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拎包入住
關燈
小
中
大
範尚宮那麽快的妥協,轉變風向,這讓皇太孫松了口氣,他真的不想還沒登基,就親手逼死後宮元老級別的人物範尚宮。
這是他至今做過最大膽的事情,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違背了洪武帝的旨意。畢竟兒不嫌母醜,母親犯了錯,也是他的母親。
之前他做了兩種打算,第一是範尚宮妥協,認他這個新主,大家當做這件事從未發生。第二是範尚宮固執要執行洪武帝遺詔,他別無選擇,只得逼範尚宮自斟自飲,然後模仿她的筆跡,以身殉舊主洪武帝,自盡而亡。
皇太孫不想走第二條路,畢竟從出生到現在,他手裏還沒有真正沾過血。從根本無緣皇位的庶長子到皇太孫,前期的黑暗的臟事是母親呂氏為他做的,得封儲位。為了鞏固他的地位讓他順利登基,洪武帝在前朝後宮一番大清洗,為他拔掉了所有的刺,將光溜溜的權杖交給他。
幸虧洪武帝為了保密,只下口諭,死無對證,所以皇太孫才敢做出半路阻截賜鴆酒的人,恩威並施,反制了賜酒之人,要她配合說謊,欺騙範尚宮。
沒有真憑實據,那就有可以暗箱操作的空間,皇太孫將範尚宮請過來,只需稍加暗示,範尚宮就明白了,表示願意臣服。
俗話說的好,人走茶涼。哪怕你是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一旦失去權柄,你說的話就是放屁,不,放屁還有餘味,現在洪武帝還沒涼透呢,他的話就已經被當做不存在了。
範尚宮離開皇太孫宮,去忙洪武帝的葬禮。事情解決了,可是皇太孫對著案幾上的一壺鴆酒,沒有預料中如釋重負的輕松,他覺得心寒和恐懼:此時,他終於理解為何皇爺爺那麽在乎權柄,提防著那些兵強馬壯的皇叔們,因為一旦失去權柄,他將毫無意義,他的話無人會聽,這種落差誰受得了啊。
一瞬間,皇太孫明白了洪武帝苦口婆心講了好幾年都沒能理解通透的道理,做皇帝,首先要牢牢把握住皇權,皇權至高無上,且不能與任何人分享,否則,就不能稱之為皇權了。
想通了這些,皇太孫豁然開朗,他明白自己未來路該怎麽走了。
洪武帝的葬禮有條不紊進行,禮部定下其謚號為“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史稱明高祖,同時孝慈皇後的謚號也變成了“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後”。
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此同時,新帝的登基大典也要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新君登基,就像大姑娘上花轎,需要三催四請,搞得好像新娘很不願意嫁似的。
五月初十,京城文武百官,皇室、軍民,還有民間德高望重的老人等紛紛上書進言,請皇太孫登基為帝。
皇太孫拒絕了,說身為孫兒,終日為先帝之死而悲慟,遂拒絕臣民所請。
五月十三,群臣和百姓再次“上箋勸進”,皇太孫說:“先帝梓宮在廷,山嶺未畢,祖孫至性,其寧忍之?所請不允!”於是再拒。
五月十三,皇室宗人、群臣、百姓、四夷使節、甚至名僧道士紛紛“伏闕上表”,請求皇太孫繼位。
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是三請二拒,這第三次不能再拒絕了,再拒絕恐怕下不了臺。
於是皇太孫下表給專門搞儀式的禮部,說“顧在哀,不忍邃承,而親王、文武群臣、軍民、耄耋、四夷朝使同秉一心,奉表勸進,卻而覆至。國之大計,不敢以不從,人心忠告,不可以終拒……”
意思是說,我因祖父之死而悲傷,但是你們都要我當皇帝,我退讓了你們還是要我當,那我就勉為其難登個基吧!
