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驚膽戰預言書 (2)
關燈
小
中
大
最覆雜的事情了。伴君如伴虎,朱元璋既然問了,劉伯溫更沒有理由不去做。無奈之下,他急忙回答說:“我皇萬子萬孫,何須問哉!”但這一句應承的話,顯然是不足以對付過關的。
朱元璋也早就預料到劉伯溫會如此回答,不禁臉上有些不高興。劉伯溫一看,這是皇上下的聖旨,一方面自己不得不遵從,另一方面又不能洩露過多的天機,兩者權衡了一下,他最終在回答朱元璋這個問題的時候用了很多隱喻的手法。這次對話被人們記錄了下來,之後會聚成書,便是《燒餅歌》。
《燒餅歌》全文共計1912字,由40餘首隱喻歌謠組成,是用隱喻寫成的“預言”歌謠,同時也是蔔卦撰詞,其從一定的“象數”規律排來,涉及“象、數、理、占”的入化應用,也是前人“觀象玩占”的遺著。《燒餅歌》在民間流傳很廣,影響也極為深遠,但正是因為隱喻太多而很難被人所理解。
在《燒餅歌》的預言中,明代以及之後近千年的歷史都成為其探囊可取之物。如在明代非常知名的“靖難之役”、“土木之變”、“宦官幹政”等事件,以及明王朝的最終滅亡和滿清的興起,都被一一敘述在其中。
《燒餅歌》一書中主要是以記錄對話的形式來描述當時劉伯溫和朱元璋之間的預言,在談到大明亡國和滿清興起的時候,這段對話是這樣記載的:帝曰:“自古胡人無百年之國運,乃此竟有二百餘年之運耶?”
基曰:“雨水草頭真主出,赤頭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總才說,須是川水頁臺闕。十八年間水火奪,庸人不用水火臣。此中自己用漢人,卦分氣數少三數,親上加親又配親。”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奪火滅,親上加親,莫非駙馬奪作亂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濟,安享太平,有位有勢。時值升平,稱為盛世,氣數未滅,還有後繼。寶劍重磨又重磨,抄家滅族可奈何。閹人社稷藏邪鬼,孝悌忠奸誅戮多。李花結子正逢春,牛鳴二八倒插丁。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無聲。點畫佳人絲自分,一止當年嗣失真。泥雞啼叫空無口,樹產靈枝枝缺魂。朝臣乞來月無光,叩首各人口渺茫。一見生中相慶賀,逍遙周甲樂饑荒。”
帝曰:“胡人到此敗亡否?”
基曰:“未也。雖然治久生亂,值此困苦,民懷異心,然氣運未盡也。廿歲力士開雙口,人又一心度短長。時俺寺僧八千眾,火龍渡河熱難當。叩首之時頭小兀,嫦娥雖有月無光。太極殿前卦對卦,添得禳鬥鬧朝堂。金羊水猴饑荒歲,犬吠豬鳴淚兩行。洞邊去水臺用水,方能覆正舊朝綱。火燒鼠牛猶自可,虎入泥窩無處藏。草頭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兒作主張。”
在這段對話中,“川水頁臺闕”是指“順治”,“庸人不用水火臣”是指“康熙”,“點畫佳人絲自分,一止當年嗣失真”是指“雍正”,“朝臣乞來月無光,叩首各人口渺茫”是指“乾隆”,“廿歲力士雙開口,人又一心度短長”是指“嘉慶”,“洞邊去水臺用水”是指“同治”。
此外,有些句子提到了皇帝在位的時間,如“卦分氣數少三數”是說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因為陰陽八卦是八八六十四,而減少三就正巧是六十一;“逍遙周甲樂饑荒”指的是乾隆統治天下六十年,誇耀天下太平,自稱“十全老人”。
從這些推論可以看出,《燒餅歌》中記載的內容和歷史事件存在的出入極小。而在《燒餅歌》中,還預言了不少當今及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
但《燒餅歌》並沒有像眾多的西方末日預言一樣說了一些世界滅亡的預測,而是大膽提出了在一番苦難之後,人們必定會見到風雨之後的彩虹。雖然有諸多坎坷,但人類終將會迎來一片太平盛世。
關於未來最終的美好光景,《燒餅歌》中這樣寫道:“犬吠豬鳴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流離散亂皆逃民,愛民如子親兄弟,創立新君修舊京,千言萬語知虛實,留與蒼生作證盟。”這幾句話通俗易懂,向所有人描繪了一個天下大同的世界。而唯一不明確的一點是,這個美好的未來,什麽時候會到來。
因為《燒餅歌》寫得極為隱晦,因而就不免會陷入後世人強行加入自我解讀的旋渦中。《燒餅歌》在民國之前流行於坊間,但正史中從沒有記載劉伯溫做過此書。曾有一個美國漢學家考證,《燒餅歌》最早來源於清代人的一個筆記之中。這便增加了此書是清末之人假借劉伯溫的名號所做的嫌疑。究竟誰是誰非,依舊還是要交給歷史去評斷。
《梅花詩》:傳奇人物預言詩
北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易學家名叫邵雍,他作了一部只有十首詩歌的預言集——《梅花詩》。《梅花詩》在中國古代的預言史上也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其神奇之處不僅僅來自於對後世的預言,更在於作者邵雍本人。
邵雍是一個非常具有才華的人,只是像文人們生不逢時的厄運一樣降臨在他的頭上。時代並沒有給他一個能夠施展自己才華的好機會,因而邵雍並不為後人所熟知。除卻名號和頭銜等身外之物,單單論知識和才華,邵雍絕對是不能被忽略掉的一個人。有關於邵雍神機妙算的故事,也同樣不在少數。
據說,有一年冬天的傍晚,邵雍和幾個好友聚在一起圍爐夜話,忽然間聽到一陣敲門聲。令人奇怪的是,敲門聲先是響了一陣後,緊接著又連敲五聲。邵雍打開門,敲門人聲稱要向他借一樣東西。邵雍突然心血來潮,決定要給自己蔔一卦。蔔完卦之後,他說來人一定是借斧頭的。朋友聽完之後紛紛表示不相信,於是邵雍就親自去問來者要借什麽東西,沒想到對方的回答果真是斧頭。
