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 38 章
高陽縣, 太子蕭恒步行江渚之上。
他穿一身白色帶著淡黃色織錦紋路的錦衣,腰上是一條幹凈樸素不加紋飾的紈素腰帶,腰間懸著一枚白色蟠龍玉佩。
江水濤濤, 白浪翻滾,風聲烈烈, 和波濤聲音混在一起。
千百名附近郡縣應召而來的民夫正在遠處修築堤壩。
岸邊土石堆積成山, 人員往來頻繁。
蕭恒沿著近兩個朝代容易發生水患的幾座郡縣一路走訪, 大雨不止, 郡縣的路不像洛京的路好走,往往越是偏遠的地方路況越差, 再加上下雨,只有越來越差。
出了洛京沒多久,他就棄馬車改為騎馬。
一路上, 所帶的人有的病了, 所帶的馬匹, 也有的病了,不得不讓一些生病的人停下休息,他為了繼續趕路,也多次在停留的驛站或是郡縣換馬。
一路上多有波折,走得不算快。
來到高陽縣的時候雨勢正大, 難以行路,蕭恒只能留下, 便向高陽縣令了解此地的情況。
他與高陽縣令一起查看了此地堤壩,黃河的主要支流渭水自此地穿過,年景好的時候, 因為取水方便,百姓豐收, 安居樂業,但一旦大雨,附近就有水災的危險。
渭水波濤之大,他地無有,水壩截住波濤,陳舊的大壩依稀可見當初建立時的巍峨,如今卻陳舊破損,上面有些粗陋的修補痕跡。
蕭恒看得皺眉。
縣令是個四十多歲的黑瘦男子,姓王,王縣令對蕭恒說:“這些年高陽縣風調雨順,大壩為前朝所建,最後大修補是在十年前,最近幾年只在春季挖河溝的時候征召民夫做些簡單的修補,這次大雨,實在令人難以安心。下官派人日夜查看,水壩旁堆放了一些砂石,希望沒有用到的時候。”
蕭恒一直認真聽著,對比因為連日憂慮滄桑憔悴,雙眼遍布血絲的官員,他顯得格外年輕,也格外冷靜,他對那官員說:“大壩之事,你該早些奏報。”
在官場上,講究言語婉轉,點到即止,蕭恒的這句話聽在官員耳中已經是十分嚴厲的一句話了。
他立刻請罪,“下官糊塗,只想著近些年風調雨順,這兩年大約也沒有大雨,心存僥幸,又恐徭役勞民傷財,實在糊塗。”
“王縣令,你現在還等著雨停嗎?”聽見蕭恒的話,王縣令略有猶豫,“大雨天工事難做,只怕會生出事端。”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王縣令,這便征召民夫修建堤壩吧。”
王縣令聽從太子的話將征召民夫的事情安排下去了,讓人立刻去買石料沙土,明天就可以修建堤壩,這一夜確實輾轉反側,反覆難眠。
而第二日,被雨天征召而來的民夫多有怨氣,卻畏懼官府威嚴不敢多言。
大家心想,許多年不修建的堤壩怎麽非要在雨天修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王縣令真是後悔沒有早點上書修堤壩,否則也不會有現在這紛亂繁忙的局面。
就在大家聚集在大壩旁邊之時,水流極其兇猛地沖擊著大壩,猛地一下,大壩被沖破了一道口子,洪水怒吼著沖過。
不用王縣令命令,應召而來的民夫們立刻扛著裝了砂石或是木頭的麻袋上了堤壩缺損處修補。
一個個用盡全力。
高陽縣的田地大多在河水下游,這次征召而來的民夫大部分也都是從下游而來,附近的人沾親帶故,這些人又或許在下游有親屬。
為保全家裏田地和房屋,大家各個拼盡全力。
這道口子順利補好。
幸好有驚無險。
王縣令每每想到那天的事情都後怕不已,他為縣官,不能無令大批征召民夫,必須要上報州郡。
而他沒有征召的原因還有一個,沒有州郡批下來的銀兩,便是他能征召來人也沒辦法買來材料修補大壩。
只靠縣裏的銀子,是不夠的。
而州郡還要報請朝廷,一來一回,已經來不及了,故而他也只能心存僥幸了。
幸好太子來了。
要不然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王縣令遠遠看著行走於江畔的太子殿下,連日的大雨之後,水邊似乎還有未散去的冷意,高漲的河水在風過之時漫漫翻滾著小小的波紋,它們前幾天還是狂怒的樣子,今天就馴服地流淌在了那人的衣擺之下。
“太子大有儲君之風。”王縣令和身邊的師爺感慨一句。
“明公所言甚是,據說在今上諸子之中,太子也是最優秀的一個。”
王縣令笑了笑,他久不入京,也知道近些年皇帝年紀漸長,人也有些糊塗了,無心朝政,整日癡談道法。
朝堂上的事情多半是馮老丞相操持,想到馮老丞相,王縣令心裏感嘆,陛下老了,馮老丞相比陛下還要年長許多,馮老丞相也老了。
他們這些臣子,便是外官,每每想到這些便憂心不已,頓覺前路茫茫。
王縣從前令未曾見過太子,多少聽過一些朝臣對太子的誇讚,其實是不大信的,以為當中多有虛言,這次親眼所見卻覺得太子比傳聞之中更加賢德。
大昭未來有望,他心下安穩。
“本官昨夜寫的請罪折子文志你可有看過?”