洪武帝三十一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孫朱允炆登基,朝群臣,大赦天下,發布了即位詔書。
在登極詔書裏,朱允炆宣布年號為“建文”,追封父親懿文太子朱標為“孝康皇帝”,追封了懿文太子妃、嫡母常氏為“孝康皇後”,並且封了生母呂氏為聖母皇太後,封妻子馬氏為皇後,這下大明第二個母儀天下的皇後也稱之為馬皇後了。
同時,還冊封了自己年僅兩歲的嫡長子朱文奎為太子。
聖母皇太後呂氏搬出東宮,入主慈寧宮。年輕的馬皇後也搬出皇太孫宮,入主坤寧宮。
其餘兩個妾各封了妃位,分別住在東六宮的延禧宮和西六宮的翊坤宮。反正東西六宮以前的嬪妃都死絕了,給新人騰地方,一應都是齊全的,不用修繕,這兩個妾簡直是拎包入住。
好容易把自己的小家搞定了,建文帝和幾位顧命大臣們開會,商議接下來的治政路線該怎麽走,太監來報,“太後請皇上去慈寧宮說話。”
親娘在召喚,建文帝作為新君,自然要樹立大孝子的形象,於是將會議延後,去了慈寧宮。
呂太後連忙把建文帝拉到桌前,擺著全是兒子愛吃的菜,“皇上整日忙碌,哀家看皇上都瘦了許多,皇後到底年輕,也不知疼惜你,真是誰生的誰疼。哀家特地準備了你愛吃的東西,來,你多吃些。”
說完,呂太後夾了一筷子筍片放在建文帝面前。
建文帝喜歡竹子,也喜歡吃和竹子有關的東西,比如竹筍,喝竹葉茶等等,有“不可一日食無竹”之稱。
建文帝還以為是什麽了不得的大事呢,失望的想笑,“太後的心意朕心領了,但是朕現在很忙,召集了大臣商討國事。”
呂太後還是不停的給兒子夾菜,“皇上身體要緊,不就是一頓飯的功夫,讓大臣們等一等。反正快到中午了,都要吃飯的,哀家已經給大臣們賜了飯,不會讓他們幹等。”
建文帝這才開始動筷子,為了趕時間,他吃的很快,呂太後在旁邊給兒子夾菜,觀察著兒子的臉色,覺得好像心情還不錯,乘機說道:“如今哀家成了太後,皇上也該提一提的外祖父呂家了。”
聽到這裏,建文帝的筷子在空中一頓。
到底在東宮關了三年禁閉,還差點被一壺鴆酒賜死,呂太後多少有些教訓了,她覺得情況不對,連忙話題一轉,說道:“不是要皇上給呂家人封官,他們有本事還好,能夠為皇上分憂,若無本事,豈不是給皇上添亂?哀家不是那等短視之人,娘家有來求官的,哀家都替皇上打發走了,免得皇上為難——只是有一樁事,哀家是皇上的母親,哀家也是皇上外公的女兒。”
“哀家在深宮多年,一直沒能在你外公面前盡孝道,如今當了太後,更是不能了。皇上的外公謹小慎微一輩子,到了晚年,也該享一享皇上這個外孫的福了,哀家一屆女流之輩,沒有本事,可不得凡事依仗皇上這個兒子嗎?哀家不能出宮盡孝道,只能求皇上替哀家幫這個忙了。哀家看歷朝歷代的太後娘家,都封了承恩公的爵位,只是一個虛名而已,並無實權,說起來好聽罷了。也不曉得哀家的父親有沒有這個福氣?”
堂堂一國太後,為了給父親求個虛名,誠懇如斯,呂太後簡直要被自己感動了。
建文帝覺得母親的請求並不過分,承恩公只是個無實權的爵位,且不能世襲,外公若去世,這個爵位也就沒了。想想外公他老人家是個老實人,從不作妖添亂,加上呂太後言辭婉轉,以孝的名義求爵位,無論倫理還是道理上都說得過去,建文帝當即就要同意,可是一想到自己剛剛登基,萬事待興,還沒做出什麽來就封了外公為承恩公,好像有些太急了。
建文帝放下筷子,說道:“太後說的事情朕知道了,只是封外公承恩公之事,是家事,也是國事,朕還需和大臣們商量。”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呂太後覺得皇上的外公封了承恩公,對皇上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情,舉手之勞而已,和大臣們商量,也只是走個過場,於是笑道:“這是自然,自古後宮不得幹政,最終還是要皇上自己拿主意的。”
呂太後這慈祥溫柔的模樣,簡直是三從四德的典範了。
建文帝吃罷午飯,回去召集兩位顧命大臣開會,分別是翰林院學士、太常寺卿黃子澄,以及翰林院侍讀方孝孺。
黃子澄是洪武十八年會試第一名,一甲探花郎,正經科舉出身,曾經和孝康皇帝朱標一起去兗州為魯荒王料理過喪事,魯荒王的喪事辦的很漂亮,洪武帝很器重他,一直提拔培養,是為顧命大臣。
方孝孺沒有功名,也不屑於考科舉,覺得應試教育摧殘人性,但他很有名氣,因為他有個很厲害的導師,也曾經是孝康皇帝的老師——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方孝孺靠著詩文和老師的名聲,備受江南文人們推崇,因為也列入顧命大臣之列。
一個是官方認可的科舉出身,一甲探花郎;一個是類似五百年後社交網絡裏粉絲最多的公知大v,強強聯合,是建文帝的核心智囊團。
今天的議題是削藩。
建文帝問,要不要削藩?除去兵強馬壯的皇叔們?