朋友們全都被邵雍的神機妙算給鎮住了,大家急忙問他是如何推算出來的。邵雍笑笑,不緊不慢地說:“來人第一次敲一聲,根據周易推算,得到了上卦乾,接著敲了五聲,得下卦為巽。上下卦得後,上下卦數再加得變爻為四爻,因而本、互變卦中有三個乾卦,乾屬金,體卦巽為木,故來人所借當屬金、木之類,又乾金短而巽木長,故鄰居來借的這個東西當為斧頭。”這一番頗具有專業性的論述,一時間折服了所有人。
而提到《梅花詩》,其也是邵雍在賞花的時候心血來潮作下的。和其他流傳下來的預言一樣,邵雍在《梅花詩》中也采用了極為隱晦的語言,這在理解上存在許多困難和障礙。且《梅花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寫給出家修行人的,因而塵世中的蕓蕓眾生更不知所雲。《梅花詩》共有十首,全書隱晦地勾勒了此後中國的歷史巨變和朝代變遷。
在《梅花詩》問世之後,歷史的演變已經證實了若幹首預言詩歌的正確性,尤其是前五首預言詩,更被人們認定是確鑿無誤的預言。
第一首詩寫道:“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這首詩,被認定是預言靖康之變和北宋滅亡的語句。
“蕩蕩天門萬古開”便是指北宋的都城開封府被金人撬開了大門,隨後的“幾人歸去幾人來”則是在描寫宋人在外敵入侵之後顛沛流離的慘狀。“山河雖好非完璧”很明顯就是在指雖然宋朝還存在,但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天下了,且世事變遷,沒有人會相信金人會是最終滅掉北宋的族群。因而,最後一句“不信黃金是禍胎”的意思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二首詩寫道:“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這首詩被認定是對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的鮮明寫照。
北宋滅亡之後,南宋朝廷不但不知道自我反思,相反卻只懂得貪圖一時的享樂,因而才會有開篇的“湖山一夢事全非”之說。“雲龍向北飛”則是指在北方出現了真龍天子的跡象。此時,在蒙古草原上,正有一個人勵精圖治,以圖一統中華。此人,便是成吉思汗。而宋王朝的滅亡,早已經不是什麽秘聞了,只剩下唯一的問題便是時間。當元軍直逼臨安的時候,大宋的天子被抓,宋王朝徹底覆滅了。最後一句“長天碧水嘆彌彌”描寫的事情更加淒慘。當殘留的宋軍部隊被元朝的追軍趕得窮途末路的時候,丞相陸秀夫背負著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投海而死。
從此,天下改朝換代,再也不姓趙了。
第三首預言詩是在講元朝的石師,詩曰:“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天地相乘數一原”意指普天之下將會發生一場大巨變。第二句“忽逢甲子又興元”的首字“忽”則說的是元世祖忽必烈,而“興元”則是指元朝的興起。忽必烈登基稱帝的那一年,正是農歷甲子年。之後的“年華二八乾坤改”,是說在元朝統治天下80年之後,必將又經歷一次乾坤變革。從宋亡到元滅一共是88年的時間,直到朱元璋建立起了明王朝,才有了“看盡殘花總不言”的結局出現。
第四首詩寫道:“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很明顯,這首詩是在講大明朝的國事了。
“英雄起布衣”,無疑是在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是從平民老百姓中來的,而朱元璋不但是個平民百姓,更曾是個一無所有的叫花子。他並不是京畿望族,但卻能夠一統天下,因而說“朱門不是舊黃畿”。但時隔不多久,便有燕王朱棣謀朝篡位,故“飛來燕子尋常事”並不是沒有來由的預言,這件史事被後世稱為“靖難之役”,此也正是《梅花詩》預言最具有代表性的預言之一。直到末句的“開到李花春已非”,直接點明了明王朝的滅亡。“李花”和闖王起義的李自成脫不開幹系,正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徹底終結了崇禎皇帝的江山美夢。
到了第五首詩的時候,《梅花詩》已經把時間的跨度寫進了大清朝。詩中寫道:“胡兒騎馬走長安,開辟中原海境寬。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前兩句中的“胡兒”顯然是對少數民族的蔑稱,“胡兒騎馬走長安”了,天下必定是屬於北方的少數民族。“開辟中原海境寬”更直接點出了清朝一統天下是大勢所趨。但最後兩句,卻跨過了整個清朝的歷史,把敘述重點放在了顛覆清朝的兩次起義上。“洪水乍平洪水起”指的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清光宜向漢中看”中的“漢中”則道出了武昌起義的地點。這兩次起義,一次使得清王朝的元氣大傷,另一次結束了達數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
至此,從宋朝直到清滅亡的漫長歷史中,《梅花詩》不緊不慢地把王朝變遷之事講來,作者邵雍猶如在敘述自家往事一般,將後世的歷史完全囊括在自己的預言中。
另有不得不說的一點是,《梅花詩》的最後一首詩也提到了一個大同的世界。詩中寫道:“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覆問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意思是指,在未來的某一天,將會有一個大同的世界出現,到那時,四海兄弟皆是一家人,那才是真正的終極夢想所在。
