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第 223 章
關燈
小
中
大
223 第 223 章
第二百二十三章
“崔大人, 這次的事情,您得要拿個主意啊!”世家子弟們求到了崔勖這兒。
針對韓氏之罪的辯論,洛陽世家從最開始的激動沸騰, 逐漸冷卻變成噤若寒蟬——都不是傻子, 知道賀蘭兄妹這是圖窮匕見啊!哪裏是要輕饒韓氏, 而是要以韓氏做戳子, 徹底對他們世家出手啊!
“崔大人, 聽說你們崔家與賀蘭素有來往的,你們就沒收到什麽風聲?”
“哪裏有什麽來往。”崔勖並不認。
“當然有啦!”一個知情人立馬道,“這幾年你們東清河多紅火, 每個月都有從敕勒川來的商隊。”
“對!之前敕勒王千裏奔襲救援殷州, 不也是為了你們崔家。”
“那是分家的事情。”崔勖還是不認。
“好啦, 不說以前的事情了。就說現在怎麽辦吧?”另一人跳出來打圓場,“韓氏怎麽判?”重叛、輕叛都不行。
重叛:滿門連坐,夷三族,自此世家越發沒落, 社會身份甚至低於武人階級。
輕叛:殺人償命,只誅罪魁禍首。韓氏一族保住了, 整個世家的黃昏降臨了。賀蘭兄妹下一步就要修改律法,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將不再是律法書上的一句空話。
“我能有什麽主意呢?”崔勖並不想趟這趟渾水。東清河崔家自其父崔光去世,勢力便大不如先。後大哥慘死叛軍之手,二哥以及崔家眾多的門生故吏皆死於河陰之變,整個崔家便成了個空殼子,只剩下崔勖這個三子苦苦支撐。
面對賀蘭兄妹的來勢洶洶, 崔勖並不擔心害怕, 他反過來勸說那些焦灼的世家子弟們, “難道咱們世家立足於世, 靠得是華服美衣嗎?”
亂世沈浮,崔家人早就明白一個道理:一切身外之物都會被剝奪走,唯有學進腦子的知識、才華永遠屬於自己。
“先父家貧,以抄書為生,那又如何呢?”崔光終究是一步步從東清河走到了洛陽,登上了權臣的最高位。
“你我一歲開蒙,二歲識字,三歲讀書.....寒來暑往,日夜不輟。”崔勖反問那些無頭蒼蠅似的世家子們,“就算一切推倒重來又如何呢?滿腹經綸的你我本就起跑線高於其他人了呀!”
“與其在此糾結,不如想想後續怎麽走才能重拾.....”不等崔勖說完,一個年輕人忍不住蹦出來大喊,“憑什麽呢?!憑什麽呢!”
“韓氏有罪,爾朱榮難道沒罪?!他罪孽滔天!”年輕人咬牙切齒,雙目赤紅,本是發脾氣,卻說著說著哽咽起來,紅了眼眶——他的父兄、師長全都死在了河陰之變。
崔勖並不在意被冒犯,反倒溫聲勸道,“這道理,難道就你知道嗎?可是,敕勒王又憑什麽要用手下士兵的命去為慘死河陰的官員們報仇呢?”
現實就是這樣的赤裸裸啊。人有親疏,倘若彼時死在河陰的是賀蘭定的族人、親兵,那賀蘭定能饒了爾朱榮?必然不會的。不踏平北秀榮,賀蘭定都不會回頭。
“可是咱們對敕勒王而言算什麽呢?”有貢獻嗎?有利用價值嗎?
“你真以為他是菩薩佛祖轉世的?”崔勖拍拍膝蓋,長嘆一聲,“便是菩薩佛祖,也是要享香火的啊。”
崔勖勸眾人莫要和賀蘭兄妹對著幹了,“認清現實,早謀生路。”賀蘭兄妹有權有兵,有功勞有名聲,與他們對上是多麽的不明智啊!