黃子澄:削。
方孝孺:削。
建文帝當然也想削,否則也不會問這個問題,於是君臣很快達成一致意見:削。
建文帝又問:“朕這麽多皇叔,從誰開始削?”
黃子澄說道:“先圖燕。所謂擒賊先擒王,應該從實力最強、年紀也最長的燕王開始。”
燕王朱棣排行老四,但是老二親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都已經死了,老四成了老大。而且燕王實力最強,否則高皇帝也不會一口氣扣下燕王四個孩子在京城裏。
方孝孺卻有了不同意見:“先不要動燕王,應該先削去燕王的羽翼,從燕王的周王開始削,然後是齊王、湘王、代王等諸王。最後再動燕王。”
周王朱橚是燕王親弟弟,代王朱桂是西北大藩王,戰鬥力僅僅在燕王之下,還是燕王的連襟——代王妃徐氏是魏國公徐達次女。
黃子澄表示反對:“不行,此舉舍本逐末。”
方孝孺也反對對方的意見:“直接動燕王,太急功近利了。”
黃子澄實打實科舉出身的探花郎,從基層崗位做起,一步步被洪武帝刻意提拔調教上來的,對方孝孺這種只曉得空談的“名士”有些看不上眼,說道:“削藩削藩,其實就是削燕王,早晚都要動手,兵貴神速,不如直接動燕王,要不然削前面幾個藩王都是白費力氣。”
方孝孺以恩師宋濂為榮,在詩文方面有諸多讀書人推崇,覺得黃子澄讀書讀迂了,不曉得變通,說道:“燕王雄才大略,酷似高祖皇帝,北平兵強馬壯,驍勇善戰,金、元兩國皆興於此,一旦直接削燕王,燕王狗急跳墻,必定起兵謀反,到時候戰火紛飛,生靈塗炭,黃大人能負得起這個責任?”
削藩難道是請客吃飯?黃子澄覺得可笑,不過建文帝向來很尊重方孝孺,欣賞他的詩文,還是給他留了面子,“既然決定要削藩,就要做好打仗的準備,燕王不是坐以待斃之輩。你削了他弟弟周王、他的連襟代王有什麽用?傷不了燕王的根本。”
方孝孺說道:“孫子兵法上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燕王若要戰,當然可以一戰,但是兵法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通過削周王,代王等藩王,殺雞儆猴,震懾燕王,要他放棄兵權,主動投降。”
黃子澄是個務實的,最討厭方孝孺的高談闊論,此時有些煩躁,說道:“殺雞儆猴?殺雞從來嚇不到猴,不信方大人殺一只雞給猴看試試?要殺猴殺猴便是了,殺什麽雞啊!”
方孝孺如何聽不出他諷刺之意,頓時大怒,“黃大人,我們討論國家大事,你怎麽說起殺雞了?簡直有辱斯文!”
眼瞅著兩個顧命大臣要吵起來了,建文帝趕緊沖過轉移火力,說道:“朕大概知道兩位的想法了,此事關系重大,明日大朝會還需與其他大臣們討論,現在朕有個問題想請教兩位,朕的外公要不要封承恩公?”