然而,《梅花詩》同樣被不少人認為是牽強附會的詩歌而已,和預言完全扯不上邊。《梅花詩》中的十首詩歌以及尚未實現的美好夢想究竟是對是錯,恐怕在一千個人的心中,會有一千個不同的概念,這也恰好是預言詩本身的魅力所在。
《步虛大師預言》:詳解中國百年歷史
步虛大師是隋朝的一員武將,在隋末唐初的亂世中於天臺山出家避難。《步虛大師預言》則是步虛大師寫就的一篇乩文。相傳,在清光緒三十年正月初七日,北京西山碧雲寺清虛樓的主人高靜涵居士請得隋沖的步虛真君降乩。而在民國初年,這一道乩文又再一次引起了一時的轟動。在整篇乩文的預言中,其提到了光緒帝之死、清廷滅亡等大事件,因而寫這道乩文的人被認為是某一個神仙,因而才能夠知道後世千百年的各個事件。在道家的神仙體系中,地仙或者人仙能夠預知到數百年之後的事情,因而當初上山為道的步虛大師便被後世人認定是已經飛升成為了地仙或人仙。
《步虛大師預言》的開篇寫了一道序言,其中提到:“昔因隋亂采菩提,誤入天臺石寶西。朝飲流霞且止渴,夜餐玉露略充饑。面壁九年垂大道,指彈十代換新儀。欲我辟途途誤我,天機難洩洩禪機。”這首詩被認定是步虛大師自我敘述的平生修行之事。因為隋朝的戰亂而進山修道,他苦修整整9年的時間才最終得道。因為一次偶然地往後展望,不曾想卻寫下了這首預言詩而洩露了天機。
《步虛大師預言》總共只有480字,但正是這篇不到500字的文章,卻在此後的歷史中見證了種種與家國性命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
整篇預言詩的一開始便提到:“雲暗暗,霧愁愁,龍歸泥土塑獼猴,三歲孩童三載福,月下無主水空流,萬頃煙波一旦收。”這句詩,向來被認為是在講清末皇帝宣統的故事。所謂“雲暗暗,霧愁愁”是指當時的朝廷是被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因而廟堂之上便顯得日月無光,連飄著的霧氣都變得愁雲慘淡。“龍歸泥土塑獼猴”的意思是說,真正的真龍天子鉆到了泥土裏面,而卻在朝堂上祭拜那泥塑的猴子。言外之意是指,宣統皇帝就是那泥塑的猴子,而真正代表皇帝的“龍”則是那早已經過世的前輩父兄。
這裏還暗含著宣統帝登基的一個典故。史書記載,宣統皇帝登基的時候只是一個3歲的小孩子,因為天氣冷,且登基典禮冗長而無聊,坐在龍椅上的宣統皇帝大哭不已。3歲的孩童根本就沒有見過如此大的場面,當時是由攝政王抱著宣統帝坐在龍椅上的。當宣統皇帝哭個不停的時候,攝政王便不停地對他說:“一會兒就結束了,一會兒就結束了。”然而這句話也正像是個咒語一般,無意中言中了清王朝的宿命已經長久不了了。因而,之後的《步虛大師預言》中便緊接著寫道“三歲孩童三載福”,暗示說宣統皇帝只有三年的福報,此後便是大的劫難的開始。
後一句“月下無主水空流”,有人試圖用解字法來解釋這句詩,但無論是在繁體字還是在簡體字中,均沒有這麽一個字出現。唯一的有些拗口的解釋是從“主”字入手,有個“水空流”,水流幹了,這便是一個清朝的“清”字。三點水幹了,又月下也無主了,這個主跑到月上去了,除了清朝的“清”字之外,其他的解釋便顯得更加荒誕。
預言詩之後便提到了“萬頃煙波一旦收”,這是說萬裏江山在頃刻之間不在了,全中國改朝換代也只需要一天的時間。而“一旦”便是宣統皇帝的“宣”字,無疑這句話是在指清王朝的滅亡。
接下來的一段,卻提到了推翻清廷的民主革命。“君作祖,質彬彬,萬裏長虹破浪征,黃鶴樓中吹玉笛,八方齊奏凱歌吟,旌旗五色換新新。”據後世的推論,這段詩的指代意義更要鮮明許多。
“君作祖”的意思是“你就是祖宗”。有了祖宗,自然要有孫輩的人出現。後一句的“質彬彬”並不是一句完整的話。整句話源自《論語》,其中提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預言詩中唯一把“文”字隱藏起來,這便恰恰就是其要敘說的重點。因而,把這兩句綜合起來指的便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孫文先生。
“萬裏長虹破浪征”是說孫文先生為了中國的革命而奔走呼號,不遠萬裏,從美國的檀香山乘風破浪回到祖國。因而,這句話一方面寫實,另一方面卻極其具有象征意味地提到孫文先生破的萬裏巨浪正是阻礙中國民主革命向前進的各種頑固保守勢力。
之後,步虛大師的預言詩把話題一轉提到了黃鶴樓上。“黃鶴樓中吹玉笛”是在說黃鶴樓上也響起了革命的號角。這裏,是黎元洪的駐地,也正是他宣布要幫助孫文大興革命之事的地點所在。“八方齊奏凱歌吟”則在極力形容民主革命的風起雲湧之勢,這星星之火,必定可以燎原。
直到最後一句的“旌旗五色換新新”,更鮮明地和歷史出人意料地符合在一起。革命之後,必當立國,而民國的國旗便是五色旗。所以這句詩也就指出了革命的最終勝利。
在下文中,步虛大師還指名道姓地提到了袁世凱的叛變,國民革命軍的北伐等歷史事件。而在整首預言詩的最後,步虛大師還提到了一個大同的世界。詩中寫道:“世宇三分,有聖人出,玄色其冠,龍張其服,天地覆明,處治萬物,四海謳歌,蔭受其福。”
此句一向被認為是整個預言的終結,以及人類歷史的最終歸宿。“世宇三分”是頂極大事,是亂世的表現,而終將會有聖人出現,黑色頭發,黃色衣服——有人論述說這句是指黃色衣服的僧人。“天地覆明,處治萬物”指萬物將由所表現出的善惡定功過,唯善者得福也。
其實,這個終極預言看起來更像是教人向善的一句勸善引言。畢竟,在預言詩的結尾處,步虛大師還寫道:“茫茫天數本難知,惟在蒼生感太虛。老僧不敢多饒舌,洩露天機恐被誅。”歷史是何種走向,只有上天才知道。誰才是歷史的主角,在劇終時方可真相大白。如步虛大師這般成仙得道之人也不敢過多洩露天機,世人何苦還非要從尚無定論的預言詩中去搜尋那杳不可得的命數呢!
