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不要悟!
關燈
小
中
大
陛下不要悟!
皇帝要禦駕親征!
朝臣們一時被震驚到沈默。
這,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昨日朝上議論的不一直是如何給邊境增兵,給哪幾處、增多少兵、誰來領兵這些問題嗎?
有半個人半個字提過請皇帝禦駕親征嗎?
沒有啊!
況且昨日朝上之論並非沒有成果。
軍情如火,昨日常朝散後,兵吏兩部並內閣已經統一了意見,呈上去了一份很穩妥的建議——
令成國公朱勇在京師軍伍中挑選四萬精兵,增援宣府大同,尤其是也先親自攻打的大同。
成國公是年近六十的老將,曾隨太宗北征蒙古,對邊境和敵情皆頗為了解。不但如此,這些年他還負責掌管南北諸衛所將士,由他來挑精兵再合適不過。
當然成國公的年紀是稍微大一些,馳援邊疆打急仗或許有些勉強,於是由他總領此事,兵部又額外薦了永順伯薛綬、平鄉伯陳懷為副手,分別領兵晝夜不息趕赴宣府、大同增援。
奏疏一遞上去,乾清宮那邊幾乎是立刻朱批做出了回覆:準!
今日先鋒兵都已經出發了。
怎麽今日忽然又要禦駕親征,還要把京城三大營都帶走!
內閣與兩部朝臣的目光不由集中在興安臉上——難道昨日的奏疏是興安公公自作主張批的?
興安也懵了:不是啊!這般重要的軍國大事,他又不是王振,咋敢自己批?
而且昨日他拿給皇帝看後,陛下不但當即批準此項增兵事宜,還問了一句:眼見快要進八月了,以後邊關會越來越冷吧。
又道若是四萬將士的糧草、棉服、靴履等物,外頭官衙儲備不足,就先從皇宮內府的廣盈庫和承運庫挪用就是。
興安欣慰之餘,忙回稟了:於尚書接任兵部來早預備著邊關有變,小幾萬人的軍需還是有的。
皇帝當時還笑了笑呢。
那今日怎麽忽然要禦駕親征……
是了!昨晚陛下去看了一會抄血經的王振!
*
姜離當然會立準昨日兵部之奏。
畢竟她只是在搭臺子演戲,假戲做的再真也不能耽誤了真事。
她信任於謙的判斷:大同宣府增兵後堅壁清野堅守城池,等到真正入了深秋寒冬,天氣惡劣瓦剌糧食儲備又不可能比過大明,敵軍自退。
正因為兵部已經做出了穩妥的處置,姜離才會在這裏向文武百官展示下——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不行的人,而是不行的人非要瞎指揮。
且最可悲無奈的是,他還是那個唯一的棋手。
*
於是在朝臣發問後,姜離當即表示,成國公照原旨行就是,朕跟成國公出發的目的又不一樣,成國公是領兵去增援堅守城池——
皇帝陛下可就不一樣啦:那是要沖出城池,深入草原主動去征討瓦剌!
只見皇帝慷慨激昂發表講話:“朕為天子,當為天下生靈躬率六軍,征討迤北,責無旁貸!”[1]
朝臣們:……
“陛下!”
大明內閣地位是動態變化的。在弘治朝閣部之爭前,絕大部分時候還是六部的地位更高。而其中,又以吏部被稱為天部。
故而明朝雖廢除宰相,但此時吏部尚書還是被人私下稱為‘冢宰’。
於是,如今的六卿之首吏部尚書王直,自然要背負著滿朝文武的希望勸阻皇帝。
王老尚書今年也是七十歲的老人家了。但腦子依舊轉得比年輕人還要快,哪怕被打了個突擊戰,還是在皇帝話音剛落之際,就組織好了語言有條有理地苦勸陛下。
“陛下三思啊!京畿六師怎能輕易出關!”