眾人恍惚地離開崔勖家——便是東清河崔家也被阿昭一視同仁地趕出了家宅,按家中人口分配到了一個兩進的院落。
一直到武泰元年冬日,僵持數月的“韓氏之罪”終於有了定論:刺殺賀拔岳致其死亡的主犯,斬;兩名同謀,徒三十年,流放烏洛侯;韓氏家主馭下不嚴,有教唆之嫌,徒五年,判罰一百斤黃金。
判錘落地的一瞬,世家們松了一口氣——刑罰比想象中輕多了!
然而,緊接著一條條政令傳出洛陽皇城:占田蔭戶制廢除!九品中正制廢除!察舉選官制度廢除!門第婚姻制度廢除!
這場建立在賀拔岳之死上的博弈,以世家種種特權的廢除而落幕,從此,大魏將迎來嶄新的新生。
隨著舊制度的廢除,新制度應運而生。其中最為天下人所矚目的便是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凡進必考,無論是新進人員,還是晉升人員都需要參加考試並且通過。
“這不是挺好的,難道咱們還考不過那些寒門庶民?”有反應慢些的還在竊喜。
“唉,你不懂。”有人則看出了其中的關竅,“自此再無恩主與門生,大家啊,都是天子門生嘍!”
武泰二年春,大魏第一屆科舉考試在各州郡舉行。與此同時,侯景大敗萬俟醜奴,生擒蕭寶夤,收覆關隴。至此,大魏烽火平定。
“阿兄何日歸京?”身在洛陽的阿昭又給賀蘭定寫信,催其回洛陽。
“啊!!!”賀蘭定仰頭大喊。對於洛陽他有恐懼癥,總覺得那裏不是自己該待的地方。他不怕戰場上看得見的刀光劍影,卻害怕朝堂上看不見的暗流湧動。
賀蘭定提筆給阿昭回信,“亳州自貿區剛剛建成,規矩法度仍需完善,待為兄料理好亳州諸事,便啟程回京。”
嗯,等亳州自貿區試點成功走上正軌,自己就該去關隴一帶走走看看了。將亳州經驗傳授給敦煌,在河西走廊再開一個自由貿易區,促進絲綢之路的繁華——反正就是不想回洛陽。
洛陽的阿昭收到賀蘭定的回信一點兒也不驚訝。她這個阿兄啊!旁人對權勢都是趨之若鶩,阿兄卻避如猛虎。
“不過......”阿昭輕輕一笑,“阿兄你總歸是要回來的。”如今想在外頭浪,那就再浪一浪唄。
將賀蘭定的回信放進木匣妥當收好,阿昭喚來內行官詢問“阿昭紙坊”的經營情況。
想要以科舉制代替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光光是廢除制度可不行,關鍵是切斷世家對知識的壟斷,推行教育普及化。
隨著科舉制的推行,阿昭下令在各個郡縣建立小學館,州郡設府學,無入學門檻,有教無類。
“辦學館?!呵呵。”不少世家都在等著看阿昭的笑話,光是筆墨紙硯書的花費就是一筆巨資,能拖垮國庫。真以為讀書識字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嗎?
他們卻不知,對於手握“造紙術”、“印刷術”的阿昭來說,書本、紙張還真不費事兒。
雕版、塗油、印刷、切裁、打孔、裝訂。流水線上,一本本曾經被世家珍藏的聖人之言被生產出來,小山一般地堆滿了倉庫。曾經一本售價八千錢的《孟子》,如今只需半尺絹布就能購得。
“以布匹交換貿易,很不方便啊。”不僅搬運不易,而且收上來的絹布,有長有窄,有厚有薄,質量參差。
“該是重新發行貨幣的時候了。”阿昭眼睛一亮,再次去信亳州——阿兄快回來!我要印紙幣啦!
