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機關算盡傷聰明
關燈
小
中
大
誰是那個木匠
柴榮死了,留下了龐大的帝國,他年幼的孤兒寡婦,以及無數個亟須解決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由誰來取代他。
他七歲的皇太子柴宗訓嗎?
可憐的孩子,其實以我們中國傳統的計歲方式,這位已經被確認為後周帝國合法繼承人的孩子的真實年齡(生於公元953年),至此公元959年,其實只有五六歲!可後周的那些驕兵悍將們連當初已經三十四歲的柴榮都不服……
於是柴榮活得勞累,想死也無法安寧,他得拖著將將垂死,筋疲力盡的病體,給他年幼的兒子做出種種安排。
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冊立皇後。
他的皇後本是大將符彥卿的女兒,可惜死於顯德三年(956年),比他還要先走了一步。他非常懷念,一直沒有再立皇後。但是現在不行了,孩子太小,沒有母親怎麽行?他思來想去,最後冊立了皇後的妹妹,也就是符彥卿的另一個女兒為後周皇後。
想來她會對自己親姐姐的兒子們痛愛一些吧……同時也會得到符彥卿的全力保護吧!
第二,確立幼子的皇嗣地位。
在得病之前,柴榮為示公允,從不提給自己兒子加封的事。但現在一口氣封柴宗訓為梁王,領左衛上將軍;封柴宗讓為燕公,領左驍衛上將軍;並立柴宗訓為國儲。哪怕自己死了,帝國也至少有兩個繼承人。
第三,柴榮要托孤了。
文臣方面,他選擇了三位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他們都是深受柴榮恩寵的大臣,尤其是魏仁浦,此人沒有科班資歷,不是進士出身,是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可是後來證明,此人完全辜負了柴榮)。在武將方面,柴榮就讓人看不懂了。
無功無過,他居然罷免了後周軍銜第一的張永德的官職。不僅免去其殿前都點檢之職,而且外放,讓他去做澶州節度使。這等於是把張永德徹底排斥出了權力內核。
這太反常了,要知道,這時皇帝病危,正是張永德這樣常年統兵,深具威望的皇親國戚出力的時候,柴榮為什麽要自斷臂膀?而且翻閱新舊《五代史》,完全找不到張永德在這段時間內做過什麽錯事的記載。那麽到底是為了什麽?
很簡單,稍微懂點宋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塊長約三尺,藏在一個皮囊中的木條在作怪。它就出現在柴榮北征幽燕的途中——“世宗在道,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餘,題雲‘點檢作天子’”。
木條很平常,皮囊更常見,只因為木條上的這一行字——“點檢作天子”。非常不巧,後周殿前都指揮使司大內都點檢正是張永德。而且更不巧的是,這發生在柴榮一生事業的最頂峰,也同時面臨著最大挑戰的時候。
關鍵的時候有人拆臺,柴榮為了保持全軍的士氣,當時把這塊木條隨便扔在了一邊,不予理會。但是他深深地記在了心裏,他一直在暗中追查,這件事到底是誰做的。
猜猜看,那個做木條的木匠到底是誰?
誰鶴誰蚌
站在不遠處得意微笑的人應該是李重進。無論怎麽分析,他的嫌疑都最大。
因為按照犯罪動機的基本分析原理——誰犯罪,誰受益來看,張永德的倒臺,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在職位上,都會讓李重進大為享受。這不僅僅涉及了兩人私下裏的恩怨,更牽扯到了殿前都指揮使司與侍衛馬步軍指揮使司的權力爭奪。
這實在沒有辦法,這是後周的先先帝郭威一手造成的。
嚴格地說,在郭威之前,世上根本沒有殿前司,只有侍衛親軍司,五代時完全由它來掌握全國的禁軍。郭威當初之所以能黃旗加身、澶州稱帝,完全是在侍衛親軍司的支持之下才做到的。可是郭威事後越想越後怕,才憑空創造出了一個殿前都指揮使司,把禁軍軍權一分為二,各自互不統領,相互牽制,直接向皇帝負責。
那麽由誰來具體的領導這兩司呢?
