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245章

關燈
公元353年。對了,這是人類史上著名的“中產階級大出逃”。

這一當年,君士坦丁的次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終結了16年內戰,重新統一了拜占庭帝國。但隨後,君士坦提烏斯贏得了“無賴”的稱號,並引發了“中產階級大出逃”。

君士坦丁大帝曾制定了一項法律,名叫“行政賠償法”,它規定政府官員必須為自己的行政行為負責,若政府官員對百姓利益造成損害,則必須予以賠償。這條法律一處,整個羅馬的公民都不願出來當官,只是羅馬的行政控制能力急劇下降。

中國人可能理解不了,為什麽在“行政賠償法”之下公民不願出來當官。其實只要四個字就可以說清:稅乃公權。征稅是國家權力的體現,地方官員無權開征新稅,或者提高納稅額度、擴大征稅範圍。這是世界“普世法則”,但中國不一樣。

中國地方官員除了有加稅的權利外,中國還有“費”、“捐”、“輸”等等詞匯,承包虧損,地方官員可以隨意將自己的損失轉嫁給老百姓。而除中國外,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這樣幹都不行。

君士坦提烏斯在平定內戰之後,不遺餘力地推行他父親制定的這條法律,針對行政官員數目不足以維持政府運轉的現象,他提出了一個新觀念,叫做:富裕的人必須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這一理念就是後世“富人必須更多回饋社會”觀念的由來。君士坦提烏斯這話的隱含意思就是:富人有能力對他的行政錯失做出賠償,所以他們必須出來當官。

此令一下,整個歐洲出現了中產階級大逃亡,富人們拋棄家產紛紛出逃,以躲避做官。但君士坦提烏斯此時顯露出他的無賴本質,他派遣軍隊把守各條大路,將出逃的富人押解回去,用刀劍逼著他們“履行社會責任”。

同時,軍人們還虎視眈眈地盯著這些富人,一旦他們出錯,立馬要求他們向民眾賠償“行政錯失”,承擔行政責任。個人錯誤,政府不負責埋單,所以他們只好先辭職,而後拿自己的財產賠償——這種行為就是後來“引咎辭職”制的由來。

再往後,君士坦提烏斯會派遣新的富人來“履行社會責任”,開始新一輪循環。

君士坦提烏斯這種行為,與百餘年前曹操的做法如出一轍,都是打擊富人。只不過做事方式不同。君士坦提烏斯是將富人的錢再度平攤到百姓頭上,而曹操是打擊世家大族,然後用豪強的錢造就新豪強,而新豪強多是跟著他幹的人。

不過,二者的結果完全相同,穩定的中產階級大逃亡後,拜占庭帝國迅速走向混亂,走向衰落;曹魏政權則被取而代之,中國也再度走向戰亂,並經歷數百年的混亂。

從此之後,中國之外的世界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國家強盛而穩定,必須締造一個穩定的中產階級。可中國還認為,通過個人奮鬥取得成功並因而衣食無憂,都是有罪的。別人闖進他家裏,將之財產侵占,那是“劫富濟貧”的好漢,即使搶劫不成也是“烈士”……

歷史上最典型的反例在唐朝,武則天開創科舉制度是我們謳歌的典型,人們常認為“從社會效率上來講,它摧毀了當時存在的社會等級制度……”等等,但這句話飽含中國常見的中庸態度,他只說了前半句,堅決不說後半句。

只從前半句話已可隱約看出,科舉制是政治手段而不是政治目的,推行科舉制是為了“摧毀獨立人格”,也就是說當權者是為了排除異己,打擊敵對而推行科舉制的,來俊臣等酷吏的存在就是證明。

這句話的後半句話是:穩定的中產階級(士紳階層)被摧毀後,輝煌至極的唐王朝迅速走向沒落,中國開始了比唐王朝輝煌時間數倍長的戰亂與亡國,而且此後,中華民族再也沒有輝煌過。

“全準了”,想通了這點,高翼急忙下令:“只要他們申請定居,我們全準。馬努爾,先安排在你的領地,等他們學會漢語,在允許他們隨意流動。”

這些可全都是成功人士啊!能夠逃出歐洲,他們還是成功人士中最狡猾、最有能力,最手眼通天的一批人。

拜占庭這次“中產階級大逃亡”,給人類帶來了一次文明大爆發。東西方文化交融之後,世界各地均出現了一個強大的“繁榮帝國”,中國可不能在這次普世受惠的外賣大放送中袖手旁觀。

占不到便宜,高翼連搶的心思都有。現在卻成了送上門來的東西,為什麽不要呢?

