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264章 賢明皇後

關燈
即使端午佳節,洪熙皇帝一樣有很多政務急需處理,略微又坐了一會兒,就在宦官的攙扶下乘坐十六人擡的攆轎趕往乾清宮了。

禦花園中只剩下張灝與張皇後,周圍則守著一群官宦宮女,其中一名太監名叫金英,說起來還是安南人,被張灝父親張輔帶回來的,當年征討安南時,順便送進宮十幾個凈過身的男童,作為進獻帝王的禮物。

這金英是太子朱瞻基的心腹,已經升為司禮監的首領太監,經常陪伴在皇後身邊,代替太子盡盡孝道,不過二十多歲,可謂是春風得意的時候。

神色乖巧的上前獻上茶水,金英吩咐宮人把碗筷殘羹撤下去,低眉順眼的問道:“不知娘娘還有何吩咐?”

“下去,用不著你一個公公無事獻殷勤。”張灝皺眉呵斥,自從小魏子背著自己闖下大禍,常公公與他若即若離之後,就對於這些行事沒有任何顧忌的太監存了一份戒心。

“是,小的這就下去。”金英笑嘻嘻的回應,急忙躬身後退,神色間沒有一絲惱意,好似與他完全無關似地。

一想到這些太監還能在京城購買宅邸娶老婆,甚至已經開始做上大官,張灝心中就有些發堵,洪熙皇帝為了制衡先帝遺留下來的宦官勢力,一面清理皇宮中的大小太監,一面還得撫慰他們,把這些人打發到各地,負責采辦一些禦用貢品和當個監軍等等官職,更加使太監成了一個炙手可熱的行業,無數人挖空心思的想凈身入宮。

不過此時沒有能力解決此難題,張灝明知太監不能得罪,但一樣不想對他們彎腰低頭,瞪著眼睛,對附近的宮人訓斥道:“你們都要時刻牢記本分,哪個敢私下裏胡作非為,別怪我張灝辣手無情,到時就連陛下和娘娘也救不了你們,哼!”

無緣無故的發火,鬧得張皇後有些好笑,不過她知道張灝是為了自己著想,這在皇宮中生活,步步如臨深淵,最擔心的就是身邊公公被人收買,歷朝歷代,被太監作惡的慘事實在是太多了。

“還是灝兒心疼本宮,這些年有你在,這宮裏的汙穢少了好多,等你一走,恐怕就沒人能鎮得住他們了。”

皇後張氏有感而發,當太子妃時,就沒少受到公公的折磨,但後來卻都被張灝堂而皇之的拔劍斬殺,由此徹底震懾住無數宮人,就算到了今日,張灝在太監們的眼中,都是最不能得罪的煞星。

“娘娘,這東廠撤銷一事,陛下還未作出決斷嗎?”張灝順口問道,這些日子,沒少聽聞群臣建議撤銷東廠和錦衣衛,可惜新皇剛剛登基,哪舍得裁撤這最能保住皇位的衙門。

“此等國家大事,本宮怎會知曉,呵呵!”張皇後一語帶過,緊守著嬪妃不能幹預朝政的原則。

張皇後為人賢德聰慧識大體,並不是一位無知婦人,不提此事,反而笑吟吟的問道:“前些日子本宮冊封大典,沒有瞧見老太太和諸位姑娘進宮,應該是你這孩子的主意吧?”

“是啊!跟著一群命婦觀禮,又不能私下見面說話,還得磕頭作揖的,無趣。”

張灝很坦然的說出實話,他自小就不喜歡磕頭,看似大逆不道,但時間久了,很多事都被人視為理所當然,其實正規場合張灝一樣不能免俗,他所反對的,就是見面即磕頭,更是反感連面見王爺公主時,都得規規矩矩的跪地磕頭,當然,這些規矩與灝二爺無關。

反對這種陋習早已得到滿朝文武的擁護,明初國人的膝蓋骨沒有後世那麽軟,朝會時,對君王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屬於君臣倫理,但尋常相見也得磕來磕去的,那就不免有些怪異了。

“就知道你心疼她們,從前問過你,為何一直反對磕頭之禮,但你總是閉口不說,如今總該說一說了吧?”

