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綜合條文 (19)
關燈
小
中
大
是矛盾的!
直到七十三年底,二項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之後,175毫米艦炮的研制工作才取得了突破。
這就是“電熔解火炮身管自緊”與“內膛表面電鍍強化”兩項對提高艦炮與火炮威力至關重要的技術。
此時,虎級通用巡洋艦的細節設計工作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七十。
七十四年(42年)五月,隨著七家造船廠都有一座船臺空了出來,帝國海軍立即下達了第一批七艘的訂單。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13800噸,滿載排水量16400噸,最大排水量:19850噸;總長:174.5米,水線長度:168.2米,型寬:19.4米,吃水:7.5米;定員:587人。
鍋爐:8臺七十三年型蒸汽鍋爐,主機:4臺七十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4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4節,續航力:8000海裏/14節。
主炮:8門七十四年型175毫米/L55型艦炮(4×2),副炮:8門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4×2)。
主裝甲帶:110-150毫米,裝甲隔艙:75毫米,水平莊稼:50-80毫米,炮塔:150毫米,炮座:150毫米,司令塔:75-150毫米。
因為主要作戰任務是對地支援,所以虎級沒有配備魚雷。實戰中,輕巡洋艦使用魚雷的機會也不是很多。
防護方面,虎級比功臣級明顯弱了許多,只需要能夠應付敵人輕巡洋艦的攻擊,而不考慮與敵人的重巡洋艦作戰需求。另外,虎級多數時候面對的是敵人陸軍與陸戰隊的炮兵,所以其防護也足夠了。
因為130毫米艦炮在對地支援中的作用有限,所以虎級在減少了兩座炮塔的情況下,副炮采用了七十二年型150毫米艦炮。
為了提高持續作戰能力,加上對地支援中,戰艦的活動範圍並不是很大,所以在大幅度壓縮油艙的同時,還大幅度的增加了彈藥艙的容積。按照基本配制,一門175毫米艦炮的彈藥基數為800枚,一門150毫米艦炮的彈藥基數為1500枚,僅彈藥與發射藥的重量就達到了二千噸!
因此,虎級成為了戰爭期間帝國海軍武備比重最大的戰艦,在標準排水量時,達到了30%,而戰列艦的武備重量不到25%,一般巡洋艦的武備重量只有22%左右。
當然,虎級的炮火威力是不可小看的。
因為艦炮炮彈威力更大,且艦炮的持續射速遠遠高於陸炮,所以其八門主炮與八門副炮的投擲能力都相當於一個擁有四十門同口徑火炮的陸戰隊炮兵營的水平。射程方面更是遠遠超過了陸戰隊的同口徑火炮,其175毫米艦炮的最大有效射程達到了三十七公裏,僅比海軍300毫米艦炮的最大射程少了2000米。由此可見,一艘在海岸線附近活動的虎級通用巡洋艦對敵人的威脅相當於與兩個陸軍炮兵營!
其總共18400枚的彈藥儲備量更是賦予了其強大的持續作戰能力。
按照當時的作戰強度,一艘虎級通用巡洋艦可以連續作戰三到五天,而不需要接受彈藥補給。
因為繼承了功臣級的“優良血統”,所以虎級的自給後勤保障能力也相當強大。如果由戰鬥支援艦提供彈藥補給,即便裝滿所有彈藥艙,也只需要八個小時。而陸戰隊的炮兵部隊進行相同規模的補給,至少需要三天!
作為戰艦,虎級通用巡洋艦的對海作戰能力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不說別的,只要有虎級在戰場上活動,就不用考慮為登陸場派遣輕巡洋艦了。至少,敵人的任何一種輕巡洋艦與驅逐艦在偷襲登陸場之前,都得考慮一下虎級通用巡洋艦上十六門重炮的威脅。
只是,在絕大部分時候,虎級通用巡洋艦都伴隨登陸艦隊活動。
大概也正是如此,帝國海軍就只訂購了七艘虎級通用巡洋艦,而沒有訂購第二批。大概,帝國海軍覺得這種無法伴隨艦隊作戰的戰艦應該由陸戰隊去建造,而不是花費海軍的經費去建造吧。
毫無疑問,陸戰隊對虎級是非常滿意的。
結果,在海軍決定不增訂之後,陸戰隊接過了相關工作,並且在進行了全面改進之後,開始了下一級戰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只不過,由陸戰隊建造的戰艦就不能稱為通用巡洋艦,而是火力支援艦。
由此可見,虎級通用巡洋艦是墻裏開花墻外香。
因此,到了戰爭後期,虎級通用巡洋艦成為了帝國海軍唯一一種交給陸戰隊指揮與使用的戰艦。
移花接木——島級通用巡洋艦
庫葉島號,臺灣島號,海南島號,琉球島號,崇明島號,濟州島號,呂宋島號,棉蘭老島號,勃泥島號,蘇門答臘島號,巴厘島號,爪哇島號,帝汶島號,蘇拉威西島號,班乃島號,巴拉望島號,錫蘭島號,馬達加斯加島號,馬耳他島號,毛裏求斯島號,關島號,塞班島號,瓜達爾卡納爾島號,永興島號,太平島號,黃巖島號,勿裏洞島號,種子島號。
……
早在設計省會級輕巡洋艦的時候,海軍內部就有人提出其主炮威力偏小。
一萬三千多噸的排水量,卻只裝了150毫米口徑的艦炮,確實有點大船裝小炮的感覺。
後來在設計功臣級的時候,更多的人提出應該采用口徑更大的艦炮,而不是局限於輕巡洋艦的150毫米艦炮。
其實,此時海軍也意識到,艦炮口徑過小成為了戰艦戰鬥力的瓶徑。
問題是,戰爭時期,海軍對巡洋艦的數量要求非常高,不可能讓戰艦的建造工作因為艦炮問題而受到影響。另外,研制新式艦炮的投入也不小,且一時半會不會有所收效,因此只能繼續采用150毫米艦炮。
隨著虎級通用巡洋艦開始建造,海軍的艦炮問題得到了解決。
經過測試,海軍發現,與陸戰隊共同投資研制的175毫米艦炮的威力遠遠超過了150毫米艦炮,而且在采用了大量新技術之後,其使用壽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完全能夠滿足海軍的要求。
從當時的測試結果來看,七十四年型175毫米艦炮的威力不比重巡洋艦上采用的200毫米艦炮差,如果能夠開發出合適的穿甲彈,甚至比200毫米艦炮還要厲害一點。顯然,這正是海軍巡洋艦需要的“理想主炮”。
有了這個基礎條件,其他的問題都好解決。
當時,在推動新式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方面,最積極的不是海軍,而是崇明造船廠!
