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 轅門誰上平蠻策 朝議先頒諭蜀文 (1)
關燈
小
中
大
韋小寶帶同羅剎國使臣,不一日來到北京。康親王、索額圖等王公大臣見他歸來,無不又驚又喜。那日他率領水師出海,從此不知所蹤,朝廷數次派人去查,都說大海茫茫,不見蹤跡,竟無一艘兵船、一名士兵回來。康熙只道他這一隊人在大洋中遭遇颶風,已然全軍覆沒,每當念及,常自郁郁。消息報進宮中,康熙立時傳見。
韋小寶見康熙滿臉笑容,叩拜之後,略述別來經過。康熙這次派他出海,主旨是剿滅神龍教、擒拿假太後,現下聽說神龍島已經攻破,假太後雖未擒到,卻和羅剎國結成了朋友。康熙自從盤問了蒙古派赴昆明的使臣罕帖摩後,得悉吳三桂勾結羅剎國、蒙古、西藏三處強援,深以為憂,至於尚耿二藩及臺灣鄭氏反較次要。他見韋小寶無恙歸來,已然歡喜得緊,得悉有羅剎國使臣到來修好,更加大悅,忙細問詳情。
韋小寶從頭至尾地說了,說到如何教唆蘇菲亞慫恿火槍營作亂,如何教她立兩個小沙皇而自為攝政王時,康熙哈哈大笑,說道:“他媽的,你學了我大清的乖,卻去教會了羅剎女鬼。”
次日康熙上朝,傳見羅剎使臣。朝中懂得羅剎話的,只韋小寶一人。其實羅剎話十分難學,他在短短時日中,所學會的殊屬有限,羅剎使臣的一番頌詞,十句中倒有九句半不明白,他欺眾人不懂,當即編造一番,竟將當日陸高軒所作的碑文背了出來,什麽“千載之下,愛有大清”,什麽“威靈下濟,丕赫威能”說了幾句。他一面說,一面偷瞧康熙臉色,但見他笑瞇瞇的,料知這篇碑文倒也用得上,便朗聲念道:“降妖伏魔,如日之升。羽冀輔佐,吐故納新。萬端百祥,罔不豐登。仙福永享,普世崇敬。壽與天齊,文武仁聖。須臾,天現……”一背到“天現”兩字,當即住口,心想再背下去可要露出狐貍尾巴來了,說道:“羅剎國兩位沙皇,攝政女王,敬問中國大皇帝萬歲爺聖躬安康。”
這些句子,本是陸高軒作來頌揚洪教主的,此時韋小寶念將出來,雖然微感不倫不類,但“萬端百祥,罔不豐登”、“普世崇敬”、“文武仁聖”等語,卻也是善禱善頌。眾大臣聽得都不住點頭。
康熙知韋小寶肚中全無貨色,這些文辭古雅的句子,決不能隨口譯出,必是預先請了槍手做好,然後在殿上背誦出來,卻萬萬想不到竟是稱頌邪教教主的文辭,給他移花接木、順手牽羊地用上了。
那羅剎使臣隨即獻上禮物。羅剎國比遼東氣候更冷,所產玄狐水貂之屬,毛皮比之遼東的更為華美豐厚。滿洲大臣大都出於遼東,都是識貨之人,一見之下,無不稱賞。康熙當即吩咐韋小寶妥為接待使臣,回賜中華禮品。
退朝之後,康熙召了湯若望和南懷仁二人來,命他們去見羅剎使臣。南懷仁是比利時國人,言語和法蘭西相同,其時羅剎國通行法語,那羅剎使臣會說法蘭西話,兩人言語相通。南懷仁稱頌康熙英明仁惠,古往今來帝王少有其比,說得那使臣大為折服。
次日,康熙命湯若望、南懷仁二人在南苑操炮,由韋小寶陪了羅剎使臣觀操。那使臣見炮火犀利,射擊準確,暗暗欽服,請南懷仁轉告皇帝,羅剎國女攝政王決意和中國修好,永為兄弟之邦。
羅剎使臣辭別歸國後,康熙心想韋小寶這次出征,一舉翦除了吳三桂兩個強援羅剎國及神龍教,功勞著實不小,降旨封他為一等忠勇伯。王公大臣自有一番慶賀。
韋小寶想起施瑯、黃總兵等人,何以竟無一人還報,想必是因主帥在海上失蹤,他是皇上跟前的第一大紅人,皇上震怒,必定會以“失誤軍機、臨陣退縮、陷主帥於死地”等等罪名相加,大家生怕殺頭,就此流落在通吃島附近海島,再也不敢回來了。滿洲興兵之初,軍法極嚴,接戰時如一隊之長陣亡而部眾退卻奔逃,往往全隊處死,至康雍年間,當年遺法猶存,是以旗兵精甚,所向無敵。韋小寶於是派了兩名使者,指點了通吃島和神龍島的途徑,去召施瑯等人回京。
這日康熙召韋小寶到上書房,指著桌上三通奏章,說道:“小桂子,這三道奏章,是分從三個地方來的,你倒猜猜,是誰的奏章?”韋小寶伸長了頭頸,向三道奏章看了幾眼,全無頭緒可尋,說道:“皇上得給一點兒因頭,奴才這才好猜。”
康熙微微一笑,提起右掌虛劈,連做了三下殺頭的姿勢。韋小寶笑道:“啊,是了,是大……大奸臣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個家夥的奏章。”康熙笑道:“你聰明得很。你再猜猜,這三道奏章中說的是什麽?”韋小寶搔頭道:“這個可難猜得很了。三道奏章是一齊來的麽?”康熙道:“有先有後,日子相差也不很遠。”韋小寶道:“三個大奸臣都不懷好意,想的是一般心思。奴才猜想他們說的話都差不多。”
康熙伸掌在桌上輕輕一拍,說道:“正是。第一道奏章是尚可喜這老家夥呈上的,他說他年紀大了,想歸老遼東,留他兒子尚之信鎮守廣東。我就批示說,尚可喜要回遼東,也不必留兒子在廣東了。吳三桂和耿精忠聽到了消息,便先後上了奏章。”拿起一道奏章,說道:“這是吳三桂這老小子的,他說:‘念臣世受天恩,捐糜難報,惟期盡瘁藩籬,安敢遽請息肩?今聞平南王尚可喜有陳情之疏,已蒙恩覽,準撤全藩。仰持鴻慈,冒幹天聽,請撤安插。’哼,他是試我來著,瞧我敢不敢撤他的藩?他不是獨個兒幹,而是聯絡了尚可喜、耿精忠三個一起來嚇唬我!”
康熙又拿起另一道奏章,道:“這是耿精忠的,他說:‘臣襲爵二載,心戀帝闕,只以海氛叵測,未敢遽議罷兵。近見平南王尚可喜乞歸一疏,已奉前旨。伏念臣部下官兵,南征二十餘載,仰懇皇仁,撤回安插。’一個在雲南,一個在福建,相隔萬裏,為什麽兩道折子上所說的話都差不多?一面說不能罷兵,一面又說懇求撤回。這幾個家夥,還把我放在眼裏嗎?”說著氣忿忿地將奏章往桌上一擲。
韋小寶道:“是啊,這三道奏章,大逆不道之至,其實就是造反的戰書。皇上,咱們這就發兵,把三個反賊都捉到京師裏來,滿門……哼,全家男的殺了,女的賞給功臣為奴。”他本想說“滿門抄斬”,忽然想起阿珂和陳圓圓,於是中途改口。
康熙道:“咱們如先發兵,倒給天下百姓說我殺戮功臣,說什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不如先行撤藩,瞧瞧三人的動靜。倘若遵旨撤藩,恭順天命,那就罷了;否則的話,再發兵討伐,這就師出有名。”
韋小寶道:“皇上料事如神,奴才拜服之至。好比唱戲:皇上問道:‘下面跪的是誰啊?’吳三桂道:‘臣吳三桂見駕。’皇上喝道:‘好大膽的吳三桂,你怎不擡起頭來?’吳三桂道:‘臣有罪不敢擡頭。’皇上唱道:‘你犯了何罪?’吳三桂道:‘奴才不肯撤藩,想要造反。’皇上喝道:‘呔,大膽的東西!韋小寶!’我就一個箭步,上前跪倒,應道:‘小將在!’皇上叫道:‘令箭在此!派你帶領十萬大兵,討伐反賊吳三桂去者!’奴才接過令箭,叫聲:‘得令!’飛起一腿,往吳三桂屁股上踢去,登時將他踢得屁滾尿流,嗚呼哀哉!”