再沒有比張永德和李重進更合適的人選了。請看,這兩人一個是郭威的女婿,一個是郭威的外甥,兩人能力相當,數歲接近,就連資歷都差不多,不是他們又是誰?何況非常奇妙的是,出了名的老實人張永德還有一個特殊的小毛病,註定了會讓這兩個不該成仇的人迅速交惡,達到郭威的目的……
張永德有好幾張臉,他對上司非常恭敬順從,堪稱忠心不二;他對下屬也仁慈寬厚,非常有德有量;可是對與他平級,資歷威望權力都相差不多的人,他就變得心胸狹隘毫厘必爭了。
李重進的條件是多麽的理想啊,簡直是事事都符合,條條都達標,再也沒有這麽般配的了。於是,張永德利用所有可能的機會,一直在柴榮的耳朵邊打小報告,就算在淮南江北之地與南唐傾國交兵的時候,他都沒讓李重進好受過。
最嚴重的一次,在公元956年11月,他居然派使者攜帶“密表”進京上奏柴榮,說李重進有“歹心”。這讓柴榮怎麽辦?得讓馬兒跑,又不能讓馬兒互相咬。難哪,柴榮最後的反應是既不相信,也不追究,更不做調解。
他以一種強者的姿態讓兩方面都明白,老實點幹活兒,別鬧事。但就算是想鬧事,本皇帝也不在乎,只要你們敢!
可戰場上的氣氛還是變了,戰士們各自擁護主將,變得人人敵對。這時候李重進表現得很是男人,他把部下們都留在軍營裏,自己單人匹馬來見張永德,在張永德的地盤裏兩人喝了一頓酒,才算把危機勉強渡了過去。
但不管怎麽說,李重進都不會善良到健忘的程度,有仇不報,那會影響心理健康的!!
機會終究會來的,李重進要幹就幹了個狠的。“點檢作天子”,除了張永德外沒有第二個人,而且最奇妙的是,柴榮絕不會因此而詢問張永德,張永德就算知道了有這回事,而且柴榮很生氣,他都不敢主動去解釋……就等著柴榮什麽時候氣不順,來一次全面大總結吧。
這個機會還真的讓張永德自己給爭取來了。這實在沒辦法,怪不得任何人,事後張永德如果要後悔的話,只能說——好人難做,自己找死吧。
那是在柴榮因病退兵的時候,路過了他最初的發祥之地澶州。柴榮一反常態,把自己單獨關在行宮,默默想自己的心事。可時間一長,外面的大臣們都慌了,他們不知道病中的皇帝是死是活!
這時候,只有張永德能進柴榮的行宮裏問安,大臣們就托他給皇帝帶個話——天下還沒有完全平定,四面八方全是敵人,這裏離開封太遠了,如果出了事(“如有不可諱”,這是說柴榮如果會死),天下就不一定是誰的了!(奈宗廟何!)
張永德想了想,覺得這些大臣說得對,想得很周到。於是他就進去把這些話都對柴榮說了。
柴榮靜靜地聽完,然後才問——這些話是誰讓你說的?(誰使汝為此言?)
老實人張永德覺得皇帝這是聽高興了。本來嘛,這些都是為皇帝著想的好話嘛!而他不能掠他人之美,於是就直接承認了是所有大臣共同的想法。(永德對以群臣之意皆願為此。)
柴榮接下來的樣子讓張永德摸不著頭腦,就見柴榮對他打量了很久,尤其對他那張本已看得太熟的臉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看了又看,最後才嘆了口氣——我就知道是有人教你這樣說的,可惜啊,我看你面相窮薄,不足以當此富貴!(然觀汝之窮薄,惡足當此!)