黃子澄說道:“是有封承恩公的慣例,但是,太後的娘家固然尊貴,當皇後的娘家豈能忽視?皇後乃一國之母,母儀天下,如果要給呂家承恩公的爵位,那麽皇後的父親就要封承恩侯,還請皇上三思。”
方孝孺更絕,立馬反對:“都不能封!孝慈皇後在時,娘家馬家連個伯爵都沒有封,對高皇帝說可以賜給馬家財帛,不可輕易封官封爵。都讚孝慈皇後賢惠,約束外戚。現在後宮無論是太後還是皇後,有誰的功勞威望能大得過孝慈皇後?既然從孝慈皇後傳下來的規矩,就應該遵守。”
建文帝聽得連連點頭,“你們都說的很對,此事牽連甚廣,等以後天下安定了再議吧。”
建文帝忙到半夜,去了坤寧宮歇息,他和馬皇後結發夫妻,感情極好,洪武二十八年成親之後,次年就生下了嫡長子朱文奎,如今才兩歲就封為太子。
建文帝和馬皇後夫妻情深,舉案齊眉,他很少碰兩個妾,結婚三年了,兩個妾一直無孕。馬皇後親自伺候建文帝更衣,建文帝和妻子說起了爵位的事情,“……現在朕剛登基,立足未穩,將來天下大定,朕一定會封岳父大人為承恩侯。”
馬皇後雲淡風輕,笑道,“只是虛名而已,臣妾不在乎這些,何況孝慈皇後在時,都沒有封娘家人爵位,臣妾何德何能,敢越過孝慈皇後頭上去?真是折殺臣妾了。”
馬皇後推辭,建文帝嘆道:“可是太後那邊恐怕會失望。”
馬皇後抖開被子,說道:“無妨,明日臣妾去勸太後,太後定會回心轉意的。”
建文帝拉著馬皇後的手,“梓童真是朕的賢妻啊,為朕生下太子,還為朕分憂。”
馬皇後順手把丈夫拖上床,“這是臣妾的本分,不過,說起封號,皇上忘記了一個人。後宮張美人帶著寶慶公主搬出六宮,去了寧和殿。她是先帝唯一的嬪妃,皇上的長輩,皇上要給張美人一個封號,以表示孝心吶。”
“哎喲,差點忘記了。”建文帝一拍腦袋,次日就下旨,封張美人為張太嬪,厚待之。
聽這個消息,慈寧宮呂太後差點氣炸了,兒子在上朝,她對馬皇後大發脾氣,“……你是何居心?怎麽攛掇著皇上把胳膊肘往外拐?正經的外公不封,倒去封一個外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是他至今做過最大膽的事情,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違背了洪武帝的旨意。畢竟兒不嫌母醜,母親犯了錯,也是他的母親。
之前他做了兩種打算,第一是範尚宮妥協,認他這個新主,大家當做這件事從未發生。第二是範尚宮固執要執行洪武帝遺詔,他別無選擇,只得逼範尚宮自斟自飲,然後模仿她的筆跡,以身殉舊主洪武帝,自盡而亡。
皇太孫不想走第二條路,畢竟從出生到現在,他手裏還沒有真正沾過血。從根本無緣皇位的庶長子到皇太孫,前期的黑暗的臟事是母親呂氏為他做的,得封儲位。為了鞏固他的地位讓他順利登基,洪武帝在前朝後宮一番大清洗,為他拔掉了所有的刺,將光溜溜的權杖交給他。
幸虧洪武帝為了保密,只下口諭,死無對證,所以皇太孫才敢做出半路阻截賜鴆酒的人,恩威並施,反制了賜酒之人,要她配合說謊,欺騙範尚宮。
沒有真憑實據,那就有可以暗箱操作的空間,皇太孫將範尚宮請過來,只需稍加暗示,範尚宮就明白了,表示願意臣服。
俗話說的好,人走茶涼。哪怕你是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一旦失去權柄,你說的話就是放屁,不,放屁還有餘味,現在洪武帝還沒涼透呢,他的話就已經被當做不存在了。
範尚宮離開皇太孫宮,去忙洪武帝的葬禮。事情解決了,可是皇太孫對著案幾上的一壺鴆酒,沒有預料中如釋重負的輕松,他覺得心寒和恐懼:此時,他終於理解為何皇爺爺那麽在乎權柄,提防著那些兵強馬壯的皇叔們,因為一旦失去權柄,他將毫無意義,他的話無人會聽,這種落差誰受得了啊。
一瞬間,皇太孫明白了洪武帝苦口婆心講了好幾年都沒能理解通透的道理,做皇帝,首先要牢牢把握住皇權,皇權至高無上,且不能與任何人分享,否則,就不能稱之為皇權了。
想通了這些,皇太孫豁然開朗,他明白自己未來路該怎麽走了。
洪武帝的葬禮有條不紊進行,禮部定下其謚號為“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史稱明高祖,同時孝慈皇後的謚號也變成了“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後”。