武泰二年十一月冬,大魏經濟司成立,首任司長由敕勒王賀蘭定擔任。
“阿兄,你不用每天上朝,只要在衙門辦公,把經濟司給建起來就成,早日恢覆大魏的經濟體系。”阿昭就是以這個由頭將賀蘭定從亳州給“誆騙”回來了,“阿兄,發行紙幣什麽的,我也不懂啊,旁人只覺我是異想天開。你快回來幫幫我。”
一聽不需要和朝堂上那些一肚子黑水、腦子全是彎彎繞繞的大臣們打交道,賀蘭定松了口氣,包袱款款回了洛陽,關起大門專心琢磨重建大魏經濟體系的大事兒——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紙幣的防偽制造。
終於將賀蘭定“誆騙”回了洛陽,阿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又一日朝會上,阿昭提出要梳理大魏建國以來的冤假錯案,還蒙冤者清白。
“這又是要做什麽?”被反覆針對的世家們都風聲鶴唳了,一個個警覺起來,又覆而自我反思,“最近也未行作奸犯科之事啊!”
在眾人的嚴陣以待中,崔勖動了。他上書請求朝廷重審大魏太武帝年間的“國史之獄”,為清河崔家正名。
“啥,清河崔家與你崔勖有和關系?”一個清河的,一個東清河的,冤死的崔浩又不是你家的祖宗。
崔勖淡淡道,“一筆寫不出兩個崔字。全賴陛下聖明,有此申訴冤屈的機會,當惜之。”
眾人:你是捧賀蘭兄妹的臭腳吧!沒想到你是這樣的老頭子!
“到底為什麽要翻舊案呢?”眾大臣抓破腦袋想不出其中原因,“難道是想算舊賬?”不然為什麽呢?
阿昭自然是要算舊賬,可這一回算的可不是世家的舊賬,而是大魏皇室元氏的舊賬。
元氏原本姓拓跋,一聽就是胡人的名。後來漢化改革,要求改胡為漢,拓跋家也給自己改了個姓——元,始也,從一,從兀,第一之意。
但是,歷史這種東西,尤其是黑歷史,不是說換個馬甲就能掩蓋過去的——特別是對尤其愛做歷史記錄的中國人而言。
崔浩是怎麽死的?就是因為他想要記載公布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要知道,崔浩可不是一般人,大魏立國有他一半的功勞,是歷經三朝的重臣。可這麽個大功臣,說死就死了。
不僅自己死了,還被下令夷五族,與崔家有姻親關系的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北方大族全部被一網打盡,其慘烈程度與河陰之變不相上下。
時至如今,眾人對當年的國史之獄到底發生了什麽已經知之甚少了。但是,總有人不會忘的。比如,崔家。
“崔浩才藝通博,究攬天人,謀雖蓋世,威未震主,焉遭此禍?!”朝會上,崔勖泫然淚下,聞者為之落了。
正想著,卻聽崔勖話音一轉,“蓋為掩飾拓跋珪寄生覆國之醜 !”拓跋家藏了百年的黑歷史就這麽被翻出來了。
權臣謀朝篡位一般有三個階段:
1、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劍履上朝——態度囂張,無視皇帝,眾人且敬且懼。
2、加九錫、出警入蹕——出行清道,比皇帝排場還大。
3、封邦建國、創建社稷——拉起一班屬於自己的政治班底,為新國建立做準備。
但是,賀蘭兄妹,無論是賀蘭定,還是賀昭都低調的要命,全然沒有以上的“篡位預警”。
因此,兩兄妹雖然大權在握,乃是大魏的實際掌權人,但是誰都沒想過他們會謀朝篡位。畢竟他們又不結婚,又沒子嗣,當皇帝圖什麽呢?
可阿昭卻道,“阿兄不想當皇帝,我可是想的。”
賀蘭定:我就知道!
天知道賀蘭定是什麽感覺。本來正在家裏閉門造車: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回憶上輩子的金融知識,企圖憑空編造出一本大魏貨幣制度來。
結果,人在家中坐,瓜從天上來。
什麽叫拓跋家得位不正?什麽叫拓跋家的皇位是搶的賀蘭家的?所以拓跋家的皇帝各個短命活不過二十歲,這是德不配位的報應。
聽到消息的賀蘭定整個人都麻了,腦中只有一個念頭:我的妹,厲害了!