康熙哈哈大笑,問道:“你想帶兵去打吳三桂?”
韋小寶見他眼光中有嘲弄之色,知道小皇帝是跟自己開玩笑,說道:“奴才年紀這麽點兒,又沒什麽本事,怎能統帶大軍?最好皇上親自做大元帥,我給你做先鋒官,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浩浩蕩蕩,殺奔雲南去者。”
康熙給他說得心中躍躍欲動,覺得禦駕親征吳三桂,這件事倒好玩得緊,說道:“待我仔細想想。”
次日清晨,康熙召集眾王公大臣,在太和殿上商議軍國大事。韋小寶雖連升了數級,但在朝廷中還是官小職微,本無資格上太和殿參與議政。康熙下了特旨,說他曾奉使雲南,知悉吳藩內情,欽命陪駕議政。小皇帝居中坐於龍椅,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大學士、尚書等大臣分班站立,韋小寶站在諸人之末。
康熙將尚可喜、吳三桂、耿精忠三道奏章,交給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巴泰,說道:“三藩上奏,懇求撤藩,該當如何,大家分別奏來。”
諸王公大臣傳閱奏章後,康親王傑書說道:“回皇上:依奴才愚見,三藩懇求撤藩,均非出於本心,似乎是在試探朝廷。”康熙道:“何以見得?你且說來。”傑書道:“三道奏章之中,都說當地軍務繁重,不敢擅離。既說軍務繁忙,卻又求撤藩,顯見是自相矛盾。”康熙點了點頭。
保和殿大學士衛周祚白發白須,年紀甚老,說道:“以臣愚見,朝廷該當溫旨慰勉,說三藩功勳卓著,皇上甚為倚重,須當用心辦事,為王室屏藩。撤藩之事,應毋庸議。”康熙道:“照你看,三藩不撤的為是?”衛周祚道:“聖上明鑒:老子言道:‘佳兵不祥’,就算是好兵,也是不祥的。又有人考據,那‘佳’字乃‘惟’字之誤,‘惟兵不祥’,那更加說得明白了。老子又有言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韋小寶暗暗納罕:“這老家夥好大的膽子,在皇上跟前,居然老子長、老子短的。皇上卻也不生氣。”他可不知這老子是古時的聖人李耳,卻不是市井之徒的自稱。
康熙點了點頭,說道:“兵兇戰危,古有明訓。一有征伐之事,不免生靈塗炭。你們說朕如下溫旨慰勉,不許撤藩,這事就可了結麽?”
文華殿大學士對喀納道:“皇上明鑒:吳三桂自鎮守雲南以來,地方安寧,蠻夷不擾,本朝南方迄無邊患,倘若將他遷往遼東,雲貴一帶或恐有他患。朝廷如不許撤藩,吳三桂感激圖報,耿尚二藩以及廣西孔軍,也必仰戴天恩,從此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康熙道:“你深恐撤藩之後,西南少了重鎮,說不定會有邊患?”對喀納道:“是。吳三桂兵甲精良,素具威望,蠻夷懾服。一加調動,是福是禍,難以逆料。以臣愚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戶部尚書米思翰道:“自古聖王治國,推重黃老之術。西漢天下大治,便因蕭規曹隨,為政在求清凈無為。皇上聖明,德邁三皇,漢唐盛世也少有其比。皇上沖年接位,秉政以來,與民休息,協和四夷,天下俱感恩德。以臣淺見,三藩的事,只是依老規矩辦理,不必另有更張,自必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聖天子垂拱而治,也不必多操什麽心。”
康熙問大學士杜立德:“你以為如何?”
杜立德道:“三藩之設,本為酬功。今三藩並無大過,倘若驟然撤去,恐有無知之徒,議論朝廷未能優容先朝功臣,或有礙聖朝政聲。”
眾王公大臣說來說去,都是主張不可撤藩。
韋小寶聽了眾人的言語,話中大掉書袋,雖然不大懂,也知均是主張不撤藩,心中焦急起來,忙向索額圖使個眼色,微微搖頭,要他出言反對眾人的主張。
索額圖見他搖頭,誤會其意,以為是叫自己也反對撤藩,心想他明白皇上真正心意,又見康熙對眾人的議論不置可否,料想小皇帝必定不敢跟吳三桂打仗,說道:“吳、尚、耿三人都善於用兵,倘若朝廷撤藩,三藩竟然抗命,雲南、貴州、廣東、福建、廣西五省同時發兵,說不定還有其他反叛出兵響應,倒也不易應付。照奴才看來,吳三桂和尚可喜年紀都老得很了,已不久人世,不妨等上幾年,讓二人壽終正寢。三藩身經百戰的老兵宿將也死上一大批,到那時候再來撤藩,就有把握得多了。”
康熙微微一笑,說道:“你這是老成持重的打算。”索額圖還道是皇上誇獎,忙磕頭謝恩,道:“奴才為國家計議大事,不敢不盡忠竭慮,以策萬全。”
康熙問大學士圖海道:“你文武全才,深通三韜六略,善於用兵,以為此事如何?”圖海道:“奴才才智平庸,全蒙皇上加恩提拔。皇上明見萬裏,朝廷兵馬精良,三藩若有不軌之心,諒來也不成大事。只是若將三藩所部數十萬人一齊開赴遼東,卻也頗有可慮之處。”康熙問道:“什麽事可慮?”圖海道:“遼東是我大清根本之地,列祖列宗的陵寢所在,三藩倘若真有不臣之意,數十萬人在遼東作起亂來,倒也不易處置。”
康熙點了點頭。圖海又道:“三藩的軍隊撤離原地,朝廷須另調兵馬,前赴雲南、廣東、福建駐防。數十萬大軍北上,又有數十萬大軍南下,一來一往,耗費不小,也勢必滋擾地方。三藩駐軍和當地百姓相處頗為融洽,不聞有何沖突。廣東和福建的言語十分古怪奇特,調了新軍過去,大家言語不通,習俗不同,倉促之間,說不定會激起民變,有傷皇上愛民如子的聖意。”
韋小寶越聽越急,他知小皇帝決意撤藩,王公大臣卻個個膽小怕事,自己官小職卑,年紀又小,在朝廷之上又不能胡說八道,這可為難得緊了。
康熙問兵部尚書明珠:“明珠,此事是兵部該管,你以為如何?”