失去了設計功臣級的機會後,崇明造船廠承擔了虎級的設計工作,可海軍只訂購了七艘,造船廠拿到的設計費用(其他承建船廠每建造一艘都要向設計船廠支付一筆設計費用)自然少得可憐。
可以說,崇明造船廠此時已經有點後悔了,如果早知道功臣級有那麽大的產量,當時無論如何也會加打研制投入。當然,這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可以吃的。在海軍內部有人提出功臣級的主炮口徑過小之後,崇明造船廠立即嗅到了海軍即將啟動新式巡洋艦研制工作的氣味,隨後一方面鼓動海軍內部人士繼續呼籲研制裝備更大口徑主炮的巡洋艦,另外一方面積極展開相關的設計與研究工作。
由此可見,作為帝國老牌造船廠,崇明造船廠確實有點真本事。
隨著海軍在七十四年年底提出了研制新式巡洋艦的要求,崇明造船廠在七十五年(43年)六月份就拿出了相關設計,而且保證在七十五年年底完成左右的設計工作,並且讓船臺做好一切開工建造前的準備工作。
對於這種積極的態度,海軍自然很歡迎,只是在設計把關方面也沒有絲毫放松。
最初的時候,崇明造船廠提出的是四炮塔八門主炮的方案,海軍顯然覺得主要用於艦隊作戰的巡洋艦,這點主炮太少了。隨後,崇明造船廠又提出了三座三聯裝主炮的設計方案,海軍仍然認為主炮數量有點偏少,畢竟巡洋艦打擊的是驅逐艦與敵人的巡洋艦,主炮的火力密度比主炮威力更加重要。
最後,崇明造船廠提出了四座三聯裝主炮炮塔的設計方案。
十二門主炮,基本上滿足了海軍的火力密度要求。
可在采用三聯裝175毫米口徑主炮炮塔的情況下,巡洋艦的艦體寬度肯定要超過二十米,而在不大幅度提高排水量的情況下,艦長就必須限制在一百八十米之內,從而導致戰艦的長寬比縮小,雖然這有利於提高戰艦的穩定性,卻必然影響戰艦的最快速度以及戰艦的續航力。
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之後,帝國海軍決定降低速度要求。
其實,在帝國海軍確定了快速戰列艦的速度沒有必要超過30節之後,對巡洋艦的速度要求自然也降低了不少。而新式巡洋艦的主要任務還是伴隨戰列艦作戰,因此其速度只需要達到三十三節就能滿足所有作戰要求。
如此一來,只要保證了主機的能源利用效率,並且保證有足夠的載油量,續航力的問題就不突出了。
當然,防護能力必須提高。
只要帝國海軍的巡洋艦采用175口徑的艦炮,敵國巡洋艦的主炮口徑也會隨之增加,而不可能繼續保持六英寸。事實也確實如此,美國與英國海軍在大戰期間建造的巡洋艦將主炮口徑提高到了七英寸與七點五英寸。如此一來,就必須提高帝國海軍巡洋艦的防護能力,才能在戰場上生存下來。
只是,如果片面的提高裝甲厚度,只能使排水量直線上升,而裝甲防護能力的提高速度是趕不上艦炮威力的提高速度。當時,江南造船廠正好參與了帝國海軍第二種大型巡洋艦的設計工作,而崇明造船廠與江南造船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崇明造船廠的工程師大量借鑒了鯊魚級大型巡洋艦的設計理念,通過優化艦體結構,以及重點防護來提高巡洋艦的生存能力,而不是片面的提高裝甲厚度。
正是基於這一設計理念,島級巡洋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七十六年(44年)初,細節設計工作完成了大概百分之八十五的時候,海軍就下達了第一批七艘的訂單,並且將其命名為“島”級。次年三月,所有設計工作完成之後,海軍又追加了七艘的訂單。因為這兩批訂單的十四艘幾乎沒有區別,所以又被當作了一批看待,而不是兩個批次。
其主要性能:
標準排水量:14850噸,滿載排水量:18450噸,最大排水量:21880噸;總長:179.8米,水線長度:172.3米,型寬:21.5米,吃水:7.2米;定員:724人。
鍋爐:8臺七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六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7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3節,續航力:12000海裏/16節。
主炮:12門七十四年型175毫米/L55型艦炮(4×3),副炮:1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8×2)。
主裝甲帶:110-170+75毫米,裝甲隔艙:80毫米,水平裝甲80-110+75毫米,露天甲板:25毫米,炮塔:220毫米,炮座:220毫米,司令塔:110-170毫米。
看得出來,相對於功臣級,島級在全面強化防護能力的同時,對重點部位進行了加強,而且其主裝甲帶采用了19度斜角安裝,使其具備了抵抗七英寸與七點五英寸穿甲彈的能力,另外其大量采用隔艙化的設計也提高了中彈後的生存能力。
另外,結合以往的戰鬥經驗,帝國海軍取消了島級上的魚雷發射器。實戰證明,輕巡洋艦上的魚雷在艦隊作戰中幾乎沒有使用機會,即便有,有是在打垮敵人之後,而此時驅逐艦足以完成魚雷攻擊任務,不需要輕巡洋艦出手。
由其命名為“島”級通用巡洋艦就能看出,帝國海軍非常重視這種戰艦。
以往,島嶼名稱是帝國海軍無畏艦與超無畏艦的名字,從來沒有用在巡洋艦上。
隨著第一批十四艘陸續開工建造,在造船廠有多餘船臺之後,帝國海軍又訂購了第二批十四艘,使其總產量達到了二十八艘。而第二批又針對第一批次在建造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改進。
當然,作為通用巡洋艦,島級與功臣級一樣,在設計中大量采用了降低後勤保障需求,提高持續作戰能力,以及增強使用效率的設備與設計方式。
只是,在帝國海軍中,島級一般作為艦隊護航戰艦使用。
也正是如此,在戰爭後期,島級參加了幾乎每一場艦隊決戰,並且用其175毫米主炮讓敵人的巡洋艦與驅逐艦嘗到了苦頭。當然,作為通用巡洋艦,島級也經常被派去支援陸戰隊,這也正是通用巡洋艦的最大特點!
另外,因為在設計中大量借鑒了鯊魚級的設計方式,所以在很多人看來,島級是鯊魚級的縮小版,或者說是鯊魚級大型巡洋艦的“艦隊作戰版”。
大洋鐵騎——湖級通用巡洋艦
鄱陽湖號,洞庭湖號,太湖號,巢湖號,紮陵湖號,鄂陵湖號,呼倫湖號,貝加爾湖號,興凱湖號,高郵湖號,洪澤湖號,微山湖號,滇池號,千島湖號,青海湖號,哈拉湖號,巴爾喀什湖號,烏倫古湖號,烏布蘇湖號,吉爾吉斯湖號,哈爾烏蘇湖號,伊塞克湖號,鹹海號,納木錯號,松克爾湖號,馬什卡湖號,齋桑泊號,田吉茲湖號,大苦湖號,貝卡湖號,丁加奴湖號,多巴湖號,托武帝湖號,塔納湖號,宣武湖號,圖爾卡納湖號,馬拉維湖號,坦噶尼喀湖號,班韋烏魯湖號,基奧加湖號,魯誇湖號,乍得湖號。
……
島級通用巡洋艦的問世讓帝國海軍巡洋艦的火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可同時也讓帝國海軍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因為美英都立即跟隨帝國海軍的步伐,將巡洋艦的主炮口徑提高到了七英寸(相當於178毫米)與七點五英寸(相當於191毫米)。雖然英國的火炮技術比不上帝國,但是其主炮口徑更大,威力也就更大。另外,美國的火炮技術不比帝國差多少,其七英寸艦炮的威力與帝國海軍的175毫米艦炮相差無幾!