“增派船隊,加大走私力度,把拜占庭的金幣全搬到我們這來”,高翼激動得坐不住了:“朝宗,我們今年的貿易額要翻一番,要全力向非洲傾銷,不要光圖錢,還要引進外商,引進外資……”

大航海時代,從上海經夏威夷前往美國,大帆船要航行14天。到非洲的時間沒有記錄,因為沿途經停的港口太多。據估計,航行時間遠比去美洲短,畢竟我們實現航行到了非洲,後發現的美洲。

非洲航線運作兩年之後,三山現在直航至非洲只需20天的時間,就可抵達阿克蘇姆帝國的一座大港——根據當地人發音,那裏被命名為吉布提。

吉布提與阿拉伯半島的傳統大港亞丁港隔海相望,阿克蘇姆帝國就是通過把持吉布提控制東西方貿易,而後維持了三百年的繁榮,而後阿拉伯帝國崛起,通過把持亞丁港,維持了一千多年的繁榮。

吉布提離尼羅河下游不遠,海運的物資可迅速通過水運前往埃及,再運至整個歐洲。拜占庭少數出逃的中產階級也是通過這條路線,逆向逃至吉布提的。

阿克蘇姆帝國與他們有相同的宗教,他們當中大多數人願意留在當地。高翼想做的是,把這條線路發展成中產階級出逃的主要線路,而後再吸納其中的大部分人來三山。

拜占庭沒幾年安定時光了,再不盡力吸收它的繁榮力量,這力量就要便宜別人。

絕不能容許這種狀況發生。

美國之崛起靠的是什麽?靠的是吸納猶太中產階級,別人走過的成功路線,高翼絕對不憚“生搬硬套”。

重臣對此討論了片刻,確定方針政策後,馬努爾接著匯報:“陛下,今年真是個糟糕的年份……我們連續接到了兩份死亡通知書。”

“誰?誰死了”,眾人被馬努爾的話勾起了興趣,連忙詢問。

“涼國國王張重華……”

馬努爾這話一說,眾人長舒口氣。高翼微笑著說:“我們幹嘛為涼國的國王操心呢?還是讓代國、燕國去操心吧。嗯,我們得趕緊把武器軍械提價——通知各商戶,遇到大批量的采購,政府需要參與,價格要加三成。”

代國、燕國對前涼的國土都有覬覦心,張重華一死,這兩國肯定會有所動作,這對軍械的銷售絕對有利。五相聽出高翼話中意味,武相金道麟立即建議說:“該加五成,不,加到七成他們也會要。”

由中國文人書寫的戰爭,對於數字格外不敏感,通過這種描寫,國人們感覺不到戰爭對軍械的需求量有多大。但在獨尊儒術前,文人還是記述了某些戰爭中的軍械數量,比如漢將軍李陵帶5000人孤軍進入草原,隨身攜帶了200萬只箭,被匈奴圍困時,他率領士兵一日之內射出了50萬只箭,最終還是彈盡糧絕而被俘。

5000人的隊伍,帶200萬只箭,最終還免不了彈盡糧絕,對於動輒上百萬人的大會戰,雙方射出的箭該以10億計。這麽驚人數量的箭矢,全靠士兵自籌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雖然這時代,士兵的軍械戰馬刀劍全需自帶,但箭矢卻需要官方采購。

掙的就是官方的錢——心有靈犀的三山官員同時發出一聲聲奸笑,遠在他方的燕國、代國兵部官員脊梁骨發出陣陣惡寒,但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麽原因。

前涼桓王張重華死了,時年二十七。

張重華統治時期,前涼國勢達於極盛,多次擊敗前趙劉曜、後趙石虎的進攻。置涼、沙、河三州,設西域長史,在吐魯番地區設置高昌郡。在位七年病死。他的死疑慮重重。涼國百姓認為,他們的王是被氣死的。