明珠道:“聖上天縱聰明,高瞻遠矚,見事比臣子們高上百倍。奴才想來想去,撤藩有撤的好處,不撤也有不撤的好處,心中好生委決不下,接連幾天睡不著覺。後來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時放心,昨晚就睡得著了。原來奴才心想,皇上思慮周詳,算無遺策,滿朝奴才們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料中。奴才們想到的計策,再高也高不過皇上的指點。奴才只須聽皇上的吩咐辦事,皇上怎麽說,奴才們就死心塌地、勇往直前地去辦,最後定然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韋小寶一聽,佩服之極,暗想:“滿朝文武,做官的本事誰也及不上這家夥。此人馬屁功夫十分到家,老子得拜他為師才是。這家夥日後飛黃騰達,功名富貴不可限量。”
康熙微微一笑,說道:“我是叫你想主意,可不是來聽你說歌功頌德的言語。”
明珠磕頭道:“聖上明鑒:奴才這不是歌功頌德,的的確確是實情。自從兵部得知三藩有不穩的訊息,奴才日夜擔心,思索如何應付,萬一要用兵,又如何調兵遣將,方有必勝之道,總是要讓主子不操半點心才是。可是想來想去,實在主子太聖明,而奴才們太膿包,我們苦思焦慮而得的方策,萬不及皇上隨隨便便地出個主意。聖天子是天上紫薇星下凡,自不是奴才這種凡夫俗子能及得上。因此奴才心想,只要皇上吩咐下來,就必定是好的。就算奴才們一時不明白,只要用心幹去,到後來終於會恍然大悟的。”
眾大臣聽了,心中都暗暗罵他無恥,當眾諂諛,無所不用其極,但也只得隨聲附和。
康熙道:“韋小寶,你到過雲南,你倒說說看:這件事該當如何?”
韋小寶道:“皇上明鑒:奴才對國家大事是不懂的,只不過吳三桂對奴才說過一句話,他說:‘韋都統,以後有什麽變故,你不用發愁,你的都統職位,只有上升,不會下降。’奴才就不懂了,問他:‘以後有什麽變故啊?’吳三桂笑道:‘時候到了,你自然知道。’皇上,吳三桂是想造反。這件事千真萬確,這會兒只怕龍袍也已做好了。他把自己比作是猛虎,卻把皇上比作是黃鶯。”
康熙眉頭微蹙,問道:“什麽猛虎、黃鶯的?”韋小寶磕了幾個頭,說道:“吳三桂這廝說了好些大逆不道的言語,奴才說什麽也不敢轉述。”康熙道:“你說好了,又不是你自己說的。”韋小寶道:“是。吳三桂有三件寶貝,他說這三件寶貝雖好,可惜有點兒美中不足。第一件寶貝,是一塊鴿蛋那麽大的紅寶石,當真雞血一般紅,他鑲在帽上,說道:‘寶石很大,可惜帽子太小。’”康熙哼了一聲。
眾大臣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均想:“寶石很大,可惜帽子太小。”這句話言下之意,顯是頭上想戴頂皇冠了。
韋小寶道:“他第二件寶貝,是一張白底黑紋的白老虎皮。奴才曾在宮裏服侍皇上,可也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白老虎皮。吳三桂說,這種白老虎幾百年難得見一次,當年宋太祖趙匡胤打到過,朱元璋打到過,曹操和劉備也都打到過的。他把白老虎皮墊在椅上,說道:‘白老虎皮難得,可惜椅子太也尋常。’”康熙又點點頭,心中暗暗好笑,知道韋小寶信口開河誣陷吳三桂;又知他毫無學問,以為曹操也做過皇帝。
韋小寶道:“這第三件寶貝,是一塊大理石屏風,天然生成的風景,圖畫中有只小黃鶯兒站在樹上,樹底下有一頭大老虎。吳三桂言道:‘屏風倒也珍貴,就可惜猛虎是在樹下,小黃鶯兒卻站在高枝之上。’”
康熙道:“他這三句話都不過是比喻,未必是有心造反。”韋小寶道:“皇上寬宏大量,愛惜奴才。吳三桂倘若有三分良心,知道感恩圖報,那就好了。只可惜他就會向朝中的王公大臣送禮,這位黃金一千兩,那位白銀兩萬兩,出手闊綽得不得了。那三件寶貝,卻又不向皇上進貢。”康熙笑道:“我可不貪圖他什麽東西。”
韋小寶道:“是啊,吳三桂老是向朝廷要餉銀,請犒賞,銀子拿到手,倒有一大半留在北京,送給了文武百官。奴才對他說:‘王爺,你送金子銀子給當朝那些大官,出手實在太闊氣了,我都代你肉痛。’吳三桂笑道:‘小兄弟,這些金子銀子,也不過暫且寄在他們家裏,讓他們個個幫我說好話,過得幾年,他們會乖乖地加上利錢,連本帶利地還我。’奴才這可不明白了,問道:‘王爺,財物到了人家手裏,怎樣還會還你?這是你心甘情願送給他們的,又不是人家向你借的,怎麽還會有利錢?’吳三桂哈哈大笑,拍拍我肩膀,拿了一只錦緞袋子給我,說著:‘小兄弟,這是小王送給你的一點小意思,盼你在皇上跟前,多給我說幾句好話。皇上若要撤藩,你務必要說,這藩是千萬撤不得的。哈哈,你放心好了,這些東西,我將來不會向你討還。’”
韋小寶一面說,一面從懷裏摸出一只錦緞袋子,提在手中,高高舉起,人人見到袋上繡著“平西王府”四個紅字。他俯下身來,打開袋口,倒了轉來,只聽得叮叮當當一陣響,珍珠、寶石、翡翠、美玉,數十件珍寶散在殿上,珠光寶氣,耀眼生花。這些珠寶有些固是吳三桂所贈,有些卻是韋小寶從別處納來的賄賂,一時之間,旁人又怎能分辨?
康熙微笑道:“你到雲南走這一遭,倒是大有所獲。”韋小寶道:“這些珍珠寶貝,奴才是不敢要的,請皇上賞了別人吧。”康熙笑嘻嘻地道:“是吳三桂送你的,我怎能拿來賞給別人?”韋小寶道:“吳三桂送給奴才,要我在皇上面前撒謊,幫他說好話,說萬萬不能撤藩。奴才對皇上忠心耿耿,不能貪圖一些金銀財寶,把反賊說成是忠臣。但這麽一來,收了吳三桂的東西,有點兒對他不起。反正普天下的金銀財寶,都是皇上的物事。皇上賞給誰,是皇上的恩德,用不著吳三桂拿來做好人,收買人心。”
康熙哈哈一笑,說道:“你倒對朕挺忠心,那麽這些珍珠寶貝,算是我重行賞給你的好了。”又從衣袋裏摸出一只西洋彈簧金表來,說道:“另外賞你一件西洋寶貝。”
韋小寶忙跪下磕頭,走上幾步,雙手將金表接過。
他君臣二人這麽一番做作,眾大臣均是善觀氣色之人,哪裏還不明白康熙的心意?眾大臣都收受過吳三桂的賄賂,最近這一批還是韋小寶轉交的,心想自己倘若再不識相,韋小寶把“滇敬”多少當朝抖了出來,皇上一震怒,以“交通外藩,圖謀不軌”的罪名論處,不殺頭也得充軍。韋小寶誣陷吳三桂的言語,甚是幼稚可笑,吳三桂就算真有造反之心,也決計不會在皇上派去的欽差面前透露;又說什麽送了朝中大臣的金銀,將來要連本帶利收回,暗示日後造反成功,做了皇帝,要向各大臣討還金銀。這明明是沒見過世面的小孩子想法,吳三桂這等老謀深算之人,豈會斤斤計較於送了多少金銀?但明知韋小寶的言語不堪一駁,他有皇上撐腰,又有誰敢自討苦吃,出口辯駁?