如此一來,島級的防禦就顯得比較薄弱了。
據戰後的測試,英國海軍的七點五英寸艦炮在使用標準穿甲彈的時候,能夠在一萬四千米的距離上打穿島級巡洋艦的裝甲。美國海軍的七英寸艦炮在使用標準穿甲彈時,能夠在一萬六千五百米的距離上打穿島級的裝甲,如果換上重型穿甲彈,則能在二萬二千米之外砸穿島級的水平裝甲。也就是說,島級面對主要對手的穿甲彈時,避彈區非常狹窄,幾乎難以避免被擊穿裝甲的危險。
當然,帝國海軍的175毫米艦炮更加犀利。
據後來的戰場統計,在使用標準穿甲彈時,島級曾經在一萬八千米的距離上打穿了美國海軍通用巡洋艦的裝甲,在使用重型穿甲彈時,最遠的破甲距離紀錄為二萬五千米!只是,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巡洋艦的交戰距離都在一萬五千米之內(這也是為什麽巡洋艦很少配備重型穿甲彈的原因),在這個距離之內,島級在美國海軍的通用巡洋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即便遭遇英國海軍的通用巡洋艦,也顯得比較脆弱。
毫無疑問,加強通用巡洋艦的防護能力勢在必行。
問題是,島級的設計已經盡量優化了(美國海軍比島級防護能力還要差一點的通用巡洋艦的標準排水量達到了一萬七千五百噸,比島級多了近三千噸),要想提高防護能力,除了使用采用了表面硬化處理,抗彈強度更高的裝甲之外,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只能增加裝甲厚度。
其實,當時帝國海軍已經開始采用“覆合裝甲”了,只是沒有大規模應用。
覆合裝甲的理論最先就是由帝國海軍提出來的,其主要原理就是將密度與強度不同的材質黏合在一起,表面用高強度裝甲鋼,中間用強度更高,韌性低的材料(陶瓷,高強度合金等等),內層則用韌性較好的合金鋼,其綜合抗彈能力要比采用單一的高強度裝甲鋼好得多。
問題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在戰艦上大規模使用覆合裝甲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是價格問題,覆合裝甲的制造成本,裝配成本,以及維護成本都高得嚇人,而一艘戰艦上的裝甲用量多的有二萬多噸,少的也有幾百噸,如果全部采用覆合裝甲,戰艦的建造價格將翻幾番,別說帝國海軍,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可以承擔如此高昂的價格,更不可能在戰爭期間用如此高昂的價格來采購戰艦。
二是覆合裝甲在戰艦上的維護難度非常大,如果出現戰損情況很難得到及時更換。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通用巡洋艦不能在戰場上修理損傷,其作戰效率就將大大降低,從而違背了通用巡洋艦的基本設計理念。
三是覆合裝甲在戰艦上的安裝方法比較覆雜,將大大增加建造的難度,從而占用更多的船臺與舾裝時間,降低了建造效率,使戰艦難以大批量的生產。
正是如此,在覆合裝甲問世之後,帝國海軍只在四艘驅逐艦上做了一次小規模的試驗,最終就將其丟到了一邊,沒有再在別的戰艦上應用。直到戰後三十多年,隨著相關技術逐漸成熟,以及生產費用逐漸降低,帝國海軍才再次在戰艦上大規模的使用了覆合裝甲。當然,三十多年後的覆合裝甲已經不是大戰期間的那種了。
最終,帝國海軍回到了老路上來。
經過全面審核之後,海軍把新一級通用巡洋艦的排水量放寬到了18000噸(這甚至比造船廠要求的還多了500噸)。當然,如此大幅度的提高排水量,目的只有一個,必須擁有足夠的防護能力!
承擔設計工作的仍然是崇明造船廠。
可以說,在完成島級的設計時,崇明造船廠在建造大噸位通用巡洋艦方面已經非常有心得了。另外,崇明造船廠吸取了在功臣級通用巡洋艦上的慘痛教訓,擴大了工程師隊伍,甚至不惜挖“老東家”的墻角,從江南造船廠聘請了幾個擁有設計大型巡洋艦經驗的高級工程師。
實際上,在放寬了排水量的限制之後,湖級已經不比鯊魚級大型巡洋艦小多少了。
七十六年(44年)年底,崇明造船廠一次性的提交了總體設計與細節設計。顯然,這次崇明造船廠的設計進度非常快,連海軍都感到有點意外。
因為有江南造船廠工程師的協助,所以湖級大量采用了大型巡洋艦的設計方法。
可以說,湖級更像是鯊魚級的縮小版。可是從根本上講,湖級與鯊魚級幾乎沒有關系,因為湖級並沒有借鑒鯊魚級的設計方式,而是采用了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的設計作為基礎,然後進行了重點改進,即減少油艙的數量,采用口徑更小的主炮,降低主機的標準功率等等來減少排水量,並且增加裝甲所占的比重。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湖級是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的縮小版,也可稱其為“艦隊版”。
有了這一優良基因,湖級的性能自然非常出眾。
幾乎沒有進行修改,七十六年(44年)年底,帝國海軍就訂購了第一批十四艘,並且將其命名為“湖”級通用巡洋艦。七十七年(45年)一月,七家造船廠的船臺空出來後,立即就開工建造。隨後的半年內,隨著造船廠的其他船臺陸續空了出來,帝國海軍又追加了兩批訂單,最終使湖級的建造數量達到了42艘。
因為性能完全滿足,甚至大大超過了海軍的要求,三批次的湖級通用巡洋艦都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湖級也成為了帝國海軍在建造中改動最少的一級通用巡洋艦。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18450噸,滿載排水量:22840噸,最大排水量:25780噸;總長:198.7米,水線長度:187.5米,型寬:22.7米,吃水:7.5米;定員:782人。
鍋爐:8臺七十六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六年型(乙型)蒸汽輪機,功率:18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3節,續航力:10500海裏/16節。
主炮:12門七十四年型175毫米/L55型艦炮(4×3),副炮:1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8×2)。
主裝甲帶:110-210+75毫米,裝甲隔艙:80毫米,水平裝甲:80-140+75毫米,露天甲板:40毫米,炮塔:240毫米,炮座:240毫米,司令塔:110-210毫米。
因為湖級的主要設計目的就是在島級的基礎上加強防禦,所以湖級的武備,以及艦炮的配制方式與島級完全相同。另外,戰爭打到這個時候,帝國海軍的後勤保障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所以湖級的續航力比島級有所下降,且主炮與副炮的備彈量也有所降低,只是這些對實戰性能的影響冰雹是很大。
可以說,湖級的量點就是其強大的防護性能。
不說別的,其關鍵部位的主裝甲帶厚度甚至超過了戰爭爆發前絕大部分戰列巡洋艦,而其水平裝甲厚度更是超過了戰前絕大部分老式戰列艦!