張重華生母馬氏生性淫蕩,她和張重華的哥哥、其父妾所生的兒子張祚勾搭成奸,這件醜事被張重華發現了。張重華很痛苦,自己的母親和自己的哥哥勾搭成奸,究竟該如何處理?張重華實在是想不法子來,不久就被氣死了。

“誰傳繼了涼王之位”,高翼繼續問。

“其子張曜靈繼位,年齡才十歲。不過,涼國來告哀的使者私下裏說,國中現在由張重華庶兄張祚輔政。馬太後派他來探問我們對廢幼立長的看法。”馬努爾回答。

馬太後也就是張重華生母馬氏,也是張祚的後母。

“別國的事我們管不著”,高翼不耐煩地回答:“馬太後想廢掉親孫張曜靈,請他先搞清楚,張祚到底是他兒子還是情夫?我們搞不懂,也不願費那個腦筋,她願幹啥幹啥去。你剛才說,還有誰死了?”

“秦王……秦帝苻健去世,其子苻生繼承王……帝位”,馬努爾來三山多年,顯然還沒搞懂“王”與“帝”的區別,在他看來,王與帝、公、皇這些詞都一個發音,沒啥兩樣,怎麽他一出口,別人的反應都那麽大,所以他小心翼翼,唯恐亂了稱呼。

“符健也死了”,高翼悵然,這個一手開創了前秦帝國的人死後,其子、殘暴的獨眼苻生繼承帝位。苻生是天下少有的暴君,視殺人如兒戲。每逢接見大臣,都讓侍從箭上弦,刀出鞘、鐵鉗、鋼鋸等擺放跟前。看誰不順眼,就隨即殺掉。如哪位大臣有所勸諫,就被視為誹謗,殺之;若有人說句奉承話,就被視為獻媚,也殺之。因此,朝中人人自危,都希望苻洪的孫子,苻雄的兒子苻堅取而代之。

“派出使者吊唁吧”,高翼低頭以示默哀。

這是慣例,既是兩國交戰,雙方君主都恨不得同對方幾刀,可君主去世,或者的人還要假惺惺吊唁。

“這都是小事”,馬努爾急喘了口氣,繼續說:“還有件大事必須處理好——晉國終於要北伐了,他們的國王派來使者,命令我們出兵助戰。還有,燕國國王同時也派人來,要求我們合攻魏國!

剛才我與倭國的征服者——金將軍討論這個話題,金將軍的意思是‘絕不出戰’。我也認為:魏國是我們正常邦交國,燕國晉國用命令的口氣命令我們攻擊盟友,這是對我國尊嚴的挑戰,我們絕不能容忍。”

高翼心臟砰砰直跳——魏國的最後時刻終於來了?

是的,它來了!

永和六年,燕國換遼,並要求漢國與魏國斷絕外交關系,遭到了漢國的婉拒。但此後,漢魏兩國關系陷入冰點。魏國的冉閔果如慕容恪所料,擺出一副皇帝的架勢冊封漢王,並要求漢王上貢稱臣。

在魏國君臣看來,他們是“帝”國,而漢是“公”國,公爵向皇帝納貢稱臣,這天經地義。此前漢國沒反對他們稱帝,這不就等於承認彼此間的君臣地位。而他們只不過提前把那層窗戶紙捅破而已。

魏國現在窮,要求臣下交錢由他們享受,這也符合一貫的道德標準。漢國應該受寵若驚,屁顛屁顛來討賞。

魏國的使節傲慢無禮,身在三山還頻頻索賄,這也符合一貫道德。但漢國對此不理不睬,這就不符合一貫道德了。皇帝乃天子,天子天子,天之子也,老百姓敢不敬上天,什麽道理?交錢,漢國必須向我們魏國交錢,不叫都不行。

魏國使節怒了,他為此上竄下跳。結果,漢國名醫診斷:他患上了躁狂癥。為了給他治病,漢國特地將其“安置”在一個無人的荒島。

這一安置就是兩年。其後還有三波來探望的魏國官員,也都在漢國的幫助下登上荒島,陪他一起治病。

魏國依靠韓國的糧食供應,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但此後的時光,對他來說認識艱難不堪。這是因為人力資源缺乏。

