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波瀾不驚
關燈
小
中
大
第288章 波瀾不驚
“蘭臺掾金異、太常寺祭酒董經。”
蘭之猗猗,幽幽其香。
博山爐上煙雲裊裊,案上一點孤燈如豆。
夜已三更,荀文若眨了眨酸澀的眼睛,眉心微斂,湊近細讀手中一片竹簡。
禦史中丞荀攸雖歸,卻尚未還歸臺閣,廷尉郭鴻依舊把消息送至他處,不過眼下之事,就算要交割也非一日之功,他倒也全無意見。
今日孔桂為天子使者出宮慰問含光,離府後卻並未直接回宮覆命,而是去了這兩家宅邸,至晚間具體消息就遞到他手中,時辰、先後、路線。
確認記下竹簡上文字,荀彧擱下竹簡。
這絕非一次隨意訪友。
孔桂雖得天子親近,卻只是一輕薄青年,他的野心想法,都展現在臉上、在言語中,凡見者皆知,所以被人察覺,被人引誘利用,太自然不過。
他本人並不足道,但將他推薦給天子之人,背後操控他之人,所懷卻絕非善念。
就眼前這兩人,雖只是七品文書吏,卻皆出身大姓,京兆金氏起自光武,董氏更是宗族繁茂,其身後千絲萬縷,非只一端,只看其名字官職,他都能瞬間想到五六條線來。
從案旁藤笥內取出一枚尺牘,荀彧又提起筆,在硯上蘸墨覺得異常,端近一看,是硯臺中的墨凍得膠住了。
將硯置於爐上加熱,他單手緊了緊裘衣。
今歲冬季比前兩年冷些,照農學博士的道理,明年也許就不會蝗蟲泛濫,而百姓有了衣食,就會安穩許多。
他懷著這樣的期望,卻也明白,即使如此,長安城中的風不會就此停歇,總有一些人不能饜足。
這樣的想法,讓他忽然產生一種厭惡感,那些裹挾著大義行動的人,從來都不是為了天子和百姓,不過是為自己爭權奪勢,卻將許多無辜者牽連,制造無數恩怨。
銅硯中的墨已經化開,他執筆在木牘上寫下,“詳查金、董姻親及同族之蔓,日往來交友關系。”
此非一日之功,但越早查明陰謀,越早控制,才能避免更多人被卷進去。
去歲那一場大亂,正是因為他未能防患未然,這一次卻不能再錯了。
滴答、滴答的漏壺中箭尺漸移至四更,荀彧才將桌案整理幹凈,吹熄銅燈,入寢休息。
寢室內,兩個侍女已臥在爐邊睡著,聽到腳步聲才驚醒,一個連忙起來,一個立即取了兩根炭塞進已暗下去的爐膛。
荀彧走過去,伸手試了試壺中水溫,感覺還有些溫熱,就道,“不必再燒熱了,這樣足矣。”
明日他還需去鴻臚寺見諸國使臣,確定通商及其他交互協議,要一家一家談,再加上對方語言未必流暢,大概要用一些時間。
另外,還要替含光轉達歉意,原本答應在新年朝賀前,讓他們拜見太尉的,但眼下堂弟病倒,會面當然只好取消。
在侍女服侍下更衣、洗漱,上榻躺下後,他又想明日,還應當去看看含光。
今日一時繁忙,轉眼間天色已暗,他想堂弟已經休息,不便去打擾,明日,無論如何也要抽出時間去看看。
華太醫雖道一時急癥,但含光向來身體欠佳……與往日一般,荀彧心中安排著明天種種行程後才睡去。
雖說無法見外國使臣,不過荀柔養病期間,也並沒有那麽清閑。
三日退熱後,他先安排留在太尉府中的兩支少數民族兵將解散回家。
這當然不是他無情。
出身涼州羌、氐二族的青壯,不同於中原招募丁勇還可以輪換,跟隨他以來,都已數年不得回家。
而這次歸家,他們不止會帶回他們本人的獎賞和同族的撫恤,漢族將領獎勵郡守一級的官職,上尊號的將軍爵祿,對於這二族,荀柔當然也要拿出相稱的回報。