“小人看過了,略微改了些字句,無事發生,明公何必請罪?”
“險些釀成大禍,必要寫成折子遞聞洛京,向聖上請罪,也請百官引以為鑒。”
重點在最後一句。
師爺餘文志作為一個幕僚,只是點點頭,在他看來請罪有些多此一舉,但王縣令作為一個父母官也有自己的想法,這種想法細說其實有些過於敦厚,人無完人,善良敦厚已經勝過很多人了。
江邊太子一邊走一邊和身後的一個黑衣男子說話,那人看起來既像是個少年又像是個青年,難辨年紀,面容俊秀又普通,腰上帶著一把沒有花紋的長劍,一頭黑發整整齊齊地束起來,走路無聲。
這人自洛京而來,一來就請見太子,百忙之中的太子親自見他,並留其在自己暫居的宅院之中。
外人對此人的身份多有猜測,有人自作聰明派了人過去試探,結果派過去的人楞是分不清對方是哪個。
這件事兒被師爺當做笑談講給王縣令聽。
王縣令聽罷摸了摸胡須,看向江邊兩人,搖搖頭,感慨道:“早聞洛京龍虎之地,人傑地靈,多有奇才,亦多有異士。去過洛京的人皆說,天下風流,洛京獨占八分,今日有幸,得窺一角,果真名不虛傳。”
跟在太子身後的人便是從洛京趕來的十七,他用八天時間趕到了太子蕭恒所在的高陽縣,當時太子政務繁忙,只是一目十行看了永壽公主寫的信,便讓他暫且退下。
這兩天,蕭恒的事情少了很多,大雨停止多日,該處理的事情都處理得差不多了。
他便經常把十七叫到跟前問一問永壽的近況。
蕭恒讓十七說一下永壽這些天在做什麽,用沒有遇到什麽事情。
聽到十t七說永壽換掉了為她講經的道士,他問:“換了誰?”
“陛下說等到科舉考試之後再定人選。”
蕭恒點點頭,對於換掉講經的道士,他一點都不意外,在宮裏,檀華對道士的討厭毫不掩飾,姓徐的道士卻能在芙蓉殿講好幾年的經,已是意外。
那個道士是有幾分真才實學,若不是個道士,對方就算走科舉這條路也會有所作為。
當個道士才算是埋沒,只是徐道士的詩書經意都是太虛觀的觀主傳授的,也不能說可惜。
心中多少為對方的才華有些惋惜,蕭恒多問了一句:“徐道長還在宮裏煉丹嗎?”
十七說:“徐道長自太虛觀出走,不知去向,有人說他身在洛京久居繁華不堪其擾,遠遁山林,隱居去了,也有人說他是有了喜歡的女子,同對方私奔了。”
這樣一件熱熱鬧鬧的事,自十七口中說出來平淡了九分。
蕭恒點了點頭,說道:“仙道渺渺,世俗多亂,於一個真正的修道人來說,皇宮不是什麽清修的好地方。”
這件事說完,蕭恒說:“你整理一番,明日便出發回宮吧,永壽出門不愛多帶人,你不在身邊皇妹多有不便,恐怕近日都沒出門,在宮裏悶壞了。”
“是,小人今日便出發返京,殿下可有什麽話要小人要帶給公主?”