明珠腦筋最快,立即說道:“韋都統少年英才,見事明白,對皇上赤膽忠心,深入吳三桂的虎穴,探到了事實真相,當真令人好生佩服。若不是皇上洞燭機先,派遣韋都統親去探察,我們在京裏辦事的,又怎知道吳三桂這老家夥深蒙國恩,竟會心存反側?”他這幾句話既捧了康熙和韋小寶,又為自己和滿朝同僚輕輕開脫,跟著再坐實了吳三桂的罪名。太和殿上,人人均覺這幾句話甚為中聽,諸大臣本來都惴惴不安,這時不由得都松了一口氣。
康親王和索額圖原跟韋小寶交好,這時自然會意,當即落井下石,大說吳三桂的不是。眾大臣你一句、我一句,都說該當撤藩,有的還痛責自己糊塗,幸蒙皇上開導指點,這才如撥開雲霧而見青天。有的更貢獻方略,說道如何撤藩,如何將吳三桂鎖拿來京,如何去抄他家。吳三桂富可敵國,一說到抄他的家,人人均覺是個大大的優差,但轉念一想,又覺這件事可不好辦,吳三桂一翻臉,你還沒抄到他家,他先砍了你腦袋。
康熙待眾人都說過了,說道:“吳三桂雖有不軌之心,但反狀未露,今日此間的說話,誰也不許漏了一句出去。須得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眾大臣齊頌揚皇恩浩蕩,寬仁慈厚。康熙從懷中取出一張黃紙,說道:“這一道上諭,你們瞧瞧有什麽不妥的。”
巴泰躬身接過,雙手捧定,大聲念了起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帝王平定天下,式賴師武臣力;及海宇寧謐,振旅班師,休息士卒,俾封疆重臣,優游頤養,賞延奕世,寵固河山,甚盛典也!”
他念到這裏,頓了一頓。眾大臣一齊發出嗡嗡、嘖嘖之聲,讚揚皇上的禦制宏文。
巴泰輕輕咳嗽一聲,把腦袋轉了兩個圈子,便如是欣賞韓柳歐蘇的絕妙文章一般,然後拉長調子,又念了起來:“王夙篤忠貞,克攄猷略,宣勞戮力,鎮守巖疆,釋朕南顧之憂,厥功懋焉!”
他念到這裏,頓了一頓,輕輕嘆道:“真是好文章!”索額圖道:“皇上天恩,吳三桂只要稍有人性,拜讀了這道上諭,只怕登時就慚愧死了。”巴泰又念道:“但念王年齒已高,師徒暴露,久駐遐荒,眷懷良切。近以地方底定,故允王所請,搬移安插。茲特請某某、某某,前往宣諭朕意。王其率所屬官兵,趣裝北來,慰朕眷註;庶幾旦夕覯止,君臣偕樂,永保無疆之休。至一應安插事宜,已飭所司飭庀周詳。王到日,即有寧宇,無以為念。欽此。”
巴泰音調鏗鏘,將這道上諭念得抑揚頓挫。念畢,眾臣無不大讚。明珠道:“‘旦夕覯止,君臣偕樂’這八個字,真叫人感激不能自勝。奴才們聽了,心窩兒裏也是一陣子暖烘烘的。”圖海道:“皇上思慮周到,預先跟他說,一到北京,就有地方住,免得他推三阻四,說要派人來京起樓建屋,推搪耽擱,又拖他三年五年。”
康熙道:“最好吳三桂能奉命歸朝,百姓免了一場刀兵之災,須得派兩個能說會道之人去雲南宣諭朕意。”
眾大臣聽皇帝這麽說,眼光都向韋小寶瞧去。韋小寶給眾人瞧得心慌,心想:“乖乖弄的東,這件事可不是玩的。上次送新媳婦去,還險些送了性命,這次去撤藩,吳三桂豈有不殺欽差大臣之理?”念及到了雲南可以見到阿珂,心頭不禁一熱,但終究還是性命要緊。
明珠見韋小寶面如土色,知他不敢去,便道:“皇上明鑒:以能說會道而言,本來都統韋小寶極是能幹。不過韋都統為人嫉惡如仇,得知吳三桂對皇上不敬,恨他入骨,多一半見面就要申斥,只怕要壞事。奴才愚見,不如派禮部侍郎折爾肯、翰林院學士達爾禮二人前去雲南,宣示上諭。這兩人文質彬彬,頗具雅望,或能感化頑惡,亦未可知。”
康熙一聽,甚合心意,當即口諭折爾肯、達爾禮二人前往宣旨。
眾大臣見皇帝撤藩之意早決,連上諭也都寫定了帶在身邊,都深悔先前給吳三桂說了好話。這時人人口風大改,說了許多吳三桂無中生有的罪狀,當真是大奸大惡,罪不可赦。
康熙點點頭,說道:“吳三桂雖壞,也不至於如此。大家實事求是,小心辦事吧。”站起身來,向韋小寶招招手,帶著他走到後殿。
韋小寶跟在皇帝身後,來到禦花園中。康熙笑道:“小桂子,真有你的。若不是你拿了那袋珍珠寶貝出來,抖在地下,他媽的那些老家夥,還在給吳三桂說好話呢。”韋小寶道:“其實皇上只須說一聲‘還是撤藩的好’,大家還不是個個都說‘果然是撤藩的好’。只不過要他們自己說出口來,比較有趣些。”
康熙點點頭,說道:“老家夥們做事力求穩當,所想的也不能說全都錯了。不過這樣一來,吳三桂想幾時動手,就幾時幹,一切全由他來拿主意,於咱們可大大不利。咱們先撤他的藩,就可打亂了他的腳步。”
韋小寶道:“是啊,好比賭牌九,哪有老是讓吳三桂做莊之理?皇上也得擲幾把骰子啊。”康熙道:“這個比喻對了,不能老是讓他做莊。小桂子,咱們這把骰子是擲下去了,可是吳三桂這家夥當真挺不好鬥呀。他部下的大將士卒,都是身經百戰的厲害角色。他一起兵造反,倘若普天下漢人都響應他,那可糟了!”
韋小寶近年在各地行走,聽到漢人咒罵韃子的語言果是不少,漢人人數眾多,每有一百個漢人,未必就有一個滿洲人,倘若天下漢人都造起反來,滿洲人無論如何抵擋不住,然而咒罵韃子的人雖多,痛恨吳三桂的更多。他想到此節,說道:“皇上望安,普天下的漢人,沒一個喜歡吳三桂這家夥。他要造反,除了自己的親信之外,不會有什麽人捧他的場。”
康熙點點頭,道:“我也想到了此節。前明桂王逃到緬甸,是吳三桂去捉了來殺的。吳三桂要造反,只能說興漢反滿,卻不能說反清覆明。”說到這裏,頓了一頓,問道:“前明崇禎皇帝,是哪一天死的?”韋小寶搔了搔頭,囁嚅道:“這個……奴才那時候還沒出世,倒不……不大清楚。”康熙哈哈大笑,說道:“我這可問道於盲了。那時候我也沒出世。是了,到他忌辰那天,我派幾名親王貝勒,去崇禎陵上拜祭一番,好叫天下百姓都感激我,心中痛恨吳三桂。”韋小寶道:“皇上神機妙算。但如崇禎皇帝的忌辰相隔時候還遠,吳三桂卻先造反起來呢?”