他們奉獻出族中勇士,揮灑鮮血的這場勝利,本身不能為其部族帶來利益,二族所求,從一開始就與中原兵士不同。
田地、通商優惠、推薦入太學知政治、入上方局學工匠技藝,除了這些,他應許給他們天水郡內增設二縣。
二族各領其一,縣內依其本族習俗,縣內官吏自行推舉任免,於州郡中僅報備即可。
區域內自治。
這道新政,當然不是眼下要兌現回報他才一拍腦袋想到的,而是自收覆隴右之後,他就一直在考慮如何治理涼州。
涼州有河西走廊,通西域諸國,再往北還有被稱為大秦的古羅馬,無論於軍事、政治、經濟,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對這片地區的政策,自漢興以來,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對這片地區的掌控,也隨著大漢國力與內政的變化,在強勁與虛弱來回轉變。
漢之初興,國力微弱,匈奴占據河西,涼州還不叫涼州,只有河西走廊以東的隴西幾個郡,依秦始皇所築長城以抵禦匈奴族。
至漢武開邊,霍去病封狼居胥後,從匈奴手中奪回河西走廊,才有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形成後來完整的涼州。
自此後,涼州一直是大漢交通西域的要道,是輝煌的絲綢之路,也是大漢的強橫之姿,狠狠壓制在西域諸國頭頂。
到東漢時期,班超守玉門關三十年,以己之力,挑撥西域諸國分裂仇恨,保證漢朝在西域的控制,但大漢的軍事與政治重心此時已經東移,所以當其繼任者任尚,無法繼續施展精妙的平衡戰術,大漢失去了通過涼州對西域的控制。
在漢宣帝劉詢建立的西域都護府裁撤後,涼州作為通商要道的作用逐漸降低,從西而來的異族,卻依舊每年耗費著漢朝數以億計的軍費,棄守涼州的呼聲,在東漢末年逐漸興起。
提議雖然被否,但自桓帝、靈帝起,數次將涼州漢族百姓內遷扶風、京兆,與當初文、景時期,使中原百姓西遷隴右實邊,一個道理,這都是表明統治者對於這片土地的態度後者是對外擴張的野望,前者卻是無奈的收縮防守。
這種無聲的收縮,很快招來後果,韓遂、邊章金城叛亂,涼州完全失控。
至他西征涼州,重獲隴西,過去十年,至如今在馬超父子的幫助下,大漢重新安定隴西,掃蕩涼州,溝通西域,已過去十二年。
十二年過去,隴右的百姓或許還認得大漢,可最遠的敦煌呢?
敦煌,如今還有多少未曾胡化的漢民?
而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環境惡化這幾年,涼州西北部,互相爭奪生存空間的戰鬥中,還剩下多少人口?這些人口中,漢族人口又占有幾分?
人,治理涼州、重建絲綢之路,最重要的是人,服從大漢統治,承認自身歸屬的人,人是涼州最重要的資源。
要充分利用本地人力資源吶。
荀柔一面警惕著五胡亂華,一面始終保持著五十六個民族的華夏認知,並且十分明白,這時候的大漢對於少數民族的看法野蠻、暴力、茹毛飲血、沒有人倫、沒有道德。
而放在這時候,這些看法不能算錯。
自古以來,教化融合這條一路線,顯然也是對的,中原先進文明自然也應當作為主體,但涼州許多年的反覆,顯然說明過去的大漢並未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如何才是正確的道路?