旁人家都是謀朝算位,阿昭直接反其道而行之:什麽謀朝篡位?這天下本就是我賀蘭家的,是拓跋家竊據而已。
事情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了。大概是一百多年前,大魏開國皇帝拓跋珪還沒出生,父親就被叛將殺死,等拓跋珪六歲,國家也滅了——前秦苻堅一統北方,拓跋家的代國覆滅。
失去家國的拓跋珪與母親四處流浪,投靠多方勢力,最終投奔了其舅家:賀蘭部落。
“什麽賀蘭部落?!”阿昭糾正,“是賀蘭國!賀蘭國!”
阿昭將泛黃的史書翻得嘩啦啦作響,指著模糊的紙頁道,“上頭都寫啦!”——其先世為君長,四方附國者數十部。史書對賀蘭的記載中提到的是“國”,而不是“部”,可見曾經的賀蘭乃是一個頗為強盛的國家。
後來,淝水之戰苻堅大敗,原本投降苻堅的眾多大將紛紛覆國,十六歲的拓跋珪見狀也決定覆國。
可是,兩手空空,寄居外家的拓跋珪憑什麽來覆國呢?憑自己長得帥嗎?
還真是。據說拓跋珪為了爭取賀蘭的支持,娶了自己的姨母,也就是自己母親的妹妹——當年,崔浩就是想把這段歷史給記載下來,還要雕刻在石碑上供萬世流傳,這才被斬草除根的。
“哼!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阿昭冷哼一聲,“鮮卑部落是沒有文字的,自然沒能將那些歷史給記錄下來。可是追隨拓跋家的漢人最愛寫日記啦!”比如說崔家。魏書上沒有記載的東西,他們全記在小本本上呢!
阿昭又抽出一本不知哪個世家的藏本,佐證自己的觀念。她指給賀蘭定看,逐字逐句地讀道,“訥見太祖,驚喜拜曰:官家覆國之後當念老臣。太祖笑答:誠如舅言,要不忘也!”
然而,男人的嘴,騙人的鬼,更不要說這個男人還是個皇帝。那就更加靠不住了。
阿昭再翻開另一本記載:“登國四年四月,討賀蘭、乞突鄰.....大破之。”
拓跋珪借助賀蘭的力量覆國後,一腳將賀蘭給踢了——先是將賀蘭主力軍派去征討中原,又伺機除去賀蘭國的附屬國,不斷削弱賀蘭的力量。最後的結果就是,拓跋家一統一北方,賀蘭國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為了這一天,阿昭真的做了許多的準備工作,她合上陳舊的書卷,淡淡地看向賀蘭定,“阿兄,這天下本就是咱們賀蘭家的。”
賀蘭定:“天下是屬於天下人的。”
阿昭聳聳肩,一副拿賀蘭定沒有辦法的模樣,“阿兄說什麽就是什麽吧。”
“反正我就要做皇帝!”只有做了皇帝,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才能去實現自己的許多夢想。
可是阿昭知道,自己是沒有辦法現在就立刻登基為帝的,反抗勢力會非常龐大。因此在她的計劃裏,阿兄做開國皇帝,然後傳位給自己不就行了嘛!——至於賀蘭定會不會將皇位傳給其他人,阿昭從未擔心過。她自信,自己才是阿兄最屬意的繼承人。
“唉。”賀蘭定嘆息一聲,輕聲道,“我沒說不同意啊。”他拿過阿昭剛剛合上的書卷,翻到剛剛的一頁。
“我就知道!”阿昭驚喜無比,卻聽賀蘭定指著案卷上的記載道,“原來真的有這個部落的啊。”郁都甄、越勒、乞突鄰.....
“嗯?”阿昭不明所以。
賀蘭定回憶道,“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一年草原大雪,幾個野人部落找上門來賣羊毛,說一百年前與賀蘭是一家。我只當是他們打秋風的借口。”誰知,一百年前,賀蘭與他們還真的是一家啊。
“還有這回事兒?!”阿昭當時年紀小,不知道部落裏還發生過這回事兒。
“太好了!如今認證物證具在了!”
