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93章 責任的範圍

關燈
王家是一個很開明的家族,秋瑾要巨款建學校,王家二話不說就給了,秋瑾要鬧革(命),王家也支持了,秋瑾怕連累王家掉腦袋,大肆張揚與王家斷情斷義,王家也沒有在秋瑾的兒女面前說秋瑾的壞話。

不論王廷鈞,還是他的父親王老爺,都深深的知道,滿清是不行了,再按照滿清這個路子走下去,華夏只怕是要永遠做外國人的奴隸,永遠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了。

作為華夏人,家裏出了個巾幗英雄,為國為民,王家雖然沒有氣魄舉家參與,但還是願意盡最大的力量支持。

因為,這是為了整個華夏,為了4萬萬華夏同胞,今後幾百年幾千年的未來。

那些被滿清朝廷懸賞花紅的革(命)志士,個個都是真英雄。

王廷鈞和整個王家萬分的欽佩。

曾經捐官做過滿清官員的王廷鈞,深深的明白革(命)的難度和風險,他無時無刻的不在擔心秋瑾的安危。

然後,這世道就忽然變了,秋瑾等人竟然得了杭州,在消息閉塞的湖南小地方的王廷鈞還沒有消化這個消息,又是更驚人的消息接連而至,直到華國建國。

這是革(命)取得了成功了?

王廷鈞反倒疑惑了。秋瑾和那些革(命)志士口口聲聲要拋卻性命,為了華夏而奮鬥的結果,就是推翻了滿清後,建立一個新的帝制國家?

說好的共和民主呢?說好的三權分立呢?說好的開眼看世界呢?

王廷鈞忽然惶恐萬分,權利使人腐化墮落,難道那些偉大的革(命)志士,竟然在金錢和權利面前,飛一般的墮落了?

想想曾經“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李自成,得了北京後,一夜之間,從上到下數十萬軍隊全部用高臺跳水的速度腐化墮落,王廷鈞就不寒而栗。

秋瑾,徐錫麟,宋教仁,陶成章,黃興……一張張熟悉的臉孔在王廷鈞的腦海中閃過。

要是這些人為了權利和金錢,被*蒙蔽了心靈,那麽,王廷鈞必須打醒他們。

叫醒一個沈迷金錢和權利的人,有多難?

王廷鈞知道。

總要有人嘗試喚醒那些曾經光彩照人的英雄們。

他為此不惜獻出生命。

“秋瑾呢,還有徐錫麟和宋教仁呢?”王廷鈞問道。

圍著他熱切的招呼的原光覆會的人們,笑著解釋,徐錫麟和宋教仁都去了澳大利亞,秋瑾則待在了印度。

王廷鈞心裏一陣激動,秋瑾,徐錫麟,宋教仁,他們依然挑選了為國為民的道路,堅強的承擔了民族振興的道路。

看來,墮落的,只是胡靈珊,或者,胡靈珊一直就是混進革(命)隊伍的奸細。

秋瑾他們或者還不知道,華國已經變了質。

王廷鈞厲聲責問光覆會的熟人們,這還是民主共和的國家嗎?這和滿清有什麽區別?你們都想著榮華富貴,背叛革(命)嗎?

熟人們愕然。

“王兄,革(命)的目的,是讓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好,讓國家更強大,采取帝制還是共和,只是手段,有許多西方國家也是帝制,比如英國,德國,他們都……”有人急忙向王廷鈞解釋。

“明明可以走更好的道路,為什麽要走回老路?”王廷鈞厲聲打斷了對方的話。

在華夏千年來的巨變的關口,全華夏的人都在尋找共和民主的道路,就連滿清的官員,老朽的牙都要掉了的張之洞,也知道民主更好,想要建立民主政府,卻被胡靈珊逼得走上了帝制的道路。

這胡靈珊簡直是華夏的千古罪人。

熟人們無語,當年他們采用帝制的時候,內部也有人想不通,只是在經歷了很多很多的挫折,見識了很多很多華夏的真實現況,聽了嚴覆張謇,甚至馬克斯·普朗克博士等人的見解後,才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只有沿著現有的基礎發展,才是最好的辦法,跳躍除了會摔跤,還會劇痛。

熟人們拉著王廷鈞,打算細細的解釋,畢竟這個話題太大,牽涉的□□太多,需要各種大範圍的現實數據做論據,沒有辦法幾句話說清楚。

王廷鈞只是冷笑。

借口,都是借口。

為什麽不走共和制的道路,怎麽保證老胡家世代都是明君,難道就不怕再出一個閉關鎖國的滿清嗎?