說完柴榮就立即起床返回了京師。
從此,柴榮對張永德徹底絕望了。他再不擔心什麽“點檢作天子”的木條,這樣毫無心機,頭腦簡單,直接被別人當槍使,問皇帝生死大事的人不足為懼。不僅如此,也不能把自己的身後大事交給此人,此人不堪重托……
可是舍棄張永德,又能托付給誰呢?
李重進嗎?
柴榮苦笑了,如果說張永德還有些許的慈悲之心,能不殺他的小兒子的話,那麽李重進的強悍嗜血就讓他寢食難安了。根本就不能讓李重進留在京師,還談什麽交付托孤大事!
張、李不成,那麽下面還能是誰呢……
後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張、李之下,那個幸運兒就是趙匡胤。但是對當年三十三歲的後周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本人來說,這個消息帶給他的喜悅卻遠遠沒有震驚多。
喜,喜從天降啊,想想看,從都指揮使一躍升為都點檢,看著好像只升了一級,但是咫尺天涯,從全國軍隊的二把手升到一把手,那是不知多少人一生都邁不過去的門檻,而他居然在這麽年輕的時候,輕而易舉地就邁了過去,怎能不讓人高興?
但是驚,一樣的觸目驚心。要知道此次出征幽州,在後周一方無論是誰都沒有什麽了不得的大功勞。根本沒打什麽仗,三關三州一萬八千戶都是以皇帝之威千軍之力壓制降服的,功勞屬於全體官兵,怎麽算也算不到趙匡胤的頭上。
可現在最大的彩頭就憑空砸到了趙匡胤的頭上,這對一般人來說,可以擺酒慶祝了,可對趙匡胤這樣的聰明人來講,就應該把這個頭銜當作塊大磚頭,沒道理的憑空而落,腦袋會被砸破的。
唉,富貴險中求,拿著刀上戰場砍人是風險,回到京城升官發財一樣也這麽的心驚膽戰……多麽明顯,這是個政治需要下的官職變動,裏面大有玄機。
是的,後世學者,在這團迷霧一樣的玄機裏,本著誰犯罪誰受益的原則,也得出了張永德被三尺木條終生砸倒的幕後指使人是趙匡胤的內幕分析報道。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是張其凡先生的《趙普評傳·陳橋兵變的指揮者》和臺灣的學者蔣覆璁先生的《宋代一個國策的檢討》等文章。按他們的說法,趙匡胤才是那個神秘的木匠,原因有四:
一.趙匡胤在此前是張永德的手下,雖然實力已經不容小覷,可是要擠掉張永德,取其位而代其職,卻遙遙無期,並且基本絕望。因為他硬件就不行,他不是皇帝國戚,禁軍是國家安危命脈,他一個年紀輕輕的外人,憑什麽一步登天?憑他的軍功和英勇?這種事你越強悍才越不敢用你。不然何不選李重進?
所以趙匡胤只能耍點陰謀詭計,才能脫出張永德的陰影,徹底獨立。
二.在公元959年的這一年裏,樞密使王樸死,皇帝柴榮重病,讓趙匡胤野心極度膨脹,讓他有了非分之想,而張永德正是他的第一塊絆腳石,必須得盡快踢開,於是就做了一回木匠。
三.用這種含糊不清也解釋不清的辦法來搞倒搞臭張永德,同時也給自己日後登極做理論鋪墊,一箭雙雕,不亦樂乎。
四.柴榮北征期間,趙匡胤一直率軍拱衛左右,大有做手腳的機會。因此,蔣覆璁明確指出——三尺木之來,實屬可怪,代者為太祖(趙匡胤),不是有很大的嫌疑嗎?