武泰三年正月初一,敕勒王賀蘭定以“拓跋寄生覆國,得位不正”為由,從根源上否定了大魏拓跋(元)氏的統治地位。
“叩告天穹日月山川,魏運告終,吾上承天運,下順臣民,平定中原,於正月初八,昭告天地皇袛,立國華夏,建元興中。”
賀蘭定登基為帝。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第二百二十三章
“崔大人, 這次的事情,您得要拿個主意啊!”世家子弟們求到了崔勖這兒。
針對韓氏之罪的辯論,洛陽世家從最開始的激動沸騰, 逐漸冷卻變成噤若寒蟬——都不是傻子, 知道賀蘭兄妹這是圖窮匕見啊!哪裏是要輕饒韓氏, 而是要以韓氏做戳子, 徹底對他們世家出手啊!
“崔大人, 聽說你們崔家與賀蘭素有來往的,你們就沒收到什麽風聲?”
“哪裏有什麽來往。”崔勖並不認。
“當然有啦!”一個知情人立馬道,“這幾年你們東清河多紅火, 每個月都有從敕勒川來的商隊。”
“對!之前敕勒王千裏奔襲救援殷州, 不也是為了你們崔家。”
“那是分家的事情。”崔勖還是不認。
“好啦, 不說以前的事情了。就說現在怎麽辦吧?”另一人跳出來打圓場,“韓氏怎麽判?”重叛、輕叛都不行。
重叛:滿門連坐,夷三族,自此世家越發沒落, 社會身份甚至低於武人階級。
輕叛:殺人償命,只誅罪魁禍首。韓氏一族保住了, 整個世家的黃昏降臨了。賀蘭兄妹下一步就要修改律法,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將不再是律法書上的一句空話。
“我能有什麽主意呢?”崔勖並不想趟這趟渾水。東清河崔家自其父崔光去世,勢力便大不如先。後大哥慘死叛軍之手,二哥以及崔家眾多的門生故吏皆死於河陰之變,整個崔家便成了個空殼子,只剩下崔勖這個三子苦苦支撐。
面對賀蘭兄妹的來勢洶洶, 崔勖並不擔心害怕, 他反過來勸說那些焦灼的世家子弟們, “難道咱們世家立足於世, 靠得是華服美衣嗎?”
亂世沈浮,崔家人早就明白一個道理:一切身外之物都會被剝奪走,唯有學進腦子的知識、才華永遠屬於自己。
“先父家貧,以抄書為生,那又如何呢?”崔光終究是一步步從東清河走到了洛陽,登上了權臣的最高位。
“你我一歲開蒙,二歲識字,三歲讀書.....寒來暑往,日夜不輟。”崔勖反問那些無頭蒼蠅似的世家子們,“就算一切推倒重來又如何呢?滿腹經綸的你我本就起跑線高於其他人了呀!”
“與其在此糾結,不如想想後續怎麽走才能重拾.....”不等崔勖說完,一個年輕人忍不住蹦出來大喊,“憑什麽呢?!憑什麽呢!”
“韓氏有罪,爾朱榮難道沒罪?!他罪孽滔天!”年輕人咬牙切齒,雙目赤紅,本是發脾氣,卻說著說著哽咽起來,紅了眼眶——他的父兄、師長全都死在了河陰之變。
崔勖並不在意被冒犯,反倒溫聲勸道,“這道理,難道就你知道嗎?可是,敕勒王又憑什麽要用手下士兵的命去為慘死河陰的官員們報仇呢?”
現實就是這樣的赤裸裸啊。人有親疏,倘若彼時死在河陰的是賀蘭定的族人、親兵,那賀蘭定能饒了爾朱榮?必然不會的。不踏平北秀榮,賀蘭定都不會回頭。
“可是咱們對敕勒王而言算什麽呢?”有貢獻嗎?有利用價值嗎?
“你真以為他是菩薩佛祖轉世的?”崔勖拍拍膝蓋,長嘆一聲,“便是菩薩佛祖,也是要享香火的啊。”
崔勖勸眾人莫要和賀蘭兄妹對著幹了,“認清現實,早謀生路。”賀蘭兄妹有權有兵,有功勞有名聲,與他們對上是多麽的不明智啊!