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此同時,新帝的登基大典也要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新君登基,就像大姑娘上花轎,需要三催四請,搞得好像新娘很不願意嫁似的。
五月初十,京城文武百官,皇室、軍民,還有民間德高望重的老人等紛紛上書進言,請皇太孫登基為帝。
皇太孫拒絕了,說身為孫兒,終日為先帝之死而悲慟,遂拒絕臣民所請。
五月十三,群臣和百姓再次“上箋勸進”,皇太孫說:“先帝梓宮在廷,山嶺未畢,祖孫至性,其寧忍之?所請不允!”於是再拒。
五月十三,皇室宗人、群臣、百姓、四夷使節、甚至名僧道士紛紛“伏闕上表”,請求皇太孫繼位。
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是三請二拒,這第三次不能再拒絕了,再拒絕恐怕下不了臺。
於是皇太孫下表給專門搞儀式的禮部,說“顧在哀,不忍邃承,而親王、文武群臣、軍民、耄耋、四夷朝使同秉一心,奉表勸進,卻而覆至。國之大計,不敢以不從,人心忠告,不可以終拒……”
意思是說,我因祖父之死而悲傷,但是你們都要我當皇帝,我退讓了你們還是要我當,那我就勉為其難登個基吧!
洪武帝三十一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孫朱允炆登基,朝群臣,大赦天下,發布了即位詔書。
在登極詔書裏,朱允炆宣布年號為“建文”,追封父親懿文太子朱標為“孝康皇帝”,追封了懿文太子妃、嫡母常氏為“孝康皇後”,並且封了生母呂氏為聖母皇太後,封妻子馬氏為皇後,這下大明第二個母儀天下的皇後也稱之為馬皇後了。
同時,還冊封了自己年僅兩歲的嫡長子朱文奎為太子。
聖母皇太後呂氏搬出東宮,入主慈寧宮。年輕的馬皇後也搬出皇太孫宮,入主坤寧宮。
其餘兩個妾各封了妃位,分別住在東六宮的延禧宮和西六宮的翊坤宮。反正東西六宮以前的嬪妃都死絕了,給新人騰地方,一應都是齊全的,不用修繕,這兩個妾簡直是拎包入住。
好容易把自己的小家搞定了,建文帝和幾位顧命大臣們開會,商議接下來的治政路線該怎麽走,太監來報,“太後請皇上去慈寧宮說話。”
親娘在召喚,建文帝作為新君,自然要樹立大孝子的形象,於是將會議延後,去了慈寧宮。
呂太後連忙把建文帝拉到桌前,擺著全是兒子愛吃的菜,“皇上整日忙碌,哀家看皇上都瘦了許多,皇後到底年輕,也不知疼惜你,真是誰生的誰疼。哀家特地準備了你愛吃的東西,來,你多吃些。”
說完,呂太後夾了一筷子筍片放在建文帝面前。
建文帝喜歡竹子,也喜歡吃和竹子有關的東西,比如竹筍,喝竹葉茶等等,有“不可一日食無竹”之稱。
建文帝還以為是什麽了不得的大事呢,失望的想笑,“太後的心意朕心領了,但是朕現在很忙,召集了大臣商討國事。”
呂太後還是不停的給兒子夾菜,“皇上身體要緊,不就是一頓飯的功夫,讓大臣們等一等。反正快到中午了,都要吃飯的,哀家已經給大臣們賜了飯,不會讓他們幹等。”
建文帝這才開始動筷子,為了趕時間,他吃的很快,呂太後在旁邊給兒子夾菜,觀察著兒子的臉色,覺得好像心情還不錯,乘機說道:“如今哀家成了太後,皇上也該提一提的外祖父呂家了。”
聽到這裏,建文帝的筷子在空中一頓。
到底在東宮關了三年禁閉,還差點被一壺鴆酒賜死,呂太後多少有些教訓了,她覺得情況不對,連忙話題一轉,說道:“不是要皇上給呂家人封官,他們有本事還好,能夠為皇上分憂,若無本事,豈不是給皇上添亂?哀家不是那等短視之人,娘家有來求官的,哀家都替皇上打發走了,免得皇上為難——只是有一樁事,哀家是皇上的母親,哀家也是皇上外公的女兒。”
“哀家在深宮多年,一直沒能在你外公面前盡孝道,如今當了太後,更是不能了。皇上的外公謹小慎微一輩子,到了晚年,也該享一享皇上這個外孫的福了,哀家一屆女流之輩,沒有本事,可不得凡事依仗皇上這個兒子嗎?哀家不能出宮盡孝道,只能求皇上替哀家幫這個忙了。哀家看歷朝歷代的太後娘家,都封了承恩公的爵位,只是一個虛名而已,並無實權,說起來好聽罷了。也不曉得哀家的父親有沒有這個福氣?”