“孤這幾日也要回宮了,不用帶什麽話。”
十七應了一聲,低頭行禮告退。
“明公,那個黑衣小子走了。”
等在一邊的王縣令點點頭,“文志與本官同去。”
那個黑衣年輕人走後,太子在江邊看漫漫江水,王縣令帶著師爺在太子身後行禮,“下官見過太子。”
蕭恒回身,說道:“王縣令不必多禮,請起。”
王縣令說,“聽聞殿下將歸洛京,大壩已經將要竣工,百姓聽聞修建大壩所用金銀皆是出殿下之手,鄉民無以為報,請求將此事勒石於堤壩之旁,民意拳拳,還請殿下萬萬不要推辭。”
王縣令再三請求。
蕭恒看了一眼渺渺江水,臉上露出了一個在王縣令看來有些溫和的笑意,他說:“既是如此,孤便不再推卻,只是鄉民感激錯了人,這些銀錢是我妹永壽所施,勒石之時還請寫上舍妹的名字。”
王縣令微微一楞,再次深深行了一禮,說道:“下官代本縣鄉民謝過殿下,謝過永壽公主,洛京路遠,還請殿下在歸京之後替下官向永壽公主殿下轉述高陽縣上下百姓的感激與謝意。本縣士人楚家四子楚東陽筆法絕佳,下官欲以其為勒石題字之人,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可。”
堤壩修好第十日,河堤旁立起來一座石牌,上面文字篆刻,內填墨漆,金石堅固,石刻深深,文章清朗,題字之人筆法風流雅致,其文曰:
永平二十六年,大雨,渭水漲潮,高陽縣堤壩年久失修,將破。
皇帝之女,東宮之妹,永壽公主舍銀四萬六千兩覆修此壩,高陽縣民上下老小受公主活命之恩,永不敢忘,勒石於此,以告後人。
……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高陽縣, 太子蕭恒步行江渚之上。
他穿一身白色帶著淡黃色織錦紋路的錦衣,腰上是一條幹凈樸素不加紋飾的紈素腰帶,腰間懸著一枚白色蟠龍玉佩。
江水濤濤, 白浪翻滾,風聲烈烈, 和波濤聲音混在一起。
千百名附近郡縣應召而來的民夫正在遠處修築堤壩。
岸邊土石堆積成山, 人員往來頻繁。
蕭恒沿著近兩個朝代容易發生水患的幾座郡縣一路走訪, 大雨不止, 郡縣的路不像洛京的路好走,往往越是偏遠的地方路況越差, 再加上下雨,只有越來越差。
出了洛京沒多久,他就棄馬車改為騎馬。
一路上, 所帶的人有的病了, 所帶的馬匹, 也有的病了,不得不讓一些生病的人停下休息,他為了繼續趕路,也多次在停留的驛站或是郡縣換馬。
一路上多有波折,走得不算快。
來到高陽縣的時候雨勢正大, 難以行路,蕭恒只能留下, 便向高陽縣令了解此地的情況。
他與高陽縣令一起查看了此地堤壩,黃河的主要支流渭水自此地穿過,年景好的時候, 因為取水方便,百姓豐收, 安居樂業,但一旦大雨,附近就有水災的危險。
渭水波濤之大,他地無有,水壩截住波濤,陳舊的大壩依稀可見當初建立時的巍峨,如今卻陳舊破損,上面有些粗陋的修補痕跡。
蕭恒看得皺眉。
縣令是個四十多歲的黑瘦男子,姓王,王縣令對蕭恒說:“這些年高陽縣風調雨順,大壩為前朝所建,最後大修補是在十年前,最近幾年只在春季挖河溝的時候征召民夫做些簡單的修補,這次大雨,實在令人難以安心。下官派人日夜查看,水壩旁堆放了一些砂石,希望沒有用到的時候。”