“且如今正是塞外水草不豐之時節,經歷的今年的旱夏,只怕塞外許多水泉都是幹涸的。”王尚書說的很客觀,史冊上英宗的大軍確實曾苦於無水可用。
“況且,便是不論塞外的天時地利不合,只論我朝今秋的錢糧也還未入國庫,良馬也絕不足支撐數十萬大軍出征——若此時大舉興兵,可謂是兵兇戰危!”
一語驚醒噩夢中眾人,在場群臣風行草偃一般紛紛發言附和。
陛下,聽聽人話吧!
然而皇帝聽了片刻朝臣力勸後,只是拿手裏的銅杵敲了敲龍椅。
當下便有宦官鳴鞭示意朝堂肅靜,群情激憤的臣子們只得暫時安靜下去。
姜離也很心累:要是從禦駕親征這個決定的第一步,你們就這麽激烈震驚,拿出一百條正當理由反對,那……今天這朝會得開到啥時候?
速戰速決吧,大家都還有事兒要忙呢!
都別說了,先聽我說完——
“禦駕親征的日期,就定在……”
姜離也不添油加醋,很標準地報出了答案:史冊上七月十一日也先攻破了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消息傳回京城英宗當即就下詔親征。上百文武跪勸不成,最終十六日就被裹挾著跟大軍一起出發了。
“五日後。”
那一瞬間,朝堂上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氣的聲音,出奇的整齊劃一。
五什麽?!日!
王直根本顧不得方才宦官鳴鞭示意肅靜,他當即開口跟皇帝直接幹脆地表示:不可能!辦不到!
兵部是預備了部分軍需,但已經撥給成國公了,這部分已經下發不可能收回。剩下的,絕無可能支持數十萬大軍五日內就出征。
王直倒了口氣,就著皇帝慷慨陳詞時提到的‘效仿太宗’,不懈勸導道:“陛下,太宗當年親征蒙古,可是準備了數月。”
他娓娓道來:永樂七年太宗派淇國公丘福領兵征蒙古,結果丘福大敗五軍覆滅,朱棣震怒也是當即下定決心親征。但哪怕有這樣的敗績如火燒在心頭,他也沒有倉促出征——丘福是永樂七年八月敗的,朱棣是直到八年二月做好了所有戰前準備,將士皆經戰前操練,兵械亦充足,這才點齊北征軍五十萬,攜糧二十萬擔,兵發京師!
王直都不是暗示了,而是直接明示:若陛下鐵了心非要親征,這才是正確的準備時間和流程好不好!
反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陛下你要五天後就走,沒有的軍需就是沒有!!
然而很快皇帝就給群臣們展示了下什麽叫‘真的嗎?我不信’以及‘辦法總比困難多’。
文武百官收到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皇帝表示成國公增援軍的軍需是完全不用動的。
壞消息是,皇帝拿出了自己的大軍軍需方案——
糧食不夠是吧?先每個軍士發上三鬥炒面,當作一月的口糧!什麽,你們問一月後吃什麽?到時候差不多秋收了走到哪兒吃到哪兒吧。
軍需不夠是吧,沒事,把庫房裏收著的那些兵械,能不能用的都先拿出來。然後給每個軍士發件棉襖、棉褲再發兩雙鞋。
哦,你們說倉促出征沒有操練士氣不足,沒關系,每個軍士發一兩白銀,不過區區二十多萬兩,從內府出就是了。
戰馬不夠?運輸輜重的牲畜也不夠?那發揮主觀能動性多去搞點驢,就按照三人一驢的比例來搞,提高北征隊伍的含驢率,這不就完美解決背負輜重的問題了嘛!*
……
姜離對著系統內她整理出來的備忘錄,一條條有感情朗誦完畢。
王直聽的眼睛都直了。
他終於沈默了。
這一瞬間,王老尚書忽然升起一種詭異的心情:好好好,我倒要看看陛下還計劃了什麽?