《藏頭詩》:唐朝預言家的游戲
《藏頭詩》出自唐朝最偉大的預言家李淳風之口。和《推背圖》不同且又有些相似的《藏頭詩》,源自李淳風和太宗之間的一系列對話。在一問一答中,李淳風把後事將會發生的事情用一首首藏頭詩展現出來,在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同時,又避免了有洩露天機的風險。
時值貞觀七年五月十九日,唐太宗李世民把李淳風召到殿中問道:“朕之天下,今稍定矣。卿深明易道,不知何人始喪我國家?以及我朝之後,登極者何人,得傳者何代?卿為朕歷歷言之。”意思是說,當今大唐的天下已經平穩了,李世民的心中也自然不再愁慮會不會有叛軍突起等事情。但居安思危,他想知道自己的江山能夠坐多久,將來會是什麽人顛覆掉大唐的社稷。李世民不禁在為自己的江山著想,更在為子孫後代的皇位著想。因而,他想要讓李淳風能夠把未來的狀況講給自己聽,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李淳風回答說:“欲知將來,當觀已往,得賢者治,失賢者喪,此萬世不易之道也。”這是一句很官方的回答,猶如蜻蜓點水一般,雖然看似是回答了皇上的問題,卻永遠都如隔靴搔癢,觸及不到問題的實質。
太宗皇帝也不依不饒地說,既然你知曉術數之學,就可以往後推演我朝若幹年,誰將來會亡國,國家又會被誰滅掉,一定早就有天數了。李世民說得很明白,他想要知道的是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而不是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的教訓。李淳風卻回答說,這是天機,是不能夠洩露的。
李世民又對李淳風說,在這裏把天機說出來,除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外,不會再有第三個人了。然而這依舊得到了李淳風的反對。無奈之下,李世民並沒有在大殿裏面強求李淳風回答自己的問題,他說:“如果你實在不想說的話,那麽我也不會強求。你可以跟隨我來。”說罷,他便帶著李淳風來到了冷宮。冷宮中有一座高樓,二人拾級而上。
及到最高層之後,李世民開口說:“這裏上不至天,下不至地,有什麽不能洩露的天機可以在這裏說的。”
李淳風一看,知道自己再沒有托詞的理由了,他先說道,能夠亂了大唐朝政的人,已經在太宗的身邊了。30年之後,此人必定會殺盡李姓子孫,只是現在主上還不知道這個人如此危險而已。李世民忙問,此人是文臣還是武將,是否知道他的名字,如果知道的話現在就可以把他除掉。但李淳風搖搖頭說:“這一切都是天意,並不是人力所為。最後亂了大唐朝政的這個人年齡應該在20歲以上,今天若是把他殺了,上天必定會降災到我朝,從而再派遣其他的猛將來人間,屆時唐王室就將會更加危險了。”
太宗說道:“既然天意如此,也不可強求。不知道卿是否可以描述一下這個人。”於是,李淳風就做了一首藏頭詩,來描述這位將會顛覆大唐王朝的人。這首詩寫道:“其為人也,止戈不離身,兩目‘長’在空。”
通曉歷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是被女皇武則天顛覆的,而她也早已經是太宗身邊的嬪妃了。而“止戈”便為“武”字,這便是在預言滅唐的事件。
隨後,太宗又問道:“有沒有人能夠平定這一次的叛亂呢?”於是,話題就被引到了覆唐這件事情上。
李淳風說:“有文曲星下界,生於賣腐之家,後來為相,自能平之。”此人指的便是狄仁傑。在武則天當政時,狄仁傑以不畏權貴著稱。狄仁傑出身於一個官宦之家,武則天當政期間身居宰相要位。正是狄仁傑的勵精圖治,才使得大唐的政治沒有被武姓家族全部霸占掉。在武則天統治期間出現的盛世中,狄仁傑的功勞不可湮沒。
當時,唐太宗又問道這個人到底姓甚名誰。李淳風依舊說是天機不可洩露。太宗追問說:“等到此人平定了叛亂之後,能不能夠給天下百姓帶來一片盛世。”至此,李世民在確保了自己家族的江山社稷能夠安然無恙之後,也同時在擔心百姓能不能夠安居樂業。但李淳風接下來的回答,卻顯得不那麽合聖意。
他說:“前二十四年可媲美於堯舜,後二十四年又有亂天下者。危而不危,一人大口,逢楊而生,遇郭而止。”這是說在玄宗即位後,天下可以太平24年,並且出現開元盛世的好局面。但之後的24年又會天下大亂,這便是聞名史冊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最後平定,絕對和一個姓郭的人密不可分,他便是大將郭子儀。
之後,在太宗和李淳風的一問一答之後,李淳風把唐王朝的最後滅亡,以及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的更疊都一一細數在內。並且,李淳風還提到,在現代文明產生之後,必將還會出現一個末世,其景狀被描述為:“如此者六百年,後來出口,山內水雞,始壞國家,於是人民惶惶,魔王生焉。人皆四目,牛無足,頭生於背,尾生於口,而天下大亂。有口者曰妖,二口者曰魔,鼠生當陽,群魔盡焉。背上生子,腰中出手,天上無星辰,地下無山河,幸有向日之主出焉,貧者憐之,富者仰之,而人皆享福。當時二人一處生,二天不外走,大者須供,小者又要走。”
在此異象出現之後,李淳風還提到,天下並不會因此而亂成一團糟。此後的世界,必將在一亂一平的交替中度過。就像是任何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一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歷史的車轍輾出來的規律性,無從改變,也無法改變。盡管人人都期待一個美好的大同世界,但想要等來這個未來,需要的卻是人人自我和諧意識的提升。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李淳風在為唐太宗預言這些事情的時候,歸根結底又回到了他最初回答太宗問題的答案上,以史為鑒,遠比猜測以後的歷史走向要有意義得多。因而,在他看來,這麽長的預言或許只是一場游戲,游戲中永遠都不會有贏家和輸家出現。
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朱元璋也早就預料到劉伯溫會如此回答,不禁臉上有些不高興。劉伯溫一看,這是皇上下的聖旨,一方面自己不得不遵從,另一方面又不能洩露過多的天機,兩者權衡了一下,他最終在回答朱元璋這個問題的時候用了很多隱喻的手法。這次對話被人們記錄了下來,之後會聚成書,便是《燒餅歌》。
《燒餅歌》全文共計1912字,由40餘首隱喻歌謠組成,是用隱喻寫成的“預言”歌謠,同時也是蔔卦撰詞,其從一定的“象數”規律排來,涉及“象、數、理、占”的入化應用,也是前人“觀象玩占”的遺著。《燒餅歌》在民間流傳很廣,影響也極為深遠,但正是因為隱喻太多而很難被人所理解。
在《燒餅歌》的預言中,明代以及之後近千年的歷史都成為其探囊可取之物。如在明代非常知名的“靖難之役”、“土木之變”、“宦官幹政”等事件,以及明王朝的最終滅亡和滿清的興起,都被一一敘述在其中。
《燒餅歌》一書中主要是以記錄對話的形式來描述當時劉伯溫和朱元璋之間的預言,在談到大明亡國和滿清興起的時候,這段對話是這樣記載的:帝曰:“自古胡人無百年之國運,乃此竟有二百餘年之運耶?”
