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越外之海
關燈
小
中
大
汪四爺和安柔一致對李巖的提議表示懷疑,既然大夥一起想根據古籍點滴記載來追尋吳王夫差之墓,那為什麽舍近求遠,偏偏要從吳王夫差被流放的傳聞中來探尋呢?
吳王夫差如果自刎而亡,那他的墓葬必然就在吳越之地,大夥兒有什麽發現也可就近考證。如果他是流放海外的,那茫茫大海中哪去尋找?這難度自然是不言而喻。
李巖卻有獨到見解,他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劉一手,淡淡地道:“為什麽我先假設吳王夫差是被流放到海外的?大家仔細想一樣,不論是流放還是自刎,人終有一死,也就是說夫差墓肯定存在。”
“我也知道咱們認定他自刎之說,墓地離我們肯定很就,也容易尋找,只是我想請問大家一句:如果吳越大墓這麽容易找,那還輪得到我們嗎?汪四爺和我爹是結義兄弟,這江浙一帶摸金技藝還能有誰比他們七兄弟強?”
聽到李巖恭維自己,汪四爺得意地捋了捋須微微點了點頭。李巖又道:“既然江浙一帶頂尖的七個摸金高手都無法找到吳越大墓,那我們何不反思一下,這吳越大墓指不定根本不在吳越之地,而是在海外呢?”
眾人對視了一下,都不禁點了點頭。李巖又道:“越王勾踐把吳王夫差流放去海島,那就必然要有船,而且是大船。雖然吳國戰敗,可吳王夫差畢竟是一國之君,因此勾踐在流放他時,為了面子和群雄面前賣好,應該會以大船“餘皇”(賒艎)送給夫差。“餘皇”曾經作為吳王闔閭和夫差的禦用“王舟”參加過討伐楚國、齊國、越國的多場戰爭,名聲顯赫。有個“子餘造舟”的故事說,越國也建造“餘皇”。據考證,春秋時期大船“餘皇”,源自臺灣原住民語言——大船avang音。中國的航海大船,可能早就在海洋中來往!”
安柔好奇地道:“李巖,你以前到過臺灣?怎麽知道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李巖呵呵一樂道:“我怎麽可能到過臺灣?這些多虧了童瑤,是她從安吉文史館托劉一手帶給我的史料中有記載呢!”
李巖找出桌上的一本書,指著那本《孫權傳》中其中一段道: “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今臺灣)及亶洲(日本)。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到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這是歷史上記載大陸和臺灣第一次大規模的接觸,先秦時期的東海外越不是臺灣原住民,而是浙東的海上居民;中國東南沿海的白水郎(晝民)有很多出自北遷的臺灣原住民; 史學界基本上都認為臺灣山夷是越民族群體中的一支,且與於越族的關系至為密切。
李巖又翻出一本《越絕書》,找到幾段用鋼筆圈出來的字,上有“東海外越”,而且“句踐徙治山北,引屬東海內外越,別封削焉”。說明句踐所統:既有東海內之越,也有包括臺灣的東海外之越。
安柔驚喜地道:“李巖,你一點也不像行伍出身,居然從古籍中能發現這麽多線索!”李巖得意地道:“誰說我是當兵的出身了?雖然我也在黃埔軍校特訓班學過兩年,可我自小就一直讀書,可惜沒科舉考試了,不然我說不定也能混個秀才舉人當當呢。”
安柔“呸”了一口道:“你就少臭美吧!言歸正傳,你有沒有發現古籍中記載夫差墓在臺灣哪個地方呢?”