康熙踱了幾步,微笑道:“這些時候來你奉旨辦事,苦頭著實吃了不少。五臺山、雲南、神龍島、遼東,最後連羅剎國也去了。我這次派你去個好地方調劑調劑。”
韋小寶道:“天下最好的地方,就是在皇上身邊。只要聽到皇上說一句話,見到皇上一眼,我就渾身有勁,心裏說不出的舒服。皇上,這話千真萬確,可不是拍馬屁。”
康熙點頭道:“這是實情。我和你君臣投機,那也是緣分。我跟你是從小打架打出來的交情,與眾不同。我見到你,心裏也總很高興。小桂子,那些時候得不到你的消息,只道你在大海中淹死了,我一直好生後悔,不該派你去冒險,著實傷心難過。”
韋小寶心下激動,道:“但……但願我能一輩子服侍你。”說著語音已有些哽咽。
康熙道:“好啊,我做六十年皇帝,你就做六十年大官,咱君臣兩個有恩有義,有始有終。”皇帝對臣子說到這樣的話,那是難得之極了,一來康熙年少,說話爽直,二來他和韋小寶是總角之交,互相真誠。
韋小寶道:“你做一百年皇帝,我就跟你當一百年差,做不做大官倒不在乎。”
康熙笑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韋小寶見康熙滿臉笑容,叩拜之後,略述別來經過。康熙這次派他出海,主旨是剿滅神龍教、擒拿假太後,現下聽說神龍島已經攻破,假太後雖未擒到,卻和羅剎國結成了朋友。康熙自從盤問了蒙古派赴昆明的使臣罕帖摩後,得悉吳三桂勾結羅剎國、蒙古、西藏三處強援,深以為憂,至於尚耿二藩及臺灣鄭氏反較次要。他見韋小寶無恙歸來,已然歡喜得緊,得悉有羅剎國使臣到來修好,更加大悅,忙細問詳情。
韋小寶從頭至尾地說了,說到如何教唆蘇菲亞慫恿火槍營作亂,如何教她立兩個小沙皇而自為攝政王時,康熙哈哈大笑,說道:“他媽的,你學了我大清的乖,卻去教會了羅剎女鬼。”
次日康熙上朝,傳見羅剎使臣。朝中懂得羅剎話的,只韋小寶一人。其實羅剎話十分難學,他在短短時日中,所學會的殊屬有限,羅剎使臣的一番頌詞,十句中倒有九句半不明白,他欺眾人不懂,當即編造一番,竟將當日陸高軒所作的碑文背了出來,什麽“千載之下,愛有大清”,什麽“威靈下濟,丕赫威能”說了幾句。他一面說,一面偷瞧康熙臉色,但見他笑瞇瞇的,料知這篇碑文倒也用得上,便朗聲念道:“降妖伏魔,如日之升。羽冀輔佐,吐故納新。萬端百祥,罔不豐登。仙福永享,普世崇敬。壽與天齊,文武仁聖。須臾,天現……”一背到“天現”兩字,當即住口,心想再背下去可要露出狐貍尾巴來了,說道:“羅剎國兩位沙皇,攝政女王,敬問中國大皇帝萬歲爺聖躬安康。”
這些句子,本是陸高軒作來頌揚洪教主的,此時韋小寶念將出來,雖然微感不倫不類,但“萬端百祥,罔不豐登”、“普世崇敬”、“文武仁聖”等語,卻也是善禱善頌。眾大臣聽得都不住點頭。
康熙知韋小寶肚中全無貨色,這些文辭古雅的句子,決不能隨口譯出,必是預先請了槍手做好,然後在殿上背誦出來,卻萬萬想不到竟是稱頌邪教教主的文辭,給他移花接木、順手牽羊地用上了。
那羅剎使臣隨即獻上禮物。羅剎國比遼東氣候更冷,所產玄狐水貂之屬,毛皮比之遼東的更為華美豐厚。滿洲大臣大都出於遼東,都是識貨之人,一見之下,無不稱賞。康熙當即吩咐韋小寶妥為接待使臣,回賜中華禮品。
退朝之後,康熙召了湯若望和南懷仁二人來,命他們去見羅剎使臣。南懷仁是比利時國人,言語和法蘭西相同,其時羅剎國通行法語,那羅剎使臣會說法蘭西話,兩人言語相通。南懷仁稱頌康熙英明仁惠,古往今來帝王少有其比,說得那使臣大為折服。
次日,康熙命湯若望、南懷仁二人在南苑操炮,由韋小寶陪了羅剎使臣觀操。那使臣見炮火犀利,射擊準確,暗暗欽服,請南懷仁轉告皇帝,羅剎國女攝政王決意和中國修好,永為兄弟之邦。
羅剎使臣辭別歸國後,康熙心想韋小寶這次出征,一舉翦除了吳三桂兩個強援羅剎國及神龍教,功勞著實不小,降旨封他為一等忠勇伯。王公大臣自有一番慶賀。
韋小寶想起施瑯、黃總兵等人,何以竟無一人還報,想必是因主帥在海上失蹤,他是皇上跟前的第一大紅人,皇上震怒,必定會以“失誤軍機、臨陣退縮、陷主帥於死地”等等罪名相加,大家生怕殺頭,就此流落在通吃島附近海島,再也不敢回來了。滿洲興兵之初,軍法極嚴,接戰時如一隊之長陣亡而部眾退卻奔逃,往往全隊處死,至康雍年間,當年遺法猶存,是以旗兵精甚,所向無敵。韋小寶於是派了兩名使者,指點了通吃島和神龍島的途徑,去召施瑯等人回京。
這日康熙召韋小寶到上書房,指著桌上三通奏章,說道:“小桂子,這三道奏章,是分從三個地方來的,你倒猜猜,是誰的奏章?”韋小寶伸長了頭頸,向三道奏章看了幾眼,全無頭緒可尋,說道:“皇上得給一點兒因頭,奴才這才好猜。”
康熙微微一笑,提起右掌虛劈,連做了三下殺頭的姿勢。韋小寶笑道:“啊,是了,是大……大奸臣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個家夥的奏章。”康熙笑道:“你聰明得很。你再猜猜,這三道奏章中說的是什麽?”韋小寶搔頭道:“這個可難猜得很了。三道奏章是一齊來的麽?”康熙道:“有先有後,日子相差也不很遠。”韋小寶道:“三個大奸臣都不懷好意,想的是一般心思。奴才猜想他們說的話都差不多。”
康熙伸掌在桌上輕輕一拍,說道:“正是。第一道奏章是尚可喜這老家夥呈上的,他說他年紀大了,想歸老遼東,留他兒子尚之信鎮守廣東。我就批示說,尚可喜要回遼東,也不必留兒子在廣東了。吳三桂和耿精忠聽到了消息,便先後上了奏章。”拿起一道奏章,說道:“這是吳三桂這老小子的,他說:‘念臣世受天恩,捐糜難報,惟期盡瘁藩籬,安敢遽請息肩?今聞平南王尚可喜有陳情之疏,已蒙恩覽,準撤全藩。仰持鴻慈,冒幹天聽,請撤安插。’哼,他是試我來著,瞧我敢不敢撤他的藩?他不是獨個兒幹,而是聯絡了尚可喜、耿精忠三個一起來嚇唬我!”
康熙又拿起另一道奏章,道:“這是耿精忠的,他說:‘臣襲爵二載,心戀帝闕,只以海氛叵測,未敢遽議罷兵。近見平南王尚可喜乞歸一疏,已奉前旨。伏念臣部下官兵,南征二十餘載,仰懇皇仁,撤回安插。’一個在雲南,一個在福建,相隔萬裏,為什麽兩道折子上所說的話都差不多?一面說不能罷兵,一面又說懇求撤回。這幾個家夥,還把我放在眼裏嗎?”說著氣忿忿地將奏章往桌上一擲。
韋小寶道:“是啊,這三道奏章,大逆不道之至,其實就是造反的戰書。皇上,咱們這就發兵,把三個反賊都捉到京師裏來,滿門……哼,全家男的殺了,女的賞給功臣為奴。”他本想說“滿門抄斬”,忽然想起阿珂和陳圓圓,於是中途改口。
康熙道:“咱們如先發兵,倒給天下百姓說我殺戮功臣,說什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不如先行撤藩,瞧瞧三人的動靜。倘若遵旨撤藩,恭順天命,那就罷了;否則的話,再發兵討伐,這就師出有名。”
韋小寶道:“皇上料事如神,奴才拜服之至。好比唱戲:皇上問道:‘下面跪的是誰啊?’吳三桂道:‘臣吳三桂見駕。’皇上喝道:‘好大膽的吳三桂,你怎不擡起頭來?’吳三桂道:‘臣有罪不敢擡頭。’皇上唱道:‘你犯了何罪?’吳三桂道:‘奴才不肯撤藩,想要造反。’皇上喝道:‘呔,大膽的東西!韋小寶!’我就一個箭步,上前跪倒,應道:‘小將在!’皇上叫道:‘令箭在此!派你帶領十萬大兵,討伐反賊吳三桂去者!’奴才接過令箭,叫聲:‘得令!’飛起一腿,往吳三桂屁股上踢去,登時將他踢得屁滾尿流,嗚呼哀哉!”