基曰:“雨水草頭真主出,赤頭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總才說,須是川水頁臺闕。十八年間水火奪,庸人不用水火臣。此中自己用漢人,卦分氣數少三數,親上加親又配親。”
帝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奪火滅,親上加親,莫非駙馬奪作亂乎?”
基曰:“非也。胡人英雄,水火既濟,安享太平,有位有勢。時值升平,稱為盛世,氣數未滅,還有後繼。寶劍重磨又重磨,抄家滅族可奈何。閹人社稷藏邪鬼,孝悌忠奸誅戮多。李花結子正逢春,牛鳴二八倒插丁。六十周甲多一甲,螺角倒吹也無聲。點畫佳人絲自分,一止當年嗣失真。泥雞啼叫空無口,樹產靈枝枝缺魂。朝臣乞來月無光,叩首各人口渺茫。一見生中相慶賀,逍遙周甲樂饑荒。”
帝曰:“胡人到此敗亡否?”
基曰:“未也。雖然治久生亂,值此困苦,民懷異心,然氣運未盡也。廿歲力士開雙口,人又一心度短長。時俺寺僧八千眾,火龍渡河熱難當。叩首之時頭小兀,嫦娥雖有月無光。太極殿前卦對卦,添得禳鬥鬧朝堂。金羊水猴饑荒歲,犬吠豬鳴淚兩行。洞邊去水臺用水,方能覆正舊朝綱。火燒鼠牛猶自可,虎入泥窩無處藏。草頭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兒作主張。”
在這段對話中,“川水頁臺闕”是指“順治”,“庸人不用水火臣”是指“康熙”,“點畫佳人絲自分,一止當年嗣失真”是指“雍正”,“朝臣乞來月無光,叩首各人口渺茫”是指“乾隆”,“廿歲力士雙開口,人又一心度短長”是指“嘉慶”,“洞邊去水臺用水”是指“同治”。
此外,有些句子提到了皇帝在位的時間,如“卦分氣數少三數”是說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因為陰陽八卦是八八六十四,而減少三就正巧是六十一;“逍遙周甲樂饑荒”指的是乾隆統治天下六十年,誇耀天下太平,自稱“十全老人”。
從這些推論可以看出,《燒餅歌》中記載的內容和歷史事件存在的出入極小。而在《燒餅歌》中,還預言了不少當今及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
但《燒餅歌》並沒有像眾多的西方末日預言一樣說了一些世界滅亡的預測,而是大膽提出了在一番苦難之後,人們必定會見到風雨之後的彩虹。雖然有諸多坎坷,但人類終將會迎來一片太平盛世。
關於未來最終的美好光景,《燒餅歌》中這樣寫道:“犬吠豬鳴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流離散亂皆逃民,愛民如子親兄弟,創立新君修舊京,千言萬語知虛實,留與蒼生作證盟。”這幾句話通俗易懂,向所有人描繪了一個天下大同的世界。而唯一不明確的一點是,這個美好的未來,什麽時候會到來。
因為《燒餅歌》寫得極為隱晦,因而就不免會陷入後世人強行加入自我解讀的旋渦中。《燒餅歌》在民國之前流行於坊間,但正史中從沒有記載劉伯溫做過此書。曾有一個美國漢學家考證,《燒餅歌》最早來源於清代人的一個筆記之中。這便增加了此書是清末之人假借劉伯溫的名號所做的嫌疑。究竟誰是誰非,依舊還是要交給歷史去評斷。
《梅花詩》:傳奇人物預言詩
北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易學家名叫邵雍,他作了一部只有十首詩歌的預言集——《梅花詩》。《梅花詩》在中國古代的預言史上也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其神奇之處不僅僅來自於對後世的預言,更在於作者邵雍本人。
邵雍是一個非常具有才華的人,只是像文人們生不逢時的厄運一樣降臨在他的頭上。時代並沒有給他一個能夠施展自己才華的好機會,因而邵雍並不為後人所熟知。除卻名號和頭銜等身外之物,單單論知識和才華,邵雍絕對是不能被忽略掉的一個人。有關於邵雍神機妙算的故事,也同樣不在少數。
據說,有一年冬天的傍晚,邵雍和幾個好友聚在一起圍爐夜話,忽然間聽到一陣敲門聲。令人奇怪的是,敲門聲先是響了一陣後,緊接著又連敲五聲。邵雍打開門,敲門人聲稱要向他借一樣東西。邵雍突然心血來潮,決定要給自己蔔一卦。蔔完卦之後,他說來人一定是借斧頭的。朋友聽完之後紛紛表示不相信,於是邵雍就親自去問來者要借什麽東西,沒想到對方的回答果真是斧頭。
朋友們全都被邵雍的神機妙算給鎮住了,大家急忙問他是如何推算出來的。邵雍笑笑,不緊不慢地說:“來人第一次敲一聲,根據周易推算,得到了上卦乾,接著敲了五聲,得下卦為巽。上下卦得後,上下卦數再加得變爻為四爻,因而本、互變卦中有三個乾卦,乾屬金,體卦巽為木,故來人所借當屬金、木之類,又乾金短而巽木長,故鄰居來借的這個東西當為斧頭。”這一番頗具有專業性的論述,一時間折服了所有人。
而提到《梅花詩》,其也是邵雍在賞花的時候心血來潮作下的。和其他流傳下來的預言一樣,邵雍在《梅花詩》中也采用了極為隱晦的語言,這在理解上存在許多困難和障礙。且《梅花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寫給出家修行人的,因而塵世中的蕓蕓眾生更不知所雲。《梅花詩》共有十首,全書隱晦地勾勒了此後中國的歷史巨變和朝代變遷。