張皇後並不介意張灝阻攔家人進宮的失禮之處,其實當日張灝母親和大奶奶朱元香等命婦都進宮了,至於老祖宗那麽大的年紀和輩分,還得正經嚴肅的對皇後冊封大典時磕頭行禮,就算是她自己都會覺得深感不安,而小一輩的姑娘們都未成親,來與不來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娘娘,以前是不敢說,原因您也知道。”張灝嘆了口氣,身邊的皇後立時想起故去的朱棣,這座沈重的大山,這些年壓的所有人都喘不過氣來,深有同感的點點頭。

“你們都退下。”張皇後不想兩人的談話被人聽見,等宮人四下散開,笑道:“說吧,看看行事最是肆無忌憚的小侯爺,為了什麽緣由反感磕頭。”

張灝想了想,意味深長的輕聲道:“骨氣,我擔心大臣這一磕頭,時間久了,就統統變成了軟骨頭,文人沒有傲骨,那這個民族也就完了。”

作為高高在上的皇後,其實本身這番討論,算是彼此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帝王家在意的是駕馭萬民,如何彰顯皇權至高無上,但好在此時的皇帝夫婦比較賢明,張灝的回答又是上升到整個民族的高度,勉強不算是對於皇權的挑釁。

“咦?為何要如此說,臣子面見帝王行叩首之禮,已經有上千年的規矩了,只不過本朝規定的更加詳細繁瑣而已,灝兒細細解釋你的想法。”張皇後有些驚訝,連她自己見了帝王都得行禮,更別說其他人了。

“娘娘,俗話說的好,男兒膝下有黃金,大臣們磕頭磕得久了,就會和那些小人一樣,變得寡廉鮮恥,唯利是圖,沒了骨氣,而後上行下效,下官見上官要磕頭,百姓見官老爺要磕頭,奴仆見了主人要磕頭,兵士見個任何一個貴人都要磕頭,最後全都視為理所當然,凡是比自己尊貴的就得磕頭,結果整個國家的臣民,統統都成了一群軟骨頭。”

說完這一段話,張灝有些憤怒,繼續朗聲道:“聖賢雲,天地君親師,現在除了這五種應該叩首的禮儀之外,竟然演變成了一種混賬風氣,凡是能給自己帶來好處之人,都可以毫無顧忌的雙腿一軟,一個堂堂男人連這種羞辱都可以忍受,那今後還有何事做不出來?”

面對張灝最後越說越高的聲音,張皇後心中大吃一驚,她原以為不過是少年人出生顯貴,渾身上下帶有傲氣,自然不想對誰人磕頭,哪怕是貴為皇帝都會心生抵觸,就想借此機會勸導一番,不然早晚會因此種下大禍,但萬萬沒想到,張灝憂心的不是自己,而是整個天下,這就由不得她不重視此事了。

“仔細說說,本宮常年住在深宮,早已不知外面之事了。”張皇後面容嚴肅,天下道德風氣敗壞,自然會影響到皇族的統治根基。

張灝隨手一指,指著遠處的那些大小太監,冷笑道:“娘娘問問他們吧,問問這些奴才,外面的官吏有沒有人給他們磕頭見禮,有沒有人認他們為幹爹,那些無恥之人,到底有多少是自詡為聖人門徒的讀書人?”

心中憤怒,張灝內心中已然克制不住怒氣,明朝好端端的沒了太後和外戚專權,沒了藩王割據此等內亂,太祖千叮嚀萬囑咐,建文皇帝一樣嚴防宦官,就算因此被太監投靠而得了天下,永樂皇帝後來還是盡可能的壓制宦官,洪熙皇帝和張皇後同樣如此,但必不可免的,官宦還是越來越無法受到約束,到了幾十年後,大太監王振一等張皇後身死,就立即成了權傾天下之人,身邊投靠了無數無恥的讀者人,認太監做幹爹,做爺爺的就有幾十位,敢說這不是由一個小小的下跪之禮鬧成的嘛?

沒了脊梁骨的漢人,跪來跪去都跪成了習慣,反正都是磕頭,那給最下賤又最不能得罪的太監叩首,又有何不可以?雖然這麽說有些武斷,這些腐朽風氣形成的原因多了,但沒了大丈夫為人處事的錚錚鐵骨,一個民族的衰落已然事成定局。

張皇後一時間有些無言以對,這些事不用詢問太監,她焉能不知?不過身為女人,她和張灝一樣,根本沒有能力去改變這些陋習,就是連那些文人都說服不了,早已習慣被百姓磕頭的文臣們,絕對會引經據典,把你反駁的啞口無言。

何況兩人都是既得利益者,比起張灝出於一時義憤,張皇後根本認識不到此種腐朽風氣所能帶來的嚴重後果,話又說回來,除了關心明朝江山能否永世傳承之外,這時代還有誰會關心什麽民族昌盛?