我想,以上這四點疑問,也會引起廣大的共鳴吧,因為無論如何,趙匡胤真的就是最後的受益者。但是很可惜,綜上所論,破綻多多,請看逐條反駁:
一.就算搞掉了張永德,受益人也不見得就肯定是趙匡胤。軍中比他資格高,功勞大的人大有人在。用這種損陰德的下三爛招數給別人做嫁衣衫,想必趙匡胤沒有多大的興趣。
二.根據《舊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以及《宋史·太祖本紀》中記載,這塊寫著“點檢作天子”的木條出現在“世宗不豫”之前。那時候趙匡胤是玩了命都要好好表現,去吸引柴榮的眼球,只求當個後周的好員工的。而且以柴榮之強,三十三歲,才開始了富貴之路的趙匡胤就敢於野心膨脹,用這等險招陰謀造反,真不知道趙匡胤是怎麽想的。
在之前,趙匡胤沖鋒陷戰,每每在必輸必死的情況下反敗為勝,這是把自己當下任天子必須珍惜身體的表現?而且為了給柴榮打好工,他還把自己得病的老爹關在城外喝一夜冷風……再這麽說他,就真是太不厚道了。
三.柴榮北征,趙匡胤是不離左右,可是他身為武將,要在四方進奏給皇帝的文書中做手腳,就那麽容易?那可不是一封薄薄的用紙寫出來的信,那是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子!史書記載,柴榮精明非常,什麽事都親力親為,趙匡胤敢動這樣的手腳,他可真是活膩了!
所以,在柴榮死前,趙匡胤絕無篡逆之心,這是肯定的。人都是到哪山才能唱哪歌,唱錯了只有死路一條。當然,也有那些不知死的鬼,不管局勢如何都要去犯罪,但是在以理智、寬厚著稱的趙匡胤身上,如果也這樣的話,那可就真的讓人無話可說了。
臨死之前提拔了趙匡胤,這是柴榮大有深意的一招,是他維持朝廷權力平衡的絕妙創意。只是他犯了一個聰明人容易犯的錯誤——想把機關算盡。
這是所有聰明人都會犯的錯,而且也可以說,是全人類,包括你們都會犯的錯。
為了生存,誰不計算?但是誰又能真正的把機關都算盡呢?
柴榮乃至後來的趙匡胤,都在這上面覆制著悲劇。沒辦法,算人者人恒算之,有來必有往,天道總是好還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柴榮死了,留下了龐大的帝國,他年幼的孤兒寡婦,以及無數個亟須解決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由誰來取代他。
他七歲的皇太子柴宗訓嗎?
可憐的孩子,其實以我們中國傳統的計歲方式,這位已經被確認為後周帝國合法繼承人的孩子的真實年齡(生於公元953年),至此公元959年,其實只有五六歲!可後周的那些驕兵悍將們連當初已經三十四歲的柴榮都不服……
於是柴榮活得勞累,想死也無法安寧,他得拖著將將垂死,筋疲力盡的病體,給他年幼的兒子做出種種安排。
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冊立皇後。
他的皇後本是大將符彥卿的女兒,可惜死於顯德三年(956年),比他還要先走了一步。他非常懷念,一直沒有再立皇後。但是現在不行了,孩子太小,沒有母親怎麽行?他思來想去,最後冊立了皇後的妹妹,也就是符彥卿的另一個女兒為後周皇後。
想來她會對自己親姐姐的兒子們痛愛一些吧……同時也會得到符彥卿的全力保護吧!
第二,確立幼子的皇嗣地位。
在得病之前,柴榮為示公允,從不提給自己兒子加封的事。但現在一口氣封柴宗訓為梁王,領左衛上將軍;封柴宗讓為燕公,領左驍衛上將軍;並立柴宗訓為國儲。哪怕自己死了,帝國也至少有兩個繼承人。
第三,柴榮要托孤了。
文臣方面,他選擇了三位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他們都是深受柴榮恩寵的大臣,尤其是魏仁浦,此人沒有科班資歷,不是進士出身,是柴榮一手提拔起來的(可是後來證明,此人完全辜負了柴榮)。在武將方面,柴榮就讓人看不懂了。
無功無過,他居然罷免了後周軍銜第一的張永德的官職。不僅免去其殿前都點檢之職,而且外放,讓他去做澶州節度使。這等於是把張永德徹底排斥出了權力內核。
這太反常了,要知道,這時皇帝病危,正是張永德這樣常年統兵,深具威望的皇親國戚出力的時候,柴榮為什麽要自斷臂膀?而且翻閱新舊《五代史》,完全找不到張永德在這段時間內做過什麽錯事的記載。那麽到底是為了什麽?
