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人願

關燈
人願

臱兒小小一只,幾乎是整個人趴在書桌上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的很快看完了,覺得父親這個文章結構寫的真不錯,看下來一氣呵成,有酣暢淋漓之感。對於一個現代人來說,這些做法並不覺得很新鮮,而且王臱知道,寥寥數萬字做起來卻是極難的,別說是父親當下,好多問題後世上百年也未曾解決,心下一面認同父親的深刻,一面卻又著超過了這個時代的淡然與平靜。

哥哥王雱看了很久,神色也從開始的玩味到後來的漸漸正經起來,閱過之後更是撫掌大讚,

“妙啊,聖上閱之,必會重用。”

王安石聞言未答,與妻子對視一眼,臱兒覺得母親吳瓊此時的目光溫柔極了,像是在安撫寬慰受傷的孩子。

奏疏呈送後,並未得到聖上的重視,掀起改革的浪潮,而只是“富(弼)韓(琦)二相公在相位,讀之不樂”。文官之首都“不樂”了,引來的只能是對王安石“迂闊”甚至是亂過的口誅筆伐。

但這倒也在王安石的意料之中,變祖宗之法是需要魄力的。改革變法聖上早年不是沒有嘗試過,甚至都不是臣子提的,而是聖上給臣子們下的半命題改革作文,可結果範仲淹主導的慶歷新政還是以失敗告終。

如今,聖上已經年近半百,又剛大病一場,精力體力都已大不如前,維持原狀也算是難得的盛世了,實在是沒有變法的心力動力和魄力了。

王安石發現自己精心所謀石沈大海之後又給皇帝趙禎上了一封《上時政疏》,

“然而晉、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為其禍災可以不至於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則幸或可以無他。曠日持久,則未嘗不終於大亂。”

“以臣所見,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謂能得賢才;政事所施,未可謂能合法度。官亂於上,民貧於下,風俗日以澆薄,財力日以困窮。”

“夫因循茍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幸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晉、梁、唐三帝者,不知慮此,故災稔禍變生於一時,則雖欲覆詢考講求以自救,而已無所及矣。”

這封奏折的言語要更加激烈一些,借晉武帝、梁武帝、唐明皇,這三位在位時間長,國內外沒有憂患,因循守舊,確是王朝命運由盛轉衰的帝王來激皇帝趙禎改革的魄力與勇氣。

可我們這位陛下啊,素來以“仁”著稱,也確實當得起這個“仁”字。是個被包拯包大人的唾沫星子噴了滿臉,都可以毫無慍色的聽下去的主。

對於這些進諫直言也已經見怪不怪,包容度很高了,王安石這封奏折加上去,也未曾激起上位者的什麽漣漪。

至於群臣士大夫的那些唇槍舌劍,王安石到不甚在意,或者說已經習慣了。能得家人的信任和理解王安石已覺此生甚幸,至於其他的就不奢求了。

歷來改革變法的大多都是孤勇者。

王安石二十一歲的時候在給好友孫侔(生於1019),孫少述的《送孫正之序》開篇就曾寫到,“時然而然,眾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聖人之道在焉爾。”這段話的意思是當下流行什麽就認為什麽是對的,這種人是普通人;自己認為對的就堅持己見,這種人是君子。堅持自己的見解,並不是自私自負的表現,是因為聖人之道在裏面。註1

長子王雱對於這樣的結果倒是好生失落捶胸頓足了一番,但好在少年人雖然氣的極,但勝在去的也快,很快就有了新的問道所獲,將那奏疏也漸拋腦後了。

次子王旁小小年紀倒也跟著陰郁了起來,人常說“七歲看老”,王安石瞅著幼子年方七歲就苦這個臉的小樣子,暗想著長大了可怎麽的了啊,隨即題詩一首。

“漢有洛陽子,少年明是非。所論多感慨,自信肯依違?

死者若可作,今人誰與歸?應須蹈東海,不但涕沾衣。”

與其去學魯仲連投海自盡,倒不如學賈誼一樣去跟漢文帝哭,大概意思就是放心放心,我不會想不開的呢,我要將改革進行到底!

這一年多的時間裏,王臱對父親王安石的看法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曾幾何時,王臱或者說現代的王勉只記得王安石是個寫出“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江東今雖在,肯與王君卷土來”的詩人,卻因為義務教育必背古詩而歷史不是所有人的高考必考科目等關系淡化了對王安石偉大政治家身份的認識。

然而有這樣誤解的又起止是千年後的後人,歐陽修也算是王安石半個老師或者是長輩伯樂了,在王安石好友曾鞏的屢次舉薦下,得與王安石相識,曾寫過“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贈與王介甫。

先是將王安石比作李白李翰林和韓愈韓侍郎(吏部侍郎),後又感嘆自己年老,無法與後浪爭先,連自己都搭進去誇讚王安石可見對其之賞識。

王安石也回了歐陽永叔一首詩,“欲傳道義心猶在,強學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

意思是對孔孟之道四書五經我還是有心想繼續努力的,但對於詩詞文章方面吧,就這樣吧。引申一下就是,老子是想要去當官拯救世界的,文學家什麽的隨它去吧,志本不在此。

後朝廷“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轉年,朝廷又任命王安石參與修《起居註》,王安石“拒不受”,“吏隨而拜之,則避於廁;吏置敕於案而去,又追還之;上章至□□,乃受。”

一個修起居註的工作都推辭了□□次才接受,王臱都覺得自己父親這股子拗勁真是絕絕子,不過這股子拗勁,這堅定的毅志,也正是變法人所不可或缺的。

不久後,又任命王安石直集賢院,同時度支判官的職務不變,審查京城刑獄案件,這次王安石竟然沒有推辭,朝中士大夫都不用再和王安石辭啊受啊的來回周旋,驚奇之餘覺得高興極了。