康熙哈哈大笑,問道:“你想帶兵去打吳三桂?”
韋小寶見他眼光中有嘲弄之色,知道小皇帝是跟自己開玩笑,說道:“奴才年紀這麽點兒,又沒什麽本事,怎能統帶大軍?最好皇上親自做大元帥,我給你做先鋒官,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浩浩蕩蕩,殺奔雲南去者。”
康熙給他說得心中躍躍欲動,覺得禦駕親征吳三桂,這件事倒好玩得緊,說道:“待我仔細想想。”
次日清晨,康熙召集眾王公大臣,在太和殿上商議軍國大事。韋小寶雖連升了數級,但在朝廷中還是官小職微,本無資格上太和殿參與議政。康熙下了特旨,說他曾奉使雲南,知悉吳藩內情,欽命陪駕議政。小皇帝居中坐於龍椅,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大學士、尚書等大臣分班站立,韋小寶站在諸人之末。
康熙將尚可喜、吳三桂、耿精忠三道奏章,交給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巴泰,說道:“三藩上奏,懇求撤藩,該當如何,大家分別奏來。”
諸王公大臣傳閱奏章後,康親王傑書說道:“回皇上:依奴才愚見,三藩懇求撤藩,均非出於本心,似乎是在試探朝廷。”康熙道:“何以見得?你且說來。”傑書道:“三道奏章之中,都說當地軍務繁重,不敢擅離。既說軍務繁忙,卻又求撤藩,顯見是自相矛盾。”康熙點了點頭。
保和殿大學士衛周祚白發白須,年紀甚老,說道:“以臣愚見,朝廷該當溫旨慰勉,說三藩功勳卓著,皇上甚為倚重,須當用心辦事,為王室屏藩。撤藩之事,應毋庸議。”康熙道:“照你看,三藩不撤的為是?”衛周祚道:“聖上明鑒:老子言道:‘佳兵不祥’,就算是好兵,也是不祥的。又有人考據,那‘佳’字乃‘惟’字之誤,‘惟兵不祥’,那更加說得明白了。老子又有言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韋小寶暗暗納罕:“這老家夥好大的膽子,在皇上跟前,居然老子長、老子短的。皇上卻也不生氣。”他可不知這老子是古時的聖人李耳,卻不是市井之徒的自稱。
康熙點了點頭,說道:“兵兇戰危,古有明訓。一有征伐之事,不免生靈塗炭。你們說朕如下溫旨慰勉,不許撤藩,這事就可了結麽?”
文華殿大學士對喀納道:“皇上明鑒:吳三桂自鎮守雲南以來,地方安寧,蠻夷不擾,本朝南方迄無邊患,倘若將他遷往遼東,雲貴一帶或恐有他患。朝廷如不許撤藩,吳三桂感激圖報,耿尚二藩以及廣西孔軍,也必仰戴天恩,從此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康熙道:“你深恐撤藩之後,西南少了重鎮,說不定會有邊患?”對喀納道:“是。吳三桂兵甲精良,素具威望,蠻夷懾服。一加調動,是福是禍,難以逆料。以臣愚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戶部尚書米思翰道:“自古聖王治國,推重黃老之術。西漢天下大治,便因蕭規曹隨,為政在求清凈無為。皇上聖明,德邁三皇,漢唐盛世也少有其比。皇上沖年接位,秉政以來,與民休息,協和四夷,天下俱感恩德。以臣淺見,三藩的事,只是依老規矩辦理,不必另有更張,自必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聖天子垂拱而治,也不必多操什麽心。”
康熙問大學士杜立德:“你以為如何?”
杜立德道:“三藩之設,本為酬功。今三藩並無大過,倘若驟然撤去,恐有無知之徒,議論朝廷未能優容先朝功臣,或有礙聖朝政聲。”
眾王公大臣說來說去,都是主張不可撤藩。
韋小寶聽了眾人的言語,話中大掉書袋,雖然不大懂,也知均是主張不撤藩,心中焦急起來,忙向索額圖使個眼色,微微搖頭,要他出言反對眾人的主張。
索額圖見他搖頭,誤會其意,以為是叫自己也反對撤藩,心想他明白皇上真正心意,又見康熙對眾人的議論不置可否,料想小皇帝必定不敢跟吳三桂打仗,說道:“吳、尚、耿三人都善於用兵,倘若朝廷撤藩,三藩竟然抗命,雲南、貴州、廣東、福建、廣西五省同時發兵,說不定還有其他反叛出兵響應,倒也不易應付。照奴才看來,吳三桂和尚可喜年紀都老得很了,已不久人世,不妨等上幾年,讓二人壽終正寢。三藩身經百戰的老兵宿將也死上一大批,到那時候再來撤藩,就有把握得多了。”
康熙微微一笑,說道:“你這是老成持重的打算。”索額圖還道是皇上誇獎,忙磕頭謝恩,道:“奴才為國家計議大事,不敢不盡忠竭慮,以策萬全。”
康熙問大學士圖海道:“你文武全才,深通三韜六略,善於用兵,以為此事如何?”圖海道:“奴才才智平庸,全蒙皇上加恩提拔。皇上明見萬裏,朝廷兵馬精良,三藩若有不軌之心,諒來也不成大事。只是若將三藩所部數十萬人一齊開赴遼東,卻也頗有可慮之處。”康熙問道:“什麽事可慮?”圖海道:“遼東是我大清根本之地,列祖列宗的陵寢所在,三藩倘若真有不臣之意,數十萬人在遼東作起亂來,倒也不易處置。”
康熙點了點頭。圖海又道:“三藩的軍隊撤離原地,朝廷須另調兵馬,前赴雲南、廣東、福建駐防。數十萬大軍北上,又有數十萬大軍南下,一來一往,耗費不小,也勢必滋擾地方。三藩駐軍和當地百姓相處頗為融洽,不聞有何沖突。廣東和福建的言語十分古怪奇特,調了新軍過去,大家言語不通,習俗不同,倉促之間,說不定會激起民變,有傷皇上愛民如子的聖意。”
韋小寶越聽越急,他知小皇帝決意撤藩,王公大臣卻個個膽小怕事,自己官小職卑,年紀又小,在朝廷之上又不能胡說八道,這可為難得緊了。
康熙問兵部尚書明珠:“明珠,此事是兵部該管,你以為如何?”
明珠道:“聖上天縱聰明,高瞻遠矚,見事比臣子們高上百倍。奴才想來想去,撤藩有撤的好處,不撤也有不撤的好處,心中好生委決不下,接連幾天睡不著覺。後來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時放心,昨晚就睡得著了。原來奴才心想,皇上思慮周詳,算無遺策,滿朝奴才們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料中。奴才們想到的計策,再高也高不過皇上的指點。奴才只須聽皇上的吩咐辦事,皇上怎麽說,奴才們就死心塌地、勇往直前地去辦,最後定然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韋小寶一聽,佩服之極,暗想:“滿朝文武,做官的本事誰也及不上這家夥。此人馬屁功夫十分到家,老子得拜他為師才是。這家夥日後飛黃騰達,功名富貴不可限量。”
康熙微微一笑,說道:“我是叫你想主意,可不是來聽你說歌功頌德的言語。”
明珠磕頭道:“聖上明鑒:奴才這不是歌功頌德,的的確確是實情。自從兵部得知三藩有不穩的訊息,奴才日夜擔心,思索如何應付,萬一要用兵,又如何調兵遣將,方有必勝之道,總是要讓主子不操半點心才是。可是想來想去,實在主子太聖明,而奴才們太膿包,我們苦思焦慮而得的方策,萬不及皇上隨隨便便地出個主意。聖天子是天上紫薇星下凡,自不是奴才這種凡夫俗子能及得上。因此奴才心想,只要皇上吩咐下來,就必定是好的。就算奴才們一時不明白,只要用心幹去,到後來終於會恍然大悟的。”
眾大臣聽了,心中都暗暗罵他無恥,當眾諂諛,無所不用其極,但也只得隨聲附和。
康熙道:“韋小寶,你到過雲南,你倒說說看:這件事該當如何?”