眾人恍惚地離開崔勖家——便是東清河崔家也被阿昭一視同仁地趕出了家宅,按家中人口分配到了一個兩進的院落。
一直到武泰元年冬日,僵持數月的“韓氏之罪”終於有了定論:刺殺賀拔岳致其死亡的主犯,斬;兩名同謀,徒三十年,流放烏洛侯;韓氏家主馭下不嚴,有教唆之嫌,徒五年,判罰一百斤黃金。
判錘落地的一瞬,世家們松了一口氣——刑罰比想象中輕多了!
然而,緊接著一條條政令傳出洛陽皇城:占田蔭戶制廢除!九品中正制廢除!察舉選官制度廢除!門第婚姻制度廢除!
這場建立在賀拔岳之死上的博弈,以世家種種特權的廢除而落幕,從此,大魏將迎來嶄新的新生。
隨著舊制度的廢除,新制度應運而生。其中最為天下人所矚目的便是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凡進必考,無論是新進人員,還是晉升人員都需要參加考試並且通過。
“這不是挺好的,難道咱們還考不過那些寒門庶民?”有反應慢些的還在竊喜。
“唉,你不懂。”有人則看出了其中的關竅,“自此再無恩主與門生,大家啊,都是天子門生嘍!”
武泰二年春,大魏第一屆科舉考試在各州郡舉行。與此同時,侯景大敗萬俟醜奴,生擒蕭寶夤,收覆關隴。至此,大魏烽火平定。
“阿兄何日歸京?”身在洛陽的阿昭又給賀蘭定寫信,催其回洛陽。
“啊!!!”賀蘭定仰頭大喊。對於洛陽他有恐懼癥,總覺得那裏不是自己該待的地方。他不怕戰場上看得見的刀光劍影,卻害怕朝堂上看不見的暗流湧動。
賀蘭定提筆給阿昭回信,“亳州自貿區剛剛建成,規矩法度仍需完善,待為兄料理好亳州諸事,便啟程回京。”
嗯,等亳州自貿區試點成功走上正軌,自己就該去關隴一帶走走看看了。將亳州經驗傳授給敦煌,在河西走廊再開一個自由貿易區,促進絲綢之路的繁華——反正就是不想回洛陽。
洛陽的阿昭收到賀蘭定的回信一點兒也不驚訝。她這個阿兄啊!旁人對權勢都是趨之若鶩,阿兄卻避如猛虎。
“不過......”阿昭輕輕一笑,“阿兄你總歸是要回來的。”如今想在外頭浪,那就再浪一浪唄。
將賀蘭定的回信放進木匣妥當收好,阿昭喚來內行官詢問“阿昭紙坊”的經營情況。
想要以科舉制代替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光光是廢除制度可不行,關鍵是切斷世家對知識的壟斷,推行教育普及化。
隨著科舉制的推行,阿昭下令在各個郡縣建立小學館,州郡設府學,無入學門檻,有教無類。
“辦學館?!呵呵。”不少世家都在等著看阿昭的笑話,光是筆墨紙硯書的花費就是一筆巨資,能拖垮國庫。真以為讀書識字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嗎?
他們卻不知,對於手握“造紙術”、“印刷術”的阿昭來說,書本、紙張還真不費事兒。
雕版、塗油、印刷、切裁、打孔、裝訂。流水線上,一本本曾經被世家珍藏的聖人之言被生產出來,小山一般地堆滿了倉庫。曾經一本售價八千錢的《孟子》,如今只需半尺絹布就能購得。
“以布匹交換貿易,很不方便啊。”不僅搬運不易,而且收上來的絹布,有長有窄,有厚有薄,質量參差。
“該是重新發行貨幣的時候了。”阿昭眼睛一亮,再次去信亳州——阿兄快回來!我要印紙幣啦!
武泰二年十一月冬,大魏經濟司成立,首任司長由敕勒王賀蘭定擔任。
“阿兄,你不用每天上朝,只要在衙門辦公,把經濟司給建起來就成,早日恢覆大魏的經濟體系。”阿昭就是以這個由頭將賀蘭定從亳州給“誆騙”回來了,“阿兄,發行紙幣什麽的,我也不懂啊,旁人只覺我是異想天開。你快回來幫幫我。”
一聽不需要和朝堂上那些一肚子黑水、腦子全是彎彎繞繞的大臣們打交道,賀蘭定松了口氣,包袱款款回了洛陽,關起大門專心琢磨重建大魏經濟體系的大事兒——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紙幣的防偽制造。
終於將賀蘭定“誆騙”回了洛陽,阿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又一日朝會上,阿昭提出要梳理大魏建國以來的冤假錯案,還蒙冤者清白。
“這又是要做什麽?”被反覆針對的世家們都風聲鶴唳了,一個個警覺起來,又覆而自我反思,“最近也未行作奸犯科之事啊!”