李巖見安柔如此興奮,心中一動,卻不露聲色地道:“要是古籍中記載得這麽明了,那吳越大墓還能稱上千古之謎嗎?早就讓天下的盜墓賊下手了。”
汪四爺突然輕輕咳了一聲,李巖一怔,立即歉意地道:“不好意思,汪四爺,小侄失言了,請多諒解。”
汪四爺唉了一聲道:“盜墓賊就盜墓賊吧,什麽摸金校尉,那都是我們這樣的盜墓賊給自己臉上貼金呢。唉,李巖,你就直接說吧,我們應該到哪去尋吳越大墓。”
李巖正色道:“古籍上記載,臺灣自古就是吳越之地,那吳王夫差如果被流放的話,極有可能就在臺灣。只是古籍上也是含糊其辭,想必當年記載的人也是多方考證而無果。臺灣這麽大,我們去哪尋?何況臺灣早讓日本人占領了,我們冒險前去,只怕吳越大墓沒有找到,卻枉自送了性命。”
眾人臉上頓現沮喪之色,安柔慎怪地道:“唉,說了老大半天,只是空歡喜一場。李巖,你說的歷史典故雖然好聽,可你瞧瞧大家的神色,現在誰有心思來聽這個呀!”
李巖笑了笑道:“別急,我不是說過了我們現在用的是排除法嘛!其實越之東海中州,除了臺灣,還有可能是南洋的呂宋島。”
東海外之越當然還有眾多島嶼,都有可能是流放戰敗的吳王夫差之地。語言學家認為“古南島民族的史前文化”是通過航海來發展並關聯在一起的,南洋語和沙阿魯阿語中的“船”也叫做avange,魯凱語群茂林方言、多納方言、西拉雅及雅美語中的avang,都和一些菲律賓語的“獨木舟”同源。語言相通,必有來往。這個“東海中州”會不會就是呂宋島?
史載越滅吳時,夫差求和,越王勾踐並沒同意。他提出條件可以免夫差一死,並賜夫差甬東“三百家”以頤養天年。按古時情況 每戶平均五人推算,三百戶則一千五百人。古代,“三百家”可成為一邑,大邑小邑戶數不等。
吳越恩怨不斷,越王勾踐飽嘗戰敗苦果,受盡羞辱,臥薪嘗膽十餘年,終於滅了雪恥滅了吳國。然越王勾踐非但沒殺吳王夫差,反而賜他海外一邑之地,仍為一方外諸候,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吳王夫差如果自刎而亡,那他的墓葬必然就在吳越之地,大夥兒有什麽發現也可就近考證。如果他是流放海外的,那茫茫大海中哪去尋找?這難度自然是不言而喻。
李巖卻有獨到見解,他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劉一手,淡淡地道:“為什麽我先假設吳王夫差是被流放到海外的?大家仔細想一樣,不論是流放還是自刎,人終有一死,也就是說夫差墓肯定存在。”
“我也知道咱們認定他自刎之說,墓地離我們肯定很就,也容易尋找,只是我想請問大家一句:如果吳越大墓這麽容易找,那還輪得到我們嗎?汪四爺和我爹是結義兄弟,這江浙一帶摸金技藝還能有誰比他們七兄弟強?”
聽到李巖恭維自己,汪四爺得意地捋了捋須微微點了點頭。李巖又道:“既然江浙一帶頂尖的七個摸金高手都無法找到吳越大墓,那我們何不反思一下,這吳越大墓指不定根本不在吳越之地,而是在海外呢?”
眾人對視了一下,都不禁點了點頭。李巖又道:“越王勾踐把吳王夫差流放去海島,那就必然要有船,而且是大船。雖然吳國戰敗,可吳王夫差畢竟是一國之君,因此勾踐在流放他時,為了面子和群雄面前賣好,應該會以大船“餘皇”(賒艎)送給夫差。“餘皇”曾經作為吳王闔閭和夫差的禦用“王舟”參加過討伐楚國、齊國、越國的多場戰爭,名聲顯赫。有個“子餘造舟”的故事說,越國也建造“餘皇”。據考證,春秋時期大船“餘皇”,源自臺灣原住民語言——大船avang音。中國的航海大船,可能早就在海洋中來往!”