主、客體明確的前提下,要充分給與對方尊重。
若希望對方成為同胞,那便要以同胞視之。
這不是他本人的智慧,只能說上輩子受的民族大團結熏陶過於深刻。
不過就近看,其實這一條和平友好道路,可以追溯到歷史上的幾十年後。
本時代最著名、最成功的融合,正是出自蜀相諸葛孔明收覆南中,七擒孟獲只是故事,可真誠友善的態度,讓蜀漢政權獲得一份珍貴友誼和力量,這一份情誼與融合,源遠流長了二千年,依舊為人津津樂道。
而二千年後,另一支政權,同樣抱著尊重、平等、互惠的態度,將分裂狀態得國家重新凝聚到一起……
羌、氐的這兩個部族,他也看了好幾年,通過經商和教化手段幾乎漢化,原駐部落的人民也許還未必,但離鄉入伍,跟隨他轉戰千裏的羌、氐兵卒,幾乎人人都學會流利的漢話,識得基本漢字,並懂得受漢律約束教導。
他們人口也不多,更願意依附大漢生活。
這兩座新縣,不會與涼州其他漢民聚居縣城,差別太大。
這是他打的兩個樣。
日後,只要願意承認漢朝的統治,依法納稅服役,就算是漢朝百姓,無論對方願意披發左衽,還是剃發穿環,受漢律保護,教育、商業、田籍一切資源公平。
當然關於自治,有一點挑戰這時代司法實踐之後,他會同廷尉府幾位商議,制定出大綱總之在大局面前,這是可以解決的小問題。
荀文若當初聽聞時,對這個政策深表疑慮,認為如果一定要收覆二部,以示大漢寬容的態度,該令其遷族至京畿,使之更好受到教化。
荀柔堅持,命令還是下發。
這個朝廷內,已沒有人真正能阻止他。
不過,他也同意堂兄的觀點,低調下發政令與存檔,只派使者告知天水太守袁渙,免得長安坐而論道的諸位公卿聽說,又借機胡嘵亂吠。
隨著這通可以上天水太守政績表的政令,跟兩部歸心似箭的人群離開長安,荀柔見了太尉府剩下的甘寧。
這一位,並不急著回家過年,而荀柔也想到如何安排。
新一任水軍都督就此誕生。
說來也有點淒慘,除了沿黃河運輸糧草的幾艘船,朝廷現在根本沒有成建制的水軍。
畢竟縱橫中原大地,並不需要強大的水軍部隊,而周圍包圍著涼州、並州、司隸名將的荀柔,一直也沒想起這一點。
當然,即使前幾年想起,他也花不起這個錢。
以至於,明年都要南下江東了,荀柔才陡然發現好像缺點啥。
他並不想重覆曹操赤壁的冷幽默,但扒拉半天,他還真沒有這方面人才。
幸好有自己撞上來的甘興霸。
他倒不是要甘寧幾個月就把水軍建起來,只是先搭個架子,有那麽回事就行。
任命甘寧時,他已經做好準備,實在不行,東行時可以路過荊州,找劉表“借”一下蔡瑁、張允。
不過,甘興霸本人顯然認為自己肩負重任,當即袒肩,立下軍令狀,要在出征前,訓練出一支所向披靡的水軍。
荀柔雖然想象不出,怎麽在天寒地凍時節訓練水軍,但還是高度讚揚他這種工作熱情。
然後,甘寧就光著膀,精神抖擻興沖沖執令出去了。
荀柔在榻上用棉被將自己裹緊,羨慕地喟嘆了一聲。
外間門簾掀開,瞬間寒風伴著雪飄爭先恐後湧入室內,荀柔不自覺哆嗦了一下,見荀欷之妻糜貞,領著兩個擡著食案的侍女,繞過屏風逶迤而至榻前。
秀美的少女淡綠衣裙,巾幗束發,除腰間一枚再無裝飾,全無出身豪族的富貴之氣。
“叔父,”糜貞輕輕一屈膝,恭敬道,“湯藥並膳食俱已備齊。”
“另,方才十六叔遣人來問,今日申時,可否方便前來相見?”