據海軍的測試,針對美軍七英寸穿甲彈,湖級的避彈區擴大到了11000米-28000米,而針對英國海軍的七點五英寸穿甲彈,湖級的避彈區更是達到了8500米-31000米。可以說,正是如此強大的防護能力,才讓湖級在戰爭後期成為了協約國通用巡洋艦的殺手。在通用巡洋艦的炮戰中,湖級幾乎沒有嘗到過失敗的滋味!
也正是因為湖級的優秀性能,戰爭結束後,在處理大量“富裕”戰艦的時候,湖級一直沒有出售給其他國家,而是在帝國海軍服役了二十多年。直到戰爭結束快三十年的時候,隨著大量戰鬥力更強大的巡洋艦服役,帝國海軍才向幾個主要盟國,或者關系良好的國家出售了五艘湖級巡洋艦。而這五艘湖級巡洋艦在這些國家最短的服役了二十五年,最長的一直服役到了公元二十一世紀!
由此可見,湖級的性能有多麽先進,其生命力有多麽強大!
……
地名解釋:宣武湖——維多利亞湖。
邁向巔峰——山級通用巡洋艦
黃山號,廬山號,峨眉山號,青城山號。
五臺山號,大青山號,赤峰山號。
……
湖級通用巡洋艦的出現,將帝國海軍巡洋艦的戰鬥力推到了頂峰。同時,交戰雙方在通用巡洋艦上的“賽跑”也到了沖刺階段。
可以說,湖級通用巡洋艦的強大防禦能力讓美英的通用巡洋艦徹底失去了用武之地,如此一來,美英在提高通用巡洋艦的同時,也得同步提高通用巡洋艦的火力,特別是穿甲能力,才有可能對付湖級通用巡洋艦。
七十六年(44年)年底,帝國海軍獲悉美國準備建造裝備有十英寸艦炮的通用巡洋艦。
毫無疑問,這種通用巡洋艦就是針對帝國海軍的島級與湖級而研制的,其十英寸艦炮對任何一種通用巡洋艦,甚至是大型巡洋艦都有致命的威脅。
實際上,通用巡洋艦的大型化也不完全是激烈競爭的結果。
隨著大型巡洋艦在破交戰中的出色表現,各國海軍的護航壓力都急劇增加。而大型巡洋艦不但價格昂貴,而且建造數量有限,因此美英兩國都很少用大型巡洋艦執行護航任務,其護航力量由最初的輕巡洋艦轉變成由老式戰列艦主導的護航艦隊,隨著老式戰列艦逐漸消耗,最後幾乎都是由通用巡洋艦在執行護航任務。
因此,美英兩國的通用巡洋艦還得對付帝國的大型巡洋艦。
雖然其七英寸與七點五英寸艦炮能夠對大型巡洋艦構成威脅,在近距離炮戰中的威力也不小,但是在絕大部分時候,大型巡洋艦不會在解決掉敵人的護航戰艦之前縮短交戰距離,另外破交艦隊的規模越來越大,大型巡洋艦的分工也越來越明確,結果導致護航的通用巡洋艦在戰鬥中越來越吃力。
在此情況下,美國海軍只能選擇一種更強大的通用巡洋艦。
或者說,美國海軍準備把用與艦隊作戰的通用巡洋艦與用於護航作戰的大型巡洋艦和在一起設計。畢竟,美國海軍的主要海上航線是從本土東海岸到英國,或者從本土西海岸到夏威夷群島,以及從夏威夷群島到新西蘭。這幾條航線的長度都在八千海裏之內,通用巡洋艦一萬二千海裏到一萬三千海裏的續航力足夠擔任護航任務了(在同等情況下,帝國海軍執行破交任務的大型巡洋艦的續航力則要達到一萬六千海裏到二萬八千海裏)。
如此一倆,美國為通用巡洋艦選擇十英寸艦炮,並且將排水量與防護能力同等程度的提高,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面對美軍更強大的通用巡洋艦的時候,帝國海軍也只能選擇提高通用巡洋艦的噸位,並且采用口徑更大的主炮。
相對而言,帝國海軍在研制新式通用巡洋艦的時候遇到的麻煩要少得多。
首先,主炮不用重新研制,之前為大型巡洋艦研制的240毫米艦炮完全能夠滿足新的作戰要求,而且其性能絲毫不比美軍的十英軍艦炮差,在進行改進之後,其遠距離穿甲能力甚至比美軍的十英寸艦炮還要強一點。
艦體也基本上是現成的,帝國海軍排水量在20000噸以上的大型巡洋艦有好幾種,而且每一種的設計都非常成功,隨便挑一種出來,只需要對部分結構進行修改,比如減少油艙的數量,用空餘出來的重量增強防禦;適當降低速度要求,以此提高武備所占比重等等,就能用其建造通用巡洋艦。
動力設備的問題更好解決,此時帝國已經擁有數種可供大型戰艦使用的動力設備,而且技術都非常成熟,產量也跟了上來。
可以說,只要帝國海軍願意,隨時都可以建造更大型的通用巡洋艦。
之前,只是沒有足夠的需求,或者是說沒有大到可以讓帝國海軍決定建造更大型的通用巡洋艦的威脅。
現在,最後一個問題也解決了。
七十七年(45年)六月,江南造船廠就完成了帝國海軍委托的設計工作。這也是江南造船廠在大戰期間設計的唯一一種通用巡洋艦。將這個任務安排給江南造船廠,主要是江南造船廠擁有設計與建造大型戰艦的豐富經驗,而山級通用巡洋艦的排水量肯定會超過20000噸,按照當時的標準,算是真正的大型戰艦了。
毫無疑問,江南造船廠的設計讓帝國海軍非常滿意。
只是,其價格也比湖級高出了大概百分之三十。顯然,江南造船廠在建造戰艦方面肯定是大手筆。
就在帝國海軍猶豫著要不要采購這種昂貴的通用巡洋艦的時候,傳來了美國已經開始動工建造裝備有十英寸重炮的通用巡洋艦的消息(後證實,美國海軍十英寸艦炮的研制工作很不順利,當時建造的仍然是裝備七英寸艦炮的通用巡洋艦,其裝備十英寸艦炮的通用巡洋艦直到七十七年年底才動工)。這下,帝國海軍不敢再耽擱時間了,七月初就下達了第一批七艘的采購合同,並且將其命名為“山”級通用巡洋艦。
江南造船廠並沒有承擔建造工作,因為當時江南造船廠所有能夠建造20000噸以上大型戰艦的船臺都被占用,沒有船臺可以用來建造山級通用巡洋艦。因此,江南造船廠除了向崇明造船廠收了百分之二的轉讓費之外,還向七家造船廠收取了一筆設計費用。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23550噸,滿載排水量:27880噸,最大排水量:30950噸;總長:219米,水線長度:208.7米,型寬25.5米,吃水:8.7米;定員:886人。
鍋爐:8臺七十七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六年型(丙型)蒸汽輪機,功率:21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3節,續航力:12000海裏/18節。
主炮:12門七十六年型240毫米/L58型艦炮(4×3),副炮:20門七十七年型130毫米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直到七十三年底,二項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之後,175毫米艦炮的研制工作才取得了突破。
這就是“電熔解火炮身管自緊”與“內膛表面電鍍強化”兩項對提高艦炮與火炮威力至關重要的技術。
此時,虎級通用巡洋艦的細節設計工作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七十。
七十四年(42年)五月,隨著七家造船廠都有一座船臺空了出來,帝國海軍立即下達了第一批七艘的訂單。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13800噸,滿載排水量16400噸,最大排水量:19850噸;總長:174.5米,水線長度:168.2米,型寬:19.4米,吃水:7.5米;定員:587人。
鍋爐:8臺七十三年型蒸汽鍋爐,主機:4臺七十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4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4節,續航力:8000海裏/14節。
主炮:8門七十四年型175毫米/L55型艦炮(4×2),副炮:8門七十二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4×2)。
主裝甲帶:110-150毫米,裝甲隔艙:75毫米,水平莊稼:50-80毫米,炮塔:150毫米,炮座:150毫米,司令塔:75-150毫米。
因為主要作戰任務是對地支援,所以虎級沒有配備魚雷。實戰中,輕巡洋艦使用魚雷的機會也不是很多。
防護方面,虎級比功臣級明顯弱了許多,只需要能夠應付敵人輕巡洋艦的攻擊,而不考慮與敵人的重巡洋艦作戰需求。另外,虎級多數時候面對的是敵人陸軍與陸戰隊的炮兵,所以其防護也足夠了。
因為130毫米艦炮在對地支援中的作用有限,所以虎級在減少了兩座炮塔的情況下,副炮采用了七十二年型150毫米艦炮。
為了提高持續作戰能力,加上對地支援中,戰艦的活動範圍並不是很大,所以在大幅度壓縮油艙的同時,還大幅度的增加了彈藥艙的容積。按照基本配制,一門175毫米艦炮的彈藥基數為800枚,一門150毫米艦炮的彈藥基數為1500枚,僅彈藥與發射藥的重量就達到了二千噸!