在眾人的嚴陣以待中,崔勖動了。他上書請求朝廷重審大魏太武帝年間的“國史之獄”,為清河崔家正名。
“啥,清河崔家與你崔勖有和關系?”一個清河的,一個東清河的,冤死的崔浩又不是你家的祖宗。
崔勖淡淡道,“一筆寫不出兩個崔字。全賴陛下聖明,有此申訴冤屈的機會,當惜之。”
眾人:你是捧賀蘭兄妹的臭腳吧!沒想到你是這樣的老頭子!
“到底為什麽要翻舊案呢?”眾大臣抓破腦袋想不出其中原因,“難道是想算舊賬?”不然為什麽呢?
阿昭自然是要算舊賬,可這一回算的可不是世家的舊賬,而是大魏皇室元氏的舊賬。
元氏原本姓拓跋,一聽就是胡人的名。後來漢化改革,要求改胡為漢,拓跋家也給自己改了個姓——元,始也,從一,從兀,第一之意。
但是,歷史這種東西,尤其是黑歷史,不是說換個馬甲就能掩蓋過去的——特別是對尤其愛做歷史記錄的中國人而言。
崔浩是怎麽死的?就是因為他想要記載公布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要知道,崔浩可不是一般人,大魏立國有他一半的功勞,是歷經三朝的重臣。可這麽個大功臣,說死就死了。
不僅自己死了,還被下令夷五族,與崔家有姻親關系的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北方大族全部被一網打盡,其慘烈程度與河陰之變不相上下。
時至如今,眾人對當年的國史之獄到底發生了什麽已經知之甚少了。但是,總有人不會忘的。比如,崔家。
“崔浩才藝通博,究攬天人,謀雖蓋世,威未震主,焉遭此禍?!”朝會上,崔勖泫然淚下,聞者為之落了。
正想著,卻聽崔勖話音一轉,“蓋為掩飾拓跋珪寄生覆國之醜 !”拓跋家藏了百年的黑歷史就這麽被翻出來了。
權臣謀朝篡位一般有三個階段:
1、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劍履上朝——態度囂張,無視皇帝,眾人且敬且懼。
2、加九錫、出警入蹕——出行清道,比皇帝排場還大。
3、封邦建國、創建社稷——拉起一班屬於自己的政治班底,為新國建立做準備。
但是,賀蘭兄妹,無論是賀蘭定,還是賀昭都低調的要命,全然沒有以上的“篡位預警”。
因此,兩兄妹雖然大權在握,乃是大魏的實際掌權人,但是誰都沒想過他們會謀朝篡位。畢竟他們又不結婚,又沒子嗣,當皇帝圖什麽呢?
可阿昭卻道,“阿兄不想當皇帝,我可是想的。”
賀蘭定:我就知道!
天知道賀蘭定是什麽感覺。本來正在家裏閉門造車: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回憶上輩子的金融知識,企圖憑空編造出一本大魏貨幣制度來。
結果,人在家中坐,瓜從天上來。
什麽叫拓跋家得位不正?什麽叫拓跋家的皇位是搶的賀蘭家的?所以拓跋家的皇帝各個短命活不過二十歲,這是德不配位的報應。
聽到消息的賀蘭定整個人都麻了,腦中只有一個念頭:我的妹,厲害了!
旁人家都是謀朝算位,阿昭直接反其道而行之:什麽謀朝篡位?這天下本就是我賀蘭家的,是拓跋家竊據而已。
事情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了。大概是一百多年前,大魏開國皇帝拓跋珪還沒出生,父親就被叛將殺死,等拓跋珪六歲,國家也滅了——前秦苻堅一統北方,拓跋家的代國覆滅。
失去家國的拓跋珪與母親四處流浪,投靠多方勢力,最終投奔了其舅家:賀蘭部落。
“什麽賀蘭部落?!”阿昭糾正,“是賀蘭國!賀蘭國!”
