦法,一把火點著了它,然後就近沖向城墻的缺口,完全覆制了前些天的戰鬥過程。
結果也和以前一樣,李懷忠中箭,不過沒死,他奄奄一息地被擡了回來。這時候,不管別人是什麽感受,宋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也就是趙匡胤本人的親兵衛隊再也坐不住了,接二連三的傷亡失敗,對別人產生的效果是驚愕和恐懼,可他們感到的是氣憤,是不服!是突然間跳起來去找趙匡胤。
殿前司指揮使都虞侯趙廷翰率領殿前司諸班衛士叩頭請命——“願先登急擊以盡死力!”
但是皇帝猶豫了,憤怒不像忌恨,它註定了只在短時間內強烈爆發。隨著李懷忠和大批的戰士死傷狼藉,他的心一邊在權衡利弊得失,一邊在逐漸冷卻。
一個在出兵之前就反覆思量的問題再一次浮現出來——得到北漢真的是這麽重要嗎?難道要用宋朝軍隊中所有精華的生命去換取嗎?
沒有了軍隊……就沒有了一切,連自己的國家都沒法保住。
趙匡胤的神經一下子放松了,他苦笑了一下說——你們都是我親自訓練的,我知道你們都能以一當百(汝曹皆吾所訓練,無不一當百),所以才用你們衛護左右,我們休戚與共。我寧願不要太原了,也不能命令你們去送死!(豈忍驅汝曹冒鋒刃,蹈必死之地乎!)
士兵們先是愕然,接著都哭了。這時的趙匡胤不再是皇帝,也不是將軍,而是比他們年長二十餘年的叔伯長輩。他的理智,把所有人從懸崖邊緣拉了回來,而且再次拉近了與自己士兵之間的距離。但是,無論是由衷的感動,還是精明的計算,在這種溫馨感人的氣氛裏,一片沖天殺氣也就此都消散了。
戰爭,本就開始於人心裏的一點或好勝、或貪婪的欲念。失去了這點欲念,一切都顯得荒謬可笑。
何況就在這時,幾個極端惡劣的消息一起傳來了。首先,魏仁浦死了。五十九歲的前宰相隨軍出征,在半路上就病了,只能回國療養,可還是沒緩過來,而且更要命的是契丹人突然出現。
這支契丹部隊躲過了宋軍散布出去的所有哨卡,當他們出現的時候,就到了太原城的西門外。他們沒有馬上發動攻擊,而是鳴鼓舉火,向城裏的劉繼元發送消息。這下子本就頑強不屈的北漢人更加有了底氣。
而且,這支部隊的首領級別居然是契丹的北院大王耶律烏珍!並且有消息表明,契丹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也已經出動,馬上就會到達。
這些消息都讓趙匡胤深深地呼吸。他明白,這是上次那兩次勝仗的後遺癥。契丹的國王剛換人,於情於理於利,從哪方面都丟不起這個臉,所以才會把南北兩院的大王一起派上了陣。這時候耶律烏珍到了還不開打,原因也非常的簡單。
一來是等南院的耶律斜軫到達;二來也是因為他們的對手是趙匡胤本人。但相持註定了是短暫的,擺在趙匡胤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個是趁其孤單,馬上攻擊;另一個,就是立即後撤。
攻還是退?趙匡胤的心變得極端的平靜。除了眼前的強敵,他更加註意到了另一個致命的不利因素。時間,從出兵至今,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個月,師老兵疲,後繼乏力……曾經也是一個大兵的趙匡胤,比十年之後的那位“天才”皇帝更清楚這意味著什麽。
事情到了這一步,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麽之前沒有什麽了不得的深仇大恨,劉繼元在面對趙匡胤時一定要頑抗到底,死不投降?而對異族契丹人卻靠得緊緊的,任憑他們隨意地欺淩壓榨,敲骨吸髓都不在乎?
奧妙何在?
或許還有什麽別的隱情吧,比如說劉繼元是個嚴重的受虐型變態狂,不然套用一句名言來解釋,倒也貼切——契丹只是要我的錢,可是趙匡胤卻是既要我的錢,更要我的命。
所以,我只能繼續投靠契丹,絕不能投降宋朝。因為我對契丹來說,是一只會不斷下出金蛋的雞,為了保護我,他們都會派大隊人馬過來拼命。我何樂而不為?大不了就再多交點保護費。至於錢,誰讓我統治下的人民都那麽能幹呢?
這樣來解釋劉繼元是不是有些靠譜?
但是他卻忘了,契丹治下的燕雲十六州裏漢人也占絕大多數,一樣非常能幹,契丹沒有理由相信,只有他劉繼元統治北漢才能給他們不斷進貢交錢吧!