因此,虎級成為了戰爭期間帝國海軍武備比重最大的戰艦,在標準排水量時,達到了30%,而戰列艦的武備重量不到25%,一般巡洋艦的武備重量只有22%左右。
當然,虎級的炮火威力是不可小看的。
因為艦炮炮彈威力更大,且艦炮的持續射速遠遠高於陸炮,所以其八門主炮與八門副炮的投擲能力都相當於一個擁有四十門同口徑火炮的陸戰隊炮兵營的水平。射程方面更是遠遠超過了陸戰隊的同口徑火炮,其175毫米艦炮的最大有效射程達到了三十七公裏,僅比海軍300毫米艦炮的最大射程少了2000米。由此可見,一艘在海岸線附近活動的虎級通用巡洋艦對敵人的威脅相當於與兩個陸軍炮兵營!
其總共18400枚的彈藥儲備量更是賦予了其強大的持續作戰能力。
按照當時的作戰強度,一艘虎級通用巡洋艦可以連續作戰三到五天,而不需要接受彈藥補給。
因為繼承了功臣級的“優良血統”,所以虎級的自給後勤保障能力也相當強大。如果由戰鬥支援艦提供彈藥補給,即便裝滿所有彈藥艙,也只需要八個小時。而陸戰隊的炮兵部隊進行相同規模的補給,至少需要三天!
作為戰艦,虎級通用巡洋艦的對海作戰能力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不說別的,只要有虎級在戰場上活動,就不用考慮為登陸場派遣輕巡洋艦了。至少,敵人的任何一種輕巡洋艦與驅逐艦在偷襲登陸場之前,都得考慮一下虎級通用巡洋艦上十六門重炮的威脅。
只是,在絕大部分時候,虎級通用巡洋艦都伴隨登陸艦隊活動。
大概也正是如此,帝國海軍就只訂購了七艘虎級通用巡洋艦,而沒有訂購第二批。大概,帝國海軍覺得這種無法伴隨艦隊作戰的戰艦應該由陸戰隊去建造,而不是花費海軍的經費去建造吧。
毫無疑問,陸戰隊對虎級是非常滿意的。
結果,在海軍決定不增訂之後,陸戰隊接過了相關工作,並且在進行了全面改進之後,開始了下一級戰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只不過,由陸戰隊建造的戰艦就不能稱為通用巡洋艦,而是火力支援艦。
由此可見,虎級通用巡洋艦是墻裏開花墻外香。
因此,到了戰爭後期,虎級通用巡洋艦成為了帝國海軍唯一一種交給陸戰隊指揮與使用的戰艦。
移花接木——島級通用巡洋艦
庫葉島號,臺灣島號,海南島號,琉球島號,崇明島號,濟州島號,呂宋島號,棉蘭老島號,勃泥島號,蘇門答臘島號,巴厘島號,爪哇島號,帝汶島號,蘇拉威西島號,班乃島號,巴拉望島號,錫蘭島號,馬達加斯加島號,馬耳他島號,毛裏求斯島號,關島號,塞班島號,瓜達爾卡納爾島號,永興島號,太平島號,黃巖島號,勿裏洞島號,種子島號。
……
早在設計省會級輕巡洋艦的時候,海軍內部就有人提出其主炮威力偏小。
一萬三千多噸的排水量,卻只裝了150毫米口徑的艦炮,確實有點大船裝小炮的感覺。
後來在設計功臣級的時候,更多的人提出應該采用口徑更大的艦炮,而不是局限於輕巡洋艦的150毫米艦炮。
其實,此時海軍也意識到,艦炮口徑過小成為了戰艦戰鬥力的瓶徑。
問題是,戰爭時期,海軍對巡洋艦的數量要求非常高,不可能讓戰艦的建造工作因為艦炮問題而受到影響。另外,研制新式艦炮的投入也不小,且一時半會不會有所收效,因此只能繼續采用150毫米艦炮。
隨著虎級通用巡洋艦開始建造,海軍的艦炮問題得到了解決。
經過測試,海軍發現,與陸戰隊共同投資研制的175毫米艦炮的威力遠遠超過了150毫米艦炮,而且在采用了大量新技術之後,其使用壽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完全能夠滿足海軍的要求。
從當時的測試結果來看,七十四年型175毫米艦炮的威力不比重巡洋艦上采用的200毫米艦炮差,如果能夠開發出合適的穿甲彈,甚至比200毫米艦炮還要厲害一點。顯然,這正是海軍巡洋艦需要的“理想主炮”。
有了這個基礎條件,其他的問題都好解決。
當時,在推動新式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方面,最積極的不是海軍,而是崇明造船廠!