蕭恒一直認真聽著,對比因為連日憂慮滄桑憔悴,雙眼遍布血絲的官員,他顯得格外年輕,也格外冷靜,他對那官員說:“大壩之事,你該早些奏報。”
在官場上,講究言語婉轉,點到即止,蕭恒的這句話聽在官員耳中已經是十分嚴厲的一句話了。
他立刻請罪,“下官糊塗,只想著近些年風調雨順,這兩年大約也沒有大雨,心存僥幸,又恐徭役勞民傷財,實在糊塗。”
“王縣令,你現在還等著雨停嗎?”聽見蕭恒的話,王縣令略有猶豫,“大雨天工事難做,只怕會生出事端。”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王縣令,這便征召民夫修建堤壩吧。”
王縣令聽從太子的話將征召民夫的事情安排下去了,讓人立刻去買石料沙土,明天就可以修建堤壩,這一夜確實輾轉反側,反覆難眠。
而第二日,被雨天征召而來的民夫多有怨氣,卻畏懼官府威嚴不敢多言。
大家心想,許多年不修建的堤壩怎麽非要在雨天修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王縣令真是後悔沒有早點上書修堤壩,否則也不會有現在這紛亂繁忙的局面。
就在大家聚集在大壩旁邊之時,水流極其兇猛地沖擊著大壩,猛地一下,大壩被沖破了一道口子,洪水怒吼著沖過。
不用王縣令命令,應召而來的民夫們立刻扛著裝了砂石或是木頭的麻袋上了堤壩缺損處修補。
一個個用盡全力。
高陽縣的田地大多在河水下游,這次征召而來的民夫大部分也都是從下游而來,附近的人沾親帶故,這些人又或許在下游有親屬。
為保全家裏田地和房屋,大家各個拼盡全力。
這道口子順利補好。
幸好有驚無險。
王縣令每每想到那天的事情都後怕不已,他為縣官,不能無令大批征召民夫,必須要上報州郡。
而他沒有征召的原因還有一個,沒有州郡批下來的銀兩,便是他能征召來人也沒辦法買來材料修補大壩。
只靠縣裏的銀子,是不夠的。
而州郡還要報請朝廷,一來一回,已經來不及了,故而他也只能心存僥幸了。
幸好太子來了。
要不然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王縣令遠遠看著行走於江畔的太子殿下,連日的大雨之後,水邊似乎還有未散去的冷意,高漲的河水在風過之時漫漫翻滾著小小的波紋,它們前幾天還是狂怒的樣子,今天就馴服地流淌在了那人的衣擺之下。
“太子大有儲君之風。”王縣令和身邊的師爺感慨一句。
“明公所言甚是,據說在今上諸子之中,太子也是最優秀的一個。”
王縣令笑了笑,他久不入京,也知道近些年皇帝年紀漸長,人也有些糊塗了,無心朝政,整日癡談道法。
朝堂上的事情多半是馮老丞相操持,想到馮老丞相,王縣令心裏感嘆,陛下老了,馮老丞相比陛下還要年長許多,馮老丞相也老了。
他們這些臣子,便是外官,每每想到這些便憂心不已,頓覺前路茫茫。
王縣從前令未曾見過太子,多少聽過一些朝臣對太子的誇讚,其實是不大信的,以為當中多有虛言,這次親眼所見卻覺得太子比傳聞之中更加賢德。
大昭未來有望,他心下安穩。
“本官昨夜寫的請罪折子文志你可有看過?”
“小人看過了,略微改了些字句,無事發生,明公何必請罪?”