明明有這麽大的問題,但這些已經身居高位的革(命)志士們,全部忽視不見。

王廷鈞一陣悲哀,熱淚盈眶:“不想當年的英雄,今日俱成腐朽。”

看著王廷鈞悲痛悲憤的神情,熟人們明白了,這丫的根本就是個理想主義者,完全看不清現實的阻礙,以為只要有一顆愛國愛民的心,地裏自然會長出莊稼,國庫裏自然會有錢,工廠自然會有機器,老百姓自然會覺悟高漲。

“王兄,近日就有船去印度,不如先去與嫂夫人團聚吧。”熟人們嘆息。

王廷鈞拱手道別,毅然離去。

華國的官員們,對這個情景和熟悉。

自從華國越來越強盛後,各種質疑帝制的聲音,從來沒有斷絕過。

許許多多的老朋友前來質問,為何要叛變革(命)。

他們當中,有的是羨慕妒忌恨,當年同為草莽,今日地位懸殊,需要找一些能夠拉平心裏狀態的理由;有的,卻和王廷鈞一樣,只是理想主義者,只是從來沒有能夠接觸到大範圍的,深入的,最基礎的華夏國情,總是書生意氣的以為能這樣,能那樣。

華國的官員們只有苦笑。

這些充滿熱情和怒氣的老朋友們,根本不會相信,有多少的百姓,聽說華夏沒了皇帝,表情驚訝的好像天塌了下來,或者對華國的皇帝讚不絕口,理由僅僅是給了化肥,少收了一點點稅,做了一次公正的判決。

在真正的管理國家後,才會知道,脫離現實,是多麽的愚蠢。

王廷鈞在印度見到秋瑾後,第一句話就問:“你知道,胡靈珊背叛了(革)命嗎?你知道胡靈珊一心一意做皇帝嗎?你知道胡靈珊下令冒犯皇族的人都要誅九族嗎?”

秋瑾微笑,用力的擁抱丈夫。

“杭州發生的一切,我全部知道,我全部支持。”

王廷鈞一怔,不可置信的顫聲問道:“你也墮落了?”

秋瑾綻放出燦爛的笑容:“為了這個民族,我已經踏入了黑暗,等待著天亮,哪怕陽光會讓我化為灰燼。”

……

1910年,對很多人來說,是個雨水多得讓人瘋狂的年頭。

湖北,武穴。【註1】

“唉,怎麽還在下雨啊。”某個農民淒慘的道。

“今年也完了。”另一個農民蹲在地上,木然的道。

從1909年開始,武穴縣內大雨成災,漬澇嚴重,田裏的積水多得能游泳了,當年的糧食歉收也就算了,更誤了之後的耕種時令,偏偏雨水還是不停的下,竟然連補種的機會都不給百姓們。

這1910年,只怕是要春荒了。

“只有求官老爺免了錢糧,再發點救濟,四處借點,或許能熬過去。”說話的農民心裏沒底,大家都遭了殃,只怕也借不到什麽,必須早作打算。

“孩子她娘,你帶著娃去挖點野菜,能挖多少,就挖多少,我去城裏買點糧食。”男人低聲的道。

女人略帶驚慌:“現在就開始吃野菜?”

“多留點米,心裏也有點底啊。”男人道。

女人想起了小時候經歷的饑荒,打了個抖,急急的招呼家中的孩子,帶著鬥笠,匆匆的去摘野菜。

“大人,今年是必然收不到糧食了。”師爺無奈的道,去年就建議過,要少收點錢糧,讓農民們多留點種子,多留點元氣,偏偏這個新知縣就是不肯聽。

新任的知縣何慶濤瞅了一眼師爺,淡然的道:“讓城裏的米商平價出糧。”

這個師爺就是蠢材,這麽多地方都在澇災,他這個新上任的知縣,不照常征收錢糧,不做出點成績,怎麽顯得與眾不同?

何況,總不能上任第一次政績考核,就因為收不足錢糧,得一個大大的不及格吧。

老百姓沒有糧食,那就找米商平價出米嘛,米商虧損,關他p事。

“你們幾個都記住了,米價只能是去年的價格,不得有任何的上漲。”何慶濤冷冷的對米商們道。

一群米商都苦著臉:“大人,今年多地糧食歉收,米價漲了三成,要是按照去年的價格,只怕我們都要虧本。”

這話中有虛有實,米價是真的比去年漲了,但是,米商們大可以從外地調糧。

只是,這難得的發大財的機會,怎麽可能就這麽放過。

“百姓遭難,你們要是敢打著發財的念頭,本官就讓你們知道王法的厲害。”何慶濤冷冷的道,他不是傻瓜,自然知道米商要是漲價,百姓就要鬧騰的。

“是,大人。”米商們恭敬的回答。

門口,眾位米商互相瞅了一眼,心意共通。

知縣老爺能管得住價格,能用官威威脅他們不準漲價,但是,能管得住他們賣多少嗎?