失去了設計功臣級的機會後,崇明造船廠承擔了虎級的設計工作,可海軍只訂購了七艘,造船廠拿到的設計費用(其他承建船廠每建造一艘都要向設計船廠支付一筆設計費用)自然少得可憐。
可以說,崇明造船廠此時已經有點後悔了,如果早知道功臣級有那麽大的產量,當時無論如何也會加打研制投入。當然,這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可以吃的。在海軍內部有人提出功臣級的主炮口徑過小之後,崇明造船廠立即嗅到了海軍即將啟動新式巡洋艦研制工作的氣味,隨後一方面鼓動海軍內部人士繼續呼籲研制裝備更大口徑主炮的巡洋艦,另外一方面積極展開相關的設計與研究工作。
由此可見,作為帝國老牌造船廠,崇明造船廠確實有點真本事。
隨著海軍在七十四年年底提出了研制新式巡洋艦的要求,崇明造船廠在七十五年(43年)六月份就拿出了相關設計,而且保證在七十五年年底完成左右的設計工作,並且讓船臺做好一切開工建造前的準備工作。
對於這種積極的態度,海軍自然很歡迎,只是在設計把關方面也沒有絲毫放松。
最初的時候,崇明造船廠提出的是四炮塔八門主炮的方案,海軍顯然覺得主要用於艦隊作戰的巡洋艦,這點主炮太少了。隨後,崇明造船廠又提出了三座三聯裝主炮的設計方案,海軍仍然認為主炮數量有點偏少,畢竟巡洋艦打擊的是驅逐艦與敵人的巡洋艦,主炮的火力密度比主炮威力更加重要。
最後,崇明造船廠提出了四座三聯裝主炮炮塔的設計方案。
十二門主炮,基本上滿足了海軍的火力密度要求。
可在采用三聯裝175毫米口徑主炮炮塔的情況下,巡洋艦的艦體寬度肯定要超過二十米,而在不大幅度提高排水量的情況下,艦長就必須限制在一百八十米之內,從而導致戰艦的長寬比縮小,雖然這有利於提高戰艦的穩定性,卻必然影響戰艦的最快速度以及戰艦的續航力。
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之後,帝國海軍決定降低速度要求。
其實,在帝國海軍確定了快速戰列艦的速度沒有必要超過30節之後,對巡洋艦的速度要求自然也降低了不少。而新式巡洋艦的主要任務還是伴隨戰列艦作戰,因此其速度只需要達到三十三節就能滿足所有作戰要求。
如此一來,只要保證了主機的能源利用效率,並且保證有足夠的載油量,續航力的問題就不突出了。
當然,防護能力必須提高。
只要帝國海軍的巡洋艦采用175口徑的艦炮,敵國巡洋艦的主炮口徑也會隨之增加,而不可能繼續保持六英寸。事實也確實如此,美國與英國海軍在大戰期間建造的巡洋艦將主炮口徑提高到了七英寸與七點五英寸。如此一來,就必須提高帝國海軍巡洋艦的防護能力,才能在戰場上生存下來。
只是,如果片面的提高裝甲厚度,只能使排水量直線上升,而裝甲防護能力的提高速度是趕不上艦炮威力的提高速度。當時,江南造船廠正好參與了帝國海軍第二種大型巡洋艦的設計工作,而崇明造船廠與江南造船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崇明造船廠的工程師大量借鑒了鯊魚級大型巡洋艦的設計理念,通過優化艦體結構,以及重點防護來提高巡洋艦的生存能力,而不是片面的提高裝甲厚度。
正是基於這一設計理念,島級巡洋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七十六年(44年)初,細節設計工作完成了大概百分之八十五的時候,海軍就下達了第一批七艘的訂單,並且將其命名為“島”級。次年三月,所有設計工作完成之後,海軍又追加了七艘的訂單。因為這兩批訂單的十四艘幾乎沒有區別,所以又被當作了一批看待,而不是兩個批次。
其主要性能:
標準排水量:14850噸,滿載排水量:18450噸,最大排水量:21880噸;總長:179.8米,水線長度:172.3米,型寬:21.5米,吃水:7.2米;定員:724人。
鍋爐:8臺七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六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7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3節,續航力:12000海裏/16節。
主炮:12門七十四年型175毫米/L55型艦炮(4×3),副炮:1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8×2)。
主裝甲帶:110-170+75毫米,裝甲隔艙:80毫米,水平裝甲80-110+75毫米,露天甲板:25毫米,炮塔:220毫米,炮座:220毫米,司令塔:110-170毫米。
看得出來,相對於功臣級,島級在全面強化防護能力的同時,對重點部位進行了加強,而且其主裝甲帶采用了19度斜角安裝,使其具備了抵抗七英寸與七點五英寸穿甲彈的能力,另外其大量采用隔艙化的設計也提高了中彈後的生存能力。
另外,結合以往的戰鬥經驗,帝國海軍取消了島級上的魚雷發射器。實戰證明,輕巡洋艦上的魚雷在艦隊作戰中幾乎沒有使用機會,即便有,有是在打垮敵人之後,而此時驅逐艦足以完成魚雷攻擊任務,不需要輕巡洋艦出手。
由其命名為“島”級通用巡洋艦就能看出,帝國海軍非常重視這種戰艦。
以往,島嶼名稱是帝國海軍無畏艦與超無畏艦的名字,從來沒有用在巡洋艦上。
隨著第一批十四艘陸續開工建造,在造船廠有多餘船臺之後,帝國海軍又訂購了第二批十四艘,使其總產量達到了二十八艘。而第二批又針對第一批次在建造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改進。
當然,作為通用巡洋艦,島級與功臣級一樣,在設計中大量采用了降低後勤保障需求,提高持續作戰能力,以及增強使用效率的設備與設計方式。
只是,在帝國海軍中,島級一般作為艦隊護航戰艦使用。
也正是如此,在戰爭後期,島級參加了幾乎每一場艦隊決戰,並且用其175毫米主炮讓敵人的巡洋艦與驅逐艦嘗到了苦頭。當然,作為通用巡洋艦,島級也經常被派去支援陸戰隊,這也正是通用巡洋艦的最大特點!
另外,因為在設計中大量借鑒了鯊魚級的設計方式,所以在很多人看來,島級是鯊魚級的縮小版,或者說是鯊魚級大型巡洋艦的“艦隊作戰版”。
大洋鐵騎——湖級通用巡洋艦
鄱陽湖號,洞庭湖號,太湖號,巢湖號,紮陵湖號,鄂陵湖號,呼倫湖號,貝加爾湖號,興凱湖號,高郵湖號,洪澤湖號,微山湖號,滇池號,千島湖號,青海湖號,哈拉湖號,巴爾喀什湖號,烏倫古湖號,烏布蘇湖號,吉爾吉斯湖號,哈爾烏蘇湖號,伊塞克湖號,鹹海號,納木錯號,松克爾湖號,馬什卡湖號,齋桑泊號,田吉茲湖號,大苦湖號,貝卡湖號,丁加奴湖號,多巴湖號,托武帝湖號,塔納湖號,宣武湖號,圖爾卡納湖號,馬拉維湖號,坦噶尼喀湖號,班韋烏魯湖號,基奧加湖號,魯誇湖號,乍得湖號。
……
島級通用巡洋艦的問世讓帝國海軍巡洋艦的火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可同時也讓帝國海軍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因為美英都立即跟隨帝國海軍的步伐,將巡洋艦的主炮口徑提高到了七英寸(相當於178毫米)與七點五英寸(相當於191毫米)。雖然英國的火炮技術比不上帝國,但是其主炮口徑更大,威力也就更大。另外,美國的火炮技術不比帝國差多少,其七英寸艦炮的威力與帝國海軍的175毫米艦炮相差無幾!