荀柔再次不自覺打了個哆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蘭臺掾金異、太常寺祭酒董經。”
蘭之猗猗,幽幽其香。
博山爐上煙雲裊裊,案上一點孤燈如豆。
夜已三更,荀文若眨了眨酸澀的眼睛,眉心微斂,湊近細讀手中一片竹簡。
禦史中丞荀攸雖歸,卻尚未還歸臺閣,廷尉郭鴻依舊把消息送至他處,不過眼下之事,就算要交割也非一日之功,他倒也全無意見。
今日孔桂為天子使者出宮慰問含光,離府後卻並未直接回宮覆命,而是去了這兩家宅邸,至晚間具體消息就遞到他手中,時辰、先後、路線。
確認記下竹簡上文字,荀彧擱下竹簡。
這絕非一次隨意訪友。
孔桂雖得天子親近,卻只是一輕薄青年,他的野心想法,都展現在臉上、在言語中,凡見者皆知,所以被人察覺,被人引誘利用,太自然不過。
他本人並不足道,但將他推薦給天子之人,背後操控他之人,所懷卻絕非善念。
就眼前這兩人,雖只是七品文書吏,卻皆出身大姓,京兆金氏起自光武,董氏更是宗族繁茂,其身後千絲萬縷,非只一端,只看其名字官職,他都能瞬間想到五六條線來。
從案旁藤笥內取出一枚尺牘,荀彧又提起筆,在硯上蘸墨覺得異常,端近一看,是硯臺中的墨凍得膠住了。
將硯置於爐上加熱,他單手緊了緊裘衣。
今歲冬季比前兩年冷些,照農學博士的道理,明年也許就不會蝗蟲泛濫,而百姓有了衣食,就會安穩許多。
他懷著這樣的期望,卻也明白,即使如此,長安城中的風不會就此停歇,總有一些人不能饜足。
這樣的想法,讓他忽然產生一種厭惡感,那些裹挾著大義行動的人,從來都不是為了天子和百姓,不過是為自己爭權奪勢,卻將許多無辜者牽連,制造無數恩怨。
銅硯中的墨已經化開,他執筆在木牘上寫下,“詳查金、董姻親及同族之蔓,日往來交友關系。”
此非一日之功,但越早查明陰謀,越早控制,才能避免更多人被卷進去。
去歲那一場大亂,正是因為他未能防患未然,這一次卻不能再錯了。
滴答、滴答的漏壺中箭尺漸移至四更,荀彧才將桌案整理幹凈,吹熄銅燈,入寢休息。
寢室內,兩個侍女已臥在爐邊睡著,聽到腳步聲才驚醒,一個連忙起來,一個立即取了兩根炭塞進已暗下去的爐膛。
荀彧走過去,伸手試了試壺中水溫,感覺還有些溫熱,就道,“不必再燒熱了,這樣足矣。”
明日他還需去鴻臚寺見諸國使臣,確定通商及其他交互協議,要一家一家談,再加上對方語言未必流暢,大概要用一些時間。
另外,還要替含光轉達歉意,原本答應在新年朝賀前,讓他們拜見太尉的,但眼下堂弟病倒,會面當然只好取消。
在侍女服侍下更衣、洗漱,上榻躺下後,他又想明日,還應當去看看含光。
今日一時繁忙,轉眼間天色已暗,他想堂弟已經休息,不便去打擾,明日,無論如何也要抽出時間去看看。
華太醫雖道一時急癥,但含光向來身體欠佳……與往日一般,荀彧心中安排著明天種種行程後才睡去。
雖說無法見外國使臣,不過荀柔養病期間,也並沒有那麽清閑。
三日退熱後,他先安排留在太尉府中的兩支少數民族兵將解散回家。
這當然不是他無情。
出身涼州羌、氐二族的青壯,不同於中原招募丁勇還可以輪換,跟隨他以來,都已數年不得回家。
而這次歸家,他們不止會帶回他們本人的獎賞和同族的撫恤,漢族將領獎勵郡守一級的官職,上尊號的將軍爵祿,對於這二族,荀柔當然也要拿出相稱的回報。