堂堂一國太後,為了給父親求個虛名,誠懇如斯,呂太後簡直要被自己感動了。
建文帝覺得母親的請求並不過分,承恩公只是個無實權的爵位,且不能世襲,外公若去世,這個爵位也就沒了。想想外公他老人家是個老實人,從不作妖添亂,加上呂太後言辭婉轉,以孝的名義求爵位,無論倫理還是道理上都說得過去,建文帝當即就要同意,可是一想到自己剛剛登基,萬事待興,還沒做出什麽來就封了外公為承恩公,好像有些太急了。
建文帝放下筷子,說道:“太後說的事情朕知道了,只是封外公承恩公之事,是家事,也是國事,朕還需和大臣們商量。”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呂太後覺得皇上的外公封了承恩公,對皇上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情,舉手之勞而已,和大臣們商量,也只是走個過場,於是笑道:“這是自然,自古後宮不得幹政,最終還是要皇上自己拿主意的。”
呂太後這慈祥溫柔的模樣,簡直是三從四德的典範了。
建文帝吃罷午飯,回去召集兩位顧命大臣開會,分別是翰林院學士、太常寺卿黃子澄,以及翰林院侍讀方孝孺。
黃子澄是洪武十八年會試第一名,一甲探花郎,正經科舉出身,曾經和孝康皇帝朱標一起去兗州為魯荒王料理過喪事,魯荒王的喪事辦的很漂亮,洪武帝很器重他,一直提拔培養,是為顧命大臣。
方孝孺沒有功名,也不屑於考科舉,覺得應試教育摧殘人性,但他很有名氣,因為他有個很厲害的導師,也曾經是孝康皇帝的老師——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方孝孺靠著詩文和老師的名聲,備受江南文人們推崇,因為也列入顧命大臣之列。
一個是官方認可的科舉出身,一甲探花郎;一個是類似五百年後社交網絡裏粉絲最多的公知大v,強強聯合,是建文帝的核心智囊團。
今天的議題是削藩。
建文帝問,要不要削藩?除去兵強馬壯的皇叔們?
黃子澄:削。
方孝孺:削。
建文帝當然也想削,否則也不會問這個問題,於是君臣很快達成一致意見:削。
建文帝又問:“朕這麽多皇叔,從誰開始削?”
黃子澄說道:“先圖燕。所謂擒賊先擒王,應該從實力最強、年紀也最長的燕王開始。”
燕王朱棣排行老四,但是老二親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都已經死了,老四成了老大。而且燕王實力最強,否則高皇帝也不會一口氣扣下燕王四個孩子在京城裏。
方孝孺卻有了不同意見:“先不要動燕王,應該先削去燕王的羽翼,從燕王的周王開始削,然後是齊王、湘王、代王等諸王。最後再動燕王。”
周王朱橚是燕王親弟弟,代王朱桂是西北大藩王,戰鬥力僅僅在燕王之下,還是燕王的連襟——代王妃徐氏是魏國公徐達次女。
黃子澄表示反對:“不行,此舉舍本逐末。”
方孝孺也反對對方的意見:“直接動燕王,太急功近利了。”
黃子澄實打實科舉出身的探花郎,從基層崗位做起,一步步被洪武帝刻意提拔調教上來的,對方孝孺這種只曉得空談的“名士”有些看不上眼,說道:“削藩削藩,其實就是削燕王,早晚都要動手,兵貴神速,不如直接動燕王,要不然削前面幾個藩王都是白費力氣。”
方孝孺以恩師宋濂為榮,在詩文方面有諸多讀書人推崇,覺得黃子澄讀書讀迂了,不曉得變通,說道:“燕王雄才大略,酷似高祖皇帝,北平兵強馬壯,驍勇善戰,金、元兩國皆興於此,一旦直接削燕王,燕王狗急跳墻,必定起兵謀反,到時候戰火紛飛,生靈塗炭,黃大人能負得起這個責任?”