“險些釀成大禍,必要寫成折子遞聞洛京,向聖上請罪,也請百官引以為鑒。”
重點在最後一句。
師爺餘文志作為一個幕僚,只是點點頭,在他看來請罪有些多此一舉,但王縣令作為一個父母官也有自己的想法,這種想法細說其實有些過於敦厚,人無完人,善良敦厚已經勝過很多人了。
江邊太子一邊走一邊和身後的一個黑衣男子說話,那人看起來既像是個少年又像是個青年,難辨年紀,面容俊秀又普通,腰上帶著一把沒有花紋的長劍,一頭黑發整整齊齊地束起來,走路無聲。
這人自洛京而來,一來就請見太子,百忙之中的太子親自見他,並留其在自己暫居的宅院之中。
外人對此人的身份多有猜測,有人自作聰明派了人過去試探,結果派過去的人楞是分不清對方是哪個。
這件事兒被師爺當做笑談講給王縣令聽。
王縣令聽罷摸了摸胡須,看向江邊兩人,搖搖頭,感慨道:“早聞洛京龍虎之地,人傑地靈,多有奇才,亦多有異士。去過洛京的人皆說,天下風流,洛京獨占八分,今日有幸,得窺一角,果真名不虛傳。”
跟在太子身後的人便是從洛京趕來的十七,他用八天時間趕到了太子蕭恒所在的高陽縣,當時太子政務繁忙,只是一目十行看了永壽公主寫的信,便讓他暫且退下。
這兩天,蕭恒的事情少了很多,大雨停止多日,該處理的事情都處理得差不多了。
他便經常把十七叫到跟前問一問永壽的近況。
蕭恒讓十七說一下永壽這些天在做什麽,用沒有遇到什麽事情。
聽到十t七說永壽換掉了為她講經的道士,他問:“換了誰?”
“陛下說等到科舉考試之後再定人選。”
蕭恒點點頭,對於換掉講經的道士,他一點都不意外,在宮裏,檀華對道士的討厭毫不掩飾,姓徐的道士卻能在芙蓉殿講好幾年的經,已是意外。
那個道士是有幾分真才實學,若不是個道士,對方就算走科舉這條路也會有所作為。
當個道士才算是埋沒,只是徐道士的詩書經意都是太虛觀的觀主傳授的,也不能說可惜。
心中多少為對方的才華有些惋惜,蕭恒多問了一句:“徐道長還在宮裏煉丹嗎?”
十七說:“徐道長自太虛觀出走,不知去向,有人說他身在洛京久居繁華不堪其擾,遠遁山林,隱居去了,也有人說他是有了喜歡的女子,同對方私奔了。”
這樣一件熱熱鬧鬧的事,自十七口中說出來平淡了九分。
蕭恒點了點頭,說道:“仙道渺渺,世俗多亂,於一個真正的修道人來說,皇宮不是什麽清修的好地方。”
這件事說完,蕭恒說:“你整理一番,明日便出發回宮吧,永壽出門不愛多帶人,你不在身邊皇妹多有不便,恐怕近日都沒出門,在宮裏悶壞了。”
“是,小人今日便出發返京,殿下可有什麽話要小人要帶給公主?”
“孤這幾日也要回宮了,不用帶什麽話。”
十七應了一聲,低頭行禮告退。
“明公,那個黑衣小子走了。”
等在一邊的王縣令點點頭,“文志與本官同去。”
那個黑衣年輕人走後,太子在江邊看漫漫江水,王縣令帶著師爺在太子身後行禮,“下官見過太子。”
蕭恒回身,說道:“王縣令不必多禮,請起。”
王縣令說,“聽聞殿下將歸洛京,大壩已經將要竣工,百姓聽聞修建大壩所用金銀皆是出殿下之手,鄉民無以為報,請求將此事勒石於堤壩之旁,民意拳拳,還請殿下萬萬不要推辭。”
王縣令再三請求。
蕭恒看了一眼渺渺江水,臉上露出了一個在王縣令看來有些溫和的笑意,他說:“既是如此,孤便不再推卻,只是鄉民感激錯了人,這些銀錢是我妹永壽所施,勒石之時還請寫上舍妹的名字。”
王縣令微微一楞,再次深深行了一禮,說道:“下官代本縣鄉民謝過殿下,謝過永壽公主,洛京路遠,還請殿下在歸京之後替下官向永壽公主殿下轉述高陽縣上下百姓的感激與謝意。本縣士人楚家四子楚東陽筆法絕佳,下官欲以其為勒石題字之人,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可。”
堤壩修好第十日,河堤旁立起來一座石牌,上面文字篆刻,內填墨漆,金石堅固,石刻深深,文章清朗,題字之人筆法風流雅致,其文曰:
永平二十六年,大雨,渭水漲潮,高陽縣堤壩年久失修,將破。
皇帝之女,東宮之妹,永壽公主舍銀四萬六千兩覆修此壩,高陽縣民上下老小受公主活命之恩,永不敢忘,勒石於此,以告後人。
……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