當時,中原的漢民都被當作食物,被羯胡吃光。中原剩下不多的精壯,又在那道士的哄騙下,被冉閔的輕敵葬送。隨後,魏國沒有人了。

田地無人耕作,四周胡人仇殺不斷,冉閔所有的士兵集結起來不足萬人,而屬下的文人暗恨他不聽從自己,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態度。地方官員則時順時叛,擁兵自重。冉閔能指揮動得只有鄴城,鄴城能指揮動的只有皇宮。

在這種情況下,為救援鄴城而顯露出暴富的三山,就是他唯一的、不得不爭取的對象,可他的知識有限,知道的拉攏手段只有封賞,於是他不斷加碼,官越封越大,只要漢國稱臣納貢,一切都好。

按正常的歷史,燕國第二年就該大軍南下,摧枯拉朽般掃蕩冉魏勢力,而冉魏雖限於知識,治國無術,心卻仁慈無比。見到鄴城20萬婦女無衣無食,他把最後的軍糧全分配給婦女,自己率領最後的支持者,放棄堅城,向慕容鮮卑發動了絕望的自殺式攻擊,最後戰敗被俘,被虐殺。

可現在歷史改變了,漢國的救援行動,將冉閔沈重的包袱全部接納,並為此支付了大量的糧草,足夠鄴城百姓熬過寒冷的冬天。沒有包袱的冉閔,雖然地仍荒,兵猶缺,人無術,但卻依靠充足的糧草,四處攻擊,站穩了腳跟。

本來,按計劃慕容鮮卑應該在第二年發動大規模南侵,但隨後漢國的異常舉動卻打亂了慕容鮮卑的布置。第二年春,沒等慕容鮮卑作戰前動員,漢國卻首先大規模武裝動員。

當時,春耕剛過,漢國一舉動員了20萬民眾,幾乎漢國所有的強壯勞力都被漢國兵部官員征召入伍。他們發放兵器,進行操練,這一行為讓整個遼東為之震動。

此前,漢國曾以數千兵力硬抗燕國,現在他們動員了20萬兵力,這還了得。震驚之餘,漢國周圍勢力紛紛遣使慰問,車馬往來絡繹不絕。原先吞吞吐吐的高句麗也爽快地交付了高卉的嫁妝,將鴨綠江口南岸長長一窄溜地域割讓給漢國,從此,也算與與遼東大陸完全不接壤了。

燕國對此也頗感震驚,他們把先期集結起來的軍隊全調往漢燕邊境,並遣使譴責高翼這一挑釁舉動。沒想到,使節根本沒見到高翼,接見的三山官員則毫不在意地回答:這是三山的統計手法,目的是統計人口,重新規劃縣治。並大方地同意燕國官員全程監督。

此後,漢國倒是遵循了這一說法,一個月後,首批結束訓練的三山百姓被三山政府遷往指定縣村,接受新政府管理;再一個月後,又一批三山百姓結束了訓練,他們雖沒有解散,但已分配了新居駐地,並在官府的統一指揮下,開始遼東大築路工程。

此時已至春末,剛好到了原定的南侵開始日,當燕國君臣開始調動軍隊時,監督漢國的官員突然發來警訊:原來,第一第二批結束訓練的三山百姓都是老弱,而且他們訓練完畢後,漢國官府沒有收繳那些發給他們的兵器。與此同時,還有五萬人仍在接受訓練,他們都是遼東最精壯的百姓,隨著訓練時間的延長,這支武裝的戰鬥力越來越可怕。

最重要的是,前兩批人手,與其說是訓練,不如說是漢國為統計人口,讓百姓知道新規矩,而進行的法律常識宣講。而現在那批人手,一開始就采用軍隊的訓練模式,為此,漢國官員對他們的存在,還采取了種種隱藏措施。燕國官員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才發現這一秘密的。但他們隨後的監察要求,遭到漢國官員斷然拒絕,為此,漢王還難得地露了一次面,安撫燕國官員。

有問題,這裏面一定有問題。

燕國君臣正猜疑著,漢國突然中斷了原定支付的糧草,隨後,和龍城外頻頻出現漢國的偵查游騎,緊接著,一直全副武裝的軍隊突然越境,出現在遼西郡,短暫占領陽樂城,但不等燕國作出反應,這支軍隊又挾裹陽樂城所有百姓神秘消失。