在《梅花詩》問世之後,歷史的演變已經證實了若幹首預言詩歌的正確性,尤其是前五首預言詩,更被人們認定是確鑿無誤的預言。
第一首詩寫道:“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這首詩,被認定是預言靖康之變和北宋滅亡的語句。
“蕩蕩天門萬古開”便是指北宋的都城開封府被金人撬開了大門,隨後的“幾人歸去幾人來”則是在描寫宋人在外敵入侵之後顛沛流離的慘狀。“山河雖好非完璧”很明顯就是在指雖然宋朝還存在,但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天下了,且世事變遷,沒有人會相信金人會是最終滅掉北宋的族群。因而,最後一句“不信黃金是禍胎”的意思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二首詩寫道:“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這首詩被認定是對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的鮮明寫照。
北宋滅亡之後,南宋朝廷不但不知道自我反思,相反卻只懂得貪圖一時的享樂,因而才會有開篇的“湖山一夢事全非”之說。“雲龍向北飛”則是指在北方出現了真龍天子的跡象。此時,在蒙古草原上,正有一個人勵精圖治,以圖一統中華。此人,便是成吉思汗。而宋王朝的滅亡,早已經不是什麽秘聞了,只剩下唯一的問題便是時間。當元軍直逼臨安的時候,大宋的天子被抓,宋王朝徹底覆滅了。最後一句“長天碧水嘆彌彌”描寫的事情更加淒慘。當殘留的宋軍部隊被元朝的追軍趕得窮途末路的時候,丞相陸秀夫背負著年僅9歲的南宋小皇帝投海而死。
從此,天下改朝換代,再也不姓趙了。
第三首預言詩是在講元朝的石師,詩曰:“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天地相乘數一原”意指普天之下將會發生一場大巨變。第二句“忽逢甲子又興元”的首字“忽”則說的是元世祖忽必烈,而“興元”則是指元朝的興起。忽必烈登基稱帝的那一年,正是農歷甲子年。之後的“年華二八乾坤改”,是說在元朝統治天下80年之後,必將又經歷一次乾坤變革。從宋亡到元滅一共是88年的時間,直到朱元璋建立起了明王朝,才有了“看盡殘花總不言”的結局出現。
第四首詩寫道:“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很明顯,這首詩是在講大明朝的國事了。
“英雄起布衣”,無疑是在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是從平民老百姓中來的,而朱元璋不但是個平民百姓,更曾是個一無所有的叫花子。他並不是京畿望族,但卻能夠一統天下,因而說“朱門不是舊黃畿”。但時隔不多久,便有燕王朱棣謀朝篡位,故“飛來燕子尋常事”並不是沒有來由的預言,這件史事被後世稱為“靖難之役”,此也正是《梅花詩》預言最具有代表性的預言之一。直到末句的“開到李花春已非”,直接點明了明王朝的滅亡。“李花”和闖王起義的李自成脫不開幹系,正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徹底終結了崇禎皇帝的江山美夢。
到了第五首詩的時候,《梅花詩》已經把時間的跨度寫進了大清朝。詩中寫道:“胡兒騎馬走長安,開辟中原海境寬。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前兩句中的“胡兒”顯然是對少數民族的蔑稱,“胡兒騎馬走長安”了,天下必定是屬於北方的少數民族。“開辟中原海境寬”更直接點出了清朝一統天下是大勢所趨。但最後兩句,卻跨過了整個清朝的歷史,把敘述重點放在了顛覆清朝的兩次起義上。“洪水乍平洪水起”指的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清光宜向漢中看”中的“漢中”則道出了武昌起義的地點。這兩次起義,一次使得清王朝的元氣大傷,另一次結束了達數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
至此,從宋朝直到清滅亡的漫長歷史中,《梅花詩》不緊不慢地把王朝變遷之事講來,作者邵雍猶如在敘述自家往事一般,將後世的歷史完全囊括在自己的預言中。
另有不得不說的一點是,《梅花詩》的最後一首詩也提到了一個大同的世界。詩中寫道:“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覆問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意思是指,在未來的某一天,將會有一個大同的世界出現,到那時,四海兄弟皆是一家人,那才是真正的終極夢想所在。
然而,《梅花詩》同樣被不少人認為是牽強附會的詩歌而已,和預言完全扯不上邊。《梅花詩》中的十首詩歌以及尚未實現的美好夢想究竟是對是錯,恐怕在一千個人的心中,會有一千個不同的概念,這也恰好是預言詩本身的魅力所在。
《步虛大師預言》:詳解中國百年歷史