他們奉獻出族中勇士,揮灑鮮血的這場勝利,本身不能為其部族帶來利益,二族所求,從一開始就與中原兵士不同。
田地、通商優惠、推薦入太學知政治、入上方局學工匠技藝,除了這些,他應許給他們天水郡內增設二縣。
二族各領其一,縣內依其本族習俗,縣內官吏自行推舉任免,於州郡中僅報備即可。
區域內自治。
這道新政,當然不是眼下要兌現回報他才一拍腦袋想到的,而是自收覆隴右之後,他就一直在考慮如何治理涼州。
涼州有河西走廊,通西域諸國,再往北還有被稱為大秦的古羅馬,無論於軍事、政治、經濟,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對這片地區的政策,自漢興以來,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對這片地區的掌控,也隨著大漢國力與內政的變化,在強勁與虛弱來回轉變。
漢之初興,國力微弱,匈奴占據河西,涼州還不叫涼州,只有河西走廊以東的隴西幾個郡,依秦始皇所築長城以抵禦匈奴族。
至漢武開邊,霍去病封狼居胥後,從匈奴手中奪回河西走廊,才有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形成後來完整的涼州。
自此後,涼州一直是大漢交通西域的要道,是輝煌的絲綢之路,也是大漢的強橫之姿,狠狠壓制在西域諸國頭頂。
到東漢時期,班超守玉門關三十年,以己之力,挑撥西域諸國分裂仇恨,保證漢朝在西域的控制,但大漢的軍事與政治重心此時已經東移,所以當其繼任者任尚,無法繼續施展精妙的平衡戰術,大漢失去了通過涼州對西域的控制。
在漢宣帝劉詢建立的西域都護府裁撤後,涼州作為通商要道的作用逐漸降低,從西而來的異族,卻依舊每年耗費著漢朝數以億計的軍費,棄守涼州的呼聲,在東漢末年逐漸興起。
提議雖然被否,但自桓帝、靈帝起,數次將涼州漢族百姓內遷扶風、京兆,與當初文、景時期,使中原百姓西遷隴右實邊,一個道理,這都是表明統治者對於這片土地的態度後者是對外擴張的野望,前者卻是無奈的收縮防守。
這種無聲的收縮,很快招來後果,韓遂、邊章金城叛亂,涼州完全失控。
至他西征涼州,重獲隴西,過去十年,至如今在馬超父子的幫助下,大漢重新安定隴西,掃蕩涼州,溝通西域,已過去十二年。
十二年過去,隴右的百姓或許還認得大漢,可最遠的敦煌呢?
敦煌,如今還有多少未曾胡化的漢民?
而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環境惡化這幾年,涼州西北部,互相爭奪生存空間的戰鬥中,還剩下多少人口?這些人口中,漢族人口又占有幾分?
人,治理涼州、重建絲綢之路,最重要的是人,服從大漢統治,承認自身歸屬的人,人是涼州最重要的資源。
要充分利用本地人力資源吶。
荀柔一面警惕著五胡亂華,一面始終保持著五十六個民族的華夏認知,並且十分明白,這時候的大漢對於少數民族的看法野蠻、暴力、茹毛飲血、沒有人倫、沒有道德。
而放在這時候,這些看法不能算錯。
自古以來,教化融合這條一路線,顯然也是對的,中原先進文明自然也應當作為主體,但涼州許多年的反覆,顯然說明過去的大漢並未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如何才是正確的道路?