安柔好奇地道:“李巖,你以前到過臺灣?怎麽知道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李巖呵呵一樂道:“我怎麽可能到過臺灣?這些多虧了童瑤,是她從安吉文史館托劉一手帶給我的史料中有記載呢!”
李巖找出桌上的一本書,指著那本《孫權傳》中其中一段道: “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今臺灣)及亶洲(日本)。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到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這是歷史上記載大陸和臺灣第一次大規模的接觸,先秦時期的東海外越不是臺灣原住民,而是浙東的海上居民;中國東南沿海的白水郎(晝民)有很多出自北遷的臺灣原住民; 史學界基本上都認為臺灣山夷是越民族群體中的一支,且與於越族的關系至為密切。
李巖又翻出一本《越絕書》,找到幾段用鋼筆圈出來的字,上有“東海外越”,而且“句踐徙治山北,引屬東海內外越,別封削焉”。說明句踐所統:既有東海內之越,也有包括臺灣的東海外之越。
安柔驚喜地道:“李巖,你一點也不像行伍出身,居然從古籍中能發現這麽多線索!”李巖得意地道:“誰說我是當兵的出身了?雖然我也在黃埔軍校特訓班學過兩年,可我自小就一直讀書,可惜沒科舉考試了,不然我說不定也能混個秀才舉人當當呢。”
安柔“呸”了一口道:“你就少臭美吧!言歸正傳,你有沒有發現古籍中記載夫差墓在臺灣哪個地方呢?”
李巖見安柔如此興奮,心中一動,卻不露聲色地道:“要是古籍中記載得這麽明了,那吳越大墓還能稱上千古之謎嗎?早就讓天下的盜墓賊下手了。”
汪四爺突然輕輕咳了一聲,李巖一怔,立即歉意地道:“不好意思,汪四爺,小侄失言了,請多諒解。”
汪四爺唉了一聲道:“盜墓賊就盜墓賊吧,什麽摸金校尉,那都是我們這樣的盜墓賊給自己臉上貼金呢。唉,李巖,你就直接說吧,我們應該到哪去尋吳越大墓。”
李巖正色道:“古籍上記載,臺灣自古就是吳越之地,那吳王夫差如果被流放的話,極有可能就在臺灣。只是古籍上也是含糊其辭,想必當年記載的人也是多方考證而無果。臺灣這麽大,我們去哪尋?何況臺灣早讓日本人占領了,我們冒險前去,只怕吳越大墓沒有找到,卻枉自送了性命。”
眾人臉上頓現沮喪之色,安柔慎怪地道:“唉,說了老大半天,只是空歡喜一場。李巖,你說的歷史典故雖然好聽,可你瞧瞧大家的神色,現在誰有心思來聽這個呀!”
李巖笑了笑道:“別急,我不是說過了我們現在用的是排除法嘛!其實越之東海中州,除了臺灣,還有可能是南洋的呂宋島。”
東海外之越當然還有眾多島嶼,都有可能是流放戰敗的吳王夫差之地。語言學家認為“古南島民族的史前文化”是通過航海來發展並關聯在一起的,南洋語和沙阿魯阿語中的“船”也叫做avange,魯凱語群茂林方言、多納方言、西拉雅及雅美語中的avang,都和一些菲律賓語的“獨木舟”同源。語言相通,必有來往。這個“東海中州”會不會就是呂宋島?
史載越滅吳時,夫差求和,越王勾踐並沒同意。他提出條件可以免夫差一死,並賜夫差甬東“三百家”以頤養天年。按古時情況 每戶平均五人推算,三百戶則一千五百人。古代,“三百家”可成為一邑,大邑小邑戶數不等。
吳越恩怨不斷,越王勾踐飽嘗戰敗苦果,受盡羞辱,臥薪嘗膽十餘年,終於滅了雪恥滅了吳國。然越王勾踐非但沒殺吳王夫差,反而賜他海外一邑之地,仍為一方外諸候,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