韋小寶道:“皇上明鑒:奴才對國家大事是不懂的,只不過吳三桂對奴才說過一句話,他說:‘韋都統,以後有什麽變故,你不用發愁,你的都統職位,只有上升,不會下降。’奴才就不懂了,問他:‘以後有什麽變故啊?’吳三桂笑道:‘時候到了,你自然知道。’皇上,吳三桂是想造反。這件事千真萬確,這會兒只怕龍袍也已做好了。他把自己比作是猛虎,卻把皇上比作是黃鶯。”
康熙眉頭微蹙,問道:“什麽猛虎、黃鶯的?”韋小寶磕了幾個頭,說道:“吳三桂這廝說了好些大逆不道的言語,奴才說什麽也不敢轉述。”康熙道:“你說好了,又不是你自己說的。”韋小寶道:“是。吳三桂有三件寶貝,他說這三件寶貝雖好,可惜有點兒美中不足。第一件寶貝,是一塊鴿蛋那麽大的紅寶石,當真雞血一般紅,他鑲在帽上,說道:‘寶石很大,可惜帽子太小。’”康熙哼了一聲。
眾大臣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均想:“寶石很大,可惜帽子太小。”這句話言下之意,顯是頭上想戴頂皇冠了。
韋小寶道:“他第二件寶貝,是一張白底黑紋的白老虎皮。奴才曾在宮裏服侍皇上,可也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白老虎皮。吳三桂說,這種白老虎幾百年難得見一次,當年宋太祖趙匡胤打到過,朱元璋打到過,曹操和劉備也都打到過的。他把白老虎皮墊在椅上,說道:‘白老虎皮難得,可惜椅子太也尋常。’”康熙又點點頭,心中暗暗好笑,知道韋小寶信口開河誣陷吳三桂;又知他毫無學問,以為曹操也做過皇帝。
韋小寶道:“這第三件寶貝,是一塊大理石屏風,天然生成的風景,圖畫中有只小黃鶯兒站在樹上,樹底下有一頭大老虎。吳三桂言道:‘屏風倒也珍貴,就可惜猛虎是在樹下,小黃鶯兒卻站在高枝之上。’”
康熙道:“他這三句話都不過是比喻,未必是有心造反。”韋小寶道:“皇上寬宏大量,愛惜奴才。吳三桂倘若有三分良心,知道感恩圖報,那就好了。只可惜他就會向朝中的王公大臣送禮,這位黃金一千兩,那位白銀兩萬兩,出手闊綽得不得了。那三件寶貝,卻又不向皇上進貢。”康熙笑道:“我可不貪圖他什麽東西。”
韋小寶道:“是啊,吳三桂老是向朝廷要餉銀,請犒賞,銀子拿到手,倒有一大半留在北京,送給了文武百官。奴才對他說:‘王爺,你送金子銀子給當朝那些大官,出手實在太闊氣了,我都代你肉痛。’吳三桂笑道:‘小兄弟,這些金子銀子,也不過暫且寄在他們家裏,讓他們個個幫我說好話,過得幾年,他們會乖乖地加上利錢,連本帶利地還我。’奴才這可不明白了,問道:‘王爺,財物到了人家手裏,怎樣還會還你?這是你心甘情願送給他們的,又不是人家向你借的,怎麽還會有利錢?’吳三桂哈哈大笑,拍拍我肩膀,拿了一只錦緞袋子給我,說著:‘小兄弟,這是小王送給你的一點小意思,盼你在皇上跟前,多給我說幾句好話。皇上若要撤藩,你務必要說,這藩是千萬撤不得的。哈哈,你放心好了,這些東西,我將來不會向你討還。’”
韋小寶一面說,一面從懷裏摸出一只錦緞袋子,提在手中,高高舉起,人人見到袋上繡著“平西王府”四個紅字。他俯下身來,打開袋口,倒了轉來,只聽得叮叮當當一陣響,珍珠、寶石、翡翠、美玉,數十件珍寶散在殿上,珠光寶氣,耀眼生花。這些珠寶有些固是吳三桂所贈,有些卻是韋小寶從別處納來的賄賂,一時之間,旁人又怎能分辨?
康熙微笑道:“你到雲南走這一遭,倒是大有所獲。”韋小寶道:“這些珍珠寶貝,奴才是不敢要的,請皇上賞了別人吧。”康熙笑嘻嘻地道:“是吳三桂送你的,我怎能拿來賞給別人?”韋小寶道:“吳三桂送給奴才,要我在皇上面前撒謊,幫他說好話,說萬萬不能撤藩。奴才對皇上忠心耿耿,不能貪圖一些金銀財寶,把反賊說成是忠臣。但這麽一來,收了吳三桂的東西,有點兒對他不起。反正普天下的金銀財寶,都是皇上的物事。皇上賞給誰,是皇上的恩德,用不著吳三桂拿來做好人,收買人心。”
康熙哈哈一笑,說道:“你倒對朕挺忠心,那麽這些珍珠寶貝,算是我重行賞給你的好了。”又從衣袋裏摸出一只西洋彈簧金表來,說道:“另外賞你一件西洋寶貝。”
韋小寶忙跪下磕頭,走上幾步,雙手將金表接過。
他君臣二人這麽一番做作,眾大臣均是善觀氣色之人,哪裏還不明白康熙的心意?眾大臣都收受過吳三桂的賄賂,最近這一批還是韋小寶轉交的,心想自己倘若再不識相,韋小寶把“滇敬”多少當朝抖了出來,皇上一震怒,以“交通外藩,圖謀不軌”的罪名論處,不殺頭也得充軍。韋小寶誣陷吳三桂的言語,甚是幼稚可笑,吳三桂就算真有造反之心,也決計不會在皇上派去的欽差面前透露;又說什麽送了朝中大臣的金銀,將來要連本帶利收回,暗示日後造反成功,做了皇帝,要向各大臣討還金銀。這明明是沒見過世面的小孩子想法,吳三桂這等老謀深算之人,豈會斤斤計較於送了多少金銀?但明知韋小寶的言語不堪一駁,他有皇上撐腰,又有誰敢自討苦吃,出口辯駁?