“從今天起,不再售米。”某個米商叮囑著夥計們,“所有的平糶米已交商會統一代售,店中無存米"。

夥計看看店內的大量存米,或低聲嘆息,或諂笑。

全縣的米店,都悄悄的開始了拒絕售米。

“明明有米,為什麽不賣?”某個人厲聲的責問米店老板。

老板淡定的道,本店已經沒米了。

這個拙劣的謊言,立刻就被人揭穿。

“前幾天還看見你們大包大包的進米!”

老板微笑,真的沒米了。

圍攏的人越來越多,個個都在指責米店不賣米。

人多壯膽。

“大家搶米啊!”有人惡向膽邊生,大聲的叫,率先推開米店老板,沖了進去。

幾十個人,一窩蜂的跟了進去。

很快,搶米的風潮,蔓延到了其他米店。

“湖北現在很缺米?”張之洞驚訝的問,他還真不知道這些小細節,他的印象中,湖北作為產量大省,從來就不愁大米。

手下苦笑,越是作為產量大省,越是容易爆發饑荒。

為毛?

最底層的知縣如何慶濤,怎麽可能在前幾任知縣都完美完成收糧任務的情況下,偏偏就自己手裏收不足糧食呢?

哪個當官的會拿自己的烏紗帽開玩笑。

只能是不顧百姓死活了。

張之洞無奈,人多了,總有些事情無法制止。“那整個湖廣,糧食充足嗎?”

手下點頭,倒是和往年基本相同,畢竟發生澇災的地方不大。

張之洞送了口氣,眼看要大戰了,糧草第一。

幾封緊急電報,破壞了張之洞的好心情。

陜西又是旱災,又是地震,總之,地裏顆粒無收;河南黃河泛濫,哀鴻遍野。

陜西大佬在電報裏幾乎哀求了,再不給點糧食,人人腦袋上要插稻草賣人了。

湖廣管糧食的官員腦門冒汗:“雖然今年湖廣收糧還行,但是,絕對做不到同時救濟陜西和河南。”

難道就看著他們餓死,或者易子而食?

換做沒有組隊刷胡靈珊之前,張之洞絕對做得出來。

沒糧食就是沒糧食,總不能為了救人餓死自己吧?

但是,此刻要是不給糧食,基本聯合立刻破滅,而且,陜西已經有部分軍隊悄悄潛入了湖廣,張之洞必須考慮這些陜西軍隊翻臉的可能。

“今年江浙和安徽的糧食產量不錯。”有手下提醒道。

安徽產量不錯?張之洞愕然。

安徽北部被胡靈珊搶回去,也就去年的事情,張之洞還是很了解安徽北部的情況的。

安徽北部連年災饉,民情困苦,張之洞又抽不出太多的糧食救濟,這才造成了胡靈珊一派人進攻,安徽北部的城市就嗖的投降了。

安徽北部和南部比,簡直是朝鮮和韓國的對比。

“今年不一樣了。”手下解釋,安徽北部被歸屬華國後,華國朝廷不斷地興建水利,開墾荒田,又派人指導農事,普遍使用化肥,今年的收成,是嗖的就上去了。

張之洞默然不語。

化肥……西學……胡靈珊……百姓……饑荒……

“向胡靈珊求援,要糧食!”張之洞慘然道,老夫的面子,怎麽能和數萬數十萬災民的性命相比。

張之洞通電全國:“陜西河南災荒,急需糧食,請求華國看在同胞的面上,施以援手。”

全國媒體默然,為了百姓的性命,張之洞竟然向敵人低頭了。

真是好人。

胡靈珊回電:“老洞,我也沒米!”

張之洞愕然,得了印度的胡靈珊怎麽可能沒米,每年這麽多大米這麽多香料運來,難道都是假的不成?

華夏媒體陡然爆發了,救人性命於水火,胡靈珊竟然敢一毛不拔!

真是無恥之極!

張之洞咬牙,再致電:“我出錢買。”

胡靈珊嘆息,回電:“我能擠出一點點,白送你。東南亞有糧,你自己去買吧。”

胡靈珊沒糧食?這是真話,又偏偏很難讓人不深刻懷疑。

華國的江浙福建安徽各地,因為使用了化肥,興建了水利,糧食收成好得不得了,怎麽會沒糧?

印度又是產糧大國,怎麽會沒糧?

這要從華國的體制上來解釋真相。

胡靈珊實行的是藏富於民的思路,華國的糧食稅收比例,一直比其他地區的要低,朝廷征收的糧食數量非常的少,百姓手上的其餘糧食,朝廷采取向百姓自願收購的政策。

有大量的糧食的百姓,願意出售嗎?