“我會嚴厲監管這些小人,不過灝兒你要謹記,寧可得罪君子,莫要招惹小人,今日你這一席話,要是傳將出去,恐怕就會得罪所有的宦官了。”

在宮裏住了這麽多年,那些公公的陰險手段,張皇後可謂是體會極深了,即使貴為一國之母,有時候都不敢輕易得罪手握大權的太監,因為沒了這些最下賤之人,皇後恐怕寸步難行。

皇後娘娘的善意發自肺腑,但張灝今天半真半假的一通發洩,既有一些恨鐵不成鋼的憤怒,也有其自身利益的一些考量。

昂然站起,張灝神色間無所畏懼,怒道:“我心中只有我皇陛下和皇後娘娘,不但是君,還是我的親人,身為皇親國戚,臣張灝就是要與虛偽無恥的文官還有能禍國殃民的官宦為敵,大好江山絕不能敗壞在此等無恥小人手中,臣發誓,一生只效忠於陛下與娘娘,其他人都是臣監視的對象,不管他是誰,有何身份,有何權勢地位。”

將在外,最怕的就是來自京城的不信任,而張皇後對於明朝未來幾十年,都是舉足輕重的最關鍵人物,沒人能比張灝更清楚,自然要抓緊一切時間與機會,強化兩人之間的密切關系。

句句不離皇帝和皇後,這頓明目張膽的大表忠心,要是換了別人,絕對會引起張皇後的反感,而對於眼前這位風神如玉的少年,又是自己親眼看著長大的孩子,娘娘卻只會心花怒放,大感欣慰,笑道:“好啦,算是沒白疼你這麽多年,果然是我最喜歡的灝兒。”

張灝神色關切的重新坐下,習慣性的握住皇後一只玉手,低聲道:“陛下身體不好,娘娘還是多勸勸,莫要在日日親近女色,還要多多鍛煉身體才是。”

同樣把對方當做孩子,張皇後又被說中心裏痛處,情不自禁的反握住張灝的手,幽怨的道:“這些年在東宮還好,陛下還能克制自己,如今當了皇帝,已經沒人能約束他了,唉,不說了。”

不好意思把帝王的荒唐事說給孩子聽,張灝心中偷笑,洪熙皇帝和任何一個男人一樣喜好美色,但他身體肥胖腿腳不利索,那房事不免就花招多些,動不動就命幾個嬪妃一起伺候,任何荒唐的玩意都有,這對於賢惠的皇後來說,恐怕是絕對不能忍受了。

殷殷囑咐,張灝陪著張皇後閑話,他的敬重完全是發自內心,因為這麽多年的觀察下來,確實無疑的判斷出,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比起故去的馬皇後和徐皇後,王貴妃來,賢惠性情一脈相承,又多了幾分大氣手段。

這位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後,在位多年都沒有幹涉過朝政,任由閣臣們治理國家,而她自己則時時刻刻教導皇帝為君之道,也是她敏銳發現王振的不軌意圖,甚至都命宮女把王振抓了起來,並邀請英國公張輔和三楊閣臣進宮作為見證,畢竟那時的王振乃是司禮監大太監,也就是俗稱的批紅內相,權勢地位非同小可,更是深得小皇帝的信任。

原本可以順利解決掉明朝立國以來的第一次危機,只可惜四個位高權重的大臣,反而不如一位女人來的當機立斷,或是都已年邁顧慮太多,竟然一致為王振求情,也是王振平日奸猾會做人,因此得以逃過一劫,一直等張皇後故去之前,都夾起尾巴老實做人。

至於後來之事一目了然,三楊閣臣老的老,退的退,英國公張輔多年不管閑事,在無人能制衡王振,直接導致皇帝被蒙蔽,稀裏糊塗的親率五十萬大軍迎擊瓦剌人,土木堡之變,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滅,無數勳貴大臣身死被俘,就連皇帝都成了階下囚,算是明朝第一次奇恥大辱,假如要是太祖和太宗皇帝都在世的話,絕對會被不爭氣的後代氣的吐血而亡。

兩人親親熱熱的聊了好久,能有位一心支持自己的勳貴少年,無疑對張皇後今後至關重要,她此時只不過剛剛成為皇後,同樣感覺前途莫測,這皇宮裏的明爭暗鬥永遠不會停止,其人本身又非常自律,連皇帝想重用自己的親弟弟,都被她自己勸止,這位不會遭受到外臣攻擊為外戚的張灝,就成了皇後目前最可信賴和依靠的最佳人選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