甚至心裏還特別大不敬的暗罵一句家鄉俗語:難道還真能狗長犄角鬧出多少羊(洋)事兒來!
事實證明,真的能。
皇帝興致勃勃分享完軍需企劃案後,竟然站起身來,親自走到懸掛的大幅輿圖前面。
輿圖上已經用朱筆畫了幾道線路,還有模有樣有實有虛。
所以方才看到這張輿圖的老英國公才會欣慰。
但現在他是如臨大敵提心吊膽看著皇帝走到輿圖前,接過錦衣衛遞過來的早準備好的一根長桿,開始指指點點——
“出征的路線,就走這條:出居庸關先到宣府,再去大同,然後直接從大同奔赴草原去抓瓦剌的軍隊!”
“回來的路線,朕準備了兩條。”
“東北線:再入大同,至宣府,經過懷來(土木堡附近),居庸關入京。”
“東南線:走陽原蔚州,經過紫荊關回京。”
群臣:如果別的先不說,皇帝起碼想了兩條回京路線,還是想的比較周……
還沒有想完,就見皇帝的長桿一頭落在蔚州上,語氣飽含深情厚誼:“蔚州是王先生的老家,此番北征大勝後,王先生也當以戰功衣錦還鄉。”
死一般的沈寂。
英國公忍不住上前道:“陛下難道要王振隨行出征?!”
“自然!”姜離斬釘截鐵,指著兩條路線道:“不然朕為何要預備兩條返京路線——王先生跟朕說過了,若是回京的時候正好趕上秋收,未免踏傷家鄉田苗,就不必走蔚州了。”
“啊,王先生真是體恤百姓啊!”
說起來,王振是真的很在乎他家鄉田苗:因許多良田都是他的。
就在史冊上,原本英宗禦駕親征出師不利,準備撤退時走的就是將領建議的東南線,此線可以避開瓦剌的大軍。
但走了一半後,王振忽然想起來:不對,我家苗苗!
於是當即勒令數十萬大軍硬生生轉彎,轉成了東北線,迎敵而去不說還選了土木堡駐紮。
也先:感謝大自然的饋贈。
滿朝文武已經是抑制不住的痛苦面具了。
王振,王振!
過去七年的噩夢陰影重新籠罩下來。
*
因皇帝方才表示他說完前不要打斷他,諸臣工都憋的要死,心思靈敏的腹稿都打了幾千字,就等著一會兒突突突上諫。
而且中心主旨大同小異,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陛下您得聽勸啊,要是執意帶著王振執行這份作戰計劃,臣等怕陛下您此次親征有去無回啊!
就在他們翹首企盼皇帝那句‘朕言至此,諸卿可有異議’的時候,卻聽皇帝說出了下一句話。
“到時候,你們也要多聽王先生的建言。”
文武百官:到時候?你們?
等等!‘你們’是什麽意思?!
只見皇帝早有準備,從龍袍袖內取出一個紮著紅色蝴蝶結的紙卷。
群臣眼睜睜看著陛下拆開紙卷。
紙上的字力透紙背。
站的靠前和眼神好的朝臣們,都看得出這紙上密密麻麻,大約寫了上百行的東西,長度很可觀。
以至於此時皇帝手裏的紙卷完全展開垂下來,都垂到了皇帝的膝蓋下方。
這是?
這不會是……!
“咳咳。”姜離輕輕清了一下嗓子。
“下面,朕來親自點一下,此次榮獲扈從禦駕親征名額的文武官員名錄。”
朝臣們:……
姜離在朗誦前,看著面前滿朝文武,忽然體會到了一句歌詞——
他們的沈默震耳欲聾。
**
朝堂之上,面無人色者眾多。
雖然皇帝說的是:諸位隨朕一起率大軍出征,可是克紹箕裘,繼承祖業,建立煌煌偉績的榮耀之行!