很簡單,稍微懂點宋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塊長約三尺,藏在一個皮囊中的木條在作怪。它就出現在柴榮北征幽燕的途中——“世宗在道,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餘,題雲‘點檢作天子’”。
木條很平常,皮囊更常見,只因為木條上的這一行字——“點檢作天子”。非常不巧,後周殿前都指揮使司大內都點檢正是張永德。而且更不巧的是,這發生在柴榮一生事業的最頂峰,也同時面臨著最大挑戰的時候。
關鍵的時候有人拆臺,柴榮為了保持全軍的士氣,當時把這塊木條隨便扔在了一邊,不予理會。但是他深深地記在了心裏,他一直在暗中追查,這件事到底是誰做的。
猜猜看,那個做木條的木匠到底是誰?
誰鶴誰蚌
站在不遠處得意微笑的人應該是李重進。無論怎麽分析,他的嫌疑都最大。
因為按照犯罪動機的基本分析原理——誰犯罪,誰受益來看,張永德的倒臺,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在職位上,都會讓李重進大為享受。這不僅僅涉及了兩人私下裏的恩怨,更牽扯到了殿前都指揮使司與侍衛馬步軍指揮使司的權力爭奪。
這實在沒有辦法,這是後周的先先帝郭威一手造成的。
嚴格地說,在郭威之前,世上根本沒有殿前司,只有侍衛親軍司,五代時完全由它來掌握全國的禁軍。郭威當初之所以能黃旗加身、澶州稱帝,完全是在侍衛親軍司的支持之下才做到的。可是郭威事後越想越後怕,才憑空創造出了一個殿前都指揮使司,把禁軍軍權一分為二,各自互不統領,相互牽制,直接向皇帝負責。
那麽由誰來具體的領導這兩司呢?
再沒有比張永德和李重進更合適的人選了。請看,這兩人一個是郭威的女婿,一個是郭威的外甥,兩人能力相當,數歲接近,就連資歷都差不多,不是他們又是誰?何況非常奇妙的是,出了名的老實人張永德還有一個特殊的小毛病,註定了會讓這兩個不該成仇的人迅速交惡,達到郭威的目的……
張永德有好幾張臉,他對上司非常恭敬順從,堪稱忠心不二;他對下屬也仁慈寬厚,非常有德有量;可是對與他平級,資歷威望權力都相差不多的人,他就變得心胸狹隘毫厘必爭了。
李重進的條件是多麽的理想啊,簡直是事事都符合,條條都達標,再也沒有這麽般配的了。於是,張永德利用所有可能的機會,一直在柴榮的耳朵邊打小報告,就算在淮南江北之地與南唐傾國交兵的時候,他都沒讓李重進好受過。
最嚴重的一次,在公元956年11月,他居然派使者攜帶“密表”進京上奏柴榮,說李重進有“歹心”。這讓柴榮怎麽辦?得讓馬兒跑,又不能讓馬兒互相咬。難哪,柴榮最後的反應是既不相信,也不追究,更不做調解。
他以一種強者的姿態讓兩方面都明白,老實點幹活兒,別鬧事。但就算是想鬧事,本皇帝也不在乎,只要你們敢!
可戰場上的氣氛還是變了,戰士們各自擁護主將,變得人人敵對。這時候李重進表現得很是男人,他把部下們都留在軍營裏,自己單人匹馬來見張永德,在張永德的地盤裏兩人喝了一頓酒,才算把危機勉強渡了過去。
但不管怎麽說,李重進都不會善良到健忘的程度,有仇不報,那會影響心理健康的!!