步虛大師是隋朝的一員武將,在隋末唐初的亂世中於天臺山出家避難。《步虛大師預言》則是步虛大師寫就的一篇乩文。相傳,在清光緒三十年正月初七日,北京西山碧雲寺清虛樓的主人高靜涵居士請得隋沖的步虛真君降乩。而在民國初年,這一道乩文又再一次引起了一時的轟動。在整篇乩文的預言中,其提到了光緒帝之死、清廷滅亡等大事件,因而寫這道乩文的人被認為是某一個神仙,因而才能夠知道後世千百年的各個事件。在道家的神仙體系中,地仙或者人仙能夠預知到數百年之後的事情,因而當初上山為道的步虛大師便被後世人認定是已經飛升成為了地仙或人仙。
《步虛大師預言》的開篇寫了一道序言,其中提到:“昔因隋亂采菩提,誤入天臺石寶西。朝飲流霞且止渴,夜餐玉露略充饑。面壁九年垂大道,指彈十代換新儀。欲我辟途途誤我,天機難洩洩禪機。”這首詩被認定是步虛大師自我敘述的平生修行之事。因為隋朝的戰亂而進山修道,他苦修整整9年的時間才最終得道。因為一次偶然地往後展望,不曾想卻寫下了這首預言詩而洩露了天機。
《步虛大師預言》總共只有480字,但正是這篇不到500字的文章,卻在此後的歷史中見證了種種與家國性命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
整篇預言詩的一開始便提到:“雲暗暗,霧愁愁,龍歸泥土塑獼猴,三歲孩童三載福,月下無主水空流,萬頃煙波一旦收。”這句詩,向來被認為是在講清末皇帝宣統的故事。所謂“雲暗暗,霧愁愁”是指當時的朝廷是被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因而廟堂之上便顯得日月無光,連飄著的霧氣都變得愁雲慘淡。“龍歸泥土塑獼猴”的意思是說,真正的真龍天子鉆到了泥土裏面,而卻在朝堂上祭拜那泥塑的猴子。言外之意是指,宣統皇帝就是那泥塑的猴子,而真正代表皇帝的“龍”則是那早已經過世的前輩父兄。
這裏還暗含著宣統帝登基的一個典故。史書記載,宣統皇帝登基的時候只是一個3歲的小孩子,因為天氣冷,且登基典禮冗長而無聊,坐在龍椅上的宣統皇帝大哭不已。3歲的孩童根本就沒有見過如此大的場面,當時是由攝政王抱著宣統帝坐在龍椅上的。當宣統皇帝哭個不停的時候,攝政王便不停地對他說:“一會兒就結束了,一會兒就結束了。”然而這句話也正像是個咒語一般,無意中言中了清王朝的宿命已經長久不了了。因而,之後的《步虛大師預言》中便緊接著寫道“三歲孩童三載福”,暗示說宣統皇帝只有三年的福報,此後便是大的劫難的開始。
後一句“月下無主水空流”,有人試圖用解字法來解釋這句詩,但無論是在繁體字還是在簡體字中,均沒有這麽一個字出現。唯一的有些拗口的解釋是從“主”字入手,有個“水空流”,水流幹了,這便是一個清朝的“清”字。三點水幹了,又月下也無主了,這個主跑到月上去了,除了清朝的“清”字之外,其他的解釋便顯得更加荒誕。
預言詩之後便提到了“萬頃煙波一旦收”,這是說萬裏江山在頃刻之間不在了,全中國改朝換代也只需要一天的時間。而“一旦”便是宣統皇帝的“宣”字,無疑這句話是在指清王朝的滅亡。
接下來的一段,卻提到了推翻清廷的民主革命。“君作祖,質彬彬,萬裏長虹破浪征,黃鶴樓中吹玉笛,八方齊奏凱歌吟,旌旗五色換新新。”據後世的推論,這段詩的指代意義更要鮮明許多。
“君作祖”的意思是“你就是祖宗”。有了祖宗,自然要有孫輩的人出現。後一句的“質彬彬”並不是一句完整的話。整句話源自《論語》,其中提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預言詩中唯一把“文”字隱藏起來,這便恰恰就是其要敘說的重點。因而,把這兩句綜合起來指的便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孫文先生。
“萬裏長虹破浪征”是說孫文先生為了中國的革命而奔走呼號,不遠萬裏,從美國的檀香山乘風破浪回到祖國。因而,這句話一方面寫實,另一方面卻極其具有象征意味地提到孫文先生破的萬裏巨浪正是阻礙中國民主革命向前進的各種頑固保守勢力。
之後,步虛大師的預言詩把話題一轉提到了黃鶴樓上。“黃鶴樓中吹玉笛”是在說黃鶴樓上也響起了革命的號角。這裏,是黎元洪的駐地,也正是他宣布要幫助孫文大興革命之事的地點所在。“八方齊奏凱歌吟”則在極力形容民主革命的風起雲湧之勢,這星星之火,必定可以燎原。
直到最後一句的“旌旗五色換新新”,更鮮明地和歷史出人意料地符合在一起。革命之後,必當立國,而民國的國旗便是五色旗。所以這句詩也就指出了革命的最終勝利。
在下文中,步虛大師還指名道姓地提到了袁世凱的叛變,國民革命軍的北伐等歷史事件。而在整首預言詩的最後,步虛大師還提到了一個大同的世界。詩中寫道:“世宇三分,有聖人出,玄色其冠,龍張其服,天地覆明,處治萬物,四海謳歌,蔭受其福。”
此句一向被認為是整個預言的終結,以及人類歷史的最終歸宿。“世宇三分”是頂極大事,是亂世的表現,而終將會有聖人出現,黑色頭發,黃色衣服——有人論述說這句是指黃色衣服的僧人。“天地覆明,處治萬物”指萬物將由所表現出的善惡定功過,唯善者得福也。
其實,這個終極預言看起來更像是教人向善的一句勸善引言。畢竟,在預言詩的結尾處,步虛大師還寫道:“茫茫天數本難知,惟在蒼生感太虛。老僧不敢多饒舌,洩露天機恐被誅。”歷史是何種走向,只有上天才知道。誰才是歷史的主角,在劇終時方可真相大白。如步虛大師這般成仙得道之人也不敢過多洩露天機,世人何苦還非要從尚無定論的預言詩中去搜尋那杳不可得的命數呢!
