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五百一十六章 遠洋海船

關燈
在別人眼裏,大海是一個變幻莫測的地方,是一個充滿了危險的貧瘠之地。

沒錯,相對於比較平靜河流,大海是變幻莫測的,而且充滿了危險,有時候明明是艷陽天,轉眼就會風雨交加。

就算是沒有風的日子,無風三尺浪,是大海的現狀,波濤洶湧的大海,這對於工具的要求更高。

在獨木舟就可以開行的河道上面,海洋幾乎杜絕了獨木舟的存在,哪怕是在相對比較平靜的海洋,貿然的駕駛獨木舟,也是非常危險的,除非是在島嶼星羅密布的場所,相對比較的平靜,相互之間的距離也不遠。

對於海邊的那些漁夫們,也是最悲慘的,海邊,依靠著海洋打漁為生的那些漁夫,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有在海上遇難的成員。

原因很簡單,近海靠近岸邊的地方,因為長時間打撈的關系,魚類很少,要想收獲更多的魚獲,必須深入到海洋。

在海洋之中,也是分出層次,一般靠近點岸邊的地方,因為距離陸地較近,有一定的穩定性,海洋的力量,會被陸地消減,海浪也不會很大的,可是越是深入到大海,從淺藍走向深藍的過程,這個海洋是越來越大的。

進入到海洋深處,沒有島嶼和陸地的遮擋,一覽無遺的海洋,根本無法阻擋住強風,一些熱帶風暴也無法阻擋,不但不會減弱,反而會逐步的增強。

沿海的漁民,他們有多少錢,能夠花費功夫,早出一葉扁舟,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大部分都是一個大木頭,或者幾個臨時處理一下。

這些船只別說是征服海洋了,就算是在海洋之中,稍稍待的久一點,通過海洋的浸泡,捆包和連接處,都會出現的問題,這也是他們悲慘的命運。

這些漁民暫且不說,就算是龐大的海船,面對著無法抵禦的風浪或者觸礁,都會沈沒,對於沒有雷達,沒有海圖,沒有通訊裝備,這是非常危險的。

正是莫測和危險,讓大海充滿的死亡和危險,沒有足夠裝備,要想越過海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趙信所在的時代,是一個地球村的時代,或許在海洋的深處,還是地殼的深處,還有一些神秘的存在,可是單純大海,已經沒有多少神秘了。

在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耗費無數人命,甚至是長達百年的不懈的犧牲,這樣才能夠探明的海路,在趙信這裏,有一個大致的方向,這一點,對於探險來說,幾乎是帶著作弊器的來做的。

因為這種掌控,趙信的眼裏,大海卻是一片寶庫,單純大海本身的產出,就足夠在沒有任何土地的前提下,養活大量的人口。

在陸地上,要一頭牛才多重,1000斤已經算是非常可怕的,可是一頭藍鯨有多重,最大的超過33米,重達180噸。

哪怕是普通的三四十噸的藍鯨,一頭也相當於六七十頭牛的,這樣的捕撈,可以帶來多少的食物。

這也是在地球資訊時代之後,鯨魚已經成為瀕危物種之後,還有國家悍然捕鯨的原因,除了鯨魚肉類本身的價值之外,還有眾多其他有經濟價值的東西。

捕鯨可是一個好事,在這個時代,鯨魚遠沒有滅絕,甚至有些泛濫的前提下的,適當的捕鯨,還是可以快速的培養航海人才。

捕鯨在內的捕撈業,不過是海洋的很少一部分的收益的,地理大發現還沒有出現,在海外有無數地廣人稀的土地,等待著他來征服。

中國的擁有著燦爛的文明,勤勞的中國人,用辛勤和努力,創造了目前龐大的科技和龐大的人口,可是因為如此,中國陷入到了輪回之中,當和平年代積累之下,越來越的人口和土地兼並的共同作用之下,最終當糧食無法養活這麽多人的前提下,王國滅亡那就是唯一的選擇了。