削藩難道是請客吃飯?黃子澄覺得可笑,不過建文帝向來很尊重方孝孺,欣賞他的詩文,還是給他留了面子,“既然決定要削藩,就要做好打仗的準備,燕王不是坐以待斃之輩。你削了他弟弟周王、他的連襟代王有什麽用?傷不了燕王的根本。”
方孝孺說道:“孫子兵法上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燕王若要戰,當然可以一戰,但是兵法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通過削周王,代王等藩王,殺雞儆猴,震懾燕王,要他放棄兵權,主動投降。”
黃子澄是個務實的,最討厭方孝孺的高談闊論,此時有些煩躁,說道:“殺雞儆猴?殺雞從來嚇不到猴,不信方大人殺一只雞給猴看試試?要殺猴殺猴便是了,殺什麽雞啊!”
方孝孺如何聽不出他諷刺之意,頓時大怒,“黃大人,我們討論國家大事,你怎麽說起殺雞了?簡直有辱斯文!”
眼瞅著兩個顧命大臣要吵起來了,建文帝趕緊沖過轉移火力,說道:“朕大概知道兩位的想法了,此事關系重大,明日大朝會還需與其他大臣們討論,現在朕有個問題想請教兩位,朕的外公要不要封承恩公?”
黃子澄說道:“是有封承恩公的慣例,但是,太後的娘家固然尊貴,當皇後的娘家豈能忽視?皇後乃一國之母,母儀天下,如果要給呂家承恩公的爵位,那麽皇後的父親就要封承恩侯,還請皇上三思。”
方孝孺更絕,立馬反對:“都不能封!孝慈皇後在時,娘家馬家連個伯爵都沒有封,對高皇帝說可以賜給馬家財帛,不可輕易封官封爵。都讚孝慈皇後賢惠,約束外戚。現在後宮無論是太後還是皇後,有誰的功勞威望能大得過孝慈皇後?既然從孝慈皇後傳下來的規矩,就應該遵守。”
建文帝聽得連連點頭,“你們都說的很對,此事牽連甚廣,等以後天下安定了再議吧。”
建文帝忙到半夜,去了坤寧宮歇息,他和馬皇後結發夫妻,感情極好,洪武二十八年成親之後,次年就生下了嫡長子朱文奎,如今才兩歲就封為太子。
建文帝和馬皇後夫妻情深,舉案齊眉,他很少碰兩個妾,結婚三年了,兩個妾一直無孕。馬皇後親自伺候建文帝更衣,建文帝和妻子說起了爵位的事情,“……現在朕剛登基,立足未穩,將來天下大定,朕一定會封岳父大人為承恩侯。”
馬皇後雲淡風輕,笑道,“只是虛名而已,臣妾不在乎這些,何況孝慈皇後在時,都沒有封娘家人爵位,臣妾何德何能,敢越過孝慈皇後頭上去?真是折殺臣妾了。”
馬皇後推辭,建文帝嘆道:“可是太後那邊恐怕會失望。”
馬皇後抖開被子,說道:“無妨,明日臣妾去勸太後,太後定會回心轉意的。”
建文帝拉著馬皇後的手,“梓童真是朕的賢妻啊,為朕生下太子,還為朕分憂。”
馬皇後順手把丈夫拖上床,“這是臣妾的本分,不過,說起封號,皇上忘記了一個人。後宮張美人帶著寶慶公主搬出六宮,去了寧和殿。她是先帝唯一的嬪妃,皇上的長輩,皇上要給張美人一個封號,以表示孝心吶。”
“哎喲,差點忘記了。”建文帝一拍腦袋,次日就下旨,封張美人為張太嬪,厚待之。
聽這個消息,慈寧宮呂太後差點氣炸了,兒子在上朝,她對馬皇後大發脾氣,“……你是何居心?怎麽攛掇著皇上把胳膊肘往外拐?正經的外公不封,倒去封一個外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