燕國大怒,把預備南侵的軍隊全線調往漢國邊境,本來,燕國打算打一仗出口惡氣,但沒想到,真到大軍壓境時燕國這才發現,鐵弗高那混蛋建設的防禦姿態實在令人無從下嘴——燕國大軍全被他堵在群山之中,山口就是他的重兵堅城。

限於地勢,燕國無法全軍壓上,這樣就無法突出兵力優勢,而漢國剛好展示其城小而堅,兵少而利的優勢。

昌黎小城背靠平原,物資可以源源不斷獲得補充,但燕國的運輸隊卻不得不在群山中艱難跋涉,好不容易運來的補給杯水車薪,士兵甚至要靠狩獵才能不被餓暈。

此後,在慕容恪慕容垂的勸解下,燕王慕容雋冷靜下來,他遣使斥責漢王的失信,並要求解釋漢軍無故越境的行為。

對此,高翼的反應很恭敬。他解釋說:

未能如期交付糧草,是因為海面上起了風暴,三山損失數艘糧船,而最近漢國國內正在統計人口,重新規劃縣治、修建道路,自身糧草缺口較大,所以未能如期支付糧草。等風暴平息,下一波糧船就會準時抵達,漢國將增加兩成供應,以補償這次耽誤。

至於軍隊越界事件,還是因為風暴,漢國一支軍隊在訓練時遭遇大風,船偏離航線進入遼西,不巧的是,那支軍隊使用了“過期地圖”,他們誤以為登陸點還是漢國地界。等進入陽樂城之後,才發現錯誤。

說到這裏,高翼嚴厲“譴責”了那位越界軍官,他斥責那位軍官“涉世不深”,發現自己的錯誤後,像偷點心被發現的孩子一樣,首先想到的是毀滅證據。所以他挾裹了陽樂城居民逃遁,造成燕國的誤解。這是大罪,為此,高翼發配他去荒島數飛鳥,以此渡過餘生。

對於鮮卑人來說,“地圖”這個詞屬於新詞。80年前,西晉傑出的地圖學家兼著名馬屁專家裴秀,才制定了“制圖六體”的制圖規則,並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此時的鮮卑人並不知道“地圖”這詞,更不明白為啥“過期地圖”會造成那麽大錯誤。但他們知道,高翼是在忽悠他們。

陽樂縣雖小,但也有數萬名百姓。轉運這些百姓不是一拍腦門就能完成的,漢國預先肯定作了周密籌劃,為此至少調集了上百艘船。以此推測,那支神秘出現的軍隊,肯定是漢國正在訓練的新軍,而這次“越境”也是漢國的一次突擊預演。依漢王那只占便宜不吃虧的個性,挾裹陽樂百姓而去,只是為了補償軍演費用。

但即使明白有什麽辦法?漢王殷勤地詢問是否需要歸還陽樂百姓,但燕國卻不敢接受,他們一怕高翼歸還的是群婦孺,二怕他歸還的是一支軍隊——漢國軍隊。

鮮卑人治理地方完全是粗放型的,居民的戶籍全掌握在漢官手裏,漢官即已被俘,以他們墻頭草的個性,不能指望他們回燕國如實交代。所以,漢國要歸還一群婦孺,燕國也只能把這些負擔背上。

但是,依漢王的個性,他決不會讓人占上便宜,此刻,漢燕兩軍對峙,局勢危急萬分,他要是把一支整編軍隊說成陽樂軍民,硬性安置在燕軍之側的陽樂城,燕國該怎麽處置?