明珠腦筋最快,立即說道:“韋都統少年英才,見事明白,對皇上赤膽忠心,深入吳三桂的虎穴,探到了事實真相,當真令人好生佩服。若不是皇上洞燭機先,派遣韋都統親去探察,我們在京裏辦事的,又怎知道吳三桂這老家夥深蒙國恩,竟會心存反側?”他這幾句話既捧了康熙和韋小寶,又為自己和滿朝同僚輕輕開脫,跟著再坐實了吳三桂的罪名。太和殿上,人人均覺這幾句話甚為中聽,諸大臣本來都惴惴不安,這時不由得都松了一口氣。
康親王和索額圖原跟韋小寶交好,這時自然會意,當即落井下石,大說吳三桂的不是。眾大臣你一句、我一句,都說該當撤藩,有的還痛責自己糊塗,幸蒙皇上開導指點,這才如撥開雲霧而見青天。有的更貢獻方略,說道如何撤藩,如何將吳三桂鎖拿來京,如何去抄他家。吳三桂富可敵國,一說到抄他的家,人人均覺是個大大的優差,但轉念一想,又覺這件事可不好辦,吳三桂一翻臉,你還沒抄到他家,他先砍了你腦袋。
康熙待眾人都說過了,說道:“吳三桂雖有不軌之心,但反狀未露,今日此間的說話,誰也不許漏了一句出去。須得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眾大臣齊頌揚皇恩浩蕩,寬仁慈厚。康熙從懷中取出一張黃紙,說道:“這一道上諭,你們瞧瞧有什麽不妥的。”
巴泰躬身接過,雙手捧定,大聲念了起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帝王平定天下,式賴師武臣力;及海宇寧謐,振旅班師,休息士卒,俾封疆重臣,優游頤養,賞延奕世,寵固河山,甚盛典也!”
他念到這裏,頓了一頓。眾大臣一齊發出嗡嗡、嘖嘖之聲,讚揚皇上的禦制宏文。
巴泰輕輕咳嗽一聲,把腦袋轉了兩個圈子,便如是欣賞韓柳歐蘇的絕妙文章一般,然後拉長調子,又念了起來:“王夙篤忠貞,克攄猷略,宣勞戮力,鎮守巖疆,釋朕南顧之憂,厥功懋焉!”
他念到這裏,頓了一頓,輕輕嘆道:“真是好文章!”索額圖道:“皇上天恩,吳三桂只要稍有人性,拜讀了這道上諭,只怕登時就慚愧死了。”巴泰又念道:“但念王年齒已高,師徒暴露,久駐遐荒,眷懷良切。近以地方底定,故允王所請,搬移安插。茲特請某某、某某,前往宣諭朕意。王其率所屬官兵,趣裝北來,慰朕眷註;庶幾旦夕覯止,君臣偕樂,永保無疆之休。至一應安插事宜,已飭所司飭庀周詳。王到日,即有寧宇,無以為念。欽此。”
巴泰音調鏗鏘,將這道上諭念得抑揚頓挫。念畢,眾臣無不大讚。明珠道:“‘旦夕覯止,君臣偕樂’這八個字,真叫人感激不能自勝。奴才們聽了,心窩兒裏也是一陣子暖烘烘的。”圖海道:“皇上思慮周到,預先跟他說,一到北京,就有地方住,免得他推三阻四,說要派人來京起樓建屋,推搪耽擱,又拖他三年五年。”
康熙道:“最好吳三桂能奉命歸朝,百姓免了一場刀兵之災,須得派兩個能說會道之人去雲南宣諭朕意。”
眾大臣聽皇帝這麽說,眼光都向韋小寶瞧去。韋小寶給眾人瞧得心慌,心想:“乖乖弄的東,這件事可不是玩的。上次送新媳婦去,還險些送了性命,這次去撤藩,吳三桂豈有不殺欽差大臣之理?”念及到了雲南可以見到阿珂,心頭不禁一熱,但終究還是性命要緊。
明珠見韋小寶面如土色,知他不敢去,便道:“皇上明鑒:以能說會道而言,本來都統韋小寶極是能幹。不過韋都統為人嫉惡如仇,得知吳三桂對皇上不敬,恨他入骨,多一半見面就要申斥,只怕要壞事。奴才愚見,不如派禮部侍郎折爾肯、翰林院學士達爾禮二人前去雲南,宣示上諭。這兩人文質彬彬,頗具雅望,或能感化頑惡,亦未可知。”
康熙一聽,甚合心意,當即口諭折爾肯、達爾禮二人前往宣旨。
眾大臣見皇帝撤藩之意早決,連上諭也都寫定了帶在身邊,都深悔先前給吳三桂說了好話。這時人人口風大改,說了許多吳三桂無中生有的罪狀,當真是大奸大惡,罪不可赦。
康熙點點頭,說道:“吳三桂雖壞,也不至於如此。大家實事求是,小心辦事吧。”站起身來,向韋小寶招招手,帶著他走到後殿。
韋小寶跟在皇帝身後,來到禦花園中。康熙笑道:“小桂子,真有你的。若不是你拿了那袋珍珠寶貝出來,抖在地下,他媽的那些老家夥,還在給吳三桂說好話呢。”韋小寶道:“其實皇上只須說一聲‘還是撤藩的好’,大家還不是個個都說‘果然是撤藩的好’。只不過要他們自己說出口來,比較有趣些。”
康熙點點頭,說道:“老家夥們做事力求穩當,所想的也不能說全都錯了。不過這樣一來,吳三桂想幾時動手,就幾時幹,一切全由他來拿主意,於咱們可大大不利。咱們先撤他的藩,就可打亂了他的腳步。”
韋小寶道:“是啊,好比賭牌九,哪有老是讓吳三桂做莊之理?皇上也得擲幾把骰子啊。”康熙道:“這個比喻對了,不能老是讓他做莊。小桂子,咱們這把骰子是擲下去了,可是吳三桂這家夥當真挺不好鬥呀。他部下的大將士卒,都是身經百戰的厲害角色。他一起兵造反,倘若普天下漢人都響應他,那可糟了!”
韋小寶近年在各地行走,聽到漢人咒罵韃子的語言果是不少,漢人人數眾多,每有一百個漢人,未必就有一個滿洲人,倘若天下漢人都造起反來,滿洲人無論如何抵擋不住,然而咒罵韃子的人雖多,痛恨吳三桂的更多。他想到此節,說道:“皇上望安,普天下的漢人,沒一個喜歡吳三桂這家夥。他要造反,除了自己的親信之外,不會有什麽人捧他的場。”
康熙點點頭,道:“我也想到了此節。前明桂王逃到緬甸,是吳三桂去捉了來殺的。吳三桂要造反,只能說興漢反滿,卻不能說反清覆明。”說到這裏,頓了一頓,問道:“前明崇禎皇帝,是哪一天死的?”韋小寶搔了搔頭,囁嚅道:“這個……奴才那時候還沒出世,倒不……不大清楚。”康熙哈哈大笑,說道:“我這可問道於盲了。那時候我也沒出世。是了,到他忌辰那天,我派幾名親王貝勒,去崇禎陵上拜祭一番,好叫天下百姓都感激我,心中痛恨吳三桂。”韋小寶道:“皇上神機妙算。但如崇禎皇帝的忌辰相隔時候還遠,吳三桂卻先造反起來呢?”
康熙踱了幾步,微笑道:“這些時候來你奉旨辦事,苦頭著實吃了不少。五臺山、雲南、神龍島、遼東,最後連羅剎國也去了。我這次派你去個好地方調劑調劑。”
韋小寶道:“天下最好的地方,就是在皇上身邊。只要聽到皇上說一句話,見到皇上一眼,我就渾身有勁,心裏說不出的舒服。皇上,這話千真萬確,可不是拍馬屁。”
康熙點頭道:“這是實情。我和你君臣投機,那也是緣分。我跟你是從小打架打出來的交情,與眾不同。我見到你,心裏也總很高興。小桂子,那些時候得不到你的消息,只道你在大海中淹死了,我一直好生後悔,不該派你去冒險,著實傷心難過。”
韋小寶心下激動,道:“但……但願我能一輩子服侍你。”說著語音已有些哽咽。
康熙道:“好啊,我做六十年皇帝,你就做六十年大官,咱君臣兩個有恩有義,有始有終。”皇帝對臣子說到這樣的話,那是難得之極了,一來康熙年少,說話爽直,二來他和韋小寶是總角之交,互相真誠。
韋小寶道:“你做一百年皇帝,我就跟你當一百年差,做不做大官倒不在乎。”
康熙笑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