阿昭將泛黃的史書翻得嘩啦啦作響,指著模糊的紙頁道,“上頭都寫啦!”——其先世為君長,四方附國者數十部。史書對賀蘭的記載中提到的是“國”,而不是“部”,可見曾經的賀蘭乃是一個頗為強盛的國家。
後來,淝水之戰苻堅大敗,原本投降苻堅的眾多大將紛紛覆國,十六歲的拓跋珪見狀也決定覆國。
可是,兩手空空,寄居外家的拓跋珪憑什麽來覆國呢?憑自己長得帥嗎?
還真是。據說拓跋珪為了爭取賀蘭的支持,娶了自己的姨母,也就是自己母親的妹妹——當年,崔浩就是想把這段歷史給記載下來,還要雕刻在石碑上供萬世流傳,這才被斬草除根的。
“哼!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阿昭冷哼一聲,“鮮卑部落是沒有文字的,自然沒能將那些歷史給記錄下來。可是追隨拓跋家的漢人最愛寫日記啦!”比如說崔家。魏書上沒有記載的東西,他們全記在小本本上呢!
阿昭又抽出一本不知哪個世家的藏本,佐證自己的觀念。她指給賀蘭定看,逐字逐句地讀道,“訥見太祖,驚喜拜曰:官家覆國之後當念老臣。太祖笑答:誠如舅言,要不忘也!”
然而,男人的嘴,騙人的鬼,更不要說這個男人還是個皇帝。那就更加靠不住了。
阿昭再翻開另一本記載:“登國四年四月,討賀蘭、乞突鄰.....大破之。”
拓跋珪借助賀蘭的力量覆國後,一腳將賀蘭給踢了——先是將賀蘭主力軍派去征討中原,又伺機除去賀蘭國的附屬國,不斷削弱賀蘭的力量。最後的結果就是,拓跋家一統一北方,賀蘭國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為了這一天,阿昭真的做了許多的準備工作,她合上陳舊的書卷,淡淡地看向賀蘭定,“阿兄,這天下本就是咱們賀蘭家的。”
賀蘭定:“天下是屬於天下人的。”
阿昭聳聳肩,一副拿賀蘭定沒有辦法的模樣,“阿兄說什麽就是什麽吧。”
“反正我就要做皇帝!”只有做了皇帝,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才能去實現自己的許多夢想。
可是阿昭知道,自己是沒有辦法現在就立刻登基為帝的,反抗勢力會非常龐大。因此在她的計劃裏,阿兄做開國皇帝,然後傳位給自己不就行了嘛!——至於賀蘭定會不會將皇位傳給其他人,阿昭從未擔心過。她自信,自己才是阿兄最屬意的繼承人。
“唉。”賀蘭定嘆息一聲,輕聲道,“我沒說不同意啊。”他拿過阿昭剛剛合上的書卷,翻到剛剛的一頁。
“我就知道!”阿昭驚喜無比,卻聽賀蘭定指著案卷上的記載道,“原來真的有這個部落的啊。”郁都甄、越勒、乞突鄰.....
“嗯?”阿昭不明所以。
賀蘭定回憶道,“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一年草原大雪,幾個野人部落找上門來賣羊毛,說一百年前與賀蘭是一家。我只當是他們打秋風的借口。”誰知,一百年前,賀蘭與他們還真的是一家啊。
“還有這回事兒?!”阿昭當時年紀小,不知道部落裏還發生過這回事兒。
“太好了!如今認證物證具在了!”
武泰三年正月初一,敕勒王賀蘭定以“拓跋寄生覆國,得位不正”為由,從根源上否定了大魏拓跋(元)氏的統治地位。
“叩告天穹日月山川,魏運告終,吾上承天運,下順臣民,平定中原,於正月初八,昭告天地皇袛,立國華夏,建元興中。”
賀蘭定登基為帝。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