但落在群臣耳朵裏的卻是——
朕活夠了,你們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皇帝要禦駕親征!
朝臣們一時被震驚到沈默。
這,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昨日朝上議論的不一直是如何給邊境增兵,給哪幾處、增多少兵、誰來領兵這些問題嗎?
有半個人半個字提過請皇帝禦駕親征嗎?
沒有啊!
況且昨日朝上之論並非沒有成果。
軍情如火,昨日常朝散後,兵吏兩部並內閣已經統一了意見,呈上去了一份很穩妥的建議——
令成國公朱勇在京師軍伍中挑選四萬精兵,增援宣府大同,尤其是也先親自攻打的大同。
成國公是年近六十的老將,曾隨太宗北征蒙古,對邊境和敵情皆頗為了解。不但如此,這些年他還負責掌管南北諸衛所將士,由他來挑精兵再合適不過。
當然成國公的年紀是稍微大一些,馳援邊疆打急仗或許有些勉強,於是由他總領此事,兵部又額外薦了永順伯薛綬、平鄉伯陳懷為副手,分別領兵晝夜不息趕赴宣府、大同增援。
奏疏一遞上去,乾清宮那邊幾乎是立刻朱批做出了回覆:準!
今日先鋒兵都已經出發了。
怎麽今日忽然又要禦駕親征,還要把京城三大營都帶走!
內閣與兩部朝臣的目光不由集中在興安臉上——難道昨日的奏疏是興安公公自作主張批的?
興安也懵了:不是啊!這般重要的軍國大事,他又不是王振,咋敢自己批?
而且昨日他拿給皇帝看後,陛下不但當即批準此項增兵事宜,還問了一句:眼見快要進八月了,以後邊關會越來越冷吧。
又道若是四萬將士的糧草、棉服、靴履等物,外頭官衙儲備不足,就先從皇宮內府的廣盈庫和承運庫挪用就是。
興安欣慰之餘,忙回稟了:於尚書接任兵部來早預備著邊關有變,小幾萬人的軍需還是有的。
皇帝當時還笑了笑呢。
那今日怎麽忽然要禦駕親征……
是了!昨晚陛下去看了一會抄血經的王振!
*
姜離當然會立準昨日兵部之奏。
畢竟她只是在搭臺子演戲,假戲做的再真也不能耽誤了真事。
她信任於謙的判斷:大同宣府增兵後堅壁清野堅守城池,等到真正入了深秋寒冬,天氣惡劣瓦剌糧食儲備又不可能比過大明,敵軍自退。
正因為兵部已經做出了穩妥的處置,姜離才會在這裏向文武百官展示下——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不行的人,而是不行的人非要瞎指揮。
且最可悲無奈的是,他還是那個唯一的棋手。
*
於是在朝臣發問後,姜離當即表示,成國公照原旨行就是,朕跟成國公出發的目的又不一樣,成國公是領兵去增援堅守城池——
皇帝陛下可就不一樣啦:那是要沖出城池,深入草原主動去征討瓦剌!
只見皇帝慷慨激昂發表講話:“朕為天子,當為天下生靈躬率六軍,征討迤北,責無旁貸!”[1]
朝臣們:……
“陛下!”
大明內閣地位是動態變化的。在弘治朝閣部之爭前,絕大部分時候還是六部的地位更高。而其中,又以吏部被稱為天部。
故而明朝雖廢除宰相,但此時吏部尚書還是被人私下稱為‘冢宰’。
於是,如今的六卿之首吏部尚書王直,自然要背負著滿朝文武的希望勸阻皇帝。
王老尚書今年也是七十歲的老人家了。但腦子依舊轉得比年輕人還要快,哪怕被打了個突擊戰,還是在皇帝話音剛落之際,就組織好了語言有條有理地苦勸陛下。
“陛下三思啊!京畿六師怎能輕易出關!”