此時包拯以樞密直學士之職暫任三司使,是王安石的上司。

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意思是“暗中行賄疏不通關系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包拯在朝中也素以廉潔公正、剛毅決斷、直言敢諫聞名。王安石對包拯這位前輩印象也是不錯,兩個犟脾氣懟到一起共事,竟然也還算是愉快。

對於從小看著《包青天》、《新包青天》、《少年包青天》和《三俠五義》長大的王臱來說,對包拯就有著一種特殊的親近感。每次有機會總想湊過去看看,王臱見到的包拯既不是黑面頭頂上也沒有月牙,看上去就是個慈祥的大叔。

包拯看到這個和自己孫兒差不多大的小女孩探頭探腦的打量自己,不但不惱,面色也和善了不少。王臱就大著膽子跑上前來,想近距離看看這個火了幾百年的巨星男主。可還沒抱上偶像大腿就被自己爹爹一把抱起,爹爹王安石的胡子亂蓬蓬的,紮的臱兒癢極了,被抱住了也不老實,在爹爹懷裏蛄蛹著。

“哈哈,小女頑劣,讓大人見笑了。”

“無妨無妨,哈哈。”

入夏不久,王安石的好友,孩子們在常州的老師,也是算的上是王安石連襟的王令,足疾日篤,在給王安石的信中寫道“足疾之餘,心虛善忘,恍惚無聊”,隨著暑氣漸重竟至臥床難起。

王令,王逢原於嘉祐四年過世,也沒能為孕妻吳氏留下什麽家產。吳瓊心疼妹妹,王安石痛惜摯友,王安石就向包拯告了假帶著全家去吊唁摯友王令,親作墓志銘3,又寫下了《思逢原》等諸多詩作4。

“行藏已許終身共,生死那知半路分。”

“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

“百年相望濟時功,歲路何知向此窮。鷹隼奮飛凰羽短,騏驎埋沒馬群空。”

“仰屋臥太息,起行涕淋漓”。

“我思誰能謀,我語聽者誰。”

不久之後,王安石的五弟,時任太平州當塗縣主簿的王安世也因病猝然離世,去世時還不足而立之年。

“兒童系馬黃河曲,近岸河流如可掬。任村炊米朝食魚,日暮滎陽驛中宿。

投老經過身獨在,當時洲渚今平陸。秫黍冥冥十數家,仰視荒蹊但喬木。

冰盤羹美客自知,起看白水還東馳。爾來百口皆年少,歸與何人共此悲。”

臨近新年,王安石又領了伴送契丹賀正旦使回國的差事6。出使遼國,對王安石來說也是第一次,雖然只用到邊境上,但對王家來說,家中主心骨要出這麽大一趟遠門,在妻子眼裏王安石也不算是個會照顧自己的,全家人整個新年都也都沒怎麽安生過,整個王府都浸在了準備著王安石節後行程的匆匆氣氛中。

王安石的大妹妹王文淑年節也來省親。孩子們都蠻喜歡這個姑姑的,雖說也是個三十五歲的中年人了,但卻似乎比年輕時候更柔美從容了些,雖說封了長安君也算是貴人了,氣度卻還讓人感到的不是雍容,而是端麗中透著些英氣,淺笑中含著些灑脫。

王安石與這個妹妹年齡最是相近,小時候妹妹也曾想現在的臱兒纏哥哥們一樣纏著王安石,如今張奎外放做官,王安石與妹妹已是三年未見,沒成想這次見面竟是因為弟弟的喪事,兩人一見面就聊到了深夜,倒是王安石的話比妹妹更多些。

臱兒炸聽姑父這名字總覺得熟悉,好像是在《封神演義》還是哪裏見過,小說中叫奎的往往都是五大三粗的,滿臉胡面帶橫肉的兇相,可沒成想自己這位姑父倒是個俊俏書生,夫婦倆都是人到中年,姑父看起來卻還和個青年一樣,續了須也不嫌老,長身玉立,還是個翩翩公子的模樣,也不知是不是為了陪妻子回娘家特意捯飭了一番,總之咋一看起來比自己那個邋遢老爹養眼多了。

聚少離多世間常態,王安石北上遼國,妹妹要跟著妹夫南下赴任。

“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草草杯盤共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

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裏行。欲問後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哥哥王安石:嚶嚶嚶,三年沒見又要分別了,哪天才能再見啊

妹妹王文淑:肯定還會再相見的呢,哈哈哈。

“昔年送別向都城,邂逅今寬萬裏情。壯觀已憐江路隔,高談卻待月華生。

君隨傳入隋堤去,我駕車從蜀棧行。兩處相逢知有日,新詩何幸慰西征。”

長子王雱還未去過邊境,也想跟著去,被王安石吳瓊夫婦齊聲制止。長女王旉聽說北方苦寒,給爹爹縫了個厚實的氈帽,貼心極了。氈帽被王安石一路帶著,哪怕正午的時候被太陽烤的頭上冒汗也舍不得摘。

送行時,次子王旁也在爹爹面前支支吾吾的想說些什麽,可送行的人多,聲音大,王安石也沒聽清,就囑咐王旁好好念書,好好聽母親吳瓊的話。王臱還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樣子,沒心沒肺似得半倚著母親的腿站著。

年關已過,雖說還是寒風凜冽,但也隱隱有了些春色,這一路上的北國風光倒也算不上寂寥,只是王安石與契丹使者語言上溝通不暢,又各懷心思,一路並轡而行,卻也是緘默無言的時候多些。

“白溝河邊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蕃馬常來射狐兔,漢兵不道傳烽燧。

萬裏鉏耰接塞垣,幽燕桑葉暗川原。棘門灞上徒兒戲,李牧廉頗莫更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