機會終究會來的,李重進要幹就幹了個狠的。“點檢作天子”,除了張永德外沒有第二個人,而且最奇妙的是,柴榮絕不會因此而詢問張永德,張永德就算知道了有這回事,而且柴榮很生氣,他都不敢主動去解釋……就等著柴榮什麽時候氣不順,來一次全面大總結吧。
這個機會還真的讓張永德自己給爭取來了。這實在沒辦法,怪不得任何人,事後張永德如果要後悔的話,只能說——好人難做,自己找死吧。
那是在柴榮因病退兵的時候,路過了他最初的發祥之地澶州。柴榮一反常態,把自己單獨關在行宮,默默想自己的心事。可時間一長,外面的大臣們都慌了,他們不知道病中的皇帝是死是活!
這時候,只有張永德能進柴榮的行宮裏問安,大臣們就托他給皇帝帶個話——天下還沒有完全平定,四面八方全是敵人,這裏離開封太遠了,如果出了事(“如有不可諱”,這是說柴榮如果會死),天下就不一定是誰的了!(奈宗廟何!)
張永德想了想,覺得這些大臣說得對,想得很周到。於是他就進去把這些話都對柴榮說了。
柴榮靜靜地聽完,然後才問——這些話是誰讓你說的?(誰使汝為此言?)
老實人張永德覺得皇帝這是聽高興了。本來嘛,這些都是為皇帝著想的好話嘛!而他不能掠他人之美,於是就直接承認了是所有大臣共同的想法。(永德對以群臣之意皆願為此。)
柴榮接下來的樣子讓張永德摸不著頭腦,就見柴榮對他打量了很久,尤其對他那張本已看得太熟的臉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看了又看,最後才嘆了口氣——我就知道是有人教你這樣說的,可惜啊,我看你面相窮薄,不足以當此富貴!(然觀汝之窮薄,惡足當此!)
說完柴榮就立即起床返回了京師。
從此,柴榮對張永德徹底絕望了。他再不擔心什麽“點檢作天子”的木條,這樣毫無心機,頭腦簡單,直接被別人當槍使,問皇帝生死大事的人不足為懼。不僅如此,也不能把自己的身後大事交給此人,此人不堪重托……
可是舍棄張永德,又能托付給誰呢?
李重進嗎?
柴榮苦笑了,如果說張永德還有些許的慈悲之心,能不殺他的小兒子的話,那麽李重進的強悍嗜血就讓他寢食難安了。根本就不能讓李重進留在京師,還談什麽交付托孤大事!
張、李不成,那麽下面還能是誰呢……
後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張、李之下,那個幸運兒就是趙匡胤。但是對當年三十三歲的後周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本人來說,這個消息帶給他的喜悅卻遠遠沒有震驚多。
喜,喜從天降啊,想想看,從都指揮使一躍升為都點檢,看著好像只升了一級,但是咫尺天涯,從全國軍隊的二把手升到一把手,那是不知多少人一生都邁不過去的門檻,而他居然在這麽年輕的時候,輕而易舉地就邁了過去,怎能不讓人高興?
但是驚,一樣的觸目驚心。要知道此次出征幽州,在後周一方無論是誰都沒有什麽了不得的大功勞。根本沒打什麽仗,三關三州一萬八千戶都是以皇帝之威千軍之力壓制降服的,功勞屬於全體官兵,怎麽算也算不到趙匡胤的頭上。
可現在最大的彩頭就憑空砸到了趙匡胤的頭上,這對一般人來說,可以擺酒慶祝了,可對趙匡胤這樣的聰明人來講,就應該把這個頭銜當作塊大磚頭,沒道理的憑空而落,腦袋會被砸破的。
唉,富貴險中求,拿著刀上戰場砍人是風險,回到京城升官發財一樣也這麽的心驚膽戰……多麽明顯,這是個政治需要下的官職變動,裏面大有玄機。
是的,後世學者,在這團迷霧一樣的玄機裏,本著誰犯罪誰受益的原則,也得出了張永德被三尺木條終生砸倒的幕後指使人是趙匡胤的內幕分析報道。持這一觀點的主要是張其凡先生的《趙普評傳·陳橋兵變的指揮者》和臺灣的學者蔣覆璁先生的《宋代一個國策的檢討》等文章。按他們的說法,趙匡胤才是那個神秘的木匠,原因有四:
一.趙匡胤在此前是張永德的手下,雖然實力已經不容小覷,可是要擠掉張永德,取其位而代其職,卻遙遙無期,並且基本絕望。因為他硬件就不行,他不是皇帝國戚,禁軍是國家安危命脈,他一個年紀輕輕的外人,憑什麽一步登天?憑他的軍功和英勇?這種事你越強悍才越不敢用你。不然何不選李重進?