主、客體明確的前提下,要充分給與對方尊重。
若希望對方成為同胞,那便要以同胞視之。
這不是他本人的智慧,只能說上輩子受的民族大團結熏陶過於深刻。
不過就近看,其實這一條和平友好道路,可以追溯到歷史上的幾十年後。
本時代最著名、最成功的融合,正是出自蜀相諸葛孔明收覆南中,七擒孟獲只是故事,可真誠友善的態度,讓蜀漢政權獲得一份珍貴友誼和力量,這一份情誼與融合,源遠流長了二千年,依舊為人津津樂道。
而二千年後,另一支政權,同樣抱著尊重、平等、互惠的態度,將分裂狀態得國家重新凝聚到一起……
羌、氐的這兩個部族,他也看了好幾年,通過經商和教化手段幾乎漢化,原駐部落的人民也許還未必,但離鄉入伍,跟隨他轉戰千裏的羌、氐兵卒,幾乎人人都學會流利的漢話,識得基本漢字,並懂得受漢律約束教導。
他們人口也不多,更願意依附大漢生活。
這兩座新縣,不會與涼州其他漢民聚居縣城,差別太大。
這是他打的兩個樣。
日後,只要願意承認漢朝的統治,依法納稅服役,就算是漢朝百姓,無論對方願意披發左衽,還是剃發穿環,受漢律保護,教育、商業、田籍一切資源公平。
當然關於自治,有一點挑戰這時代司法實踐之後,他會同廷尉府幾位商議,制定出大綱總之在大局面前,這是可以解決的小問題。
荀文若當初聽聞時,對這個政策深表疑慮,認為如果一定要收覆二部,以示大漢寬容的態度,該令其遷族至京畿,使之更好受到教化。
荀柔堅持,命令還是下發。
這個朝廷內,已沒有人真正能阻止他。
不過,他也同意堂兄的觀點,低調下發政令與存檔,只派使者告知天水太守袁渙,免得長安坐而論道的諸位公卿聽說,又借機胡嘵亂吠。
隨著這通可以上天水太守政績表的政令,跟兩部歸心似箭的人群離開長安,荀柔見了太尉府剩下的甘寧。
這一位,並不急著回家過年,而荀柔也想到如何安排。
新一任水軍都督就此誕生。
說來也有點淒慘,除了沿黃河運輸糧草的幾艘船,朝廷現在根本沒有成建制的水軍。
畢竟縱橫中原大地,並不需要強大的水軍部隊,而周圍包圍著涼州、並州、司隸名將的荀柔,一直也沒想起這一點。
當然,即使前幾年想起,他也花不起這個錢。
以至於,明年都要南下江東了,荀柔才陡然發現好像缺點啥。
他並不想重覆曹操赤壁的冷幽默,但扒拉半天,他還真沒有這方面人才。
幸好有自己撞上來的甘興霸。
他倒不是要甘寧幾個月就把水軍建起來,只是先搭個架子,有那麽回事就行。
任命甘寧時,他已經做好準備,實在不行,東行時可以路過荊州,找劉表“借”一下蔡瑁、張允。
不過,甘興霸本人顯然認為自己肩負重任,當即袒肩,立下軍令狀,要在出征前,訓練出一支所向披靡的水軍。
荀柔雖然想象不出,怎麽在天寒地凍時節訓練水軍,但還是高度讚揚他這種工作熱情。
然後,甘寧就光著膀,精神抖擻興沖沖執令出去了。
荀柔在榻上用棉被將自己裹緊,羨慕地喟嘆了一聲。
外間門簾掀開,瞬間寒風伴著雪飄爭先恐後湧入室內,荀柔不自覺哆嗦了一下,見荀欷之妻糜貞,領著兩個擡著食案的侍女,繞過屏風逶迤而至榻前。
秀美的少女淡綠衣裙,巾幗束發,除腰間一枚再無裝飾,全無出身豪族的富貴之氣。
“叔父,”糜貞輕輕一屈膝,恭敬道,“湯藥並膳食俱已備齊。”
“另,方才十六叔遣人來問,今日申時,可否方便前來相見?”
荀柔再次不自覺打了個哆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