戰?這場戰爭肯定是兩敗俱傷的戰爭,燕軍即使戰勝也是殘勝,進軍中原的機會卻就此喪失。

燕王慕容雋抱著最後一線希望,遣使斥責漢王,要求他解散軍隊,恢覆供應糧草。這次,高翼答應得很痛快,他立即解散了2萬士兵,而後,開始緩慢地、逐步地分遣那些受訓的士兵。

對於鮮卑人來說,信諾算個屁。既然高翼解散了軍隊,那麽鮮卑人正好乘機占領整個遼東。可就在鮮卑做次籌備時,監察的燕國官員傳來消息:漢國解散的軍隊還是沒有收繳武器,他們還分散進入了邊境城市——與燕軍對峙的邊境城市。

燕王再度發出譴責,這次漢王翻臉了,他認為,燕國沒有理由管制漢國百姓的流向,漢國規劃自己的縣治,分配百姓的居住地,沒必要讓燕國批準。

至於沒有收繳他們的武器,高翼回答得更幹脆:我們漢國百姓有權擁有自己的私產,不僅我們的士兵擁有武器,即使作為漢國百姓,他們也有權擁有武器——不信,來查查看。

這下,燕國君臣無話可說,他們還指望漢國的糧草支持他們南侵,所以,高翼起初的恭順令他們相信:漢國不願打仗;而高翼此後的強硬讓他們明白:漢國不懼開戰;邊境城市的城堅兵利同時提醒他們:打下漢國是件得不償失的事,尤其耽誤了他們的南侵計劃。

當燕國君臣明白這個道理後,南侵計劃已經被耽誤了。兩國口水仗打了這麽久,當時已進入夏季了,隨後,漢王高翼磨磨蹭蹭,逐漸把那三萬精兵調入水軍,調入遼北邊境,時間拖入了秋季。燕國的青壯集結了一年,既耽誤了農活又沒有擄掠所獲。當高翼恢覆供應糧草後,燕國只能勉強維持五萬軍隊集結,剩下的糧食則被貴族瓜分一空。

無奈,燕國推遲了當年的南侵計劃。

第二年,沒等燕國征集令下,漢國再度征召20萬大軍訓練。這次他們可沒有“統計”的借口,但燕國也學乖了,他們一邊與漢國打口水仗,一邊把軍隊南移,同時,嚴令慕容垂死守邊境;一邊修練內功,屯墾耕作。

但隨後,漢軍的再次越境事件,徹底打亂了燕國的南侵計劃。這次,漢國軍隊竟然突然出現在薊京城郊,這支3000人的騎兵向燕軍展示了漢軍的完美突襲能力,他們突然出現,而後在燕軍的追擊下全身而退。燕軍追擊到海邊(海河口,今天津),眼看他們上了水師戰船,逍遙而去。

京師震動,燕國震動。

漢國以實際行動告訴燕國,他們的京師並不安全,如果不是漢國兵少,如果燕國防衛稍有疏忽,他們隨時可以攻擊燕京城。

此一事件過後,燕漢兩國彼此心照不宣,他們還在為這次越境事件打口水仗,並糾纏細節不放,但彼此都有了假惺惺的意味。燕國增兵邊境,漢國針鋒相對,也增兵邊境,但雙方都不願放第一箭。

此時,漢國尚有一半數目的糧草未曾支付,漢國以擔心扣船的名義拒絕再運,燕國也不在此糾纏。他們返過身來加快了內政建設。隨後,漢國表示屈服,他們承認,大軍集結訓練是為了築路。

這不能不說是實話,有前例在先——漢國確實把築路看得格外重,他們每年都在大修道路,前方探子也證明了這點。於是,局勢緩和下來。但此時,一年已經過去了,南侵計劃再度推遲。

幸運的是,一年生不出一代青年,冉魏四面皆敵的態勢讓他無法獲得流民投靠,他稱帝的舉動讓晉國無法容忍,也因為無法獲得士紳階層的支持。燕國連續兩年的南侵計劃雖被高翼攪亂,但兩年時間冉閔的實力並未增長。

這一年,燕國終於忍耐不住了,他們現在擺出強硬姿態,要求漢國以屬國的身份助戰,與此同時,用了三年時間籌備北伐的殷浩也終於完成了他的籌備工作,他決定如約與燕國夾攻冉魏,滅了這位漢民族的挽救者。

最後時刻到了,如果漢國不參戰,那麽,燕國大軍將橫下心來,徹底解決後患。這就是燕國此次外交信函表達的決心。慕容雋已無法容忍漢國再度拖延他的南侵計劃。

戰,還是不戰,這是個問題?

參加哪一方,為什麽而戰,這還是個問題?

眾人屏住呼吸,靜靜等待高翼的決定。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