如此一來,島級的防禦就顯得比較薄弱了。
據戰後的測試,英國海軍的七點五英寸艦炮在使用標準穿甲彈的時候,能夠在一萬四千米的距離上打穿島級巡洋艦的裝甲。美國海軍的七英寸艦炮在使用標準穿甲彈時,能夠在一萬六千五百米的距離上打穿島級的裝甲,如果換上重型穿甲彈,則能在二萬二千米之外砸穿島級的水平裝甲。也就是說,島級面對主要對手的穿甲彈時,避彈區非常狹窄,幾乎難以避免被擊穿裝甲的危險。
當然,帝國海軍的175毫米艦炮更加犀利。
據後來的戰場統計,在使用標準穿甲彈時,島級曾經在一萬八千米的距離上打穿了美國海軍通用巡洋艦的裝甲,在使用重型穿甲彈時,最遠的破甲距離紀錄為二萬五千米!只是,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巡洋艦的交戰距離都在一萬五千米之內(這也是為什麽巡洋艦很少配備重型穿甲彈的原因),在這個距離之內,島級在美國海軍的通用巡洋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即便遭遇英國海軍的通用巡洋艦,也顯得比較脆弱。
毫無疑問,加強通用巡洋艦的防護能力勢在必行。
問題是,島級的設計已經盡量優化了(美國海軍比島級防護能力還要差一點的通用巡洋艦的標準排水量達到了一萬七千五百噸,比島級多了近三千噸),要想提高防護能力,除了使用采用了表面硬化處理,抗彈強度更高的裝甲之外,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只能增加裝甲厚度。
其實,當時帝國海軍已經開始采用“覆合裝甲”了,只是沒有大規模應用。
覆合裝甲的理論最先就是由帝國海軍提出來的,其主要原理就是將密度與強度不同的材質黏合在一起,表面用高強度裝甲鋼,中間用強度更高,韌性低的材料(陶瓷,高強度合金等等),內層則用韌性較好的合金鋼,其綜合抗彈能力要比采用單一的高強度裝甲鋼好得多。
問題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在戰艦上大規模使用覆合裝甲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是價格問題,覆合裝甲的制造成本,裝配成本,以及維護成本都高得嚇人,而一艘戰艦上的裝甲用量多的有二萬多噸,少的也有幾百噸,如果全部采用覆合裝甲,戰艦的建造價格將翻幾番,別說帝國海軍,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可以承擔如此高昂的價格,更不可能在戰爭期間用如此高昂的價格來采購戰艦。
二是覆合裝甲在戰艦上的維護難度非常大,如果出現戰損情況很難得到及時更換。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通用巡洋艦不能在戰場上修理損傷,其作戰效率就將大大降低,從而違背了通用巡洋艦的基本設計理念。
三是覆合裝甲在戰艦上的安裝方法比較覆雜,將大大增加建造的難度,從而占用更多的船臺與舾裝時間,降低了建造效率,使戰艦難以大批量的生產。
正是如此,在覆合裝甲問世之後,帝國海軍只在四艘驅逐艦上做了一次小規模的試驗,最終就將其丟到了一邊,沒有再在別的戰艦上應用。直到戰後三十多年,隨著相關技術逐漸成熟,以及生產費用逐漸降低,帝國海軍才再次在戰艦上大規模的使用了覆合裝甲。當然,三十多年後的覆合裝甲已經不是大戰期間的那種了。
最終,帝國海軍回到了老路上來。
經過全面審核之後,海軍把新一級通用巡洋艦的排水量放寬到了18000噸(這甚至比造船廠要求的還多了500噸)。當然,如此大幅度的提高排水量,目的只有一個,必須擁有足夠的防護能力!
承擔設計工作的仍然是崇明造船廠。
可以說,在完成島級的設計時,崇明造船廠在建造大噸位通用巡洋艦方面已經非常有心得了。另外,崇明造船廠吸取了在功臣級通用巡洋艦上的慘痛教訓,擴大了工程師隊伍,甚至不惜挖“老東家”的墻角,從江南造船廠聘請了幾個擁有設計大型巡洋艦經驗的高級工程師。
實際上,在放寬了排水量的限制之後,湖級已經不比鯊魚級大型巡洋艦小多少了。
七十六年(44年)年底,崇明造船廠一次性的提交了總體設計與細節設計。顯然,這次崇明造船廠的設計進度非常快,連海軍都感到有點意外。
因為有江南造船廠工程師的協助,所以湖級大量采用了大型巡洋艦的設計方法。
可以說,湖級更像是鯊魚級的縮小版。可是從根本上講,湖級與鯊魚級幾乎沒有關系,因為湖級並沒有借鑒鯊魚級的設計方式,而是采用了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的設計作為基礎,然後進行了重點改進,即減少油艙的數量,采用口徑更小的主炮,降低主機的標準功率等等來減少排水量,並且增加裝甲所占的比重。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湖級是海外領地級大型巡洋艦的縮小版,也可稱其為“艦隊版”。
有了這一優良基因,湖級的性能自然非常出眾。
幾乎沒有進行修改,七十六年(44年)年底,帝國海軍就訂購了第一批十四艘,並且將其命名為“湖”級通用巡洋艦。七十七年(45年)一月,七家造船廠的船臺空出來後,立即就開工建造。隨後的半年內,隨著造船廠的其他船臺陸續空了出來,帝國海軍又追加了兩批訂單,最終使湖級的建造數量達到了42艘。
因為性能完全滿足,甚至大大超過了海軍的要求,三批次的湖級通用巡洋艦都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湖級也成為了帝國海軍在建造中改動最少的一級通用巡洋艦。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18450噸,滿載排水量:22840噸,最大排水量:25780噸;總長:198.7米,水線長度:187.5米,型寬:22.7米,吃水:7.5米;定員:782人。
鍋爐:8臺七十六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六年型(乙型)蒸汽輪機,功率:18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3節,續航力:10500海裏/16節。
主炮:12門七十四年型175毫米/L55型艦炮(4×3),副炮:1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8×2)。
主裝甲帶:110-210+75毫米,裝甲隔艙:80毫米,水平裝甲:80-140+75毫米,露天甲板:40毫米,炮塔:240毫米,炮座:240毫米,司令塔:110-210毫米。
因為湖級的主要設計目的就是在島級的基礎上加強防禦,所以湖級的武備,以及艦炮的配制方式與島級完全相同。另外,戰爭打到這個時候,帝國海軍的後勤保障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所以湖級的續航力比島級有所下降,且主炮與副炮的備彈量也有所降低,只是這些對實戰性能的影響冰雹是很大。
可以說,湖級的量點就是其強大的防護性能。
不說別的,其關鍵部位的主裝甲帶厚度甚至超過了戰爭爆發前絕大部分戰列巡洋艦,而其水平裝甲厚度更是超過了戰前絕大部分老式戰列艦!