但是這時說什麽都晚了,形勢要求趙匡胤必須退兵,而且必須得快——這時時機正好,北漢人不敢出來,契丹人還在等大部隊。這時不走,更待何時?而且在走時他為了給劉繼元再留下點深刻的印象,還順手牽羊帶走了太原城邊的一萬多戶居民。
只是一萬多戶百姓,這數字很大嗎?能讓劉繼元感到肉痛嗎?我們可以就此給劉繼元算一筆賬,就會知道這一萬多戶百姓對這時的北漢到底意味著什麽。
北漢在劉崇立國的時候,有十一州之地,作為國家來說是標準的“地狹民少”,而且國計民生在那時就到了可以隨時申請救災款的邊緣。以他們的宰相大人為例,一年的工資居然只有銅錢……別害怕,是一百貫;而位高權重的節度使大人們就更加的淒慘,居然是三十貫!
雖然這只是標準工資,不包括各種福利,但是水平怎樣,可想而知了。就這樣,還要每年向契丹上交十萬貫的保護費,而契丹人還會不定時地縱兵搶掠。
沒法不佩服那位開國皇帝劉崇了吧?在這種民生基礎之上,他還沒完沒了地向後周開戰,想想他每一次失敗之後,都扔下了堆積如山的軍用物資和糧草給養空身往太原老家跑,北漢那點可憐的家底就是這樣被他迅速敗光的。
然後劉鈞就只能慘淡經營了,他後面的劉繼恩、劉繼元又被趙匡胤雪上加霜。這時宋軍從太原城下退兵之後,北漢全國十一州之內只剩下了軍兵三萬人,人口約三萬五千戶!
這還是一個國家嗎?知道趙匡胤帶走那一萬多戶居民能讓劉繼元多心疼了吧?
但是折騰還沒完,宋軍撤走之後,契丹人的大隊人馬又到了,太原城下仍然是兵馬雲集,仍然不是他們自己的隊伍。
而北漢人賴以生存的太原城墻卻在排水之後突然大片崩塌了。斯情斯景,歷史上所記載的那個契丹使者韓知範的驚嘆就不值一提了,那不過就是說宋朝人還是不懂得怎樣以水浸城,要是先泡一下,再晾一晾,太原城墻就會變成泡了牛奶的餅幹,一腳就可以直接踹倒(若知先浸而後涸,則並人無類矣)。
這充其量不過是危險過後的一個感嘆號,真正的危險和機遇都在這時才剛剛出現。
城墻塌了,劉繼元的反應是立即全民籌錢,不管每家每戶在戰爭中已經損失了多少,家裏還剩下多少,馬上都交出來,不許私藏哪怕一個銅板!
可問題是,這些錢並不是用來搶修城墻的,而是送給城外面那些契丹人的。
這個命令被不折不扣地執行了。這時候每個太原人只要推開自己的家門,不必站在院子裏,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城外面成群成片的契丹騎兵。他們都明白,相對地,城外面的那些契丹騎兵也能每時每刻清清楚楚地看到他們。
不寒而栗,而且這些契丹人的數量還在急劇地增加著。幾天之後就達到了一個高峰,契丹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也到了,帶來的後續部隊更加龐大。
這時候相信每個北漢人都想到了一句老話——前門驅虎,後門進狼。危險是沒完沒了了,沒辦法,只好積極響應自己皇帝的號召,拿出所有的錢來,好打發這些契丹人上馬回家。
但是同一個問題,在不同人的眼睛裏,代表的意義是絕對不同的。就在整個太原都為近在咫尺的契丹騎兵集體發抖的時候,北漢第一名將劉繼業悄悄走到了劉繼元的身邊,小聲向他說了一些話。之後就見北漢國王突然間臉無人色,直勾勾地盯著劉繼業不說話,像是再不認識這個人。
劉繼業是這樣對他說的——陛下,現在是個天大的好機會,能讓您長享富貴,而且我們山西人也從此安全。一切都只看您敢不敢做。您看到城外的那些契丹人了嗎?說是來救我們的,可是契丹人既貪婪又沒信義,以後終究會滅亡我們。現在不如趁他們沒有防備,由我帶人殺出去,一定大勝。然後至少光戰馬就能搶到數萬匹,再以後……我們不如回歸中原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平安。
這個計劃怎麽樣?真是相當的大膽。那麽這個計劃可行嗎?就不好說了。但是拋開成功失敗,單純點只說說劉繼業這個願望的純真美好程度,那可……真是一廂情願啊。
他為國為民甚至為民族都考慮到了,可就是忘了為他的國王也考慮一下。深挖一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忠臣以忠於國忠於君忠於民為榮,以自己的本心推及他偉大的國王時,也會想當然地以為比他更了不起的國王必定更忠,於是就總以自己之心去度國王之腹。
但是在國王的心裏,國與國王是一回事嗎?國王會為了國家來犧牲自己甚至壓抑一下自己嗎?或許有過,但是,那樣罕見的動物既不是這時的劉繼元,也不是此後三百餘年裏的趙姓官家。
於是劉繼元就本著自己是只專為契丹人下金蛋的雞的基礎立國理論,去做了自己認為對的事。他把從自己子民那裏搜刮來的錢,都交給了契丹南北兩院大王,讓他們可以不必再動刀槍,就能金銀財寶馱馬背,哼著小曲把家回。
北漢就此平安無事,繼續茍延殘喘。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