只有走向海洋,用更龐大的土地和資源,才能夠養活更多的人,海洋養殖,海外的各種物資,這些才是萬事之本。

從趙信選擇定海軍,而不是的其他地方的原因,只有海洋才擁有無限的可能,只有海洋,才可以在隱秘之中,達到他的目的。

如果定海軍海軍,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幾乎必然,要尋求擴張,而第一個選擇,就是臺灣。

臺灣,這個中國最大的島嶼,在拿下定海軍的同時,趙信就派遣了一部分的精銳的力量,前往臺灣。

在三國時期,東吳就有登上夷州的記載,跟別說在現在的北宋,遠洋航道甚至可以前往阿拉伯半島,那是超過萬裏的龐大海域,從福建沿海到臺灣,只有100多公裏,甚至後世一些游泳愛好者,甚至可以游泳橫渡,對於擁有遠洋能力的海船而言,跨越應該不成問題。

真正有問題的,是大規模的移民和開發,工業化的社會,對於物資,商品,甚至是糧食,需求量非常的可怕,沒有一個可靠的,擁有著強大的遠洋航行能力船隊,貿然的開發臺灣,要麽,因為物資等問題,功敗垂成,要麽,控制力薄弱,讓這個強悍的力量,脫出了掌握。

無論是哪一個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個定海軍的計劃,趙信哪怕等一等,也需要穩定的發展。

不過前期探測,還是很順利的,派遣的,都是定海軍的精銳力量,這些裝備了定海軍的精銳武器,從頭到尾武裝到牙齒部隊,只有一個營左右,用了的一個多月的時間,這才完成了運送。

這已經是極限了,雖然說,連數百噸,甚至更多的東西,都可以運送到萬裏之外,不過是臺灣,如果定海軍想要,是可以送上幾千人上島。

可是按照之前了解的信息,甚至從中間調查的結果,島上大部分都是一些土著,這些土著並沒有生活在海邊的平原地帶,而是在山裏。

臺灣的地形非常獨特,中央有一大片的山脈,最高的甚至接近4000米,這在一般的島嶼上面,是很少見到的。

臺灣地處的地方,每年都會遭受臺風的天氣,就算是到了21世紀,也是惡劣的天氣,對於這些土人而言,他們的技術水準並不高,根本無法抵擋臺風,當巨大的死傷之下,他們選擇了比較安全的所在,遠離海邊的高山,也因此,形成了後來的高山族。

500人是一個合理的數字,不必會遭受更大的圍攻,而寡不敵眾,也不會因為人員太多,而帶來補給上面的巨大壓力。

就算是只有500人,距離也相當的近,在定海軍,會有5艘2000料海船組成的船隊,對他們進行補給,他們也在臺灣初步的站穩了腳跟,建造了一個定居點。

實際上,趙信如果有時間去一趟的話,可以給哪裏具現幾個棱堡,那才是防護能力最強大的堡壘,那就可以大大的增加的防護強度。

在遠洋航船有一定保證的之前,趙信基本上不會選擇乘坐海船,大宋的大型福船,雖然性能出眾,占據了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海船市場,可是危險性太大了,平底的海船,一旦深入到海洋,很容易遭到狂風的侵襲而側翻,這也是鄭和早在明朝就不遠萬裏前往非洲,卻沒有發現近在咫尺的大洋洲的根本原因。

沿著海岸線,慢慢的前行,其中經過一些的大型的國家,獲得交易和補給,中國帆船可以慢慢的前行的,萬裏,只是一個接力的過程,時間問題而已。

可是沒有更先進的海船,面對著藍色海洋,越來越龐大的風浪,平地海船根本不具備哪怕200海裏左右的海洋跨越。

相對而言,順著海岸線前往東南亞都比較的穩妥,反倒是更近一點日本航道,更加的危險,原因就在於深入海洋。

從東南亞向大洋洲,雖然最近的地方,只有幾百海裏,在鄭和下西洋的時間,順著東南亞一路向東,哪裏極為貧瘠,沒有多少人煙存在,不能獲得補給,也就不能繼續下去航行。

從這個意義上面說,明朝沒有發現大洋洲,也是一個必然的現象,明王朝海船,沒有一個深入到藍水的能力,只有幾百海裏的深海,可能就是一個天塹一樣的存在。

趙信是研究歷史,曾經也在網上跟一些人吐槽和討論,可是在造船業和航海業,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之前,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這也是中國的悲哀,在很多的領域上面,中國早早的就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後世很多的憤青們,在網絡之上都感覺,只要向前,就可以更進一步,可偏偏沒有。