據海軍的測試,針對美軍七英寸穿甲彈,湖級的避彈區擴大到了11000米-28000米,而針對英國海軍的七點五英寸穿甲彈,湖級的避彈區更是達到了8500米-31000米。可以說,正是如此強大的防護能力,才讓湖級在戰爭後期成為了協約國通用巡洋艦的殺手。在通用巡洋艦的炮戰中,湖級幾乎沒有嘗到過失敗的滋味!
也正是因為湖級的優秀性能,戰爭結束後,在處理大量“富裕”戰艦的時候,湖級一直沒有出售給其他國家,而是在帝國海軍服役了二十多年。直到戰爭結束快三十年的時候,隨著大量戰鬥力更強大的巡洋艦服役,帝國海軍才向幾個主要盟國,或者關系良好的國家出售了五艘湖級巡洋艦。而這五艘湖級巡洋艦在這些國家最短的服役了二十五年,最長的一直服役到了公元二十一世紀!
由此可見,湖級的性能有多麽先進,其生命力有多麽強大!
……
地名解釋:宣武湖——維多利亞湖。
邁向巔峰——山級通用巡洋艦
黃山號,廬山號,峨眉山號,青城山號。
五臺山號,大青山號,赤峰山號。
……
湖級通用巡洋艦的出現,將帝國海軍巡洋艦的戰鬥力推到了頂峰。同時,交戰雙方在通用巡洋艦上的“賽跑”也到了沖刺階段。
可以說,湖級通用巡洋艦的強大防禦能力讓美英的通用巡洋艦徹底失去了用武之地,如此一來,美英在提高通用巡洋艦的同時,也得同步提高通用巡洋艦的火力,特別是穿甲能力,才有可能對付湖級通用巡洋艦。
七十六年(44年)年底,帝國海軍獲悉美國準備建造裝備有十英寸艦炮的通用巡洋艦。
毫無疑問,這種通用巡洋艦就是針對帝國海軍的島級與湖級而研制的,其十英寸艦炮對任何一種通用巡洋艦,甚至是大型巡洋艦都有致命的威脅。
實際上,通用巡洋艦的大型化也不完全是激烈競爭的結果。
隨著大型巡洋艦在破交戰中的出色表現,各國海軍的護航壓力都急劇增加。而大型巡洋艦不但價格昂貴,而且建造數量有限,因此美英兩國都很少用大型巡洋艦執行護航任務,其護航力量由最初的輕巡洋艦轉變成由老式戰列艦主導的護航艦隊,隨著老式戰列艦逐漸消耗,最後幾乎都是由通用巡洋艦在執行護航任務。
因此,美英兩國的通用巡洋艦還得對付帝國的大型巡洋艦。
雖然其七英寸與七點五英寸艦炮能夠對大型巡洋艦構成威脅,在近距離炮戰中的威力也不小,但是在絕大部分時候,大型巡洋艦不會在解決掉敵人的護航戰艦之前縮短交戰距離,另外破交艦隊的規模越來越大,大型巡洋艦的分工也越來越明確,結果導致護航的通用巡洋艦在戰鬥中越來越吃力。
在此情況下,美國海軍只能選擇一種更強大的通用巡洋艦。
或者說,美國海軍準備把用與艦隊作戰的通用巡洋艦與用於護航作戰的大型巡洋艦和在一起設計。畢竟,美國海軍的主要海上航線是從本土東海岸到英國,或者從本土西海岸到夏威夷群島,以及從夏威夷群島到新西蘭。這幾條航線的長度都在八千海裏之內,通用巡洋艦一萬二千海裏到一萬三千海裏的續航力足夠擔任護航任務了(在同等情況下,帝國海軍執行破交任務的大型巡洋艦的續航力則要達到一萬六千海裏到二萬八千海裏)。
如此一倆,美國為通用巡洋艦選擇十英寸艦炮,並且將排水量與防護能力同等程度的提高,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面對美軍更強大的通用巡洋艦的時候,帝國海軍也只能選擇提高通用巡洋艦的噸位,並且采用口徑更大的主炮。
相對而言,帝國海軍在研制新式通用巡洋艦的時候遇到的麻煩要少得多。
首先,主炮不用重新研制,之前為大型巡洋艦研制的240毫米艦炮完全能夠滿足新的作戰要求,而且其性能絲毫不比美軍的十英軍艦炮差,在進行改進之後,其遠距離穿甲能力甚至比美軍的十英寸艦炮還要強一點。
艦體也基本上是現成的,帝國海軍排水量在20000噸以上的大型巡洋艦有好幾種,而且每一種的設計都非常成功,隨便挑一種出來,只需要對部分結構進行修改,比如減少油艙的數量,用空餘出來的重量增強防禦;適當降低速度要求,以此提高武備所占比重等等,就能用其建造通用巡洋艦。
動力設備的問題更好解決,此時帝國已經擁有數種可供大型戰艦使用的動力設備,而且技術都非常成熟,產量也跟了上來。
可以說,只要帝國海軍願意,隨時都可以建造更大型的通用巡洋艦。
之前,只是沒有足夠的需求,或者是說沒有大到可以讓帝國海軍決定建造更大型的通用巡洋艦的威脅。
現在,最後一個問題也解決了。
七十七年(45年)六月,江南造船廠就完成了帝國海軍委托的設計工作。這也是江南造船廠在大戰期間設計的唯一一種通用巡洋艦。將這個任務安排給江南造船廠,主要是江南造船廠擁有設計與建造大型戰艦的豐富經驗,而山級通用巡洋艦的排水量肯定會超過20000噸,按照當時的標準,算是真正的大型戰艦了。
毫無疑問,江南造船廠的設計讓帝國海軍非常滿意。
只是,其價格也比湖級高出了大概百分之三十。顯然,江南造船廠在建造戰艦方面肯定是大手筆。
就在帝國海軍猶豫著要不要采購這種昂貴的通用巡洋艦的時候,傳來了美國已經開始動工建造裝備有十英寸重炮的通用巡洋艦的消息(後證實,美國海軍十英寸艦炮的研制工作很不順利,當時建造的仍然是裝備七英寸艦炮的通用巡洋艦,其裝備十英寸艦炮的通用巡洋艦直到七十七年年底才動工)。這下,帝國海軍不敢再耽擱時間了,七月初就下達了第一批七艘的采購合同,並且將其命名為“山”級通用巡洋艦。
江南造船廠並沒有承擔建造工作,因為當時江南造船廠所有能夠建造20000噸以上大型戰艦的船臺都被占用,沒有船臺可以用來建造山級通用巡洋艦。因此,江南造船廠除了向崇明造船廠收了百分之二的轉讓費之外,還向七家造船廠收取了一筆設計費用。
其主要性能為:
標準排水量:23550噸,滿載排水量:27880噸,最大排水量:30950噸;總長:219米,水線長度:208.7米,型寬25.5米,吃水:8.7米;定員:886人。
鍋爐:8臺七十七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臺七十六年型(丙型)蒸汽輪機,功率:21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3節,續航力:12000海裏/18節。
主炮:12門七十六年型240毫米/L58型艦炮(4×3),副炮:20門七十七年型130毫米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