所以趙匡胤只能耍點陰謀詭計,才能脫出張永德的陰影,徹底獨立。
二.在公元959年的這一年裏,樞密使王樸死,皇帝柴榮重病,讓趙匡胤野心極度膨脹,讓他有了非分之想,而張永德正是他的第一塊絆腳石,必須得盡快踢開,於是就做了一回木匠。
三.用這種含糊不清也解釋不清的辦法來搞倒搞臭張永德,同時也給自己日後登極做理論鋪墊,一箭雙雕,不亦樂乎。
四.柴榮北征期間,趙匡胤一直率軍拱衛左右,大有做手腳的機會。因此,蔣覆璁明確指出——三尺木之來,實屬可怪,代者為太祖(趙匡胤),不是有很大的嫌疑嗎?
我想,以上這四點疑問,也會引起廣大的共鳴吧,因為無論如何,趙匡胤真的就是最後的受益者。但是很可惜,綜上所論,破綻多多,請看逐條反駁:
一.就算搞掉了張永德,受益人也不見得就肯定是趙匡胤。軍中比他資格高,功勞大的人大有人在。用這種損陰德的下三爛招數給別人做嫁衣衫,想必趙匡胤沒有多大的興趣。
二.根據《舊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以及《宋史·太祖本紀》中記載,這塊寫著“點檢作天子”的木條出現在“世宗不豫”之前。那時候趙匡胤是玩了命都要好好表現,去吸引柴榮的眼球,只求當個後周的好員工的。而且以柴榮之強,三十三歲,才開始了富貴之路的趙匡胤就敢於野心膨脹,用這等險招陰謀造反,真不知道趙匡胤是怎麽想的。
在之前,趙匡胤沖鋒陷戰,每每在必輸必死的情況下反敗為勝,這是把自己當下任天子必須珍惜身體的表現?而且為了給柴榮打好工,他還把自己得病的老爹關在城外喝一夜冷風……再這麽說他,就真是太不厚道了。
三.柴榮北征,趙匡胤是不離左右,可是他身為武將,要在四方進奏給皇帝的文書中做手腳,就那麽容易?那可不是一封薄薄的用紙寫出來的信,那是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子!史書記載,柴榮精明非常,什麽事都親力親為,趙匡胤敢動這樣的手腳,他可真是活膩了!
所以,在柴榮死前,趙匡胤絕無篡逆之心,這是肯定的。人都是到哪山才能唱哪歌,唱錯了只有死路一條。當然,也有那些不知死的鬼,不管局勢如何都要去犯罪,但是在以理智、寬厚著稱的趙匡胤身上,如果也這樣的話,那可就真的讓人無話可說了。
臨死之前提拔了趙匡胤,這是柴榮大有深意的一招,是他維持朝廷權力平衡的絕妙創意。只是他犯了一個聰明人容易犯的錯誤——想把機關算盡。
這是所有聰明人都會犯的錯,而且也可以說,是全人類,包括你們都會犯的錯。
為了生存,誰不計算?但是誰又能真正的把機關都算盡呢?
柴榮乃至後來的趙匡胤,都在這上面覆制著悲劇。沒辦法,算人者人恒算之,有來必有往,天道總是好還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