《藏頭詩》:唐朝預言家的游戲
《藏頭詩》出自唐朝最偉大的預言家李淳風之口。和《推背圖》不同且又有些相似的《藏頭詩》,源自李淳風和太宗之間的一系列對話。在一問一答中,李淳風把後事將會發生的事情用一首首藏頭詩展現出來,在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同時,又避免了有洩露天機的風險。
時值貞觀七年五月十九日,唐太宗李世民把李淳風召到殿中問道:“朕之天下,今稍定矣。卿深明易道,不知何人始喪我國家?以及我朝之後,登極者何人,得傳者何代?卿為朕歷歷言之。”意思是說,當今大唐的天下已經平穩了,李世民的心中也自然不再愁慮會不會有叛軍突起等事情。但居安思危,他想知道自己的江山能夠坐多久,將來會是什麽人顛覆掉大唐的社稷。李世民不禁在為自己的江山著想,更在為子孫後代的皇位著想。因而,他想要讓李淳風能夠把未來的狀況講給自己聽,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李淳風回答說:“欲知將來,當觀已往,得賢者治,失賢者喪,此萬世不易之道也。”這是一句很官方的回答,猶如蜻蜓點水一般,雖然看似是回答了皇上的問題,卻永遠都如隔靴搔癢,觸及不到問題的實質。
太宗皇帝也不依不饒地說,既然你知曉術數之學,就可以往後推演我朝若幹年,誰將來會亡國,國家又會被誰滅掉,一定早就有天數了。李世民說得很明白,他想要知道的是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而不是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的教訓。李淳風卻回答說,這是天機,是不能夠洩露的。
李世民又對李淳風說,在這裏把天機說出來,除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外,不會再有第三個人了。然而這依舊得到了李淳風的反對。無奈之下,李世民並沒有在大殿裏面強求李淳風回答自己的問題,他說:“如果你實在不想說的話,那麽我也不會強求。你可以跟隨我來。”說罷,他便帶著李淳風來到了冷宮。冷宮中有一座高樓,二人拾級而上。
及到最高層之後,李世民開口說:“這裏上不至天,下不至地,有什麽不能洩露的天機可以在這裏說的。”
李淳風一看,知道自己再沒有托詞的理由了,他先說道,能夠亂了大唐朝政的人,已經在太宗的身邊了。30年之後,此人必定會殺盡李姓子孫,只是現在主上還不知道這個人如此危險而已。李世民忙問,此人是文臣還是武將,是否知道他的名字,如果知道的話現在就可以把他除掉。但李淳風搖搖頭說:“這一切都是天意,並不是人力所為。最後亂了大唐朝政的這個人年齡應該在20歲以上,今天若是把他殺了,上天必定會降災到我朝,從而再派遣其他的猛將來人間,屆時唐王室就將會更加危險了。”
太宗說道:“既然天意如此,也不可強求。不知道卿是否可以描述一下這個人。”於是,李淳風就做了一首藏頭詩,來描述這位將會顛覆大唐王朝的人。這首詩寫道:“其為人也,止戈不離身,兩目‘長’在空。”
通曉歷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是被女皇武則天顛覆的,而她也早已經是太宗身邊的嬪妃了。而“止戈”便為“武”字,這便是在預言滅唐的事件。
隨後,太宗又問道:“有沒有人能夠平定這一次的叛亂呢?”於是,話題就被引到了覆唐這件事情上。
李淳風說:“有文曲星下界,生於賣腐之家,後來為相,自能平之。”此人指的便是狄仁傑。在武則天當政時,狄仁傑以不畏權貴著稱。狄仁傑出身於一個官宦之家,武則天當政期間身居宰相要位。正是狄仁傑的勵精圖治,才使得大唐的政治沒有被武姓家族全部霸占掉。在武則天統治期間出現的盛世中,狄仁傑的功勞不可湮沒。
當時,唐太宗又問道這個人到底姓甚名誰。李淳風依舊說是天機不可洩露。太宗追問說:“等到此人平定了叛亂之後,能不能夠給天下百姓帶來一片盛世。”至此,李世民在確保了自己家族的江山社稷能夠安然無恙之後,也同時在擔心百姓能不能夠安居樂業。但李淳風接下來的回答,卻顯得不那麽合聖意。
他說:“前二十四年可媲美於堯舜,後二十四年又有亂天下者。危而不危,一人大口,逢楊而生,遇郭而止。”這是說在玄宗即位後,天下可以太平24年,並且出現開元盛世的好局面。但之後的24年又會天下大亂,這便是聞名史冊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最後平定,絕對和一個姓郭的人密不可分,他便是大將郭子儀。
之後,在太宗和李淳風的一問一答之後,李淳風把唐王朝的最後滅亡,以及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的更疊都一一細數在內。並且,李淳風還提到,在現代文明產生之後,必將還會出現一個末世,其景狀被描述為:“如此者六百年,後來出口,山內水雞,始壞國家,於是人民惶惶,魔王生焉。人皆四目,牛無足,頭生於背,尾生於口,而天下大亂。有口者曰妖,二口者曰魔,鼠生當陽,群魔盡焉。背上生子,腰中出手,天上無星辰,地下無山河,幸有向日之主出焉,貧者憐之,富者仰之,而人皆享福。當時二人一處生,二天不外走,大者須供,小者又要走。”
在此異象出現之後,李淳風還提到,天下並不會因此而亂成一團糟。此後的世界,必將在一亂一平的交替中度過。就像是任何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一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歷史的車轍輾出來的規律性,無從改變,也無法改變。盡管人人都期待一個美好的大同世界,但想要等來這個未來,需要的卻是人人自我和諧意識的提升。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李淳風在為唐太宗預言這些事情的時候,歸根結底又回到了他最初回答太宗問題的答案上,以史為鑒,遠比猜測以後的歷史走向要有意義得多。因而,在他看來,這麽長的預言或許只是一場游戲,游戲中永遠都不會有贏家和輸家出現。
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