很少很少。

華夏的百姓,特別是農民,經歷了太多的災荒,祖祖輩輩的教訓,就是要在家裏多藏糧食,只有那滿倉的糧食,才能給被饑荒嚇怕了的農民一點點安全感。

而這些有糧食的百姓,願意在別人發生了災荒的時候,拿出來救人嗎?

想的太美好了。

越是聽說被人災荒,越是擔心自己災荒。

多少大地主,寧可糧食放在倉庫裏發黴,也不願意拿出來高價出售。

這就是擁有魚米之鄉稱號的江浙安徽的華國,一直處於糧食缺口,需要從國外進口的糧食的原因。

胡靈珊一直以來的主要糧食進口,都是加拿大,和印度。

可是如今,日美大戰,英德大戰,全世界到處都缺糧,加拿大的糧食要麽去了英國,要麽去了日美,根本不需要遠道運到華夏。

而印度,其實沒有外界以為的這麽多糧食。

印度的庫存糧食,早就大部分被英國調到了歐洲救急,而剩餘的小部分,又被胡靈珊搬回了華夏,印度如今幾乎沒有庫存糧食了。

為什麽胡靈珊要大搖大擺的把印度的糧食搬回浙江?

那是被以訛傳訛了。

胡靈珊大搖大擺的運回來的,大部分都是香料,只有極少的糧食。

在胡靈珊以及整個華國高層看來,印度目前略有富餘的產量,正好可以填補華國本土的糧食缺口,不至於出現赤字和饑荒,只要熬個幾年,遷移到印度和澳大利亞的人口多了,或者江浙安徽的荒地大幅度的開墾了,化肥產量能滿足需求了,華國的糧食不但能自給自足,還會有巨大的富餘。

所以,在1910年的如今,胡靈珊,華國本土,乃至印度,真的沒有太多的富餘糧食,可以救濟他人。

但是,華夏百姓不這麽看,胡靈珊一定是有糧食的,只是不肯出而已。

“簡直沒人性!”

“禽獸不如!”

很多人報紙這麽罵著。

“姐姐,為什麽他們都罵你,你為什麽不解釋?”胡靈嘉氣鼓鼓的道,明明他們是真沒有糧食,明明東南亞有的是糧食,只要去買,可以買到足夠的糧食。

為什麽他們就不肯掏錢買,只是盯著華國百姓家裏的存糧呢。

胡靈珊微笑著捏捏胡靈嘉的臉,笑道:“在他們看來,華國老百姓家裏的糧食,就該全部自願捐出來,不自願,就是沒人性。

朕更應該下旨要求所有人交出糧食,甚至派兵挨家挨戶的搜索。

一切都是為了救人,人命和人權相比,又算得了什麽?

這些向往民主,希望共和,口口聲聲叫著人權物權法制的人,其實心裏從來沒有想過人權法治。

他們總以為所有百姓的東西,都是屬於國家,屬於大義的。

只要國家或者大義想要,百姓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交出來。

他們的嘴裏說著反帝反專(制),其實心裏只是用至高無上的‘國家大義’四字代替了至高無上的皇帝而已。

朕可以向天下解釋,華國的糧食都在哪裏,但是,這只是把被媒體逼迫挾持辱罵威脅的對象,從朕,換成了朕的子民。

朕是一國之君,受萬民供奉,為何明知道這是錯的,卻要把責任推卸給朕的子民?

朕的子民,未必有朕的臉皮厚,更未必有朕的無恥。

朕不願意拿糧食換名聲,不願意搶劫朕的子民來討好外人,不願意破壞朕的子民的幸福。

非朕的子民,與朕何幹?

朕擠出多餘的糧食,指出有糧食之處,朕已無愧於心。

朕要建立的,是不用被任何大義挾持,做不願意做的事情的世界。”

非洲人民餓死凍死的無數,那些買車買房買高級化妝品的人,為什麽就沒有絲毫的內疚,同為人類,為什麽就不能把這些都變成資源,救助非洲人民呢?

因為那些人與自己無關。

人的本性,從來就是如此。

身為皇帝,更應該看清,只有自己的子民的幸福,才是皇帝的責任。

湖北武漢。

張之洞狂笑。

“胡靈珊,你終於跳進了老夫的陷阱。”

湖廣的老大張之洞,掌握廣州二十幾年的張之洞,滿清開眼看世界四大支柱之一的張之洞,怎麽可能不知道東南亞有糧食?

所有的悲情電報,都是張之洞的一個局。

而胡靈珊果然毫無所覺的跳了進去。

在發動最後的絕招前,張之洞敏銳的認識到,這陜西和河南的災情,完全可以成為打擊胡靈珊的工具。

一舉摧毀胡靈珊的條件,終於成熟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