“且如今正是塞外水草不豐之時節,經歷的今年的旱夏,只怕塞外許多水泉都是幹涸的。”王尚書說的很客觀,史冊上英宗的大軍確實曾苦於無水可用。
“況且,便是不論塞外的天時地利不合,只論我朝今秋的錢糧也還未入國庫,良馬也絕不足支撐數十萬大軍出征——若此時大舉興兵,可謂是兵兇戰危!”
一語驚醒噩夢中眾人,在場群臣風行草偃一般紛紛發言附和。
陛下,聽聽人話吧!
然而皇帝聽了片刻朝臣力勸後,只是拿手裏的銅杵敲了敲龍椅。
當下便有宦官鳴鞭示意朝堂肅靜,群情激憤的臣子們只得暫時安靜下去。
姜離也很心累:要是從禦駕親征這個決定的第一步,你們就這麽激烈震驚,拿出一百條正當理由反對,那……今天這朝會得開到啥時候?
速戰速決吧,大家都還有事兒要忙呢!
都別說了,先聽我說完——
“禦駕親征的日期,就定在……”
姜離也不添油加醋,很標準地報出了答案:史冊上七月十一日也先攻破了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消息傳回京城英宗當即就下詔親征。上百文武跪勸不成,最終十六日就被裹挾著跟大軍一起出發了。
“五日後。”
那一瞬間,朝堂上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氣的聲音,出奇的整齊劃一。
五什麽?!日!
王直根本顧不得方才宦官鳴鞭示意肅靜,他當即開口跟皇帝直接幹脆地表示:不可能!辦不到!
兵部是預備了部分軍需,但已經撥給成國公了,這部分已經下發不可能收回。剩下的,絕無可能支持數十萬大軍五日內就出征。
王直倒了口氣,就著皇帝慷慨陳詞時提到的‘效仿太宗’,不懈勸導道:“陛下,太宗當年親征蒙古,可是準備了數月。”
他娓娓道來:永樂七年太宗派淇國公丘福領兵征蒙古,結果丘福大敗五軍覆滅,朱棣震怒也是當即下定決心親征。但哪怕有這樣的敗績如火燒在心頭,他也沒有倉促出征——丘福是永樂七年八月敗的,朱棣是直到八年二月做好了所有戰前準備,將士皆經戰前操練,兵械亦充足,這才點齊北征軍五十萬,攜糧二十萬擔,兵發京師!
王直都不是暗示了,而是直接明示:若陛下鐵了心非要親征,這才是正確的準備時間和流程好不好!
反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陛下你要五天後就走,沒有的軍需就是沒有!!
然而很快皇帝就給群臣們展示了下什麽叫‘真的嗎?我不信’以及‘辦法總比困難多’。
文武百官收到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皇帝表示成國公增援軍的軍需是完全不用動的。
壞消息是,皇帝拿出了自己的大軍軍需方案——
糧食不夠是吧?先每個軍士發上三鬥炒面,當作一月的口糧!什麽,你們問一月後吃什麽?到時候差不多秋收了走到哪兒吃到哪兒吧。
軍需不夠是吧,沒事,把庫房裏收著的那些兵械,能不能用的都先拿出來。然後給每個軍士發件棉襖、棉褲再發兩雙鞋。
哦,你們說倉促出征沒有操練士氣不足,沒關系,每個軍士發一兩白銀,不過區區二十多萬兩,從內府出就是了。
戰馬不夠?運輸輜重的牲畜也不夠?那發揮主觀能動性多去搞點驢,就按照三人一驢的比例來搞,提高北征隊伍的含驢率,這不就完美解決背負輜重的問題了嘛!*
……
姜離對著系統內她整理出來的備忘錄,一條條有感情朗誦完畢。
王直聽的眼睛都直了。
他終於沈默了。
這一瞬間,王老尚書忽然升起一種詭異的心情:好好好,我倒要看看陛下還計劃了什麽?