中國獨特的條件,讓整個大陸已經足夠廣大了,一般的王朝,並不願意邁向海洋,沒有這個主觀的想法,船舶的發展,當然不能更進一步。

趙信的出現,實際上,讓北宋越過了這一步,更加適合遠洋航行龍骨,直接讓船底更加適合海上航行,可是要達到目的,還需要驗證,只要這些體系,達到設計的要求,更加適合海洋,那麽使用上去是一定的。

趙信知道的,只是網絡上看到的一些資訊,並且根據一些圖片的東西,自己了解的力學方面的知識,做出的設計,不懂得造船的前提下,必須要依靠船匠來改變。

船匠們,更加熟悉的是中國式帆船帆船,只能夠一點點的修改的,一部分,只是修改了一些簡單的子系統,一小部分承擔不同的實驗目的。

趙信的想法,位於定海軍,主持這個造船實驗的人員,非常明白,他第一次是通過加急送來了基本的信件,2天之後,更加詳細的東西,通過另外一個渠道,送到了趙信的面前。

趙信在匆忙的看完了之後,也算是了解目前的進度了,還算是不錯的,大部分的項目都進展的順利,有幾個項目,因為特別順利的關系,已經完成了。

在二十多個實驗性船舶中,最先完工的,一共有4個項目,開始的時間並不一致,可是完成的時間基本相同,在幾天完成的。

這些實驗性的船舶,他們承擔的子項目,是改變最少的,真正讓趙信比較看重的子系統,並沒有完工。

在首批的20個船實驗之中,實際上,並不包括蓋倫船全部的子系統,單純四五層的船身,在目前的船只上面,就無法實現。

船匠的實力的問題的,第一批的20艘船只最大的一個,只有1600料,這樣的船,在北宋已經不算小了,可是跟真正的多甲板的蓋倫船比起來,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按照大型蓋倫船基礎的排水量噸來說,基本上相當於北宋計量單位的1.2萬料和1.6萬料之間,這樣的船,別說是目前的定海軍,就算是在整個北宋,也很難做出來。

在21世紀,有一個很有名沈船打撈,南海一號沈船的打撈工作,這是一個在南宋初期運送絲綢和瓷器跟海外交易的一個沈船,後來經過測算,他的噸位大概在800噸左右,換算成料的話,也就是2.4萬料左右。

一般的大型船舶,一二十年的壽命是正常,從這個時間推斷,這一艘船基本上,應該是建設在北宋時期,而且不確定南海一號是不是北宋最龐大的一艘船,但是基本上可以確定,北宋的造船能力,可以制造出2萬料到3萬料之間的大型海船。

當然了,除了南海一號沈船,其他的沒有文獻記載的支持,實際上,在科技上面成果,在整個封建王朝,都相當的模糊。

士農工商,這個層次,不是說笑的,雖然說,一些大商人,在掌控了一些資源之後,可以用錢來買通文人來記載,可是對於工匠來說,除了少數,本身地位較高,做官到很高的程度,著書立說留下來的,剩下,很多的成過都沒有記載。

這樣的船,也不是說建設就可以建設的,後來,被招募來的船匠,比起第一個船匠,水平上高出了很多,可是他也不過是獨立監制過800料左右的船只。

步子邁的太大了,容易扯到蛋,對於趙信來說,穩步發展,才是最重要做法,最初的一系列的船舶實驗之中,噸位都不是很高。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