甚至心裏還特別大不敬的暗罵一句家鄉俗語:難道還真能狗長犄角鬧出多少羊(洋)事兒來!
事實證明,真的能。
皇帝興致勃勃分享完軍需企劃案後,竟然站起身來,親自走到懸掛的大幅輿圖前面。
輿圖上已經用朱筆畫了幾道線路,還有模有樣有實有虛。
所以方才看到這張輿圖的老英國公才會欣慰。
但現在他是如臨大敵提心吊膽看著皇帝走到輿圖前,接過錦衣衛遞過來的早準備好的一根長桿,開始指指點點——
“出征的路線,就走這條:出居庸關先到宣府,再去大同,然後直接從大同奔赴草原去抓瓦剌的軍隊!”
“回來的路線,朕準備了兩條。”
“東北線:再入大同,至宣府,經過懷來(土木堡附近),居庸關入京。”
“東南線:走陽原蔚州,經過紫荊關回京。”
群臣:如果別的先不說,皇帝起碼想了兩條回京路線,還是想的比較周……
還沒有想完,就見皇帝的長桿一頭落在蔚州上,語氣飽含深情厚誼:“蔚州是王先生的老家,此番北征大勝後,王先生也當以戰功衣錦還鄉。”
死一般的沈寂。
英國公忍不住上前道:“陛下難道要王振隨行出征?!”
“自然!”姜離斬釘截鐵,指著兩條路線道:“不然朕為何要預備兩條返京路線——王先生跟朕說過了,若是回京的時候正好趕上秋收,未免踏傷家鄉田苗,就不必走蔚州了。”
“啊,王先生真是體恤百姓啊!”
說起來,王振是真的很在乎他家鄉田苗:因許多良田都是他的。
就在史冊上,原本英宗禦駕親征出師不利,準備撤退時走的就是將領建議的東南線,此線可以避開瓦剌的大軍。
但走了一半後,王振忽然想起來:不對,我家苗苗!
於是當即勒令數十萬大軍硬生生轉彎,轉成了東北線,迎敵而去不說還選了土木堡駐紮。
也先:感謝大自然的饋贈。
滿朝文武已經是抑制不住的痛苦面具了。
王振,王振!
過去七年的噩夢陰影重新籠罩下來。
*
因皇帝方才表示他說完前不要打斷他,諸臣工都憋的要死,心思靈敏的腹稿都打了幾千字,就等著一會兒突突突上諫。
而且中心主旨大同小異,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陛下您得聽勸啊,要是執意帶著王振執行這份作戰計劃,臣等怕陛下您此次親征有去無回啊!
就在他們翹首企盼皇帝那句‘朕言至此,諸卿可有異議’的時候,卻聽皇帝說出了下一句話。
“到時候,你們也要多聽王先生的建言。”
文武百官:到時候?你們?
等等!‘你們’是什麽意思?!
只見皇帝早有準備,從龍袍袖內取出一個紮著紅色蝴蝶結的紙卷。
群臣眼睜睜看著陛下拆開紙卷。
紙上的字力透紙背。
站的靠前和眼神好的朝臣們,都看得出這紙上密密麻麻,大約寫了上百行的東西,長度很可觀。
以至於此時皇帝手裏的紙卷完全展開垂下來,都垂到了皇帝的膝蓋下方。
這是?
這不會是……!
“咳咳。”姜離輕輕清了一下嗓子。
“下面,朕來親自點一下,此次榮獲扈從禦駕親征名額的文武官員名錄。”
朝臣們:……
姜離在朗誦前,看著面前滿朝文武,忽然體會到了一句歌詞——
他們的沈默震耳欲聾。
**
朝堂之上,面無人色者眾多。
雖然皇帝說的是:諸位隨朕一起率大軍出征,可是克紹箕裘,繼承祖業,建立煌煌偉績的榮耀之行!
但落在群臣耳朵裏的卻是——
朕活夠了,你們呢?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